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调研报告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调研报告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本报讯11月29日-30日,“2018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产线建设及经济性分析研讨会”将在天津召开。

第一篇:企业调研报告论文

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培训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培训现状进行了系统地调查研究,并剖析了当前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培训调研

一、本次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大连在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及产业拉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的新领军城市。

但我们需要承认的现实是,尽管大连的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发展一开始就重视人才培养,但现在看来,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出预计。目前,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在此背景下,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单纯依靠外部人才供给的增加来解决人才瓶颈问题显然是存在较高风险的,也是十分被动的选择。因此,一手抓外部人才引进、一手抓内部人才培养是应对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格局的明智之选。

培训作为企业内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对吸引、保留与激励员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在员工内部培训方面所采取的策略、方法、手段及其实施效果,并深入剖析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在培训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利于寻求更佳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添薪助燃。

二、本次调研的方案设计

1.调研方法及样本选择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查阅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全面、系统地探析当前大连IT企业培训现状。

(1)问卷调查。我们自行设计了针对IT企业从业人员的调查问卷,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从业人员所接受的培训频度、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效果和从业人员对培训现状的看法及其对未来的期望。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74份,回收率为95.67%。为兼顾不同企业性质、公司规模、职位层级、教育背景、年龄结构与性别特征的人员对企业培训的看法与期望,我们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并收集了相应的被调查者信息,以利于分层次统计分析。

(2)实地访谈。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笔者还对大连部分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培训负责人进行了实地访谈。访谈的内容包括: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被访谈对象共10位,其中5位系世界500强在连投资的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5位系内资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培训负责人。实地访谈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即以标准化的访谈提纲为基准,针对特质性问题进行深入访谈。

(3)文献查阅。文献查阅是贯穿整个调研过程的重要研究方法,笔者查阅了大量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企业培训现状的调查报告、面向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分析、针对企业培训的建议等研究文献。特别是针对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检索,对国内外相关企业培训方面的有益探索进行了提炼。

2.局限性

由于时间仓促,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在设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例如:调查内容还有待于完善、调查样本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等。此外,被调查对象在填写问卷或接受访谈时可能出现主观、随意等情况,因此有些结论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调研结果分析与说明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活动过程的首要环节,它要回答为什么进行培训以及培训什么的问题。本部分信息主要通过实地访谈的形式获得。

(1)培训需求的产生原因。在被访谈对象中,由于人员变化或工作变化而产生培训需求的企业占比30%;由组织的经营策略、业务类型、产品或服务变化而驱动的企业培训活动占比10%;由员工个人的需求而推导出的企业培训计划占比40%,由绩效改进计划而诱发的培训需求占比10%,由上述因素组合驱动的培训需求占比10%。

从接受访谈的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比较重视员工的培训愿望及人员异动对培训的影响,即培训计划主要围绕员工个人的培训意愿及新员工的常规性培训而展开;但容易忽略培训活动与组织战略目标及工作要求的匹配度,因而,许多企业虽培训投入不少、但组织整体目标却仍然难以实现。

(2)培训需求的分析方法。本次调研发现:大多数被调查企业仍然钟爱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与经验预计法是被调查企业最常使用的培训方法;而被调查企业对新兴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还用之甚少。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是通过寻找员工实际胜任力水平和理想胜任力的的差距,从而对症下药,使企业的培训与开发能够更具针对性。而缺口分析方法是希望通过培训填补现有的技能(或能力)和希望达到的技能(或能力)之间的缺口。这两种新兴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那些可以通过培训解决的问题上,并能够更好地契合组织的需要,同时也将促进员工的绩效提升,是一种组织与员工共赢的模式,值得企业广泛借鉴与使用。

2.培训过程的实施

(1)培训对象与培训频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00%的被调查企业均对新员工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培训时间通常为15天~30天,其中面向开发人员的培训时间略长,通常为30天~60天,而面向管理人员及其他支持职能类员工的培训时间通常较短,以5天~7天居多。在入职两年以上的被调查者中,约有5%在最近两年内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54%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年接受1次培训,近30%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年接受2~3次培训;另有11%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年接受5次以上的培训。

与被调查者的期望相对比,被调查企业目前所提供的培训频度低于员工的预期,累计有88%的被调查者期望每年至少得到五次培训机会,同时,近80%的员工期望每次培训的时间控制在半天以内。这说明,员工期望培训能够以高频度、小强度、持续性的常态活动形式存在。这与目前大多数企业所提供的集中式、高强度、间断式的培训策略有所不同,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关注。

(2)培训内容。从被调查企业目前所提供的培训内容来看,外语类培训是培训时长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培训内容,开发技术与管理类课程分列第二、三位,这与员工的期望基本吻合。本次调查结果反映了在全球化的热潮中,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的国际合作日渐频密,企业对全球化人才的需求也更显迫切,技术过硬、外语较好、管理能力突出的国际化菁英正成为软件服务与外包行业中炙手可热的人才,许多业内知名外企更把吸引、保留、激励他们作为在连实施人才本地化的关键举措之一。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从业者现有的能力素质较之岗位的胜任力要求还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因此,大多数被调查企业能够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抓住员工的“短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谓对症下药。但值得推敲的是:到底哪些员工应该接受哪些培训,针对每类员工的课程结构应该如何设计。如果课程内容设计不能与岗位的胜任力要求相匹配,则将事倍功半。

(3)培训方式与方法。企业培训员工常用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在职培训(on-the-job training)是指为了使员工具备有效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对员工进行培训。而脱产培训则指受训员工需要离开工作或工作现场来接受培训。

本次调查表明:受行业特性影响,以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多媒体等为载体的新兴技术培训手段在被调查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相比之下,外资背景的国际性企业无论是在新技术的使用频度还是广度方面都更胜一筹。

值得关注的是,在培训方法上,内资背景的本土企业与外资背景的国际性企业存在显著差异。本土企业更多地采用了演讲法、案例研讨法等传统培训手段,而在外资企业中,导师制、教练制、情境模拟、行动学习法等新兴的培训方法已被广泛引入,且工作轮换、项目实习制也更加成熟。

(4)培训师资。从培训师资来源看:外语类、技术类课程的培训师多来自于本企业内部,而管理类课程的培训师多来自于企业外部。从受欢迎的程度来看:本行业资深专家、专职培训师、实战经验丰富的学院派培训师分列最爱欢迎榜前三位。

综合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员工期望培训师具备专业知识扎实、授课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受训者的学习热情与潜能,并且态度亲和、语言幽默、勤勉尽责等能力与特质。而被调查者目前所接触的培训师(尤其是企业内部的培训师)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难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3.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效果是被调查者做出培训选择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也是企业组织培训活动最为看重的结果。但被调查企业在培训效果评估方面所投入的精力还远远不够,其评估方法的专业性还亟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近30%的被调查者几乎从未接受过培训效果的调查与评估;而在接受过培训效果调查的受训者中,绝大多数(近94%)仅参与过关于培训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多集中于受训者对培训内容、讲师、环境、教材等的主观评价层面;另有部分受训者在培训后接受过关于培训内容的测验,以便使培训组织者更好地了解受训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培训组织者对于受训者是否因为培训而产生了行为改变,以及培训活动对组织带来哪些实质性地改变却关注甚少。

四、提升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培训质量的几点建议

1.提高培训需求分析质量,科学设计培训计划

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实施培训计划和评估培训效果的基础。因此,在计划培训活动时,正确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十分必要且关键的。

培训需求分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20世纪80年代,I.L.Goldstein, E.P.Braverman, H.Goldstein三人经过长期研究将培训需求评价方法系统化, 指出培训需求分析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即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这构成了最为广泛流行的分析框架。针对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目前只重视人员分析,而忽视组织及任务分析的现状,笔者建议有关人员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能够从组织目标、结构、内部文化、政策、绩效及未来发展等组织因素出发,了解员工有效完成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找出员工的胜任力差距,并对照每位员工的工作绩效标准,分析员工的绩效水平差距,以确定培训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与对象等,从而使培训计划更具科学性,实现员工个人成长与组织目标的协同一致。

2.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特质,采取丰富多样的培训手段

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知识型员工密集,他们具有自主性强、成就感强烈、流动意愿强、工作内容具有创造性、工作过程难以监控等异质性特征,传统的培训形式、手段及课程结构已无法满足此类企业中异质性员工的差异化培训需求。

因此,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培训对象分门别类,并针对不能的职能序列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培训安排。从培训内容结构来看:针对各级管理人员应以领导力及核心行为能力的培训为主;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应以专业能力的提升为主;而针对操作类人员则应以核心行为能力的培训为主。从培训方法与手段来看,管理类课程适宜采用演讲法、情境模拟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而专业技术类培训更适宜采用理论学习、考试认证、项目实习、工作演练相结合的层次递进式培训方法;针对核心行为能力的培训则更适宜采用行动示范法加以推广。此外,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引入导师制和教练技术,给员工以全程工作指导,并激发员工的潜能,从而有助于员工快速提高自身的能力。

总之,单一的、枯燥的、说教式的培训与知识型员工的内在需求不相匹配,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既应关注知识型员工的异质性培训需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手段来提高培训效果,又要兼顾同一企业内不同专业序列员工的差异化需求,合理设计培训内容、结构与手段。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培训水平

培训不同于学历教育,学历教育通常是单向灌输知识,而针对成人的培训则是交互式、激发式、导向式教育。培训师既应有博大精深的知识理论底蕴,又要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正确引导受训者进行逻辑化、结构化的思考,同时,还能流利、清晰、精准地讲解相关知识,并能建构新知识与旧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相对于上述优秀培训师的胜任力特征,大连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在培训师的选择与内部培养上还任重而道远。因此,企业一方面应在内部培训师的选拔过程中引入人才测评技术,以便选择与优秀培训师的胜任力要求最相匹配的合适人选;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培训师的培训,以提高其培训技能;同时,在选聘外部培训师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候选人的甄选与考察。

4.开展多层次评估,切实了解培训效果

通过培训有效性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培训对于组织的贡献,决定继续进行或停止某个培训项目,或获得如何改进某个培训项目的信息。因此,在培训后,我们必须用一些方法来衡量培训的效果。

在培训有效性评估模型中,最为人所知和广为应用的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唐纳德·柯克帕狄所提出的柯氏评估模型,它从四个层次来对一个培训项目进行评估,即:反应层次,评估的重点是学员满意度;学习层次,评估的重点是受训者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行为层次,评估的重点是工作行为的改进;结果层次,评估的重点是工作中导致的结果。显然,本调研中所涉及的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对于培训有效性的评估还仅仅停留在反应层次和学习层次,而对受训者是否因培训而产生行为改变及培训的投入产出比等经济性指标的关注还显不足。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予加强。

在全球性经济危机蔓延、人才竞争激烈、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惟一长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比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尤其是对于知识密集型的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而言,培训与开发已成为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此,正视企业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组织绩效的不二法则。

参考文献:

[1]梅晓文等:HR管理标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232~239

[2]石金涛: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74~133

[3]钟锐:培训游戏金典[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65~89

[4]金延平:人员培训与开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100~139

[5]徐芳: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179~209

作者:孙 楠 秦 燕 于 丹

第二篇:《2018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调研报告》即将发布

本报讯 11月29日-30日,“2018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产线建设及经济性分析研讨会”将在天津召开。据了解,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电池联盟、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专委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联合主办,旨在聚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线建设热点,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校等搭建一个技术交流、信息互通的平台,以期促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2018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调研报告》也将在会议现场重磅发布,为促进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的市场规模也愈发扩大。与此同時,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迫在眉睫,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今年7月,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七部门关于做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政府引导,推动汽车生产等相关企业落实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责任,构建回收利用体系和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伴随着第一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试点企业的发布,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也即将进入规模性爆发阶段。

据介绍,此次研讨会共设立2个主题论坛、13场专题演讲及1个圆桌论坛,会议内容涵盖政策、技术、商机等重点信息,将涉及“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政策攻略”、“动力电池溯源管理系统建设工作进展分享”、“电池回收再利用装备制造市场分析”、“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产线建设投资分析”、“动力电池回收技术路线及价值分析”、“梯次再利用新商业模式及盈利分析”、“动力电池回收产线设备标准体系建设”、“退役磷酸铁锂电池盈利新模式”等诸多专业领域。

作者:果文

第三篇:深圳市互联网金融企业调研报告

目前互联网金融在支持创业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巨大冲击,为金融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来临。为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一行业的发展态势,以及业内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近期我们对深圳市1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重点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互联网+”战略和地方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专项扶持政策的指引下,深圳互联网金融业应势而起,发展势头良好,企业创新能力突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但互联网金融尚处在发展初期,短期内行业还存在法律、监管、征信、人才等方面的滞后问题,企业健康发展亟待制度保障。本文对深圳市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浅析,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为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深圳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优化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新趋势,“互联网+”成为各行业转型升级的新途径。B2B网络平台,垂直搜索,智能理财,综合平台等互联网金融形态纷纷涌现,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格局,反映了新的金融发展方向,成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更多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生力军。

1.互联网金融规模快速扩张,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据深圳市金融办统计,截至2015年一季度,在深圳商事登记注册的各类互联网金融公司已突破1000家,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第三方支付机构50多家,规模仅次于浙江省,位居全国第二;P2P网贷融资平台约600多家、贷款规模约占全国30%、占广东省一半以上;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已突破1000多亿元;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财富管理均居国内前三名。

2.新兴业态蓬勃发展,细分市场涌现龙头企业。深圳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多,种类也较为丰富。既有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创新及电商化创新,如网上银行、网络保险、网上证券、互联网基金、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电商平台等。也有第三方支付、P2P网贷、股权众筹、手机理财APP、金融产品销售和财富管理综合服务等类型,几乎覆盖目前我国现有的互联网金融类企业类型。部分企业眼光独到、勇于开拓,切入细分市场,多个领域涌现出一批龙头民营企业,例如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跨境支付平台钱宝,P2P网贷规模较大的红岭创投、投哪网,一站式综合理财服务平台金斧子,服务农产品市场的海吉星,专注大学生消费市场的桔子理财,以罗湖水贝珠宝园为基础打造的珠宝贷等等,个别企业的规模和业务量已经达到所在领域的国内领先位置,年成交金额达百亿级,甚至千亿级。

3.借助“互联网+”,银行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金融”更加活跃,银行业实现了手段、模式、内容、渠道等多个方面创新,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比如平安集团、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前海分行等依托互联网加快营销渠道和经营模式的创新整合。特别是平安集团积极进行业务创新,旗下平安银行推出了“橙e网”、“行易通”、“口袋银行”、“橙子银行”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实现了渠道和产品创新。目前“橙e网”注册用户有30多万,“行易通”累计上线的合作机构,银证合作的机构有超过70家,银银合作的客户有350多家,“口袋银行”用户600多万,“橙子银行”累计客户有70多万户,已经形成较大用户规模。另一方面,深圳积极推动互联网企业同传统金融相交融,实行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打造出国内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该银行以“普惠金融”为概念,主要依托互联网渠道开展业务,不设实体网点,无需财产担保,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发放贷款,努力打造创新型、智能化、电子化的现代商业银行。

二、深圳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行业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行业监管滞后等问题。在大力扶持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还需密切关注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突出问题。

1.行业监管规章制度缺乏,影响企业发展。由于互联网金融出现的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加入,创业企业也不断涌现,业务迅速席卷全国,成交额屡创新高。但是,相对应的新型金融法律制度的建立却滞后于业务的发展,这导致了相关执法和监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此外,金融机构缺乏互联网平台系统的建设,针对融资品种、评审标准、业务管理方法和实施细则等仍处于等待中。个别小企业由于缺乏监管,一旦出现兑付风险,会发生卷钱跑路现象,导致投资人血本无归。据了解,P2P网贷暂时是非常低门槛的行业,任何一个人只要花几万元购买一套软件,就可以上线从事网贷业务。个别不法分子会通过虚构项目的形式,以年利率不少于15%的高收益宣传方法吸引客户投资,为了获取客户信任,甚至成立第三方托管公司,进一步骗取客户信任,待筹集一大批资金或出现挤兑时突然“跑路”, 导致投资人财产损失或血本无归。

2.征信问题不完善,加大企业风险。目前央行的征信体系对接银行、有牌照的小额贷款公司等,并未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开放,各互联网企业只能借用商业银行端口查询征信或自建征信体系等。而且央行的信息具有局限性,数据采集主要是针对个人在商业银行发生的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对民间借款以及借款结果没有记录。大部分P2P企业反映,由于缺乏完善的征信信息,部分小微企业、个人对自身信用不珍惜,违约成本低,往往借款容易收款难,增加了企业运营风险。

3.高端人才紧缺,中小民营企业吸引力差。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的新兴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较大,尤其是高端人才。互联网金融行业以金融为主体,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运营,因此需要既懂互联网又懂金融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大部分民营互联网金融企业表示,高端人才引进困难,尤其是高端金融风险防控、金融产品研发、金融法及信息安全技术人才。这些高端人才引进成本高,而且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就职无法享受到在传统金融机构能享受到的各种优惠政策,因此并不偏好中小民营互联网企业。

4.财税政策无扶持,企业得不到优惠。

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创业起步和发展阶段,还没有监管细则落地,因此也没有专门针对此行业的财税扶持政策。大多数企业反映没有享受到财税扶持政策,并且很多税收事项尚不明确。如金斧子公司反映,其尝试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但是没有申请到,其他的税收政策也没有享受到实质优惠。平安银行反映目前还是执行传统金融行业的税收政策,比如小企业贷款免征印花税等。

三、促进深圳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细化监管,防控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有待完善,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完善,深圳居民通过互联网投资理财和网络购物明显增加。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认为互联网金融尚无明确监管,用户权益缺乏保障。网贷平台信息披露不规范,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加大了投资者风险。个别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盗用和滥用的风险增加。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开展创新金融业务,其覆盖面较广、社会影响较大,若发生恶性事件社会危害也较大。近年来,P2P网贷平台“跑路”、“倒闭”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下一步应密切关注行业发展,使监管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更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投资者资金安全。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加强市场监管,成立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组织,落实各项措施,规范企业行为,保护用户合法权益。

2.完善征信体系,降低运营风险。我国的征信体系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国内的个人信用信息主要掌握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以及公安、工商、税务、人事等政府部门,信息处于分散且相互屏蔽的状态,目前央行的征信体系也只对接银行、有牌照的小额贷款公司等,并未向互联网金融企业开放。一方面,各互联网企业只能借用商业银行端口查询征信或像微众银行一样借助腾讯公司的大数据分析,自建征信体系。这些必将增加互联网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尤其对于P2P网贷行业来说,借款人在征信立法不健全的环境下,违约风险增大。调研中,大部分P2P企业反映,由于缺乏完善的征信信息,部分小微企业、个人对自身信用不珍惜,违约成本低,往往借款容易收款难。随着P2P企业借款规模不断扩大,征信的不完善,无疑增加了企业运营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没有完善统一的征信系统,互联网金融企业依赖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对个人或企业进行征信评价,其所带来的对个人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问题就成了企业发展必须突破的屏障;再一方面,征信资料缺失使企业在交易中面临安全隐患。如,在身份认证方面,由于非法用户可以伪造、假冒电子商务网站和用户的身份,因此难以验证客户身份的真实性。又如,信息的完整性验证、敏感信息、交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有可能被恶意篡改等等因素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

3.落实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央行、财政部等十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按照税收公平原则,对于业务规模较小、处于初创期的从业机构,符合我国现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收政策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结合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统筹完善互联网金融税收政策,落实从业机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各地政府也先后出台相关扶持措施,但是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创业起步和发展阶段,由于没有监管细则落地,因此也难形成针对行的具体财税扶持等政策。大多数企业反映没有享受到财税扶持政策,并且很多税收事项尚不明确。

4.增强行业自律,发挥协会作用。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快速生长态势,但由于缺乏行业标准、潜在的未知风险以及监管缺失等问题,导致互联网金融一直在争议与质疑中发展。互联网金融为中小微企业、广大金融消费者享受可负担的金融服务创造了有益条件,提供了诸多便利,整个行业也诞生了一批口碑不错的领军者。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门槛低,缺乏监管,行业一度乱象横生。金融实践往往领先于金融监管,这是金融发展的规律,监管要在金融创新实践了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找准方向,存在时滞,在这个监管滞后的空档期,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专题指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应坚持底线思维,促进其在可持续的轨道上健康发展。报告提出五大监管原则,其中,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也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抓紧推动协会成立工作,细化完善行业标准和自律公约,以自律方式加强约束规范;配合各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监测,严防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非法支付结算、非法证券等各类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待上级金融监管部门正式出台行业管理办法后,逐步引导P2P、众筹网络平台,坚持“小额便利、信息披露”原则,从事金融中介信息业务,杜绝出现欺诈,以及出现理财-资金池等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明确禁止的业务;会同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探索建立消费投诉举报平台,加强对投资者的宣传教育工作。

5.加强人才培养,做好人才及知识储备。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融合了金融、通讯、IT等多个领域,需要既懂互联网又懂金融、还要懂如何将二者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来看,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多数从业者只具有单一的金融从业经验或互联网从业经验,人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应逐步调整公司内部组织架构,加大互联网业务的人员配备;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应不断招贤纳士,储备培养人才。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能将互联网营销理念贯穿于金融产品销售中的复合型人才,能够设计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经营型人才,以及熟悉互联网金融行业运作的职业经理人。

作者简介:张殿法(1968.12- ),男,籍贯:安徽,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行业分析,作者单位:长江证券

作者:张殿法

上一篇:低碳经济毕业论文下一篇:关于会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