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报告

2024-04-17

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报告(精选6篇)

篇1: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报告

信贷资产质量风险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X农村信用联社所辖00个信用社0个营业部,截止0月末,各项存款余额0000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00000.00万元,按五级分类正常 0000.00万元,占贷款余额的00%,关注0000.00万元,占贷款余额的00%;不良贷款余额0000.00万元,占贷款余额的00%,不良贷款中次级0000.00万元,占贷款余额的0%,可疑0000.00万元,占贷款余额的00%,扣失000万元,占贷款余额的0%。五级分类后,正常贷款比四级分类减少0000 万元,不良贷款比四级分类增加0000万元。

二、分类结果分布情况

(一)按贷款对象划分

截止0月末,企事业单位贷款00户,余额0000.00万元,其中:正常0户000万元,关注0户0000万元,不良00户000.00万元,不良中可疑 0户000.00万元,损失00户000.00万元;自然人其他贷款00户000.00万元,其中:正常00户000万元,关注0户00万元,不良00户 000.00万元,不良中次级0户000.00万元,可疑00户000万元;自然人一般农户00000户00000.00万元,其中:正常0000户 0000.00万元,关注000户000.00万元,不良00000户0000.00万元,不良中次级000户000.00万元,可疑00000户 0000.00万元,损失000户00.00万元。

(二)按贷款行业划分

截止0月末,农业贷款00000户,余额00000.00万元,其中:正常0000户0000.00万元,关注000户000.00万元,不良00000 户0000.00万元,不良中次级000户000.00万元,可疑00000户0000.00万元,损失0000户00.00万元;林业贷款00户,余额 00.00万元,其中:正常0户0.00万元,关注0户0万元,不良0户0.00万元,不良中次级0户0万元,可疑0户0.00万元,损失0户0.00万元;畜牧业贷款000户,余额000.00万元,其中:正常00户00.00万元,关注0户00万元,不良000户000.00万元,不良中次级0户 00.00万元,可疑000户000.00万元,损失00户0.00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贷款00户,余额00.00万元,其中:不良00户 00.0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0.00万元,损失00户00.00万元;城乡居民消费贷款0户,余额0万元,其中:不良0户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 0.00万元,损失0户0.00万元;其它矿采选业0户,余额00.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00万元,不良中损失0户00.00万元;木材及竹木采选业贷款0户,余额0万元,其中:正常0户0万元;农副食品加工业贷款0户,余额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00万元;食品制造业贷款0户,余额00.00万元,其中:正常0户00.00万元,不良0户0万元,不良中损失0户0万元;饮料制造业贷款0户,余额00万元,其中:不良 0户0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00万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贷款0户,余额0.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0万元,不良中损失0户0.00万元;家具制造业贷款0户,余额0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000万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贷款0户,余额0万元,其中:不良0 户0万元,不良中损失0户0万元;橡胶制品业贷款0户,余额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万元,不良中次级0户0万元,可疑0户0万元;金属制品业0户,余额00.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0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00万元,损失0户0.00万元;通用设备制造业0户,余额0.00万元,其中:不良 0户0.00万元,不良中损失0户0.00万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户,余额00.00万元,其中:正常0户00万元,不良0户0.0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0.00万元;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0户,余额0万元,其中:不良0户0万元,不良中损失0户0万元;工艺口及其他制造业0户,余额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万元,不良中次级0户00万元;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0户,余额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万元,不良中损失0户0.0万元;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0户,余额00.00万元,其中:正常0户00万元,不良0户0.0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0万元,损失0户0.00万元;建筑安装业 0户,余额0.00万元,其中:正常0户0万元,不良0户0.00万元,不良中次级0户0.00万元;建筑装饰业0户,余额00万元,其中:正常0户00 万元,不良0户00万元,不良中次级0户00万元,可疑0户0万元;其他建筑业0户,余额00.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00万元,不良中次级0户 00万元,可疑0户00万元,损失0户0.00万元;道路运输业00户,余额0000.00万元,其中:正常0户000万元,关注0户0000万元,不良 0户0.0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0.00万元,损失0户0.00万元;邮政业0户,余额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万元,不良中次级0户00万元,可疑0户0万元;电脑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0户,余额0万元,其中:不良0户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0万元;批发业0户,余额00万元,其中:正常0户00万元,不良0户00万元,不良中次级0户00万元,损失0户0万元;零售业00户,余额000.00万元,其中:正常0户00万元,不良00户000.00 万元,不良中次级0户0万元,可疑00户00.00万元,损失00户00.00万元;餐饮业0户,余额0万元,其中:正常0户0万元;房地产业0户,余额 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00万元;商业服务业00户,余额000.00万元,其中:不良00户000.00万元,不良中可疑 00户000.00万元,损失0户0万元;水利管理业0户,余额0.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0.00万元;其他服务业0 户,余额0.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0万元,不良中损失0户0.00万元;社会保障业0户,余额0.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0.00万元;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0户,余额0.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0万元,不良中损失0户0.00万元;娱乐业0户,余额0万元,其中不良0户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0万元;其他行业000户,余额0000.00万元,其中:正常000户000.00万元,关注0户00万元,不良000户000.00万元,不良中次级00户000.00万元,可疑000户000.00万元,损失00户00.00万元。(三)按借款形式划分

截止0月末,新增贷款00000户,余额00000.00万元,其中:正常0000户0000.00万元,关注000户0000.00万元,不良 00000户0000.00万元,不良中次级000户0000.00万元,可疑00000户0000.00万元,损失0000户000.00万元。

(四)按贷款方式划分

截止0月末,信用贷款00000户,余额00000.00万元,其中:正常0000户0000.00万元,关注000户0000.00万元,不良 00000户0000.00万元,不良中次级000户000.00万元,可疑00000户0000.00万元,损失0000户000.00万元;抵押担保贷款00户,余额0000.00万元,其中:正常00户000万元,关注0户00万元,不良00户000.00万元,不良中次级0户000.00万元,可疑00户000.00万元;质押担保0户,余额0.00万元,其中:不良0户0.00万元,不良中可疑0户0.00万元;保证担保00户,余额 000.00万元,其中:正常0户000万元,不良00户00.00万元,不良中次级0户0.00万元,可疑00户00万元。

三、分类结果的迁徙情况

(一)正常贷款较上期增加000.00万元,关注贷款较上期增加000.00万元,次级贷款较上期减少000.0万元,可疑贷款较上期增加0000.00万元,损失贷款较上期增加00.00万元。

(二)导致贷款较上期增减变化的原因:各项贷款余额较上期增加0000.00万元,主要是我社0月初由XXX联社牵头发放XXX社团贷款0000万元,按牵头社所分类别分类,牵头社分类为关注类,我社也分在关注类。以及我社发放的其他类贷款。正常、关注、可疑、贷款较上期增加,次级贷款较上期减少,主要是我社所发放贷款均为一年期短期贷款,至0月末,有部分贷款到期未还,以及利息逾期未还,由电脑按照农户信用等级和贷款期限矩阵分类调整所致。损失贷款较上期增加00.00万元,主要是各社进一步对所辖贷款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按照调查结果,由联社对贷款中的死亡绝户或鳏寡孤独进行了认定。

四、不良贷款分析

(一)总体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按照五级分类,截止0月底,我社不良贷款余额0000.00万元,占比00.00%,较四级分类不良贷款增加0000万元,占比增加00.00%。一是形态反映不准确,导致差异明显。我县属于纯农业县,农户贷款面大而广,金额小而笔数多,农户贷款按四级分类时由于业务量大太,以及人员缺乏,对每笔贷款的到逾期时间不能进行详细把握,本来按规定应该划分到逾期或可疑的,而会计科目还归属在正常贷款中,致使分类结果不真实;五级分类将贷款业务按户逐笔录入电脑,由电脑根据信用等级的评定及贷款期限,通过矩阵分类法进行自动分类,然后根据风险分类核心定义,人为进行调整,从而真实的反映了贷款的形态,这是致使不良贷款五级分类较四级分类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二是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大。由于我县是纯农业县,工业企业几乎没有,所发放的贷款基本全部为农户贷款,而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造成大批借款户因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而难以按期归还贷款,由此造成大量的信贷资金沉淀。

三是由于县域经济基础差,资源缺乏,仅有的企业受市场及国家产业政策影响,已经停产、倒闭、破产。如XXXX,在我社贷款00万元,由于企业规模小,又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于0000年00月破产倒闭,经起诉法院,虽然胜诉,但企业破产清算后,除了人员工资和养老保险以及税收款项,已无可还贷资金,最终信用社赢了官司输了钱,所欠贷款已全部损失。

三是历史原因造成不良贷款。由于以前信用社由农业银行统一管理,行社脱钩前夕,农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把大量不良信贷资产转移给农村信用社,使农村信用社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如:供销社贷款等。四是村委会贷款。全县村委会贷款涉及00个乡(镇)00多个村委会,多为零星小额贷款,主要为多年以前大队拖欠贷款,村委会集体贷款清欠困难。一是村委会干部几度易人,跨度较大、时间较长、落实困难。二是村委会根本没有经济收入,就算贷款落实,也无法偿还。五是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严,信贷管理手段落后,跟不上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贷款的调查和审查,而疏忽贷后跟踪检查,从而贷款已经有形成不良的苗头,确没有采取任何清收措施,致使贷款难以收回,形成不良。

(二)前00大不良贷款客户及前00大积欠利息客户

截止0月底,我县最大00户不良余额000万元,其中企业客户0户000万元,个人客户0户00万元,这00户同时又是00大欠息客户,欠息额达000万元,这部分企业现已名存实亡,有的已关停倒闭,有的甚至连厂房都找不到,现仅有一纸借据。且有的企业连续三年以上没有工商年检,或已调销营业执照,虽欠贷款本息较多,但已无还款来源,清收无望。如XXXX厂,结欠贷款000万元,利息000万元,目前厂址也无法找到,已清收无望XXXX贷款000万元,欠息达000万元,虽经多次催收,但效果不太理想,本金根本无法偿还,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利息,对于所欠金额,无异于杯水车薪。

五、对不良贷款的处置措施

一是合理转化手续,确保贷款回收。对以前发放的周转性贷款,属于期限发放不合理的,采取收回再贷的方式,合理调配贷款期限。如林业、畜牧业类贷款,期限为一年,农户种植经济林和养殖奶牛,当年见不了效益,使得这部分贷款大部分形成不良,对于这类型贷款,我们将采取收回再贷的方式进行合理转化。

二是核实贷款责任,实行连带清收。坚决执行贷款谁发放、谁收回的制度,在划分责任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清收不良贷款的任务,并与职工个人劳动报酬挂钩,实行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在清收过程中,针对不良贷款的风险程度,制定不同的清收计划,采取岗位清收、责任清收、委托清收、依法清收等方式打好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战。

三是政信合作,借助政府力量清收。即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调动公、检、法、司及工商等部门的力量,帮助大打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战。在清收不良贷款突击活动中,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相结合的手段,重点抓好“逃债户”、“钉子户”的不良贷款清收,既达到清收了不良贷款,又促进规范和整顿农村信用秩序的目的。采取政信配合联动措施,争取政府领导把清收不良贷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四是跟踪企业改制,盘活不良贷款。即对企业在被租赁、出售、拍卖等改制过程中,“悬空”的农村信用社贷款,采取跟踪做工作的措施,予以盘活,达到降低不良贷款的目的。同时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使改制后的企业接收原企业贷款。

六、建议

一是政信联合,加强信用环境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防范风险的基础,推行信用工程,改善信用环境,离不开地方党政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同时,要信用社要通过征信系统,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增大失信成本,打击恶意逃废债现象,提倡守信履约的道德风尚,有效降低信用风险,促进贷款业务进一步发展。

二是严格贷款担保手续。对新发放的贷款全面推行保证、抵押、质押贷款,尽可能减少发放信用贷款,对原有的不良贷款,逐步补办担保手续。在方式上,优先采用抵(质)押方式,对保证贷款严格审查保证人的资信状况,防止因保证人多头担保或无力担保等造成“担”而不“保”的现象。

三是规范信贷操作规程。首先,贷前搞好对贷款户的科学评估,信贷人员要深入贷款户,取得与贷款有关的详实资料,科学评估、预测贷款风险度,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真实的调查材料;其次,贷时严格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事,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第三实行贷后跟踪检查,建立贷款检查登记簿,记录贷款使用、运转情况,一旦贷款出现风险,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四是雪中送炭,激活不良贷款。即有的欠农村信用社逾期等不良贷款的企业,虽然处于停滞状态,但如果有了启动资金,企业即可搞活生产经营,信用社可根据这一实际“雪中送炭”,再注入新贷款,拉企业一把,使企业再启动起来“爬上坡”,等销售了产品,产生了效益,再归还新、旧贷款,达到促进搞活企业与降低不良贷款“双赢”的目的。采取这种策略,信用社要切实了解企业运行状况,并且要颇具胆识。

五是提前介入,保全信贷资产。即通过密切关注贷款企业的运营,虽能正常生产经营,但其经营每况愈下且逐步恶化,一时难以救治,安排信贷人员紧盯贷款,能收回的提前收回,不能收回的重新办理借款担保手续,提前保全信贷资产,防止形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要切实争取地方政府与法院的支持,在企业改制时,尤其要向政府讲清悬空农村信用社贷款,对支持地方经济和存款兑付带来的影响与危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政府、法院部门的支持保全信贷资产,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

六是从规范入手,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信用社信贷人员的行为直接影响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因此,通过规范贷款条件、规范贷款程序、规范收贷责任、规范信贷纪律来规范信贷人员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有规范的信贷管理体系,要有较强综合素质、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好思想品质的信贷人员去遵守、去执行,所以,在信贷人员的配备上,要通过引入激励机制,建立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一定的考试和考核将那些具有一定学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有较强综合业务及协调能力的员工“蔚叫糯岗位上来,同时,要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定期的信贷业务学习制度,通过信贷知识测试,信贷技能竞赛等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素质,确保各项信贷业务合规合法地操作。

七是全面实行贷款营销。现阶段,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化经营过程中,贷款的营销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并在实践中,通过贷款的营销,在金融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市场份额不断能得到巩固和扩大。而相对滞后其它银行的农村信用社对贷款的营销仍然处于一个被动的、随意的较低水平上。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带来信用社储蓄存款和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投入的持续增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能力大大增强。实行“包收、包放、包效益”的贷款营销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新增贷款的质量。因此,在贷款营销中一要树立营销观念,强化全员营销意识,以“三农”为中心,积极寻找自己的优质客户。二要完善贷款营销组织,建立信贷营销队伍,并做到在贷款营销中做到营销不倾销,不重“成份”重“效益”,不重“规模”重“质量”。确保新增贷款的质量。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九日

篇2: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报告

2015年7月,全行信贷规模保持平稳,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比上月略有上升,关注类贷款占比较年初上升较多,贷款质量压力依然严峻。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风险偏好及政策执行情况

篇3: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报告

关键词:信贷资产,风险,分析

银行面临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其中:信用风险是因交易对手违约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信贷资产为银行的主营资产, 信用风险成为银行重点关注的风险。

银行贷款不会一夜之间变成问题贷款或损失, 在信贷资产质量逐渐恶化之前, 往往会出现许多蛛丝马迹, 及时探测出这些信息, 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为控制和降低信贷风险创造有利条件, 保障银行资金安全, 减少风险损失。因此, 客户的风险监测和预控值得仔细研究。

本文从信贷资产发放后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角度出发, 分析了系统性风险、客户财务风险、重大事件风险、合规性风险、管理风险等, 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对策, 对信贷资产的风险监测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有助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

一、贷后信用风险分析

信用风险主要分为系统性风险、客户财务风险、重大事件风险、合规性风险、管理风险及其他风险。

(一) 系统性风险是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首要因素

系统性风险是宏观因素风险, 包括行业宏观经济的变化与区域风险对客户的影响。风险事件或危机的根源有时来自于经济、政策及环境的变化, 与单一客户没有直接关联, 相对于特定客户群来说, 这是外部共性风险, 在实际业务中主要反映为行业、区域的风险变化。

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和破坏性极大, 可能会引起信贷资产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的灾难, 且管理控制难度很大。据统计, 某银行2013年1-9月份新增小企业不良贷款中全部为系统性风险造成的, 单纯由系统性风险形成新增不良达66.8%。因此, 及时、准确分析行业、区域风险, 对风险的准确判断、科学决策和有效应对具有关键作用。

1、行业风险

行业风险包括行业外部环境风险与行业内部经营风险两方面。经济周期、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国际环境等影响是来自于行业外部环境的风险。行业内部经营风险表现为:行业市场状况、发展阶段、垄断程度、产业依赖度、产品替代性等。

2、区域风险

区域风险是受特定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 而使信贷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影响区域风险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和法制框架、经济政策、政府行为以及政府信用等。

(二) 客户财务风险是影响资产质量的主要因素

客户财务风险是客户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出现风险状况, 对资产质量构成威胁。

1、借款人盈利能力风险

企业的盈利能力风险主要表现为业绩亏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毛利润率、净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值收益率等财务指标与同期比下降、连续两年以上呈下滑趋势或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利润结构方面显现的盈利能力风险为主营业务利润的占比过低、三项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高、投资收益等非经常项目收益在企业利润中的比重过高等。

以下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异常信号, 应引起关注:经营恶化时出现未加解释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动、旨在“提升”利润的异常交易、应收账款、存货等非正常增长、报告利润与经营性现金流量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报告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过分热衷于融资机制、出人意料的大额资产冲销、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的大额调整、频繁的关联交易、巨额的补贴收入等。

2、偿债能力风险

客户经营性净现金流为负或净现金流不足以覆盖到期债务, 应予以关注客户偿债能力风险;客户经营性净现金流连续两年以上为负, 并且预计贷款期限内难以改善, 信贷资产质量将进一步恶化。偿债能力风险还表现在资产负债率过高、利息保障倍数过低等。

(三) 重大事件风险是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重大事件风险是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影响借款人还款能力, 危及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需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信用风险事件。

当发生足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企业体制改革、人事调整及决策层变化、法律诉讼标的达到净资产30%、事故和赔偿、投资和交易超过前三年税后利润、或有负债或对外担保达到净资产30%、被政府监管部门或行政部门处罚、新闻媒体披露的负面信息、集团客户因经营不良发生连锁反应或财务危机等事件时, 银行信贷资产将面临重大事件风险的影响。

重大事件往往是突发事件, 且难以准确预测到, 但其杀伤力却是极大的, 甚至能在一夜之间将一笔好贷款沦为一笔病入膏肓的坏贷款, 而银行往往是最后知情者。

(四) 合规性风险是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常见因素

合规性风险是信贷资产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形成的威胁。

违规信贷资产主要表现为项目贷款未取得相关部门批准文件;生产、经营项目贷款未取得环境保护部门许可;生产、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产品;以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作为注册资本金;投资于股票、期货;贷款实际用途与合同约定用途不一致等。

(五) 管理风险是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内部因素

管理风险涉及银行对贷款发放存在操作方面的风险, 是银行自身管理的缺陷。管理风险亦称操作风险, 如:对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以优于同类借款人的条件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超过本行授权权限办理授信业务、违反审批程序或审批条件;银行内部发生违法违规案件, 或因内部管理原因造成丧失诉讼时效、合同文本丢失等不利后果。

(六) 其他风险

客户的信用状况、还款意愿、其他金融机构分类情况等也是贷后信贷资产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 如:近两年有欠息与本金逾期情况, 目前仍处于违约状态;被其他金融机构分类为非正常类贷款;借款人还贷意愿较差, 不配合贷后管理工作, 或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借款人利用企业兼并、重组、分立等形式恶意逃欠银行债务等。

二、贷后信用风险的防范

(一) 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行业政策, 及时、准确分析识别客户所处行业环境、区域环境的变化。清醒认识当前正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 对国家行业政策是扶持鼓励还是限制发展有清楚的了解。重点关注两种类型的行业:一是随经济景气周期波动显著的行业, 像钢铁、船舶制造业、化纤、有色金属、水泥等;二是对国家政策反应敏感的行业, 像房地产、光伏行业、依赖出口退税的相关行业等。

(二) 加强对客户的贷后检查与实地走访, 密切关注客户经营情况与重大风险事件。在贷后检查中, 观察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 分析面临的潜在机会和外部威胁, 客户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劣势在哪里, 及时了解重大事件的发生。

(三) 采用合适支付方式, 有效控制贷款资金用途。除了及时核对客户资金帐户, 跟踪贷款资金的流向外。支付贷款资金时, 尽量采用受托支付方式, 要求借款人提供与约定的借款用途相应的商品、劳务的交易合同或发票, 将资金直接支付到交易对象帐户上, 以便对资金用途进行有效控制。

(四) 加强对经营机构信贷资产检查, 有效规避管理风险。通过与所查经营机构的管理人员与经办人员进行询问、座谈, 了解其对相关规章制度、操作程序的熟悉程度以及执行情况, 重点了解经营机构授信业务尽职调查、审批程序、授权授信管理、对帐程序等情况;实地查看与授信业务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分离与授信档案和抵质押物保管情况等。

三、结语

信贷资产的贷后风险可通过风险的监测与预警、风险控制的缓释措施、风险出现后的紧急处理三道防线来防控。本文以“风险的监测与预警”为主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贷后可能出现的对信贷资产质量产生影响的信用风险, 对风险防范的思路进行了初探, 对于风险控制的后两道防线, 由于篇幅的限制, 本文不再赘述, 留待其他文章详述。

参考文献

[1]朱星群.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信用风险[J].现代金融, 2007, (02) .

[2]李霜.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J].改革与开放, 2010, (06) .

篇4:透视当前银行资产质量

经营管理水平提升

银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外因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内因则是银行改革后经营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的进步。近年来,国内主要银行通过重组改制,陆续建立起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和管理体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推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审贷分离体制,部分银行实现风险垂直管理,形成了前中后台风险管控“三道防线”。

2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国内银行在管理技术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借助“后发优势”,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风险管理领域,大量引入先进的风险计量和IT技术,通过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领先实践,结合自身经营管理实际,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

3资产结构的优化。近年来,各大银行加大对业务和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力度。例如,大力拓展零售业务并将其作为战略重点,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代表的优质零售资产比重快速增长。在公司信费领域,积极开展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主动退出高风险领域,大大增强信贷资产组合的抗风险能力。

4专业特长的发挥。各大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注重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比较优势。例如,中行的国际业务、工行的工商企业信贷业务、建行的基础设施和住房信贷业务,等等。长期形成的专业技术及专家储备,使得各大银行在自身专长领域赢得了高质量的增长。

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

“4·15新政”后房地产及相关行业贷款风险增大

“4·15”房地产新政出台后,市场反应强烈,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价格急剧下跌的情况,但是成交量萎缩对开发商的现金流带来很大压力。加之目前开发贷款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剧增,部分实力较弱的企业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质量也面临压力。如果出现房价大幅下跌以及加息等因素叠加,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将明显上升。近期,国内各家银行都组织开展了房地产压力测试,从初步了解的情况看,虽然各大银行都表示风险总体可控,但是潜在压力不小。

除了房地产贷款外,还有其他以房地产作为抵押品的各类贷款(国内银行贷款担保方式中房地产抵押占比较高),一旦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很有可能引发贷款出现风险。

此外,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变化还将影响到上下游关联行业,涉及面非常广。从实务看,通常房地产企业在上下游交易链中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因此其风险往往首先会被“转嫁”到上下游的其他企业,其风险传导效应也需要引起关注。

针对房地产贷款风险,商业银行有必要对房地产贷款实行更加严格的风险管控标准。防范和化解房地产市场波动对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将是国内银行今明两年面临的一个挑战。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有加速暴露的苗头

去年国内银行贷款大量投向政府融资平台。据有关报道,截至2009年末贷款余额达到7.38万亿元,全年新增贷款3.05万亿元,同比增长70.4%。总的来看,地方政府平台贷款总量与地方财力明显不相称(很多地方债务率超过100%,甚至高达200%以上)。同时,随着房地产调控深入,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得资金的渠道将大大收窄,而且民生领域投人还将继续加大,地方财政压力剧增。下一步需要密切防范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向银行信贷风险转移。

年初以来,国家相关部门收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政策,加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检查力度。各银行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要求全面开展风险自查。随着政策收紧以及排查的深入,潜在风险可能还要逐步暴露出来。此外,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正在着手整合清理各类融资平台,在此过程中需警惕可能出现的债权悬空或担保悬空的风险。

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逐渐显现

去年以来,各大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控制是富有成效的,但是存量贷款余额仍然较大。去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及流动性充裕的状况,暂时掩盖了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随着今年宏观调控深入,流动性逐步收紧,一些企业将面临盈利下滑、现金链趋紧的困境。以钢铁行业为例,年初钢铁产能已达到7.3亿吨,即便不增加新的产能,2010年过剩产能也在1亿吨以上。4月份以来,钢材价格持续下跌,加之铁矿石成本上升、外需低迷、贸易保护等因素,部分企业风险可能会集中暴露,特别是那些经简单整合并购形成的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的大型企业钢铁集团,可能首当其冲。

除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品硅和风电设备6个产能过剩行业外,船舶、发电设备、重型装备和通用机械等行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剩或潜在过剩。不少企业开工不足,盈利水平下降,潜在风险较大。

个人信贷不良率面临反弹压力

个人信贷的不良率与利率水平、收入增长、房价等密切相关。去年在七折利率等政策刺激下,国内各大银行的住房按揭业务增长很快,这部分贷款(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房价高企时期发放的贷款)随着政策调整、经济景气的变化,有可能出现较高比率的不良暴露。另外,股市低迷等因素造成“财富效应”消失,客户资金面紧张,客观上也可能推升个人信贷的违约率。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信用卡不良率开始出现上升趋势。一季度末,国内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的占比达到3.5%,较2009年第四季度上升0.4个百分点。

同时需要警惕的是,随着房地产企业融资链的趋紧,“假个贷”有可能死灰复燃。目前国内一些银行已发现这方面的苗头。

存在表外风险向表内转移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银行表外业务增长较快。尤其是实行贷款规模调控后,部分信贷融资需求向表外转移。较之贷款等表内业务而言,目前表外业务管理还相对薄弱,总体来看垫款风险在增大,存在表外业务风险向表内转移的趋势。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不少银行叙做的表外业务涉及大宗商品交易。部分企业超过正常生产所需囤积大宗商品,随着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近期欧元区债务危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相关表外业务的风险有可能会陆续暴露出来。

经济恢复期银行风险判断和选择的难度增大

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还将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恢复期阶段,中国经济也是如此。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经济恢复期银行对客户风险甄别判断的难度明显增大。在正常时期或者经济下行期,好坏企业一目了然,比较容易识别出来。但是在经济恢复期,无论是好坏企业都从低谷反弹,银行往往容易被良好的财务数据、盈利增长率等表象所迷惑。究竟谁是真正复苏并进入增长通道,

谁是暂时缓和乃至是“回光返照”,银行作出准确判断的难度很大。此外,经济恢复期阶段也是国家宏观政策变化较多的时期,不确定性较大。这对银行来说是个挑战。

如何确保良好的资产质量

重心转移:从“双降”到资产质量的长期可持续

近年来,工中建交等大型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双降,目前不良率都降到1.5%以下。在贷款不良率已经比较低、拨备也很充分的情况下,笔者认为银行工作重心不应该再盯着“双降”,而要立足于长远,着力完善长效机制以确保良好资产质量的长期可持续。

宏观层面:把握宏观经济走势,降低“亲周期”风险

根据经济发展趋势,科学确定自身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对经济发展大势的误判,是银行最大的系统性风险。银行无法完全避免“亲周期”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前瞻的判断、主动的政策调整,在把握市场机会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经济波动带来的冲击。在具体业务中,只要能比别人看得远一些、提前一步做出反应,那么最后结果往往有云泥之别。

中观层面:优化区域、行业、客户、产品结构,增强组合抗风险能力

在当前银行业整体不良率较低的情况下,简单比较不良率高一个点或者低一个点,实际意义并不大,关键要看风险的基础状况,即资产组合情况。比如,同样不良率的两家银行,一家银行信贷资产主要集中在高波动行业,那么其潜在风险就要高很多。此外,不同的区域分布、客户结构、产品类型,也都显著影响贷款组合的内在风险。

从风险计量的角度来看,需要重点关注资产之间的风险相关性。对于一个资产组合,其整体预期损失可以算术加总,但是非预期损失(经济资本)却不是简单的加总,而取决于资产组合结构。举例来说,两笔风险负相关的资产,可以产生“风险对冲”的效果从而降低整体组合的风险。

国内银行的组合管理还刚刚起步,亟须从政策、技术等方面提升组合风险管理能力。例如在信贷政策上,要逐步形成差别化、精细化的区域、行业、客户、产品政策;在管理技术上,要尽快建立专业化的组合风险计量和管理体系。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微观层面:合理安排交易结构,前移风险管理关口

在信贷业务中,选择客户只是第一步。同样的客户,交易结构安排不同,最终风险和收益情况可能大相径庭。比如,对于一些自身实力和管理能力不太强的企业,银行不鼓励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而倾向于采用自偿性的信贷产品,与物流、现金流、供应链等紧密关联的产品来替代或置换流动资金贷款,这正是基于交易结构的考虑。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将银行的风险安排、服务方案等融入到交易结构中,实现对风险的事前管控(而不是事后的被动处置),这是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趋势。

不良处置:专业化管理、市场化机制

贷款风险暴露并不可怕,关键在于银行风险处置能力与风险暴露是否匹配。近年来,国内大型银行都采取了集中、专业的不良贷款处置模式,成效非常显著。下一步还需着力提升专业化水平,特别是引入现代技术工具(如客户风险预警、行为特征分析和催收策略、抵押品风险管理技术等),提升风险处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进不良贷款市场化处置(信贷转让、证券化等)。这方面既需要各大型银行的努力,还需要相关监管制度的配套支持。

抓住客户评级的关键

客户评级的核心是客户的违约率(PD)。违约率不等于不良率,它可以量化说明贷款形成不良的可能。银行贷款组合中整体客户违约率低,那么贷款质量也越好,贷款向下迁徙的可能性也越小。客户评级贯穿客户选择、风险评估、贷款定价、贷款审批、风险监测、贷后管理、结构调整等信贷经营管理的全流程。做好客户评级是提升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在客户评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从最初的专家判断,到简单的打分板,进而发展到基于数理统计模型的现代评级体系,评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评级覆盖面逐步扩大。过去国内同业在讨论贷款质量和风险状况时,主要关注不良率,现在则更加关注客户评级、违约率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基础管理水平的提升。

正确理解并运用好客户评级技术工具,笔者认为要把握几个方面问题:

1客户评级的核心是风险度量和风险排序能力。因此,检验一家银行客户评级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就是看基于风险计量结果进行风险排序的有效性,这是关键。

2不同银行客户评级符号背后的内涵可能差异较大。由于标尺不一致,同一个客户在不同银行获得的评级不同是很正常的;而同样的评级,从风险高低的角度来看通常也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3不同机构评级的科学性客观上存在差异。不同的机构对客户评级的技术方法、数据基础不一样,专家团队水平也不一样,因此评级结果的科学性、权威性自然存在差异。

篇5:信贷资产质量及风险分析

一、黑龙江省前八个月信贷资产质量及效益情况

截至8月末全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36.2%,增幅连续八个月创历史同期新高。当年新增贷款超过近三年新增贷款总额67.9亿元。在信贷高速增长情况下,黑龙江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也发生新的变化。

(一)不良贷款“双降”,不良率连创新低。近年来各家银行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纷纷对本行授信业务进行了全面的风险排查,加强风险管理和贷款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清收不良资产。截至8月末,全省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比年初减少13.8亿元;不良率比年初下降3.6个百分点。

(二)贷款周转速度加快,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升。在信贷高速增长的同时,贷款利用效率也在提升。截至8月份,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同比增长90.4%,贷款周转次数为1.15次,比去年同期加快0.35次;贷款周转天数为318天,比去年同期加快137天。周转速度加快,使信贷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放大。

(三)地方性商业银行积极维护金融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各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控制,我省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及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均有所提高。二季度末,黑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拨备覆盖率分别较年初上升33.5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分别较年初上升67.2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

(四)受利息差缩水影响,银行盈利增速放缓。二季度末,黑龙江省银行业盈利增长8.0%,增幅比去年回落78.8个百分点。尽管信贷规模剧增一定程度上能“以量补价”,但受去年多次降息、贷款议价能力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银行利差大幅收窄,加之去年基数较高,利润增速大幅放缓已在预期之内。

(五)地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未来信贷增长空间有所压缩。今年年初以来贷款增长过快,造成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二季度末,黑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分别较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和3.07个百分点。在当前监管层和银行业自身都越发关注信贷安全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下降无疑将对银行未来的放贷能力有所限制。

二、信贷激增情况下应关注的风险与问题

伴随着贷款的“井喷”式增长,大规模信贷投放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一)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隐现。目前,我省共有政府融资平台95个(省级7个,市级43个,县级45个),二季度末,全省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占全省贷款总额的17.2%。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由于其特殊的业务背景,存在多级多头授信带来的融资总量控制难、依靠财政和资金统筹偿还带来的还贷能力预测难,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金风险控制和流向监测难等问题。一是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据对全省36个总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调查结果显示:资本金比率仅为34.6%。以我省融资规模最大的政府融资平台为例,二季度末资产负债率高达99.7%,其授信行多达12家,贷款行也多达10家。二是依靠地方财政的还贷能力难以保证。各银行机构利用政府信用授信有其合理性,但也要注意到政府项目还款来源集中于财政资金,缺乏有效的抵押。而在“保增长,保民生、保就业、促改革”的政策导致财政支出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上半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高达19.7%,而地方财政收入却仅增长1.4%,财政缺口达300多亿元。三是项目周期长、投资规模较大,风险具有隐蔽性。政府项目中长期贷款比重较大,约占政府贷款的75.7%。一些原定以市场化运营方式回收现金流偿还贷款的政府投资项目,在未来经济预期不明确的前提下,偿债能力堪忧。尤其是今年5月1日起全省169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这对以收费权质押的二级公路贷款冲击很大。

(二)重大轻小,贷款过于集中存在隐忧。今年上半年,全省亿元以上增量客户新增贷款占全省新增贷款的65.1%。尽管从单家银行看,并未突破监管规定的授信控制比率,但从整个银行体系来说,使信贷风险过于集中。同时,贷款的过于集中也容易造成借款企业盲目的投资冲动,给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带来隐患,一旦大型客户发生财务危机,对银行体系稳定性造成的冲击不可低估。全省贷款10大户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17.8%。10大户表现出显著的政府投资背景,投向主要是公路、城区建设、电力和采矿业等方面。

(三)票据融资占比较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虽然今年以来我省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票据融资占比不断下降,但1-8月份新增票据融资仍占到新增贷款的15.4%。一般来说,票据融资有着真实的贸易背景,往往被银行视为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信贷业务,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首先是由于去年年底以来企业和银行开展票据融资的积极性很高,造成票据市场竞争激烈,贴现利率不断走低,出现了与同期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其次是票据融资风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票据业务中对银行承兑汇票的贸易背景、保证金来源合法性的审核与把握还有一定的困难,一些企业在多家银行授信,利用银行贷款作为保证金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放大授信,负债水平已超过企业的承担能力。一旦资金控制权到了企业手中,而部分企业又缺乏好的项目,资金的流向就难以监控,贷款质量也将受到影响。

(四)一些企业资金仍较紧张,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今年以来,我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快速增长,但这些贷款主要投向电力、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领域以及粮食收购、支持“三农”等领域,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仍很突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萎缩,企业间互相拖欠货款,产成品和应收账款余额两项资金占用不断增加。据有关部门初步预测,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在400亿元以上。一旦经济复苏的进程减慢,对企业资金链的冲击将是难以想象的,势必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五)银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难以预料的突发因素使企业及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迅速增加。由于银行营运资金寻找利润的压力很大,放贷意愿强烈,如果管理跟不上,风险很容易积聚。一是信贷投放节奏过快。今年以来信贷投放迅猛增长,这在目前抗危机保增长的特殊时期确实有其合理性,但在具体节奏把握上存在一定问题。年初信贷投放超常增长挤压了后期贷款增长空间,可能造成全年贷款增长出现“前快后慢”的格局,势必影响信贷均衡投放节奏,不利于宏观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同时一些银行为求增加放贷,脱离项目投资进度和企业经营周转的实际需要发放贷款,有些大企业在无实际需求的情况下为维持与银行关系而应邀举贷,形成部分存、贷款双向虚增。这种现象必然助长流动性过分宽松,诱使资金进入其他投资渠道,最终推动资产价格上行。二是个贷业务管理不严。上半年信贷投放中,除政府投资项目和票据融资外,各金融机构在个贷业务上竞争较为激烈。部分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竞争中放松管理,降低条件争业务,对同一客户发放多套住房贷款,放大虚假需求,助长了房地产市场炒作,对银行自身资产安全也形成隐患。部分银行信用卡部与其他部门缺乏有效联系,存在不顾客户实际消费水平和还款能力,片面追求发卡量的现象。

三、对策建议

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为我省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但各银行部门在扩大信贷规模的同时,也要把“保增长”与“防风险”紧密结合起来,优化信贷结构,在高增长时把控风险,实现高质量的信贷增长。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应高度重视银行信贷风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银行债权,防止新一轮逃废银行债务现象的出现。

(一)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营造良好金融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重信用、讲信用的社会风气。加强法制建设,夯实金融生态环境的制度基础。司法部门要加强对金融债权维护的制度保障,加大金融债权执法力度,加大对恶意骗贷、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观念,完成从经济行为的参与者到经济秩序的管理者和监督人的角色转换,理顺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相互关系,严格依法行政,为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宽松的信用环境。

(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银行与政府信息不对称难题。由于政府特殊的地位,以及沟通渠道不畅通,易形成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等。以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例,因为有政府信用支撑,再加上资金借贷主体与使用主体不一致,政府借钱,企业用钱,银行缺乏对融资平台企业的有效约束,造成对信贷风险控制能力的下降。建议政府建立固定渠道,会同当地人行、银监局严格控制融资平台的放贷能力和融资流向,对平台上的企业加强跟踪管理和监督,促使其合理调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财务费用,切实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三)要加强信贷结构的调整力度,克服信贷过分集中的倾向。可结合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改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有效分散贷款风险,一方面,可利用票据贴现收紧的时机,加大流动资金项目贷款的营销,提升流动资金贷款的占比;另一方面,在项目贷款上,重点发展银团贷款,利用其信息共享、风险分散、合作共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信贷质量。

(四)要强化风险管理,克服盲目竞争冲动。应严守政策界限,做好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确保授信、担保的合法合规和还贷来源的可靠性,积极开展风险排查、业务专项检查及审计后续跟踪等工作,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区域经济环境的变化,提高管理能力,把握发展方向,维护资产安全,保持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势头。

篇6:银行年报应客观反映信贷资产质量

莫开伟

中国财经报网 2013-04-0

2截至3月28日,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五大行业绩报告相继出炉,2012年净利润比上年分别增长14.42%、14.13%、19%、12.2%和15.1%。而2011年5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高达26.6%、25.52%、28.52%、18.9%和29.95%。另据相关部门预测,2012年16家A股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6%至17%。因此,尽管银行净利润有所下降并呈放缓态势,但每股收益和派发的现金红利相当可观,如此经营业绩仍令人兴奋。但在笔者看来,上市银行年报存在瑕疵,没有客观反映不良信贷资产状况,给民众一种信贷资产质量非常好的错觉,民众容易被利润和收益的表面“光鲜”业绩所迷惑。

从5家银行2012年公布的不良贷款情况,可看出银行年报有失客观之嫌:一是以不良贷款率掩盖不良贷款绝对额上升的现实,给人以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印象。如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不良贷款余额为745.75亿元、858.48亿元、654.48亿元、746.18亿元和269.95亿元,不良贷款绝对额依然庞大,达3274.84亿元;除农行不良贷款总额减少外,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不良贷款分别比上年末增加了15.64亿元、37.03亿元、21.74亿元和50.27亿元,但工行、建行、中行的不良贷款率却反比上年分别下降了0.09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和0.05个百分点。二是公布的不良贷款降低率存在追求业绩而人为控制现象。如有银行下降的不良贷款率与实际不良贷款率相加正好等于1%。似乎该行信贷资产质量不断向好。但业内人士不难看出,这其中既有信贷投放分母加大稀释了不良贷款率的因素,更有人为操作不良贷款率不突破1%监管红线的可能。

上一篇:项目竣工报告下一篇:组建篮球队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