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2024-04-10

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通用10篇)

篇1: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 探讨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并总结相关护理对策。方法 抽选我院ICU静脉留置针150例患者,按护理方法差异分为2组,常规护理为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方法中结合预防静脉炎发生相关护理措施,观察患者静脉炎发生人数以及原因。结果 观察组中,I、II、III度静脉炎分别4例、2例、0例,总发生率8%(6/75),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种原因可导致ICU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发生静脉炎,针对诱发因素提高护理质量,可起到有效预防作用。

【关键词】ICU;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原因;护理对策

静脉留置针即是将柔软的套管针固定于患者静脉内,此方法操作简便,可有效减轻穿刺过程中对血管的损伤程度,套管留置时间较长,可减轻患者因多次换管产生的痛苦。现在临床ICU已经普遍使用静脉留置针,尤其适用于患者接受输液治疗或提供营养[1]。可由于临床技术操作差异以及置管期间护理不及时,也会出现相应问题,静脉炎即是其中最常见并发症,是引发ICU护理纠纷主要因素之

一。本文通过观察ICU静脉留置针,护理干预对静脉炎的影响,对原因进行总结,并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以数字法抽选2012年2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0例ICU患者,均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患者年龄18~86岁,平均(43.4±2.4)岁,静脉针留置时间为6~12天。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为每平方米(24.7±5.6)kg,文化程度不一,以抽签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留置时间、输液量等各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以ICU内静脉留置针基础护理方案为主进行护理。

1.2.2 观察组 针对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可能因素,结合多方面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穿刺前护理 留置静脉针穿刺进行前,先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评估,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差患者视为静脉炎高发者,强化相关护理。仔细检查穿刺器具是否正常,是否发生粘连。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考核,使其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血管难寻者,可由经验护师指导,并由专业性强、经验足的护理人员护理,以提高穿刺率。②穿刺过程护理 严格控制穿刺过程速度,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少对血管壁的摩擦。确保穿刺整个过程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穿刺前保证穿刺部位皮肤干燥,以免消毒液等沿着针眼进入静脉,引发静脉炎。对于刺激性强的药物使用前先稀释并注意配药及用药规则,以免发生过敏反应。③穿刺后护理 应按时检查穿刺部位是否固定牢固,保证敷料处干燥,平衡套管内压力,减少血液回流量,避免发生套管内血液凝固。通过饮食等调节,适当增强抵抗力,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环节。按时用生理盐水或含肝素钠生理盐水对套管进行正压冲洗,避免冲洗力度过大,造成导管移位。

1.3 参考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静脉炎标准[2],观察静脉炎程度:Ⅰ度:以自感疼痛为主,红肿不明显,静脉未见条索或结节。Ⅱ度:以自感疼痛为主,并见红线出现,与静脉走向相同,未见条索或结节。Ⅲ度:疼痛之外,出现条索或结节病变。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采用SPSS15.0进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χ检验(%)和t检测(±s),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中,I、II、III度静脉炎分别4例、2例、0例,总发生率8%(6/75),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个组别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例(%)]

组名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75 75

-Ⅰ度 Ⅱ度 Ⅲ度 0(0)3(4)<0.05 总发生率 6(8)15(20)<0.05 24(5.33)2(2.67)7(9.33)5(6.67)<0.05 <0.05 P值

3讨论

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新技术,优点较多,其留置时间较长,不必反复进行穿刺,是患者合理用药和营养供给的重要保障,成为ICU内主要方法。此方法可有效减轻ICU内临床护理工作量,深受医护人员及患者认可。但由于工作人员穿刺技术差异,穿刺部位、患者体质不同以及所选套管针型号差异等多种原因[3],可影响置管时间和置管质量,可出现多种常见问题,静脉炎发生率较高,加重患者治疗痛苦。

经临床总结ICU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原因在于:①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不能严格掌握穿刺速度及角度,损伤血管。②可因穿刺过程中,行管速度较慢,导管因摩擦发生扭曲而受阻,液体流通不畅或者外溢,损伤皮肤。③穿刺过程中对血管壁摩擦损伤可导致静脉炎;置管期间,因注射药物刺激性强弱程度不同,可刺激血管壁,发生静脉炎[4]。此外,ICU内患者免疫力差,营养供给不足,体质虚弱,也是静脉炎发生的常见原因。针对以上因素,加强护理质量,整个操作过程动作应熟练并谨慎,注意进针、退针芯时的速度,用力均匀适度。日常做好相关护理工作,提升护理质量,维持病室卫生环境,经常消毒,并且将室温调制适当水平,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变化情况,同时对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抚平其情绪,加强患者免疫力,均可预防静脉炎发生[5-6]。本研究中,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I、II、III度静脉炎分别4例、2例、0例,总发生率8%(6/75),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再次证实,总结ICU内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原因,并且根据原因加强护理措施,是预防静脉炎、降低患者痛苦的重要环节,对患者治疗起到关键性辅助作用,意义显著,值得其他病室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小铃,李国蓉.ICU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患者的护理和预防[J].求医问药,2011,9(12):350.[2] 宋瑰琦,乔晓斐,郭摇兵,等.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

报,2008,15(2):11.[3] 曹艳冰,李柳英,戴红霞,等.手术病人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9,5(3):63.[4]沈娟,丁建生,邢爱平,等.不同方法预防甘露醇外渗的对比研究[J].右江医学,2011,39(5):567.[5] 何春渝,周海英.前导后冲法静脉输注加温20%甘露醇预防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1(2):33.

[6] 丁红美.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安徽医药,2010,14(11):1367.

篇2: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秦文华

上犹县人民医院

赣州市

341200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日益发展 ,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更新一代产品 ,以其操作简单、方便、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等优点 ,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减低了护理负荷量,也减少了医疗成本。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静脉炎,本文就此探讨其原因及护理对策。

【关健词】: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原因;护理;防治

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它利用液体静压与大气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 ,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静脉输液应用于临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以给药迅速、刺激小、疗效快等优势 ,在挽救病人生命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随着高新技术手段对静脉输液的不断渗透 ,这一基础护理操作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减轻了病人因反复穿刺的疼痛感 ,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 ,提高抢救成功率 ,而日益受到病人和临床护士的信赖。尽管应用留置针已将静脉炎的发生率由 17.9 %降为16.2 % ,但静脉炎作为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 ,仍困扰着临床护理工作者 ,增加了病人痛苦与住院支出 ,严重的可引发护患纠纷。现将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实践及参考相关文献 ,对静脉留置针引发静脉炎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1 临床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 142例 ,输入液体中均含有高浓度溶液及其它常用药物。置管所有材料全部采用 V IALON材料制成的型号 22GA静脉留置套管针及 3M透明敷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71例 ,实验组男 35例 ,女 36例 , 38~68岁 ,平均40.2岁;对照组男39例 ,女32例 , 30~71岁 ,平均40.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管情况及输入液体量和性质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选择弹性好并且粗直的血管 ,避免选择受伤、感染、瘢痕、硬化、关节部位的血管 ,优先选择上肢静脉。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后 ,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 , 努力争取一次穿刺成功 ,用敷贴固定。输液过程中 ,抬高输液的上肢 ,并且保持输液的上肢处于功能位(将输液侧肢体的手部平放于胸部 ,上臂与前臂呈 90°自然放置 ,或将手臂适当抬高放于身体一侧)。对照组:输液完毕采用 100ml生理盐水内加 12500U肝素钠 ,推注 2~5ml正压封管。实验组 :输入高渗液或刺激性药物后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20ml左右 ,冲洗血管;输液完毕先静脉滴注 20ml左右生理盐水 ,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 ,然后采用肝素钠盐水缓慢正压封管 ,封管间隔时间为 8h。记录两组静脉炎发生例数及所发生静脉炎的分级。1.3 护理方法

1.3.1确保静脉留置针的质量与规格适宜

穿刺前应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 ,如有破损或过期禁止使用。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 ,应选用细、短留置针为宜。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 ,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 ,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1.3.2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静脉留置针可保持静脉的通畅 ,完成持续或间断给药 ,为使在留置期间发挥最大功能 ,保证病人的舒适与安全。穿刺时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 ,无静脉瓣 ,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 ,以上肢静脉为主 ,对于血管条件差 ,输液持续 10天 以上以及大手术、重危病人 ,建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或中心静脉插管 ,以保证输液、用药、肠外营养支持的顺利进行。由于手术需要留置在下肢

静脉 ,输液时可抬高下肢 20 度~30 度 ,以加快血液回流 ,缩短药液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 ,减轻对静脉壁的刺激 ,且 24 h 更换。

1.3.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穿刺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部位消毒范围要大于敷料面积。消毒时消毒剂不宜过多且待干后再行穿刺 ,避免消毒剂通过皮肤与血管间的窦道侵入血管 ,造成化学刺激 ,以致短期内出现穿刺点周围的红肿硬结。1.3.4提高护士的穿刺熟练程度

穿刺时力求稳、准、熟练 ,争取一次成功 ,固定牢靠 ,减少皮下探测血管次数 ,避免造成血管内、外膜的机械性损伤 ,引起输液液体外渗 ,局部红肿。1.3.5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封管液。目前 ,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肝素钠和生理盐水 ,稀释肝素钠优于生理盐水。输液结束时 ,可用生理盐水 20 mL 冲管 ,将针腔的药液冲净 ,再行封管 ,肝素钠 5 mL ,减少因药物滞留致静脉炎的发生。有人认为 ,封管时应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较推注完再拔针的堵塞发生率时明显降低。因为封管针头若全部插入肝素帽内 ,封管液推注完再退出针头 ,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套管内 ,导致凝血堵管。另外受重力作用 ,四肢下垂时远端静脉血流缓慢 ,血液滞留甚至倒流 ,也可导致因留置针尖端凝血而堵塞。

1.3..6合理输液

根据药物性质及输液量来调节输液速度。对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输液量较大时 ,应选择粗大静脉输入 ,若从远端输入时 ,输液速度过慢 ,使药物得到充分稀释 ,以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及液体对血管壁的侧压力;用药顺序上先输高渗或刺激性较小的药物 ,输化疗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 ,输血浆、全血、3升袋后均要用生理盐水冲管。并且输完后用生理盐水快速冲管 ,以减少有形成分的附着保持套管通畅。

1.3.7加强管理 ,控制留置时间

在留置针使用过程中 ,保证留置针在留置期内不发生静脉炎是留置针护理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妥善固定导管 ,防止脱落 ,针眼敷贴每 2 d 更换一次 ,安尔碘消毒。在夏季 ,多汗的病人 ,保持局部皮肤干燥 ,及时更换敷料贴。留置时间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 ,BD 公司的推荐时间为 3 天~5 天。

有研究表明 ,5天应作为常规留置时间比较合适。2 结果

2.1 静脉炎诊断标准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病后因炎性渗出 ,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 ,甚至阻塞。静脉炎按症状轻重分为 6 级。0 级只是局部不适感 ,无其他异常;1 级静脉周围有硬结 ,可有压痛 ,但无血管痛;2 级不仅局部不适 ,而且穿刺点发红 ,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3 级穿刺点发红 ,并扩延 5 cm 左右;4 级穿刺点局部明显不适 ,输液速度突然减慢 ,穿刺点皮肤发红扩展 5 cm 以上;5 级除具有 4 级症状以外 ,还在拔针时 ,针尖可见脓汁 ,临床上一般以 2 级~4 级常见。

比较结果:实验组有15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根据静脉炎的分级,其中一级患者3例,二级患者5例,三级患者4例,四级患者3例,无五级患者。

对照组有10例患者发生静脉炎,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一级患者2例,二级患者4例,三级患者3例,四级患者1例,无五级患者。2.2 病因探讨及护理对策

2.2.1 穿刺部位与静脉炎

有关报道指出 ,在肢体远端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机率明显高于近端。可能由下肢静脉瓣多 ,远端血液回流缓慢 ,血液在血管内滞留 ,易形成血栓的原因 ,而且有人认为 ,静脉回流缓慢和药液滞留于下肢静脉的时间比滞留于上肢静脉的时间长。因此 ,大多数患者留针在远端或下肢的 ,超过 24~72小时后即感到肿胀 ,输液不流畅。一般都要采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稀释冲管。

2.2.2 无菌技术与静脉炎

静脉穿刺时 ,消毒剂使用过多 ,又未待干再行穿刺 ,可使消

毒剂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操作时护士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穿刺部位消毒范围不够标准 ,不彻底 ,不规范也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

2.2.3 留置时间与静脉炎

临床观察发现 ,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的主要原因是静脉炎的发生。套管针留置时间越长 ,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美国输液护理学会规定 ,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为 3 天。目前 ,国内没有统一的留置时间标准。依靠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观察病人有无自主症状 ,周围皮肤清洁 ,没有发生堵管及渗漏 ,就可以继续保留 ,最长的时间可达 10 天。但有报道,套管针留置5 天 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 0 ,建议将 5 天作为常规留置时间。2.2.4 穿刺技术与静脉炎

高质量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是减少和预防静脉炎发生的根本途径之一。由于留置针在穿刺时对血管壁造成了一定的机械损伤 ,且留置过程中 ,针头在血管腔内来回移动使机械损伤进一步加重;有的穿刺不能一针见血 ,在寻找中也易损伤血管 ,导致血管内皮在修复过程中 ,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管尖端聚集 ,并伴随留置时间的延长 ,血栓形成 ,发生静脉炎。

2.2.5 药液性质、液体量与静脉炎

有人观察输入刺激性药液的 71例患者中有 15例发生静脉炎 ,而输入非刺激性药物的71例中仅有 10例发生 ,输入液体量超过 1 500mL的 120例中只有 15例发生静脉炎。由以上可知输入刺激性药液以及高渗性液体 ,特别是液体量每日超过 1 500mL者 ,容易引起静脉炎。由于刺激性药液或高渗性液体进入静脉后刺激血管壁 , 引起血管收缩与痉挛 ,患者会感到疼痛、麻木以至于静脉变硬 ,呈条索状 ,严重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有些患者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是便于迅速用药、输液、输血 ,快速输液输血超过血流速度 ,使血管的侧压增加 ,而导致机械性损伤。另外大量全血的输入 , 血液有形 成分黏附于管壁 ,使管腔变小 ,同时由于失血失液 ,使血液浓缩 ,静脉血流变慢 ,容易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2.2.6 输液速度与静脉炎

关于输液速度与输液性静脉炎 ,有人认为“若局部外周静脉出现不良反应可以调慢输液速度”。而有动物实验证明 ,输液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发生在远离输液导管的穿刺处。有研究者使用相关主题词进行检索 ,没有找到延长输液时间可以增加对这些液体稀释作用的研究。因此 ,在这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2.7 封管方法与静脉炎

封管是将适量的液体注入留置针中 ,防止套管内血细胞凝集块的形成堵塞针头。封管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过去采用的习惯封管法一旦拔出针头,正压便不存在,夹管前因延长管柔软富有弹性,只要病人活动或操作不当,均有可能产生负压导致回血置换封管液而造成堵管或部分堵管,以致提前拔针。实验证明采用正压封管法,可以减少堵管的发生率。具体方法有:封管时,将针头斜面插入肝素帽内缓慢均匀推注封管液,边推边往外拔针头,防止负压,使留置针内充满稀释液。如封管液注入太快,因负压作用,血液反流,易阻塞套管针,故应缓慢推注。也有学者认为边推边退的封管方法存在弊病,由于肝素帽橡胶致密度极强,退针时容易将封管针头一下推出针外,达不到正压封管的目的,易造成堵管,建议仅将针头斜面刺入肝素帽内,将适量的封管液推注完毕后直接拔针,然后用调节夹夹死。还需注意封管时将肝素帽高于穿刺点,以防负压的形成。

2.2.8 机体免疫力与静脉炎

免疫力低下是发生静脉炎的一个重要因素。免疫力显著降低 ,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及细菌所致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也随之降低,致使在应用静脉留置针时发生静脉炎。也有学者认为 ,静脉药物的化学刺激仅仅是静脉炎的诱因 ,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有关 ,其机制有待探讨。

2.3防治

2.3.1 75 %乙醇湿敷

此法既有局部止痛效果 ,又利用乙醇扩张局部血管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2.3.2 中药外敷

①六味醇外敷 :以当归、红花、血竭、川牛膝、玄参和冰片六味中药溶

于乙醇制成六叶醇。0 度~ Ⅰ度静脉炎用其外涂治疗 , Ⅱ度~ Ⅴ度静脉炎用其外敷治疗 ,亦可局部外涂预防静脉炎 ,有效率达 100 %;②云南白药外敷:云南白药适量加 75 %乙醇或食醋调成糊状 ,热敷肿痛部位 3 min 后将药糊涂敷病变部位 ,绷带包扎 ,并及时滴入 75 %乙醇或食醋 ,保持药物湿度。每昼夜换药 1 次 ,1 周为 1 个疗程。③鲜芦荟汁外敷 :取鲜芦荟汁沿血管走向敷于静脉炎症部位 ,每日 4 次~6次 ,严重者抬高患肢 ,在外敷芦荟汁同时 ,配以红外线照射 15min ,治愈时间 2天~6天 ,最长6天,平均4天 ,治愈率达 100 %。2.3.3 硫酸镁湿敷

%硫酸镁持续湿敷 ,利用硫酸镁的高渗作用 ,使细胞脱水 ,消除局部水肿 ,促进血管充盈 ,减少血管痉挛 ,有利于血液循环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

2.3.4 积极预防感染

对应用留置针者有计划地保护及合理使用静脉 ,积极采用预防护理措施热敷等 ,能在预防静脉炎发生的同时 ,减轻病人局部疼痛、血管痉挛、损伤、渗出、水肿等症状。如一旦发生严重的静脉炎 ,除行外敷药物、物理治疗外 ,可静脉输入抗生素预防感染。3 讨论

通过对142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的调查说明静脉留置针一方面使患者受益 ,另一方面也引起一些不良反应。置管前首先要将目的、意义告诉患者 ,取得信任 ,积极配合。使用期间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不良反应 ,包括输液期间将远端肢体抬高 ,以促进静脉回流。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 ,以操作方法简单 ,安全方便 ,既可以减少病人痛苦 ,方便病人活动;又减轻了护理工作的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 ,护理同行们进行了多方探索与总结供借鉴。因此了解并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 ,是为病人提供安全静脉输液 ,防止各种输液并发症 ,实现安全护理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参考文献】: [1 ] 吴惠平, 罗伟香.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37.[2 ] 董淑华 , 王建荣.静脉输液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 2003 ,38(9):719.[3 ] 陈明.静脉留置针在 SICU 病人输液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3(5):5.[4 ] 陈显春 ,封悦 ,宋爽 ,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 ].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1):42.[5 ] 郑春辉 , 王凤 , 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9):700.[6 ]

篇3: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收治使用留置针的患者中随机抽200例,年龄18~59岁,平均38岁。

1.2 材料

采用的是美国DB公司生产的vialon材料制作的静脉留置针及肝素帽,留置针固定使用3M无菌透明敷贴。

1.3 方法

穿刺部位选择手背静脉、肘部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足背静脉。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2遍,面积约8.0cm>×8.Ocm,排好空气后针头与皮肤呈2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针角度,顺静脉方向将穿刺针推进0.5cm左右确保外套在静脉内;固定针芯,将外套管送入静脉内。松止血带撤针芯,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外套管[1]。输液完毕,用稀释肝素液5-10U封管。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记数资料和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部位有关,上肢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小于下肢(P<0.01,见表1)。

穿刺上肢血管与穿刺下肢血管的比较,χ2=12.234,P<0.01。

静脉炎的发生与输入药液的渗透压有关,输入高渗液体者发生静脉炎明显高于输入低渗或等渗液体者(P<0.01,见表2)。

输入低渗性或等渗性液体者与输入高渗性液体者比较,χ2=21.92,P<0.01。

静脉炎的发生与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有关,留置时间超过7d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表3)。

留置5~7d与留置<5d的比较,χ2=5.38,P<0.05留置>7d与留置<5d的比较,χ2=14.74,P<0.01

3 原因分析

3.1 静脉炎与穿刺部位血管的选择有关

穿刺时应选择相对粗、直、富有弹性、血流丰富的血管,尽量避免下肢血管,由于人体下肢静脉瓣膜较多、血流缓慢。液体和药液滞留于下肢静脉的时间比滞留于上肢静脉的时间长[2]。因此,药液和液体对血管内皮的化学刺激时间下肢较上肢长,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发生静脉炎。

3.2 静脉炎的发生与输入药液的性质有关

由于刺激性药液或高渗性液体进入静脉后刺激血管壁,引起血管收缩与痉挛,患者会感到疼痛、麻木以至于静脉变硬,呈条索状,严重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

3.3 静脉炎的发生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有关

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留置针由于穿刺造成静脉壁的创伤和留置套管造成血管内皮的机械性刺激,药液以及液体引起的对血管内皮的化学刺激,血管内皮进一步损伤,使血小板在受损部位及管尖集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静脉炎[3]。

4 护理对策

4.1 合理选择静脉

静脉留置针输液宜选择粗、直、有弹性,远离关节及静脉瓣且利于固定的静脉,如上肢静脉、贵要静脉首选[4]。一般不选择下肢静脉及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静脉,避免同一血管反复穿刺,禁用末梢循环差的血管。对手有疾患者,可少量用患侧血管。细血管输普通液体,粗血管用于输高浓度药液。

4.2 加强无菌观念

严格无菌操作规程,穿刺部位用碘伏彻底消毒,待干后再穿刺,及时更换穿刺部位敷料;如有套管脱出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细菌性静脉炎,甚至引发败血症。

4.3 严格掌握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时间一般以5~7d内为宜,有报道静脉留置针留置5d内静脉炎发生率为0[5]。

4.4 密切观察输液过程

观察留置针是否通常,如不通畅,忌挤压,用防凝剂冲管,输液过程中严格掌握滴速,随时巡视,细心观察沿静脉走向有无条索状改变或血管变粗、变硬现象局部有无疼痛、肿胀,发现后立即更换输液管道,局部用50%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6]。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少痛苦。

4.5 加强健康教育

静脉留置前认真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护理人员将留置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取得信任,积极配合。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留置其间应加强教育:①适当抬高被置管的肢体,有利于血液循环。②避免置管的肢体过度活动,导致留置针滑出血管出现液体外漏。③留置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相对无菌,避免污染导致感染。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的确给临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们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熟练的穿刺技术,认真评估输液疗程、速度、药物的性质、患者自身血管的条件,以及其丰富的临床观察护理经验和高度的爱心、责任心,来保证留置针输液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刘翠华,吴先娥.护理技巧[M].第2版崇文书局,2006.215-216.

[2]汪守凤,江宾.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6):372-373.

[3]黄香茗.420例静脉留置输液问题分析与护理对策[J].安徽医药,2003,7(6):482-484.

[4]沈群芳.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与静脉炎发生关系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3,9(6):459.

[5]李小燕,刘洋,陈卫红.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59(2):300-301.

篇4: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患儿,男,36w出生,20天。因新生儿肺炎收入院。入院后第5天因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给予行左侧股静脉留置针。24h发现患儿左下肢红肿、压无凹陷,皮温较右腿偏低。彩超示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呈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分析该患儿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有:

(1)新生儿为早产儿,凝血机制功能差,而肺炎宜造成缺氧、酸中毒致血液粘稠度增高。

(2)因曾多次穿刺该静脉留取血标本造成血管壁损伤后,内膜下层及胶原裸露,激活血小板释放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電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

(3)因家长害怕留置针脱出,使患儿该侧下肢长时间处于完全制动状态,血流缓慢,形成涡流,致血栓形成。

护理:

(1)将患儿患肢抬高,制动,给予按摩。

(2)遵医嘱应用溶栓药物。

(3)局部性红外线照射30分钟,每日两次。

(4)50%硫酸镁湿敷。

(5)加强患儿的喂养,保证大小便的次数,防止脱水,血液更加高凝。

(6)做好家长的心理安抚工作,争取积极配合。

小结:

(1)留置针尽量选用粗、直、弹性好、无静脉瓣的外周静脉。

(2)股静脉留置后该侧肢体不能完全制动,可给予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篇5: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李燕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退出的情况,以提高护理质量,延长导管使用寿命。方法 对我科30例血液透析患者留置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的情况及护理中的问题作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规范血液净化操作规程及血液净化中心的管理,加强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等措施下,导管感染率由2.07例次/1000导管日下降到0.29例次/1000导管日;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27例次/1000导管日,本组病例没有因导管血栓形成而退出的患者。结论

制定标准的操作规程及执行严格的的血液透析中心管理制度,提高置管技术、加强导管护理,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并发症是延长长期留置管寿命的关键。

[关键词]导管;血液透析; 护理;退出

血液透析通路是终末期肾衰患者长期透析并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现将我科2005年1 月至2009年2月对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情况及退出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9~84岁,平均年龄67.6±14.1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14例,多囊肾1例,狼疮性肾病1例,高血压肾病2例,梗阻性肾病2例。均为右颈内静脉置管。置管原因有:内瘘堵塞22例、内瘘术后血流量不足4例、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4例。

1.2 材料及置管方法 采用美国Quinton公司Permcath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型号:14.5Fr /ch*19cm,动脉端管腔容量1.6ml,静脉管腔容量1.7ml。在局麻下经右颈内静脉插入,应用Seldinger技术,采用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方法或由颈内静脉临时导管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由导管静脉端插入导丝后改换长期留置管,皮下隧道长度及位置根据患者情况而定。1.3导管使用及退出情况

30例患者带管时间为60天~1080天,平均带管405.7±248.6天;7例因非导管因素死亡,3例肾移植后拔管,1例转外地失访,4例次因导管感染拔除,4例因导管出现破裂重新置管,2例次因导管涤纶环脱出而重新换管,1例次因血栓形成暂停使用,经多次溶栓及浓肝素封管后有效,现继续使用,1例在家中自行拨出,1例因反复出现导管位置不当而改换临时留置管,16例仍在使用。2

因导管原因退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1 导管相关感染 感染是留置导管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出口处感染、皮下隧道感染、败血症等[1]。本组患者发生率为13.33%(4/30)。

2.1.1原因:导管感染途径考滤为导管入口受到物品或空气污染,或细菌经导管入皮肤创口处入侵[2],与空气污染、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患者自我护理不当及尿毒症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有关。有文献报道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途经主要是技术人员在血液透析中的操作过程[3]。

2.1.2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①严格的入室制度及无菌操作规程:医护人员及患者入室均应更衣换鞋,医护人员操作过程着装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置管过程要求医护人员穿无菌隔离衣,作者单位:528000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

作者简介:李燕,女(1973~),大学本科,主管护师,从事血液净化专业。邮箱:ly@fsyyy.com。

通讯地址:52800 佛山市岭南大道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电话:***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操作过程保持环境清洁,减少人员走动,限制陪护人员进入,中午采用 清场制度,在治疗区外更换被服,减少上下机治疗时的空气污染。②.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组织学习NKF-K/DOQI指南中有关血管通路的相关知识,要求医护人员必需经过系统的专科操作及理论知识培训方可进行留置导管的操作,强化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观念。③.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对新置管患者讲解并发放留置管的使用注意事项宣传资料,要求患者做好个人卫生,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定期通风,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管道的自我护理,讲解预防管道相关并发症的重要性,要保持穿刺局部皮肤清洁,淋浴时勿弄湿敷料及导管口。出现并发症(如管道脱出、伤口渗血、不明原因的发热等)情况的紧急处理并及时就诊。④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并严守操作规程:要求护士在每次透析前要仔细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渗血、渗液及有无导管脱出及涤纶套外露等现象。每次透析时均要对伤口进行换药:我中心采用每个患者一个透析换药包,用0.2%的安尔碘消毒棉球彻底消毒穿刺口及皮下隧道处皮肤,要特别注意皮肤皱褶处的消毒,然后外涂匹罗卡星软膏,无菌纱布敷盖,在伤口未愈合之前不提倡用一次性封闭的敷料;换药过程患者头偏对侧或戴口罩,减少说话、咳嗽等造成的空气污染;在透析开始接管及透析结束封管前要彻底做好管口的消毒,注意擦净管口的血迹。肝素帽一次性使用。在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导管出口的暴露时间及次数。

2.2 导管破裂

发生率13.33%(4/30)。

2.2.1原因:与导管老化,管道过度弯曲打折及使用不当等有关。

2.2.2预防及护理:使用过程应观察导管情况,避免用安尔碘消毒液擦拭导管,避免管道弯曲打折,避免使用止血钳夹闭导管,一旦出现裂缝及时换管。做好病人的健康宣教,不要牵拉、弯曲导管,出现问题及时处理。2.3 导管脱出

发生率6.67%(2/30)。

2.3.1原因:与患者营养状况差;伤口愈合不良;过度牵拉;管道固定不当有关,置管的早期(6周内)隧道皮下组织未能完全将导管包裹固定,易致导管脱落或移位[1]。

2.3.2预防及护理:护士操作过程动作轻柔,伤口敷料及管道固守妥当,操作中勿过度牵拉。注意观察涤纶套有无脱出,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控制好血糖,消除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充分透析,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做好患者健康宣教,避免剧烈活动,穿宽松衣服,最好穿对襟的上衣,防止脱衣时将导管拔出。2.4 导管栓塞

发生率3.33%(1/30)。

2.4.1常风原因是肝素量不足、使用止血药、血液高凝状态、封管方法不当等。

2.4.2预防及护理:正确的封管方法可减少血栓的形成。透析结束要彻底冲净管腔血液,注入准确的肝素封管液。一旦出现导管血栓形成,我们用尿激酶溶栓效果良好。方法:在向导管腔内注液有压力时勿强行注入,先将导管腔抽成“真空”,再用尿激酶1万U/ ml用负压的原理注入堵塞的管腔,30分钟~60分钟抽出管内液体,无效重复一次。对血液高凝等易出现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肝素原液封管。3 小结

带涤纶环(CUFF)长期导管具有不影响血流动力学,不需反复进行皮肤穿刺,与临时性留置导管相比,具低感染性,患者舒适性好,易于自我护理,血流量充足等优点,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增多,成为了因各种原因而无法建立内瘘患者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的良好替代手段之一。导管相关并发症是影响长期留置导管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涉及多个环节。我们在进一步规范了血液净化操作规程及血液净化中心的管理,加强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等措施下,导管感染率由2.07例次/1000导管日下降到0.29例次/1000导管日;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27例次/1000导管日,尿激酶溶栓及肝素原液封管效果良好,本组病例没有因导管血栓形成而退出的患者。因此,制定标准的操作规程及执行严格的的血液透析中心管理制度,是延长导管使用的关键,而导管相关并发症是可预防和处理的。

参考文献

篇6:静脉留置针在ICU的应用

杨兴菊

伊书峰

莱芜市人民医院

(山东

莱芜 271100)

静脉安全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在国内特别是近年来应用日趋广泛,并且在临床应用范围及护理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我院作为二级甲等医院,ICU病房中收治的患者有各个年龄段的,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占了一定的比例,这类患者一般应用阿托品后都比较烦躁,与传统的输液方法头皮针相比,静脉安全留置针具有卓越的软化功能,在血管中呈漂浮状态,不易穿破血管壁,从而保护了血管,价格适中,患者家属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安全留置针对护士也有保护作用。临床应用范围: 1.1静脉输液输血:它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病人的长期输液及输液困难病人的多次输液要求,能满足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及快速补液的要求。可随时给给药,为病人提供方便,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对于危重病人的紧急抢救具有重要意义。

1.2 静脉取血 :可使用静脉留置针取静脉血标本(前提是需停止此处静脉输液10分钟以上,以防对检测结果有影响),能够方便多次取血液标本,减少静脉抽血对血管的损伤,减轻病人精神的痛苦。

2用品准备:

2.1应用材料:我科目前采用的是美国BD公司生产静脉安全留置针,按静脉留置针内径自粗向细可分为16、18、20、22、24五个型号,根据病人年龄、静脉输液量、血管情况来综合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型号,如婴幼儿多选用24号;20、22号适用于成人常规输液使用;

16、18号可供成人大量快速输血输液用。

2.2用品准备:静脉安全留置针、无菌敷料贴、两条胶布备用、其余用物同传统静脉输液法。3 操作方法:

3.1向病人解释取得合作:针对小儿患者注意语言技巧,采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鼓励性语言,使患者觉得自己很勇敢、坚强,乐意合作,提高穿刺成功率。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向家属解释静脉输液的必要性及静脉穿刺过程中需要的配合,减少患者因躁动不安而引起穿刺失败对家属的刺激。在给老人进行注射时,语言要诚恳,对患者富有高度的责任感,言语举止大方,认真准确回答各种问题,既要主动服务又热情服务,用科学合理的安慰语言进行药物注射的指导,让老人消除因注射带来的恐惧心理,取得合作。

3.2静脉选择:静脉选择直接影响到穿刺的成功率。小儿一般多选用头皮静脉,比较合作者可选用四肢血管;成人一般选用较粗、直、富有弹性且容易固定的手背及前臂静脉。3.3穿刺方法:选择好血管,放小垫枕与止血带于穿刺肢体下方,常规消毒皮肤,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操作者右手持静脉安全留置针,左手绷紧皮肤,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将穿刺针再沿血管方向进针约0.5~1.0cm,以确保外套管也进到静脉内,然后右手固定针芯,左手将外套管沿血管走行送入静脉,拔出针芯,固定针翼于皮肤上,针眼处用无菌敷料贴覆盖,再用胶布将静脉留置针软管固定于穿刺部位一侧,以免留置针脱落。

3.4封管方法:可用250/ml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3~5ml,缓慢推注肝素帽内边推边退针正压封管,以免管内有空隙形成负压造成空气栓塞。

3.5静脉安全留置针的保留时间: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3~5天,最好不超1周,也有专家认为,只要无不良反应就可继续应用。4 护理

4.1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前检查安全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如有破损及过期应禁用。4.2固定要牢固,避免过松过紧,注意保护有安全留置针的肢体,在不进行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4.3注意观察局部反应

要经常巡视病房,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等,并询问病人有无疼痛及不适,如有异常,应及时拔除导管进行局部对症处理,减轻病人痛苦,如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4.4 根据药液的性质合理调节输液速度。

4.5 给患儿选择头皮静脉时剃毛范围要大于无菌敷料贴的面积,以防固定不牢或粘连头发而造成患儿痛苦。

4.6使用静安全脉留置针应做好严格消毒护理,穿刺部位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隔日用碘酊消毒一次,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一次,以防感染。

4.7应用安全留置针可同时输注几组不同的液体,应严格交接班,调节滴速,加强巡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8静脉安全留置针具有保护血管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同时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此,静脉留置针越来越被患者所认可,应用越来越广泛。参考文献:

篇7: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

摘要: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护理,临床资料25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做好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工作对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应用 ;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22-01

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以其有利于减少长期输液病人痛苦、保护血管、使用方便、减轻护理工作者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而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3~80岁,保留时间最长5天,最短2天,其余病情稳定,无需继续置管。

1.2穿刺前准备:按照要求操作者衣帽整齐,操作前用肥皂水清洗双手或用消毒剂消毒双手,以预防外源性污染,减少操作中的感染几率。操作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神志清醒的患者,操作前应向其说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顾虑及紧张、恐惧感,使患者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神志不清醒的患者,也应该向其陪护解释清楚。用物准备:使用留置针前,首先要对留置针进行检查,看看针头是否有倒钩,套管是否有断裂、开叉等情况,如果有就不能使用。其次,一般成人选用18~20号针头,小儿选用20~22号针头,大量失血或需快速补液时,常常选用16号针头。穿刺血管的选择通常选择大隐静脉、前臂贵要静脉等四肢的浅表静脉进行穿刺。尽量不要使用手掌部静脉,还应该避开关节处及静脉瓣处。严禁在有感染处安置留置针,有皮肤病或开放性伤口患者,也要特别注意,应该避开患病或创口部位。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1]。

1.3穿刺方法:按常规选择血管及消毒注射部位后,先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再沿血管进1~2cm,然后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针芯,以食指背侧面轻轻弹送外套管,边置入外套管边退针芯,直到外套管送入为止,左手紧固定穿刺部位血管,这样血管不易滑脱,也不易穿破血管,穿刺成功率较高[2]。

1.4封管液的选择: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的肝素盐水及生理盐水。目前认为肝素液封管优于生理盐水,肝素液具有抗凝作用,而生理盐水不具抗凝作用。但对于不宜使用肝素钠的病人,限制了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生理盐水5~10ml停止输液后每隔6~8h冲管1次肝素钠溶液3~5ml,输完液后冲管,抗凝作用可持续12h以上。

2护理

2.1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做到技术熟练,动作轻柔、准确,防止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

2.2再次输液时消毒肝素帽,每日推注5~10ml等渗盐水冲管并抽得回血,证明通畅后再输液,输液完毕拔针时护士应向肝素帽内注入2~5ml肝素液封管。在注入肝素液时,边缓慢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封管,这样留置针管腔内充满了封管液,可避免血液反流,减少堵管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

2.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硬结、疼痛,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拔针,重新建立通道。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5天,正确操作及严密观察护理可延长留管时间。

2.4并发症的处理

2.4.1静脉炎:尽量选用较粗大、回流通畅的静脉,以使有足够的血液稀释,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将滴速减慢。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h内冷敷,24h后热敷,以增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不适。

2.4.2当针眼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或局部血管硬化时应立即拔管,并用50%硫酸镁湿敷。

2.4.3堵管:发生堵管的时候,谨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2.5告诉患者穿刺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防止透明敷贴与皮肤粘接不牢,透明敷贴不宜每日更换,应视粘贴膜脱落及污染现象及时更换。

2.6拔管:沿血管方向轻柔地将留置针拔出,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2~3min,防止出血。

3小结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有利于配合抢救患者,长期静脉营养治疗、危重及随时抢救的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静脉炎和静脉硬化,同时静脉留置针患者可自由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燕勋,黄秀嫦.浅谈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及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6):84-85

篇8: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12月, 我科患者中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共172例, 发生静脉炎16例,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5例, 年龄58~92岁;病因包括严重感染9例, 外科手术4例, 其他 (包括消化道出血、晚期肿瘤) 3例,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2~11d。

2 原因分析

2.1 留置部位

笔者发现在发生静脉炎的16例患者中, 有11例为下肢静脉, 可能因为下肢静脉回流差, 老年患者下肢末梢循环更差, 且由于下肢静脉位置隐蔽, 易被污染增加感染的机会。

2.2 留置时间

美国静脉输液委员会 (INS) 提出, 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为3~5d, 我国一般为4~6d, 最长达20d[1,2]。而本次我们调查的静脉留置时间最长达到11d。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 静脉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会出现明显升高。

2.3 药物直接刺激

通过观察发现, 输注的药物 (包括各种补液) 对血管的直接刺激是造成静脉炎的最主要原因。例如呼吸机患者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维库溴胺、异丙酚等控制呼吸, 泵衰竭患者静注多巴胺、阿拉明维持循环血压时, 部分患者在输液开始3~5min后局部浅静脉即可见红色条纹, 但一般症状较轻。

2.4 操作相关因素

外周静脉炎的出现还与操作技术关系密切, 如操作者进针时角度过小造成进针阻力增大, 容易造成血管损伤;有时在寻找血管的过程中也会损伤血管, 随着留置针在血管内时间的延长, 发生静脉炎的频率升高。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 或留置针穿刺前已被污染, 均会增加静脉炎出现的几率。

2.5 其他

(1) 由于老年患者治疗需要, 在输液治疗时常会应用到三通连接器, 在单路输液时常有一腔暴露在外, 容易形成感染机会。 (2) 本研究发现输液持续时间超过6h, 输液量在2 000ml以上或输血量大于6U浓缩红细胞时, 发生静脉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3) 外周静脉炎的发生还与患者年龄关系密切, 笔者发现随着年龄升高, 静脉弹性和内皮功能降低而通透性上升且深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也大大增高, 而上述现象与静脉炎的出现间存在密切关联。

3 护理对策

3.1 留置针的选择

在不影响输液效果的前提下, 应该选择尽可能细短的留置针, 因为相对细短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会漂浮在血管中, 可以减少机械摩擦刺激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从而减少机械性静脉炎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并相对延长静脉留置时间。

3.2 严格操作规范

静脉穿刺部位皮肤的消毒效果直接关系到留置后静脉炎的发生, 因此在操作中要注意严格操作规范[3]。采用三消法: (1) 穿刺前消毒, 用碘伏以穿刺部位为中心, 由内向外呈螺旋形涂擦, 面积不小于7cm×8cm, 待干后进行穿刺置针; (2) 穿刺后消毒, 置针成功后, 再用碘伏以上述方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针柄1次, 面积同上, 自然风干后覆盖粘贴, 保证粘贴牢固; (3) 拔针前消毒, 掀开敷贴, 再用同样方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2次, 以无菌敷料覆盖, 轻压下拔针, 并用胶布粘贴; (4) 留置期间无需更换敷料。

3.3 留置方法

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 如前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部位有皮下静脉穿刺、颈外静脉穿刺等, 老年患者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留置, 而应该选择血管条件较好的上肢静脉穿刺,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晚期肿瘤患者有资料显示应选择胸腹部的浅静脉进行留置[4]。

3.4 药物选择及方法

维库溴胺以及咪达唑仑等静脉麻醉药应选择分次小剂量给药, 多巴胺、阿拉明等血管活性药非必须则应该通过墨菲氏管给药。通过上述方法给药可以明显减少药物对血管的直接刺激。

3.5 封管方法

封管是保证留置成功的关键, 如果方法得当, 可以延长置管时间, 防止置管并发症的出现。封管时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如果将封管针头全部刺入留置针内, 当封管液体推完退出时造成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进入管腔内, 并引起凝血堵塞。封管液体量过少 (<10ml) 不能将局部血管内的药物冲净, 滞留的药物对局部血管刺激可以引起局部疼痛、硬结出现。封管液体输注速度过快 (>40ml/min) , 用力过猛, 会使血管内压力突然增加, 造成药物外渗并引起血管炎性改变, 出现红肿。

3.6 加强巡视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瘙痒、血管弹性有无变化, 输液是否通畅等;如出现药物渗漏, 应立即拔针, 重建静脉通道。

3.7 静脉炎处理

若留置处出现局部血管硬化等炎症现象, 应立即拔管, 局部热敷, 并根据严重程度和输注液体采用不同的药物处理。 (1) 抬高患处, 局部红肿可以选择20%硫酸镁湿敷, 敷料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2) 硬结明显可以采用金黄散外敷; (3) 外敷间隙可以局部涂擦喜疗妥 (多磺酸基粘多糖软膏) ; (4) 山莨菪碱 (654-2) 湿敷对血管活性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疗效较好。

外周静脉留置针是老年ICU最常见的输液途径之一, 静脉炎是其最主要的并发症并影响输液疗效, 通过上述讨论对静脉留置针所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和护理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有助于我们在护理实践中对相应症状做出及时反应和正确处理。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原因,护理

参考文献

[1]汪守凤, 江宾.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6) :372-373.

[2]贺玉兰, 郭琼.浅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7, 4 (12) , 465-466.

[3]杨婉秋.浅静脉留置针护理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 1999, (7) :19-21.

篇9: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63

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有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形成等[1]。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的产生,对留置针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使用上肢静脉留置针患者1622例,留置时间3~7天,平均5天。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原因分析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的常见并发症,可以因为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反复穿刺、无菌操作不严格、药液的刺激等原因引起,也有文献报道,留置针留置时间影响着静脉炎的发生[2]。

导管脱出、堵塞: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当,或者是家属对幼儿、神志不清躁动不安者看护不力、不正确的冲管封管技术,不同理化性质的药液输入导致微粒及患者血液凝固机制的异常,血管痉挛等均可导致堵管的发生。

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血液缓慢的静脉内。患者长期卧床,置管肢体长期缺乏活动,患者凝血机制障碍、高凝态,药物刺激静脉壁,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不合适的送管方法均可导致静脉壁受损有利于血小板的附壁和血管内皮因子的释放,致使静脉血栓的形成。

穿刺失败: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身体状况,护士的穿刺操作水平,患者的配合程度及心理状态等。比如幼儿血管细小,且易哭闹配合欠佳;神志不清、躁动不安者的肢体不易被护士掌控;有些患者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特别是肿瘤患者血管的弹性差、脆性大。以上原因均提高了穿刺难度。另外,护士技术操作不熟练,反复穿刺导致导管尖端损伤,穿刺时针尖未进入血管,刺穿血管,穿刺针部分进入血管,固定欠佳也可导致穿刺失败。护理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心理波动、外界干扰时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存在畏难情绪或过于乐观低估穿刺难度时均可导致穿刺失败,患者及家属不能很好配合等均易导致穿刺失败。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护理对策

静脉炎: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穿刺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2天更换1次,同时用碘酒、酒精消毒穿刺点,消毒范围>8cm。胶贴渗湿或污染时及时更换。静脉留置针时间不易过长,一般以3~5天为宜。严格控制输入药物的浓度和速度。对于大分子、高浓度药物输入应减慢滴速,并给予足够的稀释,在高渗药物输入后要注入等渗盐水以减少高渗液对静脉的刺激,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导管脱出、堵塞: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宣教、教会他们自我保护,防止活动过度脱管。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采用肝素半支稀释于100ml生理盐水中,用量3~5ml,待针头刺入肝素帽内,先注射1ml肝素盐水,再边退边注射;采用原液正压封管,只局限于刺激性小的液体,而且对严格限制滴速的液体和患者不适宜,即在输液将结束时,调节头皮针位置至肝素帽边缘,使液体快速滴入30~60秒,滴速100滴/分,然后用小夹子夹住延长管,拔除输液管;在输入高渗液或刺激性药物后应彻底冲洗管道以减少药液残留,采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即在输液将结束时,将头皮针退至肝素帽边缘,缓慢注入5ml生理盐水,当推到余1ml时,边推边用小夹子夹住延长管,拔除输液管即可。

血栓形成: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长期卧床者可对置管肢体热敷、按摩,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另外在置管时应尽量避免在静脉瓣较多的部位操作,以防血栓形成。

穿刺失败:针对穿刺失败的情况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在选择血管时要选择相对粗大、易于固定、要有一定长度的健康且富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血管条件较差的可以在穿刺前用热毛巾湿敷、促进血管充盈后再穿刺;也可以用局部涂搽2%山崀菪碱而使皮下浅静脉迅速扩张,而利于穿刺。护士在操作前要与患者及家属良好沟通,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注意事项及操作中的感觉,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怀疑焦虑情绪,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有效配合。

参考文献

1 谢小华.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5,21(2):37.

2 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華护理杂志,2002,37(3):219-220.

篇10:常用管道及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主 讲 人:李秋梅 参加人员:全体护士 时 间:2010年7月27日 地 点:五楼会议室 内 容: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不断完善,静脉留臵针是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它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钢针。,临床上静脉留臵针的应用是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而且越来越广泛。优点是操作简单,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时间,为输血和输液提供方便,保留了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利于患者的抢救工作,而且很大程度了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适合于长期输液患者、老年人患者及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艾滋病患者使用静脉留臵针,也可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

一、静脉留臵针输液操作方法

静脉留臵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年龄及血管情况的需要分别选择18 G~24 G等型号,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有弹性、无静脉窦且远离关节、活动方便、易于固定的血管,对能下床活动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在穿刺点上方10~15 cm处扎止血带,以进针点为中心,皮肤常规消毒,直径为6~8 cm,穿刺前检查好留臵针,严格无菌操作,松动留臵针外套管,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示指持留臵针柄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退针芯1~2 mm至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内,松开止血带,拔出针芯,穿刺成功后,连接肝素帽。将透明的无菌贴膜固定在穿刺部位,使留臵针固定更牢固。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及时

沟通转移患者注意力。将输液器一端与肝素帽连接,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滴速,观察局部无渗漏,输液是否舒畅。

二、封管方法 正确封管是留臵成功的关键。

封管的方法 封管通常应用于静脉输液结束后,用生理盐水或肝素溶液正压封管。

1、用生理盐水5 mL~10 mL,需6 h~8 h封管1次。2、稀释肝素溶液:每毫升生理盐水含肝素10 U~100 U,即1支肝素(1.25 U),稀释于125 mL~1 250 mL生理盐水中,每次用量2 mL~5 mL,抗凝作用可持续12 h以上。方法: 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少许,推注封管溶液剩0.5 mL~1.0 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推液速度大于拔针速度,带液拔针,确保延长管内全部都是封管液,而不是药液或血液,拔除针头后,同时用左手迅速卡住小夹子,夹闭延长管的近端。当夹闭延长管远端时,因液体空间相对较大,延长管的弹性面积相对加大,使血管内压力大于延长管内压力,从而使回血率增加,相应堵管率增加,导致留臵时间降低。注意正压封管,可以有效降低堵管率。

留臵时间

在使用留臵针的护理中,其留臵时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留臵时间过长,可使病人发生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留臵时间过短,则增加病人的负担及穿刺带来的痛苦。留臵针留臵时间一般为3 d~5 d。

并发症及护理

使用静脉留臵针常见并发症有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

1、皮下血肿

穿刺及臵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使留臵针穿破血管壁而致皮下血肿。因此护士应熟练掌握穿刺操作,穿刺时把握好进针角度,力求一次穿刺成功,这样可减少和避免皮下血肿的发生。如病人局部皮下淤血时,24 h可在血肿处涂喜疗妥按摩,也可用湿热毛巾热敷局部或乙醇湿敷,以减少疼痛,促使局部皮下瘀血消散

2、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末完全送入血管内戓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

液体渗漏。轻者岀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导致组织坏死。为了避免液体渗漏,护士除掌握穿刺操作外,应固定好导管,嘱病人避免留臵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很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病人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导管,每次输液完毕后应正确封管,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4、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留臵针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与留臵针留臵时间过长、病人个体差异、输入药物的酸碱性、渗透压和细菌感染等有关;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岀脓性分泌物,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炎症以近心端和穿刺点部位发生率高且程度也较远心端为重。护士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心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穿刺处毎天碘酒、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盖上无菌敷料。

5、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病人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的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臵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好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极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臵针,且留臵时间不宜太长。

静脉留臵针的注意事项

(1)在行留臵针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说明臵管的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2)操作技术要熟练,使用套管针进行输液时,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3)留臵套管针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4)

套管针在血管内留臵时间我国尚没有统一标准,一般以3~4天为宜,有的报道认为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留臵7天是完全可行的,太长可导致套管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5)使用静脉留臵针连接输液器或输血器务必压住针前端,以防止静脉因吸气产生负压引起气栓,也可避免将管带出静脉。(6)凡留臵套管针的患者应加强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每日2次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更换无菌贴膜,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触痛等现象,注意沿静脉走向有无静脉炎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疼痛及时拔管。(7)留臵针再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到回血后才可接上液体,不宜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堵塞。(8)告知患者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血管。

护理业务学习

主 讲 人:李秋梅 参加人员:全体护士

时 间:2010年10月19日 地 点:五楼会议室

内 容:外科常用管道的护理

各种引流管的护理的核心基本一致:要求固定、通畅、记录各引流管的引流量。颜色等。

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在病人应用引流管时,要注意护理。

⑴保持引流管管道通畅,随时注意观察,不要受压和扭曲,折转成角,以免影响引流。还要注意引流管的固定,避免移位、脱出。

⑵应用引流管时,要注意引流瓶的位臵不能高于病人插管口的平面。搬动病人时,应先夹住引流管;引流液超过瓶体一半时,即应倾倒,以防因液面这高所致的逆流污染。

⑶注意保持各种引流管与伤口或粘膜接触部位的洁净,以防感染。

⑷做好引流颜色、性状及量的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

常见外科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腹部常规引流管及胃肠减压的护理】

腹部引流管和胃肠减压管是外科术后成功的必要保证。引流管可将人体积血、积气、脓血、及胃内容物等引出体外,对引流物量、颜色及性质的观察,可判定术后又有无大出血及病人恢复情况。因此,对外科术后留臵引流管或胃肠减压管的患者,应做好以下护理。

1、术后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应首先将腹部引流袋及胃肠减压管装臵妥善固定,以防受压。引流袋不能高于腹部引流切口水平,以防引流物倒流,引起逆行感染。引流管不宜过长,防止扭曲、打折

引起引流不畅,但要留出足够长度以供病人活动,同时注意防止病人活动、翻身时牵拉至引流管脱出。

2、引流袋应1次/日更换,如果引流液多应及时更换。胃肠减压器一定要保持密闭性。

3、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颜色及性质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引流物为血性,量大于200ml/h,应高度警惕活动性出血的可能,持续2h仍无减少即可以确定为活动出血。若因流量不多,但经大量补液、补血后,CVP及血压仍不回升或呈下降,也应考虑有内出血及时通知医生。

4、引流管或胃管被引流物堵塞时,可用注射器将堵塞物抽出,或使用温开水冲管。

5、手术切口换药、更换无菌引流袋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6、胃肠减压管拔管前应先行拔管实验,如病人无明显腹胀或恶心、呕吐等不适时可拔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1、应采取半卧位,床长头抬高30度,以利胸腔引流。

2、维持引流装臵的密闭性因注意以下几点:

(1)水封瓶应在病人胸部引流切口处以下60-100cm妥善放臵。(2)水封瓶中的长管应在液面下3-4cm ,在液面处做一标志,以准确记录术后引流量。

(3)观察水封瓶与引流管连接的玻璃管中的水柱波动情况,正常情况下此水柱应随病人呼吸上下波动,如水柱不动应及时处理。

3、保持引流通畅,术后每30-60min挤压一次,挤压时一手捏住折叠的下段,另一手用力挤压引流管上端,由上而下依次挤压,以保持通常,由其应用纤维蛋白原、立止血等药物后,更应注意此操作,防止引流不畅。

4、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搬运病人,需用两把止血钳夹闭胸腔闭式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倒流,引起逆行感染。向病人解释术后咳

嗽的重要性,鼓励病人适当咳嗽,并指导咳嗽时应如何用力以减少疼痛的方法。

5、拔管时注意事项:

(1)胸腔内已无积气积液,胸部透视肺完全复张,才可拔管。(2)拔管时:应取半卧位或半坐位,鼓励患者咳嗽,挤压引流管后夹闭,嘱患者深吸一口气屏住,在病人屏气时拔管,拔管后立即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伤口。

(3)拔管后,注意观察引流口有无渗出,病人有无呼吸困、气胸等,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T管引流的护理】

1.保持T管引流通畅,用别针固定,防止牵拉脱出。引流管不能扭曲、受压,引流袋低于切口30cm以上,下床活动时引流袋应臵于胆囊水平以下。

2.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正常胆汁颜色呈深黄色澄明液体,24小时引流液500-1000ml,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3.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更换时常规消毒接口。4.注意观察及保护造瘘口周围皮肤,如有胆汁侵蚀可用氧化锌软膏保护。

5.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黄疽、食欲情况及大便颜色以了解胆管通畅情况,及时与医师联系。

6.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的变化,如有寒战高热、腹痛、反射性腹肌紧张,提示有感染或胆汁渗漏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

7.T管引流时间约7-14天,拔管前应先试行夹管实验,开始每日夹闭2-3小时,无不适逐渐延长时间至全日夹管。如无腹痛、黄疽、腹胀,遵医嘱行T管造影,造影显示胆道通畅,开放T管一天后拨管。拔管后可能有少量胆汁漏出,2-3天可自愈。继续观察腹痛、发热、黄疸、食欲及大便颜色变化。

【泌尿外科引流管(支架管)的护理】

1.长期留臵尿管的男病人,每日应用0、5%的碘伏溶液擦洗尿导

口分泌物。女病人进行会阴冲洗。

2.保留泌尿系造瘘管的病人,应每日更换造瘘口的敷料,保持造瘘口处皮肤的清洁与干燥。

3.带管卧床的病人,引流管的长度应合适(一米以上),避免因翻身等活动造成引流管的脱出。

4.尿液及伤口引流袋每日更换,严格无菌操作。

5.移动病人时应注意引流管、引流袋的位臵(引流袋应低于插引流管的位臵),防止尿液或引流液的反流,引起逆行感染。

6.护士应定时(每半小时)对保留引流管的病人进行巡视,观察量、尿液、引流液的颜色及性质,注意有无结石、组织、脓血块等沉淀物。保持引流通畅,勿打折。引流不畅时可适当挤压,在允许范围内可对管腔进行冲洗。

7.气囊导尿管起到固定、压迫止血的目的。插管后按气囊注入量要求注入气体或液体,拔管时将囊内气体或液体抽出后在拔出导管。不拔管时不能随意抽出囊内气体或液体。如气囊破裂及时换管。

8.泌尿系某些成型手术,一般备有支架管,为了促进组织的愈合,保留时间相对长些,应做好支架管的护理,防止受压及脱出,必要时用支被架保护,并做好病人的健康指导。

9.保留引流管的病人应鼓励其多饮水,以保证足够的尿量及减少尿液对创面的刺激,24小时尿量应在2000ml以上。

五、主要预防措施

(1)严格无菌操作、掌握穿刺技术、选择好穿刺血管的部位。(2)根据患者血管情况或液体滴速要求,适当选择留臵针。(3)及时更换无菌贴膜,若渗血不止给予拔管,局部按压。(4)控制输液速度、合理正确封管;发生堵管的时候,谨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注,正确方法是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正确使用封管液浓度及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5)加强患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6)应加强宣教,指导患者臵管侧肢体勿负重或过度活动;神志不清者,应加约束带约束另一侧上肢,以免把针头拔出。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目前已成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30年前在欧美国家普及使用,10年前亚洲一些较发达国家和地区也用静脉留置针取代头皮针。目前我国许多医院都将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可减少病人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对血管刺激性小,并且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便于肢体活动,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而且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近几年来,国内对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的研究有较大发展。静脉的选择

根据病人年龄、病情及血管情况选择血管,一般选择与肢体纵轴平行长度在2.5 cm以上,弹性好、无静脉瓣的可视血管为最佳穿刺血管[3]。成人选择血管的顺序一般为前臂中段、手背、手腕、手肘,尽量避免下肢静脉,因为下肢血液循环较差,易发生血栓、静脉炎。留置针选择

原则是在满足病人输液要求前提下,选择最小最细的导管[4]。

穿刺方法

选择血管及穿刺点后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消毒范围为直径8 cm以上,按留置针针芯比外套管长0.1 cm,退岀0.2 cm使针,常规静脉穿刺法成功后显出

0.2 cm,再沿血管走向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因芯针完全在留置针外套管内,避免送入血管时刺破血管),松开止血带,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留置针针栓,中指及无名指按压在留置针外套管口顶端(力度以能阻止血液外溢为宜),右手将针芯完全退岀。针芯一旦撤出,切勿再次插入。用保护膜固定留置针。冲管和封管

4.1 封管液的选择

目前认为肝素封管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其原因是肝素溶液有抗凝作用,而生理盐水无抗凝作用[5]。肝素盐水封管有可能引起岀血疾病病人岀血和肝素过敏,从而限制了留置针的使用。而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钠水平衡、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将生理盐水充于留置针内可防止血栓形成,且具有范围广、不需要配液、免受污染等优点[6]。并发症及护理

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有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

6.1 皮下血肿

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致皮下血肿。因此护士应熟练掌握穿刺操作,穿刺时把握好进针角度,力求一次穿刺成功,这样可减少和避免皮下血肿的发生。如病人局部皮下淤血时,24 h可在血肿处涂喜疗妥按摩,也可用湿热毛巾热敷局部或乙醇湿敷,以减少疼痛,促使局部皮下瘀血消散[13]。

6.2 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外套管末完全送入血管内戓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14]。轻者岀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导致组织坏死。为了避免液体渗漏,护士除掌握穿刺操作外,应固定好导管,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6.3 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很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病人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导管,每次输液完毕后应正确封管,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曲瑶等[15]观察120例进行快速推注与缓慢推注效果比较,缓慢推注组成功率为95.0%,而快速推注组成功率为53.3%。张家荣等[16]通过临床观察,也发现快速推注封管液使局部静脉炎和外渗肿胀率明显增高。内容来自dedecms

6.4 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与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病人个体差异、输入药物的酸碱性、渗透压和细菌感染等有关;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岀脓性分泌物,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炎症以近心端和穿刺点部位发生率高且程度也较远心端为重。护士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心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穿刺处毎天碘酒、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盖上无菌敷料。

6.5 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病人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的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好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极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宜太长。小结

静脉留置针作为新一代诊疗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选择合适的留置针,正压封管,根据病人的情况合理选择封管液,合理有效固定,加强护理巡视,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病人的身体条件、医疗器材及护理操作仍然是今后护理静脉留置针的研究方向。

上一篇:和顺职中军训校阅总结组织安排下一篇:做营销工作的需要掌握的四条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