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2023-02-10

第一篇:如何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 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其中包括: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翻 ;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等。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一、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 绝对贫困尚未完全消除,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间、地区间、群体间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贫困地区收入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仍然在增加,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相对发达地区的市场地位进一步稳定,留给贫困地区的市场空间日益缩小,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缓慢 ,相对贫困问题更为突出。现阶段的扶贫工作不仅面临着解决和巩固特殊困难地区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巨大任务,也面临着让已基本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的扶贫对象实现全面小康的最终目标 。

(二 ) 扶贫成本提高,难度加大

目前扶贫对象主要分布在一些特殊地区,如生态脆弱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这些地区生态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交通、通讯、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本高,开发难度大;如果要从易地搬迁、劳务输出等方面入手解决脱贫问题,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三 ) 扶贫标准的提高使得贫困人口数量剧增

2011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确定了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2010年不变价),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按照原标准 ,2010年我国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而根据新的标准则1.28亿 。扶贫标准的调整,拓展了扶贫对象,将绝对贫困人群和低收入人群都纳入到了扶贫开发的对象范围,也对扶贫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任务的重点要实现从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问题向解决温饱和实现脱贫致富并举转变 。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更加突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部署 ,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与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就印证了这一假说。我国一些贫困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承担着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 、风沙治理、水土保持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实现这些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又保持和改善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将是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二、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着力点

要完成新时期的扶贫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着力构建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已经由保生存向求发展转变,财政扶贫政策也在从解决农民温饱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扶贫转变。应不断完善财政支持农村扶贫的政策措施,通过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和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源投入贫困地区。应加大各级财政扶贫投入,逐步形成财政扶贫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在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有所增长的基础上,确保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扶贫投入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匹配。要实现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财政扶贫资金的有效整合,并促进扶贫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使社会资金投入逐年增长。应着眼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发展能力提高的目标,明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结构。要通过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监管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形成规范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二 ) 健全贫困地 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后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落后地区居民的养老保障、社会救助、就业培训等民生服务也得到公共财政的更多支持。但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欠账还很多,离完全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应以促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为抓手,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低保制度是输血式扶贫,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权,但难以解决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开发式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更多地关注贫困人口的发展权。要发挥二者的作用,必须在贫困人口识别、扶持政策的制订、信息管理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要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度水平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使贫困地区的农民享受到与其他地区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 ) 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相结合

贫困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化率过低。我国城乡差距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如此大的城乡差距下,农村人口越多,城镇化率越低的地区,就必然是最为贫穷的地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未来应重视城镇化的扶贫带动作用 ,通过促进城镇化减少贫困人口。应在贫困地区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统筹规划,整合扶贫资源,使贫困人口小范围集聚,同时发展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以及特色旅游业。通过城镇化带动贫困人口角色转变、生活聚居地迁移,可以实现大量贫困人口走出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区域 ,对于少量不愿转移的居民,则可以通过生态补偿资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部分扶贫资金给予一定水平的生活保障。

(四) 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之中

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是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贫困。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应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扶贫政策的中心,并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调整生态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措施 ,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统一起来。首先,要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移民。对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内的贫困人口,应根据国家财力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生态移民扶贫,实现这些区域内人口的整体外迁。对生活在这些区域内暂时不外迁的居民,也要按照“点状开发”的开发模式,促进人口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心城镇集中。其次,要积极试点并推广生态补偿制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立“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目标 。应鼓励个别地区在这方面先行先试,为全面铺开生态补偿制度积累经验。此外,要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我国部分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好 ,旅游资源丰富,应加大资金投入,引导这些区域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协调的产业。

三 、优化扶贫开发工作的体制机制,保证扶贫政策的高效执行 (一) 应探索扶贫开发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是由政府主导的,财政资金一直占主体地位。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使得扶贫资金受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进度。新的历史时期,应探索扶贫开发工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多中心治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主张。该理论认为,单中心治理模式即政府机构垄断公共产品供给,其优势是有利于实现规模效应,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生产效率;其缺点是难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不同偏好,伴随着权力垄断容易产生腐败和寻租行为。多中心治理作为一种与单中心治理不同的思维,意味着“由社会中多元的独立行动主体(个人、商业组织、公共组织、政府组织等) 基于一定的集体行动规则,通过相互博弈、相互调适、共同参与合作等互动关系,形成多样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制度或组织模式 ”。扶贫开发的多中心治理,则是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广泛更深层次地引导贫困群体参与,同时吸引非政府组织、商业组织参与进来,形成政府、公民、企业、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扶贫开发模式。

(二 ) 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的扶贫责任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各级政府都有参与,涉及部门众多,需要有一套责任明晰、有效合作的体制机制,才能保证扶贫政策的高效执行。应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的扶贫责任。中央政府应强化在扶贫开发事务中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扶贫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合理配置;省级政府应将辖区内贫困人口脱贫和缩小发展差距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省级财政所安排的扶贫资金占可用财力的比重、贫困人口减少情况等作为财政扶贫资金分配 的重要参考因素;应着力对扶贫资源的传递机制进行完善,进一步发挥基层政府更接近贫 困群众、更了解贫困群体实际需求的优势,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逐步建立自下而上的项申报、审批工作程序,将扶贫资源的分配权力适当下移至地方尤其是基层政府。

(三) 积极推进贫困地区财税体制改革

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财政综合扶贫开发结合起来,积极推进贫困地区财税改革试点。在贫困地区进行环境税和资源税改革试点,推广生态补偿制度,一方面利用税收杠杆减少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另一方面为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财源。同时,可以考虑在贫困地区进行地方财税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地方财税改革的力度,提高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严格控制生产者的行为是当务之急。通过对设施农产品生产者的实地调查分析,为保障当前设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生产者的生产行为。一是政府应当加大安全技术、安全教育方面的培训,使生产者定期接受培训和学习,从而提高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通过报纸、媒体、广播电视等方式加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识等宣传力度,使更多的生产者更多的了解、熟悉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使生产者对认证有更深入的了解;三是大力宣传农药残留超标等不安全生产行为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危害性,端正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态度;四是组织生产者在设施农业施肥、打农药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加强设施农业生产者的安全生产;五是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检测机构,对生产者进行检测技术培训,安全技术指导。如果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对设施农业生产者配备相应的检测技术指导员和检测设备;六是加强对生产者的安全生产监督,引导生产者进行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全程安全检测;七是对不安全生产的农户进行曝光、严厉惩罚,对制止的农户给予不公开的奖励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生产者自身的认知水平、检测技术和控制能力,引导生产者积极主动地增强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行为控制,从而保障设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二篇:扶贫办做好扶贫工作

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 政策有效衔接扩大试点工作的意见

扶贫办 民政部 财政部 统计局 中国残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在我国农村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以下称两项制度),都是以农村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的,实现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对于充分发挥两项制度的作用,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激发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重大意义。经国务院同意,在总结一些地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现就进一步扩大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标、基本原则和试点范围

(一)目标。通过探索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作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提高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全面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实现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确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坚持根据农村贫困人口的地域分布特点和不同地区两项制度标准的差异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坚持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帮扶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实现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扶持。

(三)试点范围。中西部地区应将试点范围扩大到80%以上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扩大到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部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试点范围。

二、标准和对象

(四)标准。农村低保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扶贫标准,以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为准,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本地扶贫标准。

(五)对象。农村低保对象,是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扶贫对象,是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或劳动意愿的农村居民,包括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农村低保对象。

三、主要内容

(六)程序的衔接。要统一组织,使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识别工作在时间和程序上同步进行。严格按照申请、收入核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等程序和民主公示的要求,认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对于申请享受两项制度的,村民委员会要按照规定分别进行调查核实,集中进行民主评议,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属于扶贫对象的,报县级人民政府扶贫部门审批,属于农村低保对象的,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县级人民政府扶贫和民政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民主评议意见、审核意见和审批结果。对于已经核实的农村低保对象,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进行复核时,要配合扶贫部门将其中有劳动能力和申请意愿的确认为扶贫对象。

(七)政策的衔接。对农村低保对象,要力争做到应保尽保,按照政策规定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扶贫对象,要根据不同情况,享受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采取产业开发、扶贫易地搬迁、雨露计划培训、危房改造、扶贫经济实体股份分红、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教育免费及补助、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帮扶等形式,确保扶贫对象受益。对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中的残疾人,以及被拐卖后获解救的妇女儿童家庭提供重点帮扶。要坚持依据统计部门的监测数据确定扶贫对象,防止盲目扩大规模,确保政策兑现。因地方自定扶贫标准而增加的扶贫对象,由省(区、市)人民政府安排落实扶持资金。

(八)管理的衔接。对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县级人民政府扶贫和民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要分别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档案,会同统计、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对两项制度涉及的对象同步进行调整。要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的生活情况。对收入达到或超过农村低保标准的,要按照规定办理退保手续;对已实现脱贫致富的,经过民主评议和公示无意见后,要停止相关到户扶贫开发政策;对收入下降到农村低保标准以下的,要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对返贫的,要将其吸纳为扶贫对象。各省(区、市)和试点县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在现有贫困户建档立卡和农村五保、农村低保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数据库,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四、保障措施

(九)切实加强领导。省(区、市)和试点县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将试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十)周密制定方案。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并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试点县的试点方案由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试点工作所需资金,由省(区、市)人民政府根据试点县的实际情况给予支持。

(十一)加强部门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相互支持,主动沟通,逐步建立分工明确、定期协商、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扶贫部门要做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中交叉对象的识别工作,研究提高识别扶贫对象的准确率,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民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扶贫部门落实交叉对象的扶持政策。财政部门要提供资金支持,负责资金管理和监督。统计(调查)部门要及时提供贫困监测数据,参与制定两项制度扶持对象识别的相关指标。残联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核对残疾人有关情况,对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中的残疾人提供重点帮扶。

(十二)大力宣传发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试点工作各项政策的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通过召开会议、广泛宣传和典型示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

(十三)加强队伍建设。要根据工作需要,抽调一批专业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人员从事试点工作,确保试点工作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积极开展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要发挥大学生村官和扶贫志愿者的作用,充实乡村两级力量,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十四)加大督查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考核。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考核扶贫对象的收入增加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程度;对农村低保工作,重点考核低保对象的应保尽保和规范管理程度。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奖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篇: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党的十七大十分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更加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报告中三次提到扶贫开发工作,报告即肯定了扶贫开发所取得的成绩,又对今后的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更体现了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关怀。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在五年内“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要内容的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事业的行动纲领。我们要按照“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总体目标,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努力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主要任务,以贫困地区为重点、贫困村为基本单元、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重点工作为切入点,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大综合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扶贫开发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整合资源,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做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与建设现代化农业,改善生活条件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奋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镇远经济全面振兴。

二、在任务目标上,继续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为重点,通过扶贫开发,扶持的贫困户有一项以上的稳定增收项目,使贫困村的群众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乡风文明水平,提高民主管理水平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工作落实上,要按照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今后的扶贫开发要突出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整村推进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内容更加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二是要加大资金整合强度,确保高投入。整村推进的难点在于扶贫资源的整合,要构建起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整合资源高投入,保证整村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地顺利实施。三是要确保整村推进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努力实现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高质量,真正造福于贫困群众。四是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贫困村的群众既是扶贫开发的受益主体,又是扶贫开发的实施主体。要树立扶贫为了群众,扶贫依靠群众,扶贫成果由群众共享的理念,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扶贫开发才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必须在民主公选贫困户和脱贫项目时,由群众“说了算”;在扶贫项目建设中,广泛动员群众出工出劳,让“群众参与干”;在实施扶贫项目时,让“群众监督干”,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群众真正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美好家园,实现脱贫致富的自觉性,真正发挥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四、在工作思路上,要把握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动向,针对我县贫困现状,按照省委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精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扎扎实实地搞好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

(一)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开展扶贫工作。围绕集中力量帮助贫困群众重点解决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来申报项目,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全面规划建设内容,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解决制约该区域发展的根本问题上,集中力量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三大任务,把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努力构建“和谐农村”。

(二)以整村推进为重点,加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我县得到国家投入相对较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贫困县普遍滞后,贫困乡村户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期望较为迫切。整村推进将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农户改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因地自宜帮助发展种养殖业和其他产业,不断促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三)坚持因地制宜搞好产业化扶贫工程。我县农村农民生活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优势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我县烤烟生产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烤烟生产属计划种植,我县种植计

划较少,同时烤烟对宜地条件要求严格,不能覆盖我县农村。我县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在养殖业上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草山资源和扶贫开发龙头企业贵州喀斯特山乡牛业公司为依托发展牛、羊养殖,同时抓住国家正在实施东桑西移优惠政策的大好时机,发展栽桑养蚕。通过产业化扶贫,使牛羊养殖和栽桑养蚕两大产业作为烤烟之后我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四)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以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需要。由于贫困人群大多是生存环境较差少数民族和居住边远贫困村寨。受教育程度差,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掌握的生产技能水平低,种养殖项目(特别是养殖业项目)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项目的技术支撑主要靠乡镇农牧站,乡镇农牧站人员较少,项目技术指导有一定困难,影响项目实施的效果。一是观念的培训,开拓视野,转变安于贫困现状的落后观念,建立进取心,以推动扶贫开发发展速度。二是加强农村实用的技术的培训,使广大贫困农户尽快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为脱贫致富打下基础。三是搞好项目实施的专业技术培训,在加强项目实施技术指导的同时,对项目实施农户有针对性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项目实施的效果。四是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劳务开发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要以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展不同类型的劳务扶贫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素质,加大农村人口的转移力度,实现转移脱贫。

第四篇:积极主动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

推进扶贫开发,缓解和消除贫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党和国家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人民银行高度重视,积极发挥金融职能作用,加强货币信贷政策指导,大力营造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市场化运

作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做好扶贫开发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一、“十一五”期间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以改革扶贫贴息贷款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以少数民族、边疆等地区为重点,以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贫困人群为突破口,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和改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保障,努力发挥金融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一)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有效促进扶贫贴息贷款投入大幅增加

自2001年《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银发〔2001〕 185号)实施以来,人民银行联合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先后开展了 “到户贷款”、“项目贷款”改革试点和 “奖补资金”推进小额贷款到户试点等工作,不断推进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2006年,为继续深化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将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全部下放到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承贷金融机构转变为由县选择金融机构发放,同时选择河北、黑龙江、江西、湖北、重庆、云南、陕西和甘肃8省(市)开展项目贷款贴息资金下放到省试点,允许试点省自行选择承贷金融机构。2008年,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贷扶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两下放、两改革”的改革思路,将扶贫贴息贷款和贴息资金的直接管理权限由中央下放到省,其中到户贷款和贴息资金管理权限下放到县;扶贫贷款全部改农业银行一家“独家经营”为市场运作;改固定利率为固定补贴,中央财政按贴息1年安排贴息资金,在贴息期内,到户贷款按年利率5%、项目贷款按年利率3%的标准给予贴息。

扶贫贴息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对于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完善扶贫贴息贷款良性循环发展机制,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地区贫富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人民银行初步统计,2010年末,全国扶贫贴息贷款余额246亿元,同比增长34.3%。

(二)加大对民族、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灾害高发区的政策倾斜,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取得实效

少数民族地区、边疆、革命老区和灾害高发区等地区由于语言、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制约,一直是集中连片贫困重点地区,人民银行通过综合运用再贷款、优惠利率和信贷政策

指引等多种手段,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贷款执行优惠利率政策,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致富。“十一五”期间,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实行优惠利率政策,全国累计贴息34.09亿元,带动金融机构向民贸民品企业发放贷款12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贫困民族地区的发展。二是对西藏执行优惠的金融政策,有力保障了西藏地区经济稳定和贷款增长。包括单独编制和执行西藏货币、信贷计划,执行优惠利率政策,以及对农业银行西藏分行进行费用补贴等。2010年末,西藏人民币贷款余额301亿元,同比增长21.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三是加大对新疆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促进新疆地区发展和稳定。截至2010年末,人民银行累计对新疆调增支农再贷款限额40亿元,并对新疆农村信用社共计安排资金支持额度18.6亿元,资金支持比例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末,新疆人民币贷款余额4973亿元,同比增长31.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1.4个百分点。四是及时出台灾后重建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汶川、玉树、舟曲等地区灾后因灾致贫人口就业和住房重建。各地灾害发生后,人民银行会同相关单位分别在第一时间出台了《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措施的意见》、《关于全力做好玉树地震灾区金融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全力做好甘肃、四川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地区住房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指导意见,通过增加再贷款额度,对受灾贷款在规定时间内不催缴、不罚息、不做不良记录以及贷款优惠利率等政策支持因灾致贫人口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经营。五是制定专项政策切实支持农村地区县域资金留在当地使用,有力保障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为加大对县域、贫困地区的支持,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出台《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通过对符合条件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优惠利率支农再贷款、优先开设分支机构和新业务等政策,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三)突出对重点人群的支持,有效提升对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贫困人口创业增收的资金支持力度和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有力的支持了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带动就业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等文件,逐步将小额担保贷款借款人范围由符合一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扩大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个人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由2万元提高至5万元(妇女提高至8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额度由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截至2010年末,小额担保贷款余额322.67亿元,同比增长71.01%。通过小额担保贷款,支持了一大批创业能手和致富带头人,有力的支持了贫困户创业带动就业并脱贫致富。

二是改进和加强对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为贫困人口务工提供便利环境。进城务工是贫困农民改善生活,提高收入的重要方式。“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不断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大力推广“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贷款品种,有效提高农民工贷款可获得性,为其创业脱贫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逐步改进和完善金融机构代发农民工工资的业务管理,促进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有效保障农民工务工工资收入发放,提高务工积极性。截至2010年末,企业征信系统共收集2961户企业的拖欠工资信息,涉及金额约16.23亿元,涉及人数约36.23万人。从2006年起,人民银行组织在全国农村地区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工作,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调拨、异地汇款、存储现金提供便捷服务。截至2010年末,农民工银行卡发卡机构总数达195家,受理点达7.2万个,实现了湖南、河南等23个农民工输出大省的业务开通。2010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实现取款交易1405万笔,金额1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和32%。

(四)以改进和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为重点,支持和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农村地区一直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战场,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加强农村地区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是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拓宽其收入来源的重要前提。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着力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切实改进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助推农村贫困居民脱贫致富,构建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一是多层次、多主体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农村贫困人口资金来源和金融服务渠道稳步增加。通过发行兑付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服务农村贫困地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农业银行改革顺利开展,“三农”服务水平稳步提升,2010年末,“三农”金融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15%,高于全行

7.2个百分点。农业发展银行支农扶贫领域不断拓展,初步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支农格局。邮政储蓄银行试点贷款零售业务,邮储资金回流农村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稳步发展,引导民间资本支持“三农”和扶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11月末,全国已开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19家;其它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作用也逐步扩大,多层次、多主体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是农村地区支付体系不断健全,农村支付便利性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积极支持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工作,积极指导并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为农村金融机构向贫困地区提供快捷、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创造条件。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28886家农村信用社,1238家农村合作银行、1164家农村商业银行、261家村镇银行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畅通了农村地区异地汇划渠道。各地依托人民银行小额支付系统大力开展农村地区资金集中代收付业务,一些地区结合“家电下

乡”惠农政策,将补贴款直接抵扣货款,由财政部门定期将补贴款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划给经销商,从而简化流程,便利农村地区消费支付。此外,人民银行还在部分金融机构网点空白乡镇开展POS小额取现试点业务,有效改善偏僻农村的支付服务环境,试点农村地区足不出村就能及时拿到政府各项补贴。

三是农村信用体系逐步发展,为贫困人口提高信贷资金获得性营造了良好条件。“十一五”期间,为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问题,人民银行不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实现政府支农政策与银行信贷政策的有机结合。2009年,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积极推动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工作,为积极稳妥地发放并收回扶贫贷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截至2010年末,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个人征信系统采集农户信用档案约1.12亿户;逐步建立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对超过8000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有效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贷款的可获得性。

(五)定点扶贫工作稳步开展,有力支持对口贫困地区全方位发展

“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定点扶贫工作在总行党委的领导下,在地方党政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各项扶贫政策,积极创新扶贫思路,拓展扶贫途径, 坚持以智力扶贫为先导,以帮助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着力点,扎实有效地开展扶贫工作。“十一五”期间,人民银行在定点帮扶的陕西铜川市印台区和宜君县,共完成各类投资684.6万元,协调扶贫无息、低息、贴息类贷款累计125万元,农村小额信贷资金规模1亿元。各类投资中,工程项目类投资421万元,主要用于道路修建、桥梁建设、人畜饮水、巷道硬化及排水工程;资助贫困大学生和开展技术培训投资44.6万元,捐赠物品折合84万元,慰问困难群众135万元。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主动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扶贫开发贴息贷款为“抓手”,以边疆高原地区和国家扶贫重点县为着力点,以推动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为保障,以切实加大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力度为标准,积极主动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一)坚持以脱贫致富为根本,积极探索商业可持续的金融扶贫体制机制。扶贫贴息贷款能否真正实现帮扶贫困户成功实施生产项目、脱贫致富,资金支持是一方面,而项目选择、技术及市场信息等方面也很重要。要围绕项目开发,提供配套服务,探索将龙头企业引进贫困地区,实行“基地+农户”方式,由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致富,有效降低贫困户创业风险。探索试行“贴改保”,完善地方担保基金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逐步建立起扶贫贴息贷

款的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积极探索商业可持续的金融扶贫体制机制。

(二)坚持以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等边疆高原地区和国家扶贫重点县为着力点,切实发挥政策效力。按照“有保有控、区别对待”的精神,加强对不同地区致贫原因、地理地貌、产业特色的研究,不断完善对重点贫困地区的针对性金融服务政策,避免“撒胡椒面”和同质化政策。结合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政策,切实加大货币信贷政策对西藏、新疆、四省藏区等边疆高原地区的支持力度,带动和促进这些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坚持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为主线,不断改进和提高农村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发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实力雄厚、管理科学、经验丰富的特点,在加快农业现代化、支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落实贫困地区重点项目、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继续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因地制宜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较好适应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对金融的多样化需求。逐步建立传统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小型金融组织相辅相成,适应贫困地区金融需求特点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四)以培育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依托,积极改进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资金的流动主要是由各地的信用环境和投资回报来决定的,区域之间的资金流动取决于地方的社会投资环境,社会信用条件好,资金就会流入。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吸引资金的社会信用环境。人民银行将积极推进农村贫困地区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建设,抓好信用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完善贷款担保体系,营造有利于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第五篇:扎实做好扶贫帮扶工作的心得体会

?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1 ?

刚才我们学了习总书记在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虽然很长全文六千多字,但是文风朴实,言辞恳切,长而不冗,掷地有声。我个人感觉,这篇讲话就是一篇战斗檄文,有一种“箭在弦上、刺刀上膛的感觉”,这是为了啃下最后的硬骨头,下了决战决胜的总攻令。

贫困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突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特别是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党表现出了超强的资源整合能力、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和高效的政策执行能力,这种制度优势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浓墨重彩的刻画出了一副官不畏难、兵不怕死、富者不吝其财、贫者不惜其力,全社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壮丽画卷。2020 年必将是不平凡的一年,若干年后回首再看,我们在座的诸位都将是决胜脱贫攻坚、抗击疫情这两件彪炳史册大事件的见证者、亲

历者、受益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悟和收获。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上了一堂直观的、生动的制度自信的实践课。为什么我们国家能提前 10 年完成联合国减贫的宏伟目标、为什么能率先取得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先进的,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就是我党发声、发力、发奋的。

有时候我在想,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所孜孜以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夙愿和终极社会图景,如今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徐徐展开,逐步成为现实,在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中所作出的所有努力、所有牺牲,都是在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每一个人,开一个大大的太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一组震撼人心的数据“全国异地扶贫搬迁 960 万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同步搬迁 500 万非贫困人口”这也就是说为总计 1460 万人重建了家园,这相当于挪威、芬兰、丹麦三个北欧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担当,是中外亘古未有之民生善政。这个时候再仔细品味,会发现制度自信不再是书本、报刊上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而成了发自内心的心悦诚服和深刻认同。

简而言之我们普通党员就是要坚持“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紧盯民族复兴这一历史重托,以决胜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为契机,抱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之态度,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埋头苦干,待到功成时,抬头再相见! ?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2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要巩固好当前脱贫成果,各级各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紧紧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强化监督、全程监督,切实把监督抓到底、抓到位,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为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监督,压实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每一天都是倒计时,时间紧,任务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更加需要党员干部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各级党委要把脱贫攻坚作为检验“四个意识”强不强、践行“两个维护”觉悟高不高的一把标尺,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精准监督,推动有关部门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落细责任,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督促落实,巩固成果。重点加强对“两不愁三保障”特别是“三

保障”、脱贫摘帽后“四不摘”、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及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保持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影响。对政策落实情况,要跟踪评估考核,提高群众监督参与度,使监督更有力、更精准,保证群众受益。及时纠治“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

坚定信心,时不待我。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果能否持续巩固扩大?在越是冲刺之际、越是收官之时,就越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坚持问题导向,履行好监督责任,增强监督实效,推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以担当作为的扎实行动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3 ?

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大战役”之一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国开展几年,几年来,就农村的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四通八达,水泥路通村通组,便民路走村串户,风貌打造后焕然一新,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脱贫攻坚的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

一些不足之处:

一、党和国家的脱贫政策与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还存在着差距。党和国家的脱贫政策要求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同心同德,互相配合,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共同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奔小康脱贫致富。而部分群众缺是被动接受党和国家政策,不是主动配合乡村干部的引导,创业致富。

二、部分群众思想观念发生畸形变化。不以贫穷为耻反以为荣,竞相争当贫困户和低保户,甚至个别国家公职人员也是这种想法,认为评为贫困户低保户是一种荣耀,显示自己的社会关系好和社会地位高。

三、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耐心等待国家政策扶持,等着天上掉下馅饼,靠国家救济过日子,甚至恬不知耻到政策部门要求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只向政府索取,自己却不愿意付出,稍不如意怨气冲天,这种人不知感恩,更不满意。

因此脱贫攻坚政策应加大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的教育,转变群众脱贫致富的观念,把“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这条正道上来。

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党员发挥作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在扶贫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宗

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帮扶责任人,我们在开展帮扶工作时,就应该时刻本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的态度去帮扶,而不是为了仅仅为了每月的填表签字按手印,作为党员,要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做好本职工作,不浮躁,不虚假,从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尽自己的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建设好的村“两委”班子。就是要加强支部建设,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加强村支书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村一把手队伍。要优化结构,坚持在“能人”中选“好人”,把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党员群众吸纳进村“两委”班子,让得力的村“两委”班子配合好政府,带动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4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正在奋力夺取全面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必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越到最后越要响鼓重锤,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锚定艰巨任务,精准施策,

精准发力,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以必胜信念激起决胜决战之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处理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关系。脱贫攻坚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要实现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就决不能松劲懈怠。疫情冲击之下,脱贫攻坚要寻找新的发力点,利用扶贫协作大数据平台实现帮扶对象、帮扶干部、帮扶措施、帮扶资金的智能管理,实现线上农业知识培训扶贫又扶智,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情况下,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秩序的加快恢复,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相信我们终将战胜疫情,我们也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把全国人民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带入全面小康。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处理好快速脱贫与防止返贫的关系。在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脱贫的质量也同样需要保障,如何防止脱贫之后再返贫,同样是要解决的硬任务。有数据显示,全国已脱贫的 9000 多万人中,有一小部分存在返贫风险。一些贫困户有干劲,却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就需要我们除了强调社保兜底以外,特别强调要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持续抓好脱

贫户的扶智和扶志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强思想观念的改造提升,使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激发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的力度,增长他们劳动致富的本领和能力,实现产业脱贫和就业脱贫。同时,要精准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扎实做好春耕备耕,满足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处理好消除贫困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夺取脱贫攻坚战略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要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多在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上下功夫,在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壮大区域经济和集体经济上下功夫,在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内生动力上下功夫。以系统化的思维、扎实务实的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美丽乡村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促使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从而巩固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5 ?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要立足人本,关怀民

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牢固树立“人民政协为人民”理念,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目标,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清楚,放在心上,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相通,在感情上与人民群众相融。通过调研、视察、帮扶等方式,沉入基层一线,与群众融为一体,聚焦“四场硬仗”,“五个专项治理”,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高效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统领,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少喊口号,多干实事、少讲故事,多办好事,着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拔穷根,真正摆脱贫困,早日实现脱贫梦。

要做好脱贫攻坚战,需要帮扶干部夯实责任把各项精准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真扶贫,扶真贫,全心全意来扶贫。在帮扶工作中,我们应从以下几点牢牢把握。

激活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对存在不良思想倾向的贫困户,要加强思想引导、教育培训、典型感化,组织贫困户现场参观学习成功脱贫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推动贫困户转变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破除“等靠要”和“以贫为荣”的落后思想观念,积极

引导贫困户想方设法脱贫、千方百计致富,形成“思谋脱贫、主动创收、勤劳致富”的社会正能量。

理清脱贫责任,强化舆论监督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但政府和干部不应大包大揽,如产业扶贫、农户入户道路等,不能政府全包,要让贫困户参与其中。对于坚持不配合的,建好台账、留足证据。对有好吃懒做、依赖政府等不良思想倾向和行为的贫困户,要敢于理清责任,建立结对帮扶干部尽职免责机制,敢于较真劝导、敢于宣教惩戒。要多角度影射扶贫对象存在不良思想带来的反面典型,使那些好逸恶劳、不愿脱贫、一味“等靠要”依赖政府的群众觉得脸上无光。

强化乡村治理,塑造农村文明新风。要充分发挥各级结对帮扶干部的积极作用,完善村规民约,强化乡村自治。对好逸恶劳、不愿脱贫,漫天要价、威逼要挟,依赖政府、得过且过,互相攀比、一味”拼穷”等问题,进行村民自治和道德约束,情节严重的要坚决予以惩戒。要健全完善扶贫对象脱贫攻坚全程参与机制,全面保障扶贫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让“脱贫思进、致富思源”成为扶贫对象的自觉行动 ?

扎实做好扶贫帮扶工作心得体会

上一篇:如何写教学反思和案例下一篇:如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