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2022-07-10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意义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意义和历史贡献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福州 张祖仁邮编:350001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意义和历史贡献,尤其是《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深受广大人民所喜欢。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语录、文革、辩证法

我从1969年开始收藏到第一本毛主席语录起,至今已收到2000多本,少年的我怀着对主席的特殊感情,以一片赤诚之心收藏毛主席语录,当时人们都要拿一本毛主席语录,“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成为判断一个人革命思想,忠不忠看行动的唯一标准。40岁以上的人对文革记忆犹新,他们收藏文革文物,以获得对过去时光的追忆,30岁以下的人也希望通过文革文物了解那段非常的历史的。对于广大中国百姓来说,毛泽东一直是他们的领袖,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中国的经济在邓小平领导下经济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然而人民却没有忘记毛泽东,许多人从四面八方到北京,总想看一看毛泽东的遗容,湖南湘漂的韶山似乎没有什么奇景异山可以浏览,但许多人还是像伊斯兰教徒朝拜圣地麦加一样,云年韶山这个幽静的田园山洞,目的为了瞻仰毛泽东简陋的故居,以便获得精神力量。1989年,一批有关毛泽东个人和家庭的纪实作品的《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研究毛泽东的理论著作,忽然间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成为几年来罕见的,长时间不衰的畅销书,一时间在干部和群众中,毛泽东成了议论的中心,这就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耐人寻味的现象,寻找毛泽东。

1986年出版了新编《毛泽东著作选读》之后,又相继出版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泽东书信集》和《毛泽东哲学批注集》。1989年《巨人的诞生》和《晚年毛泽东》等一批研究毛泽东理论著作不下一百种在中国流行,在毛泽东诞生115周年之际,毛泽东的孙子《我的爷爷毛泽东》创下了毛泽东研究书籍的出版最高纪录,达到了二十多万册。

曾记得1977年的春夏之际,否定毛泽东的思潮一涨高过一涨,持续了将近10年,邓小平说“否定毛主席”就是“全盘否定毛泽东,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这时党中央做出决策,纠正这股思潮,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同时,应正确确立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地位,批判他的个人崇拜,林彪对毛泽东的崇拜是具有个人的目的,他指示总政出《毛泽东语录》并不断扩大宣传,经常在各种会议强调说:“毛主席的话,水平最高,威力最大,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发思之幽情,而是为了现实的需要,那就是找出今天出现“寻找毛泽东”现象的原因。

今天寻找毛泽东,必须去寻找毛泽东思想的精华,那么,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什么呢,是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这段话阐述了一个在今天仍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重要指导作用的思想,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理想,而必须从整个体系出发去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寻找毛泽东,应首先找其精华——辩证思想方法,毛泽东《矛盾论》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法。

我们这一代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学习毛泽东的哲学很重,如何不负时代的重托,为创造中国的未来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寻找毛泽东”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并不简单地反映人们的怀旧心理,更表达出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我们今天学习《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从探寻中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理论,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重温毛主席语录的教导,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应用毛泽东思想,为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参考1969年版《毛主席》语录

2、西苑出版社2003年月8日第一版《毛主席“红宝书”》收藏与赏析,杨宪金主编

3、《毛泽东选集》福建新华印刷厂发行印刷1964年4月第1版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他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经验,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摘要:毛泽东思想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它成功的指导党和中国人民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无论是毛泽东思想成立之初还是在当今,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值得我们一直学习模仿。以下便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概述和理解。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 革命 战争 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由6个方面组成。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关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关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建设;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和先导性。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这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从而逐步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艰难任务;主要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正确处理了内部矛盾;还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第三,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二十八年,主要是在战争中进行的。因此,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毛泽东系统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这一领域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解决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思想。总之就是要

第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政策和策略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把策略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不要四面出击,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个个击破的思想,等等。总之就是要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形势灵活运用;在统一战线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第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毛泽东思想对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知识分子应当与工农相结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不怕牺牲。 第六,党的建设理论。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中党的建设是重要内容。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在这方面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从思想上建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除了上面讲的这六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一、实事求是。就是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二、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三、独立自主。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还有着深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全面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的特点,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阐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马列主义由欧洲形式和语言变成中国民族形式和语言,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语言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方针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它领导我们找到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他还领导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如今的形势虽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仍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继续提供着宝贵的理论指导。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我们如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但是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对我们仍有激励意义和指导作用。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看,毛泽东思想正在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制度保障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按照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在革命胜利后发展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构想而建立的。如关于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等都是如此。上述这些基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保障,没有它们,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开它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误入歧途。另一方面,前述的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方法和许多原则、方针、政策已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所发展,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只要把毛泽东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我们就会鲜明地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性,而摆脱隔膜感。 所以说因此毛泽东思想应当继续传承下去,进行推广学习,激励着我们前进,用它来指导我们找寻正确的道路,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概论》吉林省教育厅组编。

学号:200910154029 班级:09级动画2班 姓名:李智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陕西科技大学2009-2010-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课程考核•论文

班级:工管082姓名:牛伟帅学号:20080701022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代意义

摘 要:毛泽东思想把中国从黑暗中拯救出来,又引领着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富强。在中国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它给予了不同的引导,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进步,完善。在祖国一日千里的变化里,它依旧就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指以伟大领袖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丰富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历史上,毛泽东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还会在黑暗中摸索。”在**的年代,中国的社会情况一变再变,毛泽东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有日军大扫荡式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有中日对峙时的“在精神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有反动派猖獗时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有在即将迎接光明时候的“向日军发起最后一战”,它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为新中国的到来立下了汗马功劳!

邓小平也曾作过这样的回顾:“回想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后,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新华网报道曾提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数十年的革命实践证明,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正如刘少奇所说:毛泽东思想“是客观的真理,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当着革命是在毛泽东同志及其思想指导之下,革命就胜利,就发展;而当着革命是脱离了毛泽东同志及其思想的指导时,革命就失败,就后退”。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等方面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是鸦片战争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进步潮流同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步潮流相交汇中应运而生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鲜明特点。毛泽东思想,一方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方面又完全是中国的,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毛泽东思想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支柱,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由此,也许有人会说,毛泽东思想确实为中国的独立,自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饭的春风,时代的变迁,毛泽东思想已经过时了。如果这么认为的话,谭荣邦教授会给予你答案。

江泽民同志始终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1

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特别是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十二大关系的思想和《 论十大关系》 的联系,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和《 新民主主义论》 的联系,更具有历史的典型性意义。可以这样说:只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有着深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功底,才能更深刻地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更好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同时谭荣邦教授认为,泽东思想是开拓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锐利武器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反转来又成了认识和改造中国的锐利武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个国家革命要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应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实践价值,就在于它根据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则,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为特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和平改造为特征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也是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三农”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和发展。尽管毛泽东本人没有明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概念,但从他的有关论述、文稿及在他指导下形成的一系列文件指示中,仍可大体勾勒出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构想。其中,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走农业生产合作化和人民公社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基本的组织形式;采取多种措施发展生产,逐步改善农民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中心任务;大力兴办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重要内容;注意协调好各种关系,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农村的重要保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支援农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今天,我们总结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动摇,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动摇,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本不动摇。

所以,无论是改革开放、三个代表,还是和谐社会、三农问题,都和毛泽东给思想紧密相连。毛泽东思想正如一座永不衰竭的矿藏,等待着人们一步一步的挖掘,每进一步就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惊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毛泽东思想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也暗藏着中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谭荣邦毛泽东思想

郑言实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学术研讨会综述

汉江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毛邓三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

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

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 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 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

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

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

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

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 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 《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 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 《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

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 《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 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

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看来更显卓越。

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

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 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

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

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

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 ——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

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 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

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礼 乐文化等观念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是巾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影响着华民族上千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其中庸思想、仁学体系、礼乐文化等观念对当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仁义之德为和谐之基

“和”是儒家哲学ltl煎要的思想范畴之一。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子路》。这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思想观点具有差异性 ,不能完全求得一致,但仍然可以在和谐的前提下,携手并进,};结起来一起做事。“和”的思想元沦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能起着秋极作用,要达到“和”的理想境界 ,儒者讲“仁、义、礼、智、信”,其 “仁”与“义”的思想观念在创建和谐社会 Il要起列撼础性作用。

(一)“仁”者“爱人”

“仁者,爱 人也。”《论语 ·颜渊》儒家仁学思想中的“爱人”把握_r一个最 本的价值要索 ,这就足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质性基础,其实质就是“修己”与“克已”。在儒者看来,见“爱人”无所谓“和谐”;爱人,就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 , 欲达而达人”作为处事做人的准则。予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 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 ·里仁》)

2.“仁则荣,不仁则辱”是儒家哲学中世人的荣辱观,不仅是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而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子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沧语 ·灵公》)意为,一个力求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最引以为恨的,就是直到死去,三的 予还不能被世人所传颂。这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应去追寻什么样的荣誉。儒家思恕要求人们应该有荣誉心、所谢:“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无耻矣 ;不知有耻,为国家大耻。士荣在于施仁,士辱在于施不仁。”(龚 自珍《明良论二》)“仁则荣,不仁则辱”充分概括了儒家荣辱思想的精神实质。这种观念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对平衡人生价值,调剂生命意义同样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二 )“非义不居”

“非义不居”是儒家思想实践精神的代表,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对形成融洽和睦的人际关 系、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儒家哲学思想认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和争斗皆起源于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矛盾。在此认识的基础之上,儒者们提出重义轻利、崇义贬利、以义代利的“非义不居”思想。

义与利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的轻重取舍在人的生命过程 1|对人生的发腰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儒学更强调义的获取,强调义所赋予生命存在的道德意义。予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把义与利提高到做人的道德境界上来,一个有德行、道德境界高尚的人知道的应该是“义”,而 一个无德行道德境界低的人知道的只足“利”。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儒学所推崇的人生境界观和道德境界。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 ,儒学倡导“舍生取义”,它也并不在于要求人们完全放弃利而只顾义。只是说明,当义利发生矛盾激化时,人的行为要去追逐义而放弃 自己的私利。正所谓:“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防义耳。”(《二程论 ·河南程氏外书》) 有高尚德性的人,不足不讨’较利害得失的,只是尽力不做违背道德规范的事而已,也正所谓:君子求财取之有道。 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一种理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操作。儒家“非义不居”的思想 ,为我们构建不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道德标准和方法论依据。

三、礼乐文化的辅助作用

仁学中的“爱人”思想也表述一种最基本的实践主义精神,它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与否,是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日:“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孟子 ·梁惠王下》)所以弃“礼”而只讲“仁”,肯定无法建构和谐社会。所谓“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条规和人类生活准则。也就是说,礼的社会功能在于调节人与人之 问的关系 ,使之 和谐正如孔子所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学而》有‘r以礼节之的和,才算真和,才能说得上“和为贵”《论语 ·学而》。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 ,它以“礼”与“乐”的相互支撑来追求和谐的统一,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儒家思想认为,“礼”的本质是“序”,“乐”的本质是 “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放群物皆别”(《礼记 ·乐记》)。“和”,意味着和合 、和谐;“序”意味着等级、秩序。和谐与秩序是对立统一的。世间没有无序而又和谐的状态 ,也没有不和谐而有序的事物。“礼”规定了家庭、社会、国家巾必须遵守的行 为规范以及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具有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内涵可以用来治理国家 ,提供给社会生活稳定的发展秩序。“乐”是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在内的综合艺术的总括,是声音、情感、动作的和谐统一,可以抒发情感,调节性情,感化人的心灵。“乐也者 ,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 ·乐记》)。所以儒家提出“和为贵”的思想,是以一个和谐社会状态为根本指导原则的。而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和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爱之心,忠恕之道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但人际和谐还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如果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就必然会产生组织或社会内部的相互对抗 ,人际之间的和谐就会受到破坏。因此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官与天地同节”(《礼记 ·乐记》)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就是“公”与“私”的关系。儒家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要三为一体,通过人人“兼善天下”来实现“天下为公”,保障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中庸思想为和谐之准则

中庸思想儒家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庸”即“用”,“中庸”即“用巾”,就是按“1l1”的标准去做,中庸不是折,也不是 中立 ,而是不偏不倚地把握“中”这个事物运动的准则。根据这个准则处世做人,就可以做得完美,恰到好处,是一种“巾正” 的象征,而“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巾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内在的、实质性的平衡行为准则,一种勿过勿不及的状态。“中”与“和”有着密切关系,东汉郑玄对“中庸 ”解释为 :“名日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 也。”“巾和”一词的含义为按“巾”的标准去做事就会达到一种“和”(和谐)的状态,和谐状态是一种完美的表现,也可以说,“中和”是一种至善至荚的理想化状态。

《中庸》中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达到“中和”,不仅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而且也实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 ,这正是众多儒者梦寐以求的为政之最高境界。《礼记 ·礼运》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这是对“大同”社会状态的描述 ,也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正如孔子所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明鲜久矣。”《论语·雍也》。

中庸准则可以运用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个人思想言行等各个方面,在为君治国方面“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其中,“正”乃思想行为端正,为人处事必求合乎“义”。在经济上,必须“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 尧曰》。坚决反对“放于利而行”《论语 ·里仁》。在文化教育方面,必须要做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中庸准则要求个人在履行道德职责时“无过无不及”,一旦过了应有的度 ,就会使原有的道德要求变质,所谓物极必反。掌握中庸准则,个人必须崇德徙义,但也必须兼德。所谓兼德,就是不偏于一德。仁、义、礼、智、信、忠、孝、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互相依存、交叉、互补。所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中庸准则在树立个人的行为规范 ,和道德标准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总的来说 ,它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和谐社会,以“中庸 ”为方法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在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命系统中,儒者所倡导“仁民爱物”、“民胞 物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礼乐之文化修仁义之德性,正如明朝王阳明所说:“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 ,其与天地万物一也”(《王阳明全集 ·大学问》)。

第五篇:庄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庄子思想中的三观

内容摘要:

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大家知道庄子是一个“称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在成篇的三十三篇的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处事的哲学与大道。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三观: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庄子生死观名利观道德观

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神人”庄子仿佛看穿了人类共同问题的本质。他通过《庄子》中三十三篇文章来指引世人迷茫的心灵。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看庄子的文章,让每个浮躁的心顿时安静,让每个徘徊在世外的心回归故土的怀抱„„这就是庄子思想的伟大之处。

“不知死,焉知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来。”的观点在庄子看来会有怎样的解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论述在庄子自己是怎样解释的。这纷繁的世界会让庄子如何处之?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活在世内,心在世外。笔者认为他思想中的三观,即:生死观,名利观,徳道观是其超然世外的因素。

一. 生死观

孔夫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回答了六个字:“未知死,焉知生。”而庄子是怎样认为的呢?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至乐》妻子去世了,庄子鼓盆而歌,乍看之下,似乎无情无义。而其实庄子却是个至情至性之人。他说: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同样的观点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也认为:人死了,人的灵魂不死,死亡是人的灵魂离开了肉体这个监狱而获得了自由。“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看来是有道理的。胎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与共同生活在肚子里的不少益菌是好朋友。十月之后,瓜熟蒂落。对我们来说他出生了,而母亲肚子里的益菌却很悲伤,他们感叹:“宝宝死了,因为他离开了我们,再也不会来了。”同样的道理,毛虫化蛹,破茧成蝶。那一刻,丑陋的毛虫死了;那一刻,美丽的蝴蝶诞生了。

庄子死前遗言:“我的尸体扔在外面是会被老鹰和乌鸦吃掉的,但埋在土里,最后也是被蝼蚁吃掉,你们现在是要从老鹰和乌鸦嘴里抢东西给蝼蚁吃吗?我把天地当棺木,日月当玉璧,星辰当珠玑,万物当祭品,一切葬具都齐全了,还要什么呢?”由此看来,庄子的思想完全超越了世人的固有思维模式。我们普遍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他永远离开了人世,而庄子却告诉我们人死是另一种再生。在自然面

前不管是人、动物、植物还是没有动态的事物,他们都是自然赐予的,没有高低贵贱,生死限制。就如郭沫若先生有诗《凤凰涅槃》凤凰在每隔五百年在衰老之前会自焚一次,之后凤凰会浴火重生,成为一只新生的凤凰,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命一样,‘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生,也没有绝对的死,只有相对的生死。

我们在探究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时都会认为他们是有情有义的伟人,但当他们面对亲人离世是在有博学的人也不免伤心难过。苏轼在妻子死后悲痛的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江城子》,可见再怎么有才学的人也有看不开之时,那何不以庄子为自己的老师呢,潜心学习他的生死观,从中体会真正的道。

二.名利观

庄子生活贫困,但他不在乎利;庄子思精才富,但他不在乎名。“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在濮水旁钓鱼的庄子被楚国派去的使臣邀请去当官,可是庄子却拿一只乌龟自比,仿佛看来是自惭形秽,但听他一讲似乎自由自在的乌龟都比入仕当官好的多。秦朝宰相李斯,一度权倾朝野,献计统一六国货币、度量衡,随秦始皇泰山封禅、刻石,风光无限。后因赵高陷害,于秦二世二年七月,被腰斩于咸阳。临刑之前,他拉着儿子的手说:“现在,我只想和你一起,带着黄狗出门打猎,只可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此‘黄犬之叹’成为因官场倾轧受害而追悔莫及的著名典故。无独有偶,西晋著名诗人陆机与其弟陆云赴洛阳求取功名,结果河桥兵败,卢志进谗言,被

杀。临刑前,无限感慨:“家乡的鹤鸣再也听不到了。”所以后世不少人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与朋友或是家人对某一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这些有必要吗?其听庄子是怎样教导我们的。“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 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其或非也耶?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无竟。”《庄子—齐物论》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说:假设我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没胜你,那么你一定对吗?我真的错吗?或者,我胜过你,你没法胜过我,那我真的对吗?你就真的错吗?还是两个人都对,或两个人都错?我与你是不能了解了。”在这里庄子是想告诉我们服人之口却未必可以服人之心,更谈不上谁有绝对的真理了,因为辩论中根本没有真理可言。这些大道理似乎是很有一番韵味,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真的不用辩论吗?“小偷该不该受到惩罚?小孩该不该上学学知识?社会该不该关心弱势群体„„”这一系列民生问题的答案我想就是庄子也会跳起来给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那庄子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他实际是想告诉我们在有关名和利的辩论中没有必要,因为名利只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内心安静,从容才是处事之道。《世说新语-雅量》记载了“东床快婿”的故事,郗鉴去王导家挑女婿,个个文质彬彬,庄重沉稳,只有一位公子露着肚皮躺在东床上,而郗鉴就选了这个人。这人就是王羲之,对王羲之来说,挑女婿是别人来决定,谁能预料呢?因此与其迁就别人而委屈自己,不如老老实实表现

自己平常的生活态度。世事岂可强求。由王羲之我们看到名利并不是什么可以强求的东西,从容的过自己的日子,顺应自己内心的感受享受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二. 道德观。

在庄子《知北游-外篇》中,舜与庄子展开了关于道的讨论。“道可得而有乎?”“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在庞大饿自然面前我们人只是一中微乎其微的生命体,这种观点在庄子的文章中都可以体会的道,他把人类一切的运作都称之为“气”的活动。那“道”在哪里呢?庄子告诉我们,“道”无处不在。“在蝼蚁,在稊禆,在瓦瓮,在屎溺„„”其实没有必要去执着于找道之所在,有僧人问惟宽禅师:“道在哪里?”禅师答道:“只在目前。”僧人:“我为什么看不见呢?”禅师:“因为你有‘我’,所以你看不见。”僧人:“那没有‘你’ ‘我’能看见吗?”禅师:“没有‘你’ 和‘我’还有谁去求见与不见呢?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安定了。而我替代您,是为了名吗?”许由推辞了尧。这就是真正的大道,不以名利为先以自己的真实需要为先。

在庄子的文章中很少见庄子劝说君王要有道,他的文中常借身体残缺的人为例子,可是他们精神却是高尚,纯净。

参考文献:

《图说庄子》

《庄子心得》——于丹

《庄子,很生气》

题目:

作者:

班级: 杨靖婷 10级中文一班 庄子思想的三观

上一篇:孟子二章期末复习下一篇:民族团结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