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新闻的语言变异探析

2024-04-25

软新闻的语言变异探析(通用6篇)

篇1:软新闻的语言变异探析

软新闻的语言变异探析

软新闻的文采向来体现在语言变异上,如外来词的使用、新词的创造、俚语的活用、一字隐喻和同时押头韵与尾韵、新闻叙述结构的.多样化等.软新闻也浸润着政治制度、价值体系,宗教文化等具有权力性质的软力量.我们认为怀疑主义的态度才是对待外报外刊的恰当方法.

作 者:潘家云 Pan Jiayun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外语系,浙江宁波,315211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年,卷(期):“”(6)分类号:H0关键词:软新闻 软力量 变异 外语教学

篇2:软新闻的语言变异探析

摘 要:本文分析了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表现和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新闻自组织为一个结构化资源,促进了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重塑了传统新闻体系中的新闻把关人的角色,促进了网络把关人角色的领域分化;帮助更好地完成了网络新闻反馈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过程,完善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机制,并实现了反馈信息的重大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关键词:语言信息处理技术 网络新闻传播 反馈信息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也由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媒体主导的时代走向了多元化,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出现和崛起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而且也同时创造了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其中,网络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于重大事件的关注,对于民间声音的表达及对高层决策的影响等等,使得网络媒体成为普通民众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网络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关于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广泛而深入,涉及到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研究、网络传播监管研究以及面向网络新闻传播的应用研究等各个方面。

本文拟从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角度对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二、人类语言与网络新闻的表达形态

从表达形态上看,网络新闻表现为多媒体形态和文本形态。多媒体形态的新闻可以进一步分为图片新闻、视频新闻和语音新闻,其中视频新闻包含了视觉形态和语音形态。文本形态的新闻是指以编码文字形式(如ASCII,BIG5,GB2312-80,GBK,UNICODE等)组织起来的新闻文本。多媒体形态的新闻元素和文本形态的新闻元素常常结合在一起,形成组合式的新闻形态。其中,我们把纯粹由文本形态构成的网络新闻称之为文本网络新闻,而把文本形态能独立构成新闻主体的网络新闻称之为综合文本网络新闻。

文本网络新闻以及综合文本网络新闻的文本形态部分可以看作是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特定的人类语言产品,按照新闻的定义,当这种特定语言产品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组织,并反映了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时候,便形成了文本网络新闻。

从网络新闻的形式构成可以看出,人类语言包含语音形式及其文本形式,是语音新闻,视频新闻的语音形态,文本网络新闻以及综合文本网络新闻的文本形态的实现形式,构成了网络新闻的主体形式。语言文字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的主要载体,它具有特定的信息结构,因此更有利于减少信息的歧义和节省编码空间。特别是在网络空间上,一般说来,新闻的实现诉诸于语言比诉诸于视频、图片形式更为经济、有效;而视频和图片则表达了信息的形象性、细节性以及艺术感。事实上,文本和图片、视频在网络新闻中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在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中,语言常常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三、网络新闻传播的信息整合问题

雷跃捷,辛欣总结了网络新闻传播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的七大特点,其中包括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多媒体化、传受关系的交互性、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传播环境的全球化等。新的传播方式提高了物理传播效率,增加了信息传递量和传递的可能性,也提升了受众的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信息整合问题:

(1)由于网络创造了传递网络上所有新闻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新闻中,找到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我们所感兴趣的内容?

(2)由于我们创造了网络新闻传受关系的交互性,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反馈信息中分辨不同的反馈信息和相同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的比例如何?

(3)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环境的全球化以及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如何在网络中过滤我们所不需要的内容,比如虚假信息、意识形态入侵以及色情信息等?

这些问题表明,网络所造成的信息爆炸的问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也同样存在,只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网络新闻传播从无序的状态变为有序的状态,从而使网络新闻整合成为可利用的结构性资源。更进一步说,使网络新闻传媒成为一个真正的交互式分众传媒,即每一对传播者――受众的信息都得到相互的理解。

网络新闻传播中有两种重要的力量:人和机器。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中,所有的传播过程,比如,在新闻制作过程中,新闻的发现、选择、编辑、发布等都由人来操控,因此,传统的新闻媒体存在一个严格的把关人角色,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新闻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的爆炸效应的存在,造成了把关人角色的相对缺失,这是形成问题(3)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3个问题的关键是塑造网络把关人的角色。问题(1)和问题(2)是由于信息爆炸和网络连通效应带来的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问题(1)~(3)都可以通过人工干涉得到部分解决。比如,通过建立专门的新闻网站,雇用专门的新闻人解决问题(1),通过人工审查用户的评论干预问题(3),通过大量的查阅掌握某个话题信息的反馈情况来应对问题(2)。然而,这种解决只是局部的,对于问题(1),某受众不能发现隐藏于某个论坛或者个人网页上的或者已被众多人群关注的重要新闻信息,而问题(2)、(3)的人工解决方案则更显得应对不暇。解决问题(1)的关键在于寻找一种查询相关的新闻检索技术,解决问题(2)的关键在于建立关于某个新闻话题的评价机制,并寻找一种评价信息的抽取技术。而这些问题都是属于人类语言技术的研究范畴。

四、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信息整合中的作用

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是以人类语言为对象的信息处理技术,它的目的是让计算机对语言的处理更加智能化,进而实现自然语言的理解。上文提到,网络新闻以人类语言为主要载体,可以看作是具有特定结构和特定内容的语言产品。因此,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使计算机获得一定的智能的基础上,网络中的计算机对于网络上新闻内容的一定程度的理解必然会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一定程度上实现网络新闻的自组织和网络新闻传播的智能化,使网络上的新闻自组织为一个具有较高整合性的系统。

(一)查询相关的新闻检索技术与网络新闻分类技术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新闻中,找到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理想的解决方法是对网络上的新闻进行内容分类,然后按照各类数量的降序进行排序。但是,由于网络新闻数量巨大,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时间,这与新闻的实时性及人们的需求难以相符,使得计算的可行性降低。Google采用了一个简便而著名的方法PageRank,其基本思想是某个网页被链接(引用)的次数越多,这个网页就越为重要,其排名就越靠前。这样网络新闻便完成了第一遍自组织,成为了具有一定结构的资源,为进一步传播做好了准备。

然而,网络上大家最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仍然是数量巨大,丰富多样的,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新闻中,进一步找到我们所感兴趣的内容呢?一般的做法是通过关键词相关的查询来实现。既然新闻主要是人类语言组织而成的文本,而在网络上,文本是经过统一编码的。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语言技术,让计算机在一定程度理解文本,实现查询与文本的相关性度量,从而找出最为相关的网页。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要查询“原子能的应用”,如何计算查询串与文本的相关性,找到相关的网页呢?我们首先对查询串进行分词分为“生物能的应用”,然后计算某个关键词Wi在各个网页中的出现频率TFi和含有Wi的逆向文本频率IDFi,即“所有网页数/含有Wi的网页数”,我们把TFi和IDFi相乘作为网页与Wi相关性的度量。也就是说,关键词Wi在某个网页中越常见,该网页与Wi越相关,如某网页中如果“生物能”出现很多,该网页与“生物能”就很相关;Wi在各个网页中分布得越均匀,越不能代表查询的特征,如“的”可能在各个网页中分布都很多,所以它不能作为相关性的度量特征,因此IDF可以用作对TF的修正。我们把某网页中所有关键词的TFi*IDFi的和作为它与查询相关性的度量。这样每个网页便获得了一个度量值,按照该值与PageRank值的乘积对网页进行排序,便可获得我们较为关心的内容的网页。事实上,TF/IDF的方法可以用来选取网络新闻的主题特征,从而用于网络新闻的自动聚类。比如说,对于两篇网络新闻,我们可以抽取出TF*IDF值较高的主题词向量,并把它们的值映射到同一个词表中,组成两个具有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值的向量V1和V2,应用夹角余弦定理,我们就可以根据向量空间模型计算出两篇新闻的相似度。将这样的方法应用于所有的网络新闻,Google实现了网络新闻的自动分类,这极大地辅助了网络新闻的人工编辑工作。

查询检索技术和新闻分类技术大大提高了网络新闻的查询、组织和传播的效率。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查询扩展也大大方便了新闻信息的检索。查询扩展有多种技术思路,有基于概念扩展的,有基于同现扩展的,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二)反馈信息采集和评价技术

互动性的大大增强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网络上,对于一篇新闻报道,常常有成千上万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表明了网民对于该新闻的观点。那么,如何接收和理解这些海量的反馈信息呢?对于网民来说,可以通过逐一阅读完成信息接收过程,这种接收和理解过程只是局部的,面对海量信息,很少有人能够读完所有的信息,对于大家的反馈意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事实上,反馈越多的新闻是大家越为关注的新闻。在某些关键的领域,如商业新闻领域,这种反馈显得尤为重要。举例来说,如一家汽车企业将要研制或发布一款新的汽车,或者某客户(个人或单位)需要购置汽车的时候,需要搜集关于汽车指标的相关评论。一般的做法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相关的.汽车指标,由网民投票来获得相关信息。但这种做法是有局限的:第一,相关的指标不可能设置太多,否则网民可能完不成全部指标的投票;第二,投票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影响商业决策;第三,网民必须浏览到投票网页才能完成投票,大大限制了投票的人流量。

网络新闻搜集评论信息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上文提到,Google使用余弦定理实现了网络新闻的自动分类。在此技术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某一个主题类别的反馈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挖掘。首先,根据商家或者客户的需要,尽可能全面细致地设置挖掘点,比如对于汽车,需要了解外观、耗油、舒适度、速度、安全性等不同的指标;其次,对每一个指标设置评价向量,比如外观的积极评价向量可以是{好,酷,漂亮,好看,时髦,……},中等评价向量可以是{一般,中等,……},消极评价向量可以是{丑,难看,差,……},消极评价还可以是积极评价的否定;再次,在局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这种结构化的评价指标在网络新闻的反馈信息中进行挖掘,并统计相关数据,由此可以获得网络新闻评论的结构化数据,如{外观(好:80;中:15;差:5),耗油(低:10;一般:10;高:80),舒适度(好:70;中:15;差:5),速度(快:85;中等:15:慢:0);安全性(高:90;中:8;低:2)}。这些数据是基于真实用户反馈信息而来,对于企业或者客户的决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反馈信息是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性的体现。对于一篇网络新闻,互动不是无限的。我们认为,互动至少终止于第一次的相互理解,包括网络新闻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理解、网络新闻接受者和接受者之间基于反馈信息的相互理解。如果反馈信息无法得到理解,价值无法体现,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便无法体现。

图1 一次完整的互动示意图

很明显,反馈信息的采集和评价技术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网络新闻反馈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过程,完善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机制,并实现了反馈信息的重大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三)非法网络新闻及反馈信息过滤技术

在传统的传播体系中,新闻的传播和反馈过程都要经过层层的严格把关,不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新闻内容往往被提前过滤掉,不能出现在受众的面前。比如,色情内容的传播、不同意识形态内容的国际传播等往往受到比较严格的审查。网络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传播模式打开了新的局面,造成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环境的全球化以及传播内容的广泛性。这一方面打破了专业新闻机构和新闻人垄断新闻发布的特权,使得草根阶级也能制作和发布新闻信息,出现了民间新闻;另一方面,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传播的自主性也使得传播内容更为全面和繁杂。在这种全面和繁杂之中,也掺杂了一些不符合群体规范的新闻内容,如虚假新闻、非法新闻,包括非法的反馈信息。这种局面与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走上了两个极端,即由严格的把关人制度到把关人几乎完全缺失。在语言信息过滤技术之前,一些新闻机构和监管部门只能通过人工审查的办法在庞大的新闻网络中寻找和过滤非法新闻,显然效率是极为低下的。

将语言信息过滤技术应用于新闻审查最成功的案例是基于HNC的邪教信息过滤技术和色情信息过滤技术。HNC是概念层次网络的简称,它是关于自然语言理解处理的一个理论体系,其目标是建立自然语言的知识表述和处理模式,使计算机能够模拟人脑的语言感知功能。HNC应用于邪教信息过滤和色情信息过滤是在实现文本局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的语境分析和立场判定,其技术细节仍然是机密。

可以看出,语言信息过滤技术事实上充当了网络新闻传播体系的把关人角色。尽管目前这种技术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成功,但在更多的领域中还没有得到推广。由于网络新闻主要是由人类语言组织而成,因此,重塑把关人角色的重任也必然会由人类语言技术来承担。随着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把关人角色必然会进一步地完成领域分化,语言信息过滤技术会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语言信息处理技术,诸如查询相关的新闻检索技术与网络新闻分类技术、反馈信息采集和评价技术、非法网络新闻及反馈信息过滤技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担负了重要的角色。这些技术将无序状态的网络新闻自动地重组为结构化可理解的资源,完善了网络新闻传播体系,使得网络新闻传播得以高效地运作。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表现和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着重于网络技术和网络本身的特性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而很少从语言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正是由于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网络新闻才得以自组织为一个结构化资源,散落于网格中的潜在热点网络新闻才得以浮现在人们的眼前,网络新闻才得以以更高效的模式传播;人类语言技术重塑了传统新闻体系中的新闻把关人的角色,促进了网络把关人角色的领域分化;人类语言技术还帮助更好地完成了网络新闻反馈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过程,完善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机制,并实现了反馈信息的重大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昌慧东.“忽悠”事件与网络新闻过滤系统缺失[J].传媒观察,,(3).

[2]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晋耀红.HNC(概念层次网络)语言理解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4]徐波,孙茂松,靳光瑾.中文信息处理若干重要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

[5]张甜.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J].新闻实践,,(11).

篇3:软新闻的语言变异探析

1.1 新闻媒体受到新媒介的冲击

新媒介就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及新的传播方法在新的平台上传播新闻信息,并且还包括全新的应用手段,这种媒体的形态就是新媒介。新媒介的优势在于能够弥补传统媒体功能上的不足之处,从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新的媒体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例如,报道不真实,或者报道的内容过于夸张,使用者的媒介素养过低等。同时由于我国在新闻媒体相关的法律制度等都不是十分健全,导致不法分子趁虚而入,为了赚取自身的利益不惜传播暴力以及色情等不良的信息,导致这些信息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不仅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对正确舆论以及社会道德都造成不利影响。

1.2 我国新闻媒体国际影响力较小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新闻媒体的数量以及实力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增长,但是并没有改变西方较强这一格局。我国的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以及创新能力方面和西方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我国对外舆论的引导能力较差,造成国外大部分群众对我国的认识不足,有些甚至存在一定的偏见。另外,由于国外对我国信息报道不够真实,甚至是虚假报道,不仅误导了国际舆论,同时还使群众对我国产生一定的误解,使我国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有些西方媒体借助其强势媒体大力宣传西方文化以及观念,使我国一部分群众对西方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盲目崇拜的情绪,这使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无法顺利构建,并且对我国美化软实力中和谐环境的提升造成了破坏。

1.3 新闻媒体缺乏职业道德

一部分新闻媒体由于禁不住利益的诱惑,为了利益不顾职业道德,导致群众的知情权受到了严重侵害,同时引导错误的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减了民族的凝聚力,形成不良思想,并且加快了其传播的速度,这样不仅违背了道德的规范,并且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有十分严重的影响,从而对文化软实力基础思想建设也有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的损害。

2 促进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的有效手段

2.1 引导正确的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中新闻媒体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不仅有传播我国核心主义价值观念的作用,同时引导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把握正确的引导方向,引导正确的舆论,这也是我国新闻媒体应该具备的根本条件。而新闻媒体从业者也应该时刻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及职业道德,保证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坚决抵制错误的观点,禁止传播虚假信息。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将广大群众以及青少年的利益作为衡量的标准,对于新闻媒体要加大其监督管理的力度,避免所传播的内容危害到广大群众和社会。进一步提升新闻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在保证报道内容真实的同时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2 加大投入促进发展

我国新闻媒体的管理方式以及传播手段和技术设备等相对落后。因此,必须加快我国新闻媒体硬件以及软件方面的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新闻媒体也应该对于民间以及社会资本进行收集的同时拓展获取资金的途径,从而使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得以实现。对于现有的资源要进行充分利用,进而使管理方式以及传播手段和技术设备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改善。

新闻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因此,必须要加强政策服务,使各大新闻媒体之间进行强强联合,从而优势互补,对新闻媒体跨越式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时,我国媒体还应该积极与国外媒体合作。可以建立国际合作的平台,从而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的媒体技术,从而使我国媒体的宣传力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提升我国媒体国际影响力,重新塑造我国的良好形象,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提供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使新媒介的优势充分的发挥

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由网络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的新媒介应运而生,新媒体提供的新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介在传播速度以及力量方面的巨大优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保证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向,从而促进民族的凝聚力,并且传承优秀的文化。对于新媒体作用政府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建立相关的法律规定,加大对新媒体引导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使新媒体能够快速且规范地发展,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重视新媒体技术方面的开发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媒体具有更高的传播力。对于相关的科学技术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并且有效地利用,使优秀文化能够广泛传播。同时还要培养新闻媒体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信息的传播提供有力的支持。

摘要:新闻媒体是目前社会中一种极为有效的传播工具,同时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载体之一,如今,我国新闻媒体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例如,在国际上的发言权以及职业道德与新媒介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简要分析了新闻媒体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新闻媒体发展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并且针对新闻媒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

篇4:网络软新闻的语言特色与规范

关键词:网络 软新闻 语言特色 规范化

硬新闻(hard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是新闻业务中常常提到的一对基本概念。然而,这对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能在业界完全达成共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业界对这两种新闻形式有不同的区分角度。比如有人从新闻报道的类别进行区分,也有人从新闻写作方法进行区分。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理解就是:硬新闻指题材严肃、着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新闻,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新闻,重在迅速传递消息;软新闻指不平常的、奇怪的、娱乐的新闻,写作风格轻松活泼,主题可能会不应时或不甚重大。

我们基本同意这样的理解,但是同时我们要指出,绝对地按照新闻题材来对软硬新闻进行区分,也是不恰当的。硬新闻通常是短小精悍、语言精练的,适合即时消息的传递和报道,但未必仅限于政治、经济类新闻,而软新闻虽然常常使用散文式的写法,但也未必要局限在社会新闻和娱乐报道方面。应该说,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都适应于各个领域的报道,因报道的环境和要求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而网络软新闻,就是那些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软新闻,我们将以一些著名的门户网站作为分析对象,探讨网络软新闻的语言特色和规范问题。

一、网络软新闻的语言特色

1.新闻导语篇幅普遍较长,话语结构复杂,常使用引用、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硬新闻,比如即时消息报道,新闻导语通常是简洁明了,直入主题,常常使用一个主谓句,就把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基本事件交代清楚。而网络软新闻,导语部分往往比较长,而且不会直接交代主题,往往会通过引用一段话、一段名言警句或者是一些比较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继续向下看。比如新华网的这则新闻,标题为“难忘‘郅青春”,导语是这样写的:

人生,或许就是不断的相遇和道别。18年前,“追风少年”横空出世。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年近19岁的王治郅和刘玉栋、巩晓彬、胡卫东等“黄金一代”一道,帮助中国男篮史无前例地闯进前八,世界也因此记住了这个高快兼具、技术细腻的家伙。……

借用热门电影《致青春》题名的语言框架,达到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效果,导语开头部分以回忆为主线,使用有散文写作意味的方式,勾起网民们对篮球运动员王治郅年轻时代的记忆,一下子就营造出了气氛,再往下才是逐步过渡到正题,王治郅将在本赛季末退役。

有的时候网络软新闻的导语看似与主题背道而驰,最后再话锋一转,言归主题,比如这则新闻:

昨晚,央视新闻报道说国产电视剧《潜伏》在朝鲜遭遇热捧,男主角成了不少朝鲜姑娘倾心的对象,女主姚晨在微博上流泪呼唤:“则成欧巴,我们终于混成国际影星啦!”……

从导语看上去,似乎是准备讲述外国电视剧在朝鲜的热播情况,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新闻导语的最后一部分是这样的:

这些都是好消息,不好的消息是,去年11月,韩国《中央日报》曾经报道说,有80名朝鲜人因为看韩剧遭到处决。在这个神秘的国度,群众的电视电影生活到底是怎样呢?

报道口吻的180度大转弯,以一个设问句的方式引起了广大网民对朝鲜国内影视生活的极大的兴趣。这种导语写作方式,在一般的硬新闻中是不会出现的。

2.新闻主体部分的语言富有创造性。软新闻的语言风格非常明显。从用词角度来看,软新闻对词语的选用比较大胆、前卫。网络流行语、网络新词句都是软新闻热衷使用的对象,网络软新闻中还大量使用外来词、字母词、方言俚语,甚至是临时造词。在篇章特征上,软新闻对长短句式、整散句式的使用不一而足,风格自由,多数也不追求倒金字塔型的写作结构,有的采用螺旋上升式的结构,有的使用层层递进式的结构,还经常伴随着引语、插说等补充性的话语。不同于硬新闻的零度修辞倾向,软新闻为了抓住网民的兴趣,非常重视文本写作的艺术,软新闻会使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借喻、暗喻、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飞白等都是在软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修辞格式。语体风格上软新闻呈现出一种“混搭”的特征,有时非常口语化,甚至接近市井语言,有时又非常文学语言化,把新闻当做诗歌、散文等艺术形式来写。“混搭”不是“乱搭”,它取决于新闻主题的类型,根据题材选择适合的语体风格,最大程度上吸引网民的眼球。我们来看一则来自新华网的软新闻,题目是“盘点影视剧中那些无法复制的极品前任”,里面用字母词“TNT”来借喻强势的女人,并使用了很多诸如“极品”“劈腿”“作女”“闹炸”的网络流行词语,新闻还创造性使用了一些超常规搭配比如,“‘新鲜出炉的离婚夫妻”“校花一枚”“女人沦为前任”等,在语言风格上给人一种很新鲜很风趣的感觉。

3.新闻结语有明显的主观倾向。硬新闻通常是零度情感介入报道,旨在客观传递消息。而软新闻不以事件报道为主要目的,通常是讲述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与社会趣闻、明星和名流们的活动、社会或是自然的异常现象,也可以是热点新闻的后期报道和深入报道以及人物特写,等等。因此软新闻对新闻内容的报道通常是演绎式的,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强调故事化和文学化,这就必然带来软新闻的主观描写和论述的倾向。这种倾向贯穿于整个新闻文本,但是结语部分的主观倾向最明显。我们来看一则来自新华网海外版的新闻,是对云南香格里拉失火事件的后续报道,结语部分是这样的:

有人甚至把中国形容为失控的列车,似乎不懂得刹车或无意于刹车。此说未必准确,但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仓促而无序的时代,却有一定道理。为此,有人呼吁:中国哟,请你慢些走,停下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其实,快未必坏,慢未必好,其间判断的标准应该是质量,是品质,是从容,是规范。但愿有一天,我们把良知放在利益前面,把秩序放在仓促前面,将灵魂交给责任,将希望留给未来。

这则新闻显然不是在对失火事件调查进程做动态的即时报道,而是通过火灾事件,透视经济至上的时代那种大跃进式的贪快的发展思路。结语部分连用了排比和层递的手法,同时使用了比喻、比拟、仿词等修辞格,生动地表达了新闻作者的主观情绪。

二、网络软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思考

如上所述,网络软新闻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色,对于软新闻的语言使用情况,我们应该有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我们不一定非要用中央台新闻联播的语言规范要求去对待网络软新闻,毕竟语体不同,受众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整体而言,网络软新闻的语言使用应该是相对自由些的,软新闻的词语选用也可以适当大胆一些,但这不等于说网络软新闻的语言是无序的。我们认为,网络软新闻的语言在以下方面应该注意规范问题。

1.避免使用错字和出现明显的语病。软新闻即使不一定像硬新闻那样字斟句酌,但也不能失去新闻文本的基本准则。网络是个开放的动态的传输媒介,对于时效性的追求强于其他传统新闻媒介,因此网络新闻的审稿制度也不太严格,很多时候都是即时编辑即时发布,再加上部分网络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稍显欠缺,就会造成新闻文本中的错字和病句现象。软新闻通常文本较长,用字用词较多,语句的组织相对较复杂,这些在客观上都会造成软新闻较之于硬新闻会更容易出现错误。我们看两则有错字的新闻:

5月18日,张梓琳出席BOSS北京时装秀,身穿金色深V亮片吊带裙的她十分性感有带有古典美。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或赞的同时也遭受了不少的非议。

这里“又带有古典美”写成了“有带有”“获赞”写成了“或赞”。这种现象很常见,都是编辑在新闻发布时同音输入的失误,只要在文本编辑结束后认真审校一遍,这种错误完全可以避免。而语病错误就不是输入失误这么简单了,我们再看几则来自新闻:

一向最懂得打扮吸睛的舒淇这次也不让人失望,出席活动的舒淇选择了一条裸色超柔软面料的深V长裙,腰间的金色宽腰带为整体搭配增色不少,个性而潮流的金色配饰果然抢镜。

当地的居民称对巨石的被破坏感到非常难过。

球迷们在酒吧的谈话就是如此。这些谈论只会造成争论,给足球界人士带来毫无益处的情形。

“吸睛”应属于生造词,而且在网络新闻里时有出现,这个想表达的“吸引眼球”意思而生造的词语,是不规范的。“对巨石的被破坏”是一个不太规范的欧化句式,很有可能是原版英文新闻直接翻译过来所造成的,应该改为“对巨石被破坏感到非常难过”。“给足球界人士带来毫无益处的情形”,这个句子就更离谱了,明显搭配不当,应该就是“对足球界认识毫无益处”。

2.网络软新闻要加强语言的严谨性,语言表达不能过于随意。虽然软新闻通常在报道一些看似不太重大的社会新闻,有时颇有些家长里短甚至八卦的味道。但是,其新闻的本质不能改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不应该因为新闻的题材领域、写作手法的不同而给真实性打折扣。依靠夸大事实,有意遮蔽部分事实而进行选择性报道,从而吸引网民的点击率,是不合职业操守的行为,应该坚决杜绝。比如有些软新闻,整体报道添油加醋,特别是在有关数字的报道上过分夸大,以期获得轰动效应。我们看一则来自某网站娱乐专栏的新闻:

《我是歌手》第二季在观众们的热切期待和呼唤声中华丽登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冠名费和插播广告费虽然上涨了好多倍,但是收视率和口碑却远远都不如第一季。

我们对这个上涨“好多倍”的用词表示怀疑,随即查阅相关新闻,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以冠名费为例,第一季的冠名费是1.5亿元,第二季冠名费拍出了2.35亿,同比增长了57%,何谈“好多倍”之说?软新闻也不应该出现这种虚假的报道。

有的时候网络软新闻还会出现标题与内容不符的现象,利用虚假内容做标题,吸引网民点击查看,新闻内容却非如此,常被网友斥之为“标题党”。比如,前几天关于云南香格里拉火灾的事件,某网站很早就发布了“香格里拉古城起火原因”为标题的后续报道新闻,赚足了网民的点击率,但是内容却根本不是官方发布的事故调查结果,而只是有关天干物燥,注意防火方面的介绍。这种有意的文不对题的新闻,也属于一种虚假报道。

网络软新闻语言应避免媚俗化。网络软新闻,由于其生活化的报道视角,此类新闻的语言使用限制较为宽松,因此规范度较低,时常呈现媚俗化的倾向。诚然,网络新词语、新语体的兴起是当下社会多元文化交融的反映,网络上新词新语和新颖的表达方式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软新闻的写作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猎奇的热情。但是语言的通俗,不等于语言的低俗。语言通俗,表示语言的表达比较“接地气”,能够被广大普通的网民所接受,软新闻不是政治说教,不是高高在上让人膜拜的,而是贴近生活,以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而网民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新闻语言的低俗,虽然可以最大程度上迎合各类网民,却失去了新闻报道的道德底线。新闻,不能只是被动迎合,更应该主动引导。新闻工作者,应该以通俗风趣的语言表达形式去传递新闻的正能量,而不是以低俗的语言传递低级趣味。眼下的某些网络软新闻,就存在明显的媚俗化倾向,比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行业歧视,有的新闻毫无新闻性,通篇充斥着色情和暴力。比如一则新闻,标题为“最美伪娘小灿女惊艳评委,美艳胜过重庆冰粉妹妹”,毫无节制地为打造一个男扮女装的“伪娘”形象而造势,缺乏起码的审美情趣。再比如某网一则新闻“苏北一农民为免费睡卖淫女主动拉皮条获刑”,这则新闻中充满了各种刺眼的词语,新闻本身和犯罪嫌疑人的籍贯并无关系,而非要在标题中非常醒目地描写出来,“免费睡”这个词组的使用也是极度恶俗的,新闻正文中充斥着“壮志未酬”“饱受煎熬”“垂涎美色”等具有挑逗性的词语。明明是一条法制教育类的新闻,生生变成了具有浓重情色味道的微小说。不能不说是部分新闻工作者道德水平的缺失造就了这样的新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15_0767]。)

参考文献:

[1]潘家云.软新闻的语言变异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

[2]张威.对国内有关“硬新闻”和“软新闻”新闻界定的质疑[J].国际新闻界,1998,(4).

[3]甘惜分. 新闻学大辞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篇5:软新闻的语言变异探析

一、标识语的特点和功能

标识语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一种单向交际。言语行为理论认为, 标识语是一种通过特殊的言语手段说服他人的艺术。它的特殊性在于, 它一定有特定的交际场所, 并且交际发生的时间不特定。它不是人与人之间在特定的时间段的面对面交际。它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的一对多的单向交际, 它的对象是这一特定交际场所下的所有社会人。因为标识语属于单向交际, 它没有面对面交际那样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但是标识语的使用是为了一对多的影响或指导受众的行为, 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根据调查, 大部分的标识语的内容都是在对受众进行某种提示、指导, 或者对受众的不符合当前场所规范的行为加以警告和制止。从中不难看出, 标识语主要起到了对受众的行为进行指导、提示、限制、警告的作用。而标识语的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一为指示性标识语。指示性标识语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标识语类型, 它对于受众来说没有强制性, 旨在向受众提供周围环境的相关信息或者服务指南。例如:Ticket Office (售票处) 、Information (问询服务) 等。

二为提示性标识语。提示性标识语对其受众起到提醒和告知的作用。提醒受众怎样做才更符合规范或者怎样做才能规避风险。如Slippery (小心滑倒) 、Street Closed (街道关闭请绕行) 等。

三为限制性标识语。限制性标识语对受众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语言简明直接, 但语气没有强制性标识语那样强烈。如Staff Only (工作区域, 闲人免进) 、Keep Quiet (保持安静) 等。限制性标识语的强度介于提示性标识语和强制性标识语之间, 对受众的行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限制。

四为强制性标识语。强制性标识语是以强制性的、不可商量的口吻要求受众不得不按标识语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不允许受众违反标识语的要求, 没有商量的余地, 语气强硬坚决。如No Parking (禁止泊车) 、No Smoking (严禁吸烟) 等。

标识语是一种语言现象, 但是其背后更体现的是一种语言文化内涵。我国目前的城市标志语翻译更多的是简单的直译, 忽视了英语国家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语言文化环境, 造成了很多翻译不当的情况。

二、我国城市标识语英译乱象

(一) 汉语式翻译

所谓的汉语式翻译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式英语, 也称Chinglish, 即是忽视英语国家的语法和语言使用习惯, 机械地按照汉语的语法将中文译作英文。这样的翻译错误比比皆是, 比如某些公共卫生间的门牌上写的是“Public Toilet”, 加一个Public凸显公共意味。这样其实是锦上添花, 在英语言国家的公共卫生间门牌上只有一个“Toilet”, 虽然“Toilet”只有洗手间之意, 并没有强调公共, 但是英语言国家约定俗成地就在公共洗手间门牌上只贴上“Toilet”而不加“Public”。

(二) 翻译冗长

城市标识语的作用本来就是为了提醒或者指引、限制或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在完整地传达信息的同时, 要尽量做到简洁。因为没有人希望站在标志牌前看冗长的标识语之后还不明白其明确的意图。例如某水库边上的标识语写的是,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the lake is complicated, please don't swim here.”这句话旨在提醒游客, 库区的水下环境很复杂, 游泳存在危险, 请游客不要在这里游泳。虽然传达了完整的信息, 起到了提醒游客规避危险的作用。但是整句话十分冗长, 核心信息不突出, 不醒目。其实, 只需要“No Swiming”两个单词就好, 简单、醒目, 又传达了应有的信息, 让游客随便扫过一眼就能够获取信息。

(三) 语气生硬

根据国人的习惯, 在某些公共场合的限制性标识语我们往往用到了强制性标识语, 使人感觉生硬、难以接受, 缺乏人文气息, 使外国友人看了之后有强迫之感。比如一些图书馆中的“Don't make any noise (禁止喧哗) ”。其实在这里, “禁止喧哗”对于国人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一些应该使用限制性标识语的地方使用强制性标识语。其实“Keep Quiet”足矣。“Don't”会给外国友人带来极大的压迫感, 也会带给人不友好的印象, 不利于友好的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再如“禁止踩踏花草”“严禁喧哗”等, 目前各城市正在逐步替换这些生硬的缺乏人文气息的城市标识语。

(四) 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不当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在一个特定区域下受特定文化环境滋养而形成的, 一个地方的语言自然也是当地文化的集中体现。迥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使中西方的人在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正是因为如此, 城市标识语英译人员需要同时了解中西双方的文化环境, 在解读源语的语言符号的同时也要理解蕴涵其中的文化内涵。理解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至关重要, 如果忽略了这一点, 就会使翻译僵化、生硬, 乃至难以理解。

三、标识语英译原则

(一) 选用正确的标识语类型

上文提到, 标识语分为指示性标识语、提示性标识语、限制性标识语和强制性标识语, 不同的标识语有不同的使用场合, 正确选择标识语的类型才能准确并且恰当地传递信息, 否则会造成措辞不当或者造成歧义等一系列问题。目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在应当使用限制性标识语的时候使用强制性标识语。

(二) 准确性原则

城市标识语旨在正确地向受众传递某种信息, 所以标识语的英译首先应当遵从的原则就是准确性原则。如果翻译不准确, 致使传达的信息不完整、不明确, 受众就会无法正确获取信息。如某标识语提示110报警电话“110一键拨号”, 它的英译是“110 one touch available”, 这样的标识语让美国游客看了一头雾水, 因为美国的报警电话是911。所以这里英译的时候就应当适当地添加一些内容, 让其能够在英语言语境中更准确地表达信息, 此处译为“For police call 110”即可。

(三) 结合标识语使用的语境

标识语都是设立在特定场合或者特定情境之下的。很多时候, 这些语境本身就传达了一些特定的信息, 在设立标识语时则不需要赘述, 造成语言杂糅的问题。比如在火车站售票口的标志牌上只需要写上“Tickets”即可, 而不需要添加“Train”, 而在火车票代售点的标志牌上则需要明确表明所售车票的种类。

(四) 跨文化原则

标识语英译的目的是使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环境的人能够理解其内容。所以, 标识语英译是一项双向的工作, 既要能够传达信息, 又要能够得到受众的反馈。如果不注意文化和语言环境的差异, 依照汉语思维去进行英译工作, 就会对外国人对标识语的理解产生障碍。

城市标识语的英译工作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对外整体形象, 规范化、人性化的城市标识语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应当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改进。

摘要:城市标识语是一种常见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特殊语言, 能给游客和市民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温馨的“导航”作用, 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和战士平台。但是, 我国的城市标识语的英译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是我国城市创建和谐语言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篇6:语言变异的概念整合阐释

关键词:概念合成 语言变异 语音变异

一、引言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国内学者对《围城》作品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主要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作品的社会意义、文学评论等方面,本文意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围城》的语言魅力。

二、概念整合理论

(一)概念整合理论简介。概念合成理论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 首先提出的,是由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而来的。心理空间理论是解释一切言语行为的理论指导。人们谈话交流时为了理解话语而建构的概念整合。概念整合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已有概念整合为合成空间中带有创新性的一个新的空间。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概念整合理论无处不在且对任何事物具有解释力,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

(二)概念整合的主要类型。Fauconnier& Turner(2002) 指出概念整合网络里最基本的类型有镜像网络类型,单纯网络类型,单域网络类型,双域网络类型。

1.镜像网络

所有镜像网络里的网络空间并不存在冲突,不论是两个输入空间,还是类属空间都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2.单纯网络

单纯网络含有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框架,一个是价值。这个网络整合了两个最基本的框架和价值。概念整合也包含了单纯网络是因为他也产生了复合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产生了两个角色。

3.单域网络

单域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有着不同的组织框架,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延伸形成整合空间的组织框架。单域空间的整合涉及到最典型的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

4.双域网络在双域网络里

两个输入空间有着不相同甚至相冲突的组织框架。他们均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

(三)概念整合理论对《围城》语言变异的阐释

1.汉语语音借用

钱钟书老先生年轻时也是海归,字里行间都容易流露出对英文的留恋。这些海归经历也在他的文章中体现出来,《围城》主人翁方鸿渐也是众多海归中的一位。可是并没有像别人一样辉煌,但又希望能在语言间体现自己的留学经历,所以便时不时冒出些英文的字眼。

(1)“东坡”两个字给鲍小姐南洋口音念得好像法国话里的 “坟墓”. (tombeau)

(钱钟书,1991:5)

例(1)作者把对对方的憎恨写得恰到好处,惟妙惟肖,鲍小姐是南洋口音,所以她的口音和其他的留学生还不一样。“东坡”二字对于鲍小姐来说会有点难度。因为发音不准,倒是个巧合,和法语的tombeau很是相似,而tombeau翻译成汉语是“坟墓”的意思。中国人特别忌讳“死亡”之类的词语,这也让鲍小姐和苏小姐二人的关系立马鲜明了起来。为两位女人的斗争埋下伏笔。

2.词语拆用

(2)一千年后,这些书准像敦煌石室里的卷子那样名贵,现在呢,他们古而不稀,短见浅识的藏书家还不知道收买。

(钱钟书,1991:203)

例(2)描述的是三闾大学的图书馆。一个大学的图书馆本应该藏书甚多,才能经得起学者们的考验,对得起学生的信赖,是说明一个大学好与坏的最好的证明。可是三闾大学的藏书是真对不起观众。“通共不上一千本”,少而精大家也能原谅,却都是“老的,破旧的,无用的”中文教科书。作者用了咱们中国人称“古稀”的词语来讽刺三闾大学的图书馆。古稀之年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是高寿而且很有阅历,很有经验的年龄。三闾大学的图书“古”,形容很古老,很无用,我们知道学术要前沿,要尖端。“稀”本应该是珍稀,可是用在这形容并不“珍稀”而是“稀少”。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是三闾大学的是“古而不稀”。词语结构骤然拆开,给人一种陌生但又能猜出词义来的感觉,语义也发生偏离。“古而不稀”指的是古老而又不稀奇,陈旧而又没有价值。“一千年后,这些书准像敦煌石室的卷子那样名贵”,可是藏书家还是不知道要收藏起来,这句话明显是反语,描述出战后的文化教育事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这样避免了直接说出作者的愤怒之情,又能起到戏谑嘲讽的功效,可谓是一举两得。

风格是对常规的突破,变异就是不流于平淡,就是语言的突破。在《围城》中,运用概念整合来实现语言变异对人们每天使用的语言中突破出来的。对旧的话语中提炼出新的意义。幽默诙谐,作者的意图需要读者思考,品味,比直接说出字面意思要深刻而且隐晦,耐人寻味。本文运用了理想化认知模式和心理空间理论来阐释语用预设的内在实质和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同一信息在不同的读者空间中具有差异性,这就为预设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当这种文学作品的预设与读者的预设达成一致时,文学作品的魅力就突显出来了。

三、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比喻研究中, 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读者理解比喻提供有步骤的认知过程, 也能为写作者写出好的比喻句提供有操作性的写作原则。

参考文献

[1]祝婉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冯广艺.变异修辞学(修订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经 信 动 态下一篇:大班庆端午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