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的医院感染控制

2022-12-23

第一篇:结核病的医院感染控制

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非结核分枝杆菌是指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与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原称为非典型分枝杆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存在于水、土壤和气溶胶中,可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生感染。尤其是注射部位易造成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暴发,对患者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防控。

一、加大对消毒供应中心、治疗室、检验科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力度,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健全制度,细化工作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二、加强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规范使用医疗用水、无菌液体和液体化学消毒剂。各种抽吸的输注药液或者溶媒等开启后应当注明时间,规范使用,并避免患者共用。无菌液体开启后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需要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时,要保证其使用方法、浓度、消毒时间等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加强对使用中的液体化学消毒剂的浓度监测。

四、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例,特别是医疗机构发生聚集性、难治性手术部位或注射部位感染时,应当及时进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及时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特别要加大对一线医务人员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力度,强化防控意识,加大对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隔离等措施的落实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能力和处置能力,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百色市妇幼保健院感染管理科 2010年6月10日

第二篇: 结核病医院门诊预防医院感染的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结核病医院门诊预防医院感染的对策。方法: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作为结核病管理年,参与本次研究中的护士一共10名,文化程度为硕士、本科、大专、中专。年龄25~46岁,平均年龄(35.9±8.5)岁,均为女性。并与未进行感染管理的2013年度进行对比。对比2014年度和2013年度门诊医疗物品消毒合格率及肺结核感染病例漏报率。结果:(1)抽查2014年度门诊医疗物品一共200件,其中消毒合格率为100%,抽查2013年度门诊医疗物品一共200件,其中消毒合格率为98%,2014年度和2013年度门诊医疗物品消毒合格率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2)2014年度和2013年度肺结核感染病例漏报率分别为0%、1.21%,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严格执行结核病医院门诊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预防医院感染对策,能够明显提高医疗物品消毒合格率,降低肺结核感染病例漏报率。

关键词:结核病;医院感染;门诊;对策

2000年我国开展的大型结核病学调查提示,全国有超过6亿人口感染过结核菌,远高于全球1/3水平。2012年国家传染病信息年报中指出:2011年新发肺结核患者达到123万,每年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一旦感染肺结核后,患者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制约经济的发展[1]。结核病医院门诊作为面对结核病的第一前线,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借医院创建“三甲”为契机,我们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作为结核病管理年,进行质量持续改进,探讨结核病感染管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人员选择 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作为结核病管理年,参与本次研究中的护士一共10名,文化程度为硕士、本科、大专、中专。年龄25~46岁,平均年龄(35.9±8.5)岁,均为女性。我们将未进行感染管理的2013年度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

1.2.1 病人的健康教育 (1)导诊和分诊护士要及时与患者沟通,讲解肺结核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及预后,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发病特点。(2)对痰菌阳性的患者,应让患者提高防护意识,宣教咳嗽礼仪,咳嗽时用手捂住口鼻,痰吐入带盖的痰盂内。(3)向患者介绍常规的抗结核药物、服用方法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长期的治疗过程。

1.2.1 护士的教育 提高医护人员对消毒和无菌操作的认识,采用培训教育和工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让医护人员学习结核病感染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保证各项感染制度严格落实。

1.2.3 加强环境消毒 门诊走廊、房间保持清洁,分区明确,专人负责门关管理,做好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物体表面用消毒液擦拭,配备紫外线空气消毒,并对紫外线的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确保有效。

1.2.4 严格洗手制度 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操作规范,掌握洗手指征,在水池旁张贴洗手宣传画,安装感应式水龙头、干手机、消毒洗手液。每周对一名医护人员进行抽查,进行手微生物监测,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

1.2.5 加强消毒检查 采用感染管理科抽查和科室自己抽查的检查方法,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指、使用器械进行采样。

1.2.6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让医务人员重视对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等用品的质量管理意识,按照物品使用、丢弃说明操作,尤其是加强一次性用品的进货、保管、后处理等环节,禁止重复使用。

1.2.7 医疗废物的处置 一次性医疗用品、患者体液、污染的敷料、置于防渗漏、有警示标识的黄色塑料袋,使用加盖密闭式废物收集容器进行转运,并严格称重登记交接,以防医疗废物的流失。

1.2.8 加强反馈 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定期对门诊进行综合目标监测与考核。及时把抽查结果反馈给科主任、护士长,监督、指导医护人员整改,按照PDCA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质量的追踪整改。

1.3 评价标准 对比2014年度和2013年度门诊医疗物品消毒合格率及肺结核感染病例漏报率。

1.4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0.05,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014年度和2013年度门诊医疗物品消毒合格率比较 抽查2014年度门诊医疗物品一共200件,其中消毒合格率为100%,抽查2013年度门诊医疗物品一共200件,其中消毒合格率为98%,2014年度和2013年度门诊医疗物品消毒合格率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

2.2 2014年度和2013年度肺结核感染病例漏报率比较 见表1。

3 讨 论

我市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结核病疫情一直受到广大社会群众的关注。还有研究[1]指出结核病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超过75%的患者为青壮年,一旦此类人群感染疾病后,不通过正规治疗,会造成劳动能力的下降,可见,我国肺结核病防治任务十分棘手。研究认为:肺结核防控措施的不完整、不规律的治疗、缺乏良好的监管体系是结核病泛滥的主要原因。

肺结核门诊结核病患者众多,可发生交叉感染及医源性感染,同时门诊又是病人的聚集地,致病菌群集。因此做好门诊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本次研究发现2014年度的门诊医疗物品消毒合格率及肺结核感染病例漏报率明显好于2013年度。可以看出严格执行结核病医院门诊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预防医院感染对策,能够明显提高医疗物品消毒合格率,降低肺结核感染病例漏报率。

结核病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在防范措施制定时首先要做好呼吸道管理工作。医务人员要带口罩、帽子,定期开门,使用紫外线消毒。桌面进行消毒,做好洗手工作。还有研究指出当门诊结核防治工作做好后,不仅能减少结核病院内感染的机率,还能使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上升,提升医院在患者中的良好印象。 还有研究指出完善门诊结核病的感染制度,能加强医护人员抗感染、消毒意识,减少医务人员与结核菌的接触,大幅降低医源性结核病的感染机率[2]。此外门诊的干净、整洁的环境,能改善病人的就医心情,让病人更好的康复。

[1 ] 钟秀玲.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270.

[2 ] 李小宇,郑爱平,单沙林.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3(12):1161-1162.

[3 ] 邹小冬,毛小平,刘素玲,等.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6(3):352-353.

第三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医院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

(一)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

(二)外源性感染

指由环境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1.交叉感染

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2.环境感染

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一)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二)尿路感染

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

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三)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是细菌培养。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

(四)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不仅在健康人中可以传染,在病人中更易传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消化道传染。病人排出带有病毒的粪便,未经消毒处理,污染了水源或食物,人们误

食了未煮沸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而被传染,即粪-口传染。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中,传染性血液可透过皮肤、粘膜的微小损害而感染,还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通过输注血液制品,密切性接触而传染。

(五)皮肤及其它部位感染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各种皮炎、褥疮感染、菌血症、静脉导管及针头穿刺部位感染、子宫内膜感染、腹内感染等。

住院病人中凡有气管插管、多次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留置导尿、应用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者,以及老年病人,均应视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

四、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

(一)主观因素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规章制度不全,无健全的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住院部没有入院卫生处置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客观因素

1.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脏器移植、牙钻、采血针、吸血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入性诊治手段,不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2.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疗方法

因为治疗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接受化疗、放疗后,致使病人自身免疫机能下降而成为易感者。

3.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普及

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

4.易感病人增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过去某些不治之症可治愈或延长生存时间,故住院病人中慢性疾病、恶性疾病、老年病人所占比例增加,而这些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是相当低的。

5.环境污染严重

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厕所的污染也很严重,抽水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气溶胶。病区中的公共用品,如水池、浴盆、便器、手推车、拖布、抹布等,也常有污染。

6.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

对探视者放松合理和必要的限制时,以致由探视者或陪住人员把病原菌带入医院的可能性增加。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只要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近2/3的医院感染是可预防的。

(一)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

医院建筑布局合理与否对医院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观察室、探视接待室、供应室、洗衣房、厨房等,从预防感染角度来看,为防止细菌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设备与布局上都应有特殊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制度是人们长期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处理、检查各项工作的依据。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探视制度等。隔离旨在将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围内,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应从医院感染、保护病人健康出发严格执行制度、常规及实施细则,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三)做好消毒与灭菌处理

消毒与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加强清洁卫生工作

清洁卫生工作包括灰尘、污垢的擦拭和清除,也包括对蚊虫、苍蝇、蟑螂、鼠类等的防制。

进行清洁卫生工作时,必须注意不要扬起灰尘,避免播散污染。医院内不应使用扫帚与掸子,拖布的头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宜在污染后立即进行。其顺序应由污染较轻的病房开始,逐步进入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最后处理病人公共活动场所。医护人员工作地点亦应进行清洁卫生打扫。

(五)采取合理的诊断治疗方法

使用抗菌药要有的放矢,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对易于将微生物引入体内的诊断治疗要切实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六)及时控制感染的流行

控制感染流行主要包括寻找传染来源与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消毒措施。

(七)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监测、灭菌效果监测、消毒污染监测、特殊病房监测(如烧伤、泌尿科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等)、菌株抗药性监测、清洁卫生工作监测、传染源监测、规章制度执行监测等。监测工作应作为常规,定期、定点、定项目地进行。对感染的记录要求详细具体,并以病房为单位定期统计分析。

(八)改善工作人员的卫生与健康条件 [医 学教 育网 搜集 整理]

所有医院工作人员均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若有不适或疑为传染性疾病,应立即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并根据需要注射有关疫苗,必要时还可进行被动免疫或药物预防。

医护人员还应做好个人防护,一是防止将病菌传给自身或带出病房;二是防止将病菌传给房内的易感者。个人防护中主要是穿戴个人防护装备(衣、帽、鞋、手套、口罩)以及洗手消毒。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摘要】

目的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方法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强化医院感染意识,做好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结果 通过规范化管理,医院感染率达到卫生部标准。结论 医院感染控制必须通过有效措施,以科学监测为依据,以感染管理为手段。

【关键词】

医院感染管理 预防 控制 监测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依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有关国家的法律法规〔1〕,健全和落实了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重点部门感染管理,提高了医务人员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工作体会如下。

1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规范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调整和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三级网络组织,制定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医院消毒隔离制度、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医院感染爆发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院感染突发事件(故)应急预案等。制订了培训计划,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通过书面考试和不定期考核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员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并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认真督导规章制度、措施执行、落实情况。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了医疗安全。

1.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管业务的副院长直接负责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并担任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和相关科室主任任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各相关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形成医院感染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的三级监控网络。

1.2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建立会议制度,至少每季度一次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遇到问题随时召开,充分发挥委员会的领导和决策能力。

1.3 医院感染管理科

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科室制度的落实情况,对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危险因素认真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有效措施。与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器械科等相关科室积极配合,相互协调,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1.4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护士长组成及本科监控医师和护士组成。负责本科医院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上报感染管理科。及时监控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监督检查本科医师合理用药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2 严格监测和监督工作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结合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消毒灭菌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并将监测、检查结果及时向主管领导、相关科室及有关人员反馈,针对有关科室和部门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和改进措施,限期整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2.1 医院感染的监测

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实行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要求临床医师熟练掌握其诊断标准,改变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监测意识。当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临床医师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h内认真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反馈给科室。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特殊情况及时报告和反馈。

2.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严格监测全院消毒、灭菌效果,为医疗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要求全院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强化无菌操作意识。坚持每月进行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学监测,对临床科室使用中的消毒液、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室内空气、内窥镜室、透析液、牙钻、高压灭菌锅进行定期和不定期随机抽样监测。同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统计并及时反馈到科室。对监测不合格的科室协助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更具有可行性,有的放矢。使监测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3 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的管理

严格履行对消毒器械、防护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质量检查与审核职责,并对其储存、使用及使用后的处理进行监督,对过期和无证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坚决禁止,定期检查器械科、药剂科、供应室、手术室、透析室、介入室、口腔科等制度的落实情况,确保医疗安全。科室开展新项目所引进的设备、材料等,必须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申报,经批准后由采购部门集中办理。

3 加强了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3.1 改建部分重点部门的布局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投入资金,重新规范设计改建内镜室、血液透析室、口腔科等重点部门,增加了辅助用房,做到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划分明确,物品定位放置。

3.2 制订制度,严格管理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订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器械清洗消毒工作流程”等工作规范,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根据检查结果,采取奖罚措施。

3.3 严格消毒灭菌

增添了清洗及消毒灭菌设备,严格消毒灭菌观念,认真做到侵入性诊疗用物一人一用一灭菌;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严格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保证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保证了病人安全。

3.4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侵入性操作检查和手术病人术前要做传染病的筛查,阳性病人要严格采取消毒隔离措施,使用后的器械按《消毒技术规范》处理,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4 医疗废物的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废物、废水的管理。

4.1 制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指定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配置了医疗废物回收车,专人回收、管理,要求所有科室使用有规范标示的容器、包装袋,医疗废物分类存放。定期对医疗废物暂存处、车辆、工具及其设施进行消毒和清洁,对负责收集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并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应急措施的培训。

4.2 严禁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医疗废物院外转运时,严格履行交接登记手续,按照要求资料保存3年,严禁买卖医疗废物和随意倾倒医疗废物〔2〕。

5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制订并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不断加强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增强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掌握手卫生知识。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6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1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的规章和标准,制订医务人员的卫生防护制度,明确主管部门及其职责,并落实到位。结合本院职业暴露的性质特点,制订具体措施,提供针对性的、必要的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6.2 加强了全院职工的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对高危科室及部门的医护人员每年提供健康体检,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做好自我防护。当出现职业暴露时,严格遵循职业暴露处理原则,按要求进行报告、登记、评估、预防性治疗和定期随访。

7 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院感染意识

7.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队伍建设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积极参加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培训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使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7.2 医院感染知识的全员培训

制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举办各级各类讲座和培训,使医务人员接受培训教育达100%。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通过培训,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

加强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四篇:医院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应急预案

医院感染事件通报机制

1、某科室出现多个感染病例时,及时召开院感管理委员会议,将感染情况传达给其他科室、管理部门和检验科。起到警示的作用。

2、根据感染菌株及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其他相关科室选用感染病原菌敏感的消杀剂,进行预防性消毒。

3、其他科室获知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对本科室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监测及控制措施

4、其他科室发现可疑新病例,立即上报感染控制科。

5、对于难以控制的感染,必要时感染科每日以书面形式公布相关信息,以便充分的引起各科室的重视。鼓励各科室提出好的建议或进行经验交流。

医院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切实有效地防止医院感染的流行及爆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宣传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加强对门诊及住院感染病人的日常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医院感染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3、分级控制:根据医院感染的严重程度,将疫情分为三个等级,并实施分级控制。发生不同等级疫情时,启动相应级别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方案。

4、快速反应:建立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出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5、依靠科技:依靠科学技术,实施科学防治。加速检测试剂、疫苗、药的使用,加强临床治疗方案及流行病学研究,规范防控措施与操作流程,实现防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启动应急预案

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将应急预案分三个等级,并实施分级控制。发生不同等级疫情时,启动相应级别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方案。病区发生烈性传染病疑似病例时(如SARS、鼠疫、肺炭疽等)直接启动三级预案。

(一)一级预案

病区连续出现3例以上(含3例)6例以下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时(三级疫情),启动一级预案,具体措施有:

1、加强领导,统一指挥: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应急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工作,对应急事件上传下达,保证指挥、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2、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感染源,分析病例的时间分布、地点分布和人群分布特点;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3、对医院感染病人统一管理:医院感染病人置单人隔离间,无条件的病房应对感染病人实行床旁隔离;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物品应专人专用;床旁配备快速手消毒剂;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污物分类统一收集处理。医护人员进入房间须戴口罩,操作戴手套。

4、加强消毒隔离:各部门要密切协作,确保消毒隔离措施落实到位。做好消毒监测,保证消毒效果。呼吸 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必须加强病房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加强消毒。

5、对病区内发热病人进行追踪管理: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必须熟悉掌握有关发热病人的处理程序,坚持首诊负责制,严格执行医院对发热病人进院后的处理步骤和上报制度。

6、加强标准预防:无论病人是否有传染病, 对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工作人员均按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隔离。

7、加强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性疾病的监测和反应能力。.了解有关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加强对水、食物、昆虫、动物、新诊疗技术及环境等引起的传染病的监测。正确利用所获得的信息,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及时发现病人,避免漏诊、误诊。

8、监测病原体耐药趋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病原体耐药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开发病原体耐药性快速检测方法,这对于控制疾病传播,防止病人死亡很有作用,例如能够早期快速检测出结核菌对利福平的耐药性,就可以尽早给病人用其他敏感的抗菌药物,降低患其他重病的危险,从而缩短传染其他人的时间。

9、做好应急的各类物质准备:对应急的各类临床设备和物质准备到位。临床设备包括呼吸机、X光机,生化检验试剂、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手套、工作帽、眼镜、口罩、预防和治疗药物、消毒液等。

10、加强污水、污物处理管理:准备病人用的垃圾袋,使用后的隔离衣裤、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它废物及时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二级预案

病房出现6例以上(含6例)10例以下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或不明原因的聚集性发热,且有流行趋势(二级疫情),经专家委员会研究确定启动二级预案。具体要求是在一级预案的基础上采取如下措施:

1、病房设隔离病室,暂停接收新病人。

2、加强对隔离病室的管理

(1) 隔离病室必须独立设置,与其它病室分隔无交叉,并保持一定距离。病室内应分相对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 医院感染的预防采用标准预防的原则:即采取的措施既预防医务人员发生感染同时也预防病人发生感染;不仅预防通过血液传播,同时也预防通过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传播;采取的措施包括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和接触隔离。隔离病室门口配备隔离衣、洗手液、快速手消毒剂;进入隔离病室必须按医院的消毒隔离工作去做。工作时间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隔离病室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上班时间不得串科室。

3、病区新出现可疑感染病人,立即向应急小组领导汇报,同时作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4、严格门卫管理,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病区。停止病区内外交流活动。

5、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6、 对全科职工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7、医院根据情况,及时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8、实验室应加强病原学检测,尽快鉴定微生物的耐药性。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全球问题;耐药菌能很快出现并从一个病区传至另一病区,或从一种病原微生物到另一种微生物。

9、加强消毒:严格进行消毒工作,每天对病房内外进行常规消毒,对隔离病室等重点地区加强消毒,保证消毒效果。

10、加强隔离病人排泄物的处理:隔离病人的废物必须装双层黄色垃圾袋,医务人员使用后的隔离衣裤、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它废物及时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三级预案

医院短时间内出现波及整个病区或几个病区的医院感染,且有明显的流行趋势;或病区发生烈性传染病疑似病例时(如SARS、鼠疫、肺炭疽等)(一级疫情),经专家委员会研究确定启动三级预案。具体要求是在二级预案的基础上采取如下措施:

经专家小组确认的烈性传染病或疑似病例,如鼠疫、霍乱、SARS、肺炭疽等,按要求尽快送赤峰市传染病医院诊治,并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做好传染病患者的转诊、转运工作,做好转诊后的消毒,同时做好医务人员的防护,若遇紧急疫情,上述病人无法转出时,则应按下述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1、设立隔离病区:医院要对感染病人或怀疑有烈性传染病的病人进行严格的隔离管理,并加强治疗。

2、立即对与病人有过直接和间接接触的人员进行流行病调查,对与传染病疑似病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人员实施严格的隔离观察、登记、体检、验血、每天测量两次体温。

3、加强对隔离区的感染管理。 (1)一般要求

1)布局合理。病区必须独立设置,与其它病区分隔无交叉,并保持一定距离。专用病区内应分相对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窗户24小时开放,保持良好的通风。 3)病房配备洗手液、快速手消毒剂。

4)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轻型和重型病人应收入不同的病房,分开安置。

5)病人的活动设置在病室内,一切诊疗活动也尽量在此区内完成。

6)不设陪护。

7)设有专用呼吸机,并加强呼吸机管路的消毒工作,进入病区必须按医院的消毒隔离工作去做。 8)所有物品标识明确清楚。

9)护士长负责有关消毒隔离工作的落实及管理,感染管理科加强监督。

(2) 病区的消毒隔离 1)空气消毒

① 室内有人时的空气消毒

A、保证良好通风。必须24小时开窗通风,不能开窗时安装排风扇强行通风。

B、办公室、病房用空气清菌片,每20M2放置一点,4小时更换一次。

② 病房无人时的空气消毒

A、0.5%的过氧乙酸喷雾,用量为20-30m1/m3,作用30分钟。 B、 病房终末消毒: 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病房必须进行终末消毒,方法是:过氧乙酸原液1g/m3熏蒸消毒,关闭门窗,密闭2小时后开窗通风。

③ 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地面坚持湿式清扫,每日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2000mg/L过氧乙酸浸泡的墩布擦地,每日早、中、晚各1次,遇污染随时消毒。 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门把手、病历夹等用0.2%的过氧乙酸或1000mg/L有效氯擦试消毒,上下午各2次。

(3)医务人员的防护

1) 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区必须遵守消毒隔离、洗手与手消毒等各项规章制度,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

2) 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每 4 小时更换 1 次或感潮湿时更换;进入病区需按隔离要求穿脱防护服、隔离衣、戴手套、工作帽、鞋套。 3) 每次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病房配备洗手液与快速手消毒剂。上班前、中午、下班后必须洗手与手消毒。

4) 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如吸痰或进行有喷溅的操作时如气管切开,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戴生物面罩。

5) 医务人员进入和离开病区时,应注意呼吸道和黏膜的防护,下班时必须进行卫生处置。

6)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良好心情。出现呼吸道不适及时就诊。

(4) 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的处理

1) 漂白粉1份+4份污物,混匀消毒2小时。 2) 优氯净1份+12份污物,混匀消毒2小时。

3) 将消毒后的污物倒入厕所;便器、便盆、痰盂等每天用15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 (5)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

① 病人使用的口罩要每天更换,可用 1000mg/L 有效氯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送洗衣房。病人的生活垃圾要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送焚烧。

② 呼吸治疗装置在使用前应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建议尽量使用一次性管道,重复使用的各种管道应在使用后立即用 1000mg/L 有效氯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再清洗,然后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③ 体温计使用后立即用 500mg/L 有效氯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等物品,每次使用后应即用 75% 乙醇擦拭消毒。 非传染病所致的医院感染一级疫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在二级预案的基础上,根据情况,经医院领导小组讨论决定,采取关闭病房、停手术等重大措施,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调查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病人的安全。

三、保障措施

1、财力支持:医院为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

2、物资保障:医院应建立物资储备库。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物资储备明细表,并根据疫情等级分别测算不同物资储备的需求量及其配比。储备库着重储备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漂白粉、抗菌药物、检验试剂、呼吸机、移动X光机、采样车等物资。

3、人力资源保障:按疫情级别制定人力资源调配计划。疫情发生时,所有在岗医务人员必须服从统一调配。

4、部门联合:各有关部门应按照本预案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防治工作。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失误的,要追究相关责任。

医院感染控制科

医院感染爆发控制组织

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职 责: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和部属“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医疗专家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负责全面医疗技术指导。 医疗保证小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监督医院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医护人员统一调配。 物品供应保障小组: 组 长:组 员:

职 责:负责全院物品的配送,物品、器械、药品供应及营养饮食的保障,保障医院网络的畅通。

消毒监控小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负责制度相关制度及操作流程,监督消毒隔离,防护措施的落实,医院物流管理,监控控制效果,进行流调。

医疗保障小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监督医院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医护人员统一调配。 业务培训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负责全院职工、病人及家属、陪护人员培训。 宣传协调小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负责政治思想和宣传报道,职工及家属的解释协调。 安全保卫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负责医院安全保卫,维护医院正常秩序。 网报小组: 组 长: 组 员:

职 责:负责传染病信息整理、上报工作,保障疫情报告准确、通畅。

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鉴于历年来传染病流行情况,为了及时应对我院可能发生的医务人员、门诊及住院病人间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要求

1、全院医务人员要提高认识,尤其门诊和病房医生要学习传染病知识,掌握各类传染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防治措施及时发现病人,避免漏诊、误诊。

2、坚持首诊责任制,一旦发现传染病人应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按要求报告、管理或转定点医院治疗。

3、所有医务人员必须重视消毒隔离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并按要求做好监测,确保消毒效果,感染管理科加强监督工作。

4、各科室密切合作,做好医院感染防护,预防医务人员和病人发生医院感染。

5、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有积聚发病现象,应及时报告感染控制科科。感控科负责组织进行进行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治知识的培训。

二、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理原则

1、全院进行统一行动,统一部署,在医院控制领导小组、医疗保障小组、医疗技术指导小组和消毒技术指导小组的领导和指挥下协调工作。严格执行和落实医院提出的各项措施和要求。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各项规章制度。

2、采取标准预防,即预防病人和医务人员发生感染,根据传染病流行特点采取隔离措施。

3、其他相关措施:

1)加强病区以及门诊的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并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增加频度。

2)救护车的消毒:救护车运送病人时,司机人员应做好防护,病人离车后的物体表面和空气要进行严格消毒,做好登记。

3)医院污水以及污物处理:加强对医院废物的管理,尤其是传染性废物的管理。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加强含氯消毒剂的投放量。

4)加强全院的清洁卫生工作,要求各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保证上述措施的落实,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病人的安全。

4、病区的消毒工作

1)空气消毒有人情况下保证通风良好,注意病人防寒,用无损伤消毒机定时消毒,无病人情况下可以用消毒液喷雾,密闭达到消毒时间进行通风后使用,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病房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2)医务人员手的消毒:医务人员在上班前和下班后,接触病人前后,穿脱隔离衣裤前后须进行手的消毒。

3)物体表面的消毒:病房内的各种物体表面应定时用消毒液进行擦拭,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4)地面消毒:地面坚持湿式清扫,每天定时用消毒液拖地。 5)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的处理:漂白粉1份+4份污物混匀消毒2小时;优氯净1份+12份污物混匀消毒2小时,将消毒后的污物倒入厕所。便器、便盆、痰杯等用物用消毒液进行半小时的清洁消毒备用。 6)病人使用物品的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用后装双层塑料袋送焚烧,其他物品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7)终末消毒: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8)防护用品的消毒:工作服、防护服、隔离衣裤、棉纱口罩、帽子等用双层布袋封扎,送指定地点高压灭菌,再清洗消毒备用。口罩应与防护衣裤分开消毒与清洗。防护靴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并定期用消毒液喷熏。

三、隔离制度

1、布局:整个布局划分3个区,即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三个区要用明显标识区分,以警示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和出入流程,要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制定出严格的规定,给医务人员以指导。

3、重复使用的用品先消毒再清洗消毒后备用。一次性物品装双层塑料袋送焚烧。

四、病人管理

1、病人的生活和活动必须限制在病区内,医务人员出入随时关门。

2、严格探视管理,不设陪护、不探视,若必须时应做好管理防护,并遵守医务人员的要求和消毒隔离规定。

3、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时,应按要求进行终末消毒,病人的尸体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处理。

五、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医院疫情控制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和领导力度。

2、技术保障:成立业务主管院长为组长的医疗保障小组及医疗技术小组,负责人员调配及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3、消毒监督小组:确保相关制度及操作流程、防护及消毒隔离措施有效落实。

4、物资保障:负责保障应急预防的诊疗器械、物品、药品、消杀药械、检测试剂等物资的供应和储备。

5、网络组织:确保网络畅通,上报及时。

医院感染控制科

第五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方法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是护理人员需要了解的,属于基础护理学范畴。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只要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近2/3的医院感

(一)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

医院建筑布局合理与否对医院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观察室、探视接待室、供应室、洗衣房、厨房等,从预防感染角度来看,为防止细菌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设备与布局上都应有特殊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制度是人们长期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处理、检查各项工作的依据。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探视制度等。隔离旨在将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围内,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应从医院感染、保护病人健康出发严格执行制度、常规及实施细则,

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三)做好消毒与灭菌处理

消毒与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有效措施(内容见本章第三节)。

(四)加强清洁卫生工作

清洁卫生工作包括灰尘、污垢的擦拭和清除,也包括对蚊虫、苍蝇、蟑螂、鼠类等的防

制。

进行清洁卫生工作时,必须注意不要扬起灰尘,避免播散污染。医院内不应使用扫帚与掸子,拖布的头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宜在污染后立即进行。其顺序应由污染较轻的病房开始,逐步进入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最后处理病人公共活动场所。医护

人员工作地点亦应进行清洁卫生打扫。

(五)采取合理的诊断治疗方法

使用抗菌药要有的放矢,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对易于将微生物引入体内的诊断治疗要切实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六)及时控制感染的流行

控制感染流行主要包括寻找传染来源与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消毒措施。

(七)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监测、灭菌效果监测、消毒污染监测、特殊病房监测(如烧伤、泌尿科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等)、菌株抗药性监测、清洁卫生工作监测、传染源监测、规章制度执行监测等。监测工作应作为常规,定期、定点、定项目地进行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对感染的记录要求详

细具体,并以病房为单位定期统计分析。

(八)改善工作人员的卫生与健康条件

所有医院工作人员均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若有不适或疑为传染性疾病,应立即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并根据需要注射有关疫苗,必要时还可进行被动免疫或药物预防。

医护人员还应做好个人防护,一是防止将病菌传给自身或带出病房;二是防止将病菌传给房内的易感者。个人防护中主要是穿戴个人防护装备(衣、帽、鞋、手套、口罩)以及洗

手消毒。

上一篇:机关意识形态工作汇报下一篇: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