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的发展方向

2024-05-05

wto的发展方向(通用8篇)

篇1:wto的发展方向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是世贸组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机制,它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安全和预报起着中心作用,基本上保障了世贸组织成员方已得到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世贸组织正常运行的保障。我国已加入WTO,贸易争端也在大幅度上升。深入研究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并得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简称DSM)是以关贸总协定(简称GATT)四十多年争端解决实践为基础,经过发展和创新确立起来的一系列较为完整、严格的审理程序和监督机制,它是WTO法的精髓所在,被誉为“WTO皇冠上的明珠”。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支柱,在WTO体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它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争端解决机制。WTO争端解决机制,是一种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也是WTO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多边贸易机制的支柱,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颇具特色。它具有统一性、效率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它具有自己的原则、机构和解决程序。加人世贸组织后,随着我国与其外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摩擦的产生不可避免。而且由于意识形态、历史原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是世界上遭受不公平待遇最为严重的国家,许多国家对我国采取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歧视性数量限制等手段,使我国的出口贸易频遭严重的打击。所以充分了解贸易争端的解决方法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格外重要。

争端解决机制的目的是使争端得到积极有效的解决。争端各方可通过磋商,寻求均可接受并与WTO有关协定或协议相一致的解决办法。在未能达成各方满意的解决办法时,争端解决机制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成员撤销被认定违反WTO有关协定或协议的措施。如该措施暂时未能撤销,应申诉方要求,被诉方应与之进行补偿谈判,但补偿只能作为一项临时性措施施加以援用。如在规定时间内未能达成满意的补偿方案,经争端解决机构授权,申诉方可采取报复措施。

迅速解决争端是《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为此,对争端解决程序的各个环节都规定了严格的、明确的时间表。它有利于及时纠正成员违反WTO协定或协议的行为,使受害方得到及时的救济,也有利于增强成员对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的信心。

《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引入了“反向协商一致”的决策原则。在争端解决机构审议专家组报告或上诉机构报告时,只要不是所有的参加方都反对,则视为通过,从而排除了受诉方单方面阻挠报告通过的可能。

总的来讲,在运用具体程序方面,应以协商为主,专家组或上诉机构次之;在争端解决结果方面,应以达成相互满意的解决办法为主,要求授权报复次之:在整个争端解决过程中,应严肃认真地准备,妥善充分地参与,谨慎节制地援用报复,力争迅速有效地解决争端。具体表现为以下个方面:

(1)、全面性。研究与争端有关的事实和法律问题,不仅要对WTO所涉贸易争端的每一个具体问题和细节进行研究和辩及时更新信息和资料,掌握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还要根据争端解决各阶段的规则及程序,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计划,制定各种不同的谈判或其他争端解决战略,促使争端的解决朝着对我国更有利的方向发展。(2)、慎用报复和避免被报复。解决争端时应充分利用磋商、调解、调停等自愿性的争端解决方法,以积极的态度考虑对方的利益补偿方案,尽可能提出我方的利益补偿方案,力争实现双方满意的结果,避免使争端陷入僵持状态,只能将报复作为一种不得已而要求授权采取的最后办法。(3)、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着力与发展中国家加强集体联合,争取在争端解决中赢得多方面的支持。如欧盟成员国在“香蕉案”中凭借贸易集团的力量阻截美国的单边报复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巴西、委内瑞拉共同投诉美国实施歧视性汽油标准并获得胜利,都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WTO争端解决机制面临的挑战

WTO自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行以来,在完善和实施乌拉圭回合协议,建立和健全新的多边贸易体制框架,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以及有效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作为一个国际经济组织,实质上只是各成员利益妥协和分配的结果,不可能将其建设成真正强有力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机构。在全球贸易趋向自由化的同时,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WTO从成立伊始就面临着一系列较为严峻的挑战。

1期限过长按照《谅解》规定的各项时间推算,从争端程序的启动到获得最终的救济办法,需要大约2月的时间。且争端解8个决程序的启动通常有一段时期的滞后,再加上起诉国的反应时间,当最终的救济 手段(如撤销被投诉的措施、偿或报补复)以落实时,得这种长时的延 误往往已使有关国家的出口受到实质性的影响。而对那些经济规模弱小、口结构单一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问题造成的影响更为突出。

6第三方当事人权利的缺失.

关于wro争端解决程序中的第三方当事人的权利问题

是《谅解》规定中较为模糊和有限的一项内容,明示的权利极少。从时间上考虑,第三方当事人除非提起新的争端解决程序,否则其权利的行使止于专家组第一次会议提出书面陈述之时从其权利的内容上虑,限于提出书面陈述。此外,仅不得上诉亦是对其权利进行的限制。(1)西方贸易大国操纵多边贸易体制决策进程的现象仍然存在并很严重。发达国家成员方不断提出新的贸易自由化要求,或将其感兴趣领域的自由化超前实施,或有选择地扩大自由化的新领域。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坚持下,一些与贸易无直接关系的所谓“新议题”被纳入多边贸易谈判领域(2)多边贸易体制覆盖的范围存在局限性。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截至2005年12月11日,WTO成员只有149个,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被排除在外。包括俄罗斯、越南等在内的30余个观察员正处于申请加入之中。一个没有各国广泛参与的多边贸易体制,是不能称其为完整的全球性贸易体制的。

我国应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策略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对争端解决协议和程序的研究工作。为扩大和方便培训和宣传,请国内外专家编著有关WTO争端解决的书籍,并编辑GATT和WTO解决争端的典型案例集。注意培养争端解决的专门法律人才。

(二。根据WTO的各项规则,对现行法律及相关政策进行清理和修订,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的前提下,使之尽量符合WTO的规则要求和我对外承诺,并增强我国涉外法律法规的透明度,维护涉外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尽量避免或减少各种潜在贸易争端的发生。一旦发生争端,我应积极应诉,通过司法手段保护我国内市场和产业。

(四)成立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专门管理机构,制定争端解决和防止的法律法规,规定投诉程序,建立国内有关争端解决的完善机制。由于争端解决是法律性很强的机制,因此,该机构应主要有法律人员组成。争端解决机构主要负责与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联系工作,参与争端解决程序,代表我国政府进行磋商、起诉和应诉,与国内有关部门和企业等密切联系、配合、协调,做好争端解决和预防的各项工作。

五.结语

WTO争端解决机制能否最终确实成为保证中国加入WTO协议的各项规定贯彻落实的有效法律手段,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且有赖于我国有关法律、政策及机构的必要改革与调整。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外贸易争端法律体系,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争端解决机制。

在作为WTO多边贸易体系核心的争端解决机制正经历制度革新的重要时刻,中国应以一个世界贸易大国的胆略和气魄,清醒认识双边和多边的利益格局,在推进WTO争端解决机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应充分利用机制中对我国有利的规则,寻求最佳利益结合点,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对外贸易争端解法律体系,更加有效的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希冀为我国有效利用WT O争端解决机制提供比较科学、合理和可行的政策建议,为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趋利避害提供法律依据,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入世利益,进一步推动WT O多边贸易体制的健康发展。

篇2:wto的发展方向

《金融服务协议》对证券市场开放的一般要求主要有:对各缔约方开放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允许缔约国在国内建立证券服务公司并按竞争规则运行;缔约国公司享受同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取消跨境服务的限制;允许缔约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的比例超过50%.

对照这些要求,结合前文分析的我国证券法制的局限性,笔者认为,要适应世贸组织法律制度的要求,我国未来的证券法制发展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证券法制的立法取向上,应该立足确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价值目标,并应有步骤地修正现有制度与这些精神相抵触的规则。在今后的制度创建中,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和借鉴国外先进市场经济国家的立法范例,避免法制目标的滞后。

2.在适应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要求方面,我国现有制度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

首先,在市场准入方面,应在承诺的范围内将世贸组织的制度要求反映到证券法制建设中来。世贸组织法律框架在证券市场方面所构建的准入原则要求;各缔约方的证券市场应该向其他缔约方开放,除非在承担义务清单中有明确的排除性规定,否则任何缔约方不得限制外资进入本国证券市场,包括限定其最高股权比例及对单个的或累计的外国投资实行限制;不得要求缔约方必须通过特定法人实体或合营企业从事证券业务;不得限制境外投资者的数量,包括采用数量配额、垄断、专营服务提供者等方式;不得限制外资经营证券业务的总量。我国在证券市场准入原则方面所作的承诺主要有:确保在华外资证券服务提供者在取得证券服务方面享有最惠国待遇;允许外国证券服务者在华设立机构并有开业权;确保外资证券服务提供者在境内提供本国暂缺的任何形式的新金融服务。鉴于此,现有的严格禁止准入制度将必须修改。

其次,在证券市场的国民待遇方面,我国相关制度更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正。世贸组织的规则要求:缔约方给予外国证券投资及投资者的待遇不得低于给予本国证券投资及投资者的待遇,包括投资品种、投资数量、投资比例等方面都不应有差别。我国已经做出的承诺主要有:外国证券服务提供者在取得境内证券组织成员资格,进入任何形式的证券市场时享有与本国证券服务提供者相同的待遇,包括投资品种、投资数量、投资比例等方面。但是,国内现有的制度在这些方面都处于空白状态,需要及时地补充和完善。

第三,在证券市场的透明度方面,我国虽已经有所落实,但是还有诸多不足。世贸组织规则要求:除紧急情况之外,每一缔约方必须将其与证券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及所有的其他决定、规定以及习惯做法,最迟在生效之前予以公布,以便使国内外市场主体有充分的时间予以了解和掌握,尽量使得市场环境变得可以预见,并进而决定自身的行为取向。鉴于此,现有的.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一方面,应坚持以明确而公开的规则为真正的市场规则,尽可能减少或避免通过不透明的政策性的干预来调整证券市场;另一方面,应该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透明化方面,加强常设性的、专门化的服务机构建设,以确保制度的透明化。

第四,在逐步自由化原则方面,我国一方面要积极利用该原则对我国(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性待遇,另一方面更应积极地推进市场法制建设。

3.在现有法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协调性方面也需做出努力。迄今为止,我国证券法制体系已经形成了以证券法、公司法为核心,国务院及证监会发布的行政法规、监管规章为补充的体系。组建该体系的规范性文件已经较为丰富,但是体系内部的协调性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今后的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保证券法、公司法的权威性,不能简单地通过行政法规或者行政规章来修改,其中确有滞后或缺漏的,应该及时地通过修正案来解决;二是行政法规和监管规章内部的协调问题应予重视,尤其是对于那些过时的规章制度应该及时地清理,不能只管推出新的规章,忽视了新旧规章之间的协调;三是必须加强监管规章发展的计划性和系统性,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就立规,而需增强规范性文件的系统性、前瞻性,以便于监管机构和被监管者对规章的实践。

4.强化执法机制建设,确保既有制度的真正落实是我国证券法制建设的重大难题,也是真正适应世贸组织法制要求的重点课题。一是在制度建设层面上,应该严防非制度因素对证券执法的干预,因而制度的明确化和严格化是极为必要的,尤其应从制度层面上防止行政干预,因为这种干预往往是保护特殊市场主体、阻碍执法的重要力量。二是在市场体制和机制方面,应该努力减少和控制特殊主体的发展,因为他们是干扰市场规则实现的根本性阻力。三是强化执法机构的权威性、有效性,这一方面有赖于法律赋予执法机构以充分的权力,尤其是对违法者进行制裁的权力,另一方面则有赖于执法者水平的提高及其自律和他律机制的完善。

5.应该重视世贸组织法律制度的研究,全面系统地研究其基本制度及各国有关证券市场开放的特别承诺,这是顺应世贸组织法制要求,真正完善我国证券法制的重要保障。世贸组织法律制度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法律体系,需要专业的队伍来研究,而各国的承诺则

篇3:wto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民族图形与现代图形融合是全球化的经济发展的要求

由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 尤其我国加入W T O后, 国际贸易的增加, 国际交流、国际性的对话与日俱增, 为图形的国际化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国际化的内容除了传播功能追求共识性、表现形式追求国际特色, 还包括审美功能的国际化, 也就是图形设计要符合国际审美标准, 能被国际社会所公认和接受。中国民族传统图形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 其形式美感和技术表现很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例如我国出口商品的包装缺乏海外市场的竞争实力, 反映平平, 甚至不适应国外受众审美标准或风俗习惯而被迫退出市场等屡屡发生。因此, 使用现代的审美标准重新演绎民族图形, 也是国际设计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现今中国文化处在一个多元化的转型时期, 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减弱, 我国图形设计艺术正受着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 若全盘西化, 将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沦丧, 若是固步自封, 将会被世界发展的脚步所淘汰。对于中国图形艺术, 何去何从值得人们深思。从图形设计艺术的角度讲, 特色和个性是重要的基石, 在向世界学习的同时, 对中国民族传统图形加以梳理、总结和审视, 了解其精神和要义, 融入时代精神, 创造出符合世界发展需求, 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图形艺术。因此, 中国民族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的融合是必然的。

二、从人类文化心理结构角度分析, 中国民族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的融合具有很大可能性

从人类文化心理结构角度分析, 民族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融合具有很大可能性。人类文化心理结构包括智力结构 (真) 、意志结构 (善) 和审美结构 (美) 。首先, 就它们的形式看, 它们形式是全人类共有的, 具有普遍性。因此, 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的人们, 在追求真、善、美时才有共识, 才有相近的见解与追求。古代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同现代人的审美心理结构, 虽然与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相联系而有所不同, 却又有共同性、延续性。正由于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审美心理结构, 因而当代人仍能欣赏那些年代久远的古典艺术。本民族、本阶级的人仍会感到其他民族、其他阶级的艺术魅力。

其次, 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内容却是具体的、历史的, 并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发展而变化。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形式, 虽然具有普遍性、共同性, 而它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所感受到的社会内容和情调有所不同, 它又始终渗透着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的审美意识, 所以具有历史具体性。不同国家、民族、阶层在追求真、善、美时才有差异, 才有不同的见识和看法。

中西方图形艺术亦是如此, 它们在审美结构中既具有普遍共同性, 又具有历史具体性。由此可见, 图形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民族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的融合具有无限可能性。

三、中国民族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的融合是国际化、多元化、人性化和绿色设计, 以及信息环境与高科技工艺等方面的多重需求,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具备国际化与多元化设计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剧, 同时各国文化不断交流, 变得越来越全球化, 在设计领域, 图形是视觉语言, 它给人们的感受是共同的, 它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国际视野, 使设计日趋国际化、标准化。而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设计需求对图形的创造, 思考角度, 大众理解提出了合理化的认知观。设计师不得不面向国际大众, 在现代设计中, 把不同民族图形通过需要进行再组合, 力求把所有新的元素考虑在内, 以达到传达信息多样化的目的。在构思和表现上, 现代图形设计的语言表述是相同的:巧妙而新奇、简炼并达意。民族图形设计必须顺应现代设计的走势, 融入国际化语言, 和现代图形设计接轨, 从而将商品信息传达给国际受众, 推动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 具备本土化设计需求

本土化设计是设计师在本土所处环境通过思考, 而逐渐形成的设计思想。设计师立足于本土文化、本民族的思想理念及独立的表达能力, 由此令人们领悟到民族历史发展的文脉和艺术魅力。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 现代图形设计, 无论观念, 还是形式, 与中国民族传统图形元素还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现代设计的诸多流派均来源于现代绘画风格, 而这些西方近现代派绘画在其启蒙时或多或少地汲取了东方艺术的营养。对于具有中国民族传统图形的改造, 则使图形不仅传递了现代设计观念, 更使民族传统图形能够真正成为现代信息的传递载体, 符合现代设计的功能并迈向国际舞台。这为中国本土的众多民族品牌商品顺利打开国际市场,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具备时空化设计需求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信息化, 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时空差, 人的想象随着时空概念的变化而延伸, 设计也逐步从二维向三维到四维空间延展。设计中的时空化与科技化为我们展现出丰富的空间符号。东、西方空间想象形式, 设计图形的叠加、透视、错位、渐变等仿佛将我们带到立体思维的大空间, 民族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的融合可以大大超越和突破旧有的二维空间设计。

4. 具备个性化设计需求

现代社会中, 设计不仅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

在科技带来的种种压力下, 设计界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当设计走向国际化之后, 其设计创意就必须具有个性化。因此, 文化的民族化特征并没有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而消失, 相反得到了重新的认同和进一步的肯定。设计师通过对设计内容, 版式等设计元素的重新组构, 在演变中寻找个性, 倡导民族设计风格与民族精神, 设计在个性表达的道路上才更有生命力。近年来, 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包装、服装、工艺饰品等受到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青睐, 该类产品出口贸易剧增就是有力的证明。

5. 具备人性化和绿色设计需求

商业社会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从而导致能源浪费, 资源破坏, 生态失调。人性化设计与绿色设计思想是2 1世纪全球设计的主题, 所有设计其实都是以人为本, 围绕人的需要展开的, 绿色设计需求, 它强调在保护自然, 生态, 充分利用资源, 以人为本, 与环境为善。民族传统图形艺术品许多采用天然棉、麻、木、竹等可循环利用、无污染材料。民族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的融合从一定程度满足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具有环保等特点。

6. 信息环境与高科技工艺需求

图形设计受科技影响是多方面的,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和高科技的代表, 它为设计带来了巨大变革。

(1) 设计对象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产品的丰富促使了新的设计行业和设计职业的不断涌现, 例如数码图像、商业插图、电脑三维动画、影视数字后期制作等等, 这些新产品的出现和发展为设计提供了广阔前景。

(2) 设计方式的变革。这体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兴起, 例如各类设计软件photoshop、freehand、3dmax等使设计师工作更高效, 设计过程视觉化、设计结构精微化、设计成果现实化。

(3) 设计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在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大众媒体, 设计师得以共享全球信息资源, 从而为设计创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 设计师的思维从静态的、被动的传达向动态的、人机对话式的双向沟通转化。这就给设计师的创意带来了更丰富的灵感, 更广阔的创作平台。

以上种种表明, 加入W T O后, 中国民族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的融合才是中国民族图形发展的出路。

四、结语

在现代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图形不但在设计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且在现代激烈的商品市场竞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图形艺术要得以发展, 就必须继承、发扬并创造出新的民族气质。一个国家艺术的发展, 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前提, 而世界性正是民族性的发展和结果。对本民族图形艺术的传承应立足于透过其形式把握其精神, 寻求新的现代形式并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 以新的目光审视传统, 结合传统与现代,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中, 外来文化思潮对中国的民族传统图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经过多方面分析论证认为中国民族图形的发展出路必须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努力挖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 并将之融入国际化设计语言, 才能建立属于自身而与时俱进的民族图形艺术, 更好地为商品经济社会服务。

关键词:图形,中国民族,现代

参考文献

[1]杨恩寰:美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2

[2]易中华:民族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传承[J].包装工程, 2006, 27 (4) :287

篇4:wto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后WTO时代;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逆差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60-01

1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取得的成就

2001年, 中国加入了WTO。中国的农业由于长期分散经营, 缺乏现代化, 科技含量偏低、市场意识淡薄等缺陷, 不被人们所看好。现在,当我们掀开过渡期的保护网后, 却发现中国农业非但没有被冲垮, 反而在严峻的市场竞争面前, 稳住国内市场, 积极主动出击, 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

1.1降低进口关税方面

加入WTO以后, 中国承诺农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税率到2008年要降到15.1%。而实际上中国农产品的关税总水平2005年已下降到9.9%, 提前达到10%以下水平的目标, 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水准最低的国家之一。

1.2敏感商品的关税配置制度管理方面

中国农业对外全面开放市场的各种壁垒也已经基本消除。自2004年起, 粮食等重点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配额数量达到最高点, 2005年仍维持同样的高水准, 小麦配额达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食糖194.5万吨、棉花89.4万吨。2006年1月1日起取消豆油、棕榈油、菜子油进口的关税配额管理, 实行9%的单一关税管理。

1.3 国营贸易制度的改革方面

农产品国营贸易比例逐渐缩小, 2005年取消羊毛和毛条的进口指定经营制度。各种化肥进口关税配额数量达到最高点, 除尿素继续保持90%的国营贸易比例外, 其它化肥的国营贸易比例将逐步缩小。2005年起对外资开放农药、农膜的零售和批发业务, 2007年起开放化肥零售和批发业务。

1.4 停止农产品出口补贴、限制对农业的国内支持等方面

2006年12月7日, 经过6天的谈判, 在香港参与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的成员终于达成共识,通过了《香港宣言》。在最关键的农产品问题上, 一直摆出强硬姿态的欧盟, 最终与其他成员达成一致,同意在2013年底前, 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将取消所有农产品出口补贴。而中国自加入WTO之日起, 就同意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 并承诺将国内支持中的“黄箱补贴”上限是8.5%, 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2 后WTO过渡期中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

2.1 国际农产品贸易形势日趋复杂

贸易壁垒的消除,使得中国的农产品面临着外国产品的激烈竞争。中国完全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而农产品主要出口国都不同程度地给予出口补贴,这使得中国农产品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除此之外,一些国家运用反倾销、技术标准、进口配额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反出口补贴等多种手段,对进口农产品设置了多种贸易障碍,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遭受较大压力。

2.2 “绿色壁垒”问题突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多年以来,由于我国在环境标准制定实施及资金投入、环境技术水平等方面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我国出口商品市场又多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所以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阻碍作用不断加强。统计显示,入世以来,我国出口农产品遭遇了11个国家和地区贸易救济调查15起,涉案金额约5亿美元,占同期总案件数和总涉案金额的比例分别为 5% 和6%。目前,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又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令人担忧的是,国外贸易壁垒日趋综合化,且范围还在扩大。

2.3 农产品进口压力日益增大, 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保持下去

入世之后,在中国外贸进出口顺差扩大的时候,中国农业逆差却日益突出。2004年,农产品贸易逆差在入世后三年首次出現,并达到年度逆差46.4亿元,改变了中国农产品外贸长达20 年顺差格局。据统计,200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558.3亿美元,贸易逆差11.3亿美元。2006 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双增长,农产品贸易逆差由2005年的11.3亿美元缩小为9.6亿美元,下降41.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这 3 年期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减少幅度达 79.4%。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干预下,逆差发展趋势得到遏制,短时期内对中国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及农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在减轻,而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一系列影响。

2.4 出口风险的扩大来带新的压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提升,企业对外贸易自主权得到进一步放宽,中小企业的外贸活动也日益频繁。但是出口风险这个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贸易企业界的足够重视,而忽视出口风险的直接后果,就是存在大量的逾期未收回的海外应收账款。据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韩家平估算,大约在1000 亿美元左右,而且每年还会新增约 150 亿美元。尤其是近些年来,国际诈骗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有些国际诈骗分子正是利用我农副产品出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管理制度不完善、风险意识不强的弱点,频繁地对它们下手,出口风险带来的损失令一些中小型企业倒闭的案例并不罕见。

3 沉着面对新形势和挑战,制定有效对策

市场的开放是双向的,中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其他市场也将给中国提供更多的机会。中国的农产品将更有可能走向国际市场。因此,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必须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3.1 加快对外贸易体制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西方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和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任务,就是加快农产品对外贸易体制创新,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外贸体制。近几年来,尽管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体制创新和建设方面有所进展,但还远不能适应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变化。目前,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已经明显受到体制缺位的制约,构建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且富有成效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运行机制,需要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完善。

3.2 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改善逆差状况

进入WTO以后,我国农业连年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农产品进出口价格保持平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使两个问题逐步显性化:一是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某些农产品的质量差距;二是农产品出口数量的迅速扩大,将导致贸易磨擦增多。持续的逆差现象也表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实践表明,应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包括加强国外市场调研和销售渠道开拓、调整农产品出口品种及其比重、加快发展有机农产品和加工品,这既有利于破除国外技术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金额,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又可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改善外部经济环境。

3.3 打破“绿色壁垒”

要打破“绿色壁垒”,就要加快农村产业组织创新,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抗绿色壁垒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标准,促进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使我国产品标准和相关环境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农兽药残留监控体系,改进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在农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施绿色营销策略,走品牌战略之路。

3.4 积极防范出口信用风险

企业要建立信用管理体系,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员工考核和培训,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管理方式,入国际保理业务等。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出口企业信息交换平台,采用信息共享的方式将恶意诈骗的外国公司资料予以公布,防止更多的出口企业受骗上当。

参考文献

[1]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2]王珍.WTO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J].瞭望周刊,2005,(3).

篇5:WTO与我国证券法制的发展关系

现有证券法制的局限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证券市场逐步成长起来,有关证券市场的规范性文件陆续推出,市场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

在证券市场法制的发展过程中,证券市场的基本制度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是,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国际化还存在不少问题,相关的法制建设还需要大大加强和完善。从WTO的相关制度来看,现有制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在价值取向方面,现有制度对公平、公正、公开的价值目标体现不够,在促进市场和交易自由化方面有明显的缺陷。第二,在法制体系的内部协调方面存在不足,最突出的是地方法规与全国性法规的矛盾。第三,证券市场的法制化受到了非制度化的政策因素的干扰。第四,在具体的交易规则方面,影响公平、公正交易的因素尚未得到有效禁止,既有规则的执行效益并不明显。第五,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是有限的,与WTO的法制要求相去甚远。第六,对证券市场中券商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执法存在局限性,尤其是表现在对一些特殊主体监督的不力,如对少数证券公司在从事证券及非证券自营业务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理缺乏力度。第七,在规范上市公司的制度方面存在缺陷。

加入WTO后我国证券法制的完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针对证券业所作的承诺将对证券市场制度化建设产生一系列影响,与WTO法律框架相抵触的制度必须做出相应的修改,尤其是WTO所确立的一般责任和纪律,以及专门针对金融业的《金融服务协议》的相关要求,将直接影响我国证券法制建设。为此,证券法制的未来发展,必须遵循WTO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和逐步自由化原则。

《金融服务协议》对证券市场开放的一般要求主要有:对各缔约方开放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允许缔约国在国内建立证券服务公司并按竞争规则运行;缔约国公司享受同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取消跨境服务的限制;允许缔约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的比例超过50%.

对照这些要求,结合前文分析的我国证券法制的局限性,笔者认为,要适应世贸组织法律制度的要求,我国未来的证券法制发展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证券法制的立法取向上,应该立足确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价值目标,并应有步骤地修正现有制度与这些精神相抵触的规则。在今后的制度创建中,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和借鉴国外先进市场经济国家的立法范例,避免法制目标的滞后。

2.在适应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要求方面,我国现有制度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

首先,在市场准入方面,应在承诺的范围内将世贸组织的制度要求反映到证券法制建设中来。世贸组织法律框架在证券市场方面所构建的准入原则要求;各缔约方的证券市场应该向其他缔约方开放,除非在承担义务清单中有明确的排除性规定,否则任何缔约方不得限制外资进入本国证券市场,包括限定其最高股权比例及对单个的或累计的外国投资实行限制;不得要求缔约方必须通过特定法人实体或合营企业从事证券业务;不得限制境外投资者的数量,包括采用数量配额、垄断、专营服务提供者等方式;不得限制外资经营证券业务的总量。我国在证券市场准入原则方面所作的承诺主要有:确保在华外资证券服务提供者在取得证券服务方面享有最惠国待遇;允许外国证券服务者在华设立机构并有开业权;确保外资证券服务提供者在境内提供本国暂缺的任何形式的新金融服务。鉴于此,现有的严格禁止准入制度将必须修改。

其次,在证券市场的国民待遇方面,我国相关制度更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正。世贸组织的规则要求:缔约方给予外国证券投资及投资者的待遇不得低于给予本国证券投资及投资者的待遇,包括投资品种、投资数量、投资比例等方面都不应有差别。我国已经做出的承诺主要有:外国证券服务提供者在取得境内证券组织成员资格,进入任何形式的证券市场时享有与本国证券服务提供者相同的待遇,包括投资品种、投资数量、投资比例等方面。但是,国内现有的制度在这些方面都处于空白状态,需要及时地补充和完善。

第三,在证券市场的透明度方面,我国虽已经有所落实,但是还有诸多不足。世贸组织规则要求:除紧急情况之外,每一缔约方必须将其与证券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及所有的其他决定、规定以及习惯做法,最迟在生效之前予以公布,以便使国内外市场主体有充分的时间予以了解和掌握,尽量使得市场环境变得可以预见,并进而决定自身的行为取向。鉴于此,现有的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一方面,应坚持以明确而公开的规则为真正的市场规则,尽可能减少或避免通过不透明的政策性的干预来调整证券市场;另一方面,应该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透明化方面,加强常设性的、专门化的服务机构建设,以确保制度的透明化。

第四,在逐步自由化原则方面,我国一方面要积极利用该原则对我国(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性待遇,另一方面更应积极地推进市场法制建设。

3.在现有法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协调性方面也需做出努力。迄今为止,我国证券法制体系已经形成了以证券法、公司法为核心,国务院及证监会发布的行政法规、监管规章为补充的体系。组建该体系的规范性文件已经较为丰富,但是体系内部的协调性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今后的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保证券法、公司法的权威性,不能简单地通过行政法规或者行政规章来修改,其中确有滞后或缺漏的,应该及时地通过修正案来解决;二是行政法规和监管规章内部的协调问题应予重视,尤其是对于那些过时的规章制度应该及时地清理,不能只管推出新的规章,忽视了新旧规章之间的协调;三是必须加强监管规章发展的计划性和系统性,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就立规,而需增强规范性文件的系统性、前瞻性,以便于监管机构和被监管者对规章的实践。

4.强化执法机制建设,确保既有制度的真正落实是我国证券法制建设的重大难题,也是真正适应世贸组织法制要求的重点课题。一是在制度建设层面上,应该严防非制度因素对证券执法的干预,因而制度的明确化和严格化是极为必要的,尤其应从制度层面上防止行政干预,因为这种干预往往是保护特殊市场主体、阻碍执法的重要力量。二是在市场体制和机制方面,应该努力减少和控制特殊主体的发展,因为他们是干扰市场规则实现的根本性阻力。三是强化执法机构的权威性、有效性,这一方面有赖于法律赋予执法机构以充分的权力,尤其是对违法者进行制裁的权力,另一方面则有赖于执法者水平的提高及其自律和他律机制的完善。

5.应该重视世贸组织法律制度的研究,全面系统地研究其基本制度及各国有关证券市场开放的特别承诺,这是顺应世贸组织法制要求,真正完善我国证券法制的重要保障。世贸组织法律制度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法律体系,需要专业的队伍来研究,而各国的承诺则是我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参照系,也是谈判和做出自己承诺的重要依据。

篇6: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发展问题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的发展问题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将处于规范的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必须调整企业经营战略的定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和跨国公司战略,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使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 者:左毅 作者单位: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32刊 名:东北财经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年,卷(期):“”(5)分类号:F270.7关键词:WTO 企业经营战略 创新能力 企业集团 跨国公司

篇7:wto的发展方向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加入WTO就意味着成员国纳入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平台.但是,加入WTO并不是简单地遵循WTO的规则,而是要领会WTO追求世界贸易自由化、平等化、持续化的`精神实质.中国经济只有从WTO的精神实质出发,辨证地分析其多重性利弊,才能谋求成功的对策.

作 者:高布权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社科部,陕西,延安,716000刊 名: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4(4)分类号:F125关键词:WTO精神 中国经济 问题 对策

篇8:wto的发展方向

1 加入WTO后会计问题研究面临的新问题

加入WTO对会计管理实践产生的一系列重大影响, 必然给会计研究提出许多暂新的课题, 要求学术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去指导新的会计实践。

1.1 会计环境的新转变问题

WTO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 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加入WTO, 必将给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化, 而会计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又是全方位的、决定性的。

1.1.1 政治环境的转变

虽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决定了不同的会计模式, 但是加入WTO后, 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更加符合国际惯例, 政府工作的重心和国家的一些重大经济方针将有所转移和变化, 这将决定下一阶段我国会计工作特征的转变。另外, 更加民主的政治环境和连续稳定的政策将为会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1.1.2 法律环境的转变

法律环境是对会计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力的因素。可以说, 不同的法律制度造就了不同的会计体制, 如德法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会计”模式和英美等英美法系国家的“民间会计”模式就有很大的差异。我国总体上属于大陆法系, 因而目前我国会计总体上也属“立法会计”模式。但加入WTO后, 英美法系的一些惯例必将更多地渗入我国的法律体系, 从而必将使我国的会计模式中探入更多的“民间会计”模式的成份。

1.1.3 经济环境的转变

经济环境是直接影响会计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规范的制定及会计实务的发展, 其根源在于会计环境中的经济方面, 也即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稳定程度、政府基本经济策略和重大经济政策、经济的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经济组织现状、企业筹资体制、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加入WTO后, 固然会给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但也必将面临更加残酷的国际竞争, 我国经济环境的以上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巨变, 这必将对我国会计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 企业跨国经营和引进外资的明显增加, 我国会计必将朝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改革, 企业中新的国际会计业务将层出不穷, 努力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压力和动力将迫使财会工作为之做出更大贡献, 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要求越来越高。

1.1.4 科技教育环境的转变

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推动着会计的发展。首先, 科学技术的进步, 必将大大丰富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内容。如, 目前以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在欧美国家发展迅猛, 我国加入WTO后, 电子商务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使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以知识及其载体人力资源为主要资产的网上实体 (虚拟主体) 也必将大量涌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工艺流程、成本结构、消耗水平将发生巨大变化,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现有的传统会计理论必将受到冲击, 很多目前还闻所未闻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将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其次, 科学技术的进步, 为会计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加入WTO后, 随着电子商务的更快推广, 我国传统的手工记帐方式将更快地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而目前正在实施的电算化会计的网络化程度也将跃上不止一个台阶, 从会计的电算化走向会计的信息化, 从而对会计软件的开发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 教育是培养会计人才的途径, 也是发展会计理论的基础。社会成员尤其是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文化素质的提高, 还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社会地位和会计作用的发挥。加入WTO后, 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既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 又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此外, 会计人员还必须懂外语, 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 具有较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改革教学方法, 调整教育内容, 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快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已成为正规院校会计教育的当务之急;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不断更新知识, 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客观环境的需要。

1.1.5 社会文化环境的转变

我国加入WTO后, 西风东渐, 国外主要是西方的社会文化观念肯定将渗入我国的经济生活, 从而影响我国的会计发展, 导致我国的会计模式发生变化。如, 在会计管理上, 将更加强调行业自律;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 将更加强调灵活性、可选择性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会计职业上, 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专业水平将不断提高, 从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信息披露上, 偏向于透明公开;在会计处理方法上, 强调真实反映, 保守程度降低等;在会计观念上, 会计人员将逐渐树立风险观念、外向经营观念、遵从国际惯例的观念。

1.2 会计观念的新转变问题

从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的20多年里, 人们的会计观念 (主要是指导思想) 发生了第一次根本性的转变。在改革前的计划经济时期, 产品经济决定了会计是生产的附属物, 资金需求、成本开支、收入取得、利润分配都由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决定, 是一种适应型、服务型会计, 在会计观念上认为会计是被动适应生产需要的服务, 会计工作的优劣要以生产经营计划完成的好坏来衡量。企业会计计划纳入部门会计计划, 部门会计计划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企业会计是一种无风险财务, 如果有什么风险都由国家财政承担 (如亏损补贴、坏帐冲销等) 。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市场经济是利润导向的经济, 财务的盈利目标一跃而为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目标, 财务则由计划经济件下的适应型、服务型摇身一变为主导型、控制型财务;会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规模、结构产生了主动的导向作用, 生产经营活动的优劣要以财务目标完成的好坏来决定。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风险经济, 会计也由计划经济下的保守会计向风险财务转变。

从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后, 人们的会计观念迎来第二次根本性的转变。第二次根本转变的动因是WTO带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紧密连结成一个国际大市场, 企业会计收益不仅来自国内, 也来自国外, 企业会计风险也由国内会计风险与国外会计风险构成。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 市场竞争也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重点转向跨国公司与大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由于国外会计风险相对于国内会计风险而言不可控的程度更高 (外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与政策变化不如国内那么易于预测) , 风险更大, 在会计观念上则不仅是主导型、控制型理财 (着重于国内生产经营活动) , 更要重视竞争型、风险型理财 (着重于国际会计活动) , 要重视与外国 (或地区) 发生经济往来的企业签定好会计合约, 并认真监督执行。在会计风险大的情况下, 会计安全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企业在外国 (或地区) 进行投融资或取得收入, 进和分配, 都要考虑会计安全的需要, 事先采取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避免和减少会计损失。总之, 由于会计观念的根本性变化, 要求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视野从国内扩展到国际, 从比较既定的国内理财环境下的理财问题研究, 向经常变动的国际理财环境下的理财问题的研究转变。这就不仅要研究国内会计法规与财务, 更要研究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法规和惯例, 要求具备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财务、国际法规的多方面知识, 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 建议我国设有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 应由原来开设一门国际会计课程或国际财务上升到在专业内开设会计国际化专业方向或财务国际化专业方向。随着形势的发展, 是否单独设置国际会计专业与国际财务专业的问题也可以探讨。

1.3 会计战略的新转变问题

加入WTO之前, 我们对企业会计战略的研究是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与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方针出发来研究企业资本投入产出 (收益) 的方针与基本原则 , 这对于会计活动仅限于我国国内的企业而言, 无疑是适当的。在入WTO后, 随着企业走出国门, 到其他国家 (或地区) 进行投资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活动也从国内扩展到国外, 企业的会计战略制定所考虑的因素除本国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与战略外, 还要考虑国际的宏观经济与政治发展趋势 (如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发展还是走向战争) 和东道国 (或地区) 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长期发展还是较长时间的衰退) , 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 制定关于企业长期与全局的会计发展方针与基本原则。企业会计战略的执行与调整是要立足于国内与国际的宏观理财环境来进行。例如, 我们分析了欧元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长远趋好的形势, 预测欧元在几年后可能由软货币变为硬货币, 企业在结算货币的选择和外汇资产的结构上就要改变过去单一的采用美元的格局, 规划在几年后作到美元与欧元并重, 这就是企业外汇管理的战略调整。总之, 加入WTO后, 企业的会计战略由国内会计战备转向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国际会计战略, 对会计战略的制定、实施与调整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暂新的课题。

1.4 会计问题研究范式的新转变问题

会计问题研究范式是我们在从事会计现象分析、概念归纳、逻辑推理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技巧的总和。从大的方面看, 会计问题研究的基本范式可分为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两类。规范分析主要是从事物的性质分析入手, 提出概念, 分析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进行逻辑推理,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得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 用以指导人们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由于规范分析遵循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 只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去认识事物, 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 方法也是科学的。现在有的人认为规范分析不科学, 只有实证分析才科学的说法是片面的。实证分析主要是从事物的数量变化分析入手, 提出假设, 建立数量分析模型, 进行真实性论证 (证实) 或不真实的检验 (证伪) , 从而做出事物变化之间的相关或不相关的结论, 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这也是一种科学的分析范式。

我国传统会计问题研究的主导范式是规范性分析, 其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绝大部分企业为国有企业, 企业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只是行政主管部门的“生产车间”, 企业的人、财、物各生产要素和供、产、销各环节的决策权均在企业主管部门、计划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 企业会计活动主要表现为国家批准的会计计划的执行与监督, 以及执行国家的会计规章制度, 企业不需要进行会计预测与决策, 也就不需要以数量分析为主的实证分析。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企业的性质与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会计预测与决策成为会计管理的主要工作, 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会计预测与决策又有新的发展, 这些都对会计实证分析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这就是近几年实证分析逐渐兴起的原因。随着我国加入WTO, 企业会计预测与决策所依据的因素增加了国际性因素的内容, 且不确定性程度更高, 国内资本市场与国外资本市场日益融合为大的国际资本市场, 这些都要求实证分析有一个质的飞跃。在新的形势下, 会计问题研究范式将由过去的规范分析为主转向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研究范式并重的局面。对于会计制度选择与战略问题研究, 可以规范分析为主, 辅以实证分析;对于会计具体政策方案选择与策略问题研究, 可以实证分析为主, 辅以规范分析。如果两种分析的结论不一致时, 应反复研究, 慎重决策, 切不可粗心大意。例如, 我国某一跨国公司是否应在东南亚国家从事投资问题的研究, 我们运用规范分析研究东南亚国家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的趋势, 得出可以投资的结论;我们再运用实证分析, 研究东南亚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经济复苏情况不同, 得出某些国家、某些产业暂不能投资的结论, 这就可以筛选出现在可以投资的国家与产业, 从而做出正确的结论。总之, 质与量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某些情况下可能侧重于质的研究, 另一些情况下可能侧重于量的研究, 但总的要注意质与量的统一。本文认为, 加入WTO后, 会计问题研究范式应为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 在某种条件下可以有所侧重, 但不能用一种范式去取代另一种范式。

2 加入WTO后我国会计行业应做出哪些调整

2.1 调整我国当前会计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会计的直接规范体系包括三个层次: (1) 会计法; (2) 企业会计准则; (3) 会计制度。根据WTO设立协定第16条第4款规定, 所有会员国的法规应与WTO的国际规范一致。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发布了若干项具体会计准则, 但大部分仅局限于上市公司应用, 其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一定差异, 不利于国际间企业经营状况的比较分析, 也不利于来华投资合作的外方了解中方合作伙伴的经营状况;我国原有的分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在又使不同行业的企业可以按不同的制度来提供会计信息 (新颁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 。这与WTO要求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实行国际间的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不相适应。因此, 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 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从这个角度看, 《会计法》目前规范的会计行为应该有所发展, 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应该修订成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具体会计准则应尽可能地注重国际化, 削弱国家化。

2.2 调整现有会计模式

会计工作包括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两个方面。而长期以来, 我们只重视了其核算职能。经济越发展, 越需要会计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 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国家教委制定的学科分类, 已将会计学从属于经济学改为属于管理学, 从而确定了会计学的管理性质。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进入以知识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 将使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 需要建立面向市场的会计模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 要强化内部管理, 严格监督,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相应地需要建立强化会计管理的模式;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经济杠杆等, 对企业进行调节和规范经营活动, 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相应地需要建立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相协调的会计模式;企业要进入世界大市场, 参与国际流通, 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往, 相应地需要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的知识管理型的企业会计模式。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建立调控型的会计组织系统;建立开放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知识型的会计管理系统;建立服务型的会计市场系统;建立竞争型的人才系统。应尽快建立管理会计的专门机构——国家会计局。

2.3 调整企业资产管理的重心

我国加入WTO正值知识经济浪潮席卷全球, 从会计角度看, 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加, 对一些高科技企业来说, 它的比重基至位居企业资产的首位。据有关资料介绍, 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项, 而目前列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只有六七项, 多数无形资产没有得到确认, 导致企业价值计量的不充分。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加入WTO后必然使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在联营、兼并及其他贸易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为避免处于竞争劣势, 我国应进一步改进无形资产的计量方法。如研究与开发费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法, 会造成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越多, 利润越低, 不利于企业进行研究开发, 增强竞争能力。具体说, 可考虑在以下几方面改进:①扩大无形资产的计量范围;②对于研究与开发费用或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应允许部分资本化处理;③应允许某些无形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进行摊销;④应适当扩大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弹性。

2.4 调整一些特种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

加入WTO后, 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国际会计公司和会计人员的介入, 要求我国的会计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还要熟知国际惯倒, 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有效利用互联网;我们既要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又要具备丰富的创新精神;既要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 又要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新世纪的挑战, 使之成为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相应的高级会计人才。为此, 应确立并实施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教育目标。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及教材内容进行整顿改革, 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会计教育现代化。同时, 搞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 强化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技能的测试, 进一步提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权威性;搞好会计人员继续职业教育, 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一只敬业爱岗、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服务优良的会计从业人员。

2.5 调整一些重要的会计处理方法

加入WTO后, 我国企业将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融入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 而竞争对手也更加多元化、国际化。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的不完备性、不确定性以及滞后性, 都将增大贸易双方或多方的经营风险, 企业恰当地提取坏账准备金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我国对坏账计提的规定比较保守, 坏账准备金计提比例较低, 致使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时, 与同类企业相比经营风险加大, 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甚至导致破产。因此, 我国应根据经济、贸易环境适当放宽对坏账准备金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的限制, 让企业根据市场条件, 灵活使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或销货百分比法, 并根据相关企业资信评估来确定坏账准备。我国现阶段考虑到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 除了在某些高科技行业外, 绝大部分行业都是采取平均折旧法, 加速折旧法的使用受到限制。人关后, 这些限制将使我国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固定资产更新周期延长, 企业资金筹集难度增大, 成本提高, 加剧了经营风险, 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 折旧方法和折旧率的调整是很多国家调节经济的一项有利措施。因而, 适当推广加速折旧法, 制定合理的折旧率, 不仅会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还会对宏观经济的调节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华胜.世纪谈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台前幕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2]石广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3]孙安稳.试谈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J].山西财经, 2005, (1) :28-29

[4]赵丽红.入世后如何加强和改善企业财务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 2003, (1) :35-36

[5]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 (入世文件) [J].经济日报, 2002-02-06

上一篇:写我的偶像爸爸作文500字下一篇:五四运动论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