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中学教学楼简介

2022-08-21

第一篇:南社中学教学楼简介

南社中学规范办学行为领导组

组长 :

成员 :

职责分工:

胡晋 袁英才庞金钻史晓玉 李凌春李虾 胡晋全面负责规范办学行为各项工作袁英才负责教学方面各项工作庞金钻、李凌春 、李虾负责监督学生作业量、作息时间等方面的工作史晓玉负责工作的记录和接受群众意见及反馈。 南社中学2014.6

第二篇: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方面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特技教师,他们在教育教学革命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经验、理论也为许多一线教师学习借鉴。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出现一派繁荣景象,众多语文教师在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已成为当地名师。为了帮助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学习和了解一些这方面的信息,我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互联网等方面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提供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有用的养料,以促进自身专业迅速成长,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我语文名师。

语文教学改革大潮涌现后,就很自然的分成两个流派:一派侧重于教法改革,他们使用通用课本,一轮又一轮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主要代表有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斌、张孝纯等。另一派侧重于把教法与教材统一在一起进行改革,他们自编实验教材,把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相联系,主要代表有欧阳代娜、洪宗礼、颜振遥、刘胐朏等。下面就这些代表人物的教育教学改革风格分别简述如下。

(一)于漪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

七、

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究》、《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于漪的文章《往事依依》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教学风格】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石乞石乞、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二)魏书生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魏书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男,1950年生,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56年随父母迁居沈阳。1969年受上级指派在新建农场的红旗小学教书。

1971年被招工到盘锦电机厂工作,任政工干事。1978年2月到当地的盘锦盘山县三中做语文教师,半年后被任命为教导处主任。

1979年3月开始第一轮教改实验,成果显著;12月在营口地区语文教研会上宣读论文《作文教学改革》反映强烈。

1980年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发智力资源》发表于《辽宁教育》杂志。 1981年

2月,被辽宁省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1982年5月,写作论文《初中“推普”五题》;6月,被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授予

“劳动模范”称号;9月,中共盘山县委和县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的决定》。1983年12月赴京参加全国中语年会其教改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好评,其影响开始波及整个中国教育界。这一年,还陆续写作了《教给差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效率》、《既教作文,又教做人》、《育人先知人》、《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初探》等一系列文章。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7月,在大连召开的全国中语会上,重点推广了魏书生的教书育人经验;8月,中共辽宁省委和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这一年写作的文章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我的指导思想》等。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年轻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

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写作《再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文章。1986年3月,被任命为盘锦市实验中学的校长兼书记。1997年10月被任命盘锦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兼党委书记,同时继续兼上一个班的语文课。

30多年中,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中国共产党第十

三、十

四、十

五、十

六、十七大代表。身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38项社会兼职,讲学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他撰写的教学体会文章和教育改革及方法的专著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教学风格】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从转变差生的学习开始的。他认为,差生的先天并不差,之所以差于一般,是由于差生缺乏定向、规则、紧张的智力活动造成的。他做差生的工作,从思想教育入手,培养他们高尚的学习动机、无畏的胆略与坚强的意志,以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灵之火。针对学生的弱点,魏书生加强了对差生的定向活动、规则活动与习惯性活动的训练,以提高差生的智力水平。

与此同时,魏书生把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分析综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记忆、想象等方法。又如,在定向训练中,魏书生每学期都引导差生画语文知识树,使学生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再如,为改变差生智力活动的不规则,就引导他们把训练内容与时间联系起来,并为差生规定了经过半年训练所要达到的一般效率标准。同时,为使差生的智力活动形成习惯,就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而且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以及严格的补救、帮教制度。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逐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民主化 教学民主化,是魏书生教学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魏书生教学轻松,而且外出的时间不少,而他所教的班依然秩序井然地进行自学,丝毫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为什么?魏书生本人道出了个中真谛:“我觉得,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教学的两翼,它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魏书生的民主化教学所以能见成效,得力于他的语文教学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的机制。这个机制包含了三个系统,即计划系统、监督系统与总结反馈系统。这三个系统,显示着教学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就以“计划系统”中的“4每学期做一次的九件事”为例:“①确立座右铭;②出考试卷;③重视知识结构图;④写教材分析;⑤再复习一遍同一类文章的读法;⑥再复习一遍一篇文章的读法;⑦写作文;⑧批改作文;⑨作业检查”。这九件事,过去基本上由教师完成,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当然,学生在完成这九件事时,并不排斥得到教师的指导。但只要教师肯放手让学生去做,就终究能从实践中把握工作规律。学生掌握了工作规律,意味着从中获得了某种自学的能力。从教师的教学工作角度看,这显示着:第一,把某些教学工作下放给学生,体现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民主化;第二,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工作,意在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第三,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培养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3.实行“六步课堂教学法” 课堂教学六步,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课堂教学法,是魏书生与弟子共同商定的,是教学民主化的产物。而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也是实行民主教学的过程。比如,“定向”“出自测题”“课堂总结”,均由学生轮流或共同完成。

六步课堂教学法的特点是:第一,每堂课通过定向,师生都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提高效率。第二,突出自学,显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学遇到疑难,可以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讨论解决。把个体的学习与集体的切磋统一起来,就能产生相互学习、相得益彰的效应。第三,自测、自结,使学生当堂能获得自学的反馈信息,并在总结中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与实践。

(三)钱梦龙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195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刚初中毕业的钱梦龙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一开始就不甘心当个混饭吃的教书匠,他设计出了一种既适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又有个性的教法:鼓励学生自己学。1956年,只有四年教龄、初中文化的钱梦龙成了高中语文教师,写出了生平第一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同年,27岁的他被评为嘉定县首届优秀教师,因教学成绩比较突出,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被指定在全县优秀教师大会上宣读了题为《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常规》的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钱梦龙的语文教学改革意识的觉醒。1980年以后陆续提出了“自读”、“教读”等概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语文导读法”。1979年被授予上海市首批“特技教师”称号。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钱梦龙形成了自己一套相当完整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这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育界独树一帜的地位。

他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获得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教学风格】

1.教学富有创新意识为冲破讲读教学模式的藩篱,钱梦龙创造性地提问教学模式。

2.“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3.“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

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常用的练习类型有:①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鉴课文写作。4。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复读。

(四)宁鸿彬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宁鸿彬,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工作。1965年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1976年调到北京第八十中学直至退休。1986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曾被选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曾任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宁鸿彬1955年开始教师生涯,1962年创造了“卡片辅助教学法”。从1978年直到1995年的17年间,他共进行了6期语文教学实验。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到“教会学生学习语文”;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把思维训练提到哲学高度进行研究的“语文教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讲读教学艺术研究”主题实验,他不断探索、积淀,开拓了一条语言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语文教改之路。

【教学风格】

1、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创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宁鸿彬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不懂得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他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观摩老教师的教学中学习经验、方法,广采博取,兼容并蓄,进而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诸如:他总结出“懂椉菞用”三环一体的教学方法;创造了“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辅助教学法”

; 日常教学中坚持“五个允许”和“四条守则”等。

他的课之所以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得和谐,记得迅速,用得自然,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逐步达到了正确而熟练的境界,就是因为他能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利用他们好问、好说、好争辩又少有顾虑的特点而取得的成果”。

2、善于把握教学规律,变革现状,提高教学。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宁鸿彬从语文教材的特点出发,采用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进行精要教学。对所讲的基础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理解与掌握的强化训练,而在训练过程中又悉心观察,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以建立他们的学习常规。在强化训练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握语文知识结构规律与基本技能实践的规律上,使学生的学习逐步从必然走向自由,学习效率大为提高。例如从1978年起,宁鸿彬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教完了初、高中十册统编教材,而且教学质量完全合乎标准。

3、建立了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结构。宁鸿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教师只在“指导”上下功夫,在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上作文章。

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提出了“通读椫室蓷理解椄爬

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五步之中,包孕着四个相关的环节:一是认真读书,提出问题;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四是加强练习,运用知识。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宁鸿彬的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能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规律性知识,又能在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等方面,表现了令人惊异的出色提高”。

4、教学工作富有超前、创新的意识。宁鸿彬的第三轮教改实验,就是建立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机制为提高目标,开始从教材、教法、作业、考试和课外活动五个方面入手的更高层次的整体改革。

他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从破“师传生受”的观点开始,向学生提出:“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独立见解。”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并允许带到课堂上来与老师的讲授对照。凡发现讲的与资料中的观点有别,均可提出自己的见解。

传统的考试制度对师生影响很深,但分数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于是,宁鸿彬取掉了考试,代之以“根据平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做出的听、说、读、写、思五方面的记录”。搬开了考分的重压,学生无需整天去死记硬背知识,可以深入地探讨一些问题。

课外作业也不再布置,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创造力的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创造思维,重点在发展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则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开拓学生求异思路,培养求异意识。

宁鸿彬认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而语文教学则可利用学科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起到独特的效用。

(五)张孝纯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张孝纯,名世继,河北省丰南县人,1926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邢台市八中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大语文教育”实验研究组组长兼指导教师。1979年以来,历任全国中语会理事、名誉理事和学术委员;1982年以来,历任河北省中语会副理事长、顾问;1984年当选为河北省教育学会理事;1986年以来任邢台市教育学会副会长。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当选为河北省政协常务委员兼教科文委员会委员。

从4岁起,他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1945年“8·15”日寇投降后,入北平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习。1949年8月参加了革命教育工作,从此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先后在师范学校和中学任教,在河北省教研室负责过语文教学研究工作。1979年9月晋升为中学特级教师,《河北日报》给予“知识渊博,教学有方”的评价。1989年评为邢台市首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80年代初,他提出“大语文教育”观点和改革实验方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验逐步形成了一套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验体系。他的主张和实践,赢得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界许多教师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教学风格】

1.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 张孝纯主张,语文教育应突破语文课本与课堂教学的范围,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总体结构,是“一体两翼”:这是比之于鸟体。

所谓“一体”,即一个主体。包括:①范文阅读教学,它为训练听说读写思提供例子,也是语文训练的出发点,内含“教读”与“自读”;②参读教学,通过“目读”与“耳读”,使学生接受读和听的训练,主要发展其接收能力;③习作教学,通过说话和写文,使学生接受说和写的训练,主要发展其写作能力;④语文考试考查,使知识、能力更加巩固、深化和系统化,督促学生继续前进;⑤学生个人广泛地、完全自由地进行听说读写思活动,形成其良好的语文能力与语文习惯。(以上①为头,⑤为尾)

所谓“两翼”,即“左翼”与“右翼”。“左翼”系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包括校内语文课外活动与校外语文社会活动。“右翼”系语文学习环境,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口头的与书面的语文环境。

2.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它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型,创造了开放型 大语文教育把语文教学纳入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不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无论是读书、看报、看影视、听广播,还是社会交往中的听话、说话、写话,都可以有意识地学语文用语文。

3.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二,是它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加强学校语文同家庭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联系,创建三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第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和谐统一,突出德育在五育中的统帅地位;第三,实现智育中知识、智力与能力的和谐统一;第四,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语文学科语文与其他学科语文的相互配合;第五,加强语文课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系统化联系,诸如读、写、听、说、思之间,以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考试考查各部分之间;第六,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第七,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统一;第八,重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

(六)欧阳代娜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欧阳代娜,女,1930年6月生,广东省南海县人。辽宁鞍山十五中学特级教师。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东三省中语会副理事长、鞍山市教育科研所名誉所长。1941年6月到延安就读于八路军干部子弟学校。1944年12月在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专修班。1961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起开始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曾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后历任山西省原平县范亭中学、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五中学语文教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辽宁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在全国、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著作有《初中语文课本阅读·写作》(共12册)《作文》(1-6册)《语文阅读与活动》(1-3册)《特级教师思想录》《魏书生、欧阳代娜教书育人之道》、《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呼唤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等。编写中学语文教学辅导与辅读资料、教学参考用书20余种,约200万字。主编有《初中语文能力过关实验教材》、《作文》等。获辽宁省鞍山市教材改革特等奖、“七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八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欧阳代娜曾多次被评为鞍山市劳动模范,辽宁省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并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她还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人民教师”奖章和全国先进教师称号。198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教学风格】

欧阳代娜为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出了两步走的构想:

第一步,在初中阶段解决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问题,就是使每个初中毕业生基本上掌握听、说、读

、写能力,使其具有自学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首先是组织自学的能力)及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

第二步,在初中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的基础上,在高中阶段继续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

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基本的鉴赏能力,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深造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

2.所编《阅读》与《写作》,为探索语文教材序列化作出了贡献。

对语文能力的训练,编者将听读训练与说写训练分开,形成了两条线索,各自为序,分别编写为《阅读》 与《写作》两套教材。

在《阅读》教材中,把语文能力结构与语文知识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分解

听读能力为48个训练点(听12个,读36个),分解语文知识约40个专题(语法16个,修辞2个,逻辑2个,文体

基本常识19个),形成语文能力训练与基础知识传授两个序列。在《写作》教材中,分解写说能力为47个训练

点(写29个,说18个),并把它们交叉排列,形成相互促进的两个训练序列。应该指出,这套课本对听读说写训练的序列安排,是比较细致而系统的。在80年代早期的实验课本中,本书为语文教材的序列化所作的探索是

积极而有意义的。

为实现“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编辑意图,本书在语文能力训练上采取了一定的强化措施:一是加强阅读

训练,增加课本的选文数;二是加强说写训练,不仅增量,而且保质;三是传授读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设自学课文,通过“预习提纲”与“自学参考”,给学生以自学的知识与方法上的指导。此外,对做读书笔记与做资料卡片的训练,也都着眼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南。

欧阳代娜在语文教改实验与实验教材的编写中,所以能成绩显著,这与她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正确 解决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是分不开的:

第一,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的问题;

第二,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问题;

第三,她以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关系来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

第四,她以唯物辩证法的点面关系原理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课内外的关系问题。

(七)洪宗礼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洪宗礼,1937年生,江苏丹徒人,1955年毕业于丹徒县宝埝初级中学,1958年毕业于江苏省丹阳中学高中部,1960年从扬州师范学院文史科毕业,分配到江苏省泰州中学任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教育学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教授、泰州专家协会副主席、泰州市社联副主席、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中语会

三、

四、五届理事、扬州市中学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和特贴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

七、八届人大代表。

从教40年来,坚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高、初中各年级进行数十次教学实验,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撰写《语文教学之链》、《写作与辩证思维》等专著14部,出版论集两部,总结了“五说”语文教育理论和诱导式的“双引”语文教学法,探索了语文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语文教育“链”,主要研究成果收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和《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系列丛书,新华社、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多次报导了其优秀事迹。主编“单元合成,整体训练”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该教材1992年经国家审定通过,推荐全国范围试用了十余年,2001年起主编教育部立项的面向全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目前27个国家级省级实验区数百万学生正在试用。主持国家级“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对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套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出版了《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系列丛书,共

200余万字,并举办了由10多个国家80多位专家参加的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该项成果受到部、省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开拓性,富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必将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2003年主持了国家资助的十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课程比较与我国母语教育改革》。

先后三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次为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红杉树”金奖;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一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同获“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在全国普教界首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定为首届江苏省名教师。曾作为中国优秀教师代表团中国大陆地区优秀教师代表访问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教学风格】

1.讲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

洪宗礼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需要我们去研

究、去解决,这就必须讲求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诸如教与学、知识与能力、语文教学与开发智力、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终生语文学习的关系等问题,都应探求并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综合效应。

2.提出“五说”语文教学观。

所谓“五说”,一谓“工具性”,确认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点;二谓“导学说”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三谓“学、思同步说”,听说读写与思同步,但“思”是“总开关”;四谓“渗透说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互相渗透,因此必须加强课外的听说读写活动,巩固、加深、活用、拓宽课内

所学的语文知识,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五谓“端点说”,语文教学应改变旧有的时空观念,使中学阶段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书的学习都能成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一个端点,一个扩展点。3.创立“双引”教学法。

所谓“双引”,即引读与引写。洪宗礼认为,语文教学贵在一个“引”字,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

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看书作文的能力,养成独立运用语文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引读法”,洪宗礼把它概括为五原则、十法:所谓五原则,即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善于引导学生重点读

;激发学生兴趣,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读;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读;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读。所谓十法,即扶读法、读议法、设境法、揭疑法、反刍法、提示法、比勘法、反三法、历练法与小结法。

“引写法”,即铺设若干台阶、步点,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引写全程设三个台阶:基础阶,以规格训练、

文体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准”字;提高阶,以表达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好”字;灵活阶,以综合运用写作知识、技能为主,着重解决一个“活”字。每阶设若干“引写点”,每点为一个单元,连“

点”成“阶”,形成序列。

4.“三一”体系课本讲求“整体综合效应”思想在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洪宗礼所编的实验教材,针对传统封闭型教材的弊端,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使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

部课文之间,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之间,乃至教材与平行学科教材、课外语文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全开放的系统。

本教材的体系简称“三一”体系,即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

“一本书”,是指学生每学期只用一册教材,而全套教材又是一个整体结构的、有机的教材系统。这个教 材系统分为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又依据大纲,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序列,安排若干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

“一串珠”,是说除“起始”“复习”两个单元外,全书具有48个“珠”式单元。“珠”是单元合成体训练的形象说法。每颗“珠”,既是这一单元的读、写、知配合训练的小综合体,又是全套教材整体训练系列中的一个阶段的训练点。点点相联,形成系统;珠珠相串,结成网络。

“一条线”,是指贯穿全套教材的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的多股交织的集合线,它包括语文能力训练线

、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和学生学习语文发展线。“合成”教材的基础是“珠”式单元。构成这种“珠”式单元的主要成分,是单元标题、单元教材支配表、课文、“双引”教程与基础知识训练课五个部分。

这套教材在追求语文教学整体综合效应上有所突破:一是它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效应;二是它讲求知识与能

力的双边效应;三是它着意于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效应。因此,本教材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八)颜振遥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未收集到相关资料)

【教学风格】

颜振遥的教学风格,可从他所编实验教材中去领略。

1.颜振遥借鉴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等从事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的经验,编写了《中学语文自学辅

导教学实验课本》。本课本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中心线索,把阅读教材、知识教材组合在一起,并配以辅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手段。与一般教材比较,其变革之处在于:第一,它把原来主要是教师用来讲授的课本,改变成主要是学生用来自学的课本。课本不仅为学生提供课文,而且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第二,课文为教材基本结构单位,在课文的适当位置加入指导学生自学的“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等文字栏目。第三,在学生自学时,在紧要之处进行文字指点、启发。把通用教材中的某些“思考和练习”化整为零,编入课文的旁批之中,并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思考练习题,以强化对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训练。

2.突出自学,是本课本的主要特点之一。进行自学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本书的教学目标。为更好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书提出了一个由“启”“读”“练”“知”“结”五个部分构成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启”,就是启发学生自觉学习,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读”,就是学生自读教材。“凡是教材上的文字,包括课文和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的文字

——课文前面的、旁边的文字和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都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自读”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上保证有必需的自读时间,一律不布置课外预习(这是本实验的特点之一)”。教师在学生自读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第一,巡视学生的自读,作好个别辅导,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同时掌握全班情况,在适当时候向全班提出带有共同性的问题,集体讨论,研究解决,第二,作必要的自读示范,如朗读、边读边评点等;第三,结合学生的实践,讲授默读、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练”,是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去练。教师辅导学生练,要做到:第一,要使学生明确练的意义;第二,

“凡是要求学生练的,教师都要先走一步,辅导时心中有数”;第三,“由扶到放,在各种练中培养基本功”

;第四,“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第五,要给学生独自练习的一定持续时间。“在这

时间内,教师不因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同学之间不提倡互议互帮,教室里要保持良好的自学环境”;第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进行具体辅导”。

“知”,就是及时掌握自学反馈的信息。它是“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活动。“自检”,一般由学生

边练习边检测,及时确认正确的答案,改正错误的答案。“他检”包括:

一、教师巡视时的个别纠误或肯定;

二、教师主持集体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订正,教师也参加讨论并做出结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让学生明白。

“结”,是小结。作用是引导全班回顾这次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这次学习(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有

时是两课时,甚至三课时)的态度、方法、效果的评价和对以后学习的希望。有时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所用时间极少”。(以上引文均见颜振遥、刘少华:《谈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3.注重评点,是本课本的另一主要特点。

评点,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评,评论;点,点拨。自学辅导的教材编写采用了评点法,训练学生自学

也逐步引导他们掌握评点法。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在课文的空白处动笔,步子从小到大,先学简单评点,再用笔记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最后独立评点。评点法,既是教师教学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可使学与思、读与写结合,有利于阅读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从训练中达到评点能力的逐步培养,标志着自学能力的逐步形成。评点能力,就是自学能力的标志。注重评点,正是本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得力手段。

(九)刘胐朏的教学风格

【生平简介】

刘朏朏,北京市月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早在1977年,刘朏朏与在北京师院教写作课的丈夫高原两位老师就以北京月坛中学为实验基地,创立了“作文三级训练体系”。1985年,《三级训练作文课本》由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1989年,《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新时期起步最早的主要针对初中学生的作文教改实验,在全国语文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站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这项教改实验可以说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报春花,实验的成果对于今天的作文教学改革仍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

【教学风格】

刘胐朏作为一位特级教师,她的事业成就,主要是她与高原合编了一套《作文“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实验课本》。从这套教材中,可以窥探她的教学风格。

1.创造性地编写了一套体系新颖的作文教学教材。

本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序,以培养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为目标,连贯地、系统地组合了“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的教材。其中,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每一级训练,既是一项基本能力的着重训练,又是认识与表达相统一的整体训练。

2.注重从认识生活入手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即使结合学生的生活命题,也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缺乏应有的高度,捕捉不到自己切身的感受,作文时也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在“写什么”方面的矛盾。三级训练体系为解决这一矛盾而设计了一种崭新的作文体系。其要点是:

①把认识能力(观察、分析等)的培养与提高,作为作文训练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题材。

②把观察、分析生活作为作文训练的根本性措施。作文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教学原则,但传统作文教学所主张的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往往局限于作文命题。对于怎样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虽做了观察、分析,却带着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则不仅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训练,而且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题材的能力。

③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例,使学生从示例中学到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

3.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

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训练既无教材又无序列,教学工作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学生作文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针砭时弊,很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本书共有六册,供初中三年作文训练使用,每学期一册。每两册形成一个级别的训练,六册共形成六个训练阶段,全套教材共有44课,每课为一个训练步。整套教材的编排序列,简言之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具体地说,便是“三级六段四十四步”。整个作文训练的程序,在级与级、阶段与阶段、步与步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的系统。

4.注重作文训练中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结合。

课本把作文训练分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这只是就不同阶段的训练侧重点而言的。在每一级的训练中,认识与表达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

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作文训练就应适应这种差异而显示其阶段性,而每一阶段则应安排不同的训练侧重点。而各种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认识与表达之间又是互相统一在一起的,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就应顾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就观察能力说,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而这种认识能力又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就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更谈不上有正确清楚的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为着表达,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就应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相结合。这种结合的训练方式,就是按训练的要求来练习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

作文教学中的分析训练是训练的核心,是观察训练的发展。在观察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进行分析训练。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一步步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即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的观察发展到理性认识的分析,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分析训练与观察训练一样,作为一种认识能力的训练,是需要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统一在一起的。训练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转入表达训练阶段。表达训练阶段,是三级训练的集大成阶段。促成集大成的训练方式,便是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而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表达训练,也都需要引导学生把它与观察、分析结合起来。

总之,观察—分析—表达,既显示其训练的阶段性,又要体现三者训练的整体性,即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部分文章观点摘录

1.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那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光批评抱怨不行,还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本书很多看法虽是“敲边鼓”,本意却是呼唤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基础教育和母语教育。

2.所谓语文就是母语学习的课程。母语虽然内化在人的精神和思维习惯中,但这需要过程,所以母语要长期不断学习,语文素养提高是长远的事情。

3.现在高师教育课程设置老旧死板,既缺少理想的观照,又脱离实际,把学生限定死了,很难培养出优秀教师。

4.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人文精神不等于文人精神。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连大学中文系都不能以此为目标。学语文主要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

5.语文课要解决读写能力,实践性很强,必须有反复的训练和积累,训练的过程不可能都是快乐的,甚至也不可能都是个性化的。

6.把语文功能无限制地扩大,好像很重视语文了,到头来可能“掏空”了语文。

7.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激励心智发育的喜悦,同时又能够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

8.“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让他们紧张。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

“集体无意识”了。

9.教师应当在“应试”与“兴趣”培养之间找平衡。语文高考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10.课改的大方向没有错,是大趋势,应当积极推进。但局面打开了,步子不妨稳一些。随着课改深化,必然会出现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进两步,退一步,也是必要的。

11.要为语文课“减负”,减轻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要把什么东西都交给语文课来承担。如果把人文性搞得很玄乎,工具性又不明确,不敢理直气壮抓基本训练,那么情况会很糟。

12.中学语文改革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的能力。

13.不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训练一概说成是应试教育。不能离开语文教学规律和基本的要求,否则所谓素质教育也可能是虚的。

14.“守正出新”,考虑和以往教学的衔接,不搞颠覆性的大变动。既保证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的要求,利于个性化的学习。

15.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这样的课改恐怕很难成功。

16.靠拍脑袋来搞教育,非常危险。这方面已经有过太多的教训。17.高考练习的内容插进来太早、太深、太多,不是从学习梯度

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提升,而是一开始就卷入题海战术,能不让学生反感、腻味?

18.课改为什么难?原因也在于缺少配套的政策措施。你这边搞课改,那边又容许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容许学校商业化,而且给老师给学校那么多的压力,那不是彼此抵消了吗。

18.课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果停留于经验层面,光是靠观点加例子的争论,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学中文出身的老师,长处可能在感性,会写文章,短处是缺少科学的方法训练。

19.诗词课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就出不来。

20.上课可以放开,让学生发挥,但一堂课下来,必须有所积淀,必须有些“干货”可以把握。这就要画龙点睛,总结提升,凸现知识点。

21.认为选修课只是扩大知识面,放弃基础性要求,是个误解。选修课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学生阅读为主,老师适当讲析引导,可以理解为是阅读型教学。

22.课改还是要有些理想主义,有些冲击力度,要不断突破应试教育框架,以此促成高考改革。

23.课改举步维艰,一线老师对课改冷暖自知,从长计议,还是要坚持改革的大方向,不要拆台,要补台。

24.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

25.真正体现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行读物。经典是主食,流行读物只是冰淇淋。总不能不吃饭只吃冰淇淋。

26.颠覆经典者在冒犯常规,调侃正经,亵渎传统,获得一时快感,不过是“愤青”泄愤,网民玩乐,而某些商家传媒乘机而入,吹捧炒作,于是

“恶搞”风就酿成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沙尘暴了。

27.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28.应当强调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想象力。

29.高考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要了解这个规律,克服作文的“挫败感”。

30.文体“套路”的练习容易束缚个性,但模仿式的作文教学对于学会一般的文字表达,也不无好处。大量的阅读能启发心智,活跃思维,积累素材,培养对文字的感觉,掌握各种文体、与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提升了写作能力。

31.高考作文应侧重考文字表达能力,文笔、文采并不是主要的,不应当侧重考这些。现在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文学性,很在意文笔,所培养的学生思考力、分析力可能偏弱。以为文笔好就是语文好,这是误解。

32.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课主要还是培养有比较通顺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要达到个性化写作,恐怕有些“奢侈”了。

33.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34.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35.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36.“大学语文”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体味母语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会不断积累学习,终生受用无穷。

37.对母语的轻视,最终会严重降低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议实施汉语考级制度,把“大学语文”的教学也纳入考级,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语文素质的提高一定会有好处的。

38.多数大学目前存在“四弊”:市场化、平面化、官场化和多动症,校园成为为升官发财做准备的地方,这和大学精神是违背的。大学文化和社会主流、时尚要适当保持距离,最好的大学总是精神高地,有她的格调,气度,魅力。

39.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理念理应成为北大校训。

40.现在许多大学和院系变得世俗了!什么都盯着市场,什么都要赶潮流,把排名竞争看得那么重要,结果把空气搞得越来越紧张,不知学术自由为何物了。过去是政治干预太多,没有自由,现在则实际利益之争太多,还是没有自由。

41.现在各种名目的评比排名太多,学术指标量化的要求太刚性,僵化的管理办法助长了浮夸的学风,很多老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教学上。

42.大学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培养人才,本科教育最能体现一个大学的教学水平。

43.过早功利化、商业化、世俗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很不好,那些泛滥成灾的粗鄙文化、搞笑文化,在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康成长。

44.读经典要沉下心来,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调动感觉与灵性去接近、理解,深入堂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

45.怎样将中学课程与大学的基础课衔接起来,把学生被“应试式”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是个难题,但大有文章可做。

46.现有的学术生产体制,很不利于做学问,对于人文学科伤害更大。学术泡沫的出现跟学术生产体制是有关的。这种状况估计短时期难于好转,我们只好与之共存,又尽量减少受其困扰,在日益商业化功利化的环境中保留一份学术的尊严。

(来源:海淀教师进修网 )

【补充资料】该书是温儒敏教授近几年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论说选集,包括报刊访谈、讲演与随笔。作者强调语文教育研究不能满足于经验性的总结描述,要跟踪调查,在掌握大量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探讨,给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持。

全书分5部分。一是关于语文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的思考;二是关于语文课改的调查、研究与建议;三是关于阅读与写作教学问题的探究;四是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扰与出路的讨论;五是对大学文化衰落现状的探讨

温儒敏简介: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现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南京大学、华东师大、西安交大、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完成4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获得过6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文学教育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198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199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1998年)等10种,编著有《比较文学论文集》(1987年),《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988年),《高等语文》(合作,2003)等13种,发表论文约200篇。

第三篇:《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论》主持人简介

徐宝芳,男,满族,1962年9月生,辽宁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学地理教学、人才地理和教师教育方面研究与教学工作。

联系方式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81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务处 邮编:010022 电话:0471-4392520 电子邮箱:xbf@imnu.edu.cn

教学工作

1、担任本科生的《地理教学论》、《地理教学技能训练》和《人才地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2、担任研究生的《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等课程教学任务。

研究项目

1、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与实验研究。

2、《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及教材建设研究。

3、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

4、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5、中学地理教材分析课程建设研究。

6、高师地理教育学课程审美化设计与实验研究。

7、地理教育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

8、地理教育硕士专业培养方案研制。

9、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制。

10、教育学二学位(地理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研制。

11、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地理专用教室设计方案研制。

12、区域人才地理原理和中国人才资源的空间开发。

13、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地图编制研究。

14、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建设。

发表的论文

(一)地理教学方面论文

1、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地理教育,2007(2)第一作者。

2、地理新课程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9(4)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9(9)第一作者。

3、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概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2)第一作者。

4、“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下地理学案作业的概念阐释与特征分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4)第二作者。

5、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下人教版《地理1》学案作业设计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5)第二作者。

6、《地理1》的地理思想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6)第二作者。

7、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下《地理1》(人教版)的地理方法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7)第二作者。

8、高中地理学案设计与实施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7(8)第二作者。

9、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与实施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8(2)第一作者。

10、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综述,内蒙古师大学报,2008(8)第二作者。

11、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8(8)第二作者。

12、“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单元内容解读,地理教育,2010(5)第二作者。

1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地理教育,2010(5)第三作者。

14、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育功能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5(10)第一作者。

15、中学地理实验类型与内容设计,内蒙古师大学报,2005(10)第二作者。

16、积极开展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活动,内蒙古师大学报,2005(10)第二作者。

17、地理教学论实验室建设初探,实验室科学,2006(1)第二作者。

18、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10(2)第二作者。

19、《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创建与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9(4)第二作者。

20、高中《地理1》活动系统内容及功能调查分析,内蒙古师大学报,2007(4),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7)第一作者。

21、高中地理新教材有关活动问题研究简述,内蒙古师大学报,2008(10)第二作者。

22、试论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师大学报,2006(9)第一作者。

23、2006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Ⅱ)地理试题分析报告,内蒙古师大学报,2006(12)第一作者。

24、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Ⅱ)地理试题分析报告,内蒙古师大学报,2007(8),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12)第一作者。

25、2008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Ⅱ)地理试题分析报告,内蒙古师大学报,2008(8)第一作者。

26、2009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Ⅱ)地理试题分析报告,内蒙古师大学报,2009(8)第一作者。

27、2010年高考文科综地理试题(全国卷Ⅱ)分析,内蒙古师大学报,2010(12)第二作者。

28、2001-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图表题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7(8)第三作者。

29、内蒙古2001-2007年地理高考试题分析,内蒙古师大学报,2008(10)第二作者。 30、我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地理试题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9(8)第二作者。

31、高一地理环境教育内容、功能、形式调查研究,地理教育,2004(3)第一作者。

32、七年级地理新教材环境教育内容与策略分析,内蒙古师大学报,2007(8)第四作者。

33、中学地理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简述,内蒙古师大学报,2008(8)第二作者。

34、八年级地理新教材环境教育内容、功能和形式分析,内蒙古师大学报,2008(12)第三作者。

35、七年级地理新教材美育内容体系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5(6),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5(10)第二作者。

36、七年级地理教材地理规律内容体系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9(10)第二作者。

37、中学地理美育实施策略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5(10)第二作者。

38、高师院校地理教育学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3(6)第一作者。

39、地理教育硕士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理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0、高等师范院校双学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探析,内蒙古师大学报,2006(11)第二作者。

41、教育学二学位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地理教育方向为例,内蒙古师大学报,2007(7)第一作者。

42、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内蒙古师大学报,2007(11)第二作者。

43、地理教学论课讲练结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内蒙古师大学报,2001(2)第一作者。

44、浅谈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实习的特点,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5)第二作者。

45、树立地理实验开发理念,培养地理实验开发能力,地理教学,2010(20)。

46、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教学抓手思想,地理教育,2012(7-8)。

47、谈一谈教学发展思想,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4)。

48、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5)。

(二)人才地理方面论文

1、人才地理学体系研究与建设,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1(5)

2、人才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地理,1998(6)

3、人才地理学略述,内蒙古师大学报,1998(5)

4、人才地理学研究,人文地理,1999(增刊)

5、人才地理学体系构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9(增刊)

6、浅谈我国人才地理学研究的历史,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增刊)

7、地图在人才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地图,1989(2)

8、浅谈人才地理系列图的作用,求索、抉择、躬行,海潮出版社,1989

9、人才地理数列图简介,人才科学研究,1987(3)

10、人才地理学课教学方法体系研究,内蒙古高等教育,1997(1)

11、人才地理学课程创建的研究与实践,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8(5)

12、人才地理学课五结合式教学形式的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研究论丛,1999(5)

13、论人才地域分布,内蒙古师大学报,1994(2),转载于中国地理,1994(9)

14、人才地域分布发展阶段划分,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7(3)

15、人才地域分布规律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1997(6)

16、人才地域分布形成机制研究,科学管理研究,1997(6)

17、再论人才地域分布规律,经济地理,2003(12)

18、试论人才地域结构,人才科学研究,1987(3)

19、自然环境与成才个体心理发展,人才开发,1990(2) 20、自然环境与成才个体生理发育,人才开发,1991(8)

21、浅谈自然环境对人才的影响,人才,1991(4)

22、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家分布分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7(2)

23、区域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初探,内蒙古师大学报,1994(增刊)

24、内蒙古拔尖科技人才地域结构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3(2)

25、内蒙古人才地域分布与地域结构研究,科学管理研究,1993(5)

26、内蒙古自治区中高级人才地域结构图,人才科学研究,1987(3)

27、内蒙古自治区中高级人才民族地域结构图,人才科学研究,1987(3)

28、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资源区划与布局研究,科学管理研究,1996(6)

29、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地域配置战略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1997(1) 30、内蒙古中青年拔尖科技人才现状调查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1(3)

出版专著与教材

1、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编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初中地理新教材研究,参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3、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4、地理教育实践与理论,著,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

5、新课程地理教学论,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6、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7、人才地理学研究,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8、普通人才学,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

9、人才学基本原理,参编,蓝天出版社,2005年3月

10、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指导书,副主编,远方出版社,1997年

11、内蒙古师范大学志(1993-2004),副主纂,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

12、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

学术会议报告

1、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活动,报告2005年7月29日,内蒙古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海拉尔市;

2、中学地理课程建设,2006年8月12日,内蒙古地理学会第八届、内蒙古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及2006年学术年会,呼和浩特市;

3、高中《地理1》活动系统内容及功能调查分析,2006年11月4日,2006年两岸四地“地理课程改革与有效教学学术会议”,香港中文大学;

4、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2007年7月31日,内蒙古地理学会、内蒙古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乌兰浩特市;

5、“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探讨,2007年11月11日,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海华东师大;

6、地理新课程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2008年12月20日,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福建省南安市第一中学;

7、地理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2009年8月8日,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2009年学术研讨会,内蒙古师范大学;

8、怎样开展教学研究,2010年6月29日,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

9、双动两案教学十大思想,2011年2月27日,巴彦淖尔市五原一中;

10、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十大思想,2011年7月11日,察右中旗初中教师培训会议,察右中旗;

11、2013年高考--智商、情商、体商,2013年5月14日,和林格尔县一中高三学生,呼和浩特;

12、中小学教师教研选题设计,2013年5月20日,内蒙古中小学教师教育课题主持人会议,呼和浩特。

获奖情况

1、《人才地理学课创建的研究与实践》2000年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试论人才地域结构》1987年获国家人才研究新秀奖二等奖;

3、《论人才地域分布》1996年获内蒙古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青年奖;

4、《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地域配置战略研究》1998年获内蒙古第四届青年知识分子优秀科技成果奖;

5、《人才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2000年获内蒙古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青年奖;

6、《人才地理学研究》2003年获内蒙古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7、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2000年获内蒙古师大教学研究成果奖;

8、《地理教学论课讲练结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0年获内蒙古师大第五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9、《高校教务处科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主要完成者之一)2000年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0、2004年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2004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

11、2006年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先进个人;

12、2007年评为全国首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

13、2008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创刊五十周年庆典活动中,被评为优秀作者;

14、2007获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15、2008获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16、2008年12月,《高等师范院校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获第九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三作者;

17、2008年12月,《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获第九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作者;

18、2009年5月,《高等师范院校双学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获2009年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六作者;

19、2009年5月,《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获2009年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二作者;

20、2010年12月,《中学地理教材分析课程建设与研究》获第十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作者;

21、2010年12月,《高等师范院校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第十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作者;

22、2012年11月,《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获第十一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一作者;

23、2012年8月,《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一作者。

社会兼职

1、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2、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3、全国高师地理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4、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研究分会理事;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评审专家;

6、教育部“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地理学科培训专家;

7、内蒙古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8、内蒙古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9、内蒙古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

10、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委员;

11、《实验室科学》杂志编委;

1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编委;

13、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14、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第四篇:抓创建促教学育新人沙梁中学争创“三个一流”活动简介.1doc

抓创建促教学育新人

——开展争创“三个一流”活动简介

沙梁中学建校于1983年,属县级重点初中,市级“示范初中”,省级“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国家级“JIP”实验先进学校。现有教职工155人,平均年龄34岁,其中党员28人。本科学历90人,中学高级职称教师14人;党员中荣获县级荣誉的有66人次,市级的有36人次,省级以上有22人次。2007年以来,我校党支部在县委、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三个一流”创建活动为载体,围绕抓党建促教学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完成。

一、抓培训学习,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

1、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布置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增添了电教设施,建成了多媒体教育培训阵地,开通了远程教育资源。开辟了“党建园地”,建立了党支部网页和沙梁中学网校。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育资源,组织网上学习,网上交流。

2、多种形式抓好培训学习。坚持每周日培训辅导学习和周二定期专题学习制度,狠抓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今年以来集体培训学习23次,累计举办电化教育15次,6 —1—

名党员讲授了党课,举办业务考试2次,演讲比赛1次,岗位大练兵4次,班主任工作方法交流会1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培训学习中不断得到提高。

3、扎实开展文化活动。精心组织了校歌和校徽、校旗

图标设计征集活动,建起了校园文化长廊,举办了《庆三

八、树师表、促和谐》及每年教师节大型庆祝文艺晚会,并组织观看了电影《女检察官》和中央电视台大型捐资救助文艺晚会等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此外,在党支部的组织下,举办了篮球、排球比赛、体操比赛,不断丰富教师精神文化生活。

二、健全制度规范,培养一流的教风

1、加强学校软件建设。为了使教育教学工作走向科学

化,规范化,做到用制度管理人、激励人和约束人的目的,在严格执行已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沙梁中学教学质量奖惩办法》、《教职工考核办法》、《骨干教师考核及管理办法》,制定了《临聘教师奖励津贴发放办法》,出台了《妇女标兵考核细则》,每年表彰奖励师生都在300人次以上。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学管理步入了人本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2、狠抓纪律作风建设。去年我们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

动为契机,进行了两次纪律作风整顿活动。出台了《沙梁中

学师德考核细则》、《沙梁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九条意见》,促使教师严格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今年通过开展“强师能、树师范、铸师魂”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深化党员承诺制,每位党员都签定了《党员行为规范承诺责任书》和《党员集体承诺倡议书》,党支部定期检查履诺情况。实践中提出了党员干部“三个一”活动,即:党员干部“分管一个毕业班年级”、“帮助一批困难学生”、“提高一项工作能力”的活动。27名党员与54名师生结对,深入教学一线,蹲级包点,积极履行诺言,用党员的实际行动帮助和影响着其他师生共同进步。

三、围绕教学教改,创建省级“平安校园”

1、

3、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08年以来投资新建微机室3个,有效地缓解了计算机教室紧张的矛盾;各班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整合了校园广播电视网,为德育教育、写字课教学、大型讲座及全校性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安装了远程教育系统,新修了校园围墙,维修了南、北教学楼楼顶,启动了实验楼工程。教师的福利待遇进一步提高。每年向教职工兑现结构工资、质量奖惩和发放福利品等资金20万元以上。

4、教育教学取得显著业绩。近年来,我校通过争创“三

个一流”活动,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业绩。学校先后荣获“延安市示范初中”,省级市级“卫生先进学校”、“文明校园”、“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也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学校管理先进单位”、“教学质量优秀学校”、“五星级单位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我校从2001年起在县教育局每年的校长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均排名第一,校长连续七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校长”,2002被评为市级“优秀校长”,今年又被评为“实施素质教育优秀校长”。近几年初三级毕业班取得可喜成绩,每年省市重点高中录取一榜人数都突破百名大关,今年突破了二百名,平均成绩迈向全市骨干初中前列。创建省级“平安校园”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总之,我校以严明的校纪、优良的校风、稳定的质量,深受社会的赞誉,家长的好评,学生的信任。我们将不断深化“三个一流”争创活动,积极开拓进取,争取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

第五篇:南社小学自查报告1

义 务 教 育 学 校 标 准 化 建 设

自 查 报 南社小学 2013.11.

南社小学标准化建设自查报告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学校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实现学校标准化建设。根据《晋中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对学校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四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自查评估。现将我校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准备阶段

1.学校成立自评领导小组和专项自评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自评工作。成立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德育管理、电教仪器、体育卫生六个专项评估小组,由副校长、教导主任任组长,负责具体项目的自评工作。

(1).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自评领导小组 组长:郝贻旺

副组长:乔居芬、权崇亮

组员:吕碧海、程秀娟、王佳、原晓瑾、王俊敏、王灵芝、王之平、何春花、杨洁、闫仁、田万宁

(2).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六个专项自评小组 “办学条件”组:权崇亮、王灵芝,权崇亮任组长 “队伍建设”组:乔居芬、王佳、杨洁

“教育教学”组:权崇亮、王灵芝 “学校管理”组:乔居芬、王佳、杨洁 “学校安全”组:权崇亮、王灵芝

“电教图书”组:王俊敏、何春花

2.学校建立健全自评工作制度,实施评估目标责任制,把评估指标分解、落实到具体人,使每一个教师都有相应的指标责任。

实施阶段

1.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上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有关文件精神及学校自评方案、计划等。做到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掌握标准,把握要领,规范操作。

2.每个教师都要依据相应的责任要求和《晋中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指标体系》,梳理分析,做好档案工作和各室的整理。

自评工作具体情况:

一A1校舍建设,(分值130分 实得92分 )

1建设环境(分值20分 实得20分)学校布局合理,校舍全部达到国家建设安全标准。

2生均用地及建筑面积:(分值20分 实得:20分)

学校面积5250平米,生均用地20.66平米,生均达标准。建筑面积1720平米,生均6.7米,达到标准化要求。

3教学用房(分值20分 实得20分)学校有围墙、校门、校牌、国旗旗杆和升旗台、领操台,有固定宣传栏,班班有符合标准的教室,标准课桌,学校按标准配备有各种专用教室,制度上墙,使用记录详实。

4生活办公用房:(分值50分,实得17分)

学校有满足学校必须的卫生保健室、教师用办公室、团队活动室,有必须的生活用房,男厕所蹲位13个,小便池7米,平均10人一蹲位,女厕蹲位13个,女学生116人,符合要求,但学校没有住校生和食堂,也没有饮用水设备。所以失了33分。 5学校场地(分值20分 实得 20分)

学校有必备的体育运动场地,有200米的环形跑道,有一个沙坑。

二、A2设施设备(满分150分,实得120分)

1、教育信息化(分值40分 实得14分)

学生用电脑10台,生机比不达,教师用电子备课室8台电脑,,学校有满足教育教学的校园网,12:1,失10分,电子备课室师机比不达1:1,失8分,学校有与国家和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对接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学校接入了宽带网,但没有所有班级配备了多媒体。失8分。

2图书资料(分值30分,实得30分)

学校订阅期刊种,报纸种,生均图书20册,共5200册,学校电子读物册。学校制定有图书阅读计划方案,制度健全,开展班级图书漂流,方便学生阅读,效果好。

3文体器材(分值30分,实得30分)

音体美及卫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备基本能按学校要求配。

5、其它设备(分值10分,实得10分)

学校满足基本需要的专用办公桌、柜计算机和其它设施设备。班级无多媒体设备失2分。

6、基地建设(分值10分,实得8分)

学校有社会活动基地,有固定的德育基地,在南社村敬老院,有校田5亩,但没有国防教育基地。失2分。 三A3教育经费50分,实得50分

1、经费管理(分值30分,实得30分)

教育经费足额到位,生均经费达省定标准以上,650元每生每年,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合理使用。学校能根据实际增添补充图书资料及购置学校仪器,保证学校教学正常运转,同时严格执行上级精神,杜绝乱收费,学校元违规收费行为,学校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帐物相符。

2、教师待遇(分值20分,实得20分)

教师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学校每年保证教师外出培训经费,和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每年学校给女教师免费体检。学校实行教师一岗双责制,有学校教师绩效考核细则和方案,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A4机构与队伍(分值100分,实得100分)

1、机构设置(分值10分,实得10分)

学校有校长一人,副校长一人,教导主任一人,校务委员会7人,占到教师总数的50%,校长全面负责,副校长主管学校校务管理和文体卫生,教导主任主管学校教学,学校重大事情必须经过校务委员会讨论经全体教师通过,并且学校领导全部代课,学校有兼职的仪器管理员,图书管理员,音体美教师和计算机教师。由于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合理,团结协作,有凝聚力。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思想端正,做事公平、公正、公开、重服务、讲效率、求质量,群众满意度高。

为学校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配齐学科教师。

2、教师队伍(分值40分,实得40分)

全校共有15名教师,大专学历人,本科学历人,全部教师都取得了信息技术培训证书,继续教育证书及普通话等级证,有县级能手3人,老教师与年轻教师接队培养年轻教师,要求每学期听课节数,效果显著,同时积极参加学区范围的交流,现交流过的教师有8人,占到学校教师总数的53%,学校教师没有私自雇用的教师。学校配备有2名体育教师。

3、校长队伍(分值20分,实得20分)

校长由教育局依法聘任,校长大专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教27年,接受了校长岗位培训,校长在校能积极完成带课、听评课任务,学校管理富有成效,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师德建设(分值30分,实得30分)

学校严格执行教师教书育人,严格执行《五个规范》及“八个倡导,八个严禁”,学校制定有教师违规处理办法,教师的从教行为跟考核挂钩,因此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出现。同时学校跟教师签订不准私自购买教辅资料、有偿补课或索要礼品等行为。

五、A5教育管理(分值150分,实得145分)

1、安全管理(分值30分,实得25分)

安全重于泰山,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安全领导组,校长总负责,教导主任分管安全和教学,各班班主任承担学生的安全教育活动,每周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重大节假日进行大型安全教育活动,每学期

两次安全应急演练,学校与每位教师签有一岗双责任书,成立有学校安全小分队,每天有教师分不同部位的安全检查,同时学校安装了16头监控设施,学校范围全覆盖,消防仪器8个,在制度上认真落实学校安全日志和安全管理规程,并制订有各种安全气度并认真落实,由于措施得力,学校没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没有安全专干失5分。

2、行政管理(分值30分,实得30分)

学校能依法治校,实行校长负总责和教师聘任制,学校成立了教代会,学校制定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全部由教代会通过才能执行,每年的考核、评模评优必须由教代会通过,学生作息时间严格按照县统一的作息时间,不超六小时,教材征订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的要求,没有给学生征订任何书籍。同时学校不允许任何教师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给学生进行集体补课,为减轻学生负担,我校小学低段不留作业,中高段的作业在1小时之内。

3、学校管理(分值90分,实得90分)

(1)学校能够根据上级要求实行就近阳光招生,均衡编班,班容量没有超过规定值,

(2)学校能保证残疾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3)学校制定有制度、措施,并严格规范学生学籍资料。 (4)学生的评价实行等级评价,不单以学业成绩为评价。 (5)学生学籍实行电子学籍管理,严格按照上级指示办理学籍。

(6)我校从2010年开始开展“六大创建”活动,2012年顺利通过验收,并收到上级的表彰。

(7)我校的德育工作有声有色,以“八大习惯”为载体,进行系列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

(8)我校要求班主任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定期不定期对家长进行访问,同时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实行家校联系。 (9)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学校有“心桥”校报,每年都给家长发几篇介绍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文章,有时通过家长会介绍家庭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A6课程开设与课改(分值120分,实得120分)

1、课程设置(分值40分,实得40分)

(1)学校能够严格执行国家省市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2)学校安排有写字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同时安排学生到南社村敬老院参加各种活动,使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3)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组织学生收看开学第一课,及其它教育活动,并努力实现班班通工程。

(4)学校能按规定开好地方课和校本课,地方课是,校本课是,同时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保证音体美课。

2、课堂改革(分值40分,实得40分)

常规管理逐步完善,教案、作业由原来每学期检查两次变为每月检查一次,并把检查结果同考核挂钩,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构建高效课堂,组织教师开展听评课活动,特别是学习省市级教学能

手的教学经验方法,收到良好效果。学校同时开展教师学习先进理念的活动,通过学校征订的教育教学设计和教育专刊学习,校长通过周会给教师学习高效知识,以提高课堂效益。为了进一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我校开展了科学化的作业练习设计和研究。探索实践“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改革路子。

3、教学保障(分值40分,实得40分)

所用教材符合国家和省市规定要求,循环教材使用运转正常。 建立健全了教学常规检查管理机制。建立高效课堂,教辅用书严格按照学生自愿原则。样本教研效果好,同时建立起不同学科间的观摩活动。

七A7校园文化(分值100分,实得100分)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创建温馨的学习环境,我校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

1、组织实施(分值15分,实得15分)

学校成立了校园文化领导组,校长任组长,少先队辅导员任负组长,各班班主任为成员,制定了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文化校园,美丽校园实施方案,并把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硬化、香化,计投入资金10000余元,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记录、有成效。

2、内涵建设(分值50分,实得50分)

首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进行了绿化、美化,硬化了操场,其次校园精神文化,我们在校园壁照上有我们的校训,学校办有校报

“心桥”,第三,我们学校每年都开展学校运动会,利用“六一”开展大型的系列艺术活动,认真落实体艺“2十1”的开展,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并受到学区的表彰。第四,根据我校实际,我校开展了丰富的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特别是我校的乒乓球运动更是普遍展开,五六年级为乒乓球队员为学校一队,三四年级组成二队,室内室外乒乓球台,有三名乒乓球教练进行执教,因此我校的乒乓球队连续几年都代表学区参加县级的比赛,并取得了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同时,我校建有百人腰鼓队,在学区中作为我校的另一特色,很受人称道。以上的活动都是在我校的少先队组织下进行的,利用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主题教育(分值30分,实得30分)

在这方面,我校有“阳光体育”组织机构,有具体的两操一活动安排,有记录,效果好,特别是在四姿三声两操中,各负其责,代着普通话进课堂,开展学生诵读演讲比赛,

八、教育质量(分值200分,实得190分)

1、入学率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100%,外来人员儿童入学率100%,

2、巩固率100%,

3、由于我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经常化,道德行为合格率达100%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达90%以上,学生近视率低于40%,教育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业成绩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均达有关规定,我校的教育教学成绩,2012年荣获学区表彰,我校的乒乓球、中长跑、每年在学区用县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今年的体艺二十一活动比赛中,我校获得了学区一等奖的好成绩,在搞好学校教育教学的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参加三评一访活动,同时有效解决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在学校评议中,社会认可,群众满意。

3、档案资料,能够完善义务教育年报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登记表册档案。学校标准化建设档案专人负责,底子清,手续规范。

上一篇:农业局三项制度总结下一篇: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

本站热搜