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2024-05-04

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精选14篇)

篇1: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诗词大全

酬乐天

作者:元稹朝代:唐体裁:五古 放鹤在深水,置鱼在高枝。升沉或异势,同谓非所宜。

君为邑中吏,皎皎鸾凤姿。顾我何为者,翻侍白玉墀。

昔作芸香侣,三载不暂离。逮兹忽相失,旦夕梦魂思。

崔嵬骊山顶,宫树遥参差。只得两相望,不得长相随。

多君岁寒意,裁作秋兴诗。上言风尘苦,下言时节移。

官家事拘束,安得携手期。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篇2: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酬乐天秋兴,酬乐天秋兴元稹,酬乐天秋兴的意思,酬乐天秋兴赏析 -诗词大全

酬乐天秋兴

作者:元稹  朝代:唐 劝君休作悲秋赋,白发如星也任垂。

毕竟百年同是梦,长年何异少何为。

篇3: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一、理解诗意

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笔者以为应该先让学生试着朗读,教师再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把学生语音、节奏把握不准的地方给予适当的引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基本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让学生理解诗意后,更能体会到诗词的感情,朗读起来就会更准确一些。

二、体会感情

在教学此诗时,引入背景知识,体会诗人的感情。这首诗是刘禹锡在被贬官二十多年后的感慨。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曾任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宝历二年(826年)冬应召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刘禹锡从永贞元年贬官朗州司马,至宝历二年冬罢和州刺史,经历约二十二个年头,估计回到洛阳当跨进第二十三个年头了,所以说置身凄凉的巴山楚水间有二十三年了。再通过典故“闻笛赋”“烂柯人”,让学生明白这段漫长的流放生涯对刘禹锡打击之沉重,以及此刻其心境之低落,内心的凄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果只按诗意解读,就很难理解诗人对“新贵们的讽刺”,这里如果引入了刘禹锡写的赴玄都观看桃花的诗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就很好理解了,他被贬出京城后,又有多少新人得势擢升,所以说“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联系两诗就能比较清楚地理解诗中对自身命运的感叹与无奈了。“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一联,表现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并不消沉的精神。可从诗人《再游玄都观》一诗看出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忘却自身的悲愁,已经失去的岁月再不可能返回,但是毕竟过去的就过去了。那些曾经得势的权贵们现在在哪里呢,我还是又回来了,那种豁达溢于言表。

三、把握意象

学习古诗词如果把握好诗词的意象,就会更容易理解诗意了。所谓“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这里“巴山楚水”那种偏僻荒凉让人生畏,但是诗人在那里生活了二十三年,可见诗人内心的苦楚。“闻笛”就能引发对往事的怀念,“烂柯”表现了时代变迁、人事皆非的沧桑感。“沉舟”“病树”自比,不被重用,“千帆”“万木”比喻那些得势的新人,表现诗人内心难受。这样就很容易理解诗人对政治革新不被理解的不满,对因循守旧的新权贵的蔑视与嘲讽,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四、想象意境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本首诗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诗人当时那种境遇。诗歌开头回顾被贬历程,写被贬地的荒僻;贬时之漫长,为全诗定下基调。接着感叹人事变迁,运用典故,作者孤身只影,远离家乡,重返旧地,仿如隔世,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再展望未来,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同时也有充满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睿理。最后听歌举杯抒怀,是诗人对白居易关怀的感激及相互慰勉;表现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坚定不移的意志。全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从整体上来看,诗中虽然流露出感慨与不满,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消沉,相反却是振奋,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篇4: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酬乐天见

作者:元稹朝代:唐 死别重泉s,生离万里赊。瘴侵新病骨,梦到故人家。

遥泪陈根草,闲收落地花。庾公楼怅望,巴子国生涯。

篇5: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酬乐天见寄

作者:元稹朝代:唐体裁:七律 三千里外巴蛇穴,四十年来司马官。瘴色满身治不尽,

疮痕刮骨洗应难。常甘人向衰容薄,独讶君将旧眼看。

篇6: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酬乐天重寄别

作者:元稹朝代:唐体裁:七绝 却报君侯听苦辞,老头抛我欲何之。

篇7: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一、充分利用好“知人论世”, 使古诗教学摆脱粗疏状态

1.“知人论世”应成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 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跑线。教师只有首先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广阔、多维的对话, 把握文本的精髓, 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挥洒自如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然而, 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受到应试因素的干扰, 对于在中考中通常只考“记忆默写”的古诗不进行文本解读, 所谓“知人论世”不过是文学常识的机械性学习。

古诗作者的写作不是孤立的行为, 其世界观与艺术创作理想就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所以, 要真正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 就必须了解其人生经历、世界观、审美倾向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实际上就是要通过这种因果关系去把握作品的内涵。因此, 教师在研读文本时有必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收集资料, 并利用它们去诠释作品, 而不是仅仅把它们当成一般的文学常识。在古诗教学中, 对于作家的生平经历、品性修养、其他作品的“知人”、创作作品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身处的生活环境的“论世”, 就必须成为备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有所针对地“知人论世”, 并结合具体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对于古诗的教学, 李海林教授在《李海林讲语文》一书中指出两种教学指向:一个是文学鉴赏指向的教学, 一个是文化传承视角的教学指向。这两种教学指向并非泾渭分明, 但都离不开“知人论世”。

文学鉴赏指向的教学重在古典诗歌的节奏韵律、表达手法与意境等内容;文化传承指向的教学则重在古代诗歌文化教学, 主要学习古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审美方式等内容。文学鉴赏指向的教学要结合语境落实重点词语、重点诗句, 同时要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体会诗歌意境。备课过程中, 教师必须对诗人创作作品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身处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文化传承指向的教学则将教学内容落实在理解诗歌所展现的审美世界、领会诗人的人生感悟、理解探寻诗歌承载的文化意义乃至与诗人的人生观产生共鸣之上。这要求教师有针对地对作家的生平经历、品性修养、性格特点及这位作家同时期其他作品、不同时期的同题材作品等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研究学习。

在教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前的备课过程中, 细读诗作产生感悟后, 我又阅读了《刘禹锡评传》和刘禹锡的部分重要作品, 较为系统地了解了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同时期的诗文, 再次回顾了学生学习过的《陋室铭》和《秋词》, 发现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所呈现的诗风及诗人傲岸不屈、意志坚定、奋发自励的人格魅力都是极富代表性的。鉴于此, 结合该诗的作品特点和对于学生学情的初步了解, 我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中将文学鉴赏指向和文化传承指向融合, 教学内容定为:反复诵读, 品析诗歌,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结合诗人人生经历以及相关作品, 感受、理解诗人的情感, 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其中后一点作为教学重点。

二、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收集、筛选信息;运用“知人论世”的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建议应该对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策略有所启发。

1. 在预习阶段, 应引导学生自主收集、筛选信息

初中学习阶段的古诗通常都较短小, 预习过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少。在预习环节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解读的需要, 要求学生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也可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联系学过的同一作家的作品或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 在初读古诗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慢慢学会筛选、整合信息, 为课堂上的阅读生成打下扎实基础。

在教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前, 学生已学过《秋词》和《陋室铭》, 对刘禹锡的情况已有初步了解。鉴于此, 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就是温习《秋词》与《陋室铭》, 注意这两部作品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创作时间、背景, 让学生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 感受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2. 课堂教学过程中, 依据学生的学情, 适度、适时地运用“知人论世”

语文教师们习惯将作家生平、时代背景等介绍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开头, 这种做法在实践中逐渐被否定。其后, 课堂上开始出现大量引用资料进行所谓“知人论世”的现象。这种做法和前者犯了同样的错误。一切无视学生认知程度的教学手段都是无效的。“知人论世”最根本的目的, 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深入文本。因此, 有效的“知人论世”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

在教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过程中, 学生在预习和“温故”环节已经基本了解了刘禹锡的经历。但是, 刘禹锡在被贬二十多年过程中的起伏及其人生态度, 是学生忽略的部分, 而这一部分恰恰有助于学生体会《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适当提供这一部分的背景知识。在什么时候提供这些材料呢?一句话———适时穿插。在备课过程中掌握不少阅读背景资料的教师不必拘泥于程式, 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现状, 及时、大胆地调整教学环节。

在教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细读诗歌首联”的环节时, 学生敏锐地感受到了“凄凉”“弃置”所传递的凄楚与愤懑。但在体会“二十三年”时, 只感受到了“时间之长”。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诗人此时心情的理解, 我将备课时整理的一组材料提供给学生, 介绍了永贞元年 (805) 至宝历三年 (827) 作者的生活经历。学生看过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二十三年, 正是诗人年富力强、欲将冲天抱负付诸实践的时期。但是, 所有的宏愿在这二十三年中灰飞烟灭, 所有的期待在这二十三年内化为泡影。此时此刻, “知人论世”策略的应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生更切近地体会到了诗人愤懑的内心世界。

在颔联的解读过程中, 学生凭自己的阅读直觉对“怀旧空吟闻笛赋”产生了一些误读, 认为“怀旧”“空吟”是对亲人的怀念。在利用课文注解理解“闻笛赋”这个典故的基础上, 我适时插入对“永贞革新”失败后王叔文、柳宗元等好友不幸遭遇的介绍, 在这样的“论世”材料的介入下, 学生自然而然纠正了对于颔联的误读。

有了首联和颔联的感情铺垫, 面对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变化, 学生的疑惑不约而同地产生。有学生提问:“对刘禹锡来说, 人生已过大好时光, 经受了这么多年命运的折磨, 何来勇气展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豪气?”也有学生认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以“病树”和“沉舟”自比, 所表现的并不是刘禹锡的乐观豪迈之情。仅凭对诗句字面意义的解读和诗歌意境的体会, 很难解决这两个问题。但此时正是读懂读透这首诗、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的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我这样提示学生:“品味语言, 体会感情是解读诗作的一种方法, 当我们想要更全面地把握诗歌感情的时候, 还有另外一个方法, 那就是了解作者的经历、性情, 去看看他同一时期的作品。”我先让学生联系预习环节中的内容, 想想早于此诗一年所做的《陋室铭》和贬官之初所写的《秋词》, 体会处在人生低谷时期的刘禹锡的精神状态;进而请学生思考:处在人生低谷的刘禹锡精神如此昂扬, 那么此时他应诏回京, 会是怎样一种心情?随后, 我又屏示《玄都观桃花》和《重游玄都观》两首小诗, 讲述了刘禹锡两度还京却初衷不改的故事。在这些材料的启发下, 诗人傲岸不屈、执著追求、奋发自励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当他们再次诵读颈联和尾联时, 彭城诗豪的形象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3.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避免的错误做法

(1) 教师对备课过程中涉及的背景资料不加选择, 一味“知人论世”, 剥夺了学生自主收集、筛选信息的权利, 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接触, 将语文课变为文史资料堆砌课。 (2)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曾经出现的作家, 教师忽略了对其诗作的“知人论世”, 讲解时蜻蜓点水、一掠而过。 (3) 教师忽视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具体学习情况, 按照预设照本宣科, 为“知人论世”而“知人论世”。

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针对苏教版的教学建议中提到:“研习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 特别是具体作品的写作背景, 并能利用它们去诠释作品, 而不仅仅是把它们当成教学中读一般的文学常识。”语文教师只有用心把“知人论世”当做一种有效策略去思考、去落实, 才能在古诗教学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8: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酬乐天叹损伤见寄

作者:元稹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前途何在转茫茫,渐老那能不自伤。病为怕风多睡月,

起因花药暂扶床。函关气索迷真侣,峡水波翻碍故乡。

篇9: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酬乐天早夏见怀

作者:元稹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庭柚有垂实,燕巢无宿雏。我亦辞社燕,茫茫焉所如。

君诗夏方早,我叹秋已徂。食物风土异,衾n时节殊。

篇10: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酬乐天吟张员外诗见

作者:元稹  朝代:唐 乐天书内重封到,居敬堂前共读时。四友一为泉路客,

三人两咏浙江诗。别无远近皆难见,老减心情自各知。

篇11: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酬乐天见寄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体裁:七律 元君后辈先零落,崔相同年不少留。华屋坐来能几日,

夜台归去便千秋。背时犹自居三品,得老终须卜一丘。

篇12: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翻译赏析

《酬乐天频梦微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前言】

《酬乐天频梦微之》是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约写于元和十二年(817)前后。当时元稹贬通州司马,白居易谪江州司马,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之遥。加之“山水万重”,音信不通,只有梦中相见。白居易多次梦见元稹,并作诗相告。这首诗就是酬答乐天“频梦”之作。

【注释】

1、乐天:白居易的字。

2、微之:元稹的字。

3、书:信件。

4、念:思念。

5、病:诗人在通州得过一样严重的疟疾,病后身体一直很差,记忆衰退,同时也包含内心的苦闷。

6、闲人:不相干的人。

【翻译】

隔着千山万水般书信的断绝,知道你想念着我在睡梦担心着我。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鉴赏】

这是一首和诗,写于公元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这时,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谪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因此,诗一开始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此时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告诉元稹,前一天晚上又梦见了他。老朋友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深感动。诗的第二句乃说:“念君怜我梦相闻。”元稹在通州害过一场严重的疟疾,病后一直身体很坏,记忆衰退。但“我今因病”的“病”字还包含了更为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包含了无限凄苦之情。四句紧承三句说: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白居易赠给元稹的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元稹何事忆他,致使他昨夜梦到元稹,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世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篇13: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酬乐天感秋凉见寄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庭晚初辨色,林秋微有声。槿衰犹强笑,莲迥却多情。

篇14:酬乐天,酬乐天元稹,酬乐天的意思,酬乐天赏析

酬乐天衫酒见寄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七律   酒法众传吴米好,舞衣偏尚越罗轻。动摇浮蚁香浓甚,

装束轻鸿意态生。阅曲定知能自适,举杯应叹不同倾。

上一篇:vip会员体系下一篇:脐橙展销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