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文章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如何写文章范文

如何写文章

同学们生活中会接触很多人,特别是自己熟悉的人.他们有的勤劳,有的懒惰;有的处处为别人;有的时时为自己;有的铺张浪费,有的俭省节约……将身边不同的类型的人用文字真实地记下来,就是写人的作文.写人的作文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注意把握.

一、抓住典型不放

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反映出来的,所以,写人一定要抓住最能表面人物品质的典型来写,才能使人信服,活灵活现.最能说明人物思想品质并以此表现世事道理的事物,就属于典型的范畴.“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典型事例,看似平凡实则包含着人物不平常品质的小事也是典型事例.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过一件典型的事写人,是“写人”作文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典型,文章就平淡无奇,“写人”就推动了真正的意义.塑造典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一种事理,所以,同学们塑造典型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无中生有,捕风捉影.

二、言与行中见个性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他性格特征的镜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的语言“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所以,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选择他有代表性的语句,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个性和思想.语言要符合人的身份.作文中的人物的真实语言尤为重要,千万不可凭想像“张言李腔”. 除语言外,人的行为也是受人的思想感情支配的.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描写人的行为,就必须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组.

三、表里如一才是真

我们读过的文章中,经常见到这样一类话:“我想……”,“他在心里盘算着……”,“老师的话又在我耳边想起”,“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这些都是在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有了心理描写,作文就显得生活起来.

四、千人不可一面

写人,常常要描写他的外貌.外貌的内容很广,如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等.抓住人物特点写好外貌,才能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有些同学写人时缺乏真情实感,把别人写过的东西背出来便用.描写人的外貌往往千人一面.什么“圆圆的脸蛋,水汪汪的眼睛,乌黑的头发”.不管男女老少都一样.同学们如果对所写人物外貌进行认真的“捕捉”,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两外貌相同的人.描写因人而异,“千人一面”让人乏味. 人的外貌各不相同,作文千万不能像列流水账,一要不少,从头写到脚.实际上,“这一个”之所以不同于“那一个”,往往只体现在某一个或几个主要的特征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外表写得很全,实际是湮灭了主要特征,达到应有的目的,所以,写人外貌时,一定要围绕文章主题的需要,抓住特征,善于取舍 范文: 感激老师: 小学六年的生活,仿佛就是昨天.那一声声天真无邪的笑声,那一个个追逐打闹的身影,仍是清晰可见.可是,六年的生活很快就要过去了,同学们都在依依不舍中惜别、落泪、伤感.这,就是感动. 老师那灿烂的笑容,想起练毛笔字的情景,那丝愉悦,那份亲密的感情,如一缕甘淳,直沁心田.而今却要开了我,悄然无声.感念之中,不禁落泪.这,便是感动. 老师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日夜操劳,而离别之后,难有再聚之期.偶然的相会,我,又见到了她——曾经培育我,传授我知识、道理的恩师.也许仅是一声问候,一声招呼,也会令我激动至深,难以平静.这,亦是感动. 感动是沁人心脾的山泉,畅饮山泉,洗涤人心中的污浊; 感动是严热中的甘霖,迎接甘霖,感悟人生的哲理; 感动是洁白无暇的飞雪,领悟飞雪,走进一个感性的世界……

似微风拂过海面,似碧浪拂吻海滩,那一丝感动,一份萦绕心头的情愫,总在悄然间令生活充满惬意,洋溢热情! 感动,一个多么深重的词.它,多么美好,几乎每一处都有生命流动;它,又多么慷慨,令沉没者苏醒,令无情者动情.感动啊,拥有您,是的,生命将愈精彩,愈多姿……感激舅舅的身上泛起紫斑,舅妈的脸色开始一天天黯淡.几家医院一致认定舅舅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书上医生潦草的字迹一下把全家人击懵了. 舅舅和舅妈都是脾气特好的人.舅舅一天到晚乐呵呵的,从未见他不开心过,听说当初他就是以乐观的个性俘虏了舅妈的芳心.跟一个快乐的人生活在一起确实开心.有一次我去舅舅家玩,舅妈在卫生间洗澡,关着灯,也不开淋浴器,仅仅接一桶水.舅舅见她洗得毫无声响,笑着说:“老婆,你在于洗呀厂乐得我半天都没合拢嘴. 我们说舅妈真有福,每天都可以笑颜迎人,舅妈半羞半恼地说:“你舅舅就知道贫嘴,一个空话匣子,从没见他给我写个只言片语,老了连一封可以翻看的情书也没有!”

舅舅做化疗,剃光了头发,他笑着对舅妈说:“老婆,这回可以给你省一半的洗发水了.”舅妈却一反常态,买最贵的药和营养品放在舅舅的床头.舅舅的造血功能一日日衰竭,并且发现伴有溶血反应,这意味着舅舅随时可能离开人世.舅妈的眼睛红肿着,舅舅摸着舅妈的脸,笑 冬季最寒冷的那天,舅舅的脸色比窗外飞舞的雪花还白.黄昏还没来到的时候,舅舅溘然长逝.坚强的舅舅在弥留之际,握着舅妈的手,终于留下了感激的眼泪. 在第三天的晨报上,我们看见了舅舅的“情书”,登在“征婚启事”的栏目里,用了醒目的黑体字:“吾妻,32岁,我以与她生活过五年的经历作证,她是最好的伴侣,是本人此生遇到的至宝,本想一生一世悉心珍藏,无奈天不遂人意,我将先她而去,谁能替我好好珍惜,我在天堂将感激不尽!”

舅妈捧着这封情书,泪水直流.

第二篇:如何写文章

写人记叙文以记叙人物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如人物传记、人物通讯、人物轶事等等。写人的记叙文重在刻画人物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写人一般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⑴,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⑵,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⑶,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⑷,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

人物专访要写出现场感

人物专访是作者怀着比较明确的目的去访问有关人士并集中说明某一主题的新闻体裁。

以访问记的形式写的人物通讯或答记者问,不是我们所说的人物专访。人物专访虽以人物谈话见长,但又必须有生动的现场描写,而且比人物通讯有更强的新闻性和针对性。

采写人物专访,首先要选准采访对象。一般来说,先进人物,社会名流,风云人物,有创造发明的模,各条战线上涌现的新秀,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闪烁着新的思想光辉的劳动者,某些事件的关键人物和知情人,都可以作为人物专访的采访对象。我们采写一篇专访时,应该根据当前人们所普遍关注的某个问题的需要,选择那个所见新闻所论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明力的人物去采访。同时,要选准报道时机,迅速地作出报道。如果失去了最佳报道时机,往往会使一篇人物专访的新闻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失去新闻价值。

采写人物专访,还要注意再现采访对象的谈话风格。人物专访中的人物谈话是很重要的报道内容。因此,写好人物谈话成了专访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物谈话往往因为各自的条件和环境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别,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有的旁征博引,有的深入浅出;有的庄重严肃,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善于形容,有的长于比喻;有的激昂慷慨,有的柔情似水……在写报道时,无论是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都应该选择充溢着个性特点的语言。如果能再现出人物谈话的个性特点和风格,就可能使读者对专访的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否则,如果专访人物的谈话,全是用作者自己的话来代替,那就可能使读者失去新鲜感,甚至感到索然无味。

采写人物专访,写好人物谈话虽然重要,但仅仅写好人物谈话还缺少立体感,没有感染力。一些善于采写人物专访的记者总是善于用精练的文字展现专访现场的情景和气氛。著名记者柏生曾说过:“专访中,记者可以出面,作为见证人,把读者带到现场,结识人物,了解事件;可以在文章中勾画人物外貌、神态、衣饰、动作,描写人物对话,以及周围的环境;也可以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见解,写得情景交融,使人一路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中国新闻社著名记者郭瑞琴于1981年9月写过一篇人物专访《梁漱溟忆旧谈新》,其中有一段关于书房的描述:“他的书房宽敞明亮。有书,但不算很多。书橱里大多是《柳文指要》、《诸子集成》、《儒家思想》之类。墙壁上挂了一幅年历,室内除了沙发、茶几、藤椅等必备的家具外,没有什么特别的摆设。最引人瞩目的要算靠西墙的那张古旧的中国式写字台,它抽屉多,式样古拙,是梁先生终日伏案工作的地方。”这段现场和环境描写,不仅很好地说明了梁先生的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它为介绍梁漱溟先生的志趣、学问、修养,都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从而加深了读者对梁先生这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认识。

这段成功的现场描写告诉我们,人物专访中展现现场、勾勒人物形象,应该准确、简练、传神,确能在突出主题上起到重要作用。眼下,在一些人物专访中的现场描写,往往显得不够高明。有的不是从揭示报道的主题出发去抓住传神之处去描述,而是为描写而描写,对无关宏旨的场景却不惜笔墨,大加渲染,对毫无动人之处的情节却无病呻吟,大发慨叹。结果,不但不能使专访生辉添彩,反而成了画蛇添足,成了文章的“赘瘤”。这是值得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初涉新闻工作的年轻朋友应该注意的。 人物专访“一台戏”

这里所说的“一台戏”,是指人物专访的作者要像导演一样去引导作为主角的采访对象及作为配角的采访对象身边人的全过程。

然而,目前媒体上的有些人物专访,虽然在标题上标有“访×××”的字样,或者在文章上打出了“人物专访”栏目的字样,但通读全文就会发现,文章没有或缺乏人物专访的味道,根本称不上人物专访,只能说是“挂牌”的专访。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没有引导好采访对象,或者说作者缺乏引导采访对象的艺术。具体表现在,有的作者只在文章的开头露面,而且还是很程式化地表现自己,一般为“×月×日,笔者在×××采访了×××”。除此之外,文章的其余部分就再也见不到作者了。很显然,作者只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由头,而没有把自己当成导演,更谈不上引导艺术了。因而写出的文章像是人物简介。有的作者在文章中露面次数又偏多,有喧宾夺主之嫌,且引导得生硬,这种引导模式一般为:作者问,采访对象答。因而文章通篇是对话,平淡泛味。

描写人物的文章,看起来不难,甚至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比较容易驾驭的,但要把此类作文写好也不是容易的事。

我见到过一些作文,常常是平铺直叙人物;或者是选材老套,很难体现人物性格,很难与读者达成共鸣,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类文章下大力气加以突破。因此,对如何写好人物作文我有以下一些建议:

1.人物特征要典型

首先,肖像描写的一定是人物最典型最直观的特征,其次要抓住最能表现“这一个”人的身份、心理和外貌的特征来写,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活灵活现。同时,这样写也能使文章内容更真实,使人物形象更有质感,当读者初次阅读起此文章才不会有审美疲劳的感受。

因此,在人物典型特征描写方面一定要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会使整个人物更有血有肉。

2.语言描写要生动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由于时代、职业、身份、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语言描写一定要简洁得体,不可拖沓散漫,在人物描写中语言可以形象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征。 3.心理描写要具体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如果说人物的肖像、语言的描写侧重于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让读者透过这些描写窥见或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那么,心理描写则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它们的互相结合,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写人物的时候,要做到紧扣人物的特点去描写,笔下的人物是静止的,而留在纸上的叙述一定要真实、生动、完整。其实,只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写出鲜活的人物,能让笔下的人物达到呼之欲出的效果了。

第三篇:如何写好文章——胡乔木谈写文章

如何写好文章

——胡乔木谈写文章

汤春松

作为党内著名的笔杆子,胡乔木一生起草、整理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重要文件和历史文献。毛泽东曾夸奖他说:靠乔木,有饭吃。邓小平称他是“党内第一支笔”。胡乔木的文章为什么能够引起这样的反响?重读他对写好文章的论述,对于当前领导干部自己动手写文章仍有借鉴意义。

写文章要树立科学的态度。在胡乔木看来,写文章是为了使群众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为了动员群众,是个政治问题。“我们写的文章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让党早下决心,作出判断,作出决定,发动群众,使群众懂得各方面的利害,按照党的要求积极去做。”所以,写文章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态度是优良文风的基础。有了科学态度,我们才谈得到优良的文风。八股就是与科学态度相背离的文章,讲来讲去,“每一句话都是没有什么意思的,都是一些概念的重复。什么道理也讲不出来,什么问题也不解决”。文章形式千篇一律,内容空洞无物,害人不浅。所以,胡乔木主张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优良文风,对待所要论述的问题,无论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批判别人的观点,都是采取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总是经过严密的分析、严格的推理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写文章首先要讲辩证法,同时还要讲形式逻辑,两样东西并用。

应当打破一切固定的模式。他形象地将写文章比作盖房子,“一个建筑要有材料,有结构,整个建筑还有设计。写文章和盖房子一样,要看如何布局、设计,是否经济、合理、实用”。在延安整风运动之前,当时报纸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只谈上层人物的活动,或者登载仅供消遣的社会新闻,但是很少涉及广大群众的生活。报馆每天收到不少的稿件,多是千篇一律刻板生硬的稿子,写什么都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实际上是“自己在地上画了圈子,让它限制了自己,跳不出它的圈外”。比如,“写除草一定是从下雨开始。写三三制一定是党员退出,党外人士补遗。写学习,一定是情绪高涨,但有缺点”。这样,生动有趣的材料就被固定的格式束缚住了,写文章变成了公式化,没有了新鲜活泼的思想。

在他看来,文章要写得生动,文气就要有起伏,有变化,有正面又有反面,有抽象又有具体,有陈述语气又有疑问语气。他说:“文思不活泼的人,应该到有悬崖的海边去看看,那汹涌澎湃的波浪,给人一种生命流动的感觉。我们的文章里,应有波涛,有悬崖,有奔腾,有冲动,有激情。”当然,他也认为别人的好文章,必须读,必须学习研究它的结构,但任何好文章的结构都不能硬拿来自己用,写文章不能公式化。文章的结构,应根据每次是说什么话,对谁说话而有所不同。正如裁缝师量体裁衣一样,“最好的裁缝师,不是用衣的样式硬套在人的身上,而是根据人的身材,决定衣的样式”。

文章的内容要充实。胡乔木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文章最要紧的莫过于内容。要充实文章

的内容,把文字写好,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材料,二是用什么语言来写。而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一篇好的文章要应做到“新”“实”“小”“清”,即材料新、语言实、题目小、对象清。

材料新,就是文章内容要有新东西。在他看来,写文章就如同给朋友写信一样,非有什么话告诉别人不可。“每次有每次不同的问题,每次有每次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语调”。因此,写文章就不能照抄别人的意思或词句,如果把别人说过的话拿来再重复一遍,就好比是鹦鹉学话,令人生厌。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从丰富的群众生活中去发掘材料。他把群众生活比作广阔的海洋。他曾告诫记者:“只要依靠群众的海洋,稿源是不会枯竭的”,“光会写文章是不顶事的,光有一套新闻常识也不够,一定要熟悉群众的生活和群众的心,熟悉各项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的具体过程,这样才有指望产生出合乎人民需要的第一流记者”。

语言实,就是要写得具体细致。他认为,有些文章之所以让人读起来摸不着头脑,往往是因为喜用抽象的名词来说明事情,这些话过于笼统和空洞,就好像雾中看人,若见若不见。而用具体的事情来说,就好像看见人的面貌,听见人的声音,使人觉得真切实在。比如,“只说某人在学习中有了进步,就不如说他以前做工作是怎样,现在做工作是怎样,以前看问题是如何,现在看问题是如何”。当然,写文章也不能老板着面孔说些枯燥的话,要写出一点趣味来。文章里要有适当的幽默。他把这种幽默比作是一种风,“这个‘风’不是冬天的寒风,也不是夏天的热风,而是小电扇扇来的风。这种风可以把人吹得清醒过来,使人感到舒服”。因此,我们对所写的事情就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轮廓的、漫画般的观察,必须有仔细的研究和周密的考察。

题目小,就是把题目范围定得小些。他非常讲究文章标题的重要性,认为制作标题如同画龙点睛。“如果用‘画龙’比作写文章,用‘点睛’比作制标题,是非常恰当的。龙身画得好,龙眼点得好,这条龙就活了起来。否则,龙身画得再好,而龙眼点得没有神,就是一条死龙。”所以,他不赞成写文章定大题目,认为“题目大了,侧面也就多了,内容也就复杂了。假如自己对于问题没有真知灼见,自然就要拿别人的旧话来凑数。这样不就成了万金油八卦丹之类百病皆医而又一无所医的东西吗?这样又怎能使文字写得不枯燥、不呆板、不奄奄无生气呢?”相反,如果题目范围定得小一些,就容易把问题说明得深刻精到。

对象清,就是动笔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说话的对象是谁。我们写文章是为了给人看的,给什么人看,要使人看下去,应该捉摸一下,要因人、因事、因地制宜。也就是,上什么山,唱什么歌。他主张,写作的时候,就像自己面对着读者说话,就要弄清楚听话的人“他们的生活如何,需要的是什么,想着什么事情,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然后我们才能用他们的语言,去打动他的心弦”。只有这样,我们说出的话才会亲切有味,而不是隔靴搔痒、枯燥无味。他说,文章写得长,写得短,写得详细,写得简单,要加解释,不要加解释,都要看人家了解的程度,什么文字要多加工,什么文字可以少加工,要看对象。如人代会上的报告一般少用难懂的话,否则人家提出来还得解释。

写好文章需要长期锻炼培养。胡乔木是人们公认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之所以能获得这样大的成就,除了天赋的条件,更多的还是靠勤奋和实践。他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坚持联系实际钻研理论。他读书之多、知识面之广是少见的。正如朱镕基同志所说的,“你跟他说话,就使你感到,你所知道的东西他都知道,而他知道的东西,你看不到边”。

胡乔木一生没有放下过他手中的笔,他为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起草了大量的文件、报告、讲话、指示,写过大量的理论文章、新闻评论。1958年,胡乔木和夫人谷雨到毛泽东那里去,毛泽东向谷雨谈起胡乔木写文章的事,坐在沙发上,把手平放在前,离地面约有两三尺高,比划着说:“乔木写的东西,大概有这么多!”在外人看来,像胡乔木这样的大手笔,文章还不是一气呵成吗?其实,据谷雨回忆,胡乔木的文章也是一次次修改才能写成,有时直到送去排印时还在修改,几乎没有最后“定稿”的时候。正如胡乔木所说:“我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当然,优良文风不能仅仅从写作过程本身来解决。胡乔木认为,一篇写得好的文章、作品是作者对他所要写的东西作了长时期深入观察的结果。有的文章是需要很快写出来的,而且可以写得好,但那并不是作者在一个晚上就把写作的本领都准备好了,而是长时期锻炼培养出来的。

来源:《学习时报》2014年3月3日第6版

第四篇:如何写好网评文章

推动网宣工作求突破、上台阶,关键是要有高质量的时评文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网上那些好的时评文章作者,都是有较强的写作功底的。我认为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网评文章,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是观点要正确。就是说要讲政治。我们都是组工干部,有的还是领导干部。平时,讲话、办事情、写文章都得讲政治。因此,我们写的时评文章也要讲政治,必须与党中央的精神高度保持一致,可以针贬时弊,但绝对不能“反动”。

二是反应要迅速。时评文章也要有很强的时效性,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唯有以最快的速度予以评论,才能吸引大家的眼球。过时的评论很难激发网民的兴趣。撰写时评文章,谁出手快、质量高,谁的采用率就高。《宣扬“换妻”的癫狂“灵修”敲响了怎样的警钟》。

三是题目要吸引眼球。题目是时评文章的眼睛。好的时评文章,首先要有一个好题目。各大主流网站的上传文章非常多,网民们很多时候都是先看标题,标题吸引人,才回点击看内容。网站的编辑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的时评稿件,不可能每篇都去细看内容,往往是先看“题目”,题目好了再看内容。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好题目,内容写得很好,也很难引起编辑的关注。《18万元一斤的龙井茶有多少腐败的味道》、《从官场“霸王硬上弓”看“无茅台不成席”》等。

四是语言要网络化。语言反映上要凸现历史典故、成语,特别是坊间喜闻乐见的俗语、歇后语和现代成语等,有个《别让废弃手机沦为“地沟机”》这个标题中的“地沟机”一词是来自“地沟油”的衍生。

五是主题要集中。一篇千字文章,主题不集中不好,集中一点谈出深刻的、别人心中想说的但是还没有说的东西很重要。要对领导讲话、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角度,抓住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不为人注意地方,抓住一个方面、一个点集中力量、集中笔墨、写深写透、写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写出自己的特点特色。一篇短小时评,说清楚一小点道理就足够了,没有必要什么都想包含进来。主题选择的技巧,关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近期聚焦,想想中央关注的东西,自己身边有些什么真实情况,用我们想说的话,身边人想说的话表述出来。

六是要由此及彼。时评文章要抓住一点写,但是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或者一个方面,而是进一步的挖掘提炼,思考其在更大范围上意义,小角度但要大视角,在最后用最精炼语言表述出来。

对于我们从事网评写作的新手来说,第一步:学习精品文章,学会模仿。多看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上的好时评文章非常重要。看看人家是如何构思的、如何行文的、如何起大小标题的。把那些非常优秀的复制保存下来,经常看看。第二步:有事没事“瞎琢磨”,收集信息。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浏览各大网站和报刊的新闻,看看什么是最新的热点、什么是最热的话题。结合头脑中储存的话题和新闻,进行“琢磨”。琢磨的时间久了,就觉得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有的新闻点是一看就有,比如人家说郭明义傻,比如河南老郑的挖地下标间,都是让人一看就想说。 第三步:结合组织工作实际,善于思考。结合当前组织工作的重难点、热点问题,想一想如何宣传我们的组织工作和身边优秀的组工干部。如今年的“基层组织建设年”,人民网《人民论坛》在三月份登发了仲祖文的《集中力量抓支部》、《破解几个基层党建难题》、《到基层去抓基层》等评论文章。第四步:厚积薄发,勤写。有时候看到自己的观点和声音被众多的网民看到和听到,也会有一种满足感。通过多写,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五篇:如何把文章写具体

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有关作文的话题――“如何把文章写具体”。这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可是写作文时又很令一些同学头疼的话题。今天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什么是具体?

2、为什么要把文章写具体?

3、怎么才能把事情写具体?

一、什么是具体?

师:什么是具体,怎么样才叫写具体了呢?先来听我来讲一个故事吧:

有一次,一位老师为了让同学们积累作文素材,让同学们到楼下观察学校的一个角落里放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有的同学说,嘿,一辆破车有什么可看的,有什么可写的,可是因为是老师让看的,所以又都不得不去看看。

老师让他们用一段话把自己看到的写下来。下面是两位同学写段落:

(出示)第一位同学:学校的一角放着一辆非常破旧的自行车。同学们看了都说“这辆车可真是又破又旧”,车的每一个地方都十分破旧,车座、车架、车圈、车条,包括车的支架,没有一处不破不旧的,真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可以说,我从来没有见过比它更破旧的自行车了。

第二位同学:学校的一角有一辆自行车,车座上的皮裂开了一道大口子,仿佛一只癞蛤蟆张开的大嘴。可能是长期风吹雨淋的缘故吧,车架上已经布满了黄锈。车圈和车条已经看不见一点亮光。车胎瘪瘪的。车的支架也折断了,停放时,只能靠在墙上。

师:大家看,两位同学写的是同一辆自行车,所用的字数也差不了几个,第一位同学在文中使用了六个“破旧”,第二位同学文章中一次也没有出现“破旧”这个词,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谁真正写出了自行车的“破旧”呢?

师讲解:这可就奇怪了,第一位同学六处提到自行车的“破旧”,文章的字数也不少,比第二个同学用的字还要多,倒没写出自行车的破旧;第二位同学一处没用“破旧”这个词,反倒写出了自行车的破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具体,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正因为第二个同学做到了“写具体”,听了他的文章,大家的脑子里一下了就浮现出那辆破自行车的样子,知道了它的破旧程度。而第一个同学虽然六次写到“破旧”,但因为只是概括叙述,车子到底破旧成什么样子,大家并不清楚,脑子里不能浮现画面。

看来,判断一个同学是不是把文章写具体了,不能只看它写了多少字,写得字数多不一定就是“写具体”了。那么,怎样才算写具体了呢?一般来说,具体的描写有丰富的细节,可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也可以这样说:凡是读了以后,能让读者脑子里出现生动、细致的画面的,都是写的比较具体的;而概括的叙述,只能给人一种模糊的印象,读者的脑子里是不能出现细致的画面的。

二、为什么要把文章写具体?

大家再来听一个故事吧,故事的名字叫做《奇特的广告》。

《奇特的广告》

香港一家经营胶粘剂的商店,推出一种最新的“强力万能胶水”。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这种胶水,店主便在电台、报纸上做广告,花去了不少广告费。可是前去购买者却寥寥无几。

后来,店主夫人想出了一种奇特的办法:她用这种胶水把一枚价值数千元的金币粘在商店门口的墙上,并宣布谁能用手把这枚金币抠下来,金币就归谁所有。这下子,商店门庭若市,不但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而且一试身手想发财的人数不胜数。然而这些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是“望金币兴叹”。有位自诩为“力拔千钧”的气功师,闻讯专程赶来,结果也是空手而回。于是这种胶水的声誉大振,吸引来了各方来客,前来订购的人和订购电话络绎不绝,胶水的销量剧增。

同样的胶水,为什么先后的销量不同呢?这是因为在电台、报纸上做广告,只是概括地叙述产品的性能,不能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人们熟视无睹。而店主夫人想出的办法不但新颖,更重要的是通过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胶水性能好,让人信服。

做生意、做广告如此,我们写文章也应该这样。活生生的事实,胜过东拼西凑的空话、套话及编造的材料。写具体就是要求大家要“用事实说话”。老师要求大家“要把文章写具体”就是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你所写的内容了解得更加细致,也更加信服。

比如说,我要写“小弟弟真淘气”。我就要“用事实来说话”,用具体的例子写出弟弟怎样淘气。下面是一位同学所写的一段话,大家看他的这个小弟弟淘气吗?

(出示)我 有一个淘气的小弟弟。他是舅舅的孩子,名字叫:李浩洋,快六岁了。让我说说他的淘气事吧!今天我来到姥姥家,李浩洋在门口迎接我。我带了几本书,坐在床上看了起来,当我看得津津有味时。咦?怎么书上粘着一块口香糖?李浩洋在一旁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合。原来是他在我洗手时把嚼过的口香糖吐在了我的书上,我又气又乐。过了一会儿,我去客厅喝水,刚回来姥姥就跑过来拿着我的作业本对我说:“李浩洋在你的本上画叉子。”我气得直跺脚。该写作业了,我进了书房,他也跟了进来。我把他推出去,他还不罢休,放着好好的门不走,偏要爬窗子。不小心碰到了花瓶,花瓶“嘭”的一声掉到地上摔碎了,他吓得赶快跑走了。过了一会儿,又发现没人说他,就跟没出现这件事一样溜进书房里。这就是我淘气的小弟弟。

大家看,正是因为这位同学写了三件具体的事实,才使我们对他弟弟怎么淘气有了清楚的了解。你们说对吗?

所以,请大家牢记:写具体,就是要“用事实说话”,多写实事,少说空话。

三、怎样把文章写具体?

我们先来看一个同学所写的一个片断:

(出示)想起那件童年傻事,我就会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我

四、五岁时,有一天几位叔叔来我家作客,送我家一箱变蛋。我不认识变蛋,也没吃过变蛋,错把保护层上面的小粒当作了“奶油渣”,吃在嘴里咸得直发苦。爸爸妈妈知道了,也不住地笑我。

这个同学写了自己

四、五岁时做的一件傻事,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文章的材料选得是很不错的。可是读过之后,总让人觉得写得还不够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呀,这位同学只是简略地写出了自己做了什么,而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以及内心的想法都很忽略了。

要想把文章写具体,就必须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以及怎么做的详细地写下来。怎么写呢?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要“步步追问”加上合理的想象。就拿刚才那个片断来说吧。那箱变蛋是什么样的?看到那箱变蛋自己是怎么想的?自己又是怎样把它打开的?打开后又看到了什么?„„只要这样一步一步地追问下去,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自然就能把文章写具体了。

运用“步步追问”的方法加上合理想象的办法,刚才那一段文章,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加上自己的想法以后,文章会更加具体生动,不信,请你听听修改后的文章吧。

(出示)想起那件童年傻事,我就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记得那是我

四、五岁时,有一天,几位叔叔来我家作客。临走时,留下一箱东西。不一会儿,爸爸妈妈出去送客了。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轻手轻脚地走近箱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我脑子里出现一个大问号。我围着箱子转了一圈,虽然我认字不多,但还是认出了“变蛋”两个字。咦?变蛋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我在平时别说吃过,就连见也没见过呀!我坐了下来,等爸爸妈妈回来一起“尝鲜’。可又一想,每次别人送的礼物,爸爸大多又转送给了其他人,要是这一箱“稀世之物”落到别人手里,那不就太不合算了,得先下手为强!干是,我揭下箱子上的封条,打开箱子一看,发现十来个变蛋。它们和苹果差不多大小,椭圆形的,外表是许多小粒(是起保护变蛋的作用)。我伸手从里面掏出了一个最大的变蛋,左看右瞧,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吃。看着那一个个小粒,我不禁想起了蛋糕里的奶油碴子来,对!它一定是用奶油碴子做成的,不然样子不会那么像!想到这儿,我觉得“变蛋”这个名字太难听,叫“奶油蛋’才对哩!

“奶油蛋”的诱惑力促使我从上面掰下一些“奶油粒”放进嘴里,怎么?没味,只觉得又干又脆,心想:奶油应该是软软的呀,怎么变得硬梆梆?对了,这一定是烤干了的奶油!没味嘛,太概是吃的太少。想到这儿,我拿了一大把“奶油粒”吞了下去,正想说一句“味道真棒”时,只觉得嘴里咸咸的,而且咸得直发苦!我赶忙一遍又一遍地漱口,心想:什么变蛋呀!这大概是世界上最难吃的东西,我再也不吃了!!!

这时,爸爸妈妈回来了,问明原因,笑得直捂肚子。他们告诉我刚才吃的是变蛋的保护层,那是泥做的,里面放了盐和其它调料,是不能吃的!剥去变蛋的保护层,里面才是味道鲜美的变蛋呢!但不管怎么说,我认定变蛋是最难吃的东西,自然也不想再打开尝尝了,再加上没得到家长同意,怕挨报评,只好傻乎乎地点点头。

提问:

1、你认为经过修改,刚才这篇文章写的好吗?

2、你认为这节课的学习,对你的作文有帮助吗?

同学们,帮助你们写出好文章是老师最大的心愿。在结束今天这节课的时候,我要送给大家几句话: 要想文章写具体,事实说话须牢记!看甚想甚如何做,步步追问写详细。

上一篇:寝室安排表范文下一篇:趣学易错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