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处置

2024-05-17

不良贷款处置(精选十篇)

不良贷款处置 篇1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不良贷款是指商业银行无法收回或者可能无法收回的已出现问题的贷款,由于一系列原因,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急剧下滑,不良贷款呈现快速增长的状态。

在当下经济呈现下行趋势的状态下,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急剧下降。自2012年3季度以来,整个银行业无论是不良贷款额还是不良贷款率均呈现较快速攀升状态,截至2016年2月末,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超过20000亿元,比年初增加约1.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35%;不良贷款率高达2.08%,至此告别“1”字开头。

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纷繁复杂,就我国来说,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周期性变化影响

经济周期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呈现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正是由于经济大环境循环往复的变换,银行的资产质量也会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

2.2 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

一方面,我国银行的信贷资金长时间呈粗放经营管理状态,内部管理不太严格,风险责任制度不够完善。从而审核制度与贷款程序存在缺陷,银行信贷人员并不是对每笔贷款都能切实地做到精准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另一方面,银行业信贷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资产项目评估的能力不强,不能够对贷款风险做出科学的分析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纵容企业等原因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

2.3 企业账务管理混乱

由于很多企业缺乏完善的账务管理、财务结算的制度,资金浪费严重,甚至无法从账簿上查找资金的流向,造成无力清收贷款而形成的不良贷款。一些企业对市场前景看好,固定资产投资较大,一旦遭遇产品滞销,资产不但未产生预期效益,同时投入资金难以及时回笼,还款压力增大,且关联交易多,财务管理不规范,造成应收账款多且账龄长,侵蚀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和流动资金,最终使资金链断裂。当授信银行发现该企业存在授信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收贷款,然而却发现,由于借款人属典型的家族企业,经营及账务管理不规范,关联企业之间交易和资金往来多,且企业的销售回款多在个人账户之间往来,资金去向难以从账簿中查找出来,从而对银行监管与清收带来一定困难。

2.4 企业之间互保联保

“互保”顾名思义,即由两家企业互相承担对等的担保或保证责任。“联保”也可以从其字面意思看出,是由三家或者超过三家的企业之间组成一个联合体,当其中一个联保体会员申请贷款后,其余联保体会员自愿承担还款连带责任。企业之间的互保联保实为商业银行自欺欺人的走形式的手段,其中的弊端十分明显,在经济处于下行之时“火烧连营”所带来的危害,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近年来由于经济形势下行,互保联保所形成的不良贷款逐渐增多。现实中很多企业在身负贷款之时不是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方式来跳出困境,而是利用授信互保的方式来解决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债务。

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经验

3.1 尽量缩短认识时滞与决策时滞的时间

各国政府都应该正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尽量缩短认识时滞与决策时滞的时间。因为金融机构的倒闭与金融危机的发生都与巨额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脱不了关系。政府采取讳疾忌医的态度不会使问题得到任何解决,只会使问题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我国政府应该积极面对不良贷款处置问题,及时做出应对,把握解决问题的良机,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尽量缩短认识时滞与决策时滞的时间。

3.2 银行与专业机构合作或者设立专业部门处置不良贷款

当银行自身处置能力与经验有限时,和专业机构合作可以提高不良贷款的处置效率,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时都成立了这样的专门的机构,如美国的FDIC与其附属机构RTC,日本政府设立的共同债权收购公司、整理回收银行等机构。尽管我国之前为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而成立了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处置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由于政府没有十足的经济实力来完全依赖集中处置,因此,商业银行内部也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去对银行的好坏资产进行分离,一方面将坏资产进行最大限度的处置,另一方面防止坏资产的新增。从而提高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效率。

3.3 加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

各国不良资产得以处置都离不开发达的完善的资本市场,发达的资本市场不仅能为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还可以为银行处置不良贷款开辟处置道路和资本退出道路,从而增强银行资本运营能力,运用多样化与市场化资产处置手段,增加对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数量。与信贷收购公司合作,出售不动产抵押品以及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等,从而不同程度地增加银行不良债权和不动产担保品的流动性,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效率得到提高,这一切都必须建立于发达的资本市场的基础之上。反观我国,国内二级市场深度和广度较小,严重降低不良资产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处理的效率,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资本市场的开放,允许如私人企业和外国投资者等潜在的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的处理,同时,为确保私人企业与外国投资者等潜在的投资者的参与,国家必须制定比较灵活的政策,最终通过他们的参与使债转股及资产证券化更好的实行,同时也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的进程,并对国企改革起到加速作用。

3.4 提高银行自身业务素质

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最终还是要通过银行自身业务经营能力的增强得以解决,这不仅可以通过银行自身利润的加大将银行不良贷款稀释或冲销,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防止不良贷款的新增,从根本上控制不良贷款增加。从国际上各国处置不良贷款的实际经验来看,一方面在尽最大力量消除银行不良资产余额的同时,另一方面要求增强银行自身素质,利用多种方法推进银行改革,增强银行自身经营的能力,如达到要求的资金充足率,借鉴国际他国银行的处置经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同时,各银行要借此契机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包括加强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增强风险预测能力,通过银行自身能力的提高,从而使不良贷款的新增得以控制,使银行业焕发新机,使其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现状,使银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免除再次在不良资产新增的沼泽里苦苦挣扎。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且呈现不断攀升的状态。不良贷款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和改革的顽疾,成为我国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隐患,同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亦会引发可怕的金融危机,因此各国均应重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在处置不良贷款的同时积极防范不良贷款的新增。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以及形成原因入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诸如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质量、加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企业

参考文献

[1]张承前.探究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不良贷款的治理对策[J].科技视界,2015(36).

[2]赵琳.现代股份制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及管理的对策研究[J].现代银行,2009(01).

[3]王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催收与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5(05).

[4]靳纯平.美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比较[J].时代金融,2012(11).

[5]王焯,胡皓南.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方式的现实情况与理论对比[J].金融视线,2010(06).

打包处置不良贷款经验 篇2

首先,选定拟打包处置不良贷款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成立调查小组,对拟打包处置的不良贷款进行尽职调查。按五级分类形态分为可疑或损失类不良贷款,符合以下六大标准的不良贷款可被纳入处置范围:借款人、担保人生产经营停止,已无偿债能力的贷款;借款人、担保人经营状况差,短期内无偿还能力的贷款;借款人、担保人资产状况复杂,清理难度大的贷款;借款人、担保人外逃、下落不明的贷款;超诉讼时效贷款;其他可处置的贷款。可由联社领导组成两个工作组:不良贷款尽职调查领导小组、不良贷款处置定价小组,两个小组共同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服务、分工落实等工作。

尽职调查的内容有:第一,不良贷款的债权及其从权利的合法性审查,重点审查催收函件及其回执等主张权利的证明材料;第二,对债务人主体资格的调查,重点调查债务人是否被注销、吊销、破产、重组、合并、关闭、停业等;第三,债务人的履约能力调查,重点调查了债务人的家庭财产、债务人的经营现状及还款意愿等方面。

其次,委托有资质的资产评估事务所对拟处置不良贷款进行评估,由资产处置定价小组确定拍卖底价,然后提交不良资产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确定资产处置定价小组的以下原则:定价原则——转让债权的定价坚持独立性、客观性、合理性及市场化的原则,形成科学的评估标准,尽量做到能被交易各方认可和接受;回避原则——不良贷款债权转让坚持回避原则,下列人员应进行回避:与拟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债务人、关联责任人或买受意向人有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的,拟转让不良贷款的贷款责任人或与其他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定价结果的;保密原则——严禁打包处置前、打包损失部分核销后向外界泄露处置的有关内容,以免造成打包处置工作的被动。

最后,公开拍卖,转让差额部分按照规定申报核销。努力做到评估价格合理、拍卖过程无瑕疵,确保整个打包处置过程的合规合法。根据需要可设立专职清收机构,加强核销后管理。由此确保了诉讼的时效。要克服“一核了之”的错误观念,按照“账销、案存、权在”的原则,落实清收或管理人员的责任。定期外核和催收、定期监测已核销贷款单位动态,按规定定期催收贷款,防止已核销贷款丧失诉讼时效。

不良贷款处置 篇3

摘 要 简要介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从银行自身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内外两方面分析不良贷款的成因,重点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如何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手段来处置不良贷款的模式。并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持。最后分析了不良贷款对经济的影响,只有在消化现有不良贷款的同时,预防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才能在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 我国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成因 处置方式 相关政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1.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责权划分不明晰,金融监管乏力。许多商业银行沿用了行政管理手段,加上风险和利益机制不对称,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对资产的考核手段与承担责任不明确,使银行缺乏风险的责任感和压力感,更缺少预防信贷资产损失的有效手段,很多决策者违规经营和违反贷款审批程序,致使贷款易放难回。

2.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产生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大量而且严重的短期行为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造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的频繁调动和资源配置上的粗放式的经营管理,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顾自身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缺乏市场调研和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双重的滚动性的负效应。

3.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我国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制度十分脆弱,一些地方政府也没有完全摆正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位置,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官员缺乏大局观念,只考虑地方、部门利益而置银行于不顾,暗地里为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开绿灯、充当保护伞。同时,由于存在一定的法律制度保障,致使依法惩处、打击不力,助长了“失信毁约”的蔓延。

二、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

(一)通过政府力量处置不良贷款

1.注入公共资金,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因此依靠财政注资来部分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符合历史的事实。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已先后向建行、中行注资450亿美元和农行、工行注资400亿美元,以弥补其资本金不足和提高其流动性,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在本市场筹集了大量资金,在投资者同意的前提下,将筹集到的资金部分用于清理不良贷款,有利于减轻银行的债务负担,提高经营效益,以便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2.进一步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贷款处置中的作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以来,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收购资产处置任务已完成过半,但剩余资产的绝对规模仍然较大,且资产形态多样,债务人状况复杂,处置环境差异大,以及总体价值呈加速贬损趋势。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中,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已具备相当的经验。再者,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借助于资产管理公司这样专业机构的力量,对于全面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应进一步发挥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作用。

(二)通过市场手段处置不良贷款

1.不良贷款打包出售。参与债权交易的银行,根据自己的债权情况,可在经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专业市场上挂牌出售债权,出售债权的价格可依据债权的风险程度以及所附带的现金流确定,出售方银行与购买方可通过招标竞价等公开透明的方式确定最终的转让价格,以防范道德风险的产生。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出售方可迅速收回资金,提高其流动性,购买方可以低于债权账面价值买断出售方债权,实现出售方和购买方的双赢。

2. 产权多元化。通过市场化解不良资产的最主要的手段莫过于产权多元化的市场基础与组织结构。对于资本金普遍不足、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在政府注资后引入外资、国内机构企业、甚至个人投资者是增加银行资本金、促进产权多元化的必要手段。因此,产权结构多元化对于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信贷业务的预算约束硬化、阻断政府干预、消除银行的政策性职能提供制度基础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内外经验,必须注意的是,产权多元化改革不能等待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存量完全解决后再进行,在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必须伴随着银行资产的重组和实质性改革的进行,否则就会成为银行资产的大甩卖,鼓励社会的逃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产权多元化相对于现有不良资产存量的处置更为重要。只有在银行形成理性与审慎的经营风格后,银行才能被赋予贷款豁免等更多的自主处置手段,社会信用环境才能得到改善,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不良资产的产生才会得到有效抑制。

3.通过自身力量化解不良贷款

第一,积极纠正自身异化行为。一是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风险意识。二是必须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专业的评估机构对不良贷款及其抵押物进行价值评估,彻底摆脱暗箱操作和道德风险。三是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现行的各种处置方法,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把不良贷款降到最低水平。

第二,建立抑制不良贷款增量的有效机制。一是实施银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以个人责任成本制约权力失衡。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信贷交易责任量化制度,让承担责任的大小,同其权力的大小成正比。按参与信贷交易的权力大小划分责任区间,对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一追到底。二是改革贷后日常管理制度,变软约束为硬约束。银行把贷款投放给企业,贷款使用的主动权基本上握在企业手里,银行对贷款实际使用的监督不仅是事后的,而且是被动的,致使一些贷款使用不当,危及了贷款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贷款的贷后日常管理,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管理,建立对贷款单位从贷款发放起始至贷款本息全部收回截止的全过程的贷款使用情况日常硬约束管理制度。三是改革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变侧重贷前测控为全过程控制。目前各行贷款风险意识显著加强,但主要侧重于贷前测控,既重视贷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和贷款风险度测量,这对于优化贷款投向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贷前、贷时是效益好的单位,贷后有可能因市场变化或经营管理不善而变成效益差的单位,因而发放贷款的风险度有可能增大。因此,只重视贷前测控,轻视贷后监控,仍不利于降低贷款风险。只有对贷款进行全过程监控,贷后定期(如分月或分季)和不定期(如当单位出现重大变故时)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风险度和还贷能力测算,并以此作为调整贷款投向、是否采取信貸措施的依据,才有可能较好地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持

(一)优化宏观环境

1.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建立成熟和健全的市场机制,为及早实现市场处置创造条件。健全各种配套制度,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只有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资产风险。

2.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从根本上构建市场机制的信只I基础。信用环境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必须尽快启动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工程。一是加强诚信教育;二是制定严格的惩罚性制度;三是加快信用信息采集数据共享的建设,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

3.调整融资结构,加快投融资渠道改革。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银行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中介,不仅使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减弱,而且由于企业的经营风险集中向银行体系转移,给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也带来很大的威胁。今后融资改革的一个重点应该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中小金融机构,给企业更多的融资渠道,逐步减少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的比例。

4.制定关于不良贷款的专项法律。在不良贷款处置环境中,要有一个公正、透明的司法程序作保障。通过立法赋予国有商业银行依靠市场处置不良贷款的功能和能力,提供不良贷款处置的政策保障、权力保障和处置便利,努力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

(二)完善微观层面

1.机制、制度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建立起精简高效、运作顺畅、反应灵活的组织机构。完善信贷管理流程,积极进行信贷管理机制创新,如全面推行信贷审批人员资质认定制度,优化信贷流程等。建立不良贷款的早期预警机制,对资产风险状况进行真实、科学的揭示和反映,加强资产保全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力度,对不良贷款实行集巾化、市场化、专业化处置,实行公司化運作,是资产保全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2.业务创新。全面提高不良贷款处置的市场化水平,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要在充分利用和挖掘催收、以物抵债、诉讼和呆账核销等手段的基础上,遵循市场化处置的原则,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探索运用债务重组、资产推介、转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加强不良贷款的整合重组,以打包方式为主,实施集中批量处理处置,努力降低处置成本。国有商业银行要打通政策的瓶颈,引进外国投资者及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研究国际处置不良贷款技术。从而产生新的思路。

3.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问责机制,为控制不良贷款风险提供人员保障。实行管理者股票期权有利于将银行高层经理人员和特殊员工的利益与银行的长远利益结合在一起,从而大大减少代理成本,鼓励高级管理人员更多地关注银行的长期持续发展,而不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财务指标上,最终从根本上降低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另一方面,为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要切实强化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机制,加大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

四、结语

深化改革是有效防止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本途径。此外,加强央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约束,是防范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外部防线。同时切实加强证券监督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执法,以便及时发现不良贷款。从长远讲,严格依市场经济竞争上市。切实加强证券监督机构的监管力度,以便及时发现不良贷款。希望通过这些手段在消化现有不良贷款的同时,预防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对经济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1.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docView.jsp?docID=200904155E004A7A0C32938AFF571355750A6800,2009-7-17.

不良贷款处置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博弈分析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银行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企业的资金来源已从国家计划供给制向金融市场融资转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乃至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羁绊。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据中国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81.8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7.53%。其中,次级类贷款余额为2664.3亿元,可疑类贷款余额为2446.9亿元,损失类贷款余额为570.6亿元。从不良贷款所处的机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08.2亿元,不良贷款率2.8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36.6亿元,不良贷款率1.51%;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84.5亿元,不良贷款率2.33%;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1.5亿元,不良贷款率3.94%;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1.0亿元,不良贷款率0.8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虽然继续保持“双降”,但是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国际经验表明,在出现巨额不良资产进而威胁到一国经济体系安全的情况下,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各国政府都广泛地利用资产管理公司来出处置从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资产管理公司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和特殊法律地位,重组、经营和处置不良资产,既有利于实现贷款回收价值的最大化,又可以使商业银行从巨额不良资产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继续从事正常的信贷业务。如何解决资产管理公司的道德风险问题,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推动金融改革,已成为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目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各方博弈关系,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有所帮助。

一、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静态博弈分析

假设商业银行的代理方为资产管理公司,企业的不良贷款已经从商业银行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而且企业若不偿还资产管理公司的贷款,除了遭受声誉的毁损外,资产管理公司对其无能为力。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利用政府赋予的资产处置权力,与企业达成债务重组,以折让、延长还款期等方式解决债务问题。尽管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的不良资产重组行为,在具体操作上是有先后顺序的,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是一种动态博弈,但由于双方决策或行动中并不知道对方的决策和行动,因此本模型把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的这种一次性博弈看作是静态博弈。该博弈的简单模型如图1。

从图1可见,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这两个博弈方分别都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如果企业选择与资产管理公司债务重组,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获得好的经济效益,支付为4,而资产管理公司也实现了自身的利益目标,支付也为4;而当企业出于维持社会安定、职工无法安置等原因,仍然不还贷,资产管理公司也无法动用法律程序维护自身权益,此时资产管理公司的支付为0,而企业因为不还贷支付为5。如果资产管理公司不给予企业债务重组优惠政策,企业直接还贷,这时资产管理公司的支付增加为5,而企业支付为0;于是按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两博弈方分别选择不重组和不还款的策略,此时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的支付均为2。该模型(2,2)是唯一的纳什均衡点。然而这个均衡点显然不是最优解。

二、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动态博弈分析

企业不可能与资产管理公司只发生一次资产交易关系,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债务重组活动是一种重复博弈。根据有限次重复博弈定理“设原博弈有唯一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则对于任意正整数,重复博弈有唯一的子博弈完美的解,即各博弈方每个阶段都采用的纳什均衡。”因此,即便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之间进行多次债务重组,(不重组,不还款)仍然是帕累托低效均衡点。

从图2中可以看出,银企博弈方在依次进行无限多次阶段的博弈中,彼此均可能采用“触发策略”。假设资产管理公司采用触发策略: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目的就是通过重组来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只要其给予企业尽可能优惠的重组方案,重组一般能够成功。假设银企在第一阶段采用(重组,还款)策略,那么在第t阶段,若前t-1次的结果都是(重组,还款),则继续采用重组的策略;否则采用不重组策略,而此时企业也只有选择继续不还款的策略。现引进贴现因子τ,来确定企业第一阶段及以后各阶段策略都是(重组,还款)时的最佳触发策略:

(1)假设企业在贷款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后就选择不重组,资产管理公司提出债务重组优惠方案,企业仍然不还款,失信于资产管理公司,那么将引起资产管理公司触发策略的报复,资产管理公司选择不重组的策略,这样企业在以下的每阶段的支付将永远为2,计算总支付π为:

(2)假设企业从开始重组时就积极合作,并且在谈妥重组方案后就积极实施还款,设是企业每阶段都采用最佳选择的总支付,则有:

式(1)和(2)的支付进行比较,当企业会采取还款的策略,否则采取不还款的策略。因此,在的情况下,该触发策略组合构成整个无限次重复博弈的一个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其路径是资产管理公司、企业每阶段都选择(重组,还款)。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每阶段都选择(重组、还款),意味着在每个阶段博弈方的支付都是4,因此(4,4)就是该无限次博弈的“平均支付”,而平均支付的贴现值。根据弗里德曼定理可知,只要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任意可实现支付(4,4)(用平均支付表示)大于一次博弈的纳什均衡支付(2,2),而τ足够大,那么经过无限次重复博弈,总会实现帕累托均衡。事实上,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从商业银行收购不良资产后,被赋予处置资产的权力很大,掌握着资产处置价格和折扣空间。因此,只要贷款企业不破产清算的,贴现因子τ(即耐心程度)足够大,总能找到达成一致的重组行动。

三、商业银行与企业合谋违规的博弈分析

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中最典型的道德风险是产生违规行为,其具有直接侵占国家利益的特征。该违规行为其实就是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的纵向合谋,本文建立此博弈模型主要是从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的成本收益方面进行分析。

设R为贷款企业违规行为的收益,包括其低于公允价格受让资产或获得更高还款折扣的收益;C1为企业为向资产管理公司人员行贿的成本;C2为企业违规被政府发现后受到的处罚(包括罚款、党纪政纪处分、法律责任及声誉损失等);p为企业道德风险行为被发现查处的概率。因此,企业的净收益为:

是企业合谋动机的必要条件。

设C1是资产管理公司的收益(企业给予资产管理公司贿赂的好处);F1为资产管理公司满足企业要求而付出的额外努力成本(F1与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关,制度越健全,成本F1就越大);F2为违规行为被发现后资产管理公司受到惩罚(包括没收不当所得、罚款、追究法律责任及声誉损失等)。因此,资产管理公司的净收益为:

是资产管理公司合谋动机的必要条件。

σ表示银企合谋的可能性,并定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银企纵向合谋发生的可能性与下列因素有关:企业以低于公允价格受让资产或获得更高还款折扣的预期收益R;资产管理公司为企业的要求得到满足而付出的额外努力F1,由于而资产管理公司被赋予处置资产的权力很大且各项规章制度尚不健全,所以违规成本较小;被发现后查处的概率p,政府对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制度不完善,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内部的掩盖,使查处概率处于低水平;被查处受到的惩罚C2,F2,受到的惩罚代表了违规行为冒的风险程度。

以上模型分析找到了企业和商业银行委托方(资产管理公司)之间处理不良贷款的问题所在。那么,我们如何来克服银企的这种行为呢?虽然博弈模型分析本身也有解决办法,这就是理性的企业在经过若干次选择拖欠不还款策略后,可能会意识到这种策略的严重后果,经过多次协商,使采取拖欠策略的企业变更策略,也就是说企业之间多次博弈之后可能会回到策略(重组,还款),但多次博弈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从实际情况来看,无限多次的博弈是不可取的。所以采用现实的解决办法是最可行的。

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措施

贷款企业大都知道自己拖欠银行债务并且阻挠资产公司进行重组的行为会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但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理性的企业都不愿首先还款并且重组。要打破企业不愿还款重组的困境,仅仅依赖内在因素,如企业的道德品质等,在目前的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是一项很高的要求,因此,外部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

1、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大力开展全民诚信教育,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提升企业经营者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同时建立国民信用体系,建设全社会共享的信用数据库网络,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将其银行贷款、信用状况、偿债能力等进行纪录,实施相应等级管理,并进行商业化,使银行、公司或业务对象可以依法付费查询。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改革,优化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将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投资机构,引进基于战略合作关系的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或顶级公司为股东。一方面可以弥补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资本金来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它们丰富的国际资本市场经验和广泛的国际信息网络,将国际先进的投行技术和管理制度与国内广阔的市场相结合,促进经营体制的彻底转换。同时有助于明晰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各自的产权关系。在权、责、利的激励、约束下,从管理上有效地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质量,有效防范内部道德风险,保证其运作效率。

3、强化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对贷款进行全过程监控

商业银行只有强化贷款管理制度,对贷款进行全过程监控才能有效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贷后定期和不定期地多作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风险度测定和还贷能力测算,并以此作为调整贷款投向、是否采取信贷措施的依据,才有可能较好地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对质押贷款、抵押贷款和保证贷款,商业银行还应全过程监控质押物、抵押品的保管状况和担保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严防因质押物或抵押品遗失变动、残损变质和因担保单位经营管理不善而引致担保失效。

4、制定约束惩罚机制,加大违法惩罚力度

按照欧美等国家的实践经验,依法设立惩罚机制对于预防大多数商业欺诈和不良投机行为具有较好的效果,让遵纪守法的企业得到保护和发展,将不守信用的企业在市场中摒弃,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在一定的时段内阻止他们再度进入市场。对违反规定的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从业人员加大处罚力度,撤销其今后从事金融职业的资格,将违规人员和违规事件定期对社会进行公布,从而增加其违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

参考文献

[1]、杨凯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实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及监管 篇5

不良贷款指存在潜在风险的贷款,如借款人不能或有迹象表明不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足额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则该资产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根据贷款不同的风险程度,我国将其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者被认为是不良贷款。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以及由之引起的金融动荡是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后,各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了严峻挑战,银行的不良资产和脆弱的银行体系是爆发此次危机的根源。所以,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应该防患于未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个问题迫在眉睫。近期,随着商业银行半年报的推出,今年首批上市的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余额均显示出较大幅度的上升。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出现“双升”

由于存贷利差缩小,各大商业银行在2012年后即出现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恶化的倾向。华夏银行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兴业、浦发、平安三家银行出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

2.不同类型和地区的银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分机构看,以工农中建交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基数较大,新增较少;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基数较小,新增较多;受政策影响各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新增数都较大。

分地区看,江浙沪地区是浦发银行贷款的主要投放地,也是其不良贷款的高发地,其他地区的贷款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分行业看,不良贷款通常高发于制造业、批发零售行业和零售业等资金链条较紧凑的领域。

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批发零售行业和零售业等不良率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1.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责权划分不明晰,金融监管乏力。2.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产生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大量而且严重的短期行为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造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3.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二、如何处置不良贷款

(一)行政手段

1.注入公共资金,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筹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因此依靠财政注资来部分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符合历史的事实。国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在本市场筹集了大量资金,在投资者同意的前提下,将筹集到的资金部分用于清理不良贷款,有利于减轻银行的债务负担,提高经营效益,以便更好地回报投资者。努力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一是完善地方政策法规,改善信用环境以支持金融债权人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二是在培育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方面,需要吸引大量的民营企业、外资投资主体和个人等进入市场,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法规予以支持,以切实改善不良投资交易环境;三是在规范不良资产处置中介市场方面的作用;四是利用政府行政资源的特殊优势,充分发挥其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作用。比如在金融债权人处理债务人抵押的国有划拨土地问题上,在确定安置企业职工和清偿金融债务比例,在土地重新规划整合与利益分配等方面,政府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五是直接参与不良资产项目的处置。地方政府的参与有时会更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使其重组成功。

3.进一步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贷款处置中的作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以来,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收购资产处置任务已完成过半,在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中,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已具备相当的经验。因而,借助于资产管理公司这样专业机构的力量,对于全面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应进一步发挥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作用。

(二)市场手段

1.不良贷款打包出售。参与债权交易的银行,根据自己的债权情况,可在经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专业市场上挂牌出售债权,出售债权的价格可依据债权的风险程度以及所附带的现金流确定,出售方银行与购买方可通过招标竞价等公开透明的方式确定最终的转让价格,以防范道德风险的产生。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出售方可迅速收回资金,提高其流动性,购买方可以低于债权账面价值买断出售方债权,实现出售方和购买方的双赢。

2.产权多元化。通过市场化解不良资产的最主要的手段莫过于产权多元化的市场基础与组织结构。对于资本金普遍不足、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在政府注资后引入外资、国内机构企业、甚至个人投资者是增加银行资本金、促进产权多元化的必要手段。因此,产权结构多元化对于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信贷业务的预算约束硬化、阻断政府干预、消除银行的政策性职能提供制度基础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而在一定程度上,产权多元化相对于现有不良资产存量的处置更为重要。只有在银行形成理性与审慎的经营风格后,银行才能被赋予贷款豁免等更多的自主处置手段,社会信用环境才能得到改善,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不良资产的产生才会得到有效抑制。

三、不良贷款的监管 积极纠正自身异化行为。

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风险意识。必须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专业的评估机构对不良贷款及其抵押物进行价值评估,彻底摆脱暗箱操作和道德风险。

3、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现行的各种处置方法,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把不良贷款降到最低水平。

(二)建立抑制不良贷款增量的有效机制。

1、实施银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以个人责任成本制约权力失衡。让承担责任的大小,同其权力的大小成正比。

2、化被动监督为主动管理,建立对贷款单位从贷款发放起始至贷款本息全部收回截止的全过程的贷款使用情况日常硬约束管理制度。

浅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 篇6

一、制定单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

经过各方面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量及比率已经明显下降,不良资产处置已经进入到关键的阶段。但是我国目前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规范并不完善,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债权人如何参与企业资产重组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企业资产重组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债权人如何进行监督也缺乏具体规定,不良资产处置中以债权作为投资或融资担保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等,而且现行法律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还有不少的限制,如《证券法》关于分业经营的限制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法律依据不足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现行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只是国务院的部门规章,层次低,效力有限,其权威性和普适性不足,无法给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因此,为了更好的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提供法律保障,要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立法,将相应的部门规章上升到法律層面,制定单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应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及法律地位,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范围,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程序。

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近年来,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需要,促进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启动消费内需的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消费信贷的与日俱增。从商业银行业务趋势来看,消费按揭贷款业务蒸蒸日上。消费者购置房屋、购买汽车等消费品,都可以根据个人及家庭收入状况通过按揭、分期付款、预期透支的方式进行,“卡奴”、“房奴”等群体不断涌现。银行的各类个人金融业务在不断推进,但是相关的法律并不完善。自然人在一片质疑声中被排除在新的《企业破产法》适用主体范围之外,然而,由于股市、基金的投资风险、一些自然灾害等各种不确定事情的随时发生,加之个人失业、商业失败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事实上的个人破产。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的缺失,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个人破产后通过限制其过度消费,可以减少不良贷款。对于已经形成的银行贷款,则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防止呆账坏账拖时较长。

三、制定债转股的专门法律

1、完善债转股相关法律的选择—制度债转股的专门法律

解决债转股实施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必须完善债转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制定债转股的专门法律,依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从而避免了一系列的法律障碍。具体实施中,可由财政部或者人民银行牵头,由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各部委及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机构投资者等各相关部门组成跨部门的专责工作组,研究债转股的法律制度建设,进行单行立法,然后由人大常委会通过。

2、债转股专门法律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针对债转股中的法律问题,债转股的专门法律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规范债转股协议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要明确其享有的权利,也要明确其应该承担的义务,使债转股协议各方在债转股过程中有法可依;从立法上明确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债转股企业的控股权、收益权、管理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保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东权利,使资产管理公司对债转股企业行使股东权利具有权威性;积极探索创新寻找多种退出途径,确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权退出的合理机制,以实现股权处置方式多元化,具体来说,要细化股本回购制度,重新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等融资方式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或资产,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确立债转股企业特别是其管理层的股权回购义务,逐步创造允许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的法律环境,制定外资机构准入制度,引进合格境外机构,最大限度的利用外资来处置债转股企业的股权。

四、构建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

1、明确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法律性质

明确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法律性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必须是可以带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并且保证这些资产的可交易性。首先,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必须是可以带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以保证证券的基础具有稳定的偿付能力,从而使资产证券投资的安全得到保障;其次,关于资产的可交易性问题,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某种资产是否可以进行交易。如果某种资产无法进行交易,那么该种资产就无法证券化。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资产转让的限制正在减少,这也为资产证券化在法律上提供了一个相对广阔的空间。

2、改善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法律环境

不良贷款处置 篇7

信用是指建立在对受信人特定期限内付款或还款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 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资金的能力。现代经济学认为, 所有的市场交易都可视为一种契约关系, 并将此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信用表面上反映了交易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 其实质是交易双方对交易规则的认同和遵循。由于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因此我们需要对信用进行管理以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均衡。

信用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根本任务是降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客户, 客户是支持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基础, 同时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产生者。因此, 信用管理从根本上是围绕客户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而开展的, 即商业银行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 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 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 对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 它涉及到人员安排、流程设置、技术支持、激励约束等多个方面。

2 商业银行不良个贷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营管理部门错位与缺位

为实现不良资产归口管理, 商业银行个人类不良贷款最终要移交资产保全部门。目前的实际情况是, 绝大多数行不良个贷由房贷部门负责经营, 只有极少数行移交到资产保全部门经营。资产保全部门和房贷部门对不良个贷实行双重管理, 是不良个贷经营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资产保全部门掌握法律诉讼、委外催收、呆帐核销等专业化处置手段, 但缺乏落实执行人员;房贷部门掌握大量个人客户经理, 但缺乏专业化处置手段, 不利于不良个贷处置效率的提高。

2.2 不良个贷交接办法操作难度较大

根据现行制度, 商业银行按照五级分类认定为次级、可疑、损失的个人类不良贷款 (不含信用卡透支) 按户由原经营部门移交至资产保全部门进行经营管理;个人类不良贷款按季交接, 每季度的月初为交接时间。由于交接双方精力有限, 按季频繁交接基本不太现实, 加之不良个贷在完成清收后, 五级分类又会向上迁徙为优良, 较为频繁的迁徙, 更加大了交接的难度。这也是多数行不良个贷未移交资产保全部门的重要原因。

2.3 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

一是激励约束机制不明确。对主观原因导致不良个贷产生的客户经理, 没有建立明确的惩罚机制;对负责清收处置不良贷款的外部机构和资产保全人员, 现行激励机制力度又太小, 无法调动行内和外部机构的积极性。由于个贷金额相对较小, 投入相同精力处置不良个贷与公司类贷款, 即使在奖励比例相同的情况下, 后者的奖励金额也要比前者少得多。二是现有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即使奖励比例已经偏低, 多数行仍未落实到位, 现有的激励政策流于形式。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做保障, 无疑将制约不良个贷处置工作的健康发展。

3 完善不良个贷信用管理体制

近年来, 商业银行个人业务蓬勃发展, 成为与公司业务鼎足而立的支柱业务, 为银行经营效益的稳步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个人贷款的飞速发展, 不可避免会带来个人类不良贷款的增长, 这属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要正视问题, 研究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个人业务就完全能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1 明确资产保全部门在不良个贷信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要进一步明确资产保全部门在不良个贷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制订一套全面的个人类不良贷款经营管理办法, 进一步明确二级行资产保全部门在不良个贷处置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明确不良个贷清收处置岗位人员设置, 明确不良个贷接收范围和方式, 明确各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具体操作流程, 明确不良个贷处置的考核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 从而集中力量打一场不良个贷歼灭战。

3.2 建立集中型与机动型相结合的个人类不良贷款队伍

为有效解决资产保全部门不良个贷经营人员不足的问题, 可考虑建立一支集中型与机动型相结合的个人类不良贷款经营队伍。具体思路是, 在不良个贷清收处置岗位人员设置方面, 可设置1-2名专职个贷处置人员 (即为集中型人员) , 负责数据统计、成果考核、业务督导等。资产保全部门在定期接收不良个贷的同时, 将形成不良个贷的原客户经理也一并接收为资产保全部门机动型经营人员。即原客户经理在资产保全专职人员的督导下, 仅负责个人类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等, 人员编制不在资产保全部门。在客户经理完成不良个贷清收处置后, 继续在原经营部门从事个人业务营销工作。

3.3 丰富完善清收处置不良个贷的手段

(1) 加大责任清收力度。

对于运用常规清收手段能够收回的一般逾期个贷, 宜责成原客户经理进行责任清收。其优点是, 客户经理熟悉情况, 有利于节省时间,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2) 集中诉讼。

为保证资产保全部门对个人类不良贷款的直接经营, 可选择管理半径较短、个贷业务集中度较高、依法收贷环境较好的地区, 建立一套集中诉讼方案, 将逾期一年以上、适宜诉讼清收的个人类不良贷款集中到资产保全部经营, 构建更具优势的个贷不良集中经营管理体系。

(3) 呆帐核销。

对确实无法收回、符合财政部新核销办法的不良个贷, 可按照核销办法规定组织材料申报核销。目前的实际情况是, 不良个贷移交资产保全部门经营的银行, 呆帐核销申报情况良好;未移交资产保全部门经营的银行, 由于经营人员不掌握核销政策, 保全人员不熟悉项目情况, 呆帐核销申报工作受到较大影响。

(4) 委外催收。

即指按规定程序, 委托商业银行系统外的合法机构, 运用诉讼、仲裁、强制执行等司法程序以外的其他合法方式回收个人类不良贷款本息并支付一定报酬的经营行为, 有利于节省人力成本, 加快处置步伐,

3.4 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只有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才能充分调动资产保全人员清收处置不良资产的积极性, 从而为个贷业务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 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从源头上防范不良个贷产生。为从源头上“堵”住不良个贷的产生, 必须对导致不良个贷产生的客户经理实施相应的责任追究。对一般逾期个贷, 可责成客户经理在资产保全部门指导下进行责任清收, 并辅之以适当的经济处罚。对问题个贷, 客户经理存在主观责任的, 应对客户经理进行第一次责任追究, 即进行下岗清收, 并视清收后贷款损失程度进行第二次责任追究。同一客户经理产生不良个贷达到一定金额的, 应取消其信贷经营资格。

(2) 适度提高个人类不良贷款奖励比例, 提高资产保全部门清收处置积极性。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对清收有功的资产保全人员适度奖励。产生不良的是客户经理, 处置不良的是资产保全人员, 奖罚必须分明。在对产生不良个贷的客户经理进行责任追究后, 应对处置不良个贷有功的资产保全人员适度奖励, 提高资产保全人员处置积极性。二是对接受银行委托处置不良个贷的外部机构, 也应当制订科学的费用标准, 否则, 费率过低, 不利于吸引受托机构积极广泛参与, 不利于调动受托机构积极性。

多措并举加快处置银行不良资产 篇8

点评:从公布的半年报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依然存在,尽管上半年不良贷款的增加规模、不良率增幅的确有所趋缓,但很难说行业所期望的不良拐点已经到来。

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形成既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因素,也有商业银行自身层面的原因。本轮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与经济新常态有着密切关系,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利率市场化等因素,使得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的资产质量问题日益突出。从商业银行自身层面来看,一些银行对当前新常态和新形势下的风险认识和估计不够客观;部分商业银行仍停留在过去对顺周期的认识状态中,麻痹思想犹在,导致管控措施较少;还有些商业银行片面强调当前经济增速下行的客观因素,错误认为信用风险出现存在必然性。

面对本轮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处置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跨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跨地域(境内外)和跨行业(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即利用包括资本市场化解、联合处置、互联网渠道在内的新模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市场化水平,最终实现“用时间换空间”和“用空间换空间”的不良资产处置的新生态。

首先,做好不良资产处置的顶层设计。监管部门与被监管机构之间加强协调,从供给侧入手,运用市场化机制切实化解银行的不良资产。

其次,从供给侧入手,增加不良资产处置主体。建议设立1~2家全国性民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发挥民营体制和机制优势,实行市场化经营,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程度和处置效率。

再次,重视不良资产转让的市场建设,提高证券化资产的流动性。扩大不良资产处置参与的市场主体,丰富不良资产证券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提高证券的流动性。鼓励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投资银行、信托公司合作,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灵活设计符合市场投资需求的证券化产品,依托资本市场化解银行不良资产。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研究 篇9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主要有四大国家级商业银行, 它们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所谓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包括逾期贷款 (贷款到期限未还的贷款) 、呆滞贷款 (逾期两年以上的贷款) 和呆账贷款 (需要核销的收不回的贷款) 三种情况。目前中国的银行对贷款普遍采取如下分类方式: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后三类, 即“一逾两呆”合称为不良贷款。

当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仍然占据国内银行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但巨额的不良资产比率, 严重地影响着其经营效益。如下表:

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统计资料表明, 这些不良资产绝大多数集中于国有企业, 而国有企业的高负债已是普遍特征, 且亏损面还在继续加大之中。另一问题是, 由于我国在加入WTO时承诺2006年底金融市场全面开放, 央行提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每年要下降2至3个百分点, 到2005年降到15%以下的监管目标。为此, 各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乏力下, 为“稀释”不良资产率, “想方设法”增加了大量贷款, 其中房地产类又占相当高比重。这些为不良资产率下降做出贡献的房地产贷款, 可能暗藏着泡沫的危险, 造成新的不良资产。总的来说,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具有余额高、占比大、消化难、增长快等特点。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探究

由于我国具体国情, 我国国有银行与其他国家不同。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内因, 即银行自身的原因;二是外因, 即政府和企业等外部环境的原因。

(一) 从内因来看

1. 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不到位, 即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虚置下的违约成本——产权界定不清。

在产权不明的情况下, 极易造成两种违约, 即内部代理人违约和外部企业违约。在作为债务人的国企与作为债权人的国有银行最终为一个产权主体:国家所拥有, 二者的关系资金关系有如“内部融资”, 一旦违约无法偿还便成为可以讨价还价的“内部矛盾”长期拖延, 造成外部企业违约。

2. 金融监督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逐步理顺, 但与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监管相比, 我国金融监管仍存在不少问题。 (1) 监

管重心不明确。金融监管部门对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重视不够, 监督不力, 往往忙于外部监管, 一旦出事互相推诿。 (2) 监管形式单一, 手段落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主要以现场检查方式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监管, 这就使得其只能对少数问题严重的银行进行查处, 而难以对整个银行业实施全面的、经常的、防范性的监管。 (3) 监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队伍中, 学历水平高、监管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少, 业务培训也存在许多不足。

3.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意识和风险观念淡薄, 金融产品开发乏力, 缺乏竞争力。

长期以来, 国有商业银行采取粗放型的经营方式, 偏重于增设机构和扩大规模, 尚未建立起高效的内控治理结构和科学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 经营权与决策权分离, 责任不清, 经营意识不强, 管理手段落后, 很难使规范有效的管理落到实处, 对于贷款风险通常也很难追究个人责任, 贷款风险责任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二) 从外因来看

1. 历史遗留下的渐进式改革的成本:

经济体制变迁下的直接成本和路径依赖下的间接成本。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统管一切经济运行, 银行只能充当政府简单的会计、出纳。因此, 目前我国的不良资产基本上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形成的, 这时期的计划指令管理理念的长期影响成为以后的“路径”。1984年以后, 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建立, 四大专业银行成立, 国家财政不再给国有企业增拨流动资金, 但实行贷款规模控制, 干预银行向国有企业进行政策性贷款。在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 企业生存和发展对银行资金存在“路径依赖”。这些贷款就成为这种体制下经济发展的直接成本。

2. 企业投资失策, 经营管理不善, 导致效益不佳。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主要是向企业发放贷款, 因此, 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还贷能力的大小以及还贷意愿的强弱, 也就成了影响银行资产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二者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过度的负债经营和沉重的包袱削弱了国有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加之,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 资金运作不当, 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这些问题反映到金融领域, 就是银行呆账、坏账贷款比率不断攀升。

3. 法制不健全。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也是不良资产形成的重要原因。它主要体现在:法律不健全, 使得作为社会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业务活动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已有的法律规定无法具体实施;银行与企业间的大量业务活动依照政策办事, 而政策与法律相矛盾, 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为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伏笔。或即使依法办理了却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所以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缺乏真正的经营自主权, 在贷款问题上不能自主, 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造成大量贷款死滞。

三、积极探索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对策

不良资产问题是国有银行业的大问题, 并成为中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沉重包袱和障碍。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新解决方案。故本文就从宏微观方面进行初步对策分析。

(一) 从宏观层面

1. 明晰产权制度, 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首先, 深化体制改革, 建立成熟和健全的市场机制。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其中要以产权改革为重点, 加快四大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体制改革步伐。一是改革产权制度。要杜绝不良资产继续大量产生, 就必须从产权制度入手, 改变“国有独资”的单一产权形式, 吸收非公有经济主体参与, 并通过其产权的多元化改革带动其组织结构、治理结构、运作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重大改革, 尽快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主动性, 建立经营者任职与企业利润之间的考核制度, 把追求利润最大化重新放在首要经营目标。三是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接受市场监督, 增大内部违约成本, 强化经营责任。四是改革呆账准备金制度, 扩大呆账核销政策的范围。应在正确识别风险的基础上, 根据对贷款损失估计足额提取, 除按贷款余额提取普通准备金外, 还应按贷款分类提取专项准备金, 按贷款组合提取特别准备金。

2. 大力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构建完善的处置法律框架。

信用环境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大量逃废债行为的存在, 极大地妨碍了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使部分有信用的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 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因此, 必须以政府为主导重建社会信用工程。加强市场经济的诚信教育, 提高经济主体诚实守信的自律性。加快信息采集数据共享体系的建设, 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及个人进行必要的惩戒, 使之为其不守信用行为付出代价。

3. 积极利用国际资源, 加强与国外银行合作, 引进外国投资者及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国际招标、打包出售和资产证券化等是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手段, 随着我国加入WTO, 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放开, 可以尝试地引入新的投资者。允许银行和外国资本及民间资本成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 形成不良资产处置和交易的市场。一方面, 我们应努力开拓我国民间资本市场, 为其参与处置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引入国外投资者, 积极改进工作, 采取引进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并举方针, 以多样化投资方式和优质服务吸引国外资本介入。

(二) 从微观层面

1. 国有银行要全力做好新增不良贷款控制工作, 加强监管, 防范处置中的风险。

在目前的条件下, 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 切实做好贷款风险管理。引入风险成本管理, 强化责任制, 建立与贷款质量挂钩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对不良资产进行评估, 科学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明确管理的目标、任务、责任, 实行工效挂勾, 以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资产损失。建立现代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系, 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 准确地分析每笔贷款的风险度, 把好审批第一关。同时充分利用金融创新, 发展信贷资产衍生产品降低风险, 增强竞争力。

2. 人力资源需要合理配置。

不良资产管理清收是一门专业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 它既涉及到法律、经济、金融、财务等专业知识, 又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公关活动。因此, 需要配备充实多技术、多专长、多领域的综合性人才和操作人才, 这是确保不良贷款专业化集中“抓降”成败的关键。同时, 加快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专家的培育工作, 为资产处置提供专业服务。中介机构和专家在处置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 进行证券化, 特别是不良资产证券化。

不良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改革, 特别是对我国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处置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 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吸收存款, 而存款的期限大多以短期为主。当银行存款放贷出去后变为不良贷款, 那么这部分贷款就会沉淀下来, 造成银行资金不足。若银行持续以短期的负债融通长期不良贷款, 容易造成流动性不足, 从而对银行经营造成风险。如果银行将不良贷款证券化, 并在市场上出售, 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 通过出售不良资产证券, 银行就可以获得一块资金来源, 从而增加资产的流动性。所以如果将不良资产证券化, 就可将权重较高的不良资产变为权重较低的债券, 使风险资产的数额下降, 从而明显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主体。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束缚我国金融体制与经济健康发展的桎梏。因此, 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法来化解金融风险。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原因,处置方法

参考文献

[1].卢现祥, 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时东, 李海平.国外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措施及启示.[J].经济要参, 2006

[3].魏建, 张虹.论金融不良资产的清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试析黑龙江省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 篇10

关键词: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影响

金融不良资产的分析指标主要通过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来反映。

从1999年开始国家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不良资产处置,在此期间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在资产处置中,加强了与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合作,争取了政府打包收购、企业重组回购;在处置方式上,采取了国际招标、公开竞价、市场拍卖、网上公示等一系列公开处置方式,增强了处置的透明度;在不良资产处置的定价上,采取了评估、偿债能力分析模型、交易案例等多种灵活的定价机制;为增加处置的渠道,与外资合作,成立的资产公司,实现了资产处置的准证券化等多种渠道开展不良资产处置。

一、黑龙江省不良资产的分布

(一)在企业性质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绝大比重

黑龙江省国有经济比重高达8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在东北三省中分别较吉林、辽宁两省高出10和2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占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资产、销售收入、增加值的4/5左右,利税的9/10左右。国有企业发展滞后,经营困难,大量占用银行贷款,超负债经营等问题在黑龙江省表现得尤为集中和突出。

(二)广泛分布在全省各地、各行业

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相对应,这些不良资产遍及全省13个市地和60多个县镇。广泛分布在机械、冶金、轻工、森工、医药、物资贸易、商业商贸等几乎所有行业的数万户企业中。从资产形态看,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股权和抵债的实物资产,更多的是企业债权;从资产规模看,大到10多亿元,小到数百万、几十万,乃至几万元;从资产质量上看,既有资不抵债的企业,也有良好预期的企业;从产业上看,有些分布于传统产业,也有些分布在高科技和朝阳产业;从各家银行看,不同特色的商业银行所形成的不良资产分布上有很大不同,建行拥有的基础设施、基础材料工业资产量较多,工行资产主要分布在工商企业,农行资产中乡镇企业不良资产占比较大,中行拥有的外贸及外汇不良资产多一些。

总的来讲,黑龙江金融不良资产国有企业占比高、资产量大、分布广,这既预示出处置过程的艰难复杂性,也说明金融不良资产资源的丰富性和影响的深远性,需要多方配合,多种手段并举,研究解决金融不良资产问题。

二、金融不良资产对经济的影响

(一)对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影响

大量的金融不良资产不仅成为金融机构健康经营的严重阻碍,也是负债企业乃至当地经济的沉重负担。不良贷款的存在导致金融机构亏损严重,信贷资金长期沉淀和无效占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实行了集中的资金和信贷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主要依据各分支行的资产质量和效益情况决定信贷资金在全国的配置,这些行在黑龙江省的分支行不能满足效率和效益的要求,贷款投放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同时,贷款企业也因大量陈欠贷款,恶化了财务指标,造成信用等级低下,很难符合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往往因为贷不到款而失去发展机遇。不良贷款问题同加重了企业经营负担与融资压力,沉重的债务包袱,延缓了国有企业重组改制步伐,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影响了老工业基地改造目标的实现。

(二)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为化解不良贷款,减轻加入世贸组织的压力与冲击,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核销、剥离及债转股等一系列宏观政策,国有商业银行业也通过各种手段化解不良贷款。借助这些,黑龙江省金融不良资产上升的趋势得到明显遏制,新增贷款质量有所改观。但由于经济深层次矛盾制约和银行体制、机制、管理上的问题影响,信贷风险仍然严重。随着贷款风险管理的逐步加强,各种隐含的风险逐步暴露,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对经济金融安全的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巨大的不良资产包袱严重削弱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我国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发展构成了很大威胁。在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世界排名前100家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5%以内,这是商业银行所有人和银行监管者都可以接受的部分,可以被视为目前银行风险控制技术和能力的极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的不良贷款率大致在22%和31%之间,已经比发达国家至少高出20%,比其他转轨国家至少高出10%。而同期黑龙江的不良贷款率较全国平均水平还要高出10几个百分点,预计产生的损失相当部分要靠各家银行自身的经营利润去承担,这对于已经十分脆弱的中国金融业无疑是个不小的背负,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定使银行陷入困境,金融调控力度受挫,金融风险随之提高。

三、黑龙江省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分析

(一)沉重的历史包袱仍需借助政府力量解决

从国际经验看,日本政府的一系列金融救助行动虽未能彻底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但对遏制金融机构破产趋势以及缓解可能产生的社会冲击仍具有一定作用,且政府金融救助政策实施的时机、力度和方式直接影响不良贷款处理的效果。我国政府通过组建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政策性剥离的做法对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专业化运作也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看,各大银行为达到改制上市目标,不良资产率应降到10%以下。根据有关模拟计算,如果让银行自主消化不良资产,全国平均不良资产率下降到10%以内需要5-7年时间,下降到5%以内需要5-12年,根本无法达到金融业改革与开放的需要。另外,就实际情况看,银行以其自身收入或资本金承受能力处理不良资产潜力十分有限。据此,由政府在制度上对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做出安排,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必须走专业化、市场化道路

美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成功,在于市场机制运用得好。如强调激励机制,而不仅仅是下达任务;强调竞争,如以竞标方式择优选择处置与管理资产的单位,并借此降低成本,以适当的费用激励结构确保实现回收价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和加速处置等经营目标。我国金融从不良资产处置的实践看,市场机制运用得好,就能够推动资产处置的进程,有悖于市场规律行事,必然贻误资产处置商机,带来低效率和低效益。正确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比较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成功与失误,走专业化处置和市场化运作之路是黑龙江省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理想选择。考虑商业银行改革开放的时限性,可以先将不良资产的所有权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再由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实施处置。财政部对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签订处置合同的方式达到处置激励和费用、风险约束目标,资产管理公司要承接起不良资产处置任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机制的再造、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的创新。

(三)尽快完善有关的市场、法律和制度建设

1. 发展多层面的吸收和消化金融不良资产的市场。

要促进不良资产投资市场,并形成有效的资金供求关系,同时,推动信托、租赁、评估和评级行业的发展,规范投资人和中介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使不良资产的出售、转让、重组、置换的专业化运作充分依托市场机制,挖掘不良资产的潜在价值,并推动不良资产价值的有效实现。

2. 加强与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的法律基础。

为了给规范和促进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运作提供法律制度保障,一方面,在金融机构开展资产保全、诉讼追偿和债务重组运作时,进一步强化其法律地位,有效遏制债务人对资产的非法转移和逃废,减少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出于局部利益不适干预,提高法律手段的处置效力,有效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在与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的重组和融资运作方面,需要在现行一般法律基础上,配套不良资产领域的专门法,使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专业化运作具备直接的法律条件。

3. 落实有利于加快资产处置和提高处置效益的政策规定。

目前,对不良资产处置的税收、行政事业收费、财务处理和监管、特殊的处置方式等方面的政策条件还应进一步落实,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机制、运行模式、监管模式等方面需要进行一些新的制度安排。

综上所述,认识金融不良资产对经济及金融运行的不利影响,探索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方法,对大力发展我省金融业,促进金融体制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臧景范.用超常规手段加快处置东北地区银行不良资产[J].中国金融,2004(3)

上一篇:解析与对策下一篇:2型糖尿病伴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