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权

2024-05-18

平等权(共6篇)

篇1:平等权

宪政评论:平等及平等权

甘肃省静宁县细巷乡人民政府魏齐富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我们探讨平等的宪法依据。

平等是作为人所应当拥有的一种资格,而平等权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合法公民依法所应当享有的一种原始权利。平等不仅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在这个社会上的人格尊严,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不被排挤和歧视。而平等权作为一种原始权利,基于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尊严和地位更是不可剥夺不可侵犯的,因为只有通过平等权的实现才能保障平等的客观存在,平等权也是公民实然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一种法律例证,因为这种例证它证明的不仅是公民的生存状况,更有效的证明应当是公民基于生命的最初意愿-----平等而且享有尊严和保障地位的存在着。这种理解,更加有助于我们廊清迷雾,准确把握平等及平等权的内在意义和原始意义。

平等必须通过平等权的实施来实现,而这种实现的途径不能仅限于宪法的文字规范,当然,文字规范是得以实践的唯一合法根据,我们的平等需要宪法规范性文件加以载明并宣告,但不停留于此,它必须长途远行。

从宪政言,享有平等和行使平等权的宪政主体不仅包括公民,还包括各种社团,但主要是对于公民言平等和平等权的。这里有一个前置,即只要是一国合法公民,则毋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地位、出身背景、宗教信仰、教育背景、贫富状况都享有平等和平等权。毋论国家元首、普通民众、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干部、群众、妓女、乞丐都享有平等和平等权。毋论其行为合法、非法、守法、违法都必须依据法律享有平等和平等权。

但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平等在宪法实践中却被无情地践踏,任何一个非眼盲的公民都能读懂立在施行宪政面前的国情,这个国情,是一种对宪政最蛮横、最无知的刁难。

平等权的行使和平等的实现,必须有真正体现平等的良性法律来保障,必须有真正能够居中裁判的司法机关来保障,这种保障,必须有能够权衡把握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的法官来操作。

但是,我国的司法系统却由一些什么样的人把持:文盲、小学生、中专生。这些半路出家而成的司法者对法律、对公正、对公平、对法律精神、对法律原则的理解和认同不过是白纸画圆圈,生搬硬套。但为了遮司法系统的羞,这些非法律专业的文盲、小学生、中专生花几千元都获得法律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甚至有的还获得法律硕士学历,对此我们并无可厚非,只承认现如今的司法者经济能力均有所提升,他们占据司法维护公正保护正义这个稀缺资源,不愁没钱使用。而法律大专和本科以上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律思辩能力并且能够权衡把握法律精神和原则的政法院校毕业生却在司法系统无立足之地,甚至一旦进入这个系统,原有的正义和公正却被涮得干净,这不仅让人想起“新警察和老警察”这个笑话,但这个笑话却又是活生生地戕害着这个社会的平等和阻挠平等权的正常行使。这又不仅让人想问,我国的宪法给了我们每个公民平等及平等的权利,但在这样的司法环境下,我们的平等及平等权又如何去实现?

历来的宪法教科书上讲:平等作为权利,是与义务相伴随的。而我要说:平等作为权利,是一种对世权,即绝对权利,不存在与其相对应的义务。作为绝对权,只需享有应当享有的权利,而不须考虑对他人的义务有无。因为绝对权对于每个公民言,都是如此,更无因义务的不履行而影响他人行使权利的可能。所以,对于宪法规定的平等权,每个公民只需积极主张,才能保障和维护作为共和国公民依据神圣不可侵犯和亵渎的宪法所应当享有的一切权利,也才是一个宪政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宪政意识和宪政精神!

欢迎访问:葫芦河畔左公柳 http://jnwei.blogms.com Email:jnwei@126.com

欢迎转载,转载请告知作者。

宪政评论:平等及平等权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平等权

关键词:妇女就业 性别歧视 权益

妇女的就业平等权

达县檬双乡

冉琦祯

有句老话叫做妇女顶着半边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不再只拘泥于家庭,她们在社会上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她们对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却存在妇女就业难,就业不平等的问题。妇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往往比男子要少,男女就业权的平等并没有真正实现。解决好妇女就业问题,保证女性就业上的平等,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一、我国妇女劳动就业平等权实现的法律保障

当前,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主体的促进男女就业平等的法律体系。《宪法》第48条明确规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障妇女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1条规定摘要:“国家保障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该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3条规定摘要:“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工作,不得拒绝招收女职工”。《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中规定女职工禁忌从事的范围,在月经期间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禁忌从 事的劳动范围,除了国家规定的绝对禁止妇女从事的工种和岗位外,凡是适合妇女工作的,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为借口拒绝录用女职工。《劳动法》第13条规定摘要:“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二、妇女就业平等权实目前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妇女地位的提高。我国妇女就业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从行业分布看,女性在批发零售、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工作的比例超过男性,在金融保险、科学探究、综合技术服务部门和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作的比例接近男性。这说明我国妇女就业不但在数量上有大幅增加,而且就业层次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男女两性的就业机会并不平等,妇女在就业中遭受不平等的现象较为普遍。浏览报纸、杂志、互联网、招聘会信息,“限男性”,“仅招男性”,“男性优先”,“女性招用后5年内不准怀孕”等字眼并不鲜见。部分用人单位拒绝招聘女性,或者暗中在录用名额中规定男性多于女性,这就在事实上侵害了妇女的平等就业权利,使妇女在就业中遭受不平等待遇。

三、妇女就业权不能平等实现的根本原因

(一)女性劳动者的素质整体偏低

首先是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低于男性。据有关统计,在15—54岁的多层文化人口中,大学本科男性占72.3%,女性占27.2%,专科男性占58.8%,女性占41.2%,高中男性占62.5%,女性占37.5%,初中男性占30%,女性占70%。其次,由于长期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使得女性经常受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长期将她们禁锢在家庭当中,限制其独立的发展,使她们的依靠性大大提升,这样就为她们走进社会设置了重重障碍。

(二)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重视远远高于对职业角色的重视,这种建立在传统性别文化基础上的社会性别差异观念,是女性就业权不能平等实现的根本原因。

(三)用人单位对女性就业权的实现存在偏见

从生理角度来说,妇女参加工作后,都要面临着“四期”考验,即摘要: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有些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女工或者拒绝招用女性。这种思想的根源在于把妇女生理价值的社会意义和单位经济效益的局部利益相对立。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

为了保护妇女权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保障办法,没有设置有效的保障机构,立法仅停留在原则性内容上,无法切实保障女性的就业平等权。

四、实现妇女平等就业权的途径 妇女就业的比例,是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尺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消除妇女就业权实现中的“不平等”现象是一项社会责任。

(一)提高妇女自身素质

首先是提高妇女文化素质。妇女接受高等教育是现代社会的现象,它不仅是妇女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同时也是妇女解放的一个能动的力量。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妇女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在18至64岁的女性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为50.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仅为3.5%;在农村,妇女文盲率为13.6%,58.8%的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在高科技广泛运用的今天,科学技术在劳动生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所面临的是科技的挑战和竞争,文化素质不高,必然被社会所淘汰。社会应该为女性提供宽松的学习和就业环境,把妇女的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各种培训中。当前,在我国还有一些无力上学的女性,为了能拓展她们的文化教育,还可以为上不起学的女性提供援助,使更多的女性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在这一方面我国政府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其次是克服妇女的心理障碍,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妇女随时都可以碰到各种困难的挑战,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耐挫力。女性要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坚强勇敢的面对任何考验。只有坚强自信才能使女性 脱颖而出。这就要求女性要把自己的人生观放在时代的方向上,把关心家庭个人和关心社会结合起来,树立适应社会要求的就业观。

(二)转变传统思维观念

要消除妇女就业权实现中的“不平等”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性别差别,这是实现男女平等就业的根本。首先必须摒弃历史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人们应该熟悉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应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基本权利,当然也享有平等参和社会事务平等就业的权利。其次,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把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要实现妇女和男子的平等地位,就必须减轻妇女的家务劳动,让男性适当的承担家务劳动或者夫妻双方轮流承担家务劳动。这样既可以使女性有大量的精力从事本职工作,又可以使广大的男性同胞理解女性劳动的辛劳,通过实践转变传统的观念。

(三)健全保障妇女就业的法律法规

这是实现妇女平等就业,消除就业不平等的法律保障,我国法律虽然制定了大量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规,但是却往往过于原则化,不轻易执行。所以我们就应该完善这些法律、法规。首先,应该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对各种歧视妇女的行为进行定性,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对歧视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在这之前,还可以进行完善《劳动法》、《妇女权 益保障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的法律责任。专门的法律和已经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结合,确保妇女的劳动权益得到尊重和实现。其次,修改相关的法律,在用人单位内部制定相关的制度,确立工会在反歧视中的责任,赋予工会对被歧视者进行法律援助,对用人单位一些歧视妇女的做法进行监督纠正。第三,赋予劳动者对歧视的诉权,因为在相当一部分国家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假如妇女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可以运用法律的手段,把用人单位告上法庭,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并无明确的规定,赋予劳动者诉权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加大监督和惩罚的力度,对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办法,除了经济赔偿外,还可以考虑精神损害赔偿,并给歧视者以行政处罚,对于后果严重、恶劣的行为给予刑事处罚。

篇3:平等权在我国的发展

1 从四部宪法看中国平等权的发展

1954年的中国, 本质上属于阶级专政的时期, 社会内部划分的主要还是依据阶级来进行, 所以像公民、超越阶级等诸如此类的概念是社会的次要意义, 不受社会关注与认可[3]。因此在这个时期, 实现形式平等都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当然就更不用说实质平等了, 也就仅仅是在五四宪法的第八十五条中对平等权作出一些规定, 而这些规定也大多是停留在纸面上而并没有进入人们的思想领域中。由此可见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公民对于权利的意识有所增强, 尤其是在与人权密切相关的平等权这个问题上更加注重, 这也直接导致了平等权在宪法中的地位越发的重要, 其内涵与外延也是越来越丰富, 这一重大的变化在选举法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1953年选举法中规定, 对于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 农村与城市代表按8∶1的比例选举, 这主要依据在于当时农村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虽然这种选举的方法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非常不平等的, 是对农村户口的歧视;到1995年, 因城市人口总数不断上升, 与农村居民人数比例大致为30∶70, 基于这一变化, 在1995年的选举法修改中, 农村与城市每一户代表在省级与全国这两级的比例由原先的5∶1和8∶1统一修改为4∶1, 县级维持4∶1不变;在2004年的修改中维持这一比例;在2010年的修改最终写入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规定, 该条款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平等:一是人人平等, 一人一票,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投票权价值的平等;二是地域平等, 即不考虑行政区域的人口总数的多少, 其参与选举的基本名额数量要相同, 保障各个地方的代表都有"话语权";三是民族平等, 充分考虑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的特色, 为了让所有民族的人民都能参与到选举中, 即使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享有一个人大代表名额, 保障少数人民的平等权。从1953年到2010年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 城乡代表比例由最初的8∶1到5∶1再到4∶1, 最后实现1∶1, 这些数字的变化对于城乡人民的平等权[4]是具有极大的意义的, 同时也是让全国人民都积极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方式。

2 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

(一) 形式平等:相同情况相同对待--针对直接歧视

不论在何种历史时期、何种社会形态中, 总是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 但差异的存在并不能影响社会给予每个个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和资格, 形式平等是指: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 都应该给予相同的机会, 在对待两个类似或者相同的情况时, 除非存在正当合理的理由, 否则不得出现不同的结果。

为了能够在政治上将封建等级的身份制度彻底消灭, 建立形式平等是人格自由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形式平等的存在就是要求废除明显的歧视性的法律, 这也是十九世纪的黑人与妇女对形式平等广泛的追崇的原因, 他们要求摆脱法律对他们在教育、就业选择上设置的限制[5], 很显然黑人与妇女在当时就属于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 而形式平等的出现则很好的维护他们的平等生存权。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 妇女俨然是一股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力量, 因此要求妇女享有与男子同等的人格尊严、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宪法第48条就规定了妇女在社会各个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通过这些一系列的规定, 可以确定的是, 今天的法律规定中妇女的平等权是多种多样的、受保障的, 至少从形式上是如此, 这也说明了平等权在我国不断的发展与前进。

另一个反对歧视, 体现平等权进步的案例, 笔者想谈的是"同命不同价"的问题。2004年12月, 重庆发生的一起车祸案, 这场意外不幸地将三个花季少女带离了我们美好的世界, 这场不幸的事故对于这三个少女的家庭体味着同样的悲痛。但是, 对这三条生命的赔偿金却存在着天壤之别, 原因很简单, 因为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不同, 导致其中一名是农村户口的少女获得的赔偿金不及城市户口少女的一半, 至此"同命不同价"这个不平等的行为开始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人人生而平等"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一种社会形态, 然而对于这种单纯是因城乡户籍不同而导致死亡损害赔偿的不同简直是对平等权的践踏。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自从重庆这个事件发生后, 社会越发意识到"同命不同价"的赔偿方式所存在问题[6]。在2006年"两会"期间, 由张力为主的全国人大代表对"同命不同价"的现象进行猛烈的抨击, 张力认为"同命不同价"的现象是严重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随后, 伴随着强大的社会舆论, 最高人民法院不得不承认其《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在实施的两年内 (即从2003年通过后) 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当最高人民法院还在商讨如何进行修改与补充的时候, 一些地方性法规、高级人民法院的《意见》却率先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 例如, 2006年9月8日出台的《广西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规定:因交通事故而造成城乡居民的死伤, 其赔偿额均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计算;2006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规定:农村受害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 已在城镇连续居住一年以上, 且有正当生活来源的, 可以按照城镇居民标准计算赔偿数额[7]。现今, "同命不同价"的问题已经慢慢得到妥善的改变, 从2011年温州的动车事件的赔偿中每个受害者家庭均获得91.5万人民币的赔偿;到2013年厦门BRT爆炸事故的赔偿, 每个受害者家庭均获得100万人民币的赔偿, 并没有再考虑城乡户籍的不同, 甚至是不同国籍的人民获得的赔偿都是相同的,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看见平等权在生命损害赔偿中的不断前进[8]。

(二) 实质平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针对间接歧视

亚里士多德关于平等的理念观是实质平等发展的根源: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它即纠正与补充了形式平等的不足之处, 同时又是平等权的终极追求, 毕竟有时不同对待比相同对待更为重要。现行宪法中在平等权的内涵里包括了一项:合理的差别对待。平等权的内涵并不是一味的要求一律平等, 先前也提到过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以及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有着不同文化历史, 因此在对待某些特殊的问题上, 我们采取的态度是可以有差别地对待, 只要这个差别对待是合理的、能为大多数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就是符合平等权的要求。那么紧接着一个问题又出现, 即我们如何认定这个的差别对待是合理的?我们评判的标准又是什么?的确不可否认一点, 对于合理与不合理这个临界点我们是很难予以判断的。而目前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优待政策正是很好的体现了合理的差别对待的表现形式。例如:宪法第66条的规定, 以及现在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有较多的优惠政策, 包括中考、高考的加分政策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国家为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友爱, 而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合理的差别对待, 也正是因为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经济、地理等发展程度的不同, 国家对其特殊照顾, 从而保证少数民族的人民在社会上能够有相同的竞争力, 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实质上的平等权。试想一下, 如果我们依旧采取那种要求对每个人都以一套标准、一套准则的相同对待的方式, 其实质上是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平等权的侵犯, 因为形式平等认为只要给予了相同对待, 就不存在歧视的问题。事实上为了实现多民族共同发展、多样化发展, 尊重和保护各个民族文化的遗产, 就不能忽视个人先天的不同与后天的差异, 倘若仅仅是消极对待、采取只保障形式上的平等, 难免会产生实质上不平等的现象;而实质平等与此恰好相反, 实质平等的要求是从现象的结果开始去考虑, 一切导致不平等结果的实践都应当对其质疑[9]。因此我们认为实质平等才是我们追寻平等权所最终要达到的高度, 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平等权。

3 向立法平等的迈进

把平等这项权利写入法律文本是中国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 而引起这种思潮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意识到不能单纯依赖司法与执法人员去实现平等权, 先不考虑是否每个国家工作人员都可以本着这种遵循宪法法律的精神处理问题, 即使能够, 也会由于每个法律工作者的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存在不同、或是他们对于社会的现状也有各自的看法、亦或是有时所代表的利益阶层也不同, 从而导致了立法者在制定法律规则的时候会产生不平等。这样在一个不平等的法律规定的前提之下, 拿什么来衡量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是公正、平等的?退一步来说就算司法与行政执法人员是平等的对待公民的行为, 其结果也往往处于不平等的状态, 因而只有立法上的平等建立起来, 司法与行政执法的平等才能更好的贯彻实施。

平等权在各个国家的宪法中表述也不尽相同, 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法律面前平等"的表述, 而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则多规定为"法律上的平等"。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最初含义, 是指适用法律平等, 适用主体主要针对的是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拘束的是司法权与行政权, 而不包括立法权, 也就是说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这种传统学说在国内外曾长时间流行, 也对我国的法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曾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 我国的宪法以及法律上的平等权制定, 都是强调司法与行政上的平等, 从而忽视了立法上的平等[10]。然而庆幸的是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平等的要求也愈发强烈, 终于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开始, 说明我国已经开始赋予其新的内容, 即要求立法上的平等, 这也是很好的印证了我国平等权的发展进程。

4 对于平等权未来的展望

总的来说, 平等权在我国的发展是迅猛的, 公民对于平等的意识也开始不断的增强。为了使平等权以后的发展能够更加地顺利, 笔者认为必须有一种机制是专门用来解决平等权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或发生的问题,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护平等权的健康发展。这种机制就是构建平等权的立法保护, 同时也是平等权在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 如何构建?笔者强调建立并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11]。众所周知在1803年美国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是开创违宪审查制度的先河, 之后欧洲各国鉴于美国的违宪审查制度运作很好, 也渐渐赋予法院违宪审查的权力宪审查权, 只是各国的情况有所区别, 在德国称为"宪法法院", 而法国称为"宪法委员会", 由这些机关负责违宪审查。鉴于各国违宪审查制度的良好实施, 也考虑到我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承担宪法监督和违宪审查的职责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实施, 真正意义上的违宪审查制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违宪审查亦未能进入司法领域, 致使现实生活中大量的违反宪法和侵犯平等权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和纠正。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增设一个宪法委员会, 在这个宪法委员会中的委员都必须是专门研究法律制定与宪法实施的人才,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监督宪法的实施以及相关的违宪行为。成立宪法委员会既能很好的符合我国的特殊国情, 同时也能够有一个与最高权力机关相抗衡的宪法地位的机构, 从而解决现今阶段存在的许多违宪问题。

相信随着人权的不断发展与前进, 作为人权中极为重要的平等权也会随之不断发展与前进, 对此我们要毫不犹豫的怀着坚定的信念。因为从司法平等、行政执法平等到立法上的平等;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每一步都在鉴证着我国平等权的发展。每一步都在肯定我国平等权的发展, 每一步都在促进我国平等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佑武.法治视野下的平等权.社会科学辑刊[J], 2010 (4) .

[2]韩钢.平等权的存在形态及其内涵.齐鲁学刊[J], 2010 (2) .

[3]涂四益.五四宪法之公民权利义务规范的特点.法学评论[J], 2011 (4) .

[4]韩大元."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规范分析及影响.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 2010 (2) .

[5]杨静.论妇女平等权的法律保障.川北教育学院学报[J], 2002 (12) .

[6]倪妮.论法律的平等保护.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09 (1) .

[7]王利明.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 (最高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之评论与展望)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8]孙鹏."同命"真该"同价"--对死亡损害赔偿的民法思考.法学论坛[J], 2007 (2) .

[9]李薇薇.平等原则在反歧视法中的适用和发展.政法论坛[J], 2009.

[10]都玉霞.论平等权的立法保护.政法论丛[J], 2006 (3) .

篇4:平等权的内涵探讨

[关键词]平等;平等权;内涵

一、平等权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西方平等权的发展

西方的平等观念源于古希腊,当时智者派根据自然法则,首先提出了平等的思想。斯多葛学派将理性(reason)与平等结合起来为平等奠定了自然法(law of nature)基础,西塞罗则继承并超越了斯多葛学派的思想,他把平等原则的主体范围拓宽至奴隶和被罗马征服地区的各民族的人们。斯多葛学派的平等思想对当时罗马的具体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的诸多立法都体现了这样的平等思想,如意思自治、诚实信用等法律原则及具体制度的确立。同时这种思想也蕴含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个重要的层面,平等理念由此开始普及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信仰。

14至16世纪相继在欧洲大陆国家出现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宗教改革(Religion Reform)和罗马法复兴(Recovery of Roman Law)的“三R”现象标志着人文主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人们开始承认并解放了人的权利和自由、人的尊严和价值。托马斯·霍布斯第一次对这种平等观从哲学上作出了系统的表述。他认为自然法,是理性所发现的诫条或一般法则。这种诫条或一般法则禁止人们去做损毁自己的生命或剥夺保全自己的生命的手段的事情,并禁止人们不去做自己认为最有利于生命保全的事情。霍布斯通过个人利益把平等的基础从外在的客观法则转移到了人的身上。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此基础上提出“天赋人权”的学说,并对此作出了更为精辟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1]卢梭认为, “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2]孟德斯鸠认为“爱民主政治就是爱平等。每一个人既然都应该有同样的幸福和同样的利益,那么也就应该享有同样的欢乐,抱有同样希望。”[3]启蒙思想家的平等理念都建立在自然人和自然状态的前提下,认为人的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这种从人本身出发构建的体系确立了西方现代平等观的基础。

(二)中国平等权的发展

在中国,平等思想也有着深厚的传统。中国先秦的各家,几乎都有平等的思想。孔子因“不患寡而患不均”,[4]从而提出“仁者爱人”的主张,孟子以性善论基础上的人格平等思想。墨子主张“兼爱”、“尚同”,在墨子那里,不分远近亲疏地爱一切人是因为人生来平等是上苍赋予人的一种不可被剥夺的权利。法家的平等思想则主要体现在法律方面,如李悝提出的“食有劳而禄有功”,商鞅提出的“刑无等级”,更是将法律的平等性认为是天下公正的准据。道家更是从既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又反对以人灭天的辩证思维中确立了天人平等的理念。

中国古代留下来的平等思想既是人们的理想,更是人们的现实要求。由于土地兼并导致的不平等引发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在这种解决社会矛盾的极端方式中,平等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和斗争目标。从陈胜、吴广起义到汉朝末年的张角,唐末的黄巢,北宋的王小波、李顺,明末的李自成起义,都是以平等相号召,其中尤以王小波、李顺的“等贵贱,均贫富”最为明了。这种均平的口号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达到了顶峰。

中国的革命思想也离不开平等这一内容。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康有为,从自然人性论出发,提出了“人性平等”的观点。梁启超在对中国古代“君主责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天者也,统君民而并治之也。”[5]沿着这个逻辑,既然君主和臣民均受制于“天”,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由此建立了“民权”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可以说人们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就是平等的社会,以至于一旦生活中遇到了不平等,就会去追求平等,甚至采取极端的暴力方式。

二、平等权的内涵是人权

前文考察了平等的起源,初步认识了平等权。那么在现代法治语境里,在中国目前平等权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平等权的灵魂是人权。所谓人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故对平等权的实施,一是要尊重与显示人权,特别是基本人权的普适性;二是法律统治下的国家要致力于人权实现。

平等与不平等,按照卢梭的看法,一种是自然上的不平等,有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的不同引起;一种是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就前者而言,自然上的平等与不平等,虽与利益也有关系,但它起源于自然,因此不具有选择性和道德評价,无所谓应该与不应该;而后者因人的自觉活动引起,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具有选择性和道德评价,有应该与不应该的问题。每个人不仅应该享有人权、基本人权,而且应该平等的享有,在具体权利出现不平等的时候,有要求平等的权利。

平等权既然作为一种权利,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上的设立,意味着国家负有保障与救济的义务,当平等权利受到侵害或不能实现时,平等保护措施的采取是国家的应尽之责。一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有没有平等权的确立和平等保护条款的设立,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人民在人权和基本人权上的平等享有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法治和文明的程度。没有平等权利,法治失去灵魂;没有平等权利,人民也就无法保护自己应该享有的人权不受侵害,也无法得到国家的平等保护。所以,作为保障人权的国家法律,必须体现平等、保护平等。

三、平等权中的“差异原则”与“比例平等”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罗尔斯曾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是:“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6]罗尔斯把上述第一个原则称为“最大的均等自由原则”(principle of greateste qualliberty),它涉及基本自由的分配问题。按照这一原则,公民的基本自由,包括政治上的自由,良心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个人的自由和保障财产的权利,依法不受任意逮捕和剥夺财产的自由,都要求是一律平等的,因为一个正义社会中的公民拥有同样的基本权利。罗尔斯把第二个原则称为“差异原则”(diference principle),它涉及物质和社会地位的分配问题,它要求在进行社会财富分配时,如果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的话,这种不平等应该有利于最少受惠者。它要求政府、社会采取措施给予天生不利者以某种补偿,使天生不利者与有利者一样可以同等地利用各种机会。

英国学者米尔恩教授提出的“比例平等”原则也与此类似。比例平等原则要求:(1)某种待遇在一种特定的场合是恰当的,那么在与这种待遇相关的特定方面是相等的所有情况,必须受到平等的对待;(2)在与这种待遇相关的特定方面是不相等的所有情况,必须受到不平等的对待;(3)待遇的相对不平等必须与情况的相对不同成比例。所以,比例平等是一项原则,它决定什么时候待遇应是平等的,什么时候应是不平等的,以及在什么地方、何种程度上应是不平等的。[7]米尔恩教授还指出,比例的平等允许给优者以不利和给劣者以优待,以便使能力不等的竞争者获得同等的机会。但是,给予这种不利和优待必须公平,它必须与竞争者不相等的能力成比例。”上述理论都反映了一种尽力想通过某种补偿或再分配使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的愿望。

四、实现平等权的理性要求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导致中国人的思维乃至潜意识里,几乎没有机会平等、比例平等的概念,而平均主义思想和等级身份观念却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根深蒂固,因此推进机会平等无疑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那么,国家的法律和政府能做什么呢?政府首先应该为公民参与市场提供基本的能力,为所有参与市场竞争者创造最基本的平等机会。国家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出身地点,让一个农村孩子一夜之间变成城市孩子,但可以为他提供基本的教育,使他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能力。国家也无法保证这个孩子不生病,但可以为他提供基本的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障,使他无后顾之忧,可以最充分地和城市的同龄人进行竞争。尽管因为成长背景的不同,和城里人相比他仍然可能处于劣势,但国家已经消除了强加在他身上的一切可以消除的不平等条件,这就足够了,剩下的就要看他的智力水平和运气了。

其次,要给予公民有利于实现平等权的“差别对待”。一方面要看到目前社会还存在人权和平等权的保障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我们只能从形式的平等逐步过渡到实质的平等。这要求国家和政府在法律和政策上应该对弱势群体有一定的倾斜。这种倾斜也就是实现平等所要求的区别对待,目的在于缩小差别,将自然的不平等降到最低程度,以实现比例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如果法律完全无视这种差别,就可能促使社会整体的两极分化,拉大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异,加剧人们之间的不平等状况。正如皮埃尔指出的“在平等的名义下,实现的反而是不平等、非正义、不公平。”[8]这无疑是非理性和非现实的。

在法律的外部,所有公民不论其个人身份、能力等等有何差异,应该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之上,享有同等的取胜机会。因此,它是一种“机会的平等”。然而,从法律的“内部”看,为了“使能力不等的竞争者获得同等的机会”,法律本身有时应该“偏袒于一些人而牺牲另一些人”,以实现比例平等,这也是实质上的平等。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平等主要是为了“抑强扶弱”,过度地“抑强”或过度地“扶弱”如果达到不成“比例”的程度,则又有违平等的本意,因此,度的把握是實现平等权的一个关键。

[参考文献]

[1][英]洛克.政府论[M].瞿菊龙,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4.

[4]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25.

[5]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

[6]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92.

[7][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59.

[8][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M].商务印书馆,1988.45.

[作者简介]王春凤(1982—),女,四川遂宁人,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11年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1106LX

篇5:平等权

一、前言

在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里,平等是一个相当古老、也相当基础性的议题。古典政治哲学和基督教传统,均注意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也根据各自的内在逻辑,对平等概念的意思有所发挥、对平等的价值有所肯定。不过,要到近代、尤其是十八世纪以后的西欧,平等才真正成为一项完整而强大的核心政治价值,有关它的讨论也益发兴盛。

但是平等概念究竟应该如何了解?它的诉求究竟是甚么?平等又牵涉到甚么一些问题?历来的讨论,在这几方面可以说有如乱麻,不容易理出头绪。有见于平等概念的内在复杂程度,往往干扰到今人对于它的认知与评价,对它的结构加以整理,是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的。

本文的主旨不在于细数排比有关平等的各类观点,而在于整理出平等概念的一项或可归于结构的特色。本文企图显示,平等的主张,必然呈现一种二元的结构:一方面,主张平等,需要肯定所有适用者的道德平等;另一方面,主张平等,还需要根据这种道德层面的状态,判断在实际社会生活里,人应该受到甚么样的待遇,才算满足了平等的要求。2作为一项道德价值,平等业已获得了相当普遍的认可,虽然其理由还常见争论;但是它的实质要求,却始终会是聚讼的焦点。

平等概念的历史面向与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过这个二元特色来整理和叙述。本文因此拟先就它的思想史,略做简要的探索与综合。这个二元结构在历史上的出现与转化过程,尤其是道德平等如何克服自然与社会的等级身分而终告成形、它又如何经由公民身分构成待遇平等的动力,值得我们有所了解。3

其次,在概念层次,这种二元结构的内容,需要加以说明。平等问题所涉及的面向很广,可以从不同的应用范围来设法理解;例如法律的平等、经济的平等、社会的平等、政治的平等,所要求的并不是同样的东西。它与其它政治价值──例如自由、正义、公共利益、效率等等──的关系也至为复杂,不能下简单的定论。这些问题,与本文的主旨无关。相反,我们拟参考当代英语政治哲学的一些文献,集中讨论平等这个概念所涉及的几个概念性问题,以资说明道德的`平等与待遇平等的分辨为甚么有其理论上的必要,以及根据这些理据,待遇平等的问题结构,如何逐渐将“平等”问题转化成“公平”的问题。

二、平等概念的思想史

我们常有一种印象,认为平等乃是一项特属于现代世界的价值;在前现代的社会里,突出某种族群、性别、等级或身分的差异,表现为各种差别待遇,才是普遍的基本态度。这个印象不算完全准确,不过却也并不失真。前现代的世界观,比较重视个人身上的某些自然、社会属性,常常根据这类属性在人与人之间有所区辨。但是在前现代的思维中,并不是没有普遍性的诉求,以及因此取得的普遍身分、普遍人性的想法。从差异和特殊性向普遍性的移动,影响平等概念的发展甚巨,值得作为以下论述的架构。

古典思维在前现代时期的西方,平等并不是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价值。亚里斯多德的公式“一样的东西一样对待,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对待”(Politics, III, ix, 1280a),是古典时期的基本态度;这个说法不是不可能具有平等主义的涵蕴,但在古典世界,由于人身上的某些差别往往被赋予绝对的意义,人们明显并不是 “一样”的东西,所以自然不能受到“一样”的对待。古典思想对人的差别性了解,大致上以人性在质方面的差别为本。例如柏拉图说到人性中有贵贱不同金属的成份,决定了每个人的适宜职位(Republic, III, 415);例如亚里斯多德提到男与女、自由人与奴隶、人与动物,各自都有其本性的差异(Politics, I, v, 1254b),从而涵蕴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德

篇6:平等权

一、目前我国农民工平等权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政治权利形同虚设

对于普通公民来说,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说是法律所赋予的不容剥夺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宪法精神明确告诉我们,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完整的,是不容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强行剥夺的。然而,在我国《选举法》(1995年修正)中第14条规定,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分配,需按照农村一个代表所代表的人口4倍于城市一个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方法。也就是城市人口的选取权是农村人口的4倍,这样看来,在法律上,就存在着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享有的政治权利不平等的现象。

(二)农民工没有平等的劳动就业权

1.农民工的薪资水平持续过低,还存在着被拖欠的现象。目前,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一般都是有毒性、有害性、危险性强的工种,然而他们的工资水平却不能与工作相匹配,与城镇居民更是相差甚多。另外,还有许多雇佣农民工的企业会巧立名目克扣农民工工资,收取其他费用或是肆意拖欠,这使得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据有关调查统计可知,以深圳市国有企业为例,在农民工工资水平为800元左右的情况下,同等岗位的深圳户籍员工月工资则可达到2500元左右。

2.农民工的工作周期长,环境也较为恶劣。虽然我国的《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可因劳动者的性别、宗教、种族、民族等的不同而在就业上对其有所区别,但实际的情况是,农民工通常只能找到最苦最累、工资最低、条件最差的职业。有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矿井中真正在井下第一线工作的人80%至90%都是农民工,农民工在建筑工地工作的人数也可占到80%至90%。

3.就业率过低,失业率过高也是农民工面临的一大难题。农民工通常本身没有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与较高的技能,很难找到工作,即便是找到工作,一般工作环境差,强度高,危险性强的工种。

(三)农民工没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1.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大部分都用于城市,而农村的教育经费却少得可怜。根据中国社科院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在2002年,我国社会上下对教育事业的总投资可达到5800亿元,然而,人口总数能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村人口仅获得了教育投资的23%,而占总人口数不到40%的城市人口所得到的教育投资却在75%以上。

2.在决定教学成果最关键因素的师资上,农村与城市相比,又相差甚远。城市学校内的教师往往受过系统的培训,教学经验也比较丰富,而农村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没有足够教学经验,没有受过系统培训的民办或代课老师,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3.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农村人口所能获得的教育机会较城市人口相比,又有很大的差距。农村人口中,文盲比例较高,绝大多数农民都是低学历人员,并且农村人口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人口。

(四)农民工缺乏平等的社会保障权

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我国所有公民都能够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益。然而,事实上是,国家每年对社会中所投入的社会保障资金,绝大部分都花费在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当中。而农民的社会保障福利却少之又少。当前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虽然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但是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看病时依然面临着医药费贵、医疗保险无法报销的难题。

二、农民工未能享有平等权的原因

(一)等级制度遗留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控制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部分中国人民还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的影响很难根除。所谓等级制度,即根据社会成员的性别、家庭出身、社会资源的占用情况来对其进行地位划分,并区别对待,拥有资源越多、出身越好的人享受着越高的等级福利和社会待遇。可以说,在目前的社会现状中,农民工属于社会的底层人员,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最少,因此在等级观念的影响下,农民工只能接受最低级的社会福利和待遇。等级制度的观念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性,也使处在社会底层农民工缺乏必要的维权意识。在这种环境下,农民工很难意识到自身应当争取的平等和公平理念,可以说,如何进一步消除社会上等级制度的消极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又十分困难的任务。

(二)缺乏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如今在现代社会当中,权利本位占据主导地位,法律规定所有人的合法权利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随意侵犯或肆意剥夺他人的合法权益。作为为社会付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理应受到法律全面合理的保护。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仅宪法提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括性规定不能很好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没有专门为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出台,这导致农民工的合法权利经常遭受侵害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

所谓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在1958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后形成的条例中规定,中国公民分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形成以后,农民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社会阶层,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身份标识。但现实是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接受教育、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的特殊待遇越来越多,农民却在进城务工后也很难摆脱原有的农民身份,成为城镇居民,享受更好的社会待遇。

(四)没有法定的维权组织

长久以来,农民工之间缺乏一个能够将农民工团结起来,代表其自身合法权益的组织或机构。该组织应该能够使得农民工对自身的意愿进行顺畅的表达,将农民工的呼声传递出去,对社会或是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促进社会公正,推进社会权益的再分配,是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要想进一步保障农民工的平等权,我们有必要建立起合法的专门性的农民工维权组织,代表农民工向社会传递呼声,最终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再分配。

三、从法律上保障农民工的平等权

(一)改革户籍制度,进一步给予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社会现状中,一直以来实行的户籍制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社会断层的出现,即社会上的一部人比较容易快速地迈向现代化,享受现代化社会,而大多数人却无法迈进现代化。所以,社会必然的趋势就是对现行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国家应该做到将原有的二元户籍格局打破,进一步消除城乡户口的区别,给与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

(二)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纳入权利保护体系

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解决现有的农民工发生事故出现工伤却没钱治病的问题,通过法律督促相关负责人积极承担责任,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对于农民工的大病医疗花销应当建立报销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大病没钱治的难题。

(三)对农民工开展普法教育

需要对农民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权利的意识,对其教授公民合法权益的相关知识,促使其意识到平等权的重要意义。让农民工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在受到侵害时,能够主动维权。整个社会也应当加强对公平公正的法律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消除等级制度的偏见,使农民工受到平等对待。

(四)建立代表农民工的维权组织

上一篇:申论89分牛人心得体会下一篇:大学体育与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