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人民调解工作

2023-02-11

第一篇:如何做好人民调解工作

如何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

一、什么是人民调解工作

人民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是现行调解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宪法、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实践证明,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好形式,它对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减少纠纷,预防犯罪,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人民调解工作的原则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对调解工作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作了具体规定:①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

②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③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起诉。

三、人民调解工作的程序

1、纠纷的受理。

纠纷受理分三种情况,一是申请受理,即纠纷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用口头或书面材料要求调解委员会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纠纷。二是主动受理,即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群众反映,有关单位部门转告、纠纷信息员报告以及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民间纠纷大排查中发现的矛盾纠纷,主动及时登门调解。三是移交受理,即已告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或人民法院的矛盾纠纷,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人民法院认为更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在征得通过当事人同意后,移交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不应受理:

(1)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有关部门管辖处理的;

(2)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或正在审判的;

(3)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

(4)已构成犯罪或构成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行为的;

(5)已经申请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或处理完毕的。

2、调解准备。

(1)调查纠纷情况。通过听取各方当事人陈述,询问矛盾纠纷的有关情况,向知情人及周围群众调查,实地勘查等方法,弄清矛盾纠纷的性质、争执的焦点、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目前的程度;证据及证据的来源;当事人的个性特征和当事人对矛盾纠纷的态度;以及对纠纷当事人起影响或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和社会关系等情况。

(2)对调查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判明矛盾纠纷的性质、争执的焦点、各方当事人的是非与责任。

(3)拟定调解纠纷的实施方案。

3、进行调解。

要在稳定各方当事人情绪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依法指出各方当事人的过错和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说服各方当事人互谅互让,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对达成调解协议的要制作调解协议书。

4、调解结束。

对于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有责任帮助、检查、督促、教育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协议。常用的办法与措施有:回访;运用道德的力量和公众舆论来约束当事人履行协议;在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单位领导的帮助下督促当事人履行协议;帮助受害一方当事人申请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用法律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调解后没有达成调解协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要根据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告知当事人申请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或申请行政主管机关调解,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是简易经济纠纷,还可告知纠纷当事人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对于移交有关部门处理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应主动配合基层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做好当事人工作,防止矛盾纠纷激化。

四、当前农村矛盾纠纷主要类型和特点

近年来,农村矛盾纠纷主要表现在六大方面:一是土地征用问题。存在因征地补偿标准引发矛盾纠纷;因失地农民转型难,生产生活出路受困,引发矛盾纠纷。二是村务管理不善问题。村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村务透明度不高、

财务管理混乱,有的村干部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贪污财产,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矛盾纠纷。三是民间琐事纠纷问题。如相邻关系、地边地界、家庭婚姻、民间借贷等引发矛盾纠纷。四是土地权属、林权引发矛盾纠纷。五是移民搬迁。六是人身损害赔偿,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务等引发矛盾纠纷。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民间纠纷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婚姻家庭、邻里纠纷、资源权属、环境、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其中因政策变更、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多元化矛盾纠纷急剧增加,矛盾纠纷主体构成日趋复杂化,一些跨行业、跨地区、跨时段的纠纷也不时出现。

2、群体性事件增多,范围和数量增大,纠纷参与人数存在群体性倾向。参与人数动辄三五成群,甚至数十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甚至有的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周密的计划。

3、纠纷诉求过高。个别纠纷的当事人诉求标的太高,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遇到一点小事或无虚有的事就越级上访,制造事端,扰乱视听,有的利用国家重大政治活动、重大节假日或政治敏感期,上京、到省、进市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无理缠访。加之信访体制不顺,上下沟通不及时,情况不了解,盲目压任务,助长了部分纠纷的诉求欲望,增加了纠纷处理的难度。

五、怎样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

随着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在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农村基层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势必会增多,人民调解的无疑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呢,我认为在调解工作中要注重“五讲”。

1、讲学习,提高调解能力。俗话说的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认为人民调解工作主要还是从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即“情、理、法”,三者缺一不可且不可偏废。只有认真学法律、学政策、学人情、懂世故,才能提高自己的调解能力。

2、讲责任,热心调解事业。要想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就必须要热爱这份工作,只要能通过人民调解能够化解的,尽量要让其走调解之路。调解促和谐,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责任。

3、讲原则,我认为讲原则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对矛盾纠纷的调解抱有一颗公心,坚持公正调处。二是在调处矛盾纠纷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即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4、讲方法,做细做好调解工作。个人认为基本的工作方法要把握这么几点:听好当事人讲述,做好记录;把握事件的原委,摸准症结所在;进行仔细的调查,防止偏听偏信;控制当事人的情绪,防止矛盾激化;找准开锁的钥匙,对症下药。

5、讲协作,协调各种调解力量。从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实际情况看,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本身毕竟资源有限,在某些纠纷的调处上还是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那样调解效果才会更好,效率才会更高。

六、优秀调解员经验介绍2007年4月19日凌晨4时,52岁的梧州市藤县岭景镇司法所所长在调处一起坟山纠纷时,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导致死亡,此后他被追记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模”、“全区优秀人民调解员”。工作11年来,魏德宏的足迹踏遍岭景镇的山山水水,田间地头。由他亲自调处和参与指导调处的“三大纠纷”共记1837起,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用毕生精力和智慧集结而成的“魏氏调解法”正被人民所津津乐道和争相学习。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优秀调解员的“魏氏调解法”。

之一:雷厉风行法。适用于突发性、有暴力倾向的矛盾纠纷。由于事态及时、险恶,要求调解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奉献感,一旦发现纠纷,就要迅雷出击。而且面对险情,要临危不惧,敢于挺身而出,以威慑效应迅速控制事态发展,稳定当事人情绪,然后及时调解,从而避免纠纷久拖不决而导致矛盾的扩大和激化。

之二:疏堵结合法。这一方法适用于矛盾纠纷比较复杂,经多次调处仍无法解决的。如群体性纠纷、三大纠纷等,由于矛盾堆积,稍有不测就极可能恶化,甚至酿成大范围流血冲突。对于这类纠纷调处,首先要做好双方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工作,进而想方设法对之进行堵塞,只有让当事人冷静下来,然后再因势利导,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

之三:换位思考法。俗话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如果遇到纠纷双方都有一定文化,并能通情达理,都愿意从对方的角度想想,则调解员便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当事人凡事多从对方角度考虑,大家各让一步,就会海阔天空。

之四:借用外力法。此调解法适用于遇到个性固执、盲塞、蛮不讲理的当事人的纠纷案件,还适用于婚姻家庭、邻居较少数额的经济等纠纷。在调解过程中,可调动一切有利于化解矛盾的积极因素,借助发动双方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亲劝亲,邻劝邻,知心人劝知心人,找准了力源,再逐一打通解决问题的环节,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之五:依法服人法。对于财产的确认、归属、损害等问题所引发的矛盾纠纷,适用该法。在调解该类案件时,调解员只有依照法律法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行事,调解才具有说服力,也才能解决当事人的思想障碍。之六:清风化民法。这是适用范围最广、最基本的调解法,也是对所有执法人员最根本的原则要求。身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人员,如何赢得地方百姓的尊敬,甚至拥戴,树立个人良好的形象与威信很关重要。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严于律己,乐于奉献,清正廉洁,在调处矛盾纠纷时,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不吃请受礼、拉帮结派,树立威信,以德服人。

之七:以情解怨法。又叫春风化雨法,在调解家庭成员、亲邻之间因情感问题而引发的纠纷时,假如只是一味的讲道理,摆法律,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而若能在“情”字上善做文章,通过亲情效应,用真情去填平双方当事人的鸿沟,以情感人,也许很多矛盾就能引刃而解,化干戈为玉帛。

之八:整合力量法。提高建立健全村、部门、乡镇司法所三级调解机制,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调解网络,在具体工作中进行分工合作,分级负责,形成合力,有效地化解矛盾,维护一方平安。

第二篇:浅析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村人民调解工作

人民调解作为我国一项特有的法律制度,以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独特作用,得到了党委政府的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尤其是在现阶段的矛盾高发期,再次向人们展示了人民调解制度的旺盛生命力。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趋完善,面对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农村的矛盾纠纷呈现出来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调解工作,已经成为我们人民调解员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现今农村矛盾纠纷呈现的新特点

伴随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相继出现。由于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所处的地域环境、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所具有的文化水平、所掌握的政策法律知识、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所表现的行为方式以及所能承受的压力不同等差异,导致人们认识问题、理性对待问题的观念和方式各异,使得矛盾纠纷的发生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民间纠纷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传统的婚姻家庭和邻里纠纷呈下降趋势,而以资源权属、环境、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其中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在增加,特别是退耕还林和粮食直补政策实施后,土地纠纷大幅增多。矛盾纠纷主体构成日趋复杂化,一些跨行业、跨地区的纠纷也不时出现。二是群体性事件增多,范围和数量增大,纠纷参与人数存在群体性倾向。参与人数动辄三五成群,甚至数十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甚至个别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周密的计划。三是个别纠纷的当事人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遇到一点小事或无虚有的事就拨打12345电话,或曝光媒体或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无理缠访。

二、新形势下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

(一)调解工作认识不足,重视还不够。有的地方对人民调解在新形势下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认为人民调解是“软职能”,可有可无,没有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社会普遍关心、认可、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氛围相对缺乏,一些部门没有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意识,以致司法所等调解组织孤军作战,难以处理一些复杂的矛盾纠纷。

(二)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不到位。经费保障不到位已经成为制约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区级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不到位。二是镇(街)一级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不到位。三是村(居)一级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不到位。由于取消农业税和集体提留,村级组织经费靠财政转移支付,加之村调解员多由村(居)干部兼任,而调委会本身没有经费,调解纠纷又不允许收费,调解办公经费难以支付,影响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制约着调解质量的提高。

(三)司法所对调委会的管理指导难度大。从行政管理体制上看,司法所对农村“两委”没有任何隶属关系,村级组织对司法所安排的工作反应不够积极主动。

(四)“大调解”之间的协调机制还不健全。一是街级调处中心依托司法所设立,调处中心主任由司法所所长兼任,虽然按规定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参与调处中心工作,但因为没有专门的领导力量和相应的制约措施,大调解机制还有待完善。二是“大调解”的功能未充分

发挥,调解主体的职责仍不够明确。“大调解”工作平台不突出,调解分工不明确,衔接面过窄,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一些部门参与调解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遇事往往向外推,以司法所为主体的大调解中心所受理的矛盾纠纷难以分流,基本上由司法所人员承担。

(五)部分村(居)调解委员会不规范。有的村实际上只有一名调解主任或调解员,调解委员会有名无实;有的村(居)调解委员会虽有符合规定的人员,但没有调解场所,失去了调解组织的应有作用;有的村(居)调解组织人员,没有采取合适的途径和办法向村民公布,村民发生纠纷后,要求调解不知去找谁。

(六)人民调解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村级调解员一般都由村两委成员担任,每次村级换届都会引起村级调解队伍较大的变动,造成村级调委会成员的法律、政策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依法调解、规范运作的整体水平不高。

三、做好新时期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深化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摆正人民调解工作的位置

人民调解制度及时便利灵活、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强的优点,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它缓解了司法压力和当事人诉累,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因此,应加强宣传引起高度重视,把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充分保障调解经费,根据村(社区)、社实际,每年给予一定的办公费,以便基层调解组织能够正常运行,真正实现调解有组织机构,有人员办案。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落实解决调解员办案补贴,以调动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强化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

要在“六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下,巩固、完善和规范街道、村(居)委人民调解委员会,力争做到凡是有化解矛盾纠纷需求的地方都有人民调解组织。着力推进改制企业、民营企业建立调解组织,建立行业、社团组织、集贸市场、商品集散地、物业管理小区、流动人员聚居区的调解组织,努力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的组织网络体系。

(三)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的新机制

一是建立并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的新机制。整合调解资源,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多种手段,实现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诉讼调解的有效衔接,建立起人民调解组织统一受理、先期处置,部门分头调处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调处纠纷的质量,使人民调解工作向法制化、正规化方向发展。二是建立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预防功能、调处功能和信息报告功能,对涉及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农民工维权等容易引发的矛盾纠纷,坚持抓苗头,抓小抓早,做到因人预防、因地预防、因事预防和因时预防,建立起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拓宽人民调解工作领域的机制。人民调解组织应在调解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房屋宅基地等常见、多发性纠纷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调解村(居)民与法人、其他社会组织的矛盾纠纷,特别是主动调解社会热点、难点纠纷和

复杂性、群体性矛盾纠纷,不断扩大调解工作覆盖面。

(四)加大教育力度,维护村民合法权益

加强对村民的政策法制教育,扩大普法的广度,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如广播、电视、报刊、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方式在农村中深入普及法律知识,要注重普及与农民生活、生产相关的有针对性的法律,宣传守法、执法和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已的合法权益等知识,还应大力推广村务公开,增强透明度,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村务治理,使干部与群众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相互支持,减少干群间的纠纷。同时,广泛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文化道德和修养,做到遇事冷静对待,互相谦让,正确处理,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五)提高调解队伍素质,适应新时期需要

新时期的矛盾纠纷有突发性、潜伏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化解难度大,这就需要建立一支适应新要求的高素质的调解队伍。尤其是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和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更为重要。首先应采取培训等方式尽快提高现有调解员的素质,其次端正干部思想,通过教育,提高各级干部对新形势下加强法制建设重要性的熟悉,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进而通过各级干部向广大群众进行法制教育。

(六)不断强化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力度

面对新时期农村矛盾纠纷的新特点,要预防和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必须在科学建立预警机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以化解群体性、复杂性、易激化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为重点,坚持经常性与集中性排查调处相结合,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调解工作方针,及时、依法做好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调解,把问题解决在当地和萌芽状态。工作中要注重从思想上正视矛盾,积极主动抓“苗头”;从全局上把握矛盾,集中力量抓“重头”;从客观上分析矛盾,实事求是抓“源头”;从根本上熟悉矛盾,以人为本抓“头头”。只有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达到维护稳定的目的。

(七)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有关问题的说明,凡调解协议的内容是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及社会公共利益,不具有无效、可撤销或变更法定事由的,应当确认其法律效力,并以此作为确立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依据,通过法院的裁判树立人民调解协议的公信。

第三篇:如何创造性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

——城区司法所所长何树生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进一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制定的这一宏伟蓝图,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对于凝聚人心、鼓舞斗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就要坚持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应当认真思考人民调解组织如何更好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人民调解工作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共同组成我国完整的调解体系。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其特征是它的人民性,民主性和群众司法性。人民调解的法律地位决定了它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调解组织既要及时正确地调解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又要通过宣传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预防犯罪,减少诉讼,配合有关部门抓失足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调解在我国的革命历史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东方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民间纠纷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主 1

要表现为纠纷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复杂性。纠纷不仅有个人与个人、还有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干部与群众、本地区与外地区等,涉及的范围不仅是家庭、邻里、婚姻、赡养等,经济领域的纠纷也日益突出,纠纷涉及到各个领域,增加了调解的难度,许多纠纷已经超出了人民调解的范围。因此,人民调解工作要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就必须把握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及时采取一些新措施,才能把这项工作搞好,更加扎实有效,更好的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我认为具体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改进工作方法,有计划性地、划分层次地,开展调解工作由于新时期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社会矛盾多元化,群众性矛盾多,解决矛盾的难度大,责任重,并且容易激化,而我们的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形式都很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因此,我们要研究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新特征,提出新措施,完成新任务。对因政府行为或涉及重大政策问题的矛盾纠纷,如涉及城建、市容、环保部门的矛盾,其调解方式只能是行政手段。为此,有关行政部门或负责单位必须挺身而出,履行职责,面对矛盾,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找到调解处理矛盾的合理方法。这就要求坚决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注重运用行政调解各种利益关系,主动改进工作作风处理各类矛盾。对于经济纠纷、或难度较大、或久拖未决的矛盾纠纷交由人民法庭主持调解,加大其调处力度,使矛盾纠纷尽快得到合理解决。对于民间纠纷,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充分运用法律和道德等手段和“以人为本”理念,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化解和疏导矛盾。

二、建立规范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人民调解委员会要掌握本地区矛盾纠纷的总体情况,尤其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的苗头应予高度警惕,及时列入排查调处工作日程,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人民调解工作之所以被誉为“第一道防线”,就在于它不仅注重矛盾纠纷发生后及时调处,而更注重矛盾纠纷的预防,因此,要建立超前防范机制,各人民调解组织应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不断完善调解组织网络,通过建立通畅、快速的信息报告制度,才能及时发现纠纷苗头,才能掌握本地区矛盾纠纷的总体情况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排查调处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因此,应把集中排查和经常排查结合起来,把矛盾纠纷排查作为调解组织的一项主要的基础工作,长期坚持下去。

三、突出功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人民性、民主性和群众司法性作用人民调解工作以其简更、快捷的手段,在调解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在新形势下,人民调解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防功能;二是化解功能;三是教育功能;四是宣传功能。人民调解基于以上四个独特的功能,其在调解人民内部关系,稳定生产、生活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等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1月1日,《人民调解法》的颁布实施对人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工作程序、人民调解协议等主要方面作出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实现了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的接轨,为人民调解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规范人民调解工作,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调解纠纷,实际上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调解纠纷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引起纠

纷的原因不同,调解人员就需要像医生一样,学会找到引起纠纷的症结,对症下药,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依照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耐心细致地对当事人进行规劝、疏导和说服教育,妥善地疏导不良情绪,把思想工作做到对方的心坎上,促使当事人知法、懂法、守法,履行法定义务。

四、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稳定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人民调解工作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把涉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作为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重点,加强做好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稳定大局,关键要在“调防结合”上下功夫。在解决社会治安问题上,党中央强调一手抓严历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一手抓预防教育和管理,两手并举,标本兼治。人民调解作为“防”的一手,要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要积极调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努力把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减少到最低限度,搞好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民间纠纷的调解,特别要妥善调解好有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的民间纠纷,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民间纠纷;另一方面,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努力做到对各种民间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止激化,紧紧依托社区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这个中心,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区司法调解中心两个优势,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使人民调解共和真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服务中做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如何做好基层人民银行调研工作

从微观层面谈谈如何做好基层人民银行调研工作 (2005年3月在人行信阳中心支行学习班上的培训讲稿)

李燕青

一.央行调研工作所经历的发展阶段:

1996年强调建立三大工作体系(大监管、大调研、大服务);

2003年监管职能分离后,开始重视调研工作;

2004年以来,周小川行长强调建立研究型、学习型、分析型、宏观型等“五型”干部队伍,各行开始大兴调研之风。

二.央行调研工作的主要特征(不同于记者的调研、其它经济和金融部门的调研):

1.脑力劳动程度强,从工作开始到结束需要全程思考;

2.写作技术性特殊,不同于论文、研究报告、宣传信息、经验材料、分析报告等;

3.对大局和时势要把握准,需要懂宏观、会分析;

4.知识面要求宽,既要有写作能力,还要具备统计分析和经济金融专业知识及理论水平,这是央行调研工作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三.如何选准题:这是做好调研工作的前题。

1

一般而言,选题范围应做到四个“围绕”:

1.围绕当前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出台后出现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调研,这是各级领导都很关心的问题,一般采用的可能性极高。

2.围绕当地经济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新苗头及时开展相应的专项调研分析活动,要注意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从分析中找出特殊性,这一般是有专业工作水平的同志爱看的材料,因为他们在自已工作中需要经常注意这些方面的素材;

3.围绕上级行下达的课题认真搞好调研工作,这就需要努力吃透上级行进行每项课题调研活动的真实意图,有的放失地开展好调研工作,不干费力不讨好的事;

4.围绕当地经济金融业务发展的地方特色选择好调查课题,一方面他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不会跟别的地方类同,又有新鲜感,容易吸引人;另一方面比较容易取得相关资料,开展调查工作的难度不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下功夫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工作,这是保证调研工作出“精品”的关键环节 (这是自已从事调研工作16年来的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1.认真审题,列出调查题纲。在外出开展调查工作之前,要仔细弄清所调查课题的全部内容和中心意思,明白这

次调查主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要调查哪些对象,最适合采取什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现场走访座谈。二是召开座谈会),审好题后,可以大致列出一个粗略的调查题纲(包括制好简明的重要调查表格),这样就可以避免调查工作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心中不慌。

2.用心搜集有关背景资料。题纲准备好后,自已还要尽量搜集一些有关课题的背景资料,包括宏观发展情况和政策背景资料,为调查工作作些铺垫。既利于调查过程中深化主题,又利于调查完后写稿时拔高,提高课题完成质量。

五.怎样写好调研报告。

调研工作完成好坏和水平如何最终要体现在调研报告的质量上,因此,下功夫写好调研报告是保证调研工作高质量的落脚点。下面谈谈如何写好一篇调研报告:

1.标题要醒目。要做到突出主题,体现调查工作的中心内容,反映经济金融业务发展的新态势,使人一看新鲜夺目,有强烈的想继续看下去的欲望。最好的标题格式是采用主副标题制形式。

2.正文写作要讲究逻辑和条理。一般而言,调研报告正文分为三到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及特征分析;第二部分为当前政策或措施所取得的成效(如为负面调查课

题则这一部分从略);第三部分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第四部分为对策建议(或研究)。

3.第一部分基本情况写作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要围绕主题把主要调查情况(要用基本数据说话)说清楚,使人一看一目了然,不含混不清,切忌堆砌和罗列数据,使人看了烦燥;二要分析数据变化的重要特征,有可能的话,还要进行纵横向对比分析,找出本地存在的明显差距特征;三要点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组织方法,使人明白你的调查资料是如何取得的。这部分文字一般应控制在1000—1500字以内为宜,切忌过长过滥。

4.第二部分要把主要成效写出来,最好要有主要事例阐述,使文章有“血”有“肉”,就算比较成功。

5.第三部分是阐述问题,为正文的核心,一定要下苦功写好,写出高质量。总体上要求这一部分能长则长,但要做到不多余,一般应保持在有五个小段落和3000字以上为宜。

在写法上要注意几点:一是逻辑严密,段落之间衔接要讲究流畅自如,重要的问题要依次放在前面先写;二是在阐述问题时,要用相关重要数据和事例加以发挥,做到有理有据,论述充分,切忌空洞说教,言之无物;三是要紧紧围绕课题的中心内容展开来写,千万不能跑题;四是各段落的小标题要言简意赅,突出本段的中心思想和段落特色;五是文

法上要多用专业术语和理论文章的口气,以尽量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写作功底和专业水平;六是在分析问题时既要讲清楚问题的表现,又要深刻阐述其形成的具体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进行这一部分写作前,还应注意作好充分的材料准备工作,最好也列出一个简要题纲,注明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要写什么,同时注明写每一段问题时要用什么材料和例子,这样可以加快写作速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一气呵成。

6.第四部分对策建议属于文章拔高部分,2000字左右为宜,这部分写作除了要讲究理论水平外,还要突出以下重点:一是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不能脱离具体问题而空提建议;二是所提建议要有高度,注重从宏观大局着眼,把握好政策角度和当前的主流时局;三是要有前瞻性的创新意识,要大胆提出突破现有体制和政策框架的可行性建议,切忌人云亦云;四是参考国外先进经验提些适合国情的建议;五是所提建议每条都要紧扣调查主题,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六是在写作顺序上更要注意逻辑严密,做到一环扣一环,紧密衔接。

总之,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因此,它需要用科学的知识去武装,需要用科学的头脑去创造,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运作,最后它才能结出真正符合科学规律的成果。

第五篇:如何做好新时期人民教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敬礼)我是一名来自五岔路乡蛮蚌小学的幼儿教师,今天我演讲

的题目是《如何做好新时期人民教师》。

经常听到家长们这样说:“这位老师真好”,“这位老师教出来的孩子真像他”。然而,这位老师好在哪里?他教出来的孩子像他的哪一方面?这不禁让我掩卷沉思:在教育改革、时代发展的今天,自己作为一名任教不到一年的农村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好的新时期人民教师?

记得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当你把爱洒向绿地/一个个“小精灵”扑向你/一颗

颗童心恋着你/最好听的歌儿献给你/当你把爱洒向绿地/一片片风光扑进人们眼里/大自然变得更加美丽/还有你也变得更加美丽。的确如诗中所说的那样,在与幼儿朝夕相处的日子中,我发现要做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有优美流利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爱都是永恒的。身为老师的我们,又怎能不保持着这份伟大的爱呢?

很多不了解幼教工作者的人常对我说:“你们教幼儿园倒是很轻松,带着他

们玩一玩、跳一跳就可以了。”其实我们并不像大家所想的如此悠闲。特别是当你整天面对吵吵嚷嚷的孩子,就想随身带着一个大喇叭,让你的声音传入他们耳朵,告诉他们上课要保持安静。当你面对自己苦口婆心的劝说与鼓励,仅仅只为了让他能一个人开口说话,不惜以全班以开火车的形式朗读儿歌,可他依然无动于衷,不回答你一句话,哪怕是一个字。当你经过数十次的耐心教育,他仍然还是顽皮捣蛋时。我想,如果你是我,你会不会像我一样少了一份激情。我时常问自己:要怎么办才好?后来我看到了令我大受启发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于是我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去工作,才发现自己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渐渐地,在后来的日子中,自己不知不觉地将爱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不论是漂亮的、聪明的孩子,还是邋遢的、调皮的孩子,我都尽可能呵护到他,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获得安全与满足。

在孩子眼里,老师是正确的,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记得五一放假回来的那

个星期三,我给孩子们上《昨天 今天 明天》这一课时,我问孩子们今天是星期几,孩子们大声告诉我“星期三”。我坚决地说:“不对,昨天才上课,今天怎么就星期三了,乱说。今天才星期二。我再问一遍,今天星期几?”孩子们立刻回答道:“星期二”。我一直重复着这个问题,直到孩子们全部回答正确。这节课结束后我回到办公室,不经意间听到一位老师说今天是星期三,我才恍然大悟:五一假期是三天,星期二才上课。原来孩子们说的都是对的,可我竟用我的专制,孩子们对我的信任,硬是把对的改成了错的。从那以后这件事在我的心底深深扎了根,我告诉自己:以后对待教学一定要严谨。因为自己是孩子的榜样,自己说的、做的在孩子们眼里全都是正确的。自己教错了一次,孩子们就可能会错一辈子。爱是一种责任,今后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含糊不清的不教给孩子,要教就一定教正确的。

孩子们的心灵如同一张纯净的白纸,没有污秽,这就需要我们用爱心做画笔,

用爱的力量来为这张白纸描上生命的色彩,绘就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爱的画卷。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对如何做新时期人民老师的理解。谢谢!

上一篇:如何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下一篇:如何做好专项督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