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永远的校园导学案

2024-04-18

3永远的校园导学案(精选8篇)

篇1:3永远的校园导学案

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上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尚平3《雨的四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时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学习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习难点】

1.展开联想与想象,培养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2.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词中加粗字的读音。

静谧(mì)高邈(miǎo)咄咄逼人(duō)粗犷(guǎng)干涩(sè)一脉情思(mò)莅临(lì)2.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高邈:高远,也形容人超凡逸俗。____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3.走进文本和作者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二、合作探究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一条是以四季景物的描写为线索,一条是对雨的情感为线索,即喜欢(美)爱恋(活力,滋润、流动)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上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尚平2.课文结构。

第(1)段: 总写对雨的感受。第(2——6)段: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第(7)段: 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三、精讲点拨

概括四季的雨的特点。

“雨的四季”,不是简单的写雨,而是写了四季的雨景,那么,四季的雨景各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圈出四季的雨的特点。(提示:抓关键性词语进行概括)

明确:春雨:美丽、娇媚、温柔

夏雨:热烈、粗犷

秋雨:端庄、沉静

冬雨:自然、平静

五、当堂检测(堂堂清)

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中伤(zhōng)澄澈(chéng)掺和(he)绵廷(yán)....B.缥缈(piāo)陛下(bì)显耀(yào)愚蠢(yú)....C.忙碌(lǜ)辍行(zhuì)充沛(pèi)梳理(shū)....D.放肄(sì)苛刻(kē)凸起(tū)笨拙(zhuó)....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D)A.这一幕还令人记忆犹新,其教训值得吸取。

B.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C.《中国新声代》的学员个个才华出众,对歌曲的精彩演绎令人回味无穷。D.“消法”修正案将网络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等条款纳入其中,市民们对此纷纷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解析:“随声附和”的意思是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主见。贬义词,用在这里不恰当。)3.下列各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A.“好吧。”他说,“我相信你能行!”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等……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D.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解析:B.“等”和“……”不能同时使用,删掉其一。)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上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尚平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活动一 ——听雨篇

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春雨:美丽、娇媚 夏雨:热烈而又粗犷 秋雨:端庄而又沉静 冬雨: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 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 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2、活动二——问雨篇

(1).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出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突出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间接抒发了对春雨的爱恋之情。(2).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这一段改称“你”。

作者将“雨”拟人化,使之可亲可感。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亲切自然,作者的情感流露更真实,直接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二、交流展示

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式: “这句运用了(感官、写作手法或修辞、特点.)” 表述出来。

示例: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

品析一:拟人句子: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表达作用:“化妆了”,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二、当堂检测(堂堂清)

1.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B)A.随着粤剧表演及广彩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广府传统文化的熏陶。

B.随着管道制造业的发展,橡胶排污止回阀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C.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解析:A项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让”;C项语序错误,改为“深受读者喜爱”;D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2.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C)①他父亲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智者。

②父子俩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四个月的旅游生活。自然、平静 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上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尚平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艺等几乎无所不精。

④白天他们或步行或骑马,徜徉于自然美景和人文胜景之间。晚上他则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美丽迷人的夜色。

⑤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

⑥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启发我们:一个人的茁壮成长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⑦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说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A.①⑦⑤②④③⑥

B.①⑦②⑤④③⑥ C.③①⑦⑤④②⑥ D.③①⑦④⑤⑥② 3.选词填空

(1)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______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_________、开阔的大地。

(2)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______利落的木刻。

(A.干净

B.纯洁

C.净美

D.纯净)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2)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3)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4)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2)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3)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4)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6.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征进行具体描绘,表现了春雨的________、夏雨的_________、秋雨的_________、冬雨的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的感情。

7.仍以“水珠子”为主题仿写句子。

例句: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四、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5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反思与记载】

篇2:3永远的校园导学案

学习目标:1.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比较、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2. 使学生在具体的探索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3.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4.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2、难点: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自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准备:小棒、计算器、数位表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前面同学们已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能用3、4、5这三个数字来组成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吗?(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组数,教师板书出学生组数的情况:354、534。)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这样组数呢?同样用这三个数字,你们能组成是5的倍数吗?(教师根据学生组数的情况板书出:345、435。)你们是怎样想的呢?(设计意图:这样采用组数的方法,既复习了2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又可为下面学习新的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新知学习(一)设疑引入如果仍用这三个数字,你们能否组成是3的倍数的数吗? 请同学们试一试。(教师根据学生组数的情况板书出:543、453。 )这两个数是3的倍数吗?(学生通过试除验证,得出这两个数都是3的倍数。)从这两个是3的倍数的数来看,你想到了什么?能被3整除的数 有什么特征?(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在研究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时,会很自然地想到“看个位上的数”。这里正是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巧妙地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学生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二)制造认知矛盾刚才同学们是从个位上去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的,那么个位上是3的数,它就一定是3的倍数吗?(我紧接着举出13、23、46、126、49等数让学生试除判断,从而由此引导学生推翻假设。)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这几个数个位上的数字,个位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但它们的结果有的是3的倍数,但有的数却不是3的倍数,那么我们能从个位上找出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吗?(三)设问激趣我们再看看刚才的那3个数字,你们还能利用3、4、5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 然后再看看它是不是3的倍数,好吗?(学生再通过3、4、5这三个数字任意组成一个三位数,通过试除发现:所组成的三位数都是3的倍数。)通过刚才的发现,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这样一个教学小“陷阱”,引导学生提出3的倍数的特征的假设,然后推翻假设,引发认知矛盾,并再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的设计不仅有效地避免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且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四)操作中发现规律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活动,要求同桌之间互相合作完成。1. 活动一: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些小棒和一张数位表,先请同学们拿出其中的3根小棒,在数位表上摆出一个两位数或三位数,然后再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例如:用3根小棒摆出两位数:个位摆1根,十位摆2根,组成21……)请把摆出的数填在下面的表中:

小棒的根数摆出的数3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

学生完成操作并填写表格。问:你摆了哪些数啊?(根据学生回答,填表)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吗?(请在表里画“√”)追问:用3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不是3的倍数的数来吗?(通过这样的设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果有学生认为能摆出一个不是3的倍的数来,就请他自己在下面摆一摆,然后一起验证,再下结论。2. 活动二:再请同学们拿出5根小棒,按刚才的方法在数位表上摆出几个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摆出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合作操作并填写表格。)问:用5根小棒摆出的数是3的倍数吗?追问:用5根小棒能摆出一个是3的倍数吗?(学生验证后回答)(设计意图: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来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改变了以往先列举几组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的数字,然后引导学生归纳特征的教法。这样做,不但提高了数学知识本身的趣味性,而且让学生更好地经历了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先让学生用3根小棒摆出3的倍数,学生非常投入地去摆数,结果成功了。再用5根小棒去摆,可就是摆不出3的倍数来,从而产生了很大的困惑。学生的困惑越大,继续研究的欲望就越强,从而为探索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3. 活动三: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小棒的根数摆一摆,再按照刚才的摆法把结果填在表格里,并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从摆小棒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合作完成活动,并在小组里交流。)问:你选择的是用几根小棒摆的啊?结果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小棒的根数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如果小棒的根数不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不是3的倍数……)4. 活动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3的倍数的一些特点,谁能归纳一下是3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吗?得出结论: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任意选取小棒数量来进行实验和全班学生的汇报,让学生自主地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进一步丰富前两次活动得出的结论,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从而更好的获得相应的知识。)5.看书质疑(通过活动总结了结论,再让学生看书,来发现问题,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认识。)三、达标检测:通过实验,我们现在已经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你能运用这一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吗?1、完成课本第51页的做一做的第4题。(简单说说理由)2、说一说。(同桌间合作,一问一答,1人随便说一个数让另1人猜该数是否是3的倍数。要求所说的数尽量别超过4位,然后调换角色。)3、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它们各有几种不同的填法? □7 4□5 □44 65□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填数方法:(1)先看已知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多少;(2)如果已知数位上的数字和 是3的倍数,那么未知数位的□里最小填“0”,要填的其它数字可依次加上3;如果已知数位上的数字和不是3 的倍数,那么未知数位的方格里可先填一个最小的数,使它能与已知数位上的数字的和凑成是3的倍数,要填的其它数字可在此基础上依次加上3。4、玩学号小游戏(上课前已分工好,按顺序一个号码代表一个学生,即“学号”)同学们刚才的题目完成得很精彩,最后我们再来玩一个小游戏。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学号是多少吧?那我们就来玩一个关于学号的游戏。请听:如果你的学号是2的倍数请你站起来;如果你的学号是5的倍数请你站起来;如果你的学号是3的倍数也请你站起来。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好象站起来2(3)次哦?你为什么要站起来2(3)次呢?请你用一句话说明理由。(重点突出30号、60号)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小结,得出新的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各种趣味性强的练习,既让学生内化了“3的倍数的特征”,又让学生能从游戏中轻松的获得知识,而且内容一层层深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延伸性。另外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乐趣。)四、学习小结通过这节课,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啊?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篇3:3永远的校园导学案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篇4:3永远的校园导学案

关键词:学案导学;构建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与特征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指导者、主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二、"学案"的编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并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相区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根据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A了解B理解C应用)。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主题及学习重难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及兴趣等。以高一年级文言文《六国论》为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历史的回音,本课的学习特点为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以史为鉴"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和把握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人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框架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语法、修辞、标点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升级。通过对知识框架的建构,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如《六国论》的讲解,除了让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分别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角度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入手。

3、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都是针对所学课本的内容设计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把诵读放在了重要地位之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2)自主设疑探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深入探究。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把握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的灭亡的原因?对当朝的统治者有何借鉴?"作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通过表象挖掘本质的能力。(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指导学生迁移、拓展,扩大知识面。

4、能力训练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应以精为主,逐层递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鉴赏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的能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有效连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月考等方式来检测。堂堂清,即巩固提升,是针对本课时中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的知识点,以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时大约10分钟。周周清,即归纳总结一周所学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月考试题可选取与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有联系的题来进行检测。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做题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如鲁迅的《祝福》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为了检测完成情况,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三次到鲁镇的变化)、语言、动作描写,并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祝福》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因此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探究哪些人物和祥林嫂的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谁是元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高变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06.

篇5:3.江南(导学案)

设计说明

《江南》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古诗,读着这首古诗,犹如展开一幅清新动人的画卷,置身其间,仿佛看到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可以充分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教学时,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运用了看图谈话激趣、整体探究阅读、情境学字词等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2、情感目标: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3、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如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江南水乡的美。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及荷叶、荷花、小鱼的头饰。(师生)2.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看图谈话,激趣引入(用时:8分钟)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提示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有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景物后的感受吗?

2.引出课题:猜猜这是哪里的美景?(板书:江南)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谁有好方法记住“江、南”这两个字?写字的时候,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4.课文中还有哪些生字朋友?课文又是怎样描述江南的? 1.仔细看课文插图,然后回答问题,最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感受。(如,荷花很美。荷叶很茂盛。江南的风景很美……)2.大胆猜美景的地点,明确课题,观察老师板书的生字,并用手和老师一起书空。

3.(1)发挥创造力,想出好办法记住“江、南”这两个字。(如,“江”是三点水旁加“工”。或利用本班级的点名册识记这两个字。)(2)先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再提醒同学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如,“南”的里面不是“羊”。)4.齐读课题,明确学习任务,带着阅读兴趣走进课文。1.给生字注音并组词。

()江()()南()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1.提出初读要求: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他人,把解决不了的字词问题圈出来。

2.检查初读情况。

(1)课件出示带注音的生字卡片:江、可、采、莲、东、南、西、北。教师用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侧重订正前鼻音“南”和平舌音“采”的读音。相机引导学生说识字的好方法。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的生字卡片,采用指名读、赛读、抢读等方式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读字扩词。

(4)指2~3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后评议,注意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读音。

(5)师范读指导停顿。(课件出示)(6)引导学生说出读后感受:这首诗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

1.(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音。

(2)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错误的读音。

(3)圈出读不准或不懂的字词后,和同桌或小组同学交流,把已解决的词语问题划掉。

2.(1)认真读课件中的生字词。先借助拼音读,再独立认读,积极参与读生字词的游戏或竞赛。读准前鼻音“南”和平舌音“采”并说说自己识记这些生字的方法,与同学分享。[如,加一加:“连”加“艹”就是“莲”。谜语: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大丁遇小口。(可)](2)大声认读课件中的生字,然后积极参与赛读、抢读的游戏,并认真听读,帮助同学校正生字的读音。

(3)读生字并口头组成词语。

(4)仔细听读,听读后试着从字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连贯两方面进行评价。

(5)听范读后,学着适当停顿,练读全诗。

(6)齐读全文,思考并回答全诗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或感受。(江南美、小鱼可爱、莲叶茂盛……)

2.给生字注音。()()西

北()()采

3.我会给生字归类。

三拼音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鼻音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鼻音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方位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完成课堂活动卡。

三、游戏巩固,快乐书写(用时:10分钟)1.游戏巩固本课的生字。

(1)用字卡做游戏巩固识字。(2)写字指导。

课件出示“东、西、可”三个生字。2.重点指导书写“可”。

(1)引导学生巧记字形与笔顺:横下一口,后写竖钩。边范写边强调:第一笔横长且平;然后写“口”,要小;最后写竖钩,要内收。

(2)让学生先独立书写,然后通过展评发现优点和不足并校正写法。

(3)引导学生用“一看二比三对照”的方法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1.游戏巩固本课的生字。

师生游戏。听老师说字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字并大声读出来(“口”加“丁”就是“可”),或一名学生指方向读字,其他学生找字,并把字贴在相应方向的墙上。

2.写字练习。

(1)认真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回顾书写方面的注意点。

(2)随着教师范写,学生用小手跟着书空。

(3)在本子上把每个字写两遍,在组内展评,选出写得最好的字参加班内展评。(4)按照优胜者的书写标准把每个字再写一遍。同桌之间对比两次书写的字,互相夸夸对方。5.我会照样子写。

例:艹+连=莲 口+丁=()6.给生字组词。江()南()可()采()莲()东()西()北()7.写笔顺。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朗读全诗,总结收获(用时:2分钟)1.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师生齐读全诗。

1.从字的认读方法、组词、课文内容、书写技巧等方面谈出收获。(如,我知道不仅要在课堂上认字,还应该在生活中多多注意积累识字。我认识了八个生字,还会用它们组词。书写时,我知道“一看二比三对照”的方法了……)2.和老师一起齐读全诗。8.和同桌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或感受。

9.前后桌互相朗读全诗,夸夸对方。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6分钟)1.课件出示生字:江、可、采、莲、东、南、西、北,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2.指名读课文,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听后评价。1.用开火车的方式每人认读一个生字并组词,其他同学跟读。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全诗,认真听读后从是否正确、流利两个方面做出评价。10.同桌互相检查八个生字的读音。

二、情景感知,积累语言(用时:20分钟)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

2.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数数共几行,画出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3.随着学生交流喜欢的语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看图理解诗句。4.指导用不同的方式朗读。

5.(1)指导学生戴头饰示范表演,体会情感。指五名学生做碧绿的莲叶,一名学生做漂亮的荷花,还有一名学生做淘气的小鱼。表演后采访:小鱼在莲叶丛中游玩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2)指导学生分组表演。6.创设情境有感情地齐读全诗。课件出示: 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7.积累语言,指导背诵。8.齐背全文。(配乐《渔舟唱晚》)面,听录音。

2.学生再读读这首诗,数出行数,并把自己喜欢的那句诗画出来,多读几遍。

3.自由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如,我喜欢“莲叶何田田”这句诗,因为这句诗让我仿佛看到了莲叶挨挨挤挤的样子。我喜欢“鱼戏莲叶间”这句诗,因为我喜欢小鱼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戏时的快乐心情。)4.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先自己练读,再展示读,最后齐读诗句,可以读出自己不同的理解。

5.表演朗读。

(1)看示范表演,体会诗句意思,重点体会小鱼的快乐、自由自

1.学生看课文插图的画在的心情。再带着这种心情自由朗读后五句诗,然后在班内展示读,最后有感情地齐读。

(2)找好朋友表演课文内容,边表演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6.按照屏幕上的古诗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7.看图试背,或小组表演背。

8.学生伴乐有感情地齐诵全诗。11.写话。(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我喜欢“____________”这句诗,因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江南的孩子说: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小鱼说: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古诗填空。______戏莲______间。______戏莲________,______戏莲________,______戏莲________,______戏莲________。

13.选用“东、南、西、北”中的一个字说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复习,指导写字(用时:10分钟)1.课件出示本课九个生字:江、可、采、莲、鱼、东、南、西、北。引导学生巩固识字。

2.课件演示“可、西、东”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注意字形,识记笔画。

3.指导写好“西、东”,强调:“西”的第一笔稍短,下面的“口”稍扁,第五笔是竖弯,竖弯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东”的第一笔是横,要长且平,第三笔是竖钩,要写得有力。

4.组织开展“展评活动”。

5.组织改写。1.正确认读八个生字,并组词,选择自己喜欢的字组词并试着用组的词说一句话。

2.认真观看课件上的汉字演变过程,并注意字形,识记笔画。3.按照提示写字。先跟着老师书空,然后在本子上正确、美观地把每个字写两遍。

4.展示自己的字,请同学们提意见,再给别人的字提建议,或夸赞一下他人。

5.按照大家提的建议改写生字。(重写一个)14.照样子写词,写句子。(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例:江(江南)江南是个美丽的地方。西()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适当拓展(用时:4分钟)1.引导学生说说:(1)江南是个怎样的地方?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江南或荷花的诗句?

2.实践:利用晨练的时间,a面向太阳,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邀请家长参与此项活动)1.(1)自由谈谈自己对江南的认识。可以结合课文的诗句或课前收集的图片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江南或荷花的诗句。(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杨万里的《小池》)2.和家长一起晨练时辨认方向。15.我还知道描写江南或荷花的诗句。

篇6: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3导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三大段

一中心

五环节

高效课堂—导学案

制作人:张平安

修改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组名:

课题

第六课时

导数的几何意义

(二)学习

目标

掌握切线斜率由割线斜率的无限逼近而得,掌握切线斜率的求法

学习

重点

(1)能体会曲线上一点附近的“局部以直代曲”的核心思想方法;(2)会求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斜率.

学习

难点

(1)能体会曲线上一点附近的“局部以直代曲”的核心思想方法;(2)会求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斜率.

学法

指导

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学习

自主学习

.情境:设是曲线上的一点,将点附近的曲线放大、再放大,则点附近将逼近一条确定

的直线.

2.问题:怎样找到在曲线上的一点处最逼曲线的直线呢?

如上图直线为经过曲线上一点的两条直线.

(1)判断哪一条直线在点附近更加逼近曲线.

(2)在点附近能作出一条比更加逼近曲线

的直线吗?

(3)在点附近能作出一条比更加逼近曲线的直线吗?

3.归纳

(1).割线及其斜率:连结曲线上的两点的直线叫曲线的割线,设曲线上的一点,过点的一条割线交曲线于另一点,则割线的斜率为

(2).切线的定义:随着点沿着曲线向点运动,割线在点附近越来越逼近曲线。当点无限逼近点时,直线最终就成为在点处最逼近曲线的直线,这条直线也称为曲线在点处的切线;

(3).切线的斜率:当点沿着曲线向点运动,并无限靠近点时,割线逼近点处的切线,从而割线的斜率逼近切线的斜率,即当无限趋近于时,无限趋近于点处的切线的斜率.

师生互动

例1.已知曲线,(1)判断曲线在点处是否有切线,如果有,求切线的斜率,然后写出切线的方程.

(2)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

分析:(1)若是曲线上点附近的一点,当沿着曲线无限接近点时,割线的斜率是否无限接近于一个常数.若有,则这个常数是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2)为求得过点的切线斜率,我们从经过点的任意一点直线(割线)入手。

例2.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

分析:为了求过点的切线的斜率,要从经过点的任意一条割线入手.

例3.已知曲线方程,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方程.

三、自我检测

练习第1,2,3题;

习题2-2A组中第3题

四、课堂反思、这节课我们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新的方法?

2、你觉得哪些知识,哪些知识

还需要课后继续加深理解?

五、拓展提高、补充:判断曲线在点处是否有切线?如果有,求出切线的方程.

篇7:《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导学案

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已知两角及夹边画三角形”的方法。

2、掌握角边角公理及推论角角边定理,能较熟练地运用它们及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及二次全等问题。

3、学会用分析综合法探求解题思路

学习重点: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

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

二、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引

活动

1、旧知回顾

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活动

21、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4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3、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3:

4、在一个三角形中两角确定,第三个角一定确定.我们是不是可以不作图,用“ASA”推出“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呢?

例1:如图,在△ABC和△DEF中,∠A=∠D,∠B=∠E,BC=EF,△ABC与△DEF全等吗?能利用角边角条件证明你的结论吗? A

FB5、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4:

6、“角边角公理”和“角角边定理”的符号语言:

在△ABC和△A′B′C′中在△ABC和△A′B′C′中

∴△ABC≌△A′B′C′()∴△ABC≌△A′B′C′()

http://blog.sina.com.cn/shuxue72

5例2:已知:如图,D在AB上,E在AC上,AB=AC,∠B=∠C.

求证:AD=AE

BC

D

活动

3、小试牛刀 D

右图中的两对三角形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50CA50BACB活动

4、精题演练(1)(2)

1、已知:如图,CB⊥AD于B,AE⊥CD于E,AB=BC求证:BF=BD2、已知:如图,在△ABC中,D为AC中点,CF∥AE分别交BD和BD延长线于F,E

求证:BE+BF=2BD

(1(2

篇8:3永远的校园导学案

一、导学案在编写过程中的几点误区

1. 导学案设计照搬教案模式

很多教师在导学案设计时受教案的影响较深,总是将着眼点放在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还是以教师为中主,强调的是“教”的设计; 并不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要么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么是教案与学案的“杂糅”,最后搞成了“四不像”。比如教师的导入新课,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过渡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费了很大精力,既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导致学习的低效。

导学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有利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旨在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说来,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1)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要让学生明白: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不行。

( 2) 问题不宜太多太碎,应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了重点问题。

( 3) 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抄课本,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思维。

( 4) 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2. 导学案设计照搬习题集

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这是对“问题”和“习题”两个概念认识不清导致的。“习题”一般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解法典型、供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所用。而“问题”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习题,也应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的问题; 不仅应包括“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也应包括“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 不仅应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应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因此,两者的外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大不相同。

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中,教师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托,针对本课的学习目标来精选,要注意面对全体学生,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层次。选题时,既要让学困生有所收获,又要让优等生通过解题有成就感。

3. 导学案设计“问题浅显化”

问题肤浅化主要表现在: ( 1) 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没有探究价值,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 2) 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封闭单一,答案唯一,学生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于课堂上的生成。没有生成性的课堂也就没有生命性,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 问题设计缺乏深加工。教师就教材教教材,设计问题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往往思维含量低。我们主张教师使用教参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好的例子而已,教师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加工处理,生成好的问题。( 4) 问题的设计过于零碎化。这是对问题“层次化”的误读。问题“层次化”的设计用意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或者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或者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

4. 导学案设计模式统一化

在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的课型导学案的设计模式也应不同,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现总结各课型导学案设计模式如下:

1. 新授课导学案模式: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知识链接】

【新知学习】( 可划分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两部分)

【跟踪练习】

【当堂检测】

【自我评价】

2. 习题课导学案模式

【练习目标及重点】

【梯度练习】( 包括基础练习、拓展练习)

【反思小结】

3. 复习课导学案模式

【复习目标】

【复习重难点】

【网络梳理】

【梯度练习】

【当堂检测】

【自我评价】

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通常要经历个人“初备”( 形成“初案”) ———备课组“集备”( 形成“共案”) ———个人“复备”( 形成“个案”) ———课中“续备”( 形成“续案”) ———课后修订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的过程。从集智备课( 形成“共案”) 到个人“初备”( 形成“个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但由于教师集智备课行为的不规范或者管理不到位、教师认知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备课环节被简化。有些教师将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直接拿来供自己班级使用,势必导致导学案的共性化与所任班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造成损失。更有甚者,集智备课活动被继续简化成个人分工备课,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就更大。

5. 导学案模式设计提纲化

这也是导学案设计初期容易产生的误区。一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成问题,只是列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对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帮助; 二是受传统导学方式的影响, 比如许多教师资料往往在每堂课内容学习之前设计一个学习提纲。这些提纲只是起到对知识梳理归纳的作用,并不是对问题的设计,完全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

二、导学案的使用误区

课堂学习使用过的学案,下课不能立即收交。为了进一步落实学习效果,课余时间学生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红笔修订导学案,下节课上课前课代表带领小组长逐一检查学案修订情况,然后交给教师。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三、对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1. 教师需在实施讲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按照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体会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2. 要求学生利用“导学案”时坚持自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自动按照“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故弄玄虚。

3. 讲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利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做到学生本人能处理的问题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提炼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点,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构成“错题集”。

4. 按期地巩固复习。有针对性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操练。

总之,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导学案设计应当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指导、调控,应当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选择,应当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

摘要: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方向盘、路线图,它是判断教师的业务功底和敬业态度的试金石。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落实和课堂是否高效,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败。因此,加强导学案的编写指导和使用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以强军目标为统领 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下一篇:东张镇中心学校关于在全镇开展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活动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