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格留守儿童论文

2022-04-19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逐渐发展成为“问题儿童”。建始县实验小学,通过合理引导、多措并举,塑造“留守儿童”健全人格。感受集体的温暖,形成健全的人格。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健全人格留守儿童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健全人格留守儿童论文 篇1:

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摘 要:一个留守儿童对应的就是一个家庭,孩子的身心发育是否健康成长直接导致他的一生,导致一个家庭是否和谐幸福美满。家庭的稳定才能促使国家安康平安。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健全人格

在2009河北省儿童抽样调查的50794名儿童中,有7146名留守儿童,占14%,其中,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5270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73.7%;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876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26.3%,占总抽样本儿童的3.7%。按照此比例分析,全省约有170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其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有45万。在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河北省,这个数字说明,留守儿童绝对数大,但由于不太集中,问题并不是很突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留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发达,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欠发达,留守率就越高。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留守意味着孩子缺乏基本的亲情和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完整家庭带来的温馨和幸福,因此这些孩子在人格健全方面较之普通孩子为欠缺。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较为偏激,易猜测,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等等。健全人格对个体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生存本钱,有了健全的人格,才有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才能受到尊重和礼遇,才会有知心的朋友,才会有自豪的人生感叹,才会不寂寞不孤独,才会有良好的人缘。

每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人和人联合,共处,共同打造家庭、单位、团体,所有的人,在世上生存,这就是人的社会,人的团体,人的联合体。假如每个人都有健全的人格,那么社会会多么健康,积极向上,活跃而文明,没有违法,没有罪恶,没有黑暗。健全的人格会促进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健全的人格会带来震撼,心灵的敬畏与崇拜。比如,我国伟大的总理周恩來同志,他以充沛的精力,精明的政治头脑,爱民的心,伟大的人格,为祖国为人民尽心竭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百姓的爱戴与后人的追悼,联合国也降半旗致哀!总理走了,人们怀念他,怀念的不是地位,不是容貌,而是那颗火红的心,那巨大的灵魂,那震撼人的人格力量!人格健全的员工会有更大的可能给单位带来好的效益,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为健全的人格就意味着更强的沟通、交际、理解和办事的能力。就教师来讲,健全人格的意义会更大,拥有健全人格的教师会把健全人格的力量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感动学生,学生一生都会受其影响。承德市检察院检察长李永志在2008年探母校时说过“如果一个单位因为你的到来而焕然一新,因为你的出现而大有改观,那你是了不起的!”而这就要求人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

家庭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最基础的生存环境。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而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恰恰缺失就是这个关键的温情。

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刻不容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出发,建议家长能够尽量就近找工作

经常保持与孩子的联系,以便于和孩子沟通交流,可采用电话书信视频等方式。让孩子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呵护。

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措施,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课后活动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第二任父母的重任。尽量弥补孩子心灵上情感的缺失。

三、社会也应该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献一份爱心,尽一份义务,伸出友爱之手,争当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使留守儿童既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引导,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在社区或留守儿童生活区内设立爱心帮扶箱,即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心愿以字面形式放入帮助箱中。让有能力有爱心的朋友帮其实现。

四、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作用

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学生,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除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更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及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乃至几代人的成长问题。为此,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心重视,形成合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

作者:赵风利

健全人格留守儿童论文 篇2:

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逐渐发展成为“问题儿童”。建始县实验小学,通过合理引导、多措并举,塑造“留守儿童”健全人格。

感受集体的温暖,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学校重点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要让“留守儿童”融入学校这个集体,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留守儿童”的遵纪守法意识。对“留守儿童”进行档案管理。有的放矢,跟踪管理。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沟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帮助指导“留守儿童”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留守儿童”学会表达情感,学会与他人交流,学会与他人分享,感受集体的温暖,形成健全的人格,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开展多样的活动,搭建自信的平台。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使孩子们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按教育规律办事,严格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在孩子们掌握必备知识的同时,积极组织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特长得到发展,自信心得到提高。学校深入挖掘民间文艺,积极开展了课外活动,开发校本课程,鼓励“留守儿童”参加,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推动“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提高家长的认识,促成心灵的对话。学生与家长存在心里隔阂,是当今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极不利于家庭教育。因此,学校设立家长教室,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使学生家长特别是“留守儿童”监护人逐步学会如何引导、教育孩子,使他们懂得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班主任利用孩子生日、母亲节等特殊的日子,组织学生和家长互相视频,平等对话,增进理解,引导家长与子女开展心灵对话。学校还开通了专用亲情电话,免费让“留守儿童”每月至少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汇报学习、生活情况。

构建教育的网络,把牢合作的抓手。学校在建好“留守儿童”档案管理的基础上,还应多方位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注意他们的情绪反应,倾听他们的心理诉求。对突遭生活变故的家庭,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争取社会的支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在学校能安心学习。同时,学校应多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育孩子,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配合。因此,学校想方设法争取政府与社会各界支持,由学校牵头,成立由乡(镇)政府、派出所、卫生院、文化站等部门以及各村(社区)参加的德育教育领导小组,形成德育教育网络,并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比如,对黑网吧的取缔,对游戏厅的治理,对农家书屋的添设等,力求创设适合少年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教师还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家访,以便及时和监护人交流,使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为共同管理好孩子打下基础,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了紧密结合的教育网络,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建始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世兵)

作者:李淑珍

健全人格留守儿童论文 篇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留守儿童人格培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及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内涵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

1.阅读活动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活动主要是指留守儿童对指定教材及课外书本的阅读。阅读活动分为指导阅读和自我阅读两个方面。指导阅读是指留守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阅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的整体架构及中心思想具备初步的了解,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能够解答教师在各个环节提出的问题,最后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外界信息的指引下,形成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自我阅读是指学生独立留守儿童文章,并对其中的人物、事件、情感和价值观念进行独立思考和自助判断,从而引发自身体验情感、明理觉悟等行为。留守儿童独立阅读后所形成的自我认知,是最为持久且不易改变的。

2.听说活动

留守儿童的听说活动包括在课堂上的听讲和交流。听讲活动产生于教师用有声的语言诠释课本中无声的汉字这一过程,教师通过语言将对人物人格特点传达给学生,包括对优秀人格的赞扬和对卑劣人格的批判,留守儿童能够在接收评价的同时主动保留积极的部分从而无形中把自己塑造成优秀人格的人。课堂交流表现为回答教师提问、课堂讨论、朗诵课文以及参加语言类活动包括演讲、辩论和分角色演绎课文等形式,留守儿童的主动交流是一个人格外化的过程。

3.写作活动

写作活动是指留守儿童通过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特定主题或在特定情境下的自身认知,这是一个留守儿童输出内心价值观的过程。留守儿童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自然流露个人人格,教师在指导和批改写作的过程中,也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体会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特征,并能够对留守儿童人格中的积极部分予以肯定,对缺陷和弱点予以否定并指正,从而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全人格。

(二)留守兒童健全人格的内涵

社会各届学者对健全人格的定义各有不同,在作者看来,健康人格的标准是学习能力、道德水平和价值评判的统一。智慧人格体现为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即能够很好的接受和吸收外界的信息,学以致用同时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举一反三。道德人格表现为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道德人格的维度很广阔,包括留守儿童的善恶观、是非观、责任意识、集体意识、意志力等等。审美人格则表现为留守儿童对事物的评价能力,健全的审美人格能够使学生以独立且统一的标准来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

从语文学科的素养来说,健全人格包括多个方面:在知识方面,需要培养学生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感、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品格;在情感方面,需要培养学生思想情感、品德修养、责任意识、群体情感等品格;在审美方面,需要培养学生体会美感、艺术评价等品格。

二、利用初中语文教育培养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途径

(一)语文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是语文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绝大部分对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引导都在课堂教育中完成。因此更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培养。语文教材是课堂教育最不可缺少的载体,利用教材中的优质课文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不可忽略且行之有效的主要方式。

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人类发展历史中的著名事迹和优秀文学作品,教材中的文章可以作为给予留守儿童人格教育的有力工具。除去自然人文景观及名胜古迹等地点著作,大部分文章都是以人为主题的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分析文章中的人物人格,并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将讲解人格的教育渗透在课堂教材教学中,引导留守儿童发掘并主动学习优秀的人格特质,主动吸纳这部分优秀品格。

(二)语文实践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语文教育中,实践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对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绝不仅仅是课堂教育就能实现的。在教育实践中,通常称语文实践教育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师带领留守儿童离开书本的形式,带着书本中的思考走入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对健全人格有切身的体会,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记忆和认知。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拥有“大语文教育观”,重视第二课堂,不拘泥于课本的形式,使课外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

(三)语文教师的做法

教育活动是教师与留守儿童的双向互动,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让留守儿童掌握语文知识技能,形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进而完成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一目的的实现依赖于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双边活动。

无论是课堂教育还是第二课堂活动,都是教师的教学场景及教育工具,语文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教师本身。对留守儿童进行健全任何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本身对健全人格具有正确和完整的认识。“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优秀人格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行一致的做法,能够激发留守儿童内心的认同和向往,从而以一种更加让留守儿童信服的方式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全人格,于对留守儿童的耳濡目染中施加教育,是语文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虽然可以简单地将语文教学活动分为阅读活动、听说活动和写作活动,但背后所暗藏的隐形教育内容却不可一言以蔽之。初中语文教材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载体,在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背后,有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格,深层挖掘这些优秀人格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给留守儿童,使书本与实际相结合,使留守儿童在认同优秀人格的同时,自觉地将其作为榜样从而主动靠近,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与健全人格含义的基础上,从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教育、教师行为的“隐形课堂”教育三个方面得出了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希望通过丰富语文教育活动,并对处于人生重要阶段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养成起到推动作用。由于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作者自身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本文在论述上仍存在不足之处,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作者将持续关注这一话题,并不断丰富自身理论和实践,以期对这一课题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和龙市福洞镇民光学校 黄昕煜

作者:黄昕煜

上一篇:公路部门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公路旧桥加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