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处理法律意见

2024-05-05

不良贷款处理法律意见(精选6篇)

篇1:不良贷款处理法律意见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法律指导意见

今年以来,我行零售贷款逾期率逐渐上升,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快,各级分支机构逾期贷款催收压力逐渐加大。由于我行开展资产业务时间较短,不良贷款处理工作经验不足,专业性不强,不良贷款处理工作中的法律风险值得关注。2009年,部分分行结合本分行实际情况,制定了不良贷款处理工作的法律指导文件,为我行不良贷款处理做出了有益探索。为规范统一全行不良贷款处理中相关法律工作,切实防范不良贷款处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提高不良贷款处理效率,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及行内规章制度,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一章 总则

一、基本原则

不良贷款主要是指我行在经营中形成或通过其他方式取得的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我行不良贷款处理中法律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不良贷款处理中法律工作要严格遵守法律及司法解释、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形式开展工作,防范法律风险。

(二)合规性原则 不良贷款处理中法律工作要严格遵循监管部门相关规定和我行相关规章制度,防范合规风险。

二、不良贷款处理的措施

不良贷款的处理措施包括直接扣收、通知催收、诉讼(仲裁)追偿、委托第三方追偿、刑事追偿、破产清偿、和解、以资抵债等方式。当事行应根据不良贷款债务人和担保人实际状况审慎选择处理措施。

三、不良贷款的处理程序

通过民事诉讼方式处理不良贷款的,应当遵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民事诉讼工作管理办法(试行)》(邮银发„2009‟40号)的规定;通过其他方式处理不良贷款的,参照执行上述文件。

四、建立良好的不良贷款处理法律环境

各级机构应加强与法院、仲裁机构、检察院、公安经侦部门等司法机构和执法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建立良好的不良贷款处理社会环境与法律环境,确保各种不良贷款处理措施有效施行。

第二章 不良贷款处理措施

一、直接扣收

当事行可以直接从借款人或保证人的账户扣收到期贷款本息。扣收是当事行根据《合同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进行抵销。

(一)直接扣收的条件

1.我行与债务人之间互有债权,互有债务,具有相互对立 性。债务人在我行开立的账户有余额且为债务人所有的资金,不是第三人委托或托管的资金,如债务人开立的信托账户中的资金就不是债务人的资产,不可直接扣划。

2.我行与债务人各自的债权均已到了清偿期,即贷款已到期,债务人在我行的账户资金无期限限制或已到期限。如定期存款账户由于存在履行期间,行使抵销权受到“双方的债务均已届清偿期或到期”的限制,不能对上述账户任意行使抵销权,只能待存款到期时才能行使抵销权,当事行在该定期存款到期前可以办理止付手续。

3.我行与债务人之间相互债权、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即均为金钱债权。

4.抵销债权须是合法的,且抵销没有违法。无效的债权或者不成立的债权不能进行抵销,同时抵销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禁止性规定。

(二)直接扣收抵销的程序

当事行在主张抵销时应当向债务人发送通知函。抵销自通知到达对方时生效,抵销不得附条件或者附期限。

(三)直接扣收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对债务人的直接扣收可以导致连带保证情况下保证债务诉讼时效的中断。

当事行与债务人就扣收抵销有约定的(如借款合同中有抵消约定)按照约定进行扣收抵销,不受前条直接扣收抵销条件的限制。

二、通知催收

通知债务人还款,是当事行主张权利,以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的处理措施。为防止逾期贷款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导致丧失法律保护,当事行应当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向债务人及时通知催收。当事行可以自行向债务人发送催款通知书催收,也可以委托律师向债务人发送律师函催收。

(一)发送催款通知书的基本要求

1.贷款逾期以后,当事行应当根据情况在诉讼时效内向借款人发送“催收逾期贷款通知书”。

2.“催收逾期贷款通知书”应附有回执,向借款人发催收逾期贷款通知书,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让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在“催收逾期贷款通知书”回执上签字和盖章,确保手续的合法性,证据的可采性。对方当事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签收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负责收发信件的部门或者被授权主体;对方当事人为自然人的,签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亲属或者被授权主体。

(二)通知催收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1.对于保证贷款,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当事行应当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或法律规定的保证期间向保证人发出催款通知书,由保证人签字盖章。当借款人、保证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财务部门负责人等有关人员拒绝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字盖章时,当事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诉讼、仲裁等进一步的清收措施。2.通过特快专递的形式向借款人或担保人寄发“催收逾期贷款通知书”要在特快专递填单上尽可能详细注明催收通知的主要内容:如哪笔债务,债务人、债权金额、催收的意思表示等内容,以达到对方一经签收即使未在催收通知上签字盖章也能产生主张权利的效果。但要注意应及时向邮局索要对方已签收的证明,防止因邮局的签收凭据只在一定期间内保留而丧失。

3.当事行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公证方式发送催收通知书。公证催收的方式:一种是现场公证催收,就是债务人拒签的情况下,由公证员现场送达催收通知,使用这种催收方式应注意催收时应有债务人或债务人的员工或同居亲属在场;另一种是公证邮寄催收,主要适用于异地的债务人。公证文书应采用《公证暂行条列》规定的文本;

4.对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当事行可采取措施与债务人达成还款协议,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借款人在催款通知单上签字或盖章的法律效力问题的批复》,向债务人发出催款通知书,由债务人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字、盖章。

(三)律师函催收

当事行可根据需要委托律师事务所发出《律师函》催收。通过律师函达到提醒收函人尽快履行约定或者法定义务的作用。要求借款人限期清偿违约本息。

当事行采用律师函催收的,应当要求承办律师提供可作为催收证据的书面材料。在准备对债务人采取保全措施时不宜使用律师函催收。

三、申请支付令

支付令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向债务人发出的限期履行给付金钱或有价证券义务的法律文书,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督促程序。

(一)申请支付令的条件

1.贷款已经到期或根据合同约定已经提前到期; 2.当事行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

3.当事行能够向法院提供用于送达支付令的债务人的准确住址。

(二)申请支付令的一般程序 1.支付令的申请。

当事行决定采用支付令方式处理的,应当向有管辖权的基层法院提交《支付令申请书》。《支付令申请书》的基本内容包括:

(1)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应当分别写明申请人(当事行)、被申请人(债务人)的基本情况,自然人的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贯、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等。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写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代表人的姓名、职务、电话。有委托代理人的,应写明委托代理人的基本情况;委托代理人是律师的,写明律师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2)请求事项。应写明要求债务人支付财物的名称和具体数量。

(3)事实与理由。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下述几方面进行叙述: 一是写明债权标的物是金钱还是有价证券,债权数额,债权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约定的归还期限;有无债权文书、对债权文书有无争议;二是说明当事行和被申请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申请支付的标的物不存在相互折抵计算的问题;三是说明债务已到偿还期限,当事行曾向被申请人追讨,被申请人应当偿还,但被申请人却不予偿还的经过;四是引用法律条文,作为提出申请的依据。

2.支付令的执行。

债务人收到支付令后的15日内既不主动履行债务又不提出异议,支付令发生法律效力,生效的支付令与生效的法院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当事行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债务人提出异议,则支付令自动失效。当事行应及时采取其他处理措施。

(三)申请支付令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1.债务人对支付令的异议应当针对债务本身,并以书面方式提出,口头异议或仅表示缺乏清偿能力不影响支付令的效力。

2.申请支付令催讨债务能够导致债务的诉讼时效中断,但是,连带责任保证情况下保证债务诉讼时效除外。因此,在申请支付令的同时,对保证人的正常催收工作仍要继续进行。否则容易造成超过担保期限丧失对担保人追索的权利。

3.当事行应当结合支付令的申请条件和当地法院对支付令的认可程度,综合评估贷款逾期时间、还款意愿、法律成本、可能达到的效果等多种因素后决定是否采用申请支付令的形式处 理。

4.当事行已向人民法院申请诉前保全的,不宜再申请支付令。

四、公证强制执行

根据法律规定,经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到期后,债务人拒不履行时,这种债权文书便可成为执行依据,与生效的判决书、调解书、仲裁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当事行对于符合条件的不良贷款可以采取公证强制执行的方式处理。

(一)公证强制执行的条件

1.当事行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文书具有给付货币、物品、有价证券的内容;

2.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当事行和债务人对债权文书有关给付内容无异议;

3.债权文书中载明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或不完全履行义务时,债务人愿意接受依法强制执行的承诺。

(二)公证强制执行的程序 1.申请执行证书。

对经过公证,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借款合同或补充协议等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的,当事行可以向原公证机关申请执行证书。申请时应当提供债权文书、原公证书和可证明债务人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债务的相关证据。债务人已经履行的部分,在执行证书中予以扣除。因债务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而发生的违约金、利息、滞纳金等,当事行可以向原公证机关 要求列入执行标的。

未经公证的符合条件的借款合同、协议、借据、欠单等债权文书逾期后,当事行可以要求债务人同意公证并接受强制执行。当事行申请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公证机关征求债务人的意见后,且债务人同意公证并愿意接受强制执行的,该债权文书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2.申请强制执行。

取得执行证书后,凭原公证书及执行证书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有抵押、质押担保的借款合同,经公证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可以将抵押(质押)合同与借款合同一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不予强制执行抵押(质押)合同的,应及时就抵押权(质权)的实现另行起诉。

五、诉讼(仲裁)

(一)诉讼(仲裁)的基本条件

采用诉讼(仲裁)方式处理不良贷款的,当事行应根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民事诉讼工作管理办法》,在论证诉讼(仲裁)可行性的基础上,确定诉讼方案。我行胜诉的,应按照生效法律文书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债务人(担保人)履行或申请执行,尽快回收现金和其他资产。我行败诉且判决、裁决或裁定违法、显失公平的,应及时上诉。必要时,应提起申诉,并保留相应记录。

采取仲裁方式处理不良贷款,取决于我行与借款人之间是否存在仲裁条款或达成仲裁协议。

(二)诉讼(仲裁)的基本程序 1.诉前论证。

诉前论证应当以审查案件事实和起诉理由为基础,重点对下列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诉讼方案:

(1)诉讼事项基本事实的判断及法律关系定性;(2)现有证据的充分性及证明效力;(3)诉讼(仲裁)成本分析;

(4)诉讼(仲裁)风险、应对策略及诉讼(仲裁)结果预测;

(5)财产保全及诉后执行情况预测;(6)分拆诉讼(仲裁)标的可行性;(7)采取非诉讼手段清收的可能性;(8)选择最适合的法律手段。2.诉讼(仲裁)的提起。

应当根据债务人(含担保人)可供执行财产状况以及抵(质)押物状况,合理确定诉讼(仲裁)目标和标的金额,制定周密、可行的诉讼(仲裁)方案,不得盲目提起诉讼(仲裁)。

诉讼(仲裁)管辖机构一般应当首先选择相关债权文书(如借款合同)约定的管辖机构,管辖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可以选择被告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借款合同的合同履行地除合同另有约定外,贷款人的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当事行应本着有利、方便的原则选择管辖机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经有权机构审议决定,可以不予起 诉(申请仲裁):

(1)借款人、担保人均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我行尚有未能收回的债权;

(2)借款人死亡或依法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我行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3)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且无财产可执行,我行尚有未能收回的债权;

(4)借款人对我行负有多份债务,其中一份债务已申请强制执行且无效果,其他债务既无法履行,也无偿债担保;

(5)借款人或担保人无财产可执行;

(6)没有胜诉的可能、胜诉后收回资产可能性很小、诉讼成本大于诉讼效益或者单纯为了保持诉讼时效而起诉的;

(7)有其他不能起诉(申请仲裁)的因素。3.诉讼(仲裁)管理。

案件起诉以后,当事行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了解有关信息,适时调整诉讼策略,努力实现诉讼目标,争取最有利的诉讼结果。

4.诉讼(仲裁)的执行。

债务人不履行生效裁决的,当事行应及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仲裁裁决被法院裁定撤销或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行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法院起诉。执行中,因发生法定事由当事行申请变更或追加被执行人,法院不予变更或追加的,当事行可以向原仲裁机构申请确定新的被执行人,然后申请法院执行新的被执行人。

六、委托第三方追偿

采用委托第三方追偿不良贷款的,应在对不良贷款的债权价值做出独立判断的基础上,结合不良贷款追偿的难易程度、代理方追偿能力和代理效果,合理确定委托费用,并对代理方的代理行为进行动态监督。

采用风险代理方式的,应严格委托标准,择优选择代理方,明确授权范围、代理期限,合理确定费用标准和支付方式等内容,并加强对代理方的监督考核。风险代理收费的最高收费金额不得高于收费合同约定标的额的30%。

(一)受托人的选择

委托第三方追偿不良贷款的受托人分别为: 列入可疑类、损失类的不良贷款及我行有追索权的已核销呆账类不良贷款的受托人为金融机构及其他适宜进行委托清收的主体,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信贷类胜诉未执结案件所涉及不良贷款的受托人为律师事务所及其他适宜进行委托清收的主体。总行特定委托不良贷款的受托人由总行另行规定。

我行在职员工及直接从事资产处置、审查、审批工作员工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受托人;由后者投资或者担任主要管理职位的经济组织也不得担任受托人。

当事行应对拟受托人的资质、信誉、履约能力、人员素质等 方面进行评估,择优选择推荐受托人。

受托人的选择可以采取协议方式和招标方式。

协议方式是指当事行与拟受托人就委托清收不良贷款、委托清收费用(率)、委托方式、双方权利义务等事项进行直接协商,并确定受托人。

招标方式是指当事行将拟委托清收不良贷款、委托清收费用(率)、委托方式、委托协议等信息,向社会发布招标公告或向三个以上具备受托清收能力、资信良好的拟受托主体发出投标邀请书,由当事行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人的资质、能力、投标价格等进行评审和比较,并确定受托人。

单户胜诉未执结标的金额(500万元)以上(含)的不良贷款的受托人由一级分行采取招标的方式选择确定。

(二)委托清收协议的签订与终止 1.委托清收协议的签订。

当事行应当与受托人签订委托清收协议,一级分行要逐步统一制定委托清收协议文本。委托清收协议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严格规范受托人的清收行为,确保受托人依法清收,防范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委托清收协议应根据不良贷款的清收难度约定有效期限,有效期限通常约定为一年。

2.委托清收协议的终止。

不良贷款委托清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清收协议终止, 受托人有过错且给我行造成损失的,当事行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1)法律、国家政策变化致使委托清收协议履行不能的;(2)受托人以不正当手段取得受托人资格的;

(3)受托人截留、隐匿或私分受托不良贷款项下回收现金和其他资产的;

(4)受托人采取违法违规方式清收委托不良贷款的;(5)受托人未履行或者严重违反委托清收协议约定的相关义务的;

(6)未经我行同意,受托人越权代理的;(7)其它损害我行利益的情形。

七、破产清偿

破产清偿方式主要适用于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情形。

债务人破产清偿时,当事行应及时向法院申报债权,提交有关证明文件。破产清偿过程中,当事行应积极参加债权人会议,密切关注破产清算进程,发现破产方案有疑点、破产过程中存在损害我行权益的行为和显失公平的裁定、破产企业有逃废债嫌疑的,应及时向破产清算组主张债权,向债权人委员会、上级行和监管部门报告,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依法最大限度地维护我行权益。

对不符合破产条件,债务人、地方政府利用破产逃避债务的,当事行应及时向受理破产的法院提出异议,并向上级行报告。

涉及到我行重大实体权益的处分应当遵循总行相关规定的要求。

八、涉嫌犯罪的不良贷款处理 当事行在不良贷款处理工作中发现借款人存在欺诈行为,可能构成犯罪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采用刑事手段处理。

(一)借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采取欺骗手段贷款,骗取的贷款被该单位占有、使用或处分的,当事行可要求借款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二)借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该单位的名义对外签订借款合同,将取得的贷款部分或全部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当事行应向该借款单位要求对借款合同承担民事责任。

(三)个人借用单位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以出借单位名义签订借款合同,骗取贷款归个人占有、使用、处分或者进行其他犯罪活动,当事行可以向出借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的单位要求承担赔偿责任。

(四)行为人盗窃、盗用单位的公章、业务介绍信,或者私刻单位的公章签订借款合同,骗取贷款归个人占有、使用、处分或者进行其他犯罪活动的,如有证据表明单位有明显过错,且该过错行为与当事行的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当事行可以要求该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五)企业承包、租赁经营合同期满后,企业按规定办理了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变更登记,而企业法人未采取有效措施收回其公章、业务介绍信,或者没有及时采取措施通知我行,致原企业承包人、租赁人得以用原承包、租赁企业的名义与我行签订借款合同,骗取贷款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当事行可以要求该企业承 担赔偿责任。

(六)单位聘用的人员被解聘后,或者受单位委托保管公章的人员被解除委托后,单位未及时收回其公章,行为人擅自利用保留的原单位公章签订借款合同,骗取贷款占为己有构成犯罪,当事行可以要求该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九、和解

为最大限度实现债权,各级当事行可以在不良贷款处理程序中与债务人或保证人和解,变更贷款合同或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义务主体、债务数额、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

(一)诉讼外签订和解协议

当事行可以在司法程序启动前与债务人或保证人达成和解;采用修改债务条款方式达成和解的,应与债务人或保证人以书面形式订立和解协议。

修改债务条款方式主要适用于债务人有还款意愿,但生产经营暂时遇到困难,为降低其还款压力,对原债务合同约定的币种、利率、期限进行调整,或为增加担保能力调整担保方式的情形。以减免息等方式修改债务条款的应事先调查债务人和担保人的偿债能力,具体包括:

1.债务人生产经营现状、财务状况、筹集资金能力等。2.贷款基本情况。包括贷款现状及形成过程、贷款抵押担保情况。属保证担保贷款,应调查担保人经营状况等;属抵(质)押贷款,应调查抵(质)押物的整体概况、原值、现值、抵(质)押合法性、变现难易程度情况等。3.已采取的清收保全措施及效果。

4.债务人、担保人以及其他还款义务人还款来源的合法性情况。

5.其他可能影响债务人偿债能力的信息。

修改债务条款应坚持降低风险、带动收回、减少损失的原则,在不改变原贷款形态、不重新签订借款合同、不更换借据前提下,通过与债务人(担保人)签订协议补充的方式修改原债务条款,审慎订立新债务条款。

当事行应对债务人(担保人)偿债能力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对仍能够产生现金流、具有筹资能力、贷款风险可控的法人类债务人,审慎选择调整还款币种、还款期限、贷款利率、担保方式等修改债务条款种类。调整还款币种、贷款利率、担保方式等债务条款的,当事行应与债务人(担保人)重新签订还款计划,督促债务人(担保人)履行约定义务。债务人(担保人)未履约的,应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并恢复执行原债务条款(应在新债务条款中作此约定)。

(二)司法程序中的和解

在司法程序中达成和解的,应同时请求法院将和解协议副本附卷。

债务人不履行和解协议或有隐藏、转移、变卖财产等逃债行为的,当事行应及时采取保全措施、起诉或申请恢复执行。执行程序中的和解如执行法院因超过申请执行期限不予恢复执行,当事行可考虑依据新的和解协议另行起诉。当事行取得生效法律文书后,申请强制执行前,债务人自愿履行,但要求债务延期或减让,当事行可以与债务人达成还款协议替代法院生效判决。当事行一旦与债务人达成新的协议,则判决所确认的债务即视为已履行。如债务人未按协议履行债务,当事行不能再对原生效判决确定的债务申请执行,只能依新协议为依据另行向法院起诉。因此,当事行应谨慎运用诉讼中的协议履行手段,一般不宜在申请强制执行前与债务人订立还款协议。

执行中,被执行人有正当理由,且有还债诚意并明确承诺还债期限的,在其或第三人向法院提供充分担保的情况下,当事行可同意其暂缓执行,担保如有期限,暂缓期限应与担保期限一致,但暂缓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因特殊事由需要延长的,可以向法院申请适当延长,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当事行应要求执行法院就此制作执行笔录。被执行人或其担保人以财产向法院提供执行担保的,当事行应要求其依据《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担保物的种类、性质,将担保物移交执行法院,或依法到有关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十、以资抵债

当事行在不良贷款处理中接受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应重点关注抵债资产的产权和实物状况、评估价值、维护费用、升(贬)值趋势以及变现能力等因素,谨慎确定抵债资产抵偿的债权数额,对剩余债权继续保留追偿权。要根据有关制度,按照审慎接收、合法取得的原则,尽可能选择价值稳定、易保管、易变现,债务人或保证人拥有合法所有权或处分权,没有法律争议,且未 负担其他权利限制(如抵押权)的资产抵债,并及时办理确权手续。

诉讼外采取以资抵债方式和解的。当事行应事先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分析日常管理信息、现场调查取证的方式,全面获取拟收取抵债资产的有效信息。收取抵债资产应重点调查以下内容:

1.债务人(担保人)基本情况。包括债务人(担保人)概况、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

2.我行贷款情况。包括贷款基本情况、贷款形成过程、担保情况、管理成效等。

3.资产产权及性状。包括实物现状、使用情况、产权状况、存在瑕疵、管理和处置障碍等。

4.资产价值信息。包括资产收取评估价、市场调查价、政府指导价、协商谈判价、其它途径获得的价格信息和收益信息等。

5.预计管理成本。包括交易成本、管理成本、折旧损失等。诉讼中以以资抵债方式处理不良贷款的,除价值不贵重的动产、有市价或者其价格依照通常方法容易确定的财产外,当事行应当自行委托或申请法院委托依法设立并具有相应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抵债资产进行价格评估。

抵债资产属国有资产的,应委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可的具有国有资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价格不合理的,当事行应当在收到评估报告后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法院提出异议。如有证据证明评估机构、评估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评估资质或者评估程序严重违法,当事行可以向法院申请重新委托评估。执行中以资抵债的,应请求法院做出以资抵债的裁定,需要相关部门办理过户手续的,还应请求法院向相关部门做出协助执行通知书,并及时办理过户手续。动产抵债的,其所有权自该动产交付当事行时起转移。不动产、有登记的特定动产或者其他财产权抵债的,该不动产、特定动产的所有权、其他财产权自抵债裁定送达债权行时转移。法院裁定抵债后,除有依法不能移交的情形外,应当于裁定送达后十五日内,将抵债资产移交债权行,被执行人或者第三人占有抵债资产应当移交而拒不移交的,当事行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债务人提供的下列财产一般不宜作为抵债资产接受: 1.权利归属不明确、有争议或负担有抵押权或其他在先权利的资产,如未缴足土地出让金的土地使用权,已租赁给第三方使用且租赁期较长的财产。

2.债务人与他人共有且抵债行为未取得共有人同意的资产。

3. 涉及诉讼纠纷或被法院在另案中查封、扣押或采取其他保全措施的财产。

4.依法不能自由转让的财产、非法取得的财产,如社会公益设施,国家专控设备和军用设备,非法、违规、违章建筑物等。

5.预计保管、维护、处理费用高于变现价值的财产。

第三章 不良贷款处理中的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是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申 请执行前,为保证判决的执行或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其处分的保护性措施。为保证贷款债权得以实现,当事行可以在诉讼前、诉讼中向法院请求财产保全,查封、扣押、冻结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有关财产。财产保全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当事行应审慎、准确提出保全申请,避免错误保全。

一、财产保全的条件

当事行发现实际控制着可用于偿债资产的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有出于恶意或非恶意地变卖、挥霍、转移、隐匿、毁损或抽逃可偿债资产的行为或可用于偿债资产因非人为的自然原因难以保存,如风雨侵蚀、日晒雨淋等使该物体发生质变,可能导致有关财产灭失或因被转移、隐匿等,不易找到而给执行带来困难的,可以在起诉前或诉讼中申请法院保全财产。

二、财产保全的程序

(一)财产保全的申请

诉前财产保全,当事行应当向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申请。诉讼中财产保全可以在起诉同时也可以在起诉以后向受诉人民法院申请。

(二)担保

当事行提出财产保全的,应当根据人民法院要求的方式和金额提供担保。担保形式可以是我行出具的银行保函。

(三)起诉

当事行提出诉前财产保全的,应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 十五日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否则法院将解除保全措施。

(四)仲裁中的财产保全

不良贷款处理适用仲裁程序的,当事行应按照申请仲裁时提交给仲裁委员会的文件再提交一式三份,连同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公函,由仲裁委员会转交给被申请人住所地或其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作出保全裁定。

(五)财产保全效力维持

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灭失或者毁损的,查封、扣押、冻结的效力及于该财产的替代物、赔偿款。当事行可主张就该替代物、赔偿款受偿,但应当及时申请法院查封、扣押、冻结该替代物、赔偿款。

法院冻结债务人或保证人的银行存款及其他资金的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查封、扣押动产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查封不动产、冻结其他财产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查封、扣押、冻结期限届满前,当事行应及时向保全法院办理延期手续,续行期限不得超过前述规定期限的二分之一,防止因超过保全期限导致偿债资产流失。

三、财产保全的具体措施

(一)债务人财产调查

当事行应事先做好债务人和保证人财产调查工作,要灵活采用多种措施,查找债务人和保证人可供清偿贷款债权的财产。

当事行可以到工商管理部门查询债务人或保证人的对外投 资情况及股东、注册资本情况,到机动车管理部门查询债务人或保证人车辆情况,到国土资源、房屋、林业、国有资产等管理部门查询债务人不动产情况,到国家专利局、商标局、版权局查询债务人知识产权情况。请求法院到企业开户银行查询被执行人银行存款。

法院实行协助调查令制度的,当事行可以通过请求法院颁发协助调查令的方式查找债务人和保证人财产。

(二)不动产的保全

对债务人和保证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当事行可以请求执行法院查封,变价受偿。查封土地使用权的效力及于地上建筑物,但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分属债务人与他人的除外。地上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的登记机关不是同一机关的,当事行应当请求法院分别进行查封并办理查封登记。

债务人和保证人全部或部分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但尚未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的,当事行可以请求法院对该土地使用权或其分割部分进行预查封。

债务人和保证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未全部缴纳土地出让金,政府有关部门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当事行可以向法院主张就政府退还的债务人和保证人土地出让金受偿。

当事行在保全或执行中发现有关部门恶意将已设定抵押担保的土地使用权收回或注销,或因其他过错导致抵押权落空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撤销其违法行政行为或判令其赔偿损失。债务人和保证人可供执行财产或抵押财产为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当事行可以请求法院经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协商后裁定予以处理,就转让所得扣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有关税费后受偿。

对登记在债务人和保证人名下的房屋,当事行可以请求执行法院查封,变价受偿。查封房屋的同时应当同时查封该房屋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但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分属债务人与他人的除外。

下列房屋虽未进行房屋所有权登记,当事行可以请求执行法院进行预查封,待产权登记后可以请求执行法院变价:

1.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债务人和保证人的,其已办理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且尚未出售的房屋。

2.债务人和保证人购买的已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办理了房屋权属初始登记的房屋。

3.债务人和保证人购买的办理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手续或者商品房预告登记的房屋。

登记在案外人名下的土地使用权、房屋,登记名义人(案外人)书面认可该土地、房屋实际属于债务人和保证人时,当事行可以请求法院采取查封措施。如果登记名义人否认该土地、房屋属于债务人和保证人,而法院、放贷债权行认为登记为虚假时,当事行须另行提起诉讼或者通过其他程序,撤销该登记并登记在债务人和保证人名下之后,才可以采取查封措施。

债务人和保证人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在另案中已被法院查封的,当事行仍然可以请求法院对该不动产进行轮候查封。先查封 依法解除的,轮候查封将自动转为查封。

债务人和保证人名下有在建工程的,当事行可以请求法院对在建工程及其土地使用权进行查封,变价受偿。申请查封在建工程,应当依据土地使用权的审批文件和其他相关证据确定权属。

(三)股权投资权益与收益的保全

对债务人和保证人在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其他法人企业中持有的股权或投资权益,当事行可以请求法院冻结,并在执行阶段请求法院拍卖、变卖或以其他方式转让。

对债务人和保证人从有关企业中应得的已到期的股息或红利等收益,当事行可以请求法院裁定禁止债务人或保证人提取,禁止有关企业向债务人和保证人支付,并请求裁定有关企业直接向债权行支付。对债务人和保证人预期从有关企业中应得的股息或红利等收益,当事行可以请求法院采取冻结措施,禁止到期后债务人和保证人提取,禁止有关企业向债务人和保证人支付。到期后当事行可以在执行阶段请求法院从有关企业提取。

有关企业收到法院发出的协助冻结通知后,擅自向债务人和保证人支付股息或红利,或擅自为债务人和保证人办理已冻结股权的转移手续,造成已转移的财产无法追回的,当事行可以要求该企业在所支付的股息或红利或转移的股权价值范围内承担责任。

(四)租赁物及租金收益的保全

债务人和保证人将其财产、设备租赁给他人管理、使用的,当事行可以请求法院就租赁物变价受偿,或裁定取得租赁物的所 有权,也可以请求法院直接执行租金收益受偿。在对租赁物变现时,应当注意保护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避免因此导致买卖无效。

(五)证券经营机构及证券投资者的保全

债务人和保证人为证券经营机构(期货经纪机构)的,当事行可以申请法院冻结、划拨其在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及其异地清算代理机构缴存的自营业务交易清算资金。有自营账户的,应冻结、划拨其自营账户中的资金;未开设自营账户而进行自营业务的,依法可以冻结其账户上的清算资金,但暂时不得划拨。如果证券经营机构(期货经纪机构)在法院规定的合理期限内举证证明被冻结的上述清算资金是其他投资者的,应当对清算资金解除冻结。否则,当事行可以请求法院划拨已冻结的资金。证券经营机构(期货经纪机构)的交易席位系该机构向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申购的用以参加交易的权利,是一种无形财产。当事行可以请求法院对证券经营机构的交易席位进行财产保全或执行。

债务人和保证人为证券(期货)投资者时,可以请求法院冻结、划拨证券经营机构(期货经纪机构)清算账户中该投资者的相应部分资金。

证券经营机构在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债券实物代保管处托管的债券,是其自营或代销的其他投资者的债券。当证券经营机构或投资者为债务人时,如果该债务人托管的债券未作回购质押,当事行可以申请法院依法冻结、提取。

(六)共有财产的保全 查找到的财产系债务人与他人共有,其份额不能确定导致难以执行的,当事行可以代位提起财产分割诉讼,确认债务人的共有份额,就该共有份额申请强制执行。

(七)债务人和保证人在转让程序中财产的保全

债务人和保证人将其所有的需要办理过户登记的财产出卖给第三人,但尚未办理产权过户登记手续的,当事行可以申请查封、扣押、冻结该财产;如第三人已支付全部价款并实际占有该财产,且对此没有过错,不能查封、扣押、冻结该财产;如当事行有证据证明被执行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通过出卖财产逃避执行的,可以申请法院保全或执行该财产。

债务人和保证人购买需要办理过户登记的财产,已经支付部分或者全部价款并实际占有该财产,未办理产权过户登记手续,当事行在向第三人支付剩余价款或者第三人同意剩余价款从该财产变价款中优先支付的条件下,可以申请保全或执行该财产。

债务人和保证人将其财产出卖给第三人,第三人已经支付部分价款并实际占有该财产,但根据合同约定债务人或保证人保留所有权的,当事行可以申请法院查封、扣押、冻结该财产;如第三人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向法院交付全部余款,当事行可以申请保全或执行该款项。

债务人和保证人购买第三人的财产,已经支付部分价款并实际占有该财产,但第三人依合同约定保留所有权,当事行可在向第三人支付剩余价款或者第三人书面同意剩余价款从该财产变价款中优先支付的条件下,申请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第三人 依法解除合同,法院解除已经采取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当事行可以申请保全或执行债务人和保证人因支付价款而形成的对该第三人的债权。

(八)债务人到期债权的保全

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当事行可以对该第三人提起代位权诉讼。在执行程序中,当事行也可以申请法院执行该到期债权。第三人在指定期间内提出异议并为法院支持,当事行认为异议理由不成立的,可以另行对该第三人提起代位权诉讼。

(九)担保物权的保全

当事行对法院在另案中查封、扣押或冻结的财产享有担保物权,应当及时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或申请参与分配,并主张优先受偿权;如因未收到通知而未参与分配,可以请求法院撤销已经完成的清偿或者分配。

第四章 不良贷款处理中的司法执行

当事行取得以下生效法律文书,债务人在法律文书确定的期限内未予履行的,可以向有关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1.法院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

2.法院生效的支付令;

3.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和调解书;

4.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关于追偿债款、物品 的债权文书;

5.经法院裁定承认其效力的外国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以及国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

因机构调整导致当事行名称变更的,应当向执行法院提供机构调整的相关证明材料。

一、司法执行的申请

对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当事行应在法定申请执行期限内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避免因超时限导致债权落空。

(一)执行管辖

法院做出的生效法律文书,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应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被执行财产所在地法院申请执行。因执行法院缺乏执行力度或其他原因,导致案件难以执行的,当事行或其上级行可以向执行法院的上级法院请求督促执行、指定其他法院执行或提级执行。

(二)申请执行的期限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两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三)申请执行的数额

申请执行的数额一般包括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本金、利息以及因债务人未在法定期间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导致的迟延履行利息。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不足的,当事行应合理确定申请执行金额。

(四)申请执行的费用

当事行应依照有关规定,及时交纳申请执行费。执行法院允许缓交申请执行费的,应积极争取缓交,待实际执行回财产后,从执行回财产中扣收。执行收回财产时,应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先冲销垫付的诉讼费、执行费等费用,减少诉讼费用垫付。

二、执行标的的确定

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一般包括:现金;银行存款;车辆、设备、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动产;房产、地产、林产、种植物等不动产;知识产权;对外享有的债权;对外投资取得的股权及相应的股息、红利;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财产。

当事行在申请执行时应注意,根据有关规定,以下财产不能强制执行:

(一)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家庭生活物品、生活费用、义务教育所必需的物品。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超过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房屋和生活用品,当事行可以申请法院在保障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和普通生活必需 品后,予以执行。

(二)未公开的发明或者未发表的著作;

(三)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用于身体缺陷所必需的辅助工具、医疗物品;

(四)被执行人所得的勋章及其他荣誉表彰的物品;

(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部门名义同外国、国际组织缔结的条约、协定和其他具有条约、协定性质的文件中规定免于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

(六)金融机构交存在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备付金,及其营业场所、运钞车;

(七)国家机关的国库款、财政经费账户及办公用房、车辆等办公必需品;

(八)军队、武警部队一类保密单位开设的“特种预算存款”、“特种其他存款”和连队账户的存款,但军队、武警部队的其余存款可以冻结和扣划;

(九)由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专户管理,用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

(十)社会保险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

(十一)旅行社质量保证金;

(十二)证券交易保证金;

(十三)封闭贷款结算专户中的款项。

三、恢复执行

案件因被执行人无可供执行的财产而被执行法院裁定中止执行的,当事行如发现被执行人新的财产或新的财产线索,应当立即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

四、多个债权人对同一债务人申请执行

在债务人是法人的情形,多个债权人均对债务人申请执行,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债权,且其多数财产在其他执行案件中被法院冻结、扣押,当事行可以向法院申请债务人破产。如债务人未经清理或清算而撤销、注销或歇业,其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或在其他情形下,执行法院对法人适用参与分配程序的,也可向法院申请参与分配。

在债务人为公民或者其他组织的情形,债务人在另案中被执行,其大部财产已被查封、扣押、冻结,当事行已经取得执行依据,发现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债权的,应当及时向执行法院申请参与分配,申请书应写明参与分配和被执行人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事实和理由,并附执行依据。

第五章 不良贷款处理工作中的其他法律问题

一、证据的收集与提供

当事行在不良贷款处理中应当注意收集和保存证据,及时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交证据。

(一)证据的收集

对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以及确因客观原因我

行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当事行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七日申请法院调查收集。

当事行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但应注意,是否准许延长举证期限,由法院决定。

当事行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的,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

(二)证据的种类

当事行一般应当收集并提供以下证据材料:

1.借款合同及担保合同(含补充协议)、借据、提款凭证等涉及债权成立及具体数额的相关证据资料;

2.诉讼时效是否连续的相关证明材料(例如,处理通知单及与该贷款有关的电报、传真、函件等);

3.债务人和担保人的财务状况及债务履行能力证明材料; 3.抵押物或者质物的现有状况、价值及权属关系证明; 4.债权债务变更材料;

5.已经采取非诉讼手段清收的情况及效果说明; 6.与本案有关的其他资料。

(三)证据的提交

贷款管理部门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根据案情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

二、变更、追加催收对象

当事行在诉讼中发现债务人或保证人有以下情形的,可以变更、追加催收对象:

(一)债务人为无法人资格的私营独资企业,无能力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当事行可以申请法院裁定执行该独资企业业主的其他财产。

(二)债务人为个人合伙组织或合伙型联营企业,无能力履行还款义务的,当事行可以申请法院追加该合伙组织的合伙人或参加该联营企业的法人为被告或被执行人。

(三)债务人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不能清偿债务时,当事行可以申请法院裁定企业法人为被执行人。企业法人直接经营管理的财产仍不能清偿债务的,可以申请法院裁定执行该企业法人其他分支机构的财产。

(四)债务人或保证人未依照法定程序分立为多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的,当事行可以请求法院变更、追加分立后存续的企业为被告。债务人或保证人未依照法定程序与其他企业合并或被兼并,当事行可以请求法院变更合并后的企业或兼并企业为被告。

(五)债务人或保证人无财产可用于清偿债务的,当事行发现其股东(开办单位)虚假出资、出资不足或抽逃出资的,可以请求法院变更或追加其股东(开办单位)为被告或被执行人,在出资不足范围内承担责任;如其实际没有出资或出资达不到有关规定确定的最低资本金要求,以及不具备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可以直接要求其承担全部民事责任。

(六)债务人或保证人被撤销、注销或歇业后,其股东(上级主管部门、开办单位)无偿接受被执行人的财产,致使债务人或保证人无遗留财产清偿债务或遗留财产不足清偿的,可以请求法院追加其股东(上级主管部门、开办单位)为被告或被执行人,在所接受的财产范围内承担责任。

(七)债务人或保证人无财产可供执行,如当事行有理由怀疑被执行人股东(开办单位)有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行为的,可以申请法院委托有关机构对债务人或保证人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

(八)债务人或保证人未经清算即注销,债务人或保证人的股东(开办单位)在办理注销手续时承诺由其偿还债权债务,或做出债务已清理完毕的虚假陈述的,当事行可以向法院申请变更或追加其为被告或被执行人;法院不予变更或追加的,可以对其另行提起诉讼。

(九)债务人或保证人依法改制,原企业的债务由改制后企业承担,当事行应向法院申请变更新设立的企业为被告或被执行人。

(十)债务人以其部分财产和相应债务与他人组建新公司,当事行认可的,由新组建的公司承担相应债务部分民事责任。债务人对所转移的债务未通知当事行或者虽通知当事行,而当事行未予认可的,仍应由原企业承担民事责任;执行中发现原企业无力偿还债务,当事行可以申请追加新设公司为被执行人,由其在所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债务人以其优质财产与他人组建新公司,而将债务留在原企业,新设公司应当在所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当事行可以申请追加新设公司为被告或被执行人。

上述情形,当事行也可以对新设公司另行提起诉讼。

(十一)债务人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可以申请变更其继承人、受遗赠人、遗嘱执行人、遗产管理人、财产代管人或无偿占有、接收遗产的第三人为被告或被执行人。

(十二)不良贷款用于借款人夫妻共同生活形成夫妻共同债务,借款人财产不足的,当事行可以申请追加其配偶为被告或被执行人;债务人与其配偶已离婚,当事行仍可申请追加依法应承担债务的配偶为被告或被执行人。

三、诉讼时效和权利除斥期间管理

诉讼时效是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除斥期间是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

当事行应当按照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不良贷款建立诉讼时效和权利除斥期间管理机制。运用诉讼时效中断、中止机制维持不良贷款诉讼时效的有效性,对已超过诉讼时效的不良贷款应尽量采取相关补救措施,争取不良贷款债权恢复诉讼时效,尽量不出现丧失诉讼时效的情况。对于有除斥期间的权利应在期间内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行使权利,防止权利丧失。

(一)不良贷款处理中的诉讼时效管理应当注意的事项

1.借款合同约定分期还款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2.如借款合同被撤销,返还已发放贷款资金、赔偿损失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合同被撤销之日起计算。

3.当事行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从对方当事人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视为主张权利,能够导致时效中断。

4.当事行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贷款债权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但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行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5.当事行可以要求债务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担保、请求延期履行、制定清偿债务计划等承诺或者行为,以中断诉讼时效。

6.当事行提起代位权诉讼的,可认定对我行的债权和债务人的债权均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7.当事行与债务人对账,债务人在对账凭证上签字盖章的,可认为时效中断。

8.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债务人向当事行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者自愿履行义务的,可视为新的时效期间。

(二)不良贷款处理中几种重要的除斥期间 1.合同法中的撤销权。

2.担保法中的保证期间。

3.当事行向个人独资企业发放贷款的,个人独资企业解散后,原投资人对个人独资企业存续期间的贷款债务仍应承担偿还责任,但当事行在5年内未向原投资人提出偿债请求的,该责任消灭。

四、不良贷款债务人逃废债务行为的法律应对措施

(一)低价转让财产

不良贷款处理中,发现债务人或保证人无偿或以明显低价转让其财产,当事行可以依据《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请求法院撤销转让行为并执行转让财产。

(二)债务人或抵押人转让已抵押财产

不良贷款处理中,发现债务人或抵押人将已抵押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的,当事行可以依据《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一条提起诉讼,请求确认转让无效或直接对抵押财产行使抵押权。

(三)转移执行财产

执行程序中,其他单位和个人持有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或票证,或者被执行人的财产经拍卖、变卖或裁定以物抵债后,需从现占有人处交付给当事行或买受人的,在接到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或通知书后,协同被执行人转移财物或票证的,当事行可以请求法院责令其限期追回;逾期未追回的,可以请求执行法院追加其为被执行人,在转移财产价值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四)破产逃债

债务人隐匿、转移财产,为了逃避债务而申请破产的,当事

行可以向受理法院提出异议,请求驳回债务人破产申请。法院经审理宣告债务人破产的,当事行可以在法院宣告企业破产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法院申诉。

五、不良贷款处理的法律档案管理

不良贷款处理法律档案是不良贷款处理法律工作需要使用及处理中形成的各类文件的集合,是不良贷款处理法律工作的基础资料。各级行应当注意整理和保存不良贷款处理法律档案。

不良贷款处理法律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债务人和担保人(如有)主体资格的法律文件; 2.债务人和担保人(如有)就不良贷款形成和提供担保的内部授权文件;

3.各类合同文本、补充协议及就不良贷款达成的任何书面意见;

4.合同履行过程中形成的借据、催收通知等法律文件; 5.各类担保权属证明文件或登记证书; 6.不良贷款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法律文件;

7.贷款发放、管理和处置过程中的各类法律意见书; 8.债务人和担保人相关财产状况的文件、资料; 9.其他不良贷款处理法律工作需要使用的文件。

篇2:不良贷款处理法律意见

为控制和化解全省农信社冒名贷款的信贷法律风险,确保冒名贷款按期足额收回,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省联社规章制度,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则

1、本意见旨在针对已经发生的冒名贷款,指导承贷社通过相关法律手段控制、降低和化解其信贷风险。

2、本意见将冒名贷款按其风险程度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实际用款人虚构名义借款人名字(名称)、编制虚假借贷资料,在农信社办理贷款,供自己使用;

第二类:实际用款人骗取(或伪造)名义借款人有关证件,以名义借款人的名字(名称)申请贷款供自己使用,名义借款人不知情的;

第三类:实际用款人取得名义借款人同意后,以名义借款人的名字(名称)申请贷款供自己使用;

第四类:名义借款人自己到农信社申请贷款供实际用款人使用,实际用款人承认债务,农信社知情或应当知情的。

以上冒名贷款情形必须有相关证据予以证明。

3、承贷社应根据各类冒名贷款的风险程度,本着实事求是、依法合规、区别对待、分类处理的原则,逐户逐笔采取风险化解措施。

4、本意见仅对冒名贷款的法律风险化解措施提出指导性意见,承贷社在业务实践中可根据业务实际的需要灵活采用,必须时可请律师参与指导。

二、冒名贷款法律风险化解措施

5、对已经发生的冒名贷款,应努力通过提前收回贷款的方式化解贷款风险。

6、对贷款确实无法提前收回,又有有效抵质押担保的冒名贷款,借款人的违约行为符合担保合同中约定的行使抵(质)权的情形时,承贷社可直接行使抵(质)押权化解借款风险;

对贷款确实无法提前收回,又无有效抵质押担保,或者虽有有效抵质押担保但借款人的违约行为不符合担保合同中约定的行使抵(质)权的情形的,应通过重新签订协议的方式落实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7、对以上第一类和第二类情形,承贷社应以实际用款人为债务人,签订《债权债务确认协议》,落实原冒名借款债务。原担保人或担保物属虚构的,应要求债务人提供新的担保;原担保人或担保物属真实的,应要求债务人办理担保的变更登记手续。

重新办理担保手续时,应统一使用省联社印制的担保合同,并在担保合同中明确主债权为《债权债务确认协议》约定的债权。

8、对以上第三类情形,若名义借款人自己到农信社签字立据办理借款手续的,原借款合同继续有效,但应要求实际用款人出具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承诺书,实际用款人拒绝出具的,承贷社应以“借款人擅自改变借款用途”为由宣布贷款提前到期;若名义借款人自己未到农信社签字立据办理借款手续的,应要求名义借款人出具认可该笔借款的书面承诺,以补正借款合同的效力,同时还应要求实际用款人出具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承诺书。

9、对以上第四类情形,原借款合同继续有效,但应要求实际用款人出具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承诺书。

10、签订《债权债务确认协议》后,债务人未按约定履行协议,承贷社依法诉讼清收的,应按协议的内容确定诉讼请求事项,有担保的,应在起诉状中一并提出行使担保权的诉讼请求。

11、承贷社应掌握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的构成要件,对涉嫌犯罪的冒名贷款责任人,通过责令限期还款、制定分期还款计划、提供补充担保等措施化解贷款风险;对情节严重,态度恶劣的,应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贷款理由、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印章等手段诈骗贷款人贷款,且数额较大(1万元以上)的行为。

骗取贷款罪是指以隐瞒或夸大其资信状况、编造贷款用途、提供虚假权属证书或项目合同等虚假陈述方式套取贷款,造成贷款人重大损失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三、其他事项

12、冒名贷款的风险化解措施原则上由原贷款责任人负责实施,也可由县级联社安排专人进行,但原贷款责任人不变。

13、冒名贷款办理风险化解措施后,承贷社要将《债权债务确认协议》、实际用款人出具的连带还款承诺书其其他相关资料与原借款合同、借据及有关资料、文件等一并归档保存,以确保贷款档案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篇3:不良贷款处理法律意见

我与同村村民李某之间存在土地权属纠纷,上访多年后,乡信访综治办组织乡司法所、乡林业站、村党支部、村委会进行调解处理,于2015年1月13日下达了调解处理意见,并于2015年2月10日交到我手中,我和李某都没签字,参与调解的单位只有签字,没有盖公章。这份“处理意见”中说可在3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和通过司法途径主张权益。请问:这样的文书有法律效力吗?我该怎么办?

读者:田某

田某读者:

当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大抵通过两种方式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一种是受理后直接出具处理意见,另一种是由“人民调解组织”予以调解解决。

篇4:法律专家论证意见(节选)

专家们一致认为:本案执行程序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第256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20条第(五)项和第2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等法律规定,侵害了案外人在执行程序中的法定权利,属于严重的程序违法;错误地把案外人的合法财产作为被申请人的财产予以执行,执行裁定及其所根据的判决,明显背离当事人之间的协议,违背了案件的事实,执行结果不合法、不公正,侵害了案外人的合法实体权益,建议惠州中级人民法院立即中止该案的执行程序,纠正错误。

如果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在执行程序中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建议案外人依法提起诉讼程序,请求法律的救济。

下面是具体的理由和依据:

一、本案执行程序违反《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第256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20条第(五)项和第2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等的规定,侵害了案外人在执行程序中的法定权利,属于严重的程序违法。

具体表现是:

(一)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第227条和第256条第1款第(二)项的规定

1.在对案外人异议的审查时间上,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的规定,侵害了案外人在执行程序中的法定权利,属于严重的程序违法。

2.在案外人异议的处理方式上,違反了《民事诉讼法》第256条第1款第(二)项和第227条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256条第1款第(二)项规定,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第227条规定,执行过程中,案外人“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

根据这些规定,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受理案外人执行异议,不但应当遵照《民事诉讼法》第227条关于审查时间的规定,在异议的处理方式上,应当使用“裁定”,在执行结束前以司法文书确定异议的理由是否成立,以便案外人对裁定不服、认为裁定错误的,能够及时按照《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的规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

本案执行的实际情况是,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既没有在法定时间内审查案外人的异议,也没有在法定时间内裁定案外人的异议理由是否成立,在未裁定案外人异议理由是否成立之前,就结束了执行程序,这种作法,明显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没有法律根据地剥夺了案外人按照民事诉讼法第227条“在执行过程中”,对裁定不服“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的权利,理应属于严重的损害当事人诉讼权利,程序违法,应当予以纠正。

(二)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20条第(五)项和第21条的规定

1.违反了该司法解释第20条第(五)项关于对案外人异议的审查必须在拍卖结束前进行、并裁定异议理由是否成立的规定,错误地把法律规定的前置于拍卖结束前的案外人异议审查,推延至拍卖结束之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20条第(五)项明确规定,“在拍卖开始前”,案外人对拍卖财产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撤回拍卖委托。

2.违反了该司法解释第21条的规定。

这个司法解释的第21条规定,人民法院委托拍卖后,遇有依法应当暂缓执行或者中止执行的情形的,应当决定暂缓执行或者裁定中止执行,并及时通知拍卖机构和当事人。

根据这一司法解释,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拍卖后,受理案外人及时提出的执行异议,就应当依法审查是否有应当暂缓执行或者中止执行的情况,决定是否暂缓执行或者裁定中止执行,而实际情况却是该院在并未审查、裁定的情况下,不顾法律的规定径行满足申请执行人的请求,以案外人合法享有权利的财产抵债,显然是非常错误的行为。

(三)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的规定

该解释第16条明文规定,案外人异议审查期间,人民法院不得对执行标的进行处分。第40条还规定,本解释施行前本院公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本案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及时提出了异议,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案外人的异议申请,但是,该院却没有按照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而是在审查听证之前就处分了案外人提出异议的执行标的,显然违反了这个司法解释。

二、错误地把案外人的合法财产作为被申请人的财产予以执行

专家们分析指出,本案中出现的这个错误,重要原因之一应当是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和适用存在错误,故有必要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根据《物权法》,案外人是执行标的的物权人,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对执行标的没有任何权利,不应当把案外人的不动产物权作为执行标的《终止项目合同及处理协议》显示,案件的生效判决也确认:桂林市曙光房地产开发公司名下97,160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是1995年登记在该公司名下的不动产物权。

我国《物权法》第16条规定,不动产登记薄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第17条规定,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被执行人曙光大亚湾公司不是该不动产物权的权利人,对该不动产物权没有任何权利。

nlc202309051215

(二)被执行人和案外人是两个独立的公司法人,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各自有独立的人格和财产权利,不能将两个公司法人混同为一个法人,更不能把两个公司法人的财产权混淆为一个法人的财产权 。

(三)《物权法》关于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非经实体权利的审判程序不得推翻和改变,法院对生效判决的执行,只有执行的权力,不能不经实体权利审判程序而通过执行裁定直接改变不动产物权的归属

专家们指出,根据我国《物权法》第9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根据这个规定以及该法第16条、第17条的规定,不动产物权登记具有强有力的证明效力,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条件下,登记上的权利人推定为法律上的权利人;欲否定或者推翻登记的效力的,须经过确认权利的诉讼程序。

本案生效判决书显示: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案外人的不动产物权没有审理、没有判决,既没有否定也没有改变案外人的物权,在执行过程中,(2012)惠中法执字第174-4号执行裁定书在没有审判的条件下,裁定把案外人的不动产物权直接转移给申请执行人。这种不经实体权利审判就推翻、改变不动产物权归属的作法,违反《物权法》的规定,在物权法理、民事诉讼法理上都是讲不通的,对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都是有害的。

三、在本案被告根据《终止项目合同及处理协议书》第2条取得的“投资所得”和7.18协议约定的“分配对象”和“分配比例”问题上,执行裁定及其作为根据的判决,明显改变和曲解了《终止项目合同及处理协议书》和7.18协议,不合法、不公正,侵害了案外人的合法实体权益

(一)执行裁定及其作为根据的判决,明显改变和曲解了诉讼当事人之间7.18协议的约定,形成错判、错裁

本案诉讼当事人之间2008年7月15日的《关于澳深公路项目结算款分配的协议》(简称“7.15协议”)和2008年7月18日的《关于澳深公路项目结算款分配的补偿协议》(简称“7.18协议”),以及曙光大亚湾公司与管委会2010年2月5日的《终止项目合同及处理协议书》第2条,是本案判决书和执行裁定书确定华南公司利益的根据。但是,判决书和执行裁定明显改变和曲解了上述两个协议中关于华南公司利益的条款。

1. 本案判决曲解了《终止项目合同及处理协议书》第2条关于被告“投资所得”的约定,毫无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地改变了该协议中被告“投资所得”的对象和性质。

2.本案判决在没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的条件下,改变和曲解了7.18协议第1条关于“分配对象”和“分配比例”的约定。

3.执行裁定在判决错误的基础上,继续曲解“分配对象”和“分配标准”,以执行权取代了审判权。

(二)由于“政府最终审定的工程结算款及任何补偿”只有1.62亿元,不存在按照7.18协议中甲乙方二八比例分配投资所得的条件,因此,判决书和执行裁定,特别是(2012)惠中法执字第174-4号执行裁定书确定的结果,与7.18协议的约定不相符合,损害了被告和案外人的合法实体权益。

本案的关键之一,是曙光大亚湾公司从政府取得多少“投资所得”,对曙光大亚湾公司取得的投资所得究竟该按照什么标准或者说比例进行分配。

从《终止项目合同及处理协议书》、《关于澳深沿海公路完成的土石方工程造价》、7.18协议等案件材料看,曙光大亚湾公司从管委会取得的“投资补偿”只有包括两块土地的使用权和1200万元的1.62亿元,不存在按照甲乙方二八比例分配的客观条件和合同条件,按照甲乙方八二比例分配这个“投资所得”,才符合客观实际和7.18协议的约定。

1.管委会给曙光大亚湾公司的补偿,包括“投资所得”的两块土地的使用权和1200万元,没有超过1.62亿元,不存在按照甲乙方二八比例分配的客观条件。

2.华南公司认同1.62亿元的补偿,既没有按照7.18协议的约定“尽快审定和拿到1.62亿元工程款”,也没有争取到超过1.62亿元的补偿,不存在按照“甲乙方二八比例分配”约定分配的合同条件。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对1.62亿元投资所得,包括两块土地的使用权和1200万元,按照甲乙方八二比例分配才合乎7.18协议,才能公平、公正。

(三)执行程序中2012年对两块土地的评估价值,是1.62亿元“投资所得”因土地使用权升值带来的成果,不是2010年《终止项目合同及处理协议书》和 2008年7.18协议中所指“政府最后审定的工程结算款及任何补偿”的金额,更不是1.62亿元的超出部分本案中1.62亿元的“投资所得”,是2010年《终止项目合同及处理协议书》和2008年7.18协议确定的数额,它的来源,是7.18协议所指“政府最后审定的工程结算款及任何补偿”,即大亚湾管委会按照上述协议书的补偿,而且,曙光大亚湾公司和华南公司在7.18协议中“双方同意1.62亿的最终审定”。

因此,2010年2月管委会给曙光大亚湾公司补偿的投资所得,已经锁定为1.62亿元,没有发生超过1.62亿元的客观事实。

到2012年,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委托评估机构对两块土地使用权评估的价值,大大超过1.62亿元,但是,只要尊重客观实际、公正地看待这个评估价值,就会注意到这是两块土地的使用权升值的成果,不是2010年政府最终审定、华南公司和曙光大亚湾公司7.18协议中“双方同意1.62亿的最终审定”的补偿额,更不存在管委会补偿超过1.62亿元的部分。

两块土地的使用权的价值由2010年2月的1.5亿元,到2012年评估为42300.69万元(案外人名下的97160平方米为21128.41万元,富萌公司名下的102430平方米为21172.28万元),这是随着土地市场的变化,土地使用权升值的结果,不是2010年政府的补偿额,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如果认为这42300.69万元是2010年2月“政府最终审定”的曙光大亚湾公司得到的“工程结算款及任何补偿”,显然是违背客观事实的。没有任何证据证明2010年2月管委会补偿给曙光大亚湾公司42300.69万元的土地使用权,外加12000万元。如果以这42300.69万元作为基数,再减去1.62亿元,对超出1.62亿元部分按照甲乙方二八比例分配,显然是后来发生的情况歪曲为先前的情况,是违背客观事实的判处。问题是,本案执行裁决恰恰是这样做的,当然也是错误的。

专家们提议:符合客观事实、符合7.18协议关于1.62亿元的分配比例的约定并且合理的认识,应当是承认两块土地的使用权升值之后的“評估价值”,是2010年管委会补偿的1.62亿元“投资所得”的整体因土地市场原因升值的结果,不是曙光大亚湾公司和华南公司在2010年争取到的;超出1.62亿元的部分,也不是曙光大亚湾公司或者华南公司争取到的。

四、如果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在执行程序中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案外人有权提起诉讼程序,请求法律的救济

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将案外人的土地使用权作价抵债给奥得利公司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因为生效判决只确定了华南公司的分配比例,并未确定其可分得的具体金额,在执行过程中直接裁定将土地作价13522.1824万元给奥得利公司,没有事实依据。同时,这一作法,反映出惠州中院在本案执行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变相以执行权取代审判权。

专家们认为,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如果按照法律和事实纠正其执行程序中的错误,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就能够得到保护。相反,如果该院不认识自己在执行程序中的错误,案外人有权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的规定,提起诉讼,请求法律的救济。

参加论证的专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宪忠,中国人民大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立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商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旭东,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张卫平,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集合, 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利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心稳,中国政法大学疑难案件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李梦福,西北政法大学城乡发展与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孙江, 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李军波。

篇5: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法律意见书1

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支行:

 作为银行北京市分行指定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法律事务承办机构,律师事务所指派律师,对借款申请人提供的借款申请资料进行了审查,依据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法律、法规及贵行的有关规定,出具本法律意见书。

一、 我们审阅了借款申请人提供的以下文件资料(包 括复印件)

1.有权居留证明:□身份证 □户口薄 □护照□暂住证 □其它居留证明

2.购房契约

3.收入证明□职业证明□其它证明文件

4.付款证明□存款证明

5.担保证明:□保证+抵押□质押□保证□抵押

6.家庭财产状况证明:□房屋□银行存单□债务 □股票 □汽车行驶证 □企业投资证明人 □其他

7.其他文件

以上文件详见附件。

二、我们出具本法律意见书的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2.《贷款通则》

—1—

3.《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

4.《上海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

5.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

三、经审查确认的事实

依据上述法律文件和有关规定,通过与申请人谈话,以及电话了解有关情况,我们确认下述事实:

1.申请人,性别,出生于年 月 日,国籍,(如属外埠居民是/办理外地人在京购房审批手续),符合贵行关于个人申请住房担保贷款的主体资格。

2.申请人已向贵行提出贷款申请,申请元人民币贷款。

3.申请人 学历,供职于,任 职务,在本岗位已 年,其职务相对稳定。

4.申请人月收入 元,按目前标准,其收入能够按月支付贷款本息。

5.申请人已按贵行要求提出贷款申请并提供相关文件,发展商也同意为其贷款提供贵行许可的担保。

6.申请人已向发展商支付了30%的房款或提供了相当于30%房款的建设银行存款证明,且已与发展商签署了商品房预售/买卖合同。

7.申请人对办理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的基本情况已经清楚,其提供的文件复印件经核对与原件无异。

四、法律意见

—2—

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申请人提供的文件资料已经符合贵行关于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的基本要求。申请人具备贵行许可的有效居留身份,其年龄、学历、职业、资历等基本状况对按期偿还贷款有很大保障,具备短期和中期偿还贷款的能力。从审查的事实看,申请人的就业择业能力强,整体资信状况良好,在目前审查始阶段具备发行借款合同的能力。如果依法办理完毕房产的抵押登记、发展商保证等担保手续,贵行对该笔个人住房担保借款债权的实现将会更有保障。

本法律意见系为 银行北京分行 支行办理个人住房担保贷款事宜而提供。本法律意见书由 律师事务所律师出具。



北京 律师事务所



律师:

 年 月日

附件:

1.申请书原件1份

2.个人住房贷款借款申请表原件2份

3.申请人提供的文件

4.谈话记录原件1份

5.授权委托书份

—3—

篇6:不良贷款处理法律意见

一、XX学校(民办)的法律定位

2003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因此,XX学校(民办)属于公益性质单位。

从该法第二条“国家机构

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以及第三十五条“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的规定可以看出,民办教育不属于事业单位。

二、担保法律关于学校担保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九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

根据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同时符合下列两个条件的学校不能作为担保人:

(一)以公益为目的;

(二)属于事业单位。

三、对XX学校(民办)作为担保人的参考意见

XX学校(民办)虽然属于公益性质单位,但其本身不属于事业单位,因此不属于法律明文禁止作为担保人的情形。因此,XX学校(民办)提供担保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

上一篇:幼儿园元宵节活动报道下一篇:大学生创业苗圃运营管理标准化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