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设计及评析

2024-04-23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设计及评析(精选16篇)

篇1: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8~5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教材简析:这部分教学内容是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例题以小朋友摆画片为题材,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着重解决进位的原理;再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是非整十数的进位加,倡导计算方法多样化。试一试让学生在例题的基础上学习一位数加两位数。想想做做先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再引导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1.看卡片口算。4+6=()4+9=()20+13=()30+3=()5+9+30=()8+2+40=()2.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24+2=()你是怎样算的?[评析:复习铺垫针对性强,注意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第l题中的口算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知识理清思路。第2题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人新知1.课件出示教科书中情境图。三个卡通人物分别介绍自己的名字后用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各自说了什么?你从他们的对话中还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2.老师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略)。讲述:小朋友提出的问题真多,今天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24+6=()(2)小明和小军一共有多少张? 24+9=()

三、探究新知探究问题(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张?24+6=()1.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2.提问:先算4+6=10接下去怎么办?你能用小棒摆摆吗?3.学生学具操作后,班内交流摆法,并联系摆法说说打算怎样算。4.老师根据学生说出的思路整理板书:5.分小组讨论:24+6初复习时口算的24+2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在哪里?6.交流总结:个位相加得到10怎么办?[评析:老师没有把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充分发挥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先算4+6=10,发现得数是10,与原有认识发生矛盾时,再通过摆小棒探索算法,初步悟出算理。]探究问题(2)小明和小军一共有多少张、24+9=()1.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探究24+9的算法。2.分小组交流操作过程。3.大组交流。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4.图式结合,进一步理解算理。5.比较并挑选自己喜欢的算法。6.小结:个位相加超过10怎么办?用谁去加整十数?[评析: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体会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试一试:你想怎样计算?8+24=口5+39=口1.学生独立计算后,与同桌交流是怎样算的。2.提问并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论第一个加数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都是先把什么位上的数相加?如果个位相加满10怎么办?

四、巩固应用1.想想做做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1)全班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圈一圈,算一算。(2)交流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2.想想做做第2题。(1)分组计算。(2)比较:同组的4题,都是先算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3.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读出条件,弄清题意后独立解决。4.想想做做第4题。(1)指导学生仔细看图: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三名小朋友各买了什么?指名说说每人各应付多少元?什么意思。(2)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导学生分别用三句活回答解决的问题。5.开放题:下面的口里可以填几?25+口=3口总评: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新,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的能力放在首位,特别注意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教师能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探索、发现、解决新问题,真正体现了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申,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人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题的设计不但巩固了新知识,还激励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的欲望。

篇2: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6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CAI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动画片“小兔子拔萝卜”。(CAI出示)

(评:用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将学生带入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引发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

师:刚才的动画片真好看,看着大屏幕上的这幅图画,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并说出算式?

生1:小灰兔拔了30个白萝卜,8个红萝卜,小灰兔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算式是30+8。

生2:小白兔拔了35个白萝卜,3个红萝卜,小白兔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算式是35+3。

生3:小白兔拔了3个红萝卜,小灰兔拔了8个红萝卜,他俩一共拔了多少个红萝卜?算式是3+8

生4:小白兔拔了35个白萝卜,小灰兔拔了30个白萝卜,他俩一共拔了多少个白萝卜?算式是35+30。

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30+83+8

35+335+30

(评:让学生看懂图中的意思,再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解决。)

二、探索算法

师:上面的这些算式,哪些我们会算,自己试着算一算。

生1:这些我都会算。

生2:35+3和35+30我不会算。

师:35+3和35+30怎样计算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师板书课题)

1、合作摆小棒。

师: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首先请每位小朋友用最快的速度拿出35根小棒。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

生:拿3捆和5根。

师:请同桌小朋友,一位再拿出3根小棒,另一位再拿出30根小棒,一起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35根小棒加3根小棒和35根小棒加30根小棒。怎样摆使我们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看哪俩个小朋友最聪明、最能干,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周围小朋友合作。(教师巡视,给学困生适当指导)

2、展示摆法:

师:谁愿意到投影仪上边摆边说你的方法。

生:35根加3根,把5根和3根放在一起是8根,3捆和8根是38根。

35根加30根,把3捆和3捆放在一起是6捆,6捆和5根就是65根。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你们的摆法使我们一眼就看出35+3=38,35+30=65,前后小朋友互相说一说摆法,看谁最棒!

(评: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的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维,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3、整理算法:

师:小朋友们,根据你们摆小棒的摆法,先自己试着说35+3,35+30怎样计算,再前后四人在一起说一说。(小组活动)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算法大声地告诉大家。

生:35+3我是这样算的,5加3得8,30加8得38。35加30我是这样算的,30加30得60,60加5得65。

结合学生的计算方法,师完成对应板书

35+3=3835+30=65

860

(评:让学生根据自己实践得出的摆法,合理整理出算法,在算法中理解算理,学生体验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算活总结:

师:上面两题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1:35加3是先算5加3,35加30是先算30加30。

生2:35加3是把个位相加,35加30是把十位相加。

集体反馈后,师结合CAI指出。

师: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时是先几加几,再几十加几。

两位数加整十数,计算时是先几十加几十,再几十加几。

(评: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及时恰当地进行计算方法的总结,养成学习----总结的良好习惯,较好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应用

师:小朋友们,你们这节课的表现真棒,下面我们轻松一下,邀请小白兔和小灰兔和我们一起参加活动好吗?

1、钓鱼:碧绿的池水里有好多鱼,每条鱼身上都有一道题,我们自由选题,说出算法,说对了就钓起这条鱼。(CAI出示)

2、争夺智慧星:高高的智慧塔上闪烁着智慧星,沿石阶而上,扫清每一层的障碍,就攀登上智慧塔,摘到智慧星。(CAI出示,每生一张口算卡)

3、品尝胜利果:智慧老人送给我们一个魔力大苹果,苹果上有个数是58,只要我们随便说出两个数相加结果是58,魔力大苹果马列上就变一个大苹果出来,让你品尝。(CAI出示)

4、生活中数学:

师:小白兔和小灰兔觉得数学太有趣了,今天我们学的知识,还能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听听他俩说什么?(CAI)

小白兔说:我拔萝卜的山坡上有6朵红花,23朵黄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小杰兔说:我们班上有23个男生,20个女生,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列式计算。

(评:运用CAI课件设计的练习,独具匠心,形式新颖,具有趣味性、应用性、适当地创设竞争机会,吸引学生自主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既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知识得到了强化,又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课总结

1、师:小朋友们想一想,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

2、师:课外请每个同学象兔子们一样去找一找,看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能帮我们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知识的总结,布置的作业巧妙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总评:

1、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

篇3: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设计及评析

色彩鲜艳、形式多样而又富有童趣的主题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现实的生活场景、活动场景等形式呈现学习素材,体验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提供给学生探索知识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一部分主题图的创设意图和现实教学效果有一段距离。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主题图的两次教学经历,来谈一谈如何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应有作用,使教材原有意图有效的落实于课堂教学。

一、教学实践

【第一次教学】

师:(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矿泉水。

生:有矿泉水。

生:有许多小朋友。

生:小朋友们在开联欢会。

师:你从中找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24瓶。

师:谁能说得更完整。

生:一箱矿泉水有24瓶。

师:还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旁边还有几瓶矿泉水。

师:几瓶呢?数一数。

生:9瓶。

师:你能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课件中插件出示对话框:咱们班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

生:够了。

生:因为一共有33瓶矿泉水。

师:看来要先求出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怎样列式?

生:24+9=33。

[分析]从主题图的编排目的看,是用生活中的原型问题(“咱们班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激起学生寻求解决生活问题的策略,训练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会数学推理,从而激发学生对计算的需求,这是新课程在计算课中渗透“算用结合”的一大亮点。但从本片断的教学效果来看,生活推理和计算需求却显得淡而无味,没有达到教材原有的设计意图,“咱们班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这一现实问题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思维冲突和深层次思考。究其原因,学生的原有知识(已学了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整十数加两数数等)使有一半多学生都能马上答出24+9=33,这就冲淡了学生对现实问题(“咱们班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的思索。

【第二次教学】

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生:开联欢会。

生:有许多小朋友参加。

生:桌上还放着一些矿泉水。

师:(动态出示:咱们班有33人,每人1瓶够吗?)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个班共有33人。

生:开联欢会时,要求每人都有一瓶矿泉水。

生:矿泉水的总瓶数不知道,我们判断不出来?

师:你们的意思,要先知道一共有几瓶矿泉水,才能知道够还是不够?

生:是。

师:现在我们不知道矿泉水的总瓶数,你们推算一下,总瓶数是几瓶才算够,几瓶是不够的。

生:有33瓶就够了。

师:为什么?

生:全班有33人,矿泉水如果是33瓶,刚好每人一瓶。

生:34瓶也是够了,每人也有一瓶,只不过剩下一瓶,可以留给老师啊!

生:这样说,35、36瓶也都是够了。

师:如果32瓶呢?

生:不够,因为它比33要小。

师:看来,总瓶数是33瓶,或多于33瓶都是够了,小于33瓶就不够了。

师:(插入插件24瓶、9瓶)现在你能求出总瓶数。

生:能。

师:刚才不知道?现在怎么就能求出总瓶数?

生:因为现在知道了一箱矿泉水有24瓶,零散的有9瓶,两个加起就是矿泉水的总瓶数。

生:用24+9。

师:怎么算,摆一摆小棒,想一想,24+9等于多少?

[分析]从两个片断的比较来看,本片断对主题图呈现采用化明为暗(一箱矿泉水不标明数量24瓶,零散的9瓶把它紧密的摆放在一起,使学生数不清瓶数)的手法,这一小小的改动使这个问题更具有实际思考价值,更忠实于生活问题的原形,如分发矿泉水的学生及班级中同学,是在看到一堆矿泉水、不知总瓶数的情况下产生了问题:“每人一瓶,够不够?”所以,第二次教学对情景图采用了化明为暗的手法,在学生不明矿泉水总瓶数的情况下,追问:“现在我们不知道矿泉水的总瓶数,你们推算一下,总瓶数是几瓶才算够,几瓶是不够的?”这样就把“够与不够”这一现实问题推向了讨论的焦点,激起学生对总瓶数和总人数的比较策略,呈现出以33瓶为基点的思维序列,即33瓶、多于33瓶够了,而32瓶、小于32瓶不够。同时,也激起学生想知道“究竟总共有多少瓶”的欲望,凸显了情境创设和数学推理计算的现实价值。

二、反思与体会

新教材给予一线教师广阔的探索空间,仔细解读主题图,深刻领会其原有编排意图对于用好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题图”的深意,就是数学课堂所追求的本质。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切,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所以,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主题图”的意图,认识审视、细细品味和思考教材中的主题图,想透过美丽的画面,去挖掘它实质性的内容。才能有效、灵活运用主题图,如本课例运用了化静为动、化明为暗的手法,将一箱矿泉水不标明数量24瓶、零散的9瓶紧密的摆放在一起,使学生数不清,这样就把“够与不够”这一现实问题推向了讨论的焦点。

篇4: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材简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在整个计算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简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在整个计算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简析:

篇5: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反思

1、内容的理解上比较冗杂。本文的教学目标不涉及三个数相加的计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加法运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掌握。这两个内容可以不讲或者换到课后作业中反馈,这样的安排导致作业安排上处理不及时,课程不够完整。

2、作业设计理解不到位。在书本第二个例题设计,实际含义是让同学们理解在加法过程中,都有相同的运算:7+3=10、4+8=12、9+6=15,不同的运算:后面两题有再加上几十的过程而第一题没有。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让学生回答了太多的相同和不同,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学生也不能理解这些相同和不同有什么用。

3、计算方法多样化。这个问题本身设计的时候也是考虑过要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的,比如除了书本教授的方法24+9=33中,先算4+9=13,再算20+13=33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先算9+1=10,再算10+23=33,或者先算24+6=30,再算33+3=33等方法,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记忆力不完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淆,还是只采用了书本提供的方法,不知合不合适。

篇6: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计算卡片、整捆和单捆的小棒、数卡、骰子。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1.谈话引入

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许多数学知识,老师布置你们收集生活中有关我们所学过的两个数相加的例子,你们找到了吗?谁敢先上来展示?(挑战性的语言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2.请学生代表展示收集到的加法例子。

(1)一位数加一位数的;

生:我第一周得了6颗红星,第二周得了8颗红星,两周一共得了多少颗红星?(学生用图文结合展示)

[6+8=14(颗)]

师:今天的第一颗红星属于你,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可以得到更多的红星。

(2)整十数加整十数的;

生:过年的时候,我爷爷给了我两个红包,一个有20元,一个有50元,你知道这两个红包一共有多少元吗?(学生贴了两个利是封并用集合圈表示)[20+50=70(元)] 师:老师希望你能合理利用你的压岁钱!

(3)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

生:我的语文书第一课有11个生字,第二课有8个生字,这两课一共有多少个生字?[11+8=19(个)]

师:你太了不起了!在你眼里连语文书里也有数学知识!

原来你们可以找到身边这么多用加法来计算的例子,老师真佩服你们,课后老师一定把你们的例子全都在学习园地里展示出来!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黄老师带你们去一(1)班开联欢会的现场参观,你们高兴吗?咱们出发吧!

2.课件出示例2联欢会场景图。

瞧!联欢会就要开始了,班长和副班长为参加联欢会的同学准备了一些饮料,请注意看!

3.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引向饮料(课件中的饮料闪烁3次)。

4.出示班长提出的问题:“咱们班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文字与声音同时出现)。

5.让学生根据观察估计一下:“33人,每人一瓶够不够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估计意识)

6.具体解决“有多少瓶饮料”的问题。

(1)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24+9;

师:这是同学们发现的,我要把它记下来。(板书算式,肯定学生的努力成果。)

(2)实际操作,建立表象。

师:24+9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请同学们分小组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看谁的动作最快!(3)组织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师:把你的摆法在小组内说一说,选出能代表你这一组的计算方法。

(4)请小组的代表上台介绍该组的计算方法。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①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6根合起来是10根,我把10根捆成一捆,30加3等以33。

②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1根和右边的9根合起来是10根,我把10根捆成一捆,23加10等以33。

③先在左边摆24根小棒,再在右边摆9根小棒。左边的4根和右边的9根合起来是13根,我把13根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3根,20加13等以33。

7.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方法。

8.验证“33人,每人一瓶够不够分”的问题。

师:“33人,每人一瓶够分吗?”(够!)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自己摆小棒和小组讨论就能学会新的知识,长大了肯定是个数学家!

9.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2页的内容。

10.语言表述,加深理解。

师:刚才我们用学具演示了24+9的计算过程,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把这个过程说一遍?(请几名学生讲。注意突出“进位”)

11.抽象概括,弄清算理。

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得的得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

12.板演课题。(课题写在有虫宝宝为背景的卡纸上,为引出练习做准备。)

13.质疑: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如果有请提出来。

三、练习巩固,及时反馈

1.小虫与蝴蝶配对(4人小组合作完成)。

给36个同学每人发下一张毛毛虫算式卡片,请他们根据卡片上的算式算出得数,然后请把得数相同的贴到相应的蝴蝶下面。(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口算能力、反应能力和合作精神)

(1)师:(指课题)这毛毛虫可爱吗?有些可爱的毛毛虫经过生长发育以后还会变成美丽的蝴蝶。(课件出示各种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画面。)

(2)师板贴有数字的彩蝴蝶(33、45、53、62、75、82、85)。

(3)小组长领装有毛毛虫卡纸的大信封。

(4)讲清游戏规则:四人合作,认真计算,看看你手中的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吗?变成黑板上的哪一种?(文字与声音同时在课件中出现。)

(5)小组合作完成。

(6)能找到蝴蝶的就上台贴毛毛虫。(放轻松音乐)

(7)请学生当小老师,分组检查学生自由板贴的毛毛虫卡片。

(8)说说你手中的毛毛虫有没有变不成黑板上的蝴蝶的,为什么?(设计有3题找不到相应的蝴蝶的)。

2.出卡游戏(2人小组合作完成)。

(1)师:刚才你们4人小组合作得这么好,那2人小组合作你们有信心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2)必须先听清楚游戏规则。(先由第一人随机出2张数卡,表示个位或十位上的数,如38;再由第二人随机出1张数卡,如9;然后两人抢答出得数并做记录,38+9=47。)

(3)特别强调:做得又对又多的一组可得到老师准备的“团结合作花”。(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维护集体荣誉精神。)

(4)小组合作玩数卡,开展激烈的竞赛。

(5)评出优胜组进行奖励。

3.打骰子列加法算式(个人竞赛)。

师:第X组做得这么多,你们敢不敢向他们挑战?!必须先听清楚游戏规则,每人同时打下3粒骰子,两个①号骰子表示个位或十位的数,如56;加上②号骰子,如8;列加法算式56+8=64。

4.聪明题:课本第66页第17题。

(渗透统计思想,培养长大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

四、全课总结,完善新知

小朋友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布置课外活动

篇7: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设计及评析

1、给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

苏联教育家苏霞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的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课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36+9到底得几,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种想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2、自主探究活动,给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探究活动中,给学生主动探究活动的空间更大了。因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要转变。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以参与探索者身份出现,与孩子们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

3、值得探讨的问题

篇8: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设计及评析

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页例1、做一做,练习七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估算习惯。

2.通过推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联想、迁移和类比推理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3.在推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联想、迁移和类比推理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评析】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但要明确具体,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做到切实可行;不但要考虑到双基教学,更要考虑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课内容,实际上就是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同化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完善笔算乘法模型,没有太大难度。所以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上,侧重于“培养学生联想、迁移和类比推理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学生较为深刻地领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更加牢固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如何利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此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谈话,提出新问题

1.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可以先组织练习,然后通过谈话提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问题。例如:

方法一,先复习,再通过谈话提出新问题:

(1)用竖式计算:

一辆汽车1小时约行45千米,1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计算后要求学生结合竖式说说45乘个位2与45乘十位1积的末位书写位置。在此基础上提问:如果把这道题中45的百位添上1,改成145,同学们还会算吗?

(2)在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揭示学习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 板书课题并出示49页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方法二,通过谈话,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谈话: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前几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如果遇到要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的问题,你们能独立解决吗?

在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揭示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出示例1(略)。

【评析】以上两种谈话方法,都是基于由教师率先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再提出新问题,学生思维比较顺畅,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向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方法三,通过谈话直接提出新问题。

谈话,上一小节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笔算乘法。

出示例1(略)。

【评析】第三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然后在下一环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回顾、联想,实现迁移,在迁移过程中虽有些难度,但更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二、引导迁移,推出方法

1. 组织审题,进行估算。

(1)组织读题,说说题意并说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列出算式:145×12=

(2)组织估算,记录自己的估算结果。

在学生估算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并说说自己的估算精度,如:你觉得你的估算结果误差大吗?

然后记下自己的估算结果,以备和计算的准确值进行比对。

例如,学生可以这样估算:145≈150, 12≈10,所以150×10得1500,得数估计大于1500;

也可以这样估算:145≈150, 150×10得1500, 150×2得300,得数应该小于1800。

对于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和估算值,教师不进行直接评价,只是要求记录下来,等计算出精确结果进行比对,看看怎样估算更快捷、方便,而且精度高。

【评析】培养估算习惯,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允许学生用不同的估算方法,并及时记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引导迁移,推出方法。

(1)组织讨论,引导迁移。

通过讨论建立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联系。

例如:145×12我们以前做过吗?它同以前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比,有什么不同点?怎样计算145×12?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145×12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在乘的时候,要多乘三位数百位上的1。

【评析】这里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直接去尝试,而是围绕问题先进行集体讨论,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学生的盲目尝试,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克服盲目性和主观性,论证在先;二是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使学困生有机会分享学优生思维成果和学习策略,实现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

(2)尝试计算,讨论算理。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计算后小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两位数个位2与三位数百位1相乘,和两位数十位1与三位数百位1相乘得数书写位置的道理。如图:

通过交流和讨论,使学生明白:先算145乘2,也就是2个145,其中两位数个位2与三位数百位1相乘,得2个百,所以2写在百位上;再算145乘10,也就是10个145,其中两位数十位1与三位数百位1相乘得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1个千,所以1写在千位上。

【评析】就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来讲,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学习起来都没有多大问题,但未必能把道理说清楚。正因为是这样,利用这个机会交流讨论算理,不但知道了怎样算,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算,学得深,学得透,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把第二条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3)核对正误,增强信心。

首先,组织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算,核对正误,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励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其次,组织学生把计算结果同估算值进行比对,看看两者之间的误差,说说哪种估算方法估算值比较好些。

【评析】一是使用计算器的练习;二是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对前面的估算有个照应,理解了怎样估算才能使估算值更贴近准确值,更有效,为下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进行了铺垫。对自己的估算结果负责,也是责任心的表现。

(4)比照练习,深化算理。

练习49页练一练。

计算结束后,首先核对计算的正确性,然后像例1那样,结合竖式书写过程,组织学生说一说两位数个位与三位数百位相乘,和两位数十位与三位数百位相乘得数书写位置的道理。

【评析】没有急于得出方法,而是比照解决例1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不同的例子深化算理,烙印更加深刻。

(5)归纳总结,及时拓展。

首先,组织学生结合以上5道题的计算过程,推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重点使学生明确两点:

第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先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数,再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数;

第二,所不同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比,乘的过程中要多乘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

其次,及时对乘法法则进行类推、拓展。

例如:

教师提问: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我们推出了三位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如果是四位数乘两位数、五位数乘两位数呢?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呢?

然后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说一说,比如2314×21, 213×123。

【评析】在经过了三个以上的例子之后才总结方法,是归纳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有助于学生避免将来形成见到一个个例就下结论的片面思想。

三、实践应用,巩固方法

1. 基本练习,巩固方法。

50页练习七第1题。(略)

2. 变式练习,深化方法。

下面两道题算的对吗?错在哪里?试着改过来。

(注:如果学生在练习七1题中有类似的错误,就利用学生计算中的错误进行讨论,强化计算方法。如果没有,可以用上面的题目进行练习。)

【评析】考虑到学生实际计算情况,体现互动性。

【总评】某种程度上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比学科学习更重要。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又不能游离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外。所以,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各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课的设计,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重视的:

一是设计之初,就从实效性出发,给出了三个不同的思路,适合于不同的教师和学生,也可以作为三种不同的尝试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进行探讨。

二是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数学思想出发进行设计,算理和算法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突出算理,明确算法,印象深刻,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仅仅抓住两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联想、类比推理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体现了联想、类比推理的学习策略;通过三个以上的例子总结算法,体现了归纳思想。

三是重视完整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在设计中,通过拓展提问,兼顾了四位数乘两位数、五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等问题的思考,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四位数乘两位数、五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等问题的计算方法,初步形成了多位数乘多位数法则模型表象,很有深度。由于现代计算工具的发展,这种深度的意义不在于学生初步形成了多位数乘多位数法则模型表象,而在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因为思维的深刻性是人的创造性的必备特质。

篇9: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科版《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树卡片、绿色大卡片、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一年我们学校都要开展一次绿色植树活动。今天,我们班先举行一次植树活动好不好?(板书课题:绿色行动)老师为我们每个小队都准备了一块草地,如果你在这节课表现得好,回答问题积极,就可以为你们小队的绿地栽上一棵小樹。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队树栽得最多。栽树最多的小队将被评为本学期的“优秀植树小队”!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加油!(课前准备各种不同的小树卡片和八张绿色卡纸)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植树活动吗?你们知道在植树时要做些什么事情吗?(根据学生回答写板书:挖坑、栽树、浇水、挂牌等)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喜欢参加植树活动。(出示投影:植树活动)这幅画就是小朋友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这些小伙伴们干得多带劲儿!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用的数学问题呢?看看谁发现得最多、最有用。

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找到有用的信息,小组内成员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说明根据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小组长进行记录。全班交流,选小组到讲台上进行叙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这里一共有多少棵树?

(2)他们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3)挂牌的和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4)挂牌的比浇树的多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这里一共有多少棵树”的问题。同学们,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信息呢?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列出算式?该如何计算呢?(用课件出示这三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先试着想一想!

组织小组讨论:请你先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认真组织,看哪个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生交流,师适时进行指导)

教师组织全班研讨:哪个小组能把解决方法说给大家听?(对于学生的方法,选择优秀的进行板书,鼓励引导学生学习最佳的方法。)

3.整十数的口算

(1)请同学们看屏幕,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这两道题吗?

45+30=      10+36=

(2)谁愿意把你的计算结果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算的?

(3)小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题,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是个位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十位相加)

三、课堂练习

1.你们太棒了,老师真佩服你们!我这里有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看一看这节课谁学得最棒!

(1)学校要给一些小树挂牌,现在已经做好了23个牌子,还有5个没有做好,你能知道学校一共要给多少棵小树挂牌吗?

(2)如果我们大家要去植树,男同学有18人,女同学有20人,一人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3)要挖38个坑,男同学已经挖了26个坑,女同学挖了10个坑,我们挖的坑够不够?

2.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做一个“找树叶”的游戏。

小组活动:大树的四个枝上写上不同的得数,树叶上写算式,让学生找一找,看看每片叶子应该长在这棵大树的哪个枝上。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性总结。

篇10: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借助学生熟悉的练字这个情景,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选取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动手操作,经历口算过程,理解算理,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清晰、条理。

从写字的情景出发引出两个实际问题,列出两个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后,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教材在编写上也采用了左右对比的编排方式,演示算理的小棒图和表示口算过程的算是对照,使学生“理清算明”。最后在通过比较计算时的不同,再一次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篇11: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达到正确计算,并能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能是前一段时间《认识人民币》让学生觉得太吃力,这一单元的计算教学学生似乎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容易,因此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34+2=时,当我问:“你准备怎么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并汇报。一部分学生是用数的组成的方法算的:34里面又3个十和4个一,加上2个一,等于3个十和6个一,就是36,另一部分学生是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总结的算法:先算4加2等于6,再算30加6等于36。我给予他们充分得肯定。接着提问:“为什么4和2能加在一起?”学生都举起了手:有的说“因为他们都表示几个一”,还有的说:“因为他们都在个位上”,看来学生已经感觉到了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接下去计算34加20就很容易了。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摆小棒,而是直接在黑板上出现算式:34+20=,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摆小棒,你会怎么摆?“先摆三捆4根,再摆3捆”,“你准备先把哪些小棒合在一起?”通过想象操作情景,学生理解了计算34加20要先把3捆和2捆合在一起,也就是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让理解算法达到会算,还要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由于有了前面的动手操作和想象操作过程作基础,因此大部分学生能能归纳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而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把十位上得数相加。在此基础上,我问“什么样的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引导,学生得语言逐步完整和规范,最后归纳出: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篇1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75页例1和“想想做做”中的有关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能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计算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比较例题中两道题计算方法的不同点。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4捆小棒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复习

抢答(逐步出示口算卡片)

4+6= 20+10= 7+9=

40+11= 30+12= 24+5= 二. 创设情境

(一)课件出示课本74页中的情境图

教师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各自说了什么?

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名说算式,教师板书: 9+6= 24+6= 24+9= 老师:哪到算式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可以直接说出结果的?那么今天我们主要就来研究24+6和24+9的口算方法。并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二)探索新知

1、教学24+6=?(1)尝试计算

师: 你们会算吗?你们是怎样算出结果的? ①不会算的,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思考怎么算的? ②教师巡视,个别指导。③指名学生上讲台示范摆小棒。④课件演示。

⑤师:现在大家都把小棒收起来,你们还会算吗? ⑥指名汇报,你是怎么算的?学生答:想4+6=10 10+20=30 教师追问:4从哪来的? 生答:24分成20和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4+6=30(张)⑦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板书 : 先算 4+6=10 再算20+10=30 ⑧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算的。2.教学24+9 师:根据刚才24+6的计算经验,想一想24+9该怎么算?

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善板书:24+9=33(张)先算4+9=13 再算20+13=33 三. 基本练习

1.课本地7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2.想想做做的第2题 算一算 比一比

7+3= 4+8= 9+6 = 7+43= 34+8= 9+36= 7+83= 54+8= 9+76= 让学生先计算第一组的3道题想一想怎么算的?下面的两题都是先算什么的?指名说说。后面两组题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经验很快的口算出结果来。四.强化练习

1.把对的得数圈起来(课件出示)

36+8(34 44)25+7(32 95)

54+3(67 57)2+29(49 31)

指名口答,说一说是怎么想的?算错的答案可能是怎么算的? 2.猜一猜,□里可以填哪些数。

7□+5=8□ 6□ +3=7□ 指名口答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哪些提醒大家注意的?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篇13: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主动经历算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对具体问题、具体计算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探讨算法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建构过程,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呈现情境

谈话:学校买来一些毽子和羽毛球,准备平均分给三(1)和三(2)班两个班。

课件呈现:48个毽子(4整盒和8个)

52个羽毛球(5整筒和2个)

2.提出问题

估计一下,每个班分到的毽子多一些,还是羽毛球多一些?

你能帮助这两个班分一分吗?

(评析:结合实际情境,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想办法去分一分,能激起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既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52÷2的商比48÷2的商大。)

二、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分毽子

提问:要求每班分得多少个毽子,你打算怎样分?

班内交流自己的分法,以及分得的结果。

提问:怎样通过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呢?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列式的,又是怎样计算的。

班内交流算法:可能用口算,也可能用竖式计算。

结合学生的回答追问:怎样用竖式计算48÷2?

(评析:通过分毽子,力求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为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索52÷2的计算方法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能力上的迁移和方法上的渗透,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算法对比提供良好素材。)

2.分羽毛球

⑴提问:要求每班分得多少个羽毛球,你打算怎样去分?

班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在分羽毛球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你能结合小棒的实际操作,讲讲应该怎样解决的吗?

让学生操作好后同桌相互交流。

⑵怎样用竖式计算52÷2呢?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板书展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竖式计算方法:

让学生自己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评价,小组内交流自己选择哪种算法,并说说理由。

让学生打开课本,共同完成竖式,师生共同回顾计算过程。

组织验算。

(评析: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尝试解决问题,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引发了他们的认知冲突。不同分法、不同的计算方法的出现,使他们意识到解决问题时的关键所在。解释、交流、评价,使得他们对算法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和理解。)

3.探讨比较

分羽毛球和分毽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组织班内讨论,使学生明白分毽子时4盒正好分完,而分羽毛球时分掉4筒以后还剩一个整筒的,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说说该怎么办。

两次计算有何不同?怎么办?

再次组织探讨,让学生结合操作来理解,十位上的5除以2余下的1代表一个十,因为剩下的一筒要和单个的合起来再分,所以十位上余下的数1要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用12再除。

(评析:结合两次操作、两次计算进行充分比较、探讨交流,丰富了学生表象,为他们理解算法提供了算理上的支持,加深了他们对计算中重点问题的认识,从而帮助他们实现算法的有效建构。)

三、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试做前两题,相互说说计算过程,再去完成后两题,小组内学生相互评价。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96÷884÷3

3.对比练习

48÷475÷3

48÷377÷3

学生练习后,组织学生比较,沟通联系,了解区别。

4.想想做做第6题

64÷585÷395÷491÷2

让学生先估一估它们的商各是多少,然后相互交流自己是如何估计的。

5.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图独立完成,并在班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评析:练习设计注重发展,兼顾基础,层次分明,基本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除法的计算方法,对比练习帮助学生沟通计算中的联系和区别,清晰其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安排估一估,既能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又能进一步提升其熟练试商的程度,这样逐步提高计算要求,逐渐加深他们对算法的理解。最后安排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每个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评:

第一,重组教材,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本节课对教材进行了合理重组,在原来情境图分52个羽毛球的基础上添加分48个毽子,一方面是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操作经验和计算经验,为学生能有效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比较,沟通与旧知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第二,提供时空,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算法。本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多个角度提供“平台”,为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的保障,让学生通过探索——体会算法,通过探讨——比较算法,通过交流——评价算法等,使学生主动经历了“面对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动手操作中探求解决方法——广泛交流、讨论算法——体会并发现计算方法”的过程,有效实现了算法的自主建构,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计算,掌握一些基本地学习策略和方法。

第三,沟通联系,发展学生的计算素养。本节课有效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先去分一分,再结合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去探索算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和选择算法,从而实现了算理与算法的有效链接,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算法。而且本节课还注重沟通估算和计算的联系,先结合实际情境“分毽子和羽毛球”,让学生估一估,再结合具体计算让他们再去估一估,使学生充分感受估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和发展了他们的估计意识,而且估算和计算做到了有机融合,先“估”再“算”,“估”是为了“算”,学会了“算”又是为了更好地“估”,这样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有效发展了学生的计算素养,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

篇14: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设计及评析

[案例1]导入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将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大家高兴吗?在这一天,老师将为大家请来艺术学校的8位小演员为大家表演精彩的节目呢!学校也将为大家准备一份小礼品――(师出示)每人一袋金丝猴奶糖。

师:请大家帮助学校算一算,我们班需要多少袋糖?

生1:我们班有56人,一共需要准备56袋糖。

生2:还有8位小演员呢,还要准备8袋糖。

师:你真是一个有心人!好,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56+8=

[点评]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设计“庆六一”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这种情境的创设既可以导入数学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2] 新授

师:怎样计算56+8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请同学们迅

速拿出小棒,看谁拿得最快!

师:(指一名学生)你的小棒拿得真快,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拿的?(先拿5捆和6根,再拿8根)

师:摆一摆,56根小棒加8根小棒,怎样摆才能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毕,同组交流,指名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边汇报)

生1:从8根里拿出4根,56根加4根是60根,60根再加4根是64根。

生2:从56根里拿出2根,2根和8根凑成10根,54根再加10根是64根。

生3:6根加8根是14根,50根加14根是64根。

生4:52根加8根是60根,60根加4根是64根。

…………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摆法,你喜欢哪一种摆法?你能根据你的摆法试着说一说怎样计算56加8?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学生汇报:

生1:56 + 8= 64 生2:56 + 8= 64

(60) 4 4 54 2 (10)

想:56 + 4 = 60想:2 + 8 = 10

60 + 4 = 64 54 + 10 = 64

生3:56 + 8= 64 生4:56 + 8= 64

50 6 (14) 4 52 (60)

想:6 + 8 = 14 想:52 + 8 = 60

50 + 14 = 64 4 + 60 =64

…………

篇15: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书第74和75页。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通过摆小棒初步感知“满10进1”的算理。

3、在探索交流中,初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进一步体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交流反馈中,提高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初步感知“满10进1”的算理,正确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棒、橡皮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小朋友们,还记得我吗?

我是来自哪里的?

高邮和你们这儿是邻居,高邮可美了,舒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张高邮风景图片,想看吗?

课件出示:高邮的风景图。

高邮的风景美不美?

我这还有一些高邮风景的.明信片,想要吗?

高邮不仅风景美,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呢!

你们都吃过鸭蛋吗?

瞧,有两个蛋黄呢,鸭宝宝神奇吧,我们把他也请出来。

今天鸭宝宝将和我们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好吗?

下面我们准备上课了。

一、复习导入。

上课

(起立)

小朋友们好

(老师好)

请坐。

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口算最棒,来展示一下!

课件出示:6题口算

第一题。(手指题目,学生说得数。)

(9+5=14、4+8=12、39+30=69、14+20=34、25+2=27、24+5=29)

你是怎么算的?

★ 《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 《不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 新一年级数学上册8加几的进位加法的优秀教案

★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 加法教学设计

★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课堂实录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反思

篇16: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设计及评析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4页。本节课教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的情况,它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和10以内的加法。教材创设了学生写字的情境,根据两位同学的写字情况,自然引出两个数学问题,一个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一道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借助小棒教具的动手操作,直观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通过比较的方法,更加强调了计算的本质,这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多位数、乃至小数、分数计算的基础。

(二)核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探究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运算技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棒,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口算。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口算方法。

3.通过2道例题的对比,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联系,并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四)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五)学习难点

建立数位的概念,懂得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字才能相加。

(六)配套资源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课件、小棒等。

二、学习设计

(一)复习旧知

口算,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0+20= 60+30= 30+50=

20+7= 40+5= 30+8=

前面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在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互动新授

1.出示主题图,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两个小朋友在说些什么?你能读一读吗?

师:从两位同学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小林写了25个字,还要再写2个;小红写了20个字。

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小林要写多少个字?

生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

2.探究算法。

(1)探究25+2=□的计算方法

我们先来解决小林写了多少个字的问题。

师:你想怎样解决呢?

生列式:25+2

师:怎样计算25+2=□的问题呢?想必有的同学已经算出了结果,不要着急,请同学们利用小棒来摆一摆,边摆边想你是怎么算的。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生:先把单根的合起来,5+2=7,再把整捆的和单根的合起来,20+7=27。

师:为什么先把单个的合在一起?能直接合吗?

课件演示,理解算理

师:看课件演示,想操作过程,并结合操作过程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结合小棒的操作来说一说25+2应该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练字这个情景,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选取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动手操作,经历口算过程,理解算理,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清晰、有条理。】

(2)探究“25+20”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25+2的计算方法,知道了先把个位上的5和2合起来,再把个位和十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解决小林和小红一共写了多少个字的问题。谁会列式?

生:25+20

师:该怎样计算呢?请你们动动小脑筋,可借助小棒来说明你计算的方法,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吧。

四人小组讨论算法,请小组派代表回答。

生:2捆加2捆是4捆,就是40根,再用40根加5根就是45根。

师:谁来说一说25+20的计算方法?

师:谁有问题要问吗?

(3)比较“25+2”和“25+20”算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25+2”和“25+20”它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呢?结果又是多少呢?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不同点:“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而“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相同点: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加几个十、几个一加几个一。

【设计意图:从写字的情景出发引出两个实际问题,列出两个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后,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教材在编写上也采用了左右对比的编排方式,演示算理的小棒图和表示口算过程的算是对照,使学生“理清算明”。最后在通过比较计算时的不同,再一次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3)巩固练习

①看图列算式。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怎么解决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的问题?怎么计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两位数加一位数

②小青蛙过河

师:小青蛙要过到河的对岸去找小鸭子玩,你能帮帮它吗?一定要认真计算哟。

③填一填。

师:通过计算这两组题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④解决问题

师:快来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的问题吧。

(三)课堂小结

上一篇:居住证入住证明下一篇:2016宿迁反家庭暴力法知识竞赛满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