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固定资产

2024-05-13

高校固定资产(精选十篇)

高校固定资产 篇1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信息化已经融入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无一不体现出信息化和科技化的特点, 可以说, 信息化为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了较多的便利, 对信息化的良好运用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对于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来说, 针对信息化的运用也能够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真正体现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先进化。可以说, 基于信息化基础上来进行高效固定资产的管理分析有助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面升级和更新, 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信息化和高效固定资产管理的融合。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来说, 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显没有良好的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尤其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环境下, 高校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还有待提升, 无论是在指导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理念上, 还是在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制度规范上, 乃至是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一)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理念不先进。

在当今社会环境中, 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普及程度有目共睹, 而在学术知识较为前沿的高校中对于信息化的运用程度不是很高, 尤其是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 管理人员没有强化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认知, 缺乏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的认知和意识, 没有主动去吸收新鲜事物, 没有主动去认知新鲜事物, 没有对信息化充分地利用, 可以说管理理念不先进成为了限制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因素。

(二)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无论是对于任何一个管理工作来说, 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优化是保证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 各种因素层出不穷, 为了更好地落实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但是,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情况来说, 管理体制和制度的不完善恰恰成为了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综合能力, 许多高校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的不重视则是导致其管理体制薄弱的重要原因。

(三)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细节不科学。

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和完善性, 尤其是在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上, 忽视了科学性。比如说,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定期的排查和清查, 需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核算, 而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却忽视了这一点, 尤其是在具体的行为过程中, 高校没有注重细节的完善。忽视具体管理细节的完善必然会导致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必要性分析

从本质上来说,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基础环节, 只有在良好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来开展其他管理工作才能保证高校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同时, 从高校本身的发展角度来说,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为高校的全面性发展提供了物质的支持和保证, 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一) 固定资产管理是高校教学的基础。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其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而国家所提供的固定资产则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可以说, 没有高校的固定资产就无从谈及教学改革, 没有固定资产的管理就无从谈及高校的全面和综合性发展。随着我国对于国民素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 各大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高校必须在强有力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上来进行其他内容的管理, 进而更好地发展。

(二) 固定资产管理是其他管理工作的基础。

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 无论是教学的管理工作亦或是其他的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固定资产的管理, 固定资产的管理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支持, 为高校的综合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基于信息化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措施分析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高校为了更好地体现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以信息化为基础来进行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从而在信息化管理的全过程中突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比如说, 可以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理念上进行优化, 在体制和制度上进行完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优化等等, 基于信息化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得到升级。

(一) 提高高校固定资产利用率。

高校固定资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高校固定资产是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的, 尤其是在现今环境下, 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有助于可持续的固定资产管理。从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来说, 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提升高校固定资产利用率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首先, 要对高校固定资产“精打细算”, 高校固定资产来之不易, 要在具体使用的时候精打细算,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其次, 对于高校固定资产来说,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化的规划, 即在具体的使用中要有明确的规划, 避免资产的流失。

(二) 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办法。

随着我国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在具体的进行高效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进行过程中, 首先要尊重高校现有固定资产的情况和状态, 以高校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规范。同时,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完善, 在进行高效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融合信息化的力量, 建立一定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 以便于更好地配合高校信息技术的发展。从目前我国高校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开展的固定资产管理状况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 因此需要进一步地完善高校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进而全面地带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完善。

(三) 优化管理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体现出人的重要性, 发挥管理者的作用, 并以管理者为媒介来突出信息化的运用, 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 在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中要体现出管理队伍的优化, 建立起相应的责权机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领导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才能, 并合理地带动好管理的基础工作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其次, 要鼓励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自我的提纯, 当其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地给予解决, 不断吸收新的知识, 以便于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 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四) 强化管理的独立性。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独立的工作, 而在当今的大多数高校中, 其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纳入到了其他的管理工作中, 没有建立独立的部门进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这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来说是一种阻碍。从目前来说, 高校要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需要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独立性。首先, 要具有独立的部门, 即成立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 并给予其独立行使管理的权利。其次, 要配备专门进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 并保证其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能力, 以便于在信息社会中更好地驾驭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

(五) 建立完善的信息体系。

以信息化为大背景进行的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来说,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因此, 为了更好地拓展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固定资产的模式,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支持和信息援助,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以便于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总之, 在我国高校对信息化技术应用逐渐成熟的阶段, 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也要具体落实信息化管理模式, 以信息化发展为基础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探索和升级, 从而更好地体现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优势, 带动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梁进.试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监督[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陈诗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 2007.1.

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审计分析 篇2

在高校对于资产的核算有其比较特别的记账方式,其中“固定基金”就是其比较有特色的科目。比如学校买入一批固定资产一般会借记“事业支出”,同时贷记“银行存款”,在对于固定资产价值核算方面,借记“固定资产”,同时贷记“固定基金”。由此可以看出“固定基金”这个记账科目的设置不仅体现出了事业单位的特点,也使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一目了然。

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1.从来不考虑折旧方面的问题

在高校设备管理单位买入固定资产后,就会把相关的资料数据会同财务部门记账入账。入账时都会按照买入的价格,不会有丝毫差错,同时设备也会最为固定资产登记入册。但是这些固定资产的价值在账面上会从头至尾的保持不变,有的资产比如价格比较昂贵的实验设备甚至都报废很多年了,还作为金额很大的资产挂在账上。这样的结果就是高校固定资产账面上的价值与实际的价值根本不符,不能客观反映高校资产的实际情况。往往银行再贷款的时候会通过申请贷款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进行放贷,这就使得高校非常容易的获得更多的贷款,有些高校由于贷款过多,背负了沉重的还款压力,有的甚至连利息都还不上,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可见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的不计提折旧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调整资产核算的记账科目,使会计报表更加真实合理的反应高校的资产状况。

2.存在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理不当的问题

在高校对于报废的设备往往都是一直存放在仓库里,一些设备一放就是很多年,这不仅增加了保管费用,也使得本来还有一些利用价值的设备彻底报废,甚至变成垃圾和污染环境的危险品(比如物理、化学方面的实验材料)。在处理这些固定资产时不但不能带来经济利益,还要花费相当一部分资金请人来处理这些来及和危险品。这就给国家和高校的资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所以在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上还是得认真对待的。

3.固定资产的计入存在问题

在高校的现实工作中,有些固定资产每年需要花费很多的维修费,如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等等,还有道路地面的硬化、校舍环境的绿化保养,这些项目每年花费都不小,这些花费间接的也增加了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但是在现实中,很多高校没有相应的政策、标准来衡量这些后续投入应作为固定资产计入。这就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无法得到真是的反应,一些相关的会计科目就无法正确的计算。比如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的修购基金就是按照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以一定的比例按实提取的。但由于这些后续的动态投资不能合理的计量,似的修购基金也不能得到按实的提取。

关于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一些建议

1.以动态管理的方式进行核算

通过以上问题不难发现,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需要进行动态化管理。对于建筑物、构筑物等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需及时的转入固定资产;还要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根据不同的固定资产制定不同的折旧标准,对固定资产进行及时的计价处理。如此才能财务和设备管理干部门的账表如实反映学校的资产状况,减少高校的财务风险。

2.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浅议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258—02

一、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第一,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固定资产管理发展的要求,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失或不健全。第二,固定资产购置求大求新,缺乏计划性和有效的制约机制,固定资产盲目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比较严重。第三,资产管理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现象,固定资产管理不严,保管不善,资产损失浪费现象严重。第四,长期以来许多高校不进行定期固定资产清查,没有开展经常性对账工作,造成家底不清,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管理意识落后。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仍旧沿袭旧的管理模式,仍停留在“经费管理”的观念上: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固定资产管理只讲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对仪器设备求大求新,造成固定资产盲目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只从表面上履行职责,不关注资产的效益性,造成固定资产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缺少资产增值增效管理措施,导致资产使用低效,没有发挥出资产应有的效能,造成资源设施浪费。第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落后,不健全。许多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都是十年前制定的,不能适应现在的固定资产管理要求,造成许多固定资产管理漏洞;表明上看高校固定资产由财务处、房产科、设备科、后勤处、图书馆、各院系(部门)等分头管理,缺乏统—归口的强有力的管理协调机构,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交叉重复,部门之间遇到问题相互推诿,如报废的固定资产无人办理报废手续,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无人办理登记手续等,造成许多固定资产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另外,高校经费主要依靠国家拨款,资产一经形成就为某个单位或部门占有、使用,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第三,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力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不能到位。长期以来,许多高校不进行定期固定资产清查,年度清产核资工作走过场,有问题只是上报,无人监督问题是否处理,长年累月造成会计账面余额与管理台账余额不相符、管理台账与实物不相符;随意调整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更换调整时交接工作不完全到位,造成固定资产账目不清、实物不明,固定资产流失等现象严重。第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配置不到位,人员管理水平不高。从人员配置上看,高校普遍缺乏专门固定资产管理人才,特别是优秀的专业固定资产管理人才;另外,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更换调整时,由于交接不完全到位,很多新接手的管理人员都不清楚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内容,再加上以前账目不清、实物不明,就更談不上如何管理了。

三、如何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第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明确产权关系,落实管理责任。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建议分三级:第一级由校领导、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组成,全面管理高校的固定资产;第二级由各院系、各部门组成,分管各部门所属的固定资产;第三级由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人组成,具体负责所属固定资产的管理。(2)固定资产的合理分类和确定标准。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建议将固定资产分为两类:通用固定资产和专用固定资产。通用固定资产进行常规管理,加强通用固定资产的校内调剂,减少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状况;专用固定资产进行专门管理,加强专用固定资产购置的申报审批,减少重复购置,加强已有专用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3)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申购制度。依托三级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制定学校的固定资产购置年度计划并纳入学校的总预算。(4)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评估体系。以三级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为基础,建立自下而上的评估体系。(5)合理设置岗位,完善制约机制。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有两个岗位是必不可少的,固定资产会计和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员,岗位配置人员多少可根据业务量来确定。(6)制定严格的固定资产操作程序。制定固定资产申购操作程序、固定资产登记操作程序、固定资产账务操作程序、固定资产报废操作程序,固定资产年终清产核资操作程序等。

第二,改变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意识。(1)高校各级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观念的改变。首先,改变只讲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的观念,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高校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固定资产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次,改变重钱轻物和重购置轻管理的观念,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避免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减少固定资产闲置和损耗。(2)提高高校教职员工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首先,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宣传,通过校园网、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其次,组织教职员工学习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第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1)固定资产申购管理。管理重点:1)固定资产申购过程的审批把关,固定资产是否重复购置?性价比是否合理?2)固定资产申购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注意学校固定资产的优化组合,申购计划的合理安排。3)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市场信息的了解,招投标的透明度和公证性,供货商资质和信誉等情况的调查。(2)固定资产登记管理。管理重点:1)固定资产的验收把关,要制度严格、职责明确、责任到人。2)固定资产账卡的建立,要定期核对,随机抽查,保证账卡物相符。(3)固定资产账务管理。管理重点:1)专人负责,及时记账。2)每月核对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保证账账相符。(4)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管理重点:1)固定资产交接制度的执行情况。2)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评估体系的执行情况。3)固定资产报废的申报、审批和处理。4)闲置固定资产的内部调剂以及如何优化配置学校的固定资产。(5)年终固定资产清产核资。年终固定资产清产核资的组织和协调,出现问题后查找原因并及时处理,清产核资结束后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和制度。(6)利用校园网,使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

第四,合理配置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1)岗位的设置和人员配备。高校目前的进人标准基本都是硕士研究生,而高校的管理岗位需要的是专门、专业的管理人才。硕士研究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再加上高校目前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混乱,以至造成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高学历低效率、高成本低效益,高理论低水平的状况。要改变高校的人员管理现状,首先要打破高校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据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需要,设置合理的管理岗位和岗位人员要求;其次,招募和培养优秀的专门、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以致用,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2)加强各级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首先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学习,要让每个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熟悉各自的岗位职责和操作程序。其次,定期组织学习和交流,针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实际工作水平。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高校的领导要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作为一个大事来抓,抓紧抓牢,彻底改变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面貌,优化高校的固定资产配置,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以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财务司.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汇编[Z],1997.

浅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篇4

1 目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过于陈旧, 资产管理的侧重点仍然倾向于价值管理, 重采购管理, 忽视管理方法、设备维护, 设备使用及衔接部门沟通欠缺。况且,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人们比较重视经济效益, 许多设备管理人员多为兼职, 责任心不强, 无暇顾及设备管理及维护工作, 使得一些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处于滞后状况, 设备管理比较混乱, 导致资产流失严重。为了改进目前的管理方法, 我们计划采用信息化平台和创新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 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努力使新的管理机制运作起来[1]。

1.2 设备维修及保养不及时, 资产报废处理不合理

当前高校疏忽了设备的维修及保养, 使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而且不考虑对报废设备的变价处理等相应政策, 换下来的设备和材料化为乌有, 导致资产流失严重。

1.3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流动频繁, 工作交接不完全

资产管理对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但是, 现在学校的管理人员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 他们中有很多虽然学历层次较高, 但是所学专业和资产管理几乎不相关, 针对于这项工作, 需要掌握大量的丰富的跨学科的知识才能胜任, 这就导致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难以得到保证。还有, 高校人员调动过程中, 往往忽略了资产管理工作的连贯性, 在人员调动时, 没有考虑到工作的特殊性, 有的管理人员刚刚适应了这个岗位的工作, 又被调到其他部门, 同时, 在工作的交接上, 又做不到及时的、全面, 这样会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产生很大影响。

1.4 资产闲置、配置不合理, 导致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高校资产具有数量多, 种类多的现象, 加上库存盘点不及时, 导致资产帐面价值与实际数量存在一定差异[2]。一些高校合并后, 资产规模也相应扩大, 但资产的合并只停留在账面上, 没有进行彻底的清理整合;许多新购置的资产由于各种原因不验收、不入账;一些已无使用价值或已丢失的资产长期挂账, 不做销账处理;形成资产管理混乱, 造成账目与实际不符的问题。

1.5 资产管理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

一些高校为了达到国家要求的办学水平, 虽然在年初进行了计划, 但由于中途突生变故, 使得计划被打乱, 年初的预算也就失去了执行力, 另外, 各资产申报部门对资产配置是否合理不存在任何责任, 使得大家缺乏责任心, 对设备的配置贪多求全, 不考虑学校资金问题, 一些使用部门不按照预算规定的标准和用途配置资产, 导致预算计划采购陷于被动局面, 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能, 给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人员带来了阻力。

2 高校固定资产创新管理方法

2.1 增强自身的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水平

资产管理理念应与时俱进, 要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转变思想观念, 加强教职员及设备使用人员的责任意识, 执行资产管理责任制, 资产的浪费、闲置和流失不仅仅是学校的损失, 也危害个人利益。应加大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法规、条例的宣传力度, 提高大家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改变资产管理就是简单的对购入资产做个记录或者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事这种传统观念, 改变各部门重购置轻管理, 重经费争取却忽视实物管理这种状态。加强资产部门建制, 夯实资产管理部门实力, 按照工作量化、配比或参照各高校资产管理人员配备情况合理落实资产管理人员, 建立一支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精通业务、有较高思想觉悟的资产管理队伍;定期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以满足高校固定资产形态多样、构成日趋多元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2.2 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 并核算资产价值

这样库存与账面清晰一致, 便于核对固定资产的需求量, 有利于预算年度计划, 并减少采购人员的工作量, 为学校节约了成本。使资产管理和预算有机结合, 提高了资产配置的合理性。

2.3 提高资资产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 加大培养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需要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资产管理团队。学校要选拔具有管理学、运筹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人才, 并有较强的责任心。并对资产管理人员做定期专业方面的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3]。同时, 为了保证他们安心自觉地从事工作, 学校需对资产管理人员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适当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

2.4 完善体制、规范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为了使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一个良好的、规范的制度体系, 监管固定资产管理行为, 应不断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制定一系列具有实际意义的规章制度, 形成既管人、又管物、还管流程的较为健全的制度体系。通过实行资产管理信息化, 做到资产的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 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例如高校要完善物资采购过程中验收、登记、保管、使用及养护制度。建立资产变动、损失、丢失、赔偿、报废处置等一系列内部管理规范和流程[4]。明确固定资产核算部门、使用部门、采购部门及个人的责任, 使整个固定资产管理流程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

2.5 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

如各使用部门将这些设备的库存, 使用情况等基本信息输入资产管理系统中, 这样资产管理部门就能通过网络信息系统查询每个部门的资产利用现状, 可对该部门设备利用情况作出综合分析判断, 然后进行合理处置。

2.6 对固定资产施行网络化管理

2.6.1 全面统筹规划基础管理的各个环节。

高效运用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系统, 系统规范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 从申购、审批、购买、验收、账务审核、设备使用、维修及保养、借用登记与报废处理、资产损坏与丢失、如何赔偿、清点和后期建档等各个环节管理, 明确责权, 从资产管理小组、使用部门及使用人要明确其具体责任和权限, 这样才能形成标准、完善的管理体系。

2.6.2 网络化管理保障了学校固定资产的安全性。

通过运用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系统, 将学校每一件固定资产都施行了安全责任制, 具体到存放房间、使用人, 完善了固定资产安全责任体系, 落实使用人的单位、姓名使学校每一件固定资产都做到有来源, 有去向, 有效地杜绝了经济责任。

2.6.3 实现了网络化同步管理和纵横多维沟通。

运用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系统, 让学校各层次不同领导管理者和决策者可在任何地点同时实施不同的管理活动, 实现了各层次管理信息的实时交换和共享。减轻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繁重的手工劳动, 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 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新管理模式。

2.6.4 促进了自觉的管理模式的形成。

通过固定资产的网络化管理, 可随时随地为所需要的人员提供全面、客观、系统、准确的固定资产信息, 形成了无纸化办公的局面, 成为学校绩效管理的评价的重要考核指标。实现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 推动了资产管理跨越式发展的进程。要全力以赴, 将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化为数字化的管理程序, 彻底改变传统管理模式, 走创新发展的资产管理道路, 有效地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从而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3 结论

总之, 只有高校全员努力, 解放管理思想, 增强管理意思, 各部门齐心合力, 共同努力, 才能建立起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机制, 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 为高校教学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淑春.浅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 (9) :165-166.

[2]吴游英.浅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探索, 2011 (10) :87-88.

[3]高明, 冒宇峰, 王小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4) :47-48.

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模式创新论文 篇5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 固定资产 治理 模式 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题目。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通过增设新校区或多所高校合并办学,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式。由于多校区办学模式快速发展,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的规模构成日益复杂,治理难度逐渐增大。在新形势下,应加深对多校区固定资产治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题目的熟悉与理解,进行固定资产治理模式创新,进步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水平。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治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治理主体的缺位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的影响,高校对国家投资办学的依靠性强,习惯了“伸手要”,形成了高校对固定资产重投进、轻治理的惯性思维,只注重预算安排,不重视实物治理,基本上不关注固定资产使用的长期性和综合效益。高校的上层治理者大部分是学者出身,只片面夸大非经营性资产服务于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忽视了经营性资产的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的购建(除房屋外)基本是以二级单位为主,特别是直接用于教学、科研、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形成了“谁购置、谁拥有、谁使用”的局面。从而,高校的固定资产名义上是学校所有,实际上治理权分散在各二级单位,使用权回固定资产的占用单位或个人所有。在这种治理体制下,由于资产治理与资产使用部分间的责任不明确,导致治理主体缺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治理效率低下,甚至有些仪器设备成为小集体或个人创收的工具。“一校多区”型的办学模式使高校固定资产治理主体多元化,加剧了固定资产治理主体的缺位程度。由于多区治理,各校区之间缺乏密切配合,固定资产在使用治理上职责不明确,从而发生职能部分相互推诿的现象,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未能有效整合固定资产

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是对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整合、协调、监视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合并后的多校区高校固然在行政上实现了合一,但在固定资产治理上并未进行有效整合和同一治理,形成了行政活动和固定资产治理的“两张皮”。同时,多校区高校一般未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治理机构,很多分校区都还沿用原校区的治理制度,形成治理主体多元化的体制。由于分块治理、各自为“政”,各校区之间缺乏密切配合,致使多校区高校对固定资产的治理在交叉口处形成真空。由于学校对各分校区固定资产的治理缺乏有效的协调、监视和控制,结果造成资源配置不当、重复投资、浪费严重的现象。例如,在扩展校区时,未及时对分校区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合并,账务上也没有做及时的处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账物不符”和“账账不符”,使分校区相当数目的资产游离于账外。

(三)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

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治理基本都实现了微机化治理,但大多只停留在登记造册、价值数目增减的水平上。特别是合并后的多校区高校,各分校区大多都还沿用原来的治理模式,治理手段依旧停留在账面登记和增减进出的流水账的监管资产上,固定资产的数据具有陈旧和静止的特征,不能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由于多校区高校财务治理制度不完善,个别分校区受经济利益驱动,利用高校合并后监管乏力、治理滞后的空间和时间差,盲目投资,争相申请购买高档仪器设备,造成相同设备重复购置,设备闲置,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造成极大浪费。由于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各个分校区对闲置资产的使用方向监管不到位,部分教学、科研设备形同职能部分的私有财产,甚至局限于个人专用,造成高投资、低效益,还有可能滋生***现象。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治理混乱的原因

(一)治理方式滞后

高校扩张合并后,固定资产的数目急剧增加,固定资产经费来源、占用形式以及固定资产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但是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方式并未随之改变、更新和同一治理,各分校区仍沿用合并前的治理模式,致使治理方式滞后。目前,我国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由国家投资拨款和有计划有指标的收费制,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执行的是报批预算制,而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不计任何本钱也无需使用单位和个人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只要打个报告就行,审批也很轻易。因而人们头脑中很难形成国有资产治理意识,这是高校固定资产治理长期不被重视,人们头脑中至今还被重钱轻物、重购置轻治理思想困扰的根本原因。

(二)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并缺乏本钱效益观念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学校购建的固定资产一次性记进事业支出,全部从当年事业收进中抵扣。因此学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每年的本钱核算中也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项目,造成本钱用度核算严重失真。一方面,这种会计核算方法违反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虚增了报表上的资产总量,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背离实际价值。由于学校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是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实现的,而“修购基金”是按学校事业收进和经营收进一定比例提取的,计提时直接列支出,同时增加专用基金,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数额的变化,这使得净资产中既包括购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又包括固定资产更新维护基金――修购基金,这种重复计算会计方法造成净资产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折旧不作为教育本钱核算项目,使得高校在治理政策理念中本钱效益原则未被摆在应有的地位予以重视。假如高校分为几个校区,各个校区在固定资产治理方面均存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题目,本钱效益不匹配的缺陷就会被放大。

(三)创收政策不到位并缺乏有效监管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理论探微 篇6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理论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56-02

高校资产,指高等学校占有、使用,在法律上产权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高校资产是国家所有,高校具有法人地位。高校独立自主地控制和使用这些经济资源,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谋求学校的发展。固定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固定资产的新界定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包括一个基本准则和三十八个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执行,中央国有企业于2008年年底之前全面执行。新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有以下两点变化:

1.不再强调单位价值较高

这一修改变更了原制度中规定的“高校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的单位价值量判断的硬性标准,将更多的判断自主权交给了会计主体。

2.使用时间要求发生了变化

新旧准则的“使用寿命”均是指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预计期限。但两个文件的区别在于:新准则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由原来的“超过一年”变更为“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二、资产管理理论阐述

1.产权理论

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其目的在于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从而推动学校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的使用。所以,研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及绩效评价,首先就要进行产权界定。产权或财产权利(Property right)在经济界还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概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斯科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及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被公认为西方产权理论的开山之作。

(1)产权的定义。从法律角度讲,产权首先是指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力。其次,产权还指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这种财产权是所有权部分权能与所有人发生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非所有人在所有人财产上享有、占有、使用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依法享有收益或处分的权利。

(2)产权的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表现为: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必须有一定的财产作为参与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必须直接参加社会再生产活动;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并且参与社会营利性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个方面表现为:产权具有可分离性。在市场经济中,财产的价值形态运动与使用价值形态运动的发展而分离。

第三个方面表现为: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这里讲的独立性是指:产权一经确定,产权主体就要在合法范围内自主地运用获得权利,而不受其干扰。

(3)产权的功能。是指产权作为一种社会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所具有的界定、规范和保护人们的经济关系,形成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秩序,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作用。

产权的激励功能,即任何产权主体对其产权的行使,都是在收益最大化动机支配下的经济行为,没有收益的产权是不可思议的。产权的约束功能是产权对产权主体在行使产权的经济活动中所施加的强制。这就要求社会对各种产权主体进行定位,以建立和规范财产主体行为的产权制度,保证社会秩序规范、有序地运行。

(4)明晰产权。私有财产包括了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和转让权。这三点是当代经济学对私有产权的定义。所谓的明晰私有产权,就是要把这“三权”落实到个人。我们说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晰,虽然不可以直接等同于私有财产“三权”的落实,但也不可回避“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归国家(全民)所有”的界定是否清晰这个问题。从语文的角度看,很清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却很模糊。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产权与其使用权、享有权及转让权之间的关系。如果最终没有人(法人代表)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在资产所有者的委托或批准下,放心大胆地依法行使财产的“三权”(使用权,国家、学校及个人对收入的享有权,转让权),那么这份财产的产权的走向就不能说是明晰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会因为缺乏特定的经营者、管理者而成为一句空话。目前有很多经济学者提出这样那样的国有资产营运模式,设计这样那样的“代理机制”,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三权”的落实,使得他们努力的成就仅仅停留在语文的层次上。

2.准公共产品理论

准公共产品(Quasi Public Good),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

公共物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按照公共物品的供给、消费、技术等特征,依据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状况,可以被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消费上不存在“拥挤效应”,不可能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排他性使用,否则代价将非常高昂。准公共物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出于私益,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可见,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具有公平性和正的外部效应。所谓公平性是指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它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每一个人均能够享受这种产品和服务。如早期的高等教育,通过公平竞争(高考)被择优录取的考生,能够免费获得这种教育的权利;当前的高等教育同样需要通过公平竞争(高考),才能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只不过教育经费不再由国家承担。正的外部效应是指个人获得高等教育权利之后,不仅个人受益,而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如从知识传递的贡献来说,它对于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大众的民主意识等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作为高等教育供给主体之一,政府不仅宏观上对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全面的规范和引导,而且需要在财政投入、制度和管理水平上努力提高、强化市场意识。对高校资产进行定期评估、监控,以此作为财政拨款、调配教育资源的依据。而高校自身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责任,就更是不言而喻的了。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版),2004.

[2]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黄少安.国有资产管理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浅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篇7

一、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资产管理意识薄弱,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取得资产的主要途径是国家拨款或者调拨。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也不计算盈亏。所以相关部门不重视资产管理工作,同时也没有对资产形成保值增值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没有对资产进行合理地配置、使用和调剂, 从而不能使资产的效用得到最大化利用。 很多高校只认为高校是从事教育和科研的纯消费型的事业单位,却并没有意识到管理好固定资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科研,所以造成了对固定资产只看重眼前, 缺乏长效的监管机制。

( 二)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合理

有些高校制定了部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很多使用部门未按照相关制度执行,造成的损失学校也没有追究,从而失去了应有的规范约束作用。高校固定资产种类多种多样,管理的环节也比较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能力,还有固定资产人员更换岗位频繁都对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造成了困难。

( 三) 资产管理部门分散化,资产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资产产权不够明晰,责任也不够明确。高校的资产管理职能可能由财务处、基建处、资产管理处等部门共同担任。资产的多部门管理可能会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职责的不清楚。从而导致了“谁都管,谁都管不了,谁都负责, 谁都负不了责”的无序状态。固定资产的组织、协调和监督职能被严重地削弱,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尤其是目前固定资产的来源多元化,使用部门的多元化,如果没有进行统一的归口管理,都会造成固定资产的管理混乱。另一方面,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归属方面不够重视,使得在进行机构调整和人员变动时, 对于相关资产没有进行相应的交接,从而造成了学校部分资产的流失。

( 四) 资产配置不合理,具体管理不到位

为了能够满足教学、科研等的需要, 高校都购置了大量的固定资产。而对于固定资产的分配,高校除了根据各部门的申请表以外,还根据重点发展的学科和部门来进行分配。由于各部门对于资产的配置和利用程度高低都不承担责任,从而导致了各部门都按超出了正常教学和科研等需要量来申报固定资产,并且由于固定资产量的增加和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从而导致了“重购置、轻管理”的情况。

( 五) 存在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现象

由于各部门之间存在多头管理,相互之间缺乏沟通,职责不清,内控制度不完全,从而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有的单位管理的设备有账无物或有卡无物;还有些资产报废未履行批准,但已经保管不当遗失等。

二、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 一)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措施

高校既要遵守执行国家相关的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又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套可执行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能够做到有据可依,高效管理。通过建立针对资产购置、验收、保管、报废、处置等的一系列的制度来保证资产的有序化。

( 二) 建立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高校固定资产之前实行的使用者来管理不利于学校对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因此为了能够保证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就要求要改变这种分散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把学校全部固定资产从形成到调剂到处置的各个管理和环节都交给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来统一管理, 落实到相关部门的使用人。然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定期对相关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落实固定资产使用情况, 以有效地防止资产的流失。同时完善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向管理流程,保证从物到账、从账到物、从账到账保持动态的一致。

( 三) 根据实际需要购置固定资产, 优化资源配置

定期对各部门的资产占用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固定资产占用指标,合理配置固定资产,使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杜艳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出路[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10).

[2]方瑞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缺陷及改进意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5).

[3]冠周明.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存在问题及对策[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6).

[4]刘学伟.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分析.全国高校设备仪器管理学术研讨会[C].2005.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初探 篇8

关键词:高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措施

一、前言

固定资产对于任何企事业单位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固定资产是一切单位组织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物质基础。固定资产对于高校而言更为重要,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生产经营活动、行政管理活动以及所有后勤保障活动及工作都离不开固定资产这一唯一物质保障。可以说,目前而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情况等是衡量一所高校规模、质量的最重要标准。固定资产如果管得好、用得好,就能够为高校节约更多经费,让资金得到更为充分的使用,发挥更大经济效益,能够不断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加强高校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能够为学校的教职员工以及学生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能够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整体发展。所以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关系着学校本身的发展, 更是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 但是存在问题仍然不容我们所忽视, 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综合实力, 就必须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入手。

二、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目前而言,存在的问题可谓众多,但是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未能得到合理分配而造成资源浪费、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等几个方面。

(一)未能进行固定资产的合理化分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都是采取学校和学院分级管理方式。所谓学校与学院的分级管理, 就是学校负责对整个学校范围内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采购以及分配、清查、调拨等。也就是负责固定资产的进出工作。学院则是作为固定资产的直接使用部门, 同时负责自己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日常维护等工作。这样的管理方式本来也是一个较为积极的管理方式。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学院之间存在相对独立、各行其是的现象。也就是说, 各个学院都只考虑到自身的需要, 一切都只从自身需求出发, 有些院校之间甚至出现相互攀比, 不断购置设备、资产、建设实验室等等, 却没有认真考虑其实际使用价值。甚至会经常发生重复购置的问题, 这就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浪费。而有些高校并不具备太强的经济实力, 因此在固定资产购置方面往往出现偏向某些学科而忽视某些学科的现象, 这就造成了某些“富有”学院资源多到用不完, 白白浪费, 而有些急需资源的学科却得不到学校的足够重视, 让教学活动陷入无法顺利开展的困境。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分配现象大大加重了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二) 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高校目前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方面一直沿用着传统的分类管理方式, 也就是账目与实物的分类管理。学校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等, 进行的是从账面上的管理工作。而固定资产的实物是由各个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部门进行管理, 如学校教务处、学校图书馆、学校各科研部门及院校等, 这些部门又分别对不同职能的常务副校长负责。副校长之间的职务及权利属于平级状态, 不存在谁归谁管的问题。这样一来, 就造成了学校的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或职务, 而且在缺乏统一管理的同时学校又没有从全局出发建立一个具有协调沟通的综合部门。加之各实物管理部门又属于相对独立的关系, 这些部分与学校的财务部门之间也缺少相应的沟通联系, 从而造成了各自为政, 各行其是, 有利益大家上, 有问题大家都撒手的严重问题。实物管理无人负责, 账目管理又与实物管理无法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我国高校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呈现出重购置轻管理的消极状态。

(三) 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乏力

固定资产管理是我国高校一个重要管理工作, 本应由非常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认真管理。但是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 管理人员总体水平和素质令人堪忧。大多数管理人员本身缺乏相关的管理专业知识, 学历层次较低、缺乏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学校不够重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思想意识脱不了关系。而且有些学校的管理人员本身也不是专职人员, 她们也还有各自其他工作, 在忙于其他工作时, 就会疏忽管理工作, 这就更让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现状变得严峻。

三、提高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水平的建议

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让其消失,但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又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水平提升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中,应该从制度、责任、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一)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给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的阻碍。因此建立更为合理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就是势在必行的。要彻底改变各自为政的状态,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要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领导机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要以校长为最高管理者,要将负责具体管理事务的副校长、使用单位负责人都纳入综合管理组织内部,让学校负责固定资产及物资采购的部门以及负责账面记录管理的财务管理部门都参与进来,也要建立专门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审查部门。这样才能让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部门与账面管理机构能够有效联络,最后还必须建立具有协调沟通机制的综合协调部门,部门成员应该包括各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专门的协调人员。在管理机构重组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包括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制度、固定资产具体采购程序、审批程序、复审程序,申领程序等等。要严格规定各组织部门的具体权限,划分各种的权责范围。同时要加强财务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责任落实力度,加强其对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等一系列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从而让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能够在一个相对安全、完整、高效的状态下运行,确保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使用效率。

(二)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固定资产综合管理部门建立之后,还需要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制定中,要加强对固定资产购置、验收、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完善。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内部监督管理力度,要充分实现账面、卡面、物资的一一对应。要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要加强固定资产报废回收等程序设定,如增加有偿调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转让与变卖、固定资产的抵押等内容,同时要加强对相关项目的申报审批制度建设。从而让各个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都能够更加高效、合理、节约的进行使用。在固定资产的购买申请过程中,也要打破各组织部门之间的壁垒,要统一调配常规性资源,如某部门提出购买申请时,首先应该调查其他部门和组织是否有剩余物资可用于调换货借用,这样不仅能够为学校购买固定资产节约大量成本,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无故浪费,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在申领固定资产的时候,也可以在账面登记和实物领取的同时,增加卡片记录,所谓卡片记录就是申请部门在领取物资的同时也获得一张申领通知卡片,采购部门在交付物资的时候也许领取一张记录卡片,这样在购买、管理、使用的三个环节都能够确保不会出现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等问题,如果出现账面有而无实物,或者有实物而无账面登记等情况时,就能够凭借卡片来认定责任归属。从而准确找到责任人,避免固定资产在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而无人领责的混乱现象。此外对于无故侵占、挪用、非法交易、窃取、遗失固定资产的人员和部门也要制定出严格的惩罚制度加以约束,对于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从而从制度上彻底杜绝管理不善问题。

(三)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首先要从源头上杜绝无资质人员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要建立岗位准入制度。学校也要加强对具备固定资产管理专业知识的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于现役管理人员,要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在提升管理人员队伍素质的同时,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水平。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观念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高校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探讨 篇9

一、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现状与问题

(一) 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大导致数据统计不准确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有关规定:“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 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 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都作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 但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也应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这是根据当时的经济水平和物价水平制定的, 目前来看已明显偏低。但在国家未出台新标准前, 必须按照此标准认定, 造成了单位大量的办公桌椅等简易设备被列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 从而导致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大, 增加了固定资产数据统计的不准确性。

(二) 固定资产新旧程度无法准确反映

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 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随其使用而改变。实际情况是, 许多事业单位 (如高校、科研、医院等事业单位) 的固定资产种类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 它们虽然在形态上仍然保持完整, 性能上也能达到当初设计的水平, 但是由于技术进步, 更新换代产品不断涌现, 使这一类固定资产的技术寿命大大缩短, 使用价值也相对降低。随着这一类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 无形损耗显得尤为突出。

(三) 事业单位所耗成本无法客观真实反映

现行高校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直接确认为支出,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账面上固定资产价值始终是其购买时的原始价格, 无法反映固定资产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另外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不核算成本, 使得高校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各部门购置固定资产时只考虑本部门的需要, 极少考虑资产的运行效率, 购置后资产利用率低, 直接导致资产闲置和资金浪费。因此只有通过计提折旧、核算资产成本方式, 才能进一步挖掘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 不利于高校进行绩效考核

现行制度规定:高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不计提折旧, 固定基金也由于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而虚高 (即净资产虚高) , 专用基金中修购基金的提取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任何变化, 却使净资产中既包含了固定基金, 又包含了固定资产的修购基金, 不适当地夸大了事业单位的净资产。这些信息的不真实和缺失不利于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二、固定资产原值核算

(一) 固定资产入账的单价标准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变化, 目前商品单价都在相应的提高。固定资产尤其是电子设备更新及报废的速度也有相应加快。因此, 会计核算也应与时俱进, 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 固定资产单价的确定相应提高、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相应缩短。比照企业会计准则, 固定资产单价在2000元以上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高校的固定资产单价确定也可以相应提高到2000元, 这样不但能减少其核算的范围, 同时也适应了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

(二) 固定资产入账原值的确定

一是外购的固定资产。新制度规定其成本包括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二是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成本构成是由建造该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三是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比照同期、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确定。四是盘盈的固定资产。盘盈的固定资产按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入账五是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按照改建、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入账。

三、计提折旧补偿机制的建立

(一) 建立折旧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补偿机制通过折旧费用成本化、产品出售收益化得到实现。而高校“生产”的是准公共产品, “生产”中耗损了固定资产, 理论上应由消费者买单, 但在国家作为高校的主办者, 作为投资主体, 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的前提下, 耗损的固定资产价值, 只能从主要受益者——国家和政府获得拨款补偿。因为财政性资金 (拨款和学杂费) 已占学校总收入的九成左右, 且实行收支两条线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 因此折旧补偿来源只能是财政拨款。基于此, 我们提出带帽下达“折旧补偿拨款 (额度) ”的设想。国家对高校固定资产“折旧补偿拨款 (额度) ”的多少, 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力度、补偿速度。若国家投入高于折旧速度, 高校才有发展速度, 若低于折旧速度, 只能是维持或后退。

(二) 计提折旧的可行性

一是国有资产大清查为强化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提供了条件。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清查为制定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提供了第一手素材。财政部门可以依据清查结果分门别类地制定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标准 (包括已完工未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二是带帽专项可纳入部门预算, 并与“折旧补偿拨款 (额度) ”建立对应关系。每年的财政拨款指标中, 都有下达的专项 (课题) 拨款未纳入部门预算, 而专项拨款经费 (包括基建财政拨款) 又多以购建固定资产为主, 财政可将专项拨款与固定资产折旧挂钩, 要求学校互为参照, 分别编制折旧预算和专项预算, 将两个预算统一于部门预算一张表, 或要求学校先行编制折旧预算纳入部门预算, 在随后编制的专项预算中, 要求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和维修计划原则上不得突破折旧预算。三是我国高校财务、资产管理水平日益提高。部门预算制度已在高校实施多年, 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管理平台也日臻先进, 配套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也越来越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 体质保障、技术支撑为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打下了基础。

(三) 计提折旧的对象

在研究了国有资产大清查的情况后认为, 固定资产折旧对象以八大类为宜。即房屋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工具、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仪器仪表、文体设备。这些设备计提办法比较成熟, 预计使用年限、预计报废残值易于确定, 操作性强。而对于土地、家具、图书、文物及陈列品等资产, 在高校特定的环境里, 可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但不宜计提折旧。“征求意见稿”已将图书、文物及陈列品作为“文物文化资产”管理, 不计提折旧, 这样创新处理较合理, 依照这样的思路, 土地、家具在取得时发生的支出, 可直接列作费用。

(四) 折旧核算的管理

在“征求意见稿”基础上, 拟将“资产折耗”一级科目改为“折旧费用”, 笔者认为无形资产可不进行价值折耗摊销, 出售无形资产时直接冲抵原价, 因为无形资产耗损不稳定, 还有可能升值, 且业务量极少, 所以应简化财务处理。另在“财政拨款”一级科目下增设“折旧补偿拨款 (额度) ”二级科目或放在“其他经费拨款”中核算, 同时增设“专用基金———折旧基金”二级明细科目。固定资产购置时, 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累计折旧”;受到带帽下达的“折旧补偿拨款 (额度) ”时, 借记“银行存款 (用款额度) ”, 贷记“折旧补偿拨款 (额度) ”;年终结转时, 借记“折旧补偿拨款 (额度) ”, 贷记“专用基金———折旧基金”;同时结转折旧费用, 借记“专用基金———折旧基金”, 贷记“折旧费用”。“专用基金———折旧基金”专户, 借方反映实际计提折旧数、存量固定资产补提折旧滚动结余数等。借方有余额时, 为学校待补偿折旧额。贷方有余额时, 反映学校滚存的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基金结存数。这样, 通过“折旧费用”、“折旧补偿拨款 (额度) ”、“专用基金———折旧基金”, 形成新的收支循环, 便于核算和反映固定资产损耗程度和折旧补偿程度。

参考文献

[1]朱鸿眉:《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 《教育财会研究》2008年第1期。

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探讨 篇10

(一) 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目的

由于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包含于高校资产核算的范畴, 因此, 分析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目的要求理清高校资产核算目的。高校资产核算的目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让教育主管部门及校领导等相关方面了解高校在某一时点上的存量资产的真实价值;二是随着资产的消耗及使用, 正确地核算某一期间或更长期间范围内教育成本及生均教育成本, 以更好地优化高校筹资结构及比例, 如财政、个人负担及社会捐赠等方面。征求意见稿下, 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满足资产管理的信息需求。

(二) 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要求

按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核算, 固定资产占高校总资产比重较高, 因此, 固定资产核算就要求及时、真实、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 固定资产购进或完工时, 一次性列支, 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 并在固定资产的持续使用过程中不进行折旧处理, 这样使得高校资产虚增不实, 与高校资产核算目的相悖。因此, 《高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引进固定资产折旧切实可行, 符合高校资产核算科学化的要求。

二、高校固定资产核算面临的问题

(一) 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界定

由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 因此导致固定资产的界定不严格的问题。

(二) 累计折旧和资产折耗明细科目的设置标准选择

资产备抵类科目“累计折旧”和费用类科目“资产折耗”来核算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累计折旧”科目按照对应固定资产类别或项目以及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用途设置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资产折耗”应当设置“教学资产折耗”、“科研资产折耗”、“其他业务资产折耗”、“后勤资产折耗”、“行政资产折耗”等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

(三) 科研项目经费执行中固定资产核算

科研项目购置固定资产资本化而非费用化后与科研结余存在一定矛盾, 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核算问题的产生。

三、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具体建议

(一) 固定资产核算范围的界定

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规定, 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 但是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在此定义下, 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图书馆购置的图书和科研项目中购置的图书是否均作为固定资产。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 (1) 按照固定资产的定义, 图书馆购置的图书属于“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 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而科研项目中购置的图书达不到“大批同类物资”的要求, 一般科研项目预算中会列明资料费的开支比例, 数量上是区别于图书馆购置的图书。 (2) 从使用功能角度来看, 二者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图书馆的图书主要面向对象是全校的学生和教职工, 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而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图书其使用范围多局限在项目组成员之间, 有一定的排他性, 由于图书的便携性、流动性大等特征, 将其作为“资料费”列支为可行方法。

二是图书馆购置的图书是否全部界定为固定资产及图书折扣的处理。虽然很多高校都将图书馆购置的图书作为固定资产处理, 但在具体处理方式上, 会计作账存在随意性。笔者建议, 作为图书馆的资源, 应该使用统一的会计政策, 均纳入固定资产核算范围。图书折扣是每一个高校都存在的现象, 按照规定:“各校对基建和设备、教材、图书等大宗物资的采购, 必须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或公开招标。对给予折扣的经营者, 必须要求其明示并如实入账。学校为学生代购代销的物品, 也必须实行明折明扣…。为学生代购代销物品产生的折扣收益, 除去必要的劳务开支外, 应主要让利于学生。学校现有的规定, 如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 要立即进行修改或废止”。同时, 根据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 在实际核算图书的价值时, 应将折扣扣除。

(二) 累计折旧与资产折耗明细科目设置标准的选择

由于折旧率的不同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收入费用表”填制的要求, 建议, 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的二级明细科目以固定资产的类别来划分, 而资产折耗科目以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用途设置明细科目。这样, 既可以满足资产管理类别的要求, 又可以满足折旧费用的用途分析。

(三) 科研项目经费执行中固定资产核算

国家和各省市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都明确规定: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 均属学校的国有资产, 需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项目负责人需配合财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做好资产的保管、维修、报废、报损、清查等工作, 特别是在项目结题时, 应及时做好清理、移交、保管人员变更等手续, 这样不仅能提高资产的共享率, 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账外资产和资产流失。

目前, 高校普遍采用分项目核算的方式, 项目核算可以对项目的收入和支出进行集中管理。它充分利用了电算化数据库的设计理念, 将属性不同的各个科目数据相加或相抵直接得出结余。按照新会计制度, 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处理, 在对科研项目的收支进行分析时, 此时的支出是以固定资产全额认定还是以当年所计提的折旧来认定需探讨。

四、新旧会计制度下高校不同会计处理的影响分析

(一) 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处理

高校现行会计制度下, 采用收付实现制, 购入固定资产列支的同时, 增加了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金额, 由于高校普遍存在扩张现象, 一方面, 成本列支在不停的增加, 另一方面, 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不停变大, 较少分析资产的结构、年限和使用价值等。

(二) 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

高校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 一方面, 提高了对固定资产核算的要求, 有利于高校教学成本及生均教学成本的核算, 另一方面, 也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处置等提出了更严格的资产管理程序。

此外,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提出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 前者基于提供绩效评价需要的权责发生制, 后者基于能提供预算管理需要收付实现制, 并要求预算会计科目在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时, 应与财务会计科目平行记录。固定资产属于资本性支出, 所以对其核算时要注意平行记录预算科目, 这也给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了需要细致的工作态度, 还要有开放的视野、开拓的精神去做好财务工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价值管理与财务管理下一篇:职高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