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国际大环境下,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混业经营的一种合理的模式,其日益扩张是现代公司的发展趋势,金融控股公司在为公司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与其他金融公司相比,也产生了许多特有的风险。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篇1:

浅谈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与措施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使用网络消费、投资、理财的需求,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潜在的风险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互联网金融业存在的风险,进而提出了几点风险防范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 防范措施

一、前言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体,是金融与网络结合的新型领域。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有:网络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在人们肯定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的同时,其存在的风险隐患也值得人们关注。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我国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进行金融电子化的进程,为互联网金融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互联网金融所需的基本技能及运营框架。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我国互联网金融业迎来了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化与虚拟化、高效性与经济性、一体化等特点,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不仅是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运行模式和行业理念的变革。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国际互联网开展的金融活动的总称。目前,我国主要两种运行模式:

1.自有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自有支付平台,即企业为自己的支付业务专门建立的虚拟支付平台。例如“支付宝”、“财付通”等都属于自有支付平台。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则一般没有自己的购物网站,它们主要是为其他的企业提供来自于第三方的支付服务,代表企业有“快钱”、“首信易支付”等。

2.P2P模式。P2P模式,也称为对等连接,是一种通信模式,在互联网金融中,P2P是指“个人对个人”的网上借贷,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并完成小额借贷交易,P2P本质其实是一个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一端对接有小额借贷需求的人,另一端对接有理财需求的人。所以,P2P的本质拆成两半就是一个理财平台加上一个小额贷款平台。正常的P2P具有单笔交易金额较小,供需双方以个人、小企业为主的特征。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引发的全球商务变革和经营革命,预示着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在我国飞速发展,目前我国以近亿网民,成为世界上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互联网金融是2014年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为主力。产生于市场、民间、草根、民营资本的互联网金融也吸引了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开始涉入并进入到P2P网贷平台。P2P网络借贷平台,是P2P技术与民间借贷相结合的一种互联网金融服务网站。是个人通过收取一定费用的第三方平台向他人提供小额借贷,或从他人获得小额借贷的多对多网上金融借贷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成为民间资本争相涌入的新领域,尤其P2P网贷行业由于门槛低,前景号等特点,更是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将来互联网金融将呈现更加多元化趋势。步入2015年,P2P网贷行业将不可避免会经历必要的转型期和调整期,在庞大的网贷蓝海里,P2P网贷未来的趋向一定会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互联网金融产生的风险

从宏观与微观风险两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主要存在六大风险,分别为政策风险、经济周期风险、流动性风险、审贷风险、IT技术安全风险和人员操作的道德风险。

1.政策风险。虽然,我国高科技的互联网金融获得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但对于所有互联网金融公司而言,未出台的监管政策都是不确定的风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突发性有所增加。因此,政策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将不可避免。

2.经济周期风险。按经济周期的规律来说,通常几年就会经历一次,我国大概在5至8年左右,最近的一次是08年的金融危机。面对经济周期的系统性风险时,我们能做的是预警,对其做好应对准备。因此,企业需要很强的金融基因,需要对经济周期的系统性风险有准确的预判能力。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在金融行业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是金融行业最惧怕的风险,但它属于微观风险,属于可控范畴。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以下2种:(1)理财资金远大于债券资金。(2)企业规模越大,流动性风险也越大。

4.审贷风险。审贷是一家网贷平台最关键的技术,而审贷中的关键又在于贷款额度的控制。贷款额度是根据借款人提供和出示的相应资产的数量价值、形式以及借款人出具的借款理由,通过对借款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审核,可以考虑向借款人借款的最大贷款额度。现在最常用的审贷模式是审贷分离制度。

5.IT技术安全风险。IT技术安风险是决定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否长期、稳健发展的直接原因。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系统存在暗门或漏洞,面临着被黑客攻击和平台“跑路”的双重风险。

6.人员操作的道德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是一个年轻的行业,有很多年轻的公司在快速增加人员数量,然而公司相应的管理机制没能同步跟上,因此,容易出现人员操作的道德风险。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一)构建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随着中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大量外资金融机构涌入中国,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想要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1.加强对国内金融业的综合监管。首先,要加强对金融业的内部约束。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系统,确立内部监控的检查评估机制、风险业务评价机制以及对内部违规行为的披露惩处机制,做到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其次,进行金融行业自律建设。要对所属成员定期进行检查,包括业务检查、财务检查和服务质量检查;要对操作人员的经常性业务进行监督,包括对业务运作的监督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行为的预防与处理。

2.明确法律监管主体。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在于产品的重新组合和形成的改变,其本质就是传统的金融产品,建议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产品进行重新梳理和界定,分类明确其监管主体,其他机构配合监管。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加大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立法力度,尽快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让监管执法有法可依、明确责任。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范。应尽快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法律规范,加强对网络信贷、第三方支付等新型业务的约束,严厉处罚违法、违规现象。

(三)加强人员的素质提升,加快人才的科学培养

加强队伍管理,一是引进相关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适当缓解我国目前的人才紧缺问题。二是为行业内部更长期的发展,可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争取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三是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随着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快速扩张,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各高校应尽快将金融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有机整合,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四)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投资的风险教育

投资者是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个人信息遭泄露,投资资金受损失,个人信誉受影响都是由互联网金融风险带来的直接后果。因此,一是需要推广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二是注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教育。投资者往往只看重互联网金融的高收益性,而对其风险却不够重视。并且在进行相关操作时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有的甚至遭到损失。因而,应该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风险防范以及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因此,要想切实加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运行质量就必须把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及相关防范工作摆在首位。加大研究力度,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平稳快速发展。

作者:白玛玉珍

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篇2:

关于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的相关法律的问题研究

摘 要:在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国际大环境下,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混业经营的一种合理的模式,其日益扩张是现代公司的发展趋势,金融控股公司在为公司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与其他金融公司相比,也产生了许多特有的风险。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现状的研究分析,提出风险控制相关法律的合理化建议,从法律制度上防范和规制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对于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经营,保障我国金融安全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监管法律

一、引言

近年来,对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的恐龙。虽然在政府的支持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有的了阶段性成果,不过我国商业银行仍面临着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比重过高,业务结构过于狭窄,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发展前景。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的是分业经营的模式,在总体竞争力大大提高的市场背景下,总体的竞争实力较弱,开展混业经营势在必行,其形式一般有两种:全能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因此在我国积极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成为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金融组织的创新,尽管有着诸多的优势,能创造规模效益、降低经营成本、分散经营风险,可以实现金融业务的多元化,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提高经营效率。金融控股公司是必须控制2个以上不同的金融行业的机构,通过股权控制与派选董事的方式,实现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控制性持股。2002年12月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为国内首家获准的金融控股公司,拉开了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序幕。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对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的要求很高,且与一般的金融公司相比,有其自身特有的风险,因此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来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刘霞[1]在《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分析及监管对策》一文中指出,政府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过程中,应注重监管体制的建设,采取有分有合的方式;刘雯[4]建议完善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监管法律制度,包括创新监管理念、渐进式的改造监管模式,完善内控制度,适当的限制内部交易等。雷兴虎[2]发表《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防范法律机制》一文,提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迈向综合经营的现实选择,以及风险防范的法律机制是平衡金融效率安全的可行性措施。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的特殊风险

与一般的金融组织或现代公司相比,金融控股公司有其自身特有的风险。主要由以下几类:

1.关联交易的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关联交易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这是因为无论哪一种金融控股母公司通过对其子公司的控制与管理,通过其控股子公司开展不同的金融业务,且必须有2个以上的子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两种模式如下图所示:

金融控股公司组织结构上的复杂性使得关联交易隐蔽性增强,投资者、债权人,甚至控股公司最高管理层都难以清楚了解公司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授权关系和管理责任,从而无法准确判断和衡量公司的整体风险。关联交易是传递金融风险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关联交易常常伴随风险的转移与累积,加大了控股公司内潜在风险,从而危及整个公司的经营与稳健。通常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关联交易包括控股公司内部交易、内部资金和商品的互相划拨、互相担保和抵押、交叉持股、流动资产管理等。

2.监管模式的风险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涉及到多个行业监管机构,它们的监管目的、手段和重点各有不同,彼此间难以相互理解,容易产生监管盲区。例如,金融控股公司内银行、证券、保险子公司分别由不同部门监管,监管机构对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行业对资产和负债的评估方法不同、对资本充足水平的要求也不相同,它反映了各类金融机构不同业务性质上的差异,以及风险的判断标准和抵御方式的差别。由于受监管的内容、方式程度均有差别,如果监管部门间未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控股公司内的资本就极有可能流向监管强度较弱的部门,从而加剧公司的整体风险,也会降低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效率。

3.资本充足性的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性监管的特殊之处在于对其本身提出要求,以及解决母公子与子公司资本的重复计算问题。目前,国际上对金融控股公司本身须满足一定资本充足率已达成共识,只是未提出统一的偿付能力标准,而由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掌握,但《多元化金融集团监管的最终文件》及欧盟《建议案》都指出,为解决资本重复计算问题,在计算存款机构本身充足率时,原则上应将其对控股公司内其他子公司的股权投资从其资本中扣除,并规定哪些投资应从核心资本中扣除,哪些应从附属资本中扣除;而计算整个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率,应在并表基础上进行,未并表子公司的投资应从总资本中扣除。

4.垄断的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一般规模巨大,机构众多,业务规范,具有极强的市场势力,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有可能使竞争减弱或形成垄断而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比如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内各成员之间不良关联交易的存在等方面会导致不正当竞争,取得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降低了金融服务效率。金融控股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力量还可能为其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条件,比如在拥有足够市场力量的情况下,金融控股公司控制下的金融机构可能拒绝向竞争对手的关联企业发放贷款,又如可能采取搭售行为,即要求客户必须购买其关联企业的产品,以作为获得信贷的条件等。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防范立法的缺失

一方面,我国立法上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公司法》确立了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合法依据,我国《公司法》第十五条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因此,缺失存在于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详细规制的法律,要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风险防控,则需要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积极的细化的规制。另一方面,我国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为混经经营预留了空间,例如,我国《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以及《保险法》在强调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经营原则的同时,还以“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作为附加条款。这些都是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代表的混业经营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合法依据。不过遗憾的是,我国尚且没有从正面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规制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数据库进行检索,在我国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中,标题中含有“金融控股公司”的文件只有两个部门规章,分别是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将金融控股公司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的通知》和财政部颁布的《金融控股公司财务管理若千规定》。

三、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相关法律的建议

(一)关联交易的监管

限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关联交易。首先,金融控股公司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以确认、评估、监控集团内部所有的关联交易,以便和集团的风险政策保持一致;其次,所有的内部交易都必须建立在正常的商业基础之上,增加其透明度,并符合公平交易的原则。如果是处于集团整体利益的需要而为不公平的内部交易时,则从不公平交易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公司应该对利益受到损害的公司承担适当的补偿义务,而相关的董事对此应承担连带责任;再次,强调监管当局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的评价和监督,一旦发现内部控制失控或关联交易有违公平交易的原则,应立即予以纠正;最后,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直接限制、禁止某些金融业务的内部交易,以切断金融风险传播的途径。另外,财政部门也应会同监管部门制定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准则。

(二)监管模式的监管

对于来自外部的监管应以动态的眼光渐进式的探索和完善。首先,按功能监管原则,在维持现有监管结构的基础上完善主监管制度和主协调制度。由于《备忘录》不是立法,缺少威信,国务院应尽快出台相关行政法规,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监管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并且,无责任无义务,在实体上还必须完善责任机制,规定未履行法定职责所应承担的不利后果,在程序上也应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增强监管的透明度,以保障功能监管的落实;此外,协调与合作的前提是获取充分的信息,所以不仅监管者之间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还必须健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信息披露制度。其次,待时机成熟,借鉴美国的伞型监管模式,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之上设立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从总体上对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进行监管,并协调三大监管机构对各子公司相关业务的功能监管。

(三)资本充足性的监管

为保证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不受歧视,我国应在表的基础上,对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性提出要求,并作连续动态的监管。具体来说,需从两方面完善:其一,引入预先承诺法。监管对象可选择多样化的风险内部模型来衡量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改变不加区分“一刀切”的监管方式。为避免没有实现预期的承诺而受到惩罚,监管对象将能动地对资本充足率进行有效管理,这样,既使金融控股公司的行为与监管机构的目标趋向一致,达到激励相容的监管效果,又能激励其对自身面临的风险作出合理预测。其次,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要明确细化,为防范同一笔资本的重复计算,可参考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资本充足性原则报告”中所提供的度量方法,如区块审慎评估法、全部扣除法、风险基础加总法,以及风险基础扣除法等。

(四)垄断的监管

明确我国《反垄断法》相关配套规则和机构,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垄断行为。为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各国普遍将金融控股公司的竞争行为纳入普通《反垄断法》中加以规定。其中一个普遍的做法是:当金融机构并购时,要进行特别竞争评估,以判断该项并购是否会使其获得垄断地位,并对市场竞争造成损害。另外,应当成立一个应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或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购并进行反垄断审查的机构。据公开报道显示,国家工商总局负责因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反垄断执法(价格垄断协议除外)等方面的工作;国家发改委将负责依法查处价格垄断协议行为;商务部负责经营者集中行为的反垄断审查工作。根据《反垄断法》规定,我国于2008年8月1日成立了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而三个平行的部委承担三项审查权,这种设置在实务操作上可能导致程序变得更加复杂,办事效率低下。为了使这些机构之间的执法标准分工更加明确,遇到交叉问题时能够及时协调,建议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由国务院直接管理,负责衔接其他的审查执法机构。

参考文献:

〔1〕刘霞.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分析及监管对策[J].商业经济,2010(4).

〔2〕雷兴虎.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防范法律机制[J].中国法学,2009(5).

〔3〕姚宁,郝鹏.我国银行业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9).

〔4〕刘雯.论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管法律制度[J].山西科技,2007(5).

〔5〕李月红.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法律机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10(5).

作者:赵韵

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篇3: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及风险防范研究

摘 要: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金融的发展水平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金融又对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随着金融机构在农村不断涌现以及相关业务的展开,农村资金流通不畅、资金外流、农民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对于促进县城经济和“三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然而,观察近些年的运行状况,各地农村金融机构运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经营者或管理者都对经营和管理缺乏充足的认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这些都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及未来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文章以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及风险特征进行分析,提出相关防范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金融服务 风险防范

一、引言

随着金融机构在农村不断涌现以及相关业务的展开,农村资金流通不畅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对于促进县城经济和“三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2007年初,银监会相继制定并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发布了一系列文件,适当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的准入规定。通过试点的实践,结果表明构建农村金融机构对于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制度以及改进农村金融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微型金融机构作为近些年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产物,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资金调剂的重要作用。政府为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作出的一个重要决定就是构建农村银行,它可以为农村最穷困、最贫瘠的人们提供需要的帮助,因此文章对于农村金融服务风险研究与防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意义重大。

二、文献回顾

对于金融机构的研究,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众多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关于实行小额贷款的非政府组织(NGO)转型为正规金融机构的。Nimal(2003)的研究发现NGO转型为正规金融机构主要的目的是保持机构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Victoria(2002)全面的对NGO的转型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亚、非、拉美等地的正在或者已经转型的NGO,分析了其转型的原因以及转型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国内关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防范措施方面。李海燕(2008)分析认为农村银行面临来自政策及自身经营两方面的风险。吴玉宇(2008)也认为来自政策和自身经营方面的风险影响着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李明贤(2008)提出农村金融服务行业存在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在风险形成原因方面,夏春秋、張帆崔和光建(2008)认为相较于城市的银行,农村的银行缺乏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人才,缺乏自我监督的能力,社会信誉度也较低,这些给农村银行的发展带来了风险。杨连波(2008)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之所以面临风险是因为准入门槛低、内控监督制度不够完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金融机构数量多二监管机构能力不足。对于防范措施的研究,郭素贞(2008)提出应当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农村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祝辉(2008)提出农村银行想要把自己做大做强,就需要走规模化的道路。

综上,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虽然有很多,但是学者们的分析都只是笼统的概括,不够详细,也不能成为系统,需要完善并形成合理、系统的体系。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介绍

农村金融服务产生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是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正规金融组织。自从2007年我国第一家农村银行在四川省仪陇惠民村开业,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迅速。几年时间,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急速增长,如下图。

如图可见,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虽然第一家农村银行直到2007年3月才得以成立,但是2007年12月末农村银行的数量达到21家,短短9个月时间就增加了20家;2008年底总数达到105家,而且试点范围由最初的6个省份扩大到了31个省份,虽然对发展速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发展的势头不容小觑。银监会2009年7月发布了《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指导》,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又出现了新的提高。自从2006年以来,我国银监会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进行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经过多方的努力与配合,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不断加强,吸收存款的能力和发放贷款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风险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1.相关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要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中经营管理的人力资本的素质,提高人员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提高人员素质不仅能够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到较高的程度,而且可以同时降低由于人为因素所带来的操作方面的风险。而现今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中能够真正系统学习和彻底掌握银行业务的人员很少,尤其是特别缺乏既了解银行信贷知识,又熟悉农业这一行业典型特点的复合型人员。

2.服务对象特殊,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作为一般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是比较常见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户以及中小型企业,他们既没有以前的信用记录,也缺少比较完善的财务及产业发展系统评估,更没有专业的评估机构对他们进行评估。广大的农户大多以传统的种植业为生,较多依赖于自然条件,缺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缺少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在当前农业保险系统不够健全的时候更容易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正是这些原因使得众多大型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将资金贷款给农民。

3.经营成本高,盈利风险大。我国主要将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在了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面临的客户多数是农民,农村信用社几乎不屑于接触这些客户,盈利空间非常狭小。而且,农村金融机构的分散和微型的特点使得他们在面临储户提现及众多日常运营的问题方面,需要更多的流动性资产,形成的活期存款很少,资金成本较高。

五、结语

为了更好的进行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应当在借鉴国外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做好机构的内部监督管理,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外部的监督与监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行业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工作,做到对各种风险的准确把握,及时将风险遏制,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充分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对于“三农”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Goldberg,Lawrence and Lawrence J.White.1997.De Novo Banks and Lending to Small Businesses:An Exploratory Analysis. May..

[2]Bansal,R. and H Zhou: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with regimes shifts.Journal of Finance,2002

[3]祝晓平.论商业性农村金融的适度规模.金融研究[J].2003年第9期:121-129.

[4]李明贤.论提高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农业经济问题[J].2002年第7期:12-15.

作者:李玲

上一篇:电力公司会计风险控制论文下一篇:走出去战略下中国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