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不良事件标准及处理办法

2024-04-10

护理不良事件标准及处理办法(共12篇)

篇1:护理不良事件标准及处理办法

护理不良事件标准及处理办法

缺陷是指欠缺或不够完善的地方,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中一年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护理规章与规范等,造成护理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失误,护理缺陷包括护理事故及 差错。

一、护理事故常见原因

护理事故的定义、分级均按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疗事故分级标准执行,护理事故中常见的原因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

(1)护理人员工作不负责任,交接班不认真,观察病情不细致,不按时巡视病房,病人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丧失抢救时机,造成病人严重不良果的。

(2)护理人员擅离职守,工作失职,直接影个病人护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3)护理人员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输错血、打错针、发错药;护理不周发生严重烫伤,三度褥疮;对昏迷、躁动病人或小儿未采取安全措施致使病人坠床,造成严重不了后果的。

(4)结扎止血带未及时解除,造成组织坏死,肢体残废等不良后果的。

(5)有关人员无正当理由厌恶供应抢救物品、药品;供应未消毒的器械、敷料、药品引起感染、造成病人严重不良后果的。

(6)护理人员不认真执行医嘱,不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等,造成病人严重不良后果的。

(7)手术室器械护士或巡回护士。清点纱布、器械有误,以致使纱布或器械等异物滞留在病人体内或软组织内。

(8)护理人员在对及、危、重病员的抢救过程中,抢救药品准备有误,延误抢救时机,造成病人严重不良后果的。

(9)《医疗事故分级标准》中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

二、护理差错的定义和判定标准

《条例》中取消了医疗差错的概念,把《办法》中的医疗差错划归为四级医疗事故。这是因为既往医疗差错,卫生行政部门不予签订和处理,由各医疗机构自行解决,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事故仅为极少数,常见的经常碰到的多为护理差错,因此抓好护理差错的预防,才能有效地防止护理事故的发生。(一)护理差错的定义

护理差错失职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自身原因或者技术原因的发生的护理人员未

给伤病员造成不良后果或虽有不良后果但未构成事故的差错。

(二)护理差错的判定标准

1、严重差错判定标准

严重差错是指由于护理人员自身原因或者技术原因发生的给伤病员造成不良后果,但为构成护理事故的差错,根据国家及军队有关护理差错处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定为严重差错:(1)对急危重症伤病员推托,延误救治时机的。

(2)急诊入院伤病员在入院后2小时内,非急诊伤病员入院后24小时内,未进行检诊或者未下达医嘱,给予处置的。

(3)对伤病员实施检查治疗时,因准备不认真,检诊不仔细,遗漏主要病史、体征或者阳性结果,延误疾病诊断治疗的.(4)注射、穿刺、活检、窥镜、针灸、理疗等各种诊疗技术操作违反操作规程,造成损伤、断针、断管或者发生局部感染化脓。

(5)开错医嘱、处方、或者特殊检查,不认证执行上级医嘱,并造成不良后果的。

(6)无菌切口术后感染化脓,需切开排脓的。

(7)术前准备不充分,致使手术停顿时间超过30分的。(8)手术时体位不当,造成伤病员体表面积0.25%以上的皮肤压伤或者功能障碍(短期内能恢复)的:在皮肤消毒后手术开始前查对时,发现接错手术伤病员、摆错手术体位或者定错手术部位的。

(9)助产时违反操作规程,会阴保护不当造成造成3度撕裂的。

(10)产妇出院抱错婴儿,及时发现换回的。

(11)不遵守值班、交接班等制度,伤病员病情发生重要变化时,未及时发现处置的。

(12)因医疗护理原因,造成2度褥疮、浅2度烫(烧)伤、婴儿臀部糜烂,面积占病人体表面积0.25%以上的。(13)重危、全麻术后绝对卧床的伤病员或者无陪伴患儿,因护理不当发生坠床,增加伤病员痛苦的。

(14)错用、漏用或者擅自超剂量使用毒、麻精神药品或者特殊治疗药物的。

(15)使用过敏性药物,未按照《药典》规定做过敏试验即投药;或者为原有药物过敏史者投药的(脱敏疗法除外)

(16)静脉输液或者注射刺激性及浓度较大药液时,漏于皮下,引起局部组织坏死,面积占病人体表面积0.25%以上,成人小于体表面积2%,儿童小于体表面积5%的。(17)输入发霉、过期液体,被及时发现,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18)输错血或者因加入药物发生溶血、凝血被及时发现的。

(19)误将该无菌而未灭菌或无菌处理不合格的制剂发出的;配错、发错药品或者发生发霉、变质药品及时发现的。

(20)误将该灭菌而为灭菌的器械、敷料发出的。(21)置入体内的各种导管、起搏器及血液透析、体外循环所需无菌物品等灭菌不合格,造成感染的

(22)错、漏、损坏、遗失、延误脑脊液、胸水、腹水、活检组织等送检标本,影响诊断、治疗的。

(23)推拿、按摩时造成伤病员皮肤局部破溃或者关节轻度错位的。

2、一般差错判定标准

一般差错是指护理人员自身原因或者技术原因发生的未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的差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因定为一般差错:

(1)打错针、发错药、做错治疗的。(2)抄错、抄漏医嘱、造成治疗错误的

(3)错、漏发治疗饮食或误给禁食病人饮食并对病情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厌恶病人当日检查、诊断、治疗的。(4)因管理不善、致使急诊抢救工作中发生抢救器材失灵,延误救治的

(5)因医疗护理原因,造成Ⅱ度以下烫伤、婴儿臀部糜烂,面积占病人表面积0.25%以下的。

(6)采取胸水、腹水、血液、体液标本时,因各种原因需要新采取,但为影响诊断治疗的。

(7)术前备皮时划破皮肤,影响手术按时进行的。(8)术后伤口内或者体腔内留置纱布、引流管未按规定时间取出,或者因处理不当,导致病人引流管、气管插管等各种导管拖出,经紧急处理后,无不良后果的。(9)由于产程观察不细,造成未消毒分娩的。

(10)已灭菌器械包内主要器械不全,清洗不净,或者消毒器械过期,已发给使用单位但未使用的

(11)针灸、穴位封闭取错部位,留针未拔,治错病人,发生局部感染的。

二、护理事故及差错的处理原则

1、及时报告

凡发生护理事故,当事人或者知情人应立即想科室领导或护士长报告,护理部向医院领导逐级上报,不得超过24小时。对主动报告、认真查处、明显改进的科室或者当事人,因当鼓励:对隐瞒不报的,应严肃处理。

2、及时补救

对护理事故及差错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将问题及对病人造成的后果降到最低限度。如输错血或输入霉菌液体时应立即停止输入,并立即报告医师及时抢救、对症处理。对现场的血液、液体、药品及物品进行保留,以备检验,为抢救提供依据。

3、调查分析

发生护理事故及差错时,护理部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了解情况,及时进行调查,核对事实、封存病历及有关原始材料,并对当事人及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同事应指导科室确定差错性质及等级,总结原因,帮助改进工作,最后形成文字材料上报。

4、按规定的处理

对护理事故及差错的处理,应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的、实事求是地公正处理,护理事故的鉴定由医学组织专家鉴定。对护理差错性质和等级的判定,当事人与科室领导或者护士长意见不一致的,由护理部仲裁;科室意见与护理部意见有分歧时,由医院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或小组仲裁。

5、吸取教训

护理事故及差错的处理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吸取教训,将防范重点放在预防同类问题召开有关会议,对事故及差错的原因与性质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处理和改进意见,达到教育热热闹,也教育大家的目的。

6、建立、健全登统计制度

建立各级差错事故记录本,护理部应当制定专人负责护理事故及差错的登记、统计,详细记录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性质、当事人的态度、处理结果及改进措施。

四、差错率的计算

护理差错率,十分西平间护理工作质量的一项指标。

(一)严重差错

(1)严重差错标准。年严重差错每百张床≤0.5次。(2)严重差错每百张床发生次数计算方法: 严重差错发生次数/100床=严重差错发生总数/

床位数×100

例举:某医院开展床位总数400张,当年发生严重差错一件,其严重差错每百张床发生数为:

严重差错发生次数/100床=1/400×100=0.25次/100床

即每百张床为0.25次,因严重差错发生次数要求每百张床≤0.5次,所以该院严重差错发生次数未超过标准。

(二)一般差错

(1)一般差错率标准。一般差错发生率≤0.4%。(2)一般差错发生率计算方法:

一般差错发生率=发生差错总数/收容病人总数×100% 例举:某医院收容病人总数为5000人,发生一般差错10件,其一般差错发生率为:

一般差错发生率=10/5000×100%=0.2% 因一般差错发生率要求≤0.4%所以该院一般差错发生率未超过标准。

篇2:护理不良事件标准及处理办法

定性标准及处理程序

护理不良事件定性标准及处理程序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包括护理事故、护理差错、护理缺点。

一、护理事故

(一)定义:指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的过失造成病人死亡、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及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二)分类:分一、二、三、四级

1、一级护理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2、二级护理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3、三级护理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4、四级护理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三)评定标准

1、护理人员工作不负责任,交接班不认真,观察病情不细致,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以致失去抢救机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2、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而打错针、发错药、输错血、输错液体;护理不周到,发生严重烫伤或Ⅲ期褥疮,昏迷躁动病人或无陪伴的小儿坠床,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3、对疑难问题,不请示汇报、主观臆断、擅自盲目处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4、抢救器械、药品供应延误,供应过期的或灭菌不合格的药品器械、敷料,或未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而发生感染,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5、器械护士未严格清点手术敷料、器械,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

6、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

(四)处理程序

1、护理部、科、病区应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对发生的护理事故进行登记。

2、凡发生护理事故,应当立即向病区护士长及科主任报告,护士长应立即向科、护理部报告,护理部应立即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主管院长汇报,同时做好患者解释工作。

3、指定专人妥善保管相关的原始资料及物品,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因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引起的不良后果,医患双方应当场封存保留现场实物,以备检验。

4、对发生事故的责任人,应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 理。

二、护理差错

(一)定义:指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疏,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等原因,给病人造成精神及肉体的痛苦,或影响了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和构成事故者。

(二)分类:一般护理差错和严重护理差错

1、一般护理差错:指在护理工作中,由于责任或技术原因发生的错误,未对病人造成影响,或对病人有轻度影响,但未造成不良后果者。

2、严重护理差错:指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的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和构成事故者。

(三)评定标准

1、一般护理差错

(1)错服、漏服重要药物或处理医嘱错误而有影响病人治疗者而无严重后果者。(2)凡规定作皮试,未做皮试用药后无不良反应者(青霉素例外);或做过了皮试未及时观察且又不重做者。

(3)因护理不当,发生占体表面积<0.25%的灼伤,或护理不到位发生婴儿臀部轻度糜烂者,在短期内治愈者。

(4)抱错婴儿,在医院内纠正的,未引起纠纷者。

(5)误发或漏发各种治疗饮食,对病情有一定影响者;手术病人应禁食而未禁食以致延误手术时间。

(6)手术室,换药室,人流室等.使用消毒过期手术包施行手术,未发生不良后果者,或遗漏主要的器械,物品,虽未使用于病人,但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7)错用“特殊药品”,如安定注射液,氯硝安定等精神药物无不良后果者。(8)静脉输入一般性液体渗出血管外,造成较大范围肿胀,但未造成感染者;静脉注射刺激性液体渗出血管外,但未造成坏死者。

(9)各种标本错留、贴错标签、丢失,错加抗凝剂或采集量不够而重新采取者,抽错血或急诊病人重要标本未及时送检,未造成不良后果者。

(10)因管理不善,致使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发生抢救器械功能不到位或失灵,未造成不良后果者。

(11)不真实的护理文书,未造成严重后果者。(12)复用穿刺针头于病人身上,但未造成不良后果者。

(13)因工作责任心不强,接错病人至手术室或记错手术时间,但未造成不良后果者。

(14)其他相当于上列情形者

2、严重护理差错

(1)对危重病人观察不仔细,发现问题不及时通知医师,贻误治疗。(2)应用特殊药物如洋地黄、麻醉药、胰岛素、氯化钾等,因注射方法或剂量不正确而发生反应者。

(3)输血不能按规程操作造成浪费者。

(4)查对不严以致输入发霉、变质、过期液体的液体,异型血或错注青霉素或未做皮试注射青霉素,未发生严重后果者。

(5)昏迷、重危病人、兴奋躁动、小儿因管理不严或不符合正常约束要求等原因所致坠床,造成软组织挫伤,经治疗而无功能障碍者。(6)各种穿刺、活检、特殊化验标本取错、损坏或遗失。

(7)危重病人(休克、昏迷、五衰等)未作床头交班者,发生异常未及时发现,延误抢救时机者;对感染性和出血性等疾病,不按时测脉搏,血压和观察生命体征,出现休克发现不及时者。

(8)延误或漏用抢救药品或治疗药品,如抗菌素、脱水剂、强心剂、利尿剂、镇静剂、呼吸兴奋剂、各种血管活性药物、胆碱脂酶复活剂等;临时用药超过30分钟,长期用药超过24小时;各种血管活性药剂量超过一倍剂量。(9)对患者有心功能不全、严重脱水、各型休克、肺炎等病人,未能按医嘱要求进行静脉推注药物和补充液体,影响疗效或引起明显付作用;静脉输液中液体渗入皮下,造成局部组织感染、坏死,经治愈者。

(10)护理工作中因护理不当未尽到责任,造成Ⅱ度褥疮,或热疗或保暖造成的灼伤,面积占体表面积>0.25%,深度或浅Ⅱ度类以上,短期治疗难以治愈者。(11)接产工作中,由于病情复杂或并有严重合并症,以致子宫破裂,经及时治疗而无严重不良后果者。

12.不消毒分娩(特殊情况例外);产后会阴Ⅲ度裂伤以下(急产例外);缝合不彻底,引起阴道小量出血,但未造成严重后果者。

(13)分娩时婴儿牌挂错或出院时婴儿调错,后被纠正者;或婴儿性别写错引起纠纷。

(14)手术室不按规定清点手术器械、纱布等物品,将纱布、器械、棉片等遗留在创口或被检查器官中,经及时治疗和纠正后无严重后果者。

(15)供应室、手术室存在的各种器械包、物品清洗不彻底,消毒不严格,发放消毒过期的治疗包,或虽已用于病人而未发生严重后果者。

(16)上班护士不履行岗位责任制,不遵守劳动纪律,工作或值班时擅自脱离岗位,造成医院工作惯性运行失调,随机调度失控,导致医疗抢救工作失误者.(17)其他相当于上列情形者.3

(四)处理程序

1、护理部、科、病区应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登记。

2、发生护理差错后,当事人应立即报告护士长及科室领导,一般差错由护士长每月上报。凡属严重护理差错,病区应于24小时内上报科、护理部。

3、对发生护理差错的当事人,可根据发生差错的情节严重程度酌情给予口头批评、书面检查、经济处罚等处理。

4、病区、科护士长应及时调查、组织科室有关人员对发生的差错认真分析、讨论、定性、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并详细记录。

5、护理部应根据病区上报的材料进行调查,组织病区护士长、科护士长对发生的差错认真分析、讨论、定性、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6、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差错进行汇总,召开护士长分析讨论会,总结教训,改进工作。

三、护理缺点(陷)

(一)定义:在临床工作中,虽然有某一环节的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未发生在病人身上(如错医嘱,但未执行)的现象,称为护理缺点。

(二)评定标准

1、除外护理事故、护理差错评定标准。

2、参照护理缺点的概念评定。

(三)处理程序

1、护理部、科、病区应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登记。

2、发生护理缺陷后,当事人应立即报告护士长,由护士长每月上报护理部。

3、对发生护理缺陷及时上报的当事人,给予口头表扬。

4、病区、科护士长应及时组织科室有关人员对发生的缺陷认真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并详细记录。

5、护理部应根据病区上报的材料进行调查,组织病区护士长、科护士长对发生的缺陷认真分析、讨论,提出防范措施。

篇3:护理不良事件标准及处理办法

1 新生儿科护理差错情况及原因分析

回顾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发生的护理缺陷30例;发生护理缺陷的原因80%是因为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责任心不强,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未坚持查对制度导致护理缺陷;20%的原因是管理制度欠完善, 是由于护理制度的疏忽。

2 管理方法

为了提高新生儿护理服务质量, 降低新生儿护理差错的发生率, 我院于2014年4月引入融合JCI安全管理质量标准。参照JCI标准, 结合我院新生儿科的特点, 通过业务学习, 解读JCI标准, 重新制定和完善制度, 并严格落实到护理工作中。

2.1 建立患儿转运交接流程

在患儿转运交接时, 必须有两名护士共同核对新生儿的手腕带、脚腕带、胸牌;核对时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 核对产妇姓名和婴儿性别;手腕带、脚腕带、胸牌遗失要及时补全并双人核对。

2.2 建立患儿身份识别制度

每位就诊者至少要有2套身份识别码, 住院患儿必须佩戴有条码的手腕带, 护士在执行医嘱前后以姓名、住院号作为病人身份识别码, 以确保患儿的身份识别安全。在为患儿做治疗时必须用PDA扫描患儿胸牌上的条形码, 如留取标本时必须用PDA扫描标本盒上的条形码以识别患儿的身份, 身份识别码必须与标本盒等所需医疗物品上的识别码一致。

2.3 加强口头医嘱及危急值管理

规范口头医嘱的执行制度, 非抢救状态下不执行口头医嘱, 抢救状态下的口头医嘱要求护士必须复述, 得到医生确认方可执行, 保留用过的空药瓶, 且在6h内必须完善医嘱及相关的抢救记录。医生下达的紧急抽血检查项目医嘱要求在15min内执行, 抽取标本, 并立即送到检验科。除血培养、凝血功能、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等检验时间较长的特殊检查外, 医生要在30min内得到急诊检验结果。医生在开出急诊检验检查医嘱后, 如超过规定时间还未得到相关的检验检查结果时, 要及时追问、查找原因。每月对不合格的化验标本的情况进行分析、汇总, 提出整改措施, 保证患儿的标本安全。

采用电话报告危急值时, 临床科室医护人员 (包括医生和护士, 首次接听者负责) 将接听到的危急值报告内容在危急值报告记录本上详细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日期、时间、床号、病人姓名、住院号/门诊号、项目名称、危急值结果、被告人姓名和工号、接听人姓名和工号、回读确认、被通知医生时间和姓名、备注等, 并将记录的危急值结果回读一遍给报告人听并得到对方确认。如病人已转科或转院, 由开具该检查单的病区医护人员负责接听、记录, 通知病人目前所在科室或医院的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立即进行救治并在病程记录上记录处理过程, 必要时复查危急值项目。

规定危急值的处理时限:出现危急值时, 检验科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复核。如血常规在10 min内完成复核, 生化在30min内完成复核。临床科室在确认危急值后30min内进行处理, 6h内在病程记录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报告结果和诊治措施。各组质量监督员定期从信息系统导出危急值报告的数据, 每月抽查4周各1d的数据进行监督并记录。

2.4 加强病区高危药品管理

建立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在病区治疗室设立化疗药物溢出箱。要设置专门的存放区域, 集中放置, 药柜门上有红底黑字的“高危药品”标志, 以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对过期药或质量有问题药品及时清除, 基数不对时, 应查明药物流向等。高危药品的审核和执行要实行双签率100%、双人复核率100%, 确保执行准确无误。如遇指定药房转运工作人员休息时间, 由护士直接到药房领取, 不需使用转运箱。

2.5 建立冰箱管理制度

每日检查冰箱性能, 尤其是箱温, 确保处于冷冻状态。保持冰箱清洁, 每日定时记录箱温, 每周除霜1次并记录。冰箱内的药品每日检查, 做好清点工作并记录, 无过期失效药品。启封后的药品放置冰箱时应覆盖乙醇棉球 (保持乙醇棉球湿润) 以防污染。同时注明病人姓名、床号、住院号、开封日期及时间。若遇停电或冰箱发生故障, 当班人员须立即联系临近部门准备临时接收, 妥善转移故障冰箱内物品并及时通知维修部门进行修理。如无法确认冰箱故障发生的具体时间, 应弃用冰箱内药物, 联系药剂科处理药品并上报护士长。

2.6 使用规范的护理标志

每种标志包括材质、颜色、形状、大小、字体等由院部统一制定标准, 充分体现科学性、实用性, 能对护理人员起到警示作用, 杜绝和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同时也体现人性化管理。

警示标志:对使用暖箱的患儿, 责任护士会将蓝底橘红色字写有“防坠床”的标志贴于床头牌的右侧;高危药品专柜加锁放置, 并在药盒外面贴上红底黑字的“高危药”标志;药物过敏标志为红底含有“药物过敏”白色字样标牌, 贴在患儿床头牌相应位置。

温馨提示标志:病房洗手池旁贴有“七步洗手法示意图”;治疗室和病房走廊贴有“您洗手了吗”等提示标志;时刻提醒医护操作前后要规范洗手, 提高了手卫生的依从性。

环境标志:仪器标志, 如各种急救物品, 各种监护仪器:输液泵、心电监护、NCPAP机等均悬挂标准操作流程及使用注意事项。

2.7 加强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

重新制订各级人员岗位职责, 明确各自的职责;加强新入科护理人员的上岗培训, 将科室以往发生的安全事故及隐患制订成册, 让年轻的护理人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识别风险, 增强风险意识, 增强工作责任心,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第一年新护士轮转期间, 每月考核一次。轮转阶段的培训完成, 必须各项考核合格, 若不合格, 需延长培训, 直到各项考核合格方可终止轮转护士培养。

3 体会

新生儿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点, 也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标准。而JCI的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我院通过把JCI安全管理质量标准应用到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 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常规和流程等, 规范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应急预案等, 健全管理机制, 有针对性地规避了相关的风险因素, 使护理人员“把规范变成习惯”, 最终实现了JCI标准的规范管理, 提高了护理人员对科室安全管理的关注, 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增强护理人员的警惕性, 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2]。

从2014年4月—2015年1月通过严格执行JCI标准以来, 新生儿科共发生护理缺陷5例, 无严重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我们已经将JCI的理念深深烙在每个护士的心头, 使我们更明确JCI标准是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安全理念, 注重的是制度的有效实施, “说”和“做”必须齐头并进。因此, 参照JCI的标准开展护理工作可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同时可规范护理行为, 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确保患儿的护理安全, 为患儿提供了规范、标准、高质量、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伍玉玲, 谭晓青, 孙雁, 等.应用国际医疗认证联合委员会评审标准分析90起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J].护理学报, 2012, 19 (6A) :31-35.

篇4: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 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08-01

所谓护理不良事件主要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内的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意外事件,这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如何更好地提高外科临床护理质量,减少临床护理中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医院开展护理工作中所讨论的重点问题[1]。现在选取我院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对其发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在2010年7月——2012年5月间发生的30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管路滑脱14例,用药错误7例,坠床3例,护理投诉2例,药液外渗5例。对护理不良时间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2 方法

121 不良事件发生原因 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不高:外科发生风险事件的机率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外科工作性质及特点决定的,虽然护理不良事件不能够完全避免,但通过强化风险管理,可以促使护理人员意识到护理中存在的风险,但就当前来说,很多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不高,在护理过程中意识不到护理风险,产生了疏忽,从而导致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对患者的评估不足:外科患者的病情都具有急、快的特点,尤其是复合性损伤,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密切观察,但很多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而且患者与护理人员的配比不足,从而使得护理人员难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而当患者出现急性病症时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护理[2]。护理人员素质限制:外科患者的病情容易反复,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很多医院护理人员的年纪较轻,专业经验不足,在护理过程中无法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由此导致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增加。管路滑脱:大部分的外科患者都需要在手术后留置管道,根据本组统计显示,发生管路滑脱的有14例,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患者家属,一个是医院方面,对于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加强护理才能够保证患者的病情改善。

122 加强外科临床护理的对策 强化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对于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强化自身的防范意识,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应当及时报告临床医生。同时要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知,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护理风险[3]。加强患者评估:对于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要加强评估,医院尽量配备齐全的护理人员,确保护理人员与患者的配比充足,每一个患者都能够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医护人员评估患者,可以对其进行情景模拟或案例交流的方法进行强化,以免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医院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给予其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有目的的逐步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其综合护理服务水平,以避免由于护理水平不高而引起不良事件。加强管路护理:对于患者的管路护理,医护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鼓励其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当中,不断改进管路的固定方法,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当管路滑脱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强化患者的病情改善。

2 讨 论

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工作自身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对外科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意识到护理风险,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医院应当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并尽量保证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配比合适,从而确保为每一个患者都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求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以减少管道滑脱情况的发生,确保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科临床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4]。

参考文献

[1] 宋晓燕护理不良事件77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74(01):87-88

[2] 甄锡云,张丽敏,郭毓萍心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51(03):65-68

[3] 梁梅菊,張兰兰327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24(03):77-78

篇5:护理不良事件标准及处理办法

(国食药监市[2006]6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提高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稽查应急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加大对涉案假劣药品和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查处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按照《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处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稽查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假劣药品和不合格医疗器械对社会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根据《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一般包括:

(一)造成人员伤害(亡)的突发性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二)涉及全国范围或跨省的假劣药品和不合格医疗器械案件或质量事件;

(三)媒体(包括网络)报道或跟踪,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案件或事件;

(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条 应急处理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管辖权限组织协调处理。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成立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处理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办),并明确负责人,制定相应稽查应急工作预案。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稽查部门负责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和情况报告工作。

第五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处理工作的协调、督办和指导工作。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处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处理工作,确保辖区内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第六条 各级药品检验、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积极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稽查部门完成相应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应急检验(检测)程序,及时出具检验报告。

第三章 信息沟通

第七条 省级以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发现并初步了解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基本情况后,必须向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报告24小时内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第八条 因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而发生人员伤亡或情况紧急时,基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逐级报告的同时,也可越级报告。

第九条 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调查及进展情况实行日零上报制度。每日16时前由省缎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办按本办法(附表1和附表2)要求内容,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报每日和累计情况。

第十条 各级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办要确保通信网络、电话、传真的畅通,并确定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联络方式,负责应急处理工作的人员应确保24小时通讯畅通。

第四章 应急处理

第十一条 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组织对涉案药品和医疗器械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对涉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来源、数量、使用、库存及流向等进行调查。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接到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后,24小时内核清涉案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名称、批号(编号)、数量、使用、查扣及流向情况,并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第十二条 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流入或流出本辖区的涉案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情况,按照《案件协助调查管理规定》向相关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出协查函,同时抄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协查函后,应根据协查函的线索立即开展核查工作,并在72小时内将核查结果反债协查函发出部门。

第十三条 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涉案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名称、批号(编号)、数量、使用、查扣及流向情况进行核实和数据统计、汇总和上报工作,并连日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汇总和报告的情况要完整、真实、堆确、及时,不重复、不遗漏、不瞒报。

第十四条 对涉案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有可疑的,要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当地药品或医疗器械检验机构不能承担检验时,要立即送省级药品或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或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进行检验。

需要建立补充检验项目和方法进行检验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检验机构要依法按程序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待批准后,方可作为药品桂验依据。

第十五条 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涉及的相关证据、实物、调查案卷、音像资料和涉案假劣药品和不合格医疗器械样品等,具体的稽查办案部门要采取相应的安全保存措施。

第十六条 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涉及伤残或死亡病例的,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由有权做出鉴定结果的部门对伤残死亡做出鉴定。遇到可能发生不稳定固素时,要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五章 新闻宣传

第十七条 对发生在本地区管辖范围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未涉及到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可在事件查实并报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后,方可向媒体发布事件的相关情况。

涉及全国或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信息发布或通报,须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后,方可发布。

第十八条 对在药品监督检查或进行监督抽验、评价抽验中发现的不合格药品,必须严格按照《药品质量抽查检验管理规定》和《国家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抽验管理规定(试行)》要求,经核查属实后,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公告。

对药品监督检验中发现添加处方外其他物质的假药案件,频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拙准其补充检验方法和项目,在检验机构出具法定检验报告书后.由检验机构的同级或上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

第十九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严格遵守新闻宣传要求,严禁越权或擅自发布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和有关药品质量案件(事件)的信息。

在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没有查清以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布、透露或通报涉案消息。

上级机关督办的突发重大事件,下级机关不得擅自发布任何信息。

第二十条 对违反规定越权或擅自发布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和有关药品质量案件(事件)信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后果的,将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构成过错的要追究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稽查应急处理工作中,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涉案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单位、个人开展核实、调查、处理工作。根据事件的实际情况,制定完整、周密、详实的稽查应急处理工作方案,避免出现遗漏。对调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案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二十二条 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按报告制度及时报告且又无法说明正当理由,或出现瞒报、遗漏问题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予以通报批评。

篇6:护理不良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定义

指在对病人的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原因或技术原因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的机体与功能的损害。按定性分为警告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隐患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程序和时限: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坚持自愿、保密、鼓励、真实、公开的原则。

(一)报告程序: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或发现安全隐患后,当事人或知情人应立即向科主任或护士长报告,报告途径:口头、书面、电话、内网、电子邮件。并在医院内网上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护士长向科护士长或护理部报告;护理事故、警告事件、重大医疗纠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护理部立即向医院领导报告;最后由医院将调查结果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二)报告时限:警告事件、情况紧急者在处理的同时立即上报;不良事件不得超过24小时;未造成后果事件及隐患事件当事人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每周报科护士长,科护士长每周汇总后报护理部。

三、护理不良事件处理程序:

遵循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实事求是、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一)各护理单元建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登记制度。

(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及隐患后,及时向上一级汇报事件发生的经过、原因、后果。

(三)科室及时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及时上报事件。

(四)发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后,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少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

(五)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的不良后果,医患双方应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凡疑似输血引起的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制品进行封存保留。

(六)与不良事件相关的各种记录、检验报告、造成患者损害的药品、器具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藏匿、转移、调换,相关标本须保留,以备鉴定。违反规定者要追究相关责任。

(七)发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故意隐瞒,事后发现时,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篇7: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处理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

1、在护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护理服务职业道德规范。

2、各护理单元有防范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案。

3、护理部建立有效的不良事件工作流程,保证信息上报及时、有效。

4、凡是在医院内发生的或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发生的非疾病本身造成的异常医疗事件均属不良事件,需要主动上报,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

5、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应立即口头报告值班医生、护理组长或高级责任护士,及时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必要时同时上报科主任、护士长,科主任、护士长接报后立即到场组织抢救,同时报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及主管院长。

6、应在24小时内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报告。由本人登记发生不良事件的经过、分析原因、后果,及本人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建议。不论是院外发生或本医院发生的压疮,一旦发现,都应填写“压疮报告单”。

7、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须按情节严重给予处理。

8、发生不良事件后,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9、护士长应负责组织对本单元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调查,组织科内讨论,分析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层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事件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或方案。护士长将讨论结果和改进意见或方案呈交科护士长,科护士长要对科室意见或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在1周内连报表送护理部。必要时科进行根本原因分析(RCA),制定改进措施、进行效果追踪。科护士长应参加讨论,或根据讨论结果及改进意见提出建设性意见。

10、护理事故的管理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参照执行。

11、护理部对于Ⅰ级、Ⅱ级不良事件要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调查,对事件进行讨论找出工作流程或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提交处理意见;造成不良影响时,应做好有关善后工作。

12、医院建立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奖励制度,发生不良事件的科室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须按情节严重给予相应处理。

篇8:护理不良事件常见原因及防范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不在计划中、未预测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1]。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高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 避免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我将临床工作中所见到、所听到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汇报如下。

1 护理不良事件的常见原因

1.1 查对制度不严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认真执行查对出现的不良事件较常见。主要见于未认真执行医嘱, 在用药查对不认真, 只喊床号, 并未得到患者回答, 导致输错液体、发错药或采错血。检查药品剂量、用法、浓度核对不严, 在临床工作引起病情反复、加重等不良后果。晚夜班一人查对时, 更由于懒惰而出现不查对的现象, 以及用习惯性思维去处理医嘱也不容忽视。

1.2 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

由于年轻护理人员缺乏业务知识和工作经验, 技术水平不高或业务不熟练, 不重视学习, 法律意识淡薄。对临床工作中的护理问题缺乏预见性、不能准确处理。例如老年病重患者, 不知道协助患者翻身导致压疮发生。

1.3 医疗设备和药品管理不严

主要表现在医疗设备不全、性能不良, 规格不配套、数量不足, 延误抢救时间, 引起不良事件。药品标识不清、混放、未分类、未定期检查, 对高危药品未做到专柜存放等管理不当而引起不良事件。

1.4 违反护理规章制度

不认真执行护理核心制度, 未按护理级别巡视病房, 观察病情不仔细, 对老年患者、体质弱、感觉障碍、不能自行变换体位的患者, 护理不当造成皮肤溃烂、烫伤、压疮等问题;不遵守护理操作规程, 如胃肠减压不当导致伤口延迟愈合;鼻饲由患者家属做而造成窒息;导尿时未见尿就充气囊导致尿道损伤出血等。

1.5 责任心不强

年轻护理人员缺乏护理经验, 对患者不负责, 工作时思想不集中, 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重病患者、老年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 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发现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 或不及时通知医师, 出现一些不该发生的错误。

1.6 护理人员消极倦怠

临床护理工作量, 患者多护理人员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 护理人员压力大, 加上不良的工作环境, 紧张的工作性质, 频繁的倒班, 复杂的人际关系, 工作的高风险性等是导致护土产生工作压力的主要方面。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得护理人员产生工作疲惫感[2], 另外患者的期望值高, 对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等, 这些易引起护理人员的消极倦怠, 对工作缺乏激情、不专注, 对患者态度冷漠, 不与患者沟通、交流而引起不良事件。

2 防止护理不良事件的措施

2.1 严格执行护理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是护理核心制度的重中之重。在给药、采血、输血等操作时, 应至少同时使用床号、姓名、性别等两种以上的患者识别方法, 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 在诊疗护理活动中应使用“腕带”来识别患者。护理人员应在工作中认真执行、落实查对制度, 查对时, 可采用“呼唤应答法”[2];既杜绝了外界环境的干扰, 也使患者在整体护理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增加护患合作, 取得患者信任。

2.2 加强监控管理

健全护理风险制度, 规范护理工作职责、流程以及应急预案, 让护理人员有章可循, 实行层级管理、检查、监督。护理部定期收集全院不安全隐患和护理不良事件, 进行识别、分析、评估、控制和监管,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3 落实护理核心制度

按护理级别巡视患者, 严密观察病情, 对老、幼、躁动患者按需要加防护栏, 必要时使用安全约束带防止, 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患者应加强夜间巡视, 避免意外出现。在紧急抢救的情况下, 认真执行口头医嘱制度, 事后及时准确记录。对临床工作中发生不良事件,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同时应立即上报护士长、护理部, 病区及护理部及时召开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会, 引以为戒。

2.4 加强药品管理

病房药柜内的药品标识清楚, 分类存放, 定时检查, 毒剧麻药班班交接, 做到帐物相符。高危药品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存放, 高危药品必须单独存放, 有醒目的标识。加强输液安全管理, 严把药物配伍禁忌关, 控制静脉输液速度, 预防输液反应。

2.5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增强不良事件的预见性, 防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法制观念, 提高风险意识, 强化责任心, 不断学习, 加强基本功训练, 积极学习新理论、新技术, 定期进行经验交流, 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能力从而降低不良事件事故的发生率。

2.6 积极有效应对压力

首先, 护理人员自身应保持良好的心态, 精心护理患者。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提高专业素质, 取得患者信任, 增加职业成就感、自豪感。在工作中以最佳心态去对待每一位患者, 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3]。其次, 护理管理者改革排班模式, 实行弹性排班, 真正按患者的需求安排人力资源。医院管理者应重视临床护理工作, 加大后勤保障系统, 减少一些非护理性的超负荷劳动, 真正把护士还给患者。

总之, 护理安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安全, 严格执行护理安全措施, 提高护理效果, 是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护理人员在医学发展和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护理人员面对的是生命的延续和生存的质量, 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 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 消除隐患, 全面提高素质, 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漓, 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1) :54-55.

[2]杨莘, 王祥, 邵文利, 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2 (45) :130-132.

篇9: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 神经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护理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30-02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逐渐深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院治疗中的患者安全问题以及治疗中的护理服务问题成为当前广受关注的医疗卫生焦点。在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通畅具有发病危急、病情变化快、临床并发症等特点,常表现为精神意识模糊、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1]等。一旦疏忽护理环节,或护理不到位,就十分容易引起临床护理的不良事件,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带来困难和影响。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出现不良事件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神经外科护理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和临床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6月——201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出现不良事件的68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0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41.35±3.68)岁;其中头部外伤患者14例,脑出血患者24例,颅内骨折患者6例,脑挫裂伤患者8例。按照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顺序,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护理不良反应的原因,其中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一般式的管理方式干预管理,观察组患者针对疾病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干预。总结有效解决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有效措施。

1.3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临场管理干预,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不良反应事件得到有效的解决,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明显,(P均<0.05),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好转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见表1。

入选本组研究的患者中16例患者发生静脉炎、14例管路滑脱、10例基础护理不利、2例坠床。其中观察组8例患者发生静脉炎、9例管路滑脱、4例基础护理不利、1例坠床;对照组8例患者发生静脉炎、5例管路滑脱、6例基础护理不利、1例坠床。

3 讨 论

3.1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3.1.1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神经外科患者护理不良反应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责任心不强、查对不严格、不严格遵从医嘱等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常见的主要有压疮、用药错误、一起使用不当、粗心大意等。

3.1.2 患者因素 神经外科患者进场会存在狂躁、抑郁等临床症状,在临床治疗中的依从性较差,输液中常见管路滑脱、坠床等事件,患者的资质能力较差,消极情绪严重,抵触治疗[2]的现象十分明显,对护理干预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和影响。

3.1.3 压疮 神经外科患者常因肢体功能障碍,如偏瘫、昏迷、无自主活动,喂食流质导致营养不良而全身抵抗力低下,大小便异常浸渍皮肤,以及应用约束过久或手术时间过长形成。

3.1.4 坠床、跌倒、碰伤 神经外科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如脑外伤狂躁,术后患者意识未清,肢体功能障碍者翻身时肢体运动不协调等都可导致坠床发生;脑肿瘤患者癫痫突然发作易碰伤,患者肢体功能未恢复而急于下床活动,走路时穿硬底鞋等原因都可导致患者跌倒、碰伤。

3.1.5 烫伤 由于患者肢体循环功能欠佳,且肢体感觉迟钝,常有亲属擅自用热水袋为患者保暖发生烫伤,尤其是偏瘫患者感觉缺失,不能感知温度且无法移开肢体更易发生烫伤;红外线治疗时温度、距离调控不当也容易造成烫伤。

3.1.6 管理因素 经研究调查显示,护理人员的正常班次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阶段,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在正常班次的工作量大、临时医嘱多、护理工作时间长等。

3.2 护理不良事件的解决对策

3.2.1 护理人员方面 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在院内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提高其警惕性。加强对护士的集体教育和培训,新型设备的使用培训和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锻炼。提高护理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加强对患者的巡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神经外科大部分患者处于昏迷、失语、偏瘫、大小便失禁、长期卧床等状况,基础护理工作繁重,专科护理技术性强,护理不当易发生并发症,造成患者经济和身体上的负担,增加医患纠纷。因此,工作中应重视基础护理,强化专科护理,每天做好晨、午、晚间护理,保持床单元清洁、整齐、舒适。行动不便的患者应协助擦浴、更衣、翻身、锻炼、搬运、翻身,活动时无拖、拉、拽等动作,危重患者尽量做到五洁(头发、口腔、皮肤、会阴、肛门)、三短(头发、胡须、指耻甲)、三无(无坠床、无压疮、无烫伤)。

3.2.2 患者方面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告知患者家属正确的陪护方式,帮助监管患者。做好约束带的使用,松紧适宜,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稳定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

3.2.3 管理方面 合理安排护理人员正常班次的工作流程[3],加强护理人员的安排,避免护理人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质量的检查和督促。

3.3 体会 神经外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是临床十分常见的问题,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水平和技能管理对于防止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疏忽或患者的自身原因导致的长期卧床、肢体功能障碍、视力影响的不良事件,十分容易产生医患纠纷。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有效的保证患者的安全治疗和有效恢复,医院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加强沟通,及时反映患者的情况和可能发生的危险。并且在日常的护理管理中加强特殊时段药物使用的管理[4],严格的遵照医院的各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好贵重应急设备的管理档案和使用维修手册等。

参考文献

[1] 宋艳丽.神经外科病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相应预防护理措施探讨[D].吉林大学,2012,15(22):129-130.

[2] 付华秀,古秀容,王娅丽,苏娜,刘春蓉.708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法律风险初探[J].当代医学,2010,23(25):236-237.

[3] 宋慧娟,刘雪琴,李漓,毛惠娜,赵晓琳.45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9(03):36-37.

篇10:护理不良事件标准及处理办法

1、加强责任心,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事实证明,有相当数量的护理差错事故是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的,做为管理人员要对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教育,使之认识到自己的职责。

2、管理人员要注重调查研究,了解护理人员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帮助和教育,把预防差错事故的思想工作落到实处。

3、落实护理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使各项工作规范化,操作程序化。

4、抓好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缺陷的关键环节,预防为主。

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缺陷的薄弱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人员方面:新护士;有思想问题未得到解决的人员;基础训练不够、技术不熟练的人员,平时工作自侍资历老、对年轻管理者的管理软抵触的人员、责任心不强的人员。

②时间方面:护士人手少时;快下班时;节假日;病人数多,特别是重病人多时;抢救工作紧张时;护士长不在班时;新护士或实习护士多时;人员不团结时等等。护士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醒或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缺陷的发生。

篇11:护理不良事件标准及处理办法

一、总结

2015科室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共7例,6例均为输液反应1例针刺伤上半年发生6例输液反应,其中5例药物过敏反应,1例输液反应,下半年1例针刺伤

二、原因分析

1.药品质量不纯:药品质量不纯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另外,抗生素制剂中有大量的微细结晶、聚合物或降解物,输液中的微粒异物可导致静脉炎,在输液装置上加终端滤器,可防止或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过敏反应: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药品种用于临床,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种类逐渐增多。有些药物试验阴性而用药过程中出现反应;部分药品在常规做过敏试验时,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更需注意的是,某些抗过敏药物本身也能引起过敏反应。

3.给药方法不当:临床用药,有严格规定,违规操作,会增加副作用。护士未严格执行医嘱。

4.违反操作常规:医疗工作人命关天,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每个环节的敷衍了事,马马虎虎,都会造成严重后果。5.特异性体质:某些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会出现难以想象的不良反应,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6.药物事件发生例数较多:主要原因为护士未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对实习学生过于放手;对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监管、考核不到位;对问题护士不够警觉。7.对院感知识培训不到位

护理人员院感意识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操作忙乱,使用后的锐器未及时放入锐器盒。

三、认真落实整改措施

1.科室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护士长组织召开科室分析会,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讨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2.科室发生不良事件后,护士长定期进行追踪整改落实情况。

3.持续加强患者安全管理:①、规范危重患者风险评估,临床专业指导组每周组织抽查。②、风险评估专项督导,确保评估客观准确、护理措施到位。③、加强对PDA使用情况的监管,严格执行安全用药制度,杜绝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4.丰富健康宣教形式,提高病人的依从性。①、增加宣教的次数,让患者及陪人充分掌握与疾病有关的知识。②、印制健康教育宣传活页、手册,便于患者随时学习。

篇12: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分类及原因

导语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分为可预防性不良事件和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与分类 1.不良事件的分级

根据不良事件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后在病人或医务人员身上所造成的伤害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3级。

(1)一级不良事件:指已发生,造成病人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加重病情、延迟康复的事件,或者下列情形之一者,即护理过错行为引发的有效投诉或纠纷;医院感染暴发;手术身份部位识别错误;体内遗留手术器械;病人因意外事件死亡。

(2)二级护理不良事件:指已发生并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但对病人病情及治疗效果无影响的事件,并将事件对病人的伤害程度分为无伤害、轻度伤害、中度伤害和重试伤害。以上10类情况中除8类及9类情况外,其他已发生并涉及病人而还未达到一级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都纳入此级别范围。(3)三级护理不良事件:指隐患事件,是由于不经意或实时的介入,不良事件未真正发生或事件未涉及病人,或者是非护理行为造成的事件(如公共设施事件、医疗设备器械事件)

2.不良事件的分类1类,不良治疗:包括给药错误、输血错误、医疗感染暴发、手术身份部位识别错误、体内遗留手术器械、输液输血反应;2类,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走失、烫伤、烧伤、自残、自杀、火灾、失窃、咬破体温表、约束不良;3类,医患沟通事件:包括医患争吵、身体攻击、打架、暴力行为等;4类,饮食、皮肤护理不良事件:包括误吸/窒息、咽入异物、院内压疮、医源性皮肤损伤;5类,不良辅助诊查、病人转运事件:含身份识别错误、标本丢失、检查或运送中或后病情突变或出现意外;6类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含管道滑脱、病人自拔;7类,职业暴露:含针刺伤、割伤;8类,公共设施事件:包括医院建筑毁损、病房设施故障、蓄意破坏、有害物质泄露;9类,医疗设备器械事件:包括医疗材料故障、仪器故障、器械不符合无菌要求;10类,供应室不良事件:包括消毒物品未达要求、热源试验阳性、操作中发现器械包器械物品不符。非以上所列内容则注明是其他情况。

护理不良事件相关等级概念

1.护理不良事件一般分为事故、差错(一般差错、严重差错)、护理缺陷三个等级。(1)医疗(护理)事故: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2)护理一般差错:是未对患者人身造成影响,或对患者有轻度影响,未产生不良后果者。(3)严重差错:由于护理人员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4)护理缺陷: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某一环节有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未在患者身上发生不良后果。2.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四个等级(中国医院协会分类):警告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和隐患事件。(1)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2)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3)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4)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护理不良事件类型

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2.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医疗事件。3.严重药物或输血不良反应。4.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的原因给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5.因医务人员或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6.院内感染。7.门急诊、保卫、信息等其他相关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的常见原因1.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有时凭借主观印象,如给病人进行治疗时只喊床号,不喊姓名,更换液体时未做到姓名、药名、输液卡三对照,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

2.执行医嘱不正确表现在盲目地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患者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3.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违反操作流程由于低年资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不足,对一些专科知识、基本常识、操作规程掌握不牢固,工作流程不熟悉。造成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患者翻身不及时造成压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让家属给患者鼻饲造成窒息。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患者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4.未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没有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对病人观察和巡视,没有认真落实病人交接班制度,健康教育宣教不到位,对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无预见性,如未向病人反复强调潜在的安全隐患(跌倒、坠床)。5.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评估能力不足未对压疮高危因素患者评估,造成患者压疮。未对坠床、跌倒高危因素患者评估及采取预防措施,造成患者坠床、跌倒。6.消极倦怠心理引起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病人投诉)。7.药品管理混乱表现在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特别是高浓度药品未有标识和单独放置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8.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差缺乏护理安全相关知识,对新上岗人员的培训、对本学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培训不到位,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应急能力差,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上一篇:《八十天环游地球》读后感精选300字下一篇:有关成功的名言名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