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平等教育

2024-05-05

新课改下的平等教育(精选十篇)

新课改下的平等教育 篇1

一、高中数学教育

1. 数学的本质特征

数学的本质是一个认识问题.在许多人的思想观念中, 数学只是用纸和笔所做的符号游戏.长期以来, 人们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就是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数学活动只是高度的抽象思维活动.

正如王梓坤所认为的那样:“数学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 有文明就必须有数学, 缺乏数学不可能有科学的文明, 数学与文明同生并存以至千古.”“今日数学已不仅是一门科学, 还是一种普适性的技术:从航天到家庭, 从宇宙到原子, 从大型工程到工商管理, 无一不受惠于数学技术.”

当今的数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基础.因此学好数学, 是实施全民教育的基础之一.

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认为:“数学的本质在于自由.”然而, 对于数学本质的理解, 无论是哲学家还是数学家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不过我认为数学反映了两个侧面:演绎和归纳同时存在的科学.

2. 高中数学教育

关于人的发展和教育的观点中, 普遍认为后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后天教育中的学校教育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 学生对每一个学科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方法, 数学教育也在学生的发展和素质的养成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 等等, 都是每个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些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数学教育.

高中数学教育是高中义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能够从众多的关于高中数学教育的研究中不难发现, 高中的数学教育发展是众多数学老师、数学教育专家、学生共同协作、努力的结果.高中的数学教育应该体现一种新的以学生自主创新为目的以老师的启发引导为主的教育, 应当发展出一种学生更加活跃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新课改下关于高中数学教育的思考

1. 对高中数学教育理念的思考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融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 中西方众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很多关于能动学习的观点.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关系.所谓自我效能是一种信念, 就是相信自己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恰当而有效地作出行为表现.自我效能以多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知觉、动机, 影响活动、任务的完成, 也影响环境, 是重要的人格组成因素.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归因,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

2. 注重教师的心理学素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 要让高中数学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心理状态是每一位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因此, 不仅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而且要注重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培养.因为只有当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身心状态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之后, 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课堂目标、内容和模式.

第二, 发挥教师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 因材施教.从心理学的角度, 我们知道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授和指导方法.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秉持不放弃的思想, 积极鼓励学生, 发挥互帮互学的精神, 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帮助的途径.

其次, 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教学, 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需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 有时教师可故意出错, 给学生一个机会, 让学生看看教师是怎样调整自己的解题方案, 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 战胜困难的方法.另外,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每堂习题课最好能设计几道学生正常思维难以解决或常出错、解答较繁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思路受阻的对策训练.

最后, 建立恰当的评价机制.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 教师需要不仅仅从考试的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名学生的优劣, 还要做到不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时时鼓励学生, 就算学生考试成绩差了, 也要尽量和学生一起探讨考差的原因, 带动全班的同学互助, 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更好地学习.另外, 学生在取得进步之后, 教师应当设立一些奖励机制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摘要:在当今新课改的大前提下, 如果没有新的思想和观念, 就不可能在高中教育中取得卓越的成效.高中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又是历年来的重中之重, 往往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的状况时有发生.那么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 在中学生的数学教育方面取得进展呢?这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数学教育,高中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戴维.M.J., 赫什.R.数学经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2]王梓坤.今日数学及其应用.数学通报, 1994 (7) .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心得 篇2

素质教育已经被提及很多年,但是长期以来在“人民满意的教育”被曲解成“考高分”的状况下,我们教师已经被动的变为加工“标准件”的工人。对学生„车,铣,刨,磨‟,使我一度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关注学生心灵导向和人格塑造的教师。自责中看到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使我更加认识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更加确信教育改变家庭和世界的未来。下面谈一谈我在分组讨论式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的心得。

一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同学互助意识,增加集体荣誉感。

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就是在讽刺中国人在合作意识上的缺失。我们经常看到中国运动员在举重,跳水,乒乓球等单项赛事上夺冠,而在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上却屡次让国人失望,这些现象足以让人深思。随着信息社会劳动组织趋于小型化,劳动中互相协作彼此直接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强,劳动者的人际关系技能和状况将对他的劳动机会产生直接影响。我曾经听说过一件这样的事:一个中国工程师去一家美国公司应聘,试用期间,充分发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早来晚走,甚至休息日也来无偿加班,结果试用期满后却被解聘,理由是只知道自己工作,不懂得团队协作。我想重塑民族形象应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开始,那我就从合作学习开始吧。当学生有较高的集体主义观念时他们的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空前的高涨,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更加的投入,合作的效率就会更加的高。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就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意识到合作学习的实质意义。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合作学习时学生就会过分的强调表现自己,不愿意与其他的同学共同完成,尤其不愿意和差生在一起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各自为政,讨厌甚至排挤差生。这样合作学习就变成了形式上的合作,个别人的活动而那些“差生”就根本无法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为此要让合作学习落实下来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个人评价改为对集体的成绩评价,从而让学生在思维中形成“集体最重要”的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如果整个小组的成绩不好自己的成绩也会受影响。这样在合作学习时那些优生就不会只顾着自己的表现,而去关注小组的成绩,更不会去厌恶和讨厌“差生”,而是主动的去帮助他们一同进步。比如在高一讲的概率统计时,我有意安排一些竞赛,看哪一组平均分与方差算的快,并且对学生进行了分工,每组两人进行读数,两人进行计算器操作,另两人进行结论分析,而学生们具体安排时更是各取所长,读数的,记录的都进行了充分发挥,最后给最先得出结论的小组以奖励,肯定集体成绩。在此基础上我还常在教学的设计中故意留下一些难度大的有合作价值的题目为学生提供合作的必要条件。这样一来学生们发现“合作真好!”合作是解决难题的一个好途径,当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时学生便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合作学习,从而合作的意识在日常的学习中就会慢慢地强化,由老师要求他们合作变为他们自己想合作。合作的主动性就逐渐的养成。

二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更加相信群体智慧大于个人智慧。

在讲统计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平均数与方差,我做了一个课前作业布置:让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统计本校高三成绩,竞猜今年高考分数线。课上我引入了这样一个的例子 :1906年的一天,英国科学家伯明顿在一个乡村集市散步时偶遇“猜重量赢大奖”比赛,一共有800人想碰运气,其中有屠户,农民,更多外行,当竞猜结束,伯明顿将所有竞猜者估计重量记下来,计算平均值,结果会是多少呢?他认为一定与标准值相去甚远,毕竟外行占大多数,但他错了。猜1197磅,事实1198磅。他总结群体判断的准确性比预想的可信,同学们听后都若有所思。紧接着我结合1968年美国潜艇天蝎号在北大西洋失踪,为此美国海军进行了20英里宽,数千英尺深的环形海域搜索,但仍一无所获这一事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研究方案。之后公布答案:当时有一个人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案,他召集了包括数学家,潜艇学家和搜救人员在内让他们猜测,最后从他们所有答案进行综合分析终于发现了潜艇沉没地点,再次肯定群体智慧。这次同学们若有所悟。接下来与当时的方法相对比,评选了一下最佳小组方案。统计中的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就此完成。最后收集课前作业——小组评估高考分数结果,拭目以待今年的高考分数线一下子成为同学们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关注高考成为从没有过的渴望。我想这也算是一项教学目标的达成吧。我想象这种切实联系数学又结合生活的例子可以使学生相信群体,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吧。无处不在的数学使学生们感到了数学的强大,合作的伟大。了解数学,了解数学文化是我经常在教学中提到的。如讲概率时我又进行了一次这样的提问:如果一件事成功率1%,那么反复100次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是多少?备选答案:10%,23%,38%,63%,结果当然是他们没料到的63%。计算公式为:1—(99%),同学们大惑不解之时也正是开始实施成功教育之时。数学使学生们了解了“三角最难搞,开方不可少,人生有几何,性命无代数”这样的人生体验也会有“悲伤双曲线”那样的人生感悟。

三 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相互尊重。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90后学生,很多学生过分自我,追求个性,最缺乏倾听的品质和习惯。而“听”作为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往往在教育中被忽视,作为获取信息探求新知的主要渠道,我想我们有责任帮学生疏通,打开。让学生学会平等,尊重,承担责任远比教会学生做若干道题重要。因此在小组讨论中我关注每一位组员参与情况,不让每一组的优生观点代替小组其他成员意见,讨论结束后让小组成绩一般的同学发表观点,让同组优生提质疑。刚开始的时候经常相互打断,当成绩不好的同学观点幼稚,不能解释质疑时,其他同学就会有一些不友好的声音表现出来。所以我就让一组成员提观点,另一组成员提质疑这样把问题确立在组与组之间,换位思考之后学生就学会了相互倾听与尊重,使本组成员的观点得到重视,同时其他组成员的质疑也受到重视。一段时间后学生明白了同学之间是合作学习的伙伴,他们的交往应该是平等的、宽松的、自由的。当别人发言时,你的作用只是协助对方专注于他的思考和表达,不要轻易打断同学的发言,要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每位学生交流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相互交流的积极性。

四 通过合作学习,相互评价培养学生学会创新,相互欣赏。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处在标准答案的框架中,我们老师也经常将学生往这个框架里撵,导致学生不愿与老师在知识上争论,经常默认老师的观点与方法。学生不会创新与质疑是我们旧的教学方式所导致的。学生的相互评价过程,既是学生相互激励、导向的过程,又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要使每个学生在交流活动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习交流中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能用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去倾听同学的发言,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合理地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互评时,不能只挑对方的毛病,以找别人的缺点为乐事,而要善于捕捉别人发言中有价值的信息与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思路自觉进行对比,并从中受到启发,打开自己的思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与创新能力。我经常在中等学生进行黑板演示之后,让另一组学生提质疑并讲解。刚开始学生为了相互利益不好意思挑毛病,给低分,也就是在解题规范性上下下“功夫“,在没写“解”与“答”的小问题上使劲,使教学达不到深度,提不出有价值的质疑。而且关注的焦点往往对准了学习结果,即那些可以量化的东西。同时我还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进行学习时往往缺少应有的自信心和渴望成功的欲望,凡事从兴趣出发,稍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停滞不前。而且不会与人进行合作,不能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共享,即使勉强能够表达出来,但是在表达的过程中总是显得底气不足,开始的想法很好,在实际操作中又觉得漏洞百出,最终造成了不敢想、不敢说的局面。为了广开言路,课堂上我以辩论赛的形式将学生分成一辩,二辩,三辩互相提问,探寻最佳方法。有的同学更以多种形式查找问题情境,并用多媒体给大家展示出来。如最近在讲古典概率时有关概率的公平性进行讨论,有一位同学拿出了一段视频,内容就是世界杯开场时用掷硬币的方式来开球。而且有的同学对掷两枚及多枚情况提出了质疑。问题逐层递进,同学间相互欣赏,对奇思妙想的同学更加钦佩。课堂生气勃勃起来,思维空气日益浓厚。另外在教学中我常将自己置于“无知”的境界,比如讲三角时我经常用最通用但有些麻烦的公式来求值,给学生预留空间来评价,创新。加强了基础的同时,丰富了解题思路。当学生已经养成主动评价的习惯后,我会强调使用一些课堂用语,如:“我认为××同学说的„„”、“我给××同学提个意见„”等来提高学生的修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只要我们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他们就会最大可能地展示自我,继而完善自我。

新课改下的教育反思 篇3

关键字词:新课程改革 教育的目的 教育者 教育的对象 教育的效果 问题学生 教育规律 劳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观念 自主、合作、探究 新型教学模式 兴趣 习惯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展开,什么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标准的改革,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改革等,其实,无论是改什么,还是怎么改,最终都归结到一点:我们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使人身心两健康,并使之逐步走向完善。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同时又是具有复杂思想感情和个性的人,因此,人的教育应是一种最艰难繁复的艺术。

因为人有思想、感情、个性,所以教育的效果和目的不能也不可能全由施教者决定,必须加强对施教对象的研究。然后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关注和研究,那种仅从主观愿望出发的做法是不够的。相反,倒有可能好心办坏事。纵观现实教育,这种情况还少吗?为什么我们的苦心、好心,学生不能理解?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一句话,我们目前的教育太功利,那就是升学、升学、升学,好像唯有升学,才是一个学生的成功,才是一个学校的成功,也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至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需要什么,怎么想,全然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关心的,所能够关心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和悲哀。作为教育的整体的另一半——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只需要接受,只需要被管理,似乎从来没有人问他们需要些什么,想要些什么,他们只有受管制、受教育的份。这种长期的压抑(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和无人理解的处境,怎能不使他们心理扭曲?他们又怎么能听你的话,接受你所传的道、你所授的业?是的,你长期不理解他们、不尊重他们,甚至压制他们,他们为什么一定要理解你、接受你?我们不是说,理解是相互的吗?事实上,你不理解他们、不尊重他们,即使你讲的句句是真理,他们也未必能听得进去。如果我们一味只从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一味地多讲、多练、多批、多改,一味地去补课,去挤压学生,让学生毫无自由的空间,而只是想着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那么,我们倒可能事与愿违,使教育的根本目的出现很大的偏差,即不但不能提高个人素质,使人走向完善,恐怕倒可能出现更多的马加爵。这种只问动机不问效果的做法是绝对有害的。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一个人要提高素质并不断走向完善,难道只需多学一点生硬的死知识吗?难道多学一点死知识比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更重要吗?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似乎大家只需要闭门死学,学死,哪还能希望学生们放开手脚,开阔思维,发挥什么创造力和想象力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此,希望我们还有良知的教育家们将来不要抱怨我们的学生太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那是我们现行教育的必然结果。

我多么希望我们的教育能放开一些手脚,让我们老师和学生能够劳逸结合,既有工作、学习的时间,也有一些休息的时间,过一点正常人的生活。试想,我们作为成年人,一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时,尚且都要休息,我们有什么理由,让一个身心尚处在发展中的孩子一天学习十几个小时,而且几乎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这样的教育还能算是教育?这简直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严重摧残!反观我们现实教育的成果,也应该是触目惊心的吧。纵然,我们教出了一些能考上大学甚至能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但那就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成功的教育应该表现为:除了教给人知识与技能以外,更应该教会人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工作和生活,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以后,既能胜任本职工作,又能和谐地融入集体和社会。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走出家门能让家长放心,走出校门能让老师放心。可我们的现实教育情况却很不让人乐观。很多学生除了会学习(被逼迫的)以外,生活能力很差,甚至缺少必要的自理能力。他们总是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这能怪我们学生的能力低下吗?不!由于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上的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或机会去学习必要的生活技能。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的压制性管理,他们已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他们不但丧失了天生的求知欲,甚至厌弃学习,视学习为苦役。在家长和老师的高压下苦度时光。这样的情况还少吗?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逃学上网,抽烟、打架、谈恋爱,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所谓的问题学生?我以为那是他们在释放压力、宣泄自己的不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研究过他们、为他们着想过吗?我觉得至少我们做的还很不够。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我认为,首先要放弃那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做法,那就是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解开束缚他们手脚的绳索,放开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让他们过一种劳逸结合的正常人生活。真正让孩子们有时间去接触自然与社会,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享受一下温暖的阳光,使他们的身心得以真正的舒展。使他们在接触自然与社会中学习更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印证他们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真知呢?这也许是他们所迫切需要的。另一方面,也许他们在接触自然与社会(这是一本最为深厚广博的无字之书)的过程中,更加体认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而更加懂得知识的重要而倍加珍惜学习呢!想必这是一定的。

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观。引领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由老师“要我学”变为学生自己“我要学”,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课堂上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让学生动起来,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大家共同参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岂不有利于开动脑筋、放开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再次,就是发挥兴趣的引领作用。我们都知道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习者愿意学习和乐于学习才能把学习搞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加强对学习者兴趣的培养。学习兴趣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情绪容易稳定,注意力容易集中,感知清晰,思维敏捷、思考周密,记忆力持久,并且不易感到疲劳。同时,学习者对于感兴趣的东西还抱有迫不及待的求知欲望,他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钻研。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则无异于苦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兴趣的引领作用,其重要意义非同一般,事实证明,许多人的专长都是由兴趣开始发展而来的。

新课改下的学校思政教育 篇4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发展的黄金时期, 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的时期。大学生仍处在青年时期, 他们富有朝气, 具备创新精神。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但是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 仍然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让他们在思想上能够有正确的方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没有思想政治的引导, 很多大学生就会迷失方向, 从而阻碍了其身心健康成长。

二、新课改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果

1. 课程设置日益科学

新课改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日益科学。

首先, 为了使课程设置变得更为合理化, 新课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这两门课程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这样不仅将学习内容得到简化, 更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更有利于大学生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把握。

其次, 新课改将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合并为一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同时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更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同实际国情相结合。

再次, 新课改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这样不仅减少了课程量, 利于开设其他课程, 更好地将道德教育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2. 课程内容更加规范

新课改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规范化。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会和高中教学内容重复, 而且理论性很强, 没有很好地同实际相结合。而且很多教材十几年不变, 很多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 与时代发展脱节。新课改后, 课程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不再将理论学习同实践分割开来, 新课程注重对问题的研究, 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三、新课改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1. 应试教育仍然存在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所以应试教育仍然存在。目前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仍然是以考试为主。考试主要是对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程度, 不能够全面的考察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深入思考和运用, 更不能够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总而言之, 考试制度未能真正的反映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考试是以分数作为标准进行考核的。单纯地追求高分数导致很多大学生高分低能, 动手和思考能力较差。不能够真正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 所以很多大学生虽然思想政治课程分数很高, 但是品行却很差。

2.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教学方法的优劣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落后, 虽然很多高校都尝试各种教学改革, 但是效果仍然不理想。

教学方法落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制度是根本, 目前的教学制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而不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2) 教师自身素质较低, 没有创新精神。 (3) 学生难以接受新的教学方法, 需要有一定的磨合期。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性灌输, 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当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将学生作为学习的被动者, 而应当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主动、积极的学习。

四、新课改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 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将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确保我国尽快完成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具体而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是为了让大学生了解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让他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是为了让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为了让大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敌和民族解放方面的斗争, 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让大学生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法制精神, 利于大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2. 创新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应当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严格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进行, 而且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时期, 各种社会问题凸显,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来与课本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的将理论知识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不仅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十分必要。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 直接影响教学改革能够落实到实处。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关键, 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 应当坚定思想, 在政治立场上与党中央的思想保持一致。而且学校要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 不仅要进行知识教育培训, 更要加强思想教育培训, 确保教师队伍思想的纯洁性。

4. 创新教学方式

近几年来, 教学方式的创新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所以实现教学方式创新十分必要。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实现互动式学习。以前教师都是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 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声音, 而学生很少发出声音, 出现“一言堂”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 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互动式学习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互动式学习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在相互交流和与教师交流的互动中, 不仅学习到了知识, 更提高了表达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自身的图像和声音技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 丰富了课堂的知识量, 并且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总而言之,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虽然仍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通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进行创新改革, 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相信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一定会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多年, 并且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发, 探讨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国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J].学术论坛, 2005 (10) .

[2]汪洪, 袁丽美.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7) .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探索——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占安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4 (12) .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素质教育 篇5

赵湾中学 梁荆璞

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重点讲述人类、环境、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解决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从而使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但是众所周知,课改前的地理教学已经深深的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那么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将素质教育切入到影响了三十多年的传统地理教育中,最终取而代之呢?笔者以为有如下途径和方法:

一、为人师者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是落实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

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不只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要真正实现这场变革,教师教育观念的革新是基本的切入点,教师要不断的充实、提高和完善,不断地提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要根据时代的而发展,加强知识的推陈出新,不断获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有正确的教育行动。那就要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切实走出名次、考分这种功利性的教学框框,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加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灵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沉闷、呆板、枯燥乏味的教学气氛变成学生获取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潜能的五彩世界。

二、知识对接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推进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虽然不像“应试教育”那样满堂灌输,死记硬背,但也不等于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而是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文化科学知识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重视课堂教学。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重在“导”,学生重在“演”。因此教师要改革那些“填鸭式”、“注入式”、“独唱式”的做法。要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通过科学实用、生动有趣有教学内容和启发、讨论、模拟、辩论、等灵活教学方法,将死板的知识变成活的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将学生学习负担变成求知修德的乐趣,要通过教育的“导”,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爱思考、会思考、爱创造、会创造。

(二)使用好地理教材,选好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教材是教学之本,课堂教学必须紧扣教材围绕大纲。如果片面的求新求异,教学过程中狂轰滥炸,随随便便,学生会腾云驾雾,盲然无从,将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现行教材一是注重实用性,章节知识不强调系统性,一些偏深偏难的内容做了删改或改为选学,降低了难度,联系实际的内容有所增加,重点突出人类、环境、发展相互关系的内容;二是增添选学内容(选修三——旅游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六——环境保护)增加了教材的弹性和知识面,突出了实践能力的训练。三是教材辅助有地图册和填充图册。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内容,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训练地理技能,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日趋现代化。地理教学再利用地图、仪器、模型、标本、幻灯片等传统教具的基础上,发展很快。现在,音像材料、计算机软件等现代教具走进了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形、声、色并用,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转变课堂气氛,便于课堂增强记忆,拓宽视野,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压力和负担,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三、知识的扩展营——课外活动,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新课改理念下的地理素质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不等于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直观性。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可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除教材安排的教具制作、地图绘制、社会调查、问题研究等等外,还可开展科技制作、手抄报展览、地理游艺晚会、地理科普知识讲座、撰写地理小论文等。这样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联系,不但可以丰富学习内容,巩固基础知识,锻炼实践能力,也能提高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

成绩评定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综合考评与认定。素质教育要求成绩评定不但要真实、准确、科学地反映学生的素质,而且更要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励学生达到最高学习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既要评定学生的智力因素,即对地理知识感知、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能力等,又要评定非智力因素,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态度、习惯等,既要看成绩,又要看到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

2、静态与动态结合,既要考查学生某一时间内,某一部分知识,某一次考试成绩水平,又要考查整个学习过程发展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加强对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状况等平时表现的考评。

3、定性与定量结合。

论新课改下的高职数学教育 篇6

关键词:高职数学 改革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26-01

高职数学亟待改革,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高职数学的改革应该让其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数学应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高职数学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1 高职数学教育的作用

我们知道数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与科学的各个分支都有密切的联系、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影响人类的科学进步。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数学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它已经涉及到生物学、环境科学、社会学、艺术等领域,所以在今天学习数学更有必要。美国的《职业展望季刊》中提到:“职业计划发生变化,在接受新的教育或训练目标时最大的绊脚石之一就是数学准备太差。而且,掌握数学较多的人不仅适合于更多的工作,他们也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2 高职数学教育的定位

美国的一家杂志曾提到说衡量一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主要看其数学的教育质量,数学是人类文化体系的重要部分,数学课的目标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这个层面上来对高职数学进行定位就是:第一,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服务;第二,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深造和工作打下数学基础;第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中。

3 高职数学进行新课改的措施

3.1 以专业应用为背景进行数学教育

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不易学的。人们对数学产生这种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传统数学教育忽略了数学的实际背景,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数学教学,抹杀了数学灵活应用的本质,实际上数学是生动的、现实的、有趣的。

高职数学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更要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从学生的专业实践背景出发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经管专业的学生学习数学时就应该多与实际经济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经济现象,从年金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学习终值与现值,复利与单利等知识。在计算机专业班讲授数学课时,根据专业特点适当插入相关内容。在“导数的应用”一章学习中,引导学生用导数的有关知识研究函数图像的有关特征,借助电子表格软件Excel域学系统软件Mathematica等画函数图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化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选择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把知识融入到实际问题中,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专业问题为背景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专业的热情,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提高课件的质量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不断应用到教育中来,有一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只是把纸质材料变成电子教材,大多数的课件缺乏动感,没有生气,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真正作用。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制作课件时,过分追求动画效果和视听效果,插入过多的动画和图片,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淡化了教学内容。还有一些教师,为了教授更多的知识,在课件中融入了太多的内容,使学生们应接不暇,减少了学生和教师互动的时间,缺乏教学内容的风格和特色。

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力求言简意赅,既不能只追求视觉效果忽略教学内容又不能一味地在课件中压缩过多的内容,不给学生思考和互动的时间,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力求课件的艺术性,在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引进吸引眼球的动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教学内容和重点与难点知识,增强学生的记忆,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3.3 高职数学课实现“点菜消费”

高职阶段的学生不再像中学学生那样进入学校就是为了考进大学,高职学生他们的课程是有目的或为找工作做准备或为继续深造做准备。因此,高职数学课的开设,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确定哪些内容对哪些学生来说是选修课,哪些是必修课,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选择,这样避免出现有些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太难有些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太过容易,对抱有不同目标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来进行学习。

3.4 注重数学中的趣味性

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增加数学中趣味性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高职阶段的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大都不好、基础差,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才能让学生真正热爱数学。所以教师要学会用数学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来引人入胜,让学生明白数学是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让学生只感觉到挫败感,给其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最大限度的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高职教育中的数学教育,不在于教师对数学公式、定理的论证多么完美。也不在于学生所学的知识有多抽象、多深奥,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能学以致用。教师所要做的首先是把抽象、繁琐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生活化。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并把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培养、激发与强化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4 结语

高职数学改革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它的顺利进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在这项改革中需要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高职数学的重要性,正确对高职数学进行定位,在教学中注重与专业课相结合、提高课件质量、注重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完成高职数学新课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胜.浅谈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如何推行素质教育[J].大家,2010(21).

[2]冯其明.浅议计算机与高职数学教育的结合[J].中国成人教育,2006(2).

[3]邹永红,许文林.农类高职数学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趋势分析[J].广西轻工业,2009(12).

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育 篇7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 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 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 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的原因,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 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 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 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 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 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 时事简评

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 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 而是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在对高三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选修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点评”这门课感兴趣, 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 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我结合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特点, 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 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

二、教材生活化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灌输, 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 这样学生似乎就是为了分数而学, 为了教材而学。而且以往教材中的教学理论深奥, 教材虽比较条理但却死板、脱离生活实际。虽然为了说明这些教材中的观点, 也列举了一些例子, 但这些例子过于理想化、成人化, 与学生的周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 很难产生共鸣。例如, 以前《经济学》部分中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格与供求的关系。虽然作为重点大篇幅介绍, 但是无法与生活沟通, 这样学习下来学生只是死记住了那些理论和知识点, 但却不能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教科书给我的最大体会应是:从原来的“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变成了“活的、真的、动的、用的”。新教材更加联系生活, 例子也更有价值。例如, 《经济生活》的教材安排上, 不再像以前教材那样, 一开始就讲经济学的理论, 而是从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消费现象入手, 引起学生对经济的兴趣。尤其是讲到“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章节时, 新增加了“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 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 虽然都是新内容, 但是非常贴近生活, 因此也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组织讨论

讨论教学方法已被广泛使用, 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合作精神, 养成探究学习习惯,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 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二哲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 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我让同学们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 形成观点, 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上课了, 我让同学们自由交流, 分组讨论, 很快, 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同学集聚在了一起, 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 形成了本小组的鲜明观点。15分钟后, 课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 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 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

四、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 学生背结论, 其结果是学生里掌握了知识, 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 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此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 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 重视教师的“导”, 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独立思考, 自己得出结论, 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 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五、善于激励, 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迁移, 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应以表扬激励为主, 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友善的, 它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 应多给学生以激励和赞扬,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是经过教育实践经验和心理学证实的正确的教育行为准则。为了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激励艺术。

先进的理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落实和发展, 我们高中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 转变思想, 勇于做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 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当教师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政治课的教学时, 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应试、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 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也疏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而新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 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 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尤其是更加贴近生活了。

谈新课改下的高职数学教育 篇8

一、大众数学思想的启示

大众化数学理念认为, 数学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应为不同的人提供自由选择的数学学习的内容。这种思想能提供一种崭新的模式、视角和思维, 为高职数学课改革提供参照。

1. 数学课实行分层教学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数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还远远不能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相适应。因此, 对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改革, 可以按学生的知识基础、用功程度分成几个教学层次, 分别提出不同要求。这样不仅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也是高职数学教改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 高职数学课的“点菜消费”

对高职学生来说, 他们学的课程具有职业目的:找工作、就业、或为学业作准备。因此我认为, 高职数学课程的确立应该在对各行各业作一个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来确定哪些是必修课, 哪些是选修课;每一个专业的发展对数学提出的不同要求, 由于涉及的行业众多, 不能完全照搬普高的课程。根据专业、个人发展与兴趣提出“菜单”, 并需要“配菜”“烧菜”的“厨师”对“菜单”加以调整。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 区别对待, 过深过难的知识可以介绍但不作要求。

二、数学的趣味性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 而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进入高职的学生, 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 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 首先就要改变他们“数学是枯燥无味”这一观念,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数学的美。遗撼的是, 因为我们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抽掉数学发展过程中人文的、历史的事实, 以枯燥的计算和过难的推理来代替数学的教学, 这已经不再是数学本来的面目了, 怎么能让学生感兴趣呢?他们在数学学习当中大多感到的是一种挫败感。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高职教育中的数学教育, 不在于教师对数学公式、定理的论证多么完美, 也不在于学生所学的知识有多抽象、多深奥, 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 是否能学以致用。教师所要做的首先是把抽象、繁琐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生活化, 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并把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培养、激发与强化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中, 不仅要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及在当前生产科研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入手, 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课是为后继相关专业课打基础的, 是培养学生应具有的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 数学素质已成为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

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 发生了好多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故事, 让人深思和回味, 给人启迪和教诲。但我们的数学教学已经完全忽略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 只是一些结论和事实的堆砌, 而把数学当中人文的东西, 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省略了。这更让数学披上了一层冷冰冰的外衣, 学生们对它的敬而远之, 也是可以理解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在教学中渗透数学这门学科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有趣的史实、故事, 将有助于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美。

3. 做数学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数学基础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完备,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地开发动作导向型的教学。在这个过程当中, 学生们体会到了数学是怎样被发现、被创造的, 体会到创造过程中的尝试、失败、再失败、成功, 体会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

三、数学的应用与专业的融合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在任何一门学科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至曾有人说, 如果一门学科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用数学来表述它, 那么这门学科的发展就仍不完善。

1. 与专业课结合

由于进入高职的学生中, 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有的行业与数学联系紧密, 如IT行业、财经类行业;而有的行业需要用数学的机会就不是太多, 如艺术业。而且不同的行业对数学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如计算机行业对算法的要求就会高一些, 而财经方面主要侧重利润和最优化方面。所以, 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环境, 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采取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问题解决能力整合的策略, 让学生从专业实际需要出发, 真正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 体验到以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的可能性。

2. 以数学的实际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不单是教师教、学生记的过程, 更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如现在商场上实行换季打折, 有的商家就标高产品的价格再来打折, 它的实际折扣是多少?利润率如何计算?标高率如何计算?如何结合这些商业行为来分析成本、标价、售价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弄清怎样来计算标高率、盈亏率、折扣率。又如, 社会上各种贷款方式与还款方式的组合及选择, 学生们能对它们作出理性的认识和鉴别吗?这是一些现实生活中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关系具体专业的, 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时, 不妨引导他们从算法的最优化说起, 如果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了解了本业的具体内容, 不仅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也及时地让他们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 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总之, 我认为高职院校既然要为社会培养高技术的劳动者, 就要让高职数学课程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切实把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 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会感到数学确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把数学融入生活, 改变原来的“数学与生活脱离”“学了数学没用, 学了也不会用”的现象。最后,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数学, 应用数学, 体会数学的美。

参考文献

[1]柴福洪.从经济学角度谈高职院校特色建设[J].职教论坛, 2007 (06) .

[2]郑毓信, 王宪昌, 蔡仲.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3]崔殿军, 富成华.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09) .

新课改下的培智语文教育 篇9

教师在教学之前, 要全面系统地了解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般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由遗传缺陷和中主神经系统损伤所造成, 我校比较多的是先天愚型, 例如唐氏综合症患儿, 他们都有特殊面容, 智力高低不一, 性格比较活泼, 注意力不集中, 语言严重落后, 思维能力差, 但模仿力比较强, 还有部分学生是后天受损伤造成的智力落后, 但这些学生性格迥异, 有自闭症的, 也有多动症的, 他们的通病就在于“注意力不集中, 识记速度缓慢, 保持不牢固, 再现困难, 遗忘快”, 为了提高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效率, 我在上课之前都要想方设法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从学习和生活各方面尊重、关心、爱护学生, 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快乐的教学环境, 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被抛弃的人, 不是一无是处的人, 体会到被尊重和被接纳的喜悦, 逐渐忘却过去遭受挫折和失败的痛苦,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喜欢上老师, 更喜欢上语文课, 功夫不负有心人, 进校时纪律涣散的大部分同学现在都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安静地上课。只有学生乐于进课堂与老师、同学沟通, 语文程度才会逐步提高。

二、尊重学生, 激发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智障学生不同于普通学生, 自制自控能力差, 很难做到集中注意力, 而且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只有10到15分钟, 怎样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重中之重。智障孩子多喜欢游戏, 因此, 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不同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拟定个人发展目标。俗话说, 心灵手巧, 手是人们认识事物某些特征的重要器官, 手部动作的发展可以提高脑部细胞活动, 为思维能力奠定基础。我就从一些精细动作来进行活动设计, 例如抓放能力、操作能力、简单劳作能力等。每次课前我都会组织学生做手指游戏, 从一些简单的开始, 勾勾手指, 拍拍手, 逐步发展到随儿歌做动作, 撕纸、折纸、揉面团等, 学生的兴趣高涨, 课堂气氛良好, 而且通过这些小游戏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每每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 我都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表扬与鼓励, 当然, 喜欢“戴高帽”的学生也会更加配合老师进行教学活动。

三、选择生活化的内容,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在活动设计上, 弱智儿童教育的目的倾向性也并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更应致力于培养他们日后自立于社会的生活能力。由于弱智儿童教育新课改下的教材目前还没使用, 原有教材内容又已严重陈旧, 与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脱节, 所以, 我们除了要将现有课本内容尽可能生活化以外, 更需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也就是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以教材为内容, 我们一定要舍弃那些不合时宜的、陈旧的、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知识。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把那些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弱智儿童的认知特点, 符合弱智儿童的兴趣和经验, 以及他们生活中急需的知识内容增添到教学中来。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给弱智儿童以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展示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同, 激发起学习欲望。因此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 应该把学生生活必需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融合到一起, 它是生活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四、表演生活, 体验生活, 在生活操作中学习语文

新课改下的平等教育 篇10

1 新教材的特点

传统的化学教材往往从化学学科本身出发, 把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规律串联起来, 体现了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或因果关系。它的优点是结构清晰, 逻辑性强, 但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科的抽象知识上, 要求学习者象科学家那样思维和工作,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和学生的需要, 也割裂了学科间的综合。因此, 化学教材应以化学的内容作为素材, 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这就是新教材所体现的。

新教材从内容的形式上增加了“绪言”、“资料卡片”、“学与问”、“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立不仅使教材变得更加活泼、生动、贴近学生, 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时要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上好“绪言”课, 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资料卡片”、“学与问”, 参与“科学探究”, “实践活动”。同时,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点。如新教材高中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 并按照不同学生的需要在高二时进行不同的文理选修。这一点充分体现了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体现了新教材的人性化。

新教材强化了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的联系。强调了化学学科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教材大量介绍了当代的新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 多处提出环境和环境保护问题。

2 新课改的现代教育理念

新课改的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就是教育生活化与生活教育化, 即教育与生活的重新结合。教育生活化是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而生活教育化则是指寓教育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注重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的教育性, 使学生在他日常的生活世界之中受到教育。与生活教育化相适应的便是终身教育。教育的特点是终身教育, 这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必然结果。美国预言家托夫勒在1970年就预测, 就知识增长的速度来讲, 今天出生的小孩到大学毕业, 世界的知识总量将增加10倍, 当这个小孩50岁, 知识总量将是他出生的32倍, 而且全世界97%的知识都是他出生以后才研究出来的。因此, 人类无论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 还是快速更新知识, 都必须一生持续不断地学习。中学教育是人发展的起点、生长点和前提, 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学教学中要做到:培养一生受用的学习习惯;做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永不磨灭的求知欲;培养一生不变的正直、勤奋、善待人与自然的品格。也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乐于不断地获取知识和主动探索、善于收集、加工各种信息、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计划。

终身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正规的学校教育再也不能为人们一次性地提供终生享用的知识。《学会生存》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提出:“一个社会既然赋予教育这样重要的地位和这样崇高的价值, 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名称———我们称之为学习化社会”。所谓学习化社会也就是受教育者越来越不成为对象, 而是越来越成为主体, 教育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他身上的东西, 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 而是一种责任。因此, 只有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生存中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

3 新教材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适用的教学方法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探究作为科学课程教学的首选方式, 这主要是因为探究方式有以下特点:a.科学发现的实质是探究。科学探究的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施、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学生经历与科学家的科学发现相似的过程, 可以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锻炼探究能力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b.理解科学并不仅仅是知道事实必须体验过程, 新知识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建构。这些在探究过程中都能实现, 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c.探究可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通过探究, 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转向知识的探究过程, 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教师的教学从高密度地传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发展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当然, 注重探究也不能过分夸大探究的作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无法解决科学学习的全部问题。走进新课程并不是要极力诋毁传统教育, 这也不好, 那也不好, 只有新的好, 把新课程过于理想化。凡事都是辨证的, 传统教学一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我们在新旧理念交替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知道自己该舍弃什么, 该吸取什么, 该如何运用。在课堂上, 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流于形式。简言之, 课堂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 是充满变数的, 别给它刻意套上太多枷锁, 坚决杜绝对各种新理念的牵强使用。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 凡是达到目的快的方法, 便是好方法。

上一篇:低清晰度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