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教育在日本

2024-05-06

平等教育在日本(精选六篇)

平等教育在日本 篇1

一、学生时期打好基础

学生时期, 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不同阶段。从教育的角度讲, 这三个阶段既连续, 又有其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特点。从人格角度讲, 它们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小学时期, 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小学生抓起, 对小学生实施人格教育, 有利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 形成和完善健康人格, 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人才, 成为社会所希望的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必须根据他的成长的不同阶段, 接受教育的不同层次, 理解问题的不同程度, 以及不同学习时期发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具体表现为首先要注重矫正与预防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倾向, 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其次要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效健全人格;最后还要注重开发智能, 有效促进人格发展。[1]到了大学阶段, 通过人格品质教育, 调节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努力塑造健康的人格、促进人格平等观的形成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同时, 还应解决好大学生自觉接受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 调动大学生求知的积极主动性, 发挥他的情感、信念和意志因素的作用, 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2]

总之,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 必须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平等这一前提, 抓好人格教育, 把人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切实解决好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这样三对矛盾, 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3]

二、成年时期完善和巩固

成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育的成熟期, 也是接受学校教育转向社会实践, 并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时期。因此, 围绕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遇到的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矛盾, 以及各种挫折和困难所引发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更加实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现实问题,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解决的实际问题。对此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创新。

在培养现代化成年人的目标上, 不仅要使他们正确掌握生活的技能规范, 扮演好社会角色, 而且要让高尚的社会理想、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武装成年人的头脑;促使个人的潜能和个性充分发挥, 促使个体的价值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利益、需求融为一体;促使主体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等现代观念在成年人中生根开花, 最终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新型的文化传递机制也开始普及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学校、家庭已不再是仅有的社会化联结机构了, 现代大众传播中的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社团、社会群体、工作单位、社区环境等多种机构和渠道的社会化功能已日趋明显。基于社会化机制的多样化创新, 成年人接受现代化教育的机遇、条件明显好于以往,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及认识并掌握运用这一机制的创新特征, 调动一切环境资源, 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促进成年人人格的完善和巩固, 使之更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创新。

当今中国社会处在全面转型时期, 国民的社会心理也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化。而且, 这种转化同社会结构的转化一样表现出了新的观念和思想之间的严峻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个人价值选择的双重取向, 即社会显观念和潜意识相互矛盾而并存。加上社会不公现象的凸显, 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取向趋于严重的失衡、失范和失控之中。这些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靠传统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是难以解决的。因此, 必须创新教育过程社会化, 还要打破以往单方面灌输的传统格局, 采取全方位双向交流的传递方式, 鼓励并引导成年人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 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实现能力, 从而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和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更加富有实效。

三、领导干部注重自觉和升华

领导干部是掌握人民重托的权力, 并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和实施者。他的良好的人格品质不仅直接关系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还影响着人民群众健康人格的建构。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对社会有机体这一系统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而居于管理最高层次的领导活动也更是呈现出自己的威力。这一切促使现代领导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和业务知识素质,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 健康的人格。才能在人格平等的环境中实施科学的领导活动, 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强化对领导干部的健康人格教育, 首先要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理想教育, 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要充分抓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它不仅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 还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也是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的重要指导方针。其次, 还要注意实践养成, 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领导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引领社会风尚, 引导整个社会广泛形成讲道德、重修养, 尚清廉的良好风尚。再次, 更要建立思考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道德修养、塑造高尚道德人格的任务落到实处。这一任务的完成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把集中教育与长期教育结合起来, 持之以恒, 夕夕为功, 在实践中逐步积累, 在常抓不懈中扎实推进。最后, 领导干部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 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格榜样。用人格榜样的力量感化和促进自身健康人格的完善和提升。

综上所述, 以人格的平等为前提,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既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又可以促进人格的最终完善。因此, 将人格平等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使其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发展之中, 是思想政治教育必然的选择。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人所实施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前, 教育的双方, 尤其是教育者所具有的人格平等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格完善相结合, 是需要一个稳定而持续的过程的。即:要在学生时期打好基础;在成年时期要完善和巩固;在领导干部中要注重自觉和升华。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平等

参考文献

[1]王峰:《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 《岱宗学刊》, 2005 (9) 92-93。

[2]李春森:《论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人格尊重》, 《五邑大学学报》, 2003 (11) 58-60。

平等教育在日本 篇2

提要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久至1945年,汉语教育曾长期被作为服务于政府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工具。该阶段日本有关机构于在华日本人中开展的汉语教育,是日本近代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有关资料,从历史背景、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教师培训与教材编写、汉语水平考试等方面,着重对日本当时在中国东北日本“移民”中推行的汉语教育进行简要介绍与论述。

关键词

汉语教育“满铁”“移民”

一、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日本“移民”中推行汉语教育的背景

二、在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推行的汉语教育

三、培训汉语师资与汉语教材编写

四、建立和实行汉语水平考试制度

让教育在平等与尊重中升华 篇3

1.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存在。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自己被重视,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我们在教学中常常看到“尖子生”独领风骚,中等生偶露头角,而后进生则无声无息的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常针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法和练习,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的心灵充满被尊重被重视的阳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就热烈了、宽松了、和谐了。

2.让教师坦然地走下权威的“神坛”。教师应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视学生为自己的朋友。“温和、微笑、宽容、认同”是实现健康和谐课堂的八字法宝。因此,教师进入课堂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教师要转变在课堂上的角色,不能以权威者自居,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相长”也要求教师不能以权威者自居,居高临下,而是通过角色转换与角色认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种转换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是从单一的课堂引导者角色向多重角色的转换,即引导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同伴与朋友等。

3.让师生激情地寻找创新的灵感。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课堂和谐的保证。所以,教学中就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要面带微笑,精神焕发,用和蔼亲切的语言去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行动与激情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果教师对学生始终是启发、鼓励和引导,营造出一种和平、轻松的氛围,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发挥内在潜能,创造性地去学习、思考、发现。热烈的课堂气氛,高涨的求知欲望,既促使师生共同去完成教学任务,又激发师生共同去寻找创新的灵感。

4.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尽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图画、文字、色彩、音乐以及各种技巧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之相映成趣,寓学于乐,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安全、合作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除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学科之美,让学生去享受学习的愉悦。

尊重、真诚、理解,这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让我们用快乐的心情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让我们用自己的热情、诚恳,去唤起学生的兴趣与激情,从而让教育在平等与尊重中得到升华。

平等教育在日本 篇4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籍贯、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关系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不歧视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刻薄、粗俗的语言讽刺、挖苦、嘲笑和打击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与学生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因此,应该在教师队伍中加强对基本人权方面的有关知识的学习,让教师知道应该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应该平等对待,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就觉得自己好像比学生高人一等,而不顾学生的感受,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不管学生是否愿意。那种看不起或歧视班上某一部分学生的行为更属不妥,一定要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普通义务教育阶段仍存在一些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如用刻薄、粗俗的语言讽刺、挖苦、嘲笑和打击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教师与学生无法建立起真正平等民主与合作关系。各种师生对立事件的报道时有可闻。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受教育者的平等权利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很多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也提出各种看法和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基础教育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肩负着国家教育的重大使命,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现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2. 改变传统观念,从人格上尊重学生来实现平等

平等师生关系的理念使教师的行为受到越来越清晰的引导及制约,包括法律、道德及个人信念等,教师也越来越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特别是学生的各种压力。适龄儿童、少年及青年对教育具有选择权,他们已经认识到并开始行使这一权利,在知识经济、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教育将被赋予全新的理念,学校的服务职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将实现由不平等或者不够平等向比较平等或者平等转化。平等的师生关系符合人性,是教育的本质要求。21世纪是人类继续发展、人性复归的世纪,平等也应是21世纪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与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不存在卑尊关系,人格各自独立。学生一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及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必须理解、尊重学生。

3.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来实现平等

素质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最强有力的砝码,它将全面解决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体制科学化、办学机制系统化、基础教育素质化、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趋势都使得教育与世界,教育与社会、与市场、与家庭、与人本身越来越接近了。教育出现了可选择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支持及更广泛的社会认同。教师的职业越来越受到尊重,层次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在有效制约下越来越规范。学生明确了自身的权利,开始尝试着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4. 大力提高教师素质,在教学、生活中全面平等对待学生

在学校质量指标中,教师素质无论对何种社会出身的儿童的学业成绩都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学校内部。因此,减少或淡化差异的主要任务存在于学校内部。另一方面,学生的主要差异源于学生的智能、家庭背景和教师素质,而非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差异。因为有着一定的同质性的学生集中于同一学校,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共性进行教学和管理。教育应该对不利境地的学生和他们接受教育的学校实行优惠倾斜,例如,给予更多的资源和配备更好的教师,那么,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不平等现象将大大减少。

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职责,转变传统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把不同学生变成同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知识的数量也很庞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原则外,还要懂得怎样学习,怎样应用知识,怎样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怎样创造新的知识,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宗旨是“四种基本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传统的教育过分倚重“学会认知”,所以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在生活中全面平等地对待学生。

总之,贯彻落实学生的义务教育中的平等权利,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是我国的社会健康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是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保护学生的义务教育中的平等权利, 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星斗.实施教育优先战略, 开创平等权利时代.网址http//www.huxingduo.com.cn.

[2]周永坤.教育平等权研究.发表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6, (2) .

平等教育在日本 篇5

首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职业教育中德育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

合作教学的目标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合作教学要突破以课本为中心,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束缚, 创建新的模式。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合作教学的前提, 启发式和讨论教学是合作教学的主要手法。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有下列几种:

第一种是讨论式。

所谓讨论式, 就是学生在自学教材或某一次德育活动之后, 与老师或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论题可由老师提出, 大多数应从学生找的“疑”中筛选出来。

讨论有两种形式: (1) 老师与学生之间讨论或辩论; (2)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这时是讨论的组织者, 也是讨论的参与者。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启发学生积极参加讨论, 各抒己见, 相互启发, 共同提高。每个小组不宜过大, 以5-7人为宜, 让所有学生有机会发言 (要规定必须发言) 。讨论可以达成共识, 得出结论;也可以不要什么结论, 各人保留各人的意见。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争论, 可以辩驳, 也可以辩论。

讨论式是合作教学的最主要教学形式。

第二种是交流式。

所谓交流式就是与开经验交流会差不多, 学生把心得体会、看法意见或对疑问的解答写成书面, 作好交流准备;然后组织交流, 先小组, 后全班, 既可推选代表, 也可以自由发言。交流不作议论, 更不作争论, 各谈各的,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但必须能“自圆其说”。老师的任务是在会前组织发言文章, 会中认真听, 会议结束时作启发性的总结发言, 对有创新性的发言给予赞扬性评价, 对不能“自圆其说”的意见指出其不足。可让各种意见并存, 互相启发, 绝不“导”向一个方向或一个结论。

第三种是评价式。

评价式就是对讲课或某种德育活动课的内容、形式等各方面作出评价。如师生在自学之后, 由老师或某一些同学主讲, 然后由同学们对主讲的内容展开议论, 作出评价;也可在举行某种德育活动后, 对活动的内容、形式、效果等各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时, 各抒己见, 见仁见智, 不要求取得共识, 起到互相启发就行了。评价式可以先小组后全班, 也可以直接在全班进行。

交流式、评价式特别适用于职业教育中德育教学, 且能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四种是讲座式。

所谓讲座式就是专题讲座, 适用于对德育知识的介绍, 如道德知识、经济知识、哲学常识、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等等。专题讲座可由教师主讲;也可请校外专家主讲;也可由学生轮流主讲, 教师帮助他们作准备, 帮助他们查找资料;也可由某一组学生集体准备, 推举一人主讲。

讲座式有利于知识系统化, 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第五种是活动式。

所谓活动式就是德育活动课, 它包含德育活动和德育实践两方面内容。活动课有多种多样, 可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作出安排。下面是可供安排的活动形式:

1.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服务等。

2.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

3.编小报, 办杂志。

4.模仿电视谈话栏目, 组织学生对世界、社会、校园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5.组织各种竞赛。如建党知识竞赛 (类似电视台的知识竞赛) 、礼仪知识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法律知识大赛等等。

6.组织课前5分钟演讲。

活动式的内容十分丰富, 必须妥善安排好, 一个学期可安排几种, 有些是贯穿整个学期的 (如课前演讲、) , 有些在一个学期内只能组织一两次的 (如知识竞赛、辩论会、社会活动等) ;不管怎样安排, 都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性;二是创新性。教师要精心指导, 讲求实效, 不流于形式。要保证活动时间, 要创造活动条件。活动式是职校德育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也是走向实践的形式, 是提高中学生德育素质不可或缺的途径。

合作教学, 最主要是老师要和学生沟通感情,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体现出平等, 一切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中心, 把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调动起来, 把学生灵动的思维激发出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

摘要:合作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在职业教育德育教学中, 再一次实现了它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 为了凸显职业教育德育课堂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 把民主、平等还给学生,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让教师在教中体现平等, 学生在学中实现价值。德育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评价、讲座、活动等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 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提高道德修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平等教育在日本 篇6

物品理论是沃尔泽复合平等观的基础。沃尔泽认为, 物品的分配实际上是不受约束而自行进行的。在此基础上, 沃尔泽提出了他的“物品理论”。

(一) 物品的社会属性。

从多元主义的分配正义出发, 我们不应该以个人癖好作为标准来评价一件物品, 人们对于物品的构想和创造是一种社会性的过程, 因此, 所有物品的意义为人们所共享, 并且物品的含义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差异。

(二) 人们因其构想和创造物品的方式不同, 而决定了他们在占有和使用物品上的差异。

在这一点上, 沃尔泽赞同威廉·詹姆斯的观点, 认为人与其自身占有物之间的关系是很难划分的。人们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为他们建立起关于物品交换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在这种关系的形成过程中, 交易是先于分配的。

(三) 物品是具体的。

抽象性的、跨越全部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唯一一组首要或基本的物品, 在沃尔泽看来, 是不存在的。他将学校教育按照学制层级分为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 并在此基础上就复合平等如何实现分别做了详细的阐述。

(四) 物品的分配由物品的含义所决定。

对一个物品的分配应该建立在对其意义的理解之上, 这种理解当然也包括物品对于需要它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就教育而言, 沃尔泽认为正是教育本身的社会意义, 决定了我们对于学校资源的分配。

(五) 分配的自主性。

这是沃尔泽在总结整个物品理论的前面五个要点之后所提出的实践性要求, 也是沃尔泽一直在强调的一点。物品的社会意义是多元的, 每一组物品都构成一个独特的分配领域,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将甲领域的分配模式运用在乙领域的分配过程中。

沃尔泽强调学校教育的自治, 反对来自其他领域的力量的干涉, 因为他认为那将是对教育的社会意义的最大程度的破坏。

二、需要、兴趣和能力: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

基于多元主义的立场, 沃尔泽反对简单平等所提出的单一的、统一的分配正义, 而主张将具有不同社会意义的物品遵照不同的程序、借由不同的机构来分配, 因此沃尔泽反对“追求唯一分配标准的主张”。

虽然自由交换和应得作为沃尔泽三个基本分配原则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 但在我看来, 它们与教育领域的分配正义似乎关系不大。首先, 沃尔泽认为在自由交换所创造出来的市场中, 所有物品都以货币为中介进行交换。其次, 沃尔泽认为某物的应得与否建立在我们对其社会意义的理解之上, 所以他也承认, “应得”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讨论公共荣誉和个人应得时, 沃尔泽就曾明确地提到应得作为一种基本的分配原则, 在大多数社会物品的分配中, 能发挥的作用很小。

相反地, 需要则是沃尔泽在讨论教育资源的分配时所坚持的核心原则之一, 尤其是在基础学校教育之中。沃尔泽认为社会物品的分配应该根据人们各自的所需情况而定, 而不是“由别的什么物品来支配”。

三、多元正义理论指导下的融合

在“联合与分离”一节中, 沃尔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学校组建的形式上, 即究竟哪一种形式的融合是正义的。具体地, 沃尔泽明确提到的联合原则有三种:随机联合、比例联合和居民区联合。

首先是随机联合原则。随机联合原则指的就是不考虑孩子的家庭、其家长的信仰而把他们聚集到一起, 形成一种“完美自治的教育共同体”。在沃尔泽看来, 解决这种紧张关系的最佳方式既不是废除义务教育, 也不是废除家庭, 走向其中任何一个极端, 而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第二种联合原则是比例联合。这种联合方式与随机联合不同, 它将通过把不同类型的孩子在特定区域的每个学校里按照相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 使得所有学校的社会构成达到某个相似。但沃尔泽认为, 困难和问题还是存在的:如何挑选符合条件的地区、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孩子们、怎样才能达到均衡的比例状态等这些都是践行比例联合原则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后一种联合原则是居民区联合原则, 或者街区联合原则。在多元正义原则的指导下, 沃尔泽最终希望构建一个复合平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小的不平等存在, 但不同于一个简单平等的社会, 这些小的不平等不会随着物品转化的过程而增加, 物品之间的不平等也不会出现累加。或者从一个更大的整体来说, 各个领域内小范围的不平等将被基本抵消, 因此这并不会有害于全社会的平等。沃尔泽的这种设想体现在学校教育领域, 就表现为他对融合原则的要求。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1) 对成年人来说, 相互之间的联合必须是自由的。因为只要是出于自我意愿的自由结合, 就能够在共同体中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而这种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共同体会产生“群体依赖性”。这就保证了民主共同体中各种各样的孩子们有机会在学校里相处和学习。

(2) 对政治力量来说, 过多的干涉是完全不必要的。否则, 过多的来自政治领域的干扰, 就会削弱独立学校的力量、学校对社会发展的调节作用, 甚至是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根本的社会善的内在价值。“最后, 当学生和教师都屈从于政治的专制暴政时, 它所导致的不是更大的平等, 而是更少的平等。”但很遗憾的是, 沃尔泽也承认, 如今的国家对教育的干涉太多了。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沃尔泽.褚燕松译.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译林出版社, 2002年.

上一篇:定比分点下一篇:写好看图作文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