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2022-09-11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教育改革、就业压力、个人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当前高校存在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因素。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机制, 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积极的情绪、稳定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 顽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竞争越来越激烈, 人际关系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知识又要不断更新, 所有这些都给大学生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 既不可能成功地应对时代的挑战, 也不可能成为合格人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威胁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 危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地呈恶化趋势。在校大学生求助心理咨询的人次不断增多, 因就业、爱情、学业和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导致凶杀、自杀等事件时有发生。

首先, 影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是就业竞争压力, 大学生找工作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 这对大学里的众多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一些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其次, 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情感问题的能力, 不能明确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不善沟通, 人际关系失调, 也容易产生冲动偏激、不冷静理智的心理状态。而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 也是诱发他们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有的人因此走向极端, 甚至酿成悲剧。另外, 由于高校的学生学业竞争激烈, 课程难度加深、教师疏于指导以及专业兴趣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学业不理想, 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 在大学里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也使学生产生巨大心理压力, 极可能使精神长期紧张焦虑, 从而引起心理疾病。

除了对以上正常群体的探讨, 还要加强对各种处境不利群体的研究, 提出改善他们不利境遇的方法和措施。关于处境不利的群体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留守家庭青少年。在缺乏父爱或母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在大学里保持心理的和谐和健康, 摆脱孤独感等, 这些都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离异家庭青少年。离异家庭青少年, 是父母婚姻破裂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当前, 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社会转型, 离婚率持续上升, 离异导致了子女和父母双方的压抑和不安。离异所造成的子女社会适应危机是一种长期的现象, 离异家庭对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道德品质消极面相当大。如何使离异子女在进入高校后健康、和谐的发展也成为高校心里健康教育新的研究课题。

家庭贫困青少年。近年来, 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但是贫困人口问题仍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这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一直生活在城市中, 时刻受到贫富差距的冲击, 其心理极易产生不公平感, 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甚至表现出反社会行为。二是我国城乡距持续扩大, 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 这对农村青少年, 尤其是农村贫困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使他们保持一种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 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心理和社会支持是大学心理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一个和谐社会中, 人们必然要具备健康和谐的心理。心理和谐是建设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基础, 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呵护和培养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针对大学校园中诸如上述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 心理健康教育者要承担起构建与维护和谐心理的重任。

塑造自尊的健康人格。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 (或自我) 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和态度。自尊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高自尊的人往往有着积极向上的情绪, 对世界的看法也比较乐观。从一个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 其社会成员必定要有积极的自尊体验, 从而形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自信健康的社会心态。人格反映了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 是相对稳定的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除了才华和机遇外, 人格是决定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健康的人格, 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乐, 在失利时取得成功, 在平凡里创造辉煌。人格的整合与塑造, 既是个体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关系到现在的和潜在的劳动者素质的优化和改造的顺利推进, 更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未来学家预测, 21世纪将属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冲击的人格健全者。高校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定型的重要时期, 也是人格健全、完善的重要时期。加强这一时期的人格教育, 对于学生完善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必须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特点,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能动性, 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以健康人格教育为切入点,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基本道德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精神状态。

总之, 健康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依据, 培养健全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始终致力的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由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所决定的。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大学生人格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促使形成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格式。

摘要: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必须深思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和谐是健全人格培养的基础, 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前提, 也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 李文辉.构建和谐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边疆经济文化, 2007 (1) .

[2] 郑安徽.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肇庆学院学报, 2006 (6) .

[3] 鲍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大学校园构建[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6 (3) .

[4] 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心理发展与教育[J], 2007 (1) .

[5] J.M怀特利著, 朱深潮等译.大学生人格发展[M].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3.

上一篇:鼻内镜术后术腔使用布地奈德庆大霉素明胶海棉的疗效观察下一篇: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控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