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

2024-05-05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精选6篇)

篇1: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

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事故决策的过程分析与启示 案例摘编:以下的文字描述是关于‚挑战者‛号决策过程前后的有关情境及媒体评论。

‚美国宇航局的官员否认了决策存在‘错误’。‛作者:斯特罗〃罗雷,《芝加哥论坛》(芝加哥的汉克〃哥拉图(Hanke Grattean)、华盛顿的麦克〃太克特以及休斯敦的霍伍德〃威特(Howard Witt)参与撰稿),1986年3月1日(版权所有:1986年《芝加哥论坛》。)

……‚据我判断,决策过程并没有出现错误,‛马歇尔航空飞行中心的主管威廉〃卢卡斯(Willian Lucas)宣称。在华盛顿为期三天的公开听证会上,卢卡斯及其他的4位高级飞船管理人员在罗杰斯调查组面前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即他们对于莫顿聚硫橡胶公司的工程师们在公司管理层否决了他们的意见,仍然对飞船的发射持反对意见这一点并不知情。

莫顿聚硫橡胶公司的工程师们称,他们担心温度记录会导致火箭推进器接口处的橡皮封条开裂。1月27日晚上,也就是火箭发射前的几个小时,美国宇航局和莫顿聚硫橡胶公司通了很长时间电话,有证据表明,公司的高级官员否决了工程师的意见,并批准了飞船的发射。

在休斯敦,最终向飞船发出发射指示的美国宇航局官员杰森〃摩尔(Jesse Moore)说,他不同意美国宇航局决策失误这种说法。

‚我并不准备承认错误,承认决策过程是不利的。我不准备就是否应变革流程做任何判断。我们都认为决策过程是正确的。‛摩尔对记者说。摩尔在周五接任了休斯敦杰克逊航天中心的主管之

职。一位挑战者号空难总统调查委员会的知情人指出,委员会成员对马歇尔航天中心官员的评论表示吃惊,他们说……根据事实,这些评论让人感到诧异。这种评论明确表明了决策过程中存在的最基本问题是什么。

……卢卡斯说……‚我想说的是,我事先并不知道(莫顿聚硫橡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见到了这些文件,但有些人确实看到了,他们不应该截留那些表明飞船发射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的文件,却没有将其继续向上传达。‛

本周,莫顿聚硫橡胶公司的工程师们证明,他们之所以反对发射,是因为他们担心低温会阻碍O形环的膨胀,进而无法弥合火箭接口处的关键缺口……但卢卡斯称,根据下属汇报给他的情况,‚我认为发射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据我所知,我的属下并不知道莫顿聚硫橡胶公司的某些工程师最近几天向委员会表达的那些意见。‛

‚委员会发现了美国宇航局在决策过程中的错误。‛(挑战者号调查),作者:R〃杰夫瑞〃史密斯(R Jeffrey Smith),《科学1237》,1986年3月14日(版板所有:1986年,美国科学促进会)

在注定以灾难告终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前的最后几个小时里,美国宇航局的高级官员聚集在发射控制中心的一角,以监督最后的准备工作。他们中有4个人知道,前一天晚上发生了一场关于低温影响飞船火箭推进器运作的激烈争论,而且莫顿聚硫橡胶公司最初也提出了一个匿名的建议,即,由于火箭的某些封条可能失灵,因此应推迟发射。

然而,这4个人——直接对推动程序的成功与否负责——根本

没想到要把莫顿聚硫橡胶公司的顾虑传达给控制室里的其他人。结果,三个主要机构的官员杰森〃摩尔、阿诺德〃阿德里奇(Amold Aledrich)和基恩〃托马斯(Gene Thomas)因为对此完全不知情,因而他们没有授权阻止发射并重新安排飞船发射的时间表。而这个问题可能、而且已经导致了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并且阻碍了载人航天项目的长期发展。

美国宇航局当天晚上以怎样的激烈程度批评了莫顿聚硫橡胶公司的观察报告,这也成为值得讨论的专题之一。伦德(Lund)、麦克唐纳、鲍斯约利(Boisjoly)以及其他两位来自莫顿聚硫橡胶公司的人员证明,他们感受到了来自莫顿聚硫橡胶公司推进工程主管拉里〃穆洛伊(Larry Mulloy)的巨大压力,穆洛伊反对他们的意见,并且在6个月之前就告诉华盛顿的上司,他认为封条问题已经‚解决‛了。其他方面的压力还包括,哈迪(Hardy)声称,莫顿聚硫橡胶公司最初的衷告让他感到‚胆寒‛,以及推进器的负责人反复要求莫顿聚硫橡胶公司的管理者提交他们对封条失灵可能性的评估。

哈迪解释说,他一直‚乐于调查,甚至质疑那些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立场。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检测数据,检验理解程度……我相信,任何了解我的人都知道,这不应被理解为态度强硬或施加压力。‛穆洛伊做了相同的辩解,但委员会主席罗杰斯并不买他们账。他注意到,美国宇航局最近邀请了其他公司来竞争莫顿聚硫橡胶公司的合同,他还注意到,‚莫顿聚硫橡胶公司承受着巨大的商业压力,因此它会给你任何想要的答案。他们将你和哈迪先生的话理解为,你们想让他们改变观点。‛

当然在错误成为现实之前,一切似乎都含混不清。但是,目前

看来,委员会似乎已经对航空当局的辩解表现出不耐烦。

案例分析及启示

集体审议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集团内部聚合力和高度的外部威胁。从挑战者号的发射决策案例中可以看出,取消发射的决策可能会威胁到公众对于航天事业这个被视为基准、日常操作活动的支持。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集体审议存在弊端,必须给少数意见生存的空间,要阻止决策过程中过早达成一致意见,必须鼓励管理团队的争执和辩论。因为最高管理层过早达成一致以及强大的聚合力意味着失败的决策。集体审议的结果往往是,无法全面分析有利决策的风险,而且当有利决策的行动失败时,无法制定应急计划。

然而要想避免集体审议的不足之处,管理专业人士建议领导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首先保留自己的观点。

二、鼓励新的观点或批评。

三、确保团队听取少数人的意见。

四、设计各种方法阻止管理团队过早地达成一致。记住,决策一经制定,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在操作上,有两种系统化的方法可以鼓励企业内部的分歧和辩论,即辩证质询法和大胆批评法。而这两种方法都离不开企业高层的支持。

第一种是辩证质询法。具体做法是:

1、将管理团队分为两部分:A队和B队。A队明确自己对关键问题的立场,并将其口头传达给B队。

2、B队想办法确定一种与A队相悖的立场,并将其传达给A队。

3、A队和B队在一起讨论自己的假设和建议。

第二种是大担批评法。具体做法是:

1、将整个管理团队分为两部分:C队明确自己对关键问题的立场,并将其传达给D队。

2、D队准备并阐述对C队立场的批评,并仔细调查C队立场和意见中包

含的所有要素。

3、C队和D队在一起讨论自己的假设和建议。

以上两种方法都鼓励管理团队的各个小组制定各种不同的战略/行动方向。通过这两种方法,管理团队必须会更加挑剔地评估各种假设,并且为鼓励不同意见提供正式的方法。管理团队会更深入地了解最终决策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关键问题在于,管理团队的每位成员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决策相关的事实上。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辩论者不应抱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想法来参与辩论。我们只是为了全面分析可选战略而扮演一个互相争论的角色。当辩论进行时,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而这时就需要某些参与者自然而然地运用幽默来缓解这种气氛。

在两种方法的第三步中,辩论必须告一段落,成为最终结果。在提出问题和推动决策之前领导者应该归纳辩论过程中出现的立场。辩证质询法和大胆批评法最适用于那些复杂、混乱的战略选择,而不是那些清晰、常规、过程和结果固定的决策。这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挑战或反对领导者提出的立场。为了接受挑战,领导者必须做好尊重他人意见的准备。对于本案例中讨论的美国宇航局的一些高级官员来说,做到这一点可能并不容易,而对于莫顿聚硫橡胶公司的工程师们来说,他们或许更急于抓住由这两种方法提供的畅所欲言的机会。

美国宇航局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灾难性发射说明,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压制不同观点的做法会导致怎样的负面影响。而辩证质询和大胆批评的方法则鼓励对备选决策进行批判性的评估。这样,决策者就会更深入地理解最终决策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篇2: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回顾

这里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别名“阳光之州,这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度假胜地,但是,在1986年,在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生了一件大事情。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是美国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后73秒时,爆炸解体坠毁。这架航天飞机的第一次处女航,是在1983年的4月4日。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目睹悲剧发生。他是历任总统中唯一一位演员出身的总统。他也是唯一一个遭到刺客以子弹击中(1981年3月30日)而得以存活的美国总统。这是它的第九次发射,也是最后一次。这是当时结冰现象。喷射着火焰的“挑战者”号飞向天空,一切看起来非常顺利,但灾难很快就要发生悲剧发生了,爆炸绚丽如烟花,人类航空史上的悲剧。后来的调查表明:爆炸是因其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造成。“挑战者”号发射升空。当时,美国人带着期待观看发射,但最后看到的却是一场可怕的灾难1986年1月28日发生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是美国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航天飞机灾难事件中的第一次,另外一次是2月1日发生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解体事件。七位英雄。前排从左往右:迈克尔・史密斯、迪克・斯科比、罗纳德・麦克奈尔。后排从左往右:埃利森・奥尼祖卡、克丽斯塔・麦考利夫、格雷戈里・贾维斯、朱迪恩・伦斯尼克。我们悼念七位英雄的最好方式就是,使人类将来的太空飞行计划更加安全遇难的宇航员克丽斯塔・麦考利夫是太空教学计划的第一名成员,她原本准备在太空中向学生授课。“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残骸被送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物流设施中进行调查研究,事故发生三年之后,NASA才进行了另一次航天飞机发射任务。但是,这一现实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不再追寻太空梦想。1月27日,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宇航员纪念林,有人摆放了这个花圈。

篇3:“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

2003年10月15日5时,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 “问天阁”。 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 “ 问天阁” 前的广场上, 站满了送行的人们。 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 专家们来了, 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来了, 捧着乐器的军乐队来了, 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 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这一天, 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 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快看! 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 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 这时广场上响起欢快的 《迎宾曲》,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聂海胜和翟志刚组成。 在此之前, 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飞船发射前, 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suí)宁县。 大学文化,中校军衔。 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 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 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

从加加林的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 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问鼎苍穹,40多年时间,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已先后进行240次载人飞行, 把951人次的身影印在浩瀚(hàn)太空。

今天, 中国人也将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

“出发! ”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继耐庄重地下达命令, 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 几多期待。

“是! ”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 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 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 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 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

5时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着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 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 总指挥李继耐率有关领导乘车随后。 车队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 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 向发射塔架驶去, 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旅。

篇4:细节造成的航天灾难

上世纪70年代初。为赶超美国人设计的两座舱飞船,前苏联的设计师们紧急将原有的两座舱“联盟号”飞船改成了三座舱。由于座位太小,要“挤进”这个窄小的飞船,宇航员只好放弃占用很大空间的宇航服。虽然这种做法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联盟号”的主设计师米申却一再夸口说:“就算宇航员只穿内裤飞行也是一百个安全。”

1971年6月6日。多勃罗沃尔斯基、沃尔科夫和帕查耶夫乘坐“联盟11”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3名航天员打开舱门进入了空间站。

他们在空间站进行了一系列天文观测和实验。6月30日,3位宇航员进入“联盟11”运载飞船准备返回地球。就在飞船即将进入大气层的一瞬间,座舱中与外界连接的通风安全阀意外松开。安全阀松开后,飞船上的通气小窗口快速地一开一合,舱内的空气迅速地向太空中散去,飞船内的气压在20秒钟内从900毫米汞柱一下子降到了500毫米汞柱,1分钟后气压表上的水银柱低至170毫米!

尽管返回程序正常,返回舱也安然着陆,但当人们打开舱门时,3位航天员已经遇难。医生们在尸检中发现,3位宇航员濒死症状几乎完全相同,他们都有脑溢血、肺部充血、耳鼓膜破损和血痰的迹象。如果他们当时穿了宇航服,这个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垫圈怕冷

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宛如一条火龙腾空而起。直上云天。虽然当天天气奇冷,却没有削减美国公众的热情,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站在看台上。期盼着发射的成功。同时,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们则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挑战者”号发射时的壮观景象。

“挑战者”号发射后徐徐上升,上升段尽善尽美。

出人意料的是,发射前和发射时连续多天气温过低,导致助推火箭连接处的“0”形合成橡胶密封圈失去弹性,无法起到密封的作用(这个小缺陷由于以前发射时不碍事而未能引起专家们的注意)。火箭点火后密封圈受热发生破裂,燃料外泄,固体火箭助推器尾部的接头处蹿起一缕橘红色的火光。火势越来越猛,顺着向后的气流喷向外挂燃料箱。燃料箱里的液氢和液氧迅速变成气体,并剧烈地膨胀,导致外挂燃料箱破裂。成吨的氢气燃料从箱子下端燃起,接着支架脱落,助推器向内旋转,撞破了液氧箱。仅仅几毫秒时间,成百吨的火箭燃料被引爆,在大西洋上空15000米处,出现一个巨大的燃气团。正当地面上人们惊愕之际,一声巨大的闷响在头顶炸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了!

篇5: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

④幻灯片四: 里根总统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的情景。

⑤幻灯片五:(一组)含:华盛顿和全国各地下半旗致哀;帝国大厦熄了灯火,以示哀悼;华盛顿大教堂响起哀悼死难者钟声;布什副总统前往佛罗里达太空中心慰问死难者家属等图片。

(插播旁白进行解说)

教师小结:据《北京晚报》1986年1月29日报道,本次事故是自1961年美国开始载人宇宙飞行以来发生的最大的一次空难,可见国际影响之大。

(二) 学习课文

教师:结合播放的音像资料向学生介绍这篇消息的背景及消息的有关知识。

这则消息,导语明确,主体部分具体、确切,围绕中心事件报道了大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提供了较丰富的背景材料。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并根据消息的结构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学生活动:

⑴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边阅读,边筛选信息。

⑵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六:

??一、利用工具书,给下列红字注音。

??罹难 载人 火焰 大厦 哀悼 咨文 坠毁 迄今 舆论

??二、应掌握的词语:

??⑴罹难 ⑵哀悼 ⑶咨文 ⑷迹象 ⑸坠毁 ⑹迄今 ⑺目击 ⑻探索 ⑼搜集

??⑽庞大 ⑾应征 ⑿兴高采烈:

??学生活动: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⑴指出文章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内容,划分主体部分层次。

??⑵本文的标题、导语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⑴

??标题:包括正标题和副标题。正标题: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概括了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副标题: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里根总统表示哀悼。突出了这个爆炸事件的严重性和在美国引起的巨大反响。因此,只要读到这个标题,就能获得这条消息中最重要的信息。

??导语:文章第1段。这段中有三句话,一方面概括写出了最新的、最主要的事实,另一方面还对此做出了评论,并补充了必要的背景材料。

篇6: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

在科学的发展路途中,坎坷与挫折不断发生,探索者面对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这需要创造精神、冒险精神、献身精神。一部科学史证明了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1986年美国发生了一起航天飞机爆炸事故,有七名宇航员遇难。我国驻华盛顿记者当天就发回了专电。那么消息是怎样写的呢?今天就让我

们随着张允文去了解一下事件发生的经过。

一、指读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二、向学生介绍有关电头的知识。

电头应交代清楚通讯社、发报时间、发报地点、发报人。

三、这则消息围绕中心报道了大量很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引用了比较充分的背景资料。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消息?

1. 介绍航天飞机爆炸的详细情况。

2. 写美国全国对航天收音机失事的反响。包括美国公众、政府机关、总统和夫人、宣传机构、教堂和现场观众的反应。

3. 关于事故的调查。

4. 介绍宇航员中的女教师麦考得夫以及她的蒙难给他的学生们带来的悲伤。

5. 交代美国航天飞机飞行简况及这次事故的影响。

四、了解写消息的基本要求。

及时、准确是写作消息的基本要求。请你就这两个要求各举一例子。

五、这篇消息在材料处理上详略得当。你能指出哪些地主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略吗?全文对爆炸事件及其反响写得较详,对航天史的介绍及空难的影响写得较略。主体部分前三层写得较详,因为这三个方面更为读者关注。7名宇航员只写一人,这是因为中学女教师麦考得夫来自民间,人们可能更为关注她,喜爱她。

六、课堂拓展

一、利用课外时间,从网上查找一些图片,如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坠毁时分叉的火焰,麦考得夫的照片等。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时分秒》教学反思下一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拓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