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环技术组织措施管理规定

2024-04-15

企业安环技术组织措施管理规定(精选10篇)

篇1:企业安环技术组织措施管理规定

国有企业安环技术组织措施管理规定总则

根据公司策划改善劳动条件、预防突发性灾害事故和保障员工安全、健康的要求,按章有序地执行安全防护、环境保护技术措施,特制订本制度。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的范围

2.1 安全防护技术措施包括为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或对原生产设备设施实行安全防护而增设的安全装置和设备,以及为预防伤亡事故、防止火灾、防止泄毒、防止爆炸等所需的技术措施及外来施工(作业)单位签订安全、消防、环保协议等一切技术组织措施。

2.2 劳动卫生、环境保护技术措施包括预防职业病、职业中毒、女工劳动保护设施及以改善环境卫生为目的的降温、通风、除尘、净化处理等设备和装置。

2.3 坚决贯彻公司关于加强安全、环护及消防工作,要求公司当事部门与建筑、安装、维修、绿化、搬迁、保洁、环卫、金属回收,废油回收公司等外来施工(作业)单位在项目承包签约的同时,签订安全、消防、环境保护协议(内容详见威孚集管(2005)第13号文通知及附件)。

2.4.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安全、环保技术资料安全技术资料和安全培训等费用。不属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的范围

3.1 凡新建、扩建、改建和引进工程建设项目中有关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都应按照“三同时”的规定,列入该工程建设项目中一并解决。

3.2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其相应必须解决的安全技术措施,应视为该项技术组织措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予以解决,不应单独立项。

3.3 安全防护、工业卫生、环境保护技术措施的各项设备所必需的维护检修,以及其它设备在更新、改造或大修理中所涉及的安全防护、工业卫生、环境保护技术措施,应与其它设备同样处理,不属立项范围。安全与环保技措计划的编制

4.1 各分厂(分公司)、部门应根据本身存在问题,于9月底前向安技与环保部门申报治理计划初步方案。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治理内容、目前劳动条件、拟采取的措施、所需设备或装置、经费预算、预期效果、要求完成日期及项目实施负责人。

4.2 安技部门与环保部门经过汇总、核实、平衡后,于11月底完成下安全与环保技措计划(以下简称安措计划)的编制任务,经提报工程部门会同公司计划部门平衡审定后,纳入公司经营计划,并组织贯彻执行。

共2页第1页

4.3 按照计划及实际进度,由安技部门于季前15天编制季度安措计划,经公司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组织实施。安全与环保技措计划的执行

5.1 年、季度安措计划经按序报请正式批准后,由安技部门分解落实,组织有关分厂(分公司)、部门按照计划要求贯彻实施。

5.2 经批准的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应由申报分厂(分公司)或部门编制设计任务书,重大安措、环措计划项目还须附有可行性分析报告,经有关部门审核会签与工程部门审定批准后,即可转入初步设计阶段。

5.3 初步设计完成后,由工程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会审论证,经审定后即转入施工图设计、制造和施工安装阶段。

5.4 安技部门与环保部门应定期督促检查,掌握执行动态,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以利采取改进措施,保证计划如期保量按质全面完成。

5.5 项目竣工验收及使用

5.5.1 在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竣工试转阶段,有关部门和使用分厂(分公司)或部门对竣工项目须作设计、制造、性能评价及安全卫生评价。

5.5.2 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试运转过程中,工艺部门、设备动力部门应负责制定对应的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设备管理保养制度,使用分厂(分公司)或部门须立即派员学习,及时掌握操作技术。

5.5.3 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经试运转三个月,工程技术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重大项目须分别报请上级主管机关和市、区环境保护局、劳动局、卫生防疫站,以及总工会等有关单位参与竣工验收。

5.5.4 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交付使用,同时纳入安全生产、设备管理专线考核。安全与环保技措项目经费使用的界区

6.1 根据国发(1979)第100号文件及国发(1994)第64号文件的规定,公司应从当年留用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资金中提取10~20%作为劳动保护技术措施专款,提取7%作为环境保护技术措施专款,用于改善劳动安全、工业卫生条件和“三废”治理。

6.2 投资费用在2000元(不含)以下的安全环保技措可作零星项目安排,实际发生开支可摊入所在分厂(分公司)、部门的生产费用或企管费用,计核在企业成本之内。

6.3 列入固定资产的设备,因消除带病运转隐患而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应属大修理费用支付;所用设备不属固定资产的,其安全装置应属生产费用或管理费用支付。

共2页第2页

本文共2页,第2页

篇2:企业安环技术组织措施管理规定

掘进工作面

顶 板 变 化 管 理 及 安 全 技 术 组 织 措 施

掘进工作面顶板变化管理及安全技术措施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不断提高顶板管理水平,促进安全生产,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和安全生产有关技术政策及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搞好顶板管理工作是安全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干部和广大职工要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搞好顶板管理。

第三条

本机制适用于鑫峪沟煤业有限公司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制度

第四条

建立健全顶板管理机构 成立我矿顶板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总经理

副组长:总工程师、安全副总、生产副总 成 员:综掘队及有关部室人员

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部部,负责具体的顶板管理日常工作。

第五条

健全顶板管理工作的责任制

1、组长对顶板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定期听取副组长关于顶板管理工作的汇报,督促和检查顶板管理工作计划和资金的落实,组织健全机构、配备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

2、总工程师对顶板管理工作负全面技术责任。负责组织制定顶板管理工作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推广和采用顶板管理新技术,编制顶板管理和矿压观测计划,参与重大顶板事故的抢救和处理。

3、生产副总对顶板管理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和实施顶板管理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各项顶板管理措施。

4、区队长对本单位顶板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负责制定和区队顶板管理措施,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顶板管理规定和要求,顶板有变化要采取果断措施并亲自到现场处理。

5、安全监察部门对所在单位的顶板管理工作负全面监督和检查责任。

6、生产技术部负责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技术指导(包括规程编制、现场指导)和执行情况,并有专人负责。

1)建立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统计分析表和顶板事故(包括非伤亡事故)档案,实行日常事故分析制度。掌握掘进工作面共产贯通的实施情况。

2)定期检查掘进工作面支护质量、支护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技术和设备上提出改进措施。

3)推广顶板管理新技术、支护新工艺、新材料。4)组织区队开展顶板管理竞赛活动。

5)编制矿压观测方案,分析顶板活动规律,为科学管理顶板提供依据。

7、地测部加强地质调查工作,摸清地质构造和顶板岩性,及时进行地质预报,并且要把好设计关,采面和共产布置要有利于顶板管理。

8、要把好支护材料的质量关,严禁不合格的支护材料下井使用。第六条

建立健全顶板管理工作制度

1、对顶板管理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

2、每年编制顶板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3、建立顶板管理和矿压观测总结制度。每个掘进结束后都要编制顶板管理和矿压观测总结。

第七条

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必须提供共产煤层和围岩的特征及其柱状图,掘进范围内地质构造及其平、剖面图。

第八条

作业规程中必须对巷道支护其参数、所用材料及其规格、临时支护形式、永久支护与工作面间的最小和最大距离作出具体规定。

第九条

必须在锚杆支护回采巷道中开展锚固区内外顶板离层监测,确保巷道在整个服务期间安全使用。

顶板管理安全技术措施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加强顶板管理工作,规范现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杜绝顶板事故的发生,实现我矿安全生产形式持续稳定发展。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顶板管理专项措施如下:

一、顶板管理专项措施工作目标:消灭顶板伤亡事故;力争顶板事故为零。

二、顶板管理措施及要求:

1、严格执行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掘进工作面支护质量,规范现场管理,提高掘进安全可靠性。

2、加强掘进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要继续作好掘进工作面优化设计,巷道维修必须有专门经过审批的针对性措施,巷修队伍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后方可从事巷修工作。

3、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掘进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的规定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

4、加强掘进工作面巷道管理,始终保持巷道完好。凡发现巷道出现顶部绞架不接顶、背设不实的一定要追究责任,并做出相应的处罚。

5、加强顶板事故多发地点和工序的日常管理工作。

6、加强掘进工作面工程质量管理,确保掘进巷道的工程质量,正确使用前探梁、防倒棚装置,严防掘进工作面发生冒顶。

7、掘进工作面贯通、施工大断面峒室、过老巷、老空、过断层及大断面巷道扩刷等必须有专项措施,并坚持矿、队干跟班。

8、坚持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成果经验,科学管理顶板。

三、顶板管理的一般措施

1、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编制作业规程,并按规定进行审批。矿井生产科负责顶板管理的技术工作。

2、矿井技术负责人应每月组织召开一次矿井顶板管理工作分析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研究现状,并提出改善顶板管理的意见、方法、措施。

3、矿井要认真做好顶板岩性观测工作,根据观测资料及顶板岩性和压力显现情况,对所开采煤层的顶板进行分类。并结合顶板的具体条件,确定响应的支护形式及支护参数。

4、掘进工作面开切眼扩面、支架安装、初次放顶(放煤)、工作面结束前的开采程序及支架回撤必须有针对性的技术组织措施。

5、应开展顶板来压和冲击地压的观测工作,根据观测情况编制专门设计和安全措施。矿井应有专人负责冲击地压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认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关于开采有冲击地压危险煤层的规定。

6、掘进工作面要认真执行“地质预测制”掘进工作面要认真执行“现场鉴定制”,巷修在布置工作任务时,要重点提出防止顶板事故的针对性措施。

四、掘进工作面顶板管理

1、掘进工作面开口前,必须由工程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际制定开口措施。作业前必须维护好开口位置10米范围内的支架,给好抬棚。抬棚的规格及穿梁的规格、数量要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

2、掘进工作面严禁空顶下作业。在掘进前必须加固靠近工作面10米范围内的支护,施工中破坏的支架必须及时修复,必须检查帮顶,并由外向里逐架进行,掘进后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必须采取前探支护后方可进入工作面作业。

3、在松软的煤、岩层或地质破碎带、断层、采迹等掘进巷道时必须采取前探支护或其它措施。

4、根据顶板岩性观测数据选择巷道支护材料,并制定支护材料的规格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支架必须按设计要求架设牢固,支架间应设牢固拉杆。支架与顶帮之间的空隙必须塞紧背实,巷道冒顶、空顶部分,必须用支护材料接顶。

5、掘进工作面临时停工时,巷道支架必须架设到迎头,保持正常通风,并随时对巷道支护变化情况进行检查。临时封闭时,必须对巷道支护进行加固。恢复开工时,必须严格执行开工检查制度,并根据支护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6、矿井工程技术人员在贯通前必须做好测量工作,两巷对头贯通相距50米时,其中一个掘进面必须停止作业,并严格执行打探眼制度,准确掌握预透距离及位置,同时对被贯通的支架进行加固。巷道贯通旧巷或老空时必须执行打探眼的制度,并重新制定安全措施。

7、掘进工作面遇断层、旧巷、松软破碎顶板等特殊情况时,在作业规程中必须有明确规定的爆破措施。岩石掘进在距煤层10米内要打探眼,并在作业规程中应有探眼设计,边探边掘,探到煤层时要采取加强支护措施。

8、更换巷道支护时,在拆除原支护前必须先备好临时支架,并加固相临近支架。拆除原有支架后,必须及时除掉顶帮活矸并架设永久支护。在倾斜巷道中,必须有防止矸石,物料滚落和支架歪倒的安全措施。

9、采用锚杆、锚喷、锚网等支护形式时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四十四条规定。

五、井巷维修的顶板管理

1、矿井在进行巷道维修前必须指定施工安全措施,井筒维修的安全措施必须履行审批手续。

2、在拆除原支架(打上临时支护,给好撑木、拉杆等),拆除和架设前必须护好帮顶,防止帮顶漏渣,翻一架给一架,严禁大翻大挑。在一架棚未完成之前不得终止作业。撤换支架的工作要连续进行,如不能连续施工,每次工作结束时必须背实帮顶。

3、扩大断面和维修井巷时,必须保证有在发生冒顶堵塞井巷时能撤出人员的安全出口。在独头巷道维修时,必须由外向里逐架进行,严禁维修人员进入维修地点里侧;倾斜巷道维修要由上向下进行;巷道对头维修时两处都必须有安全出口,距离小于20米时停止一处作业。发生冒顶时必须木垛接顶。

4、生产采区的巷道有连续3架失效支架或有冒顶危险时,必须立即处理,否则应停止生产。

5、独头井巷维修和掘进工作面的后路,必须加强维护。如出现断梁折柱、歪斜、弯曲、片帮、帮顶杆脱落、低矮等情况,必须停止作业,防止发生顶板冒落伤人、堵人事故。

六、掘进迎头临时支护

1、掘进工作面施工时不得空顶作业,永久支护前必须有临时支护。临时支护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对顶板有足够的控制力、对现场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

2、掘进作业规程或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要对使用的临时支护的方式、操作程序、技术要求等进行规定。

3、采用的临时支护方式要由矿生产科认可。

4、掘进工作面的循环进尺必须依据现场条件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永久支护离迎头的距离不得超过一个循环的进尺。地质条件变化时,应及时补充措施并调整循环进尺的大小。

5、巷道顶部锚杆施工时应由外向里逐个逐排进行,不得在所有的锚杆眼施工完后再安装锚杆。

6、采用架棚支护时,应对巷道迎头至少10m的架棚进行整体加固。加固装置必须是刚性材料,并能适应棚距的变化。

七、巷道交岔点支护

1、巷道交岔点的位置尽量选在岩性好、地质条件稳定的地点。巷道交岔点要有专门的设计,对支护方式、支护材料、巷道断面等进行规定。

2、巷道交岔点施工前,要由生产技术部门组织现场会审,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编制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绘制施工放大图,并向职工传达贯彻。施工结束后,生产技术部门必须组织有关部门按设计要求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常掘进。

3、采用锚杆(锚索)对巷道交岔点支护时,要进行顶板离层监测,并在安全技术措施中对支护的技术参数、监测点的布置及监测方法等进行规定。监测中发现支护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架棚巷道的交岔点采用抬棚支护时,要进行抬棚设计,根据设计对抬棚材料专门加工,抬棚梁和插梁要焊接紧密,抬棚架设后的巷道断面不得小于原巷道断面,并满足运输、行人、通风等所需的安全距离。

篇3:企业安环技术组织措施管理规定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多学生在没有学习此学科之前就对电脑很熟悉了。原本这份熟悉感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推动的作用,然而由于初中课程增多,加之此科目在教学中不被学生重视,学生出现了各种不良习惯:课上上网聊天、玩游戏、浏览不适宜的网页等,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呈现出纪律难以整齐划一、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课堂难以掌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程没有考试压力,学生不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没有中考压力,逐渐被教师和学生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再加上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少,有时甚至会被其他科目挤占使得课时更少,这无形之中使信息技术课程沦为可有可无的科目。

(2)实践操作课上网、玩游戏现象频发。信息技术课程通常是在计算机机房中实践操作,一些学生私自上网聊天、玩游戏,没有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使信息技术课反而成为一些学生娱乐的幌子,这不利于课程的学习。

(3)学生水平良莠不齐,遵守课堂纪律意识淡薄。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有的学生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有的学生好几天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种水平上的参差不齐导致学习差的学生在课堂纪律上也表现差,课上开小差、聊天、浏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等,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质量。

二、实现良好课堂组织管理的有效措施

(1)教师精心备课,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主题组织实践操作活动,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课程学习中,使学生能够专注学习、能够集中精力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讲解“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建立自己各个学科资源的文件夹,学生通过对各学科文件夹的建立、命名、剪切、复制等,实现对自己学科资源的构建和管理。这样,学生就能将学习与实际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学习的兴趣。

(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及时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水平不一样,再加上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习成效。例如,教师在讲解“制作柱形统计图”内容时,很多学生在图形的编辑中存在问题,不断出现重新制作图形的情况,影响了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图形制作,讲解如何编辑图形,提高教学成效。

(3)对学生作业进行客观、及时的评价。很多学校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出现对学生作业不检查,或让学生互相检查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甚至会出现应付作业或抄袭作业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客观、及时的评价至关重要,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教师在教授“工作表中的计算”内容时,很多学生对复杂的运算会出现问题,以致在作业中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客观的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

(4)安装监控软件,防止学生利用电脑玩游戏。学生上课玩游戏、浏览其他网页的现象屡禁不止,为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计算机课程,有的教师给计算机房的电脑安装了监控软件,并设置了密码。当学生上课时,电脑除了能打开规定的学习网页外,其他网页一律打不开。下课后又可以通过密码设置,恢复电脑浏览所有网页的功能。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上网聊天的不良习惯,还能有效监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使教师对学生的上课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5)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应详细告知学生课堂上应遵守的纪律,强化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并且提高违反纪律的惩罚成本,让每一位学生都不敢轻易违反课堂秩序,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教师教授“工作表的排序”内容时,可以在学生进机房的时候告诉学生:有秩序地排队才能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井然有序地进行实际操作。由此,让学生明白,只有遵守课堂纪律,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是一项琐碎而又系统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细心观察,并总结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还要注意方法的不断更新,保持管理的新鲜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另外,还要从教师的监督和督促上下功夫,尤其是发挥班主任的监督作用,要求班主任不仅要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独立个体的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利用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良好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J].文理导航,2012(12).

篇4:组织发展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

在国外,人力资源管理大体分为人力资源管理(HRM)和人力资源开发(HRD)两大类,OD属于人力资源开发范畴的一个重要分支,事实上,OD并非近些年才产生的概念,它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在组织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事先设定好一些计划去干预这个组织的进程,进而衍生出组织发展。相较于其他早期被引进的管理理念而言,OD被引进得略晚一些,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其在中国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与中国人力资源行业在向国外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身发展特点是息息相关的。

从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情况看,HRM部分多已外包给第三方进行管理,但HRD部分却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诸多行业翘楚均已成立企业内部专门的OD部门,将薪酬等常规管理工作委托给第三方管理,但OD部分则自行完成。目前,OD也已逐渐得到国内一些大型企业的重视,有些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发展部门,还有一些外资背景的企业,直接从国外引进了OD管理系统。

OD与现有的管理咨询中的组织变革概念和范畴是有所区别的。管理咨询更多聚焦于工具方法论本身,聚焦于某个功能模块的实现,是一种管理方法和工具,比如薪酬管理。但管理咨询的工具方法在解决目标的表象性问题时有效,在解决隐形的由人性本身带来的问题时却是略显不足的。相比之下,OD是一个更大的范畴,它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涵盖但却不局限于所有管理咨询中使用到的工具和方法,能够更多聚焦于解决组织中由人性本身的因素所产生的各类问题, 如员工行为,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等。

此外,OD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OD仅限于“员工行为变革”,广义的OD还包括“结构变革”和“技术变革”。此外,OD因其自身的演变发展,不仅局限于行为科学的技术,现代管理学以及跨学科的管理技术均被应用到其发展之中,通常意义上的管理技术:战略管理、组织架构优化、职业发展规划、人力资源开发、素质模型构建、领导力发展等均都在OD范畴内。由此可见,OD就是要解决一群人怎样能更好地适应组织发展,指导组织管理者采取何种措施从而让员工更加响应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即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OD的外延很大,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其来解决。

OD这项业务包括很多模型,其中较为常见的两个模型可以很好地体现OD对于解决“组织发展”的问题的重要性。

一、“变化过程模型”

这是一个“解冻—执行变革—再冻”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假设把一个组织比喻成一块冰,为了更好地发现并解决组织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先把它“解冻”化开,然后把各种合适的管理措施融合其中,经过详细梳理后再重新使其“结冻”固定下来,这个过程能够侧面反映出OD之于“组织系统构建”的作用。

二、“行动研究模型”

从行为本身来讲,OD首先对组织行为进行判断,运用专业方法把组织中人的行为现状先盘点清楚后,行为专家针对不同行为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再对该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做数据搜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诊断,然后再进行改进,最终汇总出实施方案。这个过程能够更好地体现出OD是一种更多基于“组织行为改进”的作用。

我们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国资委直属大型中央企业,一定会越来越关注OD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通过OD技术来解决组织中系统和行为相关的问题。

中智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全方位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依托中智管理咨询公司资源优势,建立中智组织发展与管理咨询中心,并适时推出OD业务,以进一步完善发展中智管理咨询既有的40余种解决方案,为处于变化中的中国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出谋献策。

篇5:企业安环技术组织措施管理规定

2015年安环科将结合2014年工作总结,按照分公司管理目标和主要任务,把确保各套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新项目安全施工安全投产及提升专业管理水平为主要工作目标,细化安全工作计划,做好专业管理和服务工作,保障完成2015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强化规范日常管理,保障装置稳定运行。1、2015年首先要细化《职业健康安全环保责任制》,结合日常管理任务,明确各单位工作目标指标,加大奖惩力度,规范日常各项工作,以保障装置安全稳定运行。

2、以保障装置安全稳定运行为首要任务,做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1)、严格落实《化工分公司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制度》,进一步规范专业化安全检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保障装置稳定运行。

安环科组织好2015年分公司各项安全检查,按照《化工分公司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制度》进行隐患分类、责任追究与考核。

监督各专业科室、车间安全检查执行情况,要求每周一次,及时通报、考核、处理,并对所查问题进行汇总分析,管理好事故隐患台账,在消除各类隐患,确保安全、稳定生产同时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督促各单位对所属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及重大危险源重点检查,规范检查频次、内容及台账、记录。

2)、严格检查处理各类违章现象,重点对员工违章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与考核。继续组织《员工安全基本素质教育》,将各类违章行为进行列举学习,现场安全检查时以查处违章为重点,确保人员行为规范。3)、重点做好检修作业环节与项目施工安全监管。

根据项目施工进度,做好前期与装置区隔离与防护,采取适当安全措施,落实所在车间安全监护职责,监管好进入装置区施工的外来施工作业。

对装置检修作业环节严格监管,凡需评审同意才能施工的检维修项目,必须调度会评审,严格执行作业票证现场办理程序,检查监督监护人员监护过程,确保施工作业过程安全措施落实不走样。

3、继续落实开展各项安全活动,营造安全氛围,保障安全生产。1)、继续开展好“安康杯”竞赛活动,通过2014安康杯活动竞赛评选及宣传并、奖励,促进了班组在安全管理工作上的各种创新,将继续组织好班组自主安全活动,激励员工参与活动热情,组织学习安康杯优秀单位,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2)、计划组织开展消防比武活动,促进员工学习应急器材及救援知识,提高员工现场应急能力。

3)、做好特殊季节及活动的安全工作计划,结合工作实际,搞好“安全月活动”、“夏季四防”、“冬季四防”等活动。

二、保障新项目施工安全及开车前项准备工作措施。

1、本项目建设现场施工影响装置安全的有四氯乙烯装置和氧阴极电解,其中四氯乙烯罐区与原料与成品车间环氧丙烷罐区液相丙烯球罐距离30米,氧阴极电槽与一期电槽同一厂房。施工前需认真组织评审《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编制生产异常时应急预案。施工期间指定安全管理人员负责,严格执行项目实施方案和安全措施,严格作业票证办理,施工过程中严查违章,按照规定要求落实施工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劳保的规范化穿戴,确保项目施工安全。

2、做好项目开车前各项安全准备工作。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排好计划,与各项目组配合提前做好各类文件准备、警示标识牌、消防器材、应急设施等现场安全条件确认落实、开车前安全培训等各项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开车。

三、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做好为车间服务工作。

1、为生产车间解决专业问题,深入现场,与车间管理人员共同解决各类问题。组织隐患排查,查找目前各装置重点工艺存在安全隐患及操作缺陷,进一步提高装置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能力。

2、提高安全管理人员工作质量,确保工作无偏差。

1)完善科内管理责任制,提高考核标准,对安全管理人员针对性培训教育,确保现场办理作业票证,杜绝安全管理人员的违章行为,严格监管落实好各类检修作业安全措施。

2)进一步规范监督检查程序,由各车间参与对安全管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提出考核意见,保障作业环节安全监管。

3)做好2015年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及时组织学习新法律法规,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3、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改各类专业管理制度及文件,满足各基层单位的需要。

《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管理规定》、《重大危险源档案》等伴随新项目开车需及时修改。

四、环保管理保障措施 1、2015年细化环保责任制。及时组织对分公司新装置开展环境因素识别。

2、环境危害识别完成后,针对所识别出的危害因素,及时修订和完善 化工分公司环保应急预案;

3、进一步规范环保专业检查。根据各单位环保设施、运行工艺控制指标、外排监测指标,建立监控台账。每周对装置区内个排空口进行检查不少于1次,对地沟外排排放检查及PH值进行检测不少于1次,对雨水闸每天检查1次;

4、每周对废气吸收装置的运行情况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对涉及到废水应急排放的机泵运行、试运、切换等情况建立检查制度;

5、督促产生固废、危废单位做好储存管理、上报及处置工作;

6、严格按照《化工分公司环保管理制度》及《2015环保责任制》,对超标外排现象进行考核、通报。

篇6:企业安环技术组织措施管理规定

现今, 中国企业的成本管理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劳动合同法》的进一步实施, 以对内延长劳动时间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不再可行;持续的通胀预期下, 原材料与燃料的价格一路上扬;“科学发展观”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使企业的环境成本大大升高。中国企业曾经依靠制造环节低廉的人工、资源和环境成本获得的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 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在生产制造环节之外寻找新的成本降低空间。

与此同时, 受“核心竞争能力”理念的影响, 有远见的企业纷纷专注于核心业务, 将不构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包给供应链中的其他公司, 外包与O EM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内容, 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公司。郎咸平教授指出: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 也不是产品的竞争, 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产业链竞争阶段。产业链竞争时代中, 企业能否与供应链中的公司建立伙伴关系、共同获得供应链整体优势的能力也成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部分。这为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成本的锁定效应 (Locked-in effects) 表明:供应链上游公司的产品研发阶段可以决定高达80%的最终产品成本, 成本动因在供应链中的不均匀分布告诉我们:企业必须以自身为起点, 向供应链上游追溯成本发生动因并加以控制, 才能获得新的成本优势, 成本管理跨组织化是其发展趋势与必然, 这就是跨组织成本管理 (Interorganizationalcostm anagem ent, IO CM) 。

二、IOCM之动因分析

(一) 产品规格的信息不对称:

战略外包对传统供应链关系的冲击随着公司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追求, 业务外包成为未来商业的发展方向 (Bryce&U seem, 1998) , 外包可以充分利用供应商的成本管理效率、对产品功能和质量的更深入的了解, 甚至是供应商对新技术的整合能力或是文化 (M onczka&Trent, 1991) 。因此, 外包业务的范围在不断拓展, 不仅包括商品 (product) , 还包括流程 (Process) , 其内容越来越复杂, 价值也越来越高, 外包已经成为企业的战略职能之一。战略外包带来的一个问题在于:在购买商和供应商之间产生了产品规格 (specification) 的信息不对称 (Cooper&Slagm ulder, 2004) , 突出表现为购买商对外包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不了解, 对产品设定的规格过高。若供应商根据购买商要求的过高的产品规格进行生产, 其结果是产品成本中存在着很多无效成本。对仅关注企业内部成本的传统成本管理来讲, 这种由产品规格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无谓成本升高是一个无法触及到的区域。

换个角度来看, 产品规格的信息不对称更多的意义在于为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 但这需要一个发现的过程。传统的供应链关系中, 外包决策的潜在假设是购买商和供应商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 (Baim an&R ajan, 2000) , 原因是购买商和制造商忽略了产品规格的信息不对称。购买商和制造商的交易对象是高度同质化的标准产品, 双方之间交流的内容主要是价格和交付时间等信息, 在这种纯市场 (Pure m arket) 关系中, 购买商和制造商之间的交易是零和博弈 (Zero-Sum gam e) (Clark&Fujim oto, 1991) , 经济订货量模型 (EO Q) 的运用就是例证。在战略外包日益流行的今天, 产品规格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将会越深, 传统供应链中购买商和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关系甚至不能够发现这种信息不对称而无益于双方的成本降低。

(二) 目标成本法:

产品规格信息不对称的发现机制目标成本法从最终产品的预计售价中倒挤利润得到目标成本, 其优势在于将成本压力向产品上游进行分解和传递, 激发产品生产各方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供应链关系中, 目标成本法通过制造商的投标报价机制来实现产品功能和目标成本的分解。当存在产品规格的信息不对称时, 购买商设立了过高的产品规格, 制造商按照这种规格生产会导致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超过目标成本 (即报价) , 从而无法获得预期的利润, 制造商会进而寻找成本超支的原因, 产品规格信息不对称会因此被发现。在这一点上, 目标成本法作为发现机制, 其意义十分重要。

产品规格信息不对称得到发现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自动实现, 原因在于目标成本法是一种市场关系。购买商将冷冰冰的成本数字抛给制造商去实现, 而没有双方之间的交流。解决产品规格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购买商够制造商纳入到产品的规格的设定过程中来, 通过改变产品的规格来实现成本的降低。只有这样, 目标成本法才可以通过产品规格设计环节, 将消费者需求与产品获得过程连接起来 (Cooper&Chew, 1996;Cooper&Slagm ulder, 1997) , 从而成为IO CM的核心要件 (Cooper&Slagm ulder, 2004) 。

供应链中的购买商和制造商利用目标成本法发现外包产品规格的信息不对称, 并使其设计团队有效地合作, 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技术专长, 通过改变外包产品甚至最终产品的规格来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成本降低的方法就是IO CM (Cooper&Slagm ulder, 1999;Cooper&Y oshikawa, 1994)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本丰田公司对某型号汽车的车门把手进行外包, 并与制造商进行合作, 成功地将把手的零件从37个减少到3个, 大大降低了成本。

三、IOCM之典型技术分析

产品规格的信息不对称隐藏着巨大的成本降低机会与空间。购买商和制造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和范围不同, 其中隐藏的成本降低机会也不同, 所需要使用的IO CM技术也不尽相同, 此处仅对几种较为成熟的IO CM技术进行阐述。

(一) “功能-价格-质量”权 (Functionality-price-quality, FPQ) 产品的功能和价格是一种彼此相连的权衡关系。

当外包产品的生产成本将超过目标成本, 而制造商确定外包产品的规格过高, 那么经过购买商的批准, 制造商可以放松外包产品的功能或质量规格来降低其生产成本, 这就是FPQ。在成本降低效果上, FPQ可以解决一般的成本超支问题;在参与范围上, FPQ由制造商独自进行, 只需要经过购买商的批准;外包产品规格的改变幅度上, 只改变外包产品的规格, 而最终产品的规格保持不变。

(二) 跨组织成本调查 (Interorganizational C ostInvestigation, IC

I) 当外包产品的生产成本将超过目标成本, 而制造商确定外包产品规格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 仅靠制造商进行FPQ也无法解决成本超支问题时, 就需要供应链中与外包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有关的的多个公司参与, 进行相互间的产品规格与成本调查, 共同寻找外包产品规格的改善机会。因此, 外包产品规格改变的范围更大, 甚至可以对外包产品进行重新设计来降低成本, 这就是ICI。相比FPQ, ICI可以产生更高的成本降低水平;在参与范围上, ICI由供应链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制造商实施, 多方之间需要对产品规格和成本进行更多的互动与交流;在外包产品规格的改变幅度上, 改变的幅度更大, 而最终产品的规格还保持不变。

(三) 并行成本管理 (C oncurrent cost m anagem ent, C C I) 当

外包产品的生产成本超支问题相当严重, 对外包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也不能达到制造商的目标成本, 这表明信息不对称存在于供应链最终产品 (End product) 的规格设计中, 最终产品规格的改变需要购买商的参与。一方面, 在最终产品的早期设计阶段, 购买商允许制造商的设计人员参与, 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实现最终产品主要功能规格的设计;另一方面, 购买商将这个任务集中交给一个制造商来完成, 因为分散的供应商不能满足最终产品规格改变所需要的频繁交流。购买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同步并行 (Concurrent) 成本管理就是CCM。相比与FPQ和ICI, CCM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成本降低;参与范围却相对缩小, 一般由购买商和一家供应商来完成, 但产品规格信息的交流更为密切和集中;在外包产品规格的改变程度上, 产品规格的改变幅度最大, 不仅是外包产品, 连最终产品的规格也发生了改变。

在不同的程度上, 这三种技术都促进供应链中的购买商和制造商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互动, 共同消除供应链中产品规格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减少无效的产品成本浪费, 使成本管理突破了企业的制造环节甚至是组织界限, 发展为联合的跨组织成本管理。而作为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发现机制, 目标成本法也被IO CM拓展成为链式目标成本法 (chained targetcosting) (殷俊明, 2010) , 将供应链中的公司连接成为亲密的伙伴关系。对这三种IO CM技术的特征进行梳理 (表1) , 可以进一步加深对IO CM的理解与运用。

四、管理启示

IO CM为产业链竞争时代中的购买商和制造商都提供了启示。购买商必须树立供应链整体成本的观念, 通过降低制造商的生产成本来降低降低自己的产品成本。而制造商要在供应链中获得一席之地, 必须具备单独、或与下游购买商进行合作共同寻找产品规格改变机会的能力, 这反过来又可以提升制造商的设计创新能力, 因此, 跨组织成本管理的能力已经成为核心竞争能力的一部分。IO CM能助力我国企业从微笑曲线的中间向两端延伸, 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角色跃变。

参考文献

篇7:供电企业线损管理及技术措施分析

关键词:供电企业线损管理;技术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线损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线损率直接关系着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电力运行管理水平,同时也属于供电企业的主要经济技术标准。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水平的高低,尤其是低压线损率指标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供电行业的经营状况,于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1]。由于我国的线损面积较广,管理内容涉及较大,并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线损管理属于一种业务性、技术性、政策性等较强的工作,因此,供电企业进行线损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造成线损的主要原因

(一)架空线路因素

于架空线路方面,造成线损的主要因素为(1)搭建的线路规划布局不科学,部分地区出现近电远供和迂回供电的局面。(2)于设计过程中导线的截面较小,造成长时间的过负荷运行。(3)线路于低负荷运行,例如:部分线路属于季节性用电,日常仅用于少量照明,造成电流小与负荷小,而出现的损耗则较大。(4)接户线过细、过长、年久失修和严重损坏。(5)瓷横担绝缘子出现较多的油泥、积灰、污染物,于雾气较大的天气中,容易产生漏电的情况。

(二)用电管理因素

于用电管理方面,造成线损的主要因素为(1)人为因素的偷电漏电。(2)顾客的无功补偿不科学,并未根据经济功率因数实施合理的补偿。(3)变压器与用电设备不配套,造成较大的电量损耗。(4)计量电流互感器变比的配置不科学,其中的极性和精确度并未按照国家标准进行。(5)电能表未进行定期的校验和检修。(6)计量装置的容量较大而用电负荷力较小,造成长时间空载计量或者过负荷。(7)计量设备的安装设置未达标,忽略各方面的管理。

三、加强线损的管理方法

(一)健全计量管理制度

为提升线损管理的有效度,则需健全和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具体的方法:(1)选择科学规范的计量设备和安装区域,针对电能表实施定期的校验和检查。(2)供电企业需安排人员管理计量设备的运行,进行科学的集中管理表箱与表计,而计量柜实施防窃电方法,防止人为的作弊迹象。(3)定期针对计量装置实施检测,密切观察表计的运行状况是否合理有效,检查电流互感器的接线和接头接触是否正常,避免互感器与表计的接线失误,真正地提升表计与互感器的准确度。

(二)实施线损理论计算

实施线损理论计算能帮助寻得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能线损管理工作提供实际的数据分析,加强降损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所以,按照现阶段的供电装置和负荷状况实施理论线损计算统计,进而辅助科学设定线损考核指标提供标准,促进线损考核指标趋于科学化和专业化方向。此外,线损考核指标给予了线损管理一个标准指标,对线损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做好根基[2]。

(三)规范抄、核、收工作制度

供电企业应该提升抄表人员的职业道德感以及责任心,加强综合素质管理。实施变电所关口表和配电变压器总表同时进行,同时完成低压计量表和高压计量表的同步抄表,避免漏抄、错抄、估抄的局面出现,降低企业内部的责任失误以及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浪费。

(四)成立检查线损管理小组

为降低线路的损耗和线路的破坏,供电企业应该成立一个检查线损管理小分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主管营业的局长担任小分队组长,专门设置余下的线损管理人员,构成一个线损管理机制。小分队人员需定期进行各地区的线路检查,并且进行地区的用电检查工作,实施各种有效措施降低偷电和窃电行为,针对所发现的窃电行为,必须与当地地区公安局取得联系,严厉惩罚犯罪行为。

四、减少线损的技术措施

(一)提升功率因数

于负荷的有功功率P值持续不改变下,提升负荷的功率因数,能降低负荷所需的无功功率Q值,降低发电机送出的无功功率,以及降低经过线路和变压器的无功功率,进而能降低线路与电能损耗和变压器的有功功率。

(二)改造电网升压

于负荷功率不改变的情况下,电网元件中的负荷耗损内容随电压等级的增加而降低,提升电网电压,经过电网元件的电流把相适应的降低,负载的损耗也将之减少。升压属于减少线损的良好方法。改造升压能和旧电网的改造组合实施,降低电压等级,降低复合的变电容量,将电力网的接线简洁化,符合负荷增长的需求,利于明显减少电力网的线损。主要改造电网升压的方法为(1)分流负荷减少线路的电流密度。(2)大面积普及S9节能型变压器。(3)调整负荷中心将电嘲结构优化。(4)针对不科学的线路布局进行改革[3]。

(三)提升计量的准确性管理

针对陈旧的电能表进行更换和改革设计,降低计量的损耗,并且使用准确度高、误差少、超载能力强、起动电流小、防窃电、抗倾斜等,能完成抄表自动化管理以及表损低的全电子电能表,增加计量精度和科学设置计量点。针对专线用户实施失压记录仪加装更换,然后推广采用具备宽量程以及高精度电子式电能表,帮助部分用户装置IC卡表,防止人为原因的线损,针对各计量误差进行严加管理。集中抄表系统能完成大用户以及居民用户的远方抄表。定期抄报日需立即统计分析当月功率因数能否超过0.9,倘若因数不足时,可考虑使用高压补偿方式。

参考文献:

[1]吴竹媚.试论供电企业线损管理及技术措施[J].广东科技,2010(02):121-122.

[2]张丽.如何加强供电企业线损管理[J].科学之友,2011(02):96-97.

篇8:企业安环技术组织措施管理规定

物资供应作为联系企业外部资源与企业内部需求的一条重要纽带, 对内连接着企业的生产经营, 对外连接着市场需求, 是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协作的平台, 一方面, 通过企业物资供应管理能够有效的实现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 同时, 物资供应也可以与供应商协作开发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 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石油企业物资供应

石油企业物资供应主要指的是石油集团企业在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需要采购的物资, 主要有相关配件及工具、生产设备、生产辅助材料和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等。而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指的是石油企业为了切实保证物资供应的安全性、连续性、有序性和及时性,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物资供应的整个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当前, 我国石油企业物资采购坚持“统一管理、集中采购和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 采取多种方式致力于增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集约化和高效化。从制定和规范采购计划、加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商管理体制建设、规范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体制和加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监督、加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方法与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对物资供应管理加以调整和控制。

3 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措施分析

3.1 制定和规范采购计划

制定和规范采购计划是做好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方法与技术措施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首先, 要明确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 落实责任制度, 实现不同采购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和专门化, 进一步确保采购管理的高效化。此外, 要严格的确定不同采购部门的采购权限, 石油集团企业总部的采购权限以及石油集团所属企业的物资采购权限, 同时, 增强石油企业物资采购项目管理的灵活性和能动性, 根据具体的采购计划和采购数量进行合理有效的动态化调整。其次, 石油企业物资供应计划的制定要从石油企业的相关财务预算安排编制以及石油企业的年度投资计划入手, 同时增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计划的可行性以及经济性的预测和分析, 切实增强采购计划的合理性, 要进一步细化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的物资明细, 包括物资名称、物资型号、物资数量、物资拟供应时间、物资采购形式以及物资采购相关标准备注等, 实现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的准确性。

3.2 加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商管理体制建设

加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商管理体制建设也是石油企业做好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首先, 石油企业要制定相对严格的物资供应商准入机制, 避免供应商选择的盲目性, 采取多指标衡量的方式方法确定供应商的选择, 从供应商的资历情况、供应商的信誉度、供应商的质量监督体系建设以及相关的经济性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量。此外, 通过相对完善的竞争机制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对其进行考核评价, 对于定期和不定期考核不合格的供应商, 应予取消准入资格, 通过这些方式加强对石油企业物资供应商的管理。

3.3 规范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体制

规范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体制建设首先要确定采购方式, 一般情况下, 石油企业物资采购常见的采购形式有两种, 即招标采购的方式和网上采购的方式。无论采取哪种采购方式必须做好采购物资的质量管理, 严格落实责任制度, 坚持贯彻“谁采购, 谁负责”的方式进行采购, 此外, 还应该做好采购的价格管理、仓储管理、物资统计等工作。

3.4 加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监督

加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监督也是提高物资供应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和完善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监督体制, 要将监督管理贯穿于石油物资采购计划的制定、石油物资供应商的确定、石油物资采购管理、石油物资供应价格管理、石油物资采购仓储管理以及石油物资统计等各个环节, 实现动态化、全方位、多领域的监控和管理。要定期不定期的对采购物资管理的各个领域进行监督, 采油普查和抽查的方式, 及时发现石油物资供应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控制和管理, 确保物资供应行为的有序化。

3.5 加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方法与技术创新

为了切实增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高质性和高效性, 切实提高物资供应管理水平, 积极构建动态化、数字化的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平台, 我们需要对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方法和技术进行创新。要积极拓展物资供应渠道, 积极开创电子式一体化物资供应平台, 将网上采购的优势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采购的管理和控制, 对于所有网络内供应商及其相关信息嵌入电子商务、ERP等信息管理系统, 对不在网络内的供应商或不在许可供应范围内的物资, 都不能进行采购业务操作。除了做好采购网络一体化之外, 还需要对已购物资的管理进行网络化、电子式的管理, 建立物资信息检索平台和石油企业物资流向动态监测平台, 对物资数量、物资盈缺率、物资等进行直观有效地反应, 从而更好的提高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效率, 增强物资管理的科学化。

4 小结

我国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方法和技术措施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与进步, 改变了原来物资供应管理混乱的状况, 使得物资供应管理体制逐步向集约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通过采取制定和规范采购计划、加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商管理体制建设、规范石油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体制和加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监督、加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方法与技术创新等手段, 促进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再上新台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 石油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石油企业物资供应问题始终是石油企业发展过程中一项不可回避的问题, 如何增强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科学性和有序性, 增强物资管理的针对性, 提供物资管理水平成为石油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为此, 本文将从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相关内容入手, 分析了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措施, 希望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借鉴性意义。

关键词:石油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方法,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国振.现代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方法综述[J].现代商业, 2013, (17)

[2]刘健全.浅谈国外大型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方式[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04)

[3]杨毅忠, 申秋芳.加强企业物资部门标准化工作, 提高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0, (01)

[4]惠嵛斌.浅谈物资采购在油田管理中的具体运营方式[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 (14)

篇9:企业安环技术组织措施管理规定

目前在社会上流传这样一句话:“东西南北中,窃电已成风。”有关人士分析说,窃电是造成电网线损综合值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窃电在给国家造成电力资源流失的同时,也给社会间接或直接地制造着烦恼、纠纷甚至死亡。比如,山西承包小煤窑的个体户刘某,为了少缴电费,屡次偷电,2006年上半年一次窃电造成电线短路,烧毁设备,致使井下通风中断,酿成了数名采煤打工者窒息身亡的重大事故。那么,电网企业如何抓好反窃电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用户窃电的原因

1.1用电户本身法制观念不强

一直以来,国家对电力宣传总是从社会公益出发,没有把电商品化,用电户因为市场观念不强,对电是商品产生模糊认识,认为电的使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可以无偿使用;不明白窃电是一种违法行为,对电的使用没有正确认识,对窃电的危害性认识更是不足。

1.2用电户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用电必须有电费成本,对一些高耗能、且经济不景气的用户来说,上缴电费是一项不小的开支,于是有些用电户想尽办法,为减少电费开支而进行窃电。特别是一些个体商业用户、私人承包企业等,受到利益的驱动,对利益追求最大化,采取靠窃电降低成本和赢取利润的行为。

1.3供电部门用电管理存在漏洞

主要是营销各环节监督协调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好作用,工作协调不到位,存在各行其是的现象;电力营销管理设施及管理制度不完善;个别职工业务能力不高,不认真履行职责,责任心不强;甚至有个别职工吃里扒外,为从用户那里换取好处,而不惜牺牲企业利益,内外勾结进行窃电。

1.4对窃电分子联合打击力度不够

由于在某些地方仍然还存在个别的“人情电”,“关系电”和“权力电”问题,所以导致了用电市场的“疲软化”,以至于反窃电工作难以到位,不容易开展,这就在无意中纵容了不法分子的窃电势力,从而形成个别现象的恶性循环。

2.进一步完善防窃电技术措施

防止窃电主要把好配电设备的安装关,特别是计量装置的计量点选定和配电电源线进线的安装至关重要,必须按照技术要求严把质量;需要完善以下技术措施:

2.1安装多功能电子计费表

由于多功能电子计费表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在防窃电方面,具有全部失压、失流记录和报警、显示等功能,可有效地杜绝接线错误和窃电行为。目前市场上还有大量的机械式电能表,对于关口表必须进行更换,其它用户也必须有计划地逐步更换。

2.2在用电户与电网企业的产权分界点安装专用计量箱或专用电能表箱

对于高供高计使用专用变压器供电的用户,一律采用在产权分界点安装高压计量箱的办法计量;对高供低计专用变压器用户,如容量较大,并采用低压配电柜(屏)供电的,应安装专用计量柜(屏);若容量较小,又无低压配电柜(屏)供电的,则在变压器上安装专用计量箱。对于在公用变压器上用电的低压用户,如用电容量较大,并经电流互感器接入计量表计的,必须安装专用计量箱;普通三相四线用电户应独立安装电能表箱;单相居民用户采用集中安装电能表计量的方式。

2.3严格按标准规范电力施工安装

电能表、互感器、二次连接线盒以及箱体门等封印应当完整,增强计量装置的防窃可靠性。另外,计量装置的电源引入和引出线必须使用导管安装,特别是对计量表使用的中性线或地线,其连接点应当设置在计量柜内,中性线在进入计量柜以前,不应存在断点和其他任何T接连接点。四是对计量装置的检测使用先进的工具。如使用计量故障分析仪可测量并显示出计量装置的电压、电流、相位、功率、功率因数、电流互感器变比等参数,检查人员在现场就能根据所给出的接线方式,快速判断出接线错误,为检查窃、漏电,查找计量故障,追补电费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3.“警电联系”加大防窃电组织措施的工作力度

3.1供电企业应加强对各类用电户的有关用电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

供电企业在进行反窃电管理中,更要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坚决制止窃电违法犯罪行为。对于窃电行为严重的电户,可以采取报警措施,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在制止犯罪同时,要注重宣传报导,宣传用电的法律知识,对广大用户进行宣传教育。

3.2整顿市场,规范秩序

开展专项治理,清理随电费代收的国家明令取消的各种基金、附加费、保证金,规范收费行为;对农网改造收费问题进行专项整顿,大力整顿农村电费电价;开展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项目执法监察,重点查处乱收费行为;积极依靠政府规范用电市场,有力地遏制了违章用电和窃电行为的蔓延。

3.3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强化供电管理

首先,对计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组织定期普查和不定期的抽查方式,找出问题根源,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其次,要加强抄、核、收管理,实现分线路、分台区考核到人,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另外,要结合一户一表改造,对装在用户室内的影响抄表、巡视、检查工作的电能表,进行计量装置外移或加装双重计量,对超期运行不合格的电能表和互感器要进行更换,并向社会公布窃电举报电话,设立举报奖励基金,发动群众打击窃电行为。

3.4加大反窃电工作的技术和资金投入

随着窃电分子的窃电手段越来越智能化,供电企业要遏制窃电的发生,就要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变“事后堵漏”为“事前防范”。例如,增加资金改造负荷管理终端,逐步实现计算机远程抄表,充分发挥负荷管理系统的监控作用;使用红外远程防窃电报警装置等。

3.5组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反窃电队伍,并配置必要的工器具,实施供电所交叉检查

反窃电工作是一项原则性强、技术水平要求高的工作,既要有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更要有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过硬的专业反窃电队伍。因此,在反窃电工作中,对人的教育,必须做到制度要严,教育要勤,反腐倡廉,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廉洁、才有高度的责任感。反窃工作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见成效。

4.结语

篇10:企业安环技术组织措施管理规定

据笔者所知, 建设部、省、市建委对施工现场文明施工要求多年, 实实在在是取得了一定成效。考核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安全、工期、成本四大指标, 也称施工企业的第一系统目标的落脚点都在施工现场。建筑施工企业ISO9000标准的贯彻实施, 要求施工企业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投放在施工现场, 建立以项目为对象的施工现场质量保证体系, 突出施工现场质量控制。这一切都是在施工现场进行的, 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也在施工现场。

二、着重于抓好施工现场先进典型, 大力普及推广

先进典型和样板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要抓好施工现场管理, 更需要学有样板, 用典型引路。物料堆放整齐、定量、定位, 各种标牌直观醒目, 施工现场清洁化, 岗位作业标准化, 材料堆放定置化。过去施工现场木板、架杆子、模板、砖头、河石、河沙、水泥、钢筋堆放乱七八糟, 造成不安全隐患多, 材料浪费大, 工程质量差, 现在施工现场管理了, 施工地面干净了, 看见支模板用的U型卡扣掉到地上了, 拣起来再使用, 施工现场管理变得井井有条。抓典型, 树样板, 使现场管理学有目标, 赶有方向, 以点带面普及推广, 成效显著。

只要施工企业上下同心协力, 不断总结施工现场管理, 文明施工经验, 并注意把“定置管理”、“系统工程”等现代化施工方法应用到施工现场管理和文明施工实践中去, 采用经济手段, 不搞花架子, 严格检查与考核, 并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 就一定能够在施工现场管理促进文明施工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建立健全标准化、规范化的现场施工管理制度, 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所谓标准就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可分为国家标准、部门标准及企业内部标准;按其性质又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不管哪类标准都应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经国家或有关部门协商一致, 由主管部门批准并以特定的形式发布, 作为企业和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建筑企业不仅要加强对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布的行业标准进行管理, 也应建立健全和加强企业内部标准的制定和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化、程序化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施工现场管理规范化要求企为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工作依据有关政策、标准以及规章制度使各有关部门和各生产环节有条不紊、科学、系统、有效、协调地进行。

四、深入开展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促进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要把工程质量搞上去, 深入广泛地开展“QC”小组活动, 是实现全员参与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 是依靠广大职工办好企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提高工程质量及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开展“QC”小组活动是贯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QC”小组实际上, 就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

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 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 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进质量, 降低消耗, 建立文明的、舒畅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环境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五、装饰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必需重视的七大问题

1.技术问题:在工程项目施工工艺复杂, 材料品种繁多, 各交叉作业多, 这要求我们作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务必做好技术准备。

2.材料问题:相对于土建施工, 装饰工程有其固有的特点, 主要的一面, 就是其所需的材料种类繁多, 并且, 经常有许多最新的材料应用的问题。

3.施工的问题:施工的关键是进度和质量, 对于进度, 原则上按原施工组织计划执行。但作为一个项目而言, 现场情况千变万化。施工质量能否得于保证, 最主要的是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要求来完成每一工序, 严禁偷工减料。必须贯彻执行“三检”制, 即自检、专检、联检, 通过层层的检查, 验收后方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 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4.人员管理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

5.数据管理的问题:一个项目的管理, 除了对材料、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外, 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数据的管理。任何项目的验收, 都必须有个竣工数据这一项。竣工资料所包含的材料合格证、检验报告、竣工图、验收报告、设计变更、测量记录、隐蔽工程验收单, 有关技术参数测定验收单、工作联系函、工程签证等等, 都要求我们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一一注意收集归类存盘。

6.成品保护的问题:针对装饰工程的特点, 成品保护可谓至关重要, 作为最后的一道工序, 任何一小点的破坏都会从整体上破坏美感, 影响工程验收。对于成品保护, 必须采取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做法来防护。

7.施工安全的问题:主要是关于防火、禁止乱搭接电线、戴安全帽、脚手架搭设、安全带等相应的施工安全问题, 需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日日抓, 天天讲, 多培训学习, 防患于未然。

六、如何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一) 提高全员现场管理的文明施工意识

不断升华全企业职工的施工现场管理意识对全面推进施工现场管理非常重要, 意识产生动机, 动机产生行为, 行为指向目标, 这是现代心理学揭示的基本内容。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对抓好施工现场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紧迫性形成了共识, 要把企业的最高管理者重视施工现场管理意识, 转化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施工生产过程的群体施工现场管理意识。

(二) 遵循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原则

一是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 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工夫, 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多要素中, 时时处处精打细算, 力争少投入多产出, 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二是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三是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 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 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三) 健全和贯彻各项现场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包括上级颁布的和施工单位自身制订的规范、办法, 是现场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 有较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全面落实现场管理的各项制度, 是项目经理抓好现场管理的基本方法。

(四) 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监控

第一, 项目部在招投标过程中就要参与项目有关工作, 一旦中标, 在施工前要熟悉和参与设计图纸会审, 不仅要找出图纸设计的差错, 还要查看是否有利施工。第二, 搞好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监控, 检查进场实物和质保书, 看其型号、规格、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第三, 分部分项工程是单位工程质量的基础。在按图施工和使用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前提下, 分部分项的监控工作重点应放在按规范、规定施工, 出现问题立即纠正。第四, 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也是质量监控的重点。

七、结语

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各项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 是整个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 搞好施工现场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 在施工现场改善人、材料、机械以及场所的结合状态, 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 能减少施工材料的消耗, 为施工企业节支增收。因此, 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这样才能提高合同履行率, 确立企业信誉及保证企业的效益。

摘要:文章论述了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 包括现场材料、进度、安全与质量方面的管理, 并提出了如何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施工现场管理是指对施工项目现场内的活动及空间所进行的管理。施工现场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聚地, 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促进文明施工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紧迫性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提高全员现场管理意识, 开展5S活动, 树立现场管理典型引路, 运用经济手段严格现场的检查和考核等措施。

关键词:施工现场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1]尹相飞, 梁珍培, 王统利.施工现场管理的几点看法[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06, (4) :29-30.

[2]赵学伟, 鲁玺, 王哲, 任伟.谈施工现场管理[J].陕西建筑.2007, (9) :60-6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企业安环技术组织措施管理规定】相关文章:

企业安环部工作总结08-22

企业安环部门工作总结02-04

安环管理述职报告06-22

安环科工作业绩05-22

安环工作计划范文05-23

安环汇报材料范文05-23

安环部主管职责04-29

2010年安环总结06-02

安环活动计划范文05-23

安环科工作总结范文06-06

上一篇:欢送新兵入伍领导致辞下一篇:采桑子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