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学术论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经济新常态学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修辞学的研究应该建设特色的研究理论、融入学术生态,不断开发修辞学的实用价值,让修辞学得到更好地发展。本文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对修辞学的学术生态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以期实现修辞学的广泛应用和全面发展。

第一篇:经济新常态学术论文

浅析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继续教育新常态

摘 要:生产力发展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源,当前中国经济经过转型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与之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这一重任的高校继续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继续教育也随之进入新常态。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新常态

作者简介:李光(1966-),女,辽宁锦州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继续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邢颖(1993-),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继续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经济发展是当今时代进步的主题词,所产生的影响波及整个社会。教育作为为经济发展输送人力资源的载体,与经济发展关系尤为密切。我国2015年GDP增长率为6.9%,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发展方式向高科技、低能耗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方向倾斜,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更高的专业技术,拥有更全面的知识结构,能迅速适应快节奏的变化,并具备按照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自己的能力。高校继续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过程中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挤压,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变化。

一、何为“新常态”?

(一)新常态是刚出现的、不同于以往的稳定状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发展的道路曲折漫长,与时俱进的变化也是必要而且必然的。“新常态”在2002年开始被提及,直到2014年习近平使用之后,才开始被大众广泛接受。“新”是与旧相对的,是指刚有的,初始的,用以描述未出现过或不同以往的变化,“常态”是指固有的、长久的、本来的状态,“新常态”是一种与以往原有状态不同的变化,是一种新的、稳定的状态,补充了旧常态发展过程中不完善的地方,融合了现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了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新常态“新”在哪里?

“经济新常态”是人类经济认识在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发展中的智慧结晶,是经济领域发展变革的体现。尽管中国2015年GDP增长率创下了25年来的最低记录,还是有很多人对中国经济发展保持乐观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发生了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有所不同,以往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旧常态”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是大势所趋。

经济发展主要从速度、方式、结构、动力、分配等角度进行考察。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在于:发展速度放缓,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集约型发展方式成为主流;在人口红利消失和环境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经济结构向高科技和服务型方向调整;投资和要素不再是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内涵式增长补位外延式增长,成为主要增长源;讲求效率优先的重点式分配方式与公平优先的均衡式分配方式结合[1]。

二、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

借用经济管理领域中SWOT分析方法,综合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分别考虑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站在整合、通观的高度审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现阶段的情况,为判断高校继续教育的新常态提供理论依据。

(一)优势S(Strengths)

1.以高校为依托,根基深厚。高校继续教育生长的土壤是高等院校,是对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的成人进行的继续教育形式,很多人将高校继续教育看作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一种形态,是与社会进行结合的另一个端口。高等院校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无论是硬件教学资源的配备还是软环境的打造都已经相对完善,可以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专门的教学场所及各种设施设备,还可以依托自有师资进行办学,无论是科研能力还是团队管理都相对纯熟。而且高等院校教学体制相对完善,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障,由此产生的正面社会影响使高校继续教育获得了公众的认同,为高校继续教育的招生、就业提供了声誉保障[2]。

2.教育形式多样,覆盖面广。高校继续教育的学习者大都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无法将自己完全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学习的强烈意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他们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完善应有的技能。而高校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学历教育的需求,更可以提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是成人借助外力学习的首选。教育形式包括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电视大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广泛涉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者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可以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也可以学习生活、艺术、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高校继续教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全日制课堂授课,可选的形式还有函授、成人自考,甚至包括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互联网+教育”进行远程在线学习,学习时间也更为灵活,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3.受众对象多元,针对性强。在教育对象上,高校继续教育针对的群体是全部社会成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受众对象多元化。继续教育对其受教育水平的限制门槛低,几乎能满足所有人接受教育的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学习者按照年龄可以大致分为青年学习者、中年学习者和老年学习者,他们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而高校继续教育可以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青年学习者需要继续教育为其配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匹配岗位条件,也需要学习经营家庭和独立生活;中年学习者处于家庭和事业发展的巅峰时期,但职业晋升与倦怠、更年期、婚姻家庭关系等矛盾也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时的自我认同感会下降,亟待接受新的知识来处理;老年期的学习者更加关注生命与健康,会更倾向于学习有关生活的课程,例如园艺、插画、绘画、书法等,有些老年人也会因生命将尽而产生忧虑,需要专业的疏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职业技术教育到社会关系教育,再到生命教育,高校继续教育都能提供相应的课程,分门别类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二)劣势W(Weaknesses)

1.管理力量薄弱,体制不健全。高校继续教育的根基是高等教育院校,所用资源也大都是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在管理方面也是如此。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结构与高校相类似,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团队也大都是从普通院系中的管理队伍抽出一部分组建而来,缺乏自己专业、专门的管理团队,管理模式也沿用高校已有的。虽然在形式上是独立运作的机构,但是实质上更像是高等院校的一个二级学院,管理上相对薄弱[3]。从高校继续教育的体制来看,成人自考、函授、远程教育等教育形式互为替代品,他们各自为了争夺生源形成内部恶性竞争,造成了高校继续教育市场的混乱;而且,内部的体制不健全,在实际中也就缺乏统一的规范来指导高校继续教育,进一步弱化了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控制,最终造成管理松散、依靠自觉的局面。

2.继续教育经费少,独立的教学资源缺乏。国家针对高校继续教育的教育经费少之又少,大都划拨给了普通高等院校,造成高校继续教育自有资源捉襟见肘的局面。这不仅表现在校园校舍、教学设备、科研经费等硬件上,还表现在无法培养独立的专门教师、缺乏专门的管理团队、合作的企业资源匮乏等软件上。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是高校的二级管理系统,其控制主体仍是各大高等院校。在普通高等教育面临生源大幅减少并且向国外分流的情况时,高校为了保证自身教育质量,会自觉将更多教育资源应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对继续教育的分配会更少。无论是国家分配还是高校分配,对继续教育来说所获得的资源都是匮乏的,很多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只能依靠盈利性教育为自己赚取发展经费,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远远不够的。

3.继续教育师资力量弱,实践经验不足。高校继续教育的师资主要是从高校其他学院中抽调,自主培养的独立教师少之又少[4]。高校继续教育虽然是高校办学的一种形式,却也是直接向社会招生的独立机构,高校并没有在继续教育的师资问题上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有许多高校存在给继续教育的学生代课不算在工作计划课时之内的情况,高校教师对此缺乏积极性,也会因不参与教学评价而敷衍了事。其次,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生产生活有非常紧密地联系,相对理论来说更需要实践经验的指导,但是其教师团队很多都是始终从事教育领域、缺乏相关实战经验的理论学者,能向学生传达的实用技能不多。另外,专门做继续教育的专职教师往往是转行或兼职教师,缺乏教育学背景,对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并不熟悉,在实际授课中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效果。

(三)机会O(Opportunities)

1.国家高度重视。国家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更加重视继续教育,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要求,“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功能,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十三五”规划又提出了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李克强总理曾把高素质的人才资源视作实现转型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基。国家对高校继续教育也从经济、政策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扶持,如国家鼓励高校创办具有自身特色的继续教育学院,降低继续教育学院创办的门槛,并简化办事手续,提供“绿色通道”。

2.市场需求日益增大。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科技的变革造就了大生产的爆炸,社会需要的已经不再是精通一门的专业型人才,而是知识面广、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通才”。由此,社会对教育也产生了新的要求,期望继续教育能对人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塑造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发展的人。社会将人看作是一个发展的系统,越来越重视人的终身教育。成年人在结束基础教育之后,仍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为自己补充已有的知识结构、配备新的技能,对继续教育又产生了新的需求。一方面,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对学习者的受教育水平、学习时间往往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在招生方面也有数量限制,所以,难以满足如此巨大的缺口;另一方面,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不了解学历后教育,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属于潜在的市场,开发的价值很大。因此,新常态下,继续教育市场需求日益增大。

3.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资源的无缝整合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教育”模式借由信息技术的支持提高了教育资源的覆盖率,解决了继续教育资源稀缺、难以分配的问题。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形式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场所,成人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学习活动的时间壁垒与空间壁垒统统被打破,知识的传授不再局限于师生面对面的讲授,学习各要素呈现隐性化与强耦合性的特点,真正形成了基于互联技术和开放平台的“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新常态。高校可以将特色课程进行线上推广,不仅给占有社会资源较少的学习者提供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也有助于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赢得社会的认可。

(四)威胁T(Threats)

1.公众价值弱视。高校继续教育在创办之初,依靠高等院校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招生就业都有比较客观的局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普通高等教育加速扩张,挤占了继续教育的市场。高校继续教育的招生门槛低,几乎所有具有学习意愿的人都可以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这造成了社会公众的误解,认为高校继续教育不正规、质量不高[5],更有甚者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只是高等院校盈利的手段。特别是当这种误解进入劳动力市场,用工单位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学历认可度低,普遍倾向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更加限制了高校继续教育学生的就业空间,由此高校继续教育的生源也会收到负面影响,进入恶性循环状态。高校继续教育的确存在管理松散、收费不统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公众对高校继续教育的态度,得不到社会认可的继续教育将难以立足。

2.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最能体现国家意志,是调节社会关系最强有力的手段,也是解决社会不规范行为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前景不乐观,多是由于高校行为不规范造成自身社會形象负面化,形成恶性循环。高校继续教育的实行虽然遵照一定的规章制度,但是缺乏具有明确规定性的法律条文加以指导,法律约束作用不强,而各大高等院校在实际的招生、教学、评价、就业等方面均有较强的自主性,教育体制又缺乏统一的管理,相互之间社会声誉、价格机制、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比拼愈演愈烈,反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教育质量问题。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之路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必将曲折漫长。

3.新型继续教育形式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观念开始变化,对待新兴事物的态度更加包容,接纳程度更高,在继续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西方继续教育的发展开始早,制度体制都较为完善,而且这类继续教育机构自有资源非常丰富,教师水平、教学质量、基本建设等都明显优于国内继续教育机构,赢得了很高的社会认可,凭借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迅速发展起来,冲击了我国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高校继续教育也有很大的冲击。在线课程的舒适体验让众多学习者充分享受了学习资源又避免了传统教学形式因时空限制带来的不便,特别是在终身教育倡导下出现了众多线上推广的免费课程,给占有社会资源较少的人群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另外,各类民办培训机构凭借专门化、专业化的优势也在继续教育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促进了继续教育市场的繁荣,也给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三、高校继续教育新常态有哪些?

经济新常态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化,高校继续教育抓住时代机遇进行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只有从源头治理,狠抓质量,严格管理,彻底改变以往“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教学面貌,才能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得以生存。高校继续教育不应只居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从属地位,只有顺应经济发展潮流,与社会紧密结合,真正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才能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一)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新常态

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高校继续教育也进行了自我反思,主动做出相应调整。单纯以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外延式发展造成了质量较差、社会公众认可度低的情况,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死胡同”,只有走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的发展就是更具特色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这就需要高校继续教育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稳定继续教育的规模,优化继续教育的结构,发挥高校的优势,彰显继续教育的特色。

以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要全面建立“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机制。而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的改善,包含着高校继续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管理方面,成立自有管理团队,实现专业化、独立化、体制化管理;在教学内容方面,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2];在教学品质方面,以严格的评判标准进行考核,对不达标的教学坚决说“不”;在师资方面,以自主培养代替临时聘用,保证较高的教学水准;在专业研究方面,加强学术科研力度,深入发展用以指导实践的理论,将实践经验理论化后再具化到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继续教育注重自身内涵的深度发展就像在充实自身的血肉,使原有骨骼框架具有生命力。质量的提升是高校继续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二)以创新发展为宗旨的差异化发展成为新常态

差异化发展就是通过对高校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对高校继续教育目标市场进行准确定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确立“人无我有,人有我就,人优我特”的战略目标,形成比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外部生态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等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继续教育消费者状况等;内部生态环境分析主要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打造继续教育品牌特色。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高校基础上的,而各所高校,如综合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理工大学等,每所高校都各自不同的学科优势,即使是同类型的高校,在相同学科上也会因为历史发展、地域因素、人文氛围等因素的所区别,形成比较优势。学科优势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市场不同,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学科群,创造差异化优势,成为这个学科继续教育的领导者和开拓者,创新思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6]。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创新。我国“十三五”期间,是一个把创新放在心中、扛在肩上的历史时期,是创新成为时代主旋律和主基调的年代,继续教育当然不能例外。高校继续教育也是为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而存在的一种形式,继续教育最终将由市场做出选择、由社会进行评价。作为理性的继续教育购买者,一定会关注继续教育的内涵与品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激发高校蕴藏的无限活力,走以创新发展为宗旨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三)以依法治教為手段的法制化发展成为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迫切需要高等院校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现代化。高校继续教育依法治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依法治理,二是共同治理。依法治理的关键是建立以高校章程为龙头的继续教育制度体系,并保障其有效实施;共同治理的关键,是合理确立高校内部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利,协同发挥不同治理机制的作用,共同分担高校继续教育的事务与责任。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从简单粗暴的高校自治向科学合理的依法治教、依法执教转变不仅体现出社会对其发展的要求,更反映了国家对其的重视和政策的倾斜。立法在诸多方面明确高校继续教育的“可为”和“不可为”,指导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依法治教是保障高校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立法势在必行。因此,必须严明立法,严格执法,在社会形成发展高校继续教育的“共同愿景”之前,需要借助法制手段的强制性、约束性保证继续教育的正确发展。

(四)以开放办学为格局的国际化发展成为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正在加快构建,客观上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强化开放办学与国际化理念,全方位推进开放与国际化进程,把开放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改革开放不仅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也给国外教育培训机构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他们凭借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用的教学目标,专业化的培训队伍迅速抢占了中国继续教育市场,曾经独占鳌头的高校继续教育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学习借鉴,结合自身实际加以运用,以促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开放与融合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国际化在“地球村”中已经是常态。开放办学包含三方面:吸收借鉴、宣传推广和合作发展。国外关于高校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起步都比较早,我们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外来经验,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盲目崇拜也不完全抵制。交流是为了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不再囿于高等教育的从属地位,应该具有自己的发展路径。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是必然,开放办学对中外交流、合作研究、共同发展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接纳和推广,必将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5(1):34-38.

[2]许华,白静.新常态下继续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6(9):10-13.

[3]甄月桥,沈婷.新常态下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6(9):23-26.

[4]王乔,吴宗福.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新发展[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3):14-17.

[5]李荣华.新常态下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困境场域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6-18.

[6]李光,栗晨.生态位视角: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差异化发展战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9):134-138.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作者:李光 邢颖

第二篇:论新常态下修辞学的学术生态及其发展前瞻

摘要: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修辞学的研究应该建设特色的研究理论、融入学术生态,不断开发修辞学的实用价值,让修辞学得到更好地发展。本文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对修辞学的学术生态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以期实现修辞学的广泛应用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修辞学;学术生态;发展前瞻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修辞学对中国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我国处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修辞学迎来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发展时期。首先,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变化日新月异,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在修辞学的发展中,凸显出一些严重的问题,修辭学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其次,新常态的社会背景给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常受到学术环境的影响,即学术生态,目前,学术界对修辞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本文则从学术生态方面入手,对修辞学发展的发展的前景进行考量,以期促进修辞学的顺利发展。

一、分析新常态背景下的学术生态

当前,国家日益繁荣昌盛,对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政策还是资金,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修辞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宏观方面看来,修辞学在发展中有价值导向和学术体制两个方面的学术生态。

(一)价值导向

现阶段,我国进行学术研究主要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利益,一方面,学术研究的相关决策者在对学术政策进行制定时,最先考虑的是整体的利益,相关国家部门在支持学术研究时,也优先支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项目。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通常用研究数量的多少来对研究单位的贡献进行衡量,并以此为依据,把学术利益匹配给他们,就个人来说,个人进行研究的动力主要是为了获得晋升、研究资金等个人利益,从这里看来,当前学术研究多少带有功利的价值导向。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导向对修辞学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各个机构或个人对修辞学的研究有一定的相似性,缺乏个性化的思考,对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进行反复研究,缺乏创新性。从很大意义上来说,进行学术研究不是为了实现其“工具性”,而是为了挖掘其“人文性”,这种“人文性”从研究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社会文化进行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修辞学的研究应该“轻利益”,“为学术而学术”,让研究少一些功利,多一些人文价值,进行实现良好的研究效果,让修辞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学术体制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的学术体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学科性质的定位,学术研究需要依附于相应的学科,在我国,学科门类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分,在学术研究中,如果研究没有相应的学科归属,那么此学术研究就会“无依无靠”,甚至会有研究结果不被认同的现象出现,由此可见学科定位的重要性。第二,关于研究性质的定位,当前,研究性质主要有个人自主性研究和邀约式研究两种类型。首先,自主性研究具有自觉性和自发性,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等进行的研究。其次,邀约式研究是某些单位用招标的方式对研究内容、研究期限等进行规定的研究,比如高校的横向或纵向课题等。两类研究有一定的差异性,两种研究比起来,邀约式研究在资金、人力、社会支持等方面优于自主性研究。第三,关于学术成果的认定,一般而言,学术成果的认定需要经过以下两个环节:首先,出版单位的认定,出版单位有级别之分,只有通过正式出版单位出版的著作或者论文会被看作研究成果。其次,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定,学术界权威部门、权威人士等对学术成果的评价决定着学术成果质量的高低,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学术研究从一开始就已经被定下了级别。

二、新常态背景下修辞学生态实况分析

在当前的大背景之下,可以用“理论性不强”、“学科缺乏明确的归属”、“价值认同度不高”来对修辞学的生态实况进行概括,为了进一步研究修辞学的生态实况,这里将与上文“价值导向”和“学术体制”对应起来,从“价值生态”与“体制生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修辞学的价值生态

在使用价值的主导之下,修辞学“工具性”不强,无法满足社会上功利性的需求,不能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修辞学不在“社会科学”的范围内,修辞学对意识形态的建设没有价值,因此,在研究所谓“主流价值”的课题时,人们自认而然的忽视了修辞学研究。另一方面,从修辞学的研究特点来看,修辞学研究对象只是单一的表达效能或者“修辞”的规律,其研究只是一些教人们怎样运用、怎样提高修辞技巧等“技术”,无法实现人民想要的艺术效果。对于很多人来说,既是学习、研究了修辞学,也无法真正提高表达能力,而且修辞学研究效能实现比较缓慢,在学术界得不到重视。

(二)修辞学的体制生态

现阶段看来,修辞学体制生态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学科缺乏明确的身份,二是缺乏有利的学术平台。首先,人们习惯性地把修辞学归到“语言学”的范围之内,但“语言学”似乎并不承认修辞学,而且在国家下设的十个语言学研究方向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到修辞学,修辞学成了“无依无靠”的学科,“委屈”地在大学汉语教材的最后章节中存在着。这样,导致修辞学在成果认定的时候不具有优势地位,缺乏学科的主体性,人们对修辞学的重视程度逐渐弱化,很多刊物在发表文章的时候对修辞学有“歧视”,很少会发表修辞学方面的文章。其次,由于修辞学缺乏明确的学科身份,其研究无法获得权威学术平台的支持,这样,导致修辞学研究成果发表刊物的级别不高,研究成果无法得到权威的认同,久而久之,学者们就会失去研究修辞学的动力和信心。修辞学的研究陷入了困境之中,但就是在这种困境之下,广义修辞学的思想出现了,广义修辞学倡导者和研究者们提出了“生态突围”、“融入学术大生态”等具有针对性的口号,在艰难的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绩,修辞学研究逐渐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个性化”的研究方法[1]。由此看来,可以认为广义修辞学开辟了中国修辞学研究的新方向,让修辞学看到了新的曙光。

三、分析修辞学发展前瞻

在学术生态的大环境之下,修辞学的地位还不够高,要想获得发展,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改变,二是积极融入到学术生态环境,而改变修辞学的的学术生态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广义修辞学打下的学术基础中,修辞学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整个学术环境中,積极适应学术环境的要求,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总的来说,修辞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个性、建设理论

虽然,目前学术研究提倡的主流价值是实用性,但从整个学术研究的大环境看来,并不是所有理论的研究都需要遵从“工具性”,对学术研究来说,发展的关键是理论建设,即使广义修辞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但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还需要坚持自己的个性,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2]。首先,修辞学包含着一定的哲学性,且行为目的与行为效果有一定的关系,多个领域都有修辞学存在,相较于一般学科而言,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这就是修辞学所特有的个性和特色。其次,因为“广义”的优势,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具有灵活性,对象具有多样性,可以根据研究者的需求灵活选择研究范围和研究的对象,这就是修辞学研究方法方面的个性和特色。

(二)积极融入主流价值的研究体系之中,拓展现实应用性

修辞学研究要想获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积极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首先,修辞学研究者们应该把自己的视线从语言学的范畴内转移出来,并把目光转向社会的多个领域之中,注重研究那些与现实联系性较强的修辞学理论。其次,在修辞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应该不断转换研究角度,既要对理论上的实用性进行研究,又要注重实践性的研究,让修辞学能够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3]。最后,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研究者们应该对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修辞学研究的范围,提升修辞学研究的质量。

(三)明确学科定位

在当前的学术体制之下,修辞学研究者们应该共同努力,从长远考虑,明确修辞学的学科定位。一方面,从实际情况出发,可以把修辞学归属到语言学的范畴之内,可增设“修辞学”这一学科;另一方面,从修辞学的长远发展出发,可以根据相应的修辞观,把修辞学归属到哲学的范畴之内。此外,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需求,临时性地把修辞学归到其他范畴内。

(四)积极争取“话语权”

当前,修辞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积极争取话语权,第一,提升修辞学的理论高度,在发展过程中,修辞学可以加强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的先进性和时效性,以获得相关领域的话语权。第二,为了扩大研究规模,让修辞学从众多学术研究中“脱颖而出”,在学术界得到说话的权利,就必须要加强研究队伍的建设,积极培养修辞学研究的人才。第三,积极“抢占”有利的学术平台,在修辞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该让修辞学能够进入权威出版社、级别较高的学术单位、国家权威部门等有利平台之中,并把这些平台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利用起来,进而让修辞学研究在学术界获得话语权。

四、结束语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对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资金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各类学术研究如火如荼的进行,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修辞学研究也迎来了信息的发展机遇。在修辞的发展过程中,学术生态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修辞学的研究应该从学术生态入手,并在学术生态的背景之下寻找发展的出路。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充分重视修辞学的发展,为修辞学提供更多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保证修辞学研究能够顺利进行,进而促进修辞学研究的“复兴”。

参考文献:

[1]钟玖英.新世纪的中国修辞学研究[J].语言与翻译(汉文版),2015(01).

[2]林旻晖,罗渊.新常态下修辞学的学术生态和发展前瞻[J].江淮论坛,2015(02).

[3]郑荣馨.修辞学研究的开拓和发展[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03).

作者:张成凤

第三篇: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

摘 要:注重对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相关内容的更新,对国际经济市场环境的分析,立足于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特点,研究目前各行各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除此之外,还站在资本运作的角度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并增加经济品牌管理、业内国际竞争等相关内容,以反映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国际前沿动态和趋势。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

引言

经济发展新常态指的是在中国进入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中国各行各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趋势。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反映当前我国各产业经营管理的常规形式和前沿动态。现今的经济管理已与传统的管理有天壤之别,主要体现在经济投资管理、经济经营决策、经济战略管理等方面。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表现形式

第一,新数据。新的经济信息和数据已经与传统的经济形式截然不同;以旅游业为例,在过去的2015年,经济行业快速发展,其市场规模已经超4万亿,2015年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第二,新技术。国内外在经济资源的开发及创新上采用了更多新的技术使消费者感受到不同的乐趣;随着信息化技术及声光电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运用到行业与产品。第三,新休闲。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经济的目的主要是在于休闲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第四,新交通。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便捷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为经济者的出行带来很多便利,2016年3月的《“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草案)》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坚持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绿色化发展,建设国内国际通道连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五,新媒体。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及对在线经济关注度的双重爬升,在线经济市场未来前景被行业广泛看好。第六,新消费者。作为经济的主流用户,人群经济需求快速增加等行为链数据将更具商业价值。

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发展选择

(一)整合资源进行转型

我国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其意义深远,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国家的发展中,人们热衷于不断地把自己美的一面展现给别人,所以对于美向来怀有极大的热情。正因如此,我国经济发展得到别人关注是自己的魅力与自信所在。除了不断吸纳先进技术、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于传统的社会资源,比如传统文化,我们也怀着极大的兴趣,是经济发展传承的秘方,并进行自我实践。我国经济的社会价值作为经济文化的精华所在,因其富含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而应争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面对现代化的汹涌浪潮,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助推意义。

(二)完善优化產品

当代人追求产品的质量与个性,文化的独特性在市场经营中具有特殊性的体现。比如,要关注视觉形象的特点和个性的表达能力,将事物的构造和价值体现出来。对于没有个性的图形形式不能表达视觉的文化独特性,只会带给人们记忆的模糊,这对于经济的功能性来说丧失了意义。不同形式的市场场所所带给人们的影响不同,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在感知中接受速度快才会更具有记忆力。因此,在人文文化气息的熏陶中要把握文化的独特性,才能促使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设计不违背整体性的原则,才能引领人们的思维在识别性上更加强大,文化的独特性会促使人们产生新颖的思维感受力,通过利用各种手法将视觉的内涵充分体现,这对于人们的感性和理性都有所帮助。

在完善产品主体方式上有其独特性或有规律性。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产品的内容和形式表现为:从辩证关系的统一性,不可从一个方面来分离,而不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不重视形式的新颖,它必然不会有效地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如果过分强调形式,并不能反映突出的内容,也没有收到良好的市场场所展示效果。第二,时间和空间的多样性和有序性。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时间和空间上留有选择余地。如果企业能够把握好消费者空间感的心理行为,那么就可以抓住所有的心理,在市场定位布局如产品和宣传内容布局,一定的环境氛围,充分、有效发挥市场产品展出,这就要求市场经营具有人体工程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知识。第三,产品设计必须有个性。每一个项目本身就是一个个性,每一个场所也都有自我个性。在市场产品的市场活动的竞争和比喻中,个人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意味着产品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功能在同一种产品中。第四,以幽默、有趣来吸引消费者。产品的市场需要整体呈现出丰富、快乐、活泼的状态,考虑消费者的参观感受,市场展示的过程成为一个有机、活泼和容易接受的过程。

(三)进行项目创新

为了能够为消费者创造出新奇、互动、刺激的深度体验,强烈吸引目标客群的光顾,我国企业在市场方面将主要以多条主线来进行营销策略安排,运用多项高科技手段来实现市场的定位,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

近年来,国内外企业几乎同时意识到中国综合性市场的重要性。可以看出,综合性市场已经成为各经济开发公司、投资公司扩大收入的一个新领域,其增长空间不容小觑。虽然由于行业竞争的压力逐渐增大,但是我国突出的“综合性”战略的发展,是符合产业预期的。

(四)打出文化品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前景来说,没有良好的口碑和质量是很难在竞争力激烈的市场中具有稳固的地位的。市场产品品牌文化的创新是企业生存的保障,是经济文化的内涵体现,经济产品虽然单一,但是要利用思维创造无限价值是很难的做法,不仅要有资金的投入,还要经历各种品牌反馈的考验以及现实的使用。但是,打造产品价值的创新意识,创造具有价值的宣传手段皆不容易。有利可图是企业发展的目的,缺乏特色产品经济就失去了活力,经济的文化也随之被淡漠,品牌也就不能有力体现。但正因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塑造良好的资源优化配置,反而可以异军突起,迅速占领市场。

然而,对于我国来说,品牌传播始终是套路化发展,品牌传播是要发挥极致和想象力,创意具有力量的各种有效宣传来打造品牌效应,利用宣传力度和手段传播经济文化,让外界感受经济文化的本质,体会价值的内涵,促使形成品牌的独特性,让市场体现出产品优势而脱颖而出。再加之经济诈骗、暗箱操作等存在于不规范的经济活动交易中,使得消费者对于套路式的宣传早就视而不见,品牌的塑造也出现难度。

(五)寻求新的市场模块增长

除了新常态下多项国家政策支持之外,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也创造了外部环境机会。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始终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高水平快速增长,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恩格尔系数也逐渐减小,居民文教娱乐性支出总额显著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我们逐渐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由原先的实物消费为主向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转变,人们在娱乐、休闲、度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逐渐加大,对经济休闲娱乐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以旅游业为例,在国家逐步完善节假日作息的安排和带薪年假入法后,形成了经济黄金周和小长假的出行格局。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5年我国人均GDP约为8 016美元(人民币约5.2万元);2015年,全年国内消费者42.6亿人次,比2014年增长10.3%;国内经济收入45 724亿元,增长16.2%,人均出游3.7次。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美、日、韩等人均出游均在7次以上,按照国际经济发展规律,我国经济消费需求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国内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使经济目的地的易达性不断提高,消费者从过去的出行难、变成出行易,增加了出行的意愿、提高了出游的频率。在航空方面,根据《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再用五年时间,全国的民用机场数量将到达244个,航线覆盖面大大提升;在铁路方面,据铁路部门规划,到2020年,全国将完成形成“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基本框架。交通環境的改善,将为人们经济、休闲提供快速通道,让人们的出游意愿能够得到满足。其次,国内的酒店数量和酒店设施都在进一步完善,更多的星级酒店、商务酒店和连锁酒店的开发和建设,以及景区周边环境的开发,保证了人们出游的住宿要求。

(六)抓紧创意创新的经营核心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超越常人预测的速度高速发展,并逐渐普及到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生活中来,科技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推进了经济行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我国企业发展具有准确的市场定位、优越的区位优势、富有吸引力的特色产品而备受消费者关注,主要是依托市场产品而建。在环境、经济、社会三者统筹发展的基础之上,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的开发。

结语

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有利于各行各业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转变,经济产品多样化,多元化帮助老百姓改善生活水平,解决一部分就业难的问题,借机拉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一改过去诸多产业的管理只顾及自身的狭窄视角,可以使新时期的我国各行各业放眼国际经济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探索各行各业管理与扩张的规律,学习产业管理新方法和集团化的运行方式。同时,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综合性的经济管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体各行各业企业的管理问题上,而是要将经济管理作为一个战略来考虑,以开阔企业的思维空间,培养管理者更高的思维能力,整合资源、因地制宜,为其未来经济行业发展管理、决策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婷婷,王承云,张晶磊.新常态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11).

[2] 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杨光琼.后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

[4] 李雪.客户体验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张学芳

上一篇:网络安全设计论文下一篇:计算机软件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