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出口免抵退讲解

2023-06-01

第一篇:增值税出口免抵退讲解

免抵退税是对生产型出口企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

1、免,就是免征出口货物的销项税;

2、抵,就是应退进项税(出口产品的进项税)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

3、退,就是应退进项税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后,如有余额则需退还企业。

二、关键概念

1、“免抵退税额”:即“名义出口退税”金额,是出口货物人民币“离岸价”乘以“退税率”的结果;

2、“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应计入成本的“进项转出”税额,是出口货物对应的“征税率”与“退税率”的差乘以出口货物人民币“离岸价”;

3、“名义留抵税额”:即在不考虑出口退税的情况下,进项税大于销项税的金额。是“上期留抵税”加“本期进项税”减“本期进项转出”减“本期销项税”的结果“大于零”的金额。“名义留抵税额”减去实际“应退税额”即为结转下期的“上期留抵税额”

4、“应退税额”:是税务机关需要实际退回给企业的“出口退税”金额。企业是否有应退税额,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同时,“应退税额”在以下两个条件中,取孰低金额:

(1)有“免抵退税额”:即“名义出口退税”金额; (2)有“名义留抵税额”。

5、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在“名义留抵税额”小于“名义出口退税”金额,说明有一部份“出口退税”被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冲抵,这一冲抵部分即“出口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离岸价”均不为含税价。因为,出口货物免税,所以,其价格自然为不含税价格。

三、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

1、出口退税=应退税额+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2、免税金额=应退税额+进项转出金额

四、关键概念与会计核算

1、免抵退税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反映“应退税额”)

借:应交税费用——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反映“出口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费用——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反映“免抵退税额”)

2、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反映“进项转出”进入主营业务成本的金额)

贷:应交税费用——应交增值税——进项转出;(反映““进项转出”税额)

第二篇:免抵退讲解

在学习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时,很多人会对免抵退税的含义、计算及其会计处理的理解一知半解,下文从免抵退税与出口退税的关系入手,知道免抵退税的内在含义后,再解析其他相关内容。

一、出口退税与免抵退税的相互关系

出口货物退(免)税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的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目的在于鼓励各国货物公平竞争的一种退还或免征间接税的税收措施。我国的出口货物(免)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中退还或免征其在国内各生产和流转环节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国家采取出口退税与免税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有 3种类型:出口免税并退税;出口免税不退税;出口不免税也不退税。出口货物只有在适用既免又退的税收政策时,才会涉及如何计算退税的问题。我国《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对增值税的退税规定了两种计算办法,即生产企业自营和委托出口自产货物的免抵退税法和外贸企业的先征后退法。从中可以看出,出口退税是国家的一项税收政策,免抵退税是出口货物退(免)税这项政策的一种计算方法而已,两者不处在同一层次。

免抵退税法的免税是指免征出口这一销售环节的增值税;抵税是指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所含的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经过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对未抵顶完的税额予以退税。按照免抵退税法,出口退税的最高限额即免抵退税额是以出口货物的离岸价为基准乘上出口货物的退税率。我们可以把出口货物视同内销环节,只是销售的对象是国外居民而已,如果不考虑征税管理权,同样需要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但为了减轻出口企业资金压力,简化征税环节,降低征税成本,国家视同已经收到出口环节的税收,然后把退税额通过免税、抵税、退税3种退税方式返还给生产出口企业。可见,出口退税限额中的退税金额和免抵退税法中申请的退税金额两者不同,前者等于免税退税额、抵税退税额与经过免、抵退税后剩余的退税额之和。

二、免抵退税的会计处理

在进行免抵退税的会计处理时,企业需要涉及“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和“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产品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两个账户。在一个企业当期的应纳税额小于零时,可以申请出口退税,需做如下的会计分录:

借:应收补贴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免抵税额部分则通过: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出口产品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以上两个分录的贷方合计数是企业的出口退税限额。

至于征税率大于退税率,税法上不予抵退的部分,税务处理时增加出口产品的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例:某企业兼营出口业务与内销业务,2006年第二季度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1)国内采购原材料,取得专用发票,注明价款为200万元,税额为 34万元。货已验收入库。

(2)内销货物不含税收入为100万元出口货物折合人民币为300万元。

(3)此货物增值税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5%。

从以上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作

如下计算步骤:

(1)不予抵退的增值税=300×(17%-1.5%)=6(万元)

(2)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100×17%-(200×17%-6)=-11(万元)

(3)出口退税限额=300×15% =45(万元)

(4)因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出现的留抵税额是11万元,小于45万元,国家默认这11万元留抵税额是由于生产外销产品所购进原材料已支付的进项税还没有抵完内销产品的销项税额,可以申请退税11万元。

(5)免抵税额=出口退税限额 (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45-11= 34(万元)

会计处理如下:

不予抵退的增值税:

借:主营业务成本 6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6

应退税额部分:

借:应收补贴款 11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1

免抵税额部分: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产品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34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34

以上两个分录的贷方合计数 (11+34)就是企业的出口退税限额 45万元。

不少人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通常会有以下疑问。首先,对企业核算的出口退税增加方在贷方疑惑不解。产生不解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企业收到出口退税会使我们减少纳税,增加方应在借方。其实,我们应从经济业务的影响后果来理解会计科目的使用。出口退税的实质是退购进环节的进项税,购进环节的可抵扣进项税少了,就会导致应纳税额增加,而应纳税额增加是在贷方的。所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出口退税)的贷方表示出口退税的增加方。其次,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产品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二级明细科目明明写着出口产品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顾名思义,核算的也应该是出口退税总额中以抵的方式退的那部分增值税。实际核算时,为什么是免税、抵税两者的合计数。其实,对于出口退税中使用的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产品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我们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只能说是在给免抵税额的会计核算时,设置的名称不到位。如果改成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产品免税和抵税减少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保证学生对此不再疑惑。这也提示我们,对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产品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的二级明细科目是不是修改一下,使其名副其实,便于大家的理解和掌握。再次,企业收到的出口退税,为什么不增加企业的补贴收入。这是因为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出口退税款税收处理问题的批复》文件中规定:企业出口货物所获得的增值税退税款,应冲抵相应的“进项税额”或已交增值税税金,不并入利润征收企业所得税。因此,企业有应退税额时,借记“应收补贴款”,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待债权实现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补贴款”即可。

三、总结

我国的出口退税,目的是退出口货物已经付现的增值税,使得出口货物能够以零税负或较低的税负进入国际市场。但是由于出口退税的计算依据是出口货物的离岸价,不是采取直接退还出口货物已经支付的增值税,因为,这在实际操作中具有难度,很容易出现骗税。对此兼营内销和外销业务的生产企业,如果把外销理解成与内销一样征收增值税,然后国家在这个限度内给予3种方式的退税,这样就理解了免、抵、退税的真正含义。至于免抵退税的会计处理,如果懂得了相关会计科目设置命名的欠缺之处,以及国家对应收补贴款是否征税的规定后,相信对免抵退税这一税务会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将不再望而却步。

第三篇:出口货物免抵退[模版]

第一步 按出口合同开具出口发票。货物报关离境前,应按出口合同中出口商品名称、数量、成交方式、成交价格、离岸价格等要素,开具出口发票。

第二步 免抵退出口业务记账。按开具的出口发票,在货物报关离境的当月确认免抵退出口销售收入(以离岸价格确认收入)。借:应收账款(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出口销售收入(免抵退出口销售额) 第三步 确认出口报关单信息。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退税子系统中,对出口报关单电子数据进行核对无误后(或查询报送或选择报送),将认可的出口报关单数据提交至税务机关。

第四步 收汇核销。实行网上核销的企业,出口货物收汇后,在出口收汇核销系统中进行收汇核销处理;未实行网上核销的企业,出口货物收汇后,到外汇管理局进行人工收汇核销。

第五步* 免税进口料件记账。对当期进料加工业务免税进口的料件,按进口货物报关单登记存货帐簿。借:材料-保税进口料件 贷:应付账款(预付账款、银行存款),进料退运业务以负数记账。

第六步* 进料加工手册登记。从事进料加工业务的企业,在海关核发进料加工业务登记手册的当月,在出口退税申报系统中对该手册进行登记录入。选择“基础数据采集-进料加工手册登记录入”,逐项录入加工手册内容。

第七步 出口货物明细数据录入。选择“基础数据采集-出口货物明细申报录入”,将当月的免抵退出口货物数据按出口报关单或出口发票进行逐条录入,单证不齐的在“单证不齐标识”栏打上标识,无出口报关单录入B,无收汇核销单录入H(限未实行网上核销的企业录入),无代理出口证明录入D(限委托出口的货物录入)。 第八步 前期已申报单证不齐的业务作收齐处理。前期申报的单证不齐的出口业务,在收齐单证的当期,在出口退税申报系统中作单证收齐处理。选择“基础数据采集-收齐出口单证明细录入”,在索引窗口选中应收齐单证的该条记录,点击工具栏的“批量接单”,在显示的界面中“确定”即可。如原申报录入的出口报关单号码有误,可在作收齐单证处理后,选择工具栏的“修改”,对出口报关单号码进行修改。

第九步 前期申报错误的出口业务冲减处理。作单证收齐处理后,对于原申报数据有误的,应对该条申报数据作冲减处理。选择“基础数据采集-生成出口货物冲减明细”,在索引窗口选中应冲减的该条记录,点击工具栏的“冲减出口”,在显示的界面中“确定”即可。

第十步 作冲减处理的业务重新申报。对当期作冲减处理又需要申报免抵退税的业务,在完成冲减处理后,再录入正确的申报数据(其中“所属期标识”须与出口报关单出口日期的年份一致)。申报录入操作方法同第七步。

第十一步* 免税进口料件数据录入。在出口退税申报系统中录入当月进料加工业务的进口料件明细数据(包括进料退运)。选择“基础数据采集-进口料件明细申报录入”,按进口报关单逐条录入免税进口料件数据,已申报退免税的进口料件退运的,数量以负数录入。

第十二步* 进料加工手册核销。对海关已作核销结案的进料加工业务手册,在该手册项下的进料、出口业务申报退税完毕的下一个申报期,通过退税申报系统对进料加工登记手册进行核销。选择“基础数据采集-进料加工手册核销录入”,根据海关结案通知书、代征进口关税或代征增值税缴款书的有关数据进行录入。 第十三步 生成明细申报数据盘,到税务机关进行预审。选择“免抵退税申报-生成明细申报数据”,按提示将录入的明细申报数据存储到软磁盘上,然后持该磁盘到税务机关进行预审(主要审核申报的出口数据有无外部电子信息、申报的出口数据与外部电子信息是否一致)。

第十四步 查询预审反馈疑点。将预审后的磁盘插入软驱,选择“反馈信息处理-税务机关反馈信息读入”,把预审反馈疑点信息读入到出口退税申报系统。然后选择“反馈信息处理-税务机关反馈信息查询-预审疑点反馈情况查询”,逐条查看申报的疑点问题。

第十五步 修改、调整申报录入的出口明细数据。对主观原因造成的疑点问题(数据录入错误),应逐条进行修改。首先撤销明细申报数据:选择“申报数据处理-撤销已申报数据”。然后修改录入有误的数据:选择“基础数据采集-出口货物明细申报录入”,在“索引窗口”点中应修改的纪录,点击工具栏的“修改”钮,对错误的数据项进行修改。

第十六步 再次预审。对主观错误修改完毕后,再次生成明细申报数据盘,到税务机关进行预审,直到无疑点(不包括无信息的疑点)为止。(参照第十一步操作)

第十七步 预审信息反馈处理。将预审后的磁盘插入软驱,选择“反馈信息处理-税务机关反馈信息读入”,把预审反馈疑点信息读入到出口退税申报系统。然后选择“反馈信息处理-税务机关反馈信息处理”。

第十八步 生成正式明细申报数据盘。选择“免抵退税申报-生成明细申报数据”,将软磁盘插入驱动器,按提示操作即可。

第十九步 打印《免抵退出口货物申报明细表》。选择“免抵退税申报-打印申报报表”,点中《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当期出口明细)》,打印一式二份。

第二十步* 模拟出具免税证明。选择“申报数据处理-模拟出具进料加工免税证明”。

第二十一步* 打印《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申报明细表》、《进料加工海关登记手册核销申请表》、《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选择“免抵退税申报-打印申报报表”,分别打印上述申报报表一式二份。 第二十二步 确认当期出口销售额、不得免抵税额。依《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当期出口明细)》的“出口销售额人民币”合计数调整账载免抵退出口销售额。依《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当期出口明细)》的“出口销售额乘征退税率差”合计数减《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的“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合计数,确认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并做帐务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转出)。

第二十三步 手工填写《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预免抵统计测算表》

第二十四步 在纳税申报系统录入增值税纳税申报数据,打印《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第二十五步 在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录入增值税申报数据。选择“基础数据采集-增值税申报表项目录入”,按《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和《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预免抵统计测算表》的有关项目录入。然后选择工具栏“扩展-打印当前纪录”, 打印“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录入数据”表。

第二十六步 申报汇总表数据录入。选择“基础数据采集-免抵退申报汇总表录入”,点击工具栏“增加”,按回车键到底即可(不得人工修改数据)。

第二十七步 生成汇总申报数据盘。选择“免抵退税申报-生成汇总申报数据”,将软磁盘插入驱动器,按提示操作即可。

第二十八步 打印《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选择“免抵退税申报-打印申报报表”,点中“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打印一式三份。注意查看汇总表C列第2行、第15行有无差额,如果有差额则说明增值税申报表数据有问题。

第二十九步 到税务机关进行出口货物预免抵申报和增值税纳税申报。

第三十步 打印《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附表》。选择“免抵退税申报-打印申报报表”,点中“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附表”,打印一式二份。

第三十一步 打印其他申报表。选择“免抵退税申报-打印申报报表”,分别打印*《进料加工登记申报表》、《出口货物当期单证齐全并且信息齐全明细表》、《出口货物前期单证齐全并且信息齐全明细表》各一式二份。 第三十二步 装订申报报表。按《增值税申报表录入数据表》、《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附表》、《出口货物申报明细表》、《出口货物当期单证齐全并且信息齐全明细表》、《出口货物前期单证齐全并且信息齐全明细表》、《进料加工登记申报表》、《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申报明细表》、《进料加工海关登记手册核销申请表》、《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的顺序,分别装订成两册(其中一册装2份《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

第三十三步 装订申报出口单证。按申报明细表顺序装订单证(只装订单证齐全的,每单业务的装订顺序为:核销单、出口报关单、代理出口货物证明、出口发票、进口报关单)。

第三十四步 持申报数据盘和装订成册的出口退税申报表、申报单证到税务机关申报退税。

第三十五步 根据当期申报汇总表的应退税额(第24行)做帐务处理。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 贷: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出口退税)。

第三十六步 出口单证备案。将出口货物明细单、装货单、运输单据按要求装订成册。

附:出口退税申报软件安装更新

1、首次启用退税申报系统。从中国出口退税咨询网上下载最新版本的贸易企业出口退税申报系统(下载到

计算机根目录下),然后按提示进行软件安装。安装完毕后进行系统维护,进入“系统维护-系统设置配置与修改”界面,逐项录入企业的基本信息,其中“企业代码”为10位企业海关代码,“纳税人识别号”为国税税务登记证号码,“企业名称”为单位全称,“计税计算方法”设置成“2”,“税务机关代码”为120117,“税务机关名称”为园区国家税务局。

2、退税率文库更新。更新出口商品退税率文库按如下操作:从中国出口退税咨询网上下载最新版本的出口商品代码库(下载到计算机根目录下),然后解压缩。(1)进入“系统维护-代码维护-海关商品码”界面,选择工具栏代码读入将解压缩的文件CMCODE.DBF读入到出口退税申报系统,读入完毕后点击工具栏“设为自用”即可。(2) 进入“系统维护-代码维护-标准海关商品码”界面,选择工具栏代码读入将解压缩的文件STDCM.*读入到出口退税申报系统。

3、更新退税申报系统。当出口退税申报系统版本升级时,应先将原退税申报系统数据进行备份,选择系统维护-系统数据备份界面,即可完成数据备份。然后从中国出口退税咨询网上下载最新版本的贸易企业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安装后将原退税申报系统的备份数据导入新退税申报系统。选择系统维护-系统备份数据导入界面,在旧系统路径下查找最新备份文件,按提示即可完成备份数据导入。

第四篇:出口货物免抵退会计核算

第一节

出口货物免抵退会计核算

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对其出口货物退(免)税的会计核算,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主要涉及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和“应收出口退税”会计科目。

一、“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的核算内容

出口企业(仅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下同)应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借方发生额,反映出口企业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支付的进项税额和实际支付已缴纳的增值税等;贷方发生额,反映出口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出口货物退税、转出已支付或应分担的增值税;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多交或尚未抵扣的增值税;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缴纳的增值税。出口企业应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明细帐中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减免税金”、“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金”、“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等专栏。

1、“进项税额”专栏,记录出口企业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出口企业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支付的进项税额,用蓝字登记;退回所购货物应冲销的进项税额,用红字登记。

2、“已交税金”专栏,核算出口企业当月上缴本月的增值税额。

3、“减免税金”专栏,反映出口企业按规定直接减免的增值税税额。

4、“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专栏,反映出口企业按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

5、“转出未交增值税”专栏,核算出口企业月终转出应交未交的增值税。 上述1-5个专栏应在“应交增值税”明细帐的借方核算。

6、“销项税额”专栏,记录出口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收取的增值税额。出口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用蓝字登记;退回销售货物应冲销的销项税额,用红字登记。

7、“出口退税”专栏,记录出口企业出口的货物,在向海关办理报关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出口退税所免抵的税款以及应收的出口退税款。出口货物应收的增值税额以及免抵税额,用蓝字登记;出口货物因计算错误多提的增值税额以及免抵税额,用红字登记。

8、“进项税额转出”专栏,记录出口企业的购进货物,在产品、产成品等发生非正常损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应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按规定转出的进项税额。对按税法规定不予免征和抵扣的部分,应在作出口成本增加的同时,作“进项税额转出”。

9、“转出多交增值税”专栏,核算出口企业月终转出多交的增值税。

上述6-9个专栏,应在“应交增值税”明细帐的贷方核算。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会计科目核算过程,下面用“丁”字式栏反映。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借方

贷方

(1) 购购进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的“进项税额”;

(1)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销项税额; (2) 当当期上缴本期的应纳税额;

(2)当期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3) 直直接减免的增值税;

按规定转出

的进项税额。具体有:

(4)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a、非正常损失、非应税项目、免税货物、简易办法货物 a、免抵退税企业,当期有应纳税额;

耗用外购货物或接受应税项目的进项税额 ; b、免抵退税企业的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退税额

b、当期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按出口货物征退税率

之差计算。 需结转到出口成本的;

(3)出口退税

按规定计算的出口货物应免抵退税额 月底结转未交的增值税

月底转出多交的增值税

二、“应收出口退税”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

“应收出口退税”科目的借方反映出口企业销售出口货物后,按规定向税务机关申报应退还的增值税。申报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贷方反映实际收到的出口货物的应退增值税。收到退税额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尚未收到的应退税额。

第二节 “免、抵、退”税会计核算要求

生产企业货物出口后,必须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出口退税子系统查询到报关单出口信息后,方能计算出口货物免抵退税。

一、有关出口销售收入的处理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应根据出口货物离岸价、出口货物退税率计算。具体要求如下:

1、出口货物销售收入的记帐时间

出口货物销售收入的记帐时间是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定的。陆运以取得承运货物收据或铁路联运单,海运以取得出口装船提单,空运以取得运单,并向银行办理交单(预交货款不通过银行交单的,仅以取得以上提单、运单为依据),作为收入的实现。

生产企业委托代理出口的货物,以取得受托方提供的出口发票的日期作为出口货物销售收入的实现。

2、出口货物销售收入的入帐依据

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出口货物的销售收入一律以离岸价(FOB)为入帐基础。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上的离岸价为准(委托代理出口的,出口发票可以是委托方开具的或受托方开具的),若以其他价格条件成交的,应扣除按会计制度规定允许冲减出口销售收入的运费、保险费、佣金等。若出口发票不能如实反映离岸价,企业应按实际离岸价申报“免、抵、退”税,税务机关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核定。

3、记帐汇率的确认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外币业务,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合为人民币金额记账。折合汇率可以采用固定汇率或变动汇率。采用固定汇率,应以当月1日市场汇率(原则为市场汇率的中间价)记帐;也可采用变动汇率记帐,但汇率一经确定,须报主管退税机关备案,在一个出口内不得任意改变。如因情况特殊需要改变折合汇率的,必须经主管出口退税机关批准。

二、有关费用的处理

1、国外运费、国外保险费的处理。企业可根据国外运费、国外保险费的有关单据和银行付汇回单注明外币金额折合人民币金额后,以实际数据对应从外销收入中扣除,以红字登记出口销售收入;企业通过货运代理公司代办业务的,可根据货运代理业专用发票注明的实际支付金额对应冲减外销收入;企业与保险公司直接结算的,以保费收据列明的实际支付金额对应冲减外销收入;若企业按照海关报关单(“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电子信息)载明的数据扣除的,对申报数与实际支付数有差额的,在下次免抵退税申报时调整或年终清算时一并调整。

2、佣金的处理

佣金分为明佣、暗佣、累积佣金三种,其支付方式不同,帐务处理也不同。

(1)明佣。又称发票内佣金,企业根据扣除佣金后的销售货款净额收取货款,不再另付佣金。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外汇帐款

贷:产品销售收入—出口销售

产品销售收入—出口销售 (出口佣金)红字

(2)暗佣。又称发票外佣金。企业根据销售货款总额收取货款后,再另付佣金。

会计分录为:

2 借:应付外汇帐款(出口佣金) 红字

贷:产品销售收入—出口销售 红字

收到货款后汇付佣金

借:应付外汇帐款(出口佣金)

贷:银行存款

(3)累计佣金。是由出口企业国外包销、代理客户签订协议,在一定期间内,按累计数额支付的佣金。由于不能认定到具体出口货物,可直接记入“经营费用”科目。

二、“免、抵、退”税的会计处理

(一)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生产企业,在购进国内货物及接受应税劳务时,应按(93)财会字第83号《关于印发企业执行新税收条例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即应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注明的价款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帐款”等科目。

(二)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应免抵税额、应退税额和不予抵扣或退税的税额,应根据财会字[1995]21号《财政部关于调低出口退税率后有关会计处理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应收出口退税—增值税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产品销售成本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第三节

出口货物免抵退实务

三月份发生下列业务:

1、本月收到退税机关审批的上月《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确认上月应退税额91000元,免抵税额为0。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出口退税 91,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91,000

2、本月购入B材料70万元(增值税税率13%),已验收入库,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B 7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91,000

贷:银行存款(应付帐款等) 791,000

3、本月发生内销收入40万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帐款 468,000 贷:产品销售收入—内销

4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8,000

4、本月发生出口销售收入(离岸价格)计50万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外汇帐款

500,000 贷:产品销售收入—出口销售 500,000

5、月末,经预审查询,当月50万元出口销售收入全部有电子信息。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作如下计算和会计分录:

当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500,000×(17%-13%)=20,000元 借: 产品销售成本 2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0,000 在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时,作如下计算:

68000-(91000-20000)-(148000-91000)=-60,000元,期末留抵税额为60,000元

6、本月收齐2月份委托外贸公司代理出口货物的单证,扣除海运费、保险费后的出口销售收入为60万元,并到退税机关进行申报。作如下计算:

当月免抵退税额=600000×13%=78,000元 当月期末留抵税额60,000<当月免抵退税额78,000 当月应退税额=当月期末留抵税额=60,000元

当月免抵税额=当月免抵退税额-当月应退税额=78000-60000=18,000元

7、4月份收到退税机关审批的上月《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确认上月应退税额60000元,免抵税额为18000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出口退税 6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18,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78,000 以上会计分录涉及的“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用“丁”字式栏反映如下: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借方 贷方 一月份: 上期留抵 50,000

本月销项税额 136,000

本月进项税额 (A)153,000

进项税额转出 32,000

本月进项税额 (B)52,000 二月份:本月进项税额 (A)170,000

本月销项税额 85,000

进项税额转出 24,000 三月份:本月进项税额 (B)91,000

审批上月免抵退税额91,000

本月销项税额 68,000

进项税额转出 20,000 四月份:审批上月应免抵税额18,000

审批上月免抵退税额78,000

累计534,000

累计534,000

<例2>某生产企业2002年6-8月发生下列业务(该企业出口货物征税率17%,退税率15%)。

六月份发生下列业务:

1、本月收到退税机关审批的上月《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确认上月应退税额95000元,免抵税额为126000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出口退税 9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126,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221,000

2、本月从国外进口甲材料10吨,到岸价格830万元(增值税率17%),海关全额保税,依有关单据,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甲 8,300,000 贷:应付帐款 8,300,000

3、本月从国内购入乙材料400万元,进项税额68万元,已入库,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乙 4,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80,000

贷:应付帐款 4,680,000

4、本月发生内销收入300万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帐款 3,510,000 贷:产品销售收入—内销 3,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00

5、本月发生出口销售收入(一般贸易出口)离岸价格计150万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4 借:应收外汇帐款

1,500,000 贷:产品销售收入—出口销售 1,500,000

5、上期留抵税额为95000元。月末,经预审查询,当月150万元出口销售收入全部有电子信息。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作如下计算和会计分录:

当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500000×(17%-15%)=30,000元 借: 产品销售成本 3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30,000 在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时,作如下计算: 510000-(680000-30000)-(95000-95000)=-140,000元,期末留抵税额为140,000元

6、本月收齐2—4月份部分出口货物的单证,到岸价格110万元,实际支付海运费和保险费8万元,到退税机关进行申报,作如下计算:

当月免抵退税额=(1100000-80000)×15%=153,000元 当月期末留抵税额140,000<当月免抵退税额153,000 当月应退税额=当月期末留抵税额=140,000元

当月应免抵税额=当月免抵退税额-当月应退税额=153000-140000=13,000元

七月份发生下列业务:

1、本月收到退税机关审批的上月《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确认上月应退税额140000元,免抵税额为13000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出口退税 14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13,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53,000

2、本月从国内购入乙材料200万元,进项税额34万元,已入库,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乙 2,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000

贷:应付帐款 2,340,000

3、本月进料加工货物复出口8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64万元,向银行交单后,依有关单据,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外汇帐款 6,640,000 贷:产品销售收入—出口销售 6,640,000

4、本月无内销,上月留抵进项税额140000万元。月末,经预审查询,当月664万元出口销售收入全部有电子信息。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作如下计算和会计分录: 当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6640000×(17%-15%)=132,800元 借: 产品销售成本 132,8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32,800 在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时,作如下计算:

0-(340000-132800)-(1400000-140000)=-207,200元,期末留抵税额为207,200元

5、本月收齐3—5月部分一般贸易出口货物单证,离岸价格220万元,到退税机关进行申报,作如下计算:

当月免抵退税额=2200000×15%=330,000元

当月期末留抵税额207,200<当月免抵退税额330,000 当月应退税额=当月期末留抵税额=207,200元

当月应免抵税额=当月免抵退税额-当月应退税额=330000-207200=122,800

八月份发生下列业务:

1、本月收到退税机关审批的上月《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确认上月应退税额207200元,免抵税额为122800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出口退税 207,2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122,8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330,000

2、本月从国内购入乙材料100万元,进项税额17万元,已入库,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乙 1,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000

贷:应付帐款 1,170,000

3、本月进料加工货物复出口4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30万元,向银行交单后,依有关单据,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外汇帐款 3,300,000 贷:产品销售收入—出口销售 3,300,000

4、本月无内销,上月留抵税额207200万元。月末,经预审查询,当月330万元出口销售收入全部有电子信息。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作如下计算和会计分录: 当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3,300,000×(17%-15%)=66,000元 借: 产品销售成本 66,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66,000 在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时,作如下计算:

0-(170000-66000)-(207200-207200)=-104,000元,期末留抵税额为104,000元

5、本月收齐3—6月部分出口货物单证,离岸价格420万元,其中进料加工出口收齐单证250万元,到退税机关进行申报,作如下计算和会计分录: (1)计算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

现行对进料加工贸易的计算方法,采用“实耗计算法”的,首先应根据企业“进口料件登记手册”上的“计划进口总值”和“计划出口总值”确定计划分配率,然后,根据当期出口货物的离岸价计算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以本题为例;计划进口总值为910万元,计划出口总值为1300万元,8月份进料加工出口收齐单证离岸价250万元。

计划分配率=计划进口总值÷计划出口总值=910÷1300=0.7 当期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2500000×0.7=1,750,000元 (2) 计算出口货物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当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1750000×(17%-15%)=35,000元 借: 产品销售成本 -35,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35,000 (3) 计算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当月免抵退税额抵减额=1750000×15%=262,500元 (4) 计算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

在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时,作如下计算:

0-[170000-(66000-35000)]-(207200-207200)=-139,000元,期末留抵税额为139,000元 当月免抵退税额=4200000×15%-262500=367,500元 当月期末留抵税额139000<当月免抵退税额367500 当月应退税额=当月期末留抵税额=139000元

当月应免抵税额=当月免抵退税额-当月应退税额=367500-139000=228500元

6、9月收到退税机关审批的上月《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确认上月应退税额139000元,免抵税额为228500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出口退税 139,000

6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228,5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367,500

以上会计分录涉及的“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用“丁”字式栏反映如下: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借方

贷方

六月份: 上期留抵 95,000

审批上月免抵退税额221,000

审批上月应免抵税额126,000

本月销项税额 510,000

本月进项税额 680,000

进项税额转出 30,000 七月份:审批上月应免抵税额13,000

审批上月免抵退税额153,000

本月进项税额 340,000

进项税额转出 132,800 八月份:审批上月应免抵税额122,800

审批上月免抵退税额330,000

本月进项税额 170,000

进项税额转出 66,000

进项税额转出 -35,000 九月份:审批上月应免抵税额228,500

审批上月免抵退税额367,500

累计1,775,300

累计1,775,300

<例3>某生产企业为2002年新成立企业,6月份发生第一笔出口业务。该企业6-7月发生下列业务(该企业出口货物征税率13%,退税率5%)。

六月份发生下列业务: 1、本月购进C材料200万元,已入库,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C 2,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60,000 贷:应付帐款(等) 2,260,000

2、本月发生内销收入50万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帐款 565,000 贷:产品销售收入 5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5,000

3、 本月发生第一笔出口业务,共发生出口销售收入(离岸价格)计120万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收外汇帐款 1,200,000 贷:产品销售收入 1,200,000

4、月末,经预审查询,当月120万元出口销售收入全部有电子信息。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作如下计算和会计分录:

当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200000×(13%-5%)=96,000元 借: 产品销售成本 96,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96,000 在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时,作如下计算:

65000-(260000-96000)=-99,000元,期末留抵税额为99,000元 七月份发生下列业务:

1、本月购进C材料70万元,已入库,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C 7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91,000 贷:应付帐款(等) 791,000

2、本月发生出口销售收入(离岸价格)计80万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7 借:应收外汇帐款 800,000 贷:产品销售收入-出口销售 800,000

3、本月无内销,上月留抵进项税额为99000元。月末,经预审查询,当月80万元出口销售收入全部有电子信息。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作如下计算和会计分录: 当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800000×(13%-5%)=64,000元 借: 产品销售成本 64,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64,000 在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时,作如下计算:

0-(91000-64000) -99000=-126,000元,期末留抵税额为126,000元

4、本月收齐上月部分出口货物单证,(离岸价格)计80万元,到退税机关进行申报,作如下计算; 因该企业为新企业,只计算“免抵”税额,不计算退税数,未计算的退税数可作为留抵进项税额使用。因此,只计算出口货物应免抵税额。

当月应免抵税额=当月免抵退税额=800,000×5%=40,000元

5、八月份收到退税机关审批的上月《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确认上月免抵税额为40000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4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40,000 以上会计分录涉及的“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用“丁”字式栏反映如下: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借方 贷方

六月份: 本月进项税额 260,000 本月销项税额 65,000 进项税额转出 96,000 七月份: 本月进项税额 91,000 进项税额转出 64,000 八月份:审批上月应免抵税额40,000 审批上月免抵退税额40,000 累计391,000 累计265,000

第四节 “免、抵、退”税特殊情况的会计处理

一、申报数据的调整

对前期申报错误的,当期可进行调整(或年终清算时调整),调整方法分为差额调整或全额调整。 (1)差额调整法

对前期少报出口额或低报征、退税率的,可在当期补报差额部分;前期多报出口额或高报征、退税率的,当期可以红字(或负数)差额数据冲减。 (2)全额调整法

首先用红字(或负数)将前期错误数据全额冲减,再重新按照实际数据全额申报。

对于按会计制度规定允许扣除的运费、保险费和佣金,与原申报时预估入帐值有差额的,或者本出口货物发生退运的,也可按上述两种方法分别在下期或在年终清算时一并进行调整。

二、单证不齐的处理

对生产企业本内超过六个月未收齐有关单证的部分或未办理“免、抵、退”税申报手续的部分,应先冲减原外销收入,同时按相同金额增加当期内销收入,并按外销收入(FOB价)全额补提销项税金。对内补提销项税后又收齐有关退税单证的,红字冲销原帐务处理,参与12月份免抵退税申报。对内补提销项税后未收齐有关退税单证,在次年清算期内收齐的部分,通过“以前损益调整”冲减原补提的销项税金,与本单证不齐部分(未超过六个月并已参与清算备案),一并在次年6月30日前根据总局国税函[2002]1138号文件的规定处理。会计处理如下:

1、冲减原出口销售收入,增加内销销售收入。 借:产品销售收入—出口收入

8 贷:产品销售收入—内销收入

2、本年对本单证不齐外销收入视同内销计提销项税金。 借:产品销售成本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对已征税的货物,生产企业在内将单证收齐后,应冲减原帐务处理,并参与12月份“免、抵、退”税计算。

1、冲减原内销销售收入,增加出口销售收入。 借:产品销售收入—内销收入

贷:产品销售收入—出口收入

2、12月份将本发生并收齐单证的外销收入计提的销项税金用红字冲减。 借:产品销售成本 红字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红字

3、次年清算期将上单证不齐外销收入计提的销项税金用红字冲减。 借:以前损益调整 红字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红字

三、清算备案单证的处理

对生产企业已备案的上年出口货物,实行单独申报、审批“免、抵”税的管理办法。对生产企业已备案的、次年6月30日前收齐单证的出口货物,税务机关按免抵退税总额审批免抵税额。计算公式如下:

应免抵税额=免抵退税总额

免抵退税总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出口退税率-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出口退税率 对在次年6月30日前仍未收齐单证的出口货物,退税机关一律不再办理免抵退税。

四、退关退运的处理

生产企业货物在报关出口后发生退关退运的,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做不同的会计处理。

1、货物当月出口当月发生退关退运的或返修后不按原值出口的,均应冲减当月销售收入。 借:应收外汇帐款 红字

贷:产品销售收入 红字

(对当月发生退关退运经返修后按原值出口的货物,可不再做会计处理)。

2、 货物出口后在以后月份发生退关退运的或返修后不按原值出口的,应冲减发生退关退运当月的销售收入(会计处理同上)。

3、以前货物出口后在本年发生退关退运的,应通过“以前损益调整”科目进行核算,并补缴原免抵退税款。应补税额=退运货物出口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若退运货物由于单证等原因已视同内销货物征税,则不需补缴税款。 (1) 以前货物出口后在本年发生退关退运的,会计处理为: 借:以前损益调整

贷:应付外汇帐款等

同时,按原出口货物结转销售成本数额 借:库存商品

贷:以前损益调整

(2) 退运货物补缴税款,会计处理为: 借: 以前损益调整 贷:增值税检查调整

第五篇:增值税免抵退会计处理

增值税免抵退税的计算及会计处理探讨

我国《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规定了两种退税管理方法,分别是“免、抵、退”办法和“先征后退”办法,本文旨在探讨“免、抵、退”办法的计算方法及其会计处理。

适用“免、抵、退”税管理方法的主体为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的生产企业,也就是说只有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时才可以应用“免、抵、退”税的管理方法,该生产企业可以是有进出口经营权自营出口的企业,也可以是无进出口经营权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企业。

免、抵、退税管理方法的“免”税,是指出口销售环节免征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并非所有为生产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的进项税额都可以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具体有多少进项税额可以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跟退税率是相关的,请见对计算公式的分析及例题。“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当月是否有退税是不确定的,这取决于当月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和当月应纳税额,只有当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才有“退”税之说。

“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可以分成三步,每一步有相应的公式,计算并不复杂,笔者仅想对公式中个别难理解的地方进行探讨。

第一步: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

公式1: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上文提到,并非所有为生产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的进项税额都可以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不可抵顶的部分即是公式1中的“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不可抵顶部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2: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抵减额

根据字面意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应当等于生产当期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的金额乘以出口货物征税率和退税率的差,再减去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抵减额。这里之所以用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而不用生产当期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的金额,笔者认为是因为前者金额比后者金额容易确定,在实际操作中更为简便。由于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要大于生产当期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的金额,因此,实际的出口退税率要小于公式2中国家规定的出口退税率。

例如:某企业适用17%的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为13%,出口货物离岸价为100万人民币,生产这些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为80万元。(假设该企业没有购进免税原材料)

根据公式2,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00*(17%-13%)=4万,如果用生产这些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金额来代替公式中的离岸价格且保证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仍为4万元,则出口货物退税率=17%-4/80=12%。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抵减额指的是当生产企业所出口的货物中有用免税购进的原材料生产的,由于购进这些免税材料时本身就没有增值税进项税额,而公式2中的前半部分实际上是按照没有购进免税原材料计算的,因此这部分免税购进原材料的进项税额应从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中扣除。

公式3: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将公式

1、

2、3合并可得:

公式4: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上期留抵税额 第二步:免抵退税额的计算

公式1: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公式2: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将以上两个公式合并可得: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并不是所有出口的企业都有免税购进的原材料,当该企业没有免税购进原材料时,以上所有公式均可简化,将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用0代替即可。 第三步: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

1、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2、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0 第三步是比较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和当期免抵退税额的大小来确定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可以这样理解:当计算出的应交增值税为负数时,该金额即为当期期末留抵金额(前提是上期期末留抵税额为0)。

在会计处理上,实行“免、抵、退”政策的账务处理有三种情况。一是,应纳税额为正数,即免抵后仍应缴纳增值税;二是,应纳税额为负数,当期留抵税额大于免抵退税额,可全部退税,免抵税额为0;三是,应纳税额为负数,当期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可退税额为留抵税额。 下面以一个例题来详细介绍增值税出口退税的账务处理。

例题1:东方公司是一家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出口货物的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该公司2007年11月份的相关业务如下:购进原材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2000万元,当期购进免税原材料的组成计税价格为500万元,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1000万元,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折合人民币1500万元,当期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为2000万元,上期留抵税额为10万元,试计算该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额。 第一步: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根据第一步中的公式4,当期应纳税额=1000*17%-(2000*17%-(1500-500)*(17%-13%))-10=-140 140万即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第二步:计算当期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1500-500)*13%=130 第三步: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

按规定,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130 当期免抵税额=0 账务处理:

1、内销

借:应收账款

117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2、外销

借:应收账款

1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

3、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 贷:存货

2000

4、购进原材料

借:存货

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 贷:应付账款

2340

5、购进免税原材料

借:存货

500 贷:应付账款

500

6、根据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0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500-500)*(17%-13%)=40

7、出口退税

借:其他应收款

13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30 例题2:将例题1中的内销不含税金额改为20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 第一步: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2000*17%-(2000*17%-(1500-500)*(17%-13%))-10=30 第二步:计算当期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1500-500)*13%=130 第三步: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

按规定,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0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130-0=130 会计分录:

1、内销

借:应收账款

234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

2、外销

借:应收账款

1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

3、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 贷:存货

2000

4、购进原材料 借:存货

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 贷:应付账款

2340

5、购进免税原材料

借:存货

500 贷:应付账款

500

6、根据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0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500-500)*(17%-13%)=40

7、出口退税

当期应退税额为0,无须做分录

8、转出未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30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30

本月未交增值税的计算公式为:本月应纳税额=当期内销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额-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340-(340+10-40)

=30 做完第8笔分录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余额应该为0才对。 例题3:将例题1中的内销不含税金额改为15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

第一步: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根据第一步中的公式4,当期应纳税额=1500*17%-(2000*17%-(1500-500)*(17%-13%))-10=-55 55万即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第二步:计算当期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1500-500)*13%=130 第三步: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

按规定,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55 当期免抵税额=130-55=75 账务处理:

1、内销

借:应收账款

1755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55

2、外销

借:应收账款

1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0

3、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 贷:存货

2000

4、购进原材料

借:存货

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 贷:应付账款

2340

5、购进免税原材料

借:存货

500 贷:应付账款

500

6、根据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0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500-500)*(17%-13%)=40

7、出口退税

借:其他应收款

55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75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30 分录7是正规做法,有的企业可能为了省事,可能直接借:其他应收款,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省略了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上一篇:自助洗车机创业计划书下一篇:组织生活会党支部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