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全人格

2024-05-03

培养健全人格(精选十篇)

培养健全人格 篇1

1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现状分析

以我校为例, 木洞镇小学是一所农村中心镇小学, 现有学生1100人, 其中留守儿童较稳定的数据约77人。通过调查发现:由于亲子教育缺失, 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化”, 亲密度较低, 而矛盾冲突性较高。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接着引起或诱发了农村留守的儿童不良人格现象比例占100, 集中表现为颓废、任性、冷漠、内向、孤独。概括起来有如下的人格特征:一是乐群性低, 比较冷淡、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 易心烦易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 冷漠寡言;四是比较老道世故, 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 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 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定。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 更多地存在着人格方面的问题。

2 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策略

诚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但也并非令人绝望。因此, 实验者从培养人、塑造人、健康人、成长人的角度出发, 尝试用以下策略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进行培养:

2.1 让心灵在班级中得以慰藉

一是建立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班集体。发挥团队作用结对子, 交朋友;激发留守儿童自律;在爱的天平上向留守儿童适当倾斜。“三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优先安排”;“三多”:“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是好办法。二是定导向性为首、控制性为主的班级制度。健全小学生人格的过程实际就是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由学生代表大会讨论修改, 建立礼仪、卫生、纪律、生活等制度, 控制和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方向, 达到健全学生人格的目标。

2.2 让交流在师生间延伸

交流是塑造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师生交流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一环, 而交流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艺术又是有效地进行工作的一条捷径。班主任通过寒喧、对话、评语等方式, 能沟通心灵, 改变学生心理, 挖掘他的闪光点, 让他能充满自信, 改变自身的缺点, 发扬优点, 努力争取进步, 努力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小学生。

2.3 让亲情在关爱中持久

情生于意, 意存于心。亲情, 是亲人之间的依恋和关爱, 是真情的奔放和涌动, 是爱的传递和延续。通过定期联系制度、主题活动、qq交流、电话交谈、视频对话等方式帮助学生维系亲情, 让留守儿童不再为亲情的迷失而茫然, 不再为亲情的缺失而痛苦只要每一个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孩子知冷知热, 知根知底, 用情感化, 用心管教, 就一定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对孩子的亲情缺失问题, 健全留守儿童人格。

2.4 让人格在历练中积淀

美国斯坦福等国际著名大学推崇的九型人格 (Enneagram) 是近年来倍受人格科学研究成果。教师要针对留守儿童人格状况, 以案例启发、活动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逐步积淀, 逐步形成以下健全人格模型:第一型自我控制;第二型宽宏大量;第三型卓越处事;第四型敏锐深刻;第五型独立开拓;第六型可靠守成;第七型有乐观幽默;第八型坚强克制;第九型文雅博爱。

2.5 让情感在情景中练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 既有显著的内隐性和缄默性, 又有较大的差异性。教师一是创设全面、准确的情景。运用史实、案例、故事、情节剧等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时, 尽可能给学生创设充分、准确的情景。二是必须及时、正面地引导。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推动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 用教师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 使自己真正成为留守儿童人格成长的指路明灯。

2.6 让社会在关注中合力

那么, 社会各界如何合力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呢?

一是用法律制度约束父母不能长期离开孩子;二是慎选有能力和有教育方法的监护人;三是成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切实可行;四是政府投入统筹发展城乡教育;五是单位团体爱心扶助正当时。

开展校际、校内、班内同学互助, 完善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计划;争取希望工程、爱心基金会等资金扶助;开展“城乡儿童手拉手”、“城乡儿童运动会友谊赛”、“城乡一帮一”等志愿活动;在周末、节假日开办免费“少年才艺班”;大力开展“爱心妈妈”征集活动等, 合力培养留守儿童健全人格。

摘要:本文力求在简要分析留守儿童人格缺陷成因的基础上探求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策略, 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成长, 意义深远。

关键词:农村,留守,人格,策略

参考文献

[1]程金刚《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2]李愉均《农村小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3]杨静慧《解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与对策》

健全人格的培养 篇2

现代意识中人的意义的崛起促使人们对教育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历史性分析并对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格的成长。教育正在由单一的社会发展功能向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功能相结合转型。基于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人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人格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及其成因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这里,我们把人格作为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是个体的人所应具有的几种基本要素。个性的发展是人格发展的体现。然而现实社会中仍存在着个性扭曲的状况:一方面是个性的压抑状态;另一方面是个性的放纵现象。这两个特征实际是个性不平衡状态在不同或同一个体人格内部的两种极端表现,并且导致人格的分裂、紧张和不协调:情感上的极端封闭、淡漠或放纵;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创新意识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个人主义的滋生与泛滥;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

(一)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对人的控制和影响是很严重的。在强权之下,人们往往“安于现状”“自我压抑”“与集体保持一致”,进而形成中庸之道、知足常乐、无为、依赖、求稳、从众等心理趋向。在个性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个人内在丰富潜

能不可能充分释放。

(二)在当前开放的社会中,一些人由在原来封闭的、压抑的环境中对自由的渴望转向对自由选择思想的盲目接受,促动了个体的自我膨胀,形成以我为核心、一切为了我、我就是一切的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而这种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人的一盘散沙式的个人主义的结合,则导致人格分裂现象的发生。

(三)人的需要结构包括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三种。它们的平衡发展是人格完善的保证。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质的匮乏,人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的急剧膨胀,且又存在着对秩序的需求与秩序的不健全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功能不稳定,以致于出现不正当竞争和对利益的不正当追求。另外,西方人学由传统的理性主义走向现代人本主义,对感情、自然性的极端强调导致一些人感性欲望压倒理性精神、自然本能压倒社会责任现象的产生。目前社会对多样性、变化性、不可重复性的强调也促动了中国人思想行为从单一僵化到多样化的巨大转变。但其负面影响是,许多人不再相信有什么统一的价值标准、伦理原则,不再追求统一的思想和永恒的目标。这几种因素共同造成一些人只

关注物质生活享受,一味追求金钱和感官刺激,从而形成“物化人格”。

(四)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危机”。高度的工业化使多数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的自我意识及精神意义成为冗余。伴

随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的是人性异化的日益加剧。可见,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健全人格的内涵与培养

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人格发展不平衡现象给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同时也使人认识到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必要性。人格内部各个因素内在的、和谐的统一构成一个完善的人格。它包括体质、智力、情意(情感意志)及道德四个要素。人的发展实质上是构成健全人格内部诸要素充分而和谐发展的整合过程。

体质即身体素质。这是人的生命和人格的物质载体。个体人格在体质方面的完善表现于人对健康体魄和运动技能的不断追求、发展过程。同时,健康的体质也有益于其它人格品质的增强。我国中小学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体育。在升学指挥棒的诱导下,本来就少的体育课被作为“副课”而敷衍过去。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我国现阶段城镇体育运动场所在数量、面积上与国外相比皆偏少,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农村的情况更严重。民族体质是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以健康的体质为依托。发展体育运动不只是对少数运动员的培育,而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体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健康保健和运动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的训练;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校教育对此担负着基础性的责任。

这是当代教育对个体体质发展的真正要求。

智力即认知能力。它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六种基本因素组成的整体综合能力,它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其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创造力则来源于人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换位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美国心理学家B.S.布鲁姆在他的《认知领域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并把从理解到评价的五个层次归为一类,称为理智的能力和技能。他认为,理智和智能是借助知识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知识也只有上升到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时才有意义。知识的简单组合并不需要较高智力,而重新建构知识,则需要高度的智力。这种智力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智力内部各要素协调发展的结果,也是智力发展的最高表现。因此,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培养智力是人格完善和成功的基本保证。

另外,当前社会对人的智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和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而应变能力本质上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创新意识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以求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的心理取向。它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方面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个性的发展问题;个性发展是人性解放的过程。“个性的多元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可以说,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是创新的前提。二是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统一问题。它们是认知能力发展的三个层次。从学生的“学会学习”到“学会创造”贯穿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而“知识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则过分强调基础性学力,注重知

识积累和记忆考核。因此,从“记忆模仿”走向“思考创造”仍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

和艰巨任务。

情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情意指情感和意志,它是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情意指情绪,属心理意向活动范畴,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素。通过对各种成功者的长期研究,人们发现智力并不是决定人成功的惟一因素:情感和意志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葛尔曼出版《情感智商》一书,提出情商(EQ)的重要性绝不逊于智商(IQ),人的情感智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了解自我的情绪状态;恰当地管理自身情绪;善于进行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之后,一部分心理学者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指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其核心是意志力。笔者认为,情感和意志是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尽管将情感和意志作为“商数”的提法欠妥,但情商的提出者强调情感的丰富与和谐发展,逆境商数的提出者则强调意志力的作用,两者作为非智力因素却为人格的完善所必备。一个人格高度完善的人应具备健康的情感。它一方面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情感并能稳定地展示:情感体验保持开放的姿态,有生活的激情和热爱,对美的追求、对丑的憎恶、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精神,等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所追求目标的执著力和身处逆境时的意志力:具有情感自我控制力和更大的内部适应性、选择和改变能力,善于克制;把生活看成是愉快的探险,尽管也遇到常人所遇到的挫折和失望,但仍能感受到激动、希望、爱和同情,从而很快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当代教育旨在发展学生人格内部的各种创造性潜能,而“个体创造潜能的释放需要对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对概念处延的灵活性,对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面的意志力。”因此,只有将智能培养与情意品质的培养统一

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

道德是保障社会顺利发展或社会秩序的润滑剂。道德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责任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

义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

当代社会对科技的功利性追求导致人格内部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被“物化”了,落入商品拜物教的泥潭中,有识之士发出了“人不见了”的疾呼。这种“人品人格的失落”现象实质上是由于现代社会教育把人作为生产工具,而未把“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造成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人向善,也能助纣为虐。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传统的科技教育是忘记了“教育的另一半”。在我国,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些领域道德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这为

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当注重科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即智能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陶冶的统一,科学真理与价值选择教育的统一,使我国教育走向和谐的、平衡的与全面发展的道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

当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创造性的智慧的结合。教师在强调科技意识的同时,还应进行美德教育。美国教育家贺拉·曼在谈到此问题时指出,公立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理智与良心。美

德教育应当先于知识教育,尽管不应当无视知识,但不伴有美德的知识是危险的。我国现在更加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然而传统教学中只是把它作为道德理论说教的德意课却并不成功。笔者认为,道德教育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德育课应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把德育融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学实践的动感过程之中;二是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化、公开化;三是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结合的、开放的道德

教育体系。学生道德意识不是被灌输的,而是在活动中、社会中养成的。

三、师生关系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这里只就教育内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方面加以探讨。师生关系问题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在几千年来儒学教育思想笼罩下的古代教育以及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学校教育中,知识一直是由老师传授

给学生的,因而形成了严格的、权威的师生关系。

中国文化历史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正是这种关系的典型再现。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学生个性的自由,而只是在培养

顺从、保守、封闭意识。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他们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的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更多地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师生关系之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开放的、充满人情体验的师生关系的最大作用是能够对学生主体人格充分尊重和发展,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个体人格发展的自由度,而这正是个体创新意识萌芽、养成以及创造性潜能释放所需要的温床和动力,也为他们情感意志、道德思想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建立平等的、充满人性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是至

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发展人的健全人格,一方面基于个体身心各方面的广度而言,另一方面是基于个体人性的深度而言,它是指人的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和谐的发展,并非意味着所有品格一样的均质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学校教育的独属阶段,而是伴随着一个人终生的过程。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个性培养与责任

感培养的统一,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的人。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篇3

关于人才的培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成才必先成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得就是成人的重要性。人字的一撇是智能,一捺是人格。一个人只有把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最近看新闻报道了很多骇人听闻的事情:初二学生坠楼,疑为情所困遭老师批评选择轻生;郑州一高中生不堪压力用哑铃砸死母亲,称不后悔;复旦大学研究生室友投毒案;还有某地一小学生因为老师批评了两句就离家出走,让老师和家长一番苦找……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惊人之举,我们不得不反思,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远比取得好的成绩要重要得多。

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得到父辈、祖辈的宠爱,溺爱太多,觉得很多東西都是理所应当,自私冷漠、缺乏爱心和责任心,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遇到问题不会解决,而采取极端方式从而酿成很多悲剧。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即“人格障碍”。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将来成为次品;一个人如果身体不健康将来成为废品;一个人如果拥有丰富的知识,但没有好的品行,将来会成为危险品,对社会将构成潜在的威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公民意识”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方向既定,目标清晰。未来10年,我们将送给中国社会什么样的公民?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回应这个时代的课题。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重在抓人格培养,促使其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谓人格,就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对人的事业成败、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培养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势在必行。

健全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社会的促进、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渐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呢?

一、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关心、理解和相信每一个人,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教育,主动提高自己。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善于正面引导,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发挥个性特长。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智力发展有早有迟,个性也不一样。所以,教学就不能搞一刀切。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对于性格脆弱的学生,既要注意对他们的缺点进行批评,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引导和鼓励;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有意给他们安排一些在集体中抛头露面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得到锻炼;对于心态浮躁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从事一些细致性的工作,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去掉浮躁的毛病;对于那些一有成绩就沾沾自喜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一些科学家和优秀学生的故事,使他们戒骄戒躁,认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也就是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重度弱智儿舟舟,其理性智商只相当于四五岁的孩子,24岁仍然不识字,但他情商很高,人际智商也很好,其父母注意发掘培养,最终他用指挥棒划出了美丽的弧线。若是我们的教师,对每位学生都有亲子教育之心,从人本论的观点出发,去培养、发掘、塑造每个学生,我们教育的成功率就会很高。

二、培养学生感受“爱”的能力,也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繁体“爱”字上面是一个爪,中间一颗心,下面是腿(行走),即用手捧着一颗心到处行走,寻找爱。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已经习惯了各种各样的爱,所以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变得自私、麻木、冷漠,很难感受爱的存在。听了李老师的一节课《爱在哪儿》,教师带领二年级的学生从感受爸爸妈妈的爱开始,从刚出生时爸爸妈妈为他们擦屁股、擦鼻涕开始,再到教给他们开始简单的学说“爸爸妈妈”这几个简单的字,再到他们生病时,爸爸妈妈的种种焦急……其中,有一个孩子说他爸爸为了这个家凌晨一点起来做豆腐,当时我有种想哭的感动。学生首先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们的爱,才会去爱自己的家人,进而爱身边的人,感恩身边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我们应该感恩,要在感恩中活着,感恩于赋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感恩于给我们知识的老师,感恩于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企业,感恩于帮助、关心和爱护我们的那些人,感恩于我们的祖国,感恩于大自然……感恩地活着,你才会发觉世界是如此美好。

三、培养学生的应对挫折的能力

有人形象地将那些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比作温室里的花草、大棚里的蔬菜,这些孩子大多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不强。而且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挫折教育,想给予孩子的是最好的条件,最好的照顾。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有的学生面对挫折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这时老师应讲述一些伟人、名人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典型事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挫折,同时帮助他们正确地分析受挫的原因,在挫折中吸取教训。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挫折有双重性。一方面挫折会让人心理痛苦、情绪低落,另一方面它能够促使人们不断努力追求,增强人对挫折的免疫力。因此,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尽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难,消除挫折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他们才能够正确面对磨难,学会有所担当。

实施感恩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 篇4

中国的感恩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古训。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他人, 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为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学会回报, 我们把感恩教育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教师以身作则, 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教师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 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感恩行为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心参与、对贫困人员的捐助、对别人的帮助所表现出来的感恩之心都会传递给孩子, 由于他们天生爱模仿, 感恩意识也会逐日增长。

二、让感恩活动“立”起来

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 积极学会体验他人内心的情感。因此, 我们认为感恩教育不仅要在幼儿心理上产生共鸣, 最重要的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地“立”起来。

1.创设情境, 引发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不应停留在表面上, 而要落实到幼儿的行动中。为此, 我们经常在日常活动中创设一些感恩认知冲突情境, 如:只有一台电视机, 自己想看动画片, 而爸爸想看体育节目该怎么办? 幼儿在幼儿园中过生日, 面对其他孩子的祝福应该怎么办? 引导幼儿去讨论、去思考, 从而引发他们的感恩行为。

2.抓住日常生活巩固感恩行为。

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应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 如:每天向老师、家人问好;每天餐前背诵《悯农》的诗歌, 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游戏时感恩同伴和自己友好相处;遇到困难感谢同伴对自己的照顾等。在一日生活中幼儿的感恩意识逐渐提高, 感恩意识逐渐转化成为自觉行为。我们还以节日为契机, 抓住一切能让幼儿感恩的机会, 如:父亲节、妇女节、儿童节、教师节等等, 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3.课题研究相互渗透。

我们还在将感恩教育与本园开展的省级课题《关于幼儿园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的研究结合起来, 如:对于教师和小朋友给自己捐赠的物品, 留守儿童怎么样实施感恩行动; 对于远在外地的父母, 自己怎么样实施感恩行动等等。在教师的引导下, 孩子们均能使用较好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恩行为。

三、让感恩活动“活”起来

孩子是感性的, 开展感恩教育, 必须符合幼儿的特点, 所以, 我们注重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教育。在活动中我们抓住了让孩子能做、喜欢做, 让感恩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方法来进行体验尝试, 从而使感恩教育“活”起来。

1.我是好帮手。我们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和爱好 , 让每人负责管理班级事务, 开展“我是好帮手”评选活动, 活动中人人都来做小老师, 管理幼儿和班级事物。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亲身体验了教师的辛苦, 从而对教师产生感恩之心。

2.做一天妈妈。调查显示, 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任性, 他们不理解妈妈的辛苦。因此我们尝试让幼儿做一天“大肚子”妈妈, 让每位幼儿找替代物带在身上一天, 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 学会感恩妈妈。

3.做小动物的爸爸妈妈。现在孩子只知道被爱, 不知道回报, 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设计了“我做小动物的爸爸妈妈”的活动, 要求幼儿亲自喂养小鸡、小鸭、小兔子、小金鱼等, 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 从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 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 尊重他人的劳动, 关心周围的世界。

4.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 为了培养幼儿对父母的感恩意识, 我们开展了“我为爸爸、妈妈做什么? ”讨论活动, 让全班小朋友都来分享为亲人服务的快乐。谈话目的是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孩子不易, 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爱, 促使孩子不断由“被爱”向“施爱”转化, 让幼儿做一件让家人开心的事情, 比如, 给父母捶捶背、送一杯热茶或帮妈妈擦桌抹凳等等。

5.有针对性的教育 活动。对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如针对林老师怀孕, 我们专门设计了“我从哪里来”教学活动, 孩子们通过观看PPT、模拟怀孕妈妈的动作等, 体验了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 从而加深了对自己父母的感恩之心。

6.讲述“感恩 ”的故事。在班级中开展以 “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 让幼儿用优雅动听的语言, 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 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使幼儿认识到“识恩、知恩、受恩、报恩、授恩”是“立人之本”, 是一切德行之源, 是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 是中华文化之特色。

四、加强家园联系, 使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幼儿园的教育是有限的, 感恩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为此, 我们在开学初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宣传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家长从自我做起, 善待自己的父母。同时邀请家长参与以感恩为主题的亲子活动, 如“妈妈生病”的时候, 爸爸带着孩子给妈妈送朵花、洗洗脚, 送一句温馨的祝福等等。以上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家园同步教育的有效性, 提高了幼儿的感恩意识。

职场培养健全人格的心理训练 篇5

1、缺陷类型:胆怯

此类人天性胆小,学习起来怕承担失败的风险,动辄害羞脸红,性格腼腆。

运动处方:建议参加游泳、溜冰、拳击、滑雪、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运动项目。

理由:这些活动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种种心理畏惧,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方能越过障碍。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相信你的勇气会逐渐增加。

2、缺陷类型:紧张

此类人一遇重要场合或考试就惊慌失措,严重时大脑一片空白,从而导致正常水平无法发挥。

运动处方:这些人要克服性格缺陷,应多参加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比赛活动。

理由:赛场上风云变幻,紧张而激烈,只有拥有沉着冷静的心态,才能从容应对。若能时常经受这种激烈对抗的考验,人在遇事时就不至于过分紧张,学习就会更加从容。

3、缺陷类型:孤僻

这种人天生不大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容易被社会孤立起来,一不小心就使学习和生活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运动处方:建议少从事单人的运动项目,多选择足球、篮球、排球或是接力跑、拔河等团队性体育项目。

理由: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能增强自身活力和与人合作精神,使运动者更加热爱集体,逐步适应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从而逐渐改变孤僻性格。

4、缺陷类型:犹疑

犹疑者不论大事小情都时常犹豫不决,办事缺乏果断,瞻前顾后,结果往往会错失良机,甚至做出错误抉择。

运动处方:建议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高、摩托、跳远、击剑、跨栏、角力等项目。

理由:以上项目要求运动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当机立断,任何多疑、犹豫、动摇都可能导致失败,因而久练能帮助人培养果决的性格品质。

5、缺陷类型:急躁

此类人缺乏耐性、急于求成,往往因一时冲动犯下错误。

运动处方:要克服急躁情绪,可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散步、游泳及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项目。

加强责任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 篇6

一、责任教育的构建基础

“一切为了学生”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样,在责任教育的构建中,我们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是责任教育得以构建与有效实施的基础。没有尊重,责任就会很容易堕落为统治与占有。教师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选择、自我判断、自由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去选择应该承担或可能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责任教育的构建中,还要注重“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全程教育”,将责任教育贯穿于学生责任感形成的始终,根据不同学生已具备的责任感发展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基础上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在主体性责任教育中,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评价与激励。教师要把主体性原则与启发引导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角色,主动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使责任不断发展、升华,最终走上自我教育之路。其实,学会负责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个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对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的要求。

二、责任教育的构建内容

在高中阶段,责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对自己负责到对他人负责,从担负班级责任到担负人生责任,从对家庭负责到对国家负责的不断升华、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要以对自己负责为起始点。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是责任教育的起点,因为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人,其责任感就无从谈起。学校应引导学生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为依据,不断修正、督促自己增强责任意识,成为一个对自己言行负责的人。

要以对他人负责为成长点。对他人负责就是指对自己的同学、老师、亲友等社会交往的人负责。新世纪强调人才要具有团队精神,为了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要教育学生从自我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他人,学会讲诚信、讲文明,有爱心,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体验责任、生成责任。

要以对家庭负责为基本点。要引导学生对家庭负责,就要让学生学会孝敬,学会感恩。这不仅仅是对恩情的简单回报,更是做人最为基本的一点,也是一个人良好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意识,用心体谅父母的艰辛,更能切实感受到自己所担负的道义上的责任。

要以对学习负责为支撑点。作为一名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具备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与健康的体魄,这是他们将来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支撑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学习负责,从而使他们具备能够担负更多责任的能力。

要以对社会负责为提升点。对社会负责是指对民族、国家和人民负责。要加强对学生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责任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让他们在未来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繁荣社会的责任。

三、责任教育的有效实施

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自发的过程,责任教育不能靠灌输,而要靠培育与养成,是一个由学生自主构建并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家庭社会为延伸,让学生明责任之量,践责任之行,升责任之情。

一要把责任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明责任之理。在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说明责任教育涵盖在各学科之中。如语文教师可以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认同,把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如崇高、正义、责任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涵养,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地理学科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强化学生的发展意识;生物教师可利用自然现象引导学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爱护大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教学,讲述中外伟人成功成才的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校本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关注社会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新课程要使责任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做好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并懂得挖掘各学科的德育潜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让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明责任之理。

二要把责任教育与主题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践责任之行。责任教育要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言行、承诺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这种人生态度一旦产生,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可以有效地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责任教育的实践中,学校可以开展“感动校园人物”、“校园之星”的评选,以及社区服务、五月感恩、为自己的未来设计、爱国主义读书演讲活动,等等。这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履行责任的亲身体验,磨炼他们的意志,砥砺他们的品格,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也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在责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作用,因为校园文化在责任教育中充当着特殊教育者的角色。如优美的学校环境,多彩的学校文化生活,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的人文精神,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都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热爱学校与集体,关心学校的发展和他人的成长。同时,结合每年的校园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寓责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三要把责任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生责任之情。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因为生活赋予了责任教育意义,是责任教育成长的田园;还因为责任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塑造的是责任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去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责任,并且要去主动担当它,使学生的生活成为有责任感的生活,使责任感的教育成为活生生的生活的教育。

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着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而家庭教育又是人生的第一学校,是责任教育的基础。学校要做好家校沟通的工作,明确学生在家里的责任,做到责任教育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孤立的责任教育是不存在的,责任教育活动存在于人类各种活动之中。因此,学校责任教育不能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外,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中。

总之,在进行责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以校为本,在课堂教育、主题教育、生活教育中,渗透责任意识,让学生参与责任行动,形成责任意识,养成责任行为,使责任教育沿着新课程的期望目标坚实而稳步地前进,以此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作者单位均系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

塑造健全人格 培养合格人才 篇7

我校中专护理专业主要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他们的年龄绝大部分在15—17岁之间。这些学生,既有90后这一年龄段年轻人所具有的一些良好的共性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不同于其他人群的许多的不足和缺陷。如个人意识强,群体观念、团队意识差,做事我行我素;缺少爱心,友情观念淡漠;组织纪律性不强,自由散漫;只关心个人的得失,不顾其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虚荣攀比,盲目追求生活享受;价值观念淡漠,好坏不清,美丑颠倒;缺失基本的课堂常规和礼仪常识;目无师长,损坏公物,浪费粮食,不尊重别人和别人的劳动成果;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学习无兴趣,学习缺乏动力;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容易走极端等等。诚然,现在的这些90后学生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也要看到,他们这个年龄段正是一个人一生身心成长的黄金时期,是学习知识,完善思想意识,培养行为、习惯,健全人格的关键阶段。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在看到他们不足和缺点的同时,也应发现他们所具备的闪光点。只要我们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运用科学而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他们学做人,教他们学做事,培养和塑造他们健康健全的人格,就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就能使他们在以后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过程中不重蹈他人覆辙,避免犯他人所犯的错误。

针对目前的学生状况,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从以下方面努力开展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职业意识。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构建高尚的校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塑造和形成学生人格和思想的重要方面。用高尚的文化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使不健康、低俗的思想和非主流意识在校园无立锥之地;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培育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和熏陶学生,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2、开展集体活动,凝聚人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积极有趣的集体活动,鼓励和要求学生参加,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通过活动,凝聚人心,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团结协助,互助努力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

3、严明制度,遵规守纪,弘扬正气

常言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强调组织纪律,整顿校纪校规,从基本的校园礼仪和课堂常规开始,对学生进行遵规守纪教育,使学生懂礼仪、知廉耻;树榜样,惩恶行,以正面教育为主,附以必要的惩戒手段。要教育、引导、惩戒“三管”齐下,在校园形成遵规守纪光荣的良好风气。

4、讲奉献,扶弱助困,培养爱心,相互尊重

在校园要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尊重的传统美德。遇事多出力、讲贡献,不斤斤计较;对弱者和家庭困难学生要多给予关怀和爱护,向他们伸出友爱之手,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同学之间无论年级,教师之间无论岗位都应彼此尊重、和睦友善,使传统美德回归校园,用爱心培育和感化学生,使他们真正拥有一颗仁爱、奉献之心,这是他们将来从事护理工作的根本。

5、讲传统,学礼仪,师生互助,同学友爱,构建和谐校园

中国乃礼仪之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近年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许多好的传统被弱化和忽视,丢弃了一些不该丢弃的东西,致使国外先进的没学到,自己优秀的却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因此,要在校院倡导和弘扬传统,高举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旗,教育学生知书达理,提高他们自身修养水平;师生之间讲求团结互助,同学之间倡导和睦友爱,共同建设和谐校园。

6、爱护公物,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现在社会繁荣富足,物质资料非常丰富,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不能丢,应该教育学生牢记过去,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好传统,养成节约粮食、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坚决反对一切浪费,坚决同一切毁坏乃至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在校园重树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的好风尚。

7、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回报社会,培养一颗感恩的心

要教育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他们健康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呕心的养育和全面的呵护,离不开老师精心的哺育和悉心的教导。他们的吃、穿、用等花费,都是父母辛勤劳动的结果。父母省吃俭用供他们上学,老师教他们知识,社会为他们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为的是使他们学到一技之长,能回报家庭、回报社会。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学校尊敬师长,在家庭孝敬父母,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不贪图享受、不爱慕虚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刻苦学习,积极上进,明确人生目标,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并为此而不懈的追求和奋斗。

8、创设情景,锻炼学生,磨炼意志,培养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现在这些学生,生活在太平盛世,过着衣食无虑的安稳日子,有家庭、社会的全面呵护,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经不得磕磕绊绊,因此,我们要设定目标,创设情景,规定情节,通过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工作,考验和磨炼学生,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将来能正确面对生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不顺和磨难,不悲观、不放弃,勇于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顽强拼搏,向着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不懈追求。

总之,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家庭、社会的协作下,经过几年的全面培养,一定能够为社会输送出人格健全、技能全面、素质一流的合格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谈玲华,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

培养学生情商, 树立健全人格 篇8

关键词:情商,情感,意志

如果我们留意到身边的学生, 留意到新闻报道, 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现在的学生是怎么啦?自私、脆弱、思想极端, 动不动就是施暴或自残。学生情商教育的缺失, 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更成为了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考验。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家霍华德嘉纳也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最终取决于他的情商。”由此可见, 情商与智商同等重要, 甚至更为重要。那么, 作为小学班主任, 我们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的情商, 如何使学生拥有健全人格呢?对此,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总结出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保持良好情绪

情绪是一个人心理活动最直接的表现, 可引发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学生的情绪不稳定, 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对此, 我们作为班主任, 要观察入微, 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问题, 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情绪。

(一) 勇敢接受现实

在挫折面前, 学生往往不敢面对, 不是抱怨、忧虑, 就是放任自我。如面对父母关系紧张, 学习落后于他人, 受人欺负等情况时, 学生的负面情绪往往占据了全部。这时,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与其逃避不如面对, 只有面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有个学生, 因为成绩不好怕父母责骂, 每次单元检测都藏起来不让父母看。他的父母从来都不知道他的成绩。于是, 我告诉他:“你只要勇敢地告诉父母你在学习上的困难, 诚实地交代自己的学习情况, 父母一定不会责骂你, 反而会更加关心你。”后来, 这个学生按照我说的话去做了。结果, 他的父母意识到平常对孩子的关注太少, 于是加强了对孩子学习的辅导和对生活的关注。

(二) 为情感找个宣泄口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死亡。”这句话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 就是说明了情感要得到及时的宣泄, 否则一旦累积到一定的程度, 就会造成心理问题最终引发极端的行为。情感宣泄的方式多种多样:情绪激动时可以转移注意力, 去做其他的事情如看书、运动、做家务等, 就能平复情绪;情绪压抑时可以通过诉说, 对着空旷的地方大喊或是专注地完成一件事来解压。总之, 找到一个适当的出口及时宣泄情感, 就会减轻许多心理负担。

(三) 找根“救命稻草”

一位美国父亲, 在孩子遇到困难正欲放弃时, 问孩子:“你已经想尽办法了吗?”孩子说:“我已经想过所有的办法了。”父亲很不满意地说:“你有向我寻求帮助吗?我就是你最好的办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是一个绝妙的途径。因此, 我们应告诉学生:教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成为他们身边最好的“救命稻草”。我们应鼓励学生勇气向教师等信赖的人表明心迹, 大胆说出内心的困惑与不安。此外, 我们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成为学生成长路上风雨同舟的伙伴。

二、教育学生面对挫折, 才能击败困难

大思想家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这就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想要有一番大作为必然要经历许多挫折和困难。没有人能轻轻松松取得成功。在前几年提倡的“赏识教育”的影响下, 许多人走向了一个误区:赏识只有赞美和鼓励, 不允许批评与挫折。这个误区导致了多年以后, 培养了一批不堪一击的“瓷娃娃”, 他们经受不住困难和挫折, 完全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思想极端, 遇到不算是挫折的“挫折”时就选择离家出走或是自寻短见。因此, 作为班主任, 我们要适时巧妙地实施“挫折教育”, 从小教育学生学会面对挫折, 培养坚强的意志, 增强面对困难的毅力, 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心理研究表明, 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 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作为班主任,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1.让学生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因此, 教师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一个只要再努力一点就能达到的目标, 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 让学生在努力中逐渐靠近目标。这样, 学生的意志力就在不知不觉中磨炼出来了。

2.适当的鼓励与奖励。教师应找一种能吸引学生的方式, 适当给予鼓励与帮助,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满足学生对成功的渴望, 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3.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恒心。体验过成功, 学生就会更向往成功。因此, 教师应让学生制定更高的目标。这个目标要比先前的目标更长远一些, 更难达到一些, 这样, 学生在奔往目标的过程中意志力自然就越来越坚毅了。

三、对症下药, 开展适当的“情感”活动

正所谓“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弱点不尽相同。班主任可根据教育的方向开展一些主题班会、队会或是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 纠正某种情感偏差。如教师可针对自私不团结的现象开展“一支小棒和一捆小棒”的活动;针对学生不懂体恤他人开展“角色体验”活动;针对不懂孝敬父母开展“一日护蛋”活动等。实践证明, 体验活动教育的效果远远高于说教。

四、教会学生以“情”报恩, 做有情有义的人

多数学生不懂感恩, 认为别人对他好, 对他的帮助都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得不到帮助, 会心生怨恨。这种心态也会严重阻碍学生情商的发展。对此, 班主任要眼观四方, 从细节入手, 找到适当的契机进行教育。在班上, 我们从“感恩父母”开始, 并推而广之, 开展了“伸出你的手”“请让我来帮助你”“献爱心”等活动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学生正是在这些看似细小的活动中养成了爱父母、爱同学、爱集体、爱社会的良好心理, 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总之, 在教育工作中, 班主任如果能正视情商的重要性, 加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树立学生健全的人格, 必定会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宝宏, 李凤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M].长城出版社, 2000.

[2]刘德华.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培养健全人格 篇9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缺陷,健全人格

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与确定的关键时期, 对大学生来说, 这一阶段标志着他们逐渐进入社会的特定轨迹, 此后人格发展的许多问题都取决于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1]。荣格也认为, 进入成人期后人格可以得到重大发展[2]。而大学阶段在荣格人格发展理论中属“成人期”。文章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的人格缺陷及其原因, 并提出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 以帮助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主要缺陷

人格缺陷是指个体人格中存在的不健全的、不发展的、偏差的甚至是病态的弱点、障碍和不良特征[3]。当代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缺陷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 自卑。

学生会、广播站及各类社团和机构充盈着大学生活, 当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中觉察到某种能力的缺乏、自身条件不足时, 会出现自卑压抑的负面情绪, 否定自己。据程葵[4]报道, 某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有57%的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经济的窘迫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也会感到自卑、苦闷[5]。自卑会让大学生沉浸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 难以自拔, 对自己失去信心, 对生活缺少热情, 久而久之, 容易形成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 影响其心理健康。

(二) 独立意识欠缺。

独生子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大学前, 父母为让他们专注学习, 很多事不让他们参与而是直接为他们安排好, 这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他们依赖他人的习惯, 独立能力相对较差。而在大学, 大学生脱离了父母的庇佑且大学生活相对于以前更加复杂, 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大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判断和解决, 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独立的意识。

(三) 意志薄弱, 心理承受能力差。

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遇到困难常会茫然无措甚至自暴自弃。在极度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的大学生, 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化使他们对全新的学习内容、迥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更高要求的学习目标和更为松弛的学习环境很难适应。

(四) 人际关系紧张。

当代大学生在家里往往倍受宠爱, 溺爱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 容易形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邵燕[6]等对某医学院大学生调查发现, 有57.9%的男生和40.3%的女生具有自我中心倾向。有较强自信心、自尊心、优越感、独立感的大学生自我为中心倾向尤为突出。在大学校园的群体生活中, 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不知如何处理, 每个人的性格、生活习惯、认知方式等的不同在交往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摩擦, 大学生难以做到相互理解, 导致社交障碍。马建青等[7]对近100所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人、骨干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 高校大学生咨询中首位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 约占84%;而在人际关系中占首位的是社交困难, 约占57%。林岳新[8]对汕头大学本科生的抽样调查发现, 有35%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社交不良的现象。

(五) 诚信缺失。

据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对大学生助学贷款信用状况的调查显示, 有56.7%接受过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不能主动提供工作去向, 有42%的贷款毕业生不能按期还贷而违约。在对目前高校学生违纪现象的调查中发现, 考试作弊占所有违纪事件的首位, 约为38%[3];有的大学生为了得到国家助学金, 申请时捏造事实以证明自己家庭困难, 或者为求心理平衡不考虑一些贫困学生的感受, 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优渥, 仍旧申请并接受国家助学金;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就业的双向选择上, 制造虚假履历以及签约后毁约或签约后不去报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

(一) 社会环境。

现代社会, 网络文化的冲击、色情暴力影视的流行以及拜金主义、行贿受贿等消极现象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 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部分大学生对这种状况缺乏足够的承受力和抵抗力, 极易产生不良情绪, 导致心理失衡。社会环境良好, 大学生则乐观进取、精神振奋、道德高尚;社会环境差, 大学生则消极悲观、道德败坏。社会风气的好坏, 关系到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民族的盛衰。

(二) 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 学校教育强调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育, 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高校心理咨询力量不足, 或缺少有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对大学生进行有力有效的心理指导、咨询;很少学校会专门针对大学生人格问题设置人格教育课程, 未形成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良好氛围。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智力教育的同时也应关注其人格的塑造与培养, 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 家庭氛围。

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一场所, 家庭的经济状况、教养方式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人格发展。家境较为贫困的学生很容易萌发自卑、消极乃至厌学的情绪;在父母婚姻不良的家庭, 从夫妻感情破裂到准离婚或离婚的过程, 都会对子女心灵带来痛苦和抑郁[9]。有研究表明, 溺爱型、否定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发展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只有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才对子女人格发展的某些方面有积极的影响[10], 特别是父母关系不和以及单亲家庭对子女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更大[3]。

三、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策略

健全人格就是以正面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与自己、过去、现在与未来、顺境与逆境, 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和幸福的进取者[11]。我国台湾学者白文博[12]提出健康人格的条件:一是自知之明;二是自我统整;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是乐观进取的工作态度;五是明达的人生观。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有:

(一) 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在长辈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大学生, 父母对其千依百顺, 有求必应, 他们几乎没有受到过挫折, 不懂得尊重他人, 不知道如何应对大学生活中的矛盾;而在和谐、民主的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 他们的父母注意尊重、信任他们, 遭遇挫折时父母会主动与他们沟通, 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他们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 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 父母也要与时俱进, 以减少和避免出现沟通障碍。更重要的是, 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 不能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或满足虚荣心的机器。父母也要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质。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有重要意义, 社会应鼓励和谐家庭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更多的家庭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

(二) 转变观念, 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配备适当数量的有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调动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及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针对性的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方法, 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培养独立的人格。此外, 要充分发挥心理社团的作用, 开展心理健康宣传, 针对热点心理问题举办讲座、报告等, 使大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学校也应积极创造条件,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如军训、社会调查、各类社会服务, 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而且能促进其自主独立能力、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良好的人格品格的形成, 逐步完成健康人格的构建[13]。

(三) 发挥大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自己应该有人格的自我完善意识和自觉性。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理论知识只能从理论上指导大学生, 实践活动才能从现实生活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抗挫折能力, 磨练意志, 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 学会利用和发挥主客观优势, 消除外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乐观的心态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应对学习、就业等的压力, 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现实, 迎接未来。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才能克服自卑, 积极健康的成长, 未来迈向社会也能够好好把握自己, 不迷失方向。

(四) 培育双性化人格。

培养健全人格 篇10

关于“人格”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可斯塔等人提出的“人格模型”。他们把人格分为5个方面来描述:第一是开放性, 包括具有想象力、情感丰富、审美、求异创造、智慧等;第二是责任心, 包括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第三是外倾性, 包括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第四是宜人性, 包括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第五是情绪稳定性, 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1]

“人格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 在人的品质结构中, 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2]崇高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坚强的意志、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等优秀的人格特征将对人的智力因素和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生人格缺陷成因分析

中学生的人格缺陷一般表现为独立能力差,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远大理想, 缺乏责任心, 心理素质不健全, 等等。造成中学生人格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观念多元化与文化多元的冲击

改革开放后, 随着西方思想、观念、文化和技术的涌入, 形成了我国当前的文化多元与观念多元状态。这种状态, 在给我们的文化带来繁荣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社会各种不良风气以及市场经济直接表现出来的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 不断影响着学生思想, 形成了不健康的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严重扭曲。随着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 这些消极思想、不良行为传播和扩散的速度也更加迅速, 使他们原本就脆弱的道德观念受到更强烈的冲击。言情小说、艳词情歌、色情影视、浮躁的炒作、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把学生思想变得更加复杂。

2. 家庭教育失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与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3]但在我国, 很多家长缺乏这样的认识高度, 在生活上, 孩子们深受父辈乃至祖辈的呵护和溺爱。长辈们往往是有求必应, 孩子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养尊处优, 任性自傲, 我行我素。在学习上, 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优秀, 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意志品格的培养, 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孩子往往缺乏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生命观、爱情观和价值观, 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没有感恩之心。在孩子的成长管理中, 家长们往往缺乏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随意性大, 或者放任不管, 或者方法粗暴, 造成家长与孩子长期沟通不畅, 使孩子情绪压抑、精神低迷, 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对抗、报复等极不健康的心理。

3. 社会、学校及家庭缺乏对学生青春期困惑的应对策略

青春期是从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心理与生理的快速发展, 使他们应接不暇, 不知所措, 少儿时期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定位已经失去, 成人化的认识与定位还不能及时建立, 于是便自然而然地滋生了很多迷惘、困惑、哀怨、痛苦、惆怅的心理。尽管社会、学校也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做了很多尝试, 但由于缺乏经费支持, 缺乏协调, 尤其是各种媒体缺乏培养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感, 文化垃圾充斥网络、电视和书刊, 对学生的负面人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

1. 要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学阶段既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又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是中学生独立生活的开始。多数学生第一次离开了家庭离开了父母, 生活中的一切都由自己安排, 所以对学生进行责任感和文明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特别重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培养健全的人格, 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 生活上要学会自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指导学生快速地适应环境。也可以通过入学前的军训, 让教官教会学生如何整理内务, 培养学生整理内务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 并进行量化评比, 将做得好的宿舍评为文明宿舍并给予奖励。

其次, 学习方面,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教育学生要努力适应社会, 提高生存的能力。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老师及新的教学方法,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 心理素质方面, 要学会自尊、自爱, 学会承受, 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还要讲文明、懂礼貌, 乐于助人, 热爱集体等,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 良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同时良好的习惯也会内化为素质, 形成健康的人格。

2. 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誉与耻辱, 实质上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中国人自古注重荣辱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孟子·尽心》上说:“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 无耻矣。”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不能没有耻辱之心, 没有耻辱之心的无耻是最大的无耻。

但中学生的荣辱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公共汽车上没有主动给老人让座、看到同学有不良行为时不敢出面制止、生日时借钱下餐馆、考试作弊、逃避劳动, 等等, 甚至还有更为极端的表现。我所教的班就有这样一位女学生, 就因为看着同年级另一个班级的一位女同学的言行不顺眼就到其宿舍将一些果皮、纸屑等杂物全倒到这位同学床上的被子里, 结果被学校处分。这就是人格扭曲的表现。可见, 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真正知道了怎样做光荣、怎样做可耻, 才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乃至健康人格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需要从各方面去规范和检验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比如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遵纪守法, 诚实守信;要热爱劳动, 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保持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要摒弃本位的价值取向等。

3.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多年来, 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分数和升学率。“中学教育沦为考试的工具, 大学教育沦为找工作的工具, 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不少学生都成为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道索取的“冷漠一代”。据相关调查显示, 中学生中知道父母生日的学生不足一半, 知道爷爷、奶奶生日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感恩教育不容忽视, 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 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题中之义。不会感恩或不愿感恩, 既是自私自利、缺乏修养的表现, 也是人格不够健全的表现。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打开水, 对师长有礼貌, 尊重老师, 关心理解父母, 为父母分忧等, 从这些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 永不忘记同学、朋友及他人的帮助之恩, 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我的班上就有这样一位女同学, 家庭经济比较困难, 可她学习不够努力, 整天想着吃喝玩乐和如何打扮自己, 还特别爱慕虚荣, 不体谅父母的辛劳。5月的一天晚上, 她花了将近100元钱买了一个大蛋糕请同宿舍的同学给她庆祝生日, 还违反了学校不能晚睡的纪律, 影响班级量化得分。我知道之后, 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和引导, 并要求她周末回家做一件事情:向父母了解家里的收入情况, 再将自己所花费的学费、每个月的生活费、零花钱等各项支出加起来, 算算父母为自己投资了多少, 最后假定自己毕业收入, 计算一下自己大概需要工作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这位同学按我的要求做了, 之后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学习努力了, 成绩也提高较大, 也懂事多了。

可见,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 感恩之心不可无, 一个人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才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才会努力的学习和工作, 才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4. 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合作精神、竞争意识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也是一个健康人格的标志。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在家长眼中, 他们都是“小公主”“小皇帝”, 缺乏合作的环境。在家里他们事事几乎都由父母包办, 自立能力、竞争意识极差。这就与现代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的合作精神, 以及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很不合拍。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需要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社会,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 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恰当的竞争对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 利用这一点, 我引导学生在班级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竞争对象。即某方面比自己强, 又与自己差距不很大的同学。同学们有了竞争对手, 明里暗里在竞争,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奋战, 相当部分的同学成绩都得到了提高。学习自信心也增强了, 竞争进取的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其次, 帮助学生创设合作竞争的机遇。我除了一如既往的调动全班同学团结合作、共同努力, 争创文明宿舍、争夺流动红旗之外, 还利用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等机会, 鼓励同学们团结协作, 努力为班级争荣誉。比如上个学期, 我就利用新生入学前的军训这一机会, 在我的鼓动下, 尽管学生彼此都还不熟悉, 但他们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最后在军训大检阅中赢得了全年级 (8个班) 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本学期的班际篮球赛中, 我在赛前给他们信心和鼓励, 每场比赛我都亲自到场为队员们加油, 我们班的拉拉队在每场比赛中阵容强大, 从气势上就压倒了对方, 球场上我们的队员也越战越勇, 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 这种敢于竞争的勇气, 使我们班男女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5. 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孔子曰:“言必信, 行必果”“凡言出, 信为先”。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 做事才能讲信用, 有了信誉, 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中学生的思想品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 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结合授课、班会、晚自习和读报节等机会对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宣传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强化“诚信光荣, 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 逐渐确立信奉诚信守信的风尚。这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大有裨益。

总之, 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可从多方面入手, 方法也多种多样, 贵在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杨文平.学校教育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9) 。

[2]莫雷, 颜农秋.大学生心理教育[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语文新课标下一篇:防空地下室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