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文章读后感

2022-07-30

第一篇:怎样写文章读后感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

怎样写行政文章

----读《怎样写文章》之体会

《怎样写文章》这本书收录的文章都是公认的文章名家,如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胡乔木、邓拓、胡绳、何其芳、施东向、孙犁等所撰写的专论,而且这本书的编者本身就是一个文章大家,他是中央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著名的经济学家,专著颇丰,对写文章也很有研究。这本小册子原本是他给国务院研究室青年同志编的一本内部学习材料,后被外界所知,索要者络绎不绝,于是就公开出版发行,而且自发行以来,已经四次再版,印数多达几万册,成为从事研究工作和文秘工作,乃至党政干部、科技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必读书籍。

读着《怎样写文章》中各位文章高手的如何写文章的专论,回想自己的写作之路,感觉名家说的每一个毛病自己都好像犯过,说的每一个写作技巧和经验自己都有切身感受。自己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从事着党政机关写材料的工作,屈指一算,已经二十三个年头了,写的材料有多少,自己也说不清楚,说写文章的经验谈不上,但也多少积累了一些体会和感悟。受文章名家启发,我把自己20多年来写行政文章的体会,今天也拿出来晒晒,期冀名家高手不吝指教。

一、不要急于动笔。行政文章,多数都是命题作文,是受命写作。一般来说,年轻人接受任务后,容易激动,想快速动作,完成写作,受到领导肯定甚至表扬。但往往事与愿违,由于写前没有充分准备,写作过程中容易卡壳,造成写作中断,延误交稿时限。大凡有写作经验的老同志,都不急于动笔,有的只是翻翻报纸,看看简报,有的干脆散散步,等到一定时候,他们就会一鼓作气,一气呵成,完成写作任务。这个时候,你千万别说老同志是偷懒,他们在动笔之前,是在准备素材,打腹稿。所以,我体会初学写文章的同志,一定不要图急赶快,匆忙动笔,在动笔之前应先干好三件事:一是熟悉情况,把与文章有关的政策、法律、资料都尽量的熟悉;二是准备素材,对与文章有关的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掌握涉及到的业务工作的成绩、问题和措施;三是列好提纲,或者打好腹稿,对了解的情况、掌握的动态,如何摆布,想好文章的结构布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和要求。想不明白的事情,肯定写不明白。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能写明白,别人也才会看明白,听明白。绝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走完了这三步棋,动笔写作就会顺畅多了。

二、练好“小品”成“大剧”。写文章与演戏相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不要看现在的小品很火爆,晚会离了小品就办不下去。但在多少年前,小品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它不过是演员们锻炼演技的训练课目,但没有这些小品的训练,演员们的演技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演出大剧就是一句空话。当然,如今小品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演艺品目,那是另当别论的。初写文章,也要像演员学习,不要从一开始就写大文章,而是要从写一个通知、编一期信息、写一则消息开始,练习自己的写作技巧,掌握行政公文写作的基础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阅历,增长和历练自己的写作水平。就像没有一个演员天生就能当主角一样,也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可以写大文章。王梦奎在《文章写作杂谈》中说到,“大题目好,还是小题目好?这很难一概而论,大题目可以做小文章,小题目也可以做大文章。文章好不好,不在题目大小,而在有无见解,和见解是否深刻。”“初学者开始从事研究和写作,最好是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做,题目要尽量地具体些,范围小些,对问题的分析则要力求透彻,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文章,内容能够把握,容易写得扎实。”在行政文章中,我认为最能帮助初学者练笔的是写新闻和编信息,这就像行政

1 文章中的“小品”一样,选题小,可以写具体,写生动,写扎实。因为再小的一篇新闻稿,一条信息,都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初学者通过写这类文章,既可尽快熟悉和掌握机关行政公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又可以尽快熟悉机关业务工作,通过一个又一个“小品”的历练,就可以锻炼和提高初学者撰写行政大文章的能力。

三、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写作过程的卡壳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即是经验再丰富的写手,也会出现这种状况。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不要硬写。因为硬写只会是生编硬套,东拉西扯,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会让自己满意,更不会让领导满意。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一文中,列出了他自己写作中的八条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每当这个时候,写作者可以暂停下来,一是看看其他东西,换换脑筋,想清楚了再写;二是打电话,进一步了解具体分管这些业务的单位的情况,充充电,从实际生活中理清思路;三是与其他同志一起讨论讨论,请他们帮助理思路,或许他们的只言片语,能够启发自己的灵感,让自己的思路豁然开朗;四是在写作任务紧的情况下,可以跳过卡壳的问题,先写其它问题,等其它问题都写完之后,再回过头来集中攻克难题,或许这时你可以轻松解决卡壳问题。

四、要站得更高一些。行政文章的特点就是受命写作,集体写作,写出来的东西是代表一个单位,一个机构,一个机关的意见,或者是以单位领导名义讲出去的。所以,写行政文章就要求写作者必须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从宏观上、战略上、全局上去把握,不能把个人的想法凌驾于单位之上。虽然行政文章都是替别人做嫁妆,但要求更高,写作更难。不仅要了解下情,而且要掌握上情,还有熟悉中情,把实际与政策、下情与上情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意见。如果是给领导准备讲话稿,还要谙熟讲话人的讲话风格,已经定稿的讲话稿,有时换一个主讲人,可能就会通不过,还要作进一步修改,这是经常会遇到的尴尬事。对这类文章,我的体会有三点:一是站位一定要高。文章以谁的名义发出,或以谁的名义讲出,就一定要站在谁的高度,要有谁的思维和胸怀,给省长准备讲话稿,就必须站在省长的高度考虑问题;给厅长写讲话稿,就必须站在厅长的高度写文章,切忌不要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小科员,处在一个处室,就不敢站高想远,自我束缚思维,捆绑写作的手脚。二是不要怕反复修改。一篇好的行政文章,是经过多个环节审核、多人参与修改的结晶。但修改过程中,也总会遇上一些尴尬的场面。多年经验,对讨论材料的会议,没有开始,我就知道许多同志就会提出两条意见:一是材料总体有点长,必须压缩;二是他们分管的业务工作写得不到位,必须扩展。面对矛盾的两条意见,写作者也不知道该压缩哪部分,扩展哪部分。对这些意见,写作者不要急躁,虚心接受,慎重修改。三是要掌握讲话人的讲话风格。有些领导善于讲道理,有些领导喜欢干练一些,有些领导却更愿意旁征博引,所以给这些领导人准备讲话稿,一定要突出领导人的讲话风格。

五、文章要尽量地短一些。我党一直提倡说短话,开短会,写短文章,许多文章名家也都对写短文章有过精辟论述。1946年9月27日,胡乔木就给《解放日报》写信,呼吁报刊刊登的文章要“短些,再短些!”并就新闻稿件、通讯和副刊稿件、研究论文和专文分别提出了控制字数的建议。邓拓在《文章长短不拘》一文中,虽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文章该长就长、该短就短的道理,但还是在文末写到“我们日常写文章,不但应该力求其短,更应该力求其精。”孙犁在《实事求是与短文》一文中说到,“文章短不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忘记了写作上的实事求是。我们提倡写短文,首先就要提倡这四个字,返璞归真,用崇实的精神写文章。”由此看来,大家都比较推崇短文章,这对行政文章更有特殊意义。现在有一种误区,总认为写大文章,长文章,才能显示出写作者的水平和智慧,显得文章才有厚度、有份量。其实不然,文章写长容易写短难,短文章更

2 能够吸引读者。作为行政文章,主要是用来传达指令,指导工作的,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只要文章的内容准确,越简明越便于指导工作。这是因为,短文章要求在最短的篇幅中,不穿靴戴帽,开门见山,突出重点,措施具体,操作性强,更能显示出写作者的水平。同时,短文章符合精简会议、压缩文件的精神,便于把领导同志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

六、遵从行政文章写作的规律。公文是党政机关按照特定格式并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制发的用以传达意图、沟通情况、解决问题、记载事项的文字材料。根据《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党内公文有决议、决定等14种,行政机关公文有命令、决定、意见等13种,而且根据发文机关之间的关系不同,又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对每一种文种、不同的行文方式,都有一些明确的规定。所以,写行政文章,除领导讲话、调研报告、情况汇报等重要材料外,撰写行政公文是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而这类文章必须遵循公文写作的格式、体例、语言等一系列规定,严格按规定、按程序办理,否则,公文就会不成为公文,甚至闹出笑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文写作实质上是一种规范写作。一是格式规范。公文写作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各机关通用的格式写作,各文种有自己惯用的格式,各格式有固定的要求,写作者必须按照这些格式要求起草公文,不能随意创造,不能标新立异。二是行文关系规范。上下级行文、平行机关行文都有一定的要求,发文机关、主送机关、抄送机关等都必须按统一规定标明。三是语体规范。公文用语应简明准确,直书不曲,开门见山,很少用比喻、抒情、夸张等手法。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飞流直下三千尺,凝视银河落九天”,这些在文学作品中很好的语句,在公文中是不能使用的。公文有自成一体的语言风格和逻辑方式。这些,对于公文写作来说,都是必须遵循的。

七、文风要简明干练。行政文章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行政文章写作的严肃性、庄重性,必须观点鲜明,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言简练。1955年,毛泽东在给《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所写的按语中,明确提出了“文章要写得生动和通顺”的要求。1958年3月4日,胡乔木在写文件方法座谈会上,曾提出写好文件的三个要求:一要引人看,要有好的介绍方法,要有吸引人的力量。毛主席常讲,文章的题目和头几句话很重要,首先头几句话就给人家的印象不好,人家就不愿意看。不仅开头引人看,还要人家能够一口气看到底。二要使人看得懂,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难得动员他。似懂非懂,目的就达不到。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如果看完了、看懂了,说服不了人,还是达不到目的的。这三条,看起来好象很简单,但仔细分析,三条标准,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连,标准层次递进,要做到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写文章必须养成好的文风,不拖泥带水,不穿靴戴冒,不生造硬编,不说大话、空话和套话,坚决屏弃“八股”文风。要坚持实话实说,学会深入浅出的写作方法,把文章尽量写得明白流畅,写得朴实简明,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把明白的东西神秘化,不故弄玄虚玩深沉,使人如坠雾里,不知所云。

八、写完之后大声朗诵一遍。修改,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唐代大诗人贾岛与韩愈反复“推敲”出来的名句妙言,到底是用“僧推月下门”,还是用“僧敲月下门”呢?诗人拿不定主意,并边走边做推敲状,正好被时任京兆尹的韩愈撞见,经韩愈指点,确定用“僧敲月下门”,给后世留下了文章反复修改的千古佳话。鲁迅也曾指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孙犁在《芸斋琐谈(七则)》中,就有一篇是专门谈改稿的,他在文章中说,“越到老年,我越相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如果我们读书,不只读作家的发表之作,还有机会去研究他们的修改过程,对我们一定有更多的好处,可惜这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很少很少。”其实,不仅文学作品、经济文章需要修改,而且行政文章更需要

3 修改。因为行政文章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集体写作的过程,逐级审核修改是必须经过的程序和环节。对初学者来说,要有不怕别人修改、欢迎别人修改自己文章的态度,并对领导修改的每一个字、词、句和段落,认真研读,反复琢磨,为什么这么改,为什么不那么改,肯定会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增长大有裨益。对于作者自己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我的体会是写完之后大声朗诵一遍,通过大声朗诵就可以发现文章中的缺点和不足,大凡读起来结结巴巴的地方,肯定是写的不通顺的地方,也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其实,文章的什么地方写得好,什么地方写得不好,作者自己心里都很明白,往往在写作的过程中,不顺畅的地方,或者资料不充足的地方,最后也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所以,行政文章是做不得假的,下功夫认真修改,是写好行政文章的最后关口。

九、勤于读书,善于读书。读书对写作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王梦奎先生在《文章写作杂谈》中,反复强调,要多读书,会读书。对于读书,我的体会很深,许多看起来可能与自己从事的工作并没有多少关系的书籍,在许多不经意间成了自己写作的帮手。对于从事行政文章写作来说,对许多行业的知识并不要求你知道得多深,但要求许多行业、许多领域都必须知道一些。也就是常说的,不求做专家,但求做杂家。一要学政治。政治是灵魂,写行政文章,离不开政治理论和政策作指导。因此,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经典,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行业政策规定,始终使自己的思想和文章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时代上的先进性。二要学法律。当今时代,是一个法治社会,依法行政是基本国策。所以,行政文章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把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具体化,变成行业的自觉行动。三要学业务。对自己所在行业的一些专业知识,要有所了解,有所学习,对其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理论要有所掌握,否则,写出的文章就会与行业脱离,就会失去指导意义。这方面,我们虽然做不了专家,但应该是一个饱学之士,做到不说外行话,不写外行文章。四要学习经济、历史、地理等其他知识,掌握宏观经济发展方向,从历史、地理,甚至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面对浩瀚的知识领域和众多的书籍,要有选择地学习,对有些知识和书籍可以浏览式学习,对一些重要的经典理论和书籍则要反复学,不断学习,举一反三地精学,掌握其实质和精华,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

十、坚持多写、多练。写文章有技巧,但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多写,多练,熟能生巧。王梦奎先生在《文章写作杂谈》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古人论兵法,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说法,写文章也是这样。很难说清楚文章写作的奥妙,也不能靠读“文章作法”之类的东西把文章写好。往往有这样的情形:虽然学习了理论知识,对于实际情况有所了解,也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但总像窗户纸一样,隔着一层,看不清里面的究竟;一旦捅破了,就会豁然开朗,“通”了。这要靠勤学苦练,而且要经常潜心琢磨文章的奥妙。文章奥妙有时是“只可体会,难于言传”的,非靠自己琢磨不可。这段文字可以说是文章写作的真谛。经常有基层单位的一些同志问我,什么样的人可以写文章,怎样才可以写好文章?我说不好回答。一般来说,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人,只要肯下功夫,认真钻研,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写文章是一项十分清苦的工作。现在,关键是能吃苦、愿意下苦的人越来越少了。又有人问我,是不是学中文的同志,就一定能够写好文章?我回答说,也不尽然。我所熟悉的同圈子里的人,学中文的有,但学其他专业的还居多。20多年前,我在山区小县政府写材料的时候,写作班子五位成员,有两位就是畜牧兽医师,一位农学园艺师,一位机械工程师,只有一位是学师范的。所以,我认为写好行政文章并没有诀窍,只要肯吃苦,肯钻研,经过多写、多练,一定能够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第二篇:怎样写文章

俗话说“文无定法”,一篇文章主题、结构、材料、语言等诸多方面质量的高低,与人的写作水平密切相关,写好文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非易事,怎样写好文章呢?至今无人能提供使人一步登天的捷径,它需要个人平时加强训练,不断总结、领会。愚以为,写好一篇文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兴趣,提高自身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一件事,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做好。对写文章畏首畏尾,或漫不经心,马马虎虎,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有了兴趣,你就能热情投入,开动脑筋,挖掘潜能,发挥想象,促使自己努力把文章写好。因此,平时就应当把写文章当作一种乐事,积极主动去面对,而不要把它当成一种负担。

人的理想、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境界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篇文章格调的高低、质量的优劣。一个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或凶横霸道的人,其写出的文章只能是格调低下、没有眼光的作品,只有思想达到高深境界的人才会写出健康向上、感人肺腑的文章来。而一篇死气沉沉或哗众取宠不务实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每个人都要重视培养自身修养,树立高尚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自身职业道德,这一点,对人们写好文章是很关键的。

二、多读作品,常梳理。

文章写得好坏与人的知识多寡、阅厉深浅有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的“会吟”、

“有神”、“逸于”是建立在“熟读”、“破万卷”、“劳于”的基础上的。因此,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坚持不懈,方能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当然,书读多了,有了材料,并不是任何材料都有用,这就要求平时经常疏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归类。使用材料时,要好中选优,选取准确、典型、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才能使文章说服力强,血肉丰满。

三、掌握文章的体式规范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写作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理论、规律和丰富的知识,从采集、构思到表现、修改,每个环节都有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从文章构成要素来讲,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都有规律可循;从文体来讲,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尤其必须正确体现体式规范。平时应认真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要常翻阅复习,摸索总结,熟练驾驭它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能首先给文章定下一个正确框架或模式,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分析,选用最佳的方式,准确地通过语言文字予以表达。

四、勤练苦练。

写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勤练笔。清人唐彪有一段论述:“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读书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相去甚远也。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这说明写文章要“内”、“外”结合,要借鉴别人做法,藉人之功,更要不怕艰苦,勤练“内”

功。凡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到写作时,都强调“做”,但许多人都害怕这个“做”,有的人写文章刚开始兴致很高,但一遇到困难就动摇信心了;有的人则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突破,一个懒惰的人,是不会有创造有突破的。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其中强调了一个“量”字,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一句话,本来它是平常的,你要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就必须花费劳动,挖掘潜能,发挥才干,努力去写。也许,你能完成的是一篇高质量的文章,甚至不止一篇。

五、留心生活,想象生活。

生活无处不文章。我们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从平凡中发现奇特。有时候,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就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想象,也许一篇文章的模式很快就出现了,比如那么一潭人们熟视无睹的臭水沟,闻一多先生却能发现新意,写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好诗来。让我们看看他《死水》一文中的句子: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这些句子十分优美生动,想象丰富独特,不留心观察、想象生活,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歌歌词写道:生活是一根绳,生活是一团麻,生活是一条路,生活是一首歌…… 对生活的这种比喻,是深入体验生活和想象生活的必然结果。而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那优美的想象,引人入胜的意境,正是作者对生活充满激情形成

的一种创造,至今,这首诗依然充满着生命力。如果不留心生活,想象生活,就会写不出文章来,写出文章也只是矫揉造作、枯燥无味。

六、重视锤炼语言。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词句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质量的高低,因此,推敲、锤炼语言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步骤。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初稿为“到”字,后来改为“过”字,又改为“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这一“绿”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早春的景色,而且用得很有气势,所以能流传千古。大家熟知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其中的词语“闹”、“天上”,分别因意境奇特和气势雄伟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其概括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岳阳楼记》才成为名篇。语言的使用是千变化,没有止境的,有的人不重视语言的锤炼,用词马虎,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生动。须知文章不厌千回改,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不下功夫锤炼语言,就写不出生动多彩的文章来。

七、转变角度,力求“新”、“特”。

文章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要千篇一律,平平淡淡,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我们要跳出常人的眼光,学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反复推理,认真比较,发挥想象,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一颗树,有的人认为它可以用来烧火做饭,有的人认为它可以用来盖房子,有的人认为它可以加工成木地板,有的人认为它可以做成精美的工艺品,有的人认为它有很重要的生态作用和对人身体的调养作用等。由于人们看这颗树的观点、角度不同,这颗树的使用价值就有大有小,写文章也一样,如果不能放出眼光,转变角度,而是默守陈规,结果就会老调重弹,毫无新意,就象看待一颗树一样,只懂得它能用来烧火做饭。当然,要写出集“新”、“特”、“奇”于一体的文章,并不是单纯从转变角度看问题就能做到的,它还需要个人知识、经历、素养等各方面的积淀。

第三篇:怎样写文章结尾?

文章的结尾,就是到此收笔,结束全文。好的结尾,有深化主题、突出中心或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文章的结尾与文章的开头一样,方式很多。常见的方法有:

(1)首尾照应式:即结尾照应开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首尾圆和。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而且给读者留下余味。这种结尾的特点是在开头段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事件作必要的暗示。而在结尾时,对首段留下的伏笔作必要的回应。

[例段](开头)每当我看到写字台上那笑容可掬的“不倒翁”时,那举家欢笑的情景便浮现在眼前……

(结尾)是啊!小小的“不倒翁”给我家带来了欢笑,但更多的是给人们以启迪……《家中的欢笑声》

(2)总结点题式:在写人叙事文章中,尤其是层次多、内容多的文章里,结尾往往要对人或事做出评价,即点明全文的中心。它的作用是起到归纳、总结全文、点明事件的意义。

[例段]这次爬竿,使我深深地懂得,只要有决心、毅力,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爬竿》

(3)画龙点睛式:这种结尾方法是在主要内容写完后,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常常采用含义深刻的话来结尾。既点明题意,突出中心思想,又使读者深受启发,得到教育。

[例段]啊!椰子树,我爱您,我爱您所具有的品质,我爱您所具有的精神,但是我更爱您所具有的风格。我要高声歌唱您!??? 《我爱椰子树》

(4)议论、抒情式:这种结尾,作者直接表明观点,发表议论,抒发情怀,令读者思考,余味无穷。

[例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四篇:怎样写文章1

水利技术人员培训教材(第一讲)

怎样提高写作水平

倪红举

有人说“会干的不如会写的,会写的不如会说的”,闫永业秘书

长曾说过:“当领导的必须学会三子,即嘴皮子、笔杆子、人样子”,我本人认为:一个人的成绩,三分是干出来的,七分是说出来的。如果你干了三分的工作,只能讲

一、二分,那你给人的印象是:你政绩平平,不咋样。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文采,也就是说写作水平很重要,如果你是个实干家,加上你有很好的写作水平,你一定会受大家的追捧、领导的重视,你的进步就会很快。然而,写作对一般人来说是件很头疼、很难干的事,写得好的人很少,讲得好的人则更少。因为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要通过勤学苦练才能提高。现在我将本人的写作经验和技巧给大家讲述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细观察

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要反映客观事物, 就必须对客观事物作仔细的观察。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纯金粹玉,在泥沙混杂中获取闪光宝物。不掌握 “观察”这把开门的金钥匙,写作的“铁大门”是跨不进去的。我们有的同志写文章感到无话可写,就是缺乏细观 1

察,细发现。

2、多阅读

广泛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鲁迅先生也提倡多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从中掌握的内容一定得深刻些,变化多一些。对我们来说,要多听领导的讲话(胡锦涛、宿清平),多读报刊评论,多记歌词台词,多看专业文章,只要积累的多了,自然就好写了。

3、巧选材

精心选择题材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加速器。选材的要求是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选择一般人没有接触过的,或熟视无睹却又意义深刻的。一经作者笔之于书,就会发人深思,令人振奋的材料。选材角度要小,写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材料。为此,必须在头脑中把各种材料比较、分析、综合,进行去粗取精,改造加工,只有这样,才能使材料新颖。例如:二分局写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朋友,倘若你到该单位去调研,会给你的印象是三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该单位的工作条件如此差,二是想不到该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为问题如此多,困难如此大,三是想不到职工收入微薄却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究竟是为什么?……”

4、常练笔

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要想入写作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有句话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写作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之后,弄懂了文章的结构方法,弄清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就要学着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实践,去练习,使之变成自身的写作能力。实际上,我们学习一篇好的文章后就可以进行练笔。而片断练习是练笔的一种好方式,片断练习所花的时间不长,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写报道就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经常写论文、写总结,慢慢的就会写的又快、又好。

5、勤修改

反复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催化剂。修改是作文必不可少的步骤,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前人说的好,“文章不厌百回改”。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托尔斯秦的《战争与和平》反复修改了七次;鲁迅先生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可见,文章修改,一般是指从初稿写出来到最后定稿的加工过程。修改时要做到五看:看用词是否通顺,看主题是否鲜明,看结构是否紧凑,看语言是否优美,看语法有无错误。总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般来说文章总是越改越好的,我们要在“修改”上下工夫。积极思考、反复推敲,对提高作文水平很有帮助。特别是经别人修改过自己写的文章,一定要仔细分析,深刻领会,不要再犯类似错误。

二O一二年二月

水利技术人员培训教材(第二讲)

怎样写好工作总结

倪红举

总结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它要回顾的是过去做

了些什么,如何做的,做得怎么样。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要以计划为依据,订计划总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1、总结有如下特点:

一是要冷静反思。工作总结要求人们对以往做过的工作进行冷静的反思,通过反思,提高认识,获得经验,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打下思想基础。

二是要强调科学。总结经验不能就事论事,“跟着感觉走”,记流水账,而要就事论理,辩证分析,力求得出科学结论,这样才能促进工作的转化。

三是要叙议结合。工作总结除了叙述、说明外,还要有评有论,通过典型材料的介绍及分析评议,阐明作者的观点,使经验教训条理化、理论化,规律化,并让读者认可你的观点。

2、总结的结构形式及其内容

一是情况回顾。这是总结的开头部分,叫前言或小引,用来交代总结的缘由,或对总结的内容、范围、目的作限定,对所做的工作或

4过程作扼要的概述、评估。这部分文字篇幅不宜过长,只作概括说明,不展开分析、评议。

二是经验体会。这部分是总结的主体,在第一部分概述情况之后展开分述。有的用小标题分别阐明成绩与问题、做法与体会或者成绩与缺点。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让人抓住要领。专题性的总结,也可以提炼出几条经验,以起到醒目、明了。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合力,共同说明基本经验。

三是今后打算。这是总结的结尾部分。它是在上一部分总结出经验教训之后,根据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今后的设法、打算,成为新一年制订计划的依据。内容包括应如何发扬成绩,克服存在问题及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可以展望未来,得出新的奋斗目标。

3、工作总结表述的要求

一是要抓住重点。总结涉及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不能不分主次、轻重、面面俱到,而必须抓住重点。什么是重点?是指工作中取得的主要经验,或发现的主要问题,或探索出来的客观规律。不要分散笔墨,兼收并蓄。有些人总结写的很长,只怕自己所抓的工作没写出成绩,造成总结内容庞杂,中心不突出。比如:我们饮水安全工作全覆盖的工作重点是:建一流的工程 、搞一流的管理、创一流的效益。

二是要写出特色。特色,是区别他事物的属性。单位不同,成绩各异。同一个单位今年的总结与往年也应该不同。现在一些总结读后总

5觉有雷同感。有些单位的总结几年一贯制,内容差不多,只是换了某些数字。这样的总结,缺少实用价值。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开展工作时都有自己一套不同于别人的方法,经验体会也各有不同。写总结时,在充分占有材料基础上,要认真分析、比较,找了重点,不要停留在一般化上。比如我们饮水安全全覆盖的特点是树立了三个意识:精品工程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建管并举意识。

三是要搭好框架。所谓框架就是文章的提纲 ,也是文章的小标题,标题不仅要突出工作的重点、特色、顺序,还要使标题鲜明化、标准化,特别要注意提纲的字数、词性的对称,语句的对偶。

例如2010年尧都区饮水安全工作总结提纲: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饮水安全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精心实施;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饮水安全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

三、创新机制、多方集资,把资金使用作为饮水安全工程的基本保障加强管理;四严格把关、有序运作,把强化质量作为打造精品工程的核心环节全程监控;

五、因地制宜、强化管理,把永续利用作为巩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果狠抓落实。

另外,还要注意文章的大标题的名称要与文章内容紧密结合,力求新颖独特,引人注目。如上篇文章的题目是:凝心聚力 奋力攻坚 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 四是要简洁通顺 。总结的文字要做到用词适当、用例确凿、评断准确,语句要避免重复、累赘,要简洁明了,通顺爽口。特别注意不要有语法错误,注意逻辑构思,最好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就会 6

使文章更带有艺术性。建议大家多读毛泽东的文章,比如《为人民服务》、《论持久战》、《愚公移山》等。

二O一二年二月

7

第五篇:怎样把文章写长

怎样把文章写长 (2011-11-04 14:19:16)

转载▼

标签:分类: 写作辅导

杂谈

有位高一新生在课间对我说:“一篇作文要八百字,太多了。我写不满那么多字。”我问:“你能写多少字呢?”学生说:“我一般写到三五百字就没有话讲了。”我们在走廊上说了一会儿话,又上课了,我对他说:“刚才我们说了五分钟的话,如果写到纸上,可能已经有两千字了。”学生吃了一惊。因为他可能不觉得已经“说了那么多字”,而作文时却像拿凿子刻石碑似的,多写一行字都累得慌。

我刚教书那一阵,也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长”,听到这种话我会笑,因为当时也有学生问“怎样才能把文章写短”。网络开始流行后,多了一个词叫“灌水”,几句话的意思往往能扯成长篇大论,如“抻面”一般,“假大空”盛行,说废话成风。当然,那已经不完全是写作技能差,而是文风问题了。

如今学生的焦虑常在“写不长”,因为高考作文那个“不少于800字”的要求悬在他头顶上。应试要求的陈规有不合理之处,然而经常性的“无话可说”毕竟也反映出表达能力差。

学生感到没有内容可写,下笔“写不长”,一定是在某个具体环节上有困难。解决“写不长”的问题并不难。首先要能发现学生作文中“没展开”或“没说清”的地方。有位初三学生写在校园经历的几件事,有一处写在“鲁迅园”遇到同学,但只有三五句话的叙述。问她:“你写的是东墙脚,哪个地方的样子还记得吗?”因为我每天也从那儿经过,所以我知道她写的能是东墙脚,只有东墙脚才能有那窄窄的巷子,砖墙才会有那样的特点,而一个不了解“鲁迅园”的读者根本不知道什么“东墙脚”,也无法从三五句话里体会那里特有的情韵。我让她“再想想那幅图景,描摹得细一些”。她闭上眼睛描述,有:“老墙上的藤叶枯了,仍然在风中颤抖”,“那把丢弃的竹扫帚斜靠在墙边,竹柄上已经有星星点点的绿斑”„„在回答:“你对那里的景物有过哪些想象”时,学生说:“木门上残存的红漆总是让我想象到,十九世纪末,这幢楼刚刚落成时的大门红得发亮;还有,当时是清朝末年,男子还留着辫子呢!”在回答“走在东墙脚窄巷时,你有没有其他人不一定知道的心思”时,学生脱口说:“我希望对面过来的也是女生,最好还是我认识的;巷子窄,要不我会尴尬。”我觉得她那种心理很真实,因为那条巷子的确很窄。我对她说:“好吧,把刚才想到的这些话都补进去,因为要联缀过渡,这样就多了三百字。现在看看怎么样,画面出现了,感觉有了,读者也跟你一同走进东墙脚的窄巷了„„”

这一次学生知道怎样“写长”了,下一次她是不是还会这样去想、

这样去写,取决于她能否有“描写意识”。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人善于描述自己见到的人和事,善于形象地传达自己的感受,他会在很多地方受到欢迎,原因在于别人听他说点什么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即我们常说的“生动形象”和“传神”,听众或读者在接受信息时少了很多障碍。在这里,已不是“能不能写长”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写”的问题了。

缺乏读者意识,忽略他人可能的感受,总以为自己看到的东西任何人一定会有同样的印象,而不知道这一切应当用自己的笔去“还原”,应当通过“描绘”去传达,这是很多学生的写作通病。当然,“什么是描写”和“为什么要描写”几乎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要把自己所见到的一切用文字传达出来,使读者读后脑海里出现的形象与作者所见的图景高度吻合。因为缺乏描写意识,很多学生总以为叙述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过多的叙述至多只能完成“顺序”,只能解决“往前走”,即使一些学生懂得“一波三折”,也至多是走条曲线,而不知道应当“停下来看”(描写)。这就是记叙文“写不长”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师的写作教学可能也忽视了这样的指导。

议论文的“写不长”则往往在于学生不了解议论的作用,缺乏议论的兴趣,议论的过程被弱化。学生在文章开头亮了观点,但写作目的不明,不知道需要通过文字来显示自己的“说服力”,不懂得要展示“支撑论点的过程”,而是匆匆忙忙直奔结论。所以,三五句话亮了观点,仿佛不屑与人论辩,随即便是所谓的“摆事实”,举出一两个并不一定妥贴的例子,就自说自话地收住,那意思仿佛是“事实胜于雄辩”,“你自己慢慢去体会吧”。——我讲评议论文作业时,问学生有没有这样的情绪,很多学生都会心地笑了。这些学生的“写不长”可能还是在于缺乏读者意识,认为“我知道的你就该知道”,“我想到的你也一定会想到”,所以不必多言,而也正是这个自以为是的“不必多言”,最终让一些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进而“不会说”。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说“把议论引向深入”,可是如果教师自己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生往往也就不会深入思考;而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独立思考是没有价值的,学生作文往往也就自觉地“浅”了下去。这样的“浅”,必然造成无话可说。电视台播放低俗的小品节目,嘲弄残疾人或弱势群体,批评这种表演低俗,是立场和情感态度问题,是基本素养,学生凭最简单的道德判断就应当解决。然而要分析这种现象何以有市场,则需要从国民素质,从管理体制诸方面去分析,教师如果能启发学生就这类问题作深层思考,不愁无话可说。当然,话说开后如何把握分寸,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针对“写不长”,我经常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记叙,多想想:当时情景究竟是什么样的?对读者而言,我的描述能不能再现当时的情形?我是不是应当把讲述的节奏放慢一些?如果是发议论,则应当想到:我表达观点的条理是否清楚?我的读者可能会在哪方面、对哪一句话产生误解„„

在这里我想指出一种现象,即学生的作文习惯经常和教师的教学有关,他写作上的困难可能会和教师的教学观和评判习惯有关。在起始年级教学中经常发现,如果学生在九义阶段接受了正确的写作指导,他一般不会觉得有什么

特别的困难。学生“写不长”有时可能是因为教师不喜欢某些内容,他“不敢写”;有时是教师要求过高,总是认为学生的写作“提高过慢”,“不到位”,于是学生“不会写”。学生从语文教科书上接触文章的大多是经典作品,一些教师的写作指导往往以经典为样本,拿学生作文和教材的表达相比较,这种做法没有必要,这样的目标会让初学写作者感到不可望也不可即。教师在作文指导和评价方面应当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丧失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在和同行讨论这个“写不长”的话题时,我注意到,有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无话可说”研究,已逐步延伸到教师自身表达习惯的问题。确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自身不善于表达,也就无从引导启发学生的有效表达。有些教师自身不善于感悟生活(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语文教师自身的观察能力也比较差),当他们看到学生写一件趣事时,经常会说:“这么巧的事,怎么被他看见了?”他们还缺乏幽默感,我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一位学生饶有兴味的表达,全班大多数学生觉得有趣,听课的教师也忍俊不禁,可是授课教师并不敏感,反而批评学生大惊小怪。在这样的教师面前,有些学生就逐渐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激情,他是“懒得多写”,而并非是那个“我写不长”。所以,学生写作方面的一些痼疾,教师是不是也该从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呢?

上一篇:综治工作调研报告下一篇:组织部务虚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