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中的文化解析

2023-05-16

第一篇:中国古诗中的文化解析

中国文化概论作文——古诗中的爱情

中国文化概论作文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后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爱情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现代的人们对爱情有各种各样浪漫的、直接的表达,而古人们也多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是描写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相比于现代直接的表达方式,古人们诗歌中委婉的叙述让人更加领悟爱情的美好,亦或是感受其中的哀婉。这首《越人歌》是中国第一首译诗,是楚辞的艺术源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恋情的诗歌。我们知道它大多是因为它的最后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一句清楚的表达了歌者的爱慕之情。而说到楚辞,自然会联想到更加古老的《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便是这篇《关雎》。在风景如画的小溪边,伴着雎鸠鸟轻快的鸣啼,男子对河中小洲岛上美丽的姑娘一见倾心。“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自从一见,男子便再也忘不掉,求之不得,便是寝食难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既是情有独钟,便少不了要追求一番,琴瑟和谐,终于迎得佳人归。

相比起《关雎》最后美满的结局,《诗经》中另一首情诗《蒹葭》便要凄凉一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曾有人说:“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及,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不管诗中的主人翁做什么努力,他所倾慕的佳人总是在他望而不及的地方,得不到却又放不下。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文止而余情不散。

从古老的《诗经》中走出来,便是两汉的乐府名歌。乐府双壁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描写了一庄凄婉的婚姻悲剧。在封建社会的古代,宗教礼法、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根深蒂固。纵然男女主人翁希望婚姻爱情自主,对爱情忠贞不二,却还是抵不过父母之命。全诗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失偶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返故,便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悲哀的基调。“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离别时相互承诺的誓言,却因家人的逼迫而无法坚守,最后只能是“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而后,两家的长辈似乎有所觉悟,要求合葬。“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这一段似乎和中国古代经典的爱情故事《梁祝》的化蝶很相似,生不能同衾,但至少死而同穴。

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长达几千年,像刘兰芝和焦仲卿这样的故事自然不在少数。我们所熟知的大诗人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婉便也是一对苦命鸳鸯。本是琴瑟和谐的一对夫妻,却硬生生地被陆游的母亲拆散。无奈之下,陆游只好听从母亲的教诲,重理科举课业,等到科考失利回到家乡,唐婉已嫁作他人妇。两人在布局典雅的沈园不期而遇,勾起了两人潜藏在心底的思念。陆游看着心爱的人与他人相对而坐,浅斟慢酌,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在粉壁上写下了一首《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而后唐婉见到陆游题的词,心中难以平静,在墙的另一边相对而作了另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留下这首令后人唏嘘叹息的《钗头凤》后,本就柔弱的唐婉抑郁成疾,不久便香消玉殒。

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这一段凄婉往事,却不能成功。等到倦游归来,重游沈园,往事涌上心头,感慨之下写下了《沈园》二绝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曾是惊鸿照影来”,走在沈园幽静的小路上,陆游仿佛看见了唐婉的影子。在他生命剩下的几年中,他追忆往昔,感念他们这段往事,又写下了几篇怀念唐婉的诗词,后人读到免不得要几番唏嘘。

中国诗歌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描写的爱情当然不止这么几段。古代的诗人,不管是婉约的,豪放的,现实的,花间的,都多多少少留下过几篇感叹爱情的诗词,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李商隐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也有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然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更有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感伤情怀。即便是豪放的苏轼,也在悼念亡妻时写下了《江城子》这样表达了无尽哀思的词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些诗词中留下的爱情故事,让后人或是叹息,或是憧憬。总之,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篇:古诗中的酒文化

中国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中的酒神杜康即夏初时人少康。至殷商时,造酒业已非常发达;西周时更设有专管酒业的机构和官员;西汉时,酒业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魏晋之时,因社会**,士人常有朝不虑夕之感,文人在激烈的阶级内部斗争中,往往借酒韬光养晦,浇愁解闷,从而使酒增添了几分文化内涵;盛唐之时,出了个“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他的诗歌传下来的有一千五百余首,其中写到饮酒的有一百七十首之多。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成为传世佳作。酒便成了激发诗兴、施展诗才的兴奋剂,从此太白酒旗四海飘扬。文人雅士与酒的关系愈来愈密切。水浒故事流传以后,又出了个“一分酒一分力气”、在景阳冈上三拳两脚打死吊睛白额大虫的英雄武松,使酒与英雄侠士变得亲密起来。至于宴饮酬酢,饯行送别,更少不了酒的媒介作用。可以说,酒与古代中国人的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关系甚为密切,酒中所积淀的中国古代文化,酒中所蕴含的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都极为丰富和深厚。中国的酒以其品种繁多,香浓味厚而驰名世界;中国的酒文化同样以其丰富多彩而饮誉世界。因此,讲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忽略了酒文化,那就是残缺不全的。在古诗文中,酒与人们的情感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阐析。

一、酒与英雄襟怀

英雄与酒缘分甚深,似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区分。酒往往给英雄以力量、气魄和襟怀,曹操那首脍炙人口的《短歌行》或许是最早体现英雄与酒的关系的诗篇。诗中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又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三国时代的大英雄曹操看来,人生苦短,应该饮酒高歌;如果壮志未酬,心中尚有忧愁,也当以烈酒来消解。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写周瑜设宴款待故人蒋干,席散之后周瑜借着酒兴拔剑起舞,高歌曰:“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抒发了周瑜作为英雄期盼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愿望和心愿。周瑜作为江东的军事统帅本有一股英雄豪气,正好借着酒兴尽情抒发,这样更显得英气勃发,豪气干云。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本是作者处于顺境时的豪放之作。此词充分抒发了作者以英雄自居,切盼为国建功立业的豪壮情怀。诗人何以有如此豪壮情怀呢?从词中不难看出,这与酒的作用是不无关系的。词的下片开头说:“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原来此时词人正是酒酣耳热之时,酒使他精神振奋,心情激荡,于是他豪气顿生,雄心勃发,唱出了这首响遏云霄的壮词。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写鲁达与史进、李忠三人在潘家酒楼喝酒,虽未直接写到鲁达惩恶除奸的英雄壮举,但从他吃酒菜的风格亦不难窥见他的英雄豪气,喝酒聊天之中听见别人哭哭啼啼,他就忍不住发火,把碟儿、盏儿丢了一地,又向酒家发火,这表明鲁达性格粗豪,不习惯于听啼哭之声。当听完金氏父女的诉说之后,他就忍不住要立即去打死郑屠,又慷慨解囊送给金氏父女十五两银子。然后又给金氏父女送行,最后又凭着一腔正义之火三拳打死镇关西。从这些可以看出,这位好酒任性的英雄的确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性格粗豪、慷慨大方的好汉。因此,即使是朋友们平平常常的一次聚会也能体现出鲁达的英雄本色。至于他因醉打闹五台山,醉拔垂杨柳,醉打小霸王周通,就更显出这位好酒英雄的一腔豪气。

二、酒与饯行送别

人世间总少不了亲朋戚友的离合聚散,临岐分手之际,人们少不了要饯行送别,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这时酒往往成为情感的使者,人们将自己的情感汇入酒中,借举杯把盏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和祝愿之意。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一首饯别送行诗。暮春时节,柳色青青,朝雨刚过,空气清新,诗人此时正于酒肆之中设小宴为西行的友人元二饯行。想到友人将去之地乃是远在阳关之外的安西都护府,生离死别之感、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满腔话语汇入酒杯之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时,千言万语融入一个简单的动作之中,这就是举杯劝酒,真诚地希望友人多喝几杯别离酒,既给自己远行增添几分胆气,也带去诗人对他的美好祝福。安西地处边陲,那里有的只是大漠黄沙,滚滚硝烟,缺少的就是友人和亲情。这种时候,分手前的短暂相聚也就显得特别珍贵,因而诗人特别珍惜这短暂的时光,一心希望友人同自己一道多喝几杯充满友谊和情感的别离酒。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是一首伤离恨别之词。词人虽是一位风流浪子,但并非薄情寡义,而是一位多情种子。据说此词是作者离开京城开封南行时写给两位歌妓的。据此,则这首词所抒发的是情人之间的离别之情。暮秋时节,傍晚时分,寒蝉凄厉地鸣叫着,骤雨刚过,词人即将启程远行。此时,情人于城外郊野处设宴饯行,作者想到“兰舟催发”,分别在即,心中无限哀婉凄伤,于是,“都门帐饮无绪”,心情落寞,情绪纷乱,好酒的柳三变也变得无心喝酒了。此时的别离酒滋味苦涩,难以下咽。当离别情人后,中途停宿于江岸时,词人愁肠百绪,他只能用酒来安慰自己孤独、寂寞的心灵,用沉醉来排遣心中的愁绪和哀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许醒来之时,已是晨风吹拂,残月西沉的黎明了。词中两次写到饮酒,一次是“帐饮无绪”,一次是“酒醒何处”,其中的酒都是苦涩的滋味,代表着离愁别绪和孤独悲伤,酒在这里成了别离滋味的象征。

三、酒与遣兴抒怀

酒,在很多情况下是情感、心灵和意绪的一种物化。它可以其自身的热量和酒精刺激人的情绪、灵感和思维,使人热血沸腾、精神亢奋,文思泉涌,使人或产生创作的冲动,或产生情感的激变,因此,多少文人骚客借酒起兴,酒中兴怀,酒后成篇。这时的酒往往成为诗人、词家心路历程、情感历程的象征。

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酒的精神产品,题下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没有中秋月夜的“欢饮达旦”和“大醉”,不能激发词人的创作冲动,不能使词人文采飞扬。可以说酒在这里以其无形的力量使作者感触兴怀,神思飞动,从而铸就了这首传诵古今的中秋词绝调。词的开篇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如果不是词人对月把酒,又怎能生出下面美妙的遐想,这首词只怕要变得质实无味了,哪里还能成为苏词中豪放、飘逸之作的代表!当然,苏轼生性旷达,他不会因为中秋月圆时的兄弟阔别而缠绵悱恻,作出小儿女情态;词人的情感世界虽因兄弟的别离而稍有一点遗憾,但对人生哲理的深悟又使他开朗而乐观。这种酒后的遣兴抒怀是明朗而健康的,没有丝毫的低沉与颓丧。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真正的豪放之作。词虽是因身临古战场而兴怀伤感,但在词的结尾处却有借酒抒怀之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人在凭吊古迹,缅怀英雄之后,想想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诸多不适意,他不禁生出“人生如梦”的感叹,只觉得光阴荏苒,韶华易逝,自己功业未成,却已“早生华发”,难免有几分惋惜和遗憾,于是,他端起酒樽,将酒徐徐倒入江中,既酬答明月给了自己月光如银的美好夜晚,也寄托自己追慕英雄,成就英雄业绩的情怀。从字面看,“人生如梦”近似消极,而从全词看,这里不过是人生不如意时的一丝感叹而已。

《屈原列传》中虽未直接写到诗人饮酒,但却有两句与酒有关的千古名句。文中写到当诗人游于江滨时,路遇渔父,渔父问他“何故而至此?”屈原回答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举世”二句可以说是屈原光辉峻洁人格的体现。所谓“众皆醉而我独醒”,是说那些党人们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成天纸醉金迷、醺醺然不知国之将亡矣;而诗人则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浑浑噩噩,与众人同沉浮。渔父见屈原如此回答,故意说:“……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实际上是假意劝诗人放弃清高孤洁,改而随波逐浪。诗人又是如何回答的呢?他说:“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由此可见,屈原是一个忠君爱国、忧患意识很强的人。文中借用“皆醉”、“独醒”,形象地说明当时楚国的现状和屈原始终珍视自己的人格,宁死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

四、酒与隐士情怀

饮酒赋诗本是隐士的生活内容之一,因此,酒与隐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苏轼说,“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虽然有点夸张,但陶渊明爱酒,陶诗中多涉酒字,却是不争的事实。不仅陶渊明如此,以后的孟浩然、林逋亦如此。

酒与陶诗的确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他的诗集中有题为“饮酒”的组诗二十首,他在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耳。”清楚地说明了这组诗与酒的关系。从序中可以看出:一是陶渊明之所以喜欢饮酒主要是闲居生活缺少乐趣,需要填补生活中的缺陷;二是陶渊明饮酒成习,只要有好酒就天天要饮;三是每次痛饮之后都要题诗以自娱。可以说,没有酒也就没有这组诗,《饮酒》中不少作品都写到了诗人的饮酒:第一首《衰荣无定在》说:“忽与一殇酒,日夕欢相持。”第九首《清晨闻叩门》说:“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第十四首《故人赏我趣》说,“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在《饮酒》中的确差不多“篇篇有酒”。其他如《乞食》《移居》等许多篇章都写到了诗人饮酒。

总之,酒成了陶渊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饮酒既是陶渊明物质生活的重要方面,又是其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既是激发其诗兴的酶体,又是其诗歌的重要描写内容。可以说没有酒就没有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没有陶渊明恬淡闲逸的田园生活,就没有陶渊明纯洁、清正的人格,就没有平淡自然的陶诗。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一首典型的隐士诗,诗中写了他与农家的亲密关系,描绘了山 村的自然风光,也写了他与农夫一边喝酒,一边拉家常的亲切场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种喝酒就是典型的农家方式:打开窗户,面对晒谷场和菜圃,一边喝酒,一边拉着农家的家常话,谈论着桑麻的收成,并相约重阳到来之时再来赏菊、饮酒。如此优美的田园风光、如此宁静的田园生活、如此亲密的人际关系,真要把人的五脏六腑都淘洗得干干净净,只有真正的隐士才能写出如此清雅脱俗的诗篇。

综上所述,酒与人们的情感生活密不可分,酒能助诗兴,也能助豪情,壮勇士胆。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酒缘深厚。宋朝“醉翁”欧阳修,有流芳百世的《醉翁亭记》。苏轼写过《酒经》的妙文。李清照的“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也为世人传诵。雅士好酒英雄亦好酒,就有了刘邦凯旋返归故里,与家乡父老畅饮开怀,高唱大风歌;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豪情满怀议论纵横;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难怪人们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飘着酒香的文化。

第三篇:解析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

摘要

流行歌曲开始摆脱传统的固有习俗,追求歌词灵性的回归,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位,从北京奥运会里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到国际舞台上的水墨画旗袍,中国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时尚潮流,表现在流行乐坛就是中国风歌曲的日渐兴盛。中国风歌曲借助古典诗词的手法获得全新的艺术感受,采用现代人的视角对历史文化进行重新审视,选取传统文化元素塑造了歌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是中国风歌曲的总特点。歌词是歌曲更高层次的追求,探讨它也许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流行歌曲的发展轨迹,为歌词研究带来新的提示和方向。雁、燕、柳、桥、楼 、窗、琴、月等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风歌曲中,因此研究具体意象对中国风歌曲歌词意境的塑造至关重要。

关键词 中国风 歌词 传统文化 意象

目录

引言 ........................................................................ 3 1中国风歌曲的兴盛原因 ...................................................... 3 1.1流行中的“中国风”现象 ............................................... 3 1.2中国风歌曲歌词的特点 ................................................. 4 1.2.1中国风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 4 1.2.2中国风歌词的特点 ............................................... 4 2 解析中国风歌词中的意象 .................................................... 5 2.1歌词与意象 ........................................................... 5 2.2具体意象研究 ......................................................... 6 2.2.1“燕”意象 ...................................................... 6 2.2.2“雁”意象 ...................................................... 7 2.2.3“柳”意象 ...................................................... 8 2.2.4“桥”意象 ...................................................... 9 2.2.5“楼”意象 ..................................................... 10 2.2.6“窗”意象 ..................................................... 11 2.2.7“琴”意象 ..................................................... 12 2.2.8“月”意象 ..................................................... 13 3小结 ..................................................................... 14 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流行音乐自诞生以来,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随着传播媒介的日益发展以及VCD、MP

3、MP

4、手机等硬件设施的出现,使流行音乐的传播更为迅速、信息反馈更为及时,流行歌曲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随着时尚的流行趋势,大众传媒的迅速更新换代,作者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消费市场的巨大压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流行歌曲也开始摆脱传统的固有习俗,追求歌词灵性的回归,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位。流行歌曲从曲到词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多题材、多样式、多风格,其中“中国风”歌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发展兴盛起来的。本文从歌词入手,研究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现象,之所以只选择歌词而放弃曲调,是因为“能不能一听入耳,让观众喜欢的功能主要由旋律担当,因为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听众很少能是先读过了歌词再来欣赏歌声的。而让观众能反复回味,深入人心的功能往往取决于歌词。”[1]歌词是歌曲更高层次的追求,探讨它、研究它,希望能给将来的流行歌曲创作提供有益的帮助,为中国风歌曲歌词的发展带来新的提示和方向。

1中国风歌曲的兴盛原因

1.1流行中的“中国风”现象

“中国风”即中国风格,它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基础上,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有着自身独特魅力和性格的艺术形式。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之后,中国风开始流行于文化、艺术领域,从北京奥运会里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和太极拳到国际舞台上的水墨画旗袍,中国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时尚潮流,表现在流行乐坛就是中国风歌曲的日渐兴盛。 中国流行音乐逐渐发展起来是在七十年代,当时已有涉及“中国风”元素的歌曲,如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就是成功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满文军的《望乡》与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琼瑶女士的电视剧《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就是将汉乐府民歌《上邪》中的部分诗句拆散拼接,再运用现代汉语优美地表达出来。此时的中国风歌曲还处于尝试阶段,只是在歌词中掺杂着具有诗词特色的词语,直到周杰伦《青花瓷》的出现才为流行音乐注入新鲜的血液,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开始致力于创作“中国风”歌曲。从周杰伦的《东风破》《菊花台》《千里之外》到林俊杰的《江南》《曹操》《醉赤壁》再到后 [1] 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弦的《西厢》《昆明湖》、胡彦斌的《红颜》《月光》、许嵩的《庐州月》《清明雨上》等等,一时间中国风歌曲的创作可谓蔚为大观。

1.2中国风歌曲歌词的特点

1.2.1中国风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流行音乐领域中提到的“中国风”即流行乐风,是新时代的中国音乐。目前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是黄晓亮对其的定义: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和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是中国风歌曲的总特点,此外它还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自然语境到东方意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意蕴。中国风歌曲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旧词换新曲,将就有的诗词戏曲拿来谱上新曲,增加新的音乐元素,使现代与古典融合协调,既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又不失现代生活气息,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曹颖的《虞美人》等;另一种是“中国风”的主流音乐形式,仿造古诗词的写法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糅合现代元素,词的意义明显大于曲的意义,如周杰伦的《东风破》、王力宏的《牡丹亭》、羽泉的《辛弃疾》等。

1.2.2中国风歌词的特点

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文学作品,具有“谱曲可唱”的音乐性和“离谱能赏”文学性[2]。音乐性使歌词成为乐化的诗,具有形式的可谱性、内容的可唱性和语言的可听性等艺术特征;文学性则要求歌词用语言反映生活,抒情写意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其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学价值。苏联词作家伊萨克夫斯基就曾明确指出:“我知道每一首歌都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由相互融为一体的文字与音乐构成的,可是我始终认为单独来谈谈歌词不但十分可能,而且也十分有益,因为不管歌词怎样依赖音乐,它的素质却也起着独立的作用。”[3]歌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独特的叙述方式、审美角度和结构形态,它与自然语言在表述上有很大的区别,艺术语言常常背离自然语言的语法规范和表述方式,故意打破日常生活中固有的词汇搭配习惯,以特色化的语言带给接受者一种新奇感和陌生感。词作家金波在《词刊》1990年第一期撰文强调:“歌词作者要有独特的写作方式,这就是从创作一首歌词开始,就习惯于在内心深处默默地歌唱着去构思、去提炼,以至于字斟句酌地去推敲语言。”

[2][3] 倪永东:《浅谈流行歌曲的文学之美》[J],《文艺生活》,2009年第5期,第5页。

伊萨柯夫斯基著、孙玮译:《谈诗的技巧》[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1页。 流行音乐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题材多取自日常生活,接受和消费的主体多是一般平民或亚文化群为主,强调自身的娱乐性和消遣性,因此流行音乐的歌词必须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同时还要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深刻的哲理性思索,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针对歌词的语言题材内容等方面,乔羽先生指出:“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严格地制约着它的歌词,使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即他不是看的而是听,不是读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4]周杰伦的御用文人方文山的“中国风”歌曲创作大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借助古典诗词的手法获得全新的艺术感受,采用现代人的视角对历史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题材,对中国风歌曲歌词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方文山在回答《华商晨报》的问题时曾说:“‘中国风’的精髓在于文字。它不像嘻哈之类风格的是用曲去表现,它使用文字。歌词就是画面的营造。在遣词用字上面用古典化的技巧,不一定是古声音节,而一定要用中国意境去营造的。”[5]

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广泛来源于古代的诗词歌赋,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滋养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现代文学的诗歌写作中也会大量运用这些意象,像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6],“桥”“楼”“明月”“窗子”等意象共同出现在一首诗歌中,形成了有无限韵味且饱含哲思的优美画卷。流行歌曲也是一种诗歌形式,但它比诗歌流行的范围更广,形式更加多样,增加了“谱曲可唱”的音乐性。中国风歌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离谱能赏”的文学性,在现代汉语语法组合的基础上,融入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达到古今交融的完美结合。因此研究中国风歌曲的兴盛原因,就必然要研究中国风歌曲歌词中的意象群。

2 解析中国风歌词中的意象

2.1歌词与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首创的审美范畴,本义是“表意之象”即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大道哲理的艺术形象,是构成诗歌意蕴的核心和基础。李卫中在《得体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一些普通的东西带上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它们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组成特定的意象,成了汉民族 [4][5] 乔羽:《中国词海论丛·序言》[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方文山吴克群陶喆全面解析“中国风”》[N],《华商晨报》,2008年9月24日。 [6] 卞之琳:《鱼目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传统文化的载体。”[7]意象的所指与能指具有相对稳定的约定俗成性,所以传统诗词中意象所表达的内容大多无出其右,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中国风歌曲歌词正是打破习惯性语言组合方式,用陌生化的语言营造意境,将意象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交融,构筑现代诗歌中的古典意蕴,让接受者获得如诗如画般的美感享受。

中国古代传统诗歌辞赋中经常使用的意象有风、花、雪、月,梅、兰、竹、菊,琴、瑟、琵琶等,在中国风歌曲的歌词中为了体现传统文化意蕴,势必要用到这些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群。如周彦宏《醉我一千年》:“细雨微风凭栏/思绪如水蔓延/伊人独立窗前/淡妆浓抹容颜/远去的油纸伞/锁住深情的双眼/画中私语的浮萍/芬芳谁的诗篇/别再轻叹夕阳/又送走远山/断桥虽断/忠贞的爱依然在人间/鸿雁飞来升起心帆/吻皱西湖的思念/醉我一千年”歌词中用到了“细雨”“微风”“水”“浮萍”“夕阳”“远山”“鸿雁”“西湖”等自然景观意象,“栏”“窗”“断桥”等建筑景观意象,“帆”“油纸伞”等文化景观意象,众多意象共同构筑了这幅漫游于西湖断桥独自思念沉醉的深情画面。

2.2具体意象研究

本文从自然景观意象、建筑景观意象、文化景观意象三方面分析中国风歌曲歌词的意象,自然景观中的花草树木云雨风雪、建筑景观中的亭台楼阁桥梁画舫、文化景观中的琴棋书画笔墨纸砚。中国风歌曲正是将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用意象本身的特点以及它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共同营造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2.2.1“燕”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燕子因结伴飞行引起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愿望,而成为爱情的象征。“燕子”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邶风·燕燕》中“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燕”意象在诗词最为兴盛的唐宋时期更是频繁出现,晏几道《临江仙》中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讲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古往今来又一春 /百花怒放燕争鸣/ 独杯空照月无影 /留得残烛待天明”

——吴品醇《忆长安》

[7] 李卫中:《得体性与中国传统文化》[J],《语文学刊》,2002年第2期。 “满西楼未免有明月光/或许南燕纷飞泪别了少年痴狂” ——墨明棋妙《如梦令》

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的《浣溪沙》),“无奈钟情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纳兰性德的《蝶恋花》)。

在现代流行乐坛,方文山以“写诗填词”的方式来创作中国风歌曲,将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意象与现代汉语言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歌词。“屋檐如悬崖 /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 /时间被安排/ 演一场意外/你悄然走开”(周杰伦《千里之外》),将屋檐比作悬崖,风铃的声响犹如沧海,在开头奠定了一种沧桑幽怨的情感基调,用每年燕子归巢暗含我在孤独中等待着离人的归期。许嵩的《半城烟沙》“半城烟沙/ 血泪落下/残骑裂甲/ 铺红天下/ 转世燕还故榻/为你衔来二月的花”,随烟沙而落下的还有铮铮铁汉的柔情血泪,残骑已退裂甲已换,但骨子里的热血豪情犹在,只愿做那转世之燕再报故榻情。

2.2.2“雁”意象

华夏民族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因此百姓多安土重迁,可现实生活却迫使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劳苦凄凉的异乡生活在看到南来北往的大雁时,便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于是以雁自喻寄雁寓情。雁,寄予着劳苦大众的怀乡情思,代表着希望与牵挂,成为古代劳苦大众的信使。鸿雁作为信使,最早出现在《汉书》中苏武牧羊鸿雁传书,唐宋诗词中经常用到“雁”这一意象: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刘禹锡《秋风引》“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范仲淹《渔家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许嵩作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音乐才子,以其刚柔并济的曲风、率性洒脱的作词、别具一格的演唱方式征服了无数歌迷。冷色调的感情逻辑贯穿始终,复古与流行强烈的碰撞旋律,许嵩将音乐作品打上了一种国画那样的朦胧效果,营造出一种如真似幻的梦境氛围,创作出独具中国气息的中国风歌曲。他的《花满楼》是一首将中国风原汁原味进行到底的堪称佳作的歌词,尤其是间奏部分的诗词唱段,更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诗情画意之中,经历了一段古代刻骨铭心的爱情。

“雁南飞/前方的路惹得人憔悴/落叶坠/心底何时才能浪里推/百花美/没有你的红颜也是罪/吻露水/那冰凉的感觉是回味/江山如画心纷飞/只等伊人生死陪/强说愁容春不回/单膝跪地月已碎/我已等过花开满楼/你怎么还不归/等过秋凉星转百斗已物事人非/我已等过残烛流泪/你怎么还不归/等过白雪覆盖黑色的眉”

大雁南飞秋去春来,特定的时间固定的路线,一句“雁南飞”就奠定了整首歌凄凉的情感基调,“落叶”“露水”“秋凉”“星转”“残烛”“白雪”等特定的意象更是写出了春去秋来天气转凉,“我”还在孤独凄苦中独自等待那迟来的相思。“雁”意象不仅寄托着人们的思乡之情,还寓意着忠于情感的相思。大雁雌雄相依为伴生死相随,是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以雁声比喻男女婚恋之情,晏几道《采桑子·征人去日殷勤嘱》讲述了妇人热切盼望征夫的归期 “欲寄相思,日日高楼看雁飞”。金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高度赞扬了大雁殉情之可贵,谱写了一曲坚贞爱情的颂歌,“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雁”作为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诗词意象,在中国风歌曲中广泛使用:

“人雁南飞转身一瞥你噙泪/掬一把月手揽回忆怎么睡/又怎么会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对/若花怨蝶你会怨着谁” ——周杰伦《兰亭序》

“初春的暗雨潇潇敲打窗楹/ 独坐孤庭,信手弄香凝/ 南憩的飞雁遥遥悠悠北去/日落石街曲寂/她放了发髻/驻步那里” ——陈艺鹏《西关》

“鸿雁飞来升起心帆/吻州西湖的思念/醉我一千年” ——周彦宏《醉我一千年》

2.2.3“柳”意象

古代送别诗中常常会出现青青柳色,用柳来表现离愁别绪,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折柳送别的习俗始于汉盛于唐,唐诗宋词中最常用的送别意象就是柳。“柳”与“留”、丝”与“思”、“絮”与“绪”谐音,离别时赠柳寓意挽留,吴涤清的《烟花三月》化用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词和意境,“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都是表达离别不舍之情。

“若是无缘再见/ 白堤柳帘垂泪好几遍” ——许嵩《断桥残雪》

“碧水映长天泛远舟/ 饮不尽离愁/ 岸边柳絮沾衣袖” ——李玉刚《花满楼》 “柳絮滋扰着思绪通晓爱情秩序/ 姑娘二十岁杨柳岸边青青草畔期许”——许嵩《烟花笑》

古典诗词中“杨柳”均指“柳”,柳枝轻柔细长随风摇摆的身形仿佛亲友的挥手道别,纷飞不定的柳絮就像在外漂泊的游子,“柳絮”“柳叶”“柳丝”也都因此沾染了离愁,“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渡头烟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柳生命力很强,古人多在家宅植柳,柳成为故国乡土的代名词,表达了诗人思乡怀远之情,柳在诗人笔下被创造性的发挥并深化了意蕴。

“去年藏的柳絮己珍贵/趁思念不备把冰融成泪” ——后弦《昆明湖》

“三月一路烟霞莺飞草长/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 ——许嵩《庐州月》

2.2.4“桥”意象

中国是桥的故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因其沟通两地突破地域限制,而成为传递情感的媒介,它打破了身份、地位、阶级的局限,成为人们追求自由浪漫的美好爱情的象征。桥是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桥相关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数不胜数,桥因此成为了一种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意象。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就有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于鹊桥,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于西湖断桥。桥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大明》中,武王之母来归,文王亲迎于渭水“造舟为梁,不显其光”以通亲好。《庄子·杂篇·盗跖》中“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之死”表现了男子至死不渝的爱情,而桥则是他们忠贞的见证物。

西湖断桥因为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故事而被广泛传诵,“断桥虽断 /忠贞的爱依然在人间”(周彦宏《醉我一千年》),桥可断但情意仍相连,“就让英雄唱空悲切/就让君子叹断桥前/何似一瞬间”(栗锦《娘子写》),许嵩的《断桥残雪》就以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为题,通过江南的小桥流水与塞北的荒野对比,写出了“我”的孤独寂寞和对恋人的相思。

“寻不到花的折翼枯叶蝶/永远也看不到凋谢/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梅开时节因寂寞而缠绵/春归后又很快湮没/独留我赏烟花飞满天/摇曳后就随风飘远/断桥是否下过雪/我望着湖面/水中寒月如雪指尖轻点融解/断桥是否下过雪/又想起你的脸/若是无缘再见/白堤柳帘垂泪好几遍”

许嵩的歌曲中常会用到“桥”意象,“窗透初晓日照西桥云自摇/想你当年荷花微摆的衣角”(《清明雨上》),“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庐州月》)。“桥”的连接沟通功能成为传递情感的载体,词作者在创作中多将桥与爱情结合在一起,比如:

“针线再问问过桥女/绣花愿落谁家绿” ——后弦《昆明湖》

“二十四桥终别明月浅/藏头的诗不忍吐再见/抖下枕边灰/尾音还留回荡耳边”

——后弦《唐宋元明清》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 吴涤清《烟花三月》

2.2.5“楼”意象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发展,亭台楼阁等建筑景观林立,楼高可远眺,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于高楼之上怀古今之忧思,文人墨客多喜在高楼上饮酒听歌赋词吟唱。“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著名的亭台楼阁建筑中“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醉翁亭”等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具有了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现代词人也将其运用在流行歌曲中,如吴涤清《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古代女子生活范围狭小,楼是她们最为熟悉之物,狭小的楼是一种桎梏,将无数闺阁女子局限在有限的空间里,像笼子一般约束着她们的行动窒息着她们的生命,楼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建筑,而是她们情感的寄托,生活在楼中,等待在楼上,相思在楼外。北宋女词人李清照以女子的细腻笔触来抒发闺阁之闲愁,“楼上几日春寒,垂帘四面,玉栏干慵倚”(《念奴娇·春情》),独自等待着离人的归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周杰伦的歌曲《菊花台》中有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道出了闺阁女子在楼中无尽的等待,消耗着自己的青春,从欣喜到逐渐绝望无助。还有用“西楼”“画楼”等来指代闺中女子,描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

“我已等过花开满楼/你怎么还不归” ——许嵩《花满楼》

“花满楼楼满花香君知否 /月色多温柔/如你曾经牵着我的手”

——李玉刚《花满楼》

“是谁说一生命犯桃花/谁为你算的那一卦/最是无暇风流不假/画楼西畔反弹琵琶”

——墨明棋妙《倾尽天下》

“谁在葬花楚楚可怜/谁在西楼此恨绵绵/辜负了红颜/到你面前对你说抱歉”

—— 栗锦《娘子写》

2.2.6“窗”意象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为通过眼睛我们可以看见世间万物,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视觉盛宴。而透过窗户这个取景框,我们可以看见窗外广阔的空间,在与窗内的狭小空间比较中形成崇高感。窗户的作用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指出:“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是不相同。”[8]窗的这种通透功能突破了建筑实体的空间局限,使窗内的有限空间与窗外广阔视野自然相融。

古代建筑物多为亭台楼阁,窗户是作为生活居住之所的楼阁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可以临窗远眺将风景尽收眼底,与友人饮酒作诗;可以在窗前品读先贤的经典书籍,静静体味人生;还可以是闺阁女子倚窗而望,盼望着心上人的来临。

透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窗外初升的太阳照亮江南水乡,“窗透初晓日照西桥云自摇/想你当年荷花微摆的衣角”(许嵩《清明雨上》)看到站在窗前的伊人静静地等待着旅人的归期,“伊人独立窗前 /淡妆浓抹容颜”(周彦宏《醉我一千年》),想象着一窗之隔的“你”会有怎样的哀愁,“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还没走”(周杰伦《东风破》)看到凿壁借光寒窗苦读的学子,“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宿昔不梳一若十年寒窗“(许嵩《庐州月》)。

窗户的打开象征着开放、自由,是对广阔空间的体悟和生命永不止息的追求,“初春的暗雨潇潇敲打窗楹/独坐孤庭/信手弄香凝”(陈艺鹏《西关》)描写了自由闲适的生活图景;封闭的窗户意味着保守、禁锢,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拒绝前进,周杰伦《千里之外》这首歌写到“梦醒来/是谁在窗外/把结局打开”,打开结局让真实显露才能从梦中醒来更好的理解未来。

[8]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 64-65页。 2.2.7“琴”意象

古人的文化修养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其中琴为首,作为中国丝竹管弦乐器,琴讲究虚实相生弦外之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它融汇了百家精髓,尽展人心深处恬静安详潇洒之声,代表着古老神秘的东方思想,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留下了大量动人的故事。俞伯牙一曲《高山流水》觅得知音,司马相如借琴曲《凤求凰》表爱慕,嵇康在刑场从容弹奏《广陵散》,诸葛亮凭借悠闲琴声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琴作为高雅乐器常被用来为高级宾客演奏用,“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曹操《短歌行》),《诗经》中也有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形容夫妻感情和睦也用“琴瑟”来表现,如“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诗经·小雅·常棣》);形容知音难觅的悲苦“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南宋·岳飞《小重山》)。

作为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琴”“瑟”“琵琶”“弦”“丝竹”等在中国风歌曲中势必会频繁出现,传统戏曲的演唱方式也被加入其中,词作者将这些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意象融入现代诗歌语词中,使歌曲带给人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像黄阅的《折子戏》中唱到的:“你演的不是自己/我却投入情绪/弦索胡琴不能免俗的是死别生离”。

为纪念张国荣而创作的歌曲《折子戏》在惋惜追忆的同时,也唱出了张国荣如梦如戏的凄美一生,以京剧唱腔为引子,把流行音乐与中国国粹京剧结合起来,加入了“凤冠霞衣”“折子戏”“弦索胡琴”“大红的幔布”“油彩”等中国特色元素,通过黄阅的完美演唱形成了一种荡气回肠的动人情怀。戏曲中折子戏只是本戏的一折,是戏曲中最精彩的片段,是全剧的中心和灵魂,正如歌曲中唱到的那样“折子戏只不过是全剧的几分之一/通常不会上演开始和结局/ 正是多了一种残缺不全的魅力 /才没有那么多含恨不如意”。“琴”意象作为中国典型文化元素还出现在以下中国风歌曲中:

“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

——周杰伦《千里之外》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周杰伦《东风破》

“远方有琴悄然空灵声声催天雨/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月影重重烟火几重烛花红/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 ——还很年轻/ 而如今琴声悠悠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许嵩《清明雨上》

“风儿吹花落随/今生爱你不悔/琴声萦绕道出我和你永世相随/我今夜的爱倒影在你的美” ——袁耀发《花落随》

2.2.8“月”意象

月亮高悬天际映照万里河山,冲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化。“月”意象成为思念之情的代表,作为一种文学形象广泛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诗经》中《国风·月出》写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写女子月夜难眠徘徊思念“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写望月思乡怀远之情的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意象为营造清冷的月夜意境而存在,起渲染气氛的作用,北宋词人苏轼为纪念其妻子所做的《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中国风歌曲中常会用到“月”“月光”“月下”等意象形态,清冷的月光代表着孤独和思念营造出一种朦胧凄婉的美,比如:

“月光色女子香泪断剑情长多/有多痛无字想忘了你” ——胡彦斌《月光》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 —— 周杰伦《兰亭序》

“举头望月/云淡风轻有你伴我走/此刻良辰/只祈求缘分能长久” ——袁耀发《花落随》

“爱恨就在一瞬间/举杯对月情似天/爱恨两茫茫/问君何时恋”

——李玉刚《新贵妃醉酒》

月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月亮的圆缺变化正好暗示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苏轼词《明月几时有》就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南宋词人吕本中《采桑子》写渴望与心上人团圆“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许嵩的《半城烟沙》“有些情入苦难回绵/窗间月夕夕成玦/有些仇心藏却无言/腹化风雪为刀剑”。歌词中的“窗间月夕夕成玦”化用了纳兰性德的词《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夕夕都成玦”,用月圆月缺的时间对比来表达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形成了一种忧愁哀怨的情感基调。 月圆象征着亲朋团聚,而月圆人不圆更突显出寂寞清冷,深夜难眠点燃烛火,独自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周杰伦《东风破》),花开花落月圆又缺,一年年过去,我依然还在等待着你的出现,“等待花再开月再圆 /再与你魂梦相连”(吴品醇《忆长安》)

3小结

中国风歌曲完美融合了古典文化与现代技法,中国风歌曲歌词的意象研究不仅加深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也向世界展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古老文化,还是中西文化不断交流进步的表现。对中国风歌曲歌词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作者的文学创作水平和广大受众的欣赏水平;有助于开拓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丰富其题材和内容,为探究歌词的艺术本质提供研究方向;有助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潮流接轨,使中国风歌曲在世界乐坛上大放光彩。中国风歌曲在日渐走向民族化的同时也将逐渐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四篇:中国企业“加班文化”解析

目录

中国企业“加班文化”解析 ........................... 1

【案例】 ......................... 2

一、司空见怪的加班现象 ......................... 2

二、“加班文化”背后的社会原因 ..................... 3

1、就业生存压力大是加班现象泛滥的直接原因 .............. 3

2、企业竞争力匮乏是加班现象泛滥的根本原因 .............. 3

3、企业管理不科学是加班现象泛滥的深层原因 .............. 3

三、对“加班文化”的几种观点 ......................... 4

1、加班文化是一种“杀人”的文化 .................... 4

2、加班文化是一种“剥削”的文化 .................... 4

3、加班文化是一种非法的文化 ..................... 4

四、现代管理中如何对待加班文化 ....................... 5

1、企业不应该倡导“加班文化” ...................... 5

2、企业应为加班现象负主要责任 ................. 5

3、通过管理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 6

参考文献: ............................. 6

【摘要】如今加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成为公司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加班文化也被许多公司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本文从企业员工加班的现状及原因入手,浅析现代管理中如何正确对待加班文化。

【关键词】加班 压力 企业文化 科学管理

【案例】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用人单位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才可以延长劳动时间。”然而,法律的规定被“文化”消解于无形之中。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劳动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在许多行业,中国员工的劳动时间几乎已经赶超日韩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位专业人士如是说。而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的一位处长则说:“当加班成为一种‘企业文化’的时候,其负作用正在迅速显现。”

上有“严苛”的企业制度高悬,身边有“先进”的工作榜样,大家为了保住难得的职位,不得不忍耐超时加班之苦,加之来自家庭、社会舆论的对于过度工作的褒扬,共同作用之下,促成了难以逆转的“加班潜规则”。这个“潜规则”带来的结果是,过度加班的氛围在社会渐渐弥漫,演变成一种共通的“加班文化”。

上海最新一项调查显示:42%的劳动者处于超时工作状态。“拼命加班”成职场“潜规则”。最近,国内一家门户网站进行了调查。对于“你经常加班吗?”这个问题,近7000名被调查者中,64%“经常加班”,27%“偶尔加班”。从每次加班时间来看,2小时以上的多达78%,而超时加班能获得补贴的员工只占17%。翰德人力资源公司最新调查显示,上海目前有42%的员工每周工作时间超50小时。无独有偶,上海社科院在同一天公布的“上海市员工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显示,40%的员工对工作表示倦怠。

一、司空见怪的加班现象

当今社会,人们对“加班”二字毫不陌生,许多人或多或少地经历着加班。因为,“加班”在如今这个社会里,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文化,许多企业甚至用加班多少来衡量一个员工的敬业度。在关系到员工去留与否、加薪与否、升降与否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上,加班无疑成了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 2006 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3》指出,中国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的边缘,平均寿命从五十八九岁下降到五十三四岁。

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随着加班的“普及”,年轻人死在办公室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已经造成了公民体质危机。

二、“加班文化”背后的社会原因

现在许多上班族用“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对疲劳工作的不满。在他们看来,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要企业员工不加班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这一切加班泛滥的背后,有着各种深层次的原因:

1、就业生存压力大是加班现象泛滥的直接原因

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大,是导致加班现象泛滥的直接原因。我国人才问题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人才短缺严重,结构配置失衡。由于人才培养和配置方面的不合理,造成了大量高学历的人才大多留在大城市,不少人学非所用。加之社会处于转型期,随着改革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员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工作做不好就会被淘汰,这促使员工们不得不加班。另外不断高涨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消费,刺激了企业员工更高的物质需要。但正常的八小时工作报酬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现有的物质需求,于是选择通过加班来实现在短期内获取更高报酬的目的。此外,有些员工的工作能力不强,执行力差,或是不会科学分配时间,许多事情无法在工作时间内有效完成,只有加班。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以及从国有企业出来的员工,由于以前工作环境和习惯问题,对私企、外企一切以利益为先、讲求高效率的工作模式不适应。这都造成了他们工作效率低下,使得最终不得不靠加班来保证工作的完成。

2、企业竞争力匮乏是加班现象泛滥的根本原因

从当今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水平来看,跟西方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面临着很大的考验。目前,除了少数企业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竞争力以外,更多的企业是采用增加工作时间来缩短生产周期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当今企业中“用一个员工, 给两个人的工资, 当三个人使用”,可见企业为了提高利润, 是尽可能地节约生产成本,尽可能多的榨取剩余价值。从表面上来看,竞争力的确提高了,但从实质上来看,这样的方法绝对不适合企业的长远发展。这种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员工频繁加班的现状,长此下去,会使员工的工作热情骤减,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3、企业管理不科学是加班现象泛滥的深层原因

很多企业几乎是天天加班,这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低下有直接的关系。企业管理不科学,一些企业某些工作的流程设计的不合理,或流程所涉及到的部门责任不明确,致使重复性工作增多,总工作量就相应增长,只有靠加班来完成。企业缺乏管理效率,员工的工作效率自然低

下,因此企业要完成目标任务,只有靠剥削员工的剩余时间来实现。工作量分配不均、重复劳动、过高估计自己的生产能力无一不会造成多余的劳动,导致没日没夜的加班。

三、对“加班文化”的几种观点

加班已经成为一种“企业文化”了吗?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在很多企业,不辞劳苦、废寝忘食、经常加班的员工常常被当成模范,这些人也总是最受老板的喜爱;相反,谁要是经常按时下班,就会被认为是“不够敬业”,不但自己不自在,而且领导也会侧目„„“以经常加班为荣,以按时下班为耻”——虽然工作制度或员工守则都没有这样写,但无形之中却成了支配员工行为的准则。

1、加班文化是一种“杀人”的文化

近日,微博上一则关于“普华永道25岁女硕士过劳死”的帖子,短时间内被大量转载,“过劳死”这个词再次成为公众特别是年轻白领热议的话题。虽然这名女硕士生前所在公司并未承认“过劳死”的说法,但是之前网络和媒体上已经有了太多有关中青年干部、业务骨干甚至劳动模范等因劳累过度死亡的事例。一时间,许多年轻人感到“人人自危”,有人在网上抱怨“工作很累”、“被加班”„„

这是一种“杀人”的文化。由于经常加班,很多职工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据估算,目前中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发生猝死,劳累、生活不规律等是最大诱因。

2、加班文化是一种“剥削”的文化

这是一种“剥削”的文化。延长劳动时间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要素,也是违法企业剥削工人最常用的手段。从这一点上看,“加班文化”只是窃取了企业文化的名字,实际上用的还是古老的榨取超额剩余价值的办法来达到企业的发展。加班文化仅仅是用一个时髦、现代的名字给自己赤裸裸的剥削行为盖上一块遮羞布。所以,加班文化是对真正优秀企业文化的扭曲,是一种伪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约束本来是应该建立在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的基础上的,但是“加班文化”已经偏离了这个方向。它仅仅是用企业文化的约束性来约束员工,而员工并没有产生对加班文化极大的认同。

3、加班文化是一种非法的文化

这是一种“非法”的文化。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用人单位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才可以延长劳动时间。”然而,法律的规定被“文化”消解于无形之中。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可怕的文化。“文化”是把“软刀子”,它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它杀了人,还会让人“无怨无悔”;它违了法,却会让人“心甘情愿”。而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执法部门的干预远远不够。首要的,劳动者自己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抑制那些“损己利人”的所谓“企业文化”。

四、现代管理中如何对待加班文化

1、企业不应该倡导“加班文化”

加班不应该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它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长期加班,表明管理者的时间管理做得不够好,对企业危害巨大,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从绩效方面来讲,会在整个公司形成人浮于事、办事拖拖拉拉的习惯,使公司的经营效率降低。加班能比别人付出更多,才能拥有更多的市场话语权;公司发展不成熟,迫使高层要加班;加班是高层管理者的一种自觉行动,甘心为公司付出。当加班演变成了一种“文化”, 便显得“高尚”起来, 逍遥于法律约束之外了。

企业管理人员要清醒认识到员工逃避一切加班、忽视必要的工作职责固然是错误的,但变成“上班拼命,下班睡觉”的工作机器,更会与丰富、有益的社会生活隔绝。常识表明,连续加班会影响生产效率,不仅消磨身体,还会导致员工步入思维和文化的真空。只有将企业的价值观和员工的所求很好地结合,才能让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否则光靠加班的方法只能让员工心生厌恶,反而影响了效率,造成没必要的内耗,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真正靠着“加班文化”从小发展到大。管理者在管理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加班对企业的利弊,并对之进行权衡。

2、企业应为加班现象负主要责任

企业是加班的发起人,实施主体,在加班这个问题中,企业应该负主要的和直接的责任。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发展不仅是发展老板、资本家,也有发展劳动者,发展社会幸福的责任。但调查中,只有1/4企业重视员工的健康问题,而大多数企业则对此“并不在乎”。随着加班成了普遍现象,必然会造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失落。若企业的社会责任失落了,必然引起社会经济不健康发展的危机。因为若企业存在长期的、经常性的加班必然影响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于是社会经济就必然走上血汗发展之路,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会在知识经济时代被挤入深渊。企业应实施科学管理。企业的工作流程完全可以合理设计或进行持续改进,以及明确规定各部门或各个人员的责任,使职位和职权相一致。这样,企业的管理透明度高,各环节的衔接流畅,重复性工作减少或消除,效率自然提高,也就无需加班。

3、通过管理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加班,企业管理者应该多下功夫。首先,解决企业管理环节繁多,工作量分配不均的问题。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企业特点,建立或改善管理模型,制定管理制度,尽量减少或取消不必要的管理环节。在进行工作量分配的时候,管理者应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到人力物力的状况,不能盲目分配计划,以免获得事倍功半的结果。其次,克服企业中的管理混乱的现象,尽量减少重复劳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管理职能的自动化,实现公司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快速、便捷地进行沟通交流,既节省企业的物质成本,还可以节省时间成本。另外,企业还要加强对员工工作能力以及时间管理能力的培训,员工工作能力提升了,时间管理有效了,效率自然而然地就上去了。企业要尽可能地控制加班,因为加班越多效率越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参考文献:

[1]200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员工加班现状调查报告,新浪财经,2006,07 .

[2]盛大林. “加班光荣”是可怕的“企业文化”[J]. 中国汽摩配,2007,(05) .

[3]高路. 谁来制约可怕的“加班文化”[J]. 中国社会导刊,2006, (17) .

[4]冯来周. 论超时加班产生的根源及治理对策[J]. 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

[5]李冬洁. “加班文化”成职场潜规则[J]. 人民论坛,2006,(13) .

第五篇:如何渗透古诗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凭着我多年对古诗的偏爱,下面就针对这几年的古诗教学浅谈四点: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诗歌教学自身不仅是审美性的,还兼有伦理、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正如《论语·阳货》中所提到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上一篇:在骨科的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