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2024-05-17

中考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通用14篇)

篇1:中考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社会变革中心理阻力与对策的调查研究

为获取在变革情境中人的心理行为的反应,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抵制行为水平、抵制行为与性别、学历、职称、职务、年龄的.关系、抵制原因进行了考察,初步揭示了当人们处在变革环境中时,大多数人会表现出抵制反应;女性比男性有更大的抵制倾向;低学历、低职称者更愿意维持现状;低职位和不稳定的高职位者倾向于抵制;年龄越大,抵制反应越强烈.进一步证实了抵制的发生与经济利益、权力和地位、工作与环境的安全感、知识能力和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提出了要加强思想宣传与引导、文化环境的改造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和沟通等措施.

作 者:谢军波 Xie JunBo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绍兴,31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2(1)分类号:B849关键词:变革 心理压力 抵制 对策

篇2:中考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怎样以健康的心理参加中考,是我们每一个考生都应当关心的问题。

也许有人说,中考重要,因为它将决定“我”是否能进入理想的学校。这种说法应当说是对的,中考的确很重要,但从事实上说,决定你能否进入理想的学校,并不是由中考所决定的,而是由你平时的学习情况决定的,因为中考的成绩是由你平时的学习成绩作基础的。因此,中考时你要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平时的水平,不能做一个“煮饺子”的“茶壶”。那么,怎样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呢?下面就提几点应对中考的“策略”,供同学们参考。

1、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去参加中考

中考,说到底就是一场考试。考试对于我们同学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再平常不过的一种学习方法了。其实,考试只不过是在一种特定的场合里去完成一次作业,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至于中考的气氛,当然是严肃的,不同于平常的,我们说,这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做作业”的方式而已,说它特殊,就是全县的同学分成若干个点,大家坐在一起,在指定的老师监督之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去完成作业。为什么要这么特殊?这是为了体现一种公平而已。说穿了,中考是是十分平常的,有什么好紧张的呢?只要我们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中考,那么你就会怀着一颗平常的心态去步入考场,去参加考试,并获得理想的成绩。

2、克服焦虑情绪

焦虑,就是焦急,忧虑。这种心理是考试的大敌。因为焦虑情绪会导致精神紧张,反应迟钝,引发记忆障碍。事实上,我们根本用不着焦虑。因为,第一,中考的试题都是我们在初中阶段学过的东西,不会超越我们的知识范围,最多就是转换了一个角度,或是要你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某种现象,只要你从容地、有序地打开你记忆的闸门,合理地、正确地运用你的知识,认真地、仔细地审视每一道题目,你是一定能圆满地解答的。第二,你必须正确对待环境。考场上所坐着的,都是你的同学,他们都是普通的学生,和你一样,至于监考老师,他们也决不是什么凶神恶煞,你坐在那里做你的题目,他能对你怎样?考试时,你完全可以做到“心中有我,目中无人”,就像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作业一样,因此,也用不着焦虑,害怕,只要这样,你就完全可以避免“上场昏”了。

3、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我自己是个什么水平,自己正确估计自己,在考试时,一心一意,全心全意地做自己的试卷,决不要去想什么其他的事,比如,其他同学考得怎样啦,我能不能考取啦,等等,这些问题是以前的、以后的的事情,与考试一概无关。能考多少,就考多少。如果这样想,也许你能发挥得更好,获得意外的收获。

篇3:中考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1 自考生心理健康现状

相对于正规本专科学生,自考助学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特殊性往往会使他们在成长发展中存在困惑与矛盾,这是自考生心理健康最主要的问题,而这些困惑与矛盾的主要诱因是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和自身处境。(1)

1.1 自卑感

许多自考生因高考失利而选择全日制自考助学去圆自己、家庭、亲朋好友所期盼的“大学梦”。在求学道路上,自考生因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受尽挫折,这些挫折让并不完全成熟的他们遭受了创伤,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渐渐变得自卑起来。虽然自考生与统招生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校园,但因自考生年龄偏小、阅历浅,心理状态不够稳定,面对曾经的高考失利,极易让自考生觉得“自己是杂牌军”,有一种技不如人的悲观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无可奈何的自卑感。

1.2 苦闷感

虽然自考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但自考生大多对自己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偏弱,缺少全日制本科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对大学生行为规范认同感差,因此用大学生行为规范要求自己的意识并不强烈。与全日制本科一样,每学期自考生都会开始和结束多门课程,往往课程进度较快,并且课堂教学都是提纲挈领,更多地需要自考生在课前课后进行预习和复习,同时通过大量习题巩固知识点。而自考生并未适应这样的学习节奏,因为缺少系统的学习方法,导致功课跟不上,从而引发苦闷感,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1.3 无力感

对于小部分自考生,在学业上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更多的只是迫于家庭环境的压力,来学校混混日子。但是大部分学生仍想通过努力获取自考文凭,可是自考课程繁杂,专业课知识点难以消化,使得这部分学生成绩提升困难,慢慢消磨了学习积极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其中不乏有学生未能坚持到底,或是放弃回家,或是改成了学习成人高考的内容,参加成人高考。(2)

1.4 忧虑感

当前,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对就职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自考生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学历层次主要为专科和本科,无法满足市场上高学历的需求。同时,社会上对自考文凭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考生存在偏见,再加上每年大学生就业总数的递增,这些都无疑加重了自考生的就业压力,使得自考毕业生忧心忡忡。

2 自考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2.1 抗挫折能力差

自考生大多来自应届或往届高考落榜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自制力较差,进入大学后,发现自考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曾经高考失败带给的痛苦体验让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的将来。读书过程中,不免遇到一些困难,但自考生学习信心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加上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功课跟不上,学习成绩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情绪也受到影响。(3)另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且家境富裕,自制力、抗压性都明显不够,这些都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2.2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就业形势对自考生形成巨大的压力。用人单位明确拒绝有自考、成教等学历的学生,致使自考生在人才市场应聘时处处碰壁。另一方面,自考生虽享有和全日制统招生一样的教学过程和资源享有,但仍习惯性的认为,全日制统招生是学校里的“正规军”,自考生是“杂牌军”。这种对自身的偏见在心里留下了阴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落差,相比之下更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同时,自考生的一些错误认识,不能认同自己的身份,导致自我评价失调。

2.3 学校环境影响

自考生的主要时间都在校园里,环境的变化、学习的压力都会给学生带来冲突和苦恼。一方面,自考生进入大学后,生活方式和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之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转变为“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那些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欠缺的学生,会无法适应这样的大学生活,从而产生消极低落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自考生想要拿到毕业文凭必须通过一定科目的考试,这对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的部分自考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这种持续的考试压力下,极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

2.4 学习动力不足

部分自考生是出于某种压力而选择来校读书。比如一方面学生家长碍于面子,将学生送到学校读书,以免遭到亲朋好友的“冷眼”相待,另一方面家长又担心学生在社会上惹是生非,将学生送到学校“托管”,之后便对学生不闻不问。这样的学生普遍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拖拉、散漫,怕苦怕累,不想动脑思考问题。学习内动力不足主要原因还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把学习当成是被迫的苦差事,不能做到快乐学习。

2.5 家庭环境影响

一般而言,学生心理障碍与家庭环境影响有很大的关系。针对自考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父母过高的期望,尤其当下自考生多为九零后的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庇护下长大,虽然孩子没能考上普通本科,但家长依然希望孩子继续完成学业,实现家长的梦想,但终究因为基础差、效率低、学习结果不如意等原因,消磨了学生意志,削减了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悲观、自我评价低等心理问题。同时,部分自考生因受到家庭贫困、父母离异或家庭成员有长期病患等影响,造成心理阴影,存在不安全感。

3 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与研究

心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高校开办自考助学班,除了要传授他们知识外,还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成为高校自考助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强化积极的心理引导

影响自考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应该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可以多样化,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堂熏陶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并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帮助,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帮助同学建立积极乐观的心理。二是积极举办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利用学校资源,广泛开展有益于学生心理的校园活动,如元旦晚会、知识竞赛、篮球比赛等,使自考生在浓郁的校园氛围中找到归属感,并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释放压力,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3.2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心理咨询网络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咨询为辅,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在前边,从而避免出现或发展为心理疾病。首先,针对新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快速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并对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其次,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危机筛查,按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做到及时关注与干预,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需及时转介。最后,拓宽心理咨询渠道,实现形式多样化,如面谈、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给来访者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指导他们学会积极的应对方式,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建立自信心。

3.3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了促进学生就业,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一是做好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了解自身条件,接受市场化的就业。二是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会,这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4)三是通过学校推荐、互联网等其他有效渠道,引导毕业生抓住各种就业机会,即使面临失败,也能调整自己,改变择业期望值,修正择业意向。

3.4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不多,大都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兼任,相比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明显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在人员培训上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针对辅导员和班主任一线工作者,定期开展心理学知识等相关技能培训,同时,鼓励辅导员和班主任报考心理咨询师。只有提高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4 结语

总之,自考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心理比统招生更为复杂,作为高校工作者需要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帮助学生摆脱困难,树立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自考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其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重视,只有自考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为社会做出贡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原因,致使自考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如何解决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当前自考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探讨了自考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解决自考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以期提高自考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自考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考生,心理健康,探索

注释

11刘畅,吕淑珍.高校自考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46-47.

22 刘洪波,刘文丰.高校自考生的心理冲突与调控[J].继续教育研究,2009(8):132-133.

33 张辉.自考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J].成人教育,2006(8):59-61.

篇4:如何对中考生进行心理调节

一、帮助学生消除过度焦虑

在心理学上,过度焦虑是指对个人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境产生过度担忧的反应。这是大多数初三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面对中考的重要关头,食无滋味,睡不香甜,心里异常焦急,情绪容易激动;想看书,看不下去,想休息,又安不下心来,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这些都是过度焦虑的具体表现。

适当的紧张以及紧张带来的苦恼和压力都是寻求上进之人常遇到的,这种情绪正说明学生有清醒的头脑,有自尊心和上进心。从这个意义来说,考试前适当的紧张心理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度紧张毕竟不利于考试,为消除考试焦虑,教师应告诉学生:

1相信自己通过三年的学习,特别是本学期的总复习,已较好地掌握了初中的知识。天道酬勤,我们昔日苦读的汗水一定会换来中考理想的成绩!现在需要做的是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要反复地积极地暗示自己:我紧张,别人也一样紧张,因此我还有什么必要再担忧呢?我一定能行!

2中考试题内容都是我们在初中阶段学过的东西,不会超越我们的知识范围,最多就是换一个角度,或结合实际运用知识去解答,只要自己认真、仔细地审视每一道题目,从容、有序地打开记忆的闸门,合理、正确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是一定能圆满地解答的。另外,考试时要正确对待环境。考场上所坐着的都是自己的同学,他们都是普通的学生,和自己一样。至于监考老师,他们也和自己的老师一样,没有理由害怕。

3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考试动机更有利于取得好成绩。动机过强过弱都不利于考场情绪的调动。要正确估计自己是个什么水平。在考试时,专心地做自己的试卷,不要去想其他的事,比如,其他同学考得怎样啦,我能不能考取啦,等等。想这些问题对考试无益。能考多少,就考多少。只要这样想,自己就能发挥得更好。

二、帮助学生优化备考情绪

取得中考成功的良好情绪是:心平气和、精神饱满、自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以平常心对待中考。教师可以经常对学生说:中考只不过是人生中无数次考试之一,心里抱着“只要尽力就行”这样的念头,心情自然就会平和、稳定。

2进行积极的自我想象。在复习过程中、在进入考场的时候运用积极的自我想象,能焕发与强化自己良好的情绪,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考生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选择积极自我想象的内容。

3适度放松与调节紧张的学习情绪。例如,看书复习太累时听听轻音乐,到户外散散步,与同学进行轻松的交谈等等。这对于调整人的紧张情绪有良好的效果,还能起到清醒头脑的作用。

4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和在考场上,都可根据自己当时的心态进行积极的暗示,采用不同的自我暗示语。例如,当情绪过于紧张时可默念“放松,放松,放松”,当心情烦躁时可默念“平静,平静,平静”,当心灰意懒时可默念“我行,我行,我能行”。

三、帮助学生增强考试信心

自信心强的学生,在备考阶段能根据预定计划及自身实际情况,复习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挖掘最大的学习潜力,使自己适时进入考试临界状态;自信心不强的学生,则畏难情绪重,复习盲目性、随意性大,效率低下,进入不了良好的考试临界状态。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考生强化信心。

1中考目标确定要适当。教师可以告诉考生,应根据初三以来自己的实力和心态制定目标。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就会难以达到目标而增加考试焦虑;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又会影响潜能的发挥。每个考生学习的实力和心态不一样,盲目的攀比会挫伤自己的信心。目标定得恰当,自己就有信心通过努力学习取得满意的成绩。

3克服忙乱现象。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可以使复习有条理,使自己的心态稳定,增强复习的信心。如,可以以每个星期作为一个学习周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好复习计划,每天早晨确定当天的复习目标,睡觉前把当天的复习像“放电影”一样在脑中过一遍,回顾一下当天复习的成效和不足。复习知识板块时,可以根据书上的知识网络结构图进行复习与回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每天用3/4的时间做练习,1/4的时间用于修正错误和进行小结等等。

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考试技巧

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考试技巧可以稳定考场情绪,确保水平发挥。可供学生参考的常用考试技巧有:

1认真听监考老师宣读考试规则。

2当拿到试卷以后,不要匆匆忙忙地提笔就写,应在正式答题之前将全卷浏览一遍,以对试卷的分量、试题的类型、所考的内容、试题的难易和各题的比分等心中有数,同时注意清点试卷页数。

3仔细阅读并理解每份试卷的指导语。

4审题一定要仔细,书写要又清楚又快,认真填涂答题卡。尽可能做到一次答对,减少涂改。改卷老师常常对书写工整的试卷有所偏爱,卷面整洁会提高作文分数。

5答题顺序应是从前到后,先易后难,稳扎稳打,最后攻关。对试卷中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或难题要有心理准备,要想到你觉得难的题目别人也觉得难,不要慌张,要沉着应战。做不出来的题目可以先跳过去,但是要做个小记号,在其它试题答完后,再回过头来换一个思路重新思考。

6答题时做到一丝不苟、每分必争,要知道“少丢就是多得”。答题完成后要仔细检查,要一题一题地检查,一步一步地验证。着重检查有无漏题,是否切题,有无笔误,力争答案的内容乃至标点、符号、文字、图表都准确无误。

7选择题在中考试卷中占有相当的分量。答选择题时,常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这样能较快找出正确答案。另外,要看清题目说明中是否有答错倒扣分的规定,如果没有,当遇到不能肯定选出正确答案的题目时,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

篇5:声乐考生应试心理控制与调整论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考生临场紧张时产生了一种害怕、不自信的情绪,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了特有的兴奋。当这个兴奋的强度超过了考生的控制能力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歌唱及以想象进入情景、角色的指令就受到了紧张兴奋中心的强烈干扰,于是指令的传达发生变形,原有的长期积累形成的一定程度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的固定联系也被打乱,破坏性的效应就无情地出现了。

其实,声乐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人的自然的、本能的歌唱习惯使之达到某种声乐流派或唱法的歌唱技术的要求,使歌唱从本能走向自觉,从生活走向艺术。紧张和放松是一对矛盾,有一个最佳分寸。过份紧张是正常发挥的大敌,过份放松到松弛或松懈也是一种灾害。那么,在面对人生中很重要的考试时,该如何调整情绪,控制好心理呢?怎样才能有效地减轻考生的紧张度、增强考生的自信心,并使他们在考场上能正常地发挥出应有的歌唱水平呢?

一、正确选择、科学练习考试曲目

考试曲目的选择及难易程度的把握是造成考生心理放松或紧张的一个重要方面。曲目选择合适,难易程度相当,考生在演唱时就会信心十足,音乐的展示也就充分,心理自然也就很放松。反之,当一名考生对自己所唱的歌曲觉得难以把握或是根本不喜欢这首作品,就会有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紧张而导致考试失败。

所谓“合适的考试曲目”,是指根据考生的歌唱状态、声部定位、歌唱技术、嗓音条件所选择的、能够胜任的,并能充分展示考生声乐水平的歌曲。而定调的基本原则就是:高音上得去,低音下得来,中声区流畅自如。

一旦考试曲目和定调确定之后,刻苦的练习就称为必然的一条路了。

只有极为熟练的演唱,无论是技术技巧上还是从音乐表现上都有充分的把握能力,“胸有成竹”,才能使考生消除紧张心情,增强自信。但是在练习中也要讲求科学性。发声器官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使用不当造成伤害无可弥补。合理地科学地安排练习时间和进度,提高练习的效率,才能保证考试的顺利。

二、加强艺术实践,提高适应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考场上的表现好坏是对考生一切准备的检验。有的考生平时长期自己单独练习,一旦到公众场合或是有他人在场就手足无措,唱得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考试时就更糟了。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要解决这种明显缺乏自信而紧张的情况,实际的锻炼、提高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多参加艺术实践是考生积累演唱经验进行自我锻炼的一个良好途径。声乐考生可在平时积极地参加一些演出活动或各类声乐比赛,尽量多地面对观众和感受临场的气氛,抓住每一次机会来锻炼自己,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从而增强自信。绝大多数考生都没有声乐考试的经历。当考生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些严肃的考官时,如果对自己的声乐水平不是很自信,或者对所选的作品不是很有把握,他肯定是恐惧和害怕的。这种生疏和不自信,就会使其担心出岔子,害怕考不好,造成了过份的紧张。模拟考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增加考生实战经验提高适应能力的方法。所谓模拟考试就是指导教师或家长或考生之间可以模拟考试场景,像正式考试一样,从进入考场开始,完整地把考试曲目从头到尾演唱一遍,到有礼貌地退场。切记在演唱过程中,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停止演唱。模拟结束后,大家坐下来评论一番,肯定优点,指正问题,并迅速改进。由于空间环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因此考试前,考生可以去考场看一看,走走台,熟悉一下环境,试唱一下考试曲目。

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对于考生熟悉考试程序,提高考生应试能力、积累演唱经验、培养表演能力和释放心理压力都是非常有效的。

三、考前充足的准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要想在考试中有优异的表现和发挥,充分的准备是必须的。

一般声乐考试的伴奏乐器都是钢琴,加强与伴奏的沟通与交流,和伴奏一起商定前奏、间奏和结尾,包括一些特殊的处理和要求。可以多合几次,做到相互之间默契配合,使考生和伴奏都心中有数,考生在心理上也有个“依靠”,为考试时完整自如的演唱提供保障,为演唱增色。

至于考试的服装和造型,首先要舒服、得体,在此基础上尽量漂亮一些,有助于增加考生的自信,使考生占据一定的心理优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考前的休息和嗓音保护。身体是歌唱最本质的物质条件,身体的不适会造成歌唱生理肌体的改变,直接影响歌唱质量和考试成绩。考前几天要把作息时间安排好,有计划、有目的、有节奏地安排练唱和休息时间,并严格执行,做到劳逸结合。

四、考时集中注意力,投入音乐

对于声乐考生来说,最紧张的阶段就是待考的这段时间。在等待考试时,最好不去听前面考生的演唱。因为不管前面的考生唱得好坏都会给自己造成压力,都有可能造成心理紧张。最好的办法是使自己的兴奋点转移,可听听音乐或反复默唱作品,想一些有趣的事情。当快要上场时,可连做几次深呼吸,使气息和心跳平稳下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兴奋的情绪进入考场。

当轮到自己考试演唱时,就要充满自信,情绪要积极兴奋,心理上保持相对的冷静安详。有过表演经历的人都有“一进入角色马上就不紧张了”这样的体会。走进考场,就如同登上舞台,立刻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投入到歌曲所应有的情境之中,让自己的所思所想沉浸在歌曲艺术形象的创造与表现中,呈现一种“忘我”的甚至“忘乎所以”的状态。中途即使有某个音或乐句唱得不够理想,也不要心慌,应稳定情绪努力去弥补演唱中的不足。相信自己就是整个考场的主宰和中心,放开手脚,专注地投入作品,紧张、恐惧便统统烟消云散了,往往能取得很好的考试效果。

篇6:中考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以宁波市266名老年人为被试,采用<老年心理状况调查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考察空巢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发现,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北京市普通老年人常模;空巢老年人获得的社会支持明显低于非空巢老年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低于非空巢老年人,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宁波空巢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相关.所以,应该设法提高空巢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以促进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作 者:汪莹 李安彬 陈传锋 WAND Ying LI Anbin CHEN Chuanfeng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刊 名:大庆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7(6)分类号:B844.4关键词:社会支持 心理健康 空巢老年人

篇7:中考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近几年来,国家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重视体育的良好氛围,根据上级要求,我市于4月上旬开始进行初中毕业生体育与健康测试,现将有关事项告知如下:

一、测试项目:

测试项目共四大项:分别是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1000米(男)、800米(女),握力体重指数。

二、注意事项

(一)今年的测试项目中1000米(男)和800米(女)对于学生的体能尤其是心肺功能、血压的要求较高,我们为了每位考生的健康与安全将在考前由具备体检资质的医疗单位(昌邑市人民医院或昌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考生进行心肺功能、血压等方面的体检,体检合格方可参加考试。同时希望各位家长要实事求是地向学校说明学生的既往病史,和健康状况,积极配合学校搞好体检工作,保证您的孩子身体合格参加考试,确保测试安全。

(二)免试考生的认定:因疾病或肢体残疾丧失运动能力免

修体育课程的考生,可申请免试。免试考生的认定程序是先由所在学校和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相关证明,再经学校公示无异议后,最后由教育局安全科面核批准,方可免于体育与健康测试。

(三)缓试考生的认定:因身体生理原因或临时突发性事故不能进行体育与健康测试的考生,需要由考生本人在考前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由学校报教育局安全科备案,教育局统一集中组织一次补考,补考时间在考试结束后15天内进行,补考地点另行通知。

(四)体育与健康考试日益临近,希望各位家长督促自己的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并适当加强营养。

最后祝愿您的孩子取得好的体育成绩。

特此告知。

学校

年月日

初中学业水平体育与健康测试家长回执

学校:

《关于初中学业水平体育与健康测试告家长书》一文我已仔细进行了阅读,已经完全了解相关内容,我的孩子(姓名),曾患或现患疾病,不同意参加体育与健康考试,申请(免考/缓考)。

监护人签字(盖章或手印):

年月日

-----------------------沿此虚线剪开---------------------

学校:

《关于初中学业水平体育与健康测试告家长书》一文我已仔细进行了阅读,已经完全了解相关内容,我的孩子(姓名)往病史,身体健康。同意参加体育与健康考试。

篇8:中考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报告《心理健康:新的理解, 新的希望》中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情感和社会的幸福感, 个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能力, 能对付生活中正常的紧张, 能创造性地或卓有成效地工作, 能对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做出贡献。”这一定义将心理健康的外部表现和内在感受整合起来, 将适应与发展整合起来, 对心理健康进行了综合的解释。

在大学生群体中,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更为凸显, 由于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限制, 使贫困大学生面临更多生活和学习压力, 在心理上承受着更多的挫折感与精神压力, 身心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从而导致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统计结果发现, 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贫困学生占贫困生总数的80%之多。近几年来, 大学生自杀、行凶事件在中国呈不断增多的趋势, 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在中国高校中并不是少有的“个案”, 而是比较普遍。

二、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自从精神病学文献中初次引入了社会支持的概念以后, 社会学与医学用定量评定的方法, 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上个世纪, 法国社会学家Durkleim就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较低的个体, 身心健康的水平较低, 而死亡率则较高。Henderson在总结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指出, 依赖关系和社会结合的适合程度、可获得度均与抑郁症、神经症有关。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从国内外有关研究可以看出, 研究进程有所深入, 已从简单描述社会支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探索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发展到对社会支持构成、功能和作用机制等问题的理论分析。

刘玉梅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 得出以下结论:贫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正相关。吴远以河海大学495名贫困大学生为实验组, 476名非贫困大学生为对照组,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团体施测, 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状况均低于非贫困大学生, 尤其是在人际敏感、抑郁和精神病性三方面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支持状况存在显著相关。提高个体感受到的主观支持及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许若兰、刘宏使用五种心理调查量表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症状进行了对比调查 (症状自评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康奈尔健康指数、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 。结果显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各量表的得分均存在明差异, 贫困生心理症状水平显著高于非贫困生, 存在高抑郁、高焦虑等情绪困扰, 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 学习困难多等问题。王光荣的硕士论文也发现贫困生的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是其心理失调的主要表现。

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 社会支持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支持可通过两种途径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状态, 其一是社会支持的直接作用, 即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 从而保持健康所需的平衡心态;其二是作为社会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 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功能。另外,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良的社会支持有碍于大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 反之, 心理健康不良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社会支持的获得、有效的利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研究方法

笔者以黑龙江省某高校大一至大四4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生进行对比研究, 被试分为两部分, 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以及修订后的社会支持量表为测查工具, 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订。将第3题“邻居”改为“同宿舍的人”, 4题的“同事”改为“同学”;5题的“夫妻”改为“恋人”, 另外, 删去了“儿女”一栏;第6题和第7题的“配偶”改为“恋人”。进行集体测试, 问卷当场收回。发放问卷400份, 剔除无效问卷, 实得有效问卷394份, 有效率为98.5%。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 将所有调查数据录人、整理、统计与分析。

四、资料分析

研究发现,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以下特征:一是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远不如非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其中, 在朋友支持、家人支持、同学支持、经济支持、安慰关心五个方面尤为突出。二是心理健康状况不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平均数高于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得分平均数。恐怖因子、在躯体化和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二者相比差异显著;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因子方面, 两者相比差异非常显著。三是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亦有所区别。贫困女生除在人际敏感因子上均值及标准差低于贫困男生外, 其他九项因子总均分的均值及标准差均高于男生。

分析原因, 主要是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客观状况所导致, 家庭贫困不仅加重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也导致他们社会交往能力低和交往经验相对缺乏。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 很容易引起自卑, 造成自我封闭, 同学关系淡漠。从而形成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困难, 孤僻自闭、缺乏交流使他们慢慢地在性格中融入偏执、偏激的色彩。另外, 由于自卑、悲观, 思想长期处于消极状态, 看待事物也常常偏见、抱怨和自责。

五、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首先, 要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大学阶段, 塑造和完善大学生, 尤其是完善贫困生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对贫困生要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贫困生的心理矛盾、危机和负荷, 需要有人来温暖、理解和抚慰。心理咨询可以给他们帮助、启发、引导和教育, 消除和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要引导他们改变对贫困的认识, 懂得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 鼓励贫困生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 使他们在社会参与中健康成长, 促进其社会心理发展;组织他们参加以体力、知识为特征的志愿者和社会服务活动, 让他们充分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其次, 切实解决其经济贫困问题。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心理压力。无论贫困是由何种原因导致的, 都要先解决其经济贫困问题, 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基本上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绝望心理焦虑。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对其开展各种心理教育与疏导。学校要为贫困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 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等助困措施和制度。在落实这一系列资助政策的基础之上, 广泛开辟勤工俭学的渠道, 减轻因接受外在资助而形成的心理压力, 让贫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经济上的负担, 并锻炼自身的能力, 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最后, 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关怀的基础上突出人本性, 倡导文明、关爱之风, 大力营造互助团结的校园氛围, 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同伴群体在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班级、寝室和同学会等这类小群体的人际关系对改善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有重要的意义。要求学生具有团结互助的精神, 具有同情心和爱心, 要主动接触、关心和帮助贫困生, 与他们朝夕相处, 建立情同手足的友谊, 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倡导勤俭节约, 反对奢侈浪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文化观念。

参考文献

[1]ATCHLEY.Social Force and Aging[M].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2]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87 (4) .

[3]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4]谭和平.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编制研究[J].心理科学, 1998 (5) .

篇9:中考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多个不同学科有机结合, 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 积极打造一个较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和校风, 采用多个课程联合教学的方式, 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从而陶冶学生的品质情操, 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身心。当前, 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其太过爱护, 导致小学生在学习时只要遇到一点困难, 就会产生许多暴躁、焦虑等情绪。因此,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结合该课程的特点, 以此引导学生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1]。例如, 小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关于“换位思考”时, 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之间多沟通交流, 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当人际相处出现问题和争吵时, 懂得有效把控自身的情绪, 通过对方角度来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 从而促进小学生友好、宽容以及开阔胸襟等良好心理状况和道德品质, 为营造班级良好学习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二、根据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 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各学科教学的组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素材, 其中教学素材是学科教学开展的首要前提。在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中, 大多数为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等内容。同时, 教学素材中还包括了自信自尊、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等内容, 这些教学内容和素材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大的帮助, 能够促进小学生自信、乐观、谦让等良好品格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日常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掌握教学内容, 多多收集相关教学素材, 明确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分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外, 教师可以寻找教学内容中的趣味点、创新点以及各种可以进行探讨和交流的点, 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能力和是非观, 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答案,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 感受生活, 从而及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况, 规范学生的行为,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都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作风, 为学生做示范,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格特征。同时, 教师可以借助自己较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教师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道德, 为学生积极传递大量的正能量, 促使学生学习良好品格和行为方式, 全面纠正自身的错误和缺点, 不断完善自己、改正自己, 以此推动学生养成正确的人格和行为习惯, 在榜样作用的引导下, 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身心,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方式, 从而为小学生日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高素质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2]。

四、采用互动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应该对小学生道德情感的提升和形成给予一定的重视。在现代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加, 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重, 大多数学生放学以后, 还需要应对各种不同学科的辅导, 并且家长与学生之间很少有时间可以进行情感互动, 加上学生对家里长辈的生活环境并不了解, 因此, 在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时,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多多进行情感交流, 通过交流的形式了解家里长辈的生活情况和环境, 以此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思维[3]。例如, 教师在开展关于“家乡”的内容时, 可以在课程开始前, 指导学生与家长进行情感交流, 从中了解家里长辈的家乡环境等, 充分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讨, 说说自己长辈家乡的特点和各种想法, 然后通过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了解,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亲情等情感意识,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质上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变得理论化和形象化, 因此, 在渗透过程中, 需要将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 可将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融入进来, 使学生可以更容易更快速的了解掌握理论知识。例如, 当教师在进行关于“正直”的心理健康教育时, 可以带入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 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做到不偷不抢、不骗等等内容[4]。另外,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寻找教育中的趣味性, 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给予小学生更多实践探究的时间和机会, 促使学生借助自身的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各个博物馆、文化馆等进行参观, 也可以去春游、郊游等等, 让学生独立发现解决问题。

六、结语

若想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 其心理健康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需要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此促进小学生正确三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况, 教师也可以借助多种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进一步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夏蕊.浅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 (文摘版) , (8) .

[2]许安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学法教法研究) , (30) .

[3]张延玲.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2016 (3) .

篇10:中考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2022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健康承诺书

本人(姓名:XX性别:XX身份证号:XX联系电话:XX)是参加

2022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本人已阅读并理解《安徽省

2022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防疫须知》,愿意遵守相关规定,承担社会疫情防控责任,并承诺如下:

1.本人在考前不属于疫情防控要求

天强制隔离期、医学观察期或自我隔离期内的人群。

2.本人在考前

天内自行测量体温,自我监测健康状况,保证体温低于

37.3℃、个人健康情况正常。

3.如在入场前和考试中有发烧(超过

37.3℃)或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本人自愿选择放弃考试或听从考试工作人员安排进入备用隔离考场应试。

本人保证以上承诺信息真实、准确,并知悉与之相关的法律责任。如有瞒报、错报、漏报的情况,一切后果自负。

考生本人签字:

填写日期:

备注:考生于

篇11:中考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过程中,存在许多心理问题.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综合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奋斗成才.

作 者:郝志群 于连坤 作者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河北,承德,067000刊 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年,卷(期):4(1)分类号:B884.2关键词:社会实践 就业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

篇12:中考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一、社会支持的含义

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概念,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或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迄今为止, 对于社会支持的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都未能达到统一。《当代社会科学大辞典》 (1995) 认为, 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 这种联系在个体面临困难或威胁时, 可以为个体提供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 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就国内已有的研究看来, 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李强认为, “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 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李强, 1998) 陈成文认为, 从社会学意义角度上来说, 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陈成文, 2000:131) 贺寨平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 指出个人的社会支持网就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 (如金钱、情感、友谊等) 的社会支持网络, 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 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 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 (贺寨平, 2001) 行红芳从社会支持的狭义意义上作出理解, 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行红芳, 2006) See man T.E.从社会支持的内容来界定, 认为社会支持包括:信息支持 (帮助个体认识到引发困境的事件, 并找到解决困境的资源和策略) 、工具支持 (提供实质的服务、财力支持以及特殊援助) 、情感支持 (用关心、安慰等让个体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三个方面。 (See man, T.E., 1991) 。

二、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在西方社会, 心理健康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之后, 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很多学者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但是真正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研究还是从20世纪开始的。近代的心理卫生、心理健康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 (Beers) 倡导的。他于1908年在家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近些年,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很值得关注的, 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同学都会感到郁闷、无聊、厌烦等。从高中过渡到大学, 很多同学都不适应。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观的多样化。现代大学生都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判断和对现实的体验, 从中形成自我价值取向。但是尽管他们的信息、知识比以往的大学生要多, 可是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却变得更狭窄。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是对自我环境的过多关心, 使他们缺乏对现实社会更广泛的关注。

2. 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最强烈感受到的是, 80%以上的心理问题与人际关系 (包括异性恋爱关系等) 问题有关。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不是通过相互交流来确认自我与对方的关系性质, 而是尽量做到既不伤害对方, 也不让对方伤害自己, 以采取“回避”的方式居多。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生关注的, 从历次大学生暴力事件中, 需要人们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的是发生异常心理问题的原因, 研究认为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 社会环境的因素。当今大学生与网络关系日益密切。网络带给了我们科技的发展, 信息的流通。然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 有些未成年学生也迷恋上网络, 放弃学业。还有一些成年人也每天迷恋网络。在网络中待的时间长了, 就会感觉到生活太无聊了, 最终会导致他们产生迷惘, 严重者有的自杀, 有的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第二, 家庭因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会给我们带来和谐的生活, 家庭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 (1) 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很多成年人出现的心理毛病基本上缘于儿童和青少年。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 父母教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之理论已经确立, 其中精神障碍和不适应问题的诊断技术的确立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很深。 (2)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现在父母与子女关系大致可以分为:A、拒绝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教养在感情上或态度上表现出拒绝倾向。B、支配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支配过头, 把孩子当成父母的所有物, 想用绝对权力去统治子女。C、过度保护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担心不安恐怖, 经常用过分的保护去消除这种不安感情。D、服从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要求和意见, 不管是什么都无条件接受, 并以此感到满足。第三,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学校教育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 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 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针对当前的现状, 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 建立专业化队伍, 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其二, 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

三、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1. 对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 社会竞争不断加剧。据预测,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 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 (殷大奎) 。因此, 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和十分紧迫的任务。

2. 心理健康研究内容逐步丰富。

目前, 虽然我国还没有像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那样的大型心理健康研究机构, 但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在行为、系统、分子水平上开展心理健康研究。

3. 较系统地开展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心理健康人员专业培训方面, 目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学校中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教师的培训, 另一方面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

四、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意义

1. 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理论意义。

家庭支持作为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对大学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是在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时不可避免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大学生家庭支持影响的研究, 有利于丰富有关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研究, 建立更加完善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理论体系, 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范式。

2. 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

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研究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可以揭示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探讨社会支持在促进大学生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中的作用, 以及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各种支持之间的相互联系, 还能为学校确定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为帮助部分家庭支持缺位的大学生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提供理论和方法思路,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 1998, (1) :67.

[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0.

[3]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 2001, (1) :76.

[4]行红芳.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与需求满足[J].中州学刊, 2006, (3) :120.

[5]Seeman, T.E.Social tie and health:The benefits of social integration.Annals of Epidemiology.

篇13:中考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内容摘要:寝室是大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重要场所,同时大学阶段又是各种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建设和谐寝室对加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很大的影响。关键词:现状 问题 管理

一、当前大学寝室现状

“宿舍是教室的折射,是家庭的延伸,是社会的浓缩,也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最主要的场所”,学生在宿舍里的行为是他们道德修养、文明素质的最真实的表现。“和谐寝室”是和谐校园的缩影,是学生专心学习的重要前提。做好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不仅能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整洁的空间、和谐的人文环境,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大部分学生有在宿舍学习的习惯,学习风气较好。68%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宿舍学风“好”或“较好”,仅有6%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宿舍的学风“差”[1]。另有30%的学生晚间就寝前有读书的习惯,33%的学生早晨除参加体育锻炼外,有早读的习惯[2]。我校近年来加强学风建设,注重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实施“3+1”教学改革方案,各系组织学生参加专升本自学考试等方面,促进了学风建设,在宿舍里学习的氛围明显加强。

二、寝室仍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知行分离现象明显

调查表明,20%的男生在宿舍从不打扫卫生[4],不参与值日,对学校、系、班组织的宿舍卫生检查评比工作表示“漠不关心”、“不屑一顾”。导致宿舍检查评比工作开展难度加大,整体热情锐减。其次还表现在:一方面,大学生渴望拥有一个良好风气的班级、宿舍等学习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在对待身边的不良现象、不良行为时,36%[6]的同学表示“碍于面子,不表态”,或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表现出与其良好愿望极不相称的态度。这说明,一些大学生还没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学生的行为管理和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学生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问卷中我们对学生干部、党员在寝室里的表现进行了调查,57%的学生认为他们表现一般,18%的同学认为“图有虚名,从不做事”,56%[3]的学生认为寝室长在宿舍创建活动中的作用“一般”或“不起作用”。由此可见,加强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管理,提高其素质,发挥骨干作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三、调整思路,完善管理

学生宿舍是学生形成良好风气、塑造健康人格、陶冶高尚情操的起点,又是学校各项措施能否发挥效用的检查基地,如何发挥其积极影响,转化其消极影响,这非常值得我们探讨,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宿舍管理应转变观念,立足服务,拓宽思路,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学生宿舍的改善,宿舍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等的重要场所,宿舍的育人功能更加显现。因此,学生宿舍的管理更是摆到了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把宿舍建设成为对学生实旌素质教育的最佳场地.以服务为载体,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首先要做的,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宿舍管理“统、包、管”的现象,以“为学生全面成才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为宗旨,将传统宿舍“物”的管理提升为新型的“人”的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加大宿舍基础建设力度,逐步改善、增加寝室的硬件设施。

(二)加强学生干部教育和管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首先,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上,应采取学生自我推荐、上台演讲、投票选举的方法公开选拔。通过这些途径,把优秀的学生吸收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其次,在学生干部培养方面,要注重其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严格要求他们模范遵守校规校纪,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干部走向社会,到基层进行社会调查,向基层干部学习,把宿舍生活作为最广泛的深入基层的实践,在宿舍实践中增长才干,端正自我。针对学生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举办经验交流会,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学生干部、政工干部介绍工作方法和经验。

四、总结

在积极进取的寝室文化氛围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个别素质不高的同学,迫于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也逐渐被环境影响着、改善着。美国教育家布莱森曾经说过:“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5]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荀子•劝学》中也有这样的话:“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长期以来,石门中学宿管办用先进的寝室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影响,使寝室管理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努力构建和谐、优雅、富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校园,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顾建亚,《大学生寝室现状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李廷利,杨佩,《浅谈如何制定和实施学生宿舍管理制度》,《郑州纺织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增刊

[3]林木明,《浅谈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现状与对策》,《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工作研究》福州海峡文化出版社2008年06期

[4]高珊,《新时期大学寝室文化的现状分析及深层解读——基于对华中科技大学300名大学生的调查》,《考试周刊》2008年20期

篇14:社会考生如何参加高考

2001年,高考取消年龄婚否限制,25周岁以上公民均可参加高考,高校招生年龄限制彻底放开。除了符合条件的在校(在籍)学生可以报名参与之外,其他符合条件的各界人士也可以参与高考,这个群体称作社会考生。那么,社会考生是如何参加高考的?

什么是社会考生

社会考生是与在校考生、在读考生相对的考生群体。

高考,除了符合条件的在校(在籍)学生可以报名参与之外,其他符合条件的各界人士也可以参与,例如在职职工、自由职业者、离退休人员等。这类参考考生称为“社会考生”。社会考生报名条件

1、符合下列条件且户籍在报考省(市、自治区)的人员,可以报名: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 ?·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

? ?·身体健康。

2.外国侨民符合上述条件,持《外侨居留证》,可在省招考办指定地点报名。

社会考生参加高考流程

1、亲自到县区高招办报名(一般为当地教育局)

2、需要带上户口本、身份证以及同等学历证明(高中文凭、中专文凭或《学业水平测试合格证》),履行填写手续。

? ? ?·在职干部和工人带学历证明及单位介绍信;

? ? ?·应安排工作而尚未安排的退伍、转业军人,须持(区)民政部门的证明

一般是填写五种表:《报名登记表》、《准考证》、《考生志愿表》、《考生志愿代码登记表》及《考生卡片》,同等学历者还需填写《政治思想品德考查表》。

3、社会考生参加高考跟普通高考无区别,区分文、理科

4、报名时需上缴考试费、《报考指导》费、体检费等全部费用。

年龄限制

2001年,高考取消年龄、婚否限制。

照顾加分类型

上一篇:机械工程师工作评价下一篇:栏杆楼梯扶手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