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支持

2024-05-06

社会心理支持(精选十篇)

社会心理支持 篇1

产妇心理障碍的形成, 即有其自身心理、生理因素, 又有其社会、遗传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由于产妇在产后雌孕激素的不平衡, 胎盘类固醇的变化和失调对产妇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分娩并发症的负性刺激。比如难产、滞产、产伤等都会对产妇的情绪造成不利影响, 致使产妇过于紧张、恐惧, 造成产妇的心理不平衡。

造成产妇心理障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产妇自身的个性特征、神经质型、遇事敏感、社会角色不适应, 对即将成为母亲的角色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调节。而且性格过于内向, 社交能力差, 抑郁内心的诸多情绪不善于表达, 就会使产妇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时间越长, 越会加重产妇的心理障碍。另外, 产妇心理障碍的形成还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 不良的生活事件越多, 对产妇的心理影响越大。例如产妇的家庭不和睦, 自身家庭条件过于恶劣。特别是缺少丈夫和长辈的关怀, 是导致产妇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也不容忽视, 产妇多俱备明显的家族抑郁病史, 一旦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 而产妇长期处于不利的负性刺激, 就会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2 产后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2.1 产后沮丧、产后抑郁[1]

产后沮丧是产妇短暂的抑郁表现, 多数产妇都会有类似的表现, 持续时间可数小时, 数天, 有的最长持续2~3周, 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情绪低落、感觉孤独无助、疲惫、失眠, 也有时处于焦灼状态。

2.2 产妇的产后抑郁不是医学上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性的神情、抑郁,

但是要比产后沮丧持续的时间要长, 表现形式也严重, 表现为激惹、注意力不集中, 对周围事物冷漠, 社会退缩行为, 自罪自责, 有的甚至伤害婴儿和自我伤害, 严重发展成产褥期抑郁症[2], 产后抑郁一般只占产妇的少数。

3 产妇心理障碍的心理支持

3.1 护理评估

产后心理障碍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却是可以预见的, 护理人员对产后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准确的判断, 护理人员要对产妇的心理作出正确的评估, 包括产妇的个人史、家庭史, 并对产妇潜在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判断, 了解产妇有无手术、心理等重大身心创伤以及婚姻、家庭背景等。婴儿的健康状况也不能忽视, 这些都是产妇心理障碍的客观因素。更重要的要对产妇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做好评估, 了解产妇是否感到孤独、无助、恐惧、焦虑, 产妇有无自我护理能力和照顾婴儿的能力, 母婴的交流是否正常, 产妇是否真正体会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温暖, 尤其是来自丈夫和长辈的关怀至关重要。

3.2 心理支持

首先, 认真倾听产妇的诉说, 了解产妇的心声和心理需求。尤其是那些具有不良个性的产妇, 要认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让她们把抑郁的心声倾诉出来, 避免导致产妇心理障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刺激, 帮助产妇尽快适应角色的转换, 减轻心理负担, 调整好家庭关系, 让家属给予产妇最真切的人文关怀, 同时给予产妇必要的生活护理, 鼓励自护和自已照顾婴儿, 不要让她们感觉生活的孤单和无助。只有减轻生活的压力, 才能让产妇树立自信,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健康心理状态。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产妇, 有必要进行心理咨询。

4 小结

孕产是女性生命的一次特殊体验, 是女性人生一次重大的角色转换, 这一时期对女人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 必要的心理支持, 一定会使产妇身体舒适, 心情愉悦, 避免不良的生活刺激, 才能减少和避免产妇心理障碍的发生。而必要的心理支持, 更加有利于产妇和婴儿的生命健康。

摘要:产后心理障碍不是一个独立的机体疾病, 而是产妇随着社会角色的改变而没有及时调节自身的心理行为而导致自身的不适应, 进而造成产妇心理的亚健康状态, 如果不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不仅影响家庭的正常功能和产妇的亲子行为, 严重者还可危及产妇和婴儿的健康与安全, 因此, 心理支持很重要。

关键词:产后心理障碍,产后沮丧,产后抑郁,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浅析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论文 篇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形式以及社会支持这两种制度形式是截然分开的形式,但是,在运行及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这两种社会形式会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一定的安全感。但两种形式在针对主体时,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社会保障而言,是制度化的经济资源分享机制;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广泛的正式或是非正式的融合机制形式。因此,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两种形式的发展需求,正确认识社会保障以及社会支持的基本内涵,掌握内在的联系性以及主要的区别。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

社会保障,也被称作社会安全。其主要的内容是指,国家通过基本的立法,积极动员社会中各个方面的资源,确保没有收入、低收入或是遭受意外的公民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可以保证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生育等情况下可以确保自己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我国国民的基本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或政府,其中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过程中最高的权力机关,而政府作为执行国家基本权力的集体代表,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是其主要的职责,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政策建立以及立法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形式。而社会保障的客体,主要是社会中的贫困群体。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整个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全面满足社会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而社会保障中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基本方式的差异性划分为四种基本的模式,分别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的基本手段,主要的形式是立法,国家或政府所实施的社会性行为,是通过法律得到充分保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通过制定法律形式的建立,为社会中贫困群体的日常社会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二、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

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制度形式。社会制度以及社会行为,这两种实施形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中社会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之上的基本社会结构,主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以及基本的制度模式及规则,是社会行为中的规范性体系。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立法而形成的基本模式,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活动形式,社会保障具有一定的变异性、稳定性和阶段性。这种保障形式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平,在根本上保证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稳定。

三、社会支持的基本内涵

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是客观支持的,主要包括援助以题与对策问及社会中网络化以及社团性的服务关系;另一种是主观支持的社会模式,这种形式主要是指个体所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在整个制度建立的过程中,要科学进行相关制度形式的界定,从根本上保证社会支持的周延性、确定性,从而为整个社会支持制度性的建立提供充分的保证。对于社会支持的主体而言,主要是社会支持的实施者,将这种主体界定为社会网络是较为合理的,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网络是范围相对较为广泛的,在这种网络形式的建立过程中,可以充分满足社会关系的稳定性发展。社会支持的客体,主要是社会支持的接受者或对象,有些学者将这种群体称之为社会的脆弱性群体,对于这类群体而言,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自身的力量很难维持基本的社会生活,所以是社会支持的主要对象。社会支持的基本特征通过对社会支持中主体、客体以及相关内容的充分了解,可以充分地掌握这一内容的周延性、确定性,但是在整个内容界定的过程中,应该准确认识到其中的周延性以及确定性只是基础形式,而抽象性只是表述性的要求,本质性的问题是关键性的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支持的过程中,应该站在社会行为的角度对整个内容形式进行充分了解。

四、社会支持的本质性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社会性,也就是说社会支持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模式,在内容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社会行为以及历史条件的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社会性的基本特点;第二是选择性,也就是说,在社会支持制度建立的过程中,社会主体在执行社会支持的过程中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这种选择性主要是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相互制约所产生的;第三是无偿性,也就是说,社会支持是对社会中弱势群体进行无偿性的社会行为,社会支持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并没有经济学中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无偿性的支持模式。

五、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的联系。首先,对于两种制度形式而言,历史的起源是相同的,这两种制度形式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在整个社会形式形成的同时,人们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就是通过相互支持、相互依存而生活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类社会建立之初就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其次,整个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其客体是相同的,只是内容表述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虽然存在着内在性联系,但是,在整个内容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性。首先,对于这两种制度形式而言,主体存在着差异性,社会保障的实施主体是国家或政府,而社会支持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及政府,还包含着群众及个体;其次,内容制度上存在着差异性,对于社会保障的基本形式而言,主要是满足贫困群体的基本物质生活,而对于社会支持而言,既要满足社会弱者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社会弱者的精神生活需求。

六、把握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内在联系的意义

对于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而言,在整个内容形式的建立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保障是一种内在的社会支持,主要是指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支持的历史起源、客体形式以及目的都保持一致,只是在主体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外延上的差异性。而在现实的生活过程中,人们比较重视社会保障内容形式的建立,对于社会支持没有得到更多的认识,从而出现了用社会保障取代社会支持的现象。通过对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的分析可以发现,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大于社会保障中的相关内容,所以,若想通过社会保障取代社会支持是不合理的。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到这两种形式的联系性,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建立起系统性的制度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存在的基本问题,从而为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社会支持筹措经费 篇3

争取政府的最大支持

学校建设大的工程,依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我们邀请专业人员规划、设计,进行精确的核算,然后写出合理的请求报告,勤请求,总会有所收获。

精诚合作,联办项目

1联办幼儿园

2005年,我校准备着手建立自己的幼儿园,但需要一笔很大的投入,因此,学校广泛征求意见。正当我们仔细策划的时候,附近的西楼居委会闻声前来洽谈,他们有强大的经济实体,新修建的幼儿园居我市一流,但我校一旦建立幼儿园,他们园的幼儿必然会奔这里而来,久而久之,他们的生源必然成为主要问题。因此双方有了合作的需求,经过多次磋商,敬请专业人士指导,得到政府的支持,双方开始联合创办幼儿园,他们提供资金、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我校负责管理、提供培训等软件建设。这样,我校省下了大笔资金,且有了新资金的恒定收入,西楼幼儿园的师资大大提高,各种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从而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筹建乒乓球馆

我校乒乓球队曾取得优异成绩,但训练的条件很艰苦,四张球台集在三间平房里,有时还需要搬来搬去,供学校之需。因此学校一直想在操场边的空地建立乒乓球馆,但苦于资金周转不开,因此乒乓球馆一直是领导的心病。后经教体局的引荐,我们得到了玻璃钢集团的支持,乒乓球馆很快建起来了,玻璃钢集团拥有企业冠名权、假期受训权,我校乒乓球教练也是他们企业的教练员、陪练员。后来,玻璃钢集团又加大投资,为我们添置了乒乓球台、发球机等训练器材,这样我们的乒乓球队员有了舒适的训练条件,双方球队的比赛成绩稳步提升。

3宏安图书室

自从政府投资新建了综合大楼,我校的图书室又宽敞又明亮,但里面的图书少得可怜,有些已经不适合学生读了。去年冬天,得到了宏安电缆集团的大力支持,送来了一万册新图书,添置了图书柜及桌椅。学校举行了“宏安图书室”的揭牌仪式。师生快乐徜徉在书香世界里,幸福地成长。

其他措施

1处理好和企业的关系,

我校和妇幼保健站共用一套供暖系统,由于电暖房在我校,因此学校后勤人员负责管理,他们提供一笔资金,除了补贴管理人员,维护其中的设备外,学校也有了一小笔收入;我校美术教师设计、配料粉刷的校园很靓丽,妇幼保健站就请求帮忙,于是学校安排美术教师利用假期为妇幼保健站的墙壁添画了儿童画和花草,行人经过无不注目,我校有什么事,他们总是大力支持。

提供场地,赢得添置器材的机遇。有些企业经常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他们需要场地和专业裁判,因此学校和企业签订条约,假期里,只要不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学校义务提供场地,体育教师自然成了执法的裁判。合作愉快,企业也愿意为学校提供篮球等器材。

2开展活动,赢得支持。

我校利用假期开展了几次大型活动,向社会宣传我校的办学理念、展示风采,许多单位和热心人士积极参与,他们也了解了我们存在的困难,结果得到了强有力的援助。我们的废旧课桌被家具城拉走,换成了新的课桌、方凳,一二年级从此有了适合他们的低矮课桌。还得到了支持,他们和贫困学生建立了长期的资助关系。

学校需要一定的资金周转,广开渠道筹措经费就成了必须的行为。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合理、合法,就可以尝试。

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与社会支持 篇4

但癌症决非是不可战胜的。据统计,我国约有癌症患者150万人,其中三分之一经过治疗可以治愈,三分之一可以得到控制[3]。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国内外癌症治疗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今的癌症治疗不仅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且把提高生活质量作为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当然也是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一提起癌症,世人仍然谈癌色变。概括地说,人们对癌症的主要心理障碍有二:一是存在恐惧心理,认为自己得了癌症就是“判了死刑,一切都完了。”二是存在消极悲观心理,感到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不愿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即使康复了也有一种失落感,也不工作了,认为活着没什么价值。这两种心理观当然是不正确的,也是有害的。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所谓“不治之症”将会变为“可治之症”,人类最终会像我们在2003年战胜SARS病魔那样,一定会战胜癌症这一令人厌恶又害怕造成人类死亡的“致命杀手”。

为了战胜癌症病魔,作为护理工作者,笔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主要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注重心理疏导,做好心理护理;二是要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癌症患者提倡多方位的社会支持。

l注重心理疏导,做好心理护理

护理工作者应根据癌症患者不同的文化素质、性格和心理状态,因人而异地做好疏导工作。患者在做出癌症诊断后,其心态基本都遵循着否认期、愤怒期、乞求期、抑郁期和接受期等规律发展[4]。乐生厌死是人的本性。当每个活着的人在知道自己患了癌症之后,开始总是难以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现实的,他必然要找很多医院和医生反复做检查,希望找出否认自己得了癌症的依据。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和多次的证实,患者也只好逐渐地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从这时起到病情终结,患者的思想极为复杂,感到自己不能再从事心爱的工作,担心今后治病又会陷入人财两空,加上对家庭、伴侣、子女前途的担忧及牵挂,内心难以平静。因而总觉得一切事情不顺心意,从而产生愤怒、愤恨及嫉妒。由于求生的天性,癌症患者一般都认为只要自己尚有存在的价值,他们总是会要千方百计地去追求和实现这个价值。此时的心态是要求医院设备条件好,医师医术高明,护理工作质量高,以期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医护人员的关怀、尊重及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给患者更多的人文关爱,让他们明确生活目的,看到前途与希望,这便是患者战胜癌症的重要精神支柱。当然,限于目前医疗技术水平的制约,部分癌症患者最终不可避免地会进入临终阶段。此期间,患者表现为惊恐不安,对生活无限眷恋,对伴侣及子女十分牵挂。在此期间对他们进行生物学治疗心已无多大意义,医护人员主要是采取姑息疗法和安宁护理,并安排家属陪护以满足其心理需要。在临终关怀阶段,护理人员就以提高完善临终患者有限生命质量为宗旨,使癌症患者在肉体上缓解病痛,在生活上得到照料,在心灵上保持安宁,要人格上得到尊重,在权利上获得保障。总之,医护人员应疏导临终患者以正确的生死观面对现实,以平静的心态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2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提供多方位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感觉到安慰、关心、尊重和帮助一个人,可来源于配偶、家庭、朋友、工作伙伴、医生和社区组织。社会支持包括情感及尊重支持、实物或用具支持、信息知识支持和网络系统支持这五个基本类型。人们是否获得社会支持取决于支持的接受者与提供者的性格特征以及社会网络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如果患者能够合理使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而家庭、社区、社会又提供了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的支持,患者就能够增强同癌症作斗争的勇气和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证明,优美舒适的环境对人的心理能产生良好的影响。护理人员应注意减少和避免噪音,保持病房清洁整齐、安静、舒适。为此,可在病房内放置一些盆花盆景,增添生气和美感,使患者感到生活充满了生机和希望。护理人员还可组织患者看电视、散步、听音乐、下棋、打牌或阅读书报等,以转移内心压力,用幻想愉快的情景来解除负性情绪的束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庭、单位良好的社会环境比治疗疾病本身更为重要。实践证明,家人情绪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本身不应局限于患者本人,还应包括患者的家庭、单位、社区及全社会。护理人员在护理癌症患者时,也要给患者的家庭关心和安慰,应尽可能多地让癌症患者与家人团聚,与社会接触,使患者认同自身价值,提高生活质量。还应指出的是,对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离不开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与健康有关的经济状况也是生活质量的一部分。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我国的经济情况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癌症治病的费用也在不断地增长,所以经济问题在治疗中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还在进行试点,全国还有相当部分人口没有任何形式的保险来保障他们的基本健康。全国居民一年医疗负担达6000亿多元,占GDP的5.4%,全国有近三成家庭因病致贫。目前大多数癌症患者治疗在经济上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经济保障是采取医疗行为的重要条件,因此,患者生活质量的一般行为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医护人员在对癌症患者治疗时一定要认真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来考虑和切实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顾学章,严峻海.与癌共存,安享欢乐生活.医学与哲学,2005,11 (26):54-55.

[2]卫生部.2006年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公布,2007.

[3]张惠兰.对恶性肿癌患者的一般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6,21 (6):276.

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理论 篇5

1、概念的界定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六十年代后期,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Homes & Rach , 1967)。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相对而言,受到来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七十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了社会支持的概念。研究者用社会学和医学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及学科内部尚未达到统一,人们对社会支持的看法还存在分歧。总之,社会支持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概念:对医学社会学家来说,它成为评价社会网络的基本原理和中心;对心理学家来说,它成为评价疾病与应对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对护士来说,它成为联系家庭评价、病人需要和疾病结局的一个实践方法。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人们对社会支持的关注,社会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及流行病学家等各个研究领域和领域内部都对社会支持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在国外,Caplan(1974)[1]认为社会支持是持续的社会集合,该集合为个体提供有助于认识其自我的机会,并使个体对他人的期望得以维持,构成这个集合的具有支持性的他人会在个体需要的时候,向他提供信息或认知指导,以及实际的帮助和情感支持;Cobb(1976)[2]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Cohen和Mckay(1984)[3] 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保护人们免受压力事件的不良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Atchley(1985)[4]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的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家庭、朋友和社会机构的汇总;House(1981)[5]和Turner(1983)[6]认为,社会支持通常指处于痛苦煎熬中的个体周围存在着有意义的人群,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戚和邻居等对其所起的作用,这种支持包括实际的帮助、社会情感帮助和信息帮助,实际的帮助指他人提供的行为或物质帮助,社会情感帮助指他人对其表现出来的肯定、爱意、体贴、尊重(Cobb , 1976;House , 1981),信息的帮助指他人就当前的事件或思想进行交流,如提建议、反馈和能使个人生活环境更为舒适的信息(House,1981);Gottlied(1981)指出社会支持是一个复合维度的概念,在个人及其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水平的关系: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的来源和社会支持是否能为个人提供如情感、归属感、信息或物质的帮助,它既包括环境因素、又包括个体内在的认知因素,直接反映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不仅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持,也涉及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和帮助,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与帮助,它在多种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邱海雄,1998;Edvina U., 1990;Sarason I.G.et al,1983)[7][8];Pearlin等(1981)将社会支持定义为:在坎坷的人生中接近和利用其他个体、团体及较大的社团的可能性;Barrera等人(1983)[9]也从客观的角度解释社会支持,认为社会支持包括这样一些活动,既帮助别人应付情感压力、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能、给予物质援助等等;Barrera(1986)[10]重新指出,对社会支持的界定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含义:社会处境(social embededness)、知觉的社会支持(percieved social suport)与行动化支持(enacted suport),个体知觉到的社会支持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支持概念,因为同样的客观支持,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并不相同,被感受到的支持是一种心理现实;Sass和Mattson(1999)[11]认为社会支持是指接受者与提供者之间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一个通过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文化术语,由此可以减少关于情境、自我、他人或亲缘关系的不确定性,并能够提高人们对生活经历的自我控制感;J.E.Hupcey(1998)把以往对社会支持的定义归纳为5类:(1)根据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的性质。如(Cobb,1976)提出社会支持是那些导致某人相信自己被关心,被爱,有自尊,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是导致某人相信自己属于一个相互承担责任的社交网络的信息;(2)从接受支持者的角度来看。(Procidano and Heller,1983)提出社会支持是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对支持、信息和反馈的需要能得到满足;(3)社会支持提供者的意图或行为。(Shumaker & Brownell,1984);(4)与互惠性相关,即支持的接受者和提供者之间的资源的交换。(Antonucci,1985)提出实际上的支持的给予、得到和交换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支持的基本作用;(5)根据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是个体可以通过其它个体,团体和更大的社交团体获得的支持的可能性(Lin et al.1979)。”

在国内,肖水源(1987)[12]把社会支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的,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别人提供帮助打下了基础。杨德森(1990)[13]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接近和利用其他个体、团体或较大社团的可能性,或是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依存关系。李强(1998)[14]认为,从社会心理刺激和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丘海雄(1998)[15]认为,“广义而言,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持,也涉及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与帮助,它在多种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张宏文(1999)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支持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刘维良(1999)[16]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施建锋等人(2003)[17]认为,“社会支持指的是当某人有需要时,来自于他人的同情和资源的给予。而这种同情和资源的给予是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的,从而达到缓解个体各类紧张的目的。” 程虹娟从三个角度归纳了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一是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二是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那些导致某人相信自己被关心、被爱、有自尊、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是导致某人相信自己属于一个相互承担责任的社交网络的信息;三是从社会资源的作用来定义社会支持,如(Gottlieb,1981)将社会支持定义为:来自于社会关系的帮助、人们联系的方式以及支持网络中成员间的资源交换。

综上所述,研究者视角的不同、研究目的的不同,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也就不同。总的来说,研究者把社会支持分为客观的(物质、实际可见)支持和主观的(精神上的关注、安慰等)支持,倾向于认为社会支持是以个体为中心,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有联系的人们、以及个体与这些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所构成的系统。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Sarason,1983;易进,1999)[18][19]。本研究倾向于肖水源的概念界定,认为社会支持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各种社会联系对个体所提供的稳定的物质和(或)精神上的支持,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客观支持即个体获得的实际可见的物质援助、社会网络以及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它是独立于个体感觉的客观存在;主观支持指个体感觉的被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它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而社会支持利用度则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接纳和利用、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结果。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学习、生活、健康等各个方面,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将有利于个体获得的社会资源、增强自信心,为个体提供归属感。

2.社会支持的分类

随着社会支持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从各自的理论和研究目的出发,研究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社会支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Pattison(1977)、Thoits(1982)、Cutrona(1990)按照社会支持地性质把它分为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两种;Wellman 和 Wortley(1989)[20]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5项;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四种。另外,Obb(1979)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信息性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6种;House(1981)将支持行为划分为情感支持、帮助、信息共享和工具性支持4种;Cutrona和Russell(1990)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信息支持5种;Langford et al.(1997)把社会支持归纳为情感支持(理解、关心、爱和信任等)、工具支持(物资、金钱、时间和服务等)、信息支持(提供建议、消息等)及评估支持(反馈、比较等)4种;

Barrera 和 Ainlay(1983)[21]按社会支持的功能将社会支持分为六类,具体包括:(1)物质的帮助(Material aid),比如以金钱和其他物质的切实的帮助;(2)行为的援助(Behavioral assistance),比如分担体力劳动的工作;(3)亲密的交往行为(Intimate interaction behavior),比如说倾听、表示尊重、关心、理解等;(4)指导(Guidance),比如提供帮助、信息和指导;(5)反馈(Feedback),比如提供有关他们行为、思想和感情的个人的反馈;(6)积极的社会交往(Positive social interaction),比如参加娱乐和放松的社会交往。

Cohen 和Wills(1985)[22]根据社会支持所提供资源的不同性质将社会支持分为四类:(1)情感支持:指个体个体的价值、经验等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和接纳,又称作表现性支持、自尊支持,行为表现如:提供尊重、情感、信任、关心和倾听等。

(2)信息支持:指帮助个体界定、理解和应对问题。这个功能通常称为忠告、评价支持和认知指导。其行为表现包括肯定、反馈、社会比较、建议、忠告和指导。

(3)友谊支持,是指与人交往,受人接纳,有所归依,能够帮助个体实现与他人合群与交往的需要,使他们能够从生活困境中解脱出来,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这也可称为弥散支持(diffuse support)和归属感支持。其行为表现如娱乐活动、与人来往或共度时光。

(4)工具性支持: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等。这也可称为物质支持和有形支持。其行为表现包括提供钱物、劳动、服务或直接帮助个体解决问题。

Richman和Rosenfeld(1993)[23]则从社会支持提供者的行为表现方面,把社会支持的有形支持、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三大功能划分为以下八种类型:(1)倾听支持,只是倾听,不提出忠告,也不作判断;(2)情感支持,安慰、关心他人,表明他/她是站在接受支持者一方的;(3)情感挑战,对接受支持者提出质疑,以评价其态度、价值观和感情;(4)现实确定支持(reality confirmation support),与接受支持者看问题的方式相似或一致,从而促进接受支持者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确定;(5)任务评定支持(task appreciation support),承认接受支持者的努力,并对其工作表示欣赏;(6)任务挑战支持,对接受支持者的行为或考虑问题的方式提出挑战,使其激发出更大的激情与创造性;(7)有形支持,为接受支持者提供经济援助、物品或礼物;(8)个人援助,提供劳动、服务或帮助,如帮助办事,照看孩子,料理生活等。

国内学者肖水源[12]把社会支持分为三个方面:客观支持(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主观支持(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使用社会支持的多少),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

程虹娟[24][25]等更倾向于将社会支持划分为情感支持(如向身处困境的人们给予情感安慰)、物质支持(物资、金钱服务和其他形式的亲社会性行为)、信息支持(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指导)及陪伴支持(有满足自尊需要的支持,有利于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的言语或行为)4种。

根据个体对社会支持需求的时机不同,李超(2005)[26]把社会支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极端情境中,如有自杀意念的个体在实施自杀行为前,向他人寻求社会支持;另一类是指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情境中向他人寻求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支持。

总之,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与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如家庭、婚姻、同学、朋友、亲属等)或不稳定的(如非正式团体、暂时的社会交际等)社会联系的大小和可获得的程度。这种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家庭、朋友和社会机构的汇总”。如Hearlin等(1982)将社会支持定义为:“在坎坷的人生中接近和利用其他个体、团体及较大的社团的可能性”。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这两类支持的重要性,多数学者认为主观感受的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27],领悟社会支持更可能表现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Brissette,Scheier,& Carver,2002;Leven dosky,Huth-Bocks,& Semel,2002;Wu & Serper,1999)[28-30]。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体现在个体对社会支持的主动性上,3.社会支持系统的构成 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系统由其主体、客体、内容和手段等几个要素构成。

社会支持的主体即社会支持的施者。从索茨(Thoits)对社会支持定义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其社会支持的主体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章谦、张建明认为,社会支持的主体是“各种社会形态”,即国家、企业、社团和个人,在他们看来,广义的社会支持分为国家支持(主体是国家)、经济领域支持(主体是企业)和狭义的社会支持(主体是社团和个人)三个层次;在张文宏、阮丹青[31]看来,社会支持的主体是由具有相当密切关系和一定信任程度的人所组成的;陈成文、贺寨平则把社会支持的主体界定为“社会网络”;李强[14]认为,社会支持的主体乃各种社会联系。可见,在大多数学者的视野里,社会支持主体包括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关系网络。

社会支持的客体即指社会支持的受者。社会支持的客体究竟包括哪些人呢?对此,有两派不同的观点:一派观点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选择性的,主要指社会弱势或者脆弱群体。如章谦、张建明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社会脆弱群体”,他们指出“社会支持不具备普遍性,它的支持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仅限于社会脆弱群体。[32]”陈成文[33]指出社会支持是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另一派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日常生活世界里的每个个体都可能是社会支持的客体。一般而一言,就国内的已有的研究看来,大多数学者将社会支持的客体界定为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从朱榕基总理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以官方的名义提出“弱势群体”一词以来,社会支持几乎成了弱势群体的专利。而国外学者大多认为,社会支持应该网络到所有需要提供支持的个体或群体。

社会支持的内容与手段,有的学者将之称为社会支持的介体。它们是联结社会支持主体与客体的纽带,也是架设在社会支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社会支持的内容与手段是内在统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支持的内容决定了社会支持的手段。换言之,有于什么样的社会支持内容也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支持手段。

4.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大多数研究者对于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都给予充分肯定。无论是从整体的角度,运用社会学和社会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个体心理健康关系所作的宏观分析;还是从个体的角度,采用临床或实验方法,对社会支持与某一特定心理病症关系所进行的微观研究,都显示出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有益影响,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能得到了广泛承认。(李强,1998)但是,对于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学术界则可谓见仁见智。总的看来,目前主要存在着三种理论模型即主效果模式(the Main effect Model)、缓冲器模式(the Buffering Model)和动态效应模型(the dynamic-effect model)。

(1)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仅在心理应激的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而且对于维持平时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有益。(李强,1998;宫宇轩,1994)社会支持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增益作用,是因为个体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能为其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人生活环境的可预测感和稳定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另外,与社会网络的融合在使个体获得归属感的同时,还使个体易于获得必要的帮助以避免一些负性生活经历,如经济问题、法律纠纷等,这些负性生活经历往往会增加心理障碍或身体疾病的可能性。

在这个模型中,社会支持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建立可以有两条作用途径:一个是社会支持所具有的情感性支持功能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或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个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另一个是社会支持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行为方式,使其避免产生不良的行为方式,如吸烟、酗酒、滥用毒品、不愿就医等,而形成较多的健康性行为,如合群,主动寻求帮助,努力应对困境等,由此也能促进个体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这一假设在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身上都得到了证实,亦即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的社会支持总伴随着良好的身心状况,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House et al,1982)。有的研究者将社会交往、社区参与、良好的婚姻状况、朋友互动关系作为社会支持的指标,其研究结果支持了主效应模式。(Lin, etal, 1979)在主效应模式的倡导者看来,只要增加社会支持水平,必然导致个体健康水平的提高。(2)缓冲器模式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明显的压力存在,社会支持并不会有太大效果。作为缓冲器的社会支持,常常是通过人的内部认知系统(主要指那些影响心理应激强度和对应激的耐受力、调节心理刺激与疾病间联系的个体意识心理特征、意识倾向性和自我观念等)发挥作用的。Cohen(1984)认为,社会支持可能在压力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链条的两个环节上发挥作用(见图2)。首先,它可能作用于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的中间环节上,如果个体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那么他将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通过提高感知到的自我防御能力,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评价。其次,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获得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降低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减轻压力。(李强,1998;宫宇轩,1994)布朗通过对妇女亲密的社会关系与健康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如亲密发生在夫妻之间,那么这种社会关系能有效地防止突发事件带给她们的严重影响;(G·W·Brown,1975)一些研究者还用亲密朋友关系、个体之间传达支持的行为作为社会支持的指标进行研究,其结果也支持了缓冲器模型;(万煜,2003)郑立信(2007)[34]的研究表明,肯定支持与冲突惩罚等社会支持维度以及父亲支持、同学支持等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对处境不利学生的自我概念具有回归效应,这为改善、提升处境不利学生自我概念的教育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缓冲器理论模型。

(3)动态效应模型(the dynamic-effect model)认为,应将社会支持和压力或应激同时作为自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对身心健康水平起作用,压力或应激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这种关系还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种动态模型在Munroe、Thoits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证明。Thoits(1982)[35]认为社会支持、应激、健康或心理困扰等建构在概念、方法学、与实证上应为复合性关系(compound relation)。理由是:第一,社会支持与健康、幸福感是相互影响的;第二,社会支持的丧失本身就是应激事件,许多生活应激事件包括社会支持的丧失,如婚姻破裂、丧失亲人、搬迁等(Ullah etal.,1985)[36],Liem(1978)发现失业对于家庭支持有显著的影响,有时是抵消,有时却是提升,研究结果认为应激与支持的关系需要将原有的机械模式(mechanistic model)重新概念化,将应激与社会支持视为稳定因素而对健康造成主效应或缓冲效果的看法,转变为两者相互决定、依赖与反应的动力模式(dynamic model)。因此,社会支持、压力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有时可能是曲线关系,有时可能是阶段性变化或阀限(threshold)的关系。

由此可见,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模型还没达成一致的结论,都得到了不同研究结果的支持,但研究的根本分歧是方法学上的问题,研究者的手段、目的、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结论。目前,动态效应模型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实证研究的佐证还很少,当前的研究还是集中在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两个方面,只是对两者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有的研究支持主效应模型,有的支持缓冲作用模型,有的研究甚至支持两种效应同时存在。台湾的邱文彬(2001)[37]认为在实际分析资料时,两种模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可以同时检验实验资料比较符合哪种模式的预测结果。Turner 等人(1990)[38]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作用模型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条件下,研究结果支持主效应模型,而在高经济地位的条件下,研究结果支持缓冲效应模型。但是,上述两种不同理论模式反映出社会支持的两种基本功能,即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这两大功能,如果说,主效果模式倾向于维护健康这一功能的话,那么缓冲器模式更倾向于预防治疗这一功能。社会支持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功能的社会体系。(胡湘明,1996)5.社会支持的测量

社会支持的研究离不开对社会支持的测量,因研究目的、方法的不同,对社会支持的测量方面也有所不同。

从测量维度上看,社会支持的测量可从两个维度分类:一是从测量结构和测量功能来分,二是从总体测量或特定测量来分。即社会支持的测量也可以说,主要有结构测量和功能测量两大类。结构测量指社会支持包括了哪几个方面,是对客观存在的社会支持网络整体的或者是单一维度的测量,它又分为整体结构测量和特殊结构测量;功能测量是指社会关系所提供的特定支持的程度和质量,是对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所提供的各种功能进行评定,它又分为整体功能测量和特殊功能测量。特殊结构测量法测量的是社会支持的单一维度,可能是数量上的,也可能是质量上的。常见的指标有:朋友的数量、来访的次数、亲属的数量等。整体结构测量是对社会支持网络的整体情况进行测量,包括邻里状况、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与亲属的互动图式。使用整体结构测量其结果倾向支持主效果模型(Schaefer,1982)。特殊功能测量是直接利用量表对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所提供的各种功能进行评定。最早使用的此类量表是人际支持评价表(Cohen & Hobeman,1983),它主要测查个体感受到的评价支持,如自信、信息支持、工具支持及归属支持等情况。这种测量方法倾向于支持缓冲器模型。整体功能测量是将各种特殊功能测量结合在一起,计算出一个总分作为支持指标。使用这种方法既可能支持主效果模型也可能支持缓冲器模型(宫宇轩,1994)。

从测量方式上看,社会支持有三种研究方法:

1、自我报告法,即通过被试回顾以往向哪些人寻求支持,从哪些人那里获得了支持,这种支持的程度有多大。这种自我报告的方法因为是基于个体的会议,所以在评估到底是知觉到的还是切实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存在不足,个体可能会因为回忆或认知方面的差错而导致这种判断的错误;

2、结构化问卷,即根据一些事先编写好的问题,让被试回忆某一阶段中获得社会支持的情况;

3、结构化访谈,这样的测量方法收集的数据比较的可靠、真实,同时也增加了处理的难度。

从测量工具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测量工具:

①Sarason(1981)的社会支持问卷(SSQ),该问卷有37个项目,分两个维度:社会支持的数量,即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依靠别人的程度,主要涉及客观支持;对所获得支持的满意度,评定的是对支持的主观体验。

②Henderson(1981)的社会交往调查表(ISSI),社会支持分为可利用度和自我感觉到的社会关系的合适程度两个维度。

③相互影响的社会支持问卷(SSQT)测量了五种类型的社会支持:日常情感性支持,与问题有关的情感性支持,社会成员身份,日常的工具性支持,与问题有关的工具性支持。

④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湖南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的肖水源编制,该量表有十个项目,分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⑤Furman 等(1992)的《社会关系网络问卷》,该问卷包括 8 个维度,其中工具性支持、情感支持、陪伴娱乐性支持、亲密感、价值增进五个维度用来考察个体对重要他人(包括父母、最好的同性朋友、异性朋友、教师和亲戚)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的主观感觉,对关系的满意度以及冲突与惩罚三个维度用来全面了解个体与重要他人的关系。

⑥肖水源(1987)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属于整体功能测量,分为三个纬度:主观主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共十个项目,其中第 6、7、10 项反映的是客观支持,第 1、2、3、5 项反映的是主观支持,第 4、8、9 项则是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信度 0.80,效度 0.89,得到广泛的应用。经过近30项的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证明,重测一致性为0.76-0.89。这些维度的分数高,反映受试者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好。客观支持是指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对支持的利用度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

⑦Zimet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共12个条目,可分为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两个纬度,所有条目分数之和为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是一个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的总程度,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

社会心理支持 篇6

因此,本研究以幼儿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心理资本、社会支持与其工作投入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幼儿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提升和幼儿园管理等方面提供一些实证依据。

一、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是对积极心理学的丰富和延伸。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是近年来兴起的一股很重要的心理学研究力量。目前该学科相对比较年轻,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理论框架。对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如心理资本、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的实证研究对于该学科走向成熟和完善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实践意义

探寻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及其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不但为幼儿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科学根据,也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和组织者提供管理依据和建议,以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 研究假设

1.假设

根据研究总体构想,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1:幼儿教师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及其工作投入的各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可能存在差异。

假设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

假设3: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查阅法等

3.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幼师专业学生及部分幼儿园老师为研究对象

三、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在其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具体分析如下:

(1)从婚姻角度来看: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已婚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未婚的幼儿教师。这与高晓敏(2011)、贾普君(2011)、王艳芝和李素英(2006)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从年龄角度来看: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教师的心智发展日益成熟,社會交往能力也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各个方面的经验都较欠缺,园所领导及管理层人员对其不太重视,此时也难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关系网,因此这一阶段的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感普遍较低。

(3)从学历角度来看: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学历的幼儿教师在社会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与赵丽君(2007)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该研究结果表明本科的幼儿教师其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学历为中专、大专的幼儿教师。

(4)从教龄的角度来看:幼儿教师的客观支持这一维度上差异显著。而在总体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差异不显著。这与曹亚萍(2008)年对上海市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她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5)从职称的角度来看:不同职称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水平的差异不显著。结果都表明不同职称幼儿教师的总体社会支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采取问卷测量和访谈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可知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和工作投入都有显著影响,心理健康对社会支持的正向预测力也较大(可解释的变异为39%),而且社会支持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对工作投入产生间接效应。鉴于此,我们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以及幼儿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为幼儿教师自身及幼儿园管理者提供以下对策和建议。

(1)人职匹配才是上策

根据Maslach等人提出的工作——个人匹配理论,个体特征与职位要求相一致时,个体的工作投入程度会比较高,反之,则会减低工作投入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和优势,而不同职位也有不同的任职要求,幼儿教师要对自身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可观的认识,在应聘具体职位时,要结合自身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而幼儿园管理者在进行幼儿教师选拔和分配时,也应需要充分考虑到幼儿教师的个体特征,分配与之相适合的职位。

(2)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本研究已经证实幼儿教师的社会支持对其工作投入产生一定影响,可见社会支持可以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投入。那么对于幼儿教师自身而言,要在维持现有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主动开拓和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幼儿的家长等等,当然,对于幼儿园管理者来说,作为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来源之一,在给予幼儿教师更多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上,需经常主动与幼儿教师沟通,了解他们在工作中欠缺的工作资源,制定出相应的支持策略,及时提供给他们工作上所需的各种资源,如资金、设备和培训等。

五、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后续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加以完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资源、精力以及时间的限制,本研究只选取了部分地区的幼儿教师教师为考察对象,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抽样,其中有效的测试对象数目也较少,因此,样本的代表性受到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其它地区的幼儿教师和其它教师群体(特殊教育教师)或其他职业(医生、护士、警察)中去,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去考证。

(2)研究所涉及的变量都属于正性构念,这种评定趋向的不足就在于有些幼儿教师在填写问卷时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而高估自己的心理健康感受以及社会支持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变量的测量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的考察不准确。

(3)本研究只是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作了横断面上的研究,没能从长期动态的过程考察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没有进行纵向的比较研究。以后的研究可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对不同时期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纵向研究。

剖宫产手术心理支持 篇7

1 了解产妇的心理需求

选取我科2009年1~12月行剖宫产术的产妇567例, 其中, 因“社会因素”手术的156例, 有手术指征213例, 急诊198例;年龄最小16岁, 最大43岁, 平均29.5岁;平均住院天数6~7 d。通过以上调查发现, 27%的产妇担心疼痛, 37%关心手术医生及麻醉效果, 34%关心手术的温度及婴儿的健康。由于大部分产妇面对手术的种种担心、恐惧, 面对陌生环境, 医护人员表现情绪低落、沉默不言, 因此, 要细致耐心地给产妇解释。

2 术前对产妇进行心理、语言支持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往方式, 是信息传递最强有力的手段。它可以直接及时地交流信息, 沟通情感, 收效快。因此, 在给产妇解释过程中要使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表达, 针对术后害怕疼痛, 可以给产妇介绍目前我科开展的电子镇痛泵。可以介绍手术需要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产科患者为什么留置导尿[1], 术前要肌内注射针剂, 为什么会出现口干等。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可以与其交谈, 这样使产妇有安全、信任感, 以最好的心理接受手术。

3 产妇担心疼痛

手术是在在麻醉充分准备、安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的。另外, 在进行麻醉操作之前, 要协助麻醉师摆体位。产妇面对陌生的环境会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 我们要耐心解释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体位, 选择这样的麻醉有什么优点, 现在我科大部分是用腰硬联合麻醉, 产妇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 出现呕吐, 可将手术床左倾15°~30°。适当加快输液速度, 预防血压下降[2], 它有两个好处:肌松效果好;需要术后安装电子镇痛泵椎管内给药。因为术后2~3 d伤口疼痛, 在患者经济可以承担的情况下, 建议采用电子镇痛泵, 可以减少术后疼痛[3]。

4 产妇关心主刀医生及手术效果

剖宫产一般是在产妇衰竭[4]、胎儿低氧或术前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 对母婴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 产妇希望知名医生给自己做手术。很多产妇都不同程度地关心切口的大小、术后的愈合情况, 关心术后会不会有瘢痕、剖出的胎儿有无外观畸形等。

5 产妇担心室内温度

按规定应保持在22~26℃, 湿度60%。当进行皮肤消毒时, 人体的体温会有不同程度的散失, 这时要提高室内温度。手术过程中由于产妇被羊水渗湿、术中出血、输液, 产妇均有不同程度的寒战, 此时更应调节室内温度。另外, 输液可以使用液体加温器控制。

6 医护人员应掌握与产妇的交流技巧

在与产妇交流过程中, 有时遇到产妇提出的问题, 无法及时、正确地回答, 这时就要请教比较有经验的给解释, 不恰当的解释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5]。为了掌握交流技巧,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平时抓紧各方面的知识训练, 模拟患者的心理问题, 寻找最佳语言表达。在与患者交谈时要做到:仪表端庄, 语气态度温和, 视线角度合适, 回答问题恰当, 掌握交流技巧, 取得患者信任[6]。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 提高交流技巧。因此, 我们要注意沟通与交流, 注意语言的艺术, 从言行上尊重、情感上支持、生理上关心产妇。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89-390.

[2]魏革.手术室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65.

[3]何汝兰.剖宫产术的护理及体会[J].当代医学, 2009, 15 (31) :122.

[4]梁玉议.17例危重心力衰竭孕妇剖宫产术的护理配合[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3) :397-398.

[5]黄凤霞.剖宫产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14 (3) :177-178.

如何利用论坛提供心理支持 篇8

二十一世纪, 全球社会正处于一个重新评价和自我怀疑的时期, 变革和竞争的压力对青年一代特别严峻[1]。全世界的年轻一代都在承受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焦虑和不安, 许多国家经历着不断上升的如下问题:大学生的暴力和自杀行为, 难以测量的不满不道德和理想幻灭的情绪[2]。在我国,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关系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调查表明, 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与我国常模相比, 大学生心理状况较差[3]。据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某著名大学1000名大学生调查得出, 大学生中存在焦虑问题的占40%、存在抑郁问题的占40%;2004年, 北京高校自杀学生19人;2005年15人;2007年5月8日至17日, 北京5所高校中有5名学生自杀[4]。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偏执, 具体的问题形式表现为:人际交往困惑、学业期望不理想、恋爱心理困惑、抑郁自卑心理、人格缺失、自我认识失调、就业择业困难导致的心理焦虑、抑郁等[5]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同时大学生在情感释放中对网络平台的使用青睐有加。这两方面的问题启发我们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提供一个平台。

首先,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下, 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也呈现出与过去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特点。各类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成为了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其次, 在现代社会, 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高校论坛是当前大学生交流、讨论相对集中的平台, 大学生愿意在论坛中分享资源、沟通交流、传播信息等。

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蛋蛋论坛为例, 在论坛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的情况进行调研, 并基于现状和文献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结论与建议

蛋蛋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中拥有绝对数量的使用者, 学生愿意在论坛中分享、交流, 但是在交流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学生情绪或心理有问题而在论坛中发泄时, 没有得到良好的支持。这可从两方面来考虑: (1) 论坛本身的设置和资源; (2) 学生的态度和助人技能。

基于以上的调查, 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 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可分为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多种形式。鉴于网络在当今大学生活中所占的突出地位, 高校心理政治工作者在使用传统咨询方式的同时, 应该积极利用网络这一途径, 建立校园心理辅导、咨询中心, 开设校园心理网站, 利用网络特有的交互功能, 倾听学生的烦恼, 梳理他们的情绪,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从而缓解、消除困惑、焦虑等不良的心理问题[6]。Mallen通过研究提出, 基于文本信息的在线咨询与传统的面对面咨询在对情感的理解程度及对个人的影响程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7]。因此可以合理利用高校内已经存在的论坛资源, 因势利导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指导, 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在网络心理咨询工作中, 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学生不必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因而可以直接而真实地表达自己, 减少传统心理咨询中阻抗的发生, 从而更有利于心理咨询的顺利进行。不仅如此, 网上心理咨询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有利于对来访者开展有效的个别咨询。由于论坛具有讨论、宣传的功能, 能够方便在论坛上的学生进行推心置腹地交流, 从而对已经产生的问题有深入的思考, 得到合理的建议。目前这种网上开展心理咨询教育的方式在许多学校都已开始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8]

(二) 科学合理设置论坛版块

论坛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应该遵循“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 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9]这一原则, 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因此, 论坛的心理版块需要根据高校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设置, 为学生的使用提供便利。

在论坛中可以适当地对心理版块进行分区,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 将心理版块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块, 比如说“心理知识讲座” (传播、普及心理学知识) 、“心灵对话” (进行网上心理咨询) 、“心情卡片” (在论坛上进行情绪发泄) 等。依靠不同的功能块, 学生可以方便地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进入。

(三) 优化提供心理健康支持的相关资源

利用网络上资源共享的优势, 可以将有用的信息整合到论坛之中, 为学生合理利用论坛进行心理调控提供可以参考的资源。可以将心理咨询中心的案例整合到论坛相应版块的功能区——案例讨论, 通过案例讨论增加学生之间的心理交流, 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压力应对技能和心理应变、调节能力;可以将调节心理、情绪的图片和音乐融合于论坛, 改善学生的情绪, 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可以将雪绒花培训中的助人技能置于论坛中, 方便学生习得助人技能, 在论坛中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

在人力资源方面可以利用学校心理指导人员。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可以依靠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和雪绒花使者, 比如在雪绒花使者的培训中向其宣传利用论坛进行心理健康支持的方式, 进而通过雪绒花使者的宣传扩大影响范围, 同时指导雪绒花使者在论坛的心理指导版块中对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回答, 形成一支论坛心理指导队伍, 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 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提高论坛相应版块的管理员的素质和能力。鉴于论坛运用的特殊性, 版块管理者应该同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网络管理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 版块管理者应该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网络技术知识, 对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所了解, 这样才有可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四) 加强论坛网络礼仪规范管理, 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使用论坛的过程中, 同学对他人帖子的回复“太伤人了”。在这些恶意的回复面前, 同学的心理遭受了又一次的打击,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网络语言的不规范, 网络礼仪知识的不健全引起的。网络是重要的交往手段, 必然有其交往的规范要求。所谓网络礼仪, 指的是网民在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交往时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规范。为了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需要论坛管理者在论坛中开展网络礼仪宣传, 加强网络语言规范性的管理。因而, 在论坛中开展针对学生的网络礼仪教育, 有极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调查中了解到, 网络中的恶意伤人的语言对他人情绪影响很大, 大少人建议由版主删除那些“嘲讽伤人”的帖子, 净化交流环境。倡导大家在网络中文明用语,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关爱他人。

(五) 积极倡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加强心理自我调适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 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大学生普遍素质较高, 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并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 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调整。针对这一特点, 可以利用网络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同时, 倡导大学生热心投入到网络心理健康建设上来,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同辈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优势, 能够学会网络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和维护。利用论坛的宣传优势, 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心理健康支持。

摘要:大学生是高素质人群, 近年来却频频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退学、伤害他人甚至是自杀和他杀的恶性事件。网络作为一种交流和倾诉的平台, 成为了大学生的心理调节的一种途径。本文旨在调查和研究利用高校论坛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的现状以及有效支持的策略和方式。本研究采用跟踪研究的方式, 利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 对有关的高校网站、教师、学生和心理咨询专家进行了调研。研究表明, 高校论坛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方面具有优势, 但是这种优势还未能得到较好的体现, 特别是在功能结构、版块内容、活动资源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依据调查结果对利用高校论坛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网络,论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UNICEF.1993.The progress of Nation.New York,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3]马莹.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彭虎军, 魏书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08年。

[5]韩英.大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与化解[J].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3, 14期。

[6]朱云霞.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Mallen MJ, Day SX, Green MA Online versus face-to-face conversations:an examination of relational and discourse variables.Psychotherapy, 2003, 40 (1/2) :155~163.

[8]周鸿羽.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新视点[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5期。

社会心理支持 篇9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法, 选取某高校96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进行团体测试, 由心理学专业人员担任主试, 量表当场发放, 当场收回。在对全部问卷质量审核的基础上, 剔除无效问卷68份, 收回有效问卷900份, 有效调查率是92.98%。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 按生源分高职艺术生270人, 高职文科生170人, 高职理科生230人, 高职职高生230人。其中男生456人, 占50.67%;女生444人, 占49.33%;城市287人, 占31.89%, 农村613人, 占68.11%。

2. 方法

(1) 依据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 结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支持的情况, 编订了社会支持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主观支持主要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感受到的被支持、被理解、受尊重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 包括9项 (Cronbachα=0.876) 。客观支持是指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 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 包括9项 (Cronbachα=0.867) 。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是指大学生对社会资源的主动寻求与利用, 包括9项 (Cronbachα=0.856) 。社会支持问卷27个项目, 全部采用5级评分“非常不符合”为1分, “非常符合”为5分, 内部一致性度Cronbachα=0.886。 (2) 采用汪向东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4]。该量表共90个条目, 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 (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 以≥2分为阳性, ≥3分为中度以上需要帮助的心理问题) 。 (3) 采用陈仲庚等翻译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R5C) [5]。该问卷包括4个分量表, E量表测量内外向维度;N量表测量神经质维度, 也称情绪性;P量表测量精神质维度;L量表主要测量被试的掩饰性。

3.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结果

1. 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的比较

分析显示, 男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明显低于女生, P<0.01;农村学生主观支持和支持总分2项高于城市学生, P<0.01;低年级学生客观支持分低于高年级学生, 而利用度高于高年级学生, 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和支持总分均高于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及较差者, P<0.05或P<0.01。不同专业学生在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上基本一致, 但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1, 其中体育类学生的客观支持分最高, 其社会支持程度与其他专业比较虽然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各项指标的平均数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 (表1) 。

2.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SCL-90相关系数均为负值。除利用度与敌对和恐怖两因子无显著相关性外, 社会支持的各维度与SCL-的其他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 (表2) 。

3.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EPQ人格维度中, 除L维度 (掩饰性) 外, P维度 (精神质) 、E维度 (内外向) 和N维度 (情绪情) 与社会支持4项指标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E维度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 而P和N维度与社会支持各项指标则呈显著负相关 (表3) 。

三、讨论

自1999年起, 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 全国高校招生数从扩招前1998年的108万人, 一路飙升到2008年的600万。经过10年扩招,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扩招前的8%迅速达到23%, 扩招累计招生约为4010万, 占改革开放30年以来招生总数的75%, 实现了由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目前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超过2700万, 实现了高等教育总规模位列世界第一的业绩。然而尽管我们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但远不是高等教育强国, 伴随扩招而来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 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付出高昂学费获得大学毕业生身份之后, 找不到理想工作, 巨大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对自己读大学是否值得产生了怀疑。同样的问题也上移至硕士生和博士生。与此同时, 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长期累积的困难和问题, 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地方和高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不够, 工作不到位, 机制不健全;一些地方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 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本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目前我国缺乏有效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会遇到种种不公与就业歧视, 而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改变处境。加之部分大学生本身在身心素质上的脆弱性, 使得他们适应社会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群体, 造成了部分人在心理上的高敏感性, 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 或者感到自己被社会所抛弃。他们有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和较为强烈的受挫情绪, 在社会生活中缺乏社会支持感, 而“具有较低社会支持感的人对他人的评估比较消极;对自己本身, 则产生人际交往无能、焦虑及社会排拒感”[6], 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 难以自我调适, 在心理上具有高度敏感性。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水平上的差异, 可能是专业特色的反映。在性别方面, 女生表现出在支持利用度上的优势, 可能与性别角色、传统观念和社会期望有关。在研究中发现, 在社会支持方面, 女生对社会支持的寻求显著高于男生, 遇到就业压力时的应对方式也不同。男生越来越集中注意力或变得孤立、沉默, 对提升感觉的需求与女生不同, 男生借助解决问题来让自己感到减轻就业压力;而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主动寻求和利用各种途径的支持, 并借助谈论来使自己感到减轻就业压力, 多喜欢向自己亲密或信任的人倾诉, 寻求情感支持, 需要理解和关爱, 也许对方不能解决她的压力, 但只要能够用心去听, 她们就会产生满足感。而且她们在谈论压力时往往谈论就业的详细经过, 任何一个细节都会记起并愿意说出来, 这样她们会感到自身的压力得到极大地舒解, 而往往这时, 男生就会觉得不耐烦, 就会急于出主意想办法, 女生当然也需要解决问题, 但谈论就业压力的过程会让她们感到心情变好。因此, 在提供社会支持时, 要注意针对男女生的不同心理, 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高年级学生的社会交往更为广泛, 这使得他们从社会关系网中获得的客观支持更多。但由于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逐渐增强, 他们往往更愿意依靠自己, 而容易拒绝他人提供的帮助, 这可能是造成他们高客观支持度和低利用度的原因。农村学生的高主观支持得分, 表明他们对获得的社会支持有着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更高的满意度。研究证明, 学生获得支持越少, 其心理健康问题越多, 反之则相反。社会支持一方面为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 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 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支持的这种心理保健功能已得到公认。个性外向的学生较易获得社会支持, 并且对支持有良好的情感体验, 能获得较好的满意度和利用度;而具有精神质和情绪不稳定倾向的学生则社会支持不良。

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爆发和我国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 大学生就业难累积的问题日益凸显,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冲击, 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并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 能否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问题, 不仅关系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长期高效有序的发展。因此, 只有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 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 才能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Kessler R C.The Effect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 Depression.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7:48:191-211.

[2]Lazarus R S.From Psychological to the Emotions: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ook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3, 44:2-19.

[3]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 :114.

[4]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27-129.

[5]陈仲庚.艾森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 (EPQ-RSC) 的使用册[M].北京: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1998, 1.

社会心理支持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被试从河南大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76, 回收率92%。经过筛选和统计整理, 保留有效问卷255份, 有效率94%。被试年龄在16-21岁, 平均年龄19.11±0.967。

1.2 研究工具

1.2.1 成人心理弹性问卷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 (RSA) 由Friborg, Hje m dal.Ros e nvinge等人编制, 共有33道题, 包括六个维度, 即自我效能, 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

1.2.2 社会支持问卷 (SSRS)

社会支持调查问卷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10个项目4个维度, 即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施测程序

测试工作统一进行, 统一发放问卷, 测评的方法, 要求被试对象严格按照工具指导语如实独立完成测试。测试前研究人员宣读答题要求及演示练习题, 保证每一位受试对象对答题要求完全理解并能独立完成。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 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 t检验, 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新生心理弹性状况

大学新生心理弹性总分显著低于理论中值。

注:*p<0.05**p<0.01, 下同。

2.2 大学新生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由表2可以看出, 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均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

3 讨论

3.1 大学新生心理弹性状况分析

本研究发现, 大学新生心理弹性水平低于一般水平。研究普遍认为, 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普通大学生群体。王强对潍坊医学院2006级新乍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时发现, 只有50.83%的新牛属于心理健康者, 其不健康的比例人大高于其他年级的人学生。但山东师范大学的裴珍2008年的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一般大学生。尽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程度高于全国常模, 但是新生中面临的问题仍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特别是目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出现较多的问题, 如贫困生的自卑、焦虑等等。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严重的原因可能是入学之初, 许多新生不能顺利地适应与中学时期完全不同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与想象中形成巨大反差, 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即导致心理弹性水平较低。

3.2 大学新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发现, 大学新生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即大学新生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其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由此可以看出, 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社会支持可以作为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弹性水平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优秀人才, 我们必须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 对有心理问题的新生, 及时采取疏导措施, 防患于未然, 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 恢复心理衡, 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应对挫折的承受力, 提高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上述结论, 我们可以知道, 在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尽可能地引导他们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帮助他们的情绪状态保持稳定, 内心始终和谐统一, 以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人格的发展。

摘要:目的:考察大学新生心理弹性状况, 并探讨大学新生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成人心理弹性问卷、社会支持问卷, 对255名大学新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大学新生心理弹性水平低于一般水平;②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新生面临新的环境, 心理健康问题应受到更多关注。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闫丹凤, 孟小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41 (10) :868-870.

[2]Connor KM, 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3.

[3]Richardson G E, Neiger B, Jensen S, Kumpfer K.The resiliency model.Health Education, 1990.

[4]Averill, R.Pers onal C ontrol Over Stimuli and I t’s Relationship to St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73, 80 (4) :2862301.

[5]NafZiger'Mark A, Couilard, et a1.An evaluation ofthe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College Scales.College Student Journal, 1997, 31 (4) 5l6~518.

上一篇:收费查询下一篇:非合作辐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