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2022-09-10

在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心理状况也引起了更多的重视[1]。而内在的应对方式和外在的社会支持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社会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大部分恢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一定的抑郁、自卑情绪和对社会的不适应, 应对方式存在缺陷, 社会支持不足, 以致很大程度影响到病人的康复。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73名对象均为我院2007年7月至2008年8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符合CCMD-3诊断标准, 且精神症状大部分缓解, 自知力全部及部分恢复。其中男43例, 女31例;年龄20~55岁, 平均 (34±11.2) 岁;文化程度:小学13例, 中学47例, 大专及以上13例;病程3~23年, 平均 (7.7±9.2) 年;排除其他精神疾病, 无躯体合并症。73名对象随机分为2组, 干预组37例, 对照组36例。2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分布方面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

2组病人均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自出院前1周开始选择一位与病人生活关系密切的家属协助进行护理干预。第1周向家属讲解出院病人的注意要点及心理特征;第2周责任护士同病人沟通, 了解病人出院后的适应情况, 督促按医嘱服药, 并帮助病人制定详细的作息计划;第3周了解病人同周围人的联系情况, 鼓励其与亲戚、朋友多交流, 并同时做好亲属的沟通工作;第4周鼓励病人参加集体活动, 丰富病人的生活情趣, 从集体生活中汲取生命活力, 改善人际关系, 摆脱病态思维的制约,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第5周了解近期康复情况及服药、身体状况、情绪体验等, 鼓励其主动向亲人、朋友表达情感, 争取支持和帮助;第6周和病人、家属沟通, 让病人从事简单的工作和劳动, 对表现积极的给予肯定、奖励, 对欠主动的病人督促、落实。此后每周联系询问近况, 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协助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6个月后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病人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评估。

1.2.2 评定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姓名,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婚姻状况, 病程, 住院时间。医学应对量表 (MCMQ) [2]:共20个条目, 各条目按1~4四级评分;包括面对, 回避和屈服3个分量表, 测定患者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量表 (SSRS) :共10条;分析指标包括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4个方面。用于评定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

1.2.3 评定及统计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2名护士在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进行测试。所有资料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应对方式的比较

干预前2组与MCMQ应用于其他各类病人所得结果比较显示, 面对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其他病人 (P<0.01) , 回避和屈服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病人 (P<0.01) [3]。出院时, 2组各项医学应对方式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干预后干预组面对量表评分明显升高 (P<0.01), 屈服量表评分明显下降 (P<0.01) , 回避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 5) 。对照组前后2次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 5) 。干预后干预组面对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屈服量表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 回避量表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1。

2.2 2组社会支持的比较

出院时, 2组各项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出院6个月后干预组4项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P<0.05) 而对照组前后2次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经干预后, 干预组在总分、主观支持、客观主持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2。

3 讨论

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病程迁延、间歇发作、出院后社会适应不良、反复住院等情况。主要原因除了疾病本身的特点之外, 由于患者自身抑郁、自卑、退缩、应对方式不良及社会支持缺乏造成的病情复发占很大比例。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 改善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 促进康复, 是缓解期病人护理方面的一个重点。

不同疾病的病人存在不同的应对方式, 而不同的应对策略会影响疾病的进展和康复。本研究显示与其他各类病人相比,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缓解期更多的采用“屈服”, “回避”的应对方式, 而较少采用“面对”方式[3]。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的自卑感及缓解期自知力恢复后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使其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 影响其对社会环境和生活的适应, 对其身心康复产生不利影响。经过护理干预后, 干预组面对量表评分显著升高, 屈服量表评分显著下降;且面对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屈服量表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系列结果均表明护理干预能切实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应对方式, 使其克服抑郁、自卑情绪和心理压力, 在生活中更多的采用“面对”的积极应对方式, 而摒弃“屈服”、“回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提高对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

有研究表明,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康复。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 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 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4]。而与正常人相比,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面窄, 社交活动少, 社会关系松散、孤立而不利于其康复。张菊英等也发现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内心体验是由个人、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5]。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在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方面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由家属配合护理人员鼓励、督促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其社会能力、社会兴趣、责任心和计划性, 能够使患者因疾病而遭破坏的生活技能和社会功能得以恢复和提高, 从而对患者本人及周围环境发生积极影响, 建立起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这和翁永振、杜宪群等的研究结果也较为相似[6,7]。

本研究显示护理干预能影响患者的应对方式, 最终会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他们能够看到自身优点, 体会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自我评价, 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 达到促进康复、减少复发的目的。

注:同组干预前后比较*P<0.05, **P<0.01

注:同组干预前后比较*P<0.05, **P<0.0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将73例出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 干预组37例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对照组36例未进行护理干预。2组干预前后分别以医学应对量表 (MCMQ) 和社会支持量表 (SSRS) 进行评估并作对照分析。结果6个月后干预组MCMQ的面对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屈服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SSRS量表评分除利用度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精神分裂症,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 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24.

[2] 姜乾金, 沈晓红.医学应对问卷[A].见: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46~347.

[3] 沈晓红, 姜乾金.医学应对问卷 (MCMQ) 701例测查结果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0, 9 (1) :18~20.

[4] Goyne JC.Downey G: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coping process[M].Ann Rev Psychology, 1991, 42:401~426.

[5] 张菊英, 尤淮凤, 陆美新.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和自尊状况的调查及心理干预[J].上海精神医学, 2007, 19 (3) :165~167.

[6] 翁永振, 向应强, 陈学诗, 等.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措施及疗效的一年随访[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2, 35 (1) :32~35.

[7] 杜宪群, 陈玉民, 马秀青.集体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 10 (5) :446~448.

上一篇:加强党建工作,全面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下一篇:热风干燥对薄皮核桃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