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措施

2024-05-06

企业技术创新措施(精选8篇)

篇1:企业技术创新措施

1、什么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财政总局、税务总局在2008年4月联合颁布《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通知中取消了之前各省各地评选的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同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列出了具体详细的条款要求,具体发布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凡是满足申报高新企业条件的企业,可以向各省科技厅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同时将获得税务局的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2、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对企业有什么帮助?

A、凡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25%降为15%,相当于在原来基础上降低了40%(详见08年1月起实行的《企业所得税法》二十八条),连续三年,三年期满之后可以申请复审,复审通过继续享受三年税收优惠,一共是6年。(如年纳税100万,申报通过当年,即可享受减免40万的优惠,三年就可减免120万税收,六年则减免240万);

B、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凭批准文件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办理享受国家、省、市有关优惠政策,更容易获得国家、省、市各级的科研经费支持和财政拨款;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将会是众多政策性如资金扶持等的一个基本门槛。

C、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将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科技研发管理水平,重视科技研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有力的资质,极大地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无论是广告宣传还是产品招投标工程,都将有非常大的帮助。

D、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能减免企业所得税,无论对于何种企业都是一个难得的国家级的资质认证,对依靠科技立身的企业更是不可或缺的硬招牌,其品牌影响力仅次于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

3、高新技术企业是如何评定的?

首先要符合高新认定的基础条件,详见《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条件解答》一文。符合条件才可以申报,申报材料递交之后会进行评分,要超过70分(不含70分)才可以获得通过认定,然后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公示,公示期结束由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颁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和牌匾。

4、高新技术企业享有的主要优惠特权:

一、人才激励:

A、本市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需的外省市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经市人事局批准,给予《工作居住证》,享受本市市民待遇。持《工作居住证》工作满三年的,经用人单位推荐、有关部门批准,办理调京手续。----《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京政发 [2001]38 号 ] 第四条第一款

B、市人事局、市科委、市经委、市教委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等部门要每年统一制定高新技术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培训计划,委托国内外高等学校或机构组织实施。----《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京政发 [2001]38 号第二十五条

二、财税优惠

A、高新技术企业研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当年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为此所购置的单台价值在 10 万元以下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的费用,可一次可分次摊入成本;购买国内外先进技术、专利所发生的费用,经税务部门批准,可在两年内摊销完毕。----《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京政发 [2001]38 号第十条

B、高新技术企业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增长 10%(含 10%)以上的,当年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 50% 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京政发 [2001]38 号第十一条

C、对单位和个人在本市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

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从事软件著作权转让业务和软件研制开发业务,比照技术转让与技术开发业务免征营业税。

三、政策倾斜

A、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①市政府设立技术创新资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由市财政局、市科委、市计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等部门以及政府出资引导设立的投资机构,多渠道筹资,以市场调研投入、项目开发、风险投资、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方式,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②市政府设立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资金,用于鼓励本市组织和个人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对申请国内外专利的组织和个人,可给予一定的专利申请费和专利维持费补贴;对具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技术实施项目,可一次性给予一定的专利实施资金支持。----《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 京政发 [2001]38 号 ] 第二条第一款、第二款.B、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作用。通过预算控制、招投标等形式,凡纳入本市市级预算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对于同类产品,优先采购转化高新技术成果的产品。----《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京政发 [2001]38 号 ] 第二十六条

篇2:企业技术创新措施

1、前三年研发研费达认定比例,并建立研发费用归集(辅助)明细帐,明确该费用出自那个科目,记帐凭证号、发票号,并要求与审计数据一致,并对工资、水、电、折旧等能说明分摊到各研发项目的依据,对原辅材料作研发费用的,检查研发人员领用单据(或出库单)是否是研发人员领用、用于那个项目等是否明确;水、电等发生额的依据,是按功率、时间作测算依据,并建立用于研发、试生产设备使用记录等。

2、专利等知识产权资料备查准备。

3、科技人员及其中研发人员毕业证书、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表等对应情况准备。在时间方面不要有冲突,特别是入厂时间与工资费用发生等矛盾。(注意30%,10%以上比例)

4、前三年每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明细帐,并能说明与指南对应关系,且与研发项目有关联。有佐证材料的准备佐证材料(如鉴定证书、高新技术产品证书、火炬项目证书等)。

5、申报材料中研发设备清单与资产类帐目对应关系。

6、研发设备与研发费用折旧发生对应关系注意。

7、认定后每年研发项目立项、批准文件(制度规定是3月前出具内部立项文件的,准备内部立项文件,并发生费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有相关其它规定的按规定执行,并准备相关资料文件)。

8、研发项目要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 1

有明确目标的活动,而不要重复立项原技术没有实质性改进项目。

9、认定后研发研费达认定比例,并建立研发费用归集明细帐,明确该费用出自那个科目,记帐凭证号、发票号,并要求与审计数据一致,并对工资、水、电、折旧等能说明分摊到各研发项目的依据,对原辅材料作研发费用的,检查研发人员领用单据(或出库单)是否是研发人员领用、用于那个项目等是否明确;水、电等发生额的依据,是按功率、时间作测算依据,并建立用于研发、试生产设备使用记录等。

10、认定后每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明细帐,并能说明与指南对应关系,且与研发项目有关联。有佐证材料的准备佐证材料(如鉴定证书、高新技术产品证书、火炬项目证书等)。

11、外部项目的验收、鉴定证书,根据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内部项目中期检查、验收证书等文件资料准备。

12、研发人员绩效考核文件执行情况,按文件执行的相关考核记录文件。

13、有条件企业建立研发设备使用记录。

14、相关研发管理文件在实际操作中切实有不适应,可修改相应制度。

15、前三年审计报告、后一、二年审计报告或不需要年报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准备,与报税等报表对应。

同时有些企业应该注意“鸳鸯报告”、有无高新专项审计报告与审计报告不一致等情况。

16、注意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和20,000万元临界点附近的企业,有无钻研发费比例级差政策空子的情况。

17、尤其注意在专项审计中对原年报收入数字进行更改,缩小收入范围(如将应并表的分公司收入剔除)、推迟确认收入、冲减原已确认的收入等情况。

18、注意研发成果转化以及研发与收入的对应关系。

检查选点主要是借助一个全方位的指标体系,从7个方面对企业申报数据进行衡量,指标异常的企业列为重点对象:一是研发费用与销售收入比重在临界值6%、4%、3%附近的企业;二是高新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为整数或接近临界值的企业;三是大专以上学历占职工人数正好为整数的企业,看学历和职工人数是否有可疑点;四是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和20,000万元临界点附近的企业,关注有无钻研发费比例级差政策空子的情况;五是名称高度相近尤其是具有相同字样的企业,看这些企业是否具有关联关系,是否存在用同一专利多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现象;六是企业申报的知识产权数量只有1个的企业,重点关注专利材料是否完备,知识产权与高新收入的内在关系等;七是重点关注已被认定为高新的上市公司,核实是否有申报收入数据与公开报表数据不符的情况。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企业是否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证明材料的有效性,重点关注证书上载名的产权人是否为申报人,受让取得的知识产权是否符合“全球独占、五年许可、备案登记”的程序性要求;二是产品收入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是否明确和紧密,重点关注收入和知

识产权完全无关的情况;三是产品是否在国家规定的重点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关注如“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定义较为宽泛模糊、容易产生误解和扩大范围的行业和领域;四是关注企业研发费用、高新收入等指标是否达标,重点关注指标特别接近认定标准及内部勾稽关系异常等情况。

以财务会计指标为突破口,辅之以有关高新技术和研发活动的核查和所得税情况检查。一是关注2005-2007年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有无“鸳鸯报告”、有无高新专项审计报告与审计报告不一致等情况,并附带关注执业事务所是否具备资质,是否纳入专项审计名单,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签章程序是否合规等情况。二是销售收入、总收入、高新技术收入口径是否正确。关注企业少计收入,尤其是在专项审计中对原年报收入数字进行更改,缩小收入范围(如将应并表的分公司收入剔除)、推迟确认收入、冲减原已确认的收入等情况。三是重点关注研发费用的归集情况。从《认定指引》出发,对企业的研发机构、项目项目管理(尤其是其中的财务管理)、研发成果转化以及研发与收入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的核查,并详细核查《专项审计报告》的审计工作底稿,判断其研发费归集的合理性。四是探索性运用计算机软件开展基础数据处理。检查组探索性使用用友审计公司提供的财政监督检查软件,在案头审核和部分企业现场检查中对部分数据进行了采集和处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基础工作量,提高了效率。此外,实地检查还应核查知识产权情况、研发及高学历人员比例、专家打分、成长性指标等情况,务求做出准确全面的判断。

篇3: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及措施

1、加强自主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根本,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 有自身特定的国情和战略需求。实践反复证明, 在一定条件下, 技术可以引进, 但技术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当前, 我国产业技术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 同时, 在某些战略性产业

活费用高低制定一个地区调整系数定期进行调控。

第八,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让全国人民都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国家每年制定一个发展系数, 为全体工薪人员增加工资。

第九, 物价浮动系数。对物价浮动系数国家原则每年调整一次。

第十, 艰苦系数。对工作在艰苦岗位的雇员进行补贴。

第十一, 经过调控的技能工资=基本工资×地区系数×发展系数×物价系数×艰苦系数。

第十二, 技术职称晋级是年底升资的必要条件。但职称晋级后, 不能随着升资。例如:某人为助工8级, 当年晋职为工程师, 年终升资时, 只能升为9级, 而不能升为11级。当某人为助工10级, 当年未能晋升工程师, 当年只能获奖, 不能升资。

第十三, 根据各工种技术的繁简程度定出各工种的封顶级别。例如, 运输机操作工只能达到9级, 普工封顶级别为6级等。达到封顶级别后, 年终只能获奖, 不能再升资, 鼓励职工向技术难度大的工种流

□文/饶磊1刘岚2周全3

和关系国家安全的特殊行业实现技术自主, 就必须建立自主开发的平台, 进行自主创新的实践。

2、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

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当今全球环境下, 随着关税壁垒的逐渐降低乃至取消, 发达国家更多地依靠知识产权、贸易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等新的手段控制市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弱势地位有可能成为影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不确定因素。研究表

动。分配是最有效的激励方法。人有尊严需要, 只有分配合理, 技工短缺的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第十四, 目标升资法。雇员有升资主动权, 企业有定岗权, 国家有调控权, 各司其责。职工有了升资主动权, 心情舒畅, 工作积极性高, 定会像农村联产责任制那样为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

第十五, 公务员按自身所学专业晋升技能工资便于技术人员与公务员之间互相交换流动。制定统一的技能工资标准也便于国有企业职工与私有企业职工之间互相流动, 扩大就业渠道, 减轻就业压力。

三、目标升奖法的优点

鉴于普升是恩赐升资, 国家出台的政策决定着雇员的收入。所以, 分配不公, 国家成了意见箱、出气筒、消防队。恩赐升资成了刺激上访的机制, 必须改革。目标升奖法与恩赐升奖相比, 具有以下优点:

1、鼓励职工努力学习技术,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劳动技能。

2、把升奖主动权交给职工个人,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职工中引入竞争机制, 升奖和职工的贡献直接挂钩激发劳动明, “入世”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和技术转移将出现三种变化趋势:一是国外资本在华投资更倾向于控股或设立独资企业;二是逐步从资本垄断转向技术垄断, 高技术引进将会出现新的困难;三是在全球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 市场成为远比技术、资本以及自然要素更为稀缺的资源,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将导致国内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更加困难。近年来, 外国投资者越来越不愿意合资而要独资, 或者控股, 目的是把核心技术留住。因此, 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

者的工作积极性。

3、尊重职工的尊严需要, 将促使职工努力攀登新的高峰。

4、拉大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差距, 使青年人认识到高技能技术工人同样得到社会承认, 受人尊敬。

5、缩小行业间差距, 克服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

分配公平促使青年人树立正确就业观, 克服千军万马争走高考独木桥的现象。目前, 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分配不公造成的。

总之, 目标升奖法, 让职工自我设计人生, 心情舒畅地为社会服务, 共同为中华腾飞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鑫龙煤业集团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侯念龙.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去经营[J].企业导报, 2010.2.

[2]石国魁.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J].今日畜牧兽医, 2009.6.

[3]井士锌.浅谈在企业中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J].山东煤炭科技, 2005.4.

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

从一个企业的整个发展历程看, 自主创新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和实现目标之后, 企业一般在自主创新思想指导下, 实施组合创新, 即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模式, 组合创新的结果, 使企业的技术资源和技术优势表现为集中与分散、内部化与外部化的对立统一。这既是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的现实选择, 也是发展中国家从技术引进迈向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选择。关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的组合创新, 有四种不同的模式:一是高层次混合创新。这种方式是以自主研究开发为主, 以此为基础研究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 引进所需要的技术要素, 实现全新的技术创新;二是高层次二次创新。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先引进、通过消化吸收再进行二次创新的模式;三是自主型混合创新。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一, 不同之处是其引进源不是国外的高水平的技术, 而是从国内的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引进科技成果;四是自主型二次创新。这种方式类同于方式二, 所不同的是其引进源是国内的技术和工艺, 引进技术的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所需的引进费用较少。从企业自主创新的理念来看, 组合创新模式实质上是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以自主研发为基础, 通过技术引进或者国内技术合作实现自主创新;第二种是以技术引进或国内技术合作为基础, 通过消化吸收, 实现自主创新。这种分类方式为我们研究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提供了组合性的思路。

三、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主要措施

自主创新战略具有许多优点, 但也存在高投入和高风险, 为了成功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取得预期效果, 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扬长避短, 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创新战略的优势。

1、科学地选择自主创新的方向。企业自主创新一般是指企业主营业务中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因此,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 应该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 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 确定自己的主营业务, 并围绕主业, 依托产品创新平台, 实施自主研发。对于大的集团公司, 可以选择集团公司研发中心和承担其主营业务的核心子公司作为载体, 组织整个集团公司的力量支持其实现自主创新。对于一般性技术或配套性的技术可以采取其他创新模式。

2、充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自主创新成果。自主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对其自主研发成果要及时申报专利, 充分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防止创新成果被复制和模仿。研发成果的产出只是自主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并不表明企业自主创新已经实现, 自主创新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依靠市场来判别, 因此自主研发成果产出后, 企业应该组织力量, 加强研究开发、制造、销售等职能之间的界面管理, 加大投入, 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 及时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同时, 要及时地依托技术和产品平台, 开发和形成“产品族”, 满足不同市场客户的需要, 提高市场占有率, 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一些确实不宜转化的研发成果, 可以采取技术转让或作价入股与其他投资主体兴办外部企业方式向外部转移, 以增加技术收入, 防止成果流失或被无形损耗。

3、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在企业主导下, 支持其技术创新战略实现的产品创新能力、工艺创新能力等能力的集合, 是自主创新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要素及其组合体现出的整体功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企业核心技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它通常建立在经验性知识的长期积累之上, 通过组织内部不断的学习而得到提高。因此, 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 不仅要追求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市场实现, 更重要的是加强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组织学习, 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和技术平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要实行自主型组合创新模式, 在内部研发基础上, 注重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学习,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有效整合, 丰富知识库, 提高知识平台;二要积极参与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延伸研究开发链, 形成专有技术开发的技术基础平台, 在共性技术基础上开发出专有技术, 保持可持续的自主创新优势;三要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要素:第一, 现有的知识基础, 它决定了技术学习的基础和技术的努力方向;第二, 努力的程度, 它决定了知识学习的效果, 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学习效果。知识基础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存量, 改变知识基础又取决于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学习, 因此努力的程度对于形成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 还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 如实施产权激励、创新收益分成等办法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凝聚和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实施自主创新。

4、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当今世界, 企业与企业竞争的背后是国家之间力量的较量。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弱势群体”, 其竞争对手跨国公司的力量非常强大;同时, 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还借助国家力量, 通过提高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限制技术输出、反倾销、反补贴等技术、贸易方面的政策措施扼杀和阻止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和占领国际市场, 防止高技术输出。因此, 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自身不断努力的同时, 应该积极争取国家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 在产业共性技术、财税、金融、贸易、政府采购、人才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 国家应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市场、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以及外交环境, 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晓川.合作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2]陈劲.企业技术创新透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篇4:论企业创新管理现状与改进措施

关键词:创新管理;创新管理现状;改进措施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创新研究视角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单项创新转到各项创新间关系上,进一步提出了组合思想和组合创新理论。组合创新的研究和实践,大体经过了四个逐渐深入的阶段,即产品的组合创新、技术创新的组合、不同创新的组合、基于核心能力的组合创新,目前,组合创新管理是国内外居于主导的创新管理模式。

二、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处在从传统的管理阶段向企业现代化转变的关键阶段。企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囤企业仍面临生产规模小、资金紧缺、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与困难,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体制改革力度普遍不够

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使企业的资源、生产、管理、销售、服务达到最佳配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自主创新发展的能力,在国际国内市场中拥有立足之地。因此,逐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机制,是发展现代企业的客观要求。

(二)管理手段普遍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很多经验和水平已经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有的甚至得到国外许多企业的效仿和借鉴。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管理整体依然处在从传统落后管理方式向现代先进管理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企业的很多管理方法和水平依然跟不上现代企业建设的需要,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差距依然比较大。

(三)理规范程度普遍不够

从我国企业管理的状况看,企业管理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程度严重不够,必然导致我国企业违规生产、违章操作、无序运行等问题的发生。由于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必然导致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目标不细化、定位不准确,必然导致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脱节,推诿扯皮现象严重。全面推动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既可以解决企业发展老大难的问题,也可以使管理理念得到改善与提升。

(四)专业管理人才比较缺乏

企业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最终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专业管理人才比较缺乏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复苏,对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需求与日俱增。企业必须吸引同际化专业管理人才,支撑企业的发展扩张,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与动力。

三、我国企业管理的应对措施

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企业创新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变革、协调持续发展、企业竞争能力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不断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规范企业创新管理

企业的不断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势必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企业管理工作比较混乱,基础比较薄弱。迫于发展与竞争的压力,加上思想认识不够,创新意识不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就要把企业经营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全面持续有序发展。

(二)全员创新

人是所有事务的执行者,是将各种因素链接在一起的关键节点,也是创新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全员创新是全面创新的人员基础”根据波特对企业价值链的技术分析技术包含于企业的每一个价值活动中,而技术变革实际上对任何活动都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竞争。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充分发挥管理,充分挖掘员工的创新潜力,实现全员创新,才能持续有效地提高创新绩效。必须从全要素创新中创造出有效的创新方法,良好的创新机制以保证全员创新的整体性,连续性和高效益,对于企业来说这种全员创新应该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化:(1)从专家创新向集体创新的转化,创造万众一新人人争相创新的良好的集体创新氛围;(2)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化,提高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员工自觉创新来提高创新绩效;(3)从员工分散创新向全员协同创新转化,通过一些渠道如建立创新小组,跨职能工作团队,网络化工作团队等,强调员工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和信息共享,实现1+1>2的协同创新效益;(4)从着眼于组织发展的创新向着眼于组织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创新转化,将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最大范围内激活全员创新潜力。

(三)推动体制机制变革

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完善一直是困绕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老大难问题之一。体制机制存在漏洞,必然会造成企业生产无序,管理混乱,发展不快,效益低下。目前,我国企业体制改革取得明显的成效,很多企业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体制建设的莺要作用,纷纷加快了企业体制改革步伐,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有力地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但是,很多企业处于体制变革的关键阶段,由于体制机制尚不够健全完善,导致企业管理存在着重视不够,贯彻不深,落实不力的倾向,对提高企业管理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重视协调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劳动密集为支撑的传统企业发展模式,忽视了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有的甚至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差距比较大。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后危机时代,环境污染与保护问题已经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要使企业全面协调发展,打人国际市场,就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协调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发展必须做到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不对环境构成危害和破坏或者影响很小,既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竞争力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为企业长期保持战略优势和不断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繁杂又庞大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从科学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人手,制定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战略目标,通过管理创新、技术革新,把握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切实把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与企业自身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企业发展新模式,不断强化管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强企业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中获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Gunding E mest.创新沃土:美国3M公司创新机制[M].华夏出版社. 2001.

[2]Kumpe T.Towards the Innouation Firm Challenge for R&D Management. Ressearch Technolgy Management,1994(6).

[3]Iansiti Marco.Technology Integration:Turning Great Research into Great Produc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3).

[4]张华胜,薛谰.技术创新管理新范式.集成创新.中国科学,2002(12).

[5]许庆瑞,郑刚,陈劲.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管理新范式初探.管理学报,2006(2).

作者简介:

篇5:企业技术创新措施

为了缓和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工业废水对水环境的污染,实现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5个高用水行业的《工业企业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对钢铁行业等实行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促使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尽管我国的钢铁工业的产量增长较快,但新水用量一直为负增长,这标志着节水技术和措施已在钢铁工业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应该清楚,取得如此成效是基于初期的落后的用水设施。目前,企业原有落后用水设施改造基本达到完善,加之节水工作是一项环保内容,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不会对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要进一步取得明显节水效果,靠企业自发推进节水技术及其应用是不现实的。

为此,国家在制定了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的同时,制定《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行业吨钢耗新水降到8吨以下;到2020年全行业吨钢耗新水降到6吨以下。同时对新建钢铁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采用准入制。准入条件规定了钢铁联合企业技术经济指标:吨钢耗新水长流程低于6吨,短流程低于3吨,水循环利用率95%以上。其它钢铁企业指标要达到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水平。

国家已对钢铁企业等高用水行业实行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并出台发展政策,那么推行强制性节水技术及其应用也将成为必然趋势。

一、强制性工序节水

目前较成熟的节水工序如下:

1.高炉干法除尘技术

已实施项目有:莱钢2座750m3高炉、首钢1200m3高炉、柳钢1200m3高炉、唐钢3200m3高炉、邯钢380m3高炉、凌源300m3高炉等采用全干法除尘系统;太钢1200m3高炉、攀钢4号1350m3高炉、武钢5号3200m3高炉、邯钢1260m3高炉和首钢3号2500m3高炉等采用干湿混用除尘系统。国外使用干法除尘技术的最大高炉为4000m3。

全干法除尘技术在750m3以下高炉应用较广、技术成熟;对大型高炉采用干湿混用除尘系统,虽然投资较大,但节水、运行安全,从节水角度应大力推广。

2.转炉干法除尘技术

干法除尘系统国外应用已达40多套。如果一半的企业应用转炉干法除尘技术,较湿法除尘系统而言,每年约节水4400万m3。

3.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

4.干熄焦技术

5.连铸连轧工艺

二、设备冷却循环水系统——空冷器的应用

闭路冷却循环供水系统取代开路冷却循环供水系统的节水技术将成为发展趋势。

闭路冷却循环系统补水量为其循环水量的0.1%—0.5%,而开路冷却循环水系统补水量(按一般温升10℃、浓缩倍数为3计)为2.6%。开路循环水系统即使采用更高的浓缩倍数、补充高质量新水或者循环水水质为软化水,其补水量也不低于2%的极限值。可见,循环水系统节水出路是采用闭路循环水系统,闭路循环水系统采用空冷器冷却降温是节水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干式空冷器节水效益明显。

闭路循环水系统降温设备采用板式换热器,则必需配备冷水循环水系统,这将失去闭路循环水系统节水的意义。空冷器取代板式换热器的空冷技术在高炉设备、转炉设备等应用较广、技术成熟,在连铸结晶器、加热炉等设备冷却中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三、膜处理技术取代离子交换技术

软化水、脱盐水制备采用离子交换技术,将消耗大量的盐、酸、碱,同时排出大量的高含盐生产废水,给废水回用处理带来难度,减少了回用水量,相应增加排水量。尤其是北方地区,水的硬度较高、含盐量也高。比如,北方某450万吨综合钢铁企业,按水的总硬度为250dH计,年耗软水约800万m3,年所需工业食盐4280吨。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因制备脱盐水而加到水中的酸、碱量。由于高含盐废水只能回用于有限的用户,多余水不得不外排,降低水的重复利用率低。

软化水、脱盐水的制备采用膜处理技术,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只是一次性投资较大。

从长远看,膜处理技术取代离子交换技术制备软化水、脱盐水是发展趋势。目前,该技术在电厂等各行业应用较广,在钢铁行业已逐步开始应用。

四、厂区给排水管网分质敷设

企业扩建、改造或新建厂区的生产给排水管网分质设置是水资源达到合理利用的前提条件。

生产排水管网应分为一般废水排水管网和浓盐水排水管网。前者可将企业一般工业废水、车间废水处理站出水等进行收集,送至厂区废水处理站,处理回用;后者将企业除盐水站、软化水站产生的浓盐水以及废水处理站深度处理产生浓盐水等进行收集,以便经废水处理站简易处理后直接用于可接受高含盐水的用户。采用分质排水,可以减轻厂区废水处理站负荷、减少投资和运行费用;同时,使高含盐水因量少而充分利用,减少废水排放。

生产给水管网:除按常规设有工业新水供水管网、软化水和脱盐水供水管网外,还应设中水回用供水水管网、浓盐水回用供水管网。中水来自废水处理站处理后的一般回用水,可供浊环水系统用水、膜法深度处理制备软化水、脱盐水等用水;浓盐水来自浓盐水排水管网收集并进行简易处理后的回用水,回用浓盐水供水管网主要供原料场洒水、高炉冲渣、铸铁机、钢渣场等用户。

采用分质供水,以满足各用户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减少不必要的水质浪费,降低运行成本。

五、废水回用深度处理

废水回用深度处理是企业实现零排放的必要条件。

由于直流冷却系统逐渐减少,生产排水大部分为循环水的排污水及车间生产废水处理排水,其含盐量重相对较高,简易处理后一般不能直接回用于其原用水羹系统,使其回用使用面窄,不能充分利用,部分水仍要外排。

只有进行深度处理,降低回用水含盐量,使回用水水质恢复到工业新水水质指标,取代工业新水,才能真正达到回用目的;同时由于深度处理使盐分进一步浓缩,浓盐水水量大大减小,使该部分水水量远小于原料场洒水、高炉冲渣、炼钢渣场等可接受含盐量较高的用户用水量,从而使高含盐废水也不外排,企业真正实现废水零排放。废水回用深度处理已在太钢、邯钢等企业有成功的先例。

六、建设综合钢铁企业,降低水耗

建设综合钢铁企业是企业降低水耗、实现零排放的前提条件。

综合钢铁企业一般包括原料场、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车间,各车间用水水质、水温以及排水水质、水温等条件差别较大,为串级用水、串级供水、一水多用、废水回用等提供最大可能,使各种水质能充分利用、从而减少废水排放,以达到零排放。

七、开发海水、雨水利用

在淡水资源逐渐减少,严重制约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开发利用海水、雨水是钢铁企业摆脱有限水资源束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目前,莱钢利用雨水

地下回灌进行储存,利用较好,解决了淡水资源短缺,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

为鼓励钢铁企业节约淡水资源,《工业企业取水定额国家标准》规定,海水用量和雨水用量不作为钢铁企业用水定额考核指标。这为沿海地区及内地山区钢铁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篇6:企业技术创新措施

经济管理对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经济管理要想能够对企业做出大的贡献,就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通过创新来不断地完善,从而提升经济管理的实用性,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经济管理缺乏科学性

经济管理工作主要针对财务工作。在财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原始凭证是财务工作的基础,任何的经济往来和记账都离不开原始凭证。原始凭证包含着一定的经济责任,是企业经济活动中,项目往来的凭证,必须要客观、事实、准确无误。原始凭证上记载的内容、数据以及加盖的公章必须符合规范要求。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按照规章要求进行操作。许多企业对原始凭证认识不到位,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经济管理人员根据原始凭证进行账本的登记和录入工作,账本是企业财务最主要的载体。在《会计法》中,对会计账本的编制、录入等工作,有明确严格的要求,财务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许多的会计人员并没有按照规章要求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就存在着账本记录的内容不能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在经济管理上仍缺乏科学性。

(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转型难

现在,企业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转变,这不仅节约了企业的成本,也有利于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型体现在采购、生产、销售、经营等各个方面。但是,现有企业经济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改革的速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人才素质不高等原因,都是阻碍企业经济管理转型的“绊脚石”。

(三)经济管理强制性不足

国家特别重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为此颁发了许多条例。但是,在企业实际发展中,这些条例形同虚设,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有些企业只关注利润,对平时的经济管理工作缺少监管,使得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管理工作包括许多方面:资金、成本、销售等等,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将会影响其他工作的进程。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企业由于自身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很多的经济管理工作不能有序进行。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体系,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突发的各类风险,就会缺乏应对能力。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有效措施

为了解决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促进企业能够更好发展,提出了有效的创新措施。

(一)新形势下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方面,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管理者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有足够的重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今后的发展,要积极适应如今创新的时代,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管理企业。企业要转型升级,就必须承担改革带来的阵痛,因而,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企业经济管理要辩证地创新。我们现在是合作的时代,要走出去,善于借鉴吸收他国的经济管理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吸收,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制定符合本企业的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提升管理能力。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有效监督的重要举措。经济管理要想有序良好地发展,就需要不断更新企业管理制度。目前,多数使用的仍是几年前的老一套制度。我们应立足企业发展的现状,制定有利于企业长足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对管理制度实现动态的创新,如实行绩效制度的创新,对于有能力、有技术、有成就的员工给予奖励;加强对决策制度的创新,我们可以改变以往的决策机制,通过民主决策来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民主性。

(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创新不仅体现在制度、技术方面,还应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在国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已经凸显成效,很多的大企业像苹果公司等,已经很注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只有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尊重、爱护、理解、关心员工,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企业创新的力度;同时,企业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帮助员工树立创新意识,定期开展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将创新观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自觉地运用到工作当中。引进创新人才,带动企业整体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保证企业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为企业经济管理有效创新提供空间和平台。

三、结束语

如今的世界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家繁荣、富强需要企业的支撑。一个企业能否长足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将创新运用到经济管理当中,经济管理涉及范围广、力度大,因此,抓好制度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等都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朝着又好又快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汪宁.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21)

[2]胡小珍.浅析新时期交通检测企业的经济管理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

[3]宋云刚,朱德彬,赵品旺.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创新措施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6)

篇7:企业安环技术组织措施管理规定

根据公司策划改善劳动条件、预防突发性灾害事故和保障员工安全、健康的要求,按章有序地执行安全防护、环境保护技术措施,特制订本制度。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的范围

2.1 安全防护技术措施包括为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或对原生产设备设施实行安全防护而增设的安全装置和设备,以及为预防伤亡事故、防止火灾、防止泄毒、防止爆炸等所需的技术措施及外来施工(作业)单位签订安全、消防、环保协议等一切技术组织措施。

2.2 劳动卫生、环境保护技术措施包括预防职业病、职业中毒、女工劳动保护设施及以改善环境卫生为目的的降温、通风、除尘、净化处理等设备和装置。

2.3 坚决贯彻公司关于加强安全、环护及消防工作,要求公司当事部门与建筑、安装、维修、绿化、搬迁、保洁、环卫、金属回收,废油回收公司等外来施工(作业)单位在项目承包签约的同时,签订安全、消防、环境保护协议(内容详见威孚集管(2005)第13号文通知及附件)。

2.4.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安全、环保技术资料安全技术资料和安全培训等费用。不属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的范围

3.1 凡新建、扩建、改建和引进工程建设项目中有关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都应按照“三同时”的规定,列入该工程建设项目中一并解决。

3.2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其相应必须解决的安全技术措施,应视为该项技术组织措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予以解决,不应单独立项。

3.3 安全防护、工业卫生、环境保护技术措施的各项设备所必需的维护检修,以及其它设备在更新、改造或大修理中所涉及的安全防护、工业卫生、环境保护技术措施,应与其它设备同样处理,不属立项范围。安全与环保技措计划的编制

4.1 各分厂(分公司)、部门应根据本身存在问题,于9月底前向安技与环保部门申报治理计划初步方案。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治理内容、目前劳动条件、拟采取的措施、所需设备或装置、经费预算、预期效果、要求完成日期及项目实施负责人。

4.2 安技部门与环保部门经过汇总、核实、平衡后,于11月底完成下安全与环保技措计划(以下简称安措计划)的编制任务,经提报工程部门会同公司计划部门平衡审定后,纳入公司经营计划,并组织贯彻执行。

共2页第1页

4.3 按照计划及实际进度,由安技部门于季前15天编制季度安措计划,经公司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组织实施。安全与环保技措计划的执行

5.1 年、季度安措计划经按序报请正式批准后,由安技部门分解落实,组织有关分厂(分公司)、部门按照计划要求贯彻实施。

5.2 经批准的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应由申报分厂(分公司)或部门编制设计任务书,重大安措、环措计划项目还须附有可行性分析报告,经有关部门审核会签与工程部门审定批准后,即可转入初步设计阶段。

5.3 初步设计完成后,由工程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会审论证,经审定后即转入施工图设计、制造和施工安装阶段。

5.4 安技部门与环保部门应定期督促检查,掌握执行动态,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以利采取改进措施,保证计划如期保量按质全面完成。

5.5 项目竣工验收及使用

5.5.1 在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竣工试转阶段,有关部门和使用分厂(分公司)或部门对竣工项目须作设计、制造、性能评价及安全卫生评价。

5.5.2 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试运转过程中,工艺部门、设备动力部门应负责制定对应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设备管理保养制度,使用分厂(分公司)或部门须立即派员学习,及时掌握操作技术。

5.5.3 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经试运转三个月,工程技术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重大项目须分别报请上级主管机关和市、区环境保护局、劳动局、卫生防疫站,以及总工会等有关单位参与竣工验收。

5.5.4 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交付使用,同时纳入安全生产、设备管理专线考核。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经费使用的界区

6.1 根据国发(1979)第100号文件及国发(1994)第64号文件的规定,公司应从当年留用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资金中提取10~20%作为劳动保护技术措施专款,提取7%作为环境保护技术措施专款,用于改善劳动安全、工业卫生条件和“三废”治理。

6.2 投资费用在2000元(不含)以下的安全环保技措可作零星项目安排,实际发生开支可摊入所在分厂(分公司)、部门的生产费用或企管费用,计核在企业成本之内。

6.3 列入固定资产的设备,因消除带病运转隐患而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应属大修理费用支付;所用设备不属固定资产的,其安全装置应属生产费用或管理费用支付。

共2页第2页

篇8:企业节电技术措施、方法分析

关键词:企业节电,方法,效益

1 概述

近几年一些节能的专用设备、装置不断推陈出新, 给实施节电提供了很多的选择, 以适应不同设备工况、不同应用领域节能的要求。企业节电的方法和途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a.采用合理的运行控制方式和采用先进的节电设备;b.提高用电管理水平节电;c.采用无功补偿, 提高供配电系统和用电设备的功率因数。

2 采用经济性的生产运行控制方式和先进的节电设备, 是实施生产控制与节电的有效方法

2.1 对需要、调速、工艺生产调节控制、风机水泵类, 采用变频节能具有较好的节电效果。

变频调速技术有显著的节电效果、优良的调速性能以及广泛的适用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生产驱动设备故障率、提高产品质量等。

2.2 对无需调速与控制的用电设备, 采用节电用设备实施节电改造电能。

对无需调速与控制的用电设备, 采用节电专用设备, 如智能马达节电装置、节电宝等节电。这类设备投资小、适用性广、针对性强, 同时能改善电能质量, 是企业节电改造的一条途径。这类设备是通过检测工作状态、优化供电质量与负荷变化, 减少损耗来达到节电和设备保护。

2.3 实施企业照明系统集控节电改造

企业照明系统, 用电量占10%左右 (理论统计值) 。照明集控节能改造一般节电20%以上, 理论上可达30%多, 延长灯具使用寿命2~3倍;照明节能改造一般对车间常用明灯, 2~3年就可收回投资 (理论上1~2年) 。

2.4 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将带来长期生产用电成本节约

采用高效节能电机、高效节能变压器、高效节能灯等, 也是节电的一条有效途径。所谓高效节能电机是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制造的电机。如用铜制绕组条代替传统使用的铝制绕组条, 由于铜比铝的导电率高60%, 这样能减少电机固有的内部损耗10%~15%。电机转子采用永磁技术可消除15%~25%的电机损耗, 还可以使特定功率的电机小型化。

3 提高企业用电管理水平, 是企业节电工作投入少, 产出多的有效方法

3.1 建立电能计量和用电有效工作目标是企业节电的基础

建立完善的企业电能计量才能清楚地了解企业用电情况, 分析节电环节和采取节电方案才能开展用电运行控制和调节;用电有效工作目标是强化责任, 促进用电部门改进用电效率推进节电管理、节电改造、开展技术进步等工作的经济手段, 任何企业从理论上讲, 管理是提高企业资源有效使用的手段。

3.2 工程项目设计和用电运行管理控制提高企业自然功率因数是实施管理节电最有效的途径

实施节能补偿改造, 要优先检查企业自然功率因数。自然功率因数的提高要从企业工程项目实施和用电运行管理中考虑, 其工作的中心是减少投资和运行中“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提高用电系统的负荷率, 以提高自然功率因数。

3.2.1 合理配置电气设备, 一般电动机使用负

荷率不能低于40%, 变压器使用负荷率不能低于30%;低于这个负荷率应当考虑更换。3.2.2用现代调速技术控制变负载电动机, 如变频调速、晶闸管串级调速、电车的逆导斩波调速等技术, 使电动机能随工艺负载变化自动调速, 使电动机运行在高效和低无功消耗区。3.2.3生产运行管理控制自然功率因数。a.加强生产管理, 控制电气设备低负荷和空载运行损耗。b.提高电网运行管理质量和调控能力。电压偏低时对引起系统、设备运行事故, 造成电网中送变电设备、用电设备、线路损耗增加等。例如当感应电动机的端电压比其额定电压低10%时, 由于转矩与端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因此, 实际转矩将只有额定转矩的81%, 而负荷电流将增大5%~10%, 升温将增高10%~15%, 绝缘老化程度将比规定增加一倍以上, 从而明显缩短电机的寿命。由于转矩下降, 导致转速下降不仅会降低生产效率, 减少产量, 而且还会影响产品质量、增加废、次品。当电压偏高时, 也会导致电流和温升增加, 绝缘受损, 降低寿命。

4 采用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 是系统节电和提高电能质量的基本途径

4.1 进行无功补偿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

功率因素是衡量电力系统用电效率的一个经济指标, 它由系统的有功和无功两个因素决定。由发电到用电整个过程中, 伴随着有功功率产生的同时孪生着无功功率。有功是电能转换为用户所需的能量, 比如电流通过电动机使电能转换为机械能, 电流通过灯发光等等。无功是电流在电力系统磁场或电场中流动, 不会使电能转换为用户需要的能量, 是不做功的。但在电网中循环流动会造成较大的电能浪费。据国外统计资料, 循环在工矿企业电网中的无功功率, 达到了相当于有功功率值的65%~100%, 因此无功功率环流所造成的有功损耗极大。在固定负荷时, 当功率因数从1将到0.8, 有功增加还不大;当它降低到0.6时, 有功损耗接近于功率因数为1时的3倍。当它降低到0.5时, 有功损耗接近于功率因数为1时的4倍。当它降低到0.4时, 有功损耗接近于功率因数为1时的6倍以上。据有关资料统计, 一个100万KW的电力系统如果无功功率问题处理得好, 每年可节约的电能超过1亿KW, 可使电网系统的设备节约2~3万KW的设备容量。无功功率分为感性和容性无功功率, 交流系统的无功功率应保持平衡, 一般用户大多数是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感性负荷, 必须用容性功率来平衡感性无功负载。有功功率的变化影响电网周波, 无功功率的变化影响电网的功率因数和电压质量, 电压不稳定或波动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无功补偿不足不仅会引起电网电压崩溃, 造成严重事故, 而且会对用户外的电网系统造成影响。因此, 国家规定用户的功率因数必须按照规定达标, 否则将受到经济处罚。无论是从节电或电能质量的角度, 企业必须对电网的无功进行补偿处理。提高用户的功率因数可以降低视在功率, 从而降低电网的投资;提高功率因数, 使设备与线路中的有功损耗减少;从而使路线与变压器的电压降减少, 增加输送电能力并使电能质量提高。

4.2 无功补偿方式与节电效率

无功补偿分集中补偿、分组补偿和就地补偿三种方式。

4.2.1 集中补偿。就是高低压配电所内设置若

干组电容器组。电容器接在配电母线上, 补偿该配电所供电范围内的无功功率, 并使总功率因数达到所规定的值以上。这种补偿方式只能补偿高、低压母线之前 (电源方向) 线路上的无功功率, 它相当于把无功功率源移到用电企业的配电所, 使用户对供电系统的要求无功功率有所减少。但它对于配电母线下的企业内部的变压器线路的无功功率不能起到补偿作用, 仍有大量的无功功率 (无功电流) 在企业内部线路上流动, 企业内部主要是以低压供电为主, 无功电流在低压网中的大量流动, 产生大量损耗。集中补偿投资小, 便于集中管理。4.2.2分组补偿。是企业各个负荷中心进行的局部补偿, 一般是车间或对多台小功率用电设备装设无功补偿, 又叫小集中补偿, 它能使无功电流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环流, 节电效果比集中补偿好。这种补偿存在的问题是380V低压母线以下配电网中仍存在大量低压无功电流流动并产生损耗。4.2.3就地补偿。把无功补偿器直接装设在用电设备旁或进线端子上。消除环流在高、低压线路上的流动, 减少线路负荷和损耗, 这是一种最初底的补偿方式, 节电效果最好, 不足之处是补偿点多。

4.3 进行无功补偿的几点建议

4.3.1 根据国内外统计资料, 电动机所消耗的

上一篇:假日小队活动的作文下一篇:家风廉洁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