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2024-05-10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精选十篇)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篇1

技术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支柱及持久发展的根本动力, 技术创新是一项新技术、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投入市场应用并取得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它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和高风险等特点。技术创新同样是煤炭企业实现高效率、规模化生产的有效途径,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是生产经营中把新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 以求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由于课题研究需要, 安徽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与其他省相比如何?引起关注。笔者在对安徽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发现在以下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一, 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 技术创新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第二, 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产学研合作创新还有更大的空间;第三, 作为技术创新前提条件的企业管理工作还很薄弱, 企业管理水平对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力不强。面对能源危机的新世纪, 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更为迫切, 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同时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本身属于风险性投资, 有成功也有失败, 为了了解安徽省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 找出影响提高安徽省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主要原因,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安徽、河南、山西、内蒙古煤炭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评价、验证。

2 可变规模报酬DEA模型 (BCC)

2.1 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领域和行业创新领域。

在研究方法上, 主要有DEA方法。DEA是一种测算具有相同类型投入和产出的若干系统或部门 (简称决策单元, DMU) 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每一个被评价的单位或部门视为一个决策单元 (DMU) , 由决策单元组 (DMUs) 构成评价群体。处于同一评价群体的每个DMU确定的主导原则是:在某一视角下, 各DMU具有相同的输入和输出。综合分析输入输出数据, 得出每个DMU效率的相对指标, 据此将所有DMU定级排队, 确定相对有效的DMU, 并指出其它DMU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 给主管部门提供管理决策信息。

2.2 DEA的C2R模型。

技术创新系统是把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投入转化为创新的经济系统, 利用DEA的C2R模型可以评价创新的规模和技术有效性。C2R模型对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性同时进行评价, 即C2R模型中的DEA有效决策单元即是规模适当又是技术水平高。

设有k个DMU, 每个DMU有m种投入和n种产出, 分别用不同的经济指标表示, Xij表示第j个DMU第i种类型投入的投入总量, Xij>0;Yrj表示第j个DMU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 yrj>0;Vi表示第i种输入的一种度量 (或称“权”) , Ur表示第r种输出的一种度量 (或称“权”) , i=1, 2……m;j=1, 2, ……, n;r=1, 2, ……, S其中XijYrj为已知数据, Vi, Ur为变量。

对第j0个DMU进行效率评价的原始DEA模型为 (0≤j0≤k) :

由以上模型来评价DMU是否有效, 是相对于其他所有DMU而言的, 以上问题为分式规划, 为了方便求解, 引入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 (ε为任意小正数, 通常取0.00001) 后, 利用Charnes-Cooper变换可以得到等价的最终的线性规划问题 (标准型) 。

其中, S-为各投入的松驰向量, S+为各产出的松驰向量;θ, λj (j=1, 2, ……, k) , S-、S+为待估参数向量。

2.3 DEA模型的经济学意义

2.3.1DEA有效性, 当θ=1时, 称所对应的DMU为弱DEA有效, 进一步, 如果S-=S+=0, 称DMU为DEA有效—既是技术有效, 又是规模有效, 当θ<1时, 称其为DEA无效—或不为技术有效, 或不为规模有效。

2.3.2技术有效性, 如果S-=S+=0, 则所对应的生产活动从技术角度看, 资源获得了充分利用, 投入要素达到最佳组合, 获得了最大的产出效果, 称其为技术有效, 否则称技术无效。

2.3.3规模有效性, 令称k为DMU的规模收益值, 当k=1时, 该DMU规模收益不变;k<1时, 规模收益递增, K>1时, 规模收益递减。

2.3.4对于DEA无效的决策单元可以通过“投影定理”适当改进, 使其转变为DEA有效, 改进公式为:

3 模型运用

数据来源:由于数据的可行性以及DEA方法对数据的要求, 笔者选取了2006年安徽省、山西省、河南省、内蒙古四省的煤炭企业组成样本, 数据主要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签。

技术创新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经济过程, 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多种资源的投入, 其中包括人员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 资金的投入主要包括R&D投入和非R&D投入, 因此, 我们以技术创新活动人员数 (X1) 、技术创新活动资金总额 (X2) , 技术创新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X3) 以及其中R&D经费所占比重 (X4) 4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技术创新的产出可以用收益性指标和非收益性指标来评价, 收益性指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的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可分为三种:一是表现为新产品的出售给企业创造的新销售收入;二是表现为企业因转让技术而获得的收入;三是表现为总增加值。非收益性指标一般指专利授权数, 专利能较全面反应企业发明和创新信息。综上所述, 我们选取专利授权数 (Y1) 、增加值份额 (Y2) 、新产品销售份额 (Y3) 及产品出口份额 (Y4) 为技术创新产出指标。

现把安徽省、山西省、河南省、内蒙古四省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看作4输入、4产出的决策单元 (DMU) , 针对DMU建C2R模型如下:

运用DEA-solver软件, 得到如下结果。

4 运算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4.1根据效率值θ我们可以看出、安徽, 河南、山西与内蒙的θ值分别为0.8461、0.8562、0.8587、0.7952, 而且S-、S+不全为0, 属于DEA无效, 其中安徽省在四省中排名第三, 说明安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安徽煤炭企业在制定创新政策时, 应着眼于加大财力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 使之达到规模有效, 同时注重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4.2从投入角度看。四省煤炭企业S1、S2、S3、S4不为0, 说明在创新投入中相对于科技活动人员 (x1) , 科技活动经费筹资总额 (x2) ,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x3) , 以及R&D经费所占比重 (x4) 相对过剩, 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煤炭企业目前经费充足, 而人力资源相对不足, 制约了其创新能力的发挥。安徽煤炭企业在四省中也不具有突出优势, 所以未来应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 提高创新资金投入的效率。

4.3从产出角度看, 四省的煤炭企业S1+、S2+为0, 而S3+、S4+不为0, 说明新产品的产出份额和销售份额不足, 安徽省也不高, 则安徽煤炭企业在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方面存在不同的薄弱环节, 面临如何让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利润问题, 所以安徽煤炭企业要重视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创造出经济效益。

5 结语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从以上分析来看, 安徽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从创新绩效来看, 与其他产煤大省比较优势不明显, 通过

DEA绩效分析, 我们能清楚地找到存在差距的原因, 所以安徽省煤炭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政策时应加大创新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 制定切实的符合企业实际的激励政策, 健全技术创新管理机制,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人为本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力度,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在创新过程中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赵景仁, 王斌会.运用C2R模型评价科技运行的相对有效性[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 1) .

[3]郑春东, 和金生.一种企业技术创新力评价的新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 2000 (, 3) .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篇2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本文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应用灰色系统的灰色评价理论,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灰色评估模型,旨在探讨基于灰色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

作 者:吴亚桃 Wu Yatao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学院,成都,610500刊 名:价值工程 ISTIC英文刊名:VALUE ENGINEERING年,卷(期):25(4)分类号:N941.5 F124.3关键词:灰色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 绩效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篇3

关键词: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关系绩效;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5-0021-07

1、引言

随着技术研发活动的日益复杂,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技术创新活动呈现出规模大、建制大以及社会化协作等复杂巨系统特征,技术创新费用越来越高,创新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单个企业的有限资源往往难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Jose等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想要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构建网络,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于是,企业间网络化合作研发形式如技术创新网络、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应运而生。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获得互补资源以及更多的信息资源而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企业、机构等联结起来,组成创新网络或战略联盟。如IBM、西门子和东芝合作研究新一代存储芯片,杜邦和索尼联合研制光学存储产品,通用与日立合作研制汽车电子元件等等。在我国,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网络化合作研发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国家更是大力推进。2009年7月,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如华为、中联重科、大唐电信等企业在合作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翔凤”(ARJ21)支线客机更是面向全球联合创新的成功范例。目前,我国平均每个高新技术企业拥有4~5个战略合作伙伴,其中大型企业的伙伴数目通常在10个以上。

随着对技术创新网络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在合作网络中,各结点企业所处的网络地位不同,占有的知识不均匀,导致网络中的部分企业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企业,逐渐演变为对网络具有最大影响力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会对其他成员企业的决策、生产和经营产生领导作用,它在网络组织中就犹如科层组织的领导者。不同的是它对网络组织的其他成员的协调与领导并不是命令式的,而是通过其一定的影响能力来使得网络内的成员企业自愿追随其后,这种影响能力有控制力、引领力等等。这些对其他成员企业的影响能力就形成了其在网络组织中的领导力。

对比发达国家实践来看,我国核心企业主导下的技术创新网络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网络创新绩效并不显著。虽然网络组织介于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之间,但它一样需要领导,有效的领导力的发挥能提高网络组织运行效率。当前研究缺乏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绩效关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从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人手,对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绩效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探索,研究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有助于人们掌握技术创新网络运作的内在规律。这对于我国推进技术创新网络化合作,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主体性及引领作用,进而提高网络创新绩效,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理论基础

2.1 网络核心企业及其领导力

技术创新网络中有些企业在网络的技术创新及知识扩散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技术创新网络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Schilling认为规模大、年龄长、总部国籍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都是核心企业。Pittaway等指出核心企业是创新网络中吸收和创造知识最快的企业,其通过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对网络进行管理与协调,这是创新网络扩张与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Dhanaraj指出核心企业可以通过对知识移动性、创新专用型以及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进而协调创新网络。Gay强调,核心企业能刺激对于知识创造的需求,构成网络知识传播媒介,改变网络信息流,对整个网络绩效有积极影响;Ignatiadis认为核心企业通常在网络中主导知识流动,促进创新网络的扩张。网络中核心企业对网络的控制集中体现知识控制与行为控制两个方面。

由于核心企业在网络中的突出地位及重要作用,网络的成功取决于核心企业的有效领导,因此,近几年,核心企业的领导力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Clemson等指出,网络中领导力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网络成员希望最终受到少数节点的影响,网络领导力是关键节点的能力或影响力。徐碧琳等认为,网络组织核心企业领导力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不具有强约束,但会对其他成员产生引导与凝聚,在网络中形成协同效应。郝斌,任浩认为,企业间领导力是指联盟中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影响力,核心企业通过探索联盟发展方向、整合联盟资源与目标、协助解决成员企业困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声望来引导和影响联盟其他成员企业,并促进联盟成功。综上分析,本文将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定义为: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通过营造共同目标,获取成员企业的认可,并吸引和影响成员企业持续实现目标的能力。

2.2 网络绩效

所谓“绩效”是指显现组织整体运作活动的最终结果,也可以是衡量个体成功实现组织任务或实现目标的程度。Das和Teng指出,关于网络绩效的研究存在两个角度:一方面,网络的绩效应与网络成员各自实体的收益率或者增长率相关;另外一方面,网络的绩效应该使用整体的网络表现来界定,包括合作伙伴对网络合作结果的整体满意度、合作企业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基于此,本文网络绩效分为创新绩效和关系绩效。

Hagedoom等认为创新绩效从狭义上理解是指根据企业将发明创造引入市场的程度测量的结果,从广义上理解是指从概念生成一直到将发明引入市场整个轨迹过程所取得的包括发明、技术以及创新三方面的绩效。孙国强等认为绩效是不同市场主体在网络化协作的框架之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资源共享、风险共担,通过一系列协同互动的交互作用,在一定时间内所增加和创造的价值总和,即协同效应的大小。高建等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认为技术创新绩效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的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由此,本文认为技术创新网络创新绩效包括了网络创新过程的效率、网络创新产出的成果、各合作企业创新价值增加及其总和以及合作创新对企业商业成功的贡献。

近年来,一些学者把合作中人际关系、满意度、心理或情感上的因素也引入绩效的范畴,并定义为关系绩效。在企业间合作过程中,关系质量对于双方信息和资源交换的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对合作绩效的优劣有着直接影响。Chwo等认为信任是在网络企业交往中,能够在不用太多监管和督促下,保障各企业主动努力提高网络绩效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刘人怀等在总结了国内外对关系质量的研究后,认为关系质量是关系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关系满足各自需求程度的共同认知评价。综上所述,本文用企业间关系质量表示技术创新网络关系绩效。并将关系质量定义为网络中合作企业对网络合作过程及合作行为是否满足其预期、期望行为以及实现目标的主观感知,这种感知集中体现为组织间的信任、承诺及满意。3理论模型及假设

本文旨在探究技术创新内核心企业领导力对网络绩效的影响,根据文献回顾,可以发现,核心企业领导力对于网络知识活动及合作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会对网络合作关系及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建立及假设提出依据如下文所述。

网络协调是合作网络呈现出来的一种低程度的冲突与矛盾,整个网络有序并默契运行的状态。在网络协调方面,基于自身强势的网络能力、更具优势的网络位置和更良好的声望和地位,核心企业往往被视为网络的方向制定者和网络协调人。它通过控制和协调网络其他成员企业的行为,确保网络合作的有效性和自身价值最大化,并促使成员企业在战略、行为等层面上尽显追随者姿态。核心企业不仅应充当网络规则制定者和网络协调人的职能,更应该扮演网络领导者的角色,核心企业在整个网络中的影响力极大地影响着网络成功。核心企业和其他网络成员的伙伴关系是通过核心企业领导力进行组织协调加以实施的。核心企业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仅可以调节网络成员在合作中产生的矛盾,而且可以为节点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使该网络得以协调稳健的发展。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 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对网络协调有正向促进作用。

在网络知识方面,产业集群或创新联盟知识网络的节点组织之间在知识资源,知识的吸收能力以及知识的创造能力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差异,核心企业作为知识网络的核心节点,在集群或联盟知识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Hansen指出,网络中的间接联系有利于知识传递,而核心企业往往是这一过程中的传递中介。Elena认为,核心企业是知识创新网络的“组织者”。核心企业依靠其强大的知识资源及能力,将其周围的成员企业连接在其周围,通过与它们发生频繁的知识与信息的交换,促进了联盟的知识与信息流动,从而促进了联盟内的知识共享。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2 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对网络知识共享有正向促进作用。

协调的网络关系使得关系双方相互妥协,参与者会尽力去理解各方的观点,在最低可能的水平上解决他们的冲突,在创新过程的早期讨论他们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吸收,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他们。因此,协调的网络中的沟通效率很高。Song和Thieme建立了协调和信息沟之间的联系。信息沟是一种低效率的征兆,是指参与者之间已获得的信息共享与理想程度的差距,他们认为,组织运行协调程度越高,信息沟越小,即知识共享的程度越高。由此我们提出假设:

H3技术创新网络协调对网络知识共享具有正向影响。

在网络关系协调的情况下,核心企业通过发挥其领导力,使得网络内的成员倾向于向着共同的目标进行创新活动,有利于形成明确和统一的目标。实践表明,良好的联盟关系一般都开始于一个单一的和清楚的战略愿景,目标的相关性有助于促进合作强度和持久性的增加,有助于合作公平性的实现,进而使合作双方达成共识,减少合作中的阻力。关系协调是在合作关系中企业对于合作利益的追求,以期望获得自身无法取得的战略优势。通过有效的协调,网络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可以降到最低,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网络内部成员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协调的网络关系将有效提升网络关系质量。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4 技术创新网络协调对网络关系质量有积极影响。

Quinn等人指出组织内的员工越积极共享,越能发挥知识的价值。知识经过共享后双方所获得资讯和经验都会呈线性增长,若再继续与他人互换和共享知识,并将问题反馈引申,则会得到指数成长的资讯和经验。同样,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网络内成员越积极参与知识共享,越能够出现协同效应,知识的价值就越能发挥出来。Nonaka指出,知识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知识促进产品创新,知识共享强化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促进知识创新。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知识共享能够促进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提升。Kristian揭示了在全球企业网络中知识共享与创新系统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表明进行知识共享的企业会获得更好的绩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 网络知识共享与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在网络关系协调的情况下,核心企业通过发挥其领导力,使得网络内的成员倾向于向着共同的目标进行创新活动,有利于形成明确和统一的目标。网络关系的协调是以相互信任与承诺为特征的,许多学者已经研究证实信任能够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ogan等认为,组织信任能够有效地降低监督成本,促进成员之间的协作行为,支持成员的创新,为组织带来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进而使组织受益。李宁等研究表明组织内信任对任务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6 技术创新网络协调对网络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

Borman和Motowidlo认为,关系绩效虽然与核心技术无直接的关系,但是它对组织内部的沟通起到润滑的作用,降低紧张的情绪反应,可以促进任务绩效,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关系绩效并不直接对组织目标做出贡献,主要是致力于减少人际、团体和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组织绩效。Dyer通过对日本和美国汽车产业中装配商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联盟关系的对比研究,发现日本企业通过持续提升关系质量获得了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联盟价值。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7 技术创新网络关系质量对网络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4、研究设计

4.1 量表设计

本文在问卷设计上尽量采用已有成熟量表。其中,核心企业领导力量表借鉴Zahra以及徐碧琳等人的研究量表,并结合本文研究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包括控制力、协调力和引领力三个方面的测量,共8个题项;网络协调测量量表根据Holm等研究学者的测量指标,设计了5个题项;知识共享量表根据Hansen等的研究,提出了4个题项;创新绩效测量量表根据Ritter关于创新成功的测度量表进行了适当的修正,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方面考察,共6个题项;关系质量测度量表参考了Hewett的量表,对题项进行了适当精简,从满意、信任和承诺三个方面考察,共设计了9个题项。所有问题均使用Likert五级量表形式,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

4.2 调查样本

国外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一般认为生物制药、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产业技术更新较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经常难以满足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因此,这些行业的企业一般倾向于组建技术创新网络。为了验证研究假设,我们选取西安市高新区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高科技公司作为调查对象,同时以全国其他部分省市的企业为辅。对于西安高新区企业,我们主要采取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的调查方式。选择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是因为其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最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同时,本调研借助团队完成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的机会,以科技局的名义进行,因此,选取西安高新区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能达到良好的调查效果。对于全国其他部分省市企业的调查,我们主要通过目标企业的西安合作伙伴或MBA中来自目标企业的学员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或电话访谈。为了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在正式调查前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及西安理工大学MBA或EMBA学员中担任企业中高层领导的50名学员进行了预调查,根据预调的结果对问卷做出相应修改。正式调研活动在2011年8月至12月进行。在调查对象的选取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行业为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并且在本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规模在30人以上;企业寿命为2年以上。选择被访者时,限定被访者必须为企业的核心部门经理级以上人员(技术经理、厂长、副总、老总等)。因此,调查所选取的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我们发放了350份正式问卷,收回问卷312份,问卷回收率为89.14%。再剔除明显不合理问卷,共得到223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71.47%。

5、数据分析

为了确保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在进行数据分析前使用SPSS 17.0和AMOS7.0对收集的数据做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5.1 问卷的信度

信度检验选择目前被学者们广泛使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s α系数。检验结果显示: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43,核心企业领导力分量表、网络协调分量表、知识共享分量表、关系质量分量表、创新绩效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21、0.898、0.877、0.935、0.917,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高于0.7,表明本研究使用的问卷数据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5.2 问卷的效度

本研究问卷中的各题项均参考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的成熟问卷,并结合本研究问题进行了适当修改。这些措施保证问卷具有足够的内容效度。本研究运用SPSS 17.O的KMO样本测度法和巴特利球体检验法来对问卷量表进行了因子分析,数据显示本文所使用的调查问卷中所有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85,并且显著性概率小于0.01,说明因子分析结果比较理想,所收集数据具有相关性,并且是有效的。

5.3 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 17.O对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在0.679~O0.795之间,相关性较高。通过双尾显著性概率Sig值分析相关检验结果,Sig值均小于0.01,说明各研究变量之间显著相关。

5.4 路径分析

在对模型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利用AMOS 7.0对模型进行路径分析。整体模型拟合指数X2/df为0.69,RMSEA值为0.056,表示拟合程度可以接受,GFI、CFI和NFI值都大于0.9,各指标均达到建议值,表明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情况良好。

本文模型的参数检验主要以标准化路径系数和P值作为衡量标尺,如表1所示。数据结果显示本研究提出的7个假设均得到验证。

6、结论及讨论

本文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网络协调、知识共享以及关系质量和创新绩效之间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研究结论表明:

(1)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对网络协调和网络知识共享产生积极影响,同时网络协调对网络知识共享产生积极影响。这说明在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确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核心企业凭借其领导力可以有效协调网络内部关系,这说明在管理实践中,技术创新网络内的核心企业要从自身核心能力与优势出发,充分利用其网络管理能力和网络领导能力,来协调网络内部的关系,减少合作矛盾,从而增强网络的凝聚力,为技术创新合作提供有力保证,并推进技术创新网络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其次,结论显示在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领导力的有效发挥对网络知识共享有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在管理实践中,技术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企业可以凭借其独一无二的网络位置,在网络知识活动中建立标准或规范,并凭借自身影响力,使得网络内部的非核心企业在业务领域和技术轨迹上遵循核心企业的标准或规范。从而有效降低知识交流障碍,提升知识共享效果。同时,研究结论提示我们在实践中,核心企业可以通过领导力的有效发挥,进一步提升自身网络能力,逐渐加深其他网络成员对核心企业网络位置及网络能力的认知,在此双重作用下,核心企业在网络中的领导力将进一步强化,从而更有利于核心企业将其他成员团结在自身周围。这些都会对网络内企业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积极作用。

(2)网络协调对于网络关系质量及网络创新绩效均产生积极影响;网络知识共享及网络关系质量均对网络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这说明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网络的协调至关重要。结合全部结论来看,不难发现网络协调对于技术创新网络合作关系质量、知识共享活动以及网络创新绩效均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同时网络知识共享及关系质量均与网络创新绩效正相关。这就要求核心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其领导力,努力降低网络中的冲突与矛盾,在网络中创造出协调的合作状态。通过增强网络协调将提升网络内部凝聚力,促进网络节点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减少网络内部消耗,进而促进网络内的沟通,使企业间的关系比较融洽,提升关系质量。而关系质量的提升会显著减少人际、团体和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使得信息交流频繁而流畅,促进网络内部知识共享,进一步提升网络创新绩效。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篇4

一、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绩效的内涵及关系

企业是复杂的, 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经济绩效是一个灰色系统。灰色关联分析 (GRA) 可以最大限度对其进行评价, 避免了管理层因主观因素所造成的结果误差。同时与一般数据统计方法相比,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数据的要求更低、计算量更小、样本数目要求更少, 更容易被实现。

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很多, 有些可能与经济绩效间存在典型分布, 而另外一些可能与其不存下典型分布, 因此企业管理者只能挑选主要因素进行评价分析, 缺乏准确性, 这就造成企业经济绩效系统拥有典型的信息不完备的灰性。

实施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在很大程度上结局了传统概率统计、模糊数学等难以解决的不确定性问题, 例如“样本少”、“信息小”等, 对数据的要求更加随意。

二、灰色模型与数据分析

(一)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内涵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在灰色系统基础上开发研究出来的, 其核心就是灰色数据和灰色关系白化, 即采用一个确定的数据代替不确定的灰色数据;用一个确定的关系代替不确定的灰色关系, 从而达到解决灰色系统问题的目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根据数据的相似程度对事物的变化情况进行定量描述, 对事物的发展状态进行量的比较。若两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变化情况和发展状态一致性较高, 则可表示这两者的灰色关联度大;若两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变化情况和发展状态一致性较低, 则可表示这两者的灰色关联度小。

(二) 数据分析

信息的不完备灰性是企业经济绩效系统的典型特征,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不同企业经济绩效因素的影响。常规来讲, 企业经济绩效的评价基础是劳动生产率和获利能力。由于受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情况和资料获取的限制, 本文将企业工业产值作为衡量指标, 结合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原价、企业技术创新等角度分析企业经济绩效。

各因素与企业工业总产值之间的关联系数计算如下: (1) 确定反应系统行为特征, 即参考数据列:x0 (K) ={x0 (1) , x0 (2) , ……x0 (N) }; (2) 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 即比较数列:x 1 (K) ={x 1 (1) , x 1 (2) , ……x 1 (N) }, x 2 (K) ={x 2 (1) , x 2 (2) , ……x 2 (N) }……xm (K) ={xm (1) , xm (2) , ……xm (N) }

三、技术创新政策绩效评价的案例分析和:

(一) 2006年我国27个省的数据

经研究调查显示:2006年, 我国27个省的企业研发经费与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约为0.054553, 其中东部企业灰色关联度为0.054479, 西部企业灰色关联度为0.05459, 中部企业灰色关联度为0.05459。 (1) 东部 (8个省) :企业研究经费支出与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均低于企业流动资产 (0.090261) 、固定资产 (0.18983) 和从业人数 (0.055355) 对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 (2) 西部 (8个省) :企业研究经费支出与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均低于企业流动资产 (0.140431) 、固定资产 (0.376885) 和从业人数 (0.055685) 对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 (3) 中部 (11个省) :企业研究经费支出与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均低于企业流动资产 (0.91871) 、固定资产 (0.234293) 和从业人数 (0.055609) 对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由此可知, 2006年间, 我国西部省市企业中固定资产对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最高, 中部固定资产对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其次。

(二) 2007年我国27个省的数据

经调查分析显示:2007年, 我国27个省的企业研发经费与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约为0.514345, 其中东部企业灰色关联度为0.514020, 西部企业灰色关联度为0.514531, 中部企业灰色关联度为0.514486。 (1) 东部 (8个省) :企业研究经费支出与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均低于企业流动资产 (0.643403) 、固定资产 (0.676497) 和从业人数对企业工业总产值 (0.517414) 的灰色关联度值。 (2) 西部 (8个省) :企业研究经费支出与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均低于企业流动资产 (0.691587) 、固定资产 (0.808558) 和从业人数 (0.518484) 对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 (3) 中部 (11个省) :企业研究经费支出与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均低于企业流动资产 (0.643403) 、固定资产 (0.676497) 和从业人数 (0.518099) 对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由此可知, 2007年间, 我国西部企业中固定资产对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最高, 中部中固定资产对企业工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值第二。

2007年中国的世界竞争力从2006年的全球第17位, 上升了2个名次, 成为全球第15位;企业从业人数排名第一。但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指标却从全球第六位下降到第17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企业研究经费在初年增长, 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却在下降。

通过2006年和2007年的灰色关联度的分析, 表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不高, 企业技术创新效果不明显。大多数企业仍然依赖于固定资产所带来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增加, 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未充分体现。这也说明我国的企业形式还是粗放型, 企业生产能力还没有得到提高。

四、对策

首先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投入。政府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且有充足的资金, 但如果过多的将资金投入技术创新领域, 则会导致政府在其他公共领域投资限制。所以为了加强企业创新技术和企业经济绩效, 企业管理者需要构建出新型的技术创新模式, 政府投入为主导, 辅之以企业投入和社会集资。其次, 企业可以成立公众信息服务中心, 建立科技创新信息网, 这么做既可以向大众展示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和成果, 又可以将大量的技术创新成果予以公告, 完善了市场技术创新功能, 加大了市场运作力度, 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第三, 人才培养战略。当今社会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战略,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 给予企业人才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 避免技术创新高尖端人才的流失, 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最后,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和监督落实机制。机制的建立, 能够发挥各省市科技局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可以提高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发挥公众的智慧, 群策群力, 共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经济绩效发展。

发达国家的企业技术创新速度都受到一定的门槛限制, 例如美国政府对投资的每一项科学项目都要进行审计;日本政府将科技创新速度快慢和成效大小分解到每位从业人员身上, 这些都是我国需要学习的。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效益, 不仅要加大科学投资力度, 还要充分发挥每位从业人员的特长,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这才是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经济绩效的最重要的对策。

摘要:技术创新早已成为当下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为了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经济绩效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 (GRA) 模型, 对我国各省数据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绩效,灰色关联度,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惠茹, 李荣平.基于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的河北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5) :48-52.

[2]汪青松, 程莉.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12) :64-68.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篇5

摘要:从商业生态系统角度实证分析平台企业价值共创中关系治理、合同治理和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核心生态主体数据,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结构方程等方法,探讨不同治理模式与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平台企业多采用双强型治理模式,而采用并弱型治理模式较少;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采用关系治理程度越高,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越好;采用合同治理程度越高,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也越好;关系治理促进合同治理水平提升,进而正向影响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采用双强型治理模式取得的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比其他治理模式更好。

关键词:平台企业;关系治理;合同治理;商业生态系统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5.17

中图分类号:F270;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5-0078-04

Abstract: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ntract governance,relationship governance and open servi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value creation of platform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siness ecosystem.The data of core ecological body from investigation is adopted,and the inner connection of four governance models and open servi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process of platform enterprises to create value is implor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factor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variance analysi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Results show that,firstly,the governance mode of equal importance both in contract and relationship is more popular than other modes.Secondly,the more strong is the contract governance level for platform enterprises responding to other species,the higher is the open servi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d so is the relationship governance.Thirdly,Relationship governance promotes the level of contract governance,and then affects the open servi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positively.In the end,the platform enterpris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quivalent importance between contract governance and relationship governance,the open servi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other governance modes.Key words:platform enterprise; relational governance; contract governance; business ecosystem

价值共创需要平台,平台企业更需要价值共创;中国平台企业正向价值共创模式转变,但没能很好协调商业生态系统中各生态主体,且治理机制不完善,因此,提高平台企业价值共创治理水平,是平台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由于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产品同质化矛盾,平台企业逐渐认识到开放式服务创新的重要性,但关于合同治理和关系治理到底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缺乏实证分析。因此,治理过程中面临诸多复杂问题。比较突出的一是如何结合中国管理情景,将关系治理和合同治理无缝嵌入到平台企业价值共创中;二是如何选择有效治理方式使各物种方接受和适应;三是哪些因素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提高中国平台企业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至关重要。

根据成员关系紧密性和重要性,平台商业生态系统可分为核心生态系统、竞争系统、支持系统、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系统等四个子系统[1];核心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平台企业、服务提供商、产品提供商、物流、顾客,平台扩展是生态系统成长的重要方式[2]。本研究从核心生态系统关键物种――平台企业视角出发,针对关系治理和合同治理机制,探讨其对其他物种方多采用哪种模式的二元机制,单一机制是否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关系治理是否影响合同治理进而影响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以及哪种治理模式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作用最大,为平台企业价值共创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帮助。文献综述

1.1平台企业合同治理

平台企业价值共创不仅将价值链末端顾客力量引入进来,还将商业生态系统中所有物种方整合进来,导致整个系统多方参与复杂性和物种健康牵连性,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产生,在此情形下,为保证平台企业价值共创中克服机会主义,合同治理就不可或缺。它是多方共创前默契的产物――共识,合同能降低价值共创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3],实现从价值共创到共赢的跳跃[4]。一方面,多方参与使开放式服务创新更为松散和复杂,发生投机主义行为概率增大,须在共创前签订完善的合同;另一方面,商业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群以自发巧合性、特有自组织性和偶然集成性聚集到一起,共创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始料未及的事件,所以灵活、详尽的合同会缩小各物种方之间的风险范畴,保证价值共创活动顺利完成。

1.2平台企业关系治理

合同治理天然不完备性、约束不平衡性和强制履约的高诉讼成本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合同治理提高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成效降低,合同刚性会降低各物种方之间的信任,阻碍各方知识交流与共享;由于物种方天生逐利性,合同治理结果往往不欢而散,而有效关系治理可维持价值共创连续性[5]。关系治理是保证价值共创协同优化、对生态主体起制衡与调解作用的非正式宏观行为规范与微观运行规则的综合[6]。关系治理维护机制和整合机制对企业生态位、生物链间关系以及整个系统健康都有重要影响[7];关系治理分为联合规划和联合求解[8];联合规划是制定措施避免危机出现的前摄性行为,与合同治理异曲同工,只是缺少明文规定的法律保护;联合求解是危机出现后共同应对的被动性反应行为,规避合同治理不完备性,致力于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1.3平台企业关系治理与合同治理整合分析

关系治理与合同治理整合形成二元治理机制,孰强孰弱又形成四种治理模式;已有学者对互联网环境下二者动态演化路径及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治理平衡进行研究[9];还有学者对关系治理与合同治理耦合的供应链知识协同机理进行研究[10];更有学者提出二者是否具有互补性、替代性以及同时兼有互补性和替代性[11]。平台企业开始聚焦于外部关系治理,而忽视了正式的合同治理;合同治理在新的环境下被弱化,其是否对平台企业开放方式服务创新绩效产生影响鲜有学者研究;在平台企业价值共创中,合同治理与关系治理的结合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更无学者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实证分析平台企业价值共创中合同治理与关系治理模式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假设

2.1 合同治理与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

平台企业开放式服务创新使物种间协作频繁、非正式治理机制活跃,这种灵活关系容易导致失控现象;因此,合同治理有其成长的肥沃土壤;合同已成为生态主体间建立关系链接的必要形式;详细无漏洞的合同可以抑制不法分子钻空子,抵制机会主义;由于多方参与复杂性、信息不对称性和环境不确定性等,无法订立完备的合同;因此要签订灵活性和适应性都很强的合同,但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严格按照合同内容执行[12]。违约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会破坏生态主体在系统中的声誉,一旦被逐出系统,就难有机会再次融入,违约导致的声誉损失远远大于一次违约所得;生态主体预期未来合作收益是合同治理的根本动力,从而达成合作共识,产生价值共创的法律依据;正式合同可以对机会主义行为产生威慑,敦促各方按约履责,提高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

假设1:平台企业对其他生态主体采用的合同治理程度越高,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越好。

2.2 关系治理与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

仅靠合同治理无法预料价值共创中的风险和协调物种方之间的信任关系,更不能使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最大化,因此,关系治理至关重要。关系治理是随着价值共创时间延续和开放式服务创新实践展开而不断修正的契约,具有动态性和不断完善的特征;在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形成的时候,物种之间的价值共创只是一个合作框架,甚至没有实质性内容,逐步依靠各方交易、交往和协作才形成大家一致默认的关系氛围,正是由于关系治理的动态性和过程性,才防止“敲竹杠”等机会主义行为再发生。价值共创是嵌入社会网络的重复活动,会加深彼此了解和信任,有利于增强现时合作和促进未来预期;关系嵌入性对服务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13]。关系治理就是物种间关系的选择与调整,关系治理可以提升服务创新绩效和增强竞争优势[14],使企业获得1+1>2的利益模式,从而促进企业乃至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15]。

假设2:平台企业对其他生态主体采用的关系治理程度越高,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越好。

2.3 关系治理、合同治理与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

在平台企业开放式服务创新中,合同治理总是内嵌于一定社会环境之中,因此,关系治理影响合同治理。首先,价值共创本质是一种“社会网络组织”,从合同激励、执行到适应,每一阶段都是在信任、沟通、共享等关系协调的基础上进行;其次,生态主体间容易形成联盟型、信任型和共享型关系,通过供应链管理、战略联盟、众包等网络化组织形式提高资源的外部整合能力,进而更好履约;最后,合作性交易关系有利于合同执行,关系维持有利于重复性交易,可避免单次交易囚徒困境。此外,合同修订依赖于关系治理;由于环境不确定性导致合同适应性不足,各方出于对长期利益、信任关系连续性考虑,通过各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解决争端而不是终止合同。良好的竞合关系可以增加彼此信任,不仅降低合同签订和监督成本,也能促进合同适应性;可见,联合规划、联合求解和协同优化等关系治理有助于合同治理水平提高。

假设3:平台企业价值共创中关系治理促进合同治理水平的提升;

假设4:平台企业价值共创中关系治理影响合同治理进而提升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

2.4 组合治理与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

商业生态系统强调彼此依赖、协同创新、技术融合、义务协作及对市场及时反映等能力,单凭合同治理不足以应对,需要关系治理加以补充。关系治理和合同治理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产生交互式影响。二者并重治理机制既强调关系治理在价值共创中对开放式服务创新风险规避作用和信任强化作用,又重视合同治理在价值共创中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的保障作用和对机会主义的遏制作用。二者关系是互补或是替代的,更有可能是相辅相成的,无论哪一种关系,如果能在平台企业开放式服务创新中统筹兼顾二者,必定能更好发挥二者规避风险、强化信任、保护各生态主体利益的作用。可能较强的合同治理会带来相对的不信任和强势等问题,但如果有关系治理作补充,这些问题都会缓和甚至消除[16]。因此,在双强型治理模式下,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会有更明显的提升。

假设5:平台企业对其他生态主体采用双强型治理模式比其他模式取得的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要好。

实证分析

3.1 研究设计

选取核心生态系统中平台企业、服务提供商、产品提供商、物流和顾客五个关键物种进行问卷调查,利用收集到的数据验证假设。为了得到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数据,采取多种方式对问卷发放和回收过程进行管理,并选取对价值共创与开放式服务创新有比较理性理解的调查对象,主要有平台企业管理人员、淘宝蓝冠及以上卖家、金冠及以上买家,以及EMS、顺丰、“四通一达”等七家快递公司管理人员。问卷主要包括:(1)背景资料;(2)平台企业价值共创中治理变量与开放式服务创新的关系;问卷采用里克特五级打分法,在问卷少量回收修改的基础上,从2015年6月开始进行正式发放,截止2015年9月收回问卷389份,通过检验数据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剔除错误数据,最终有效个案303份。

3.2 因子分析与信度分析

Bartletts球体检验均显著(P<0.001),KMO值分别为0.839、0.884、0.857,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在关系治理中,提取“联合规划”、“联合求解”和“协同优化”3个因子,共解释了82.263%的总方差;在合同治理中共提取“合同激励”、“合同执行”和“合同适应”3个因子,解释89.326%的总方差;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共提取“市场绩效”、“服务绩效”和“协作绩效”3个因子,解释87.294%的总方差;效度很高,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5,均通过信度检验。

3.3 聚类分析

基于二元机制关系治理与合同治理孰强孰弱治理模式进行分类。将关系治理水平界定为其包含的19个指标的得分均值,将合同治理水平界定为其包含的19个指标的得分均值,以关系治理和合同治理作为维度,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把这303个项目样本划分为四类(表2)。

大部分企业采取双强型治理模式(占比48.51%),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强关系治理模式(占比30.36%),而采取强合同治理模式的企业占17.82%,极少数企业采用并弱型治理模式(占比3.31%),符合中国当前平台企业价值共创环境下开放式服务创新治理的实际情况。

3.4 方差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不同治理模式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影响程度大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的治理模式群组的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进行比较分析(表3)。

四组不同群组变量与市场绩效、服务绩效和协作绩效之间关联强度系数分别为52.4%、48.7%和54.9%,表明治理模式差异对市场绩效、服务绩效和协作绩效水平有较强解释力。三个绩效因子中,3组均值最大,4组均值最小,说明双强型治理模式给平台企业带来的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最大,而并弱型最差。从市场绩效来看,1组和4组、2组和4组、3组和4组(1组>4组、2组>4组、3组>4组,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四个群组里采用并弱型治理模式的市场绩效水平最差。2组与3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强合同治理基础下,无论关系治理程度高低与否,都不会对开放式服务创新市场绩效水平产生影响。同时2组和4组以及3组和4组之间显著性差异特别明显,反映出平台企业对其他核心生态主体采用的合同治理程度越高,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就越好,初步验证假设1。从服务绩效来看,3组和4组(3组>4组,P2组,P2组,P4组,P1组、3组>2组、3组>4组,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平台企业采用双强型治理模式比其他三种治理模式获得协作绩效水平更高,初步验证假设5。

3.5 结构方程模型

将调查数据载入AMOS17.0,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ML)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型拟合指标见表4,x2/df指标值小于2表示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同时模型的拟合参数GFI、AGFI、NFI、IFI、RFI、CFI均大于0.80,而RMSEA小于0.08,因此整个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分析结果如图1和表5所示。合同治理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Beta=0.535,p<0.001),表明平台企业在与其他生态主体价值共创时,合同治理程度越高,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越好,假设1得到验证。关系治理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Beta=0.562,p<0.001),表明平台企业与其他生态主体价值共创时,关系治理程度越高,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越好,假设2得到验证。关系治理对合同治理具有显著正向作用(Beta=0.487,p<0.01),通过正向影响合同治理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具有间接驱动作用(0.261=0.487×0.535),表明平台企业在与其他生态主体价值共创时,关系治理程度越高,合同治理水平也越高,进而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也越好,假设

3、假设4得到验证。

3.6 交互作用

检验关系治理和合同治理之间是否有交互效应,以及这一效应是否促进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把关系治理、合同治理以及二者乘积作为自变量,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做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关系治理×合同治理与开放式服务创新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b=0.097,τ=1.542*),说明关系治理与合同治理之间存在交互效应,且对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假设5得到验证。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治理模式分为四类:双强型、强关系、强合同和并弱型。我国平台企业大多采用双强型治理模式。(2)平台企业价值共创中关系治理促进合同治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正向影响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3)平台企业价值共创中关系治理或合同治理程度越高,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越好;采用双强型治理模式比其他治理模式取得开放式服务创新绩效要好,并弱型最差。

本文研究启示如下:(1)合同治理在平台企业价值共创中作用依然很大。生态主体之间健康具有关联性,合同防止一损俱损局面出现;合同不但具有法律效力,更具社会影响力。(2)要与其他生态主体保持“和谐共生”的竞合关系,打造协同优化的商业生态系统。实力和竞争力来自“共同体”,重视商业生态系统嵌入性,把生态系统扩展至更大范围。(3)合同治理全过程要重视关系治理,构建关系治理和合同治理的互补机制。价值共创准备阶段达成共识――合同治理为主,价值共创前期重视(信息、知识等)共享――关系治理为主,价值共创过程中要两者并重,才能形成开放式服务创新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创新 篇6

关键词:企业;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目标;意义

一、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战略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在整个社会层面,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也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更多地表现出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就企业而言,人力资源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制约和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人才间的竞争。谁在企业竞争中拥有数量更为多的、质量更为高的人才,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了先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智力支持,通过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发挥,实现企业长期快速发展的目标。在企业的发展中,创新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离开创新企业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资本,而要进行有效地创新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只要一个企业拥有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并且能够为其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就能不断地在企业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攀越高。

二、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管理创新

企业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入市场并广泛地参与市场竞争。工资管理,作为转换经营机制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直接服务于企业的人事政策并最终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战略。绩效工资是以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为基础来确定企业员工工资增长幅度的一种工资制度,即依据员工个人绩效而增发的奖励性工资制,同时也是对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技能等全方面的综合考核。其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使员工能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如果所有员工都获得同样的加薪,便无法体会到成就感。如果加薪与绩效直接挂钩,员工便会尽全力发挥其潜能,不断努力进步。而只有员工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绩效工资为企业和员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

绩效工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激励作用,而激励能够使企业员工充分发挥其潜能,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企业员工被激励的程度与其工作绩效密切相关,而绩效工资又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因此绩效工资,一方面可以通过物质形式刺激员工工作行为,使其改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绩效工资的实施,改变了工作无法量化、员工心理压力大的传统方式,促使员工在工作中积极表现,发挥潜能。

而绩效工资制的实现依赖于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绩效考核作为对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工作绩效评价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持续动态的沟通,使企业中的考核对象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改进,不断取得进步,实现目标,确保企业总体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有必要量化企业部门与员工的工作绩效。但是,如果考核的方法和手段不合理,考核的标准不统一,那么绩效工资制度不仅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反而会导致一些消极影响。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创新

(一)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与人才选拔机制。科学有效地绩效考核机制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为各项人事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在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来激励广大员工努力工作,共同为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人才选拔机制上,要努力创造条件使真正有才能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并且要通过各种制度来保证各类人才在企业内部的正常合理流动。

(二)完善企业经营者选拔、管理机制。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营层是企业的决策、领导和指挥核心,因此,要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完善企业经营者的选拔与管理机制。这一机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管理和经营规律来选拔和任用企业经营者,特别是要使那些熟悉市场经济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使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干成事、干好事,真正为企业发展掌好舵、领好航。

(三)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因此,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就企业而言,就必须创造条件为员工提供各类的培训,使之能够不断地取得自身的进步与提高。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就要求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努力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必须把人力资源工作摆在首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为企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国富,王惊涛;员工绩效考评体系的主成分分析[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我国企业总体创新绩效测度分析 篇7

本文通过构建企业创新绩效测度评价分析模型,希望对我国企业总体创新绩效从历史的角度予以纵向分析,找到有助于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企业创新绩效测度评价分析模型

企业创新是企业生产活动中永恒的主题,企业创新绩效测度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应该把握多层次、多准则和多指标的研究方法,结合本国国情和国外研究状况,从宏观角度全面把握。

本文通过建立企业创新绩效测度的层次结构模型,分别从企业创新投入、企业创新环境、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创新产出和企业创新效果5方面对我国企业总体创新绩效进行测度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指标设计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指标,鉴于数据可得性和实用性,选取的部分指标采用了比值或合成方法予以简化。其中,企业创新经费包括企业研发经费、引进国外技术经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购买国内技术费、新产品开发费;技术自主度为企业研发内部支出额与技术引进合同金额和企业研发内部支出额之和的比值;企业创新人力资本比例为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占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比值;二次创新能力为技术消化吸收经费占技术引进费比值;污染排放量包括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废水化学量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企业创新绩效测度结果分析

企业创新绩效测度评价指数是以20项三级评价指标为基础,描述企业创新演变过程的指数,具有简洁、直观、动态的特点。以2001年作为基期设为100,采用标杆法对2001-2011年以来的企业创新绩效进行了测算,而后根据世界银行及0ECD研究机构较为通行的等权重设计原则赋权,二级指标权重赋值均为0.2,三级指标权重均赋值均为0.25,从而测算出二级指标及一级指标得分(表1)。

2001-2011年,企业创新绩效测度评价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数为311.8,比2001年增长211.8%,说明10年间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也注意到该指数经历了一些波动,比如2005年和2007年受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影响增长有所放慢,但总体仍然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特别是2007年之后,这种增长态势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说明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正在自我加强,前面的创新为后来的创新提供土壤。

从5个二级指标来看,企业技术创新效果指数增长最快, 2011年达到了555.4,该指标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企业单位工业总产值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的降低,说明我国企业创新在环境改善、低碳绿色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其次,企业创新能力指数、企业创新环境指数和企业创新产出增长也较快,均超过了255,主要得益于专利申请量指数、二次创新能力和人均专利申请量的迅速提高,说明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正在从单纯依靠外来技术设备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相对而言,企业创新投入指数增长较慢,仅为136.99,虽然企业研发人员比例有所提高,但是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出现下降,说明我国企业仍然主要处于效率驱动阶段,企业虽然有创新意愿,但对于很多普通企业, 特别是新建企业而言,并不具备研发活动的能力。

企业创新绩效测度的特征分析

根据企业创新绩效测度评价指数及分类指数分析比较, 2011年我国企业总体创新绩效水平已经达到2001年的3.1倍, 企业总体创新绩效有了明显提升,表现出5方面特征。

企业创新投入相对滞后

企业创新投入指数虽然总体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经历过2005年这个波谷之后逐步回升,到2011年较2001年增长约37%,相对其他指标仍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并非因为我国企业研发人员投入不足,2011年企业研发人员比例已经达到2001年的2.2倍,主要是因为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偏低,2011年仅比2001年提高了0.22%。与研发经费投入偏低类似,企业技术创新经费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增长不明显,甚至很多年份都低于2001年的水平,而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自2006年之后,下降趋势得以缓解, 但仍没有回到2001年的水平。

企业创新环境显著改善

企业创新环境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一方面,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创新意识逐年上升,2011年全国每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比例接近12%,专利申请受理量指数达到716.1, 并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国家科技财政拨款和公共教育经费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1年国家科技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4.6%,公共教育支出开支经费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2.6%升至2011年的3.5%。

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企业创新能力指数出现了迅速增长的势头,充分反映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和影响。首先是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占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比例明显提高,已从追求专利数量向追求专利质量转变;其次是更加重视大中型企业二次创新能力,反映出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再次,企业也加强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企业技术创新自主度以及原始创新能力也呈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并成为企业创新能力增长中的新亮点。

企业创新产出增加较快

企业创新效果指数和企业创新产出效果指数成为分类指数中增长最快的指数,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良好态势。首先是企业创新产出指数增长快于企业创新投入指数的增长,企业创新产出指数相对于企业创新投入指数的增长弹性系数为1.97,显示出十年来企业技术创新总体宏观效益十分显著。企业技术产出指数的迅速增长,使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更加突出,每亿元工业总产值技术市场成交额(卖方)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企业创新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增长非常有限,2011年仅比2001年增长不足3%,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企业创新效果出现飞跃

企业创新效果指数是增长最为强劲的,从企业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劳动效果、出口结构以及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指标系数看,企业技术创新对出口结构、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系数等作用显著,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相对较小。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优化了产品的出口结构,确保了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每万元工业总产值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迅速下降;但另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仍相对较小,导致企业创新对工业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相对较小,这与经济加速增长导致企业热衷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是分不开的。

关于加强企业创新绩效的建议

根据企业创新绩效测度的特征分析,提出如下3条建议。

外部造势——营造创新环境,加大支持力度

企业创新需要营造外部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继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推进创新,形成鼓励创新、爱护创新、尊重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尊重技术创新、尊重知识创新、尊重经营模式创新等各种不同的创新形式,大力倡导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积极培育宽松和谐、保障创新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凝聚创新力量。政府应进一步改善企业创新环境,确保全国科技财政拨款的增长快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公共教育开支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使公共教育开支占GDP的比例达到4%以上。

内部理顺——处理好“三对关系”,打造出创新驱动

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离不开内部关系的理顺,特别是处理好生存模式与发展模式、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盈利水平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我国企业以往大多属于要素驱动或效率驱动的生存模式,在面对生存压力的时候,很多企业会延续传统经营模式,把短期利益看得很重,特别是盈利水平,患上了“近视眼”, 而不愿意或者看不到改变传统经营模式背后的创新价值,从而失去捕捉企业长期战略利益的机会。理顺内部“三对关系”,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应建立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活动的长效激励机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提高企业研发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比重和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

重点突出——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靠创新驱动,突出战略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顺应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是绿色环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自主度, 加大企业对基础研究、二次创新活动的投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二次开发能力,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总数的比例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要加速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增加知识与技术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能源消耗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的创新探讨 篇8

一、原有的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1. 绩效考核的内容存在问题

(1) 考核的内容没有完全涵盖企业的所有事项, 一些应该被纳入考核内容的事项被忽略。不全面的考核内容让员工在完成未被纳入考核内容的事项时缺乏积极性, 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

(2) 考核工作不全面。原有考核体系将对员工工作的考核分散到各个职能部门, 考核的时候基本上是单独完成各自负责的事项。这就使得考核的结果存在片面性, 不能真实、全面的反应被考核对象的工作绩效。

2. 没有健全的考核监督机制

(1) 缺乏对考核部门的监督。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 考核工作未严格按照标准进行, 普遍存在随意性。这就导致很多该考核的内容考核不全面, 甚至有的考核内容直接被省略, 使整个考核工作的公平性受到影响。

(2) 存在根据人情开展考核工作的情况。对于各个职能部门的考核, 一些考核人员因为个人关系而将真实的考核情况隐瞒, 按照人情对不同部门执行不同的考核标准。这就让一些部门不能有效的改进, 使整个企业的管理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影响企业的发展。

3. 考核方式不统一。

原有的考核体系中存在多种考核方式, 不能有效地反应企业的整体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各专业职能部门分别负责与自己部门对口的单位, 考核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制定的考核方式。不统一的考核方式还会导致重复考核的出现, 工作出现问题的员工就很可能会被多次处罚。这会让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直接影响到企业日常工作的开展。

4. 结果反馈不及时。

由于部分职能部门的考核对象不明确, 导致这些部门考核结果的公开被延迟。考核工作完成后, 部分职能部门把重点放在惩罚上, 从而忽略了对考核结果的分析。被处罚的单位及个人只能看到具体的惩罚措施, 不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由于考核结果公布的延迟, 被处罚单位或个人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错误, 依然会按照错误的方式去开展工作, 下一次考核的时候就又会被处罚。这样会使被处罚单位的员工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不满, 工作的时候也不会全力以赴, 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新考核体系的主要内容

1. 分类分组进行考核。

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类型以及工作性质将其分别划分为若干小组, 然后分小组开展考核工作。分小组进行考核可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 还能使相同性质或类别的小组的考核结果具有可比性, 促进各个小组的发展。

2. 按工作性质制定考核项目。

考核应该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制定不同的考核项目, 为各个小组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这样能保证不同工作性质的小组的绩效可以得到相对客观的考核, 使其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3. 按一定的比例分配考核工作。

将考核工作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给各个职能部门, 让其根据自己分配到的考核项目对相应小组进行考核。最终的考核结果由各个考核部门的考核数据综合而得。

4. 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

为了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科学的进行, 就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在确定考核方案后, 根据方案的需求来调整原有的标准或制定出相应的新标准。

5. 成立绩效考核管理小组。

为了加强对绩效考核工作的监督管理, 企业要成立绩效管理小组来专门负责绩效考核的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完成考核工作后将结果送到绩效管理小组, 由绩效管理小组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并得出最终结果。然后经相关领导确认后执行处罚措施。对考核工作进行监督的部门要全程监督考核知道最终结果出来。另外, 考核管理小组要及时将考核记过公开, 让出现问题的部门能根据考核结果制定改进计划。

三、新考核体系的施行

1. 工作目标的明确。

企业应该在年初的时候将整体目标划分给各个单位, 让其明确全年的工作目标。然后根据各个单位目标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处罚方案, 让各单位在年初就对目标未达成的惩罚有详细了解。提前让各单位知道考核内容和处罚措施可以让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更加积极, 这样还有可能超额完成任务。

2. 程序设置。

考核工作应该按照制定的程序进行, 避免考核工作出现混乱。应该是考核管理小组带领各个职能部门按照各自的标准进行考核, 然后收集各职能部门的考核结果, 最后进行汇总并公布最终结果。

3. 及时反馈考核结果。

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内部管理网络平台, 在考核结果出来后, 及时的通过管理平台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各个单位。被考核单位在接收到考核结果后可根据考核管理小组的意见进行工作改进, 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关系。

四、新考核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1. 公开、公正原则。

被考核对象应该对考核的内容、标准以及考核方式都清楚, 如有不清楚的地方, 考核部门应该及时告知。同时, 考核部门应该本着公正的原则进行考核, 让被考核对象享有同样的待遇。

2. 分类原则。

对于企业内工作性质和类别不同的单位, 要实行不同的考核计划。根据具体的工作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与内容, 同时惩罚措施也要不同。

3. 有利原则。

考核工作的开展最终是为了企业的利益, 所以考核的进行并不是为了处罚员工, 只是借助对员工的处罚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专业职能部门在开展考核工作的时候要态度友好, 以维持企业的利益为目标。

4. 反馈原则。通过考核工作结果的反馈, 有利于企业个部门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 对企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五、总结

对于一些行业的企业而言, 发展的黄金阶段已经过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 很多企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对于这些企业来说, 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原有的绩效考核体系, 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这就要求这些企业要对同行业中发展良好的企业进行比较学习, 将别人的成功之处应用到自己的企业来。同时, 这些企业必须要引进更多绩效管理的专业人才, 让这些专业人才在企业发展的时候不断创新, 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新绩效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昱熙.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 2004.

[2]梁海萍.国有大型企业领导人绩效考核的创新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3.

[3]何学文“.五型企业”全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创新与实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2, 09:20-21.

[4]徐娟.消防部队绩效考核体系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 2010.

[5]刘存福, 张向虹.煤炭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J].北方经济, 2011, 10:59-60.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篇9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20世纪初期,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其定义为“企业家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之后经过新熊彼特主义, 20世纪80年代技术创新理论发展到实用性、综合性、系统性的阶段, 开始对创新问题中的协同性进行研究, 分析、归纳自熊彼特以来的各种创新理论, 提出了准确的创新定义。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国家基金会的专题报告中, 将企业的创新行为、技术创新的实现、R&D系统等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社会生产中, 提出了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国内关于技术创新绩效概念的研究, 是由清华大学的高建[1]在《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 官建成等[2]通过回归分析法, 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12个变量, 归纳出的主要因素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相关产业的政策、对创新作用的认同、与相关机构的技术合作、工作人员素质、外资引进情况、创新策略等。张晓芳[3]采用BP神经网络法, 并以福建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对其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时, 将评价指标分为技术创新研发绩效指标、技术创新商业绩效指标、技术创新管理绩效指标等3个一级指标, 14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

综上所述, 国内外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针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且研究仅停留在绩效管理层面[4], 难以从理论上指导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管理工作。笔者选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 对黑龙江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进行定量分析, 为提高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供参考。

2 基于熵值法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2.1 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熵是信息论中测定不确定性的量, 信息量越大, 不确定性就越小, 熵也越小。反之, 信息量越小, 不确定性就越大, 熵也越大。熵值法就是用指标熵值来确定权重[5]。一般地, 将评价对象集记为{Ai} (i=1, 2, …, m) , 将评价指标集记为{Xj} (j=1, 2, …, n) , 用xij表示第i个方案第j个指标的原始值。熵值法的基本计算步骤:

1) 对xij进行正向化处理, 求出第j个指标的第i个方案所占的比例pij:

2)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ej:

3) 计算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gj:gj=1-ej (j=1, 2, …, n) ;

4) 计算第j个指标的权重wj:。

2.2 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比较数列所构成的曲线与标准 (理想) 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接近程度, 曲线越接近, 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 反之就越小。评价对象的优劣次序由其自身与标准对象的接近次序决定[6], 其计算过程如下。

1) 设比较序列:

2) 选取每个指标的最佳值x0 (k) , 组成参考序:X0=[x0 (1) , x0 (2) , …, x0 (n) ];

3) 各数据序列无量纲化处理:

4) 计算差序列:△i (k) =|x'0 (k) -x'i (k) |, △i=[△i (1) , △i (2) , …, △i (n) ], i=1, 2, …, m;

5) 计算极大差M与极小差m:M=max max△i (k) , m=min min△i (k) ;

6)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ε∈ (0, 1) , k=1, 2, …, n;i=1, 2, …, m;

7) 计算加权灰色关联度:。

通过公式求出加权关联度[7], 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 从而得出评价对象的优劣情况。

3 黑龙江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文章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分析黑龙江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分别基于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分析这三个因素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技术创新投入要素是指投入到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设备、技术等所有东西, 它是技术创新产出的基础。近年来, 黑龙江省农业企业已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但相比其他行业, 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收益还不是很高。技术创新管理是指企业为提高技术创新收益, 控制和协调技术创新因素的行为。现阶段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管理和重视力度普遍不高, 对于农业企业来说, 技术创新管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在分析和讨论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过程中, 对于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技术创新产出是指具体的专利技术、新的工艺或者新的产品以及新产品的销售情况等。技术创新产出是评价技术创新绩效的一项关键指标, 能够有效地反应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4 黑龙江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面分析的结果, 黑龙江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技术创新投入绩效指标、技术创新管理绩效指标、技术创新产出绩效指标3个部分组成, 同时将这3部分指标进行细化, 又可以将创新绩效指标具体划分为18个指标。这3部分相结合就构成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见图1。

5 实例分析

选取能够代表黑龙江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整体水平的5家农业企业进行分析, 分别为乐姆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傲龙农业有限公司、龙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远方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分别以A、B、C、D、E代替) 。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基于图1的18项指标给这5个企业进行打分, 结果汇总见表1。通过计算加权灰色关联度对这5家企业进行综合评价, 找出技术创新绩效相对较高的企业。通过分析权重, 对这18个影响因素进行排序, 从而为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出相应的对策。

根据表1的数据, 参照熵权值算法, 得各指标权重为:w= (0.110, 0.087, 0.024, 0.051, 0.055, 0.154, 0.051, 0.036, 0.028, 0.032, 0.036, 0.051, 0.017, 0.055, 0.055, 0.042, 0.051, 0.067) 。

由表1得出各指标的最佳值作为参考数列:X0=[10, 10, 9, 10, 10, 10, 9, 9, 8, 9, 9, 9, 8, 9, 10, 10, 9, 9]。对表1各指标数据进行规范处理后, 求得各指标与参考数列各最佳值的关联系数r0i (k) (i=1, 2, …, 5;k=1, 2, …, 18) , 再由公式计算这5个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绩效的灰色关联度为:R0i= (0.667 2, 0.558 9, 0.715 2, 0.544 3, 0.527 7) , 从结果分析可知, C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相比其他企业较高。

通过加权灰色关联度可以求出C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相对其他4家农业企业较高, 这与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 因此运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对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权重求出指标的贡献率大小。分析可知, 对于这5家农业企业来说, 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中的技术研发经费比率、技术研发设备投入率的贡献率和产学研合作水平的贡献率较大;技术创新管理绩效指标中的创新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和创新机制完善率的贡献率相对较大;在技术创新产出绩效指标中的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的贡献率相对较大。通过计算得出准则层中, 技术创新投入权重为0.481, 技术创新管理的权重为0.234, 技术创新产出的权重为0.287。从中不难看出, 近年来农业企业已努力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 但对技术创新管理的作用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技术创新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 从总体上来说, 这5家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还不是很高, 技术创新产出有待进一步提高。

6 结论与建议

文章通过构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5家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排序, 得出这5家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总体水平, 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和相应权重, 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为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提供一些思路。

1) 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识, 树立技术创新理念。技术创新理念关系到农业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 同时关系到技术创新投入、管理以及其他创新指标。因此黑龙江省农业企业要树立一种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关键的创新理念, 谨记技术创新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保证。

2) 加大对黑龙江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企业技术研发经费, 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目前, 先进的研发设备和生产技术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优先占领市场的先决条件, 因此, 要加大农业企业的资金、设备投入, 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强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建设, 农业企业应克服自身弱点, 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引进机制, 建立适应于农业企业的人才培训机制, 加强与科研机构以及学校的合作, 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技术创新绩效, 从而实现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3) 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企业要谨记即使在资金、技术等其他资源的投入完全相同时, 技术创新结果也可能是不同的, 这就是技术创新管理的作用。黑龙江省农业企业应注重管理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确定科学的技术创新战略, 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从而推动农业企业的顺利发展。农业企业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 相互监督, 相互促进,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 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 同时完善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 提高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决策水平, 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3]张晓芳.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0.

[4]张赤东.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调查:特征、倾向与对策[J].科研管理, 2013, 34 (02) :10-18.

[5]叶义成, 柯丽华, 黄德育.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6.

[6]刘思峰, 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篇10

从企业资源观出发,技术创新模式反映了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所涉及的内部资源在组合、配置方式及其结构上是不同的[7]。在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与协调中,研发和营销活动之间的整合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8]。现有研究表明,研发和营销整合程度高低对绩效的影响会受外部条件的影响[9,10]。那么,在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下,农业科技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对绩效的影响有什么差异呢? 或者说,当农业科技企业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时,如何整合企业内部的关键资源,以使创新绩效达到最大化? 因此,本研究探索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对内部资源整合的要求,着重从实证层面考察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模式如何影响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冀求为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文献回顾与理论解释

1. 1 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7],或者说企业内部各个环节活动之间资源协调与结合的方式与途径[4]。技术创新中涉及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组合、配置方式及其结构上的差异就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11,12,13]。通常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有3种模式: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

在现实条件下,企业在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时,主要是基于自身的资源和技术能力的考虑。人、财、物资源充足且技术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适合选择自主创新模式; 技术能力不足但资金充裕的企业可以选择合作创新模式,实现与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而当企业资源和能力都较为欠缺时则可以选择投入较小、对创新能力要求较低的模仿创新模式。这3种创新模式表现出来的创新风险有所不同: 自主创新模式企业独自开发,时间长、不确定性大,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都较大[14]; 合作创新模式利用外部力量和创新资源,可以分散创新风险,但由于有多个创新主体参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与成本,容易在人员、技术和设备的交互类型以及合作产出的分配方案等方面有分歧,存在一定的合作风险[15,16]; 而模仿创新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率先创新的经验和市场,研发和市场风险较小、成功率较高,但存在融合和二次创新的附加风险[17]。

1. 2 内部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稀缺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18,19,20]。该理论强调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的战略地位,企业利用内部资源“使之产生效益或影响市场供求”[21]。但是单纯拥有资源的企业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必需借助资源整合才可增加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实现企业长期创新绩效的发展[22,23]。整合资源可以加强企业创新系统中创新要素的高效生产与流动,优化创新资源运用的效率[24],并通过各种互补资源之间的复杂互动形成能力[25],最终有利于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绩效。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将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合理地安排在从基础性研究到商业化的各个阶段,以保证具有效率和持续的技术创新。

内部资源整合作为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研究中需要对其进行维度划分[26,27,28]。沿用前人的划分,本研究将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分为信息分享、共同参与、关系协调这3个方面: 信息分享是指企业内部准确、可信、及时分享信息的程度; 共同参与是指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一个职能部门对另外一个职能部门所负责任务的参与程度; 关系协调是指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保持有效协作联系的程度。

充分准确的信息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整合由不同职能部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有效利用,对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极为重要[29]。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是企业创新活动必须重点掌握的,研发部门拥有充分的技术信息,帮助企业选择合理的创新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结合市场信息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产品[30]。有效的市场信息可以帮助企业选择正确的产品方案和产品应用领域,减少新产品的市场风险,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同时通过技术信息的分享充分了解产品特性,促进营销计划的实施。

在关系协调方面,通过及时的关系协调可以解决企业内部合作的分歧,有助于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有利于团队任务的完成。Swink和Song[31]研究指出,部门分离、目标不一以及文化差异会阻碍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资源的有效整合。良好的关系协调可以使各部门之间达成一致,增强资源整合的意愿,加快资源的流动和分享,从而产生一股惊人的力量,刺激全新能力的产生[32,33]。

在共同参与方面,Krohmer等[34]证实了在技术成果商业化过程中企业各部门员工共同参与对绩效的正向影响明显。主导创新过程的人将不仅仅是研发人员,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员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力和贡献显著增大。富有创造性的各部门员工相互协作、一起开发新点子,可以在收集数据、信息处理、方案结果的评价及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方面产生更多且灵活有效的想法[35]。较高的整合程度会降低开发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36,37]。

然而,资源整合和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会受到一些权变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有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同样从整合中获利[9],过度的整合可能对产品创新绩效有负面影响[38]。Leenders和Wierenga[9]提出新产品资源投入水平和企业战略范围都会影响整合的效果。吴家喜和吴贵生[10]证明了产品创新程度不同,企业内部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也不同。有学者通过建立模型证实企业优势资源及其资源整合方式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39]。

1. 3 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下内部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

不同创新模式对企业内部资源的要求不同,因而内部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不一样,所以,在不同创新模式下,内部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会存在差异。

自主创新模式所需要的技术和资源来源于企业内部,对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要求较高,因此内部资源整合程度越高,可以保证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并降低创新风险,从而带来较高的创新绩效[40]。从资源投入和技术能力来说,自主创新模式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要求很高,企业需将大量资金投资于研发,并且需要拥有一支基础研究力量强、有实力的科研队伍。如果企业内部资源整合较高,那么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便可以对各类创新资源进行有效地甄选、应用和重组[41]。通过研发和营销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流通和信息交流,企业可以利用内部的技术基础实现某种新的核心技术要素,并获得必需的市场环境信息,如原材料的可获得性和顾客的偏好等;部门间的关系协调可以保证创新目标的统一,充分发挥全员的创新能动性,避免因分歧而阻碍创新的进行; 同时,跨部门的协作可以消除组织中的各种边界和障碍,保持组织柔性,同步开发新产品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自主创新企业的创新风险很大,但是通过整合资源,可以在研发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以使创新成果迅速被市场所接受,从而在保证创新效率的同时获得高额利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术和市场风险,提高了创新绩效。

在合作创新模式中,内部资源整合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战略性地位下降,外部资源的运用和整合在创新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由此带来的创新绩效可能会有所减弱[42]。企业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大部分来源于企业外部,企业自身的技术资源投入较少,这可以让企业节约设置专门研发机构的费用,降低研发风险。进行合作创新的企业能够利用资金优势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研究的技术、成果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技术、人才、信息等不足的问题,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但由于不同主体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特征不一样,对待创新风险的态度、对创新的收益期望存在差异,因此为保证创新绩效,企业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源和时间来维系与联盟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43]。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充分考虑合作伙伴的技术条件和技术水平,并与之建立较完善的合作制度,注重与合作组织成员的交流互动,与其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以实现相互之间的战略性整合[44]。

模仿创新企业在获得外部技术资源后仍需要投入大量的内部资源对原有的技术进行创造性的改进或重新设计,内部资源整合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绩效有较大影响。这种模式可以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降低投资风险,回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可为赶超先进的农业科技企业带来“后发优势”。但是模仿创新不是单纯的购买技术或模仿产品、工艺,而是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45,46]。企业进行模仿创新要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既投入一定的研发力量,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和开发,也需要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和研究,利用市场观察力和预测能力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较好地判断技术商业化的潜力,努力在工艺改进、质量控制、市场 营销等方 面形成自 己的特色[47],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点上,增加商业化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模式需要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投入较多的内部资源,而合作创新更多地关注与合作联盟关系的维系,所以,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模式下内部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将会相对较大。

2 数据与调查

2. 1 农业科技企业背景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构思、研究开发、中试( 示范) 、制造、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链条,涉及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等[48,49,50,51]。那么,对农业科技企业而言,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研发与营销资源的投入与整合。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其他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1]。例如在研发方面,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较长的研究开发周期、较强的地域性、较强的公共性产品的特性[52]; 在营销方面,需要采用示范推广方式向农户 ( 消费者) 推广新产品 ( 新技术) ,存在技术创新的先进性与农户水平的滞后性的矛盾[53]。农业科技企业具有科技资源方面的优势,但缺乏市场优势,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实现科技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化,提高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挖掘和提升售后服务能力、销售网络和营销能力、市场研究与开拓能力等[53,54]。技术创新通过加强企业研发、生产、市场等部门的协作,能够提高现有资源和新引进资源的利用率[55]。研发与营销资源整合是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的一部分,也是农业科技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农业科技企业研发和营销资源整合。

2. 2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调研过程历经4个月,以广东、广西、浙江、江苏、福建等各地的农业科技企业为调研对象。为提高调查质量和保证问卷回收率,问卷的发放主要采用直接面访的方式。直接面访是由几名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通过现场发放量表、当场填写、立即收回的方式,调查人员需要介绍问卷的主要信息,对受访者在填写问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出回答和解释并及时检查问卷,尽可能确保问卷填写内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本研究的调研对象为企业研发部门、营销部门或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之所以选择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调研,是因为他们对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整体状况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较熟悉,能较为准确地回答问卷所提出的问题。

本研究共回收323份问卷,剔除包含缺失值的问卷,得到31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7% 。有效问卷是企业与本研究对象一致的农业科技企业,且公司在过去3年内有新产品 ( 新工艺) 的研发,能用于数据分析的问卷。在314个有效样本中,从所属行业看,包括畜牧业、饲料业、种植业等; 从公司成立时间看,76. 8% 的企业成立3年以上; 从企业规模看,51. 3% 是2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 按照企业所有制性质对样本进行分析,民营企业占80% ,国有独资及控股公司占11. 1%, “三资”企业占5. 4% ,集体企业占3. 5% ; 从创新模式看,将近60% 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模式,33. 1% 的企业选取合作创新模式,进行模仿创新的企业只有7. 6% ; 从研发投入看,35. 9% 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投入的比例超过3% ,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反而较大。

2. 3 测量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量表均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形式,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7分代表“非常同意”,要求被调查者在1 ~ 7中选出1个符合其公司情况的数字。最终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发和营销整合及企业绩效的量表,第二部分是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名称、技术创新模式、公司总人数、公司成立年数等信息。其中,技术创新模式使用定类尺度,分为3种: 自主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把企业总人数作为企业规模的衡量标准。对测量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3 实证分析

3. 1 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对调研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测量模型显示了良好的适配度 ( χ2/ df = 2. 866, GFI =0. 908,NFI = 0. 943,IFI = 0. 962,RFI = 0. 929,CFI= 0. 962,RMSEA = 0. 077) 。

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α系数作为检验标准,用来观察问卷各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经计算,研发和营销整合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 959,企业绩效的Cronbach’sα为0. 847,说明调研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另外,对问卷中每个一阶潜变量的信度分别检验,信息分享量表、关系协调量表、共同参与量表 的Cronbach’sα系数分 别为0. 910,0. 942,0. 910。由于信度系数均大于0. 8,因此,总体上该评价体系的内在信度是比较理想的。

效度检验主要检验各共同因子下各测量变量间的收敛效度以及因子之间的区别效度。用因子分析的载荷值来判断收敛效度,通常认为,因子载荷值越大 ( 通常为0. 5以上) 表示收敛效度越高。由表2可知各个观测变量在相应潜变量上的标准化载荷系数都超过了0. 70,因子载荷T值的区间为11. 658至22. 482,且均在P < 0. 001水平上显著。,3个一阶潜变量的因子载荷系数也都超过了0. 80,因子载荷T值均在P < 0. 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各指标对一阶因子、一阶因子对二阶因子具有较强的解释性。此外,各一阶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 ( AverageVariance Extracted, AVE ) 均大于0. 5, 组合信度( Composite Reliability,CR) 均大于0. 8,说明量表有较充分的收敛效度。进一步评估了潜变量的区分效度,各一阶潜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各潜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 ( AVE) 的平方根,表明各一阶潜变量 间有足够 的区分度[56]。具体如表3所示。

注: 1) ***表示显著性的概率值小于 0. 001; 2)a表示 Fixed parameter

注: 对角线下方为各潜变量的相关系数,对角线上为 AVE 的平方根

3. 2 因子分析

本研究所使用研发和营销整合问卷的测量变量的公共因子已经确定,分别为信息分享、关系协调和共同参与。对11个测量变量进行KMO检验,结果KMO检验值达到0. 934,并且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卡方统计值为3 503. 959,其显著性水平 ( sig.值) 达到0. 000,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限定抽取公共因子法进行因子分析时,输入的因子数量为3,通过这3个因子来分析问卷测量变量的效度。这3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3. 867% ,说明这3个因子对11个测量变量具有83. 867% 的解释能力。

对农业科技企业绩效变量进行KMO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值达到0. 774,并且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卡方统计值为542. 313,其显著性水平 ( sig.值) 达到0. 000,表明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对农业科技企业绩效进行因子分析时,采用限定抽取公共因子法,输入因子数量为1,结果表明,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 696% ,即这个因子包含了这4个测量变量68. 696% 的信息。

3. 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使用AMOS 17. 0软件对研发和营销整合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结构模型检验,得出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标如表4所示。

可见,研发和营销整合与企业绩效关系结构模型拟合情况比较理想。具体的路径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注: 1) ***表示显著性的概率值小于 0. 001; 2)a表示 Fixed parameter

由整合→企业绩效的估计值是β1= 0. 534、p <0. 01,证明研发和营销整合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的影响。表明研发和营销整合程度越高,企业绩效越好;研发和营销整合程度越低,企业绩效越差。研发和营销整合是企业绩效的提高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研发和营销整合能够将市场信息传达给研发部门,使得企业能够迅速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或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提升企业绩效;另一方面,研发和营销整合能够将技术信息传达给营销部门,使得企业可以在营销方案中突出核心技术,与现有市场产品进行区分,增加收益,或者营销部门帮助研发部门寻找新技术的应用方法,从而缩短研发周期,节约研发成本,相对增加企业绩效。

3. 4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方差分析只能分析不同群体对某个 ( 或某类)变量的认知水平差异,对不同变量之间的效应差异分析却无能为力,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弥补方差分析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本研究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来分析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对研发和营销整合和企业绩效关系影响的差异。温忠麟等[57]指出,有关潜变量的调节效应模型,当调节变量是类别变量时,做分组结构方程分析。做法如下: 先将分组的结构方程回归系数限制为相等,得到一个χ2值和相应的自由度; 然后去掉这个限制,重新估计模型,又得到一个χ2值和相应的自由度。前面的χ2减去后面的χ2得到一个新的χ2,其自由度就是两个模型的自由度之差。如果χ2检验结果是统计显著的,则调节效应显著。

技术创新模式可分为3类: 自主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和模仿创新模式,对3类样本分别作路径检验,比较路径系数和T值发现,和总样本模型一样,3个分类样本模型中,研发和营销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都显著; 同时,从路径系数的差异看,模仿创新模式样本模型中,研发和营销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自主创新模式样本模型,影响最小的是合作创新模式样本模型。但差异是否显著,尚需要进行分组结构方程分析。分组结构方程分析比较结果如表6所示。表6是分组回归分析无限制模型和限制模型的比较,从表中可知,对模型所有结构方程系数限制为相等后,卡方值改变量的临界比率P = 0. 018 < 0. 05,卡方值改变量显著;再对具体拟合指标作进一步检验,NFI、IFI变动较大 ( △NFI = 0. 10,△IFI = 0. 011) ,即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下研发和营销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模仿创新模式样本模型下研发和营销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 ( β = 0. 625,p < 0. 05) ,自主创新模式 ( β = 0. 593,p < 0. 001) 比合作创新模式 ( β = 0. 389,p < 0. 01) 的影响更为显著。

注: * 表示显著性的概率值小于 0. 05,**表示显著性的概率值小于0. 01,***表示显著性的概率值小于 0. 001

4 研究结论

本文在资源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探讨3种技术创新模式基于内部资源的要求,利用314家农业科技企业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下内部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农业科技企业研发和营销整合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并且,在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3种不同模式下,研发和营销整合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 当企业实施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2种模式时,研发和营销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相对较大,并且显著高于合作创新模式的影响。

研究结论从理论上为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下资源整合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差异提供了实证证据,证实了自主创新模式和模仿创新模式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研发和营销,此时内部资源整合对技术创新成功较为重要,所以内部资源整合程度高,企业绩效则较高; 在合作创新模式下,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与合作联盟的关系维持上,而对进行内部创新所需的内部资源整合关注和投入较少,因此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并不大。

本研究对中国农业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还具有如下的实践意义:

第一,研发和营销整合是农业科技企业提高绩效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进行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研发和营销整合,帮助企业提升销售能力、盈利能力等,提高企业绩效。通过研发和营销整合,农业科技企业可以尽快接受市场信息,及时发现农户或消费者需求,促进新产品 ( 新工艺) 的研发生产,增加相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 如农机跨地区作业) ,克服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可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研发和营销部门之间的整合,如规定两部门每隔一段时间把各自掌握到的信息与对方分享交流,并把两部门各自的工作进度和遇到的困难等告知对方,寻求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设立各种交流平台,加强两部门工作之间的互动。

第二,基于资源观提供了一个区分3种技术创新模式的视角。不同技术创新模式涉及到的创新资源的组合、配置方式不同,是技术创新模式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可以用来解释它们对内部创新资源要求的区别。农业科技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模式通常要考虑资金、技术能力及企业对市场的领先战略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相应的技术创新模式,继而可根据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创新资源管理。对于较为依赖内部研发活动的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模式,企业应充分重视和加强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并注意人力资源的分配、组织环境的设计,以及创新过程的计划和结构。企业管理者应该运用权变的观点,使创新的性质和组织特征相匹配,以更好地实现创新管理的内部协调。

第三,进行合作创新的企业应更加关注合作伙伴的选择及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通过合作研发活动实现对技术能力的获取、传递和整合,以弥补企业内部技术资源不足或者技术资源的结构性缺陷,并与之建立较完善的合作制度,注重与合作组织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和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相互之间的战略性整合。但是,企业外部资源利用与内部研发活动对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绩效的提升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因此,在合作创新这样基于外部资源运用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实施中,仍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以提高其自身的吸收能力和研发成果的实施。

上一篇:歌剧演唱下一篇:企业管理模式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