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离子导学案好

2022-08-01

第一篇:课题3离子导学案好

化石吟学案好

《化石吟》学案

主备人:张君萍 刘娟 闫景民

审核人:

复核人:

学习目标:

1、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重点)

3、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 想象思维,深入理解内容。(难点)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奇huan( ) guo( )藏 cong long ( ) zhuo yue ( ) 骸( )骨 潜( )行 躯壳( ) 档( )案

2.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 )其貌不洋( )坐想其成( )以逸代劳( ) 故技重演( )针贬时弊( )言不由中( )出神入画( )

3、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化石吟》的主要内容。

2).《化石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重点展示,

1.《化石吟》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 的意思。全文采用 修辞,显得亲切自然。 2.第

一、二节是全诗第一层,通过 的形式,作用是 。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第三至六小节中,表现思路的句子是哪一句?其中“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诗中“你”指代什么?而“皱纹”又指什么?

4.第四小节中,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三、精讲点拨

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结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四、当堂达标

1、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这首诗可分为三层:1—2节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发联想与想象的内容;7节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 )

(2)这首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表达了对化石的赞美。 ( )

(3)诗歌开头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 (4)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做能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 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 )

五.课外延伸

1.与下面诗句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 A.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B.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D.迎着太阳走,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2.仿照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画线句子构成排比句。 没有书,就像天空失去了阳光,鸟儿失去了翅膀。 书给予我们的是无形的财富——知识和阅历。 在奥斯特罗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我们学会了坚强: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我们增长了智慧。 。

第二篇:学案导学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本学期,重课堂、抓实际、求实效,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扎扎实实地开展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进了学校工作的全面开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现对本学期开展学案导学活动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案导学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教法适应学法的意识。

数学教研组教师通过学习学案导学理论,通过听课学习,大开眼界,放弃了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重新建构起“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调动学生自主积极参与的新理念,积极推广学案导学。半年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即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计划式”向“市场式”转变,学生有自己的主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改变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习惯;教师的教学由“注入式”向“开放式”转变,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相互研究,共同探讨,共享成功;课堂内容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进行“预习、讨论、归纳、练习、小结”的学习习惯。

二、学案导学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能够实现有效教学。

学案导学贯彻了学为主体这一主线,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学什么、如何学、效果怎样的问题。比如,一节尝试探究课,学生活动分五个方面:

1、认真阅读学案,利用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尝试完成学案上设计的问题。

2、小组内合作,归纳出基本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和关键,记下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3、互相交流学习成果。

4、做好随堂笔记。根据教师点拨以及和其他同学的交流,把学习收获记在学案上。

5、总结归纳本课时学习内容的知识体系。

在活动中,各种层次的学生充分“动”了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确保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三、“学案导学” 使教与学不再脱节 。

师生共用“讲学稿”,老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学生的“随堂练习”、学生的“课堂笔记”,即“四本合一”。原先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认真备课,但老师的教案往往是“讲案”,只考虑老师怎么讲,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效果主要是看老师讲得生动不生动,学生配合得好不好。实际上,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与学还是两张皮,老师讲的东西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学生不会的东西。现在我们搞“四本合一”,师生共用“讲学稿”,老师的“教案”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案”,“讲学稿”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讲学稿”在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实际上教材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学生在课前就学会了,上课时老师按照“讲学稿”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不会的进行点拨,教的就是学的,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教师要点拨的东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老师要补充的东西。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多余的活动,没有故弄玄虚的东西,课堂效率高,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

四、“四本合一”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课前预习的是这一张纸,课后复习还是这张纸,平时大多数学生至少需要为每门课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是课堂笔记本,学生要把老师讲的东西记下来,以备复习考试用;另一个是课后作业本。除了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外,还要买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这些复习资料和练习册往往很难做到精选题目和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说的学生负担过重,实际上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而运用“四本合一”,学生上课只有老师发的一张“讲学稿”。课前预习的是这一张纸,上课看的还是这一张纸,听课时需要记录的东西就记在“讲学稿”的“课堂札记”中,没有专门的课堂笔记本。课后学生复习的还是这张纸,没有专门的作业本。过一段时间,学生把“讲学稿”装订起来,就是精选的复习资料,考前也不再专门出备考题。在课堂上掌握好的学生课后不需要做作业,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个性得到张扬,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学案导学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数学教研组 2012.6

第三篇:导学案课题第一阶段总结

导学案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阶段性总结

本学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数学组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积极参与专题课改活动,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学校教师集中自己的各方面的信息,从自己能做到的各个方面学习研究 “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学校的进一步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我校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具体做法:

1、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多媒体设备的利用率、教学效果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反馈结果进行细致整理和分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学生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是非常中肯的,也是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为我们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2、课题组教师对所任教的学年课本内容归纳整理,广泛收集素材,按照教材的内容,形成有实效性的系列学案。

3、本学期课题组教师做了多媒体与新课程整合的公开课,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优化了教学效果。

4、结合理论学习,在我校组织的“新蕾杯”优质课展示中,全体数学老师都精心准备了一节校级数学教学竞赛课,每一节课都较好的体现了教师个人的特长,同时在数学组教研活动时,对暴露出来的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使得各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课堂的调控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这一阶段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我们同时要认识到我们的研究工作还任重道远,各方面因素很多。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决不是随便用几张资料、图片应景。要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数学教学,提高数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切实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将“导学案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效用于指导教学,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实际的问题,继续深入认真的研究,全面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在数学特长生的培养上,认真总结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发扬光大,力争在下一学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第四篇:课题.9古诗两首导学案doc

课题: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知识链接:

1、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

2、[注释] 夜书所见: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诗句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预习任务:

1、学习本课生字,能流利朗读诗句

2、查阅资料理解。

3、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自主、合作、探究: 一 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 老师范读,男女生分组读。

4. 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 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

3. 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 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 5. 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 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

7.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

三、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2.齐背诗文。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学习重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重阳节的习俗: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预习任务:

1."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3.初读课文,了解。

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古诗

1、自由通读一遍,把诗读正确。

3、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4、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5、再读古诗: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来?

二、感悟: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

2、朗读。

3、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 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4、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 。

5、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6、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举目无亲,无依

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 ,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7、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8.指导诵读。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

来?

2.朗读:

3.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

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5.角色吟诵: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学习收获:

第五篇:3.江南(导学案)

《江南》导学案

设计说明

《江南》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古诗,读着这首古诗,犹如展开一幅清新动人的画卷,置身其间,仿佛看到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可以充分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教学时,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运用了看图谈话激趣、整体探究阅读、情境学字词等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2、情感目标: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3、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如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江南水乡的美。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及荷叶、荷花、小鱼的头饰。(师生) 2.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看图谈话,激趣引入(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提示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有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景物后的感受吗?

2.引出课题:猜猜这是哪里的美景?(板书:江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谁有好方法记住“江、南”这两个字?写字的时候,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4.课文中还有哪些生字朋友?课文又是怎样描述江南的? 1.仔细看课文插图,然后回答问题,最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感受。(如,荷花很美。荷叶很茂盛。江南的风景很美……) 2.大胆猜美景的地点,明确课题,观察老师板书的生字,并用手和老师一起书空。

3.(1)发挥创造力,想出好办法记住“江、南”这两个字。(如,“江”是三点水旁加“工”。或利用本班级的点名册识记这两个字。) (2)先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再提醒同学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如,“南”的里面不是“羊”。) 4.齐读课题,明确学习任务,带着阅读兴趣走进课文。 1.给生字注音并组词。

( ) 江 (

) ( ) 南 (

)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 1.提出初读要求: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他人,把解决不了的字词问题圈出来。

2.检查初读情况。

(1)课件出示带注音的生字卡片:江、可、采、莲、东、南、西、北。教师用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侧重订正前鼻音“南”和平舌音“采”的读音。相机引导学生说识字的好方法。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的生字卡片,采用指名读、赛读、抢读等方式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读字扩词。

(4)指2~3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后评议,注意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读音。

(5)师范读指导停顿。(课件出示) (6)引导学生说出读后感受:这首诗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

1.(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音。

(2)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错误的读音。

(3)圈出读不准或不懂的字词后,和同桌或小组同学交流,把已解决的词语问题划掉。

2.(1)认真读课件中的生字词。先借助拼音读,再独立认读,积极参与读生字词的游戏或竞赛。读准前鼻音“南”和平舌音“采”并说说自己识记这些生字的方法,与同学分享。[如,加一加:“连”加“艹”就是“莲”。谜语: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 大丁遇小口。(可)] (2)大声认读课件中的生字,然后积极参与赛读、抢读的游戏,并认真听读,帮助同学校正生字的读音。

(3)读生字并口头组成词语。

(4)仔细听读,听读后试着从字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连贯两方面进行评价。

(5)听范读后,学着适当停顿,练读全诗。

(6)齐读全文,思考并回答全诗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或感受。(江南美、小鱼可爱、莲叶茂盛……)

2.给生字注音。 ( )( ) 西

北 ( )( ) 采

3.我会给生字归类。

三拼音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鼻音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鼻音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方位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完成课堂活动卡。

三、游戏巩固,快乐书写(用时:10分钟) 1.游戏巩固本课的生字。

(1)用字卡做游戏巩固识字。 (2)写字指导。

课件出示“东、西、可”三个生字。 2.重点指导书写“可”。

(1)引导学生巧记字形与笔顺:横下一口,后写竖钩。边范写边强调:第一笔横长且平;然后写“口”,要小;最后写竖钩,要内收。

(2)让学生先独立书写,然后通过展评发现优点和不足并校正写法。

(3)引导学生用“一看二比三对照”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1.游戏巩固本课的生字。

师生游戏。听老师说字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字并大声读出来(“口”加“丁”就是“可”),或一名学生指方向读字,其他学生找字,并把字贴在相应方向的墙上。

2.写字练习。

(1)认真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回顾书写方面的注意点。

(2)随着教师范写,学生用小手跟着书空。

(3)在本子上把每个字写两遍,在组内展评,选出写得最好的字参加班内展评。 (4)按照优胜者的书写标准把每个字再写一遍。同桌之间对比两次书写的字,互相夸夸对方。 5.我会照样子写。

例:艹+连=莲 口+丁=(

) 6.给生字组词。 江(

) 南(

) 可(

) 采(

) 莲(

) 东(

) 西(

) 北(

) 7.写笔顺。 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朗读全诗,总结收获(用时:2分钟) 1.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师生齐读全诗。

1.从字的认读方法、组词、课文内容、书写技巧等方面谈出收获。(如,我知道不仅要在课堂上认字,还应该在生活中多多注意积累识字。我认识了八个生字,还会用它们组词。书写时,我知道“一看二比三对照”的方法了……) 2.和老师一起齐读全诗。 8.和同桌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或感受。

9.前后桌互相朗读全诗,夸夸对方。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6分钟) 1.课件出示生字:江、可、采、莲、东、南、西、北,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2.指名读课文,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听后评价。 1.用开火车的方式每人认读一个生字并组词,其他同学跟读。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全诗,认真听读后从是否正确、流利两个方面做出评价。 10.同桌互相检查八个生字的读音。

二、情景感知,积累语言(用时:20分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

2.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数数共几行,画出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 3.随着学生交流喜欢的语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看图理解诗句。 4.指导用不同的方式朗读。

5.(1)指导学生戴头饰示范表演,体会情感。指五名学生做碧绿的莲叶,一名学生做漂亮的荷花,还有一名学生做淘气的小鱼。表演后采访:小鱼在莲叶丛中游玩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2)指导学生分组表演。 6.创设情境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课件出示: 江南/可采莲, 莲叶/荷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7.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8.齐背全文。(配乐《渔舟唱晚》) 面,听录音。

2.学生再读读这首诗,数出行数,并把自己喜欢的那句诗画出来,多读几遍。

3.自由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如,我喜欢“莲叶何田田”这句诗,因为这句诗让我仿佛看到了莲叶挨挨挤挤的样子。我喜欢“鱼戏莲叶间”这句诗,因为我喜欢小鱼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戏时的快乐心情。) 4.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先自己练读,再展示读,最后齐读诗句,可以读出自己不同的理解。

5.表演朗读。

(1)看示范表演,体会诗句意思,重点体会小鱼的快乐、自由自

1.学生看课文插图的画在的心情。再带着这种心情自由朗读后五句诗,然后在班内展示读,最后有感情地齐读。

(2)找好朋友表演课文内容,边表演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6.按照屏幕上的古诗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7.看图试背,或小组表演背。

8.学生伴乐有感情地齐诵全诗。 11.写话。(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我喜欢“____________”这句诗,因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江南的孩子说: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小鱼说: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古诗填空。 ______戏莲______间。 ______戏莲________, ______戏莲________, ______戏莲________, ______戏莲________。

13.选用“东、南、西、北”中的一个字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复习,指导写字(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九个生字:江、可、采、莲、鱼、东、南、西、北。引导学生巩固识字。

2.课件演示“可、西、东”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注意字形,识记笔画。

3.指导写好“西、东”,强调:“西”的第一笔稍短,下面的“口”稍扁,第五笔是竖弯,竖弯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东”的第一笔是横,要长且平,第三笔是竖钩,要写得有力。

4.组织开展“展评活动”。

5.组织改写。 1.正确认读八个生字,并组词,选择自己喜欢的字组词并试着用组的词说一句话。

2.认真观看课件上的汉字演变过程,并注意字形,识记笔画。 3.按照提示写字。先跟着老师书空,然后在本子上正确、美观地把每个字写两遍。

4.展示自己的字,请同学们提意见,再给别人的字提建议,或夸赞一下他人。

5.按照大家提的建议改写生字。(重写一个) 14.照样子写词,写句子。(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例:江(江南)江南是个美丽的地方。 西(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适当拓展(用时:4分钟) 1.引导学生说说: (1)江南是个怎样的地方?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江南或荷花的诗句?

2.实践:利用晨练的时间,a面向太阳,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邀请家长参与此项活动) 1.(1)自由谈谈自己对江南的认识。可以结合课文的诗句或课前收集的图片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江南或荷花的诗句。(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杨万里的《小池》) 2.和家长一起晨练时辨认方向。 15.我还知道描写江南或荷花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课题3离子导学案好】相关文章:

位似图形3导学案04-18

3丑小鸭导学案04-16

3永远的校园导学案04-18

第3课华夏之祖导学案10-01

第2模块第3单元导学案06-12

有理数的乘法导学案共3课时04-22

《书愤》导学案04-12

猫导学案04-23

分饼导学案04-10

上一篇:企业安全演讲稿下一篇:实习生实习体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