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2023-05-09

第一篇: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医院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

(一)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

(二)外源性感染

指由环境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1.交叉感染

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2.环境感染

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一)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二)尿路感染

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

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三)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是细菌培养。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

(四)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不仅在健康人中可以传染,在病人中更易传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消化道传染。病人排出带有病毒的粪便,未经消毒处理,污染了水源或食物,人们误

食了未煮沸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而被传染,即粪-口传染。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中,传染性血液可透过皮肤、粘膜的微小损害而感染,还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通过输注血液制品,密切性接触而传染。

(五)皮肤及其它部位感染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各种皮炎、褥疮感染、菌血症、静脉导管及针头穿刺部位感染、子宫内膜感染、腹内感染等。

住院病人中凡有气管插管、多次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留置导尿、应用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者,以及老年病人,均应视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

四、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

(一)主观因素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规章制度不全,无健全的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住院部没有入院卫生处置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客观因素

1.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脏器移植、牙钻、采血针、吸血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入性诊治手段,不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2.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疗方法

因为治疗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接受化疗、放疗后,致使病人自身免疫机能下降而成为易感者。

3.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普及

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

4.易感病人增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过去某些不治之症可治愈或延长生存时间,故住院病人中慢性疾病、恶性疾病、老年病人所占比例增加,而这些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是相当低的。

5.环境污染严重

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厕所的污染也很严重,抽水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气溶胶。病区中的公共用品,如水池、浴盆、便器、手推车、拖布、抹布等,也常有污染。

6.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

对探视者放松合理和必要的限制时,以致由探视者或陪住人员把病原菌带入医院的可能性增加。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只要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近2/3的医院感染是可预防的。

(一)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

医院建筑布局合理与否对医院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观察室、探视接待室、供应室、洗衣房、厨房等,从预防感染角度来看,为防止细菌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设备与布局上都应有特殊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制度是人们长期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处理、检查各项工作的依据。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探视制度等。隔离旨在将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围内,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应从医院感染、保护病人健康出发严格执行制度、常规及实施细则,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三)做好消毒与灭菌处理

消毒与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加强清洁卫生工作

清洁卫生工作包括灰尘、污垢的擦拭和清除,也包括对蚊虫、苍蝇、蟑螂、鼠类等的防制。

进行清洁卫生工作时,必须注意不要扬起灰尘,避免播散污染。医院内不应使用扫帚与掸子,拖布的头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宜在污染后立即进行。其顺序应由污染较轻的病房开始,逐步进入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最后处理病人公共活动场所。医护人员工作地点亦应进行清洁卫生打扫。

(五)采取合理的诊断治疗方法

使用抗菌药要有的放矢,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对易于将微生物引入体内的诊断治疗要切实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六)及时控制感染的流行

控制感染流行主要包括寻找传染来源与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消毒措施。

(七)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监测、灭菌效果监测、消毒污染监测、特殊病房监测(如烧伤、泌尿科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等)、菌株抗药性监测、清洁卫生工作监测、传染源监测、规章制度执行监测等。监测工作应作为常规,定期、定点、定项目地进行。对感染的记录要求详细具体,并以病房为单位定期统计分析。

(八)改善工作人员的卫生与健康条件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所有医院工作人员均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若有不适或疑为传染性疾病,应立即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并根据需要注射有关疫苗,必要时还可进行被动免疫或药物预防。

医护人员还应做好个人防护,一是防止将病菌传给自身或带出病房;二是防止将病菌传给房内的易感者。个人防护中主要是穿戴个人防护装备(衣、帽、鞋、手套、口罩)以及洗手消毒。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摘要】

目的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方法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强化医院感染意识,做好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结果 通过规范化管理,医院感染率达到卫生部标准。结论 医院感染控制必须通过有效措施,以科学监测为依据,以感染管理为手段。

【关键词】

医院感染管理 预防 控制 监测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依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有关国家的法律法规〔1〕,健全和落实了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重点部门感染管理,提高了医务人员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工作体会如下。

1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规范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调整和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三级网络组织,制定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医院消毒隔离制度、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医院感染爆发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院感染突发事件(故)应急预案等。制订了培训计划,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通过书面考试和不定期考核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员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并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认真督导规章制度、措施执行、落实情况。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了医疗安全。

1.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管业务的副院长直接负责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并担任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和相关科室主任任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各相关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形成医院感染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的三级监控网络。

1.2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建立会议制度,至少每季度一次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遇到问题随时召开,充分发挥委员会的领导和决策能力。

1.3 医院感染管理科

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科室制度的落实情况,对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危险因素认真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有效措施。与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器械科等相关科室积极配合,相互协调,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1.4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护士长组成及本科监控医师和护士组成。负责本科医院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上报感染管理科。及时监控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监督检查本科医师合理用药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2 严格监测和监督工作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结合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消毒灭菌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并将监测、检查结果及时向主管领导、相关科室及有关人员反馈,针对有关科室和部门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和改进措施,限期整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2.1 医院感染的监测

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实行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要求临床医师熟练掌握其诊断标准,改变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监测意识。当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临床医师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h内认真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反馈给科室。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特殊情况及时报告和反馈。

2.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严格监测全院消毒、灭菌效果,为医疗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要求全院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强化无菌操作意识。坚持每月进行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学监测,对临床科室使用中的消毒液、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室内空气、内窥镜室、透析液、牙钻、高压灭菌锅进行定期和不定期随机抽样监测。同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统计并及时反馈到科室。对监测不合格的科室协助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更具有可行性,有的放矢。使监测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3 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的管理

严格履行对消毒器械、防护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质量检查与审核职责,并对其储存、使用及使用后的处理进行监督,对过期和无证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坚决禁止,定期检查器械科、药剂科、供应室、手术室、透析室、介入室、口腔科等制度的落实情况,确保医疗安全。科室开展新项目所引进的设备、材料等,必须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申报,经批准后由采购部门集中办理。

3 加强了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3.1 改建部分重点部门的布局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投入资金,重新规范设计改建内镜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等重点部门,增加了辅助用房,做到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划分明确,物品定位放置。

3.2 制订制度,严格管理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订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器械清洗消毒工作流程”等工作规范,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根据检查结果,采取奖罚措施。

3.3 严格消毒灭菌

增添了清洗及消毒灭菌设备,严格消毒灭菌观念,认真做到侵入性诊疗用物一人一用一灭菌;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严格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保证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保证了病人安全。

3.4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侵入性操作检查和手术病人术前要做传染病的筛查,阳性病人要严格采取消毒隔离措施,使用后的器械按《消毒技术规范》处理,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4 医疗废物的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废物、废水的管理。

4.1 制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指定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配置了医疗废物回收车,专人回收、管理,要求所有科室使用有规范标示的容器、包装袋,医疗废物分类存放。定期对医疗废物暂存处、车辆、工具及其设施进行消毒和清洁,对负责收集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并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应急措施的培训。

4.2 严禁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医疗废物院外转运时,严格履行交接登记手续,按照要求资料保存3年,严禁买卖医疗废物和随意倾倒医疗废物〔2〕。

5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制订并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不断加强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增强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掌握手卫生知识。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6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1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的规章和标准,制订医务人员的卫生防护制度,明确主管部门及其职责,并落实到位。结合本院职业暴露的性质特点,制订具体措施,提供针对性的、必要的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6.2 加强了全院职工的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对高危科室及部门的医护人员每年提供健康体检,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做好自我防护。当出现职业暴露时,严格遵循职业暴露处理原则,按要求进行报告、登记、评估、预防性治疗和定期随访。

7 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院感染意识

7.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队伍建设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积极参加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培训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使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7.2 医院感染知识的全员培训

制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举办各级各类讲座和培训,使医务人员接受培训教育达100%。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通过培训,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

加强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二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教案

第十一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医院感染概述

医院是各种患者集中的场所,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且耐药性强,大量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导致医院感染不断增多,这不仅使医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因此防治医院感染成为当务之急。

一、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医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

(二)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1、外源性的感染(交叉感染):病原体由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而形成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一)机体内在因素

1、生理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等。

2、病理因素 由于疾病使患者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

3、心理因素 个体的情绪、主观能动性、暗示性作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其免疫功能和抵抗力。 (二)机体外在因素

1、诊疗活动 现代诊疗技术和先进的药物应用对医学的发展具有强大推动作用,在造福人类健康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1)侵入性诊疗机会增加:现代诊疗技术尤其是各种侵入性诊疗的增加。 (2)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治疗过程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

2、医院环境 医院是各类患者聚集的场所,其环境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

3、医院管理机制 医院感染制度不健全,或者虽然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但只是形式主义;医院感染管理资源不足,投入缺乏;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都会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三个基本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就导致感染

(一)感染源:医院内感染主要包括以下感染源

1、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

2、患者自身

3、动物感染源

4、环境储源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外源性感染的主要途径

方式:直接接触、间接接触

2、空气传播:以空气为媒介,有飞沫核传播、菌尘传播

3、注射、输血传播

4、饮水、食物传播

5、生物媒介传播

(三)易感宿主: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因此,医院感染常见的人群主要有:①婴幼儿及老年人;②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③营养不良者;④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⑤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者;⑥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者;⑦手术时间长者;⑧住院时间长者;⑨精神状态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者。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加强三级监控

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应有独立完整的体系。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不同科室的相关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应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层次分明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做到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医院感染

依照国家行政部门颁发的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来健全医院感染各项管理制度。 (三)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阻断感染链

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必须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隔离技术规范,切实做到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四)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督促各级人员自觉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重视职业暴露的防护。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一)清洁: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污垢、尘埃和有机物的方法

(二)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牙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三)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牙胞的过程 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

是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和变性,细菌膜发生改变,酶失去活性,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分干热法(燃烧法、干烤法)和湿热法(煮沸消毒法、压力蒸汽灭菌法)

(1)燃烧法

常用于a、无保留价值的物品。如纸张、敷料等直接在焚烧炉内焚毁。 b、金属器械:在火焰上烧灼20秒

c、搪瓷容器:倒入少量95﹪—100﹪乙醇,点火燃烧至熄灭 d、培养用的试管或烧瓶。 (2)干烤法(干热法)

利用特制的烤箱,通电升温后进行灭菌,其热力传播与穿透主要靠空气对流和介质的传导,灭菌效果可靠。

适用于玻璃、金属、搪瓷类物品、油脂及各种粉剂等的灭菌。

消毒:箱温120~140℃,时间10~20分钟;灭菌:箱温180℃,时间20~30分钟。

(3)煮沸消毒法

是一种简单、经济的消毒方法。

方法:将水煮沸(100℃)后计时5—10分钟达消毒目的。

如在水中加入1%~2%碳酸氢钠,沸点可达105℃,除增强杀菌作用外,还有去污防锈的作用。

适用于金属、搪瓷、玻璃、橡胶类等。 (4)压力蒸汽灭菌法

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汽杀灭所有微生物及其芽孢,灭菌效果可靠,是物理灭菌法中最有效的方法。

方法:当压力在103—137kpa,温度可达121—126℃,经20—30分钟可达灭菌目的。

适用于如敷料、手术器械、搪瓷类物品及其某些药品、细菌培养基等。 效果监测: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生物监测法(最可靠)

2、光照消毒法(辐射消毒)

(1)日光曝晒法:将物品放在直射日光下曝晒6小时、定时翻动,可达消毒目的。

(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空气消毒:有效距离不超过2m,时间30—60分钟 物品消毒:有效距离不超过1m,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以上记时从灯亮后5—7分钟开始计时,如需再次使用,关灯后需间歇3~4分钟再启。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1、理想化学消毒剂应具备的条件

杀菌谱广;有效浓度低;作用速度快;性质稳定;作用时间长;易溶于水;低温下使用;无剌激性;腐蚀性;过敏性;无色、无味、无臭;毒性低;价格低廉等

2、化学消毒剂使用原则

(1)根据物品性能及不同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易挥发的药物要

加盖。

(3)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定期检查、调整浓度。 (4)浸泡前将消毒物品洗净擦干,全部浸泡在消毒液内,注意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管腔内注满消毒液

(5)浸泡消毒后的物品,于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气体消毒后物品,应待气体散发后再使用,以免药物刺激人体组织。

3、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1)浸泡法

物品洗净、擦干→浸没于消毒液中、在标准浓度与时间内达消毒目的 用于人的体表、锐利器械、化学纤维制品、精密仪器等。

(2)擦拭法

用于桌椅、墙壁的消毒。 (3)喷雾法

用于空气和物品的表面(桌椅、墙壁)的消毒。 (4)熏蒸法

使消毒剂成气体、在标准浓度与时间内达消毒灭菌作用。 (5)环氧乙烷气体密闭消毒法

是利用灭菌剂气体,在密闭容器内,经标准的浓度、温度和时间达到消毒灭菌作用。

第三节

手卫生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二)手卫生的管理

1、制订管理制度

2、配备必要设施

3、定期开展培训

4、加强监督指导

5、开展效果监测 (三)手卫生设施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 (1)流动水洗手设施: (2)清洁剂: (3)干手物品: (4)速干手消毒剂:

2、外科手消毒设施 (1)洗手池: (2)清洁用品:

(3)手消毒剂: (4)干手物品:

(5)其他: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二、洗手

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上99%以上的各种暂居菌,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目的】

清除手部皮肤污垢和大部分暂居菌,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 【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

2、环境准备

3、用物准备 【操作步骤】

1、打开水龙头,调节合适水流和水温,水龙头最好是感应式或用肘、脚踏、膝控制的开关。

2、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但需注意水流不可过大以防溅湿工作服。

3、关上水龙头并取清洁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4、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具体揉搓步骤为(图11-1)

5、打开水龙头,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

6、关闭水龙头。 【注意事项】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用清洁剂和流动水洗手。

2、洗手方法正确,手的各个部位都需洗到、冲净,尤其要认真清洗指背、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部位;冲净双手时注意指尖向下。

3、注意调节合适的水温、水流,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4、洗手指征:①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②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

清洁部位时;③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⑤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⑥穿脱隔离衣前后,脱手套之后;⑦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⑧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三、卫生手消毒

【目的】 清除致病性微生物,预防感染与交叉感染,避免污染无菌物品和清洁物品。

【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

2、环境准备

3、用物准备 【操作步骤】

1、按洗手步骤洗手并保持手的干燥,并且要符合洗手的要求与要点。

2、取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必要时增加手腕及腕上10cm。

3、按照揉搓洗手的步骤揉搓双手,直至手部干燥必须保证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

4、揉搓时间至少15秒,等手自然干燥即可。 【注意事项】

1、卫生手消毒前先洗手并保持手部干燥,遵循洗手的注意事项。

2、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时方法正确,注意手的各个部位都需揉搓到。

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后;②接触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③直接为传染患者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后;④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四、外科手消毒

【目的】

清除指甲、手部、前臂的污物和暂居菌,将常居菌减少到最低程度。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

【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

2、环境准备 清洁、宽敞。

3、用物准备

【操作步骤】

1、摘除手部饰物,修剪指甲。

2、调节水流,湿润双手,取适量的清洁剂揉搓并刷洗双手

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4、消毒 【注意事项】

1、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①先洗手,后消毒;②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2、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和手表。

3、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始终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

4、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

5、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第四节

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项基本而重要的技术,其基本操作方法根据科学原则制订,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反,每个医务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

一、概述

(一)概念

1、无菌技术: 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2、无菌区: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3、非无菌区: 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4、无菌物品: 指通过灭菌处理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5、非无菌物品: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后又被污染的物品。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操作环境清洁且宽敞

(1)操作室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

(2)操作台清洁、干燥、平坦,物品布局合理。

2、工作人员仪表符合要求

3、无菌物品管理有序规范

(1)存放环境符合要求:

(2)标识清楚:

(3)使用有序:

(4)储存有效期:

4、操作过程中加强无菌观念

(1)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2)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定距离;

(3)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

(4)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

(5)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6)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7)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8)如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予以更换;

(9)一套无菌物品供一位患者使用。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目的】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

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作用:用于取用和传递无菌物品 操作要点:

1、无菌操作前准备

2、开浸泡容器盖

3、将钳移至容器中央、钳端闭合、垂直取出

4、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

5、用后闭合钳端、垂直放回、松开轴节

6、到远处取物、连同容器一并搬移

(1)钳及浸泡容器每周清洁、消毒一次、同时更换消毒液 (2)使用频率高的部门、每天清洁、消毒一次

二、无菌容器的使用

目的:用于保持已经灭菌的物品处于无菌状态

1、准备:检查容顺标签

2、取物:开盖(内面朝上妥善放置)、取物(用无菌持物钳)

3、取物毕:立即将盖盖严

4、手持无菌容器时、托住容器底部

三、无菌包的使用

目的:保持包内物品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无菌状态。

1、洗手、戴口罩

2、包扎无菌包:物品放于包中央→盖内角→盖左右两角(角尖向外翻转)→盖外角→〝十〞字形扎妥

开包法:核对包外标签→手搁在清洁、干燥的台面上→解系带→按原折顺序逐层开包(手不可触及包布内面、横向扎好、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24h内右再使用)

四、铺无菌盘

1、洗手、戴口罩

2、取无菌治疗巾包

3、铺盘:

(1)开包:用无菌钳取治疗巾一快放治疗盘中

(2)开巾(手不可触及内面)双折铺于治疗盘上、上层扇形折叠、边缘向外 (3)放无菌物品、盖上层(边缘对齐)开口处向上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折一次

(4)有效时限不超过4h

五、倒取用无菌溶液法

1、洗手、戴口罩

2、取液、查对

3、打开瓶盖、瓶塞向上翻起

4、拉出瓶塞、瓶签朝掌心、倒少量溶液冲洗瓶口、由原处倒出无菌溶液

5、倒毕、盖瓶塞、消毒 、翻下瓶塞、注明开瓶时间

6、剩余溶液可保存24h

六、戴、脱无菌手套法

1、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2、核对标签

3、打开取滑石粉涂擦双手

4、掀开袋口、一手提住一只手套反折内面,对对准五指戴好

5、用戴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手套的反折内面,取出手套、同法戴好

6、双手调整手套位置、将翻边扣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1)脱手套:从袋口翻转脱下 (2)手套浸泡于消毒 液内、洗手

第五节 隔离技术

隔离(isolation)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 他人的措施。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清洁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患者者不应进入的区域。

2、潜在污染区:也称半污染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3、污染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患者者和疑似传染患者者接受诊疗的区域。

4、两通道: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

5、缓冲间: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

6、负压病区:也称负压病室,指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室)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室)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

7、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医院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医院可分成4个区域:(1)低危险区域;(2)中等危险区域;(3)高危险区域;(4)极高危险区域

1.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布局与隔离要求 适用于经呼吸道传播疾患者者的隔离。

(1)建筑布局:呼吸道传染病病区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

(2)隔离要求:

①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

②病室内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③不同种类传染患者者分室安置;

2、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布局与隔离要求 适用于主要经接触传播疾患者者的隔离。

(1)建筑布局:感染性疾病病区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区、重症监护病区和生活区。 (2)隔离要求:

①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②病区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

③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患者者应分室安置;

3、普通病区、门诊、急诊的布局与隔离要求

(1)普通病区: (2)门诊: (3)急诊:

(三)隔离管理与隔离原则

1.医院建筑布局合理,符合隔离要求 2.隔离标志明确,卫生设施齐全

(1)隔离病区设有工作人员与患者各自的进出门、梯道,通风系统区域化

(2)隔离病室门外或患者床头安置不同颜色的提示卡 3.严格执行服务流程,加强三区管理

(1)患者及患者接触过的物品不得进入清洁区;

(2)患者或穿隔离衣的工作人员通过走廊时,不得接触墙壁、家具等;

(3)各类检验标本应放在指定的存放盘和架上;

(4)污染区的物品未经消毒处理.不得带到他处;

(5)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时,应按规定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必要时换隔离鞋;

(6)离开隔离病区前脱隔离衣、鞋,并消毒双手,脱帽子、口罩:

(7)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4.隔离病室环境定期消毒,物品处置规范 5.实施隔离教育,加强隔离患者心理护理

6、掌握解除隔离的标准,实施终末消毒处理

二、隔离种类及措施

一是基于传染源特点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的隔离,二是基于保护易感人群的隔离。 (一)基于切断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隔离病室使用蓝色隔离标志。 (2)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3)减少患者的转运。

(4)进入隔离室前必须戴好口罩、帽子。

(5)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6)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换药器械等均应先灭菌,然后再进行清洁、消毒、灭菌。被患者污染的敷料应装袋标记后送焚烧处理。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隔离病室使用黄色隔离标志。

(2)相同病原引起感染的患者可同居一室,通向走道的门窗须关闭。

(3)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4)严格空气消毒。

( 5)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 (6)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患者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隔离病室使用粉色隔离标志。

(2)同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的第(2)、(3)。

(3)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4)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

(5)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6)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4、其他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二)基础于保护易感人群的隔离预防

1、设专用隔离室 患者应住单间病室隔离,室外悬挂明显的隔离标志。

2、进出隔离室要求 凡进入病室内人员应穿戴灭菌后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及拖鞋。

3、污物处理 患者的引流物、排泄物、被其血液及体液污染的物品,应及时分装密闭,标记后送指定地点。

4、探陪要求 凡患呼吸道疾病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患者;原则上不予探视,探视者需要进入隔离室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三、隔离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一)口罩、帽子的使用

帽子:遮住全部头发,用后放入特定污物袋内

口罩:罩住口鼻、用后取下将污染面向内折叠放入胸前小袋内、用后集中处理。

(二)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患者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患者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戴护目镜、防护面罩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脱;佩戴后应调节舒适度;摘下护目镜、防护面罩时应捏住靠头或耳朵的一边,放入医疗垃圾袋内,如

需重复使用,放入回收容器内,以便清洁、消毒。

(三)穿、脱隔离衣

1、穿好工作衣、帽

2、取下手表、卷袖过肘

3、取下隔离衣(持衣领)

4、露出肩袖内口,清洁面向自己

5、穿衣袖(抖袖)

6、扣领扣、袖口(手被污染)

7、系腰带

脱隔离衣:

1、解腰带、于前面打一活结

2、角袖口、卷袖

3、消毒双手

4、解领扣、拉下双袖(手不可触及衣袖外)

5、双臂退出袖内、双手持领、挂好隔离衣 (四)穿、脱防护服

▲穿防护服

1、查对防护服,查对防护服是否干燥、完好、大小是否合适,有无穿过;确定内面和外面。

2、穿下衣→穿上衣→戴帽子→拉拉链,无论连体式还是分体式都遵循本顺序。

3、脱防护服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脱防护服前先洗手。 ▲脱分体防服

拉开拉链,上提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上衣时先脱袖子,再脱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垃圾袋内,脱下衣时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置于医疗垃圾袋内。

▲脱连体防护服

将拉链拉到底,上提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先脱袖子,再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全部脱下后置于医疗垃圾袋内。

(五)避污纸的使用

1、取用:从页面抓取

2、用后:丢入污物桶,集中焚烧处理 (六)鞋套、防水围裙的使用

1、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2、一次性使用的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电教:无菌技术

实验:穿脱隔离衣

实验:穿脱隔离衣

实验:无菌技术操作

实验:无菌技术操作

实验:无菌技术操作

无菌操作考试:穿脱隔离衣

无菌操作考试:穿脱隔离衣

第三篇:医院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应急预案

医院感染事件通报机制

1、某科室出现多个感染病例时,及时召开院感管理委员会议,将感染情况传达给其他科室、管理部门和检验科。起到警示的作用。

2、根据感染菌株及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其他相关科室选用感染病原菌敏感的消杀剂,进行预防性消毒。

3、其他科室获知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对本科室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监测及控制措施

4、其他科室发现可疑新病例,立即上报感染控制科。

5、对于难以控制的感染,必要时感染科每日以书面形式公布相关信息,以便充分的引起各科室的重视。鼓励各科室提出好的建议或进行经验交流。

医院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切实有效地防止医院感染的流行及爆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宣传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加强对门诊及住院感染病人的日常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医院感染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3、分级控制:根据医院感染的严重程度,将疫情分为三个等级,并实施分级控制。发生不同等级疫情时,启动相应级别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方案。

4、快速反应:建立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出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5、依靠科技:依靠科学技术,实施科学防治。加速检测试剂、疫苗、药的使用,加强临床治疗方案及流行病学研究,规范防控措施与操作流程,实现防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启动应急预案

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将应急预案分三个等级,并实施分级控制。发生不同等级疫情时,启动相应级别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方案。病区发生烈性传染病疑似病例时(如SARS、鼠疫、肺炭疽等)直接启动三级预案。

(一)一级预案

病区连续出现3例以上(含3例)6例以下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时(三级疫情),启动一级预案,具体措施有:

1、加强领导,统一指挥: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应急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工作,对应急事件上传下达,保证指挥、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2、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源,分析病例的时间分布、地点分布和人群分布特点;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3、对医院感染病人统一管理:医院感染病人置单人隔离间,无条件的病房应对感染病人实行床旁隔离;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物品应专人专用;床旁配备快速手消毒剂;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污物分类统一收集处理。医护人员进入房间须戴口罩,操作戴手套。

4、加强消毒隔离:各部门要密切协作,确保消毒隔离措施落实到位。做好消毒监测,保证消毒效果。呼吸 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必须加强病房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加强消毒。

5、对病区内发热病人进行追踪管理: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必须熟悉掌握有关发热病人的处理程序,坚持首诊负责制,严格执行医院对发热病人进院后的处理步骤和上报制度。

6、加强标准预防:无论病人是否有传染病, 对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工作人员均按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隔离。

7、加强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性疾病的监测和反应能力。.了解有关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加强对水、食物、昆虫、动物、新诊疗技术及环境等引起的传染病的监测。正确利用所获得的信息,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及时发现病人,避免漏诊、误诊。

8、监测病原体耐药趋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原体耐药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开发病原体耐药性快速检测方法,这对于控制疾病传播,防止病人死亡很有作用,例如能够早期快速检测出结核菌对利福平的耐药性,就可以尽早给病人用其他敏感的抗菌药物,降低患其他重病的危险,从而缩短传染其他人的时间。

9、做好应急的各类物质准备:对应急的各类临床设备和物质准备到位。临床设备包括呼吸机、X光机,生化检验试剂、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手套、工作帽、眼镜、口罩、预防和治疗药物、消毒液等。

10、加强污水、污物处理管理:准备病人用的垃圾袋,使用后的隔离衣裤、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它废物及时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二级预案

病房出现6例以上(含6例)10例以下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或不明原因的聚集性发热,且有流行趋势(二级疫情),经专家委员会研究确定启动二级预案。具体要求是在一级预案的基础上采取如下措施:

1、病房设隔离病室,暂停接收新病人。

2、加强对隔离病室的管理

(1) 隔离病室必须独立设置,与其它病室分隔无交叉,并保持一定距离。病室内应分相对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 医院感染的预防采用标准预防的原则:即采取的措施既预防医务人员发生感染同时也预防病人发生感染;不仅预防通过血液传播,同时也预防通过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传播;采取的措施包括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和接触隔离。隔离病室门口配备隔离衣、洗手液、快速手消毒剂;进入隔离病室必须按医院的消毒隔离工作去做。工作时间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隔离病室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上班时间不得串科室。

3、病区新出现可疑感染病人,立即向应急小组领导汇报,同时作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4、严格门卫管理,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病区。停止病区内外交流活动。

5、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6、 对全科职工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7、医院根据情况,及时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8、实验室应加强病原学检测,尽快鉴定微生物的耐药性。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全球问题;耐药菌能很快出现并从一个病区传至另一病区,或从一种病原微生物到另一种微生物。

9、加强消毒:严格进行消毒工作,每天对病房内外进行常规消毒,对隔离病室等重点地区加强消毒,保证消毒效果。

10、加强隔离病人排泄物的处理:隔离病人的废物必须装双层黄色垃圾袋,医务人员使用后的隔离衣裤、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它废物及时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三级预案

医院短时间内出现波及整个病区或几个病区的医院感染,且有明显的流行趋势;或病区发生烈性传染病疑似病例时(如SARS、鼠疫、肺炭疽等)(一级疫情),经专家委员会研究确定启动三级预案。具体要求是在二级预案的基础上采取如下措施:

经专家小组确认的烈性传染病或疑似病例,如鼠疫、霍乱、SARS、肺炭疽等,按要求尽快送赤峰市传染病医院诊治,并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做好传染病患者的转诊、转运工作,做好转诊后的消毒,同时做好医务人员的防护,若遇紧急疫情,上述病人无法转出时,则应按下述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1、设立隔离病区:医院要对感染病人或怀疑有烈性传染病的病人进行严格的隔离管理,并加强治疗。

2、立即对与病人有过直接和间接接触的人员进行流行病调查,对与传染病疑似病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人员实施严格的隔离观察、登记、体检、验血、每天测量两次体温。

3、加强对隔离区的感染管理。 (1)一般要求

1)布局合理。病区必须独立设置,与其它病区分隔无交叉,并保持一定距离。专用病区内应分相对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窗户24小时开放,保持良好的通风。 3)病房配备洗手液、快速手消毒剂。

4)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轻型和重型病人应收入不同的病房,分开安置。

5)病人的活动设置在病室内,一切诊疗活动也尽量在此区内完成。

6)不设陪护。

7)设有专用呼吸机,并加强呼吸机管路的消毒工作,进入病区必须按医院的消毒隔离工作去做。 8)所有物品标识明确清楚。

9)护士长负责有关消毒隔离工作的落实及管理,感染管理科加强监督。

(2) 病区的消毒隔离 1)空气消毒

① 室内有人时的空气消毒

A、保证良好通风。必须24小时开窗通风,不能开窗时安装排风扇强行通风。

B、办公室、病房用空气清菌片,每20M2放置一点,4小时更换一次。

② 病房无人时的空气消毒

A、0.5%的过氧乙酸喷雾,用量为20-30m1/m3,作用30分钟。 B、 病房终末消毒: 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病房必须进行终末消毒,方法是:过氧乙酸原液1g/m3熏蒸消毒,关闭门窗,密闭2小时后开窗通风。

③ 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地面坚持湿式清扫,每日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2000mg/L过氧乙酸浸泡的墩布擦地,每日早、中、晚各1次,遇污染随时消毒。 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门把手、病历夹等用0.2%的过氧乙酸或1000mg/L有效氯擦试消毒,上下午各2次。

(3)医务人员的防护

1) 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区必须遵守消毒隔离、洗手与手消毒等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

2) 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每 4 小时更换 1 次或感潮湿时更换;进入病区需按隔离要求穿脱防护服、隔离衣、戴手套、工作帽、鞋套。 3) 每次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病房配备洗手液与快速手消毒剂。上班前、中午、下班后必须洗手与手消毒。

4) 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如吸痰或进行有喷溅的操作时如气管切开,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戴生物面罩。

5) 医务人员进入和离开病区时,应注意呼吸道和黏膜的防护,下班时必须进行卫生处置。

6)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良好心情。出现呼吸道不适及时就诊。

(4) 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的处理

1) 漂白粉1份+4份污物,混匀消毒2小时。 2) 优氯净1份+12份污物,混匀消毒2小时。

3) 将消毒后的污物倒入厕所;便器、便盆、痰盂等每天用15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 (5)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

① 病人使用的口罩要每天更换,可用 1000mg/L 有效氯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送洗衣房。病人的生活垃圾要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送焚烧。

② 呼吸治疗装置在使用前应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建议尽量使用一次性管道,重复使用的各种管道应在使用后立即用 1000mg/L 有效氯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再清洗,然后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③ 体温计使用后立即用 500mg/L 有效氯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等物品,每次使用后应即用 75% 乙醇擦拭消毒。 非传染病所致的医院感染一级疫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在二级预案的基础上,根据情况,经医院领导小组讨论决定,采取关闭病房、停手术等重大措施,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调查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病人的安全。

三、保障措施

1、财力支持:医院为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

2、物资保障:医院应建立物资储备库。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物资储备明细表,并根据疫情等级分别测算不同物资储备的需求量及其配比。储备库着重储备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漂白粉、抗菌药物、检验试剂、呼吸机、移动X光机、采样车等物资。

3、人力资源保障:按疫情级别制定人力资源调配计划。疫情发生时,所有在岗医务人员必须服从统一调配。

4、部门联合:各有关部门应按照本预案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防治工作。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失误的,要追究相关责任。

医院感染控制科

医院感染爆发控制组织

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职 责: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和部属“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医疗专家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负责全面医疗技术指导。 医疗保证小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监督医院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医护人员统一调配。 物品供应保障小组: 组 长:组 员:

职 责:负责全院物品的配送,物品、器械、药品供应及营养饮食的保障,保障医院网络的畅通。

消毒监控小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负责制度相关制度及操作流程,监督消毒隔离,防护措施的落实,医院物流管理,监控控制效果,进行流调。

医疗保障小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监督医院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医护人员统一调配。 业务培训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负责全院职工、病人及家属、陪护人员培训。 宣传协调小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负责政治思想和宣传报道,职工及家属的解释协调。 安全保卫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负责医院安全保卫,维护医院正常秩序。 网报小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负责传染病信息整理、上报工作,保障疫情报告准确、通畅。

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鉴于历年来传染病流行情况,为了及时应对我院可能发生的医务人员、门诊及住院病人间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要求

1、全院医务人员要提高认识,尤其门诊和病房医生要学习传染病知识,掌握各类传染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防治措施及时发现病人,避免漏诊、误诊。

2、坚持首诊责任制,一旦发现传染病人应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按要求报告、管理或转定点医院治疗。

3、所有医务人员必须重视消毒隔离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并按要求做好监测,确保消毒效果,感染管理科加强监督工作。

4、各科室密切合作,做好医院感染防护,预防医务人员和病人发生医院感染。

5、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有积聚发病现象,应及时报告感染控制科科。感控科负责组织进行进行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治知识的培训。

二、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理原则

1、全院进行统一行动,统一部署,在医院控制领导小组、医疗保障小组、医疗技术指导小组和消毒技术指导小组的领导和指挥下协调工作。严格执行和落实医院提出的各项措施和要求。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各项规章制度。

2、采取标准预防,即预防病人和医务人员发生感染,根据传染病流行特点采取隔离措施。

3、其他相关措施:

1)加强病区以及门诊的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并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增加频度。

2)救护车的消毒:救护车运送病人时,司机人员应做好防护,病人离车后的物体表面和空气要进行严格消毒,做好登记。

3)医院污水以及污物处理:加强对医院废物的管理,尤其是传染性废物的管理。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加强含氯消毒剂的投放量。

4)加强全院的清洁卫生工作,要求各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保证上述措施的落实,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病人的安全。

4、病区的消毒工作

1)空气消毒有人情况下保证通风良好,注意病人防寒,用无损伤消毒机定时消毒,无病人情况下可以用消毒液喷雾,密闭达到消毒时间进行通风后使用,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病房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2)医务人员手的消毒:医务人员在上班前和下班后,接触病人前后,穿脱隔离衣裤前后须进行手的消毒。

3)物体表面的消毒:病房内的各种物体表面应定时用消毒液进行擦拭,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4)地面消毒:地面坚持湿式清扫,每天定时用消毒液拖地。 5)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的处理:漂白粉1份+4份污物混匀消毒2小时;优氯净1份+12份污物混匀消毒2小时,将消毒后的污物倒入厕所。便器、便盆、痰杯等用物用消毒液进行半小时的清洁消毒备用。 6)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用后装双层塑料袋送焚烧,其他物品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7)终末消毒: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8)防护用品的消毒:工作服、防护服、隔离衣裤、棉纱口罩、帽子等用双层布袋封扎,送指定地点高压灭菌,再清洗消毒备用。口罩应与防护衣裤分开消毒与清洗。防护靴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并定期用消毒液喷熏。

三、隔离制度

1、布局:整个布局划分3个区,即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三个区要用明显标识区分,以警示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和出入流程,要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制定出严格的规定,给医务人员以指导。

3、重复使用的用品先消毒再清洗消毒后备用。一次性物品装双层塑料袋送焚烧。

四、病人管理

1、病人的生活和活动必须限制在病区内,医务人员出入随时关门。

2、严格探视管理,不设陪护、不探视,若必须时应做好管理防护,并遵守医务人员的要求和消毒隔离规定。

3、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时,应按要求进行终末消毒,病人的尸体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处理。

五、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医院疫情控制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和领导力度。

2、技术保障:成立业务主管院长为组长的医疗保障小组及医疗技术小组,负责人员调配及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3、消毒监督小组:确保相关制度及操作流程、防护及消毒隔离措施有效落实。

4、物资保障:负责保障应急预防的诊疗器械、物品、药品、消杀药械、检测试剂等物资的供应和储备。

5、网络组织:确保网络畅通,上报及时。

医院感染控制科

第四篇:ICU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布局合理,分区明确:

治疗室(区):内应设流动水洗手设置,有条件的可配备净化工作台; 监护室(区):分普通区和隔离区。每床使用面积为9.5m²,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也可配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二、工作人员入室要求:

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四、加强ICU室内环境的清洁消毒:

1、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 §地面消毒: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通常采用湿拭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每日1-2次:清除地面的污秽和部分病原微生物;当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可用5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min,致病性芽孢菌污染用含有效氯1000-2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或喷洒地面。 §各类物品表面的消毒:一般情况下室内用品如桌、椅、床头柜等只用清洁的湿抹布,每日2次擦拭各种用品的表面,可去除大部分微生物;当室内各种用品的表面受到病原菌的污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处理。如:用500mg/L(2000mg/L)含氯的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室内各种物品表面;

§其他表面的消毒:包括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卫生间、便池等物表,这些地方容易受到污染,通常情况下,每天用清洁水或清洁剂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当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参照上述各类物品表面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床单位消毒:包括病床、床垫、枕芯、毛毯、棉被、床单等,可采用床单位臭氧消毒器进行消毒,按说明书操作。

2、室内空气消毒:

(1)有人情况下的空气消毒:

①室内自然通风;

②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由高强度紫外线灯和过滤系统组成,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尘埃,将进入消毒器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杀死;

(2)特殊情况下的空气消毒可采用熏蒸或喷雾消毒:过氧乙酸:原液浓度应为16—20%;低于12%不得使用:稀释成0.5—1.0%水溶液,加热蒸发,在60-80%相对湿度,室温下,用量按1g/m³计算,熏蒸时间2h.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泊作用,注意防护;温度和浓度过高易爆炸,阴凉保存;配制消毒液时,应按有效含量计算,稀释液应现配现用。

五、加强对各种仪器设备、物品等消毒灭菌,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静脉导管感染、尿路感染等发生。

1、接触未破损皮肤的器具:

(1)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2)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

(3)腋下体温表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选用75%乙醇10-30min,清水冲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2、接触未破损黏膜的器具清洁:如扩阴器、开口器、舌钳、压舌板、肛表等器具,用后应先清洗去污。

(1)最好一次使用;

(2)耐高温的器具用压力蒸汽灭菌后,保存备用;

(3)不耐高温的器具在清洁的基础上采用500-10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10-30min后,清水冲洗,擦干备用。

3、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氧气面罩、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器具可在清洁的基础上:

(1)耐高温的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高温的可清洁后浸泡在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30min,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3)可采用清洗消毒机(80~90ºC)或超声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烘干 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4)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4、分枝杆菌、经血传播病原体污染器具:如分枝杆菌、炭疽菌、气性坏疽、肝炎病毒、艾滋病等病人污染的器具应先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45 min清水冲净擦干后:

(1)耐高温的管道与引流瓶、开口器、舌钳、压舌板等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最好使用一次用品);

(2)不耐高温的部分可在预处理后再次浸泡在1000—2000mg/L的含氯或含溴消毒剂中30~60 min,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3)最好直接放置在洗净灭菌装置内清洗、消毒、灭菌依次完成,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及保护医务人员。

5、其它类器具:

(1)热水袋、冰袋:无血液、体液污染时,浸泡于250mg/L含氯消毒掖中30min,皂水洗净晾干备用(每周消毒一次);有污染随时消毒,用500~10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洗净晾干备用;

(2)治疗车、换药车等:每日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2次。

六、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灭菌,防止交叉感染。

七、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与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性的监测。

八、对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九、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

第五篇:洗衣房的医院感染 预防控制措施

1、清洁区、污染区划分明确,由污到洁路线不交叉,不逆行。

2、清洁区:晾晒、烘干、缝补、熨烫、折叠、储存、发放清洁衣被和办公。

3、污染区:进行收集、分检、处理及清洗衣服、被单。

4、衣被的收集袋和接送车的清洁消毒

1)衣被收集袋:每个病区应有3个衣被收集袋,分别收放置明显污染的病人衣被;一般病人衣被及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衣服;帽子和口罩。衣被收集袋应保持密闭直至清洗。也可定时、限时收集工作人员衣物,及时发送至洗衣房。

2)污染推车与清洁推车:接送衣被用推车,洗衣房有污染推车与清洁推车,分别用于接衣与送衣,接衣后及送衣前的推车均应用清水或1%洗涤剂溶液擦拭一次;接运传染病房、结核病房、烧伤病房及有明显污染衣被后的推车应用10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

3)一次性使用收集袋:一次性使用衣被收集袋用后焚烧。非拆洗者用1%洗涤液,900C以上热水在洗衣机中消毒25min。

4)注意事项:严禁在病房内清点或处理传染病人衣被,特别是肝炎、结核病人及传染性物质所污染的衣被,烈性传染病人的衣服应先消毒或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洗涤或焚烧。清点传染病人衣服的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和口罩,穿工作衣。一次性使用的手套用后焚烧;可重复使用者,在洗衣机中用900C以上热水消毒25min。

5、衣被的洗涤消毒

病人衣被和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必须分机或分批洗涤。婴儿衣被应单独洗涤,不可与其它衣被混洗。根据衣被受污染程度可分别用专机洗涤,特别是传染病人(肝炎、结核等)、烧伤病人的衣服应专机洗涤,无条件时也应先洗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帽子和口罩;再洗一般病人衣被、污染衣被,最后消毒传染病人、烧伤病人的衣被。

1)一般衣被的洗涤消毒:

一般衣被指无明显污染及无传染性的衣被,将衣被收集袋打开,棉质衣被用1%消毒洗涤剂700C以上温度(化纤衣被只宜400C -450C)在洗衣机内洗25min,再用清水漂洗。

2)传染病房和烧伤病房的衣被:必须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洗衣粉洗涤30min-60min,然后用清水漂净。

3)有传染的衣被:有明显血、脓、便污染的衣被,视为传染性的衣被。在用热水洗涤前,先用冷洗涤液或1%-2%冷碱水将血、脓、便等有机物洗净,将该洗液煮沸消毒,再按2)洗涤消毒

4)衣被储存:应晾(烘)干、熨烫、摺叠、储存衣被。工作人员和病人衣被;一般污染和有传染性的衣被洗涤消毒后应分区或分批晾(烘)干、熨烫、摺叠和储存,不宜混杂。熨烫时要特别注意曾受或易受污染之处。新生儿、婴儿衣被应有专用烘干、熨烫、摺叠、储存衣被处,不可与其它衣被混淆。

6、洗衣(池)机的消毒 洗衣(池)机洗衣后,特别是洗可能有传染性的被服后,应用900C以上的热水或消毒剂消毒。

4、洗衣房的环境清洁消毒

1)洗衣房污染区的清洁消毒:上班时打开窗户、保持良好通风,下班时污染区地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溶液拖地。

2)洗衣房清洁区的保洁:上班时开窗通风一次,清水擦拭桌、椅、工作台面、地面,保持清洁。下班时关闭门窗,减少灰尘和风沙,地面用清水拖擦。

7、洗衣房人员的卫生

洗衣房工作人员工作之前后,特别是处理了污染衣被或具有传染性的衣被后,必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即使戴手套,工作完后也应用流动水洗手,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穿工作服,工作完后脱下工作服,工作服每天换洗一次。离去时应进行淋浴。熨烫、摺叠衣服的工作人员不能患有化脓性皮肤病。

上一篇:医院个人思想工作小结下一篇: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