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拓展平台,推动社区工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2024-04-20

夯实基础、拓展平台,推动社区工会工作迈上新台阶(共6篇)

篇1:夯实基础、拓展平台,推动社区工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夯实基础、拓展平台,推动社区工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友联第三社区位于沧浪区西南城乡结合部,占地26万平方米,辖区内共五个住宅小区、3377户、10000余居民。

社区按照市、区总工会有关文件精神,在街道工会的帮助和指导下,以贴近企业,服务职工,重在互动等三大特色,于2006年建立了友三社区联合工会。并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辖区企业和职工积极参与的社区“区域性职工之家”,使之成为职工活动的阵地,成为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会客厅”。2009年,社区联合工会又依托虚拟社区“友三网”这一优势平台,开设“职工网上读书站”,吸引了一大批在职职工的热情参与。

几年来,社区联合工会工作得到了市、区各级工会的表彰,连续三年被评为沧浪区合格区域性职工之家,作为全区唯一的社区职工网上读书站也被评为2009年市总工会“职工读书站”示范点称号。现将五年来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社区党委龙头作用

做好社区工会工作是强化社区建设、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职工保障力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切实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我们成立了由社区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会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社区工会工作建设目标和工作实施计划,明确了目标任务。社区还多次召开各种会议,发动组织社区企业、居民职工积极参加共创共建活动,形成了加强社区工会工作的合力。在开展工会工作中,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工会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带动工建,工建促进党建,建立了社区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和共建活动工作制度,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度,使社区党组织活动积极向工会工作延伸,有效地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在工会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增强了党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夯实基础,全面完善社区工会工作环境

自社区联合工会成立以来,我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区联合工会的“职工之家”,健全工会劳动保障监督检查小组、劳动争议调解小组、法律咨询援助小组,并制定了相关的一系列相关的制度,为社区联合工会规范化工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外部建设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工会组织,发挥社区联合工会的职能,我们在辖区非公企业充分组建工会小组的基础上,努力帮助和督促下属的工会小组与企业资方签订了集体合同和每年一次工资专项合同,为职工和企业平等协商提供了一个平台,协调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实现了企业、职工利益的“双赢”。在内部管理上,我们还加强了内部档案建设和工会内部设施建设,我们对所有工会资料文件进行了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其次是配备完善了工会组织硬件设施。制度的完善、设施的到位,最大限度地改善了我社区工会工作的环境。

三、整合资源,积极推进区域性职工之家“会客厅”建设

社区工会的“区域性职工之家”,是促进企业职工融入社区,推进社区工会工作迈上新台阶的一项重要工作。自“区域性职工之家”成立后,我们在街道的帮助下,将它打造成为企业职工工作、生活、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成为社区活动的“会客厅”,成为联合工会的活动阵地。

社区办公、活动用房总面积561平方米,以“办公场所最小化、活动场地最大化”的布局原则,设置了占总面积88%的各类文化活动场地,整合社区其他各类资源,为辖区企业的职工提供维权、帮困、教育、文体、咨询等服务。除此以外,社区联合工会还在党委的统一带领下,组织职工踊跃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丰富区域性职工之家建设内容。先后举办了“社区文化艺术节”、“国际三八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合同法宣传”、“

五、五”普法宣传等等一系列的活动。组织下岗职工参加由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各利免费职业培

训,有办公自动化、营销技巧、会计专业知识等培训,大大提高了下岗职工的文化和技能素质,为他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辖区内失地农民较多的情况,社区联合工会定期组织失地农民参加培训,使失地农民也有了一技之长。

四、构筑平台,有效促进职工数字化学习交流

我们借助自身虚拟社区“友三网”这一优质平台,在其上开辟专栏,建成“职工网上读书站”,为辖区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搭建起社区内最具影响力的“网络社区”电子读书系统。据统计,52%的注册会员为在职职工。他们无论在家还是在单位闲暇之余,都能通过网络感受文化、接触科学,并通过在线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营造努力创造,奋发读书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网上职工读书站”实现了“学习、教育、休闲全天候”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在职职工的学习格局,突破原有的学习局限性,拓展了学习途径,成为职工学习的“空中课堂”。通过这一平台,他们除了接受知识外还能及时了解社区发展最新动态,打破了一直以来在职居民受惠面较窄的局面。另一方面,“网上职工读书站”从读书交流着手,鼓励和支持让居民带动居民的形式学习,通过积极引导,填补了以往在职职工参与社区建设的这一空白区域。在“网上职工读书站”这一虚拟社区里,内容涉及到日常社区建设中所能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像政策咨询、社区办事、投诉举报等内容都有涉及,使职工在日常读书学习、发贴交流等活动中,接触社区,为发挥社区联合工会的整合作用提供了有益尝试。

总之,虽然我们在工会工作的实践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联合工会成员小组逐步减少,还需进一步拓展;文体器具的不足、还要适时加以补充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上级工会组织正确领导下,努力奋斗,在友三社区工会发展道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篇2:夯实基础、拓展平台,推动社区工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中广网04月11日 10:00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张少农

今年1月30日,曾庆红同志在贵州党政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贵州省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贵州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成绩,是全省广大专家和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借“高级专家座谈会”这个机会,对大家的努力和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会上各位专家作了很好的发言,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人才处的同志对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要进行认真梳理,在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中吸收进去,努力推动贵州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一、近几年来贵州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回顾

(一)近年来人才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确立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这一重大战略举措。2004年初,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提出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人才强省战略的提出,成为我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新的起点和重大转折,为我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政策和战略基础。

2、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后,各级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及时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的新格局,进一步加强了对全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3、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四个”尊重的方针,科学人才观进一步深入人心,人才成长环境不断改善。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设人才工作专栏,大力宣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宣传各级各类优秀人才的事迹。编辑出版《黔中英才》、《开拓者的足迹》等大型宣传画册。坚持把盘活用好现有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努力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使一流人才得到一流待遇,一流贡献得到一流报酬。全省基本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重视人才、宣传人才、研究人才、培养

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才工作环境。

4、以“一纵一横”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和选拔管理机制为重点,建立完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出台了《贵州省“四个一”人才工程实施办法》,构建我省纵向人才政策体系及选拔管理机制,形成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机制和人才队伍梯队,激励、调动和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我省重点产业、重点学科人才基地建设的意见》,初步构建了我省横向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

5、坚持加大投入,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条件不断改善。一是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建立“优秀科技人才省长资金”、“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特助经费”、“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资金”等人才培养资金,改善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和工作条件。二是累计投入2700多万元,协调资金2000多万元,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先后在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自有土地修建博士楼300套,有效改善了高层次人才的住房条件。三是实行“专家津贴”制度,“十五”期间累计投入900多万元,对1800多人(次)发放了专家津贴,进一步改善了高层次人才的生活条件。

(二)近年来贵州人才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

经过大家的努力,贵州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在五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1、全省人才队伍总量有新的增长。到2005年底,全省人才总量157万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16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484名。共引进各类人才9791人,而同期流出省外的各类人才3173人,引进人才与流出人才之比为3比1,出现了进大于出的可喜局面。到2006年,我省已培养和引进博士500多名,引进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6批共79人。高技能人才1万人左右,农村实用人才35万人左右。

2、全省人才队伍建设有新的突破。据统计,“十五”期间,评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53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34名;选拔核心专家建议人选27名,重点专家(省管专家)四批445名,市(州、地)管专家721人,县(市、区)管理拔尖人才17825人;选拔培养省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102名。

3、全省人才队伍素质有新的提高。到2005年底,全省党政、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中,研究生、本科、大专以上学历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3446人、7.82万人和16.25万人,高、中、初级职称分别增加了8866人、3.37万人和30.73万人。全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比重由2000年的39%提高到2005年的57%;专业技术职称高、中、初能级比由2000年的1:7:24调整为2005年的1:6:15;年龄结构中45岁以下的占78%以上。

4、全省人才开发培养出现新的局面。基础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到2006年底,“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加强,全省有博士授予点10个,每年可培养博士50名,硕士授予点257个,每年可培养6000名硕士;建立博士后工作站8个、项目博士后3个;全省各级各单位组织专业和知识更新培训94万多人次,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和职业培训4100多万人次,技能人才和乡土人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每年有8万人获得“绿

色证书”(职业资格认证)。

5、全省人才结构调整有新的进展。组织开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三支一扶”计划共选聘500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选派1000名大学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见习。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选聘1500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选派5000多名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干部到村挂职工作,招收2000名农村优秀青年提升学历。

(三)人才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省人才工作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主要表现为:观念还比较落后,思想还不够解放;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特别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创新型人才短缺,能够驾驭市场经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企业家十分紧缺;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不高,人才的区域、产业和行业分布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够强,人才利用率不高;人才开发投入不足,政府、单位、社会、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等。

二、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庆红同志重要讲话和中央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精神上来,扎实推进全省人才工作,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庆红同志的重要讲话,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高层建瓴,内容丰富,全面深刻,为我省全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扎实推进全省人才工作,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庆红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的要求上来。

1、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庆红同志“把盘活用好现有人才作为我省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打造事业平台作为留住人才的关键举措”的重要指示上来。要把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根据现实的需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个尊重”的方针和科学的人才观,把打造事业平台作为盘活用好人才的关键,努力为广大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搭建事业平台,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2、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庆红同志“着力提高现有人才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指示上来。要把培训教育作为我省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本着立足需要、着眼发展、重在实用的原则,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加大培养力度,改进培养方法,提高培养效果,切实促进人才队伍的素质提高。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分释放人才队伍的活力。

3、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庆红同志“突出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应用开发型人才、中小学师资人才、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上来。要在整体推进人才资源开发的同时,突出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需要的应用开发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于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贵州。

4、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庆红同志“适应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启动并加强社会工

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上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抓紧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加紧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加强社会管理,改进社会服务,为构建和谐贵州提供人才支持。

5、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庆红同志“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的观念,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的重要指示上来。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开放观念,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人才原则。要树立科学人才观,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把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好、引导好、保护好,聚集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上来。

三、采取有效措施,深入贯彻庆红同志讲话精神和中央西部人才会议精神,推动贵州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庆红同志重要讲话和中央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精神为契机,抢抓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盘活用好现有人才的总体要求,我省人才队伍建设要把握以下重点:

1、认真学习贯彻庆红同志重要讲话和中央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精神,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四个”尊重的方针和科学的人才观。筹备召开我省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我省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切实做好宏观指导工作。在媒体上开设专栏,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科学的人才观进行大力宣传,在适当的时机大张旗鼓地做好首批核心专家、第四批省管专家的命名表彰工作和宣传工作,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2、继续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开发高层次人才资源。着力打造“一纵一横”人才政策体系及优秀人才选拔管理机制。以深入实施“四个一”人才工程为载体,努力形成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机制和人才梯队。以实施“人才基地”建设工程为载体,努力形成人才的相对优势和创新团队。

3、大力加强农村基层人才开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突出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应用开发型人才、中小学师资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四支队伍建设。加强调研,整合资源,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4、努力改善人才结构和分布情况,深入开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努力扩大“三支一扶”计划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好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干部到村挂职工作;大力做好农村优秀青年提升学历工作,组织好生源,安排好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课程,努力培养留得住、用得着的本土人才。

5、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开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后备人才。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工作,形成长效机制,提高他

们的地位,调动和发挥他们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前,贵州正处于大发展的良好时机,蓬蓬勃勃的事业呼唤一支热爱贵州、建设贵州、振兴贵州的专业人才,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在广大专家和全省专业技术人才的共同努力下,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把认真贯彻落实庆红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西部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精神相结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科学的人才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我省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成绩、新面貌迎接党的十七大和我省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

(作者系贵州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篇3:夯实基础、拓展平台,推动社区工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 陕西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 紧紧围绕“法制、体制、机制相统一, 资产、财务、预算相结合, 配置、使用、处置相衔接”的原则, 求真务实, 努力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

1. 理顺了管理体制

2005年, 省财政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处成立, 标志着陕西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正式起步。2009年, 省政府“三定”方案中, 再次明确了财政厅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财政部35、36号部长令的颁布, 对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进一步理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 陕西省已有10个设区市 (区) 在财政部门建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 “国家统一所有, 政府分级监管, 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和与此相适应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建立。

2. 完善了制度体系

近年来, 陕西省本着贯彻上级要求、抓住重点、不照搬照抄的原则, 深入调研, 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 制定了适合自身实际、易于操作执行的制度体系。根据财政部35、36号令精神, 制定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基础性文件《陕西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在资产配置环节, 为科学合理配置资产,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出台了《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和《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 (试行) 》;在资产使用环节, 为规范国有资产出租出借行为,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制定下发了《关于对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的通知》;在管理体制环节, 为理顺厅内部资产管理工作关系, 解决资产配置、处置、调剂等业务衔接问题, 制定出台了《陕西省财政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工作规程》;在资产处置环节, 为规范处置行为, 制定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处置的通知》;在收益管理环节, 为强化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 研究拟定了《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8月, 省厅拟定并报请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 (陕政发[2011]48号) , 对加强资产管理工作做出了进一步规范。首次提出出租出借合同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和50万元以上货币性资金的核销必须报同级政府批准。

3. 夯实了管理基础

一是全面开展了资产清查。2007年, 组织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共计31281户, 开展了资产清查工作, 摸清了家底, 建立了全省行政事业资产基础数据库, 为加强资产管理夯实了基础。

二是积极推进资产信息化建设。作为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试点省份, 于2009年在全省启动资产信息化系统建设, 目前已实施到县 (区) 一级。目前大部分市 (区) 都能按要求定期更新上报资产统计报表数据, 但还有部分市 (区) 单位工作开展不理想, 造成全省数据总数与资产总量情况不符。

三是加强资产管理理论研究。近年来, 财政厅组织各市、各有关部门, 对行政事业资产所涉及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立法、收入管理以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等进行了专题研究, 省厅完成了《夯实基础, 完善制度, 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省级机关经营性资产管理问题研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实践与探索》等课题, 收效很大。

4. 推进了资产管理与预算有机结合

按照财政部关于“建立和完善资产配置标准, 将新增资产配置纳入部门预算, 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工作机制”的要求, 陕西省结合部门预算改革, 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省上出台的《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中明确了新增资产的审核范围、原则、依据、方法和流程。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申请用财政资金购置下一年度资产, 必须先编报年度资产购置计划, 并将资产购置计划纳入到部门预算中。单位临时申请购置资产, 必须纳入到临时追加预算的管理程序中。财政部门安排资产购置资金必须根据单位资产存量、资产配置标准、单位工作需要等情况综合考虑。通过这些措施, 解决了财政部门安排资产购置资金心中无数、主观随意性大的问题。同时, 结合部门预算编制, 开展资产配置预算审批工作。2011、2012年预算报表中, 增加了《政府采购 (资产配置) 预算表》, 进一步明确了新增资产的审核原则, 采购资产处全程参与了新增资产预算的审核。

5. 实现了全程监管

陕西省各级财政资产管理部门紧紧抓住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入等重点环节, 细化管理, 基本实现了对行政事业资产的全过程监管。

一是规范资产配置管理, 把住了“入口”, 推进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省上出台了《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和《资产配置标准》, 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行为, 解决了超标准、超编制配置的问题, 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资产采购环节, 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配置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资产, 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实施政府集中采购, 不得自行购买。

二是强化资产使用管理。要求各单位要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保障资产安全完整, 做到家底清楚, 账、卡、实相符, 防止资产流失, 花大力气改变“重购置、轻管理, 重增量、轻存量, 重财务、轻资产”的现状。尤其是对资产的出租出借, 进一步规范管理。省政府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合同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省厅对省直行政事业单位的土地、房屋建筑物、车辆、大型设备及其他资产的出租、出借情况进行了调查核实。要求各单位如实填报, 于10月底前将本单位的出租出借情况报送省财政厅。渭南、商洛、安康等市在产权集中管理和资产有效整合运营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积累了值得大家借鉴的经验。

三是完善资产处置管理, 把住资产的“出口”, 防止了资产流失。陕西省从2009年至今, 省级集中处置资产原值4.56亿元, 实现资产增值4900万元, 平均增值率22.9%。成功的案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转让报废资产”, 实现增值率570.8%;省卫生厅小轿车转让项目, 实现增值率196.7%等。

四是加强资产收益管理, 配合“小金库”治理和清理规范津补贴工作, 对资产处置及出租出借收入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省上已研究拟定了《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 以及行政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 经审批同意, 出租、出借资产所取得的收入, 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入上缴省级财政, 全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 并优先用于行政事业单位新增资产配置。商洛市也对公有房屋经营性出租管理不断规范, 要求市级公有房屋出租收入, 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公开竞租工作流程。

6. 注重鼓励各地创新

近年来, 各市区在资产管理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 积累了大量好的经验和做法。西安市基本建立了“资产配置、日常监管、资产处置、收益管理”为一体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新机制。在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改革方面, 要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从2010年开始,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 按照市上出台的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及标准, 编制年度资产购置计划, 报市财政局审批。构建资产共享共用平台, 建立政府公物仓, 由财政部门对资产统一进行调剂, 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积极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工作, 全面摸清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利用资产开展经营活动及其取得收益的情况, 进一步规范了资产收益管理, 确保了资产收益应收尽收。渭南市以公务用车管理改革为切入点, 以资产公开处置为突破口, 以制度建设为依托, 以盘活资产存量和发挥资产最大效益为目的, 逐步形成了“政府科学决策、财政集中管理、处置阳光操作、收益专户监管”的资产管理模式。截至目前, 已公开拍卖旧公务用车45辆, 调剂使用32辆, 报废30辆, 实现处置收入70万元, 使公务用车从“入口”到“出口”实施了全程规范运作, 受到中省市三级纪检部门的充分肯定。同时, 积极推进资产市场化运作和资产优化整合, 为政府筹集资金, 偿还债务, 支持渭南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安康市统一产权管理、统一资产配置、统一资产运营, 把资产管理和财政管理、资产经营及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相结合, 积极创新资产管理和运营机制, 盘活公共资产, 推进整合运营, 形成了具有安康特色的资产管理新机制。5年来累计实现资产收益13.4亿元, 市级实现收益近5亿元, 缓解了财政压力, 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财政部对安康的资产管理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将安康管理机制命名为“安康模式”, 与广东佛山、广西南宁、黑龙江安达并称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四大模式”。商洛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成立了市长任组长, 监察、发改、审计等10个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商洛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对市级208个单位的三证 (房产证、土地证、机动车辆登记证) 实行产权集中管理, 由市财政代表市政府行使产权管理、收益管理和财务管理, 单位只有使用权, 没有处置权, 实现了资产统一整合、盘活和调剂。同时, 积极推进资产整合运营工作, 以中介机构为依托, 多渠道探索、开辟资产整合运营工作的新路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来, 全市累计实现资产盘活收益2.2亿元, 有力地促进了市政重点工程建设, 实现了整合资源办大事的目标。咸阳、宝鸡、铜川、延安、汉中、杨凌等市区在资产管理方面都有创新发展, 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

二、陕西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当前, 陕西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规范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行为, 是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前提, 也是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保障。因此,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就成为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从宏观方面来说, 要建立各级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制度框架。在这个框架中,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是一个纲领性文件, 统驭整个资产的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 各级财政部门要制定本级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这包括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统计等一系列配套制度, 细化各个环节的管理, 以求全面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从微观方面来说, 各级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 完善资产管理责任制, 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 以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

2. 推动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合理配置资产, 要以满足本单位履行职能的基本需要为原则, 与单位的编制人数、职能设置、业务发展规划等要求相适应。保证各项工作任务有充足的资源供给, 尽量避免结构性失衡。同时, 要按照物尽其用的原则, 对行政事业单位中长期闲置不用的资产积极进行调剂, 加快资产的合理流动, 实现优化配置, 以充分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资产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配置不合理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是当前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资产配置不公平直接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还导致单位之间盲目攀比, 大大增加了财政负担。因此, 必须加强资产配置管理, 建立切实可行的资产配置标准, 将资产的配置统一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管理, 实行规范化的资产调剂制度, 通过增量调节存量, 逐渐改变资产配置不公的现象。

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是目前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单位大量闲置资产的存在, 是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资产使用效率不高一方面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单位中存在的奢靡之风, 许多单位对国有资产不珍惜、不爱护, 随意处置。因此, 必须加强资产的使用管理,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确保资产在使用期内得到合理维护, 充分发挥其功能, 避免无计划、轻管理、随意处置等现象的发生。

3. 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

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物质保证, 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资产的流失, 是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督促各部门和单位建立完整的账卡, 及时更新信息系统数据, 以全面反映资产的存量状况。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健全各项手续, 明确使用责任, 落实各项措施, 使资产管理做到制度化、程序化。要进一步规范资产的处置, 严格审批程序, 建立资产交易平台, 实现资产处置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要建立统计报告制度, 及时分析掌握资产的使用及增减变动情况。对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要及时解决, 以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4. 明确产权关系, 实施产权管理

通过对行政事业资产的产权登记、产权界定, 提高各资产占有单位的产权意识, 理顺产权关系, 建立起以产权为纽带的管理新模式。具体讲, 首先是所有权清晰,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所有者是国家, 财政部门代表国家来履行所有者职责, 并相应享有资产的收益权、处置权和调剂权等权利。其次是占有使用权明晰。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权, 利用资产来履行其职能, 并承担维护所占有使用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的职责。

三、2012—2013年陕西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主要工作

2012—2013年陕西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 要按照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总体要求, 实现从启动、创建阶段向进一步深化优化管理阶段转变。各级财政资产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能, 全面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重点推进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强化管理职能

目前, 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财政内部各职能机构之间, 在资产管理体制及职责方面还存在不顺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立足实际, 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资产管理体制不顺及职责错位的地方, 要积极向当地党委和政府汇报, 坚持把错误纠正过来。二是不等不靠, 发挥开拓、创新精神, 先把各项工作做起来, 为理顺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条件。省厅将视情况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立法工作, 提高法律级次和制度约束力, 推动理顺管理体制。三是尽快理顺财政部门内部、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工作关系和运行机制。各级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应重点做好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工作, 并强化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 充分调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积极性, 发挥其在资产日常管理中的作用。

2. 进一步完善制度, 加强监管

一是要提升资产管理的法律层次。适应形势需要, 及时对陕西省已出台制度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加强立法研究。要研究制定涵盖行政事业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办法, 完善配套制度体系。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行政事业资产制度建设中, 各部门内部的制度建设是个薄弱环节, 陕西省的制度建设框架分为三层, 财政厅主要负责制订全省和省本级的相关制度, 市县财政部门结合实际制订各自的资产管理办法, 这些管理办法各有各的功能和作用, 当然省上和市县的管理办法基本的理念和精神必须是一致的。再一个层面就是各主管部门, 很多主管部门下属单位非常多, 管理任务十分繁重, 需要按照资产管理制度的总体框架来制订部门和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我们财政部门加强指导和督促。

三是加强资产监管。监督管理工作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 要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 建立资产购置审批与预算编制相结合的监管机制, 未按规定报经审批的资产购置, 一律不得列入部门预算。在资产使用环节, 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制度, 定期清查资产, 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在资产处置环节, 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资产处置事项, 防止国有资产低价处置、暗箱操作。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重大事项的监督检查工作。省政府明确要求, 行政单位不得将国有资产用于对外投资、创办经济实体和对外担保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事业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 必须事先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准, 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出租、出借。特别是对土地、房屋等特殊资产的出租、出借及转让,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分别加强对过程环节的控制, 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防止资产流失。

3. 进一步做好基础工作, 夯实管理基础

一是继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系统建设。做好资产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和资产信息的收集、利用工作, 认真分析和梳理系统中的资产数据, 并以此为平台, 逐步对资产购置、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及资产处置、产权变更等事项实现动态化管理, 以信息化推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绩效。还没有开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地方, 要抓紧实施最迟在年底前开通。

二是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的绩效管理。要进一步创新机制, 建立绩效化的资产管理模式, 将资产管理和使用的绩效纳入到对部门单位的考评体系中, 研究建立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评价机制、评价方法, 将资产绩效考核结果与单位新增资产预算安排挂钩, 按资产使用绩效来配置资产, 有效约束和激励单位提高管理效率, 促进资产的高效利用。

三是强化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建审批、采购入库、保管清查、领用交回、账卡登记、管理责任等基础管理工作。

四是做好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清查和产权登记工作。2012年8月, 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清查工作的通知》, 要求全面摸清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的数量、结构、分布及配备、使用管理情况, 陕西省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 在省本级、11个市 (区) 和部分县开展了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清查工作。2012年10月, 财政部组织了“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培训, 对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进行了培训和动员。下一步, 省财政厅将根据财政部即将出版的《产权登记办理指南》, 制定陕西省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五是加强理论研究。在当前的财政经济新形势下,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承载着更多的政策功能, 创新管理理念, 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水平, 是新时期资产管理改革工作的迫切要求。要支撑起这样一个复杂的改革工程, 除了需要丰富的日常工作经验外, 还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来支撑。

4. 加快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是资产管理上的一大课题, 也是一大任务, 更是一大突破, 是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这项工作:

一是要积极探索、认真总结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基本经验, 及时就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途径、工作环节和具体操作方法等, 研究提出指导意见, 加强对下指导。

二是要严格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未按要求编报预算的单位, 财政部门不安排资产配置预算、不批准政府采购, 单位不得新增资产购置。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尚未制定配置标准的, 要抓紧研究制定。已经出台的配置标准, 要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研究, 并及时进行修订。

四是要加强资产数据的分析利用, 为资产配置预算审核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五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细化财政部门内部的审核工作流程, 明确工作职责。

六是要严格执行行政事业资产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保证应收尽收, 并纳入财政预算合理安排使用。

5.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 是做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关键。在当前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形势下,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尤显紧迫。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广大干部要有更高的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 要有更强的服务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因此, 各级财政资产部门要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是加强党性教育, 提高广大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二是加强干部业务培训, 更新业务知识, 提高政策水平和决策能力, 使广大干部的业务水平与财政改革发展需要相适应。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 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转变工作方式, 改进工作作风, 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是增强沟通协调能力, 做到主动介入、主动沟通, 协调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五是清正廉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 工作要大胆, 用权要谨慎, 勤于自警, 严于自律, 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

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新任务, 希望全省各级财政资产管理部门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解放思想,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 努力推动陕西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陕西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4:努力推动投资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投资和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必须正确把握好两者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为稳定增长、调整结构、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仍需要合理的投资作支撑。要处理好促进增长、调整结构、稳定物价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加强投资形势分析判断,根据形势变化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创新和丰富投资调控工具,更多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更多地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实现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的一举多得。

二、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投资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先导和基础,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要加强投资政策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信贷、土地环保、市场准入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引导投资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产业投资结构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坚决抑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投资。城乡投资结构上,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要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持续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投资结构上,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扶持力度,使投资增长更多依靠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三、管好用好中央投资

中央政府投资是国家调控全社会投资活动、调配资源的重要手段,管好用好中央政府投资是我委履行投资宏观管理职能的重要任务。要按照十八大报告“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科学合理确定中央政府投资安排方向,进一步发挥中央投资在扩大内需、稳定增长、改善民生和优化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逐步建立中央政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形成与国家财力、发展需要和调控要求相匹配的中央政府投资规模。以推动出台《政府投资条例》为契机,优化编制中央政府投资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各类中央政府投资资金。不断优化中央政府投资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安排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三农”建设、重大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与生态保护、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央投资执行管理,强化投资计划执行全过程管理观念,切实加快投资计划下达和执行进度,确保中央投资及时发挥效益。

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性文件,努力把改革精神落到实处。企业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府审核的项目数量大幅减少,审核内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管理程序明显简化。政府投资管理更加规范,政府投资方向更加集中,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改革未有穷期,要按照十八大报告“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企业投改方面,推动出台《企业投资管理条例》,及时修订核准目录,最大限度缩减核准范围,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科学界定核准权限,坚持纵向放权为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的作用。政府投改方面,要尽快把政府投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推动出台《政府投资条例》,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加快健全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规定,进一步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程序。推进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继续开展中央投资项目公示、后评价试点工作并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五、 鼓励民间投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民间投资新36条和42项实施细则的制定出台,标志着放开民间资本准入限制迈出了重要一步。

篇5:夯实基础、拓展平台,推动社区工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全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迈上新台阶

宝钛集团

宝钛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以钛及钛合金为主的专业化稀有金属材料生产科研基地,中国钛工业的领军企业,世界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五年来连续以每年10亿元销售收入递增,今年有望突破一百三十亿。

2002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宝钛集团定点扶贫从宜君县转移到陇县李家河乡高家河村,2006年又开始帮扶陇县温水镇田家河村。2010年,省“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启动后,又确定宝钛集团帮扶陇县固关镇苟家沟村和穆家庄村,并赋予了宝钛集团新的任务和责任。宝钛集团在参与扶贫开发中,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领导参与,广泛发动,在全公司上下全面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扶贫攻坚战。公司先后参与兴办了宜君酒厂、陇县八村同富奶畜养殖公司,帮助180名农家子弟就业,参与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网改造、甘露工程、通信工程、村级道路建设、救助失学儿童、改善山区教学设施等,同时还组织医疗专家下乡义诊,丰富帮扶内涵。通过数年的努力,有效地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给贫困山村带来了根本性变化,高家河村、田家河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845元,增加到2010年的2298元,先后有6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全村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11年公司累计投入帮困和公益资金1839.589万元,其中扶贫资金905.753万元,捐赠其它物品价值933.836万元,为改善山区的贫穷落后面貌,弘扬扶贫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建立和谐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

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高度重视全力扶贫,在“责”字上做担当,在“扶”字上写文章。多年来,公司党政领导班子提高思想认识,始终把帮扶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直接、最现实、最具体的行动,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按照“目标任务不变,措施资金落实到位,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思路展开工作,成立了公司级扶贫领导小组和扶贫办,设立扶贫专职干部,负责扶贫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多措并举合力扶贫,在“情”字上不懈怠,在“干”字上不松劲。多年来,捐建“宝钛希望小学”3所,资助贫困生68名学生。组织职工医院“送医送药问病下乡”义诊2800多人次,赠送药物价值39万多元。为包扶村2409人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7.447万元。争取、出资配套修路资金260万元。实施“帮扶村新农村建设工程”,捐赠帮扶村价值123万元的路灯器材176套。

(三)“输血造血”扭住关键,在“贫”字上找根源,在“帮”字上下功夫。在扶贫开发实践十年中,公司根据国家扶贫政策,积极帮助帮扶村实施“人人技能工程”,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先后举办培训会42场次,培训农民1500人次,向长三角、珠三角、新疆、宁夏等地,组织劳务输出75名;实施“村企联办产业扶贫工程”,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帮助村民发展核桃、烤烟、花椒、苹果等经济作物500亩,创办宜君酒厂、陇县“八村同富奶畜养殖有限公司”,固关木材加工厂(筹办中)、发展畜牧业108头。中省扶贫开发会议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开创国有企业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一是统筹谋划,制订周密科学的扶贫规划,做到有布置、有计划、有措施,加大从资金、人力、物力上给予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根据扶贫规划和计划,积极履行包扶职责,落实帮扶举措,真正作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

二是建立长效扶贫机制,真正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决心不变,热情不减,工作不松。针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畜牧养殖,经济结构单一,效益低而不稳,进一步突出帮扶重点,重点开展职业教育、捐资助学、就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贫困村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村群众稳定就业、转移就业、自主创业。

三是做好扶贫工作的项目选树,选择有特点、有成效、有利于快速致富的项目展开扶贫工作。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贫与开发”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人口帮扶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相结合,从两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人才、资金优势,有力促进当地经济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

四是积极履行职责,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找准扶贫工作的切入点,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带市场,切实解决贫困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篇6:夯实基础、拓展平台,推动社区工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发展规划人事信息领导讲话精神文明廉政建设财务审计

行业标准运输管理政风行风工程建设公告公示突发预案科技教育交通工会

交通概况交通成就路况信息电子地图客运班线客运场站安全生产交通旅游

最新新闻

·与时俱进 扎实工作...首页 >> 专题 >> 节能减排 >> 最新新闻

与时俱进 扎实工作 努力推动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 2009-06-10浏览次数: 461字体:大 中 小

(征求意见稿)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近几年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情况,表彰节能减排工作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部署安排今年的节能减排工作。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副省长张大卫同志亲临会议,还要做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贯彻。下面,我就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近年来我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开展情况 2005年底,省政府将省直机关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工作赋予我局后,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建立健全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管理,坚持从能耗统计工作抓起,以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为抓手,以推广使用新产品、新技术为突破口,在建设节约型机关工作中进行有效实践和积极探索,省直机关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重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后,我们以学习贯彻《条例》为契机,加强节能宣传和培训,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方式方法,提升节能工作质量和水平,通过建立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机制,积极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制定规章制度和节能规划,有计划地开展节能改造等项工作,推动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展开。去年,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省直机关大规模节能宣传月活动;率先组织了节能减排厅(局)长签约活动;率先召开了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对《条例》的贯彻实施进行安排部署。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打开互联网众多搜索引擎,输入“省直机关节能减排”或“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关键词进行搜索,河南信息量居全国省级单位信息量前列)。

(一)不断完善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2007年,我们首先成立了省直机关节能工作协作组,初步建立了节能工作体系。2008年3月,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了省直机关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指导、协调和监督。2008年12月,我们又组织召开了全省公共机构节能联络员会议,建立节能联络员制度,各省辖市、省直各单位也相继建立了本地、本部门节能减排工作领导机构,明确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负责部门和责任人,省工商局、质监局、地税局等垂直管理单位也都建立了本系统节能减排管理体系,保障了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的协调推进。

(二)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教育。为了更好地宣传节能政策、树立节约理念,我们建立了集中宣传和平时宣传相结合的节能宣传教育模式。一方面,在集中宣传中注重强化氛围,去年我们成功举办了节能减排宣传月,包括厅(局)长节能签约、能源短缺体验、节能监督员、节能征文、节能知识竞答、图片巡回展、节能培训、评选节能先进典型等8项活动,提出了绿色出行、3层以下停用电梯、按规定设置空调温度等多项倡议。有力地调动和激发了公共机构人员的节能热情,推动了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在平时宣传中注重创新载体,各级公共机构通过条幅、宣传栏、内部刊物、网络等多种方式广泛进行节能宣传,营造了浓厚的节能工作氛围:省广电局利用媒体优势积极宣传报道节能减排工作典型;省粮食局不仅制作了20多块展板宣传节能常识,而且还制作了节能宣传手册,干部职工人手一册;省国土资源厅通过地质博物馆,面向社会和干部职工开展生动的节能教育。此外,为提高各单位节能工作积极性,我们还下发4次通报和8期简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广节能经验做法,促进了各级公共机构由“要我节能”向“我要节能”的转变。

(三)认真开展能耗调查统计。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进行了8次能耗调查统计,基本摸清了2005年至2007年省直行政机关的能耗底数。《条例》颁布实施以后,我们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全国公共机构2005年至2008年能耗调查统计的通知精神,努力克服范围广、任务重、追溯时间跨度较大等困难,认真组织全省公共机构能耗调查,截至目前,统计汇总工作已基本完成。在开展能耗统计工作中做得比较好的单位是省总工会、省审计厅、省司法厅、省劳动厅、省统计局、省粮食局、省药监局、省直教育系统、全省工商系统、郑州市、开封市、安阳市、平顶山市等。

(四)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全省公共机构能耗降低25%的约束性目标,去年3月份,我们组织省直机关厅(局)长签订了节能减排公约,各省辖市、省直各部门也都相继建立了本地、本部门的节能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机关办公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方案》、《省直机关办公楼节能改造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省直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和《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给我局的4项节能减排工作责任目标。此外,我们进一步制定完善了《河南省公共机构2008节能减排达标考评细则》、《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表》和《关于进一步规范省直机关节能减排工作档案的通知》等关于能耗管理、节能改造、节能档案管理以及节电、节水、节油、节约办公经费等相关制度文件28个,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节能管理制度体系。各省辖市、省直各单位节能减排制度建设也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省地矿局每月都将水、电、油等能源消耗情况用曲线图标示出来进行分析、公示;省公安厅、省商务厅建立了节能监督员制度,每天检查用能情况,防止长明灯长流水现象的发生;省委统战部、省地矿局每天晚上都拉闸限电,杜绝了无人办公的电能空耗现象;省国资委加强办公电话管理,严肃处理公话私用者,有效降低了电话费用;省信访局加强公务车辆管理,公务用车百公里油耗基本控制在10升以内;省人事厅、省建设厅和省畜牧局等单位都坚持做到了上下楼在3层以内的不乘电梯;漯河市把强化督导作为推动节能管理制度落实的重要手段,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及相关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采取电视录相、集中检查、平时抽查、暗中查访等方式检查公共机构能耗情况,并将结果进行公示,取得了良好的督导效果,其做法被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通过不断加强节能管理制度建设,目前,全省公共机构已普遍树立了依法节能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以《条例》规范节能、靠制度促进节能的工作机制。

(五)积极实施节能改造。近两年,我们围绕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摸清了省直机关93栋办公建筑的基本情况,并对其中5栋进行了能源审计。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省直机关节能改造规划,稳步推进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多数单位节能改造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08年,省直机关把更换节能灯具作为硬性指标进行落实,基本完成了19万支节能灯更换任务,更换节能洁具、水龙头27745套(件),新建办公建筑中节能材料及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省交通厅根据不同光照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节能改造,会议室和地下停车库采用了天井式采光,充分利用自然光源照明,为全省公共机构办公区照明节能改造树立了样板。省事管局机关将照明灯具全部更换为LED节能灯,节电率达50%以上。省煤炭局建立雨水回收设施,利用收集的雨水浇灌花草。省委党校着力打造“智能、绿色、和谐”的校园,对楼房进行了“平改坡”改造。郑州市投资90万元建设中水循环利用工程,每年可节约绿化用水4万余吨;出资780万元购置20万套节能灯,计划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市直机关照明灯具的更换工作;此外,还投资30万元建成了市政府南院综合楼能耗监测体系示范工程,实现水、电、气、暖等设施能耗情况的实时监测、自动控制和数据自动传输,成为全省能耗监测体系的试点示范项目。洛阳市投入780万元,完成5个办公区与非办公区水电分户计量,更换节能灯近13万支、节能水龙头3600套、改造电热水炉44个、建立节能监测点1个、加装电梯势能回馈装置12部。安阳市广厦新苑小区2007年12月被国家财政部和建设部确定为“第三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集中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地下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新型节能技术,每年可节约能源经费174万元;节约用煤2800余吨,节能率为58%。鹤壁市政府办公楼通过外墙保温、浅层地下水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等一系列改造,仅制冷和供暖每年就可以节约用电104.7万度,整体节能效益明显。以上这些单位的好做法,为节能管理和改造工作开辟了新路子,也为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树立了榜样。

同志们,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新时期如何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必须营造浓厚的节约氛围。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教育工作,对各级公共机构工作人员认清节能形势,提高节能意识,推动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道路,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我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开展以来,省领导不仅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而且带头贯彻落实有关节能政策规定。史济春、张大卫两名副省长还亲自担任全省节能减排形象大使,积极宣讲节能减排知识,倡导绿色出行,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去年我们组织了两次知识竞赛和两次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培训,显著提高了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的节能知识水平和节能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节约能源法》和《条例》颁布后,我们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进行学习贯彻,并邀请省电视台、省电台、河南日报等十多家主流媒体全程进行了宣传报道。媒体的积极参与和各单位的深入宣传,不仅及时报道了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动态,而且也宣传了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常识,营造了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减排的浓厚氛围,促进了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二)必须加强能耗统计这一基础工作。能耗底数是分析能耗情况、评定能耗指标、制定节能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公共机构开展节能减排的基础性工作。为全面掌握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实际情况,我们多次组织了能耗统计、既有办公建筑基本情况、节能灯具更换进度等调查统计活动,抽查了部分单位节能改造情况,及时了解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广泛征求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还组织有关人员,到国管局和兄弟省市考察学习节能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和经验,为加强节能管理、开展能源审计、挖掘节能潜力、搞好节能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必须把握统筹推进的科学方法。公共机构节能减排是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必须要注重把握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科学方法:一是统筹公共机构节能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领域,实现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全面发展。二是统筹公共机构节能的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公共机构节能的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公共机构节能的现实要求和远期规划,实现公共机构节能的可持续发展。

(四)必须注重改革创新。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是我们的一项新任务,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节约能源法》和《条例》颁布实施以后,由于工作涉及面不断拓宽,各种新问题不断涌现,我们必须用改革创新的眼光谋划工作,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通过坚持学用结合,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节能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节能工作手段,才能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各系统节能工作深入开展,使节能工作迈上新台阶。

同志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地方、个别系统和个别单位的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单位还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不推不动,甚至推也不动的现象。2008节能考核中还有15个单位不达标,其中省直机关13个,省辖市2个,因为是第一次考核,我们在通报中就没有点名批评。二是节能专项经费缺乏,制约了基本工作的开展、节能改造的进行和新技术、新能源、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三是节能减排工作专职机构和人员缺编。各单位做节能减排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兼任的,存在工作不专,精力不够的问题。希望各地、各部门,尤其是不达标的单位在下一步工作中,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分析查找不足,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确保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2009年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主要安排

2009年是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第二年,中办、国办前不久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今年节油、节电、节水指标要在2008年基础上降低5%;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还将于今年6、7月份对全国各省公共机构落实《条例》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我们面临的压力很大,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措施,以高度的责任感,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加快推进和开创我省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新局面。

(一)进一步理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体制。根据《条例》有关规定和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法制办联合下发的《关于贯彻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通知》精神,结合全省实际,省直机关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要在全国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和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领导和管理省直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监督和指导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各地区、各部门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县以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系统的主管部门要在同级公共机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指导下,负责本级系统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等垂直管理系统的主管部门在省直机关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指导下,负责全省垂直系统内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各级公共机构都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为本单位节能减排的第一责任人,并指定专门部门、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各地区、各部门、各系统要进一步完善联络员制度,广泛开展联络和交流。各协作组长单位要充分发挥好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协调,开展好各项活动。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依法节能的管理机制。为推动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序开展,我们正在拟定《河南省<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实施办法》,该办法是我省公共机构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法规性文件,一经颁布施行,全省各级公共机构都要认真组织贯彻落实。各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本地、本部门节能减排工作管理制度体系,以节油、节电、节水、节材为重点,以能耗统计公示、考评奖惩、能源审计、消耗定额等制度为抓手,全面加强制度建设,靠制度促管理,积极依法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低成本和无成本管理。2009年,省直节能办将不定期对各地市、各部门、各系统的节能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和督查。2010年2月底前,将对全省公共机构2009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评比。

(三)进一步强化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为营造贯彻实施《条例》的良好社会环境,提高公共机构工作人员节能意识,培养节能习惯,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条例》宣传进入每一个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级公共机构要将学习宣传《节约能源法》和《条例》等节能政策法规作为本单位节能宣传的重点,通过开展知识竞赛、节能体验、图版巡展、争当节能标兵等活动,在节能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中广泛宣传《条例》的内容和要求,做到人人皆知,正确理解,准确执行。按照我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全省公共机构将在今年6月份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月活动。此外,我们将在年内分两批组织各地、各部门的节能管理工作骨干进行业务培训或参观考察,还将联合省委党校,把公共机构节能政策法规教育纳入领导干部培训之中,开辟节能培训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公共机构节能相关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实现监督管理和自觉执行的良性互动,为开展节能工作打好基础。

(四)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各级公共机构要按照节能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改造计划,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能源和新产品。根据全省公共机构既有办公建筑在“十一五”结束时要全部达到节能要求的计划安排,今年省直机关要完成24台燃煤锅炉和75台中央空调的节能减排改造任务;各省辖市要完成市直机关低效照明产品的淘汰任务,全部更换为节能灯具。全省各公共机构也要充分把握国家财政补贴推广高效照明灯具政策,抓紧淘汰低效照明产品,积极开展节水设备改造,2010年底前,全省公共机构办公区的节能灯具和洁具要全部更换完毕。积极开展分户分类计量,办公区要做到与经营区、住宅区、出租房等非办公区的水、电、气表分设。其中在办公区内电表、水表还要做到分类计量和管理,为能耗定额管理奠定基础。购置用能办公设备时,要认真执行国家用能设备采购目录,购置能效标识2级以下节能产品。新建办公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标准,把节能要求落实在建筑设计、施工、验收和使用的每一个环节。

(五)努力提升全省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基础工作水平。从今年起,全省公共机构采取季报的形式汇总能耗数据,各省辖市、省直各部门要于每个季度结束的次月月底前将本地本部门所属公共机构的能耗情况汇总上报给省直节能办,省直节能办要积极创新统计方式,力争年内开发出高效快捷的统计软件。有计划地安排能源审计,全省各公共机构要结合本单位建筑、设备、用能管理情况主动进行能源审计,不断挖掘自身的节能潜力。省直节能办将在全省公共机构内选择20个办公区进行审计和监测,根据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分析等情况,不定期对全省公共机构能耗情况进行公示。尽快落实能耗定额制度,各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部门,要积极研究所属公共机构的能耗情况,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系统公共机构分类实行能耗定额。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的新路子,解决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的资金瓶颈,实现公共机构、节能服务机构、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制定各级公共机构能耗监测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年内先抓好试点建设,力争三年内建成全省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的能耗监测体系,并实现与全国公共机构能耗监测体系的联网,提升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

同志们,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大家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把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以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以科学务实、锲而不舍的精神,开拓创新,奋发工作,迎难而上,完成好公共机构节能的各项任务,力争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走在前列,充分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为实现我省“十一五”规划节能目标,为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群众性宣传和专业性交流相结合。利用标语、板报、挂图、宣传画、公益广告以及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提高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邀请老干部和群众代表,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求工作意见和建议,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社会参与度。组织广大基层综治干部开展征文、报告会、宣讲团、培训班等活动,着力提升基层综治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确定3月27日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北关建设集中宣传日,各单位要以繁华商业街、重要交通要道、集市、村庄为重点,组织人员上街宣传,张贴标语,设立展板,现场咨询。

---------+厅直属单位+-----------河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河南省交通厅高速公路管理局河南省交通厅道路运输局河南省交通厅航务局河南交通基本建设质量检测监督站河南省交通工程定额站京珠高速新乡至郑州管理处河南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交通技工学校河南省交通厅机关服务中心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中原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河南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交通征稽网河南省公路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公路港务局

----++省辖市交通局++----郑州市交通局安阳市交通局新乡市交通局焦作市交通局濮阳市交通局许昌市交通局商丘市交通局济源市交通局驻马店市交通局开封市交通局三门峡市交通局平顶山市交通局

-----++政府网站++-----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郑州外交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国资委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防科工委国家民委公安部民政部人事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农业部水利部外经贸部中国人民银行卫生部国家计生委文化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交通系统++-----交通部北京交通委员会天津交通委员会河北省交通厅山西省交通厅内蒙古交通厅辽宁省交通厅吉林省交通厅黑龙江省交通厅上海交通管理局江苏省交通厅浙江省交通厅安徽省交通厅福建省交通厅江西省交通厅山东省交通厅湖北省交通厅湖南省交通厅广东省交通厅广西省交通厅海南省交通厅重庆交通委员会四川省交通厅贵州省交通厅云南省交通厅西藏省交通厅陕西省交通厅甘肃省交通厅青海省交通厅宁夏省交通厅新疆省交通厅香港运输署澳门土工运输局

上一篇:茶叶公司案例分析下一篇:八年级名著知识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