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探讨

2024-05-06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探讨(精选十篇)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探讨 篇1

教育是人类文化遗产可持续的桥梁。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 决不能可有可无, 等闲视之。”在农村, 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儿童少年, 由于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 导致他们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城镇儿童少年, 以至整体农民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在音乐教育方面, 学校不重视, 家长不支持, 社会不提倡造成了音乐文化的城乡差距, 甚至一个学校里面学生对音乐文化理解的巨大差距。学生因为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主观上不“喜欢”———并非天生的不喜欢。客观上文化背景的不承认———认为音乐是纯粹娱乐性质的文化附属物, 音乐教师也会因为上述因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更加剧了音乐教育水平的下降。

二、提高音乐素质在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艺术素养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合格的人。”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提高, 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 更是一个强调合作, 强调沟通, 互通有无的社会, 信息即是生活线。人与人、人与物, 个体与群体,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 教会学生热心参与、相互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 将成为学生更好的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 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 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 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 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 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三、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建设中的手段

(1) 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摆到议事日程上来, 使“小儿科”的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国家应为农村定向培养音乐人才, 加速农村中小学在岗音乐教师培训, 使农村中小学能有一批音乐素质高、懂音乐教育、责任心强的音乐教师。由于农村缺少音乐教师, 因而形成音乐课谁都可以上, 使一些不具备音乐教师素质的人来承担音乐教学, 影响了教学质量, 很难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在岗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思想素质。我国的师范教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大部分学校都设有音乐专业, 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建立农村在岗音乐教师培训网络;以几所师范院校为重点, 各院校为辅, 在各县建立培训基地, 各院校教师定期深入基地进行培训, 除了进行专业理论、技巧培训外, 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培训结束, 经过考核发给音乐教师资格证书, 使农村音乐教师专业化、正规化。

(3) 建议教育部门编写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统编教材, 使农村音乐教育具有农村特色。在编写教材上, 要多选用优秀民歌。这些优秀民歌中最纯朴动人, 最有生活气息的艺术珍品, 容易让学生备感亲切, 引起更大的学习兴趣。欣赏教学, 也应选用优秀民歌、民间器乐曲作为谱例、欣赏曲。另外, 还要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 增加一些音乐游戏, 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使音乐教学生动活泼, 有乡土特色。

(4) 加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建设。音乐教学的设备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保证。不少学校没有音乐教室, 没有录音机、没有电视、没有钢琴、风琴, 这些现代化的设备, 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 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应适当增添音乐教学设备, 改进教学设施。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探讨论文 篇2

摘要:在现代社会,农村学校应该吸取现代文化先进要素、建设优良的学校文化,发扬乡村文化优良传统,达到传承与改造乡村文化的基本目的。

关键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乡村文化;乡村教育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在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极影响。这里我以我县乡镇小学为观察对象,谈谈存在的问题,供同行们一起商讨。

一、亲子教育的严重缺失

亲子教育,它是家长对孩子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它的操作者是家长,是孩子的父母,不是其他人。在农村,原来只是留守儿童亲子缺失,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还是得到父母的关爱。自实行“撤点并校”政策,就更加剧了亲子教育的恶化。每次到乡镇小学,每当看到较小的孩子排队打饭,端着饭菜混在一起的饭碗散落在食堂四周就餐时,我的心情总是难于平静。学前班开始就到离家几里甚至几十里之外的中心校寄宿就读,6、7岁的孩子,平心而论,这个年龄段的她们,饭烫了都会哭鼻子啊,他们正是该在父母怀里撒娇,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处于幼年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关心和爱护,不管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照顾和关心多么好,都不是自己的父母,他们不能够从中体会到亲情的温暖,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遗憾。孩子一周回来一两天,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与农村的家庭疏远,让本就薄弱的家庭教育雪上加霜。对这些孩子而言,爱和亲情成了日常生活中时常牵挂担忧远离的东西,导致家庭情感疏离。

二、村小的衰落

最直观的表现,首先是学校数量急剧减少。那些利用扶贫资金新修或扩建的农村小学,有的才使用,现如今杂草重生,有的成了仓库间、养鸡场,更多的是空置、废弃,就是原来学校大门上写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几个大字也模糊不清,变成灰白的空墙。尤其对于偏远山区的村落,乡村学校往往是村落中唯一带有文化韵味的标志性建筑,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教学点,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代表,是当地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村民来说,家中的读书郎,村中的小学堂,不仅能增加乡村生活的人文韵味,更寄托着他们对乡村美好未来的一种希望和向往。在乡村学校被撤并前,一个村子里有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有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还有学校教师与当地村民之间的互动,正是基于学校之上的这些活动,加深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进而构建了彼此熟悉的社会关系网络。傍晚的乡村,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村民们互相串门,教师在茶余饭后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表现,村子里一派融洽和谐的气氛。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被撤并了,许多孩子不得不选择住校上学,从此远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乡间的自然野趣、民间的故事传说、丰富的节日活动和热闹的气氛、村民间的熟识与亲切感都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乡村社会文化对他们来说逐渐变得疏远与陌生,原本贫乏单调的农村生活越发没有生气、寂寞,更显得冷清。

三、辍学率大幅度提升

虽然国家对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家长们为孩子置办的住宿设备,加上伙食费、来回的路费等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河北省教育厅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韩清林透露,小学辍学率退至十年前,辍学主体迁移至低年级。近四年来,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度回升,“从辍学生63.3万人,辍学率5.99‰,到辍学生已经达到88.3万人,辍学率8.8‰,这与、、的辍学水平大体相当。”尽管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实施了十余年的“撤点并校”政策被叫停,但木已成舟,校点基本上没有回复。安全问题、心理烦躁日显突出伴随而来的是孩子容易出现精神危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其心智尚不完善,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过早的寄宿,会引起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诸多不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亲情关系的疏远,常常引发感情脆弱、焦虑自闭、自信心缺失、攻击性强等心理问题,过早地寄宿,违反了儿童教育的基本规律。

四、给教师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原意是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中心校的教学质量。但一些调整后的中心校教学质量没有明显提升,反而因班额增加,人数增多,教师工作量加重,住宿及后勤配套设施一时难以跟上,食堂炊事员、寝室宿管员、校医等后勤人员也没有及时调配,教师教学和安全监管压力过大等因素,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以上这些情况是我们到乡镇中学培训、听课、调研的所见所闻。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如此,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实在是令人担忧。那么,在乡村被改变时,乡村小学要如何改变,才能重新获得与乡村的联系,才能重与乡村建立新的“内在联系”中汲取营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撤校并点”一方面改变了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也成为推动改变了乡村变化的新的力量。但新的集中小学是不是能与其生存的环境重新发展出“内在联系”还不清楚,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当上学路不再是村里的那条小路,当上学路不再连接日夜生活的乡村、家庭和同样为亲人邻居的老师同学时,新的上学路将把孩子们引向何方?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政策法规处处长高学贵曾提出:中国未来的农村到底会怎样?一方面大量的农民进城,后又有农民返乡,农民到底怎么样走,未来农村还有没有人,还要不要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未来是什么内容?论坛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重申教育的基本价值,强调坚持就近入学、公平优先、探索适合农村需要的教育、保障农村教育的各种投入。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他们,共同探讨办学的模式,使农村小学教育做到办好每一所学校,真正不让一个孩子失学,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对农村小学教育创新的探讨 篇3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 基础教育 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已经广泛推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导者,学生一直都是教育创新的主角。在现有教育体系下,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在教育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笔者认为,探讨农村小学教育创新意义重大。

一、教师的工作性质

教育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性质就在于它直接培养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她的工作对象是活蹦乱跳、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孩子。教师不仅仅要做到传道授业、答疑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帮助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才能,还需要具有优秀的品德素质,更需要不断创新思维,不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顺应教材的新变化,吸收和充实新内容、新方法。同时还要顺应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浪潮,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二、对农村小学教育创新的探讨

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笔者经历了传统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变革,教育创新在路上,要求教师对教育时刻要有新的认识。笔者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教育创新的认识,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创新。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方式

农村学校相比较城市学校来说,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传统教学理念里要尊敬师长,无论从社会报道还是实践来看,仍然存在着部分教师打骂学生的现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对农村小学创新教育的理念也要有所改观,尊师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教师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勇于放下架子,亲近学生,去关心学生,对小学教育的本质不再理解为单纯抓成绩的知识教学,深层次的本质在于思想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观念的转变才能完成教育理念的创新,才能推動创新教育的发展。

同时,在农村小学教学方法上还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新时期下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以探究式教学为例,探究式教学的根本特征是教师启发诱导,营造一个问题的环境,让学生亲自参与并主动学习。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式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更有针对性,学习效率更高,尤其对于小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意义。

(二)优化课堂机构,引入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城市学校中可能比较常见,但是在农村小学中却是比较少见的。作为小学生的共性,上课时候可能会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彩变化以及声响效果,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对于传统教学来说,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单一教参内容的直接呈现,多媒体教学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农村小学,也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三)加强学法指导,转变评价模式

一直以来,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也不忘与时俱进变换多种教学方式,但是却很少去指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殊不知,教师教的再多,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就像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不能灵活的领会。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承担“授之以渔”的责任,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由学生自己主动去领会知识,得到1+1>2的效果。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传统观念,对学生的评价考核还是以考试形式为主,“三好学生”的认定也是以成绩为主要标准。教育创新不妨引入新的综合评价模式,把学生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思想品德、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和平时上课的积极性纳入考核系统,建立一套全新的评价标准,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做好家长工作,开展兴趣班

多年来,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家长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完全用成人教育的一套方式来要求孩子,一味追求孩子文化科目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业务爱好。这些错误的思想和不正确的做法,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作为农村小学教育创新的重要角色,作用也至关重要。作为教师,要经常召开家长会,不是向家长传达学生的成绩,而是讲解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家长理解教师、理解学校,并配合学校开展好适合这个阶段孩子的各种活动。作为农村小学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爱好,组织同事共同组建书法、音乐、舞蹈等兴趣班,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就是教育创新的新模式。

三、结语

创新就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笔者谈到的几个方面在别的城市可能都已经很好的开展,但是教育创新在路上,尤其是对于农村小学教育创新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阶段。农村小学的教育创新就是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创造真正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郑爱红,李跃军. 让创新教育走进农村小学[J].学周刊,2015(5).

[2]刘斌.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吉林教育,2015(7).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探讨 篇4

1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1.1 耕地面积下降,物质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正在下降,并且对于耕地的技术、物质投入都相对不足,许多地方不仅出现了农民撂田抛荒现象,甚至出现了农民为了甩掉土地,倒贴一定费用的现象。梁流涛等(2011)基于Malmquist指数视角对1997—2004年间我国耕地的生产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生产效率的下降主要是由规模效率的下降引起的,也就是由于对耕地的物质投入不足造成[2]。据调查,我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有926.57 m2,其中14个省份人均占有耕地不到666.67 m2,660多个县人均耕地不足333.34 m2,低于联合国确定的533.28m2/人的最低警戒线[3]。由此可见,我国耕地资源不仅稀少,而且在规模和物质投资上也存在不足。

1.2 土地流转不规范问题严重

我国土地流转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据调查,有些地方农地流转无约定或只有口头约定合同的占60%以上,而签订合同但并未经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监证的占1/4,即没有法律效率的无效合同几乎占到土地流转合同的近90%[4]。在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过程中,往往只是由乡政府和村干部授意,没有充分征得农民方面的同意;在流转价格机制上,取决于双方协商的价格机制,定价随意性很大;在农地城市流转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农地城市流转的选择价值,单纯以土地的经济产出价值作为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的主要目标,使农地有加快流转的趋势。由于农民组织结构和经济地位低下,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其权益常受到侵害。

1.3 征地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在征地过程中,公共利益是唯一理由,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为滥用征地权创造了条件,导致征地目标泛化和国家征地行为缺乏规范。国家具有征地的决定权,而具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村集体组织在《土地管理法》中没有规定其参与权。因此,农村集体土地常常被非法征用。在实行补偿和安置农民的时候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严重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抗议强拆的过激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方政府虽然给予大量的补偿,但是这样会导致农民一夜暴富,使其失去劳动的意愿,这样不仅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也使耕地撂荒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的征地制度存在很大的漏洞。

2 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建议

农民占总人口的70%以上,农业就业占就业总量的50%以上。如果农民下降到30%,就要从农村转移5亿多人口;如果农业就业下降到10%,就要从农业转移2亿多劳动力[3]。如果仅仅靠城市岗位来解决如此多的劳动力,一方面不仅会加大城市就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农业荒废。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增强其经济效益和就业功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1 耕地保护政策和运行机制的完善

政策和机制的建立应该从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的原因出发。刘旭华依据20世纪80年代末和2000年2期土地利用遥感调查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对全国近期耕地变化与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区研究。研究发现引起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在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的制约和推动起主导作用,而在东部较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政策的驱动起主要作用[5]。因此,针对中西部地区,国家制定的保护政策应该是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物质力量、技术的投入,而东部发达地区应该是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制建设、规范农地流转的程序及政府的干预行为、完善农地流转价格机制,重视农地所拥有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食物安全以及世代公平等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6]。

2.2 发展现代农业

王春超归纳了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非农就业;二是农村公共投资;三是人力资本因素;四是组织制度因素[7]。非农就业、农村公共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也无法强有力地吸引人力资本,只有建立现代农业才是不影响农业发展,又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供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手段、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保护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多部门协调、各环节相衔接,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8]。因此,我国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3 结语

Gardner认为保护农业生产用地可以产生四大益处:地方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民的就业保障、城市和乡村土地得以高效利用、农村天然生境的维护[9]。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现代化的发展导致农村土地减少的事实无法避免,但是土地资源的浪费却可以减少。因此,针对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流转失范、土地强征等问题,需要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和运行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稳定持续的发展。

摘要:该文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的建议,即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和运行机制,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现代农业,中国

参考文献

[1]林毅夫.CCER“中国经济2010”纽约论坛简报之一[EB/OL].(2010-01-12)[2011-06-24].http://www.hsd.edu.cn/cn/artide.asp?articieid=14354.

[2]梁流涛,梅艳.中国耕地生产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视角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8):4-9.

[3]彭真怀.把“三农”放在调结构促增长的决策起点上[J].中国金融,2010(13):75-76.

[4]赵德臣,胡伟.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及对策选择[J].农经研究通讯,2006(12):16-27.

[5]刘旭华,王劲峰,刘明亮,等.中国耕地变化驱动力分区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5,35(11):1087-1095.

[6]曲福田,冯淑怡,俞红.土地价格及分配关系与农地非农化经济机制研究—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54-60.

[7]王春超.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中国17省份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1):93-101.

[8]卢良恕.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8):1-3.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探讨 篇5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同志在《少年强》中提出了年轻一代的教育培养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慷慨激昂的一段话说出了对中国少年的殷切希望。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国成为了世界体育强国。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仍然得不到推进。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人口中的80%来自农村,那么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落后会导致大量体育健将的流失。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刻不容缓!

一、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小学的体育师资力量一直很薄弱。很多农村小学甚至没有体育教师,体育课就变成了自习课、自由活动课或者被其他老师占用。体育课也沦为了一纸空谈。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中情况不是个例、特例,而是我国农村小学体育课存在的普遍现象。缺少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是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二)硬件设施缺失

农村经济大部分比较落后,相应的小学体育设施很不完善。体育设施是体育课的基础设施,有了体育器材才能为学生上一堂符合教育大纲的体育课。在很多农村小学连最基本的体育器械都不具备,体育教育又从何谈起。农村小学体育的体育器械大都是学生自己的跳绳、皮球、毽子。一部分农村小学配有极少量的体育器械,但也只是陈列在体育教室。完全的形式主义,政绩工程。除了体育器械的缺乏,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硬件——场地。场地对于很多农村小学来说就是学校教室前面空地,没有硬化更没有塑胶跑道。场地的缺失使学生的活动范围大大减少,体育课授课效果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有硬化的操场,学生的跑动会造成操场尘土飞扬,严重影响学生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完善的体育硬件设施是体育课的基础,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体育课终是纸上谈兵,无法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项目的教学要求。

二、制约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经济状况还十分紧张,政府的财政没有多余的款项扶持小学教育。教育资金不充足,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没有强大的资金政策扶持就没有好的教学环境,没有好的教学环境就造成了大量的师资流失,使农村的教育资源越来越薄弱。教育资金的匮乏导致农村小学没有完善的体育教学硬件,技术课程无法开展。

体育师范高校毕业的.毕业生,大都选择了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城市学校。由于经济的落后,农村的生活环境远不如城市,大部分毕业生不会选择走到农村基层的小学。留不住在校教师,收不到新的教师,使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资源经常出现断裂,更不要谈优秀的体育教师。

前文提到了我国农村小学的教育资金十分匮乏,资金的缺少不单单导致了师资力量的流失,更導致了体育教学质量的下降。现在的大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仍然停留在跑步、深蹲、广播体操的阶段。没有完善的体育器械,导致优质的体育教学没有办法开展。

(二)主观因素

我国自1993年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体育教育仍然没有得到重视。上层不够重视体育教育,仍然被应试教育影响。考试科目比体育重要的观念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从领导到教师到家长都没有对体育教育的重视,没有足够的重视,使体育教育得不到更好的资源,使体育教育难以推进。

三、改进措施

(一)增加师资力量、完善体育教学硬件设施

当地政府可出台相应政策,对到此本地区执教的体育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使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愿意走到基层。在师范高校,增强就读学生的体育教育意识观念。让毕业生愿意回到农村授课。

完善体育教学基本设施,让体育教师有开展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对于财政特别困难的地区,可以因材施教,用心设计生动完善的体育课程。针对本地区的特色,使体育课接近生活,便于就地取材。体育教师应打开思路,让体育课更加生动多彩。

(二)让社会参与进来

增加特别困难地区的宣传,让社会伸出援助之手,让更多的资源走到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让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得到各方的关注。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助一臂之力,为农村体育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结 语】

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得不到重视,既缺钱,又缺人。在农村执教的体育教师应克服场地器械等不利因素,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大力开发各类体育资源,立足课堂,为广大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社会各方的关注也是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大力发展对农村孩子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袁音.甘肃省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

【2】胡广鹏.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探讨【J】.文教资料,(4)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探讨 篇6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创造性思维 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57-01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不合理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影响,教师通常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时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导致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学生自主性较差。此外,教师参加专业性教学培训的机会较少,不能及时的将先进的教学模式使用到课堂当中,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材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教材内容与当今时代的差距加大,不能跟时代的发展同步。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选取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范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不能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起来,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安排中,为了应付考试对部分课文死记硬背,而不是出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3.教师本身的素质偏低

现阶段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本身的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效率。部分偏远地区许多年轻的教师不愿到农村去进行教学工作。这也导致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已经跟不上学生学习的需求。并且,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使用方言的现象,因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教学对教学的准确性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方法

1.重视研读课标要求

很多教师认为语文课最好教,这是因为他们都忽视了语文课标。在备课之前,必须做好对课标的研读,然后根据要求将课程标准分解到每个模块、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甚至是每节课中,真正落实好课程目标,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2.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替代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而存在,肤浅地将完成课堂教学等同于完成教学目标。想要建立一个创新的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过去,教师常常替代学生完成课前预习、提出疑问、查阅资料等学习环节,往往导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丧失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辅助性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的状态,让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尊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不轻易对学生的见解妄下评判,在给予学生引导与纠正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建一个良好的小学语文创新课堂。

3.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励学生思维

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配备专业的语文教学器材。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好奇心,为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可以放一段影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老师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老师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4.善于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农村小学课堂的压力非常小,许多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觉性和积极性都比较差,课堂学习效率也比较低,听课都处于被动。如果导师不加以督促,学生很少会主动的去思考数学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负面的影响。在农村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学习欲望,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此外,因为农村小学生普遍不爱讲话,心理较为孤僻,胆子小,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提问过程中,需要有目标性的要求学生提问,在课堂中可以指定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提出问题,并适时做出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理解与思考,并在适当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5.为学生创设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型的教学手段之一,它通过对于课文情境的重建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到具体的情境当中,加深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与直观感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学习《包公审驴》一文,教师通过还原故事情节,重现故事情节,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投入到创设的情境当中去,领着学生深入现场调查,从当事人、衙役、围观群众等方面调查这案件始末,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从各个角色扮演中,分析问题,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深思,并通过课本延伸。通过《包公审驴》情境教学令学生认识到聪明要用在正确的地方,财富要靠双手来获得,偷奸耍滑偷梁换柱的行为最终会受到严惩。还有孩子读得更深入,他们结合课外知识了解到包公不仅公正严明、刚正不阿、足智多谋而且还有一个善心、关心平民。学生通过融入情境,对课文进行情感的体验和沟通,即使是枯燥、复杂的文章也能够变得亲近,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构建一个平台。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探讨 篇7

关键词:公共物品,公共财政,农村义务教育,教育投入

一、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分析

1. 投入总量不足, 资金保障力度欠缺。

长期以来, 中国财政一直把教育支出作为必保的重点, 财政教育投入增长幅度较快。近两年, 中国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达3%左右, 但仍不及世界平均5%左右的水平, 而且在教育投入中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重所占份额仍然很低。尽管2007—2009年全国财政将新增470亿元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06—2010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累计新增经费, 将由原来的2 182亿元至少增加到2 652亿元, 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也不足l%, 而经济发达国家初中和小学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多数在2%~2.5%。中国目前还处于经济、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 迫切需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小, 基础薄弱的状况严重制约了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2. 投入结构失衡, 投入责任划分不清, 投资主体重心偏低。

中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政策旨在从体制、制度上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民负担到由政府负担的转变, 投入责任主要由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的转变。然而, 《义务教育法》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的投入责任, 即中央、省、市和县级政府各应承担多少、怎么承担, 表述笼统。2002年的《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中的“以县为主”也没有给省、市两级政府的职责以清晰、明确的界定, 造成体制运行中两级政府功能的缺失, 而这两级政府又恰恰是地方政府中财力最强的。作为与基础教育关系最密切的地方政府, 还是不可避免地承担了大部分责任。小马拉大车, 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必然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

3.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 中国教育财政管理比较薄弱, 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 教育经费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主要有:

第一, 教育投入环节混乱。教育经费从政府逐级下拨, 最终到达学校, 中间经历了很多环节, 每级政府都想多得一些, 于是层层克扣的现象司空见惯。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 中央转移至省, 省转移至县, 县转移至乡, 这一笔转移支付最终用到学生身上的有多少谁也弄不清楚。在此过程中, 缺乏相应完善的制度约束和监督, 暗箱操作现象严重。第二, 根据教育规模经济原理, 学校达到一定规模后, 可以增加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从总体上来看, 中国学校的办学规模效益还不高,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教育管理体制不科学, 学校机构庞大, 人浮于事, 工作效率极端低下。每年数亿元的政府预算内拨款, 绝大多数被机构工作人员占去, 真正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条件改善的很少。另一方面, 中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且居住比较分散, 农村学校的规模不大, 这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解决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问题的路径选择

1.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其中“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显然是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一目标任务的根本性举措。各级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优先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将其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将教育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

首先, 在预算安排上, 要确保《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人的增长, 年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 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 根据经济发展状况, 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的用于教育投入, 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其次, 尽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3条明确规定,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本世纪末达到4%。”然而, 这一比例迟迟未得以实现。在中国经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现阶段, 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意义尤为重要。

2.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承担的事权, 明确投入主体的责任。

随着分级分税财政体制的确定, 中国中央对地方财力的集中进一步加强, 中央财政掌握着稳定、可靠的税收来源。同时, 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全国性的公共产品, 是国家财政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中央财政应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通过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分担的比例份额等办法, 使经费投入的重心继续上移。

目前中国义务教育支出项目大致划分为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本建设经费支出, 其中事业性经费支出又分为个人部分 (主要是教师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及福利) 和公用部分 (如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 。应逐步建立按义务教育支出项目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的制度。中央财政负责义务教育教师基本工资。地方财政负责义务教育教师基本工资之外的其他投入。

3. 合理安排转移支付资金。

中央财政对各省义务教育专项补助, 在推进义务教育发展与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 但由于补助力度不够, 规模过小, 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不够规范且监督不力等原因, 使补助作用受到限制。为了实现“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教育部门需要从新的高度认识义务教育专项补助的重要作用及政府自身责任, 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积极筹措资金, 增加转移支付资金规模, 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办法, 使中央和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能真正到达最需要资金、资源的地区;建立全国性教育发展基金, 在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基建维修等费用方面实行中央与地方政府分摊, 中央或省级政府保大头的政策;逐级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使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化、法制化。

4.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制度建设。

首先, 应建立统一管理教育经费机制, 由县财政统一发放, 理顺投入程序, 减少中间环节, 强化制度约束, 以解决教育资金挤占、挪用、平调等问题。完善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加强项目评审制度, 规范约束资金的分配使用, 减少随意性和肓目性, 保证专款专用。其次, 逐步推行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机制, 引入绩效预算,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专项资金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同时, 将教育资金的绩效考评与领导干部的考评相结合,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再次, 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时要切实做到公开透明,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要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及时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并向社会公布, 接受人大、新闻媒体及人民群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梁建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 8) :102.

[2]张茂聪, 侯娓娓.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问题与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 1) :96-97.

[3]郭福仙.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审视[J].文史博览, 2009, (5) :77-79.

[4]曹婷, 李鸿建.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07, (4) :27-29.

探讨农村中小学食堂管理 篇8

►►一、中小学食堂的管理现状

(一) 管理模式和硬件建设

农村中小学的食堂目前有学校自行管理和对外承包两种方式, 伙房都存在建筑老旧状况, 已达不到使用要求。极个别学校有学生餐厅, 大多数学校学生在教室就餐, 有的学校学生甚至在校园露天就餐。

(二) 人员配备

学校没有专门的炊事员, 大都由年龄较大、身体健康、不适合教学的老师来担任。

(三) 收费和核算管理

学校现在实行充饭卡、卖菜票和预售伙食费三种方式, 饭菜定价一般以采购成本为依据。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不以盈利为目的, 达到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

(四) 物资采购

用量较大的材料, 比如米、面、油、肉实行全系统公开招标, 由招标单位送货上门。其余菜、调料、馒头面食等由学校自行采购。

►►二、目前这种状况下存在问题

(一) 伙房餐厅硬件建设差

由于伙房陈旧, 有的操作间和烧火间在同一空间, 容易造成食品污染。学生在教室就餐, 空间有限, 空气质量差, 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在露天就餐的学生, 遇到刮风天气, 尘土飞扬, 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二) 食堂实行承包, 学生饭菜价格过高或者饭菜质量没有保证

食堂实行承包, 除了上交给学校的利润, 承包者自己还要有盈利。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花钱吃不到东西或者饭菜质量差、没有营养, 食堂利润最终要由学生来承担, 加大了家长的负担。

(三) 食堂日常管理不到位

由于没有专门的炊事员, 老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饭菜花样上单调, 更不用谈营养搭配。有的食堂不顾学生的健康和营养, 进一些小孩子喜欢副食品来卖,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炊事员虽然都有健康证, 但是在操作工程中不按规定操作, 比如生熟餐具混用, 搅面机不及时清理等状况普遍存在。

(四) 成本列支混乱

中小学食堂只进行简单的成本核算, 这成本只应包括购入的菜、面、米、油等材料支出, 不应该再包括其他支出。人员工资不应列支, 伙房的炊事员是老教师担任, 工资由财政统发。不应列支水电等费用, 因为食堂中使用的水、电、车辆等费用没有单独从行政帐中分离出来, 一般由学校承担。有的学校甚至在伙房列支一些招待费用, 给职工搞福利, 虚增了伙食成本。

►►三、加强中小学食堂管理, 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面前的大事, 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硬件建设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要学校伙房餐厅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较大的学校应该高标准新建伙房和餐厅。规模较少的学校, 利用现有的校舍进行改造, 尽最大可能改善现有的伙房餐厅状况, 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

(二) 软件建设

1、健全组织领导

各校均须成立食堂管理领导小组, 由校长负总责, 并确定一名副校长或总务主任具体分管负责, 同时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的生活管理员。配备生活会计 (或由学校行政会计兼任) 和出纳, 会计和出纳不得一人兼任。

2、规范经营形式

学校食堂应以学校自主经营为主, 不得搞规定以外的任何形式的承包经营。

3、严格物资采购

食堂物资采购应坚持“勤进快销, 以销定进, 以进促销”的原则。所购物资必须做到质优价廉, 经济实惠。能进行集中采购的大宗物资实行统一招标采购。

物资采购验收至少要有三人参与并签字 (分管领导必须签字) 后, 方可报销。

要建立严格的物资出入库手续, 物资出库时, 要由经手人和食堂负责人 (炊事班长) 签字。

4、强化成本核算

财务独立核算。学校食堂必须单独设置帐簿用于食堂的财务核算, 与食堂无关的收支一律不得在此帐户反映。另外, 各校食堂还需建立库存材料明细账, 对物品的进出库进行登记汇总。

规范成本项目。学校食堂必须严格控制、规范经营成本支出。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支出均不得列入食堂成本。

严格成本核算。食堂成本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当期的伙食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相配比。

要加强学生生活安排的计划性。实行饭谱制, 每周用公示牌向学生公示本周饭谱, 要细化到每天每餐。

严格核算学生生活费收支情况, 每月公布一次, 接受师生的监督。

5、细化过程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 严格操作规范。各学校要将食堂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要依据本办法制订详细的食堂管理制度, 各项管理制度 (要求上墙) 应涵盖物资采购、物资收发、物资保管、成本核算监控、食品卫生安全、人员管理、工作检查督促等各个环节, 以保证学校食堂工作能够规范有序、优质高效。

在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的基础上, 各校还应该在管理工作的严格和细化上狠下功夫, 尤其要防止工作制度操作规范流于形式。要进一步强化学校内部对食堂工作的监管, 要让监管贯穿于食堂工作的各个环节, 贯穿于食堂工作的全过程。

6、落实工作责任

各校必须认真建立和完善管理工作责任制, 把食堂管理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有关责任部门和个人, 并把食堂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 年度考核结果与职工评聘挂钩。

农村社区教育有效推进的探讨 篇9

一、立足现状,农村社区教育尚被架空

虽然我国的社区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首先是教育网络看似完整,实则为“空中楼阁”,未能真正发挥作用,所谓的业余学校、职工学校仅是“聋子的耳朵”,是对上的“数据”。其次是社区教育内容不丰富,表现在一方面是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尚未形成一种合适的协调机制,目前农村的社区教育偏重于“技能”而轻视“人文”;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地方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开发并融进社区教育之中。其三是民间力量参与还不充分,在目前的工作实践中,非政府组织和各种民间力量的参与虽然有所起步,但仍显不够。社区教育真正走入民间,真正地做到贴近基层群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四是地处农村,针对特定的农村群体、农村资源与农村教育环境,如何有效地推进社区教育到底以什么为“切入点”,也是相对比较棘手的问题。

二、借力发力,依托群团组织推进教育

虽然目前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但我们不难发觉,一些群团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已经成为了农村社区教育的雏形。为此,我们应借力发力,依托群团组织,借助他们的力量,并以此为抓手,有效切入并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工作。

首先,介入、引领民间自发的文体活动,让社区教育中心成为他们的龙头。我镇是著名二胡艺术家闵惠芬的故乡,群众有着浓厚的二胡艺术情结,出现了“村村有拉二胡人”的情况,他们零星地、不成系统地散落于各村落。为此,我们逐户拜访,邀请他们参与由我中心组织的“二胡协会”,由我们免费提供场地,在固定的时间,邀请我中心的兼职音乐教师与他们一起演奏,并进行指导,目前该群团组织已发展至100多人。同时,对于目前在农村逐渐兴起的广场健身舞等活动,我们也积极参与,由社区教育中心出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出人给予专业的舞姿指导,目前该教育活动也已松散、宽泛的形式吸纳了200多群众参与,分布于3处专门的广场。同时,为有效推动这两项教育项目的发展,我们一方面在内部定期性地组织比赛,调动成员 (学员) 们的积极性,一方面还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公益性的演出,甚至还接受周边乡镇与企业的邀请,参与他们的公益演出活动。

其次,跟进、支撑行业协会组织,让社区教育中心成为会员培训的主体。近年来,随着我镇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封头、石头、灯杆、机电为“四大主产业”的体系已经成熟,以水芹为特色农业的格局也初具规模,对应而生的封头协会、石头协会、灯杆协会、机电协会以及水芹协会有效引领着相关产业的发展、生产、销售与调节,累计有80多家企业单位与农户、1万多人参与协会组织。为此,我们依托这些协会组织,有效跟进,在协会成员单位中开展职工岗位教育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专项技术教育培训,以及人社局要求的“岗位证书考证补贴”培训。

第三,依托镇文化站、广电站、中小学校、科技服务中心、农服中心、经贸中心、财政所等单位,积极参与他们主办、社区教育中心承办的相关对口教育培训活动。通过上述举措,有效地将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进行了梳理,社区教育的内容予以了确定,社区教育的形式得到了肯定,逐步打开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局面。

三、挖掘资源,有效构建教育资源团队

我们社区教育中心虽已改变了长久存在的一人一学校的现状,但核编的6人数量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区教育的需求。“术业有专攻。”人手管一块已显得捉襟见肘,更何况要开展教育培训。为此,主要从以下方面构建教育资源团队。

首先,在相关行业协会中选聘兼职教师。各协会有着本协会内的“民间高手”,他们可能没有较高的学历,但他们有本专业或行业的实践能力。在“二胡协会”中,我们选聘了原初中退休的音乐老师为兼职教师;在水芹协会中,我们选聘了有着30年水芹种植经历的老农民为兼职教师;在其他的诸如封头协会、石头协会等协会中,我们均选聘有能力、有资历的“土专家”成为专职教师。同时,我们还紧扣教育培训的内容,到南京城市专修学院、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选聘切合我们教育培训内容的专家教授作为兼职教师,到目前为止,累计已有19名相关人士成为了我们的兼职教师。

其次,在对应群团组织中选择志愿者。如此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如此频繁的社区教育培训,若仅靠我们在编在岗的教师去组织、去协调、去通知、去推动,必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基于此,我们在对应群团组织中,采用自主申报与社区教育中心确定相结合的方式,分类别、分项目、分片区招募了109名社区教育志愿者,并按照分级分层管理的“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管理。通过逐层构建,分步实施,目前我们社区教育中心架构了以专职教师队伍为龙头,以兼职教师队伍为主体,以志愿者队伍为支撑的“三级”层脉,有效促进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

四、纵深挖掘,科学拓展社区教育资源

目前,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得以确定并不断得到扩大,师资得以落实,但教育的内容依然是零散而不成体系的,在初级阶段的科学性、规范性依然值得商榷。为此,应从以下两方面拓展社区教育资源。

首先,挖掘本土资源,开发社区教育校本教材。我们针对独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故乡的资源优势,编写了《闵惠芬成长历程》;针对水芹种植,编写了《陶都牌水芹种植100问》。同时,结合各协会相关教育培训要求,组织人员分别编写了《焊接技术要点》、《职业道德与法律》、《封头销售的策略》、《石材文化与艺术》等多套校本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成功,有效补充了农村社区教育的资源,推动了教育的纵深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讨 篇10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我国农村, 在父母离家的情况下, 家庭结构往往处于不稳定状态,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容乐观。孩子的家长由于长时间与孩子分离, 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 造成父母教育的缺位。

(一)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水平的限制, 缺乏对孩子的科学指导, 在教育的内容上多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 缺乏与孩子的耐心沟通;由于感觉对孩子亏欠, 很多父母用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 于是就形成了“重物质, 轻精神;重学习, 轻德育”的家庭教育局面。

(二) 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孩子在缺乏父母耐心指导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容易放纵自己, 而由于工作辛苦和忙碌, 农村家长采用得更多的是消极、粗暴的教育手段, 大部分家长意识到打孩子并非是特别有效的方法, 但只有小部分的家长明确意识到打孩子是不好的, 并能真正做到不打孩子, 大部分的家长对“打”、“骂”等教育方式的采用是随机的, 没有考虑这些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不良后果

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 在任何社会中, 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 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代管人有时监管不力, 会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 这对农村留守儿童本身, 以及他的家庭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一) 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体产生的不良后果。

1. 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习。

父母外出进城打工, 孩子由于常常思念父母, 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 没有父母的管教, 自控力差, 难以完成课外作业, 根本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 学习成绩显著下降, 厌学情绪严重, 最终逃学甚至辍学。调查显示, 农村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 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占80%以上。[2]学习困难成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 此外, 辍学现象也比较严重。

2. 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 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亲情的缺失使不少孩子变得孤僻、抑郁, 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严重地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缺少和孩子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 忽视对孩子心理的教育和疏导, 使他们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内心缺乏亲情和信任。留守儿童常表现出情绪紊乱、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情绪烦躁、有失落感、不愿与人交际、封闭自己, 有时还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甚至有暴力倾向。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心理问题。[3]

3. 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4]在孩子社会化过程的阶段中, 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面临着与父母分离的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不能接收到父母过多的言传身教式的社会化信息, 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外在表现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较差。

4. 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调查研究发现, 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行为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 有些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 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 变得脾气暴躁、任性、好勇斗狠等。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 在不少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着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习惯行为不良的问题, 例如不讲卫生、挑吃挑穿、大手大脚;部分留守儿童习惯行为较差, 不听长辈教导, 我行我素, 说谎骗人, 小偷小摸, 等等。

(二) 家庭教育缺失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后果。

留守儿童终有一天要成为“社会人”, 可是如果他们在成长初期, 在家庭这个初级群体中社会化缺失, 社会角色培养失败, 将来在融入社会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在童年期间家庭教育缺失, 不少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 内心压力较大, 踏上社会后总是害怕被别人欺负, 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 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 无形之中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据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在未成年人犯罪率中比例较大。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犯罪率剧增。这些儿童如果不能得到家庭及社会的有效管教, 以后将对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职能, 不仅关系到子女成长、家庭兴衰, 而且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因此, 整个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一)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增强家长监护职责。

1. 留守儿童父母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端正教育思想, 提高自身素质,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方式。父母外出后应尽量参加诸如“家长学校”等培训活动, 听听专家们的教育经验和指导。要教育好孩子, 父母或监护人首先要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完善自己, 多学点家庭教育理论知识, 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征, 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父母要有高度的家庭教育责任感, 关心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 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独立自强的精神、遵纪守法的观念。

2. 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与孩子加强亲子互动, 做到缺位不缺职。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用一颗温暖诚挚的心去和孩子沟通, 加强亲子情感的交流融合。父母应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一起生活。这样既可以和孩子增进感情, 又可以让孩子见见世面, 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 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父母尽量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做心灵保健互动, 多鼓励孩子写信, 多听听孩子的倾诉, 真正做到缺位不缺职。

3. 留守儿童父母应改进家教方法, 调整家教内容。

父母或监护人应端正教育思想, 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深信“没有教育不了的孩子, 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争取用较为民主和谐的教子方式教育孩子,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加强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视孩子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史蒂文

WENJIAOZILIAO

先生对此说得非常透彻:“家教最基本的内容不是教孩子掌握多少知识, 而是教会孩子怎样与他人建立联系, 怎样面对困难, 怎样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5]父母和监护人应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同时还应与时俱进, 对新事物有一定的了解, 以便及时调整教育内容。

(二)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发挥主渠道教育管理作用。

学校应多开设一些培养孩子素质能力的活动, 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 利用同伴友谊、师生情谊弥补家庭缺失的亲情, 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机会。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寄宿制学校建设, 在乡镇中心区域或者人口密集区建立寄宿制小学。近年来, 重庆已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2010年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480所, 加上此前已建成的1600所, 重庆提前两年高质量解决了101万农村留守儿童的读书问题。同时, 要改善寄宿学校的设施, 切实解决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设施不足的问题, 改善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可以安装“亲情电话”, 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和交流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办心理辅导室, 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 政府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 充分发动社会各方力量, 关心帮扶农村留守儿童。

政府为主导, 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是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中, 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议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 确保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设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难题, 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另外, 政府部门应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 改善务工人员待遇和居住条件, 加强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指导。二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 设立专项资金, 加强监管, 专款专用, 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三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引导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机会, 为他们的子女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宝中, 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9) .

[2]徐宏升.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示范学院学报, 2008, (5) .

[3]徐梅.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 2007, (5) .

[4]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人民币管理下一篇:急性创伤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