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2022-04-17

【摘要】创新是推动农业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农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技术创新的综合管理,注重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强化产学研的合作创新,并注重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篇1: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进展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原始文献来源,检索词“主题”=“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时间为2000~2014年,在分析所获40篇文献的发表年份、期刊分布数据基础上,重点解析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特点等,归纳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A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农业面临着高新技术和优质农产品的竞争,农业企业也势必将发展国际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作为其目标。如果我国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与外资企业的差距会更大[1]。因此亟须分析我国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从而提升我国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文献来源借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主题”=“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年”=“2000—2014”进行检索(最后检索日期2015年3月22日),获取文献49篇,剔除非学术性论文9篇,有效文献40篇。其中2000~2001年、2005年没有相关文献,40篇文献中经济与管理科学类39篇、农业科技类1篇。通过40篇文献的分析,重点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特点两个方面全面梳理,归纳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为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

1.2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目标文献的发表年份、发表期刊等文献特征进行统计,揭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发展规律;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在归纳分析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综述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进行述评。

1.3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1.3.1年份分布情况。期刊论文的每年发文数量说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见表1。

表1显示有关“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发文量在2002~2014年期间有增有减,数量不多,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受到一定的关注,但尚未成为研究热点。

1.3.2期刊分布情况。文献期刊的分布情况说明研究的集中度,40篇论文发表在36种不同的期刊,见表2。

表2显示,载文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文献的期刊比较分散,其中前7种期刊载文量仅占全部文献量的25%,除《农业经济》载文3篇,《农业科技管理》载文2篇外,其他均发表在不同期刊各1篇,说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受到关注的期刊较分散,期刊主要是管理学、经济学、农学等,说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涉及的领域较集中。

中共中央连续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农业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强调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但从检索结果看来,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重视。因此,学者们应充分研究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让理论研究跟上实践发展的脚步。

2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关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国内学者研究不多,他们多为在参考技术创新的概念的基础上来定义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表3)。

依据学者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概括为,农业企业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结合新的生产方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并实现商业化,取得市场增值的过程。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其涵义:①创新的主体是农业企业;②新技术突出创新性,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③必须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和应用;④必须在市场中实现商业化,并取得增值效益[2]。

3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

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的特殊性[3],学者们对其特征进行了研究,见表4。

由表4可知,学者关于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基本认识一致的主要是地域性、较长的周期性和较高的风险性。下面具体对这三个特征进行阐述。

3.1地域性农业企业生产以农产品资源为生产对象、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所以很多企业会建立在接近原材料产地的区域。但这些区域往往比较偏僻,交通不便,不仅使得农业企业的运输成本增加,还导致企业难以及时获取新技术、新产品等信息。此外,由于农产品对于光、温、水等条件具有严格的要求,导致某些农产品只能在一定地域推广应用,因此更加制约了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4]。

3.2较长的周期性一方面由于技术创新包括产品的构思、研制、试用、推广及应用等一系列活动,因此企业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整个流程。另一方面,农业企业涉及到的技术研发不同于其他企业,会受到自然条件、农产品生产周期的影响,而且创新的过程也比较复杂。因此,这一特征也严重影响了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3.3较高的风险性技术创新本身就具有较大的风险,不能保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且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仅要承担非农企业的各种风险,还要承担由其自身特点带来的影响。首先周期长,是导致风险大的最基本原因;其次,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产品生长有很大的限制;最后,不同的地域环境导致技术开发不具有完全适应性。所以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所承受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企业[4]。

4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农业企业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虽然已取得不斐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解决一些问题[5],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研究(表5)。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农业企业与外资农业企业相比,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明显不足[6]。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与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合作进行,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较差,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7],由表5可知,学者们认识一致的问题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

4.1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制约农业企业科技制度的改革逐渐深化,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并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难,而且科技体制的改革没有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充足的科技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激励机制问题阻碍技术创新活动的进行,因为激励措施不当会导致技术创新人员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8]。

4.2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主导性不强由于技术模仿简单易行成本又低;而技术研发投入巨大,农业企业又面临着高风险,于是大多数农业企业即使重视创新能力,也不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创新[3],他们便选择模仿技术,因此导致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过于依赖政府的支持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的主导作用[6]。

4.3农业企业缺乏技术型人才由于学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研发人员的能力,而在农业企业的研发人员中高学历人员所占比重极低,缺乏技术创新方面的人才。良好和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农业企业采取的激励手段单一,且基本上是通过提高薪资水平来激励员工,很少采取进修深造、技术入股等激励方式,所以难以从多方面满足研发人才的需求[6]。

4.4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不完善科技、产业、人才等创新环境是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外在条件,不完善的创新环境会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虽然政府实施的优惠政策能推动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对政策评价也一般[6]。

5提高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错综复杂,任何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整体创新效果产生影响。因此,要解决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就必须从技术、经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综合加以推进。学者们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表6)。

许多学者都针对我国农业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比较集中的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下面进行具体阐述。

5.1完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其次,要优化技术创新的环境,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技术人员、企业家和农民的积极性 [5]。最后,要鼓励创办研究机构,创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5.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为了提高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水平,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金融、税收、人才政策。在金融方面,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税收方面,完善企业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农业企业加大投入。在人才方面,鼓励研发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流动;帮助农业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9]。

5.3强化技术创新人才的开发与管理为了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完善人才需求计划。企业要经常和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人才交流计划,这样不仅能够吸收外部人才,还能使自身员工得到进修学习的机会[6]。

5.4提升产学研协同水平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要积极鼓励农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教育培训基地。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间建立起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6]。

6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不足与展望

综上,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已经受到学者的一定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其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但现有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内涵、特征、存在问题等理论层面,缺少实际可操作性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学者应追逐实践发展,更加关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这一问题,为农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研究成果。

43卷24期汤 滢等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

孙倩,邓心安.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原因的期权博弈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4):91-93,96.

[2] 朱卫鸿.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探析[J].农业经济,2007(6):46-48.

[3] 张利庠.创新平台: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策略研究——来自中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千百十”调研工程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7(4(:127-133.

[4] 陈念红,曹暕.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基于虚拟组织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9248-9249,9277.

[5] 邵法焕,刘钦,郭为民.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与对策[C]//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6.

[6] 赵倩倩,魏凤.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7):21-22.

[7] 林友华.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在提升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14(3):68-71.

[8] 郭改英.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2(4):101-102.

[9] 戴川.我国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与提升战略[J].农业经济,2012(9):42-43.

[10] 刘同山.涉农企业科技创新模式与发展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3):48-50.

[11] 陈奇榕,翁伯琦,黄华弟.增强福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策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4):50-54.

[12] 乔忠,贾敬敦,邝焕弟.工厂化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分析[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3(5):11-15.

[13] 赵海民.河北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14] 姚琼,刘震坤.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与营销风险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70-77.

[15] 余庆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提升安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安徽科技,2010(4):22-23.

[16] 丛远平,薛晨霞.增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J].南京农专学报,2002(4):137-139.

[17] 曾翠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1.

[18] 王世菊.安徽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与创新能力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19] 袁海滨,顾洪君.黑龙江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J].北方经贸,2014(7):89.

[20] 黄伟群.闽台农业科技差异及今后发展策略[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8):14-15,22.

[21] 郭卫香.新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22] 余庆来,徐秀娟.安徽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与提升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5356-5358.

[23] 赵倩倩.杨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4] 鲁柏祥.基于知识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5] 黄钢.农业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26] 丁中文,陈奇榕,黄华弟,等.福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对策[C]//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宁波市政府.第三届软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宁波市政府,2004:19.

[27] 黄钢,徐玖平,李颖等.转型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C]//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2007:13.

[28] 姜岩.南京市农业企业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29] 余庆来,肖扬书.农业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52-55.

[30] 黄钢,李颖,刘晓刚,等.转型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J].软科学,2009(10):65-68.

[31] 孟枫平,尹云松.从产业价值链视角看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J].商业时代,2008(31):89-90.

[32] 刘超纲,吴庆,熊立东.农业企业创新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研究——基于TOE研究框架[J].中国农学通报,2006(9):551-554.

[33] 蒋月萌.仿生视角下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4] 刘波,丁中文,唐建阳等.论技术创新与技术创造的主体属性[J].福建农业学报,2012(10):1125-1129.

[35] 唐丽娟,袁芸.论环境规制对农业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J].农村经济,2014(2):31-34.

[36] 邢美华,陈杰,潘峰等.加快湖北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以湖南隆平高科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为借鉴[J].湖北农业科学,2013(23):5950-5953.

[37] 郝丽霞,委玉奇,赵娟.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同化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6):1258-1259.

[38] 王进,赵言涛,李广海等.农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7(4):53-55.

[39] 刘清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知识溢出效应有限性[J].未来与发展,2012(6):65-69.

[40] 高建普.农业企业技术入股经营模式选择与优化[J].北京农业,2013(36):300-301.

作者:汤滢 胡宝贵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篇2: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特点及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摘要】创新是推动农业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农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技术创新的综合管理,注重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强化产学研的合作创新,并注重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支撑农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特点;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农业企业是指基于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含义是:通过应用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生产出新产品,或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对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提供新的服务,促进农业企业实现新的市场增值。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竞争能力,更好地支撑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支撑我国农业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提高我国农业企业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农业企业走上现代化、标准化、科技化的生产路线,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1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特点

第一,农业技术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性、公益性特点。因此,与其他非农类企业相比,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所创造的产品社会效益要更高。在我国农业相关的产业中,农业企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为了支持“三农”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我国农业企业有着技术创新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例如,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引进相关的科技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活动,购置相应的仪器设备,进行技术研发与测试,同时还需要进行创新成果的商业推广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农业技术发明的成本费用也高,技术发明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及反复的试验,才能产生最终的创新成果。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在首次商业化使用时,也需花费较高的成本,包括后续扩散的成本也较高。此外,目前以高科技为依托的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第三,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所承受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农业具有生产长效性的特点,因而投资农业是长期行为,具有较大的风险。近年来,根据美国工业协会的统计,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中,有一定的失败率(达22%)。考虑到农业产业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并且这些因素的影响也更大,农业企业的创新失败概率可能更高。大部分农业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往往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去投入巨大的资金进行自主创新,他们或选择模仿技术,或直接花费资金买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更多地依赖外部技术,奉行“拿来主义”。

第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还受到自然界的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农业企业涉及的技术创新因素与其他企业不同,与自然条件、农产品生产周期等因素有一定关联,其创新的过程也相对复杂。例如,生物类的农业技术产品对温、光、气、水等条件有严格的要求,这些农产品只能在一定地域推广应用,地理环境、生态条件的改变,会导致其适用范围的变化。由此也制约了农业企业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创新。

2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2.1注重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结合对技术创新现状的分析,我国农业企业应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这是有效开展创新工作的基本要求。从发达国家知名农业企业的经验来看,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包括着力开展好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等环节,是有效开展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当务之急。

为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企业应构建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例如,在分配制度上,要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傾斜。要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使其能安心从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同时,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培训交流、进修深造、岗位提升等多类个人发展机会,鼓励研发人员在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流动等。

2.2提高技术创新资金的多元化投入

多年来,我国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较低。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抑制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同时要强化社会各界的多元化投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由政府、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包括个人)参加的投资机构,多形式、多渠道地为企业技术创新筹集资金。农业企业自身也要加大对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创新资金在企业销售收入中的占比。

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加大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要引导农业企业努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重视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制定积极的金融财税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对农业企业创新给予相关政策优惠,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鼓励引导农业企业积极主持或参与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公益性农业科研专项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

2.3强化产学研的合作创新

企业要强化多渠道的研发合作,利用各种外部研发资源,有效提高研发水平。目前,我国农业企业自身基础一般较差,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要推进农业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实现跨区域、跨学科的协同合作,注重协同创新,并强化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合作创新中,要以法律契约为保障,以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及发展需求为基础,明确创新目标,实现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作为实际生产组织的农业企业,位居产业发展一线,要围绕市场需求,有效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农业企业有着较强的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及科技成果转化等能力,善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市场化。而与农业企业相比,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较强,有较强的技术人才优势,应注重高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强化与农业企业的合作研发,帮助农业企业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有助于各方优势互补,实现创新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

2.4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管理

第一,提高技术创新意识。要注重培养农业企业管理层及职工的创新意识,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技术创新工作应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否则,难以持续推动农业企业实施有效的技术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是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的首要前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突出技术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要提倡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怕失败,并强化创新风险的管控。企业员工应自觉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共同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氛围。

第二,构建技术创新管理体系。要强化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注重技术创新成本的管理。要建立完善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制度,对创新项目的实施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控制。根据创新成果的特点,有选择地推广创新成果的应用。建立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形成系统化、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激励方法。打造技术创新人才队伍,调动研发人员和相关服务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此外,农业企业应注重技术创新的基础平台建设,包括科研实验室、试验基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的建设。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业企业普遍缺乏农业技术人才,缺乏专业管理人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经营管理能力都较为薄弱,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由此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为此,农业企业要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完善一系列创新管理相关的制度,从制度层面更好地支撑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全面增强企业创新管理能力。

第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强化对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保护,提高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发布了《专利法》《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对于农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有待进一步完善。要从法律制度层面强化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转化、技术推广、技术转移的保障。

3结论

强化技术创新是农业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高新技术和优质农产品的竞争。我国农业企业应不断提高农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科技含量,以发展国际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作为目标,形成农业企业发展的新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技术创新的综合管理,注重科技团队建设,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与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进行技術创新。相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农业企业在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下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农业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王茂祥 吴伟伟 李群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篇3: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摘要]在当今的国际市场,绿色壁垒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贸易保护手段并有被发达国家滥用的趋势。它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提供了不断与国际接轨、加快产业升级的机遇。本文在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双重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壁垒;农产品;出口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31

1绿色壁垒的概念

所谓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21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

(1)绿色壁垒有利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以其外部力量的形式,强制性地迫使我国广大农民增强环保意识,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采取环保措施,保证农产品免遭污染,从而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形成了一个“在生产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生产”的良性循环。

(2)绿色壁垒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技术水平及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种绿色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壁垒,面对劳动力的发展我国政府正在致力于贸易壁垒的调整,缩小国家指标与国际指标的距离。我国的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加工、工艺流程、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上也正在努力提高技术含量,促使我国农业生产向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并通过相关行业的国际认可,完善产品结构,突破绿色壁垒的制约,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绿色壁垒有利于促进我国改善农产品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壁垒可以促使我国农业生产尽快适应绿色贸易的标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资源,着重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产品生产。通过突破绿色壁垒的实施,可以促使我国合理配置和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1)绿色壁垒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不断对绿色壁垒采取新的措施,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逐渐增高。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近些年来提出的所谓的有机食品,以及相关的生态食品、健康食品,对农产品中药物残留的限量更加严格。而像我国这样传统的农业技术不标准的国家要想达到其标准,就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的检验、检疫、测试、认证等手续及相关费用,从而迫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以一些产品不符合标准为理由,禁止进口,并进行退货、赔偿的事件经常发生,这不但损害了我们国家农产品的国际形象,也降低了我们国家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绿色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数量减少了,降低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或地区,不但执行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规和严格的绿色技术上的指标,而且也施行了一套复杂多样的进口检测标准。这些准则直接地涉及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数量,使得农产品出口的数量小于以前颁布的有关标准的数量要求。在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当中,曾经因为我国的农产品大米农药残留超过规定的指标而不能出口造成积压,我国出口日本的瓜果因日本的“植物检疫实施细则”而受到阻碍等情况。同时,绿色壁垒为了使其经营企业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测手段并使得相关费用产生,还要大幅度调整农产品的外观包装、出口标签和商品广告等。因此,大幅度地增加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出口份额和市场占有率,大大降低了生产经营企业的生产效益。

(3)绿色壁垒导致我国各种贸易关系的恶化。近年来,因绿色壁垒阻碍外国产品进口而引发了发达国家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大区域性的成员大体上都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环保技术和标准大致是接近的。因此他们可以通过自由贸易的方式,通过低于环境标准为理由将来自区域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农产品拒之区域市场门外。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由于环境的原因不断增加了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贸易摩擦。

3我国的应对措施

31政府对策

(1)从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角度。在贸易的领域,环保措施已经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而日趋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对此,政府应该加强传媒宣传力度,尤其是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国内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的加强,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使每个人的生产和生活中都融入绿色经济意识和环保责任,以此来主动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

(2)从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角度。鉴于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卫生逐渐被国际社会所关注,我国应该制定一些相关完善的法律体系,将有关于环保和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修改得更为完善,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同时,健全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和食品监督体系,大力提倡生产和加工的无公害化,增加对食品质量检查的力度,增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

(3)从加大对农村教育和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的角度。我国应该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专家深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对土壤成分利用现代科技来分析,因地制宜,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帮助农民解答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

32行业对策

(1)积极调整我国农产品的产业结构,使其更加合理。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整合农产品企业,实行优胜劣汰,为优势企业创造迅速扩张的良好竞争环境。

(3)建立和推行农业行业协会、农产品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委派行业代表专门处理农产品对外出口中的问题。

33企业对策

(1)加快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2)不断开发新产品,实施农产品升级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3)企业应积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绕过绿色壁垒。

因此,我们要根据本国的国情,适当地引进外资、技术、设备、人才,总结国际经验,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维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3).

[2]杨帆“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2014(2).

作者:马静

上一篇:森林采伐农业生态论文下一篇:农业企业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