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质教育

2024-05-06

数学素质教育(精选8篇)

篇1:数学素质教育

一、数学素质的涵义与特征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

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了场地面积来计算,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足见一个高素质的数学工作者具备不失时机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宜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众所周知的欧洲十七世纪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无解的结论就引出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图论。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综上所述,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基本表象,数学技能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存在于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之中。数学素质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常常是潜在的,而不是急功尽利的,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时至今日,数学的知识和技术有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种通用技术的趋势,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是高度社会化的,而高度社会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基本语言和工具就是数学。由此可见,未来人的数学素质将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

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中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函数与方程、符号化、数形结合、集合与对应、分类与讨论、运动与变化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

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培养数学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

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原则数学素质教育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传统的经典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矢量代数、统计初步、离散数学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中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借鉴国外数学教育发展中几起几落的教训,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2.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指向性。过去几十年单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局面,培养不出社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一般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数学工作者对数学的不同取向,实行数学教育的不同的素质要求与标准,具体他说,在普通教育阶段要按照学生的分流制定多种教学大纲组织分类分层的数学教学体系。

3.坚持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一般他说,知识可以由言传口授的方法传递给另一个人,而素质则不能用传递一一一接受的方法去传授和掌握,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其主体素质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是指导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掀起的以数学建模力特征的数学教改模式正好能弥补我国数学教育重理轻实的缺陷,是素质教育值得提倡的。

在教学中要以问题解决为主导,通过日常生活、实际情景和其他学科的问题发展和提出数学模型来解,适当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也是必要的。

4.力争数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一个人数学素质的高低是不宜单纯用考试分数高低来评价的,它是通过观察人的实践活动的表现来评价,因此在对数学素质教育效果作评价时,应重点监测教育过程中是否贯彻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与原则,更重要的是对受教育者作跟踪检测,即使是在沿袭现有的考试制度的时候,也要在试题的题型、内容上作大的变革,在出活题、考能力上下功夫。

篇2:数学素质教育

一、数学是什么

现代教育界对数学的界定没有定论,尤其是随着现代数学的发展,全新的数学理念出现后,定义数学更加困难。美国知名数学家R.克朗认为:数学是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之一,体现人类对精密计算、整合和归纳能力的追求。这一界定为国内外数学界所接受,尽管他的说法还不完善。恩格斯对数学的界定则更加形象直观:数学是研究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的学科。

要想比较科学系统地界定数学概念,必须要重视数学学科的三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准确性。所有数学研究都期望获得最准确的数据结果。数学研究的对象一客观世界一本身是复杂多变的,要想在复杂的世界现象中寻求最准确无误的答案本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追求准确性毋庸置疑是其特点,即便是概率论等模糊数学也要求定义和概念的准确无误。其次是逻辑性。所有数学结论的获得都是严格的逻辑推理的结果,需要进行逻辑验证。因此,数学本身属于逻辑学科体系,能塑造学生理性的逻辑思维。最后是抽象性。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需用抽象的数字语言描述数学现象。数学研究与应用过程都是更加深入的抽象性思考与实践的过程。

二、数学素质的涵义与特征

数学素质主要指人的能力具备数学方面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点与结构。f学素质是个人获得数学知识、锻炼数学逻辑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数学的研究、创造、演绎、归纳等能力的获得离不开数学素质的培养。西方学者很早就提出“数学能够整理宇宙秩序”。虽然这一观点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作用。结合国内内外学者对数学素质的阐述,数学素质教育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数学意识。数学意识就是让人学会用数学观念观察、分析现实中碰到的数学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意识,能让他们树立更加理性的数学逻辑理念,正确地对待客观世界。

二是数学语言。伽利略很早就提出“宇宙这本书用数学语言写成”,因此,必须要掌握数学语言,才能揭示宇宙的本质奥秘。数学语言本身也属于科学语言的范畴,简洁通用的数学语言是所有数学研究人员之间交流的基本工具之一。

三是数学技能。数学基本技能主要有计算、绘图、建模等,用以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数学问题。尤其是数学建模能力,已成为衡量数学学习者数学技能高低的关键指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可以让他们客观理性地进行数学现象的分析与判断,进而提高数学应用技能,推动数学学科的快速发展。

四是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要求通过抽象、概括、归纳和推理等思维方式实现对数学本质的把握。数学思维方法、策略等是数学思维的重要体现。锻炼数学思维,可以让人思维更加敏锐,进而提升逻辑辩证思维。

总之,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外在体现,数学技能是数学素质的综合应用,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载体。数学素质的四个基本特点之间辩证统一,不可分割。

三、数学教学中数学棄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必须要立足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学素质培养计划。数学素质本质上是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即能用恰当的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数学思维,并通过学习与应用数学,不断培养自己的数学技能。而要想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从复杂的数学现象中总结一般规律,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而开展更有价值的数学发明与创新工作。

首先,要在教学中突出数学学科特点。精确性、逻辑性和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突出的特点。因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上述特点开展数学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其次,要重视强化教学中数学方法的培养。归纳、整理、演绎、类比等数学方法是学生学好数学学科必须掌握的技能。研究数学概念的生成、数学定理的推导、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规律的揭示等,都离不开数学方法的指导。因此,要想提升学生数学素质,必须要重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逐步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规律与特点。

最后,要重视数学演进历史的教学。要获得对数学最全面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必须要重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及发展历史。通过追溯典型数学人物、数学公理等的历史,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使其全面深入地了解数学,激发其数学探究欲望。

四、结语

篇3:数学史教育与数学教育

一、要学习好数学必须对数学史要有一定的了解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积性很强的科学。莱布尼茨指出:“知道重大发明特别是那些决非偶然的、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到的重大发明的真正起源是很有益的。这不仅在于历史可以给每一个发明者以应有的评价,从而鼓舞其他人去争取同样的荣誉,而且还在于通过一些光辉的范例可以促进发现的艺术,揭示发现的方法”;庞加莱认:“如果我们希望预知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外尔也说过:“除了天文学以外,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古老的一门科学。如果不去追溯自古希腊以来各个时代所发现与发展起来的概念、方法和结果,我们就不能理解前50年数学的目标,也不能理解它的成就”。因此,要想学习好数学,必须对数学史要有一定的了解。

二、数学史教育要从小学开始

为什么人们总说越高年级数学越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数学兴趣越来越少,数学基础没打好,基础不是单纯地计算能力还有思维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不单纯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更应该是经历这些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进行系列的参与探究活动。例如,讲解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时,可以以故事形式说明这些数是在人们长期的计数实践中产生,至于它的记法,又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我们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认知矛盾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意亲近数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小学生计算经常由于粗心出错,而数学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人类在实现“飞天”梦想的过程中,就因为“粗心”而上演了十分悲壮的史剧。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费拉迪米尔·科马洛夫,独自一人驾驶联盟1号宇宙飞船。经过一昼夜的飞行,完成了任务,胜利返航。但当飞船返回大气层后,准备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发现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打不开降落伞了,两小时后,在亿万电视观众的注视下,一声爆炸,飞船坠毁,民族英雄殉难。造成联盟1号坠毁的原因,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1个小数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举出类似的例子,将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从而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小学教学的最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所以思维方法的培养也要从小学开始。数学史精华就是展现数学家们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所以数学史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从而可以增强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这一点是战胜题海战术的有力武器,现在的学生只知道大量做题,而对题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实质不做思考,当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便往往束手无策,而学习前人在面对未知领域所用的思想方法,对我们解决问题很有帮助。

三、充分发挥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许多中学生很不适应数学教学,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没过多少时间就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在刚入学时他们对数学课有一定的激情,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中学数学并非想象小学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多数学生感觉自己上课时听懂了但做作业时就发现了很多问题,经常不知如何下手,这就使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甚至动摇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希望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可是怎样才能办到?数学史可起到这样的作用。虽然,现在的教材上有一部分数学史内容,但是,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张,这部分内容几乎就被忽略了。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极限课程引入时,加入公元263年,刘徽在《九章算术》的注释中提出了计算圆周长的“割圆”思想,刘徽本人精辟的论述:“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刘徽用“割圆”思想不仅计算出了π的近似值,而且还提供了一种研究数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当于今天的“求极限”一段。可以使学生对我们国家的灿烂的文明自豪的同时,也可激发学生为中华只之崛起而奋发学习的爱国热情。这样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类等思想,逐步脱离题海战术。

我国数学家吴文俊说过:“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关注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是目前国际数学教育的新思潮之一。数学史以数学课本或选修课程等形式融入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善于总结发现、创造新思维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4:数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教育教学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 教学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数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是工具性功能、育智功能和自我完善功能的统一体。

一、数学素质的含义

数学素质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能力的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二、数学素质含义的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宜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综上所述,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基本表象,数学技能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存在于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之中。

三、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中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函数与方程、符号化、数形结合、集合与对应、分类与讨论、运动与变化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

(3)培养数学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原则

数学素质教育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

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2.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们现在或多或少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不敢兴趣,主要原因就是课本中的数学情景和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学生理解困难,甚至有的问题是显示生活中所不能找到的,学生怎么会对这样的问题产生兴趣。

3.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总结

我国的教育改革正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数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是工具性功能、育智功能和自我完善功能的统一体。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可以通过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既有健全的人格又有生产技能,既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雅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这正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篇5:数学素质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三、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

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计划和新教学大纲,在两省一市试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a)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用心爱心专心 1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b)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c)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d)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四、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a)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

(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

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2)

(3)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

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b)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

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函数中《函数yAsin(x)的图像》这节课时,就是利用课后习题中求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频率这个题目引入本节课,把它做成一个FLASH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把学生的学置于问题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节课详细内容限于篇幅不再赘述,该课件荣获青岛市课件比赛一等奖,已经上传到k12网站)

c)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例如:在讲高中新教材 &4。11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时,我做过这样一个可控性对比试验:

在我所教的两个平行班级中,其中一个班级直接告诉这种题目的求解方法,并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先求在第一象限的正角,然后判断:若所求角在第二象限,则为;若所求角在第三象限,则为;若所求角在第四象限,则为2。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即便是学习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掌握规律,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而另一班级,在其他条件均未改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正弦函数的图像得出结论,在这一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到困难。在作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才得出结果,而且只做了三道题就到了下课时间,远未完成本节课的要求。但一周以后我重新拿出这节课的一道题目,第一个班级中只有几个善于复习的同学记住了规律,做出了题目,而第二个班级有一半多的同学做出了此题。一个月后,把这道题稍加深化重新考察,第一个班级中已经没有同学会作这道题了,而第二个班级中仍有很多同学能够做出。可见,通过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过程。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也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因为强调探索过程,也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d)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星期天、寒暑假,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做好自己假期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并安排课时进行交流,论证计划的可实施性。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学生写出了一些比较象样的学习报告、小论文等。

为了不削弱这部分内容,我把这一研究思想方法运用到平时作业的布置上,例如:找出求定义域的不同题型并解答;

篇6:数学素质教育

我是一位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历程中,我一直探索着最优秀最适合农村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年的探索和学习中,在新课改和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直到现在,我终于找到了一点点数学教学的乐趣和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法,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现在我的课堂教学十分注意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充实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协调,用于完成教学的目标。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我的教学目标获得了进一步的完美成为事实,教学的效果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并且我的课堂也朝气洋溢,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加强,我带的每一届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都比较高。有趣的教学活动很值当回味,它的呈现,进一步加大了我对于学生学习情感与立场的培养力度,现在回想起来,还别有一番味道。

记得一回数学课上,我出了几道数学题让学生操练,其中有一道题是找规律的题型,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普遍做的很差,包括班上的优等生对于这种题型也显的手足无措,我感到很纳闷。在课后反思中,我做了较为周全的查询,发现学生遇到此类不懂的题目时就一筹莫展,真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就连程度较高的学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不过学生到感到很有兴趣。她们都以为此题看似简单解起来为什么却如此之难。看到学生学习情感和立场,我由衷的感到开心。于是我走下讲台给学生提示让他们分组讨论,和他们一起交流。鼓励学生去从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捉住了变量,就等于捉住了解决不懂的题目的关键。结果学生的发言、交流的积极程度可以说是在我的几十年的教学中是少有的,而且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在后面的其他题目的练习中都能够自主完成,从他们的脸上我读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看着一个个的轻松和释然的笑脸我也感到欣慰。如此的例子在这几年的课堂上是层出不穷举不胜举的。

其实我认为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而数学的艺术是在于它要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点燃起学生探究智慧和求欲的火花,开启学生智慧的 的闸门,让学生充满灵气的大脑和充满创造的双手充分活动起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得到收获,在生活中融入集体。让每位学生不再孤独。因此我认为只要每一节课都坚持这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我想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篇7:数学素质教育

作者:王万良 编辑:studa0714

摘要:根据十年来小学数学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所发生的变化,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数学类课程应包括以分析、代数、几何为主线的必修基础课程;以概率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为基本内容的必修应用类课程;以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论、数学文化等为构成的数学教育类课程;与数学及数学教育相关的选修类课程群,以培养师范生较高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1992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教学大纲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两个主要变动。一是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是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国1992年实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设定的内容主要有:量与计量,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数的整除,应用题。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二是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另一类,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一)必修基础课程

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等代数讲授的知识,大多是17、18世纪的成果,而抽象代数讲授的知识则是19、20世纪的成果,它不仅在代数课程这一主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抽象代数的主要思想早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多门学科中。所以,讲授高等代数之后,必须安排72学时左右的抽象代数。

以现代几何的观点审视几何学,在保持各分支的自身特点与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几何学主线的五门课即几何基础、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射影几何与点集拓扑学有机结合。而对于数学分析,应将其核心内容极限理论、微积分和级数理论进行认真的选择与组织,不宜照搬。基本理论的讲授要紧密结合应用;同时穿插反映微积分发展历史的数学家传记介绍,这方面丰富的内容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保证数学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要大胆删繁就简。对传统知识,也要尽量用现代数学方法表现,如“级数的展开”等。

(二)必修应用类课程

必修应用类课程适宜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逐渐增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做了具体的描述。虽然统计学的研究基础是数据,但是研究要借助概率论的结果,因此必须先安排讲授概率论基础知识。讲授数理统计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努力使学生能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无论获得数据还是分析数据,总是要渗透随机与概率的思想。

最优化理论包括了线性规化以及最优化基本理论及主要算法介绍,它是现代管理、决策、经济、金融乃至评估等工作领域的基本工具,也是数学应用的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讲授过程最好结合实际应用模型。

模糊数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所谓现象的模糊性是指事物间差异的中间过渡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知道,数学联系实际的最初形式是解应用题。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抽象、简化,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进而提炼为数学模型,然后求解,并验证其合理性,从而解释最初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包括国外学者)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数学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总结为“问题解决”(problem sloving)。在此教育与学习的理念下,逐渐将学生的数学竞赛发展成数学建模竞赛,并逐渐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实践证明,这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极好方式。仅仅十多年工夫,现在已经形成几十万学生参加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将综合介绍各种数学方法,包括代数的、分析的、统计的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力,其中最优化理论必不可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有效的数学工具。

(三)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文化。

我们之所以主张安排“数学文化”这门课,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小学教育阶段,单就数学知识教学来说,时间是充裕的,内容也不难。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中有两点完成起来更重要,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看似普通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被他的老师的“不经意”指点,可能激发起强烈的“特殊兴趣”,再加上悉心的引导,将来可能成长为“有天赋的”人才。

数学是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它拥有多个分支,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丰富和推动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这里,我们推荐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学文化》。该教材展示了数学文化多姿多彩的内容,着力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数学情趣、艺术家的数学美感、科学技术中的数学威力、数学文化中的思维与方法以及数学文化的核心精神──创新。同时,以数学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方法美等独具的魅力,引领学生到数学王国浏览一番,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由于教材涉及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所以这门课程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讲授,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增补或删减一些内容。

学习完这门课程,我们有理由接受这样的观点:到今天,数学不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

(四)选修类课程

选修类课程包括初等数论、常用数学软件介绍、小学数学竞赛指导、离散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史。

关于数学史的讲授是十分必要的,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由于学时所限,数学各个分支的知识学习有限,但是在学习完数学主干课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史的讲授,将数学整个学科知识比较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几年来学习的数学各分支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使学生有“一根线”贯穿在心中,并产生一种“历史感”,不仅增强对数学的理解,而且对于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此外,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的数学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安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要满足国家课程标准对小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要求;(2)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初步“探索、求知、创新”精神的热情与能力;(3)课程的设置可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而每门课程的内容更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改革、实践,加以编排。要注意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之中。

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即使在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综合化的改革背景下,它仍然是学校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重担,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识。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数学课程设计,也只是处于刚起步不久的思考,实践时间也不长。相信随着专业的建设和更多学者的加入,将会使这种设计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5,(2):79—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8:浅谈数学和数学素质的教育

一、数学素质

(一) 数学的意义和特点

1. 数学的意义。

数学意义上说, 是指数学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每一个事物的现有的数量关系;在空间关系方面;在数学方面的信息表现出来, 最终变为数学意识、数学的美感, 最终成为具有数理的逻辑的、科学的、美好的世界关, 对于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 处处都可以体现出来。

2. 数学的技能。

在数学中, 有一些最基本的技能, 如:绘画、心算、口头、书面计算, 计算, 等等, 而对于现实的生产、生活、以及研究, 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 要使其变化成数学的模式, 使得问题得以解决, 最终达到一个具有建模的技能, 尤其是在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象, 也可以预先想以后的事情。

3. 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抽象, 一般情况下, 诱导和理性的, 它是一种正式的思维、直觉, 猜测, 想象力是正式的思维, 它是由上面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方式、策略来体现的, 而人高级数学的思维形式, 即直觉形成的思维、数学逻辑形成的思维、数学辩证形成的思维。

所以, 数学意识属于数学素质的一个基本、表面的形象, 通过把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的体系, 在数学学习、运用的过程中, 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得到应用, 而其中也存在数学、素质、社会的功能等, 对于数学素质, 它的性质是:社会、独立、特殊和发展。直到今天, 数学知识和技术逐渐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了, 作为一种普遍的技术的方向,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社会经验和实证, 社会化是一项基本的数学, 最后的发展趋势为定量和定量思维, 基本语言、工具体现了数学的内容。因此, 在未来数学与人类的生存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1]。

(二) 数学中的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从整体把握教育, 通过观察包括其专业素质教育内涵、外延的内容挖掘出来, 这就体现了它的理论、体现了实际操作的意义是很重有必要的。

1. 思想的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 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习生活得到训练, 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是, 人类的实践活动, 代表数百万工人的力量, 即财富的精神, 所以, 让学生接受, 学习数学内部数字、图形、符号、美、科学美, 奇怪的美, 使学生成为美国的灵魂, 行为, 语言变得美、科学变得美。

2.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对于数学素质教育, 要结合文化、专业等素质教育, 这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中心。其中的数学的基本知识、思想方法、综合能力构成了数学素质教育, 是最重要的和基本的元素组成, 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1) 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基本方面。应试中的教育是应用做大量题的教学模式, 学生只是机械的行为, 没有形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更不用说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质量教育、数学概念和命题在教学中, 注意其形成的过程中, 定理, 公式, 推理等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问题的解决作为一个重点, 所以, 教师通过完全说话, 说话, 说话, 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结构, 养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等等。

(2) 数学思想方法得到加强。第一, 重视数学思想教学。数学思想是数学的一个基本的观点, 数学知识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 高级分析的指导下, 解决问题, 在高中, 了解数学思想, 即:转变, 函数和方程, 象征, 数形结合, 收集、分类和讨论, 和相应的运动和变化的想法[2]。

第二, 加强数学基本方法中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的思想成为物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使用工具, 如匹配法、待定系数法、分解和合成, 等等, 这是通过身份的转换, 和映射反演方法包括:改变单元法, 对数法和判别方法, 扩展方法等等。

第三, 加强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在教中的运用学。学会学习, 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维方法, 解决一些问题, 在数学思维方法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方法、类比、归纳和演绎法”等等。

3. 发展数学能力。

目前, 数学技能包括:操作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 判断, 推理, 推理能力, 将抽象和概括能力, 数学学习的能力, 创建、等, 为了满足现代科学的需要, 在每个阶段的学生, 应该学会使用、应用计算机, 这是一种信息化、科学化的技能。

二、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原则

我们把数学素质教育当做一个基本质量的教育, 为了全体国民身心得到提高而实施的教育, 作为一个现代的教育, 即能够促进发展而进行的教育, 为了公民在身心方面得到发展而进行的教育, 也为了个人的潜能得到发展而进行的教育, 使得教育全方面的得到更新发展[3]。

1.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指向性要明确。以前的几十年, 教育模式是单一化, 为了应试教育而进行的, 对于社会所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就不能够实现。在普通教育阶段, 根据学生的分流, 使用教学大纲, 分类和层次形成一个系统的数学教学。

2.教学中的数学素质教育实践性要坚持。学生是一个主体, 通过他们的活动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质量、观点为指导, 这是一个基本的数学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在国际数学教育、数学建模为主要特征, 使得数学教育改革, 从而弥补了我国数学教的不足, 这为素质教育打下一个基础。

总而言之, 在教学中, 把问题的解决作为一个主要方向, 在日常生活、实际情景、其他学科中, 为了解决问题, 积极应用数学的模型来解决, 使得我们的课堂能够变得更加社会化。

摘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身心特征、结构, 包括内在的、相对稳定的, 这决定了自己的活动、功能、状况、质量等。而数学是一种自然科学、客观的特点, 抽象, 也是社会质量的化身。对人们的数学品质, 要体现在人类的数学素养, 专业的质量等两个方面,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下数学和数学素质的教育。

关键词:数学,素质,实施原则

参考文献

[1]吴雪.中学数学教学过程性目标实现条件和评价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邱婵述.数学语言素养对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影响及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4.

上一篇:2016托管班教员守则下一篇:滨海新区第三届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初赛试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