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2022-04-18

摘要:文章以如何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为研究目标,力图揭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宏观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措施,以期在更大限度地拓展企业生存空间的同时,更好地提高我国国家创新能力。关键词:技术创新;宏观环境;问题分析;对策措施企业技术创新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篇1:

浅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未来发展思路

【摘 要】本文从论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谓语技术创新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企业 技术创新 模式 问题 发展思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是创新,而创新又以技术创新为关键。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及其转化为生产力。因为技术创新既可以为企业对现有的业务提供更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增加产品或服务的购买价值,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多,谁就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是我国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

1.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研究开发一门新技术,并先于他人首家将这门新技术用于创造价值。一门技术的整体内部构成包含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基础技术层次上的创新可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或产品产生小的差异。然而基础技术毕竟科技含量较低,这种创新容易被竞争者模仿或突破,故基础技术层次上的创新只能短期凸现企业的技术优势,并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大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创新,核心技术是一门技术中的骨干部分,科技含量高,核心技术层次上的创新可以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或产品的差异化扩大,并能应用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从而掌握市场主动权,占领市场的制高点。由于核心技术的科技含量高,一般企业难以模仿或突破,因此,只要企业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就等于把握了可持续的竞争能力。

2.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学习借鉴他人自主创新的成果,并将其转化为企业的先进技术,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模仿创新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风险小。市场需求已由率先创新者开拓出来,尾随的模仿者只要按照顾客的要求,不需过多地努力就能占领一块市场,大大降低了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风险。二是投入少。率先创新者要投入大量的技术研究费用,而模仿者只要投入对率先创新者的技术进行工程化移植、生产化和市场化推销的费用,前者的费用投入往往是后者的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三是见效快。率先创新的过程长,而模仿创新过程通常较短,这样,模仿者能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市场,分割先创新者的超额利润,尽快收回投资。正如美国管理学家莱维特所说:“模仿者有时也像率先创新一样获利”。

模仿创新通常会涉及专利技术、技术秘密、商标、著作等四类知识产权,因此,模仿者应根据相应的产权法律,按照适当的形式给率先创新者予以符合法律、双方认可的物质和精神补偿,被模仿者就会乐而为之,这样才不会构成侵权行为。

3.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是企业特别是落后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捷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要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开发各种技术,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只有采用引进先进技术与提高自主开发能力相结合的方式,才是迅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最佳途径。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引进关键技术并进行整合,形成技术优势。这种方式的技术引进成本相对较低,并可根据自己的技术、资源、环境条件的特点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整合,形成适合于本企业的技术优势。二是购买专利。知识产权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的一个制高点,而专利技术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占领市场和保护市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企业技术联盟

企业技术联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新形式,是由若干个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加盟联合开发的新产品。由于科技向高科技和复杂化快速发展,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同时,产品要依赖越多不同技术,而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技术领域都保持尖端的优势,没有他人技术的加盟,单独依靠自己某一方面的技术优势,一些技术含量高,适合当代新潮流的新产品就很难开发成功。因此,企业技术联盟已成为一些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新招。企业技术联盟把企业的技术竞争推向更高的层次,使单一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演变成企业联盟之间、单一企业与企业联盟之间的竞争。显然,联盟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没有加入联盟的企业在竞争中则处于不利地位。

对于企业来说,并不存在绝对的可以比较的最佳技术创新模式。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创新资源和战略目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创造竞争优势。

二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按国际惯例,技术创新资金只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6%的企业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而我国多数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额比例在2.6%以下,这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使得许多企业无力开展技术研发,或者只完成了初步的研发成果,没有资金投入到推广环节,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的决策者不敢冒风险,一味追求平平稳稳,因为技术创新的失败率较高,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平均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且投入也较大,害怕创新失败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二是我国企业的负债量大都很高,企业根本无力投入。

2.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专业水平不高

技术创新人员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科技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应在15%以上,但从总体情况看,70%以上的企业达不到这一科技人才含量的比例水平。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一是一些有专业水平的科研人才通过各种关系调到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不愿意留在企业,因为那些单位更具研究氛围,容易出成果。二是企业自身不重视人才引进和自我培养。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到位,技术创新奖励与业务业绩奖励不对称。

3.技术创新低水平重复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盲目引进国外即将淘汰或已经淘汰的技术;二是多企业一窝蜂上马某项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三是立项前缺乏信息检索导致创新起点低;四是研究过程中不注意对信息的动态跟踪造成重复建设。从目前我国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整体水平来看,低水平重复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技术创新资源,严重的还会弱化企业的竞争力。

4.技术创新成果闲置或使用低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自身原因。我们有的企业热衷于技术研究开发,而对于已开发的新技术商业化推广重视不够,造成技术创新成果闲置或使用率低下。二是技术资产的部门所有制导致创新技术的流动不畅。三是技术市场不发达,缺少多样化的技术创新产权流动形式。技术创新成果闲置或使用效率低,不仅使技术创新成果失去价值,而且也浪费了技术创新资源。

5.技术创新产权流失

由于我国产权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又加上有些企业对技术创新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造成了企业许多技术创新产权流失。

三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

1.技术创新要有强有力的机制作保证

这些机制应包含科技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规划、科技人员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经营投入相适应机制;技术创新评价监督机制。有这些机制作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才能做到有钱、有人、有序。

2.企业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技术创新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技术成果应深受市场欢迎。技术创新要从市场需求去考虑问题,以技术高起点占据市场制高点,否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往技术创新的经验告诫我们,凡是认真研究市场,以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凡是不以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的效果就不理想,甚至失败。

3.技术创新要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

产学研联合技术就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向企业转让成果或联合创新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模式。产学研联合要与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相结合,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组织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相结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产学研联合要与技术引进消化相结合,组织科研院校的科技人员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消化引进的先进技术。产学研联合要与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相结合,采取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以兼并收购、技术人员入股、共同研究开发机构等多种形式,把高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引入企业,增强企业的开发能力。

4.技术创新要与管理创新相结合

技术创新的效率高低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效率的高低。技术创新的开展需要激励机制,其过程也需要监督与协调。这些激励、监督、协调机制的形成离不开管理创新的实践,通过管理创新,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决策程序,从而确定技术创新的促进与激励机制。而且管理创新可以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加快技术创新的进程。

5.技术创新要以高新技术为方向

以高新技术为创新的方向,对技术创新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传统产业需要不断吸收高新技术,不断改进原有技术体系,提高技术层次,才能保持生命力。二是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的高新技术体系也需要借助国际高新技术力量,引进与自创相结合,进行跳跃式发展,迎头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三是可以避免技术创新的低水平重复。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从研究开发起就有强有力的机制作保证,则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方向,走产学研联合开发的道路,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大大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及创新的效率,尽可能避免技术创新活动出现问题。如果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得当,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怀特、布鲁顿.技术与创新的管理:战略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

[2]王伟光.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与公共政策——基于政府作用的一种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

[3]司春林.企业创新空间与技术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

〔责任编辑:陈晨〕

作者:邱柏树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篇2: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研究

摘要:文章以如何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为研究目标,力图揭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宏观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措施,以期在更大限度地拓展企业生存空间的同时,更好地提高我国国家创新能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宏观环境;问题分析;对策措施

企业技术创新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尽管技术创新主要是在企业及相关研发机构内进行的,但是这种活动无不受到包括法律、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现实及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不仅需要其内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而且还需要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1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宏观环境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法律不健全

法律是创新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范,对我国技术创新活动起到了较好的促进和保护作用。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相关法律制定与执行显得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① 一些方面存在法律缺失。如反垄断法、商业秘密法等都没有制订,尤其对技术创新中非常重要的技术转移进行激励和规范的技术转移法也没有制订。因为技术创新中的产业化环节是技术创新的目的所在,尤其在全球竞争加剧和技术集成趋势明显的今天,不仅创新单位和企业自己实现技术的产业化,更需要通过技术转移实现技术的产业化。② 缺乏相应的执法力度。目前国内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执法环境对保护知识产权和不正当竞争缺乏应有的力度,专利被仿制、商业秘密被盗等现象很普遍,企业千辛万苦得来的创新成果被竞争者轻易获得并且堂而皇之地使用赚钱却很难受到处罚,从而大大抑制了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差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机。

1.2 经济政策不完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

① 融资政策助力不足。由于企业在自身发展、经营过程中存在着某些先天的不利因素等的影响,来自政府和市场的歧视性待遇使得企业陷入了融资困境。我国目前还缺乏一些具体政策和机构来支持企业的发展,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② 相关税收政策不优惠。现行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又比较分散、政策手段单一,难以达到政策预期效果。例如,目前我国企业自身研发投入的税收减免程度过低,而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是,企业自己投入的研发经费越多,通过减税获得的政府支持也越多,这就能激励企业更多地投入研发。与此同时,在贸易方面,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出口的出口退税和补贴力度也明显不足。

1.3 政府定位不明确

经济体制环境改善的目的在于强调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没有任何自主权,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较低。

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虽获得了经营自主权,但由于产权仍旧模糊,且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创新活动的措施,使得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之间的界限仍不清晰,有的甚至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政府职能代替市场职能的情况,这就使企业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使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不仅不利于市场的发育,而且使得激发市场创新力的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1.4 科技环境不优越

目前,我国缺乏完整的支持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而已有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功能大多较为单一,且在咨询服务活动方面显得较弱。由于缺乏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企业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就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制约。因此,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的不完善,既不利于为技术创新提供相关信息,也不利于技术创新的扩散、传播,从而最终阻碍了企业的商品化、产业化过程。

此外,科研机构、技术开发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的脱节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单位不了解生产企业与市场对技术的需求,使得科研成果往往因脱离市场而束之高阁。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需求需要反映给上级单位,再由上级单位反映给科研部门,这种信息传递必然造成信息失真,效率不高。

1.5 传统文化受制约

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培育创新人才和获取创新成果的温床。尽管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创新精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根植于小农生产方式和“家天下”的社会政治生活结构的传统文化给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不利的影响:

① 中庸之道的人生信条,使得个体缺乏进取的精神。中庸之道对国人的正面影响体现于其反对激进、追求和谐等。但中庸之道以“中和”为准则,回避斗争、主张维持现状、否定变革等思想却严重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这种求稳、求不变的文化因子,渗透到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中之后,就会使得他们失去从事创造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从而致使人们创新的意识的窒息,创新精神的泯灭。② 重经验轻实证的思维方式,使得个体缺乏科学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猜测和思辨为主的整体思维,使得人们对自然对象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直观猜测、经验和技巧摸索的水平,从而使近代科学失去了产生、发展的土壤。而科学是技术和创新的基础,因而也就使创新失去了持久性。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与世界其他先进文化的互动,由封闭性而导致了排他性和拒斥外来文化,这就使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积淀了自身的弱点。

2 改善企业宏观环境的对策措施

2.1 健全制度法规

① 加快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要通过法律的完善激励创新行为,包括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普及专利知识,提高企业专利意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相关部门应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联动机制,共同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确保技术成果投资者、创新者、转化者的收益。② 建立健全相应的司法制度。加强对现有司法、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科技法制的宣传,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违法侵权行为。

2.2 完善经济政策

①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要建立健全投资机制,组织企业投资公司试点,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发展,解决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瓶颈问题;加强与各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对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开展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层次信用担保。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互协调、功能互补的作用,建立起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双重支持、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融资机制。② 完善财政、税收等政策。加大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利率优惠等力度;完善企业人才引进、储备、使用政策,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制定向企业技术创新倾斜的合作创新政策,加大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支

持力度;制定政府采购政策,鼓励和增加向企业采购等。

2.3 转变政府职能

① 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制订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政府应该合理定位并依法进行宏观调控,着眼于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战略。在经济总量和结构上加强调节,从宏观上对市场进行指导。② 重视创新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政府应大力推进企业的改革,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建设企业创新系统,使企业真正成为国家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只有科研机构根据市场导向和企业需求进行研发活动,配合成熟的中介市场进行成果转化,以及政府的辅助支持,才能使这条流水线长流不息。

2.4 改善科技环境

① 建立创新信息网络系统。完善中介服务组织体系,特别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提供技术信息、管理咨询、企业诊断、培训和示范等方面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降低创业风险,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投资建立为企业服务的社会网络,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利用互联网向企业提供所有的行政政策及法律规定,节省查询成本。与此同时,建立行业性的企业网络,加强相关企业的网络、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系,增加企业对外的横向联系与交流,推进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② 产学研结合,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发展。产、学、研结合是加速经济与科技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要有计划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活动,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依托国内和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在本省内转化,形成规模产业。要鼓励和支持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开发机构,自办技术开发中心,或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兴办技术开发实体,推进产学研结合,优化资源配置。

2.5 营造文化氛围

① 转变意识观念。观念创新和意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把技术创新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树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建立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冒险,允许争鸣,公平竞争,广泛合作的创新文化氛围,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才有顺利展开并取得成效的可能。② 调整思维模式。创造性思维可以在知识间建立起新的联系,从而创造出科学上的新观点、新理论或技术上的新工艺、新方法。中西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逐步实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自我扬弃。借鉴西方思维方式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以之作为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有益补充,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模式。③ 加强文化交流。随着不同国家交流日益的广泛,世界的发展呈现出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等全球化发展趋势,开放成为信息交流和实践交往的必要条件。只有确立开放的环境,才能扩大思维视野,博采众长,才能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吸收和借鉴一切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因素,以加速技术创新的发展。

3 结语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法律、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经济政策、转变政府职能、改善科技环境、营造文化氛围,才能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除了深化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外,还要不断完善有助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宏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昌南,浅探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J].韶关学院学报,2002,(5).

[2]董晓霞,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分析[J].软科学,2000,(4).

[3]韩西平,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对策[J].改革研究,2003,(10).

[4]虞晓芬,技术创新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赵一铤 蒋笃运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论文 篇3:

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探讨

摘 要:技术是有很强外溢性的产品,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承担很高的失败和资金不足风险,所以需要财税的支持。财税支持有降低创新活动成本、分担创新风险、促进成果转化、培养和引进人才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同时对于工艺型技术创新和产品型技术创新有着不同的支持思路。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政策

一、引言

没有人否认,中国企业的成长与中国三十年的人口红利和资源拉动的成长方式有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不断变化,我们的企业只能面对严峻的事实:中国企业过去的成长模式已经终结,企业不可能再拥有比过去还低的人力成本,也不可能更容易地获得资源,全球化的竞争将影响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创新将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手段。

二、财税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分析

1.降低创新活动的成本。财税政策降低技术创新成本目标是使技术创新对企业有足够的吸引力。各国的政策手段略有不同,欧盟和美国分担的形式有所不同,欧盟主要用财政补贴的形式,美国主要用减免税的形式。我国目前主要用税收优惠和财政补助的形式,2008—2011年,高新技术企業累计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2 259亿元;2011年全国有1.8万家企业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共减免税收208亿元;同年,财政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分别为15亿元和30亿元,用于重点支持4 000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2012年获得财税支持的科技创新的中小企业则达到了7 000家[1]。

2.分担创新活动的风险。创新的主要作法是偿试,结果多是不确定性的。国外有关机构统计,即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消费类工业新产品设计,研制的成功率为50%,新产品工业化试生产的成功率为45%,新产品市场消费的成功率为70%,最后综合起来的成功率也仅为16%左右[2],认为当技术创新项目利润达到投资3—7倍时才有吸引力。通过财税政策分担技术创新风险本质是让创新的高成本由不创新企业分担,以解除创新企业的忧虑。如太阳能、风电能、生物柴油等新能源技术创新的高成本,由传统石化类能源的使用者来共同承担。具体就是通过财政补贴、财政贴息、财政风险基金等形式分担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3.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财税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政府通过引导、支持和鼓励产、学、研的联合,扶持技术服务和中介组织的发展,促进创新成果在生产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英国政府在2012年之前资助了9所新的以大学为基础的创新型制造业中心,并资助了1项新的制造业奖学金计划,以在企业和研究基地之间建立起联系。德国政府资助弗朗霍夫协会等合同研究机构,建立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创新系统,有效地解决了技术创新的资金、市场、人才与技术问题。我国则能以“863”“973”“2011”等计划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4.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财税政策通过向本地科技教育方向的投资倾斜,支持理论研究和实用研究项目,可以产生更多的新成果和新知识供社会使用。可给企业创新活动提时滞性收益;可积累社会人力资本,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机制向社会扩散。同时,通过高薪、高福利,改善创新环境等措施,吸引各类人才来本地创业。如辽宁省2013—2017年五年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新引进或培养出1名院士,省政府对引进或培养单位给予1亿元的奖励;对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单位,给予500万元的奖励;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聘任专业技术职称不占单位职数限额,同时给予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三、财税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分析

假设企业技术创新按是否形成新产品可分为工艺技术创新和产品技术创新两类。工艺技术创新是指对原有产品的设计理念、生产方式、工艺流程等进行改进,以降低投入或提高产出。产品型技术创新是研究开发出一种新(下转66页)(上接52页)的产品。

1.工艺型技术创新。假设某工艺型技术创新分为研发和应用两个阶段。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分属不同利益主体,则涉及政府、技术研发、技术应用三方主体;另一种是技术研发和应用同属一个利益主体,则只涉及政府和创新企业两方主体。理论上说,政府应根据技术创新的外部收益总量决策支持水平。技术创新的外部收益是指经济、就业、环境等方面的宏观收益。政府支持数额不应高于外部收益总额。

2.产品型技术创新。上面我们分析了产品型技术创新的情形,接下来再分析一下产品型技术创新的情况。假设某产品型技术创新分为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开发三个阶段。则有三种情形:一是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开发分属不同的主体,则此项工程涉及政府、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开发四方主体;二是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同属一个主体,则涉及政府、技术开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开发三方主体;三是所有的阶段同属一个主体,则涉及政府、创新企业两方主体,即政府支持足以补偿各阶段的损失,各方均有利可图。据有关资料统计,高新技术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开发三个阶段所需的资金配比是1∶10∶100,每一开发阶段所需的资金量都是前一阶段的10倍,一旦资金供应不足,就将无法完成从最初投入研发到最终形成经济效益的闭循环过程,前期投入就有可能成为沉没成本而付之东流。由于成本的约束,政府未必将所有项目都将形成生产能力作为财税支持目标,当财力有限时,应重点支持预计能够形成生产能力的项目,而对于难以形成生产能力的项目只支持技术开发或到产品开发。

作者:崔天培

上一篇:园艺实践教学职教论文下一篇:大功率变频器研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