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意义

2024-05-06

本土化意义(精选五篇)

本土化意义 篇1

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心理学发展的潮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目前心理学研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西方心理学, 然而其理论流派深深地根植于西方文化之中, 因此它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可以说没有心理学的本土化,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世界化。而我国目前主要是对西方的引进和介绍, 这其中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 但现在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智能测验的本土化研究。而我国古代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也为智能测验的本土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素材。

一、我国为智能测验本土化所做的努力及不足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 我国的智能测验主要是追随西方智能测验的发展, 表现为引进和介绍西方智能测验的成果。国内的学者引进西方重要的智能测验成果后对其进行翻译和本土化的修订。比奈-西蒙智能量表于1922年传入我国, 1982年由吴天敏先生修订, 应用广泛。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张厚粲等对韦氏儿童智能量表 (WISC-R) 进行了翻译和修订, 于1981年正式确定了中文版内容。1985年, 我国学者张厚粲等人对瑞文标准智能测验进行了修订, 并建立了中国常模。这些中文版的智能量表目前依然是我国智能测验中的主力军。

不过, 我国智能测验在紧跟西方发展的同时也进行了自主尝试。团体儿童智能测验 (The Group Intelligence Test for Children, GITC) 是由学者金瑜编制的一个与个别施测的韦克斯勒儿童智能量表 (WISC—R) 相似但可以团体施行的测验。陈锦通过适用和修改, 编制了适用于4-12岁儿童的标准化儿童智能诊断测验[1]。更早的有学者傅根跃等人借鉴T内格利利 (J.Naglieri) 的DAP等国内外画人评分方法, 经过多次研究修改, 最后形成了一份供制订画人测验常模用的画人评分标准, 并建立了杭州市的地方常模。[2]

二、我国古代智能测验的相关内容

我国古代不仅有诸多关于智能方面的独特思想, 而且在智能的测验上发明了不少方法。古人的测验方法形式多样, 多与实际活动、娱乐、训练相联系, 所测验的范围包括智能的分类、注意力分配、一般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特殊能力等。

中国古代的智能测量可追溯到孔子, 他在教育实践中将人的智能水平划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三种类型。而现代心理学按照智能水平的高低, 把儿童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等。从而可以看出, 孔子的智能类型观与现在心理学的这种看法是不谋而和的。三国时期的刘劭在《人物志》中, 把智能分为12种类型, 分别是清节、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藏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辨和雄杰。这种思想与当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某些方面也是相呼应的。

我国古代常常将智能测验与民间风俗联系起来。《颜氏家训·风操》曾对中国民间测试婴儿感觉—运动发展特点的方法作了记载:“江南风俗, 儿生一期, 为制新衣, 盥浴装饰, 男则用弓矢纸笔, 女则刀尺针缕, 并加饮食之物, 及珍宝服玩, 置之儿前, 观其发意所取, 以验贪廉愚智, 名之为试儿。”[3]林传鼎认为:“这种针对婴儿期感觉—运动发展的特点, 以实物为材料的近似标准化的测试方法, 可以说是1925年格塞尔 (A.Gesell) 婴儿发展量表的前导。”[4]

我国古代还有用实物游戏来考察智能。“九连环”、“八阵图”、“七巧板”等民间流行的趣味游戏都可以归为广义上的智能测验。有人对九连环的操作方法曾经作过研究, 认为其心理学原理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著名实验“河内塔”相似。[5]

三、古代智能测验对我国智能测验的本土化的启发

西方传统心理学所讲的智能的含义过窄, 并假设智能不依赖个人生活的文化环境, 这是导致现代智能测验出现偏差的重要内因之一。而我国古代的智能测验所涵盖的智能的含义更为宽泛, 这与现今西方心理学推崇的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智能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中国古代的智能测验更多的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用实物来考察智能较多, 娱乐性趣味性较强, 更多地使用非文字测验。如果借鉴到我国本土的智能测验编制中将可能提高其信度和效度, 同时适用人群也将扩大, 并可以为跨民族跨语言所用。

学者张海钟受古人心理测量思想的启发, 提倡将中国楹联和灯谜引入心理测验, 用来测一个人的智能。他认为如果采用中国传统的楹联、谜语等形式来对智能和创造力进行测验将更适合本土化、民族化的原则, 同时也会使被试感到测验的轻松愉快, 使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更高。[6]但其具体的操作如何, 其信效度如何并没有见到有关方面的资料。

现今智能测验的主流依然是走标准化的科学道路, 而我国古代的智能测验更多的为经验型测量, 因此如何借鉴古代智能测验更好地本土化而又不违背心理的科学精神是接下来的一个重大的难点。

参考文献

[1]陈锦.标准儿童智力诊断测验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傅根跃.画人智力测验的编制——杭州市常模[J].心理科学, 1999 (5) .

[3]喻学诗, 舒怀.颜氏家训译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61.

[4]陈杜育.我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1999 (4) .

[5]郑红.中国古代智力测验的方法与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7 (1) .

本土化意义 篇2

中国现代美育理论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一部分,拯救和改造国人心灵的启蒙意图决定了中国现代美育理论在阐释西方现代美学和美育理论以及处理感性与理性关系、个性与社会性关系、美育与德育关系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本土化意义.由于历史的局限,这种理论存在着相对忽视感性和个性、夸大美育的社会功能和实践性较弱的局限.

作 者:杜卫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学习与探索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Y & EXPLORATION 年,卷(期):20xx “”(6) 分类号:B83 关键词:中国现代美育理论 本土化 启蒙思想

本土的意义 篇3

你印象中的雕塑是什么样子?大理石般的巨大浮雕?精致小巧的木雕?还是用玻璃钢组合的抽象图示?你看过用砖头做成的雕塑吗?当你面对一辆由红砖头雕塑成的汽车,由红砖与青砖雕成的矿泉水瓶、茶壶等诸如此类的日常用品,你会有什么感受?会感觉新奇,还是感觉古怪?是对自己关于雕塑认识的一种刷新,还是有被艺术颠覆之感?戴耘就是抓住了物质幽灵的一位艺术家,他赋予幽灵以砖、水泥、钢筋的肌体,就像太上老君为哪吒塑身一样,再造了一个物质世界。而这个物质世界被作者命名为“砖系列”。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真正意义上的原住民很少,例如戴耘,原为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青年教师,2000正式调入深圳。那么,又是移民,又强调本土,这该做何解释?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本土是一个建构的概念,建构意味着不断变化和新意义的不断生成。本土应该不单指人们的出生地和生长地,它还是一种地域文化经验的形成和培育。

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时代,生活的流动性加强了,本土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有弹性,也越来越重要。当人们因为对特定地域的介入,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经验发生了交流、碰撞和融和之后,会更新地方性经验,这种地方性经验就是本土。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本土经验看作是一种有差异、有地域特色的存在。越是在一个趋同和全球化的时代,人们越是要寻找差异,越需要地方性的经验来应对全球化时代政治、经济霸权;越需要寻找和表达那些个性化的、差异性的独特的地域感受和生存经验。

这或许就是像戴耘,以及类似戴耘的这些生活在深圳的艺术家选择当代艺术的理由。

戴耘的当代雕塑作品以一种相当直接的方式将关于这座城市的当下感受表达出来,它在人们习以为常或者熟视无睹中间,发现了生活的问题,发现了存在的荒谬,发现新的可能性,它以一种智慧的,略带揶揄的方式,精雕细刻,改变了许多人们早已习惯的视觉习惯和视觉经验,它提醒人们更多的关注我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在面对这些作品所产生的诧异和惊赞中,对生活现象的背后有所领悟和反省……

戴耘从古城西安来到深圳,这无疑是他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一次反差极大的跨越。在利用砖这种特殊的材料作雕塑之前,戴耘做过各种观念、材料的尝试,更多的时候,他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在从事雕塑,例如铭文系列等等。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过去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对他的影响。

对戴耘而言,来深圳之后,他需要面对新的生活环境,重新建构自己“新的本土经验”,因为这座城市有太多有待表现和揭示的问题,有太多的特殊的感受和新鲜的经验。直到有一天,他尝试用红砖做了一辆能打开车门,能转动方向盘的汽车,这使他的雕塑创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种和当代都市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方式出现了,这是真正作为“深圳”艺术家的戴耘引起人们注意的开始。

他这批用砖作为基本材料的作品所表现对象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人们熟悉的生活用品:汽车、洗衣机、沙发、罐头等等;第二类是新物种系列,这个系列是在克隆和转基因技术出现以后所带给人们的关于虚拟动物的想象。

第一类作品应该看作是一个现代都市的物质主义现实给戴耘留下的深刻印象,也是戴耘面对深圳这个城市有别于古城西安所获取的新的经验。如果在古城西安等内地城市,最重要的问题可能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在深圳,人与人的关系相对简单,人与物的关系则更加突出。人们在这里感受最深的是物质、金钱、消费对人的压迫。

第二类作品所表现的同样与都市体验密切相关。科技的发达,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它所带来的福祉还是潜在的隐患都将最集中地在现代都市呈现出来。

新经验反映的是新问题,这些作品的问题意识在于,它们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它们将一个人对于当代都市的感受和思考用雕塑的方式进行了有效地视觉呈现。

戴耘的这些作品在材料的使用上别出心裁,采用了红砖、青砖,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建筑材料。这些普通、廉价的材料,一经制作成为雕塑,其意义不仅扩充了雕塑材料的表现空间,还使它具有了浓郁的东方色彩。这种在中国使用最多的建筑材料一旦用来构筑各种都市生活用品的时候,带给人们的是意想不到的惊奇。

戴耘作品的制作非常讲究,尽管砖这种材料本身是粗糙和不精致的,但是,一旦它转化为雕塑材料的时候,发生了由粗糙到精致的神奇变化。相对于一些过于观念化而失去了制作感的当代雕塑作品,戴耘的这种精致化的处理方式也带有鲜明的“本土”色彩,它与深圳这座城市浓郁的设计氛围和对高质量、精细化的生活细节的要求存在内在的关联。

本土化意义 篇4

新筝的产生, 对于古筝发展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完全继承了古筝的优点, 同时也弥补了古筝很多缺陷。新筝功能强大, 不但可以演奏所有古筝作品, 还能处理很多原来古筝根本不能完成的作品, 比如能演奏很多外国作品。同时, 王天一老师还推出了多种演奏形式, 这些都极大丰富了古筝艺术。

有人比较保守一些, 认为筝演奏外国作品意义不大, 在这里我就结合我的自身演出经验对这个问题加以说明。

不管是从王天一老师的艺术理论来说, 还是我们东方女子古筝新筝乐团的演出实践来说, 并没有完全把用古筝弹奏外国曲目当作古筝发展的重点。从我们乐团的创作上来说, 这种改编的外国名曲占的比重不大, 更多的还是我们原创的符合我们中国特色的作品。但是, 这并不是说“用筝弹奏外国曲目”不重要。王天一老师提出“让全球响起筝声”这一宏伟目标, 那么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一定的步骤和手段。我个人认为, 用筝弹奏外国曲目, 更多的是对外交流的一种展示, 另外, 能够演奏外国一些知名作品, 也是一种功能上的展示。从我们多次出国演出的经历来看, 从我们在不同国家的多场演出上来看, 这种展示是促进不同国籍艺术家彼此了解, 对外国观众表示友好, 使外国观众迅速在心理上接受筝这种乐器, 进一步接受中国文化的一个最有效手段。比如我们在多米尼加、在古巴、在爱尔兰、在韩国……每次只要演奏他们本国或者本民族的的音乐, 都会引起极大轰动。虽然外国观众也会感到中国音乐的美, 但是文化、种族、心理、宗教、思维方式等方面巨大的差异使他们不可能马上就很深入地理解中国本土的这些优秀作品, 同时在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方面, 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些隔阂。但是, 当我们演奏他们的乐曲时, 他们马上就兴奋起来, 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使他们接受中国的文化艺术。

我们跟随国家领导访问古巴, 在古巴国家大剧院演出, 当我们演奏到《关塔纳摩的姑娘》这首作品时, 台下数千名观众竟然全部起立, 齐声跟着唱了起来。现场气氛达到顶点, 观众们的掌声简直要把房顶掀起来一样。这种效果, 是你演奏几百首《高山流水》也达不到的。我们在古巴, 得到了所有人的热情欢迎, 得到了中、古两国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并得到了使馆的充分肯定和嘉奖, 这与群众的反应是分不开的, 而群众的反应, 与我们能够演奏他们自己的音乐也有关联。在爱尔兰, 爱尔兰总统曾经多次听我们演奏, 但是只有在听完我们演奏爱尔兰名曲The last rose of summerr之后, 她才真正对这件古老的乐器感了兴趣, 并要学习弹奏。后来再欣赏《红山魂》时, 她也能够进一步尝试去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我想, 没有之前那首The last rose off summer做引子, 她也不一定会对《红山魂》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在也门, 因为宗教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 甚至饮食习惯都不同, 也门人对初来乍到的我们并不是非常友好。王天一老师敏锐地发现到了这一点, 就在一个场合即兴演奏了一首当地风格的音乐。马上, 接待我们的那些当地官员表情就不一样了, 旁边一个为我们服务的服务员最先随着乐曲跳起舞来, 然后所有在场的也门人都随着音乐跳了起来, 气氛马上变得友好而热烈。当时我们都极其惊讶, 作为亲传弟子, 我根本不知道王天一老师什么时候搞了一首阿拉伯风情的作品。后来他告诉我们, 他是在到了也门后一路上零零散散听到一些当地的音乐旋律, 于是就即兴奏了一曲。没有足够的艺术水准, 这种即兴创作, 尤其是即兴创作异域风情的作品, 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大家都对王天一老师的艺术功力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次即兴演奏之后, 也门方面对我们更加热情, 日常的招待工作简直是无微不至, 夸张一点说, 与前几天有天壤之别。因为这样一次演奏, 他们从心里把我们当作了朋友, 在我们离开也门的时候, 我们收到了他们送的各种珍贵礼物。据说, 我们是到也门的中国人中, 惟一受到也门人如此礼遇的一个团。连见多识广的使馆工作人员都对此表示诧异, 我告诉他, 这就是艺术的力量。而在布达佩斯国际艺术节上, 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乐团经常出国演出, 和外国艺术家、外国观众接触的多一些, 感受更深一些。类似上面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我认为, 在面对外国人士时, 你演奏他们本国本民族的作品, 对他来说是一种尊重, 比你请他吃饭意义大的多。去年墨西哥的著名笛子演奏家欧拉修·弗兰科和低音提琴演奏家比克拉尔·弗路雷斯来中国访问演出, 举办了《中墨友谊颂》音乐会, 我们同台演出。欧拉修·弗兰科就演奏了中国曲子《鹧鸪飞》, 我即兴古筝伴奏,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经常出国交流就会发现, 到一个国家演出或者和异国音乐家交流, 能够互相演奏对方国家或者民族的音乐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

所以, 用筝弹奏外国曲目的实际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 以更加广泛的思维空间来探讨艺术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地弘扬我们的民族艺术。

本土化意义 篇5

一、通过语言转换实现信息传播

商标不仅是简单的象征性符号,作为是品牌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兼具功能提示、消费劝诱与美学欣赏等多种功能的品牌传播实现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短小精悍却意义深远。

(一)功能提示

功能提示是商标的主要作用之一。商标为我们识别不同的商品提供有效的保证,帮助人们对商品进行选择。消费者正是在商标的提示下,找到所要购买的品牌的[1]。所以商标的翻译过程中,应该格外重视功能提示的作用和其传递出的信息,以期达到帮助海外消费者正确识别并做出正确选择的目的。

如美国著名运动品牌REEBOK的发音近似于“锐博克”,若选取该名作为中文译名则易给消费者带来困惑,使人很难判断品牌产品的服务范围。但在进驻中国市场时,该公司巧妙地把商标名称译为“锐步”,使人看后有脚步轻盈的律动感,使人立刻对其运动品牌的属性做出准确判断并且产生好感。

(二)消费劝诱

通过品牌商标翻译传递的信息还承担着吸引消费者注意、赢得消费者好感、引导消费者最终购买的作用,是品牌与产品无声的宣传。如我国著名的思念食品公司,创新性地将品牌商标译为synear。该译名不仅实现中英文发音的高度相似,而且融入美好愿景,其中sy是sincerely yours的缩写,意为“您真挚的……”,near意为靠近,synear展现给海外消费者的便是“真诚为您,在您身边”的亲切的承诺,这无疑会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三)美学价值

商标译名是海外消费者接触到的有关品牌的第一信息,除了基本功能外,其传递出的美学价值也是帮助产品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拥有形美意美音美的译名的产品,因更加符合海外消费者的审美要求,市场接受度往往较高。如美国化妆品品牌Avon的中文译名“雅芳”,雅寓意高贵典雅,芳则代表女性美好的神态,巧妙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在传递品牌之美的同时顺利地在大洋彼岸开打了市场。

二、迎合不同国家消费者消费心理

商品译名直面的对象群体是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可以说商标译名的价值直接体现在非本民族文化群体消费者对其的认可之中。所以如何迎合不同国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从而开打海外市场,对于本土品牌来讲,是其商标名称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避开“文化雷区”

不同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价值观念、消费心理以及审美观念的不同[2]。某些在本国消费者眼中的美也许在其他国家消费群体眼中正好相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雷区”。一些本土品牌没有给商标翻译以足够的重视,没有对不同的文化环境进行深入了解研究,结果直接影响了相关本土品牌的海外发展。如我国生产的白象牌电池在最初出口时将商标名称“白象”直接译为“white elephant”,但在英语文化中“white elephant”意为不想要的且无用的东西(unwanted and useless things),这样的译名只会给海外消费者异样的感觉,必然会影响到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二)激发消费行为

产品的商标译名是消费者在购买进口商品时接触到的有关商品信息的第一信息。一个成功的译名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影响不容小觑,因为一种产品能否畅销,除了其本身的质量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能否为消费者所了解和接受,能否赢得他们的喜爱并口耳相传,从而打动消费者并诱使其购买。一些喻意高雅、音韵优美、新奇又具有象征性的译名往往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并满足其需求,如宝洁公司旗下的著名洗化品牌Rejoice在中国市场的译名“飘柔”可谓人尽皆知,该公司在对商标进行翻译时,大胆将动词“飘”与形容词“柔”相结合,给人发丝轻飘、柔亮顺滑之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顺利地建立起了庞大的中国市场。

三、扩大品牌海外影响力

本土品牌若想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扩大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成功的译名、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过硬的质量以及良好的服务缺一不可。过去我国很多品牌在开拓海外市场时并没有给商标译名以足够的重视,直接选择汉语拼音作为产品的商标译名,虽然有些品牌已打入国际市场,但对于外国消费者来说,他们并不能从拼音译名中获取更多信息,拼音译名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符号而已,那么对企业来说,扩大影响力势必比较困难。成功的商标译名是企业海外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将每一环都扣紧,扩大品牌的海外影响力才有可能。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经济背景下,本土品牌在选择向外发展的同时,要给与品牌商标翻译以足够的重视,看到商标译名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其所承担的功能作用,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商品信息的文化传播,使商品译名更好地为本土品牌的国际发展服务。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经济逐渐融为整体。在此背景下,我国许多本土品牌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市场,而商标的翻译便是这些品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当下经济背景,从信息传播、迎合消费心理、扩大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探究本土品牌商标翻译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本土品牌,商标翻译,经济全球化

参考文献

[1]唐兴红.中外商标名翻译的语用失效探析[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

上一篇:水稻“3414”试验下一篇:可配置计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