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文章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怎样写文章范文

怎样写文章

俗话说“文无定法”,一篇文章主题、结构、材料、语言等诸多方面质量的高低,与人的写作水平密切相关,写好文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非易事,怎样写好文章呢?至今无人能提供使人一步登天的捷径,它需要个人平时加强训练,不断总结、领会。愚以为,写好一篇文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兴趣,提高自身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一件事,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做好。对写文章畏首畏尾,或漫不经心,马马虎虎,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有了兴趣,你就能热情投入,开动脑筋,挖掘潜能,发挥想象,促使自己努力把文章写好。因此,平时就应当把写文章当作一种乐事,积极主动去面对,而不要把它当成一种负担。

人的理想、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境界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篇文章格调的高低、质量的优劣。一个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或凶横霸道的人,其写出的文章只能是格调低下、没有眼光的作品,只有思想达到高深境界的人才会写出健康向上、感人肺腑的文章来。而一篇死气沉沉或哗众取宠不务实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每个人都要重视培养自身修养,树立高尚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自身职业道德,这一点,对人们写好文章是很关键的。

二、多读作品,常梳理。

文章写得好坏与人的知识多寡、阅厉深浅有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的“会吟”、

“有神”、“逸于”是建立在“熟读”、“破万卷”、“劳于”的基础上的。因此,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坚持不懈,方能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当然,书读多了,有了材料,并不是任何材料都有用,这就要求平时经常疏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归类。使用材料时,要好中选优,选取准确、典型、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才能使文章说服力强,血肉丰满。

三、掌握文章的体式规范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写作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理论、规律和丰富的知识,从采集、构思到表现、修改,每个环节都有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从文章构成要素来讲,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都有规律可循;从文体来讲,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尤其必须正确体现体式规范。平时应认真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要常翻阅复习,摸索总结,熟练驾驭它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能首先给文章定下一个正确框架或模式,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分析,选用最佳的方式,准确地通过语言文字予以表达。

四、勤练苦练。

写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勤练笔。清人唐彪有一段论述:“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读书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相去甚远也。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这说明写文章要“内”、“外”结合,要借鉴别人做法,藉人之功,更要不怕艰苦,勤练“内”

功。凡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到写作时,都强调“做”,但许多人都害怕这个“做”,有的人写文章刚开始兴致很高,但一遇到困难就动摇信心了;有的人则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突破,一个懒惰的人,是不会有创造有突破的。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其中强调了一个“量”字,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一句话,本来它是平常的,你要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就必须花费劳动,挖掘潜能,发挥才干,努力去写。也许,你能完成的是一篇高质量的文章,甚至不止一篇。

五、留心生活,想象生活。

生活无处不文章。我们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从平凡中发现奇特。有时候,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就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想象,也许一篇文章的模式很快就出现了,比如那么一潭人们熟视无睹的臭水沟,闻一多先生却能发现新意,写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好诗来。让我们看看他《死水》一文中的句子: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这些句子十分优美生动,想象丰富独特,不留心观察、想象生活,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歌歌词写道:生活是一根绳,生活是一团麻,生活是一条路,生活是一首歌…… 对生活的这种比喻,是深入体验生活和想象生活的必然结果。而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那优美的想象,引人入胜的意境,正是作者对生活充满激情形成

的一种创造,至今,这首诗依然充满着生命力。如果不留心生活,想象生活,就会写不出文章来,写出文章也只是矫揉造作、枯燥无味。

六、重视锤炼语言。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词句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质量的高低,因此,推敲、锤炼语言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步骤。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初稿为“到”字,后来改为“过”字,又改为“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这一“绿”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早春的景色,而且用得很有气势,所以能流传千古。大家熟知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其中的词语“闹”、“天上”,分别因意境奇特和气势雄伟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其概括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岳阳楼记》才成为名篇。语言的使用是千变化,没有止境的,有的人不重视语言的锤炼,用词马虎,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生动。须知文章不厌千回改,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不下功夫锤炼语言,就写不出生动多彩的文章来。

七、转变角度,力求“新”、“特”。

文章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要千篇一律,平平淡淡,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我们要跳出常人的眼光,学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反复推理,认真比较,发挥想象,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一颗树,有的人认为它可以用来烧火做饭,有的人认为它可以用来盖房子,有的人认为它可以加工成木地板,有的人认为它可以做成精美的工艺品,有的人认为它有很重要的生态作用和对人身体的调养作用等。由于人们看这颗树的观点、角度不同,这颗树的使用价值就有大有小,写文章也一样,如果不能放出眼光,转变角度,而是默守陈规,结果就会老调重弹,毫无新意,就象看待一颗树一样,只懂得它能用来烧火做饭。当然,要写出集“新”、“特”、“奇”于一体的文章,并不是单纯从转变角度看问题就能做到的,它还需要个人知识、经历、素养等各方面的积淀。

第二篇:怎样写文章结尾?

文章的结尾,就是到此收笔,结束全文。好的结尾,有深化主题、突出中心或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文章的结尾与文章的开头一样,方式很多。常见的方法有:

(1)首尾照应式:即结尾照应开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首尾圆和。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而且给读者留下余味。这种结尾的特点是在开头段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事件作必要的暗示。而在结尾时,对首段留下的伏笔作必要的回应。

[例段](开头)每当我看到写字台上那笑容可掬的“不倒翁”时,那举家欢笑的情景便浮现在眼前……

(结尾)是啊!小小的“不倒翁”给我家带来了欢笑,但更多的是给人们以启迪……《家中的欢笑声》

(2)总结点题式:在写人叙事文章中,尤其是层次多、内容多的文章里,结尾往往要对人或事做出评价,即点明全文的中心。它的作用是起到归纳、总结全文、点明事件的意义。

[例段]这次爬竿,使我深深地懂得,只要有决心、毅力,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爬竿》

(3)画龙点睛式:这种结尾方法是在主要内容写完后,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常常采用含义深刻的话来结尾。既点明题意,突出中心思想,又使读者深受启发,得到教育。

[例段]啊!椰子树,我爱您,我爱您所具有的品质,我爱您所具有的精神,但是我更爱您所具有的风格。我要高声歌唱您!??? 《我爱椰子树》

(4)议论、抒情式:这种结尾,作者直接表明观点,发表议论,抒发情怀,令读者思考,余味无穷。

[例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三篇:怎样写文章1

水利技术人员培训教材(第一讲)

怎样提高写作水平

倪红举

有人说“会干的不如会写的,会写的不如会说的”,闫永业秘书

长曾说过:“当领导的必须学会三子,即嘴皮子、笔杆子、人样子”,我本人认为:一个人的成绩,三分是干出来的,七分是说出来的。如果你干了三分的工作,只能讲

一、二分,那你给人的印象是:你政绩平平,不咋样。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文采,也就是说写作水平很重要,如果你是个实干家,加上你有很好的写作水平,你一定会受大家的追捧、领导的重视,你的进步就会很快。然而,写作对一般人来说是件很头疼、很难干的事,写得好的人很少,讲得好的人则更少。因为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要通过勤学苦练才能提高。现在我将本人的写作经验和技巧给大家讲述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细观察

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要反映客观事物, 就必须对客观事物作仔细的观察。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纯金粹玉,在泥沙混杂中获取闪光宝物。不掌握 “观察”这把开门的金钥匙,写作的“铁大门”是跨不进去的。我们有的同志写文章感到无话可写,就是缺乏细观 1

察,细发现。

2、多阅读

广泛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鲁迅先生也提倡多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从中掌握的内容一定得深刻些,变化多一些。对我们来说,要多听领导的讲话(胡锦涛、宿清平),多读报刊评论,多记歌词台词,多看专业文章,只要积累的多了,自然就好写了。

3、巧选材

精心选择题材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加速器。选材的要求是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选择一般人没有接触过的,或熟视无睹却又意义深刻的。一经作者笔之于书,就会发人深思,令人振奋的材料。选材角度要小,写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材料。为此,必须在头脑中把各种材料比较、分析、综合,进行去粗取精,改造加工,只有这样,才能使材料新颖。例如:二分局写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朋友,倘若你到该单位去调研,会给你的印象是三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该单位的工作条件如此差,二是想不到该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为问题如此多,困难如此大,三是想不到职工收入微薄却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究竟是为什么?……”

4、常练笔

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要想入写作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有句话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写作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之后,弄懂了文章的结构方法,弄清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就要学着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实践,去练习,使之变成自身的写作能力。实际上,我们学习一篇好的文章后就可以进行练笔。而片断练习是练笔的一种好方式,片断练习所花的时间不长,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写报道就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经常写论文、写总结,慢慢的就会写的又快、又好。

5、勤修改

反复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催化剂。修改是作文必不可少的步骤,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前人说的好,“文章不厌百回改”。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托尔斯秦的《战争与和平》反复修改了七次;鲁迅先生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可见,文章修改,一般是指从初稿写出来到最后定稿的加工过程。修改时要做到五看:看用词是否通顺,看主题是否鲜明,看结构是否紧凑,看语言是否优美,看语法有无错误。总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般来说文章总是越改越好的,我们要在“修改”上下工夫。积极思考、反复推敲,对提高作文水平很有帮助。特别是经别人修改过自己写的文章,一定要仔细分析,深刻领会,不要再犯类似错误。

二O一二年二月

水利技术人员培训教材(第二讲)

怎样写好工作总结

倪红举

总结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它要回顾的是过去做

了些什么,如何做的,做得怎么样。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要以计划为依据,订计划总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1、总结有如下特点:

一是要冷静反思。工作总结要求人们对以往做过的工作进行冷静的反思,通过反思,提高认识,获得经验,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打下思想基础。

二是要强调科学。总结经验不能就事论事,“跟着感觉走”,记流水账,而要就事论理,辩证分析,力求得出科学结论,这样才能促进工作的转化。

三是要叙议结合。工作总结除了叙述、说明外,还要有评有论,通过典型材料的介绍及分析评议,阐明作者的观点,使经验教训条理化、理论化,规律化,并让读者认可你的观点。

2、总结的结构形式及其内容

一是情况回顾。这是总结的开头部分,叫前言或小引,用来交代总结的缘由,或对总结的内容、范围、目的作限定,对所做的工作或

4过程作扼要的概述、评估。这部分文字篇幅不宜过长,只作概括说明,不展开分析、评议。

二是经验体会。这部分是总结的主体,在第一部分概述情况之后展开分述。有的用小标题分别阐明成绩与问题、做法与体会或者成绩与缺点。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让人抓住要领。专题性的总结,也可以提炼出几条经验,以起到醒目、明了。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合力,共同说明基本经验。

三是今后打算。这是总结的结尾部分。它是在上一部分总结出经验教训之后,根据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今后的设法、打算,成为新一年制订计划的依据。内容包括应如何发扬成绩,克服存在问题及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可以展望未来,得出新的奋斗目标。

3、工作总结表述的要求

一是要抓住重点。总结涉及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不能不分主次、轻重、面面俱到,而必须抓住重点。什么是重点?是指工作中取得的主要经验,或发现的主要问题,或探索出来的客观规律。不要分散笔墨,兼收并蓄。有些人总结写的很长,只怕自己所抓的工作没写出成绩,造成总结内容庞杂,中心不突出。比如:我们饮水安全工作全覆盖的工作重点是:建一流的工程 、搞一流的管理、创一流的效益。

二是要写出特色。特色,是区别他事物的属性。单位不同,成绩各异。同一个单位今年的总结与往年也应该不同。现在一些总结读后总

5觉有雷同感。有些单位的总结几年一贯制,内容差不多,只是换了某些数字。这样的总结,缺少实用价值。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开展工作时都有自己一套不同于别人的方法,经验体会也各有不同。写总结时,在充分占有材料基础上,要认真分析、比较,找了重点,不要停留在一般化上。比如我们饮水安全全覆盖的特点是树立了三个意识:精品工程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建管并举意识。

三是要搭好框架。所谓框架就是文章的提纲 ,也是文章的小标题,标题不仅要突出工作的重点、特色、顺序,还要使标题鲜明化、标准化,特别要注意提纲的字数、词性的对称,语句的对偶。

例如2010年尧都区饮水安全工作总结提纲: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饮水安全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精心实施;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饮水安全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

三、创新机制、多方集资,把资金使用作为饮水安全工程的基本保障加强管理;四严格把关、有序运作,把强化质量作为打造精品工程的核心环节全程监控;

五、因地制宜、强化管理,把永续利用作为巩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果狠抓落实。

另外,还要注意文章的大标题的名称要与文章内容紧密结合,力求新颖独特,引人注目。如上篇文章的题目是:凝心聚力 奋力攻坚 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 四是要简洁通顺 。总结的文字要做到用词适当、用例确凿、评断准确,语句要避免重复、累赘,要简洁明了,通顺爽口。特别注意不要有语法错误,注意逻辑构思,最好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就会 6

使文章更带有艺术性。建议大家多读毛泽东的文章,比如《为人民服务》、《论持久战》、《愚公移山》等。

二O一二年二月

7

第四篇:怎样把文章写长

怎样把文章写长 (2011-11-04 14:19:16)

转载▼

标签:分类: 写作辅导

杂谈

有位高一新生在课间对我说:“一篇作文要八百字,太多了。我写不满那么多字。”我问:“你能写多少字呢?”学生说:“我一般写到三五百字就没有话讲了。”我们在走廊上说了一会儿话,又上课了,我对他说:“刚才我们说了五分钟的话,如果写到纸上,可能已经有两千字了。”学生吃了一惊。因为他可能不觉得已经“说了那么多字”,而作文时却像拿凿子刻石碑似的,多写一行字都累得慌。

我刚教书那一阵,也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长”,听到这种话我会笑,因为当时也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短”。网络开始流行后,多了一个词叫“灌水”,几句话的意思往往能扯成长篇大论,如“抻面”一般,“假大空”盛行,说废话成风。当然,那已经不完全是写作技能差,而是文风问题了。

如今学生的焦虑常在“写不长”,因为高考作文那个“不少于800字”的要求悬在他头顶上。应试要求的陈规有不合理之处,然而经常性的“无话可说”毕竟也反映出表达能力差。

学生感到没有内容可写,下笔“写不长”,一定是在某个具体环节上有困难。解决“写不长”的问题并不难。首先要能发现学生作文中“没展开”或“没说清”的地方。有位初三学生写在校园经历的几件事,有一处写在“鲁迅园”遇到同学,但只有三五句话的叙述。问她:“你写的是东墙脚,哪个地方的样子还记得吗?”因为我每天也从那儿经过,所以我知道她写的能是东墙脚,只有东墙脚才能有那窄窄的巷子,砖墙才会有那样的特点,而一个不了解“鲁迅园”的读者根本不知道什么“东墙脚”,也无法从三五句话里体会那里特有的情韵。我让她“再想想那幅图景,描摹得细一些”。她闭上眼睛描述,有:“老墙上的藤叶枯了,仍然在风中颤抖”,“那把丢弃的竹扫帚斜靠在墙边,竹柄上已经有星星点点的绿斑”„„在回答:“你对那里的景物有过哪些想象”时,学生说:“木门上残存的红漆总是让我想象到,十九世纪末,这幢楼刚刚落成时的大门红得发亮;还有,当时是清朝末年,男子还留着辫子呢!”在回答“走在东墙脚窄巷时,你有没有其他人不一定知道的心思”时,学生脱口说:“我希望对面过来的也是女生,最好还是我认识的;巷子窄,要不我会尴尬。”我觉得她那种心理很真实,因为那条巷子的确很窄。我对她说:“好吧,把刚才想到的这些话都补进去,因为要联缀过渡,这样就多了三百字。现在看看怎么样,画面出现了,感觉有了,读者也跟你一同走进东墙脚的窄巷了„„”

这一次学生知道怎样“写长”了,下一次她是不是还会这样去想、

这样去写,取决于她能否有“描写意识”。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人善于描述自己见到的人和事,善于形象地传达自己的感受,他会在很多地方受到欢迎,原因在于别人听他说点什么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即我们常说的“生动形象”和“传神”,听众或读者在接受信息时少了很多障碍。在这里,已不是“能不能写长”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写”的问题了。

缺乏读者意识,忽略他人可能的感受,总以为自己看到的东西任何人一定会有同样的印象,而不知道这一切应当用自己的笔去“还原”,应当通过“描绘”去传达,这是很多学生的写作通病。当然,“什么是描写”和“为什么要描写”几乎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要把自己所见到的一切用文字传达出来,使读者读后脑海里出现的形象与作者所见的图景高度吻合。因为缺乏描写意识,很多学生总以为叙述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过多的叙述至多只能完成“顺序”,只能解决“往前走”,即使一些学生懂得“一波三折”,也至多是走条曲线,而不知道应当“停下来看”(描写)。这就是记叙文“写不长”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师的写作教学可能也忽视了这样的指导。

议论文的“写不长”则往往在于学生不了解议论的作用,缺乏议论的兴趣,议论的过程被弱化。学生在文章开头亮了观点,但写作目的不明,不知道需要通过文字来显示自己的“说服力”,不懂得要展示“支撑论点的过程”,而是匆匆忙忙直奔结论。所以,三五句话亮了观点,仿佛不屑与人论辩,随即便是所谓的“摆事实”,举出一两个并不一定妥贴的例子,就自说自话地收住,那意思仿佛是“事实胜于雄辩”,“你自己慢慢去体会吧”。——我讲评议论文作业时,问学生有没有这样的情绪,很多学生都会心地笑了。这些学生的“写不长”可能还是在于缺乏读者意识,认为“我知道的你就该知道”,“我想到的你也一定会想到”,所以不必多言,而也正是这个自以为是的“不必多言”,最终让一些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进而“不会说”。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说“把议论引向深入”,可是如果教师自己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生往往也就不会深入思考;而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独立思考是没有价值的,学生作文往往也就自觉地“浅”了下去。这样的“浅”,必然造成无话可说。电视台播放低俗的小品节目,嘲弄残疾人或弱势群体,批评这种表演低俗,是立场和情感态度问题,是基本素养,学生凭最简单的道德判断就应当解决。然而要分析这种现象何以有市场,则需要从国民素质,从管理体制诸方面去分析,教师如果能启发学生就这类问题作深层思考,不愁无话可说。当然,话说开后如何把握分寸,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针对“写不长”,我经常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记叙,多想想:当时情景究竟是什么样的?对读者而言,我的描述能不能再现当时的情形?我是不是应当把讲述的节奏放慢一些?如果是发议论,则应当想到:我表达观点的条理是否清楚?我的读者可能会在哪方面、对哪一句话产生误解„„

在这里我想指出一种现象,即学生的作文习惯经常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他写作上的困难可能会和教师的教学观和评判习惯有关。在起始年级教学中经常发现,如果学生在九义阶段接受了正确的写作指导,他一般不会觉得有什么

特别的困难。学生“写不长”有时可能是因为教师不喜欢某些内容,他“不敢写”;有时是教师要求过高,总是认为学生的写作“提高过慢”,“不到位”,于是学生“不会写”。学生从语文教科书上接触文章的大多是经典作品,一些教师的写作指导往往以经典为样本,拿学生作文和教材的表达相比较,这种做法没有必要,这样的目标会让初学写作者感到不可望也不可即。教师在作文指导和评价方面应当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丧失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在和同行讨论这个“写不长”的话题时,我注意到,有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无话可说”研究,已逐步延伸到教师自身表达习惯的问题。确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自身不善于表达,也就无从引导启发学生的有效表达。有些教师自身不善于感悟生活(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语文教师自身的观察能力也比较差),当他们看到学生写一件趣事时,经常会说:“这么巧的事,怎么被他看见了?”他们还缺乏幽默感,我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一位学生饶有兴味的表达,全班大多数学生觉得有趣,听课的教师也忍俊不禁,可是授课教师并不敏感,反而批评学生大惊小怪。在这样的教师面前,有些学生就逐渐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激情,他是“懒得多写”,而并非是那个“我写不长”。所以,学生写作方面的一些痼疾,教师是不是也该从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呢?

第五篇:怎样阅读写人类文章

我们现在已经是中年级的学生了,平时作业做完后要多阅读课外书籍,以提高阅读水平。课外读物有多种,有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状物的、童话寓言、科学小品、诗歌、故事等等。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要注意:

1、熟悉文章所写的事情

熟悉文章所写的事情是分析文章中心人物和中心思想的基础。写人与记事是分不开的,文章的任何人物特点都是在事情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的。因此,熟悉作者所写的事情,是理解写人文章的关键一步。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写人文章,是以表现人物为重点的,而人物的特点,除了通过事情来表现外,还通过人物描写来展示。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3、了解选材特点,抓关键字词语句。

写人文章所写的人是具体的人、活生生的人,他的思想性格不是凌空表现的,而是要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材料来显示。这样的事情或材料来显示。这样的事情或材料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因此,在阅读写人文章时,要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写什么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想一想所写事情的侧重点在哪里,它对表现人物特点有什么好处,等

等。另外,有些文章能够直接找到反应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的句子或词语,阅读时只要找到这些关键的句子或词语,就能比较容易地领悟文章的中心。但是大部分文章的中心是通过人物和事件的叙述间接地反映出来的,所以还须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内容或情节,认真分析,深入体会。如果能这样阅读,不仅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欣赏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有一个能变形的面孔。什么事()她生气了,面孔立()拉长。听到高兴的事,脸就变()了,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线。昨天我语文考试得了100分。我把这个消息将给妈妈听,她立刻笑了,脸成了圆形的了。她还对我说:“明天给你买大橘子。”当然我也高兴。可今天我数学取得了94分,回到家里,又和妈妈顶嘴,妈妈生气了,脸一下子拉得有2尺长。

本来我想改正错误,但看到妈妈冰冷的脸,要求上进的心立刻变弱了。当然,妈妈的脸并不总是这样,她的冰冷,她的拉长,全是因为我不好。我要努力,我要上进,我要永远只看见妈妈的圆脸。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

1、在横线上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

能(néngléng)只得(zhīzhǐdé děi)

3、画去()里用得不正确的字。

(驶使)(刻克)(园圆)

4、形近字组词。

眯()脸()但()睛(

咪()睑()担()晴(

5、用下列词语造句。

(1)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画出妈妈生气、高兴时面孔的变化。

7、用“——”画出文中夸张的句子。

8、用短文的句子回答问题。

(1)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我”怎样做才能永远只看见妈妈的圆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小的时候,发生过不少有趣的事,可让人哭笑不得。

在我5岁那年,爸爸买了一个电动剃须刀。只要装上一节电池,一按开关,电动剃须刀就会发出沙沙的声音,这种声音可好听了。我更喜欢看爸爸剃胡子。每次,我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发现电动剃须刀到哪里,哪里就干净了,真像一家收割机。爸爸剃完了胡子,我总要摸一摸,光滑滑的,可有趣了。

有一次,爸爸剃完了胡子,把电动剃须刀放好,便出门了。我心里痒痒的,很想试试那电动剃须刀,便学着爸爸的样子,从桌洞里拿出那电动剃须刀来,放进一节电池,按了按开关,电动剃须刀马上就响起了沙沙沙沙的声音。我高兴极了,急忙拿起小镜一照。呀!我怎么没有胡子啊!突然我看见了眉毛,对!“刮” 眉毛。我小心翼翼地去碰一下眉毛,这一碰可不要紧!电动剃须刀可快了,一下子就把眉毛剃掉一块。我扔下镜子和电动剃须刀,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这时正巧爸爸进门听见,急忙跑过来,他看了一下就明白了,便哈哈大笑起来。后来,这件事传到了奶奶和姥姥耳朵里,成了一件趣事。

现在我上三年级了,一想起这件事,还乐得不得了,那时多么可笑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在()中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沙(sā shā)可( kě kē)翼(jìyì)了(liǎole)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喜欢——()突然——()急忙——()

3、根据注释,从短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1)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2)眼睛不转眼珠地(看)。()

4、照样子写词语。

光滑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摸一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短文内容,把句子写具体。

(1)剃须刀响起了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买了剃须刀。

(6)结合本文内容先选择合适的文题在括号内画“√”,在写在文章前的横线上。

(1)一件趣事()(2)一把剃须刀()

(3)爸爸的电动剃须刀()(4)一把电动剃须刀()

7、用“小心翼翼”造句。

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短文的第____自然段描写的是趣事内容。概括这两个自然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丽的北京晚秋

北京郊区的秋天景致特别美好,分外宜人。每当走在甘家口往西的阜成路上,我便觉得格外舒畅。

这是一条能去西郊的京西公路,笔直笔直的,一眼望不到头。大路两边,一棵棵银杏树,在晚秋时节,挂着一把把金黄色的小扇子。一阵秋风吹过,小树叶不停地摇摆,不时地往下飘落

上一篇:正宗温州话范文下一篇:植物园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