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标识片弹力网应用于静脉留置针固定新方法的护理

2022-09-12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 为了避免造成患者多次穿刺痛苦, 提高护理工作量, 常需应用静脉留置针;对于再植、再造、游离皮瓣病人需输液5~7d, 有的需要24h静脉维持抗凝、抗痉挛用药, 更能体现静脉留置针的优势。静脉留置针尤其明显的优点, 但是也存在感染、脱管、长时间保持固定困难的缺点。为此,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对100例需静脉输液患者采用带标识片的弹力网加无菌透明膜固定静脉留置针, 不仅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痛苦,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减轻护士的治疗操作工作量, 更有固定可靠舒适、标识清晰的特点, 加强了护理操作管理的安全, 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在我科室住院行静脉输液患者100例, 女性17例, 男性63例;年龄5~52岁。局部皮肤无溃疡、炎症、瘢痕。每例患者均采用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 均一次性穿刺成功, 年龄、病种、病程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

1.2 材料

静脉留置针, 标识带, 弹力网, 无菌透明膜等。

1.3 方法

1.3.1 向患者解释输液目的、使用留置针的目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以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与合作。

注:P<0.01

1.3.2 成功穿刺后, 用无菌透明膜固定, 再将弹力网套于穿刺部位, 将肝素帽从网眼穿出, 将标识带穿过弹力网的网眼固定, 在标识带上注明使用的时间及操作者姓名。

2 结果

2.1 2组静脉输液感染发生率比较

均无感染。

2.2

2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比较,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表1)

2.3 2组留置时间比较 (表2)

2组留置时间比较t=36.39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带标识片的弹力网加无菌透明膜固定比仅用无菌透明膜固定静脉留置时间显著延长。

3 讨论

3.1 带标识片的弹力网加无菌透明膜固定方法的意义

传统的固定留置针方法有较大的缺点, 许多作者在此方面都有改革, 但是还存在固定方法复杂不利于观察、缺少清晰的护理标识不利于护理管理的不足。作者经过对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改良, 采用带标识片的弹力网加无菌透明膜固定方法明显地克服了留置针固定方法的缺点, 发挥了留置针的优点, 充分满足了临床治疗及护理安全管理的要求。其意义有以下几点。

(1) 固定的可靠性。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留置针应用后长出现脱膜、梗滑出血管处及针梗折叠等现象, 影响了其应有的作用。其原因多是由于传统无菌透明膜粘度不够或患者排汗过多而导致无菌透明膜脱落, 或者衣服摩擦导致贴膜要经常更换, 在分离透明膜与皮肤 (特别是与针翼) 的过程中, 极易造成针体的脱落, 使用弹力网可以很好地固定贴膜, 固定可靠, 体位舒适, 对血管刺激小, 并且可随血管形状弯曲, 不易脱出血管, 便于肢体活动。并且弹力网价格低廉, 操作简便, 固定适宜, 患者易接受。

(2) 护理标识的清晰性, 护理管理的高效性及安全性清晰的护理管理标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对留置针留置时间和操作者有清晰的标识。网面便于观察穿刺点, 利于护理安全的管理。减少了感染的机会, 也减少了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3) 保障了留置针应用的时效性。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目前我国也无统一的标准, 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留置针保留时间规定为3~5天, 通过带标识片的弹力网加无菌透明膜固定方法的应用, 观察到只要局部无静脉炎发生, 输液通畅, 且患者无主诉穿刺部位不适, 可以不变更穿刺部位, 连续输液5~7d满足了对临床治疗要求的支持, 保障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

留置针标识片书写如图: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标识片的弹力网加无菌透明膜固定静脉留置针的新方法。方法将100例需静脉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观察组应用带标识片的弹力网加无菌透明膜固定静脉留置针, 对照组采用无菌透明膜固定静脉留置针, 观察输液状况, 静脉留置针留置固定的效果。结果2组无一例发生感染, 观察组导管脱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留置时间较对照组长 (P<0.01) 。结论带标识片的弹力网加无菌透明膜固定方法是固定静脉留置针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弹力网,标识片,静脉留置针,护理

参考文献

[1] 俊英, 傅晓红, 刘艺, 等.改进静脉留置针留置方法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17 (3) :1545~1546.

[2] 李芳丽, 黄利敏, 全宏梅.新弹性丝袜固定静脉留置针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7, 6 (2) :556~558.

[3] 江美兰, 涂英, 罗志方, 等.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固定贴的设计与研制[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2) :2075~2076.

[4] 邹爱丽, 周建辉.自粘绷带用于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固定的效果观察[J].现代护理, 2007, 31 (13) :3025~3026.

[5] 甘英.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现状[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10) :42.

[6] Piumer W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travenous therapy[M].5th ed.Philadelphia:Lippincott, 1993:100~130.

[7] 李晓燕, 刘洋, 陈卫红.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5) :300~301.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电网电压质量下一篇:改革初中语文教学的两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