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2022-09-05

第一篇: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教案

【教学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一课时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52页上的例

3、例4,练习十二第3~7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本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出示例3情境图。王叔叔从家到果园上班,每分行223米,12分到达,问王叔叔家距果园多少米?

教师:从情景图3中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23×12。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题中要我们求王叔叔家距果园多少米?是要算出它的精确值。这就要涉及笔算的问题了。(板书课题:的笔算)

教师:先写下竖式,注意在写的时候数位对整齐,同学们看一看这样的会算吗?同学们摇头了,老师变一变。

教师檫去“223”中百位上的“2”,只留下“23×12”。

教师:现在会算了吧? 学生:会算

教师:请大家用笔算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在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所示:

1

3 ×

……2×23的积 2 3……10×23的积

2 7

…….12×23的积

教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是把12分成2和10来分别和第一个因数23的每一位相乘,然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就是23×12的积。为什么这个“3”要写在十位上呢?

学生:因为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3相乘得到3个十,所以应该把这个3写在十位。

教师:这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孩子们一定要仔细点。我们来看一看这个46是谁和谁的积?

学生:2和23相乘的积。 教师:23是谁和谁的积? 学生:10乘23的积。 教师:676是谁乘谁的积? 学生:23乘12的积。 教师: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那现在我们要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同学们先来猜想一下这些分别是谁和谁的积?

学生讨论后回答:分别是2乘223的积,10乘223的积,223乘12的积。

教师:同学们刚才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猜想三位数乘两位数每一步谁是谁的积,同样能否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来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每一步的具体得数呢?那现在就用你们知道的方法来试一试计算这一题。 (教师巡视学生完善情况,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

教师:我们一起来说说2乘223的积是446,10乘223的积是223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223×12的积是2676了。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如下所示: 2 2 3 ×

1 2 4 4 6…..2×223的积 2 2 3…..10×223的积 2 6 7 6…..223×12的积

教师:现在同学们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了,那能说说第二次的乘积“2230”最后的“0”可以做怎样的处理?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223×10=2230,后面这个“3”是已经对着十位写了,所以后面的“0”是可以去掉的。

教师: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现在同学们会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了吗?

学生:会算了。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黑板上的3道题。

121×12=

213×32=

234×21=

1,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全班集体订正答

2 案。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最后算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片断一是突出笔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笔算的应用价值;有效地借助学生原来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讨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些地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重研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教学例4。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一列载水果的列车从水果基地开往广州,平均每时行128km需要28时到达。水果基地至广州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指导学生列出算式。128×28 教师:同学们这道题也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算了,那老师有三个问题需要同学们注意了。

1,计算时思考这道题和前一道题有哪些不同? 2,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3,你是怎样解决这个新问题的?

教师:带着这三个问题开始你的计算。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然后再抽一个同学台上展出,并请这个同学结合自己的计算回答上面三个问题。

学生: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比计算上复杂得多,主要是在计算时要连续进位。

教师:这是计算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然后相加时再把这个小数字去掉。方法很多,都是为了计算准确。

教师:老师提醒大家,进位是很容易出错的地方,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别忘了进上来的数。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它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有差别吗?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位数要多一些。

课堂练习:

教师:1,请同学们完成黑板的3道题

216×41=

128×32=

142×63= 2,独立完成数学书第55页的第7题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分别全班集体订正答案。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片断从“做”入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完整地呈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片断中的连续进位是计算中的一个难点。]

三,课堂小结

教师: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些什么? 2,那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怎样计算的呢? 教师总结:其实三位数乘两位的计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再把两次的积加起来就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了。 四,课后作业:

3 数学书第54页练习十二的4,5,6题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23×12=2676(m)

128×28=3584(km) 2 3

2 2 3

1 2 8 ×

1 2

×

1 2

×

2 8 4 6 ….2×23的积

4 4 6….2×223的积

1 0 2 4 2 3

….10×23的积

2 3

…10×223的积

2 5 6 2 7 6 …23×12的积

6 7 6…223×12的积

3 5 8 4

六、课后反思:

第二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谷罗山小学----佘姣姣)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本第47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学会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经历估算和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

预设1:(有同学去过)请去过的同学说一说在北京看到了什么? 预设2:(没有一个同学去过)你们想去吗?老师也想去。 所以这次国庆节,老师决定和我妹妹一起去北京看一看

老师从怀化乘坐G82次列车去北京,每小时行驶263千米,7小时后到达。 妹妹从南昌乘坐T147次列车去北京,每小时行驶98千米,16小时后到达。

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怀化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南昌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引导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

263×7= 98×16= (3)全班列式计算,然后指名板演并说说其计算过程。

(4)请同学说一说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注意什么?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又应注意什么?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正好李叔叔也要去北京

出示问题: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驶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这道题该如何列式?

(2)请你们观察一下这道算式和之前算式的区别?(这是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3)请把你的估算过程记录下来

(4)全班交流估算方法:145×12≈1450 145×12≈1500 145×12≈1800 (5)通过刚刚的估算你能确定这道算式的取值范围吗?(1400到1800之间)

(6)独立计算(把有代表性的方法请同学上黑板扮演)

(7)请同学说说思路。(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8)借助计算器确定答案 (9)补充课本47页例题1。

(10)小组内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1)全班交流小结:先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三、分层练习,巩固应用。

1、红星希望小学要为各班新购买一套百科全书,一套需要129元,全校共12个班,购买这些新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3、做一做 134×12=

322×24=

237×82=

4、把算式宝宝送回家.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板芙镇板芙小学 彭亚燕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9页例1 【教学目标】

1、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 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忆旧引新

列竖式计算: (1)145×2=(2)45×12= 学生先说一说列竖式计算乘法要注意哪些问题?再计算。最后再说说计算这两道题时分别运用了哪些旧知识?计算这两道题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验,从类结构上为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学做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例1

(一) 课件呈现题目: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提问: 该城市离北京有多远?怎样列式?

(二)、估算。

你能运用估算知识估一估:该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

(三)、探究笔算算理和过程。

1、学生独自尝试笔算。

2、学生小组交流:(1)要先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 (2)再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 (3)最后算什么?

3、指名学生上黑板,边讲解计算过程边完成板书。

4、找出学生一对一错的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辨析,明确需要注意的问题。

5、沟通联系,归纳算法。

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迁移类推的办法,不仅是一种有益的联想,也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翻牌游戏:找找红色的两个数字相乘的末位数字藏在哪张牌下面。

2、三级跳:列竖式计算163×21时,要先算( ),再算( ),最后算( )。

3、笔算竞技:比一比,哪组算得又快又准。

134×12 25×116 241×23 217×42

4、 火眼金睛:先判断对错,再改正。

5、 脑筋急转弯:不列式计算,你能很快找到正确答案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使课堂具有活力与温度,但课堂教学要想保持持久的活力与温度,练习题设计还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本身感兴趣。)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你有办法吗?下课试试看。

(设计意图:四位数乘两位数表面看只是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一次拓展,但实质是对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法则的一次检测,是对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再次训练。)

第四篇:《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可以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虽然是笔算乘法的关键,但学生有了二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如果单是由教师讲解,难免会有枯燥无味感。在教学时,我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创设思考、交流空间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对于如何笔算144×15,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交流时,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有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是探索者,由于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了、主动了。

在练习的评讲,将重点放在学生容易错的题目或常见错误上。让学生做老师,进行批改纠错。分析这道题是否正确?如果是错的,那么错在哪里?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纠正了学生错误,加深正确做题的印象。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提出明确要求,包括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等,作业批改时也从严要求。

从作业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口算能力较弱。其一,部分学生乘法口诀不熟练;其二,一百以内的加法不过关。虽然在上学期期末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但效果并不显著,本学期要继续加强计算题的练习,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坚持每天练。

第五篇:《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上完这节课后我有如下反思:

一、这节课比较成功的三个方面:

1、计算教学中的知识迁移可以将整个计算知识体系中相关连的知识融会贯通。本节课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做一个知识迁移,迅速的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算理和方法两个重难点突破,学生既容易理解掌握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大量的计算练习是学生掌握计算知识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在教学中我共设置了五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模仿练习——巩固练习——提高练习——应用练习——拓展练习。

3、为课堂教学中的和谐、高效作初步的探索。教学设计经过反复修改,知识的迁移和不同层次的反复练习,每个教学环节的不断调整只为一个目的提高有限时间内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开展过程中把老师与学生放在同一水平位置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大量的激励语言和适当的教师幽默为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这节课不足的三个方面:

1、追求课堂的高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知识生成环节。在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做知识迁移过程中我参与的程度太大,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说说自己的想法(比如:⑴ 290和145分别是怎么得到的? ⑵为什么145与290不用位数位对齐?),并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我的教学智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教学环节预设太多我放不开手,比如:如果将:“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这一提问换一种方式提问“你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准确答案吗?”,那么最后的学生给我们所展示的结果将是百花齐放,学生的学习和我的教学都将提升一个层次。我放不开手,究其深层原因还是我教学智慧的贫乏。

3、所学知识的深度拓展不够。由于时间不够,“思维训练”环节在课堂上被临时删除,导致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没有得到发挥。

三、这节课今后改进的方面 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复习铺垫要到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旧知迁移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1)必要性。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习时,先让学生口算几道题,特别是进位的加法,因此,在学习下一节笔算乘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2)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反思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学校 富江中心学校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姓名 梁海文

上一篇:优秀班主任总结模板下一篇:优秀班干部优秀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