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夯实基础管理论文

2022-04-16

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特教学校学生思想出现多元化发展倾向,制约了特教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特教学校要基于新媒体环境给特教德育管理带来的巨大冲击,趋利规弊,化挑战为机遇,不断创新特教德育管理新路径,全面提升特教德育管理有效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德育夯实基础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育夯实基础管理论文 篇1:

“信息+”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以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同时,网络时代的快速到来,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班级德育管理质量,有效整合网络信息,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学生认知能力,确保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已经成了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首要课题,并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我就“信息+”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的相关工作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信息+”时代;班主任;德育管理

一、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健全德育管理体系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小学生更是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但网络游戏既有益智健脑的功能,又附带着负面影响,比如说暴力色彩浓重,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就为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班主任在学生德育管理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意义,促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加强网络技术的应用管理,构建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丰富学生的德育管理体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实现学生各项能力的有效提升。现阶段,要想进一步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质量,就应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量:其一,严格规定学生上网时间。对于农村学校以及偏远山区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上网环境、条件相对较差,他们并没有太多的上网时间,如果班主任能正视网络信息对德育管理带来的双面影响,深度挖掘网络资源,有效整合网络素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规定科学合理的上网时间,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学生的欢迎与认可。其二,严格规范学生的上网范围。小学生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极易被游戏、歌曲、电影等娱乐性的网络资源所吸引,所以班主任应给定约束条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其三,布置适当的网络作业。以完成作业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接触网络、熟悉网络、利用网络,提升班主任的德育管理质量。其四,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机制。在网络时代下,学生、家长、班主任都可以充当监管员,对不良网络行为进行抵制与干预,确保学生安全上网,促进德育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支持。

二、遵循德育管理原则,丰富德育管理内容

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小学生交流思想、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所以,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加强对于学生的网络德育引导,帮助学生规划网络信息应用途径,为其推荐更适合他们发展的网络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德育网站,完善德育管理内容,丰富德育管理形式,组建各式各样的网络交互活动,以更好地渗透德育内容,实现全方位的德育管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在选择网络德育管理内容时,班主任应做好充分的教育调查。首先,对小学生的德育管理情况展开调查,认真梳理德育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德育管理计划,提升小学德育管理质量。其次,根据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掌握各个阶段学生的德育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增强小学德育管理效果。再次,在网络运用过程中,对于有的学生过于痴迷网络游戏,有的学生对网络丝毫不感兴趣等情况,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存在的较大差异,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观念,及时合理筛选德育内容,强化学生的基础生活体验,完善德育内容,引进先进的网络教育技术,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实现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后,在素质教育与德育全面开展的背景下,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络收集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德育信息,为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德育管理方式,探索德育管理模式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上有着海量的资源信息,班主任不仅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梳理与引导,教给他们多元的筛选方法,还要积极开展网络交互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知识竞赛,举行形式多样的德育论坛,创办德育管理栏目,夯实学生的德育知识基础,培养班级德育管理骨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班主任在进行网络德育管理时,不仅要做好技术方面的指导与传输,还要做到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更好地深入学生群体当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网络德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比如说,创建“网络班级德育管理”交互平台,鼓励学生献计献策,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应用优势,更好地提升小学德育管理水平,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此外,班主任应重视学生所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并将其运用到班级日常管理活动当中,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班主任还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说“信息搜集竞赛”“德育案例分析”“侦探游戏”“知识抢答”等,为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真正提升学生的德育品质。

四、提升德育管理品质,与家长达成管理共识

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一起携手加强学生德育管理,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德育管理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一些偏远地区,有些家长认为小学生接触网络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对孩子上网持反对态度,从而采取“围追堵截”的方式阻止孩子上网,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家长越阻止,学生越是想方设法以各种形式上网,且愈演愈烈,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既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导致家庭关系日益恶化。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与之形成德育管理共识,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促使其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整合有效网络教学资源,组建网络交互平台,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活动,以此更好地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为了更好地提升德育管理品质,与家长达成管理共识。班主任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与家长建立完善的联络机制,时刻保持联系,准确掌握学生在学校以及家中的动态,进行多维度的互动与交流,为德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家长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建议,加强技术指导,让家长认识到德育管理对于学生长足发展的重要意义,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其三,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孩子与父母相处时间较少,家长很难身体力行地介入德育管理当中,此时班主任应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既能满足学生的上网需求,又要有效消除学生与家长之间隔阂,实现德育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其四,教师应对学生的日常表现给予及时、积极的多元评价,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组织、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网络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信息+”时代,为了更好开展德育管理工作,班主任应在满足新课程教育要求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有效整合网络资源,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健全德育管理体系,遵循德育管理原则,丰富德育管理内容,创新德育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德育管理模式,提升德育管理品质,与家长达成管理共识,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纪俊玲.分析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德育管理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7).

[2]潘益芳,王珏.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有效途径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9).

[3]李霞.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管理探析[J].學周刊,2014(14).

[4]赵宏乾.小学班主任工作如何让管理牵手艺术[J].学周刊,2019(28).

(责任编辑  林 娟)

作者:谢成娃

德育夯实基础管理论文 篇2:

新媒体视域下特教德育管理新路径

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特教学校学生思想出现多元化发展倾向,制约了特教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特教学校要基于新媒体环境给特教德育管理带来的巨大冲击,趋利规弊,化挑战为机遇,不断创新特教德育管理新路径,全面提升特教德育管理有效性。

一、新媒体给特教德育带来的机遇

(一)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鲜活性

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以爆炸的态势增长,不仅如此,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加快速,能够实现即时传播,信息覆盖面更加丰富。这无疑将有效丰富德育内容,使德育突破传统教材的束缚,能够借助具有时代气息的德育资源,实施有效的德育,提高德育的鲜活性,使德育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在内容上实现德育的落地生根。

(二)拓展德育平台,实现路径多样化

传统德育模式下,特教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平台是课堂,课堂往往受时间、空间限制,不能实现立体化、全覆盖的德育模式。新媒体时代,特教德育将突破传统德育空间、时间的限制,借助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等,进一步拓展德育平台,从而拓展德育路径,构建多样化、立体化的德育模式。

(三)优化德育方法,体现德育个性化

德育方法直接关系着德育的有效性,传统德育主要以说教为主,尽管德育方法不断创新,能够有机结合德育活动得以实现,但是德育活动开展常常受时间、空间限制,活动开展的频率不高,学生之间的德育互动不够,单一化的德育方法制约了特教德育的进一步提升,也削弱了特教德育的有效性。

二、新媒体视域下特教学校德育管理新路径

(一)构建新型环境,提升德育干部素质

新媒体重构了特教德育管理环境,使特教德育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情况。特教德育管理干部作为德育管理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管理思想、理念、方法等,直接影响着特教德育管理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我们基于新媒体构建新型德育环境,不断提高德育干部综合素质。

1.转变特教德育管理干部理念。新时期,德育管理干部要重新审视新媒体时代下德育工作,充分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德育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新形势、新要求等,确立新媒体工作思路,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将媒体意识有机渗透在德育管理实践中,基于新媒体德育环境,树立媒体化德育思想,对既有的德育模式进行重构;2.善于借助新媒体提高管理能力。新时期,特教德育管理面临着新的环境,这无疑对德育工作者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德育工作者能够基于新媒体德育环境,提高自身媒体素养,不断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从而利用新媒体资源与技术优势,不断提高自身媒体素养、管理素养等,胜任新媒体时代特教德育工作需求。

(二)拓展德育渠道,构建双线德育平台

1.拓宽传统德育平台。特教学校要充分利用长期德育管理实践中积淀的管理理论、方法、经验等,拓宽传统德育平台,夯实线下德育平台。除了传统的课堂德育外,我们要充分利用活动在特教德育中的影响力,深入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德育评比活动等,并且强化德育“活动+”意识,能够将德育活动与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与校园艺术节活动、社团活动等有机结合,改变单调枯燥的说教式德育工作方法;2.构建双线德育平台。在传统德育基础上,我们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构架线上德育平台,例如利用微信、QQ、微课等,构建特教德育微课堂、微社区,使特教德育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从而扩大特教德育效应,提高特教德育影响力与渗透力。线上德育平台建设要与线下德育活动保持高度一致性,与线下德育活动进行联动,例如德育之星评比活动,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事迹宣传,并开展网络投票活动,扩大德育影响力。

(三)加强媒体监管,营造健康德育氛围

新媒体是一面双刃剑,它在给特教德育管理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又使特教德育面临着新的调整,加大了媒体监管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强化媒体监管意识,优化媒体监管方法,营造健康的德育氛围。

1.优化媒体监管方法。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主要依靠校园网和智能手机获取信息,校园网具有一定的可控性,智能手机则管理难度相对较大。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积极采取技术处理与网络教育双重方法。一方面,通过技术处理,加强对媒体信息的筛查,尽量将不良的信息进行屏蔽;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开展媒体宣传,借助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秩序、网络知识、网络道德等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媒体道德意识,不断提高媒体素养,从而加强学生自律;第三,要发挥学生互相监督作用,聘请学生“网警”,从而让学生学会互相监督、自我管理;2.完善媒体监管机制。特教学校要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媒体监管机制,针对微信、QQ、微博等新型媒体环境下,学生存在的典型德育问题,制定相应的监管机制,确立谁建谁监管的思想,从媒体源头着手,使信息源的传播者能够强化自我管理意识。不仅如此,还要基于网络德育完善德育评价机制,将学生网络德育参与和网络道德素养纳入到学生综合评价中,并占据一定的权重,从而以评价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从而发挥新媒体平台在德育管理中的应有价值,营造健康的德育氛围。

(四)创新德育方法,强化学生德育体验

新媒体引发了人们认知变革,这就需要我们基于新媒体环境,进一步创新德育管理方法,提高德育管理的灵活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强化学生德育体验,从而提高德育有效性。

1.推动德育微互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善于利用微媒体优势,发挥微媒体零碎化的德育优势,打破传统德育互动方法,推动德育微互动。例如,基于微媒体开展主题德育交流活动、跟帖活动,开展微评比、点赞等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学生零碎的时间,而且丰富学生德育体验,提高德育效应;2.构建德育微版块。为了进一步扩大德育效应,提高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我们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构建德育微版块,例如基于线下的德育评比活动,开辟“德育星空”,借助微板块发布先进德育人物、德育事迹,利用微媒体的传播优势,用身边的典型人物、事件影响人和塑造人,从而优化特教德育管理方法,使线下德育和线上德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将点上的德育和面上的德育进行有机结合。

(五)丰富德育内容,彰显德育与时俱进

新媒体给特教德育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学生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德育资源。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善于利用媒体资源优势,丰富德育内容,使特教德育做到与时俱进。

1.深入挖掘网络德育资源。新媒体环境下,德育从资源贫乏时代进入资源爆炸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德育资源意识,广泛地运用网络德育资源,并对网络德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适合特教德育的网络德育资源体系。条件成熟的,可以基于网络德育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用鲜活的案例作为德育素材,弥补教材德育内容的滞后性,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实际价值;2.捕捉富有影响力德育信息。目前,学生获取德育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展,这就需要我们基于新媒体环境,及时捕捉富有影响力的德育信息资源,利用学生感兴趣、社会关注率高的事件、容易引发学生关注的事件等,将这些事件转变为德育案例,开展深入的德育研讨、交流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并无形地实施德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媒体,新环境,新要求。我们要基于新媒体环境构建全新的德育管理模式,顺应新媒体时代德育需求,创新特教德育管理新路径,确立德育媒体化思维,全面提升特教德育管理有效性。

(責任编辑  李 芳)

作者:谢燕群

德育夯实基础管理论文 篇3:

寄宿制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寄宿制学校在迅速扩张中面临很多压力和挑战,一些问题不是学校所能解决的,特别是学生德育和安全管理教育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从外部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从内部需要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本文立足寄宿制德育实践,提出了德育教育中的新挑战,同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寄宿制 德育教育 新问题 实践与思考

随着教育资源整合和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推进,各地创办标准化的规模较大的寄宿制学校成为主流选择。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在办学条件、“两基”成果、教师队伍稳定、学生的文明程度、教育教学质量、资源运用等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与发展。同时,创办寄宿制学校又是一项新生事物,办成品牌寄宿制学校更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市场化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寄宿制学校面临着很大的考验。本文立足寄宿制学校工作实践,谈谈在德育教育中的新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德育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情感缺失和情感教育的不足。

在寄宿制环境下学生的情感缺失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亲情的缺失。学生生活学习主要在校园,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大大减少,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二是师生情感共振度不够,虽然师生在一起的时间延长了,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情感理解、敏感性等似乎弱化了,情感教育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

(二)生活成长和精神成长的不协调。

寄宿制学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规范管理、外在约束、习惯养成,多的是刚性要求和显性约束,忽视了学生的精神成长,或者说,学校对学生精神成长准备不足、能力不够。如,一些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就产生辍学念头,对班级、学校失去归属感,因生活学习、交往、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而出现心理异常,特异学生有增加趋势的现象,说明寄宿制环境下要把学生的生活成长和精神成长有机结合起来,生活成长为基,精神成长为重。

(三)封闭管理和开放实践的不统一。

寄宿制学校必须实行封闭式管理,但又造成学生活动的单一和同质化,校外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又停留在一些社区文艺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等浅层方面,学生从外界摄取的信息、实践体悟非常有限,这有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安全因素等诸多原因的限制,的确需要调用各方面的合力,最大限度发挥校外实践的作用。

(四)安全风险和多种管理能力的考验。

寄宿制学校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学生构成多样,比以前一乡一中学的情况复杂得多,家长的监护权随学生的转移而转移,学校要对学生吃、住、行、学、长等各方面负责,安全管理成为寄宿制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监管压力增大,管理难度增加。与此同时,学校和老师的管理职责相应扩大,从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安全等诸方面抓起,呈现全方位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的鲜明特点,检验着老师综合管理的能力,也体现着学校宏观整合管理和微观精细管理的水平。

(五)需要政府社会的可持续支持。

寄宿制学校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的大力支持,有些问题学校是无法单独解决的,如学生车辆接送、食堂等后勤社会化、校警校医、校园周边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和解决等问题,再有教师待遇、健康等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更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

二、寄宿制背景下的德育管理策略

(一)创新德育工作思路,形成严格规范协调有序的德育运行机制。

德育只有融入生活、进入学生心灵世界才能发挥应有作用。潜移默化、喜闻乐见、体悟内省应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所以在德育思路上力戒“假、大、空”,崇尚“实、活、小”,落脚于“情、意、行”。在工作机制的探索上,一是健全制度与评价考核体系,这是“硬件”所需,刚性要求,建立从学校到教师个人的德育网络,但更为重要的是在规范中,要渗透人文化和个性化的东西。如,一些班级通过广泛讨论形成“班规二十条”、班级建立人人有管理职责的各种学生部等都很有借鉴作用,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二是德育目标设计的层次性和个性化。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的层次性目标,逐步形成从学校到班级乃至学生个体的教育特色。三是德育内容的序列化和学科的德育整合。德育内容上具有螺旋式梯度,积极探索学科与德育的深度整合,如校本教材、乡土教材等。

我校是一所学生由农村集中到城区的新建寄宿制学校,德育思路上我们借鉴开展得比较成功的“三生”(生命、生活、生存)教育方式,取得初步效果。“生命教育”中通过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老”(老干部、老模范、老知识分子)进校园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活教育”通过校园生活、师生互动、理财教育、家长学校等形式使学生学会寄宿生活;“生存教育”通过安全、法制、励志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对和适应能力。我们感到把德育的基点放低一些、起点放慢一些、落点稳一些,是比较现实的一种方法。正如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试验中学校长陈永林所说,“我觉得,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孩子不给社会添乱,就是教育的成功”。教育是朴素的事业,德育应该就是朴素的底色,一个合格中学生的底线就是“不给社会添乱”。

(二)抓好班主任、学生会、后勤宿管队伍建设工作。

寄宿制班级管理涉及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一支敬业奉献善于管理的班主任队伍是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至少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目标管理规范化,培训提升呈常态,活动载体要丰富。目标管理有宏观和微观之别。学校对班主任的宏观管理:完善制度,顺畅机制,搭建平台,让班主任干得有信心、有特色、有成就。如优秀班集体创建、首席班主任评选等有一定的层级目标。微观上就是班主任特色班级创建,“规范加特色”的班级建设。“培训提升呈常态”就是学校对班主任培训的常态化,班主任对学生干部培训的常态化。在班主任培训中,我们采取“观摩交流、展示亮点、区域借鉴”方式,观摩展示校内优秀班级亮点、经验,进行片段式交流;走出去观摩学习,请进来做专题报告,借鉴兄弟学校好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寄宿制封闭式管理,要求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我们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建立各种学生社团,探索出以校园“锅庄舞”为主体的活动特色,独具特色。

学生会队伍建设是寄宿制德育管理的关键。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通过学习生活各方面点点滴滴的行为实践培养出来,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群团组织建设,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分解到每个学生头上,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一项社团活动。学生会的培训管理作为团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学生干部从管理的“小助手”培养成自我教育的“小主人”,德育教育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后勤生管队伍建设是寄宿制德育管理的可靠保证。学生安全是寄宿制学校最基本的一项常态工作,贯穿于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立足于每天活动的各个方面,而这些基础工作主要由后勤生管老师承担,门卫、宿舍、卫生、检修等处都有这些“第二战线”的老师,而且大都是老教师,对他们要以人文关怀为重,以制度管理为基。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教育智慧,借助老教师坚定的职业信念,善操心能操心的优点,“第二战线”持久稳固,就能实现学校的安全稳定。

(三)创设多样的活动载体,在活动中感悟与提升。

寄宿制封闭式管理,要求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既要让学生舒缓身心,又要达到活动育人目的。我们初步形成了四大活动特色:一是节庆活动,利用重要节庆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从学校宏观策划到班级微观设计,强调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参与广泛,如教师节有“我给老师的悄悄话”这样一个环节,有学生的祝福,也有学生的某个心愿或希望;有黑板上的祝愿,也有课前学生共同的“老师节日快乐!老师辛苦了!”的问候。二是评比奖励活动,突出学生特点和闪光点,扩大奖励面,改进奖励方式,如“校园十星”、“十大优秀家长”、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可以是班级奖励,也可以是家长为孩子颁奖;可以是奖状,也可以是老师的寄语,乃至作品展示,等等。三是道德提升活动,针对班级、校园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一些适当的曝光和讨论,组建“道德提升班”,体验老师、食堂师傅、保洁人员等校园工作人员的辛苦,规定时限和学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四是文体活动,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建立各种学生社团,挖掘传统的体育小游戏,探索出以校园“锅庄舞”为主体的活动特色,独具特色。

(四)积淀校园文化,注重学生精神需要。

作为新建学校,虽然历史不长,但我校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后勤食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全面规划和积累。如宿舍文化,以“规范、标准、自主、和谐”为目标,有“两卡、两栏、两查”特点,“两卡”为学生自己命名的门卡,包含学生详细信息的床卡;“两栏”为学生自己设计的制度栏、展示栏;“两查”为午休、晚休为主体的宿管制度。教师文化中通过制度完善、搭建平台、优化作风、人文关怀,形成了敬业爱岗、勤奋扎实、规范有序的工作作风,充分展现了农村教师忠诚、吃苦、质朴的精神风貌。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我们特别注意发挥细节的威力,细微之处见精神:宿管老师都配有针头线脑和常见药品,方便学生缝补和预防头痛感冒;时令变化时,及时提醒和防控;与家长共同建立学段学情联系机制,学生异常情况的跟踪和预警;切实保证把营养餐做成放心餐,细化到每一天每一个学生。校园文化的作用最终通过学生的成长来体现,“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用尊重的态度待教师”的理念在我校已生根开花。

寄宿制学校德育管理和教育面临着来自校内外许多压力和挑战,特别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的可持续的关怀和支持,同时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潜心育人,静心教书,让寄宿学生更加快乐地成长。

作者:李海平

上一篇: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论文下一篇:保险合同形式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