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

2022-09-29

第一篇: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

岳麓版必修一第1课巩固练习

岳麓版必修一巩固提升练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选择题

1.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是商代的一种主要的纪日方法。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反映出商代 ()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王权的自我神化

C.商朝人崇信鬼神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解析】B。干是树木的干,代表王权。干又与天相联系,体现了王权的神化。

2.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宗法制D.禅让制

【解析】A。这里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是西周的分封制。

3.《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土,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子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武王这样做主要为了()

A.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C.奖赏先代贵族和功臣 D.彻底废除王位世袭制

【解析】B。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实行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4.《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A.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解析】A。材料反映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根据材料可知,B、D两项的现象并不能体现,排除B、D;从“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一句来看,此时周天子能够节制诸侯。这也是材料要表达的重点。体现西周初年周天具有至尊权威,故排除C选项。正确选项是A。

5.2009年10月在山东省召开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其宣传口号有“和谐齐鲁风,精彩全运情”、“齐鲁齐 心,全民全运”等。用“齐鲁”代表山东起源于古代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A。西周为维护统治,实行分封制,主要分封有鲁、齐、燕、卫、宋、晋。在今山东省境内分封有齐国和鲁国。

6.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解析】C。第一和第三项分封的均是王室贵族,属同类。

7.《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解析】A。从材料看,天有十日,人有十等,表明西周等级制度森严。

8.《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

A.宗法制B.分封制

C.禅让制D.礼乐制度

【解析】A。祭祀祖先,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9.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百家姓》版本中却排序第一,“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顺序家喻户晓。由此可推断出该版本的《百家姓》成书于哪一朝代()

A. 西周B.唐朝C. 北宋D. 明朝

【解析】C。北宋政权是赵匡胤建立的,因此“赵”姓排序第一。西周是姬姓政权,唐朝是李姓,明朝是朱姓。

10.《吕氏春秋·当务》:“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太史据法而争的理由是基于()

A.分封制B.宗法原则C.世袭制D.礼乐制度

【解析】B。宗法制的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11.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解析】D。材料反映了古代实行分封制,为保证分封的顺利实施,实行宗法制。因此,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12.《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解析】B。材料反映古代社会的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公关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世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史料一般分成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

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2)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

第一层:说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层:简要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

第三层:说出周幽王行为的危害,得出结论。

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

第二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9课教案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重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原则。

难点:三权分立的体制、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导入:美国,是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但它却是当今世界财富与权力的中心,大家都知道《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吧,这里面有一句经典:“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纽约是缩小版的美国,美国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地每年通过合法途径移民到美国的人数多达十几万,非法移民就更多了!这个数字告诉我们,更多的人认为美国是人间的天堂。吸引他们的也许是美国完善的社会福利,亦或是高额的薪酬体系、还可能是它自诩的民主法制等等等等。对于这样一个即是天堂又是地狱的充满神奇色彩的国度,它的政治体制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历史的海洋中去体会一下美国对于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探索吧。

一、根本大法:联邦宪法的制定。

1、制定的历史背景。

(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美国建立之前的北美大陆的情况,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不忍于本国的宗教迫害来到了北美大陆,开始建立了北美的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殖民地。随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北美,最后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建成了十三块殖民地。可见,美国的前身是?北美大陆上的十三块殖民地。居民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呢?对,是英国来的移民。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在长期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英语成为来自各地移民的共同语言,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美利坚民族的逐渐形成,民族意识的不断加强,但是北美人民的生活理想、价值取向逐渐受到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挑战。作为宗主国,英国希望13块殖民地永远是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样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与英国殖民者的意志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了一件大事——(生:美国独立战争。)对。凭借着共同的民族意识、凭借着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凭借着启蒙思想的精神旗帜、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北美人民一步步走上了独立的道路。1776年,随着《独立宣言》 的发表,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美国建国之后的一件大事就是制定联邦宪法。因此独立战争的爆发就成了联邦宪法制定的背景。不过,这个国家在建国之初还只是一个松散的邦联。那么什么是邦联呢?邦联的建立也是美国建国之初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下一个子目 (2)美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邦联的缺陷) 请大家阅读一下“邦联”这个概念解释。

邦联-是若干个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组成的联合体,各成员国保有主权。 师:对于美国这个邦联来说,它的成员是13个独立的主权州。由于邦联的权力非常的有限。而且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所以随着独立战争的结束,邦联在管理国家方面存在的弊端不断暴露。使美国在建国之初就面临着种种问题。华盛顿将它比喻成“沙子扭成的绳子”。

邦联的弊端(必要性)(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那么邦联的弊端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从经济上看,邦联没有征税权,税收可谓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邦联没有征税权,因此也就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就难以解决战争遗留下的巨额公债。各州拥有关税权,但是各州不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当英国实施一些不利于美国经济的政策时,美国的邦联国会却不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对抗英国和保护本国产品。这就给英国的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同时各州又互设关卡,阻碍州际贸易。(用多媒体放映:经济——不统一,造成对英贸易被动。)外交上:邦联政府软弱无力,不易协调13州的利益,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可见,邦联这种政权组织形式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外交上都不利于美国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所以,美国资产阶级要想维护自身统治利益,就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基于邦联制的种种弊端,1787年宪法颁布,规定了美国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问题。1787年宪法的制定。

2、1787年宪法的制定

(1)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问:宪法制定的地点、人物? 答:费城,华盛顿、麦迪逊,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 (2)1787年宪法体现的三大原则。

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师:(引导学生)这部宪法规定了美国实行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生:联邦制。解释联邦制。 师:联邦政府享有哪些权力?

答:拥有主权权力。如立法、征税、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

师:宪法实行的是什么原则? 生:三权分立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最初是由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来的,强调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通过这一原则将美国的立法权由国会行使,国会分为参、众两院。行政权由总统行使、司法权由最高法院行使。这三个权力机构互相制约。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定的法律;总统任命联邦法官,最高法官可宣布总统法令违背宪法;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这样就防止了联邦政府由于权利过大导致专制。 师: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这就体现了—— 生:人民主权的原则。人民主权是指人民执掌国家政权。当时众议院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举团选出,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总统选举人选举总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总统和议员都有民选产生,这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用多媒体放映) (3)评价1787年美国宪法

意义:①它是近代世界的第一部成文宪法。②确立了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③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①保留了奴隶制。②种族歧视:没有给黑人、印第安人与白人同等的民主权利。

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

1、州权主义盛行。

教师:依据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的国家,它由各个州组成,中央和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用多媒体放映),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宪法同时规定,州与州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用多媒体放映),任何州的宪法和法律都必须服从联邦宪法,不得与联邦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主要是总结了美国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但是,州权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联邦成立以后,州权主义观念仍旧很活跃。那么,什么是州权主义?州权主义是南北战争前美国政治生活中比较重要的政治思潮与现象。它与联邦主义相对,崇尚州权至上。在州权主义者看来,任何一州都有权宣布联邦国会的某项法律无效,州甚至可以脱离合众国,并对其宣战。1832年竞选总统失败的艾伦•伯尔竟秘密组成新英格兰联邦,企图独立。这一事件足以说明当时州权主义之严重。州权主义发展的顶峰就是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结束宣告了州权主义的彻底失败,州权主义成为了历史。(用多媒体放映)

2、维护联邦(用多媒体放映) (1)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

考验——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对于这场战争,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那么,美国内战的原因(用多媒体放映)是什么?性质(用多媒体放映)任何?有什么意义(用多媒体放映)?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美国内战的直接原因是蓄奴州公开叛乱(用多媒体放映),其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用多媒体放映)(美国独立以后,南北发展并不平衡,南方各州的经济以种植为主,而北方则是工商业资产阶级。这样,为了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到19世纪六十年代时,美国向西扩展着自己的领土。对于新占领的土地是采取什么制度的问题双方的矛盾激化了,最终双方爆发了战争),而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发展导致南北冲突激化(用多媒体放映)。从1861年这一时间判断出当时美国正直工业革命期间。东北部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劳动力、市场、原料等多方面与南部发生尖锐矛盾,矛盾激化爆发了内战。

由根本原因可知其根本任务在于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扫清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故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用多媒体放映)。 师:如果停留在初中学习的认识上,同学们往往把南北战争只看作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制度的斗争,其实从今天高中学习的角度看,这还是一场关于联邦至上和还是州权至上的较量,是一场国家的统一还是陷于分裂的抉择。林肯去世时,美国人民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一棵大树倒下时,我们才真正量出了它的长度。那么,我们现在就再来量量林肯这棵大树的长度,他到底为国家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贡献呢?

生:林肯领导废除了奴隶制度,同时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861年,南部11个蓄奴州发动叛乱,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最终推翻南方获得胜利,联邦制得以巩固。通过南北战争,美国巩固了新生的联邦制政权。

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避免了分裂,巩固了统一,并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更进一步维护联邦地位和作用的宪法。它巩固了统一与稳定,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为了巩固自己的斗争成果,巩固联邦。内战结束后,美国通过了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该法案的规定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此后,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政治分裂。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 (2)宪法第14条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用多媒体放映)。 (对于宪法第14条修正案,为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可做适当的补充。该法令1868年通过,在美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所有关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里程碑式的案例,都是根据第14条修正案而起诉和判决的。所以此法令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教师:美国的三权分立的原则还体现在它的选举过程中实行两党制的原则。下面,我们来学习美国的两党制。美国两党制形成于何时?两党制的特点是什么?

三、两党制(用多媒体放映)。

关于两党制,我们在学习英国的政治制度时已经了解了它的含义了。而美国的两党制,同学们应该很清楚,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美国的总统选举是怎样进行的,它都受到哪些人的控制?(此处为使学生更形象的了解美国的总统选举,用多媒体放映总统选举秀—驴象之争、各为其主图画) 学生:略

1. 两党制的形成和“驴象大战”的由来(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美国的两党制是美国两大政党有组织地依照美国联邦宪法轮流统治的政治体制。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的过程中,围绕着国家权力是否集中于联邦政府问题展开了斗争,形成了联邦派和反联邦派。后来,几经分化、组合,1828年成立了民主党,1854年建立了共和党。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两党制有何特点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两党制的特点(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美国两党制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与总统制相结合。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掌握行政实权。因此,两党竞争主要表现在总统选举上。哪个党的候选人竞选获胜当上总统,哪个党便成为执政党,竞选失败的党便成为在野党。美国国会议员也是选举产生的,但两党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却与执政和在野的地位无关。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美国的政治选举非常频繁:总统选举、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都受两党控制。第二,美国的两党组织松散,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两党只是在总统选举中,才各自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全党团结,在议会活动中两党均无统一的要求,因此,即使拥有多数席位的党,也很难控制议会稳定的多数。 两党制的发展演变(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两党制的发展演变

(1)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美国两大政党之间的政治分歧不太明显,都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19世纪上半叶开始,美国实行“政党分赃制”。竞选获胜的新总统把政府机构中的职位分配给自己所属党派的成员,特别是那些在竞选中为自己出力的人员及其亲信。这种制度既损害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腐败。

(3)为了整治腐败的吏治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美国对文官制度实行改革。1883年通过〈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根据业绩决定其奖惩升迁。美国的政府体制因此稳定下来,不因执政党的交替而影响政府的办事效率。 (学完此内容后,可引导学生评价两党制,先自由讨论,后叫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4、两党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从本质上看,两党制下的两党都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同时两党各以大财团为政治背景,不可避免地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但是,他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表现为:第一,可收互相监督之效,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当权的政党滥用权力。第二,两党制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两党轮流执政,相互竞争,资产阶级能够不断发现和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优秀政治人才,并通过和平的方式让其上台执政,为自己服务,从而使资产阶级的统治得以巩固。 课堂小节

教师:18世纪后期,北美大陆上矗立起一个共和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里实行共和政体,开创了现代政体的另一种形式。本节课的重点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宪法所体现的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在这些原则下,美国建立起了联邦制的国家,同时,两党制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过程中,由于国情的差异,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例如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形式上就分为以英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但在本质上,均为三权分立的近代国家政体。那么,法国又确立了什么政体呢?这是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练习

师生合作完成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表格。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在有关的知识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来二看美国政治——美国的新体制,到底“新”在哪里?对此,我们不妨先和英国进行一下比较。

英国

美国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选举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国家政体

君主立宪制

总统共和制

由此可见,美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政体,这就是总统共和制。

板书设计:(见课件)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1、制定的背景

(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2)美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邦联的缺陷)a、经济上

b、外交上

2、1787年宪法的制定

(1)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2)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a、联邦制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民主原则

(3)1787年宪法的意义

二、维护联邦的斗争。

1、州权主义

2、维护联邦

美国内战(战争) 宪法第14条修正案(法律)

三、两党制(驴象之争)

1、两党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三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4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明设立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教学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

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撷英”栏目)展示出来。

3.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撷英”栏目。

4.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早朝》,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

(二)导入新课

演出历史剧《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教师设问:“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引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结构

一、秦:三公九卿制

二、隋唐:三省部制

三、宋:二府三司制

四、元:一省制

五、明:废丞相、设内阁

六、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一:请归纳本课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

课堂设问二:这几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分别是怎样设置的?

提示: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设立内阁。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结合预习所得和课堂速读,对全课的知识结构和主体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设问:结合第二课的内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的? 提示:学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总说:三公九卿对皇帝负责;三公中,太尉一职在秦代虚有其位而无实人,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职权划分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提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封驳审议,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二府三司制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

课堂提问:二府三司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实质是相权的再分割,财权划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军政归枢密院管辖,行政归于中书门下,三省形同虚设。相权的再分割实质上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

4元:一省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鸣的进谏,以中书省代替三省,而实行一省制。

课堂设问一:一省制导致了皇权的加强吗?

提示;没有

设计意图: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进中的回流。通过上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情境营造:阿合马( ?--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克忒(今乌兹别克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中统三年(1262年),领中收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虚设。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为把持朝政,联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课堂设问二:你从材料中提炼出什么信息?

提示:相权扩大而产生负面影响。

课堂设问三:四个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课堂设问四:以上四个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丞相(宰相)权力最大?

提示:元朝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了实质: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弄清趋势;皇权逐步加强。

5.明:废丞相、设内阁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 完成右图。

课堂设问一:你从右图中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它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 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情境营造:钱宰被征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课堂设问二: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无孔不入;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课堂设问三:原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丞相被 废除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术,为此设立内阁。在明朝,内阁的职权有无变化?

课堂设问四:什么叫“标拟”和“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加以解释?

提示:标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6.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课堂设问一: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提示: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课堂设问二: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这道题可作为学生课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课堂上解决,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学总结

本课通过对秦、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讲述,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教材是通过三大方面展现主题的。其一为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秦朝确立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权来体现皇权的加强;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权的再分割体现主题;元代出现历史的回旋,废除了三省,实行一省制,相权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这一体现己现弊端。其二为丞相制度的废除:相权的加重,影响到皇权,有鉴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权过重引发的政局动荡,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这样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其三为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以至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可以对各种奏疏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地位变得重要,但所办之事是否算数,还要由皇帝最后定夺。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四篇:岳麓版必修一第19课教学设计 教案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学习目标:

1.重点:了解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及经过 2.难点: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在18课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工人阶级争取建立理想制度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本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一、学科班长展示(聚焦学科班长) 1. 重申学习目标; 2. 课堂展示小组分配;

二、组内对学、群学准备

2分钟组内准备展示内容、组织展示语言、核对学习内容确认学会、统计出不会。

三、展示

师:聚焦老师,学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主要从三部分着手: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革命经过;革命历史意义。

下面请小组展示学习结果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条件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倒沙皇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2.《四月提纲》指方向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3.七月流血抛幻想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4.十月革命现曙光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四)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四、课堂拓展 组内

1.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国际关系史、现代化模式三个角度,理解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影响。

学生展示、质疑、合学探究、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2. 从领导力量、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和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生展示、质疑、合学探究、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3. 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道路相比,俄国走的是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有什么启示?

学生展示、质疑、合学探究、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五、收官 1.课堂小结

师:聚焦老师,本课主要学习了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进程及其历史意义。请同学们写在学案“课堂小结”中。

(学科班长展示)

2.总结小组得分:评出优秀小组和明星组员。

3.布置课后作业:整理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异同、整理学案、整理笔记

第五篇:2012届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5-7课教案(岳麓版)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知识与能力

(1)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它们有何表现?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城邦的内涵,表现发展如何?城邦的主要特征,其政治体制分类及主要特点

(2)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希腊文明属于与内陆文明或大河文明不同的海洋文明,古希腊的地理版图破碎,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古希腊的多元政治的形成与此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爱琴文明的发现与成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古代希腊罗马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认识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文明各有千秋,都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各有利弊。

新课导入:

古时候地中海东岸腓尼基,有位美艳的公主,名叫欧罗芭。有一天,她外出和一群少女在海边摘取水仙花、紫罗兰。突然,天神宙斯从奥林匹斯山俯瞰大地,发现了欧罗芭。宙斯不由自主被美色所吸引,于是摇身一变,成为一头靓丽的公牛,来到了她身前。欧罗芭上前抚抱它,并骑上了牛背。公牛踏着浪花把欧罗芭带到了克里特岛,并与欧罗芭结了婚,于是任命把克里特岛命名为“欧罗芭”。今天欧洲的全称是“欧罗芭洲”,即源于这个美丽的传说。克里特岛产生了克里特文明,由此发展成希腊文明,再发展到今天的西方文明。

欧罗芭和公牛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兽叫米诺牛,它每年都要雅典送十名童男十名童女给他吃;雅典人民深受其害,但又无可奈何,因为它住在一个迷宫里,这个迷宫就是米诺斯宫。雅典国王爱勾斯有个儿子叫特休斯决定去为人民除害,它答应国王如果平安归来,就在船上挂上白帆,到克里特岛后,在米诺斯公主的帮助下,特休斯用宝剑杀死了怪兽,并沿着红线顺利逃出克里特,但是对公主的怀念使王子忘记了曾经答应父亲的事,年老的国王已经在海边等待儿子多日,可是他却看到船上仍挂着黑帆,他悲伤地投入海中淹死了,这个海就称为爱琴海。

一、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2世纪)

1、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400年)(米诺斯宫复原图说明了克里特文明的特点)

★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了斯巴达王门涅劳斯之妻海伦,门涅劳斯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即率希腊联军兴师问罪,经十年围攻而陷特洛伊城。 ★特洛伊的宝藏:德国人谢里曼49岁那年,他带着钱财、妻子和工程队去特洛伊挖宝。有一天,他和妻子慢慢地掠去地表的浮土,打开了一个墓葬,墓里金器在阳光下闪烁,他把里面的项链、手镯一件件挂在妻子的身上,逆着阳光,看着她,就像看见了当年的海伦。 ★米诺斯宫的发现: 特洛伊宝藏的发现,鼓舞了考古学界。1900年,英国人伊文思决定去挖掘迷宫(米诺斯——克诺索斯城(Cnossus) 统治者)。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发现了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米诺斯王的迷宫(Labyrinth),即克诺索斯王宫遗址,揭开了欧洲文明源头上新的一页。

(1)出现:前2000年——前1700年

(2)特征:产生了君主制国家,出现王宫建筑群和线形文字A

(3)毁灭:前1400年,被迈锡尼人占领

2、迈锡尼文明(前1600-前12世纪)

⑴特点:君主制、王宫、卫城、王室陵墓、泥版文书

3、黑暗时代:前12世纪-前8世纪,希腊完全陷入沉寂状态,西方人称“黑暗时代”,伟大的《荷马史诗》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荷马时代”。

二、古希腊城邦

1、城邦的兴起:前8世纪-前6世纪

2、城邦的含义: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3、希腊对外扩张的条件和影响

(1)条件:①山多、地少、靠海(有必要)②航海贸易、海军发达(有能力)

(2)影响:扩大地域,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为创造自己独特的文明打奠定了基础。 ★思考: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政治方面:古希腊地理环境有助于形成古代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 城邦有利于形成公民政治,公民直接参与民主政治,不易形成专制。

②经济方面:地理环境使古希腊农业不能自给,古代希腊商业和手工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希腊的农业和工商业都具有面向市场的特点。

③价值观念:商品经济必须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商业贸易的进行与发展要求有自由环境和商业贸易者整体利益的政策。有助于平等观念形成和民主政治建立。

④民族精神:小国寡民的城邦一旦由于人口的增长而无法负荷时,希腊人就到海外去建立殖民地。优遇的航海条件为这些海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勇于探索、开拓的民族精神。

三、古希腊城邦政体

1、城邦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属于各邦公民。

2、城邦公民: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的男性成员。出身于公民家庭的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奴隶以及外邦移民被 完全排除于公民范畴之外。

3、城邦的实质:古希腊城邦实际上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4、城邦的政体类型

划分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教学目标

君主制与贵族制区别,贵族制与民主制区别,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制基本特点及其措施,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二、能力与方法

1、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发展四个过程的主要内容。

2、理解雅典民主制基本特点,明确民主制的建立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3、理解伯利克里时代是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Democracy(民主)、Politics(政治)、Freedom(自由)、Law(法律)、Republic(共和国)这些专有名词是怎么诞生的吗?他们都诞生于古希腊的雅典共和国,是雅典人开拓了民主政治之先河。

一、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思路线索:

(1)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2)民主制的确立:①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②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

③伯利克里时期,全面繁荣。

1、君主制到贵族制

雅典城邦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实行的是君主制,因为国王鱼肉人民、骄奢淫逸和外战无能而在前8世纪——前7世纪时被贵族推翻。

2、贵族制到民主制

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贵族与平民尖锐对立,平民准备以武力推翻贵族政权。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1)、内容:①、废除债务奴隶制,确立公民自由权利;②、设立民众法庭,平民成为司法主人;③、新选举法,抽签选举除执政官外的任何公职人员;④、废除贵族世袭官职,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与权利义务。

(2)、作用:①、保障了平民的人身自由与安全;②、新兴工商业贵族跻身于统治阶层;③、雅典民主政治初步建立。

4、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9年)—确立民主制

(1)背景:梭伦改革未深入触动雅典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

(2)内容:①用10个地域选区取代4个血缘部落。②设立500人会议,向所有公民开放。 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实行陶片放逐法。

★思考:怎样评价陶片放逐法?

答:①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②是一种极端的民主方式,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容易被人利用,成为人们争权夺利、互相倾扎的工具。

(3)影响:①进一步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特权,雅典国家最终形成;②使所有的雅典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5、伯里克利改革(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繁荣时代

(1)内容: ①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除十将军外) 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握有充分的权力。③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④向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群众发放工资和补贴;(参政工资;观剧津贴)

(2)意义:大大削弱了贵族的特权,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没有社会财产和等级的限制)

二、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

1、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甚至个人小事。一切公民都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次,其中10次“主要会议”有一项固定议题:审查在任公职人员的表现,并就其去留问题进行表决。这意味着一个公职人员在其一年任期内要经10次群众性的资格审查。其余30次大会分别为外交、宗教等国家事务和公民的个人申诉而设。

2、五百人议事会

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在两次公民大会的休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3、民众法庭

民众法庭是日常的司法机关,审查公职人员资格,审理刑事和民事案件。

庭审判员从30岁以上、无公共债务和犯罪前科的公民中抽签产生。审判员6000名,一般由500人组成一个法庭,分理各种诉讼。

民众法庭在执法过程中,始终遵循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其它机关(众多、规模不大、行政和军事)

三、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

1、意义:

①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多种民主的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②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得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而非君主任命,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并使其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每个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去从事各项事业,有利于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促进了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成为伟大文明的催化剂。

2、局限性:

①雅典民主仅对公民集体而言,对于非公民则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②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雅典民主在尽情地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④因此,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罗马由共和国进入帝国的过程,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材料,综合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向学生征集问题,鼓励学生自我发现问题,也有助于更好的组织教学;通过设计问题和补充材料,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以基础探究、深层探究、综合探究的方式层层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罗马的政制和法律,认识法律在古代西方社会的价值,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及自觉的法律意识。

一、从共和国到帝国

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王政时代:

这是罗马有氏族制社会向国家政权过度的时期,罗马城建立之初实行君主制。到公元前6世纪,王权和贵族的矛盾却日益 ,君主小塔克文是个暴君,其残暴统治引起贵族和人民的不满,他们联合起来发动起义,驱逐了塔克文及其家族,并为防止君主专制,而实行了贵族共和制。

2.共和时期:

(1)执政官:执政官有两名,行使最高行政权利,由选举产生,一切政令必须经两人同意方可执行。

(2)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全体成员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3)公民大会:平民可参加,选举工职人员和通过元老院拟定的提案。

(4)平民保民官:在共和国时期内,贵族垄断一切国家权利,贵族与平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地位与权利十分不平等,如贵族与平民不能联姻,平民兵役,赋役负担沉重,债务奴役制卖人身。这使得贵族与平民矛盾冲突不断,特别是富裕的平民更是要求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所以,平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与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并迫使贵族做出让步,允许他们选举自己的官员,并同意设保民官,保民官要为平面内说话办事,有权否决元老员决议,有权监督政府的行为。

★罗马国力强盛后,就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经过几百年的对外征战,罗马从台伯河上的一个城邦国家逐渐发展为地中海一个庞大的帝国。恺撒大帝被人刺杀后,混乱中其外甥屋大维继位,之后出现三头同盟: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在三巨头中,最终屋大维使长期内战和分裂的罗马重新统一起来。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赐给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正式确立元首制,标志着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

3.帝国时代:

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他创立了元首政制,公元前28年改组元老院,自任“元首”,意为“第一公民”或“首席元老”,他在公元前27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意为“神圣”“至尊”,“伟大”,可见他当时声望之大,这一年被认为是元首制,即帝国时代的开始之年。

(1)元首制:

表面看来屋大维的各种职权都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授予,其实,屋大维刚开始是假借共和之名,独揽国家大权,使他凌驾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种官职之上,成为最高主宰者。所以,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2)君主制: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制。

(3)帝国的分裂:①西罗马帝国(395年—476年)②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

二、罗马法

德国法学家耶林在《罗马精神》中说过: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1、罗马法的起源:《十二铜表法》(共和国时期) 习惯法到成文法

(1)、原因: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广大平民对此强烈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障自身的权益。公元前452—前451年,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铸造在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场。其主要内容仍是维护贵族利益。迫于平民要求,于公元前450年,又增设两表,这就是《十二铜表法》。

(2)、内容:包括民法、刑法、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习惯法的汇编。

(3)、评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民的胜利;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是罗马法的渊源,是罗马的基本法。

2、罗马法的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时代的法典。到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疆域非常辽阔。为了统治庞大的帝国,统治者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罗马法新增了许多新的内容,此时罗马法有公民法和万民法。公元3世纪初,罗马境内自由民的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开始消失,212年颁布了《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享有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公民法与万民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随着罗马法律的不断发展,罗马法学家逐渐形成一种法律观念,被成为“自然法”,自然法的精髓是:“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是至高无上的。”它具有超越时间、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永恒价值,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3、罗马法的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东罗马帝国时期)

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时期的皇帝,他在527年登上了帝位。他登上王位时,东罗马已不再是像屋大维统治下的牛气冲天的大帝国。为了恢复罗马帝国昔日的那种全盛局面,他不断地进行一系列“收复”西部领土的措施。为重振罗马帝国雄风,加强皇权,于528年下令编纂法典。查士丁尼在世时,共完成三部法律汇编。

(1)内容:《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三部法典颁布后,法学家又把查士丁尼颁布的100多条敕令汇编成集,称为《查士丁尼新敕》,以上四部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为查士丁尼法典。

(2)作用: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4.罗马法的影响

(1)、对罗马:维系和巩固罗马帝国统治。(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规范,调节了复杂的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法律深入罗马的每一角落,其有效的实行提高了罗马统治的行政效率;适应罗马经济发展的需要)

(2).对世界: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为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本国法律提供蓝本,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罗马法所提倡的“人人平等”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武器;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适应了资产阶级维护私有制的需要;作为一种成功的法治模式为资产阶级仿效。等等)

5、罗马法的局限性:

罗马法是古代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不可避免的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它维护罗马的奴隶制,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广大奴隶的自由和权利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上一篇:先进单位事迹材料下一篇: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