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与中国的文化差异

2023-02-13

第一篇:瑞士与中国的文化差异

瑞士酒店管理教育与中国合作发展史

我国自1978年开始向瑞士委派留学人员。至2012年在我国驻瑞士大使馆教育处登记注册的留学人员约2000人。

瑞士HTMi国际酒店旅游管理学院,自2000年开始从中国招生,于2013年已有约300名中国学生从HTMi顺利毕业,工作于世界各地著名酒店成为酒店的高级管理人才。

瑞士教育同中国教育合作紧密,每年瑞士都会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国每年都会派大量学者和专家以及学生前去与会,共同探讨教育问题。瑞士一些学院也会有自己的教育研究中心,HTMi则有四大教育及科研中心。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这四大教育科研中心分别是:瑞士国际休闲旅游研究中心、大型活动及宴会管理中心、学生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厨艺管理中心。学院及其注重学术研究及发展,为保证教学术研究与时俱进,并开设专门的学术研究网站。同时每年都会组织两次世界行业影响极大的国际休闲旅游研讨大会,诚邀全世界各方学者、行业领导人以及学生参与赴会探讨。

瑞士院校及其重视校际合作,目前大多数院校均与我国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了校际交流协议或科研合作协议。HTMi也已于中国各地数十家院校拥有合作关系。

1999年在访问瑞士期间,中国政府与瑞士联邦政府签署了《中瑞1999-2001年高等教育交流意向书》。HTMi借此正式借此时机进入中国开始招生。2002年5月,中瑞两国政府交换照会确认,《中瑞高等教育交流意向书》延长至2005年。双方于2006年10月签署了《中瑞2006-2008年高等教育合作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双方每年互换18名奖学金生,10名联邦奖学金,8名州立奖学金;中方每年向瑞方提供18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和30个免学费留学名额。2007年7月吴启迪副部长与瑞士联邦教科国务秘书克莱伯会谈后双方签署了《2008-2011年中瑞科技合作战略会谈纪要》。

据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教育部2012文章报道,为配合“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鉴于瑞士高等教育的强项和特点,我国教育部希望能在联合培训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方面与瑞士开展合作,首先可从酒店旅游管理等专业开始。届时中国将有一大批,高级酒店旅游管理资深教育力量。

第二篇:瑞士旅游文化概况

那一片纯净的世界——瑞士

摘要:位于欧洲中南部的瑞士是享誉世界的世界花园,以其纯净的风景,唯美的情调,壮丽的教堂,激情的滑雪场等闻名。本文从简要介绍瑞士国家开始,接着具体拟出瑞士之行的八个站点及其主要的观光景点,以求串连瑞士的万种风情,体会她的别样风采。 关键词:瑞士 旅游 风景

一、 瑞士联邦(Swiss Confederation)

1、地理 (1)位置

瑞士是位于欧洲中南部的多山内陆国。东界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南邻意大利,西接法国,北连德国。其领土东起东经10°29′26″格劳宾登州的沙瓦拉茨峰,西至东经

5°57′24″的日内瓦的尚希镇,最南端位于北纬45° 49′8″,靠近提契诺州的基亚索,最北面在北纬47°48′35″,系沙夫豪森州的巴尔根。南北长220.1公里,东西长348.4公里。

全境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占总面积的60%)、西北部的汝拉山脉(占10%)、中部高原(占30%)三个自然地形区。平均海拔约1350米,最高点是接近意大利的杜富尔峰(海拔4634米),最低点是位于提契诺州的马祖尔湖(海拔-193米)。

(2)资源

水力资源丰富,利用率达95%。森林面积120万公顷,覆盖率为全国面积的25%。 瑞士是一个山国,山清水秀。其森林面积达1252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0.3%。如果再加上农业、绿地面积(10166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24.6%瑞士的河湖面积达1726平方公里,占瑞士全国面积的4.2%。瑞士地处北温带,地域虽小,但各地气候差异很大。阿尔卑斯山由东向西伸展,形成了瑞士气候的分界线。 (3)气候

瑞士夏季不热,冬天很冷。但是地理位置与多变的地形又造成当地气候的多样性。阿尔卑斯山区南部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冬季温暖湿润。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自西向东, 由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冬寒夏热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 全国年平均气温为8.6℃。中部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0℃左右,山区以外的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山区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递减, 海拔2500米的森蒂斯7月平均气温仅有5℃。但在山谷地带冬季易形成逆温现象。方位对局部地区的气温也起一定作用,朝南的山坡比谷地和朝北的山坡温度要高。

全国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 3/4地区平均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降水也深受地形的影响, 高山峻岭处降水量远远超过中部高原一些地区及河谷地带。

(4)区划

瑞士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即联邦、州、市镇。全国由26个州组成(其中6个州为半州):苏黎世、伯尔尼、卢塞恩、乌里、施维茨、上瓦尔登(半州)、下瓦尔登(半州)、格

拉鲁斯、楚格、弗里堡、索罗图恩、巴塞尔城(半州)、巴塞尔乡(半州)、沙夫豪森、外阿彭策尔(半州)、内阿彭策尔(半州)、圣加仑、格劳宾登、阿尔高、图尔高、提契诺、沃州、瓦莱、纽沙泰尔、日内瓦、汝拉。

2、人口

795.5万人(2012年12月),其中外籍人超过22.3%。官方语言有三种,分别是法语、意大利语和德语,居民中讲德语的约占65.6%,法语22.8%,意大利语8.4%,其他语言18.7%。信奉天主教的居民占38.6%,新教28.0%,其他宗教11.3%,不信教的占20.1%。(资料来源:瑞士联邦网站)

3、其他

瑞士为联邦国家,联邦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具有同等权限的国民院和联邦院组成,除了国家拥有一部宪法,也允许各州制定州宪法,允许公民具有双国籍或者多国籍,实行民主制度,公民的民主权利很大。此外,瑞士是一个永久中立国,其独特的军事中立地位曾确保国家免遭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虽然瑞士并不介入战争,但是瑞士一直保持一支全民皆兵、全民动员的民兵制军队。随着国际战略形势和安全环境的变化,瑞士军队的规模在过去几年间已减少了三分之一,但其军队人数仍然保持在36万,属于世界人均最高水平。

瑞士经济成分中,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农业就业人数约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6.6%。工业是瑞士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瑞士的主要工业部门包括:钟表、机械、化学、食品等部门。瑞士素有"钟表王国"之称。瑞士旅游业发达,瑞士是世界金融中心,银行业和保险业是最大的部门,旅游业长期保持稳定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235.38亿美元;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9432瑞士法郎,雄踞世界第一。

二、 游瑞士

1、 第一站 琉森(Lucerne)

从中国到瑞士,到达交通中心苏黎世,而依山傍水的美丽城市琉森,距离苏黎世机场1小时车程。

街道两旁微黄的墙壁,圆拱或坡形的房顶,着意修饰的窗户,美丽的壁画,隐隐透出古典气息。罗伊斯河边飘香的集市仿佛流动的风景,安静地散发着世俗的气味。而那些多少年前的古迹,始建于13世纪的穆塞格城墙、为纪念瑞士雇佣军而雕刻的狮子纪念碑、画着1626年瘟疫场景的磨坊桥„„无声细诉着城市的历史。

卡贝尔廊桥,是琉森最知名的地标,也是欧洲最早的有顶木桥。这座有着六七百年历史的老桥,长约200米的桥身像一道弯月横跨在湖上,三角形的屋顶下镶绘了一幅幅三角形的古画。木桥靠南的位置有座八角形的塔楼,据说,桥和桥中心塔楼都是当年城墙的一部分,塔楼是军事瞭望用的建筑,坚固的塔身透着厚重的历史沧桑。廊桥在1993年遭遇一场大火,尽管重新修复后新旧参差,但她依然魅力无损,吸引着接踵而来的游人。

天鹅广场上,一转弯就是欧米茄专卖店,再过几个路口是百达翡丽,卡地亚、豪雅翩然相逢„„在不算长的街道上,错落有致地铺陈开来,堪称“常年的瑞表博物馆”。走进广场上那些有着巴洛克风格建筑的深处, Max Chocolatier纯手工制作的高级巧克力吸引着你的味蕾;创建于1854年的“Gubelin”,至今仍可以按要求定制手表,而它世界级的宝石实验室可提供最权威的宝石鉴定;同样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宝嘉尔,如今已是欧洲最大的钟表珠宝集团。

皮拉图斯山位于琉森西南部大约14公里的地方,海拔为2132米,是阿尔卑斯山极北的

山峰,山麓延伸到琉森湖。在琉森的卡佩尔廊桥边一抬头就能看见巍峨险峻的皮拉图斯山。乘坐齿轨列车,在抵达山顶后走出车站,躺在休闲区的躺椅上,盖着毯子,惬意地吃着小吃,喝着饮料,看着风景,体验休闲舒适的假日时光。

2、 第二站 因特拉肯 (Interlaken)

因特拉肯地理位置位于图恩湖及布里恩湖之间,坐拥少女峰和雪朗峰,有着全瑞士最好的自然景观,冬天这里是滑雪爱好者的天堂,夏天的山间野花盛开,是徒步的最好时候。

少女峰位于瑞士因特拉肯市正南二三十公里处,海拔4158米,差不多是珠穆朗玛峰的一半,是伯尔尼高地最迷人的地方,终年积雪,如果天清气朗,极目四望,景象壮丽,毕生难忘,这里有欧洲最高的火车站可直达。在海拔3571米高处是斯芬克斯观景台,由此可观赏到阿尔卑斯山惊心动魄的全景图。有长23.6公里,覆盖面积达117平方公里的雄奇的阿莱契冰川,它是阿尔卑斯山中最长的冰川;有壮丽的阿尔卑斯山在伯尔尼州、瓦莱州及汝拉山脉地区的一部分。天气晴朗的日子,甚至能看到远在法国境内的浮日山脉及远在德国境内的黑森林。同时少女峰的美充满了活力和变幻。从山下到山顶,景观层次截然不同,有点绿野仙踪的意味。若进入五月,山间人来车往,到处是来此滑雪度假的人们,色彩缤纷的滑雪服,像鹰一样在雪地高坡自由翱翔,划出各种优美弧线的高手们,穿行于绿野与雪峰之间的鲜艳的登山火车,使得白雪皑皑的雪山一下子生动活泼了起来。山顶雪花弥漫,异常的冰寒;雪密得让人睁不开眼;而山腰以下,从雪峰深处却延伸出无尽的翠绿,鲜亮的明黄;和缓的山坡上山花烂漫,村落安详,郁金香、紫云英、雏菊开得轰轰烈烈,美得让人迷醉。其他赏心悦目的活动还有:游览冰宫,乘坐雪橇,光顾精彩的影视厅及展览厅。

布里恩茨镇是瑞士的木雕中心,从200年前兴起之后,这里的木雕工业一直历久不衰,加上布里恩茨有全瑞士唯一的木雕学校,现今的布里恩茨林立许多木雕工厂,小小的镇上最著名的商家则是以贩卖木雕作品为多。由Jobin家族所经营的木雕工厂与附设的现场博物馆(LivingMuseum)成立于1835年,以收藏各式的木雕作品为主,从夹胡桃的钳子,到音乐盒、发夹等饰品,共有超过523样古董收藏品,许多作品设计精心且当有趣。

3、第三站 图恩(Thun)

图恩位于图恩湖流淌出来的阿勒河的河口位置, 人口约四万多, 名气不大, 但却是伯尔尼高地的门户城市.这里有美丽如画的古堡, 静静流淌的河水, 狭窄宁静的老城, 脚下是整洁的石板路, 河边花团锦簇, 充满格调的咖啡馆坐着寥落的客人,还有河边嬉戏的小孩和白天鹅......

历史悠久的老城离湖边约有一公里,座落在阿勒河畔。老城中心有一座建于12世纪的城堡以及一座博物馆。那座威严的城堡由柴林根公爵建造而成。城堡有一座用于防御的塔楼,建于1180年至1190年之间。塔楼内的历史博物馆存放着史前和早期历史文物以及中世纪时期的物品,还有18世纪至19世纪的武器和制服,并设有陶瓷展和玩具展。城堡内最精彩的展览是经过修复的骑士厅,可追溯到12世纪。

老城的另一些景点包括建于1330年左右的教堂、16世纪的市政厅、老城本身以及阿勒河沿岸的餐馆和咖啡厅。

4、 第四站 采尔马特(Zermatt)

素有“冰川之城”美称的小镇采尔马特(Zermatt),位于阿尔卑斯山的群峰之中,是世界著名的无汽车污染的山间旅游胜地。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可以欣赏到宏伟壮丽的山峰和冰川景色。3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峰围绕着采尔马特,滑雪道总长245公里。采尔马特这个迷人的山间村落是因马特宏峰而身价不凡的。马特宏峰海拔4478米,是阿尔卑斯山的象征,在欧洲又有“群山之王”的赞誉。无比阳刚和雄浑气质,使得周围那些绵延不绝的巍

巍群峰只能俯首称臣于其脚下。

采尔马特的雪场最受滑雪者热爱的,就是纯净自然的环境。四通八达的山区齿轮火车和各式缆车,把游客送往各个雪场,即使是老年人也可以轻松地抵达各处观景台,坐在餐馆外的平台上一边品尝着瑞士传统美食,一边晒着太阳,环看四周,会发现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马特宏峰。每隔20分钟,会有一对山区齿轮火车对开,持有通票的游客可以随时上下,在每个观光点尽情领略自然本色。久居大都市的人们,争相在新鲜的空气里敞开心肺深呼吸。

小镇有一座很小的哥特式教堂,但钟声却响彻马特宏峰山谷。教堂前,有4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在向马特宏峰山顶冲刺中失败的落难者,将自己的灵魂留给了马特宏峰。近150年,每年都会有新的伙伴来这里与他们交流——活着的人为他们自豪和祈祷。

位于冰河表面地下15米的冰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宫,可以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游览冰河并观赏冰河深深的裂缝。

5、 第五站 伯尔尼(Berne)

伯尔尼是瑞士的首都和伯尔尼州的首府,位于瑞士的中西部。阿勒河把该城分为两半,西岸为老城,东岸为新城,横跨阿勒河的7座宽阔大桥把老城和新城连接起来。伯尔尼气候温和湿润,冬暖夏凉。伯尔尼是瑞士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但是,伯尔尼是最不像首都的首都。徜徉在城中的大街小巷,人们可以尽情地感受她温暖的乡村气息,高雅的贵族韵味。在这座神秘的老城里,熊的形象处处可见,无论是街道中心的喷泉中,还是那些古老的建筑物上,几乎都有熊的雕塑,原因是传说12世纪末,统治瑞士中东部的扎灵根公爵要在伯尔尼这个地方建立要塞,为给城市取名扎灵根公爵决定外出打猎,以打到的第一只野兽作为城市名,结果打死一头熊,于是以“熊”字为该城命名。伯尔尼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重视发扬民族传统和风格,老城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中世纪的建筑风貌,市内,形式各异的喷泉、带拱廊的走道、高耸的塔楼,百看不厌,引人入胜。市政厅前面的广场是保存最好的中世纪广场。在伯尔尼众多古迹中,钟楼和大教堂独具特色。建于12世纪的钟楼,其内部和面向城市的一面都是木结构的。1405年一场大火曾将其烧毁,后又用石头重建。1530年,当地的一批能工巧匠制作了一座精巧的天文日历钟,伯尔尼哥特式大教堂建于1421年,1893年完工,历时472年。100米高的尖塔巍然耸立于屋顶之上,入夜灯火通明,塔形建筑更显得雄伟壮观。此外,伯尔尼 还有1492年建造的尼德格教堂,1852至1857年建造的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的联邦政府大厦。

在这里,人们可以观览联邦国会大厦,可以在伯尔尼的玫瑰园中细数老城的沧桑,可以在联邦广场寻觅美食,可以在广场喷泉喝口水,还可以在大教堂登高,体验浓浓的中古风情。

6、 第六站 巴塞尔(Basle)

巴塞尔是瑞士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苏黎世和日内瓦),为巴塞尔城市州的首府,坐落于瑞士西北的三国交角,西北邻法国阿尔萨斯,东北与德国南北走向的黑森林山脉接壤。是连接法国、德国和瑞士的最重要交通枢纽。

在巴塞尔有很多娱乐和文化选择,且在进入了步行区之后,这种趋势来得更加汹涌。在温馨的夏夜里,巴塞尔的市中心会比较拥挤,夜晚对于欧洲人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巴塞尔人来说更是如此。忙碌了一天之后,夜晚的时间成为了放松休闲的最佳时段。不论讲的是什么语言,在巴塞尔的夜晚里都会有许多选择。如果你喜欢波西米亚风格,又想远离市中心的话,你可以去Kleinbasel。这里有不少的时尚酒吧,但这些酒吧位置一般不是很好找。而且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人,也有很多不错的餐厅。Kleinbasel的多文化特性使得这里更有魅力。这里还有很多土耳其咖啡屋、销售各种烧烤的小摊和小酒吧。在这里,你还可以感受到乡村风味。古典音乐在巴塞尔非常受欢迎。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巴塞尔Sinfonietta 和巴塞尔Symphonieorchester经常都会有一流的表演。他们会在不同的场地举行,但其中最特别的一个就是城市赌场。这里的音乐厅非常适合欣赏古典音乐,这里的背景也非常美丽。

7、 第七站 洛桑(Lausanne)

洛桑位于日内瓦湖畔北部沿岸的中部,是瑞士文化和人才中心。这里有瑞士联邦最高法院、洛桑大学、酒店学校、国际学校等院校,文化氛围很浓。洛桑是一座山城,层层叠叠的美丽房屋,沿着湖岸向上伸展,在日内瓦湖与阿尔卑斯山的烘托下,洛桑城充满法国式的浪漫。

奥林匹克博物馆1993年6月落成开馆。该馆占地2.3万平方米,工程耗资1.18亿瑞士法郎,其中84%来自企业、民间以及一些奥委会成员国的捐赠,剩余的16%的资金由国际奥委会承担。奥林匹克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记录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奥运资料最齐全的收藏所。

圣母大教堂建于1150年,共耗费82年的时间,于1232年完成。被誉为瑞士最美丽的教堂,同时也是洛桑的招牌的教堂并有着哥德式的建筑外观,其大门上,是13世纪时以圣经中的圣徒为主要雕刻主题的雕像,虽然颜色已经斑驳,但精致的程度仍叫人赞叹不已。教堂内部非常庄严肃穆,许多石柱上都留有13世纪的彩绘,各种图案与故事所构成的彩绘玻璃,在阳光照耀下倒映在教堂的地上,形成另一种庄严之美。这里最有名的彩绘玻璃当推玫瑰窗,于1240年所建,上面的图案以不同季节与月份所形成的宇宙意象为主题,经过两年的修整于1999年又重新开放。

身在洋溢着浪漫气息的洛桑,在露天餐厅的椅子上享受日光浴,在码头倾听流浪艺术家的表演,在湖边喂天鹅看风景,享受自在悠然的生活情调,还可以在洛桑的购物中心购物,在圣母大教堂祈祷„„

8、 第八站 苏黎世(Zurich)

苏黎世是瑞士联邦的最大城市,也是全欧洲最富裕的城市。主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同时是苏黎世州的首府。苏黎世不仅是瑞士最大的金融中心,而且是西欧重要的金融中心。苏黎世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部,苏黎世湖西北端,利马特河同苏黎世湖的河口。市区被利马特河分为东、西两岸,也分成新城和旧城,它们之间有迷宫般的羊肠小道连接。旧城区在河北岸,分为上村和下村,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精品时装店,酒吧,咖啡屋,古玩厅等。

苏黎世是中世纪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城市,市内有中世纪时期的教堂尖塔、古堡、喷泉。利马特河两岸有双塔式罗马大教堂、修女院、市政府和许多现代化的住宅、旅馆和饭店等。苏黎世被誉为湖上的花园城,市内满是的精心修整的花园,漫步城中,整齐、洁净,随处是鲜花绿草与别致的建筑物。苏黎士的旧市区沿着苏黎世湖流出的利马特河两岸展开,至今仍保留浓厚的中世纪气氛,也是观光的重点,到处可看到历史悠久的教堂建筑物,画着壁画的墙壁、及被称为艾尔卡的凸窗。旧市区以外不可错过的唯有瑞士国立博物馆、市立美术馆、苏黎士歌剧院。

格罗斯大教堂始建于加罗林王朝时期,它以其独特的双塔楼成为苏黎世的城市象征。六鸣节的晚上6点,会撞响格罗斯大教堂的钟。第一次敲响的钟声就成为宣告春天到来的标志。大教堂中最古老的部分是教堂墓窖,建于1世纪末到12世纪初期,其余部分建于罗马人十字军东征时期,内部的雕像是12世纪的作品。

苏黎世银行集中的班霍夫大街,这条1.4公里长的大道,囊括了格罗布斯和耶尔莫利两座耀眼的消费天堂,两旁的商店都陈列着华贵的商品,古董珍宝、名贵皮草、手表、珠宝首饰、令人迷醉的法国香水,这是追求世界名牌的圣地。设计及剪裁一流的时装名牌,把橱窗装饰得倍具韵味。其他名牌钟表、珠宝设计、服装设计及古董鉴定公司亦分布于大道两侧,为城中古老的石卵路平添了现代、豪华的姿彩。

奥古斯丁巷是苏黎世老城最富有魅力的一条小巷,奥古斯丁巷紧邻火车站街,有苏黎世最漂亮的挑楼建筑,是一条富于浪漫情调的小巷。

在瑞士这个面积仅仅四万平方公里的小国里,星罗棋布的盘踞着山川,河流,湖泊,森林,这片算不上辽阔的土地,包含了太多我们所能想象的美丽。而对于他们生活的态度,他们守护美丽家园的天性,他们国家的强大富有,则还需我们好好的深思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蚂蜂窝.你的眷顾,我的路过SWEET SWISS----瑞士9日,我悄悄走过:

2、百度旅游.瑞士:http://lvyou.baidu.com/ruishi/jingdian/#1

3、百度百科.瑞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N5bUWE8haXXNhGOuH7d7fMWg7P-hpv

HDv11dO73a0VqKIeE_5G0UDF5zEDzHsVl :士

第三篇:《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书报告

读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1902-1962,河北永清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20世纪30, 40年代战国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于1938年12月所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可谓是其史学思想与现实主义思想的综介体现。在此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文化形态史观,也可以看到在1938年全民抗战的时代背景下,雷海宗先生对于中华民族如何战胜日寇,在战火纷飞的世界环境下得以生存与复兴的深刻探讨。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可以说是雷海宗先生的成名作,也最能反映其学术成就以及思想。同时,这本书还是从“兵文化”角度探讨中国文化的开山之作。通过阅读本书以及了解本书的写作和编写情况,我发现它并不能算作雷先生的学术专著,只能算作一本论文集。本书分为三大部分:上编、下编、附录。上编的内容主要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和批判。包括《中国的兵》,《中国的家族》,《中国的元首》、《无兵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两周》。我把上编也分为三个部分:前三篇主要写了秦朝以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第四篇主要写的是秦汉以下中国兵文化的衰落,最后一篇是雷先生运用文化形态史观的方法合论了整个中国的文化特征。下编则收录了《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这两篇文章是中国抗战爆发后,雷海宗针对抗战建国中的中国所发表的看法,目的是为了增强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本书的附录收录了《世袭以外的大位继承法》一文。在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以后,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一.中国的兵

作者从“零散材料的许可范围内看看由春秋时代到东汉末年当兵的是什么人,兵的纪律怎样,兵的心理怎样;至于制度的变迁不过是附带论及,因为那只是这种精神情况的框架,本身并无轻重。”并且相信兵的精神是看清一个民族盛衰的方法。春秋时代虽然有平民当兵,但是士族才是当兵的主体。当时的贵族踊跃参军,视当兵是一件光荣的事。“士族子弟自幼接受文武方面的教育”,打仗全无怕死心理。并且春秋时代两军对战更多的是为了平衡实力,作战讲究章法礼仪,厮杀不多。战国时期,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作战的目的是为了完全灭掉对方,战争消灭对方有生力量,获胜方经常坑杀降卒,战争变得异常惨烈严酷。因此军民的心理都发生变化,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平民出现厌战心理,二是上等阶级的文武分离以及和平主义的宣传提倡。同时,秦国为了防止六国复起,以及为了满足戍边的需要,秦代开始征兵制,而“所发的都是社会所认为下流的人。„„这是后代只有流民当兵,兵匪不分,军民互相仇视的变态局面的滥筋。”楚汉之际,军队只属于主帅而不属于国家,爱国观念非常淡薄,此后,“爱国的观念消灭,爱天下的观念流产,人民渐多不愿入伍,结果就产生了一个麻木昏睡的社会。”

雷海宗从兵的角度切入来总结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认为一个民族对待战争的态度可以评价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进取心。透过本书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雷先生笔下的“兵”指的不单单只是上战场作战的士兵,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只有高素质的国民才会有高素质的兵,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是积极向上的。如果一个民族走向堕落,那么这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都会走向腐败破灭。一个民族的兵是否强大,不仅仅取决于这个民族是否富强,更加重要的是这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风貌。在一个尚武的,有进取心的民族团体中,他们渴求胜利的欲望要远大于其他民族,使他们更加容易抓住历史的机遇。雷海宗先生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问题,他在书中写到“兵的问题牵动整个社会”,“兵可以说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问题”。在当时抗战的年代,他认为应该培养一种武德,即为民族和国家献身的精神。而且我们要彻底摒弃腐败堕落的文德。他认为文德是导致整个社会腐败的根源。“旧中国传统的污浊、因循、苟且、侥幸、欺诈、阴险、小器、不彻底,以及一系列类似的特征,都是纯粹文德的劣根性。”针对当时的情况,他也提出了改造国民的方法“每个国民,尤其是处在社会领导地位的人,必须文武兼备。非如此,不能有光明磊落的人格;非如此,不能创造光明磊落的文化。此点若不能达到,将来我们若仍与以往2000年同样地去度纯文德的卑鄙生活,还不如就此亡国灭种,反倒痛快!”

总之,雷海宗这个视角可谓由小见大,可以说这是他独特的“兵”的理论,到全体国民素质,他从上到下地批判了全体社会成员,透彻地分析了国民劣根性解决办法。可以说,这样的视角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二.中国文化周期说

雷海宗的中国文化周期说建立在其文化形态史观的基础之上。他的文化形态史观是西方史学家斯宾格勒、汤因比开创的历史形态学的东方回应。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雷海宗先生只是继承了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历史形态学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历史研究的方法。他重视文化的自律性,认为文化为具有发展—兴盛—衰败—灭亡生命周期的有机体。每个文化都要经历封建、贵族国家、帝国主义、大一统、政治破裂、文化灭亡的末世五个时代,此后该文化便不复存在。雷海宗以其文化形态的五阶段说来考察中国历史,却发现至公元383年把水之战时,中国文化己走完其五个阶段,理当灭亡,但中国文化却继续生存发展下去。为什么中国文化避免了与埃及、希腊罗马文化一样被外族征服的命运?雷海宗扬弃了文化形态史观的理论局限性,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文化独具二周”说。

研究中国史时,雷海宗有自己独特的分期方法。他说“中国四千年来的历史可分为两大周。第一周,由最初至西元383年的把水之战,大致是纯粹的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外来的血统与文化没有重要的地位。第二周,由西元383年至今口,是北方各种胡族屡次入侵,印度的佛教深刻地影响中国文化的时期。无论在血统上或文化上,都起了大的变化。”他把第一周细分为封建、春秋、战国、帝国、帝国衰亡与古典文化没落五个时代;第二周细分为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元明、晚明盛清、清末中华民国五个时期。

中国文化能够“独具二周”,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其他文化在一周后灭绝,中国文化何以仍有强盛的生命力呢?雷海宗认为,是胡汉民族的融合、印度佛教的传入,特别是江南的开发,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子,带来了新的生机。中国文化之所以有第二周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文化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扩展到以江南(长江和珠江流域)为中心。雷海宗分析了历史上开发江南的情况,认为“最后得到机会开发南方的可以说是优秀分子中选择出来的优秀分子所以二千年来,虽因外患来自北方而统一的首都始终设在中原,然而南方经济与文化的地位一代比一代重要,人口一代比一代繁殖,到最后都远超中原之上”。最后,雷海宗作了如下总结:“到明清时代,很显然的,中原己成为南方的附庸了。富力的增加,文化的提高,人口的繁衍,当然都与此有关。这个发展是我们第二周文化的最大事业。在别的民族己到了老死的时期,我们反倒开拓出这样一个伟大的新天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无可比拟的例外。”

雷海宗还探讨了建设中国文化第三周的途径。他认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是“在结束第二周的传统文化建设第三周的崭新文化’,因此他主张“在抗战中建国”,“无情的摒弃一切可能的成功捷径”而“忍受目前这种无上的损失与痛苦”:“若要健全地推行建国运动,我们整个的民族必须经过一番悲壮惨烈的磨练。二千年来,中华民族所种的病根太深,非忍受一次彻底澄清的刀兵水火的洗礼万难洗净过去的一切肮脏污浊,万难创造民族的新生。在雷海宗看来,要创造新生的第三周中国文化,重点要解决好兵、家族、元首三个问题:“兵”可以说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问题,家族可以说是社会的基本问题,元首可以说是政治的基本问题。三个问题若都能圆满的解决,建国运动就必可成功第三周文化就必可实现。

第四篇: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

姓名:王青梅班级:12英语4班学号:2012416040分数:

汉字与中国的姓名文化

摘要:姓名是我们人类每个个体的标志,而方块汉字的神奇变化和象形表意性给姓名提供了广阔的演绎空间。这样历时几千年,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与汉字有关的姓名文化。因此,对我们来说,从文字角度探索中国的姓名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汉字、姓名、文化

Abstract:Name is a sign of everyone of the human being. The miraculous change and pictographic ideograph of the box characters provide a broad space for the Names to deduce. So after a few thousands of years’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special names culture which contac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comes into being. Therefore, it’s quite meaningful for us to explore Chinese names culture from the view of characters.

Key words: characters、names、culture

引言: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取名。正如古语所言:“行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要想观察辨别事物、人物,必先定名然后才可以成事,而事物的得失成败又可以验证其名。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姓名的重要性。包括古代的很多人都认为“名”是“命”,所以在对待起名字的事情上是格外的谨慎。而且现在也是这样,人们认为一个好的名字可以伴随人的一生,为人带来好运。所以这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名文化。下面就让我们来从汉字角度来探究一下姓名的起源和汉字中的姓名文化。

一、 姓氏起源

1.1 从“姓”字看姓的起源

关于“姓”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很多人都给它下过定义。譬如《说文解字》中曾经这样提到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这句话表明了姓的含义最早与女性生子这一现象有关。而且从汉字本身的结构来分析,“姓”字的偏旁是“女”字旁,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姓”是女人或者是当时的母系社会有关。

而事实确实是这样。在遥远的古代人类曾经历过母系氏族制,那时的婚姻是族外群婚制。即甲氏族中的一群同辈男子,嫁到乙氏族中给一群同辈女性作丈夫。一个女人有好多丈夫,同样,一个男人也有多个妻子。所以生下来的孩子只知道哪个是他的母亲,至于父亲则不好确定了。所以这就是姓“从女生”的道理。比如说皇帝姓姬,神农氏姓姜,这些都是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的明证。

1.2 姓与氏的统一

谈到姓,很容易使人想到氏。虽然现在姓氏表示同一概念,但是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所指完全不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姓是指他的血统来源而言的,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而言的。当时之所以进行这种严格的区分原因有三。一是严格男女之别;二是为了区别贵贱;三是为了更好地选取婚姻之家。

但在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之间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的势头。于是,姓氏开始合而为一。从此每个宗族有了固定的姓氏,血统源流的线索也开始清晰。

二、 姓氏详解

2.1 中国姓氏知多少

我们国家共有多少姓氏?这是一个人人都会问但又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从姓氏发展的本身来看,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姓氏在发展中被摒弃不用,而有些人还在根据不同的原因创造新的姓氏。但是这些被摒弃的、或者正在使用的、新出现的姓氏无疑都应包括在中国姓氏总数之内。

通过很多古代书籍中我们可以发现姓氏的变化轨迹。譬如说在先秦时期的姓氏书籍《世本》中收入18姓875氏,在汉代的姓氏书《急就篇》中收入130姓。而在两汉以后,我国使用的姓氏在不断地增加,一些新的姓氏和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姓氏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姓氏数量。现在人编著的《姓氏辞曲》中收录的姓氏则达8000多个。可见我国的姓氏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

2.2 “贵”姓之贵,贵在何处

我们中国人见面时都习惯问对方“贵姓”,那么着个“贵姓”中的“贵”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谈到中国的百家姓,我们就会想到“赵钱孙李,周五郑王”。百家姓之所以以“赵”开头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和百家姓一样,由于我国古代最重视身份地位,所以使用的姓氏也往往带有等级的色彩。

在古代各个王朝都有各自的贵姓,比如说:汉朝皇帝姓刘,唐朝皇帝姓李,宋朝皇帝姓赵。在当时各个皇帝所使用的姓氏无疑是当时最尊贵的,皇帝不会允许平民和自己的姓一样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姓氏最尊贵的。所以当有的大臣们被皇帝赐姓时,他们都会感到很荣幸。而且当时的社会上也特别重视姓氏。尊贵的姓只能被皇帝或者大臣们使用,这就奠定了贵姓中姓的“贵”的地位。

三、 名字中的汉字文化

3.1 起名的方法

起名如同作诗填词,可以借鉴赋、比、兴手法进行构思。或者说可以假借外物,意兴联想,展开构思。一个好的名字应该蕴含着丰富的汉字文化内涵。方法则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纪时法:即根据出生年份、季节、月令、日期、时辰起名;

(二)纪地法:即根据出生的地方起名;

(三)纪事法:即根据出生时所发生或遇上的事情起名;

(四)顺序法:即根据出生顺序为名;

(五)叠字法:即两字相叠成名;

(六)托寄法:即通过起名寄托长辈对婴儿的种种期望。比如说:永康,父母只是简简单单的希望他永远健康。

3.2 人名的基本特点

中国人名形式繁多,内容丰富,概而言之,人名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讲究韵律的和谐。这些特点使得汉语人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比如说扶苏、杜牧、杨洋等。第二,多名制度。在当代社会,中国的姓名制度大大简化了。一个人最多可能有两个名字就是大名和小名。但在古代中国,实行的是多名制度。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名字,正所谓说幼有名,长有字,死有谥。还会有别号等。所以说古代中国的人名制度相当复杂。第三,从文化内涵看,中国人名具有浓厚的礼教色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礼教都渗透到了人名系统的各个角落。第四,从时代特征上来看,人名往往带有厚重的时代烙印。比如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人都用国、强、华等字命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姓名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散发着它独特

的魅力。而且方块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具有它的神奇性。所以能够从汉字角度探索中国的姓名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梵:汉字的故事【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2】佚名 姓名与汉字文化 http://wenku.baidu.com2013-06-15

致谢:

感谢陆玮老师为本论文提供了主要的方向以及新区图书馆为论文提供的资料支持。

第五篇:中国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整合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更显深沉,更显凝重,在它的广袤和无限的丰富性面前,我们难以估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更显深沉,更显凝重,在它的广袤和无限的丰富性面前,我们难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颇受国内外友人推崇。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和升华。现代企业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应该成为一种审美的茶文化活动。本文从茶文化的历史出发,说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把茶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中,通过对茶文化意识的自觉和深化,开设自己的茶室,同时推动企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向发展。“苏茗茶行”旨在给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时,帮助企业提升文化品味,使苏茗这个品牌走向更广阔的新天地。

关键词:茶文化

企业文化

苏茗茶

整合

发展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采茶和饮茶的国家。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古时,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多少年来,中国茶文化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无比丰盛的营养,容宗教、哲学、绘画、美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的规模。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叶昌盛,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中国的茶文化带着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贯彻普及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我的家乡——宜兴,有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这些都和历史有关。据《宜兴县志》记载,宜兴在夏商周时期,属扬州,名荆溪。春秋时属吴;战国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勾践灭吴,隶越;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楚宣王灭越,属楚;吴、越、楚时,宜兴由荆溪改成荆邑,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荆邑更名为阳羡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义兴郡,改阳羡县为义兴县,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王室讳,始改义兴为宜兴县。

宜兴的茶文化,在紫砂文化中有着主要的位置,或者说,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篇章。宜兴的自然条件很好,不仅是江南的鱼米之乡,也是我国产茶名区之一。根据古书所说的宜兴汉时即有“阳羡买茶”,汉王到茗岭“课童艺茶”的传说,以及邻近地区和《桐君录》“晋陵皆出好茗”的相关记载,宜兴至迟在三国和东晋时,其地便以产茶和饮茶。被后世尊为茶神的唐朝人陆羽,晚年隐居浙江苕溪,写作《茶经》,书中就有了关于宜兴产茶的记叙。“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卢仝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他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的咏茶名句。晚唐杜牧在《题宜兴茶山》一诗中,开篇就说“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称冠于唐的“阳羡茶”到了宋代,仍为文人雅士所好,所产“雪芽”在宋代久负盛名。大文豪苏东坡曾担任湖州刺史,与宜兴联系较多,后又被贬,居住在宜兴,与宜兴的茶和紫砂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宜兴的茶文化和紫砂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邻与完夫有庐里之约》诗中写道:“雪芽为我求阳羡,乱水君应响惠山”。 明末至整个清代的数百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宜兴茶的生产和经营逐步成为南部山区的特色。另外,宜兴的紫砂壶闻名世界,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能,更具艺术鉴赏价值,深得历代收藏家和好茶者所珍爱。随着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与创作工艺的日益提升,紫砂陶艺已臻妙境。好茶配好壶,可以更好的体现茶的韵味和品茶的情趣。

说到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物质文明和建设文明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茶文化内涵及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的茶文化融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身养德。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文人雅士都愿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影响到社会。

因为一生爱茶,我一手创办了宜兴苏茗茶行。苏茗,顾名思义,就是指江苏名茶。以苏茗为品牌,一是因为该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而宜兴又是江苏产茶最早、知名最早、产量最多的地区。二是宜兴产茶的企业多、品牌杂,与全国其它茶区相比,知名度低,而苏茗茶行正要独树一帜,以茶文化为突破口,与企业文化相连,成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茶业品牌。在我看来,宜兴的的确确是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的地方,企业非常多,来宜兴考察的文人墨客,商贾雅士很多,几载岁月流转,我极力全心打造“苏茗”诚信品牌,同时躬耕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更希望通过企业来搭建一个稳固的平台,使企业文化因茶文化而锦上添花。

目前,企业经营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审美活动,因为当今的时代生活正在迅速的被艺术化。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讲利益,重效益,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致使依附在企业家身上的压力不轻。我认为现在有许多企业经营者尚未清醒地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们经营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硬性竞争的水准之上,企业家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水平亟待提高。如果说美好的企业形象能使企业“秀于外”,那么深厚蕴藉的企业文化则能使企业“慧于中”。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与一个文化修养浅薄的企业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图腾,它像基因一样,深深植根于企业的生命之中,使企业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永久的魅力。一个企业,参与茶文化,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儒雅脱俗的经营气质,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范等去“以茶会友”。我的理念是,不管与谁参与茶事活动,一定要融入哲理、伦理、道德,享受生命的乐趣。我认为,企业家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中枢神经和指挥系统,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尽善尽美,不善不美只会导致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恶性循环,毫无人性可言,也毫无美和效益可言。在古代,茶总是和风雅相关,天下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不厌其烦地对其颂扬过。作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完全可以开辟一间属于自己企业的茶室,装修得古典一些,比如墙上挂有装裱好的字画,放置竹制的桌子,藤编的坐椅,精致的茶具,几盆兰花,将企业的宣传资料分门别类,有条理的放在壁橱里,古色古香,文化气息扑面开来,耳目为之一新,身心为之一爽。客户来访,先进茶室,在咿咿呀呀的古琴声中坐下来,沏上一杯茶,静静地嗅着袅袅茶香,望着清澈晶莹的茶汤,一小口一小口地细品,此时,茶香弥漫全身,直润到心底。喝茶不是解渴,而是悠然雅兴,“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然后找出话题的切入口,岂不乐哉!品茶的时候品性情,企业家在这样的物镜、情境下,向客户传授一些茶文化知识,调动客户的审美眼光与心灵之光,不仅能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即使人情再冷漠,也会因您这位企业掌舵人的文化品味所折服。偶尔,约上公司员工,在茶室里小坐,轻呷一口茶,谈谈工作上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更饱满的激情去应对人生的挑战,这样能使企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仅经济上了新台阶,而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何乐而不为呢?茶,是友谊的桥梁,社会和谐的载体,是企业发展的文明窗口。在企业的茶室品茶,使陌路人能与你同行,使同行者与你并肩,“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企业文化的美才是企业深层次的美。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同样如此。

茶文化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其实,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关系已有深刻体验,平淡是生活的修为。散文家袁鹰说:“茫茫人事,忧思、忧愁、忧患千桩万种,区区杜康何能消解许多?若是二三知己,品茗倾谈,围炉夜话,如潺潺春水,汩汩清溪,倒可于相互慰藉中分忧解愁。”因为,那是一杯杯的文化茶,也是,一杯杯的盛世之茶。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如果有茶文化相伴,一定不俗,不俗的事,人皆可学,构成精神的品格首先应从干净开始,只有干净才能淡定,淡定不躁了对话才有可能,一切人文精神才有了传递的空间。茶文化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的审美要求而产生,刚刚起步,很多课题尚处在艰难的探索之中。惟其如此,它才具有现实意义,也才更有价值远景。我的论述只是一家之见,期望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 高旭晖《茶文化学概论》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张立文《中国范畴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曹鹏《闲闲堂茶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上一篇: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下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